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时间:2023-09-01 16:48:47

导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沟通 综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Summarize

WANG Y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chool,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Shandong 252059)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current scientific theory about communication problems and sum up achievements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problems, a brief review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needs further expanding and deepening problems.

Key words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summarize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面对来自专业选择、学习困难、感情挫折、就业压力、同学关系等很多方面的压力,思想困惑和心理矛盾增多。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这些都离不开一项基本途径―沟通。沟通是一切社会关系形成的根基,是一切社会矛盾得以解决的有效手段。沟通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石,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有效的沟通来实现。近年来,沟通的理念逐渐彰显, 但相应的研究成果还是很少,同时现有的研究成果没有凸显足够的影响力,其中还有些存在争议的地方。 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可以看到现已取得的成绩同时也能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这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系统深入地研究。这不仅对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积极意义而且对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1 关于沟通一般理论的研究

沟通的一般理论是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理论基础,目前对沟通一般理论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1.1 关于沟通含义的研究

不同学科基于本学科特点,对沟通的含义做了界定:

政治社会学认为:所谓沟通,实际上就是指信息沟通,即人与人之间借助于某种媒介,通过一定的途径传达思想和交流情报、信息的过程。①教育社会学认为:狭义的沟通是指以符号、记号为媒介实现的社会行为的交互作用,即人们在互动过程中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对方接受信息的人。广义的沟通则是人类的整体社会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换观念、思想、知识、情绪等信息,而且交换相互作用的个体的全部社会行为。②组织行为学认为沟通也称“信息沟通”,指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组织与组织之达思想、交流情报、传递信息的过程。人与人之间传达信息的工具不仅仅是、文字、符号,还包括姿态和行为等。③管理沟通学认为:沟通是人们在互动过程中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将一定的信息从发送者传递给接受者,并获取理解的过程。沟通是人与人之间转移信息的过程,有时人们也用交往、交流、意义沟通、信息传达等术语,它是一个人获得他人思想、感情、见解、价值观的一种途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人们可以分享彼此的感情和知识,也可以消除误会,增进了解。④

1.2 关于沟通要素的研究

不同学科研究沟通过程的角度不同:

教育社会学认为:有效沟通的要素包括理解、积极倾听、鼓励、培养、自尊等诸多方面。⑤组织行为学认为沟通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的传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信息的发送者、信息的接收者和所传递的信息。⑥管理沟通学认为沟通的基本要素包括:沟通的信息载体、沟通的渠道、沟通的背景、沟通的时机等。⑦

1.3 关于沟通的作用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认为,沟通提供人身心发展必须的信息;人凭借沟通交换信息,并建立与维持相互联系;沟通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途径。自我概念:关于自己的概念。⑧管理学认为,沟通是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沟通是组织协调各方面活动,实现科学管理的手段;沟通是领导者激励下属,履行领导职能的基本途径;沟通有利于满足员工的心理需要,改善人际关系。⑨

从对一般的沟通理论的研究可以看出,不同的学科对沟通这一概念的界定不同,但都是根据本学科的研究重点来界定的,都有它的道理。各学科对沟通含义的界定都相对成熟了,但是沟通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界定还是不成熟。同沟通的含义界定一样,不同的学科对沟通结构要素的组成也都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大体上都是包括信息发出者、信息接收者、信息通道、信息及信息反馈等几个部分,但是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要素结构的研究还很少。总之,不同的学科对沟通的含义、结构及作用的界定是不一样的,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对沟通的研究比较纵深,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对沟通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研究就更少了。

2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理论的研究

2.1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重要性的研究

杨学勇认为⑩两大因素呼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加强师生沟通:大学生的自身的素质问题,这其中又包括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目前高校师生存在的沟通障碍要求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薛宇认为,大学生“立体沟通”教育的意义主要有: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可以建立信任机制,通过沟通可以缩小或消除“心理距离”, 互相产生信任感;可以培养大学生自身的沟通能力。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特征的研究

王宇航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具有系统性,沟通方式具有多样性,沟通的内容具有社会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具有持续性。罗海英认为双向沟通具有双向互动性、动态循环性和认识的主观能动性。这里的主观能动性主要强调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

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张淑芹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困境主要有:教育主体形成的沟通障碍;教育客体形成的沟通障碍;教育形式的沟通障碍。超越困境的途径是:改革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式;重视情感教育,寻找有效沟通的切入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建设;培养大学生自身的沟通能力;掌握沟通技巧,建立有效沟通机制。杨春英认为:导致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沟通失效的原因主要有:由于教育者的原因形成沟通障碍;由于教育对象的原因形成沟通障碍;由于教育方式的原因形成沟通障碍。认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克服障碍,实现有效沟通的对策是:以人为本, 实施情感教育;磨练沟通技巧, 讲求沟通的艺术性,这里的艺术性是指讲求语言沟通的艺术性,讲求非语言沟通的艺术性,善于引导教育对象;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吴文明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沟通的障碍, 包括以下几个层面:教育者的沟通技能影响沟通的效果;受教育者自身的因素影响沟通的效果;物理距离、心理差异等感情差异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沟通媒介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且认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的途径有:以人为本,进行情感教育;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着的沟通技巧,具体包括:耐心倾听,通情达理,尊重学生需求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将是否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作为选拔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要指标。

2.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原则与方法研究

张淑芹认为,改革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式应坚持三个原则: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贴近学生生活;坚持关心学生的主体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双向互动、平等交流。罗海英认为要确保双向沟通的顺利开展必须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平等性与主导性相结合和及时性与经常性相结合。张沧丽认为,沟通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形式, 如开座谈会、个别谈话;另一种是深入生活与学生打成一片,从情感沟通入手来了解思想,沟通思想。

3 简要评述

目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研究取得了一定地成绩,但研究还不够深入,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例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障碍及应对策略的研究多是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要素的角度分析,而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环节的角度分析的较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效果的评价问题很少涉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规律的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的研究都比较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这一课题将逐渐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同时这一课题的研究趋势将呈现如下特点:第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理念的研究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第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法的研究更加注重人性化和多样化;第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评价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全面性,防止片面性。

注释

①夏玉珍,江立华.政治社会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②⑤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

③⑥肖志雄,刘宇Z.组织行为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1.

④王磊.管理沟通.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01.

⑦苏勇,罗殿军.管理沟通.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8.

⑧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⑨徐向艺.管理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

⑩杨学勇.走进学生心灵的钥匙――沟通.中国校外教育,2008(10).

薛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建立“立体沟通”教育体系的意义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王宇航.建立健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中国高等教育,2008(10).

罗海英.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双向沟通.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

张淑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困境与超越.许昌学院学报,2009(3).

杨春英.论有效沟通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5).

第2篇

摘要:在新型互联网的形势下,对网络时代的教育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基于网络时代,大学生只有合理合法的认识并运用网络去更新,完善,充实自己的思想水平,才能使网络的效用得到最大化。在此前提下必须深入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把握好网络给予大学生的优点和弊端,从而去分析所存在问题,进而解决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基于此问题探讨研究出相应的对策。此研究能够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时代相得益彰,得到质的飞跃,真正把握时代方向。

关键词:网络平台;思想教育;新形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40-02

近年来,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不再单单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它的发展不仅改变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用科学的视角去分析网络时代的传播特点以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从而提出相应对策,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在此之前要深刻的认识到其利害关系。

一、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现状

1.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的全新通道,增加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大学生通过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可以突破传统的限制,简化知识获取的途径。这样,学习者的主体性得以彰显,进而提高自学的可能性与可行性。①网络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道德的进步。大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可以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给大学生很直接的精神道德启示与标杆。不仅让大学生在校园中有学习的榜样与楷模,还可以在网络这个更大的平台上捕捉完善自己的信息。在网络上多多学习与分析道德事件的相关,熟练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做到取众人之精华,补自己的短板。从而,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量并使教育效能不断得到提高。②网络信息的发展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思想教育工作者借着网络信息的瞬时性能够与学生实时开展交流和沟通。它的交互性则使教育效果大大提升,不但教育者可以同时和多名大学生快速互动,而且一名大学生也可以同时和多位教育者保持沟通,这样互动的频率便可以提高。网络信息所具有的隐蔽性,可以缩短大学生和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减少一些心理防卫,从而便于人际交流。③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通过网络空间发展不断强化。关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上是以课堂、教师为中心的模式,现今则广泛使用网络,使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不断增强,也使在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确立。网络时代,大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从而获取信息和交流,与过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采取的“填鸭式”灌输形成明显对比。大学生喜欢推陈出新具有创意的生活,而现代网络信息能满足他们的思想特点,因此,他们进行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通常借助网络,这种方式让他们有着特殊的投入欲和新奇感。网络时代大量使用互动式、引导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大大提高了教育的有效性。

2.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挑战。网络在某些程度上歪曲了人们对现实的理解认识,使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不断膨胀,人际关系渐趋疏远。网络世界中多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很多信息足以以假乱真,人们逐渐分不清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两者区别愈发模糊,甚至于人们认为网络比现实更真实。①主体的真实性被网络的虚拟化隐藏。网络中一般是在虚拟情形下进行主体行为的,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是实实在在、面对面的交往,而是间接的人和机器的沟通。在网络中人人都有可能成为“隐形人”,容易导致人们道德的弱化,形成人际交往的障碍。②主体的价值观被网络的多元化迷惑。网络的多元化使得西方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通过网络渗透有机可乘,会使得有些网络人民族意识淡化、政治观念模糊。同时,在网络上漫天遍野的西方文化挤压我们的民族文化。当前,对于思想活跃且尚未形成完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青年大学生而言,极容易腐化他们的思想和意志。③网络垃圾腐化了大学生的思想和意志。网络语言本身具有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特点,并且其效果逼真和形式多样,同时,具有很快传播速度和感染能力,其影响也明显优于单一感官感知。青年大学生,尤其是一些缺乏自控能力的这些人,有时就为证明自己的存在感,或发泄自己心中的怒气,往往做一些有违常理和道德标准的行为,有时甚至会制造假象、散播谣言以迷惑他人。

二、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互联网产生后,大众传媒在网络等新媒体的传播下,传统满堂灌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明显已经没有发展的时空。所以现在必须积极探索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路。

1.关键在于创新教育的理念。在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下,教育工作者往往很少考虑受教育着的兴趣爱好、思想层次、接受程度等,只是以自己的条件、喜好来确定相应教程和讲授方法。在网络发展时期,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的转变教育观念,努力的增强网络素养和新媒体知识的运用能力,适应学会在网络上互动交流,探索出新的思想政治的教育方式。不仅重视传播正能量,而且重视各种信息的反馈,更要关注大学生的思想。

2.重视于思想的正确引导。注重思想引导。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热点频发、社会矛盾突出。面对这样的现状,如果仍采用教师上课讲授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往往很难将学生带入课堂,结果不尽如人意。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对当前网络传播带来的问题与挑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思路和方案,将思想引导作为接下来工作的重点,变信息控制为思想引导。

3.鼓励引导大学生重视参加各种实践。积极参加课内外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活动。教育工作者应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并引导大学生参加实践。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沟通的过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想要达到预期的目的,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上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简单灌输,更重要的是广泛引导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以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积极开展相关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课堂的有效补充,也是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为大学生的进行知识的补充、开阔大学生视野、更新大学生信息储备,也为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完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帮助,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是网络文明的校园体现,也是在培育以德为首、创新为核心、能力为重点的新人才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李卫东.新编公共管理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韦文学.大学生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当代青年研究,2005,(4).

第3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今“大数据”正在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它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教育重要的一环,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大数据的猛烈冲击,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如何深刻理解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把握其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探索网络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模式,是现阶段辅导员队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而随着网络大数据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影响,大数据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应做出新的解释和新的理解。正如有学者指出,“大数据促生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新思路、新要求与新方法,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世界眼光、中国情怀与时代特征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2]。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被赋予新的维度,教育方式由原来的单纯的人为方式更多向数据化发展,教育目的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规范教育对象的行为,也倾向于管理和服务于教育对象。因此,按照这样的理解方式,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运用网络大数据深刻了解教育对象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行为习惯,并有效分析利用大数据提高对教育对象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网络大数据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具有明显的新特征。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信息掌握更加全面,教育方式更加灵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更加平等,教育载体具有“微传播化”特征,教育方法更加定量化。

二、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网络大数据的出现和发展,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更是如此,以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了巨大的挑战。研究在大数据浪潮侵袭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的挑战是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一)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挑战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校辅导员,他们注重言传身教,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领域、教学对象都相对统一、集中。而随着网络大数据的迅猛发展,教育理念多元化、教育方式多样化、教育对象从有限转变为无限等等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大数据背景下,教学课堂从之前的相对封闭转变为无限开放,对教育对象需要实施多角度的价值引导和干预。如何才能使学生不沉浸在网络之中,提高辅导员自身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是摆在辅导员面前的一道难题。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数据资源,是视而不见还是合理利用,都影响着现今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此外,辅导员是否可以通过网络与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这对辅导员的工作方式也提出了挑战。因此,如果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技术支持以及工作素质等方面没有做出及时的改变,将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不高,难以实现良性发展。

(二)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挑战

大数据具有大量化(Volume)、多样化(Variety)、快速化(Velocity)、价值(Value)4V的特征,这对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技术层面上的挑战。面对全新的技术、全新的手段如果一味地回避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是行不通的。数据的大量化及多样性使得从大量数据中辨别、提取有效信息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难度系数增大。数据的广泛分布使得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数据的收集、数据的储存、数据的分析等都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研究者耗费更多的分析处理时间。如果高校辅导员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没有正确地看待新技术带来的革新,没有及时地解决因网络信息而导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下降问题,都将深刻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此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获得海量的数据和信息,但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即一方主体总是比另一方拥有更多更充分的信息,获取信息弱的一方,导致其弱势地位和不利因素增多,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高校辅导员面对庞大的数据量需要改变传统观念,在技术层面做出调整。

(三)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挑战

大数据在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带来消极影响。在大数据时代,如洪流般的数据中难免夹杂着大量负面虚假信息,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带来不好影响,教育的主流价值观念受到这些虚假信息的冲击。这就对高校提出了必须对学生的信息数据进行不断地收集、挖掘和分析的要求,如果这项工作没有做好,将会引起数字鸿沟,造成信息差距扩大。这不仅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也一定程度上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降低,减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此外,大数据的普遍应用使得数据传播速度快,信息透明度高,如果网络舆情不加以控制,容易在高校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这也将考验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新技术的应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不断进步的保证。在新的技术时代背景下,应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大数据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工具、新方法,辅导员应该努力成为学生的互助者和伙伴,在教育范式、教育内涵、教育技术平台层面进行相关转换和突破,更好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问题,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做好支持服务。

(一)认识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确立数据思维

教育现代化首先是人的观念的现代化。网络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发展,辅导员队伍的大数据意识培养要先行。正如学者们指出的一样,“大数据时代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到底具有多大价值和革新力我们尚不能妄下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大数据已经慢慢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存在。”[3]我们可以看到,如今的大数据对大学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学习方式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作为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校辅导员们应该主动学习,深入了解大数据,充分认识到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确立数据思维,树立对数据价值的挖掘与预测的意识,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的获取,提高主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实现适应与创新,紧跟时代的变化步伐,更新思想观念,将大数据技术及优秀的数据资源更多地运用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不仅把握住时代的前沿,也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作风。

(二)理解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创新研究范式

要更好地运用和把握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核有深刻的理解,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的结合,也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去理解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一种创新,也是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革命性的一种方法论变革。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技术手段的更新及优化,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创新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等技术,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定量研究。因此,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动态融合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高校辅导员应该对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有深刻的把握,树立创新研究范式的意识,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增强创新理念,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获取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资源,针对大学生实际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分析获取大量有利数据,以便更好地利用大数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第4篇

一、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1积极影响

1.1.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更加平等自由,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微信的使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避免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面对面交流的约束感和紧张感,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实现了网络关系的绝对平等,这种平等互动打破了二者间的心理界限,能够进行更自由的、更惬意的思想碰撞。大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充分表达自我、展示自我,教育者可以通过微信及时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动关心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无形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1.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多样化。与传统媒体相比,微信这类新媒体承载了巨大的信息量,拥有巨大的信息源,信息更新的速度更快。通过微信师生可以迅速了解到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信息,进一步充实和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微信把过去那些静止的、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具体的画面,让大学生从视觉、听觉上得到综合感官的刺激,无疑为思想政治教育拓宽了新的途径。

1.1.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发生了转变,提升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微信的朋友圈功能可以使师生相互了解彼此的日常动态,以及对社会事件的看法,并可以即时通过消息、图片、语音甚至视频等进行互动,从而使他们的实践行动得到正确的引导,这大大激发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这些互动,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应的理论知识,还可以与老师共同探讨相应的社会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政治观点对策。从而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手段的转变,提升了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2消极影响

1.2.1微信的自媒体特性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往作为牢牢掌握话语权的专家与权威的角色逐渐淡化,变成一个在微信中发言的普通人,在微信上与学生具有平等地位。一旦教育者所宣扬的价值观受到了挑战,教育者又不能以其他方式来维护其权威角色与真理掌握者的形象,那么受教育者的自主性与独立性便会逐渐挑战并削弱教育者的主导地位。

1.2.2微信中的信息较复杂,对大学生价值观造成影响。微信与互联网紧密相接,信息种类繁杂、良莠不齐,既有积极、进步的信息,也有消极、落后的信息。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对自身约束力不强,由于阅历浅,好奇心强,思想不成熟,对一些有害信息往往缺乏警惕性和辨别能力,容易受到负面的、阴暗的信息的腐蚀,会逐渐影响和改变他们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他们的认知偏差和价值偏离,从而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践行,甚至对核心价值观产生怀疑和动摇而误入歧途。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1.2.3微信使大学生沉迷网络,导致人际关系淡漠。微信在吸引大学生、渗透大学生生活的同时,某种程度上也侵占了他们的碎片时间,使他们渐渐忽视现实中的人际网络。如今,无论是大学的教室、图书馆还是餐厅、运动场,低头族身影无处不在,每天去微信上的朋友圈里逛一逛,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对微信的过度投入和沉浸,容易加重大学生对网络社交的依赖度,与现实生活越来越疏远,甚至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隔断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妨碍对现实问题的处理,导致人际关系淡漠。

1.2.4微信的使用对伦理道德与社会法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比如,为了更容易被老朋友认出来,大学生往往会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照片头像等来申请账号。不少人更是喜欢将穿衣、吃饭、交友、聊天、应酬,甚至偷拍、偷录的内容上传到微信中。这在有意无意间超越了道德甚至法律的界限,给他人带来了伤害,也给自己平添了麻烦,甚至带来人身危害。另外,手机微信身份验证功能薄弱,一旦大学生的微信账号被盗,注册时的许多真实有效的信息就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而且微信对陌生人的定位精确,可以更容易有针对性地实施犯罪。微信的负面影响对社会法制与伦理道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应该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的高度重视。

二、利用微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2.1.利用微信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平台。当前微信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敏锐地看到这一现象,改进教育方式方法,积极开辟微信教育阵地,打造校园学生微信群吧、微信论坛等新媒体平台,建构多层次、全方位的校园微信网络,充分发挥微信教育的功能,加强科学疏导和平等交流,随时随地了解学生动态,深入开展工作,抢占思想政治教育和主流思想文化宣传的制高点,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2.不断完善微信管理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微信这个超越国界的虚拟社区中,拥有高度自由开放的网络文化环境,网络欺骗、网络犯罪日益猖撅,这样的行为必然会对当代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因此,要建立大学生的微信管理信息交流与意见反馈制度,不断改进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高校与微信运营商的管理、监督职能,做好正面信息的引导和有害信息的过滤工作,阻止各种不良网络信息进入校园,真正建立起网络安全的防火墙。同时要尽快完善网络管理立法工作,完善大学生微信应用的外部法律环境。根据现实需要,对原有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补充,并制定新的法规,以保证微信世界的和谐安定。

2.3.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应当与时俱进,在思想认识上,要提高对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平台的重视。要学习微信知识,了解微信的特性、功能及其传播优势,不断提高运用微信这类现代新媒体的运用技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微信技术结合起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解决好微信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好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2.4.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力度。微信的多样化功能,固然丰富了当代大学生的业余闲暇时间,也使他们感受到了更多、更精彩的掌上娱乐。但面对微信这一有着双重影响的新事物,要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索养教育,提高大学生信息分辨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要引导大学生合理安排时间,不依赖、沉溺于网络而荒废学业,合理调节与控制自己的行为,拒绝做低头族,使其能够正确运用微信增长学识、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以及提升自身的生活能力和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 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

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与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除了在教育环境和教育者载体的不同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这样几个显著特点:(1)地位更加重要、意义更加重大。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和早就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建设社会主义高校的必然要求。2)难度更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大学生,一方面文化水平较高,思想活跃有自己的主见,要使其真正接受某种思想,与中小学生和其他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相比,难度更大;另一方面,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带来了挑战,大大加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度。(3)内容更丰富、任务更艰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教育内容涉及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公民道德、素质教育。可谓内容多,任务重。(4)教育途径更多,应从多方面入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是全方面的,包括全部课程的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这些途径虽然有主有次,但必须多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各种途径的合力,才能取得良好的实效。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审视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作为当代大学生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新媒体的发展使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群体的传播置身于一种与传统媒体时代所不同的环境中,给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带来正面效应。新传媒快速、高效、海量、跨越时空的信息传播是大学生了解世情和国情的纽带,使青年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成为可能。新媒体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与实现人的社会化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方式,拓展了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了大学生现代科技理念的树立,改变了当代大学生感知、认知世界的方式。

(二)新媒体价值取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当前,我国大众传媒发展的过程中,有少部分快速发展的新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背离了传媒价值观,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传播内容不乏虚假的、愚昧的、污秽的、落后的信息,这些不良信息,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大学生的感官,造成思想意识混乱,更给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价值取向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因为其渊博的知识而受到学生的尊重,学生尊敬教师,也就自然会信其道。但网络的发展,学生可以轻易地从互联网上获取大量的信息。教师如果不注重自身知识的不断更新,就会跟不上学生需求的变化。

三、新媒体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既然新媒体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那么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高校就应该主动占领新媒体这块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充分利用新媒体,使其成为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以主题宣传网站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

当前,主流意识形态主题宣传网站建设逐步发展、日趋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者应探讨主流意识形态与网络传播两方面的规律,从内容上进行完善,力争建设集思想性、时效性、归属感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宣传教育网站真正成为广泛吸引大学、受大学生关注的重要媒体,成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从而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二)以丰富的教育载体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内化认同

内化是人对外部事物通过认知转化为内部思维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内化是指教育者引导被教育者把社会的价值要求转化为自身内部需要的动力,从而使自己主动地、自觉地追求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要求。①而内化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才得以实现。新媒体背景下,新媒体技术应用方式的多样化赋予了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内化认同的形式多样的建构载体。

(三)以同步的动态监测防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

新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即时交互性和开放共享性的特点,带来

了信息获取过程的结构变换,以至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传递方面权威保障的失落。大学已不是象牙塔,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也与整个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准确把握,才能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中提前防范,主动出击。

(四)以完善的话语机制增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性认同

网络话语差异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时常出现话语冲突的尴尬,这就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为消除网络话语差异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思想政治必需要直面网络话语差异的现实,寻求可能的突破方向。新媒体背景下,完善话语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网络话语差异的应然面向。

参考文献

[1]聂立清:我国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调查,河南社会科学,2009,2.

[2]谢忠保.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J].青年研究,2000(9).

[3]何伟.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4).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观念

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革新,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到了更高层次的教育,但在现阶段的就业形势下,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具有极大的社会现实意义。

二、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观现状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也已由皇帝女儿不愁嫁进入总量上供大于求的阶段,必然过渡到大众层面就业。在就业市场化的背景下,毕业生就业状况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贡献度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培养人才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突出问题。高校可从解决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之间存在的脱节问题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两方面破解该难题。

现在毕业生中同时存在着两种矛盾的现象,一是“无业可就”,二是“有业不就”。部分大学生择业观念日趋功利,强化个人利益,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与严峻的就业形势背道而驰。就业观和择业观是高校毕业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具体的择业过程的细化体现。“有业不就”现象的出现说明大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出现了问题,其实质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着功能欠缺。针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教育的不同阶段应有所侧重,有针对性地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使毕业生建立应对新的就业形势的思想基础,并以此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毕业生人数激增、就业竞争白热化的形势下,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和合作精神,因此,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表现成为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的一块重要敲门砖。这种需求导向说明高校必须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需要学好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自觉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奠定基础。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良好就业观

1、净化社会大环境与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大学的小环境不是在真空中,而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整个社会思想政治状况的影响。可以说,整个社会的思想政治状况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这个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平等竞争、贫富差别等社会不公现象,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社会失信现象,、贪污腐化等社会消极现象,都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从而也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所以,要加紧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作为这个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2、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影响非常大,除了正式的思想政治课之外,校园文化如专题讲座、形势报告、电影、录像和网络等等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很受学生青睐)因此,进一步优化高校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环境显得非常必要)为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特别是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作为高校要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设立就业指导课教研室,保证就业指导经费的充足到位,人员配备要合理,人员的专业类别、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的配置要科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总体部署并负责监督考核)

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综合素质

建立由“两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职院系书记和就业主管人员组成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辅以专业教师、外来专家、学者,开展高校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两课”教师应该是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的主要力量)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的许多思想问题主要是通过“两课”教育给予指导,将“两课”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既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又能使就业教育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取得良好的效果)辅导员、班主任、院系专职书记负责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职业指导和心理咨询,指导学生作好就业准备,及时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备就业指导辅导员,专门从事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业主管部门负责政策指导,提供就业信息,帮助推荐就业,开展招聘活动,为学生择业提供服务)同时加强就业观念、择业心理、职业道德等各方面的教育引导,使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聘请心理专家,教授对学生进行较系统的心理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自我认识,科学定位,发现自我发展自我,从更高层次上解决学生的职业心理问题)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就业观和择业观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择业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它的形成也受到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必须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高校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有效解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思想问题。要将就业教育的相关内容纳入德育工作计划,从入学教育开始进行直到毕业教育,把相关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渗透到大学培养的全过程中去。重视社会体验,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参观实习机会,增强学生对就业的直观感性认识。

结束语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要不断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的相融合,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水平,促进毕业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从而提高就业率,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周卫华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观的指导[J]教育教学论坛 2010(09):23

[2] 王改芹 大学生的就业观与思想政治教育[J]职大学报 2010(03):78-79

第7篇

1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涵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涵虽然研究者的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围绕着实现什么样的目的而采用何种手段展开的。董娅在《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方法的当代价值与发展取向》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为了达到思想教育要求和内容,使教育对象思想转化,促进内化的中介要素,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同步进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方式、存在状态和教育效果有直接决定作用。”②郑永廷在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一书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任务,对教育对象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方式、办法或手段的总称。”③著名教授张耀灿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对其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和归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是教育者对反映特定阶级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社会意识形态,转化为被教育者个体的经验、品质、评价和行为习惯而采用的方式和手段。也是对教育者认识能力与认识水平的反映,联系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中介,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问题的工具。”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可以说是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或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强调老师讲、学生听,由于教师简单地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没有考虑到大学生的所想、所需、所求,忽视了大学生思想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因此,在马小佼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就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点。⑤

第一,缺乏平等性理念。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而受教育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者给人以严肃无亲和力的感觉,缺乏现代教育平等性理念,效果很差。而新的时代条件下,信息传播快,范围广,大学生受到了不同价值观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很难被现在的大学生所接受。

第二,重“群体”轻“个体”。传统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发展的需要了。由于受到当前自身条件、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等的影响,大学生的素质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形式大多是开会、学文件等,即使是上课也是不分对象、层次,不考虑个体差异性,不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灌输方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大多数人主要是青年人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教育方法上重“群体”轻“个体”的倾向不利于大学生现在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解决。

第三,单一、呆板、无活力。传统的灌输教育重视“灌”而轻视“输”,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了比如不分条件、对象或是不讲艺术、不负责任、不求实际效果而乱进行的现象发生。在这样的形势下,强硬的灌输方式便凸显出来。然而,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强硬的灌输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方法,还有如温和式灌输、间接式灌输等其他方法。要想真正地把一定社会或社会群体所形成的某种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观念灌输给现代大学生,不采用多种方式而只是强硬的灌输是不可能达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

第四,缺乏民主性。在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采用“我讲你听”的“讲听”式、“我说你做”的“说做”式、“我令你止”的“令止”式的教育方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完全的对立关系,只承认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否定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严重违反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3.1 社会条件发生变化的结果

当前社会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被确立以后得到了快速发展,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很大区别,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的变化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发生新变化。郭志钦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思路》中说明了自己的观点:“第一,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失范”现象变成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第二,公民社会的意识显现。第三,市场经济时代的价值多元化。”⑥这几点影响了当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谓的“道德滑坡”现象产生。

第8篇

关键词:自媒体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自媒体自身具备了传播便利、平民化的特点,大学生可以借助自媒体了解社会中发生的事情,关注各种动态,进而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当前自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一)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较大

自媒体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而且也提供了很多丰富的信息资源,它也逐渐变成了大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和途径。自媒体自身就具有低门槛和平民化的特征,它不需要专业的媒体来进行正式的运作,也不需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批,所以说约束比较小。几乎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媒体来自己的看法,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和制造者,但也正是因为自由度过大,导致很多的信息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一些信息甚至失去了真实性。而大学生很大一部分都没有理性的判断力,自然也就无法辨别出现在自媒体上的那些信息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很多虚假的信息也严重的危害到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以及价值观等。自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很快,必然会增加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二)动摇了思想工作教育者在学生心中的权威地位

在之前的传统教育模式中,大学生思想工作教育者一直是比较权威的,而且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是随着自媒体的出现,它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大学生也有更多的途径来获取知识。教师的权威地位因为自媒体的出现逐渐的受到了挑战,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在不断的扩大,学习的主动性也在逐渐提升。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大学生可以更加独立的进行学习,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们的平等和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在种种的原因影响之下,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教师的地位则受到了冲击,两者之间的关系正在朝着更加平等的方向转化。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复杂的外部环境

自媒体的主要特征是它的交互性,传播者和受众的群体之间是一种不完全平等的地位。在自媒体的作用下,信息的生产、传播等可以通过个体之间的关注和被关注来实现。信息的门槛比较低,大量没有核实的信息充斥其中,给人们的道德底线带来极大的冲击,自媒体环境下滋生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

二、自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一)尽快转变传统的观念

自媒体已经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而一些人们的观念却还是比较落后,还没有意识到自媒体给大学生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它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了。当前一些高校也看到了自媒体的作用,开始逐渐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所以对于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也需要认识到自媒体的重要性,牢牢的把握自媒体所带来的基于,提高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在具体的思想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自媒体的特殊性,及时的关注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只有不断的认识到自媒体的价值,才能够创新发展的途径,正确的引导大学生的思想。

(二)师生之间需要构建沟通的渠道

想要构建起通畅的沟通渠道,必须要构建起信息收集的网络。自媒体搜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速度都比较快,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借助于微信和微博等平台,充分的搜集信息和信息,进而提高信息反馈的作用。只有信息沟通的渠道畅通了,才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对工作方式进行创新

自媒体已经成为的大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平台,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看到这个机遇,实时的建立起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而且要利用好这个平台,以此来实现师生之间更加高效和快捷的沟通。教师完全可以借助于自媒体的平台,设置一些专门的微课和课堂教学,开辟出教学的一片新阵地,用的思想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打破了师生之间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另外教师还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尝试多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需要及时的进行解决,另外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相关的建议。这些过程都是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来实现的,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建立起更加有效的反馈和沟通的渠道,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际效用。

三、总结

我们通常把微信、微博、博客等社交网络平台称之为自媒体,自媒体自身具备了信息传播速度快、互动性等特点。它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想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就必须要利用好自媒体的优点,将两者充分结合起来,发挥最大的功效。

参考文献:

[1]杨贤芳.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安徽大学,2014.

[2]岳宗德.论自媒体环境下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3):66-68.

第9篇

微博是一个建立在用户关系的基础上的信息传播平台,通过网页、手机、pad等即时通讯工具随时查看、更新,成为现代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微博可以多媒体资讯,如图片、视频等媒体形式。微博私信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微博的影响力开始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目前,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名人也关注到微博的力量,力图通过微博宣布立场、树立形象、对外宣传。微博在大学生中的应用迅速普及,以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为代表的主流微博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热衷的信息交流平台。在众多新媒体平台中,微博对于学生的影响凸显,成为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因此,紧随时展潮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有效运用微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目前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微博的特性

(一)微博传播速度极快

微博的用户可以将自己、好友或身边发生的事,以短信息、图片的形式,第一时间到互联网上。依托于网络,微博信息几乎在同时传递到世界各地。微博的传播速度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

(二)微博传播范围极广

微博用户通过手机、pad等随身携带的上网工具,随时随地可以查询信息。通过转发,复制等操作,博主的信息呈几何形式向世界扩散。博主既是信息的者,也是他人信息的关注着。使用同一微博软件的人,即使相隔万里,也能相互关注。

(三)微博传播互动极强

短篇微博一般限制在140字内,这种对字符的限制恰恰促使微博具有极强的互动性。短篇微博以其短、精的特点吸引大众的目光。博友通常愿意看完,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超强互动性是博客、论坛、贴吧都无法比拟的。

二、微博平台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构成了挑战。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信息科技浪潮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改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仍是以政治理论课程、党团活动、主题班会教育、个体谈话等为主的形式展开。在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下,这种形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微博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各种束缚。实现了时间、空间的零限制。微博有效扩宽了大学生的视野,同时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构成了挑战。

(二)微博信息良莠不齐,引发交际问题和认知偏差。

微博是一种快速、便捷的信息传递方式。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它所潜在的危险。网络是把双刃剑,而在其基础之上所诞生的微博也不例外。海量的信息充斥着整个网络,没有经过筛选,内容良莠不齐。部分大学生过度沉溺微博,出现人际交往异化的问题,沉溺于微博上虚拟的“关注”与“被关注”,而忽视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关心”。部分大学生自制力差,不管是在教室、寝室、图书馆,总是不自觉的登录微博,甚至上课的时候都要用手机登录微博,成了典型的“微博控”。正处于成长阶段、思想尚未完全定型的大学生,面对海量的良莠不齐的微博,很容易引起认知偏差。

(三)微博博主多元化,加大了思想引导的难度。

微博是各种思想的混合体,因为它的自由、开放,每一位用户都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向大众传播自己的思维。因此说,每个人都是一个主体。借助微博交流的灵活性,每个用户的发言都有可能被烘托、放大成一个观点、一种舆论的声音。面对微博舆论主体的多元化和信息传递的放大效应,事先的把关审核已不可能,单纯的灌输教育很难奏效,一味的封堵只能是掩耳盗铃,传统的思想引导工作难度加大。

当然,微博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带来了机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更新观念,通过微博开展平台建设,队伍建设,网络监管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时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微时代”的大学生需求和特征。

三、基于微博平台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微时代”意识

微博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的特点,随着构建意识形态领域受众群体的逐渐扩大,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管理和控制的难度逐渐提高。受传统观念和管理方式影响,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宣传方式逐渐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高校领导和思政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大微博的研究力度,积极搭建微博传播和交流的平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微时代需求,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博主阵地。

(二)搭建平台,创新途径,借助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1、在微博上组建协会、社团

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协会、社团等活动平台的搭建很受大学生欢迎。在微博上组建协会、社团可以冲破传统协会、社团在交流、学习方面的局限性,更便于大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的理论成果、科学研究、实践情况、发展动态。微博协会、社团可以通过增强信息和接收的针对性和组织纪律性,增强彼此交流互动和学习活动的效果。

2、在微博上组建日常管理平台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习惯使用飞信和QQ群进行班级管理。随着微博的兴起和飞速发展,利用微博进行班级管理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微博在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中的应用主要包括通知、问卷调查、班委干部任职投票、班级成员通讯录、获奖表彰、先进事迹等内容。借助这一平台,使班级成员都能通过微博平台进行通知浏览、文档下载和民主评议,以此为班级管理的有序开展创造条件。当然,微博作为日常管理平台还能增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了解,这也更有利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

3、在微博上组建信息平台

通过微博进行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和快捷性的特点,使微博在信息过程中具有便捷、快速的优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可以利用微博面向学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服务管理信息;教务教学部门可以利用微博各类教室占用、教学文件、教务通知、自习室空余座位等信息;图书馆可以利用微博平台新书推荐、学术交流、学术讲座、阅读提示及图书检阅等各种个性化服务;招生就业部门可以利用微博各种招生就业信息,提供专业化的招生就业指导。学生可以有选择性的关注相关部门的信息。例如新生会关注军训专题、讲座、图书等方面的信息。毕业班学生会关注考研、考公务员、考选调生、创业就业政策等关于就业和升学等方面的信息。总之,在微博平台下,不同阶段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各自需要的信息。

4、在微博上组建校园舆论监控和引导平台

近年来,微博在大学生中普及。作为一个具有开放性特征的网络社交平台,微博逐渐成为校园网络舆情传递和集中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主动的开展舆论监控和引导的舞台。大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十分活跃。当代大学生更是表现出了朝气蓬勃、个性独特、敢说敢做的特点。因此,在进行大学生网络舆论监控和引导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耐心地去倾听每一个声音,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实现师生双方的有效互动,积极营造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舆论氛围。

(三)提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时代的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更新观念,也要求思政工作者提高自身素质,建设一支与时俱进的思政工作者队伍。高校可以通过微博方面的专题培训、实践训练等形式提高思政工作者的网络应用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开设个人微博的形式走近学生,从而抢占微博思政教育新阵地。在微博中,优秀的思政工作者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关注,与之良好互动,从而传递正能量,还能通过微博这个自由的网络世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危险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