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16:48:49
导语:在如何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经济的需要。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国情、最大的实际。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和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主要指生产力整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物质基础还比较缺乏。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水平、特点,是我们考虑和构建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基本出发点。这样的生产力实际客观要求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保证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前提下,还需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企业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作为补充。只有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才能适应多层次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才能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经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我党的不懈探索,1997年党的15大第一次明确了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除了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以外,还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经济和外资独营经济等等。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壮大的事实充分表明,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都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都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只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不能改变这个基本经济制度。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必须在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同时,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二、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它在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开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不同市场主体的良性竞争,能提高不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外资经济的存在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国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以及体制改革创新提供借鉴。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者统一起来。那种把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两者对立起来的看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三、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国经济的促进、发展的积极作用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经济发展就是充分调动和利用其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经济活力,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积极性,其作用表现为:一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加供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二是非公有制经济具有相对分散、规模小、易吸纳劳动力的特点,有利于增加社会就业。三是非公有制经济有助于调动多种积极性。由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特点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形式,所以能够充分调动所有者、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四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了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经营、管理人才。五是非公有制经济的运行机制最接近于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在中体现得最充分,因而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有经济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据统计,2012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60%,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已超过60%,提供的税收占全部税收的73.1%,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大量创新型科技企业都是民营中小企业,涌现出华为、海尔等一批技术创新走在行业前列的民营企业,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成为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在各种所有制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的税收增长是最快的,税收贡献超过50%。
二、应准确认识把握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在联系
第一、在我国当前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无论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只要是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多方面需要的都应该提倡鼓励。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只发展某一种所有制经济,排斥另一种所有制经济。既不能搞单一公有制,也不能否定公有制为主体,搞私有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第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就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生、出现从根本上讲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要求,与生产力的充分发展高度适应。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建立公有制、用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趋势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它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点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我们既然已经是社会主义,那就必须坚持公有制,决不能搞私有化。因为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在这方面必须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如果取消或动摇公有制主体地位、实行私有化,那就没有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没有了公有制这个根基,社会主义当然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十五大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1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为我们坚持、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和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指明了方向。尤其要指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探索和改革,都是以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以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条件的。任何否定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因此,在坚持公有制和公有制主体问题上我们必须做到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第三、必须充分估计和正确看待非公有制经济的历史地位。应该指出的是,从本质讲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经济,在现阶段我们之所以还需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是因为我国生产力落后,还需要有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还需要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等方面的积极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们最终是要彻底消灭私有制的。我们今天利用私有制,发展生产力,是为最终消灭私有制创造物质条件。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第一、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两重性,做到支持和引导相统一。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和引导问题上,现在有一种倾向,对非公有制经济只讲鼓励、支持,而不讲引导,这是不全面的。这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鼓励和支持它们发展;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的基础是私有制,存在雇佣和剥削关系,这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有矛盾的,因而必须加以引导,以便使它的发展能够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如果只讲鼓励、支持,忽视引导,会使得非公有制经济同社会主义的矛盾激化,从而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第二、应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于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鼓励、支持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当前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对非公有制企业鼓励支持上,国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经济法律地位上,要废除、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等平等地位。三是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方面,国家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四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无论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一视同仁,其财产权都不可侵犯。五是技术创新方面,国家要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六是政策待遇上,对不同所有制经济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创造市场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七在文化发展上,国家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允许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允许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制经营。积极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八是在特许经营领域方面,国家要鼓励并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比如对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共交通等城市公用事业的具体办法。九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是权利义务上,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同时国家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科学发展之路;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新就业岗位的主渠道、满足全国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生力军,必须继续鼓励、支持、引导它们健康发展。可见,非公有制经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为了抓住这一机遇,使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包括个体开业医生)进行正确引导,引导他们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这已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历程。
1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简介
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包括个体开业医生),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构成主体已经由过去的主要以农民和城镇待业人员为主,发展到包括从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分流出来的行政干部和中高级知识分子在内的庞大队伍。当前,这支队伍仍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大表现。
2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作用
2.1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壮大,已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共同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2催生了经济和谐发展的新格局:一是在行业分布上从以轻工纺织、普通机械、建筑运输、商贸服务等领域为主,开始向重化工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拓展。二是在结构规模上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中已涌现出一批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企业大集团。三是在组织形式上以个人、家族企业为主向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发展。四是在产业布局上由以小规模、分散化经营为主,现已在部分地区形成一批以大规模、专业化经营为特征的产业集群。一些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产业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五是区域分布上,现中西部与东北地区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加速,比重在提高,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在缩小,均衡发展趋势明显。六是由基本上以国内市场为主,已开始逐步向国际市场迅速扩张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3为社会的稳定起着一定的促进和保障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解决我国就业压力和发展经济的“金钥匙”。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人人有活干是我国目前和今后发展中的最大难题。是靠千百万人创造就业岗位,还是靠伸手向政府向社会要就业岗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正好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2.4对建立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随着非公有制企业的不断产生、发展、扩张,非公有制经济所占社会实力的比重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所拥有的财富也不断增加,富有阶层增多,贫富差距拉大。同时,随着非公有制企业职工队伍愈来愈庞大,如何科学地实施劳资相结合的分配原则,直接影响到职工队伍的稳定和企业内部的和谐。
3 为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走科学发展之路
使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3.1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热爱祖国、报效国家:“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作为社会责任意识的升华,是公民的共同价值取向和基本道德规范。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履行社会责任,首先应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报国之志。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将爱国报国作为最高的社会责任,切实把个人抱负与祖国前途联系起来,把企业发展与国家振兴结合起来,以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为最大光荣,努力成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振兴的坚定实践者。
3.2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好企业、做强企业: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越强大,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多;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多,越需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企业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在推动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等方面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拓宽视野,转变观念,注重企业发展质量,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把企业做好做强做久,成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推动者。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3.3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诚实守信、依法经营:诚信是德也是责,于己是一个品德问题,于人则是一种社会责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诚信建设,增强诚信意识,对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尤为重要。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遵循市场规则和行业规范,弘扬诚信理念,加强企业行为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守信用、讲信誉、重信义,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公众形象,努力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道德体系的真诚促进者。
3.4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扶贫济困、服务社会:饮水思源、助人为乐、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先富起来的一批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应传承这些美德,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回馈社会、造福人民。要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将公益当作一项事业,把共同富裕看作一种责任,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参与光彩事业、“温暖工程”和社会慈善事业等,做到财富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努力成为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积极参与者。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全社会都富裕了才是真正的富裕。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结构组成:
⒈以个体经济为主,经营规模小且分散。
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受各方条件的影响,结构组成主要是以个体经营为主,从业人员少,一般为人,且经营规模小,经营地点分散。近几年来加大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为了减轻和职工负担,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增加职工收入,精简机构,减少供养人员,对工交商建企业进行改制,一些富余人员被分流。一部分人转为从事土地承包,另一部分人则从事个体经营承包。由于受地理条件和环境的影响,第三产业起步晚,发展较慢。由于资金投入有限,非公有制经济主要以个体经济为主,经营规模小,经营地点分散。
⒉经营项目少。
由于基础设施差,特别是城镇建设发展较为缓慢,加上布局不合理,一定程度阻碍了二、三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来投入了一定资金进行小城镇建设,改善了环境面貌,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但由于资金困难,步伐缓慢,不能满足经营者的需要,造成了非公有制经济经营项目少的局面。目前非公制经济经营项目主要以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为主,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⒊人员组成复杂。
近年来不断深化改革,经营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租赁承包、责任承包、国有民营多种承包形式。因此国有职工的身份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的人员组成较为复杂。一部分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的人员向交纳管理费和五大保险,仍保留着职工身份;一部分人员则全部脱离了与的劳动关系,成为个体经营者;而另一部分人则是外来流动人员,无户口和劳动人事关系。
二、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存在的问题
⒈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体制改革不相适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而我国现行统计管理体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不适应,调查方法落后,制度不完善,这个问题越往越突出。普遍存在着调查方法简单、落后、指标设置不科学,因而造成调查数据不全面、可信度低,不能全面、真实、准确反映非公有制经济的生产经营情况。
⒉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对象概念和调查范围模糊,认识不清。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统计调查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打破了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目前××普遍实行“两费自理”,土地租赁承包,“两权放开”,农机具作价归户、牲畜作价归户。造成有的数据统计在国有经济,有的数据统计在非公有制经济。例如在统计年底从业人员人数时,农机具作价归户、牲畜作价归户的人员人数统计在国有职工人数中,其生产经营按国有经济统计,但统计运输业人员人数时,人数统计在个体劳动者人数中,其生产经营按个体运输业统计,其实这部分人向交纳管理费和五大保险,仍与保持劳动关系,是的正式职工,只不过是车辆全部是个人出资购买。有的存在着车辆落户在,人不属于,结果两个单位都不统计,存在着漏报现象。
⒊统计调查力量薄弱。
由于种种原因,统计力量始终薄弱。目前一般只设一名综合统计,什么专业都在干,什么报表都填,综合统计成了“万金油”。一方面要应付各种各样的报表,一方面要完成各种各样的调查任务。特别是一旦遇到大型普查任务或调查任务更是雪上加霜,疲备不堪。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力发展和不断扩大,其调查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调查对象户散、点多、复杂,但统计力量不增加,工作是辛辛苦苦干了,其数据令人难以置信。
⒋统计执法难。
虽然《统计法》已颁布好多年,但由于宣传力度和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人对统计法的法律意识淡薄,加上被调查对象由于利益驱动从而造成数据虚报和瞒报。使统计人员在调查时已经察觉到被调查对象在有意识虚报或瞒报的统计违法行为但无可奈何。而又无专职统计执法机构,因此在实际统计调查中对统计违法行为无法执行,从而造成统计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的现象。
三、开展非公有制经济调查采取的方法
⒈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制度
随着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第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因此现行的统计调查方法已不能适应统计调查的需要,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制度已势在必行。根据的实际情况,建立对非公有制经济抽样调查方法,是统计调查方法改革的重点,是获取完整、准确统计资料的基础。做法是:分行业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名录库,编制抽样框,排除人为因素,按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从而以样本推断总体,做到调查数据准确、合法。
⒉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统计收支调查台账制度
针对非公有制经济行业的特殊性和多样性,根据不同的生产周期和环节,建立健全非公制经济收支情况调查台账登记,可以减轻统计人员收集、整理、填报年报的工作量,又可以准确地掌握非公制经济的收入水平,使非公制经济统计调查工作更加扎实、有效,数出有据。
⒊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登记制度
根据非公有制经济统 计调查的复杂性,要协调与工商、税务部门的关系,统计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工商、税务部门登记方面的具体情况,借以实现登记信息共享,从而建立统计登记制度,解决被调查对象不重、不漏的现象。
⒋编制科学、合理的非公有制经济调查统计指标
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的复杂性,要结合的实际情况,根据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的需要,在设置指标时要体现“精炼、明了、实用”的原则,该细化的一定要细化,不该要的就不要设置。要注重反映经营水平、质量和效益方面的指标,避免不该要的指标一大堆,增加被调查对象的负担和厌烦性,从而保证调查的数据真实、准确。
⒌合理按排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的调查时间。
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经营的特殊性,在调查时间上要合理掌握,统筹兼顾,要根据各行业的经营特点,做到调查时间和行业经营特点相结合。如果不择时间盲目进行调查就会出现数据大起大落的现象。因此每年应在经营淡季和经营旺季分别进行调查,以保证数据的合法性。
⒍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对象。
由于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二、三产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对象主要是以个体、私营经济。一部分人向交纳管理费和五大保险,保留着职工的身分,但从事的是个体、私营经济。因此要明确统计调查对象,保证数据的不重、不漏。对保留职工身份,从事第一产业个体、私营经济的(农机具作价归户、牲畜作价归户),在统计时按国有经济进行统计,其生产经营按国有经济进行统计,从事第二、三产业个体、私营经济(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个体工业和其他服务业、运输业)则全部按个体进行统计。
⒎加强的统计调查力量
由于非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年年上升,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调查任务越来越多,调查的难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统计力量依然薄弱,综合统计既要完成本职工作,又要应付其他任务,已是满负荷工作,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统计工作的需要。因此建议成立经济调查队,人员由人以上组成,既能满足平时统计工作的需要,又能满足大型普查的需要。
⒏加大《统计法》执法力度
关键词:非公有制企业;心理健康;心理危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就业人数持续增加,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大。然而,非公有制企业在财富聚集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出现的漠视员工权益的现象也在中国发生,尤其近年来,非公有制企业员工生存的困境及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焦点,一度引发社会的关注和反思,这在一些中小企业越发显得突出。
一、非公有制企业员工心理危机的显现与加剧
盛行于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的“工具人”假设,认为人在生产活动中与机械装置一样只是一种工具,资本家对待员工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不用顾及人的感受和尊严,管理的任务就在于使员工象机器一样去工作,以此更多地榨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这种观点将劳资双方完全对立起来,抹煞了劳动者的基本人性。当前,我国非公有制企业正重复着西方企业曾经的路径,资本所有者作为强势一方,对员工权益漠视而引发的心理危机值得关注与警惕。据“外企人职业生活调查”结果表明:77.3%的外企员工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79.4%的人认为在外企工作压力太大。
当前,非公有制企业给员工带来的不安和压力主要表现在:工资报酬不合理,人际关系难掌握,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无休止地加班、无暇兼顾家庭等等,重压极有可能突破非公有制企业员工的心理防线,甚至酿发悲剧。2010年上半年引起社会巨大震动的台资企业富士康员工“十一连跳”事件即是典型案例。富士康的员工主体是25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正处于青春、奋斗、实现人生理想的关键时期,员工在为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自己也不得不面对生活窘迫、生理疾患、情感困惑等难题,可悲的是,靠员工血汗换取利润的企业远没有把人的健康与尊严放在第一位。在基于“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企业无限地榨取员工的肌体劳动,员工的思维意识和内心世界止步于长长的流水线和漫漫的加班过程。从企业的角度看,轻生只是员工个体认知的偏差,与他们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毫无关系。
当然,“富士康”只是众多非公有制企业中的极端代表而已。“十一连跳”彰显的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和“企业精神”的严谨苛刻,其中还掩盖着非公有制企业集权专制的企业文化,不仅仅是消极地对员工精神需求的漠视,还是对员工生命尊严的公然冒犯和蛮横伤害。如果一个企业在关键时刻百般推卸责任,在平时就不大可能对员工负责;如果一个企业逼迫员工签订“生死协议”,在平时就不大可能有人性的关怀;如果一个企业视利润高于员工的性命,发生员工连环跳楼事件便不足为奇。
二、诱发员工心理问题的成因
从诱发非公有制企业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来看,涉及政府、市场、企业及员工个人等多重因素。
(一)政府地方保护主义的默许与纵容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提升政绩,片面注重企业的利润和政府的税收,从而不惜牺牲企业员工的利益;一些地方政府把保障员工权益与发展本地经济相对立,片面认为提高员工的社会保障水平会造成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负担加重;有些地方为招商引资甚至开出相当多“优惠条件”,以牺牲员工的保障利益作砝码,刻意偏袒企业雇主;少数地方领导经常以“批示、电话”等方式干扰劳动部门、监察部门的正常工作,给员工权益的伸张带来巨大障碍。在所谓“政绩”“面子”工程的推动下,很多地方随意加大政策实施弹性,对个别非公有制企业侵害员工权益的做法听之任之,姑息纵容,造成一些企业有恃无恐、恣意妄为。
(二)市场发育的不完善与企业发展阶段的局限
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育还不成熟,外部约束和监督管理还不到位,由于非公有制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长期以来,往往把企业的功能视为纯经济性的,认为企业存在的唯一目标就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责任感和道德感往往成为其稀缺资源。随着竞争的加剧,非公有制企业要在市场中立足,从而占据一席之地,就会从原料采购、生产管理、销售渠道等各个方面严控成本,尤其在企业内部想方设法降低成本,于是很多企业就把眼光盯向员工这一“可控”环节,采取诸如降低工资、增长工时、封闭管理等措施也就不难理解。但是,员工毕竟是人,而且是有思想、有追求、要求心理满足与宽慰的群体,他们不是机器、不是钢铁,非公有制企业员工采取极端、轻生的悲剧已经给社会敲响警钟,已经给那些视利润为生命的企业主足够警示:如果不善待这些企业财富,那么企业将会行而不远、被历史发展的潮流所吞没。
(三)企业管理的误区与企业主认知的偏差
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中坚力量是民营中小企业,作为私有制性质的经济主体,从产生之日起,他们就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单位。非公有制企业具有资本主义剥削性质的雇佣特征,利润最大化是雇主的经营目标和主要追求。在这种管理思想的驱使下,一些非公有制企业挖空心思钻法律和政策的漏洞以获取利润最大化。这其中既包括提高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等原始手段,也包括漠视员工权益、践踏员工尊严等与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行为;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主唯我独尊,往往以家长制作风替代现代管理理念,对员工的冷暖不闻不问,对“剩余价值”的榨取处心积虑,甚至出现资本主义发家史上的“冷血”一幕。这种认知的错误已经导致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很多企业主根本没有从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过人才和员工的人格尊严,反而变本加厉地榨取员工的血汗,这种有悖企业伦理的做法不能说不令人遗憾。
(四)员工的维权意识薄弱
非公有制企业员工普遍学历低,文化水平有限,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权益。这里既有人文传统方面的因素,又有经济层面的原因。从人文角度看,当前社会拜金主义盛行,非公有制企业员工收入微薄,实际社会地位与理论设计的方向大相径庭,加之他们法律知识欠缺,应有的权利得不到尊重,更得不到保障;从经济层面看,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者从事的大多是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因此,非公有制企业才有可能用低廉的价格、恶劣的条件雇佣工人,而劳动者并不知悉拥有要求企业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权利,造成企业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迟迟得不到履行。
(五)员工心理调适能力的孱弱
新生代打工族的精神诉求不同于传统的农民工。改革开放后进城的农民工都不同程度经历过“苦日子”记忆,时代烙进他们思想的经历与新生代打工族存在很大差异。如果说老一代农民工是单纯追求工资收入,不贪恋都市繁华,愿意“落叶归根”,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精神诉求已不再停留在经济层面,而是身份的认同,即渴望融入城市。但梦想越大压力也越大,当梦想和现实差异巨大时,由心理落差带来的失落感、抱怨和绝望等情绪便会蜂拥而至。此外,新生代农民工在住房、户籍、医疗、社保等方面的被歧视,也容易使这些青年打工族出现心理落差。长期以来,人们关注农民工最多的是讨薪路漫漫、职业病危害程度等话题,而他们的心理健康则往往被忽视。当融入城市的冲动受阻时,少数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极易出现心理障碍,甚至于选择逃避现实,轻生了事。
如何提升企业员工的幸福感?如何把对幸福感的追求与发展的追求结合起来,而不是让它们尖锐对立,是当前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必须拿出勇气和诚意正视的问题。
三、构建非公有制企业员工心理问题解决的机制
当前,心理疾病已经严重威胁着非公有制企业员工的正常生活,关注员工心理健康迫在眉睫。只有采取措施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心态和掌握必要的应对策略,全面解决其心理问题,才能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员工的心理援助需要全社会“立体”、“全方位”的协作。
首先,政府和心理咨询机构应为员工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为企业提供心理健康管理和人文建设的指导。政府部门应该密切监管非公有制企业的员工管理状况,相关职能机构应不定期地抽查企业遵守《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情况,对侵害员工权益的企业应依法处理,必要时组织心理协会等机构对企业员工进行心理干预,对存在严重员工心理健康的企业适时给予警告,避免使企业内部问题逐渐演化为社会危机。
其次,非公有制企业必须加大对员工心理健康的投入,并与专业心理机构建立密切的协作机制。企业应把员工心理健康的投入列支成本,使心理援助成为企业的一项福利有效提供给员工。有实力的企业应该请来心理医生、心理专家对员工进行心理辅导,为员工讲解情感、焦虑、抑郁等心理知识,以及如何化解工作压力、个人成长、家庭关系等困惑;企业还可以建立“员工谈心室”、“情感交流站”,开通网上“情感热线”等为员工排忧解难。事实表明,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不但关系个人前途,还将极大地影响企业绩效。让员工时刻保持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是企业保持旺盛创造力、强劲执行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前提。重视和保护员工的心理健康,真心实意地善待员工,不仅使员工个人受益,也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最后,作为一个社会人,企业员工也应该积极学习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挫折的承受力。在工作中,员工应该而且也必须学会主动调适心理压力或寻求心理帮助,增强自身的抗压能力,积极乐观地面对困难与挫折。尤其在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时,真正能够做到胸怀梦想而又脚踏实地,尊重现实而又敬畏生命,切实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体验到生活的意义,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放眼国际知名企业发展历史,任何忽视员工心智成长的企业都不可能成为百年老店。正视员工精神需求,调整管理模式,创新企业文化,营造宽松健康的工作环境,才能换来非公有制企业长久的良性发展。正在违背现代企业发展规律的那些企业应该明白,给年轻的员工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帮助他们消除后顾之忧,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疏导他们流水线工作带来的情感封闭和精神危机,使其形成健康健全的心智、成熟稳定的情感,不仅是员工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企业善待员工也是善待企业自身。企业价值的实现,归根结底都是靠员工来执行完成。因此,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自由的发展空间、表达空间、思维空间等是企业发展的潮流所在。从此意义上说,树立以人为本、相互关爱理念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外企薪资高居榜首[DB/OL].IT时代,2006-01-16.
2.李泓冰.岂能容富士康剥夺劳动者体面[N].京华时报,2010-05-21.
3.黎友焕.民企的社会责任建设不容乐观[N].亚太经济时报,2006-12-07.
一、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在认识和思想上谈重不重要、如何重要的问题,关键是如何支持进一步做大的问题。
第一,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现在,我市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仍然还比较单一,因此在行业准入上要坚持“非禁即允”的原则,凡是法律法规和政策没有禁止的行业和领域,都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加快进入。希望非公有制经济业主在管好安全生产、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能请几位有知识、懂市场的人士做企业顾问,能够为企业发展讲好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市发改委、市经贸委、市乡企局等部门要深入企业,根据企业的资金实力、管理水平等发展情况,帮助企业出谋划策,在行业准入上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力度。如在公共交通、城镇供气、供水等市政公用事业,欢迎非公有资本进入。但需讲一点,这些领域必须是政府控股。在我市,许多非公有制经济业主喜欢自己干,但这不利于企业发展。要走资本金多元化的道路,加快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这种管理方式,监督机制强,公司章程要求高,无论是在决策程序上,还是在资金的投入上,都和家庭式的、作坊式的管理不一样,希望大家认真探讨一下。
第二,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营造公平、公正的环境。对于公平、公正,整个社会都需要。目前,通过机关作风的转变,在服务过程中做到程序公正、制度公正、执法公正、司法公正,切实维护非公有制经济及各类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二是下大力改善投资环境。改善投资环境,该政府做的,我们尽力做好;该市场监管部门、条条部门搞好秩序的,部门必须做好,必须确保每一个到六盘水发展的各界人士都有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生活环境。有些行业协会在扰乱我们的市场经济秩序,有关部门一定要正确引导,各协会必须遵纪守法,对存在欺行霸市、价格垄断、敲诈勒索等现象的行业协会,有关部门必须进行严厉的打击。
第三,要进一步加大引导力度。在政府网站上,市发改委、市招商局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一些全市结构调整的信息或招商引资的项目,目的就是对外、对内搞好招商宣传。通过产业和项目的引导,激活民间资金,正确引导民间资金投向。
各级各部门在鼓励、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各公有制企业也要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首先,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企业管理,增强企业效益,提升企业形象。要重视对劳动力的培训,引进高级管理人员,不断提高对外经营和内部管理水平。通过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提高生产力水平和安全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其次,要顺应发展新形势。发展眼光要向外看,生产的产品要定位在全国乃至世界市场。无论是煤炭产业还是其他行业的发展,不要只盯在六盘水,一定要走出去。二是我市煤炭煤质好。六盘水有肥煤、炼焦煤,在西南地区除六盘水外只有北方有。其他地方煤价都在降价时,我市的煤价却在上扬,这就是一个区域半径、资源半径凸现的问题。所以要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看企业自身的发展,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局,随时掌握外界市场信息的变化,不断提高企业的层次和档次。因此,各企业在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素质的同时,要密切注意外面的市场变化。
三、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
第一,要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六盘水是典型的资源能源型城市,做好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意义深远,必须坚持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道路。实现能耗降低和污染物减排的目标,国有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感,非公有制经济同样要承担社会责任。在企业发展中,一定要增强环保意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在淘汰落后生产力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这也是一个减排的途径。任何企业追求利润都是正当的,应该依法得到保护,但决不能以损害公共利益为代价,不能以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
第二,要注重促进社会和谐。科学发展观,不仅党政机关、国有企业要抓,对私营企业,对每个人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和谐的、讲经济规律和客观规律的,非公有制经济业主一定要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构建和谐社会,一方面企业管理层要加强学习和引导;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好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加大培训培养力度,不断提高生产技能,使其能够在企业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更好地回报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国的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到2013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82%,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已达60%,给国家提供的税收已达到69%,城镇就业人员的80%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企业。
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这一段材料从内容上、方式上都比较直观地反映了我国的经济成分。但是要让学生从中理解我国的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内容则有一定的困难。如何才能让学生自己分析这段材料,从中领会我国的经济制度呢?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在上课前,我为这段材料重新设计了几个问题:
(1)表格反映我国存在哪些经济成分?试举一例。
(2)2002年前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2006年、2010年的数据是否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占主体?
(4)非公有制经济有什么作用?试从家中的收入来源分析。
(5)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上课即出示此材料,学生阅读材料后结合以下问题对材料进行再次解读。
通过第一问的设计使学生明确现阶段主要存在两大类经济成分,且这两类又各包括多小类经济成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学生很容易举例街边的小吃店、路边的小摊等,国有经济对他们则不好举例,我给他们举例苏源电力、南车集团、华润集团、中国建材集团、常柴股份、常林股份、黑牡丹股份、常州公交、火车站、民航、中国电信、邮政、移动、以前的灯泡厂、信用社等。这样的事例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消除了学生对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陌生感。
第二问则让学生对数据进行简单统计,从而了解公有制经济在数量上占优势。通过这两问的分析,学生对公有制在数量上占主体能够理解。
第三问要求学生结合下面的文字材料理解这种占优势在现阶段的表现不是在数量上,尤其是对外开放的今天,数量上的优势已经不存在了。我们随处可见的非公有制经济,那这是否就意味着非公有制经济将取代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的主体经济呢?引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决定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还要考虑公有制经济的组成成分能不能承担起主体性的作用。学生借此对教材不断深入理解,尤其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第四问则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及具体事实理解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
第五问在前四问的基础上答案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五问贯穿了整个教学,那层层设问,一步一步从学生身边的事例说起,从学生的感性认识说起,使学生逐步接受远离他们生活的理性的知识。原本充满说教的课堂也因为这些问题的提出变成了探究性的课堂。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得到扩展,小小的改变让课堂更生动。
关键词: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辩证分析;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001-03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速推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2011年3月国务院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为进一步深化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然而有人认为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目的是让国有企业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让更多的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其中,国有企业不应当参与市场竞争,这种观点并不符合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初衷。这也就涉及到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问题。
一、从国有经济的改革历程来分析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中国国有经济改革的历程来看,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2003年,这一期间是国有经济改革的各个基本构件先后起步阶段。其中1978—2000年作为国有经济微观基础的国有企业改革,先后经历了扩大企业经营自、承包经营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基本框架。这期间虽然进行了国有经济的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组,但并没有成为国有经济改革的重点,直到1999年才作为重点付诸实施。2003年,在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指导下重新建立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其成立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作为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革正式起步。
第二阶段是2003—2012年,国有经济整体改革进入了全面展开阶段。其主要标志是: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取得重大进展;现代企业制度已初步建立并趋向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已经初步建立并趋向健全,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确立。
大体上讲,国有经济的改革已经走完了以上两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从2011年开始的国有经济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所谓攻坚有两层含义:一是整体的国有经济改革的任务仍很艰巨,即在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经济管理体制四个方面的改革认为依然很艰巨;二是深化国有经济整体改革还面临顽强的阻力,随着国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国有经济必将实现由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到集约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也是未来国有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总体性的特点。
在国有经济改革的各个阶段对于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的争议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有种观点认为国有经济应该只涉及那些非公有制经济力不能及的领域,其余的一律退出。这就给国有经济的定位产生很大的疑惑,也就是说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优先选择权,国民经济应当优先考虑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只有在非公有制发展好了的情况下,或者是那些非公有制经济不愿做、不能做的领域,国有经济才能涉足,这样的话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必将荡然无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将面目全非。这样的说法没有处理好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关系,与我们党十五大提出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背道而驰。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国有企业应该限定在自然垄断行业和公益性事业,从竞争性行业中全身而退,让非公有制去经营。这种观点不能保证中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混淆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基础,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结构,只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
二、对中国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辩证分析
事实上,一些学生在解答这一类型试题时,往往出现的问题是:判断失误,说理错误;找不准辨点,答非所问;找不全辨点,答题遗漏;找准了辨点,说理不充分;对甲乙双方都是片面的观点,没有归纳总结,结果出现错答、漏答现象。
那么,怎样让学生在中考中答好辨析题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大量辨析题的分析研究,编出了一首十二字的辨析题答题歌诀,读者朋友不妨一试。这首歌诀是:“画问号,说理由,去重复,做总结。”
每道辨析题,通常都由四句话构成。“画问号”,就是让学生在这四句话后面于心里边都画一个问号,明白要回答什么问题。这是学生做好辨析题的第一步。明白了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运用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去阐述原因、或阐述意义、或阐述作用等,就是做好辨析题的第二步——“说理由”。有些辨析题,甲乙双方的观点中会出现雷同,这就需要学生“去重复”。还有一类辨析题,甲乙双方的观点都不全面,做这类辨析题,就需要学生“做总结”。
从以上分析看出,这十二字辨析题答题歌诀包含三层意思,是做好三类辨析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有一类辨析题,甲乙双方四句话,四点内容,各不相同。答好这一类型的辨析题,只需学生“画问号”和“说理由”,就能做到在中考中不失分。
如,甲:书中自有营养源,开卷有益千古传。
乙:“三俗”文化危害大,高雅情趣来净化。
这道题画上四个问号,就是:1.为什么说书中自有营养源?(或书中有什么营养?)2.开卷有什么益处?3.“三俗”文化有哪些危害?4.如何培养高雅的情趣?
学生只要把这四个问题说理透彻,就能答好此题。
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书是知识的源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或:好书是人的精神食粮,好书是人类的良师益友。或:一本好书会使人受益终生,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向着积极方向发展。)(2分)2.开卷有益是指学习的重要性,是千古以来学习经验的重要总结。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学习,人类的文明进步同样离不开学习。(3分)3.“三俗”文化败坏社会风气,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利于培养青少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危害极大。(3分)4.青少年要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对各种书籍进行认真鉴别,认真选择,读好书,不读坏书,自觉抵制“三俗”文化。(2分)
有一类辨析题,甲乙双方的观点中有相同的地方,学生去做这类题时,需用“画问号、说理由、去重复”三句话去应对,方能做到万无一失。
如,2012年1月8日,郭庚茂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提高科技和质量水平,继续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抢占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围绕这段话,某班同学展开了讨论,请你对他们的观点进行辨析。
甲: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应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乙:只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就可以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此道辨析题的第一个辨题是“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什么重要作用?”甲的第二个辨题与乙的第一个辨题内容重复,因此,需要去重,应合并为一个辨题——“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第三个辨题是“为什么要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或“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除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还应怎么做?”当学生清楚了这一解题思路后,在答题中就不会出现画蛇添足的现象了。
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渗透到经济的各个方面,科技进步对促进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3分)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可以提高我省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2分)3.为了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我省需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学事业,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奠定基础。(2分)4.为了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还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深化改革,推动对外开放;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等。(3分)
还有一类辨析题,甲乙双方的观点都不全面,做这类题时,就需要学生用“画问号、说理由、去重复、做总结”四句话去答题了。
如,2012年2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四项支持小型微型企业的政策措施。这是自2011年10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支持小微企业财税和金融政策后,又一次为推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出招,而且是涵盖了财税、融资、技术创新、服务管理四个方面的配套改革。
甲:现阶段个体、私营经济作用大,应该大力发展。
乙: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动摇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应加以限制。
此道辨析题的第一个辨题是“现阶段个体、私营经济有什么作用?”第二个辨题是“为什么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第三个辨题是“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会动摇公有制的地位吗?应加以限制吗?”如此就结束答题,明显会出现漏答问题现象。因为,甲乙的观点都不全面,这就需要进行总结,回答“如何正确处理发展公有制经济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3分)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这就要求我们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2分)3.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们应当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3分)4.因此,我们应当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分)
当然,这首十二字中考辨析题答题歌诀,并不是一把万能的钥匙。针对不同类型的中考辨析题,需要学生在中考复习中不仅要夯实基础,更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训练,提高运用能力,方能做到明辨是非,判断准确,说理详尽,论据有理,答题全面,取得高分。
一是劳动法律意识有待增强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相当部分非公企业的经营者对劳动合同制度、最低工资标准、社会保险、劳动时间等方面的劳动法律规定认识模糊,重视不够,不少企业主不惜以牺牲职工的合法权益为代价,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和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中的职工缺乏必要的法制和维权意识,特别是出于现实考虑,认为只要每月拿到基本工资就不错了,至于劳动保护、加班工资、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权益根本就不敢奢望。
二是劳动合同签定率过低
我市170115名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中,原创:签订劳动合同的为81928名,仅占全部职工的48%。有一半以上(近9万名)职工没有签定劳动合同。他们的工作期限、工作内容、劳动报酬、福利待遇等劳动保障权益都没有明确的法律约定,很大程度上还是老板说了算。一旦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口说无凭,很难有效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是社会保险覆盖面较低
非公有制企业养老、失业、医疗的参保职工分别为1.3万、1240、1059人,参保率分别为10.7%、0.5%、0.2%。参保率最高的工伤保险也仅为3.4万人,参保率20%,而且主要集中在工伤事故多、职业伤害风险大的煤焦企业。此外,参保职工中大多是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广大真正在一线工作,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的职工,仍然大量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险保障。
四是落实最低工资制度还有差距
去年7月,省政府重新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我市四类地区最高的为城区520元,其余三类分别为480、440和400元。就这次调查情况看,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都能认真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但仍有11608名职工的工资收入低于当地最低标准,占到总人数的6.8%。从地域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壶关、城区、长治县、沁县等四个县区,从行业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餐饮服务,商业零售和部分经济效益较差的企业。最低的如壶关,上述行业的平均工资仅在240元—260元左右。
五是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
当前,我市非公有制企业逐步摆脱苦、脏、险、累的产业模式,正在大步向技术密集、管理科学的方向发展,劳动者素质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在这个背景下,我市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者仅有5345人,为全部职工的3%。大量的还是那种离开农田进厂房,放下锄头拿扳手,刚刚脱离农业生产,就加入现代工业生产的农民兄弟。以我市最大的民营企业常平集团为例,农民工占到全部职工的85%以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占到75%上,全部5000名职工中,有专业技术职称的还不到50人。不但直接制约了企业发展,而且埋下了大量的事故隐患。近年来,非公有制企业不断提高管理和技术骨干待遇水平,大量“抢购”技工学校毕业生,也从侧面反映出企业对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迫切愿望。
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经济转轨过程中管理错位的深层次原因,还有有劳动保障部门职能转变、管理手段不硬的主观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脱胎于农村经济的非公有制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其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现代企业经营理念还不到位。下面,我结合自身这些年从事劳动保障工作的一些体会,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问题的对策作一些初浅的探讨。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是历史上重公有制经济、轻非公经济客观存在。
我国多年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国家和社会对国有集体等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同。公有制企业发展时间较长,各项制度比较规范,落实劳动法的情况相对较好。而非公有制经济这些年才逐渐发展起来,其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起步较晚,再加上我们宣传不到位、工作不力等原因,使得在贯彻执行劳动法当中,非公有制企业走在了公有制企业的后面,这是个客观情况。
二是全社会齐抓共管劳动保障工作的氛围没有完全形成。
在公有制经济的边缘逐渐成长起来的非公有制企业,上边没对口行政部门的管理制约,下边是社会保障矛盾不突出的青壮年职工,不存在国企那样职工养老、医疗一肩挑的历史包袱。中央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又为其创造了非常宽松的发展环境。经过这些年的高速发展,在不少人的眼里,非公有制企业似乎只要办好营业执照,照章纳税,招上工人就可开工生产,至于劳动法所规定劳动合同,工资标准,社会保险,职工培训等则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换句话说,税法、工商管理条例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而关乎职工生死存亡的劳动法则成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时间长了不要的小事。在落实劳动法过程中,国有、集体企业由政府主管,劳动保障部门对其具有一定的行政职能,约束力较强。而非公有制经济则无主管部门,加之人员流动较快和企业自身变化很大,政府及劳动保障部门对其缺乏硬性行政管理手段。开展工作显得软弱无力,劳动保障工作的强制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很难对违法用人单位形成有力震慑。在当前供求失衡的就业形势下,职工对侵害自身权益的行为,不敢理直气壮地争取自己的合法权利,害怕因此失去来之不易的就业岗位。应该说,市委、市政府对这个问题也引起了高度重视,分别于99年、2002年、2004年多次下文要求有关部门联合执法,一起把好这道关口。但由于条块分割、政策制约等因素的限制,在实际落实过程中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三是非公有制企业以人为本,保障职工权益的观念需要提高。
在现代企业中,建立企业文化是大家非常重视的一个课题,这其中就包括了如何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凝聚职工队伍,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内容。正所谓“职工的生存靠企业,企业的发展靠职工”,职工与企业是一种鱼和水,水和舟的关系。试想,职工权益无法保障,一盘散沙式的企业何谈企业文化,谈何长远发展。但就是这样一个很浅显的道理,我市很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以参加社会保险为例,不少企业短视行为严重,视参加社会保险为额外负担无效投入,认为是白花钱。不愿意承担法律赋予的社会责任,不惜牺牲职工的合法权益来降低成本,甚至以职工不愿意参保为借口,这些都是十分错误的。按照政治经济学原理,劳动力的价值应当包括本人及家属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接受培训教育促进自身发展的费用。主要体现在工资、福利及社会保险等方面。企业应当从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扣除相应部分,并支付给劳动者,其余部分才叫剩余价值,可以用于企业积累、再生产和支付税金等。认真执行劳动法,及时支付工资,参加社会保险,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正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权,尊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最根本途径,这才是一个负责任的、眼光长远的企业家应当具备的智慧和管理艺术。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是市场经济的“减震器”,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广大劳动者的“安全网”,涉及到每一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认真贯彻劳动法,落实劳动合同、工资待遇、社会保险等各方面的规定,把各类企事业、个体工商户、中外合资企业的所有从业人员以及所有从事灵活就业,弹性就业,自由职业人员都兜进这张社会保障“安全网”,才能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强化宣传,提高非公有制企业法人代表的劳动法制意识
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宣传,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特别要注重解决非公有制企业法人代表的观念。使其充分认识贯彻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的重要意义。让他们明白企业不能只顾追求利润最大化,必须站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与职工签定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给职工按时足额交纳社会保险费,严格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兼顾职工、企业、国家三者利益,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二是要大力抓好签定劳动合同这个基础和关键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契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六条明文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而且对合同应当具备的七项条款也作出了明确要求。对于劳动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都有着详细的规定,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在建立劳动关系中处于首要地位,必须大力重视,切实抓好劳动合同的签定工作。要在全部用人单位完善签定劳动合同,签定率达到100%。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对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都做到心中有数,切实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三是协调配合,共同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参加社会保险
企业经营者首先要进一步明确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推行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非公有制企业依法参加社会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是企业法定的义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参保,拖欠社会保险费,力争在今年底实现非公有制企业参保覆盖率达到80%以上。
要进一步明确参加社会保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可能有兴有衰,甚至可能倒闭和破产。如果个人的伤残、患病、养老完全依赖企业,风险就难以避免和防范。因此,必须通过建立社会保险制度来均衡企业负担,使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这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要进一步明确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有利于职工队伍的稳定。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更高不开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任何用人单位不仅要对职工的今天负责,更要对他们的明天负责,企业为劳动者依法参加社会保险,这是职工的合法权益的体现,必须予以维护。同时,企业通过参加社会保险,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有利于稳定职工队伍,有利于吸引高科技人才为企业出谋划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各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协调,齐抓共管,为非公有制企业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作出努力。如工商、税务部门要在非公有制企业办理营业执照年检和税务登记证时必须让其出具参加社会保险的有关证明以及税前提取并缴纳养老保险费的证明;财政部门要提供扩面工作必要的经费保证;原创:审计部门要对非公有制企业是否参保及缴费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各主管部门要监督非公有制企业依法参保;工会、工商联要及时检查非公有制企业是否劳动合同健全,是否给职工参保,是否落实了最低工资标准,切实维护职工权益。新闻单位要把劳动保障宣传作为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把好社会保险政策宣传和舆论监督关。各部门要明确责任,各负其责,加强协调,相互配合,共同推进非公有制企业纳入社会保险范围。
四是依法监督,严格规范执法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及其监察队伍要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贯彻劳动法的监督力度,严格检查非公有制企业对劳动合同的订立、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参加社会保险、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等各项规定的执行情况。发现违法现象,令其限期整改,拒不整改的,要通过法律手段强制执行,决不故息迁就;要抓好对结果的跟踪落实,维护法律、法规、规章的严肃性,要立案一家,处理一家,教育一片。切实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