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现代化管理知识

时间:2023-09-01 16:48:52

导语:在现代化管理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施工管理;现代化;方法

随着项目的增多,项目的施工管理工作变的越来越重要,而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就行施工管理至关重要,下面就简单进行一下论述。

1坚持科学的项目施工管理体制

1.1 坚持科学的项目组织结构,建设一流的项目施工管理团队。项目组织结构应按照项目的所在地域、规模、结构、技术复杂程度组建,项目经理应有弹性的、可变的、动态的,其人员随项目管理的需要而有序流动,根据工程项目的规模、特点、工期的长短、企业应对该工程的期望目标成立项目组织机构,项目经理作为项目整个实施过程的管理核心,一定要懂技术、善管理、敢创新、精算帐、会经营。其他各生产组、材料动力组、技术质量组、安装组、财务劳资组、经营预算组、行政后勤组的人员从年龄、知识结构、施工经验、数量上配备合理。实现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的优化。

1.2 坚持优化和动态地组建项目团队 。项目团队应本着“目标统一、管理跨度和层次简单、精干高效、具有弹性”的原则组建。项目团队应坚持三个“一次性”的科学定位,即:项目团队是一次性的施工生产临时组织机构;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中心;项目经理是一次性的授权管理者,项目完工后项目团队解体。项目团队成员在接受项目经理领导的同时还应接受项目管理公司职能部门的指导、检查、监督和考核,项目团队内部不提倡搞项目股份合作制,以免造成公司管理失控,资产流失等经济损失;目前在推进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中个别工程项目把项目管理搞成个人承包,使项目团队严重错位,出现了项目团队留利,购置生产资料,造成项目经理部固化,严重弱化了项目管理公司法人层次的宏观调控和项目管理公司的总体经济实力。

1.3 坚持项目经理责任制。项目经理要以领导项目全体成员实现项目目标为已任,保证项目在预算范围内按时、优质、高效地完成任务,从而实现项目管理的目标,项目经理有权决定项目内部具体的分配方案和分配形式,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但工程主要材料采购、资金回收与使用等权力应集中于项目管理公司。

1.4 建立和健全项目部各项规章制度和运行管理,根据管理体系对所确定的目标进行量化分解到每一个班组、明确每一个人的职责和安全生产责任制。让每一个员工都知道自己是干什么、怎样干、干到什么程度。使整个项目施工团队做到人人目标明确、思想统一、步调一致。

1.5 坚持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强公司经营管理人员技术培训,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提高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这是项目管理公司的能量和竞争实力的体现,也是我国建筑改革的出发点、立足点和着眼点。

1.6 收入分配要与每个人的绩效考核挂钩,制订目标责任约束措施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每一员工的积极性。因此,在项目实施前由项目经理牵头,对工程项目各主要阶段要实现的目标制订分阶段岗位目标责任的奖惩措施,并落实到具体人员和班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每一员工或班组岗位责任目标,逐周进行一次检查,逐月分阶段进行一次考核,考核其完成工作目标情况、质量达标情况、与其他班组配合情况、为实现项目管理目标和创新建言献策情况、为实现成本控制所做的贡献情况、业主单位和监理公司的反映情况,兑现岗位目标责任绩效奖惩条例,真正实现按劳分配奖优罚懒。

2现代化施工管理技术

在施工质量控制方面,要求狠抓细部,创建过程精品,在施工质量管理方面要始终注重“过程”、“细节”和“抓落实”。要建立健全项目质量保证体系,确定质量目标,进行目标量化分解,形成全员质量管理体系,要让全体员工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意识,明确质量终身责任制的义务,使干好工程质量责任落实到人,并制定详细的质量管理过程奖罚措施,还要加强技术指导工作,做到策划先行,使每道工序都要做到有方案、有措施、有交底,明确标准,明确要求,项目部技术质量组还要根据工程总的质量目标和项目管理策划纪要,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分项工程施工方案,施工工长要对工人进行详细的操作技术交底,对一线施工班组工人要进行施工前培训。在现代化施工管理中还要把好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质量关,材料组应加强对材料质量的把关和材料分供方的调查评价,所有大宗材料都必须招标采购,材料供应商必须是本企业合格材料分供方,技术质量组对所采购的材料,要检查其外观、品质,检查厂家企业资质、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按规定做好材料的检验和试验工作,并对进场材料做好标识,防止不合格的材料混入工程实体施工中。要把质量管理和技术进步结合起来,依靠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来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施工进度,降低工程成本。同时针对施工中存在的施工难点、技术难题、质量控制难题等成立QC小组进行攻关,创建优秀QC成果。

在施工成本进度控制方面,现代化施工管理要求坚持“项目管理公司是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中心”的原则,正确处理项目管理公司与项目的经济利益关系,项目成本控制就是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范围之内,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控制第一责任人,应及时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控制项目施工成本的措施归纳起来有三大方面: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和经济措施。首先,项目经理应全面组织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工作,项目经理部的各部门和班组都应精心组织,为增收节支尽职尽责,其次,应制订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最后还要加强和改善施工现场人员组织、节约并合理使用材料、正确调配机械设备、精减管理机构。

在安全管理控制方面,要求安全管理,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的方针。树立“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思想。安全管理要从组织上加强安全生产的科学管理,建立企业的安全责任制度;建立健全各级、各部门、各系统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采取各种安全技术措施,改善劳动条件,消除施工中的不安全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做好各类事故的调查和分析处理。另外,施工项目的安全控制,必须根据具体项目的性质、施工的条件来制定安全控制措施,可采取政策规范的控制、安全生产权力的控制、团体压力作用等。项目部必须制定适合于本项目的安全计划,依法加强对项目安全的管理,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现代化管理办法应用到工程施工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通过工程项目的实践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的提高,本文只是简单谈论了一些这方面知识,要想做好做精,我们还需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探究。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方向

1 城市管理的“得”与“失”

众所周知,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一项职能活动,它是为了实施城市规划,通过法制的、经济的、行政的、社会的管理手段,对城市各项建设和建设活动进行控制、引导和监督,将其纳入有序的轨道。由此可见,城市的规划与城市的管理是城市政府应有的责任,但城市政府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在哪些方面和环节上进行管理以及管理到什么程度,都可能对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实施产生不同的效果。现行城市规划管理效果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规划部门管理方法简单、不规范、随意性大,且经常以行政性指令手段为主。

1. 1城市规划管理职能的错位

城市规划管理从宏观上讲,在于贯彻实施城市规划,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发挥城市综合功能和效益,改善和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环境,优化配置空间资源,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从微观上讲,就是依照城市规划的有关规定,正确指导城市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活动,通过综合平衡、协调、控制,使城市各种资源得以发挥其最佳的配置和最大限度的利用。然而,现实的规划管理并非如此,且不说规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外部环境的不利性,实际上,城市规划部门自身在维持实施中同样存在时重时轻,急功近利,重宏观规划,轻微观管理的“误区”。一方面表现为城市规划管理的“失灵”。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由于热衷于搞一些所谓的“实效”“实惠”的城市建设项目和城市“形象”项目的审批管理,致使规划管理的具体内容在日常工作中失去作用,造成城市规划的宏观方向失灵,其本质是违背了最初所制订的城市规划管理的职能。这种城市管理规划的错位其结果无非是宏观的,本该是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职责的城市规划宏伟蓝图、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的整体空间资源配置等诸类大计、大略,却在我们政府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中被渐渐削弱,有的管理职能甚至于在逐步消失,这种只管抓审批项目的管理方式,如果不在新的城市规划中加以调整和修改,就有可能给城市远期规划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等一系列问题带来不可预测的损失,必须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专家、学者们的注意,在短时期内必须加以调整和规范,尽快从这种误区中解脱出来,要加快管理职能的转换,以适应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表现为城市规划管理的“失败”。城市规划管理“失败”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通过政府规划主管部门的介入,干预城市建设部门来弥补市场缺陷的,规划行政职能本身不是完美无缺的。在现实的城市建设活动中人们期望规划部门能够办好事,结果却发现政府规划管理部门不仅不能补救市场的“失灵”,反而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社会的公共效益和规划管理部门的信誉,这种源于公共选择理论的“规划失败”,主要表现是规划政策的偏差、规划政策效率低下和规划管理机构工作效率等多种原因。这种表现形式只有通过规划管理部门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改变管理模式,才能得到纠正,提高效率,规范管理信誉,逐步转换政策偏差,扭转“规划失败”的现象。

1. 2“规划万能”的误区

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在规划和建设上存在“规划万能”的误区,有很多规划带有明显的盲目性、从众性、临时性以及“”式的心态,城市规划脱离实际,仅限于某些理想模式的探讨,没有注意到各自城市的自身条件,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和城市资源的大量浪费。城市规划被赋予或自诩为“万能角色”似乎又是城市规划管理名不符实的重要因素。城市规划不能解决城市发展中的所有问题,在复杂的城市系统中其干预活动超过其作用就会出现“失败”。如果我们在制订城市规划时不清楚这一点,就会造成规划的先天性误区。“规划万能”的误区具体表现为规划一方面似乎可以超越政治、经济和行政权力,但其实往往相反,城市的规划实质上是由城市的社会、经济、政治、地域、资源等诸多因素所决定,是上述诸因素的产物,城市规划只有在符合上述各方因素的前提下才能真正的发挥应有作用及功能。另一个方面表现为在城市规划区内规划管理似乎是权大无比,城市功能愈多、愈细越好、无所不及。否则,规划管理就没有到位,这是一种极为狭隘的管理理念,其结果是忙中出错、陷入误区,给以后的城市发展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特别是在新的市场经济的体制下,“规范万能”将会受到更大的挑战。这是因为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就是确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让规划管理部门退到资源配置的辅助地位,这自然也就决定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城市规划管理只能充当“有限规划”的角色。因为原先那种什么都要靠规划管理、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所不做、无所不管的“万能规划”的基础根本正在发生改变,那种常常忙于应付的状态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所以这种“规划万能”终将自然退出其规划管理模式之外。

2城市规划管理创新的方向

2. 1城市规划思想的创新

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应改变城市规划管理理念,提高城市规划管理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重要性及其在城市政府中的行政地位,将城市规划管理放在实施城市规划目标和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调控中去考量,变过去的被动管理为现在的主动管理或超前管理,变原来的感性管理为现性的法制管理,变原先的注重微观项目审批管理为宏观长效的调控管理。促使城市规划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使管理者真正成为城市空间资源配置和城市建设有机结合的领导者和调控者。

2. 2城市规划管理组织(机构)的创新

城市规划管理组织(机构)是城市规划管理的核心,是城市规划活动有序化的支撑者,没有一个符合新时期发展需要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管理成果。我们现行的城市规划管理组织机构无法满足新时期城市规划管理的发展需求,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改革和调整的力度,以便尽早适应其发展要求。首先,要健全规划管理机构,建立能够覆盖整个规划区域并与其行政建制平行的设置规划管理机构网络。其次,要合理规划管理权限,落实管理目标负责人制度。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逐步剥离一些管理职能,集中精力抓大项目、抓大方向,真正发挥政府的参谋作用。再次,要建立合法、合理、合情高效的规划运行体制,采取科学的规划管理模式,结合现代城市的发展理念,规划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规划运转效率。

2. 3城市规划管理制度的创新

第3篇

关键词:教务;管理信息系统;C/S模式;B/S模式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年年增多,教务管理的工作如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试安排、排课与监督的任务不断加重。教学改革,实行从学年制向学分制的转变。从班级批量管理到对学生个体的管理,从过程管理到目标管理,学分制使得教学常规管理的工作量增加数十倍,甚至更多,这些要求仅仅依靠以往的人工操作无论如何也难以适应。面对这些需求,使得我们意识到必须使用现代化手段来组织教务工作。

一、系统设计

经过不同系统模式的比对,系统采用一个集Client/Server和Browser/Web Server技术于一体、涉及教务管理各环节、面向学校各部门以及各层次用户的多模块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与原始的教务管理相比,它采用了当前流行的C/S结构和Internet网络技术,突破了原先教务系统使用地域的局限性,使整个校园网乃至Internet上的用户都可访问教务系统,而在录入成绩的紧要时期可以控制放问,只能是录入成绩的计算机能够访问系统。

考虑到安全性,数据传递时效性和开发的复杂度,我们对两种模式开发进行了划分,C/S模式用于整体角度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统计,使用者为各级管理员。B/S模式用于局部对数据进行修改和统计,使用者为任课教师和学生。

服务器可根据应用的规模选定,可采用各种专用的服务器系统如;SUN服务器,IBM,富士通等,也可使用操作系统为Win NT的服务器的小型服务器。数据库采用Oracle数据库,另外配Web应用服务器。客户机分为两类,采用C/S结构的子系统的运行于Win XP以上操作系统,硬件要求为Pentium 4/512M以上配置。采用B/S结构的子系统运行于Win XP的浏览器之上,硬件要求为Pentium Ш/64M以上配置。用户端应用程序开发工具为PowerBuilder,Delphi,而WEB应用程序用Oracle Application Server开发。

二、安全策略

系统处在一个开放的网络环境,正是这种开放性导致了其潜在的不安全性,所以系统的安全性是一个重点要考虑的问题。用户应为金子塔型,而管理应为倒金字塔型。位于不同层次上的用户拥有不同的权限,位于最上层的用户享有最大的权限,此层人员对整个系统是不透明的,能够修改所有内容,并监控下层用户。下层用户享有上层用户所赋予的权限,可对被赋予权限的模块进行操作,他们对此模块是不透明的,可修改的,而不必操心其他模块的操作。考虑到系统的复杂性,管理员平台分为三层,教务处管理员、院系管理员、教师。教务处管理员位于金字塔顶部,院系教学秘书位于金字塔中部、教师和学生位于金字塔底层。

三、系统实现

1.排课设计

用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排课,首先将基础数据准备完整。包括公共信息维护中的班级、专业、系所、教师库,课程信息中的各专业所开设的必修课、选修课,学籍中的学籍管理信息,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和课程组。这些模块的数据必须维护正确,才能进行排课。接着这些基础数据会被系统整理而输出到开课任务书录入模块。然后进行上课的时间、地点的维护。上课的时间,每一个时间模式都要有具体的上课节次与之对应,地点信息采用树型结构存储校区、教学楼、教室信息。用计算机来对开课任务书、时间、地点进行匹配,以实现自动排课。

2.选课设计

选课模块式是系统中数据复杂,牵扯面广,关联性最强的一个模块。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我们采用了Oracle数据库,降级数据冗余,保持数据一致性、完整性。选课系统读取每学期教学计划,读至选课表;选课课程安排表、选课开课班机表、选课上课地点表则读取排课结果。选课日志表记录学生的选课所用计算机的IP地址,登陆和退出时间。选课人数统计表统计并记载每个课堂选人数,选课期间每隔一段时间,就自动进行统计并显示课堂空余量,以供学生参考。重修、重考表会与选课表交换数据,在学生办理重修报名时,将重修人员的信息加到选课表中。

学分制依托于学生选课,依托系统,让学生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生通过基于Internet的选课系统,通过预选、正选和选课确定三个阶段选定个人下学期的所学的课程,授课教师和上课地点和事件。预选、正选和选课确定三个阶段最大程度的利用了学校的教学资源。选课的阶段由教务人员在选课系统管理平台控制。在非选课时期,学生仍然可以通过选课系统查询自己本学期的选课情况和课程信息。

3.成绩管理

成绩模块应做到录入方便、分层管理、监控详细、查询自由。任课教师能够从教师平台登陆来录入本课堂学生成绩,系统会自动计算出总成绩,还能生成成绩清单和成绩分析。而学生可以从WWW网上查询自己的各科成绩并知道成绩排名。成绩管理分为三个层次,教师录入成绩,系部管理员统计查询学生成绩和教师录入进度,教务处管理员监控并维护成绩录入的顺利进行,并对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然后上报给主管领导。

四、问题分析与展望

系统应用之后,促进了现代化、信息化教育。教务数据集中管理,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数据的共享,保障学分制的顺利实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当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同系统的衔接。比如,人事处有专门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学生处有专门的招生系统,有些系统是教育厅指定使用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应是一个覆盖校内所有教学单位,以开放教育和学分制管理的需要为中心,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的全校认证统一的数字化校园是今后的一个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第4篇

论文摘要:现代西方管理从经济人到社会人再到文化人的假设是现代管理文化的升华。在知识经济时代,也是我国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人类经济活动中人文精神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强烈,文化这一涵盖社会、涉及人类总体行为的综合性命题,早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经济领域的文化意蕴成了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全球范围内,构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热”。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以及企业家不得不从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和思考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一—文化管理成为知识社会管理的需要。

1.管理理论中的人性假设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及其实践均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逻辑前提,如何认识人的本质或本性,是管理学上理论纷争及其发展的本源。从西方管理发展历史来看,对人性认识假设大致经历了古典时期的“完全理性人”假设,泰罗“经济人”假设,梅奥的“社会人”假设,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人”假设,史克思“复杂人”假设。基于这些假设而产生了X理论,Y理论,超Y理论等多种管理理论。人性假设是对人性善恶的价值判断。判断不同,就引申不同的管理思想,现代西方管理学中较为流行的是三种人性假设-一“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在“经济人”看来,多数人天生懒惰,管理就是为完成任务而进行计划、组织、经营、指导、监督,管理的重点是提高生产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不必考虑人的感情和道义上的责任。在奖励制度上主要用金钱刺激人的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给予严厉惩罚。

“文化人”理论认为,人的心理与行为由人的价值观等决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员工的价值观,而企业文化与企业所在国家民族文化密不可分。在企业文化运动中,美国人的理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而日本人则在实践方面更加出色。在“文化人”看来,人是文化的产物,同一生活环境下的人具有共同的行为模式,人格的塑造最核心的是对人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的影响。一个人、一群人、一个组织形成自己的独特而稳定的行为模式十分重要,它是自身价值实现及影响社会、作用他人的前提。

“文化人”假设着眼点在于管理模式的建构。威廉·大内考察二战后日本企业发展速度之所以远远超过美国,其原因在于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不同于美国企业,威廉、大内把这种模式称之为z型管理。主要特点是:长期雇佣职工,而不是像美国那样采用短期雇佣方式。缓慢地进行职务晋升。工作任务专门化的程度适中,不主张采用高度专门化的职业设计。对职工采取非正式的管理控制,但应运用十分明确的成绩测评手段。他们思想深处积淀的文化定势始终发挥着潜在的作用,制约着他们的观念和行动。

2、对文化管理的思考

2.1从经济人到社会人再到文化人的假设是现代管理文化的升华纵向地申视西方管理学理论,是从科学走向人文,从科学管理到人文管理到文化管理,总的趋势是管理的软化。理性管理文化与非理性管理文化是管理文化的两个维度。“经济人”代表了理性管理文化,“社会人”代表了非理性管理文化,“文化人”假设符合现代管理对理性和非理性二者统一的要求。

“经济人”假设把金钱看作是主要的手段来促使下属人员努力工作,而且创造一种促使人们只关心个人利益的竞争环境。这对各种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从整体上看,这种人性假设对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相当大的负面效应。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经济人”假设有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各方面的提高,“经济人”假设的作用也将会越来越小。 与“经济人”假设相比,“社会人”假设意味着不仅要关心人的工作,还要利用物质的、精神的手段调动每个人的劳动积极性。但是“社会人”假设还没有把职工看作是有价值观念、有思想、有修养的人,因而难以使职工树立正确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利于充分挖掘职工的潜能,进而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和劳动,管理的绩效也将由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文化人”假设符合现代管理对理性和非理性二者统一的要求。第一,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是从事智力活动的脑力劳动者,都是“文化人”。第二,“文化人”是高度理性和丰富情感的最佳载体。一方面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崇尚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另一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文化修养,崇尚自由和个人价值实现。

“文化人”假设中把人定位于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一方面尊重科学,把最新的科技成果用于管理中;另一方面把人类从高技术的压力下解放出来,重新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克服高新技术带来的价值失落和消极情绪,树立起个人自信和个人价值,找回精神支柱和文化归属。因此,在管理文化中,“文化人”是对“经济人”和“社会人”的辨证整合,也是一种升华。

2.2对知识社会文化管理的启示

第5篇

【关键词】范围经济;一体化;组织管理;竞争优势

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讲,企业的纵向一体化能够使企业的产品链在各个环节同时开展,当这些活动得以完成时,企业的范围经济也将产生。可见,企业的纵向一体化是企业实现范围经济的基础和前提。此外,任何一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由企业和市场共同完成的,而范围经济实现程度的程度是企业形成一体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对企业范围经济和一体化对企业或者产业的影响则涉及较少。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更多的企业在追求了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其生产组织方式开始向范围经济和一体化经济模式转变,以此来迎合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普遍要求。

一、对范围经济和一体化的释义

(1)范围经济释义。对现代组织而言,由技术、管理知识与经营信息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范围经济往往涉及到组织管理的多个层面,是一个难以忽略的参数,因为当范围经济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企业之间的纵向或者横向联合就成为可能。可见,对现代组织而言,无论是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经验还是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是具有一定价值的,在对这些要素进行获取的过程中,需要付出一定的甚至是高昂的代价。同时,这些要素由于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定价较难,估值不易,尤其当企业选择跨国经营时,传统的技术转让并不被特别看重,相反,直接投资则被看成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因为直接投资可以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应用,对信息的整合和对市场经验的应用,实现高效率的组织和管理。(2)一体化及纵向一体化释义。一体化是一个广义的词汇,包括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等,本文所指的与范围经济相关的一体化为纵向一体化。按照管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纵向一体化指的是企业上游的产出能够作为下游的投入,并且这样的一系列纵向生产过程要集中在一个企业内部进行。因此,在企业进行纵向生产时,各阶段各环节之间进行的生产活动都会以产品的形式最终呈现。当然,即便是彼此之间互为投入和产出,如果这些产品是通过不同的企业制造出来的,然后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则往往被认为是不同的产品产自不同的企业。即便是企业在实行纵向一体化时只生产一种类型的产品,同样能将不同阶段呈现的产品看作是不同。所以,实行纵向一体化的企业实际上是在进行多种产品的同时生产,不同的是,这些多产品的交易过程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只有最后一阶段的产品才会流通到市场上参与交易。从这个角度讲,企业即便只生产和经营纵向生产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产品,由于其掌握的技术、管理知识与信息存在于不同的阶段,为了保证生产与经营能够正常的进行下去,企业需要对上下游企业或者各阶段的技术特点、管理特点与信息进行了解和掌握。否则,上、下游之间的生产协调是难以实现的。

二、范围经济的风险与福利分析

(1)范围经济的风险。范围经济对现代组织的益处是十分明显的,首先表现出来的是组织管理成本的降低,在短期,选择纵向一体化的企业能够在财务会计方面取得范围经济,同时还能够在必要的情况下实行低成本扩张战略,以低于市场预期的价格获得企业所需的关键生产资料或者资源,以此来增强企业在产品市场、证券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而从从长期看来,企业选择纵向一体化战略能够取得范围经济的优势。但是,风险也在这一阶段暴露出来。因为,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原始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需求,最大限度的为客户提供相关而又不同的产品。可是,当这一战略进行到一定的阶段,企业会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去片面的追求纵向一体化所能够带来的优势,使企业陷入到恶性循环的陷阱之中,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与风险。可见,盲目的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将使企业的技术获取成本显著增加,分散企业在主营业务上的资源和管理者对主营业务的注意力,而企业的成本变化也将更加复杂和模糊。(2)范围经济的福利。从组织管理的角度讲,范围经济实际上是对协同的一种真实反映。也就是说,现代组织需要对不同的业务进行协调和管理,使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使自身的资源优势发挥到极致,并以此建立起新的长期的竞争优势。当然,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既存在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范围经济的福利效应也是十分明显的。当增大投入时,企业的单位成本得到降低,规模经济呈现出来;而随着企业业务的增多,范围经济就会呈现出来。范围经济的出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销售,优化采购,增进研发。

三、一体化的风险与福利分析

(1)一体化的风险。现代组织管理采取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特性会作用于企业的组织结构,使其产生一定的风险。比如,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作用过程不但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不公平和不公正,像强者获利、弱者受损等。所以,企业采取一体化的过程并不是稳定的,而是存在较大的风险的;其次,在国际比较优势发生变化的条件下,一个参与国际分工的企业如果不能因此而进行有效的结构调整,或者是没有能力来完成这样的结构调整,那么它们就会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受损,而这被看做是一体化的另一个主要的风险。(2)一体化的福利。从产品的水平差异方面来看,消费者的偏好是多样的,在产品存在水平差异性,并且生产的平均成本递减的情况下,即使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之间也能展开部门内贸易。从水平分工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出,规模经济是部门内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是贸易得益的一个重要来源。一体化战略将原本被保护主义分散孤立的国内小市场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市场。通过这个大市场内的激烈竞争,实现大批量生产等的技术利益。所以,水平差异的部门内贸易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动力,直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如果贸易转移效应超过贸易创造效应,一国参加关税同盟的净福利将是负的。维纳的理论可以很容易地推广到其他区域经济合作形式。

四、结语

在产业经济学中,纵向一体化经营是指企业沿主导产品生产链向其上游或下游相关产业领域不断扩展的过程。根据其向上游或下游扩展的方向不同又分为后向一体化和前向一体化。自从进入20世纪后期,世界经济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汹涌澎湃。对于国际经济关系在全球化和区域化之间的关系,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并对其未来走向得出不同的结果。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先导和基础,全球化是区域化的必然归宿,因此,研究范围经济与一体化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1]李尊然.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关系[J].经济问题.2007(4):102~104

第6篇

关键词:文化观念 礼制 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观念与着装惯制是古代礼制中重要的一环和核心内容。中国素以“衣冠之国”位居,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服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内涵。在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有极其显著的反映。它与礼制相结合,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不同阶层的穿衣戴帽,从服装的质料、服色、图案纹样等都有详尽的规定,以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充分表现人们的身份、地位。可以说,中国服饰制度具有鲜明、独特的礼制文化特色。

一、中国古代服饰始终依从礼制而发展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汉代儒家传统地位确立之前,就被“礼”所约束。随后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汉代把《仪礼》列入五经。“仪礼”的关注点是整个社会活动,项目繁缛,对于服饰有全面严格的规定,是典型的儒家所倡导的礼制在服饰上的反映,它直接影响了几千年来国人的服饰观念和风格。在汉朝,不论花色、品种、质料,还是色彩,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历代更是在朝廷中设立相关的机构对礼制进行管理。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历代统治者都把此作为行为准则,用法制、礼教、哲理等各种手段统治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循礼蹈规,安分守己,使之成为相应的风气。在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一定的历史高度。服饰以一种“标志”纹饰的特有形式显示着封建礼制的等级制度。武则天以绣袍赐予百官,是以鸟兽纹样为主,而且装饰部位在前襟后背。这一做法带有一定的标志性,它直接以一个有形的文化符号显示在服装上,使其具有了明显的中国礼制文化特点。到了宋代,宋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焚金饰、简纹衣,以取纯朴淡雅之美,对妇女的装束也有了详细严格的规定,服饰制度与宋代程朱理学观点有着异常密切的联系。而清代的服饰是我国服饰发展的顶峰,这时服饰上的纹样装饰作用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清代在图案的设计上承袭十二章的纹样,在明代的八吉祥纹样的基础上,集图案的装饰作用之能事,使之达到了繁复的程度。这一时期,服装出现了一种叫“补子”的装饰,以“补子”的纹样代表官职的贵贱,“补子”纹样的差别反映了清代等级的森严。并且清代的帽子一改历代的式样装束,注重帽子上顶戴花翎的装饰,以花翎的不同反映不同的官职。可以说“礼”在中国古代,是法权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而服饰在这一过程中,则体现了相当重要的补充作用。中国的服饰制度始终与中国礼制思想紧密相连,使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始终依从着礼制而发展。

二、礼制促进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特色发展

1.从服饰纹样题材内容上表现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服饰图纹的普遍性可以被统治阶级利用,以图纹去强硬地推行一种统治制度,这在纹样题材内容上显示得较充分,上古时期衣裳就有“十二章”之制,十二种纹样各有特定的象征意义。纹样不同,所属官阶不一样。天子之服,十二章全用,诸侯只能用龙以下八种,卿用藻以下六种,大夫用藻、米、粉米四种图案,士用藻火两种图案,界限分明,不可僭越。而明、清两个朝代用于官服上标明品级的补子纹饰,更是在礼制精神下的产物,是封建帝制的标志之一。

2.从服饰色彩上表现

中国传统服色尊卑有别,等级森严,其色彩运用具有鲜明的特定性,成为统治阶级权力与等级差别的标志与象征。从西周到明清,历代制定的舆服制度,从统治者到诸臣百官的服饰纹样色彩各有等差。另外,统治者祭天时服色要用青,祭祖时服色要用玄,祭桑时服色要用绿色。“秦汉以来服色转变,令唯朝廷五服用彩”,厉禁庶人衣彩,平民只能穿“布衣”“白衣”“皂衣”,而被称为“白丁”“黔首”。封建社会中期以后,规定愈加明确详细,如唐代始以袍服颜色区分官员等级,除皇帝可以穿黄色衣服外,“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

综上所述,“礼制”在中国古代,已经俨然僭越精神文明的界限,而成为法权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服饰体现着相当重要的补充作用,它带有强烈的“礼制”的色彩标志。我们只有深入发掘、整理研究本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体系,才能展现中国服装事业发展中的民族特性和时代特性,让世界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中国服装文化。

参考文献:

1.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张志春.《中国服饰文化》.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第7篇

关键词:支付系统;城市处理中心;CCPC

中图分类号:F832.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9-0048-05

一、中国现代化支付城市处理中心(CCPC)现状分析

(一)CCPC定义及发展现状

人民银行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由两级节点构成,第一级为国家处理中心(NPC),第二级为32个省级城市处理中心(CCPC)。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城市处理中心(CCPC)上接国家处理中心(简称NPC),下联商业银行前置机系统(简称MBFE)、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简称ABS)、国家金库会计核算系统(简称TBS),处于支付系统的中间环节,担负着金融机构跨行资金运转的重任,是国家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见图1)。

随着金融电子信息化建设的加快发展,支付清算系统加快了系统升级改造和更新换代的步伐。2002年大额支付系统试点成功上线以来,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境内外币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支付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共7大系统陆续在线运行。这些业务系统的陆续上线运行一方面适应和满足了金融、经济和社会建设发展的需求,一方面随着各种用户及其需求的不断增加和扩大,对系统应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系统运行时间实现了7×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运行。履行好维护支付清算系统正常运行的职责,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CCPC业务现状

以天津CCPC为例,天津CCPC现有大额、小额、支票影像、PMIS、电票、网银6大系统。近年来,随着天津市经济快速发展,不断有新的参与者加入,各系统业务量也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天津CCPC支付系统直接参与者48家,间接参与者1587家,2010年大额支付系统共处理业务968.5983万笔,金额25.49万亿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15.58%和33.32%(见图2)。

2010年全年小额支付系统共处理业务396.69万包、745.18万笔,金额1,628.7亿元,分别比2009年同期增长52.41%、52.61%和29.56%(见图3)。

2010年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共处理全国业务560,657笔,金额346.21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3.24%和12.23%。

2010年度小额支付系统收到查询业务5177笔,大额支付系统收到查询业务105,028笔。影像系统收到查询业务373条,回复率均为100%。

(三)CCPC安全管理现状

近年来各CCPC逐步完成各自的核心设备更新改造,改造后的CCPC安全运行能力大大增强。在设备安全方面,采用双机冗余热备,基本避免了由于设备单点故障引起的系统故障。在信息安全方面,大小额支付系统采用密押机制;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采用数字证书;信息传输采用网络加密技术,有力保障了支付业务数据的安全。在网络安全方面,部署边界防火墙,通过访问控制技术保证系统的访问安全;部署入侵检测系统,提高网络的抗攻击能力。在安全制度方面,清算总中心先后制定并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支付清算系统运行维护细则》、《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运行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支付清算系统城市处理中心巡检工作管理规定》、《CCPC日常维护操作指南》等一系列管理规定、办法,其中对CCPC的人员岗位设置、业务操作、系统维护、信息安全管理、机房环境管理、变更、故障处理及技术支持、日常检查以及定期巡检等方面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要求,各地CCPC也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了严格的内控安全管理制度和业务技术操作规程。在严格按照规程检查、维护下,支付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为各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目前,随着支付清算系统的建设发展,CCPC面临着七大业务系统并行、系统结构越来越复杂、运行风险较高的现实问题。CCPC作为系统的运行管理者,如何加强CCPC管理,有效控制系统运行风险,保障支付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二、CCPC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清算问题

由于各行内部管理模式、计划资金额度授信不同,资金调度速度差别较大,不足支付的业务进行日间排队处理。但有的参与者因资金延缓支付,导致日间清算业务排队、日终清算窗口开启的现象,或者有的参与者日终不能及时筹措资金而使支付业务被退回,从而降低了社会资金的周转速度,造成了支付风险,影响现代化支付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与支付系统的社会公信力。

(二)查询查复问题

规范、准确和及时处理支付系统查询查复业务是确保汇划资金安全、系统高效运行的有力保障。如果查复行没有对查询进行及时查复,将会大大影响资金的及时清算。而在实际工作中,超期未查复的现象时有发生,传统上CCPC需要手工定期、定时检查未查复业务,电话提醒查复行进行查复,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查询查复工作的效率,影响支付系统的高效率运行。

(三)灾备体系不完备

CCPC 灾难备份系统尚未建立。虽然国家处理中心NPC 已经建立了灾难备份系统,但目前各地城市处理中心CCPC 尚未建立能够快速有效实时接管CCPC的灾难备份系统。各省辖内支付清算系统尚未建立有效的应对系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

(四)CA系统不完善

CA事件监控系统是由CA公司开发、清算总中心部署,在各CCPC有效监控支付系统,包括服务器主机设备硬件、应用程序、部分网络系统以及数据库等,涵盖大部分日常运行参数,并可能对系统异常事件提供报警的视窗化实时报警检测系统。目前CA事件监控系统已经覆盖了包括大、小额支付系统、影像交换系统在内的绝大部分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全时维护工具。但CA事件监控仍然存在一些功能上的不完善,对支付系统的维护工作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第一,该系统不能对系统资源的使用情况等提供深入的监控与分析,导致会对支付系统业务正常运行造成影响的安全隐患无法及时预警。第二,监控报警存在延时,且报警方式单一。一般系统中存在异常警告或错误信息后,往往会在30分钟左右后,报警信息才会出现在CA监控界面中。CA事件监控系统的报警只是单一的屏幕提示和短信通知,没有声音、图像等更加直观的方式提醒技术人员。因此,日常维护中,CCPC不能仅依赖CA事件监控系统,而应按清算总中心要求,定时在主机上以人工方式例行检查。

(五)主机硬件设备的绑定依赖性

长期以来,包括大、小额支付系统、影像系统在内的支付系统服务器主机一直使用IBM品牌产品,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则是使用CISCO品牌产品。作为国际知名品牌IBM和CISCO,无论是从产品质量、售后服务还是技术支持在业内都是处于领先地位。但由于国外品牌硬件产品内部底层加密保护运行机制的未知性以及设备核心技术的保密性,很难确保那些保存在设备主机中的、随支付交易流动的数据的安全性。支付系统作为人民币业务系统的大平台和国家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长期在生产系统运行中无法摆脱对国外品牌设备的依赖性,则必然会形成对系统的安全患。

(六)安全管理机构缺失

系统运维要求规定,各地清算中心都应设置安全管理主管岗,并配备两名安全管理员。但由于目前清算中心人员配备紧张,大部分人员都配备在运行、维护岗,很难成立专门主管安全的科室,一般安全管理员都由其他岗位人员兼任,人员配备紧张导致代岗或一人多岗。此外,安全管理员所应具备的技能没有明确的规定,并缺乏专业的培训,实际中,对安全管理职责的履行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创新CCPC管理的手段与方法

为提高CCPC运维水平,向直接参与者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业务处理和监管服务,全方位保障支付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天津分行清算中心依托信息化优势,结合工作实际,创新管理手段,改进管理方法。2007年创新性地将“短信平台”应用到支付系统运维体系中,通过与各直接参与者的短信互动切实、有效地对参与者实施监管并提供服务。2009年开发“支付清算综合服务系统”,可对天津清算中心的日常技术维护、值班日志、综合管理、业务数据统计、信息等进行信息处理,有效提高CCPC办公自动化水平及业务服务水平。2010开发了“支付清算运行监控管理系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查询查复率,解决了常期困扰CCPC管理中的查询查复这一难题。2011年开发“城市处理中心操作终端远程备份系统”,做为对建立完善灾难备份系统的初步尝试,实现了对支付系统客户端的远程管理控制。

(一)短信平台

短信平台是CCPC与各金融机构之间业务联动、信息沟通的信息化载体;是面向支付系统各直接参与者业务信息、通知公告的站点。它实质是向各直接参与者提供“短信监管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点对点、7×24小时、即时性的沟通与互动。一方面CCPC可以根据业务需要通过短信群发、定时短信提醒等方式系统运行问题、公告提示;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这一系统随时查询,了解各家直接参与者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以往由于各参与者数目众多且分散而造成的管理程序繁杂、信息传达不及时、不对称等一系列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沟通成本。因此,短信平台的搭建与开通,是天津分行清算中心不断拓宽思路,依托短信平台实现监管服务、健全运维手段的又一创新。

(二)支付清算综合服务系统

支付清算综合服务系统是天津清算中心为加强对支付清算系统的运行管理和服务,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依托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开发的清算中心综合服务系统。该系统包含MBFE服务子系统、人民银行支付清算子系统、基础知识子系统、支付清算风险防范子系统、清算中心服务子系统五大系统。该系统将各种运维日志、检查情况、统计报表、审批材料、学习资料分别整理上传,形成了一个管理清晰且高度共享的信息库。一方面实现了日常运维工作的信息网络化和管理无纸化,解决了CCPC日常运维工作事件繁锁、过程文档多、事后查阅不便的难题;另一方面实现对CCPC业务流程的实时管理与连续监控,便于领导及时掌握工作情况,从源头上预防、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与危害。

(三)支付清算运行监控管理系统

为提高支付系统的查询查复率,天津CCPC开发“支付清算运行监控管理系统”。该系统包含对查询查复业务、排队业务、退回申请及止付申请的监控、提醒统计及考核统计等。通过对大、小额系统查询查复信息的后台监控来发现未查复业务,并对查复行自动短信提醒。这样一方面节省了人力,另一方面确保了未查复信息的及时发现,大大提高了查复行的查复效率。使用该系统以后,各直接参与者的查复工作更加及时,2010年度小额支付系统收到查询业务5177笔,大额支付系统收到查询业务105,028笔,回复率均为100%。

(四)城市处理中心操作终端远程备份系统

天津CCPC探索建立了城市处理中心操作终端远程备份系统,即在现有系统基础上增加一组远程操作终端。在遭受地震等自然灾害威胁或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支付系统终端监控机房无法提供持续、正常工作条件,而支付系统主机房及主机、终端仍可以正常使用时,就可以在经分行应急领导小组批准同意后,将支付系统客户端监控管理切换到位于异地(塘沽中心支行)的远程监控管理环境,业务运行及技术维护人员进行远程实际操作,有效保证支付系统的正常运行。天津CCPC终端远程备份系统能够快速有效接管CCPC的业务运行管理,并可作为异地CCPC的灾难备份系统之一。可作为各地CCPC支付清算系统应对系统突发事件多了一种有效的应急处置手段。

四、加强CCPC管理对策与建议

(一)采取先进的管理手段,杜绝清算窗口的开启

1.建议实施资金预报制,严格头寸管理。应当要求各直接参与者的资金管理部门安排专人负责监管头寸,并加强头寸的预测管理。由专人收集历史数据,了解日常资金流量规律,把握资金流量大的分支行和重点客户,有针对性地进行资金监控。尤其是重点时段16:00以后的大额紧急支付,例如资金额度在5000万以上的要向所属CCPC一笔一报。这样CCPC的对资金头寸的管理由被动变主动,从很大成效上杜绝了清算窗口的开启。

2.与商业银行签订公约,实施资金拆借与划拨。建议人民银行支付管理部门与支付系统的直接参与者签订资金拆借公约,在清算窗口时间内,若某一商业银行(拆借方)清算账户因存在资金缺口而导致当日必须清算的业务无法正常清算时,可使用另一商业银行(被拆借方)在当地人民银行开立的支付系统清算账户进行资金拆借,执行比同业拆借利率较高利率予以偿还。其中,人民银行负责强行拆借资金的受托成交、资金清算和对拆借资金的监督管理。

2011年,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经与各支付系统直接参与者协商一致,订立了《天津市金融机构临时头寸资金拆借参与公约》。公约规定,参与签约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本公约约定的拆借原则进行临时头寸资金拆借和清算账户资金的划拨。对于因日常经营不善,资金流动性监测、控制、管理不到位,致使一年中累计使用三次以上清算账户同业拆借的拆入方,由人民银行给予警告、通报、对清算账户实施控制直至取消其支付系统参与者资格的行政处罚。公约执行后,各直接参与者密切关注日间排队业务情况,有效避免了日终清算窗口开启的现象。

(二)建制度立机制,推动查询查复工作

CCPC作为系统的运行管理者,应当要求各直接参与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跨行支付系统查询查复业务,坚决贯彻执行“有疑必查,有查必复、复必详尽、切实处理”的原则,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层层把关,责任到人,由专人负责在每日营业开始后,对本行查询查复情况进行监控落实,坚决杜绝“查而不复、查而迟复”的现象发生。

一是建议建立查询查复管理员制度和联络员备案制度。CCPC要加大对支付系统查询查复人员的管理力度,查询查复联络员要切实承担工作职责,CCPC可利用电话或短信平台通知商业银行,若未能及时办理查复,将受到惩罚。二是建立支付系统查询查复考核机制。将查询查复率列入对商业银行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鼓励商业银行在支付系统查询查复业务管理上的创新,对于取得突出成绩或经验,在考核中予以加分并向辖内各直接参与者推广。

(三)加强应急管理,做好灾备系统建设

一是要加强应急管理相关制度建设。随着支付清算系统的发展,新系统的挂接不断增加,结合新系统,不断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二是加强应急演练工作。提高应急演练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支付清算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三是完善CCPC灾备系统建设。由于NPC已经建立了灾难备份系统及CCPC集中备份系统,建议各地CCPC以“快速切换、不间断运行”为目标,采用建设同城异地灾备网络转接中心的方式,在不增加过多投入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支付系统的运行安全与稳定。

(四)完善CA监控系统功能,加强系统风险防范

一是应该减少报警延时时间,“实时监控”的要素即是及时,支付系统随时都在发送大量的业务数据,如果无法达到实时的要求,会增大支付系统的运行风险。二是应当加大对系统资源以及运行参数方面的深入细化分析,进而更好地保障支付系统的持续稳定良好运行。

(五)加大自主品牌研发力度,摆脱设备依赖性

近年来,我国自主品牌的硬件设备随其自身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制作工艺的逐步完善,其硬件设备运行稳定性大大增强,基本可以胜任金融城市处理中心的需要。可以适当加大购买采用国内自主品牌产品的比率,逐步摆脱对国外品牌主机硬件设备的绑定依赖性。

(六)强化安全组织结构建设,配备专职人员队伍

建议从总中心一级设立安全管理部,各清算中心设立相应的安全管理科室,逐步建立起一套自上而下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调整业务、技术人员结构比例,配备相应的安全主管,提高其分析、查找和解决异常问题的能力,形成一支运维本领过硬的支付系统安全管理人员队伍。

(七)畅通运维协调机制,加强对参与者的管理

首先,CCPC要加强对各直接参与者的考核。建议制定对辖内各直接参与者的考核制度和办法,与各直接参与者签订安全管理责任状,明确参与者责任,由各地清算中心负责督促和协调。

其次,各地CCPC可参考总中心对各CCPC的巡检、自检制度,依据总行颁发的原则性制度和办法,对各直接参与者制定具体的检查制度和标准,每季度开展巡检或抽检工作。一方面要检查MBFE的运行维护制度落实情况,从制度上保障支付系统的安全;另一方面要检查运维问题、人员配备及安全隐患。对存在的问题严肃追究责任人,督促其制定整改措施并落实到位,谨防重检查、轻整改的现象发生。

最后,CCPC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培训和业务指导力度。CCPC要定期组织各金融机构开展相关维护、运行、安全方面的相关培训,提高商业银行日常业务能力和故障处理能力。当下级节点(ABS、TBS、MBFE)出现问题时,应立即向CCPC报告,CCPC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出解决方案,并指导下级节点迅速排除故障。CCPC也应主动通过下行线路监控系统随时查看下级节点连接情况、资金清算情况,如有问题及时沟通,要求各参与者及时解决,并将处理结果反馈到CCPC。

参考文献:

[1]熊立群、谭卡吉,《支付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探讨》,《支付清算》,2011,第6期。

[2]段志田,《第二代支付系统‘一点对接’与支付清算体系的变革》,《支付清算》,2010,第11期。

[3]堵秋莹,《关于我国支付结算系统现状及问题分析》,《法制与社会》,2007,第9期。

第8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应用科技大学;旅游管理;启示

2014年,国家教育部出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按照《规划》中的说法是“要逐步形成以应用科技大学(学院)为龙头,高等职业(专科)学校为骨干,一般普通高等学校参与,与专业学位研究相衔接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体系。”因此,应用科技大学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应用科技大学联盟首批成员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领先一步,始终致力于“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此次《规划》对学院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应用性专业的代表,从《规划》当中也得到了很多启示。

应用科技大学有七个方面的内涵和特征,即应具有为区域经济或行业发展的服务面向;培养目标是面向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办学模式是开放的;课程体系应该是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注重实践的培养过程;拥有多元化的教师队伍;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造自主选择、多样选择的学习环境。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就是以此为着眼点和落脚点的。旅游管理专业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将学生培养成为理论够用、外语过硬、专业技能扎实、综合素质较高、极具竞争力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专业+外语”的学科建设理念;创新性地构建起能力培养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环节;探索国际化办学思路,目前已经初步构建起“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 深入走访、调查,了解企业用人需求

旅游管理专业以企业、毕业生、在校生和兄弟院校为调研对象,调研方法主要采取实地走访、调查问卷、座谈会、搜集资料等方式。

主任教授带领本教研室教师实地走访用人企业进行深度访谈,走访的企业多达10余家。这些访谈,一方面深入了解了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和要求,另一方面也为建立各专业稳定的实习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实地走访外,还采取了行之有效的问卷调查方式。我们使用了“问卷星专业在线问卷调查平台”,根据本专业特点,分别对企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设计了三份调查问卷,然后将问卷广泛到企业邮箱和在校生及毕业生各班的QQ群中,对于收到的问卷,软件自动统计,显示统计结果。这就大大加强了工作的实效性和客观性。

2 提出优化每一门课程内涵建设的设想

“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仅是在搭建一个框架,更应该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其内涵。 我们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在搭建好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基础上,优化每一门课程的内涵建设。每门课程不仅仅是一个名称、一个符号,更应该具有深刻的内涵,涉及到课程学时、课程大纲、授课方案、理论知识学时与实践学时的分配、授课方法、考核方式、教材编写、双师型教师培养等一些列问题;并强调:一门课程的建设实际上是一门系统工程;我们要踏踏实实地将每一门课程规划好,经过主任教授审核后,方可开课。

3 构建能力培养体系及能力培养的落实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在全院开创式构建了能力培养体系,明确了旅游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三大能力,即饭店服务技能、旅行社管理及导游服务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与此同时,制定了能力培养的落实方案,将学生需要具备的三大能力逐一落到了实处,保证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现。

饭店服务技能通过《饭店服务学》的实践课程环节在旅游模拟实训室中,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并将实际操作作为考核的方式和标准。

旅行社管理技能通过使用“金棕榈”旅行社管理软件,配合《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对学生进行实操训练。本课程的授课教师是有10余年旅行社管理从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导游服务技能通过《现场导游》课程,对学生进行现场导游的模拟及训练,还原真实的导游场景,使学生能够熟练并有个人风格地讲解哈市的各主要景点,了解实际带团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包括稳定的专业思想、养成教育、职业礼仪、个人修养等多个方面。我们通过入学教育、“着装月”、优秀毕业生与在校生座谈、企业家讲坛、导游之星大赛、读书计划等一系列活动,以及开设礼仪培训、旅游美学、演讲与口才、摄影、音乐赏析等一系列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

4 不等、不靠、不要,积极主动突破校企合作瓶颈

在总结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亲自布置教务和学务两方面的力量,挖掘一切社会关系和可以利用的资源,经过两年艰苦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

旅游管理专业采用“3+1”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在校学习,一年到旅游企业实习。我们已经与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提前实现了专业实习与就业的无缝连接的目标。尤其是,我们与国内最大民营企业――万达集团旗下三家企业实现了紧密型合作。联系两年相当一部分学生专业实习后直接就业,并已经进入到管理岗位,或成为后备干部,就业层次空前提高。此外,我们与世界500强“万豪国际集团”签约合作(该集团在大陆现有64家五星级酒店,2016年将达到125家),合作主要内容包括:

a.成立我校第一个真正的订单班――“万豪班”,每年接受35名学生,并免费为学生提供制服;

b.获得“万礼豪程”基金支持,免费提供国外先进的酒店管理和酒店英语等教材;免费提供部分专业课程;免费提供教师挂职培训等。

目前,已经签约有“万豪班”、“万达班”、以及将要签约的“嘉华班”,可以安排120~160名学生实习就业。明年可以真正实现定向招生。这标志着我校“开放式”办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欧美标准的应用技术大学的雏形已经出现。

5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和海外实习项目

第9篇

1.1医院管理队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单一,缺乏系统的专业管理知识。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的管理人员都是从医务人员中选的,他们大多精通临床某专业的理论和操作,被视为行业翘楚,这一方面反映了他们专业知识和临床手术能力的杰出;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在系统的专业管理知识上的力不从心。但是,由此产生的弊端却是显而易见的。所谓管理,就是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来协调他人的活动,带领人们既有效果又有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而医院作为一个大组织,更是需要专业的管理者对医院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从而推动建设现代化医院这一发展目标的实现。

1.2临床手术工作和医院管理工作——双重重担。如上分析,医院的管理队伍大多在专业的管理知识上难免有所欠缺。因此,在管理工作上他们需要一个较长的学习期和适应期。但是,由于权威医生的缺乏以及民众对权威医生的依赖,这些身兼两职的医生一直是医院的主心骨,不得不时时出现在一线手术台上。如此一来,他们既要兼顾繁重的前期手术准备工作和紧张的临床手术,又不得不同时兼顾医院各部门的管理工作,这无疑会使医生的临床手术安全的巨大隐患、手术质量得不到保障,而医院的管理工作也陷入混乱的境地。

1.3医院在专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投入不足,医学院教育与医院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一方面在国内,大多数的医院都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医生的专业的医学技能培训和药物研究开发上,而在专业管理人员培训上却投入甚少。但事实上,这种做法无疑会对医院的长远发展带来巨大的隐患,没有专业的组织和领导,医院就无法成为一个有系统、有规划的组织。另一方面,当今高校医学院的教学内容都集中在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上,成绩的考核也都通过临床手术水平和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来评定,这就说明高校医学院学生缺乏学习专业管理知识的基础,当然,这与当前高校缺乏医学管理专业不无关系。

2、推动中国医院管理职业化的方法和举措

从上述分析看来,想要我国推动医院管理职业化的发展,关键就在充分认识我国国情的情况,通过充分认识和全面分析现今医院管理职业化的现状和难点,探寻出一条适合职业化建设的新道路。这条道路,大体上由医务人员、医院、医学院教学体系这三方铺设而成。

2.1医院管理人员加强自身职业化素养。作为医务人员,需要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更明确地说,就是身处其位——无论是作为医生,还是作为医院管理人员,都必须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谨慎认真,对每一位来医院就医的病人负责。因此,医院管理人员亟需加强自身的职业化素养,让自己在完成本职医务工作的同时,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到管理知识的学习当中。

2.2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医院管理队伍出色完成工作。正如上文所分析的,医院的管理人员大多从临床医务专家选拔而来,的确是缺乏专业管理知识。但是,从新时代医学高材生成长而来的医学专家的学习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医院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制度,适度增加管理人员的绩效工资和放宽管理人员职称评定上的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励医院管理队伍的学习激情和管理热情,使他们有足够的动力去平衡和协调管理工作和临床手术工作。

2.3医院完善人力资源规划,加大管理培训的资金投入。医院作为一个大组织,就必须有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与之相匹配。所谓人力资源管理者,就是为确保在适当的时候,为适当的职位配备适当数量和能力类型的工作人员,通过规划使组织能够避免突然的人才短缺和剩余的过程。而为了让医院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同时不出现权威医生的缺口,完善人力资源规划,加大管理阶层的管理培训资金投入就变得十分重要。一方面,通过合理的人员调配安排,同时引进专业管理人员,减轻医院管理人员的一线手术工作强度;另一方面,加大管理培训力度,使管理人员尽快熟悉和适应管理工作。双管齐下,医务管理人员才能协调工作时间,医院的管理职业化建设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4改革医院管理教育,加大课程设置中专业管理知识的比例。从我国的现状来看,在高校的医学院教学当中,普遍忽视专业、系统管理知识的教授,更有甚者,并不将管理知识的教学与医学院教学联系起来,这就成为医务人员管理知识缺乏的直接原因,也因此引发了与医院人员管理和现代化发展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所以,推动中国医院管理职业化的发展,最关键、最重要的是从源头改善——改革医院管理教育,加大课程设置中专业管理知识的比例这一举措就变得尤为重要。只有在教学之初就加强医学院学生的专业素养要求,明确医学院学生的学习方向,才能真正扭转形势,实现医院管理职业化建设任务的发展和深化。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