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简述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23-09-01 16:49:06

导语:在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简述思想政治教育

第1篇

1.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指导思想的重新建构

主体间性尽管对灌输的理解存在分歧,但毫无疑问,传统的灌输教育是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哲学基础上的,即将客体置于从属地位,过分强调主体对客体的改造作用。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学生主体性的空前凸显,这种单向灌输的困境促使我们不得不转变思想,将目光转向主体间性视域,以寻求更好的灌输效果。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凸现的一个范畴。它是在反思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将主体间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指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实践中把握两点重要原则:一是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长期存在的对师生关系的旧认识,确立新认识。即改变原有的将教师与学生定位为主客关系的认识,变为主客关系为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把学生视为可以探讨问题的平等主体,重视学生自我思想的表达,即主体性的体现。其次,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即在教育的过程中要重点把握关注教师与学生交往的共在,将教育实施的重心放在寻求能够调动学生主体性发挥,引发两个主体共鸣的方式或手段上。主体间性视域的引入,不仅契合了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而且深化了我们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域。

2.主体间性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实践方式的转变———“对话”

(1)“对话理论”的内涵及实质以主体间性哲学观为指导,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对话理论”进行了探讨。于尔根•哈贝马斯认为,所谓对话思想是“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对话,到达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一致’的交往合理化理论”。[2]现代“对话”概念之父的马丁•布伯认为,对话旨在建构平等的‘我—你’关系,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平等交互,而且“我与你的对话不仅是言语上的你来我往,而是寓于生活深处的具体体验”。[3]当代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实现了对话由哲学观念向教育观念的转变。弗莱雷批判了传统的“储存式”教育,倡导通过对话的实践,赋予学生话语权,唤醒学生反思与批判的意识,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对话式教育在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开设的《公正》课上得以成功地实践。[4]概括而言,作为理论的“对话”即“对话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主体间性的哲学观,认为存在并非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对话”和交往中的共在。作为实践的“对话”即“对话方式”,是将“对话理论”应用于具体的学科实践而产生的教育方式。即通过构建平等的主客体间的“我-你”关系,促成“我-你”之间敞开心扉的交流,激发受教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主体间独立思想的自由碰撞,进而实现知识的传递与获得,以及价值观念的灌输。(2)思想政治教育灌输中开展“对话”的关键戴维•伯姆认为,开展对话的关键首先在于要破除我们思维假定背后潜藏的种种束缚。戴维•伯姆的观点切合当前一个重要的名词———解放思想。即在思想政治教育灌输中开展“对话”的关键在于打破灌输主体和学生主体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师生定位”,这是基础也是前提。在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对话实践中,我们追求和谐与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构。因此就必须首先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消解教师权威,明确教师在“对话”中的角色及话语。正如戴维•伯姆所阐述的,“教师在对话中更多时候应当扮演“辅导者”的角色,为对话提供主题和创造环境。”[5]而消除教师权威,需要作为灌输主体的教师破除传统的权威思想,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将自己从内心到实践都置于同学生平等的位置。立足于通过思想的交锋赢得知识的传递与价值的传承,而不是通过统治式的威慑。这一目的的实行,既需要教师群体教育思想的转型,也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学术造诣。就学生层面而言,首要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对话”的良好心态。这里的良好心态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对自我主体性的充分认识和肯定。学生也需要解放思想,只有通过解放思想,打破学生心目中的“教师权威”,根除学生教育受体对自我的定位,才有可能打破学生主体的沉默,激发学生主体对课程“对话”的参与积极性。其次,构建对话准则的最主要的目的在于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对话”心态,保障“对话”的顺利实践。对话准则基本点应该有三:一是,要学会倾听。倾听对方谈话不仅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摆脱当前思想教育实践困境的必由之路。二是,实事求是。“对话”是一种思想交锋,只有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心态,才能真正保障这种“对话”的意义和效果。三是,乐于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但也要乐于改正自己的观点。乐于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体现的是思想独立意识的增强,而勇于更正自己的观点,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

作者:刘秀峰 包晓峰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部

第2篇

 

关键词:灌输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灌输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变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灌输理论,甩掉传统灌输观点。针对当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灌输客体,我们必须不断努力创新提高灌输方法,。

1.坚持灌输内容的针对性

坚持灌输内容的针对性,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高素质及自主意识、选择意识、批判思维的发展,都对灌输接受的选择性增强,对灌输内容的科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理论“灌输”的着重点放在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和面对的现实问题上,对当前社会所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热点问题进行客观、辩证、科学的解释,指导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理性分析。提高他们的认识分析水平,真正做到灌输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提高理论灌输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坚持灌输内容的实效性

从实践来看,灌输不仅是人类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而且是传承人类社会文明的主要渠道。有人说,灌输只对知识水平低的人适用,大学生是不需要灌输的,因为他们有知识、有自学能力,可以通过自我教育而具备公民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坚持这种观点的人不懂得灌输和自我教育的联系和区别。自我教育和灌输是相容的,其目标是一致的。一方面,灌输最终要通过自我教育来消化和理解;另一方面,自我教育以灌输为条件,否则,自我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况且,灌输具有系统性、正面性和目的性,能克服自我教育中难以避免的随意性、零碎性,为受教育者克服理解和认识上的障碍提供了帮助。如果一味地强调教育对象的自学,而否定灌输的必要性,就无异于否定教育的必要性。

3.坚持灌输方法的多样性

实施灌输也就必须坚持启发式教育,决不能采取强制硬灌的做法。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了。自主性也加大了,要使灌输起作用。灌输的方式方法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做到“两课”灌输与其他课程灌输、第一课堂灌输与第二课堂灌输、他人灌输与自我灌输、普遍灌输和个别灌输、理论灌输与实践灌输等有机统一。扩大灌输的覆盖面;要重视从显性灌输向隐性与显性相结合的转变,大力提倡环境灌输、形象灌输、行为灌输、舆论灌输、校园文化灌输、实践灌输、网络媒体灌输等。将灌输融入管理之,融入文体活动之中,融入校园文化之中,融入网络媒体之中,融入环境之中。潜移默化地将先进的思想意识灌输到广大青年大学生思想之中。

4.坚持灌输客体的主体能动性

在灌输过程中,教师作为灌输的主体,具有能动性和诱导性,居于主导地位。然而,学生虽然作为灌输的客体,并不是一味地居于被动地位,特别是当代青年大学生独立自主意识、自主选择意识显著增强。他们比以往的青年更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崇尚自我实现,追求独立人格,注重自我感受,强调自我主判断,以“本真”的方式去思维、去说话、去行为,而不人云亦云,他们也会以其能动的反作用对灌输者产生影响,有时还会把接受灌输变成一种自觉需要。在主动开展的学习、研讨中,以自我教育的方式接受灌输。因此,在灌输过程中,强调

灌输客体的主体性与能动性,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灌输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灌输客体能动的实践过程中,外在灌输才能成为对灌输客体有价值的活动。反之,如果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他们只能复制教育者事先编排好的程序,那么,学生的知、情、意、行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甚至思想处于消极封闭状态,或者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在灌输过程中,必须改变灌输理念,从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灌输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坐标的双向互动式的灌输模式。把大学生真正作为认识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培养他们自主发展、自主选择、自主评价、自我我控制的能力。使他们的主体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5.坚持灌输内容的正反相结合

要注重灌输内容正与反的关系。当前全球化的浪潮与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复杂局面已使人们.尤其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感到迷惘与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只是正面说教就是显得苍白无力了。在灌输教育中,适(下转第7页)(上接第5页)度安排一些“反面”材料是有益的。例如,除了灌输理论,还可介绍一些其它意识形态的理论,客观评价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优劣,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走过的曲折但却属正常的道路,不能一味回避我国社会初级阶段所面临

[1] [2] 

的困难。让大学生在具有一定理论背景的基础下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去体验。这样的灌输,才有说服力和可信度,才容易被广大学生所接受。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想品德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281-01

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整合,是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要求。让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整合起来,可以有效的改变老师教的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积极探究,实现课堂的高效性。现将我在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整合中的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内驱力,利用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有机整合,使教育活动形象,生动,有趣。灵活多样。,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如教学七年级《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导入新课用幻灯片播放两组图片:第一组图片生机勃勃的地球和多姿多彩的海底世界;第二组图片死气沉沉的月球和沙漠地带,让学生比较两组图片谈感想,学生兴致很高,兴趣浓厚,很快说出世界有了生命才生动,生活才会丰富多彩,从而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再如教学八年级《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歌曲中的“你”是谁,同桌的同学一起说说自己最喜欢的老师,歌曲的播放渲染了课堂气氛,结合实际说喜欢的老师,听说结合多角度展现老师风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整合,有利于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使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教师不时走到学生中间,对多媒体展示的材料不断加以指点、评价,针对问题,师生共同讨论,甚至争论,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作简要评述,这样师生之间变为“零距离”,教学交流变成了情感交流、心灵交流。这样,通过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形象的视觉画面,既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思维变得异常活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到有关“一国两制”知识点时,通过播放香港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的电视实况录像片段,雄伟壮观的场面,意气风发的驻港、驻澳部队,雄壮的国歌,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使学生一下子就能感受到伟大祖国的神圣与庄严,并在心灵深处认真体会与思考“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的现实意义,促进了他们创新思维的提高。

三、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整合,有利于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利用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内容,结合时事热点,学生实际,将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人,事,呈现课堂上,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八年级《难报三春晖》时选用田世国为母捐肾,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学习《我爱我师》用最美教师张丽莉的事迹,用幻灯片播放08年汶川地震中许多老师为保护学生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的画面,唤起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四、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整合,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具有实践性,教师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参与教学活动。要创设一定的形式和情景,让学生逐步了解社会,扩大人际交往,参与公共生活。许多品德,特别是公德,必须在公共生活的环境中,通过公共交往才能得到体验和内化。例如教学九年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学习工具的作用,让学生收集学校(或社区、乡村、社会)有哪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现象?还存在哪些有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现象?思考:对于后者,你认为怎么办?要求学生将收集的材料分类整理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探讨。结果绝大部分学生积极性很高,当时就迫不及待向老师做了请教、调查,回家又向家长做了请教、调查,并上网查询,得到满意答案。通过本活动,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又引导学生认识到精神文明活动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增强学生抵制有害文化影响的能力。

五、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整合,有利于优化学生学习过程

第4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问题是教育界一直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有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了有效促进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应用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危机、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得以健康发展,保持平衡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人格健全及人生发展的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或群体为实现其根本的政治目标和经济利益,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应用现行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心理内部矛盾的转化,使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养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有意识、有计划的社会实践活动。

从以上概念看,两者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

(一)不同之处

1.两者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相关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尤其是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对大学生进行学习、生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行为异常和心理障碍等方面的指导,价值中立;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以、思想为其理论基础,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理想、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价值判断。

2.两者的目标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所关心的是怎样克服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如何树立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及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其核心问题是成长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让学生形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核心问题是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3.两者的方法和手段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以理解和尊重为主要原则,它不为当事人出谋划策,不强求当事人接受其个人的意见,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论宣传和教育为主,它是将一种思想观点、道德规范传授给学生,使他们理解和接受这些思想观点、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并付诸行动。在教育方法上,心理健康教育多采用个体咨询、团体咨询、心理测试、角色扮演、行为矫正等方法,重在沟通;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示范教育为手段,注重教师的主动施教,注重大局,多采用个别谈心、听报告、社会实践、参观访问、批评表扬等形式,重在讲授和灌输。

4.两者的工作队伍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高校中主要是指心理咨询中心受过专业训练和取得专业资格的专职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高校中主要是辅导员、党支部书记开展工作。

(二)相似之处

1.两者的终极目标都是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人。但是两者各有侧重,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心理层面,重视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而思想政治教育侧重思想层面,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心理层面和思想层面不是绝对分离的,只有解决了心理层面上的问题,才能解决大学生思想层面的问题,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而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只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会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2.两者内容上的渗透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大学生学习、交往、恋爱、择业等方面的指导与帮助,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两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塑造、人生目标选择等具体内容上相互交叉,因此,既不能把两者当一回事,也不能把两者截然分开。

从以上的概念分析来看,尽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基础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但两者又互相渗透、相互交叉和相互借鉴。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主流。

笔者认为,按照当今高校的现状,心理咨询中心归属于学生处,共同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那么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关于了解、认识、把握个性心理的手段与技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在于教育者讲了多少,而在于教育者发出的信息学生们接收了多少。心理学的知觉规律告诉我们,人们接收外界信息时具有选择性,符合自己需要的东西放进来,不合乎自己需要的东西则拒之于门外。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技术能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和安全感,进而在不知不觉中解除对方的心理防线,使对方顺利地接纳教育者及接收其发出的信息,然后进行同化,进而内化为一种坚定的信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效果。

(一)采用“角色扮演法”,深刻地体验教育对象的感受。

地位不同,角色不同,往往心态就大不一样。角色扮演法就是让当事人亲自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体验他人的感受,从而更好地感知和理解别人。教育者要达到与学生相容,必须经常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当有了足够的切身体验,才会对学生有真情实感,才能了解他们问题背后的心态,如为什么拒绝接受一些校规制度、为什么人际交往出现问题等。与此同时,解决学生问题时,也可以开展角色扮演的活动,重现遇到的问题,如宿舍问题等,让学生在扮演当中领悟每个人的立场与感受,从而主动去调整心态与行为。

(二)采用“心理投射法”,与教育对象换位思考。

心理投射法,通俗地说就是“将心比心”。如果说角色扮演法最大的特点是行动,那么心理投射法的最大特点是静静地进行换位思考。如在作报告前思考,当前大家都在想些什么、关注着什么、希望从你的报告中得到些什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教育者可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如果我在听,会不会困?第二,我讲的道理,自己信不信?第三,我提的要求,自己认不认?推己及人,你就知道自己该讲些什么、不该讲些什么,该怎么讲、不该怎么讲。通过将自己的心理投射于学生,教育者就能更深入、更细致地把握他们的心理脉搏,从而达到与学生的心理相容。

(三)采用“心理咨询的情境”,营造出良性沟通的心理氛围。

人的心态是环境的产物,并且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对一的教育是常用的处理特殊问题的方法,这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创造良好的心理场来影响教育对象的情绪与行为,防止心理对立、心理厌倦、心理逆反等现象的发生。简单地说,要注意以下三点:

1、距离:彼此的最佳距离为1米左右。太远了,给人以距离感;太近了,则会给人以个人安全空间被侵害的感觉,令人感到不舒服。

2、角度:最好是半侧面相向,即两人成90度方向。这样既能看清对方的反应,又可以避免面对面给人造成的窘迫感。

3、视线:目光应盯在对方的眼睛以下,胸部以上。如果直视对方的眼睛,会令对方感到不安,进而掩饰自己;如果不看对方,会使对方认为不尊重自己。

(四)寻找更多的共同点,强化“同类效应”。

寻找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形成更多的共同语言、共同心态,从而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与教育对象产生心理相容。

(五)教育者引发“光环效应”与树立权威形象,扩大“仿同效应”。

心理学上解释,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人,总是不自觉地把这个人的优点放大,这种现象就叫“光环效应”。同样的道理,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有权力,还很有人格魅力,自己宣传“三个代表”,也真的信仰“三个代表”、践行“三个代表”,知识渊博,讲起课来旁征博引,那么,教育效果肯定好。这就提示我们,教育者一定要苦练内功,提升自己的素质,不断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才能,不断扩大非权力性影响力。

另一方面,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天生有迷信权威的倾向,人们愿意接受权威说的话和做的事情,因此教育者一定要加强自己的业务水平与修养,使自己成为教育对象所认可的权威,使自己的话有更多的人听,更多的人信,更多的人照着做。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真正的实效。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措施举措

思想教育工作是各个部门的重要工作,因为人是各项工作事业的核心,只有充分调动人们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促进工作或者教学水平的进步和提升,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面临着日新月异的新发现,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问题,必须要加大探索力度,寻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才能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坚持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社会思潮也是不断涌现,对大学生的思维等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因此,面对严峻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要求人们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经济一体化和市场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发展的趋势,因此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是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们的思想和发达国家,尤其是与资本主义国家国家还有着明显的差异和不同。

第二,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高速发达时期,也是比较敏感的时期,因此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下,我国的发展受到很多国家的威胁,同时自身发展如此的迅速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些题和困难,而且我国的各种教育政策不断改革,高校面临新的形势,也必须要慎重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免对学生思想观、政治观、人生观的培养造成一些无法挽回的错误,因此,必须要推进高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路。

第三,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爱国热情,为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必须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我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青年人作为年轻的一代,有责任肩负起民族振兴的伟大重任,因此,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的强烈的爱国意识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举措和决定,必须要不断的推行。

二、坚持以人为本,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举措途径

既然我国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必须要做出尝试和努力,寻找到高校推进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加强学校的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带动学校学生良好的学习热情。学校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开展丰富的课程,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提升,这样不仅可以形成丰富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也能够让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良好的熏陶。正所谓,耳濡目染,循序渐进,只有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才能够让学生的思想更加积极向上,才能够让学生自觉抵制一些错误的观点和观念,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发挥自身才能,将来为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创新教育方式,通过网络网站建设,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网络是其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建设网络网站等学习课堂,丰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校效果。通过网站可以开展各种爱国教育的趣味活动,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形成良好的互动,也可以解决学生切实存在的问题,对其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

最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让大学生身心思想健康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没经历过苦难的一代,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因此,要求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让学生阳光、快乐的成长,这样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结语

目前,我国必须要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年轻一代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而且容易接受一些新鲜的思想,要通过多样化的学校教育,通过网站教育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

参考文献:

[1]王坤,贺治乾.抓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有首位意识――第四军医大学强化政治理论课教学[J].政工导刊.2016(05):41-42.

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226-01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教材资源的利用问题、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学生主动性及教学实施偏向化问题,严重影响到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整体政治和道德素质的提高,严重影响了新课改的整体进程,我们需要提高认识,深入思考,尽快探索出一条适应高中政治教育教学的新路子。笔者在此结合社会教学实践,提出几点教育实践的经验,以期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引起教育界同仁对高中政治教育的关注。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原因简述

我们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这篇文章中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为了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的需要,我们简单概括一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①教材资源的利用问题;②过于注重理论、脱离了实践;③学生主动性的缺失;④教学实施偏向化。大多数教师把握不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导致教学质量很难全面地提高。教学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首先,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并非社会体制的问题,而是社会环境问题;其次,市场经济的转型对国民思想的影响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最后,外来思想的入侵和国内核心价值体系的不完善是问题的根源。我国在经历改革开放后,不仅带来了政治思想方面的主流指导思想,同时各种不同思潮的入侵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国民思想的稳固和核心思想的健全。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德育建设密切相关,与时事政治动态紧密相连,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轴心。因此,走出一条既适应学生学习规律、心理规律又符合社会现实的教学途径是迫切需要的。

(一)更新教学理念

理念是一个人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真实反映,是行动的灵魂。在应试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活动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将影响整个教学体制的改革,影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但是,在现有教学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有的老师依旧因循守旧、不肯变通,把以往习惯性的应试教育观念带入到日常的教学教育生活中,影响了教育改革前进的步伐,降低了教学效果的提高,最终影响了学生健康思想理念的形成和完善。

(二)转换教学模式

应试教育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老师和学生大都是拿来主义,利用那些固定的无味的知识应对教学和考试,没有把知识内化到自身、转化为自身的修养成分,因此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负担,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一种工具,这种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政治课堂上那种死气沉沉的氛围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要真正实践思想政治的教学改革、把思想政治教育改造成塑造学生道德品性和实践修养的模式,必须改变传统的这种传输性模式,用以探究性学习模式取而代之。

(三)完善教学过程,修正教学目的

教育目的的实现一般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素质教育要改变以往课堂以老师为中心的形式,转变为以学生为轴心。把以往老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老师和学生之间通过探究性学习、研究性讨论的过程,逐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精选教学资料,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这里我们认为,现有的教学课本大都是经过专家或学者总结之后的条条框框,完全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教师应该有选择性地把握好教学资料。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每个学生同等的发挥自我能力的机会,把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能力调动起来,鼓励每个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问题。最后,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结语

解决现有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必须从教学理念、模式、手段及方法入手。只有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模式和目的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创造性潜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只有把日常的教学过程塑造成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和完善过程,当成思想政治的实践过程才能真正增强思想政治教学的时效性、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第7篇

关键词:顶岗实习 思想政治工作 特殊性

顶岗实习期间的政治思想工作,不同于在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无论是从工作环境、工作实施的主体,还是实施的对象和实施的内容看,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有其特殊性。正是由于顶岗实习期间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带来了新的问题,而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对今后顶岗实习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

一、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改变

顶岗实习,让学生从校园走进企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企业的目的是获取利润,学校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目标价值下的教育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异。单一的学校教育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普遍的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而在企业教育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包括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劳动强度、劳动技能、劳动纪律、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注重激发学生提高职业技能积极性,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不断进取、诚实信用的优秀品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与挑战。

2、思想政治教育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

顶岗实习的教育管理主体由以学校为主体的单一模式变成了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的模式。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社会化性质,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例如,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系09级50名学生2011年7月前往珠海伟创力科技集团总部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训。实习期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学校带队指导教师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相互配合,共同管理。

3、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兼具双重角色

高职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只是单一的学生角色,但是顶岗实习的全过程都是在企业中完成的,教育对象的角色由于环境的变化,单纯的学生角色转变为了学生与职业者兼具的双重角色。针对在校学生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就不能一成不变地应用到学生与职业者兼具的复合角色上,而是要适当改变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

4、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增加

在学校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健康、道德人格、政治教育为中心展开的,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政治素养。学生思想活动主要受校园文化影响。而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不仅要进行以上教育,而且还要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并根据企业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把爱岗敬业,诚实信用、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在职业活动中团队协作与无私奉献精神等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二、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顶岗实习学生思想定位不清晰

顶岗实习期间,由于教育环境、教学方式等因素都发生了变化,不少学生在顶岗实习期不能很好地进行思想定位。他们习惯于自己的学生身份,愿意接受学校管理,认为企业管理太严、太高。思想定位仍然停留在学生角色。不清楚顶岗实习的目的、无法立即适应严格的劳动纪律、对企业文化缺乏认同感、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劳动待遇要求过高、心理承受力较弱等等。思想定位不清晰,使学生在工作中容易出现缺乏主动心、责任心和上进心,在思想上片面追求实习报酬,缺乏学习的心向,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挫败感,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比如顶撞公司管理人员、擅自离开工作岗位等等。

2、学生容易受到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

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与外界社会接触增多,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增多,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行为习惯、人际关系对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而没有太多社会经验的学生,对社会上的各种不良的思想、行为还不能做到完全的理智看待与处理。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及时帮助学生排除各种错误思想,加强正面教育的力度,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与难题。避免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误入歧途。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难度增大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相对于在校而言,开展难度明显增大。地理位置不集中、时间交错、地点分散,都致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差异不断增大。在校的集中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顶岗实习期间的需求了。积极构建有效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一般教育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等等。

4、缺乏有效的高职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

顶岗实习是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顶岗实习学生的双重身份,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复杂性,监督和管理存在的漏洞,都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但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系统的安排,没能建立起完整有效的管理体系。在顶岗实习计划中一般都没有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内容,没有建立起统一的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机构,学生群团组织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功能难以实现。同时,企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配合力度不够大。建立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是当前学校和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加强和改进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1、做好顶岗实习前的动员、指导工作

顶岗实习前期学校应该做好动员、指导工作。对学生进行专门的顶岗实习相关方面的知识推广,发放专门的教材学习,开展交流活动和动员大会。讲清职业教育目标和顶岗实习的目的和意义,加强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内在动机;向学生宣讲顶岗实习规章制度、纪律要求、安全注意事项及实习成绩考核办法;统计列出以往学生顶岗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前告诉学生这些问题的处理方法,让学生早有心理准备。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就业观的教育。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对应的岗位群,树立从基础做起,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就业观。

2、关注学生顶岗实习间的思想状态,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

学校要与企业相互配合,做好入职教育,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实习的目的与意义,引导学生转变观念,调整自身的定位,尽快适应岗位。带队老师要加强同实习生的联系,熟悉并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思想倾向应及时引导,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心理态度,树立敬业爱岗的意识,严格遵守实习纪律、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并做好心理、身体调适,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同时,在生活方面,关爱学生,让他们感觉到顶岗实习期间老师对学生的责任与关心,在心理上给学生顶岗实习的动力,完成工作任务的精神鼓励。

3、顶岗实习期间建立有效地思想政治管理机制

首先,学校和企业应以校企合作协议作为基础建立管理制度。以校企合作协议为基础,要求在协议中明确学校、学生、企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其次,建立严格的实习期间劳动纪律制度。如果学生在实习期间纪律涣散,轻则影响实习效果,重则造成企业经济损失和生产事故。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工作态度培养也非常不利。因此,必须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劳动纪律,严守工作岗位。再次,学校与企业应安排专门的人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带队指导老师应深入企业,多了解沟通。企业应派人对实习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并定期向学校汇报学生的思想动态。学校与企业双方密切配合,及时了解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习、生活、工作和思想等情况,及时与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4、发挥学生团体的作用

发挥学生干部和党员的作用。关心爱护同学,相互帮助。发挥学生干部和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在顶岗实习期间,同学遇到难题,应该积极主动的帮忙出谋划策,解决问题,让同学们能够正常的参与到实习中去。同学之间有矛盾,学生干部和党员应该积极地调和矛盾,努力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氛围。

四、结语

顶岗实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从一名学生变成工作者的过程,在这期间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能够鼓励学生努力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知识与经验,同时也是保障学生安全的重要方式。所以,重视和完善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顶岗实习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长生,商冬梅.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社科纵横,2011,5:135-136.

[2]韩颍.高职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116-119.

[3]腾晓蓉.加强顶岗实习,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完善人才培养模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5:11-12.

[4]梅爱冰.浅谈顶岗实习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职业技术教材教法,2010,9:34-35.

第8篇

关键词:传统思想文化 传承 思想政治教育 精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167-02

一、引言

跨入了二十一世纪,我们眼前仍然晃动着许许多多茫然的眼睛。没有生活的目标,没有目标地生活,走不上人生正确的道路,没有正常的人生规律,这是现代人们的悲哀!虽然,人人都在走着自己的人生道路,然而在这些道路上,荆棘丛生,暗礁遍布,陷阱隐匿,法网环绕。很多人就在这个路上打圈圈、绕弯弯,直到死,也没有走上康庄大道,也没有弄明白这一切。这也是现代人生的悲哀!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力。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国的政治、伦理、价值观念、生活习俗、思维方式、道德规范、人生理想等,都处于支配地位。经过一代代的传承,传统的思想文化已经牢牢占据了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起到主导作用。当然,如何借鉴、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思想教育资源,教导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事,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传统思想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道德修养等内容,还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我们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完善学生人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质,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是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需要

多年来由于人文主义的不被重视,加之西方一些外来思想的不断涌人,对思想活跃的学生们思想产生很大的冲击,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使他们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教育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自豪感。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的献身精神;以“仁、义”为本,点出儒家文化道德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以“百善孝为先”,传承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格守的传统美德。学生作为传统文化的承担者、体现者,必须摆脱盲目的自在状态而提升到自觉自为的水平。对于传统文化主动去接受、举一反三地接受、创造性地发挥;培养一种文化自觉意识、培养中华民族健康的传统文化心态,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积极主动地将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框架、价值体系和道德信念的一部分。

2.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剧,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这个机会对我们的思想进行西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潮流的影响下学生的精神境界、精神生活和道德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一定要掌握住思想阵地,利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引导全学生、教化学生,激起他们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强大凝聚力,是中国自古以来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体现了中国人爱国、忧国,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精神和对国家、民族、社会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对这一优秀传统要进行认真研究,在大学生的教育中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终身报效祖国的理想,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定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3.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通过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的积淀而保存下来的历史精华,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炎黄子孙的心底,成为一种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遗传基因”,如果缺乏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就很难有一种广阔的境界和胸怀。创新教育内容,注重学生的品格道德完善。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伦理道德占的成分最大。而讲是非、辨善恶,更是核心之一。凡是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较重视人的行为自我规范的。这种态度重视人的道德价值观念,对现代教育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广博而深遂,有很强的哲理性。以德治国,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各族一家,协和各邦的宽容精神;“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人道主义精神。正确的继承和发展这些优秀的道德传统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要发展就必须将理论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将二者融会贯通,形成互补,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时期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才能有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措施

1.开设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课程

完善课程设置,丰富学生知识结构。要改变现有的课程结构,强调历史传统、文化和艺术传统的教育;要设置文、史、哲等人文学科,采取措施保证这些学科的学习质量。如举行中国古典文学水平达标测试、设置双学位制辅以多种形式的选修课;举办有关学术讲座、书评会、辩论会等,以引导学生接触古典原着,逐渐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要建立一支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以保证教学落到实处。在文化道德素质教育中,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具有身教示范的人格力量。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课程,作为必修课让学生们进行学习。了解与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及其精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其中的辩证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他们的思辨水平。

2.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学习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在学校内开展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为目的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对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的学习、实践列为重点并贯穿在一切活动之中,以一种潜在的作用影响着学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着重大作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生生活的每个场景、每个细节,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显得尤为必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有利于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和内化。

3.开展经典传统思想文化导读活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传统文化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系统,强调在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实践。可以将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通俗化,使其易懂,以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便于学生阅读和接受。倡导学生读有关经典思想的经典名着,使学生在一个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通过各种文艺的方式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的东西表现出来,以提高宣传的效果。

四、 结束语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的传承与发扬是现代人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它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必然,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继承、创新、发扬的过程。学生是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重要人才,新时期加强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要全面实现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使精神文明不断升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就需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植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我国的各院校更应该从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入手,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具有高度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治观念、敬业和奉献精神等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因此,我们吸纳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并把它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就是更好地拓展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把两者结合起来也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段丽君.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中华励志网[J] 2013,6;

[2] 刘军汉.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J] 2011,7;

第9篇

网络是一把多刃剑,在给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和交际等方面带来诸多的方便和益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网络心理问题作为这些问题之一,给大学生本身和学校学风建设等带来很多的危害,引起了学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1]如何解决网络心理问题,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已经成为社会各界一致的共识。因此,研讨和解决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术意义和理论意义。笔者拟在简述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表现、危害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分析网络心理问题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多维路径与具体措施。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表现、危害与成因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多样化,网络购物、网络娱乐、网络学习、网络聊天等都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特殊性。[2]其中,网络语言的变化反映了大学生的心态变迁,从中也可以看到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滋长。这些心理问题已经给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学习和人格、价值观、人生观、生活等带来了很多的危害。造成这些严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值得社会各界思考和研究。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其危害

当代大学生目前的网络语言和网络行为反映了当代青年大学生诸多的网络心理问题,其中比较严重和典型的是不负责任的心态、网络沉迷、网络依恋、网络厌学、网络孤独症、网络自卑、自我认同碎片化等。这些不同程度不同层面的网络心理问题给当代大学生带来诸多的危害,妨碍了大学生道德精神的健康成长,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阻碍了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扭曲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撕裂了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发展现状与健康心理的标准要求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这也提醒了高校还有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做。[3]

(二)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成因

造成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网络环境本身建设和监管不到位的外在原因,也有学校对大学生网络心理方面教育缺位的原因,还与大学生本人自控力、自调力不强有关。其中,网络环境的建设和监管不到位导致很多非法、不健康的信息充斥其中,极大地污染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灵世界。而学校教育包括学科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很多学校只重视学科专业教育,对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不够重视,还没有真正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学生本身具有个性强的特点,喜欢自由的网络环境,不主动和积极地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网络语言和网络生活,这样难免引发诸多的心理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给高校学生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给当今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多挑战,比如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方式、教育内容等,其实这也为当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升级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教育理念层面的挑战与机遇。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出现对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构建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理念。

第二,教师主导性地位的挑战与机遇。网络的出现,导致了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这给高校教师的主导地位带来挑战。高校教师要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主动调整自己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网络的发展也给高校教师带来了提高自身教育能力的机遇。

第三,教育内容层面的挑战与机遇。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作为一种全新的心理问题,对现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构成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校将网络心理问题一并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也丰富了高校教育内容体系。

三、破解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多维路径

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应该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课题。引发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牵涉的层面也很多,因此,解决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家庭和学生本人共同努力。具体说来,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家庭层面和学生层面应该积极采取以下针对性对策,努力构建起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解决的长效机制,推动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成长。

(一)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应该采取的措施

一是加强网络社区的管理,净化网络环境。这就要求各大高校从技术到法治上,推动学校网络和其他网络的净化、美化和绿化建设,确保网络信息健康有益;同时,积极建设各种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的网站,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网络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网络世界。

二是加强网络教育,将之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大力开展网络化教育模式。这就要求高校将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网络平台和课堂平台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

三是加强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科学干预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问题。这就要求高校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将大学生中已经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网络心理问题及时纳入心理辅导的视域,开展有前瞻性和先导性的网络心理辅导工作。

四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高校大学生课外文化生活的吸引力。这就要求高校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二)家庭层面应该采取的措施

家长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氛围。家长应从自身言行的规范、家庭和谐环境的营造、家庭聚会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建设家庭,让大学生尽量远离网络,多与家人相聚相处,以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