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16:49:09
导语:在教育先行的理论基础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学习理论 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0.017
Research of the Learning Theoretical Basis of Flipped Classroom
QIAN Jiaxuan
(Normal College of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518060)
Abstract The flipped classroom is a focus of global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the researchers focus mostly on teaching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but less on the learning theory of the flipping classroom itself. In this paper, we will analyze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through constructivism, cognitive structure, cognitive assimil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astery learning, social learning, humanism learning theory, in order to promote it the better development from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Key words the flipped classroom; learning theory; theoretical basis
1 翻转课堂的兴起和发展
翻转课堂是近年来全球教育界所关注的焦点,它起源于2007年前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的教学实验。两位教师开始为帮助课堂缺席的学生提供而在线的讲解视频,因为其他学生也受益于这些视频,因此两位教师就主要让学生在家观看讲解视频,课堂则用来帮助学生完成作业。这样一来,传统教学“课上教师做讲解,课后回家做作业”的模式就发生了“翻转”,变成了“课前家中看视频,课上指导做作业”的模式,②这也是“翻转课堂”的含义。
这种模式慢慢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但并未获得更多推广,主要是因为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制作出高质量的讲解视频。它真正受到全世界教育学者的关注,与可汗学院的兴起是密不可分的。可汗学院由萨尔曼・可汗创立。开始时可汗只是为了辅导自己亲戚家的小孩而录制了教学视频,但这些视频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因此他不断制作教学视频和练习软件,甚至辞去工作创立了“可汗学院”,一个非营利性的教学网站。可汗学院提供的免费优质教学视频大大降低了翻转课堂的门槛,推动了翻转课堂的普及,使全世界的人们都了解到翻转课堂这一新颖的教学模式。③
2 翻转课堂的学习理论基础探究
自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引起关注后,众多学者和学校都在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然而,研究者的目光多集中于教学实践和应用上,却对翻转课堂本身的学习理论基础探究较少。理论联系实际,就要求我们能够做到用理论分析实际。因此,本文将通过各种学习理论来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模式,促进教育教学的更好发展。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应当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则要创设情境,提供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学习。
在翻转课堂中,学习确实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积极主动学习知识,在课堂上参与讨论,相互交流建构知识。而教师则是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通过向学生提供讲解视频来创设与生活紧密相联的情境,帮助学生在实际的参与活动中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建构知识。
2.2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教学应使学生理解该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因而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即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活动而获得知识和态度的学习方式。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可以说是创设的具体情境,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不能理解的难点,提出具体的问题,同时会提出自己的假设。在次日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可以检验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在仔细思考后得出自己的结论。这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2.3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学习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的过程。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先行组织者,即能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新旧知识互相关联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在教授新知识之前,会向学生提供教学视频,这种教学视频能够引导学生,给学生已知的旧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架设了一道桥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视频,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了解到新的知识,这种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新的知识。
2.4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依据电子计算机工作的原理,结合了人对信息加工的特点提出,他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可以分为动机、领会、习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这八个阶段。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往往能够引起学生很强烈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动机。学生在自行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实现了领会、习得的学习阶段。在次日课堂教学中,学生要保持自己所习得的内容,并在课堂上回忆并概括出来,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作业,获得反馈。这一教学实现了信息加工的基本过程,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学习。
2.5 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对学生有足够的帮助和支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达到掌握水平。掌握学习采用的是反馈-矫正的方法,在讲授时通过学生的反馈,不断地矫正学生,最后逐步达到理想的目标。
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在家中观看教学视频,可以想看几遍就看几遍,直到看懂为止,保证了足够多的学习时间。在次日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将仍然没有弄懂的问题提出,由教师或小组同学帮助指导,从而得到了及时的矫正。翻转课堂教学所使用的“精熟教学法”其实也就是布鲁姆掌握教学法的前身。应该说,翻转课堂是充分体现了掌握学习模式思想精华之处的。
2.6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行为和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人的很多行为都是在观察别人的行为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就是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班杜拉还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即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在翻转课堂中,学生通过自己观看教学视频,观察模仿视频进行学习。在课堂中,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学生可以观察小组成员的行动,模仿小组成员优秀之处,提升自己的交流能力。同时,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有自己合适的位置,都负有一定的责任,在锻炼他们不断成功进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7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要以人为本,教学的核心原则就是让学生自由学习,这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法。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以及促进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在翻转课堂中,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想。教师为学生提供教学视频作为学习的资源,学生自己决定要如何观看视频,自己决定自己如何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作为讲授的主体,而是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课上自由讨论练习,教师只是作出引导和指示。这些,都遵循了让学生自由学习这一原则。
3 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的,如果能很好地加以利用,既有助于新课程改革新理念的实现,也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但目前在翻转课堂引进的过程中,依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例如不假思索照搬国外模式,存在着硬件方面的困难,或者是依据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教学要求,这些都是我们还需再作考量之处。
因此,我们在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体现其内在的教育理念,把握好课堂活动的设计与安排,真正意义上实现翻转课堂的“翻转”,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切实为人类的教育事业起到前所未有的革新与推进作用。
注释
① 施良方.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育中,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学习方法等产生了一系列的冲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最优化,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建立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
一、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理论基础
没有实践支撑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则是盲目的实践。因此,我们讲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式的变革。理论要先行,理论要为实践做指导。有了理论的指导,那么我们的实践变革就不那么盲目空洞了。20世纪兴起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所以,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总之,建构主义理论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成为指导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式变革的理论基础。
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
现在的教学系统中,信息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克服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扩大教学容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发展学生能力,提供学习情境等。那是不是信息技术就应该成为教学系统中的主体呢?答案是否定的。无论信息技术如何发展,教学系统的主体永远都应该是学生。而信息技术它只能是教学过程中辅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不是主体,更不是核心,不能本末倒置!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式的变革
1.教师演示讲解讨论,使教学行为变为互动行为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采用“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的积累知识的过程,致使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的麻木习惯,从而形成一种盲目相信书本和教师的思想,从而束缚了学生们思维的发展,也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甚至被迫学习,感受不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而在信息化教学的互动式学习环境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一个平等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再是孤立的两个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建立起良性平等的对话平台。
2.激发求知欲,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利用信息技术,创建教学情境时,我们要注意现有教具能解决或创设的情境对学习内容无实质帮助时,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去创设所谓的教学情境。我们创设教学情境的主要目的应该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便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而不是为了丰富课件内容。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们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就像我们常说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没有一种神丹妙药似的教学方法,每种教学方法既有它的优点,也有缺点。同时,教学内容、对象的复杂性也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方法最忌生搬硬套,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取最适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方法。
3.注重教学“三性”,设置合理的自主学习环境
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教学的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所谓主体性,就是要时刻把握住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这是核心。我们的教学活动是为了学生的一切,而不是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所谓的全体性,是指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所有的学生,要让每一位同学都进步,而不仅仅只关注学优生。所谓的全面性,也就是新课程提出三维目标,不能只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成长,而忽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搭建起一个广阔的学习资源平台,利用这个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科学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是,我们切记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化”学习,在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中,教师要合理引导,组织,真正让信息技术促学。在自主学习中,教师要敢于“放手”同时也要懂得“收手”。
4.促进非正式学习活动的繁荣与发展
“非正式学习”指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场所发生的,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如今它已经被广泛的认同:75%-80%的学习是发生在非正式的组织活动中的。具备“非正式学习”能力与国家对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是一致的,这是达到终身学习目标的必由之路。
在网络支持下,各种新技术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为人们探索新的教与学方式提供了实验平台和工具,在正规的教育体制外,引发了各种民间性自发自创的学习活动,刺激了新型网络社群的兴起。
对教师来说,学校中被动的教研活动正演变成随时随地的自主行为。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加入到博客的队伍之中。很多教师也把博客、微博等引入课堂,辅助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学习。
对学习者而言,利用信息技术采用的学习形式就更多:自主学习者,可以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查找知识和相关专业网站,上传和下载学习资料;通过网络电台、优酷、网易公开课等音视频网站收听、观看多媒体课程;如果想开展讨论式学习可以利用QQ群和博客、专业论坛、SNS网络社区、微博等开展学习讨论,组织各种活动。
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引下,近几年国内普通高校招生规模急剧增加,各个专业的学生数量都增加明显,尤其是教育成本相对较低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更是扩招的重点。扩招生源毕业后的就业压力曰益严峻,可伴随着的是另外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即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抱怨找不到符合要求的工商管理类员工,许多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的学生连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是企业的用人要求太高了吗?基本不是,原因在于现在毕业的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太弱,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也就是说学校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与企业的现实要求脱节,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亟需改进。这其实反映了我国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各类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庞大而总体教育质量低下,突出表现为理论教学有余而实践教学环节却不足。
因此,针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与不足,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模式就显的十分重要和迫切。
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进行实践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商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总体教学工作的重要形式之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工作能力的培养、企业工作的适应性等影响很大,直接体现了学校的总体教学水平。但是,基于种种原因,目前各高校尤其是非财经类院校商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对实践教学工作重视不足,措施不力,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简单
我国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都比较重视本科生课堂教学,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也是如此。对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实践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等等问题重视不够,以至于大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工作总体上存在走形式、偏向于仅仅完成任务、缺乏系统规划等现象。学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工作,而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补充。由于普遍存在偏好课堂理论教学的现象,因此在曰常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相关政策措施上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配套措施也不得力。比如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简单讲述概念、原理,导致学生对相关概念和知识理解不够深入,基础掌握不扎实,在实践教学中不能及时、完整地回忆理论基础知识,导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效果不好。
(二)校内实践教学设备与场地投入不足
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开展校内实践教学要求学校具备一定的环境与基础设施,比如针对性强的专业性管理模拟实验室的建设,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可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好地结合,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可以为校外实习与实践打下一个好的基础。目前的困难在于:除部分专业性财经院校外,其它综合性大学商学院总体上不属于主流学院和强势学科,由于各高校在经费方面的限制,除了创收能力很强的极小部分商学院外,一般院校的管理类实践教学经费一般都有很大的缺口,相应的软硬件设施也就难以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性教学的需要,因此,许多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实践性教学时常常采取合并、缩减规模、模拟等方式代替,部分学校甚至基本取消统一的实践教学,让学生自己联系企业进行各自的实践教学工作,其效果可想而知。
(三)缺乏有价值和效果的企业实践基地
校外企业实践教学基地特别是有价值和效果的实践基地极为缺乏,严重影响了高校实践性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实践教学效果。工商管理专业相比其他管理类专业而言属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市场营销、生产运作管理等理论课程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如果学生自己不能在企业中亲自去体验和感受所学技能与知识,那么学生所学知识就难以真正意义上得到理解和掌握,也难以在企业中很快适应真实的岗位需求。目前的问题是企业不愿意与高校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即使克服困难通过层层关系建立起来的实践教学基地也会因为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企业的现实困难而对学生的实践、实习敷衍了事,难以发挥效果。比如部分企业对高校学生的实习收费过高且不注重后续配合,也有部分企业基于企业内部业务和技术保密等原因,也不愿意同时也不放心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实际操作。同时,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数量过快,也使得高校难以建起足够的能够满足学校学生需求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三、解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进行实践教学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措施
(一)更新观念,制度先行
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曰常教学工作中要转变传统观念,认识到实践教学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观念改变后才有可能影响行动。同时要提高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制度与规范。要从根本上转变重视课堂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传统教学方式,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实践教学的联系,进行相应的讲解与指导,有助于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仅仅是观念的更新也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要在制度建设上下工夫,建立起配套的管理制度与规范,激发老师与学生的实践教学热情,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完成。
(二)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加快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作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主要管理部门的高校要认清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要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包括任课教师个人的社会资源,加大投入,并统筹规划,加快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是互不关联的两个部门,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即分阶段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服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要贴近理论教学,以协助学生掌握理论教学的知识点,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为重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应该以应用专业理论知识,了解企业真实运作,提高工作适应能力为重点。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组成部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要尽可能满足全部学生的实践需要,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欠缺的情况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因此,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一定要落到实处,有针对性的展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要突出实际操作能力,真正建立有价值、对学生又帮助的基地,哪些流于形式、没有实质帮助的基地要越少越好,避免浪费资源又耽误学生宝贵的实践时间与机会。在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过程中,一定要广泛了解,深入沟通,及时掌握企业的需求信息,使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学校和企业双蠃的产物,才有可能长期延续并发挥积极作用。对已建立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要规范化管理,合理配置和使用实践教学资源,并积极拓展实践教学内容。通过校外实践教学与实习工作,要让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真正有机会到企业各种岗位上实际去操作,感受其运作过程,增强对企业管理的感性认识,达到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效果。
(三)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主要完成者,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与工商管理专业任课教师对企业的了解程度和授课能力高度相关。工商管理专业授课教师如果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教学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有很大的帮助。针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现有授课教师主要都是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存在理论与实际不太符合的现状,各高校应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实际,与各类企业建立联系、交流和沟通机制。学校也可以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条件下,鼓励工商管理专业授课教师到企业从事部分兼职工作,如果授课教师能够自己开公司或者参股公司就更好,这样就可以让工商管理专业的授课教师能有机会接触、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过程比较具体的流程和环节,积累实践经验,并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同时也可以组织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和授课教师的交流、研讨活动,建立起相互学习的机制。上述工作的目的在于让授课教师提高自己对企业实际运作情况的理解程度,并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经验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技能,增强适应能力。
四、结论
21世纪,我国高职教育明确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指导方针,形成了新的教育观念,突破了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与企业的紧密联系,促进了教育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积极推进高职学生进入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顶岗实习这一教学途径,实现了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工作环境的职业化,工作经历的真实性和工作体验的综合性,成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不可或缺的实践方式。一个有效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关系到学生良好职业素质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对于脱离常规教学体系参加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如何建立起一套专业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以保证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学习和实习效果,是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2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本文研究以“PDCA过程管理”循环理论为理论基础:P一策划,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建立提供结果所必要的目标和过程;D一实施:实施过程;c一检查:根据方针、目标和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结果;A一处理(改进):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过程业绩。同时运用行动研究法,以我校市场营销专业与苏宁电器集团的校企合作为契机,尝试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构建起高职学生(尤其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由学校、企业、学生、家长四方联动的顶岗实习有效过程管理体系,明确管理职责、管理内容、管理节点和管理方式,其具体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如下图所示:
3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体系的管理步骤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体系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①顶岗实习前期准备:包括学校企业的管理基本定位;校企合作协议的制订;顶岗实习课程的评价标准;顶岗实习前期教育等。②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包括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建立学校、企业、学生和家长四方联动的过程管理体系;开发学生顶岗实习信息收集模块、实习教学质量测评模块、实习信息沟通模块。③顶岗实习后期总结评价:对于整个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进行总结和反思,补充和完善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体系。
4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体系各阶段的管理要点
4.1顶岗实习前期准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前期准备工作非常重要,甚至是顶岗实习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前期准备具体包括:
4.1.1顶岗实习企业的选择
顶岗实习的主要地点是企业,实习时间比较长,涉及的学生人数也比较多。因此,实习企业的选择非常重要。学校要对实习企业和实习岗位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与分析,从企业规模、接纳能力、后勤保障、岗位特点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选择具有接纳实习学生能力的优质企业。出于管理的成本考虑,同一批次顶岗实习的企业量不要太多,尽量选择有能力大批接纳实习生的企业,这样便于校方进行学生的跟踪和管理。
4.1.2校企合作模式的拟定
顶岗实习的合作企业一旦确定,就要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职责权利义务。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管理以企业为主进行,学校起辅助支持作用。
4.1.3顶岗实习课程的评价标准
结合企业顶岗实习岗位的特点,校方在顶岗实习前有必要制定相应的实习课程评价标准,以检验学生的实习效果。评价标准同样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企业指导教师与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地从不同角度,对于学生的顶岗实习课程进行评定。
4.1.4顶岗实习的前期教育
学生一旦进入实习岗位,就是企业的“准员工”,随之而来的就是单一学生角色向学生加员工双重身份的转变。这样转变必然需要一定的适应期。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实习岗位,深入细致的顶岗实习前期教育必不可少。顶岗实习前期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对于学生进行实习岗位特点和企业文化的教育,一方面是校方对于学生树立正确实习态度的教育。保证学生对于实习岗位和实习过程有清醒的认识,并引导学生以积极正确的态度参加顶岗实习。
4.2顶岗实习过程管理
4.2.1健全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完善的制度、规范的管理是保证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校方必须建立起健全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并落实到具体的实习指导教师,真正做到“学生顶岗实习到哪里,教学管理就延伸到哪里”。
4.2.2建立学校、企业、学生和家长四方联动的过程管理体系
在学校组织学生进入实习岗位前,必须要向学生家长进行相关信息的通报,说明顶岗实习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学校的教学管理情况,取得学生家长的认同与支持。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要定期与企业、学生保持联系,协助企业对于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并对于学生进行正确的岗前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顶岗实习态度。
4.2.3建立常态的信息沟通渠道
顶岗实习期问,师生间的地理距离不再便于面对面的沟通,为了及时发现并处理学生在实习期问的问题,方便与学生的即时沟通,常态的信息沟通渠道必不可少。实现于与学生远程沟通,可以借助便捷的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如QQ等。通过QQ群、飞信群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常态的信息沟通,必要时,线下电话沟通的效果更好。同时,为了准确跟踪学生的实习状态,需要建立完整的实习报告制度。笔者设计的实习报告以周为单位,要求学生按工作日每天记录简单的工作状态,并以周为单位进行简单小结。同时每月设计一次月结,学生按月进行实习心得的总结,并由企业和学校的实习指导老师共同进行评价。依据实习报告,指导老师就能大体掌握学生的实习动态和进程。43顶岗实习后期总结评价实习结束后,是制定下一轮实习方案的最佳时机,在组织学生对于实习成果进行总结提高的同时,组织者可以对整个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进行总结和反思,补充和完善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体系。本次实习的成功经验可以沿用至下一轮实习,同时也可以为专业课程的建设提供第一手的资料。顶岗实习过程中积累的各种资料,加以收集、整理和保存,为后续的顶岗实习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师幼教专业;角色扮演教学法:英语语法教学
角色扮演也叫扮装游戏,可以以任何形式(游戏、治疗、培训)进行的一种人类彼此之间的社交活动。角色扮演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虚拟或真实的情境,在剧本化、情节化的教学内容中让学生扮演多种角色,活化课文短剧、利用课文插图等。它是教师在课堂中常用的情境化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使用情境对话,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理解知识、掌握并习得知识〔1〕。
一、英语语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有学者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高度概括为“学习者进行建构性学习的各种学习资源的汇集”〔2〕。既有硬件资源,如信息、教师、认知工具等,也包括任务情境这样的软件资源。所谓知识的建构,授课教师可通过尽力创设真实或虚拟的环境实现。在此环境中,知识建构的复杂过程由学生积极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达成。在活动中,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性认知,培养自己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了达成设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师生共同建构英语知识,就必须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学习环境。
(二)输出驱动假设理论
Swain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理论,认为相对于可理解的输入过程,输出,特别是可理解的输出,才能全面发展学习者的二语水平。2008年,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文秋芳教授基于对职场英语使用功能和二语学习输出心理机制的认识分析,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假设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二是以输出为导向的综合教学法比单项技能训练法更富有成效,更符合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三是学生的说、写、译等表达性技能比听、读等接受性技能更具综合性和社会性。文秋芳教授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理论,适用于中、高水平的外语学习者和正式的外语课堂教学,非常符合学生的学业需求、社会需求和学科需求,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路径。
二、角色扮演教学法符合高师幼教专业学生的特点
(一)符合学生的英语学情
学校五年制幼师专业的学生在英语水平上存在两极分化明显的现象,平均英语基础水平不高。因为没有升学或高考的任务,相对于专业课,学生在基础文化科目的学习上不十分投入。特别是对于较难的语法学习,调查发现,85.7%的学生对语法学习兴趣不高。即使是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但面对枯燥的语法规律和繁琐的语法体系,学生还是会望而却步。学生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可以通过采用角色扮演策略,创设虚拟或者真实的课堂学习氛围而达成。学生感到愉快,学习的心理内驱力、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和兴奋点也被激活,学生将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最大化激发潜能,为接受新的知识、产生新的联结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符合学生的性格特征
学校五年制幼师专业的学生都是处在十五六岁的青春期女生。她们大多活泼外向,乐于表现,充满好奇心。英语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认真构思可爱的人物,创编有趣的情节,科学设计新颖的教学环节,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创设一个真实或者虚拟的情境,并设计高融合度的角色扮演活动,可以使学生产生交际的内驱需求。教师配合学生使用所学语法完成交际任务,体验不同的交际文化,全面发展她们的创造力,消除她们对语法的恐惧、厌学情绪,从而提高她们语法学习的效果。
(三)符合学生的职业发展要求
语法课本是较为机械和单调的,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枯燥又繁琐的语法知识。教师应将英语语法的学习利用角色创编和表演融合在语法教学里。在角色表演时,有着丰富的角色选择,动物、人物、卡通各不相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伴随着童趣,浸入式体验不同角色的语言输入,便于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地学习。而角色表演的听、说、译的语言输出环节,能够真正培养和考验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教师组织学生参与交际,鼓励学生展示自我,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契合学生未来职业的特点。
三、高师幼教专业英语语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的实施原则
(一)意义先行原则
学生具有“追寻意义”(Goformeaning)的天性,他们在特定的情景中洞悉语言意义的能力非常强。因此,教师应该以人为本设计课程,尽量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规避直接灌输语法知识和规则。在教学中,要利用学生作为学习者的天性,帮助他们学习语言。教师应设计丰富、新颖的训练题项,提供较多的机会,让学生在较真实的语境中进行交际性活动。教师也可将语法难点融到故事中去,通过演绎,最终将枯燥的语法规则归纳出来。由此可以得出,教师依照的是意义先行原则,教学前半部分蕴含语法知识而不生硬灌输,后半部分通过练习和角色扮演,内化课堂教授的语法知识,语法规则显性归纳,自然地输出正确的语言。
(二)小组合作探究原则
小组合作探究是角色扮演的适用形式。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底子薄、不自信,不擅长于表现,怕开口、怕出错,学习的能力也参差不齐。为了满足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课堂任务,教师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前,组员要按任务分工,并对小组任务进行合作探究。在强调句的课堂上,按Jim-my、Jacky、Lucky三个角色打印好头像卡纸,根据语言能力、创造能力、表演能力的高低,横向、纵向搭配分组,保证每组按能力强、中、弱搭配好。在教学内容进行到一定的阶段后,全班学生为了方便讨论进行座位布置,形成三个竞赛小组。小组成员要在后续的教学互动中,努力学习,为自己小组代表的角色得分,争取成为最努力、成绩最好的学生。因为有了团队向心力的作用,每个成员都会尽力拓展自己,每个学生在同伴互助、同伴评价、同伴监督的过程中,都能得到学习和发展。
(三)重视过程性评价原则
教师在课堂中应做好领路人、主导者。教师能够在活动中,引领学生自信开口,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这比教学内容本身更为有价值。每一位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任务结束时,教师的及时点评能给学生方向和信心。同时,为了尽可能扩展整体训练面,教师把复述的任务进行分解,第一任务是只复述自己的角色,第二任务是复述别人的角色。自我角色的展示可以增加学生个体的参与度,也可以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堂教学内容的脉络。在复述的过程中,就可以涵盖本节课所有的知识。每个学生在输出语言、真正习得语言的时候,其他学生输入的过程也是内化复习。在角色扮演的机制创设下,各小组的参与度会大大提高。角色扮演中,教师的评价,特别是过程性评价非常重要。教师需要做个眼明耳聪、观察力极强的教育者,对于学生角色扮演中的创意、良好的语音语调、完美的合作、大胆的表现,都应该当作闪光点。每个环节任务的完成,每组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最终展示的角色复述,教师都需要积极、巧妙地点评。而对表演中的错误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可以通过先肯定后提出修改意见的方式,将“打击”减少到最小。活动结束时,教师要作出总体评价,给予表扬和肯定,对学生的发展和进步进行激励。
作者:贾凌燕 单位: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
教学过程管理是所有教学单位管理的核心,也是实现教学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因此,思考如何在教学过程全面开放的现代远程教育中实施科学管理,对电大系统而言显得至为关键。正是基于此思考,加强开放性教学过程中的科学管理受到全国各级电大普遍重视,且逐渐摸索制定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山西电大为例,现阶段已经制定的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包括:1.《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意见》,从总体上规范指导整个教学过程;2.成立山西电大教学督导组,聘请有关专家,论证教学计划、研讨专业建设有关问题,建立了全省系统的“电大、分校、教学点”三级教学督导联络员制度;3.修订完善《开放教育教学计划管理办法》、《关于制定开放教育省开课程教学大纲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网上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开放教育双向视频大课堂教学管理意见》、《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的意见》、《关于加强开放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改革和管理的通知》、《开放教育课程实验管理办法》、《课程设计管理办法》、《开放教育对社会调查的要求》、《开放教育实习管理办法》、《开放教育毕业论文(作业)或设计管理办法》等制度,建立了完备的教学准备和课程组织、实施教学过程监控体系;4.制定严格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导学群”理论探索和试点实施的安排意见》、《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决定》、《开放教育专、兼职教师资格审核与聘任管理暂行办法》《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教师工作量考核办法》,《山西广播电视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课程导学教师评讲评教制度》、《专职教师管理办法》、《关于教职工学习、进修和培训的暂行规定》等制度,加大了专职教师培训和学历提升的力度,建立了严格的专、兼职教师聘任、培训、考核体系;5.制定《开放教育试点教学检查实施方案》、《开放教育试点教学检查学生调查表》、《开放教育试点教师调查统计表》等,适时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项检查,加强对分校、教学点常规教学监控。
可以说,以上五点包含了电大系统教学过程管理必备的教学准备、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学习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实践教学和教学效果评价等方方面面,可谓层层把关,制度严备。也正是因为如此完备的教学过程管理体系,电大教育才得以“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为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做出了很大贡献。”成绩代表了过去的辉煌,体现了各级电大在制度建设探索的成功。然而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变化,近年来教学过程管理的效果也出现了有所下降的迹象,引起了有识之士的重视。比如,在山西电大教学检查数据统计中,2008年中央电大统设课程教学实施和效果试评价结果统计中课程的教学组织、支持服务(非课业)、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分别得到84.01、80.87、68.41和68.69分数。中央电大教学平台访问情况2007和2008年分别是26.3%和25.7%;省校、分校教学平台访问情况2007和2008年分别是9.1%和8.48%;学生对网上教学的满意度2007年和2008年网上教学资源满意度分别是89.4与80%,网上教学活动满意度分别是88.62%与81.5%,其它学习支持服务满意度分别是88.38%与82.33%,总体感觉满意度分别是89%与81.63%。[1]以上数据揭示出学生对教学过程效果的评价和满意率的下降是十分明显的,面对如此略显尴尬的数据,电大未来远程教育应该如何内强势力,外树形象可谓任重道远。
二、山西电大教学管理过程探索:深化理论认识,保证教学过程效果
1.深化对杜威“以学生为中心”理论的贯彻落实,建立“114”教学模式,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保障教学过程管理的有效性
在近代教育思想家中,恐怕没有一个能够比得上美国人杜威对世界教育思想与实施具有深远的影响了。其教育理念中“教育及生长”、“学校即社会”、“做中学”、“以学生为中心”等,有的影响了现代国家对教育地位的认识,改变了国家的教育政策制定;有的直接指导了学校教育方式、方法的转变,使得素质教育之花开遍校园。而在其诸多教育理论中,由“以学生为中心”演化而来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应该是对课堂教学由旧的“填鸭式”教学转化为新的“启发式”教学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之一。而电大在实施远程教育中,学生和教师总体形式上处于分离状态,这样的一种分离状态本身就对“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双发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电大系统才在总结自身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了“导学群”教学管理模式。然而,从上文所列诸多的教学效果反馈数据可以得知,推行这一模式的现实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山西电大在排除了诸多主客观因素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有些教师,特别是一些基层电大教师不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导学”教学模式的思想发端,对“导学”这一教学模式所体现的现代教育“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基础存在着不能很好消化、吸收和应用的普遍现象。找到了影响实施效果的根源,山西电大迅速展开了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并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群策群力,形成了推广于全省电大系统的“114”教学模式。所谓“114”教学模式即: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一个环境———“为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设一种优良的学习环境。”四元互动———“导学、助学、自学、协作学四方面的联动。”应该说“114”教学模式在全省电大系统的推广,极大地强化了广大一线教师对杜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认识,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为教师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灵活有序地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石。
2.强化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理解,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过程管理的有效性
陶行知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之一,其一生依托自己留学欧美的先进教育理念,紧紧围绕中国的实际国情,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教育理论。陶行知认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2],其教育理论的具体支撑,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部分。可以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提出,是首次在理论上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到了教育的重要位置。他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期间,明确规定现代教育方法,必须“注重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理论和实践并重”,[2]结合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反观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所面对的学员,均具有学习时间基本被压缩在八小时之外,学习热情因繁忙琐碎的社会工作而消减等特点,如果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能够在教学效果上更多地注重学员能力的培养,在评价方式上灵活地采用更适合成人学院考核的实践报告等形式,使学员能利用评价的机会来了解自己的进步。评价自己的成绩,监控自己的发展。那么,上文所列学员对教学效果评价不高的现象相信将会大有改观。也正是基于以上的分析,山西电大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开放教育实施环节教学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管理办法》,《开放教育实践环节审批环节要求》等文件,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课程作业均纳入到学员形成性考核的范畴;同时又将社会调查研究、实习考察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一并列为学员终结性考核的形式。而且山西电大为了方便一部分待职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针对性的考核,建立了分布全省的实验实习基地。这些教学实验实习基地,均属能够切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信誉单位,学员在实习基地的所有实践活动均有严格的原始记录,为学员最终的成绩评定提供科学的依据。综上可知,山西电大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理论认识是先行的,举措是详尽的,效果也是值得肯定和推广的。
3.升华对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的实践探索,尝试搭建山西终身教育平台典型
保罗•朗格朗是法国著名教育家,其一生最大的学术贡献便是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担任终身教育科科长期间,旗帜鲜明的提出“终身教育”理论。1965年12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巴黎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上,朗格朗以终身教育为题做了学术报告。他的报告打破了“学校等于教育”的传统观念,提出教育应是一个人从生到死一生中继续着的过程,从而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壁垒轰然崩塌,构筑起了民主化终身教育体系。此后,朗格朗陆续撰写《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1969)、《终身教育问题》(1970)等著作,配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力提倡终身教育,开展系列活动,因此朗格朗也被冠以“终身教育之父”的美誉。我国将终身教育的理念以国家的名义确认与提倡,是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很显然,国家的这一提倡,是对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功能的新要求和新定位。电大系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这一教育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扬自己在三十年远程教育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国家尽早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基于以上认识,山西电大近年来一直将尽早搭建起山西终身教育的网络平台为己任。先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科研探索和技术攻关。力争在科研先行,技术保障,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顺利迎来“山西省现代远程教育中心”的挂牌与运行,真正为搭建起以山西广播电视大学为龙头的山西终身教育平台,为地方区域整体素质的提升添砖加瓦。
作者简介: 邓玉荣(1972―),湖南娄底人,湖南师范大学讲师,主要从事英汉语比较研究与英语教学研究。
[摘 要] 本文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从系统论出发,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构建了基于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综合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旨在通过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和推广,达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满足信息时代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社会需求。
[关键词] 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网络环境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137-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69[本刊网址] http://省略
引 言
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给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影响,对教育的影响尤为深刻。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里的广泛推广和运用,大学英语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自主学习、终生学习被公认为21世纪的生存方式。网络则不仅为这一生存方式提供了真实的语境和丰富的语言材料,又对人们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将多媒体网络技术整合到外语教学中来,从而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就成为了教育界和信息领域里共同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本研究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及培养目标,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系统论为指导,以整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中心,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构建了基于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综合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该模式调动并激活了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使学生完成了知识和能力的双向建构,从而满足信息时代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社会需求。
一、立体化教学法及其理论基础
(一)立体化教学法
一个发展比较成熟、内部机制较为完善的外语教学方法,应是由“道”、“术”、“谋”三大成分―即由“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施教程序”、“方案总体设计”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结构”(姬建国,1992:54)。外语立体化教学法是张正东(1995:10―11)提出的,是以“学生、目的语和环境为轴,而以经济发展为底,跨国文化为顶的三维立体性质的外语教学体系”,是发展较为成熟的教学法之一。其主要观点有:(1)外语是学得的,习得只起辅助作用;(2)外语教学是一个系统,所有的外语教学活动都要切合外语教学整体的需要;(3)把经济发展和文化教学视为语言教学的要素之一;(4)强调学生主体的特性主要是独立和自主性,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5)教育若能顺应环境的特点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会事倍功半。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综合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是应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及信息技术进行的全方位、多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它集课本、课件、网络于一体,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教学活动;实现了融“听”、“说”、“读”、“写”、“译”五位一体的新型的网络化立体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建立了联结“书本内外、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桥梁。
(二)立体化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外语教学法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是以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哲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基本理论为根据建立起来的具有其本身特点的独立科学体系。外语立体化教学法是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从系统论出发,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而建立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教学模式。
认知学习理论是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的学习理论,它为教学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为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认知派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1)人是学习的主体,充分肯定了学习者的自觉能动性;(2)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3)重视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4)重视强化的功能;(5)主张人的学习的创造性。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论主张整体、结构功能、目的性和最优化等原则。
立体化教学强调教学是一个系统,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来控制教学,要达到一个基本目的――通过控制教学工作,随时将计划的执行结果与标准进行比较,若发有超过计划容许范围的偏差时,则及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以使教学系统的动趋于相对稳定,实现既定教学目标。控制教学要达到的第二个目的是要“打破现状”。在某些情况下,改变的内、外部环境会对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和学生对现状不满,则要改革,创新,要开拓新局面。这时,就势必要打破现状,即修改已定的计划,确立新的现实目标和管理控制标准,使之更先进、更合理。为最好的实现目标而通过改变要素和结构使系统功能最佳,这也与巴班斯基的教学优化论不谋而合。
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整体过程,它除了涉及教学主体学生和教师,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可逆向”的“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外,还包括语言这一人类极其复杂的要素。语言、学生、教师以及由教学活动将三者联系起来的语言教学整体是外语教学法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存在的基本要素。因此外语教学法的系统性特征日益突显它并不仅仅是一组现成的技巧,而往往是在认识语言和语言学习本质的基础上产生的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理论,包括教学原则、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技巧等相互衔接的理论体系,表现出具体系统的整体性特征。
二、技术支持
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外语立体化教学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多媒体能向学习者展示生动的画面,将形象信息和抽象信息融为一体,为外语学习提供一个相对真实的环境,缩短外语学习和二语习得的差距。学生能从互联网和光盘的大量信息中选择适合于自身兴趣和认知风格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或在互联网上与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进行交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由于互联网上的所使用的外语多为最现代化的,因此学生还可以把课本知识拿去验证,进行研究性、评判性的学习。当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的外语基础能达到理解上述信息的程度,以及如何引导学生选择有效的信息。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综合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立体化教材的使用
立体化教材就是要为学校提供一种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满足教育市场需求,形成教学能力,促进教学改革。从立体化教材的表现形式上讲有纸质教科书、音像制品、电子、网络出版物等。
在教材建设方面,从2002年教育部启动以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开始,我国外语教学教材呈现立体化趋势,国内教育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也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立体化教材体系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发行的《全新版大学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新时代交互英语》等。同时,一些专题学习网站和多媒体网络课程也丰富了立体化教学资源。
(二)教学模式的构建
有了立体化教学资源,还要拥有优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黄甫全、王本陆,1998:432)。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笔者从学生认知活动的基本规律出发,结合系统论的观点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构建了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综合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
它兼重学生(教学主体)、目的语(教学客体)、教学环境(母语、教师、设备、社区对目的语的价值观等等),发挥三者合成立体的积极作用,而立足于教学环境,从实际出发,听说先行,以自学为主。
在网络环境下的立体化教学过程中,指导式教学主要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以视听说内容为主,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我们采用两个指导(即:课前自主学习策略指导和在线答疑指导)和两个检查(即:课堂面授检查和网上检查)的方式来确保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同时采用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和师生交互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不断跟踪学生网上学习状况,掌握学生网上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以便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和改进学习方法。主题式教学主要指按学期、分重点、用多媒体组织课堂教学,以读、写、译等精读内容为主,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结 语
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系统论为理论指导,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支持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体现了现代教学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这一模式在教学中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权,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研究中涌现出不少奇思妙想,用科学、创新的精神去学习、探索成了学生最大的乐趣。当然,英语教学改革及多种教学模式和微观教学技巧的使用与探索不单单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是通过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空间。因此,在立体化教学法模式下的英语教学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1]Kafai,Y.& Resnik,M.Constructivism in Practice:Designing,Thinking and Learning in a Digital World[M].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s,1996.
[2]贝塔朗菲.一般系统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3]姬建国.外语教学法新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
[4]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5]丰玉芳.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
[6]丰玉芳,蔡玲.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综合课程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2009(11).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CDIO 企业生产实际 工程训练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而工程训练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环节。工程训练是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结合,重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当今的工程训练,不仅仅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而是培养具有良好知识结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的设计型、研究型和管理型复合式工程人才。现有的工程训练体系大多安排学生逐次进行各个教学科目的单机训练及工艺训练,各科目之间联系较少,学生经过工程训练后所学技能难以融会贯通,而企业的实际生产是多种加工方法的高度融合,高等教育要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能够完全胜任企业现场或生产一线各项工作的卓越工程师[1],亟须构建一个接近企业实际生产的工程训练体系。
1 接近企业实际生产的工程训练体系内涵
1.1 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其中C是构思(Conceive)、D是设计(Design)、I是实施(Implement)、O是运行(Operate)[2]。它以工程项目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注重培养学生系统工程技术能力,尤其是项目的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工程训练教学完全符合CDIO“做中学”的理念和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在构建工程训练体系的过程中,以接近企业实际生产的工程项目为主线,把专业知识、工程技能、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融入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都以项目为核心进行,教授和学习,培养和训练与项目核心融合为一体。项目训练强调学生在项目研发过程中的实践,通过实践更形象生动地领会课本所学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实现创新,通过实践完成从简单到综合、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1.2 “虚拟工厂”教学方法
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践教学环境应该突出现场、突出训练、突出实践、突出一线、突出基层,应该向模拟企业或模拟工程的方向发展。“虚拟工厂”教学方法就是模拟企业实际生产环境来进行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和方式与企业产品的实际生产加工相吻合,学生通过完成项目课题来模拟企业产品的研发生产。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从设计产品外观性能、制订加工方案,到合理安排生产加工,直至加工出成品的完整生产过程。“虚拟工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现在所学的”与“现在企业所用的”相一致,从而保证学生“将来要做的”与“毕业时企业所要求的”相符合。
工程训练拥有实施“虚拟工厂”教学方法的有利教学资源,配备与企业相似的生产车间,指导教师具有过硬的实践操作经验,能够进行现场项目教学。通过与企业产品生产接近的工程训练项目培养,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把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加工的工程实践能力。
1.3 接近企业实际生产的工程训练体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现代工程具有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点。工程训练的主要目标:首先,应注重培养学生了解和认识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工艺过程,熟悉和掌握一定工程基础知识,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工业过程控制能力;其次,工程训练要最大限度地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达到卓越工程师培养所要求的综合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为学生今后的科学研究或就业提供平台。
接近企业实际生产的工程训练体系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融入“虚拟工厂”教学方法,以CDIO项目为工程训练体系的主线,实施接近企业实际生产的项目化课程教学[3]。每个项目由“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行”等现代工程链组成,学生在工程训练过程中开发设计,并通过车削、铣削、刨削、磨削、钳工、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线切割、数控电火花、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电子电工技术等多种加工处理方法完成项目制造,并运行检验。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从应用角度出发,根据专业特点或个人兴趣选择不同项目进行训练。高年级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课程自主设计创新项目。CDIO项目工程训练使教学模式由单机训练和单纯工艺训练转向了以工程项目驱动为主流的实践能力、综合工程素质与创新意识的综合训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接近企业实际生产的工程训练项目是真实产品的制造过程,通过真实工程项目教学的天然优势和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责任、安全、质量、群体、环保、管理、创新和社会等工程意识[4]。这种模拟企业真实生产进行的工程实践不仅可以使学生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真正地体验工程环境,还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欲望。在真实的生产实践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大部分是书本知识所不能解决的,模拟生产实际的实践训练给学生一个自由创造的空间,并赋予一份责任,以此激励兴趣、开拓思维、鼓励发问、启发创意,使学生对真实产品的研发设计及制造方法、工艺过程有完整清晰的体验和认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
2 构建接近企业生产实际的工程训练体系
2.1 建立工程训练项目库
目前,工程训练基础课程是面向大学二年级机械专业及非机械工科专业学生开放的。大学二年级学生只学习了公共基础课程及少数专业基础课程,要求他们在参加工程训练初期就进行项目创新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先行建立一个工程训练项目库(如图1所示)。项目库中有丰富的项目资源,学生参加工程训练可以先选择一至多个项目,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项目加工方案设计,实际加工制造,产品成品运行检验等训练环节。
项目库中的项目应先由教师甄选,要符合教学目的,项目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合理组织,才能取得预期的良好教学效果[5]。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把项目研发分解为具体的实施过程,让学生分步骤地、有联系地进行车削、铣削、刨削、磨削、钳工、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线切割、数控电火花、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电子电工技术等多种加工方法训练。如果是较大的项目,需要几批学生合作完成,则还要设计好学生的前后衔接,防止出现漏洞。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让学生合理分组,充分发挥团队精神,顺利完成工作任务。这一过程既可锻炼学生个人实践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与领导能力等人文品质。通过项目训练,学生将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基础工程素质、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项目教学结束时,教师指导学生对研发项目过程进行总结,根据项目要求完成分析调研报告,总结所学所得。当学生进入大三、大四后,结合自己的专业课题,利用先期工程训练中的自主创新项目,再次参与工程训练中心创新研发课程,研发新项目并进行生产加工,从而形成螺旋上升式的良性循环(如图1所示)。优秀的创新项目也将存入工程训练项目库,随着项目库的不断丰富,学生项目选择度大大增强,创新意识、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工程素质也将得到提高。
2.2 搭建“虚拟订单”网络平台
为模拟真实企业生产,项目产品研制采用“虚拟订单”模式,工程训练中心网站开设产品展示平台及产品网上预订平台,根据现有项目产品,可以网上预约定制,根据订单进行生产加工。起初为“虚拟订单”,学生在网上选择某个项目进行工程训练,即进行了“虚拟下单”,在随后的实际训练过程中,要求按照“虚拟订单”的数量及质量要求制作产品。随着接近企业实际生产的工程训练体系不断成熟完善,“虚拟订单”会逐渐过渡为真实订单。
“虚拟订单”工程训练模式模拟了真实的企业生产加工,学生的训练不再是一门课程一项技术地学习,而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保证质量的订单,学生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在加工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会认真仔细,训练效果将大大提高。此外,在项目生产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远远比书本内容复杂得多,订单加工环境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创新意识及时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3 建设“多师型”指导教师团队
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有较好实践操作经验的教师,通常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而理论基础好的指导教师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又较为薄弱。接近企业生产实际的工程训练体系,每个项目即为一次产品生产实践,既需要有先进理论来支持设计研发,又需要实实在在地加工出产品实物,更为特别的是产品的生产过程往往不只是单一加工方法能够完成的,而需要多种加工方法共同融合而成,这就需要建设一支“多师型”指导教师团队。这个团队既要有能以理论指导产品合理创新的教师,也要有能指导产品加工生产的教师,不同的教师可以指导不同环节科目的加工。
“多师型”指导教师团队,根据工作需要,既要承担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项目指导又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技术开发、项目设计制造能力。针对指导教师各自的薄弱环节,学校应给予相应的培训。通过培训和相应的激励政策,使指导教师提高学历、培养能力、增强实力、开发潜力,最终达到更好地授业育人的目的。
2.4 基础训练与创新综合训练相结合
由于低年级学生只学习了基础课程,动手实践操作能力有所欠缺,因此低年级学生工程训练初期只进行基础训练,即进行工程训练项目库中已有项目训练。经过基础训练的学生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也有一定的基础工程素质,在高年级时,选修参加工程训练中心创新训练课程,利用低年级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专业课题发挥创新精神,与专业教师、训练指导教师交流讨论,进行创新项目研发及生产可行性研究,可行的项目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生产加工。基础训练为创新综合训练提供必要的动手实践技能保证,创新综合训练是基础训练的升华提高(如图2所示),更强调学生主体的创新、研发、制作。学生经过基础训练及创新综合训练,成为一名主导工程项目研发、运行、维护,能胜任现场或生产一线各项工作的卓越工程师。
2.5 校企合作资源共享
利用工程训练中心已有设备、人才优势,吸引企业投入设备、产品、技术、资金共建工程训练基地,营造企业真实生产的工程训练环境。校企合作的关键要素是让学生参与,即学生进行的工程训练为合作项目的全部或某一部分,让学生不出校门即可在工程训练中独立顶岗加工产品。
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指导教师、学生与企业人员共同研究项目,互相交流,优势互补。一方面,高校拥有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随着接近企业生产实际工程训练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学生切实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研发生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研发能力和工程素质;同时,在合作完成项目过程中,指导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进一步提高,为更好的指导学生提供有力保障,真正达到了三赢。
3 结束语
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应用“虚拟工厂”教学方法,提出了构建接近企业实际生产的工程训练体系,并对实施项目工程训练,搭建“虚拟订单”平台,建设“多师型”指导教师团队等具体环节进行了深入探索研究。实践证明,接近企业实际生产的工程训练体系,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工程训练的兴趣,增强学生工程意识,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工程素质和创新思维,为高等教育培养卓越工程师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 刘荣佩,史庆南,陈扬建,王奇.CDIO工程教育模式[J].中国冶金教育,2011(5):9-11.
[3] 张淑丽,刘胜辉,张宏国.软件工程CDIO综合训练项目设计与执行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1(10):8-9.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结构;中职教育;专题资源
一、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概述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教学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随时随地的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思考教师讲解过程中的重难点和专题练习,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
这是从英语“FlippedClass Model”翻译过来的术语,被称为“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是利用视频来实施教学,在多年以前人们就进行过探索。上世纪的50年代,世界上很多国家所进行的广播电视教育就是明证。2011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一个山区学校――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开始使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他们把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创建了在美国学校里逐渐流行起来的“翻转课堂”。
二、翻转课堂对中职院校教学的适用性
1.传统中职专业课教学的局限性
首先,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然后让学生课后练习,要等到下一次上课才能将作业中反馈的共性问题得到解决,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周期太长,可能磨灭了学生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其次,中职学校学生认知水平低,自主学习的习惯差,对知识的理解没有积极性,也不够深入,所以需要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一个视觉冲击,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而翻转课堂的不同在于创建教学视频和组织课堂活动,学生先通过教育资源库和视频完成知识点的学习,遇到疑难可直接运动网络或信息平台与教师进行直接交流,寻求解决方案,课堂则变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从而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
翻转课堂的优点:①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供教育资源,学生学习先行,激发学习兴趣。微视频教学通过新技术手段,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一个视觉冲击,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习变得轻松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教师制作微视频(15分钟),把思维具体形象可视化。根据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微视频以15为准,在微视频讲解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把思维过程用板书的形式体现出来。同时结合图像、图形或者列表,对知识进行讲解,让知识生动有趣。在微视频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很好地体会老师的思维过程,让学到的知识更具立体性。③强调学生学习先行,先学后教,使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更具体化。翻转课堂把知识的传递放在课外,把知识的内化放在课内。无论课内与课外都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这种“先学后教”的三维课堂教学模式是有准备的互动与合作,学生提出的问题更有针对性,有深度和广度。
产生的积极影响:①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感兴趣。在观看微视频以后,学生是有准备的,学生会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学生的求知欲望会大大增强,能够积极回答问题,能够相互合作相互帮助,课堂效率大大提高。②学生反馈疑难问题,课中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增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不懂的问题,可以由其他学生解决。对于有难度的问题学生们之间可以讨论完成。对于有争议、观点不一致的问题,大家可以运用相应知识进行辩论或者由教师引领完成。③家长高度认可和支持。通过进行微视频学习,学生逐渐减少了网络游戏的时间,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成绩明显改善,并且也可以减轻家长辅导学生的负担,所以家长对微视频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认可。
三、翻转课堂在中职《液压与气压传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具体以项目《液压支架三位四通换向回路的仿真实训》为例,项目的完成分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图。
课前:
1.教师通过信息平台上传液压仿真软件、软件使用教程、仿真教学视频(15分钟),也称微课程,把教学重难点通过教师边讲边做的短小视频教程更直观更形象的传达给学生。2.教师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制定导学案,并提出知识点,帮组学生明确课前学习的内容,目标和方法;制定任务书,根据学生特长,将学生分组合作(3人一组),做到因材施教,达到强强联合。
课中:
1.教师运用引导启发教学法,展示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错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合理解决方案,针对结果教师给出肯定性点评。2.拓展任务,教师增设完成项目的条件,要求学生互换角色,创建环境进行独立探究和合作互动,再次制作仿真动画。从而更深层次的运用知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各个环节,做到人人参与人人通。课堂上要求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究和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把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贯穿于整个课堂的设计,让学生在独立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要利用个体之间的互相对话、交流等形式的合作学习来发展学生的个体思维能力[1]。
课后:
1.教师利用校园网ftp上传专题资源库,包括理论基础知识,现场教学微视频,教师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制定任务书。利用博客、QQ、微信师生网上互动,交流并解决疑难,教师在课后也可实时掌握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通过课后渗透,学生可以在一个项目的驱动下举一反三,更深层次的探究新知。2.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构建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人际活动的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2],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中应充分应用实践操作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点到线到面循序渐进的认识事物,最终通过液压实习车间的专用设备来验证结果。
四、结语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12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 [3] 。在当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中职教育中技能主导的教育特点,翻转课堂应用在《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中的项目学习中,更丰富更全面的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能力,使得专业课教学改革日趋完善。(作者单位:邗江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 李丽丽――翻转课堂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论丛 .2013,(P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