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海洋文化调研

时间:2023-09-01 16:49:11

导语:在海洋文化调研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海洋文化调研

第1篇

[关键词]沿海高校图书馆;经济文化建设;途径;方法

江苏是海洋大省,海岸线将近1000千米,海域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3以上,全省海 洋资源的综合指数排在全国第四,海洋的开发与利用前景广阔,潜力无限。针对上述情况, 作 为江苏 省沿海地区的高校图书馆,如何依据海洋经济文化特点,发挥自身优势,以图书馆人才、信 息资源、技术、设备为支撑,以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向外延展和辐射,积极参与地区经济 、文化建设,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将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及其有意义的课题。

1 沿海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信息服务的可行性

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责任要求高校图书馆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要对社会尽一定的责任和 义务,利用自身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社会。这就要求沿海高校图书馆除了为本院师生提 供服务以外,还要面向社会开放。在信息化社会里,沿海高校图书馆有着自 己独特的优势。

1.1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

沿海高校图书馆,占据所处的地域优势,秉承着数万年海洋文化历史,拥有德天独厚的文化 宝库。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为地方高校图书馆开发信 息产品,占领区 域经济市场提供了丰厚的信息保障。尤其是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简称CALIS)的建设, 使高校图书馆之间可通过文献传递、馆际互借、公共检索等手段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1]。如 我馆不仅拥有126万多册的纸质文献,还拥有海洋专题数据库、清华镜像站、万方数据库、 维普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EBSCO数据库、国道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中文社会 科学 索引、人大复印资料、SbringLink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等电子资源。尤其是海洋专题数 据库,不但对我校的教学、科研有很大帮助,而与连云港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密切相关。

1.2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检索手段优势

随着信息数字化、网络化的飞速发展以及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在信息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多 沿海高校图书馆都拥有计算机、数字技术及网络技术等较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和设备。除此之 外,高校图书馆还通过“中国教育网”与全国高校相链接,与全球信息网接轨。再加之日 益强大的联网检索功能和网上服务功能,使图书馆更具备了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技术 、设备和检索手段优势。[2]如我馆除了利用传统的印刷型检索工具:《全国报刊 索引》《国外科技资料目录》《CA》《EI》《FSAT》等为检索手段以外,还利用功能强大、 快速、便捷的光盘检索、联机数据库检索、Iternet检索等现代化的检索工具,从而极大地 提高了检索的速度和效率。

1.3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优势

信息服务是一项集知识、技术与智力于一体的创造性工作,能否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信息需 求,关键在于人才。英国图书馆专家哈里森说:“即使是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如果没有能够 充分挖掘馆藏优势、效率和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也难以提供广泛有效的读者服务。”沿海 高校图书馆在长期服务、教学、科研的工作实践中,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情报信息专业人 员,已经形成了以中青年馆员为骨干力量的信息管理开发团队。他们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具备 较高的文献检索能力和较强的信息意识,不但在信息的搜集、检索、鉴别和传递等方面具有 明显的优势,而且在信息开发、整合方面也具有非凡的能力。如我馆情报信息服务团队由正 教授带队,其成员包括副教授1名,图书情报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2名,其他专业硕士研究生 2名,计算机专家1名。除此之外,我馆还以本校众多的专家学者为依托,完全具备了 高层次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自2006年以来,由这支团队经常提供情报信息服务 的校企、院所,共合作完成各类项目300余项,申请专利100余个,累计创造直接、间接的社 会经济效益约50亿元。其中我校的阎斌伦教授主持的“河蟹秋冬季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成果已在江苏沿海大面积推广,据初步估计,这一成果仅在江苏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每年 超过十亿元。

2 沿海高校图书馆为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信息服务的途径与方法

沿海高校图书馆要跟上时展的潮流,与时俱进,利用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借着海洋文 化的东风,打造海洋文献资源品牌,积极参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2.1根据地域经济、文化特点,实现特色服务

淮海工学院图书馆地处渤海与山东半岛的沿海城市——连云港。连云港海岸漫长,文物古迹 丰富,自然风景优美,是“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是《西游记》《镜花缘》文化的发源 地,是一座山海文化交辉的海滨旅游城市。连云港港口是中国十大沿海港口之一,目前已和 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一千个港口有贸易运输往来,承担了全国90%以上的国 际过境集装箱运输任务。[3]作为全国四大核电站之一的江苏田湾核电站也坐落在 连云 港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目前已全面投入商业运行,将为江苏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根据连云港地区经济和特点,淮海工学院图书馆,应在传承海洋文化,服务地区经济,创建 海洋文化名城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可以考虑以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地方综合实力、港 口经济、核电站建设等为内容,建设特色信息服务体系,实现特色服务。

2.1.1设立特色文献中心。 我校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定“面向海洋、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服务地方”的办 学思路。我馆乘势而上,本着服务于本校学科建设,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宗旨,以海 洋品牌信息资源建设为重点,建成了具有海洋学科特色、地方特色资源的JALLIS海洋与核能 文献中心,成为我馆的品牌文献中心,形成特色资源。

目前,该中心拥有海洋与核能类图书11189册,馆藏海洋与核能类中文期刊50余种,自建的 海洋专题数据库已经拥有全文文献7万余篇。海洋与核能文献服务中心的建成,极大地促进 了我馆海洋与核能特色信息服务水平,深化了服务层次,扩大了淮海工学院的知名度。

2.1.2建设特色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沿海高校图书馆要想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服务;要想在信息服务市场中 确立自己独特的优势,必须加强特色文献的书目数据库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4] 首先,要 根据本地工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搜集、整理、研究、介绍、记述蕴含本地区政治经济、 自然地理、历史沿革、文化源流、民族民俗、风土人情、土特物产等出版与未出版的文字、 声像等载体的文献。并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研究,建成权威、系统地反映本地经济 和 文化特色的数据库。[5]其次,将自己馆藏海洋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整合国内外 的优秀涉海资 源,跟踪国内外海洋资源开发前沿领域,建成高效共享的海洋信息资源平台,为地方海洋资 源开发和相关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如我馆建成的海洋专题数据库,该库包括6个子数据 库,海外海洋数据库、海洋标准数据库、海洋法规数据库、中国海洋鱼类原色图库、中文海 洋数据库、海洋视频数据库。海洋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将填补我省海洋学科方面文献资源的空 白;将为我省高校向国内外展示我省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贡献出一份成果;并可借助网 络为全省高校和地方科研机构最大限度地提供海洋文献资源的共享出一份力量。另外我馆还 开通了海洋科技信息网,保证了网络资源更快、更好地为用户服务。建立了海洋与核能文献 中心的专业博客(hywxzx.blogbus.com/),加大海洋与核能文献中心的宣 传力度,同时更好地提供信息服务。

2.1.3挖掘海洋文化,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地方特色。 海洋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与海洋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6]。海洋文化的发展不但可以增加城市的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品位,而且可以为 地方经济的发展 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因此,沿海高校图书馆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反映地方特色的 海洋文化体系,开发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洋文化数据库、阅览室或陈列室等,使地方海洋 文化更加发扬光大。淮海工学院图书馆根据连云港悠久的海洋文化历史特点,通过与地域 文化研究基地合作,深入而系统地搜集海洋宗教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鱼俗文化、海洋 旅游文化、海洋沙雕文化、海洋美食文化、海洋景观文化中彰显连云港地方特色的海洋文化 信息,开发建成具有连云港海洋文化特色的数据库。重点挖掘、整理那些代表连云港古文明 的古遗迹和古文化。如:昭示万年之前,这里曾经出现人类文明起源的将军崖岩画;把华夏 文明传向东瀛诸岛的徐福东渡;帝王、文人墨客到此的巡游;谱写中华民族海运外交史新篇 章的“海上丝绸之路”。另外还有古东夷文化、古海州文化、古郁州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 让这些古老的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彰显连云港海洋文化特色。

《西游记》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发源于连云港、起源于花果山。 2004年花果山世界儿童联欢节暨《西 游记》文化节完全可以说明《西游记》文化不再只是中国人民自己的文化艺术,也是世 界人民普遍喜爱的文化艺术。因此,我馆在2007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期间,与本市《西游记 》研究学 者联合举办了“西游记文化陈列”展。展出的展品包括各种《西游记》版本、相关图片、文 字资料、摄影以及《西游记》中塑造的各种人物的历史版本、花果山的考证资料、吴承恩本 人在 海州地区生活的一些足迹等。通过大量的资料与实物充分阐述了西游记文化的渊源及影响, 此展受到了评估专家及广大读者的赞誉,不但弘扬了西游记文化,同时也提升了连云港 城市品位。

2.2建立和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沿海高校图书馆必须转变服务方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让信息资源走出校门,走向 社会,积极服务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实现资源价值利用的最大化。具体做法为:1)开 展形式多样的信息服务。沿海高校图书馆要凭借自身丰富的信息资源,利用网络通信等手段 ,为政府决策、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研究、市场需求、产品竞争、科技扶贫、科技下乡等 提供形式多样的信息服务。如:检索服务、定题服务、查新服务、文献传递、文献加工、带 查 带译、情报研究、企业策划等。2)建立专家、学者主题知识库,由情报信息员定期搜集 和采集符合用户需求的知识信息,不断充实到主题知识库中,为用户提供跟踪服务;3 )提供信息中介服务,据统计,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不到30%,大量科研 成果由于缺乏宣传而被束之高阁,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电话、网络、信函等,宣 传、推广和交 流科技成果,使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7]也可以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联 手合作,为企业推荐相应专业的优秀毕业生,既可以为学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也可也帮助企 业解决人力资源问题。4)定期开展市场调研,及时发现用户的潜在需求,并根据用户的需 求提供针对性强、使用价值高的情报信息服务。5)建立信息导航,让用户准确、快 捷地了解与之需要的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和国际发展趋势,节省其搜寻信息所花费的时 间。图书馆应利用搜索引擎、BBS、网上信息指南、虚拟图书馆等各种方式,为用 户 提供信息导航服务。6)与地方企事业合作,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文化、经济问题研 讨班。7)与市图书馆、文化局联合举办信息管理与信息检索培训班,对本市大、中、小 学校教师、各企业科技人员等进行信息检索能力的培训。总之,要以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当 好参谋,共同发展地方支柱产业,发展地方经济。

2.3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提高服务质量

在网络环境下,建设地方经济、文化,急需培养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图书馆要着力培养具有扎实的信息管理学知识、广博地域文化知识、外语知识 和丰富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并能够迅速获取信息并进行鉴别分析与加工整理的高素质复合型 人才。应以培训、进修、引进等方式进行系统培养专门业务方面的人才。只有培养 一支较高水平的专业情报队伍,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3结语

沿海高校图书馆除了为广大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以外,还要顺应时展的需要,解 放思想,走出校门,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以沿海特色资源为依托,挖掘和宣扬优秀的 海洋文化,实行特色化服务,为沿海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师晓青,宋云龙.中小城市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模式探讨——兼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图 书馆服务地方的探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1).

[2]曾荣玉,闫道全,李宏伟.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最大效益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建设[J].科 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8).

[3]李娟娟.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思考[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6).

[4]许维安.论海洋文化及其与海洋经济的关系[M].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2(5).

[5]刘振西.入世后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思考[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6 ).

第2篇

1舟山群岛新区企业传统文化因子运用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通过对国家电网浙江舟山市电力公司、舟山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舟山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中化兴中石油转运(舟山)有限公司、舟山市中天建筑公司、舟山喜来登大酒店、舟山市紫来燃料油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进行采访,发现许多企业对其企业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因子运用都是持赞成的态度,也已得到重视,但程度与效果各异,也存在种种问题亟待解决,这对舟山群岛新区企业今后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1.1传统文化地位逐渐提高,但重视程度各异。通过对10余家企业的深入采访,比较分析得出:大、中、小型企业或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因子的程度各异。一般来说,大型企业与国有企业或外资企业在这方面做得更好。就像中化兴中石油转运(舟山)有限公司在建筑装饰、组织活动、口号标识、管理制度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它的标语口号:做人——诚信、合作、善于学习;做事——认真、创新、追求卓越。它们的兴中之歌也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受访者表示近十多年中,该公司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当中的运用,甚至有设专门的机构出版本公司员工展示书法的杂志、内部刊物和专项经费支持,组织的传统文化活动与培训更是丰富多彩。这使得公司整体素质、凝聚力和员工积极性大大提高,并在浙江省内多次获奖。但许多中小型企业对传统文化建设的重视度远远不够。入驻舟山不久的舟山市紫来燃料油有限公司认为该公司目前处于发展阶段,不需要在企业文化中融入传统文化因子,造成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严重脱节。当然,中小型企业存在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企业领导阶层的不重视且文化素养偏低;第二,在市场经济的大前提之下,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传统文化给经济带来的潜在价值;第三,员工的不理解,认为其加重了工作负担;第四,更重要的是融入传统文化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耗时长、见效慢,而企业在未做大做强之前,缺乏足够的资金可供投入与使用。1.2传统文化建设逐步推进,但认识仍过于狭隘化。随着传统文化地位逐渐提高,舟山群岛新区大部分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意识都有所提高,企业文化建设氛围逐步显现,但认识过于狭隘化、表象化。在采访中发现:多数企业家将企业文化中融入传统文化因子建设,仅局限于过传统节日时,给予员工相应的物品庆祝。亦或是组织许多与舟山民俗相关的文娱活动,例如锣鼓队的成立、剪纸等等。不可否认,这些都是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会给企业形成短时间内较好的工作氛围。但仅局限于此方式,会使得传统文化的应用存在表象化、狭隘化的问题。1.3传统文化意识逐渐推广,但认识存在片面化。在调查中发现,很多企业在文化建设这一方面会潜移默化或主动地选择融入传统文化因子,但在运用时未进行一定的挑选和剔除。首先,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受“三纲五常”的影响较大,以致于等级制度较为森严,“官本位”思想较为盛行,在企业当中也无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使得员工与领导的沟通出现了一定的“断层”,有些企业领导将“领导文化”等同于“企业文化”或“传统文化”,公司一系列的文化制度只为更好地实现领导阶层对员工的领导。例如中化兴中石油转运公司会邀请普陀山的大师去企业里讲禅学之道,让员工看淡名与利,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变相地运用传统文化维护自己的领导统治,未从员工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员工也是自由人,他们也有自己想努力追求和改变的东西,毕竟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其次,正如古文所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部分企业对“义利观”的认识不够,走向极端化,过于重利,或过于重义,二者未达到平衡,这样不利于商业的发展与良性竞争。在调查中发现,部分中小型企业过于追求经济利益上的发展,忽略了在企业文化中融入传统文化因子的重要性,员工也缺乏相应的培训与意识。加之,将传统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当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需时间长,见效慢。部分中小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本身就存在生存难的客观问题,就会更加阻碍企业中传统文化因子的建设。就像舟山市紫来燃料油有限公司一样,领导和员工都过度重利,认为公司不需要这方面的建设。同时,儒家文化讲究“和”、“礼”、“爱人”等,这些思想几乎都延续至今,渗透在每个企业的管理当中,做生意讲究“和气生财”,重感情、面子和人情往来,但很多企业忽视了“爱人”也易导致任人唯亲的问题,殊不知,这样不利于企业员工之间的公平竞争,不易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与企业内部的和谐。1.4传统文化体系日益形成,但过于分散化和形式化。由于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才传到中国来的,加之日本等国在企业文化中融入了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使得企业发展迅猛,这为后来中国在企业文化中融入传统文化因子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对于舟山群岛新区企业而言,前几年刚被开发为新区,跨海大桥的修建、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外来企业的入驻等等这一切,让本土企业与外界交往开始变得密切,为了促进新区经济发展,本土企业纷纷开始重视在企业文化中融入传统文化因子。但由于起步较晚,企业文化建设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未达到成熟的阶段。受采访的部分企业会通过企业口号、标志、制度等方面来加强企业传统文化建设,但都流于形式,概念宽泛,缺乏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利于相关事项的贯彻落实。同时,部分企业对这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未请相关专业人士根据其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企业今后发展的详细规划,领导阶层意见又不统一,员工的不支持或不理解,这些因素都阻碍着企业在这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从而使得企业未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就像中化兴中石油转运(舟山)有限公司的三位采访对象在采访中透露了该公司在这方面的难处——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过于分散化,有些形式化的东西难以避免。

2解决措施及建议

通过总结,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舟山群岛新区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2.1加大重视及宣传力度。从企业角度而言,企业领导阶层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因子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深刻地认识到对于企业长远发展而言,是不能缺乏文化内涵的,像舟山市中天建筑公司老总在采访中所说的那样:任何一家企业想要做大做强都离不开文化的扶持,但是同时任何一家企业都是以盈利为最终目标,所以传统文化也好、企业文化也罢,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但这不等同于我们可以不重视它;关于企业文化建设及制度方面,应与员工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从政府角度而言,政府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政策与资金的扶持,加大正面的宣传力度,避免各企业一味地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为了眼前的利益,损害了长远利益,这样不利于舟山群岛新区甚至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特色化发展。尤其是一些企业依靠舟山本土民俗发展的,更应该注重这方面。2.2克服片面化,树立全局思想。企业应树立全局思想,不要一味地误以为过传统节日就是企业传统文化建设的全部内涵,也不要一味地盲目崇拜传统文化,要加以剔除与选择,要使其中国化、特色化、现代化,才能紧跟世界经济步伐,不被淘汰。正如上文中化兴中石油转运公司请普陀山大师去企业讲禅学之道的事件,这虽然给员工内心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慰藉,但更多的是变相地运用传统文化维护自己的“领导统治”,压制员工对于经济方面的追求。从全局来看,中化兴中石油转运公司的领导阶层应尊重员工对物质的追求,建立一定的绩效考核制度,保持企业内部的良性竞争,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2.3克服形式化,提高凝聚力。对于很多企业的口号和制度等方面过于形式化的情况,国有企业存在强烈的政治教化色彩的情况。各企业应克服形式化,干实事,提高企业凝聚力。相对于国家电网浙江舟山市电力公司的诚信、责任、创新、奉献这样高标准、责任不明显的核心价值观,舟山市中天建设公司的口号显得更加实际、具体、明确,例如在公司内部各处贴上“请节约用纸”“爱护公物”“节约用水”等号召语。关于国有企业会面对的过多强调政治和道德教化的问题,国家电网浙江舟山市电力公司的处理方法就很不错,可供借鉴:在员工承受范围之内,进行讲座培训、主题活动的开展,同时公司采用党员积分的形式进行激励。2.4融入海洋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和体系,海洋文化就是人类知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海洋文化总体上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而在涉及具体的文化构成时,有大致分为海洋物质文化、海洋行为文化、海洋意识文化和海洋制度文化四个层面。现如今,中国人的海洋意识薄弱,但是海洋文化又是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国家为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很注重培养国民的海洋意识,并且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舟山群岛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等因素,海洋特色明显,相对于其它地区的企业而言,这是舟山群岛新区企业的闪光点,具有自身的优势。若能有机地将海洋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当中,定能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这也是舟山群岛新区企业的另一重大突破点,促进舟山群岛新区经济实现质的飞跃。正如国家电网浙江舟山市电力分公司在世界上的特色就是海缆的建设和海洋输电,近年来,有世界首个多端柔性输电工程在开展。因此,舟山群岛新区的企业应加大海洋文化的宣传力度,寻找相关专业人士或团队为企业出谋划策,组织相关体现海洋文化特色的活动,例如参观海洋博物馆、欣赏渔民画等,让员工感受到海洋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的思维方式与选择,从而慢慢树立海洋精神,在企业中形成一个良好的海洋氛围。同时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对他们进行培训,培训他们的海洋能力、海洋意识和海洋精神。因为海洋文化包括舍家离乡的忘我情操,吃苦耐劳的禀性品德,俭朴谦恭的品性操守,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以苦为乐的奉献情怀,放眼四海的广博胸怀,勇立潮头的冒险精神,战风斗浪的拼搏精神,放手一搏的神勇气概,永不放弃的顽强意志等等。这些文化对提高员工素养与能力各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便于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形成核心竞争力,把企业做得更大、更好、更强。2.5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念,两者结合。相对于中小型企业原有的伦理型管理模式,企业应借鉴国外的理性型管理模式。讲究“和”,但可以做到和而不同,塑造企业公平、公正、以人为本的良好形象。国家电网浙江舟山市电力分公司有借鉴国外的理念,例如ERP管理系统、HR(人力资源)、ACP(频谱扩展或频谱再生),对中国化特色化的转变表现有:KPI(关键绩效指标)融入了中国的特色,如先进党员、劳模的评选。舟山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董经理表示:“将佛教和海洋文化融入舟山本岛公交车的设计,属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的运用。外观设计,西方的设计理念需要借鉴;但内在设计要自己把握,不断探索。车身颜色的设计其实是借鉴了西方色彩理念和美学的相关内容,但内核是我们中国的,老祖宗的,这个不能丢”。只有理智地学习借鉴外国先进文化,才能使企业永葆生机与活力,提高竞争力,不被市场所淘汰。

3结语

企业文化体现的是一个集体的共同价值观,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更能体现中国特色,更符合实际发展需要。就舟山群岛新区而言,将自己的文化特色——海洋文化融入其中,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这对舟山群岛新区企业发展既是一次挑战,又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希望舟山群岛新区各企业能抓住这次机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趋利避害,摆脱形式化,以人为本,制定出自己企业今后发展的规划,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享受文化软实力提高带来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效益。

作者:刘佳怡 华海坤 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方志华.蓝色报告2013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社会发展报告[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

第3篇

关键词:海绵工程;活化传统;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地域文化;城市景观

通过分析海绵工程建设的路径、城市历史的传统特点与城市文化环境的个性,提出城市景观建设中应着重体现文化生态化、自然生态原则,建立生态环境基础上自然可亲的城市景观。通过文化精神“物化”形态表现对传统文化的空间继承,即景观空间内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的融合。海绵工程建设与“活化”传统交融共生,连结城市文脉的连续性和“原真性”,使文化贯串城市景观的每个角落[1]。

一、城市海绵工程体系

(一)海绵城市思潮的出现

城市生态问题是一重大课题,水生态问题的涌现成为城市发展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1]。回望我国传统城市建设系统在应对洪涝灾害、水安全、雨水再生等问题面前存在不足[2],传统的排水系统无法跟随时代的发展。90年代初见图1,英国首先提出可持续性城市排水系统,随后“低影响开发”的概念在美国马里兰州一座县城提出并开始实施,经时展,2009年深圳市政府引进国际上的雨水综合利用理念,并开展示范区;2014年中国房屋建设出台海绵工程相关建设指南中提出,在当今优化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建设转型的背景下,提出“海绵城市”的理论,指出城市“冷漠的”基础设施的构建需要得到改变,使得“海绵城市”的提出成为城市景观设计一重大的转折点。存、自然净化为特征的环保生态学中的景观观点,是一种“水生态景观格局”[2]。“水生态景观格局”主张主体去顺应自然,布局结构能在一定环境下生存与延续。我国正在应对着多种“水”危机,例如水资源污染、水源欠缺、城市内涝、地下水位下降、水生物栖息地损失等,这些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问题,这些综合性水问题并非是某一部门职能管理下所能解决的问题,需要跨界性的对问题进行周全的解决[3]。“海绵城市”的根基理念是在城市降水时,经由城市绿地系统、排水系统等发挥城市吸纳、蓄渗、释放雨水的作用,缓解城市雨水问题,再利用雨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其主旨就是要维持土地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根基不变,同时与城市管网的对接,城市流域水系的连通,保障城市防洪排涝安全[4];通过雨水在蓄水池的蓄滞,补充地下水,提高城市水资源存储量,缓解城市用水压力见图2,对提高城市除雨洪排涝灾能力与城市水系统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二)海绵工程建设现状

海绵工程建设是在城市“水问题”的背景下,对城市、人与水的关系进行重新审阅。在人与自然协调相处即“天人合一”的哲学生态价值观下重新建立人与城市系统的新价值观[5]。经大量调研发现,现存大多海绵工程建设仅以简单的排水系统组成,缺少文化与艺术的介入,传统意义上他是通过对绿地系统、道路系统、开放空间等各设计要素的优化,如使用透水铺装见图3、绿色屋顶见图4、下沉式绿地见图5、生态植被滞留带、雨水花园见图6等常用设计改造方法达到对场地雨水系统的优化设计和管理,并实现城市水迁移的自由、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基本目标。景观空间是与这些系统模式仅仅相连,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与文化的融合是海绵工程与景观空间的设计是必须要考虑的,所以应将传统文化元素设计纳入海绵工程景观空间设计整个模式中,从系统性、文化性、地域性、生态性等角度出发促进城市海绵工程与景观设计的优化。

(三)海绵工程建设以城市景观为载体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是一种城市雨洪技术建设,更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的关系的回归[5]。“海绵”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概念,它所对应的是景观物质形态的存在,城市景观应具备一定的海绵城市构建。海绵基础的建设依托于城市景观,两者的交融对景观空间设计及城市空间形态有立异性的影响。根据时代的发展,我们发现以景观为载体的海绵设施是一个具有生命的系统,是综合、系统、可持续的基础设施,不是单向功能的设计,还是可以连接城市历史记忆的载体。海绵城市的打造应基于尊重自然规律并且尊敬文化生态系统的理念,在改造和建设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护城市原有文化生态系统,区别于城市传统“冷漠的”基础设施,使海绵工程景观建设生于自然融于自然,“自然巧妙宛若天成”,营造新的空间秩序,带给人新的景观感触与感知。

二、城市景观空间活化概念与路径

(一)城市景观空间活化

“活化”本是生物化学反应中的专有名词,当下对“活化”的理解,是借用其原本含义,将城市景观空间赋予文化意义,“激活”城市传统文化,重新组成新的空间场域。并通过一定的外界条件,使客观存在与“人”产生反应,从而完成活化的过程,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景观发生碰撞[6]。“活化”运用历史形态要素,“屏弃尘杂、吐故纳新”,运用城市地域文化、历史传统、民俗文化、肌理纹样与手工艺元素等象征符号的引发联想,将历史形态元素抽象化、意象化运用到景观设计中,达到文化的传承与延续[7]。

(二)空间活化路径

1.城市空间情境与意象重塑并提升空间原生感:城市景观空间情境和空间意象是空间组成的重要内容,城市景观空间情境与意象的再生依托于城市原生文化历史和民俗传统的延续。空间情境与意象又是景观各个功能组合在一起的框架基础,不同的历史文化、性质的城市景观空间情境与意象的表达是不同的,并且是一个长期动态发展的过程。空间原生感是城市意象的历史、生态、文化及社会科学等价值的反应,是精神内涵与物质形态的综合。将传统文化进行“活化”,重新构建景观空间的结构形态与景观物质形态,是为城市空间情境与意象重塑注入新的生命力的前提,是提升城市空间原生感的基础。2.城市时代印记的延续地方感的留存: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印记,城市历史造就城市文脉,城市文明营造城市独特的形象地方感与城市传统文化的内涵。一个城市文化的活化是将城市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的印记植入城市空间之中[7]。城市传统的遗留通过一定的“活化”,将人的情感与物质形态融合在一起,将空间与时间的遗留重塑城市空间形态中是延续城市地方感的手段。城市地方感是城市文脉与城市形象认知的关键,凯文·林奇在其《城市·意象》书中提出通过“发现地方”来强化人们对地方的历史文化特性的空间认知,通过文化归属感、品牌文化、城市安全感、认同感等感知要素寻找城市具有地方感的历史文化。通过城市文化与时代印记的延续打造景观空间,唤醒人们在空间内部强烈的地方感知,加强城市历史文化的归属感。

三、海绵工程景观“活化”空间建构

“活化”空间建构需要主动“破圈”,将城市文化带入景观设计中与海绵工程结合,为文化的再生找到强有力的空间传播形态。城市景观是城市文化形象的表达与价值的传导,是展露城市文脉、历史、文化与情感的表现。现代海绵工程基础设施与城市景观的建设,需要区别于传统灰色城市设施建设,实施“活化传统与生态景观”相结合,在追求自然生态的基础加入文化生态,提升城市文化价值,同时也承担起城市文化精神的重新塑造,成为与城市文化空间、时间、历史连接交流的有效手段。

(一)新旧融合传统精神空间“物化”

图7新旧融合是景观活化空间的重要契机点,“新”指的是现代技术即海绵工程的介入,“旧”指的是城市传统即城市的故事、内容、意义与形式的整合,城市文化是提升城市形象与象征性的主要元素。传统文化融入海绵景观建构中,是联动历史与空间、自然与空间关系的途径。在海绵工程景观的建构基础上,城市文化融入到景观物质空间中,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路径与场景,通过将地方文化精神场域和精神意象物化的方式建立对城市历史的认识。城市传统属于文化生态的范畴,结合景观与海绵工程建设,城市文化的表达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于城市景观空间要深度融合,如图8通过整体概括、元素提取、简化重组等方法将文化精神转化成“物化”景观空间形态,增强城市的地方感。以城市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城市海绵景观建设,是自然、技术与历史在空间上融合、发生、传播的过程,是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的衍生,是一个整体的系统,这也成为城市形成传统文化普及、提高城市文化认知程度的基础,是传统文化活化传承以及城市历史记忆的载体。以图图9“渔网”元素景观小品设施为例,在海绵工程建设下,设计者利用本土文化优势,传承城市地域文化,以本土文化为主要景观要素,在原有的传统渔民生活民俗文化基础上使用捕鱼工具渔网元素对景观小品设施进行设计,如图10,将渔网的网格形状元素提取,夸张简化,元素重复叠加,并进行元素重组,通过渔文化意向的元素融合模式再现场地的文化特性,将这种文化植入于城市景观空间设计中,展现了城市精神和历史独特的印记[8]。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过去、现在、未来的联络再现,不同城市历史的精神价值,呈现不同的空间形态。从古至今遗留下的城市传统是可以通过艺术活化的途径再现于城市景观空间中的。现代城市景观空间形态既强调自然生态的建设,又重视文化生态的融入[9],城市自身所具有的传统精神文化需要活化的继承与延续,对城市所留存的大量传统文化遗产进行活态化地传承,有利于延续城市文化的本质。在海绵工程生态技术的前提下,通过新材料、新形式等进行创意性转化,使其能够以现代的方式延续生命[10]。进行改造和开发的过程中,空间形态结合街巷、广场以及建筑小品等,通过变形、拼接、错位、打破、重构等元素转化方法,如图11,使传统元素空间再现,同时,将精神文化与物质性的景观设施相结合,如通过雕塑、彩绘、壁画、蜡像等艺术形态,以景观场景的形式展现出来,增强城市景观空间的领域感与层次感,形成变化多样的组合空间,串联出有序的新型景观文化空间。

(二)生态与文化空间秩序格局融合

城市景观本有的空间形态和秩序需要实现生态与文化系统的良性循环,城市肌理与生态特征是城市景观空间形成是重要元素。海绵工程下景观空间秩序需要从生态空间秩序与文化空间秩序两种格局进行提升,生态空间秩序与文化空间秩序也是文化生态下及景观空间秩序活化传统基础与前提。生态空间秩序需要将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巧妙地引入空间结构并与景观联系,同时强调自然生态格局,延续城市自然原真性空间形态,利用“海绵”技术实现城市空间生态空间秩序的优化;文化空间秩序是对城市文化的景观活化,需要对整个城市景观空间进行梳理、提炼,融入文化精神的元素结构进行空间上的重组,使之形成新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文化空间秩序,文化空间秩序的提升重新梳理了城市景观空间的形态结构以及秩序,两者融合为城市海绵生态空间原生秩序注入新的空间组织。

四、海绵工程+“活化传统”空间建构——以湿地景观空间融入胶东海洋文化为例

1.提取民俗文化塑造海洋元素空间:提取还海洋文化元素见图12,通过大量的文化调研,将传统的渔村、祭海、民间艺术等海洋文化嫁接现代城市的特征,使湿地景观空间的形态塑造立足于地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寻历史与现代的平衡和相连,将文化生态与自然文化有机结合。如图13结合胶东地域文化符号,利用创新的设计手法,以剪纸文化为灵感来源,提取贝壳珊瑚等海洋生物形态,使用打破、变形、重构、再现等设计方式重新融入新区的景观空间内,构建空间尺度适宜的景观生态板块、生态廊道与生态机制。打造以胶东半岛文化为主题的湿地景观空间形态,使胶东地域文化得以活化传承,空间中运用海洋生物珊瑚贝壳元素融入空间设计中,以贝壳的弧形成含珠之势,把珊瑚贝的形态、造型等元素提取进行重塑,景观艺术装置的镂空折线形态是对剪纸文化进行了简约、抽象的艺术化勾勒,整体造型寓意深刻,将海洋文化元素放大夸张,并使用现代材料将其“物化”融入空间,将海洋与空间串联。2.“活化”空间融合生态海绵工程场地基底:胶东海洋文化主题景观空间一方面映射了城市的发展历史与印记面貌;另一方面又包括了内在的物质文化景观以及非物质文化景观。地域文化的两面性组合形成城市历史,同时也是城市历史积淀的产物。但融入现代城市的地域文化不再仅是单纯的文化含义,还应拥有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内涵,因此我们在景观塑造的时候,我们要合理运用适宜的科学技术去寻找一个具体的整合途径,例如与海绵工程的结合,就是一种新的改动及创新[11]。如图15此景观空间的塑造在基于胶东半岛海洋文化的文化传承中,挖掘原有的空间特色和青岛胶东文化的基础上,营造文化与技术融合的景观,充分利用原场地肌理与特征重塑场地整体关系,打造生态海绵工程基底,如下图剖面图所示,通过渗水、蓄水、排水等生态技术模式建造新型湿地场地基底。

结语

第4篇

“这里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是‘美丽经济’,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论。下次来了,咱就住这里!”2015年5月25日,在舟山市定海区新建社区考察调研时,对南洞艺谷作了高度评价。总书记的赞誉,让南洞艺谷美名远扬。

2016年10月26日,30余位来自海内外的媒体记者走进坐落在舟山定海的干镇新建社区即南洞艺谷。南洞艺谷占地面积达2平方公里,这里拥有美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息。经过近6年的打造,如今,它就像一颗撒落在东海洋面熠熠闪光的明珠。

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术乐园

南洞艺谷家家户户的外墙,是一幅幅彩绘壁画,色彩斑斓,形象生动。这些壁画色彩风格各不相同,有古色古香的传统中国画“嫦娥奔月”,也有满是英文的美式涂鸦;有充满中国古典特色的戏剧脸谱,也有生动活泼的卡通形象……充满创意的壁画使这些村舍顿时灵动起来。

穿行在南洞的民居小巷,就像走进了一片艺术长廊。复古修建的明清老街同是徽派风格,古朴的廊桥、静谧的宅院,与青山绿水浑然天成。

来到南洞艺谷,“群岛美术馆”是不得不去的地方,这是舟山市首个村级海岛美术馆。

群岛美术馆馆长张高俊介绍,美术馆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左右,拥有书画院、展示厅和会议室等,免费向公众开放。舟山渔民画是从上个世纪80年展起来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一。作者绝大部分是渔家儿女,作品反映的也都是渔民日常劳动、生活场景和海洋渔区所特有的海边风俗、民间传说等,注重地域特色。

这些个性强烈的艺术作品因具有原汁原味的大海情感、无拘无束的变化手法、无法意料的形式美感,透露出一种特殊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走进美术馆,柔光映照着大量的美术作品,海洋浮雕、舟山漆盘、船木家具、渔民画等等,令人目不暇接。扎蟹、晒鱼鲞、补渔网、看大戏……一幅幅带有“海味”的渔民画映入眼帘。

张高俊是舟山渔民画产业协会会长,已经为当地村民陆续办了7期培训班,数十人跟着他学会了版画、剪纸等手艺,年龄最大的已经有70多岁。

群众艺术创作中心展览着近百件由当地村民创作的工艺美术作品。看了一件件充满生活气息的画作和手工艺品,连声称赞正在绘画的村民和艺校学生心灵手巧,称赞指导老师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他说,舟山渔民画很有特色,很有味道。这里氛围很好,为家乡培养了人才。

调研新建社区时,正值浙江职业艺术学院学生在此写生,他们高兴地将自己的画作赠送给总书记。

底蕴深厚的舟山海洋文化孕育着优秀的本土艺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海岛为渔民画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舞台。

南洞戏剧谷春色如许

如今,“南洞艺谷”又添一个响亮的名号――“中国南洞・戏剧谷”。

听闻村里要办“戏剧谷”,78岁的袁阿婆很是高兴,“有戏文看,老百姓当然开心!”而“戏剧谷”的打造,又何止“戏文”?戏剧舞台改造、戏剧广场建设、戏剧景观街打造,这些全新的项目已经提上日程,将在今年年底前全部建成。南洞还将引进知名戏剧文艺团队、戏剧名家工作室,组织戏剧演出,建设中国戏剧原创实验基地。目前,已组建了三支戏剧团队,开展文化传承、戏剧培训、演出等活动。

2011年,幽兰吐蕊,全国戏剧名家聚会南洞献智献策,“南洞戏剧谷”风生水起。

新建社区在新农村建设中打破传统思维和模式,规划全国艺术院校大学生实习采风基地,他们改造部队旧营房,配套建设了一次性可容纳600人居住的学生宿舍。2011年4月9日,南洞的全国艺术院校大学生实习采风基地与中国美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华侨大学等26所院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如今,“中国南洞・戏剧谷”年均接待艺校学生达到3万余人次。

在定海南洞艺谷的水库大坝上,经常能看见一群漂亮的女孩在绿水青山的环抱中,开嗓练声、训练形体。“南洞真的很美,在这里排练,嗓子放得开,经老师指导一点就通。”一名叫陈杉杉的学生说,她们来自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来这里主要是排练毕业作品――越剧《五女拜寿》。

2016年5月23日,新建社区重要的文化地标――文化礼堂建成开放,一楼就是戏剧展陈馆,陈列着色彩鲜亮、形态各异的戏剧脸谱和古色古香的二胡、小鼓、的笃板等乐器……通过精美戏服、演出道具等陈列展示,弘扬中国传统戏剧文化。

一位来自法国华文报的记者说:“这里是一个戏剧的艺谷,也是舟山地方戏曲的展示基地。”她指着展厅中舟山木偶戏的图照饶有兴味地说道。

舟山的布袋木偶戏,传说是从宁波传入,吸收本地的土语、民间小调、地方戏曲等成分,逐渐形成独有的海岛风格,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中国南洞・戏剧谷”,在新建生态村多彩的文化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阿拉伯艺术家邂逅谷的海洋文化

除了戏剧,还有音乐、摄影、刺绣、太极功夫,多种艺术门类在这里相辅相成,相映生辉。

小点音乐工场犹如高山流水,琴瑟合鸣。该音乐工场由王飞跃创办,是集词曲创作、音乐制作、企业歌曲定制、音乐艺术培训、专业录音棚录音、演艺音乐活动策划于一体的专业音乐机构。

走进刘彩素手工艺工作室,只见飞针走线,巧夺天工。她的绒线绣,又叫绒绣、毛线绣,是用彩色毛线在特制的网眼麻布上进行绣制的手工艺品。绒线绣起源于法国,18世纪开始流行于欧洲,并为欧洲王室所推崇。

刘彩素今年60岁,是干镇青龙社区村民,爱好看书、种花,年轻时就是远近闻名的绣花能手,现在负责姐妹绣花加工厂。这个绣花厂名声在外。刘彩素在绣花、钉珠等手工艺制作方面技术精湛,还主持幼儿刺绣教学和成人绒绣制作工艺培训。在浙江省妇女手工艺产品创意大赛中,由该镇妇联选送的绒绣作品《春华秋实》获得三等奖。该作品做工精细,是纯羊毛线手工绣制,采用传统的绒绣针法,经过十余天绣成。作品正中是一朵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开正艳,春意盎然,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誉。

阿拉伯艺术家遇见舟山海洋文化,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参加第五届“意会中国”访华采风暨海上丝绸之路舟山行活动的阿拉伯知名艺术家们,来到定海南洞艺谷。这儿无处不在的浓郁海洋文化艺术气息、有着民间画图案的枕套杯垫和挂饰、绘有观音佛像的丝巾,甚至用旧船板制成的桌椅,都让阿拉伯艺术家爱不释手。

工作室铺着的一幅创作中的漆画作品,成了阿拉伯艺术家们围观的对象。也门艺术家马兹哈对漆画的创作工艺和原料非常感兴趣,他摸摸画板上粘着的贝壳片,还用手指捻了点漆屑闻一闻。漆画是张高俊的绝技,他有两幅作品入选了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张高俊捧出一摞《高俊画集》,赠送给11位来访的阿拉伯艺术家,68岁的摩洛哥艺术家萨义德也拿出一本个人四十年创作的画集作为回赠。张高俊眼前一亮,“画得真不错,手法特异,风格空灵,值得我们借鉴。”苏丹艺术家约瑟夫邀请张高俊去苏丹采风创作一个月。“如果时机合适,当然去。他们是‘海上丝路舟山行’,我来一趟‘海上丝路阿拉伯行’嘛!”

在舟山本土画家张高俊爽朗而自豪的笑声中,人们感悟到各国艺术家之间一旦产生共鸣,便可以跨越种族与语言交流的屏障而融合在一起。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南洞艺谷之美,如同一轴流淌着的山水画卷。到访南洞艺谷,令世界关注。南洞艺谷正在打造一张国际金名片。

春暖花开时节,全国各地的游客、艺术家乃至国际友人、嘉宾纷纷来到舟山定海南洞艺谷参观访问,进行文化交流。他们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那列绿皮火车。南洞艺谷这列不同寻常的文艺列车将开出国门,开向世界的远方!

Island Village Prospers

in Art

By Ji Changgong

Nandong used to be a quiet village on Dinghai, the biggest Island in Zhoushan Archipelago, Zhejiang Province. About six years ago, it began to recreate and redefine itself in art. The effort and ambition have paid off. On May 25, 2015 President Xi Jinping came to visit the village during his inspection tour on the archipelago and admired and praised the scenic beauty of the island village. President Xi’s appreciation put the village on the map. Tourists and journalists have come in to take a look at the village that is thriving in art.

Nowadays, the village has renamed itself as Nandong Art Valley. The houses displays wall paintings in bright colors and most of these images on the walls can be seen, completely and incompletely, from afar. The murals come in a collage of different styles. Some are traditional images in traditional and folk art styles. Some are graffiti images with English messages. Some are cartoon personalities. Talking a stroll through the village of traditional houses and covered bridges gives one a brief lecture on the architectural styles of the dynasties of the Ming (1368-1644) and the Qing (1644-1911) that have survived on the island.

Archipelago Art Museum is a must for tourists. The 500-square-meter structure gives visitors an insight into the local folk art, known as fishermen’s painting, which germinated in the 1980s and has bloomed in the archipelago since then. The nearly 100 paintings on display inside the museum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wall paintings outside. All the paintings are created by villagers, reflecting the island lifestyle, everyday activities, customs, faith, folklore and legends. Unexpected, unbridled, and unpretentious, these artworks create a raw appeal in garish colors and raw brushwork.

The artworks are by villagers. Zhang Gaojun, director of fishermen painters association of Zhoushan and curator of Archipelago Art Museum, has held seven training courses in Nandong and dozens of villagers have come in to learn printmaking and paper-cutting. The oldest student is in his 70s.

The art village also attracts art students from outside the archipelago to sketch and prepare their graduation work there. President Xi Jinping on his 2015 visit to Nandong ran into a group of students from Zhejiang Vocational Art Academy sketching there.

Students favor the village for another reason. A nearby military barracks has been remodeled into a huge compound which can accommodate 600 students. In 2011, Nandong struck up strategic partnerships with 26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such as China Academy of Art, Zhejiang Vocational Art Academy, and Overseas Chinese University across the country. Nowadays the village receives 30,000 students a year. As some art schools in China also have theater departments, art students visiting Nandong also include those studying performing arts. With the constant presence of young artists in the village, Nandong has turned itself into a theater sanctuary. In May 2016, the village unveiled a new cultural center, which doubles as a theater museum. On display are facial masks, traditional music instruments used in regional operas, and costumes in various designs and colors. Also on display are hand puppets. The local puppet show originally came from Ningbo, a port city on the mainland across the sea. After the puppet show came to the archipelago, the art absorbed expressions from the dialect, folk tunes on the islands, and island theater performances. Over centuries, the puppet show has grown into its own and features a distinct island style. In 2009,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put the show on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for cultural preservation.

第5篇

品牌定位的目的在于创造鲜明的个性和树立独特的形象,从而在消费者心中创造一个独特的位置。地域文化要素分析是旅游文化品牌形象定位的基础,因此,河北应根据自身的地域文化特点和自然景观资源分布现状,深入探究潜在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和兴趣,挖掘、开发自己的个性化产品,创造出差异化的品牌优势,从而逐步在旅游消费者心中形成统一、持久、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

1.地域文化要素分析旅游文化品牌打造是一项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其中以地域文化作为系统内部最基本的价值贡献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文化品牌就是旅游目的地最具特色或优势的地域文化吸引。品牌要求体现地域特色,旅游文化品牌则要求集中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因此,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应对地域文化要素进行挖掘和升华。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域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地域特色的文化。河北文化遗存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脉系鲜明,在历史的沉淀中形成的“红色文化”、“长城文化”、“燕赵文化”、“畿辅文化”、“海洋文化”等地域文化要素是河北旅游文化品牌打造的基础和内涵。

2.旅游文化品牌定位对河北旅游文化品牌的定位策略应该是在把握地域文化要素的基础上,结合河北旅游资源的特点,寻找河北旅游的自身优势,形成独特的市场竞争能力。鉴于河北地域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特点,以及现代人向往自然、远离喧嚣的心态,笔者将河北旅游文化品牌定位为“豪情燕赵、大美河北”,“豪情”体现河北人豪迈、爽直的文化根基,“燕赵”指代河北,“大美”则集中展现河北的山水风光之美、民族文化之美、经济发展之美和社会和谐之美。

3.旅游文化品牌体系构建围绕“豪情燕赵、大美河北”的旅游文化品牌定位,挖掘“红色文化”、“长城文化”、“燕赵文化”、“畿辅文化”、“海洋文化”等地域文化的内在价值,打造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品牌体系,使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共同发展,成为推动河北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1)红色太行,圣地河北

太行山是河北的标志性符号,是英雄河北的文化血脉。从南到北,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4市的太行山区分布着众多全国知名的革命遗址,生动地演绎了中国近现代革命史。打造“红色太行、圣地河北”旅游文化子品牌,发展太行山红色旅游,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构建太行山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带,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

(2)壮美长城,精华河北

长城是古老中国的文化象征,是古代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分界线和融合线。河北是长城的起始,也是长城途经最长、保存最完好、建筑最具代表性的省份,沿线风光雄美、故事众多、文化独特。打造“壮美长城、精华河北”旅游文化子品牌,发展长城文化旅游,保护好、利用好与长城相关的文物古迹、遗址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深入发掘长城文化的当代价值,开发系列旅游产品,彰显长城文化的持久魅力。

(3)诚义燕赵,胜境河北

“燕赵”是人文河北的历史源头和根脉,最直观体现了河北人文精神“仁厚诚朴、重信尚义、慷慨忠勇”的深厚底蕴。由此延伸开去,不仅可以覆盖河北大部分地区,而且还能将河北境内古都、古城相连成线,挖掘燕赵文化精髓,传播燕赵文化传统,演绎燕赵民俗风情,展示河北的深厚历史和悠久文化。打造“诚义燕赵、胜境河北”旅游文化子品牌,实施燕赵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开发工程,发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旅游。

(4)神韵京畿,休闲河北

河北环绕京津,是首都北京的“护城河”。河北充分利用张家口、承德、保定与北京的“后花园”关系,廊坊作为“京津走廊”的地理位置等,强化京畿重地的神韵感,谋划区域旅游合作共赢发展。打造“神韵京畿、休闲河北”旅游文化子品牌,推进环首都旅游文化产业带建设,深入挖掘环首都有关地区的特色旅游文化资源,深入对外宣传,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河北的知名度、美誉度。

(5)弄潮渤海,开放河北

河北的海洋文化将串起秦皇岛、唐山、沧州3市,并向中西部形成辐射,展现沿海经济发展隆起带和河北的港口优势、开放意识,并结合沿海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地方特产的宣传,完整地向世界展示河北环渤海的区位优势和美好前景。打造“弄潮渤海、开放河北”旅游文化子品牌,开发海洋旅游文化产品,着力构建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带。

二、科学制定创新型的营销方案

1.建立高效合作模式地方政府在区域旅游文化品牌营销方面应发挥主导作用,为推进区域旅游业发展寻找广阔的市场商机;旅游管理部门则应加强旅游文化品牌的维护和管理,并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与知名旅游企业在品牌营销方面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就市场开发、线路推广等方面达成一系列合作协议,联手向海内外推广河北旅游文化品牌。可建立旅游管理部门领导与知名旅游企业总裁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双方联席会议,落实合作进程,提高合作成效。可借助国内外知名国际旅游展览和交易会的机会对外宣传河北旅游文化资源,或利用在主要客源地的促销活动和网站推介河北旅游文化产品,适时邀请客源地旅行商、销售商考察河北旅游文化线路,针对客源市场举行石家庄动漫节、吴桥杂技节、崇礼滑雪节、承德国际旅游文化节等大型旅游文化宣传活动。

2.推出多种促销方式旅游文化品牌的营销应开展连续性、有计划、分阶段的宣传促销活动,可采用独立促销与联合促销相结合、日常促销与节庆促销相结合、零售与团购相结合等,运用多种类型的促销方式扩大河北旅游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为增强目标消费群体对旅游文化品牌的认知度,有关部门应积极围绕品牌组织相关活动,如制作宣传片、广告、设计主题口号和形象标识等,同时推广品牌在旅游线路设计、旅游总体规划中的运用。此外,河北旅游文化品牌的价格促销可采取“旅游护照”的方式,持有“护照”的旅游消费者可在河北旅游的过程中享受门票、餐饮、住宿等方面的优惠。

3.加强互动品牌维护河北旅游文化品牌的维护升级,建议通过应用市场细分与数据库营销,建立品牌与游客的互动关系,以实现竞争优势的持续保持。通过专业化细分客源市场,根据旅游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旅游产品设计,并针对不同的游客群,建立一对一的服务关系;在对客源市场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强调应用数据库营销,实现品牌与游客保持持续的互动关系。旅游文化品牌数据库营销,应以与游客建立一对一的互动沟通关系为目标,并依赖庞大的游客信息库与游客保持沟通和联系,以此维系与游客之间的感情纽带,留住最佳游客,实现品牌忠诚度的保持。

三、尽快推进网络化的传播渠道

目前河北省旅游品牌信息的传播仍以传统媒介(电视、报纸、杂志等)以及亲朋好友等其他形式的口碑宣传为主,通过网络实现营销的比例还比较低,这已不能适应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变化和旅游市场、媒体环境、信息传播变化的需求。未来河北旅游文化品牌传播的主要渠道应以网络平台为主,尽快建立和完善网络营销系统,借助互联网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全省宣传推广网络体系。

1.完善旅游专业网站旅游专业网站的特点在于信息量大、形象直观、传播范围广、针对性强,便于更新信息、开展信息交流和互动。通过旅游专业网站,不仅可以为旅游消费者介绍景区概况、风土人情,达到吸引潜在客源的目的,也可以展示吃、住、行、购、娱等全方位的信息,满足旅游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但目前河北的专业旅游网站建设还存在较大不足,明显落后于先进省份,大大阻碍了河北旅游文化品牌的营销。应尽快完善旅游专业网站的建设,打造好旅游信息化平台,注重在各大旅游网站和搜索引擎最新的旅游信息,扩大河北旅游信息的覆盖范围,突出河北旅游文化品牌特色,提高品牌知名度,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第6篇

[关键词]大连;旅游文化;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3-0060-04

作为旅游业的灵魂,旅游文化成为旅游地吸引力的源泉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实现旅游的发展目标,大连努力从旅游观光型向旅游休闲度假型城市转变,争取吸引客源并且留住客源。大连的区域旅游文化特色将是旅游竞争新的焦点,是区域发展的核心。以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业发展,是大连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城市经济结构,实现统筹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助于深化城市旅游内涵,还可以促进大连与其他海滨城市或邻近城市的差异化竞争,真正树立起大连海滨城市的特色旅游形象,提高大连的旅游竞争力。因此,研究大连旅游文化,整合旅游资源对大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

在中国旅游业处于起步阶段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旅游文化”被学界提出,随后被广泛关注与探讨。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一词相并列甚至相对立,用来强调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文化属性一面。一般认为,旅游文化应包含“旅游”和“文化”两个领域,但它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文化”总纲下“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旅游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

目前,学界对旅游文化虽未形成普遍认可的统一定义,但对旅游文化的概念存在以下共识:其一,旅游文化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其二,旅游文化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其三,旅游文化使旅游地具有吸引力。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对旅游文化的理解,本文将旅游文化界定为:旅游活动中,旅游客体对旅游主体通过一定的旅游媒介产生吸引,从而使旅游活动产生的各种相互作用关系的总和。其内容包括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体和旅游介体文化,三者联系紧密,共同构成旅游文化。

(一)旅游主体文化

旅游主体即旅游者,是旅游文化的负载者和传播者。旅游主体文化是指在旅游行为发生的全过程中,旅游者的文化观念和文化行为的总和。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前往不同文化空间的旅游目的地旅行游览,在将客源地文化传播到异地的同时,也把旅游目的地文化带回到客源地环境中,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化和审美观点。因此,旅游主体文化在旅游文化中具有核心地位,旅游主体的文化素质决定着旅游的数量与质量。

(二)旅游客体文化

旅游活动是旅游主体作用于旅游客体的行为过程。旅游客体就是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吸引力,主要来自旅游资源的特色,而这种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取决于资源的文化含量及其独特性。

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所反映出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即是旅游客体文化。诸如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景观、名胜古迹、建筑园林等物化了的文化内涵以及历史传说、宗教民俗、文学艺术等无形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形态,它们凝结着特定的文化价值观,是吸引旅游者的最基本条件。加强旅游客体文化建设,就是要深度开发各种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打造旅游品牌,提高旅游吸引力。

(三)旅游介体文化

旅游介体,又称旅游媒体,是指帮助旅游主体顺利圆满完成旅游活动的中介组织,即向旅游主体提供各种服务的旅游部门和企业。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直接提供服务的旅游企业,如旅行社、饭店、交通运输企业;辅助服务的旅游企业,如旅游商店、旅游工艺企业;开发旅游服务的部门、机构,如政府旅游管理机构、旅游协会、旅游培训机构。

旅游介体文化包括旅游行业文化和旅游企业文化。前者指旅游行业内企业和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业道德规范;后者指旅游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价值观、企业道德、企业精神、企业风貌与企业形象等。旅游介体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活动的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旅游主客体文化的交流,必须借助于旅游介体文化这一桥梁来进行。

二、促进大连旅游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提升旅游者文化素质,加强旅游主体文化建设

1.积极开展市民旅游意识宣传教育,创造良好旅游环境

一方面,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提升市民的旅游意识。例如,可继续组织开展百万市民游大连、百万市民游新区等活动,还可采取景区景点门票打折、销售旅游一卡通、发放旅游消费券等惠民措施。

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营造宜人的旅游氛围,为城市旅游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广泛组织社区居民参加文明市民学习培训,搞好文明礼仪知识的普及教育。要进一步加大《市民行为准则》和《市民文明公约》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同时,广泛宣传《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引导市民文明旅游,安全出行、理性消费。

2.加大宣传力度,倡导文明旅游

(1)广泛宣传教育,提升文明素质

一方面利用大连旅游网、大连日报、大连晚报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动员全社会关心和参与提升游客旅游文明素质行动。另一方面在游客集中的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车船场所,张贴或利用滚动的屏幕播放醒目、生动的文明提示,免费散发、赠送、张贴《中国公民国内旅游行为公约》《大连旅游文明公约》等。向游客广泛征集“文明旅游用语”,把“要我文明旅游”变成“我要文明旅游”。

(2)加强文明引导

组织开展十佳导游大奖赛及十佳旅行社、十佳旅游饭店评选等文明服务评星活动,推动行业星级从业人员以自身的文明言行,带动促进文明旅游;星级饭店、A级景区等窗口服务单位,设立精神文明示范岗,教育和引导职工文明接待、游客文明游览;启动“文明游客”的评选活动,在“文明游客”中评选“形象大使”,由具有高素质的游客担任大连旅游代言人,真正让做文明人、说文明话、做文明事深入人心。

(3)强化监管,营造良好秩序

良好的监督机制,可以遏制游客不文明行为发生。各旅行社要加强对游客监督管理,签订《游客文明旅游承诺书》。各景区要建立游客文明行为监督岗和纠察队,以便纠正和制止游客不文明行为;应设立不文明行为举报热线和信箱,鼓励个人或旅行社对此进行举报。

3.积极开发符合游客心理需求的旅游产品

大连发展旅游的思路是以市区为中心,以金石滩和旅顺为两翼,以各县市区为延伸,以骨干旅游项目为牵动,以大型活动为媒介的旅游发展大格局,建设有特色、高品位、国际化、大客流、高创汇的中国旅游名城。出于这样的发展思路,大连旅游创造了“浪漫之都”、“北方明珠”、“世界环境五百佳”、“比赛在北京,观光在大连”4个享誉海内外的概念性产品。概念性产品与金石滩、旅顺、滨海路、星海湾、女骑警、森林动物园、奥丽安娜号游船、现代博物馆、棒槌岛等实物性产品共同构筑大连旅游的吸引力。这些成功的创意和策划,都是在深入挖掘国内外游客心理文化的前提下进行的。

以概念性旅游产品打造竞争优势, 大连旅游这一独树一帜的做法开辟出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北京一公司专门做了一项详细的市场调研:去大连看什么?在浪漫之都、金石滩、女骑警、星海湾等诸多的选择中,有50%以上的人选择了“浪漫之都”。大连旅游概念性产品取得了影响深远的良好效果。今后大连要继续深入开展高水平、多方位、深层次的旅游主体文化研究,开发更多更好的符合游客心理需求的旅游产品。

4.加强海外客源国旅游文化研究与借鉴

日本、韩国和俄罗斯一直是大连排名前三位的旅游客源国。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大连入境游客源市场,应该从日韩俄等短程客源国向欧美等中远程客源国扩展,通过丰富入境客源国的构成,弱化由于某个国家发生危机时对入境游造成的冲击。

为此,大连应对来自不同区域的目标市场进行细分。例如大连的夜生活多为卡拉OK等,主要符合国内及日韩游客的习惯,却不符合欧美客人的需求。大连正在打造“北方不夜港”,在内容设计时,要考虑不同客源市场的不同需求。开展客源国旅游主体文化研究,则可以通过研究客源国旅游者的旅游心理、购买能力与特色、生活习惯、审美情趣等,为扩大旅游客源市场提供参考,统筹大连旅游文化建设,实现大连吸引世界的目标定位。

(二)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客体文化建设

1.以海洋文化为特色,突出旅游的地域性

围绕海洋文化立市、海洋文化强市,大连应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深入发掘地域特色优势,用“海文化”凝塑城市之魂,大力发展海洋文化创意旅游。在旅游市场转型发展与游客需求变化的对接中,精心打造“亲海、游海、读海、品海、玩海、赶海”的旅游品牌,并辅之以多种形式的海洋文化节庆活动,打造富有海滨度假特色的最佳旅游城市,唤起人们对海洋文化的共鸣。

2.以近代战争历史文化为重点,突出旅游的教化性

大连旅游界、文化界和教育界要联合起来,开发利用旅顺丰富的历史资源,以战争遗址及军事历史为载体,挖掘其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国防教育主要阵地、爱国主义教育综合基地和红色旅游著名圣地。特别是能让党政领导干部、大中专院校师生、企事业单位职工等文化素质较高、政治素养较好的特定群体,成为旅顺旅游的重要客源。通过充分发挥旅顺近代史文化资源的优势,烘托大连市的旅游核心文化,带动大连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3.以城市建设文化为窗口,突出旅游的艺术性

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建筑文化和广场文化,是大连发展旅游文化的一大优势。旅游部门和城建部门应密切合作,整理、加工和提炼出极具大连特色的对游客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城市旅游建设文化,并在对外旅游促销中加强对大连城市建设环境及其文化的宣传力度,充分体现出大连城市建设的文化魅力。把城市建设文化优势和潜力转化为旅游特色文化,进而上升为旅游经济优势。

4.以博物馆文化为支撑,突出旅游的知识性

大连地区有6000年的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是大连各大博物馆应该深入挖掘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明确大连博物馆旅游的发展方向,提高大连旅游品位。在进一步增加大连博物馆文化含量的基础上,应重点改造现有博物馆的静态展示方式,增加动态展示和情景表现,在陈列展览中充分运用声、光、电、模拟、仿生等表现手法以及计算机、多媒体等高科技成果,以改进展览效果,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5.以节庆民俗文化为基础,突出旅游的参与性

参与性是节庆民俗旅游的最大优势。旅游者可以通过亲身的参与,直接接触和了解当地的节庆民俗文化和独特的地域文化,满足自身的旅游需求。经过多年积淀,大连形成并拥有了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文化资源,在开发节庆民俗旅游项目时,要充分挖掘大连节庆民俗的社会和历史文化内涵,并不断地注入可参与性的内容到旅游活动中,提升大连旅游的整体吸引力。

6.以宗教文化为特点,突出旅游的神秘性

在旅游资源中,宗教文化以其博大精深以及丰富多姿的文物古迹以及宗教的景观建筑吸引着各个层次的游客。大连现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等宗教,寺、观、教堂等宗教活动场所109处。大连各旅游中介企业应把这些宗教活动场所当作重要的旅游资源,开辟出极具旅游价值的宗教文化旅游景观,开发出具有宗教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并根据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宗教习俗安排旅游接待活动,以此丰富大连的旅游产品体系,增加其文化含量。

7.以工业遗产文化为精品,突出旅游的时代性

大连保留着大量的工业遗产遗存,是大连历史的见证和文明发展的缩影。通过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等途径,能够合理开发工业遗产经济价值,提高大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市民对大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大连的城市竞争力。大连的工业遗产大多以聚集区产业集团为主,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应当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利用原有的工业空间布局、厂房建筑、机器设备,打造艺术欣赏区、教育展示区、购物区及娱乐区等多功能旅游项目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三)深化改革,加强旅游介体文化建设

1.加强旅游行业文化建设

(1)建立旅游行业文化建设工作长效机制

各级旅游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旅游行业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旅游局的行业管理、质量监督、行政执法、人事教育和行业协会等部门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将旅游行业文化建设工作融入到各项业务工作之中,明确部门和人员,落实责任制,合力解决旅游行业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2)加强监督管理,强化激励和惩处措施

行业管理处和旅游质监所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全面推进全市旅游行业的品质管理,不断规范旅游市场。一方面,鼓励旅游企业通过诚信建设、品牌建设不断提升品质水平,评定出更多更强的高星级旅行社和旅游饭店,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积极宣传优质服务的集体和个人,总结推广其先进经验和做法,引导全行业树立优良风气。另一方面,要对违规违法经营的旅游企业加大查处力度,依法严惩。

(3)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实现行业自律

在大连旅游行业文化建设中应重视大连市旅游协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其行业自律、服务、协调和监督职能,完善行规行约,维护市场秩序,加强诚信建设,在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教育,以及开展行业文明建设,树立行业新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加强旅游企业文化建设

(1)树立“以人为本”的旅游企业经营理念

一是以游客为本。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应以游客为中心,重视游客、关注游客,按照游客的需求设计出新颖别致,更富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的旅游产品。

二是以员工为本。旅游企业管理者对下属员工进行人文化关怀和人性化管理,给员工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尊重信任的工作氛围,培养员工正确的价值观和团队意识,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三是以公众为本。旅游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经济实体,必须承担起对整个社会公众的责任,如是否进行慈善事业、是否承担辅助国家进行民生建设、设计的旅游产品是否破坏生态环境等责任。能够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才能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2)加快旅游产业的整合聚集,着力培育旅游龙头企业

一方面要引进一批大型旅游集团和国际知名旅游管理、服务品牌公司等战略性投资伙伴,培植壮大旅游发展主体。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推进旅游体制改革,引导星级饭店、旅行社和景区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可借鉴海尔“吃休克鱼”的成功做法,利用优秀企业文化完成产业的整合凝聚,打造大连旅游企业的航母。同时利用优秀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示范、引导、凝聚、约束和激励作用,带动中小旅游企业文化建设。

(3)着力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及品位

要深入挖掘大连地方特色文化内涵,赋予旅游产品更多的文化含量,将文化等“软件”投入与开发作为创造旅游精品的着力点,开发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旅游企业在提供服务时,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突出旅游服务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为旅游者提供情感、心理等多方面的享受,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

(4)重视旅游文化人才培养,全面提升从业人员文化素质

一是从基础教育开始重视旅游文化人才的培养。要依托大连高校和职业教育资源,设立旅游文化专业,成立旅游文化培训中心,促进旅游文化职业教育常态化和规范化。

二是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和业务培训。旅游、人事、教育等部门要从培训旅游文化基础知识入手,加强对旅游企业领导和员工素质和技能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和业务素质。其中,尤其要高度重视导游队伍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文化底蕴深厚的优秀导游队伍。

三是积极引进高层次的优秀旅游人才。要加快引进高层次的优秀旅游人才,制定各项优惠保障政策,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使其成为主导旅游文化资源规划与开发、旅游商品设计与营销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第7篇

《游艇》:能否谈谈恩蒂埃的基本情况?恩蒂埃和恩蒂埃水岸二者的业务有什么不同?

邓乐路先生:恩蒂埃新设计联合公司(NDA,New Design ASSOCIates)于1987年在法国建立,致力于各种建筑和项目,以及游艇俱乐部、河流、湖泊等景观水系资源的整体规划和设计。之后,NDA设立了子公司恩蒂埃水岸(NDA Marlne),专门致力于景观水系资源顶目的整体规划和设计。

恩蒂埃水岸设计公司拥有一批独具创意的设计师和建筑师,他们长期致力于码头和水岸项目开发,经验丰富。他们因为一个共同的梦想走到一起:为游艇爱好者提供新颖独特、环保可续的设计方案,在世界各地打造卓越的海洋文化。恩蒂埃水岸是恩蒂埃新设计联合公司(NDA,New Design Associates)的下属分支。该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建筑设计的国际机构,总部设在法国,由邓乐路先生于1987年创立。

恩蒂埃的国际化团队在中国、法国和阿联酋都设有分支机构,拥有一批世界级专家,专攻设计、工程及商务咨询等领域。早在2001年恩蒂埃就已进入亚洲市场,2007年更是深入中东,目前已成功建成50余处水岸项目,包括各类住宅、度假村和游艇码头,为亚洲水岸开发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游艇》:自2001进入中国以来,恩蒂埃经手了哪些项目?

邓乐路先生:自2001年进入中东及亚洲市场以来,NDA已在中国22个城市以及马来西亚、韩国等其他国家和地区完成了超过150多个项目,包括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码头和水岸开发。NDA在水岸领域成就突出,是亚洲水岸开发的核心贡献者。在中国,NDA完成了诸如南沙国际游艇会(广州)、目前亚洲最大的码头综合体――厦门香山国际游艇俱乐部和深圳大梅沙游艇俱乐部等高质量的水岸项目。

《游艇》:听说恩蒂埃受三亚政府委托,负责制定三亚游艇产业规划,能否谈谈这里面的经过?

邓乐路先生:2011年,NDA受三亚海洋局委托,协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三亚整个海岸线提供战略发展规划。基于丰富的市场和行业经验,NDA为三亚政府提供了未来10年发展的详尽分析和远期规划,力图将三亚打造成一个重要的游艇活动中心。

三亚处于中国的最南端,常被称为法国里维埃拉蔚蓝海岸在中国南部海域的再现。此区域拥有开发滨水项目的巨大潜力,有望成为中国顶级旅游目的地,并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三亚海洋局委托NDA协助推进其258公里海岸线区域的游艇活动、基础建设和服务设施的发展。未来十年内,我们预计将建成10座码头,达到6000个泊位数量,我坚信三亚会成为中国游艇业时尚生活的焦点。这也是我对三亚的构想。

在三亚城市整体规划项目中,NDA不仅要专注于设计,更重要的是整体考虑未来城市的发展。我们仔细研究了三亚的特点,试图将这座城市的特征融入我们的规划。实际上,我们的总体规划不单考虑了码头网络,而且通盘考虑了各种活动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加速城市和这一区域游艇产业的发展。这也是三亚委托我们进行这项研究的原因。

《游艇》:恩蒂埃在提供项目解决方案时,会首先明确项目的精华,那么你认为三亚游艇产业规划项目的精华是什么?

邓乐路先生:三亚游艇产业规划是多个小项目的集合。众所周知,三亚有258公里长的海岸线,这么长的海岸不是一个工程可以完全概括的,需要由20多个工程才能将长长的海岸线完美展现。三亚是一块很大的区域,沿着这条长长的海岸线,地形不断发生变化。有些地方是绵延的大型海滩,而有些地方则岩石嶙岣,有些地方则是礁石满布的海湾,因此随着地形的变化,我们需要相应改变设计,因地制宜地实施工程,突出地域原有的特色。比如三亚海棠湾,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拥有22.4公里的优美海岸线。湛蓝的海水、洁白的沙滩、成片的椰林和南田温泉使其成为理想的旅游胜地。它的地形和风格类似于美国佛罗里达和澳大利亚黄金海岸。

三亚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城市,拥有258公里的漫长海岸线,海岸线沿途的景色和风貌千变万化,各具特色,有点像把世界上各个城市的美景沿着海岸线排列了起来。这就是三亚给人的感觉。在这里,你可以体会到各种风格的沙滩和海湾,领略不同的地貌,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旅游地点。只有你想不到的景点,没有你找不到的。世界上很少有地方能像三亚这样拥有这么多无与伦比的特色。

《游艇》:NDA的理念分为三个部分,三亚游艇产业规划项目如何体现这三方面的元素?

邓乐路先生:NDA的理念分为三个部分:1)将海洋元素和旅游元素融入设计之中;2)以人为本,打造生机勃勃的海洋文化,吸引更多游客积极参与;3)拒绝纸上谈兵,根据具体特点,量身定制。在三亚产业规划项目中,我们同样融入了这三部分理念。但在这个项目中,这三部分理念可以归根结底为一点,那就是如何让游客留连忘返。在接手这个项目时,我们就在思考如何让人们把三亚作为自己度假和旅游胜地的首选。大多数情况,不管我们做什么项目,最终都是为了向来此享受的人提供服务。比如,在建造游艇俱乐部时,我们要修建一些建筑、缆桩等给人提供方便的设施,因此当我们进行市场调查或推出一个项目时,我们首先会进行换位思考,从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和设计,我们要采取哪些措施,提供哪些服务才会吸引他们再次光顾。一般情况下,我们吸引人们光顾某个地方或设施一次是很容易的,让他们再来第二次或第三次也不是什么难事,但难就难在如何让他们经常去某个地方,一年去几次。这是进行旅游开发时的难点。

在市场调研时,我们对初次或多次来三亚度假的游客进行了调查,询问他们哪些是他们所喜欢的,哪些地方觉得不甚满意,从而了解三亚目前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三亚有着许多风格各异的景点、迷人的海岸线、功能齐全的游艇俱乐部和精彩纷呈的娱乐活动,这些是三亚独具魅力的财富。当你在三亚度假时,即使来过很多次,但每次来都会找到令你心动的目的地,拥有令人回味无穷的体验。当提起三亚时,你就会回忆起这些与众不同的滋味来。因此,三亚产业规划的重点是尽量多设计一些活动,让他们对游客充满吸引力。

《游艇》:对三亚项目进行市场调研时,你们了解到哪些信息?

邓乐路先生:在进行市场调查时,我们了解到,来三亚旅游的人数非常庞大,每年约有1600万人次。看到这个数字,你禁不住会想要容纳这么多人,游艇会

所、航海团体或航海训练营得要多大规模啊?!你会想,我们得开发多少个旅游胜地来容纳这么多人,并且让他们都能过得愉快。在中国,这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三亚的开发规模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大。所以我们在调研和设计时首要考虑的是如何使设施和服务让这么多的游客满意。

在面对这些信息时,遇到的真正挑战就是我们必须思考在此基础上的梦想是什么,我们如何将这个梦想变成现实。你知道,在中国或者迪拜,我们常常想得很大,但有时现实不是那么回事。我们必须思考如果我们要让这1600万人喜欢上三亚,并且愿意多次将三亚选作为旅游或度假目的地,我们应该如何做。如果只有少数人愿意这样做又会怎样。从多个角度来看,这都是非常令人兴奋的构想。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挑战。三亚游艇规划可能需要花10年的时间,我们很难想象20年后三亚的情形会变成什么样。这是很难预测的。

《游艇》:在演讲中你曾提到过欧洲模式、美国模式和中国模式,你如何定义这三种模式?

邓乐路先生:对于中国模式,我们目前还无法明确定义,或者应该说还没有人能明确定义。我们只能根据相关数据或信息来猜测和想象中国模式大概是什么样的。但对于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我们可以很明确地描述。一般而言,欧洲模式下,人们在度假时会充分享受沙滩和阳光的乐趣,追求一种简单的、家庭式的休闲生活。而在美国模式下,人们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出海,是一种以家庭为中心,以休闲放松为宗旨的模式。但在中国,人们也可能为了休闲而出海,但更多的是与客户或商务伙伴一起出海,是出于企业宴请或商务的目的。这是中国模式目前表现出来的姿态。但是我们都知道,这种模式还在发展,它有可能走向两个方向――以商务宴请为主的模式或以休闲为主的模式。中国模式究竟将走向何方,还有待时间的论证。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中国模式将以休闲为中心,当然商务宴请仍然会占据很大一部分空间,但随着船只价格下降,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消费得起游艇,游艇的休闲功能将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休闲在中国模式中占的比重也将越来越大。

建造一个船坞或港口,需要经历长期的开发过程。对于三亚游艇产业规划,我们觉得定期开展一些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希望能引进一些大型赛事,开展一些能定期引起人们关注的活动。这也是三亚政府正在推动的事项。政府官员认为三亚应该每个月都有一个国际性的或地区性的活动或赛事,如帆船赛、钓鱼比赛等,这样可以吸引人们来到三亚,体验三亚和大海的乐趣。众所周知,在世界其他国家或大型城市,几乎每周都有大型活动或赛事举行。所以我们希望能举办一些常规的比赛来吸引游客到三亚来。

第8篇

[关键词]开场课 介绍缺位 英语“结构―情景―交际”模式

一、目前的“开场课”存在的问题

“开场课”上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其边界又是什么呢?先看看往往缺位什么:

1.“相互介绍”缺位。在我校高一年级的英语“开场课”上,存在“不作自我介绍”、“自我介绍过分简单”和仅作教学任务的介绍等现象。

(1)不作自我介绍。教师绕过应有的自我、师生之间的介绍,直接步入授课程序。这样的教学程序设计,可谓是直奔主题。导致“直奔主题”的原因是,新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在“开场课”上向学生进行自我介绍,更没有必要组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认识。他们以为,开学伊始,互相不了解是正常的,慢慢相处之后,彼此之间自然就熟悉。于是就迫不及待、一板一眼地照本宣科,过早地进入教学程序,生怕耽误一点“宝贵”时间。这种做法看似珍惜教学时间,实则是走了弯路。

中国是个熟人社会,凡是认识的人之间,交流起来就容易,反之不认识、不熟悉的人之间就有障碍,这是屡见不鲜的。语言习得也是这样。因此,英语也有交流的需要。为了交流的需求,也同样需要培育交流的良好环境,也需要构建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否则,其教学效果会事倍而功半。

开场课的教学设计缺少了自我介绍,不仅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也是和“结构―情景―交际”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悖的。

(2)过分简单的自我介绍。开场课上,仅简单介绍自己的姓名,一句话就敷衍了事也是不恰当的。客观地说教师在开场课上作了自我介绍,总比压根不介绍要好,毕竟是进了一小步。但英语课堂上含蓄地、简单介绍,只能给学生留下一种非常冷淡、不愿意与学生多交流、不太容易亲近的印象,给日后师生之间的深入交流、给语言学习设置了人为的障碍。

导致自我介绍过于简单的根本原因,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民主”的深刻含义,没有认识课堂教学上对同学们尊重不够;没有意识到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事。没有从“结构―情景―交际”的课堂教学模式出发,因而没有认识到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学习的内在规律。要是这样的话,就做不到“听说领先,读写跟上”,而只能是会应试的“聋哑”英语。

(3)“仅作教学任务介绍”。有的教师不是向学生介绍自己或组织学生相互介绍,而是生冷地介绍了很多英语课上的进度、要求、纪律、考试、等第、分数等等。这种介绍显得规矩至上,笔者把它叫做“任务介绍”。

“任务介绍”容易使学生从开场课开始,就感到英语学习是一个沉重的负担,需要遵守很多纪律、完成很多学习任务,想必沉重而乏味的课程任务会接踵而来。这种开场课一下子就会把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降到了最低点。

导致“任务介绍”的原因还是思想认识。这些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并不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而是以任务为本。没有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任务的完成,归根到底要靠学生“学会”;而要过“学会”这条河,就要先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船或桥就是要“学会”变为“会学”。要“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就先要构建“结构―情景―交际”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得学生在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中越来越“会学”,进而乐学,直至志学。

2.开场课缺少自我介绍和相互介绍的弊端。中国传统政治奠基于商鞅,粗成于秦始皇,大成于汉武帝。独尊儒术就是独尊皇权。正因为这种背景,使得百年来中国多次借鉴西方的政治改革都半途而废。改革在其他领域都能大显神通,一旦延伸到政治领域,马上就寸步难行,最后总会爆发事件,使改革者措手不及,全军溃败。这种政治影响了社会文化,影响了教育,也传递影响了校园文化。使之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社会认同,使社会成员崇尚“官本位”,(学校里的官也代替了学,也相应地剥夺了教师改革的主动权、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在培养人方面追求成龙成凤式的“龙教育”(与市场经济脱节,不愿作普通的工人、农民)。整个社会、学生、家长的传统其鼎礼膜拜的是天地亲君师,从而使课堂成了满堂灌、一言堂的地方。这种“政治―社会―教育―校园”的一系列的文化土壤上,生存出开场课“自我介绍和相互介绍”缺位的局面是很自然的事。

美国制度被诩为是“一种由天才们设计,使蠢才们可以运作的体系”。一种坏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做坏事;一种好的制度也能使坏人做好事。其中,民主恐怕是最要紧的。没有民主,就没有持久的崛起。民主思想的传播不受国界限制,当然也不受历史限制。高楼万丈平地起,国家、民族的成功与崛起在教育。民主首先要从教育做起,学校的教育要以民主出发、要从课堂教学做起,课堂教学要从开场课做起,开场课要从介绍做起。

二、英语开场课“介绍”缺位归因

篇幅所限,本文仅从文化传统的影响,对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认识不足,对英语学习规律的关注不够等方面作浅显讨论。

1.传统文化中落后因素的影响。在比较中西方文化时,社会学家得出这样的结论。以基督教文化为底色的西方文化为海洋文化,开放性是其特点。在爱“人”方面是这样表现的:海洋文化是商业文化为主体,有公平交易的诉求,追求自由平等博爱,要求公开公平公正,如此产生的自然是公民意识。

先生在1948年就提出,中国的社会结构就像一块扔进水塘的石头而形成的波纹,个体自我是中心点,它是其社会世界的中心,而其他人则如同大小不等的波纹围绕着中心。费先生理解的中国文化,是以儒道佛文化为底色的中原文化,属黄土文化。封闭性是其特点。黄土文化是农业文化为主体,倡导百善孝为先。对人亲疏有别,即使在“仁者爱人”方面也是先亲爱者、再父母、依次是兄弟、近亲、远亲、同事、好友……这样一层一层地爱下去,就像石头投入湖水中,一圈一圈地由内及外,这就是典型的熟人文化。它不是公正公平公开为价值诉求的。社会关系是由不断形成的私人联系所构筑的一张网络。由此产生的不会是公民意识,而只能是缺少公德的臣民意识。换句话说,今天的社会如此不公,也是此文化的必然结果。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不太张扬,比较含蓄,见面不轻易主动自我介绍。它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语言学习,不利于非母语习得。

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传统这么深广,在与人交流方面,在语言习得上,我们不可能不受文化中落后因素的浸染。

当然,古代四大古代文明中除中华文明外,其他三大文明也有不足。以基督教、伊斯兰教为例,其信仰的排他性就不如中华文明的(和而不同式的)包容性、创新性。这也是为什么包括印度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在内的古代其他三大文明至今全部断流、烟飞灰灭,而唯有中华文明得以传承的原因。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要传承发展,就不能在西方宗教面前有半点褊狭和局促的表现。而要继续包容地学习、吸收、消化蓝色海洋文明的精华。在英语课堂教学上,特别是在开场课上更是要引进、吸收、消化这种优良的基因。提出厘清英语开场课边界的本身,就是要与传统的落后文化因素决裂。只有提到公民意识高度,只有自觉养成公开公平公正习惯,才能汲取海洋文化的营养,才能在英语开场课上主动地自我介绍、相互介绍。也才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英语)语言的学习。这是本校倡导文化建设的原因;也是把“民主、进取、开放、创新”作为校风的理由;也是把“结构―情景―交际”作为英语课教学模式的初衷。

2.对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认识不足。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任课教师人格力量的影响不可低估。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喜欢某一位老师时,就容易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与以前的教师相比,在开场课上学生并不是在乎新教师的业务水平是否更好,而是对此教师的接受程度有所不同。接受得越好,学生就越喜欢该教师所教的学科,反之亦然。因此华东师范大学的熊川武博士对这一现象做过专门的研究分析,并得出“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本人。”的结论。

开场课的效果如何,不仅关系到师生双方在彼此心中所留下的第一印象,决定学生们今后对这个教师的喜爱程度和在这门学科上的热情和投入程度,更会给接下来的整个学年甚至将来更长时间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影响,这是其一。第二,英语这门注重交流的语言学科尤甚,语言的交流是建立在情感交流的基础之上的,轻松、融洽和包容性强的课堂氛围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有效进行所必不可少的条件。那么,怎样才能从第一堂课就让教师在学生们心中留下一个好印象,让他们感受到英语课堂的生动性与包容性,鼓励他们在今后的英语课上畅所欲言呢?首先教师要有民主意识,其次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最后要强调师生情感及相互关系。

总之,只有注意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认识到人格力量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凝聚作用,也才会特别关注开场课上的介绍,也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对英语学习规律的关注不够。学生对于不同学科的学习兴趣是不一样的,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除了学习者个人兴趣和历史外,英语课堂教学还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来设计。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语言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注重对语言认知能力的培养。据此,南外仙林分校为有利于交流,有利于语言学习,每个大教室旁都有个小教室,凡上外语课都有一半学生到隔壁的小教室上课。这样一个班只有20人,这就达到了欧洲、美国的小班水平。为此全校外语老师也超过了100人。其次,用“结构―情景―交际”的教学模式运作,上课时大家都处在一种对话、交谈、辩论、讨论的情景中,不停地操练、对话,可以使学生的听力处在较高水平。

因此,学生在此情景下,取得的学习成果各项指标都较为理想。由上述实践得出结论,在语言学习中,学生要认知学习内容,是与其发生的情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的。良好的学习情景往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明确问题,进而愉快地解决问题进而达到发展能力的目的。该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真实的情景,使学生更真实地融入到情景中去体验其过程,使他们产生学习的需求,并达到主动构建知识的目的。

总之,不注意学生学习英语情景,也是没有划分好开场课边界,就是不注意语言学习规律的表现;这也是造成开场课上“介绍、相互介绍缺位”的重要归因。

三、对英语“开场课”的建议

建议从提高认识,改革不合理的评价机制和注意具体工作方法几方面入手。

1.明确应有的认识。建议从文化的深层次、教师人格力量和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上提高认识。

(1)社会正由过去的笼而统之的“人民”,进化到“公民”这样一个新概念上来,“人民”带有某种抽象性与假设性,是意识形态的政治话语的表现,行政权力者所做的一切,都可以被视之为“为人民服务”,“人民”被动地接受一切权力服务,而自己没有权力主张与具体诉求。公民却是一个个具体的纳税人,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利益团体都有不同的发展主张,公民社会的领导者需要调研公民意见,调研执政思路,满足社会需要。学生是未来的公民,现在就有学习的需要,学校应该满足这些合理的需要。

从文化的深层次提高认识,即既要发扬中华文明优良传统,也要剔除其不良文化的糟粕。只有从公民意识的高度来认识,才能把师生从上下关系转为平等关系。只有认识到位,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真正的教学民主;才能使“结构―情景―交际”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成为顺理成章;也才能厘清边界,使“自我介绍、相互介绍”成为开场课上的必不可少的事。

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民族,绝不迷信一时的金钱、军事力量。它可以信赖的,是制度的力量。美国成功的秘密不在于华尔街,也不在于硅谷,真正的秘密在于长盛不衰的法治和法治背后的制度。其中,民主思想的传播既不受国界限制,也不受历史限制。更不受(教育这个)领域的限制。民主首先要从学校做起,学校的教育要从课堂教学做起,课堂教学要从开场课做起,开场课要从介绍做起。这就是英语开场课问候介绍必须到位的逻辑。

(2)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从尊重学生开始的。从理论学习中知道,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从尊重学生开始的。“要尊重学生”――这就是帕夫雷夫学校的校长和整个教师集体所确立的首要信条。“没有对受教育者的爱和尊重,就没有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的教育。”搞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完成教学任务首要的是解决学生的学,知道学生学会不如会学;弄清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弄清教师人格力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从而真正弄清为什么开场课需要交流与介绍。建议教师在所做的课题研究中,把它列入目录。把这个小问题当作一个大项目来抓。“要成为孩子的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把心事花在学生身上,就能影响与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任课教师人格力量的影响不可低估,而它是从尊重学生开始的。

(3)继续深入对“结构―情景―交际”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让同学们进一步掌握英语学习规律,使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所创新,有所新的突破。为办对人民、对社会、对学生终身负责任的学校,彰显南外仙林的办学特色。从中找出在开场课中有介绍、相互介绍的设计的理论根据和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改革不合理的评价机制。长期以来,“应试本位的”的教育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分数本位”的评价观,使本应着眼于“人”的发展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与情趣的学习生活、校园生活,被妖魔化为见“分”不见“人”的机械的认知活动。课堂的“灌”,作业的“滥”,考试的“多”,管理的“死”,使学生成了学习的容器、考试的机器。要改变这种现象,使课堂教学回归到教育的轨道上来,就要从改革不合理的评价机制起始。特别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在对开场课的具体考评上也要有所作为。否则英语开场课上的自我介绍、相互问候就会腰斩、流产。

3.具体操作的建议。建议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从开场课起始,不仅仅是为了介绍而介绍,而是教学要沿“结构―情景―交际”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轨迹展开、深入。给学生创设一个需要进行自我介绍和彼此认识的情境,让师生、生生之间的自我介绍、相互认识变得自然流畅而有声有色。这样,教师的自我介绍可以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来完成,教师把与自己各方面情况相关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然后提出问题“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I am?”由学生们小组讨论,得出这位老师是一位怎样的人、有着怎样的爱好等等;而学生的自我介绍也可以先在小组内进行,然后以“I have a friend.”为题,让学生介绍一位他在刚刚的组内介绍中认识的新朋友,这样的生生互动,既发挥了学生们说英语的主动性,不会枯燥无味,又可以促进新的班级中学生们的相互认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景黎.让“结构―情景―交际法”在英语课堂中绚丽绽放[J].科学教育,2008,(4):38~40.

[2]刘亚洲.西部论[J].凤凰周刊,2010,(22):41.

[3]徐梓.天地亲君师流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01~108.

[4].差序格局[A].乡土中国[M].凤凰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4):21~28.

[5]谭军武.在自我与他者之间[J].读书,2010,(6):92~95.

[6]钱林森.和而不同――中法文化对话集[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51~153.

[7]罗素.中国问题[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12):63.

[8]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8):289.

第9篇

关键词:舟山群岛新区; 高职院校; 服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154-002

在我国,多数的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依托于地方,地方经济的发展战略方向和资源特色往往决定了地方高职院校的特色和优势,同时高职院校也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2011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标志着舟山的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将按照顶层设计转型升级。因此,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海职院)作为新区唯一的一所地方高职院校,按照相应的要求,主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接轨,形成联动机制,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技能型人才,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为此本文从新区发展的要求入手,分别从新区人才需求、用人单位需求、产业发展需求三个角度,探究浙海职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模式,以期为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建设提供更多的参考。

一、从新区人才需求出发,优化专业设置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必须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以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为指向,拓宽专业的适应性。《舟山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舟山市目前人才资源总量为16.7万人,到2015年,人才资源总量将会达到29.7万人,增长13万人,增幅为77.84%。人才缺口非常明显,需求量很大,尤其是船舶与海洋工程、大宗物资加工、港口服务、海洋旅游、海洋新兴产业、临港石化和现代渔业等重点发展产业,到2015年需培养和引进约11万人,到2020年需培养和引进约24万人,地方高职院校必须在专业设置上与地方需求紧密关联。

在办学特色上始终突出地方性、区域性,寻求特色化和差异化,形成了海上运输、船舶工程、港口物流、海洋旅游四大主专业群,其中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获省特色专业,顺应了海洋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2013年,根据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功能定位要求,学院又申报了船舶检验新专业,开设了风能和数字媒体技术二个新专业方向。

在专业需求上,根据《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人才需求白皮书》,新区重点发展产业人才需求涉及120多个专业,近50个二级学科,其中在高职层次,需求量比较大的是港口机械应用技术、船舶检验、酒店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等方面。要根据新区建设的人才需求,对接新区海洋工程和船舶产业、海洋旅游产业、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产业、现代海洋渔业等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广泛社会调研与需求分析,做好学院专业发展规划,拓展新专业,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二、从用人单位需求出发,加强校企合作

地方高职院校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必须扎实有效的推动校企合作,牢牢把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思路,构建“学院与企业、学院与政府、学院与名校”三方联动机制,建立“企、政、校”三位一体合作关系。

1.打造校企合作平台,构建学院与企业联动机制,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校企双方要根据双方的需求和自身的能力,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确定合作项目。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优势资源,主动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研发、订单培养等优质服务,同时要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共享人才资源、共建专业、共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一方面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企业调研、专题研讨、专家论证等形式,不断明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实践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了人才培养过程。如航海技术专业构建了校企联通、陆海贯通、学训互通、课证融通的“四通耦合”人才培养模式;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依托船舶行业,与舟山各大知名船舶企业形成了“与船同行,融学于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合作教学项目。实行“一课双师”的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由各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讲教师对接1名企业技术骨干;与企业开展“订单”合作教育,由校企双方共同选招学生,共同确定培养方案,企业岗位能力要求融入课程内容,设立企业奖学金激励学生,校企双方共同实施教学和考核,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新区行业企业需要和实用的人才。

2.扩大校企合作平台,构建学院与政府联动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层次

高职院校要通过科技指导员、渔农村暖促指导员、挂职锻炼等方式,充分了解和收集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第一时间掌握政府部门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文化建设等领域的需求,通过对接交流来展示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能力,提高政府部门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重要性的认识,达到良性互动。

3.拓展校企合作领域,构建学院与名校联动机制,丰富校企合作内涵

由于地方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由中专升格而来的,缺乏品牌效应,因此要善于“借力”,主动联合科院校借势创造品牌,借各校名牌优势,创学历教育品牌,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学院要继续实施校企合作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校企合作,双方共同选招学生,共同确定培养方案等,实现企业招工与学校招生同步,企业职业标准与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对等,企业生产过程与学校教学过程结合、企业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培养同步。

三、从产业发展需求出发,提高技能素质

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地方既是本地高职院校办学资源的重要依托,又是人才输送的重要市场。紧密联系新区产业发展,尤其是当第四代现代港口已经发展为以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与人才流汇聚的中心,这就要求我们对海运、港航物流人才的培养也应着眼于产业发展与时俱进的进行调整和优化。

1.形成复合型培养模式

新区要求培养的人才应该要具备基础理论知识、专业能力和动手能力,又要具备高尚道德品质的、多样化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同时在此基础上还应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创新创业精神。因此,浙海职院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新区对人才的要求存在差距。

人才培养模式由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方法、评估体系等环节组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要从这些环节的改革着手。首先,浙海职院要根据新区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来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如“培养一批技术型、创新创业型、复合型等类型的人才”。其次,以科学性、层次性、合理性、创新性为基本原则,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这个核心,全方位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在课程内容上增加新区重点产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创新创业教学模块等。最后,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能局限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模式;要推进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增加实践教学比例。此外,还需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合理设置评价指标,增加实践教学的指标比重。

2.构建立体式教育体系

新区对本地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目标是“积极打造‘人才特区’,加快区域性、特色性的海洋经济人才高地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新区建设明确了人才需求的类型和层次,并对本地的人才基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立足全日制教育。浙海职院对内通过建立和完善“五年一贯制”、“3+2”等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模式,加强与新区本地中职学校的合作,有计划的储备本地生源。对外积极争取并获得了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国际邮轮乘务、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化控制等专业“三位一体”自主招生资格,扩大了本地生源招生数量。同时,学校确立了“以服务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为契机,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力度,以实习带动就业”为指导思想,与本地多家企业建立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以实习带动就业,为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门路,鼓励学生在本地实习就业,学院2013届毕业生在舟山就业实习学生比例高达51.6%,在舟山本地就业的学生数370名,约占毕业生总数的三分之一。

――做大在职继续教育。浙海职院要大力培养在职海洋技术技能人才,努力成为新区继续教育和文化传播中心。充分发挥学院和合作院校各类在职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在职海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相关行业部门和企业密切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培训基地,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社区海洋文化建设。

――拓展海员素质培训。浙海职院是浙江省外派船员培训基地、浙江国际海员培养基地、舟山旅游人才培养基地等各类培训基地,积极完善服务社会机制,大力推进渔民转产转业,推进国际海员劳务输出。根据新区产业发展需要,学院还为舟山市旅游局、舟山市教育考试中心、舟山市检验检疫局等开展各类技能资格考试提供服务。学院要依托已取得国家海事局认可的25个培训项目,积极与海外航运企业、国际航运组织等合作,做好“舟山海员”国际品牌建设。

――做强国际交流培养。浙海职院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新区培养国际化人才,学院应大力借鉴学校和乌克兰国立马克洛夫船舶制造大学联合招生成功经验,与国外相关高水平和职业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加大合作力度,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实施教师和学生交流,扎实推进国际化教育,积极培养国际视野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配合新区外资引进,开展外籍人士专业进修、业务提升、文化熏陶等培训,以满足新区国际化发展需要,提高学校职业教育国际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省教科规划2013年度研究课题《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背景下舟山高校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的对策研究》[编号SCG383]节选

参考文献:

[1]舟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舟山市“十二五”人才资源发展规划[Z]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