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

时间:2023-09-01 16:49:13

导语: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

第1篇

关键词:中职建筑施工专业技能培养

一、问题提出

刚刚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以此培养目标为指导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必然要求培养大量具有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等第一线专门技能型人才。

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充分发挥职业技能教育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力军作用,探讨技能培养途径,加大职业学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力度,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大批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显得日益紧迫和重要。

二、中职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技能培养途径

1)以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为导向,构建符合建筑企业需求和学生实际的,以岗位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在2005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总理指出:“要以就业为导向,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选择和引入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实实在在地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中职学校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要尽快摆脱学科性体系的束缚,加大课程整合的力度,使之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立以能力为模块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编写适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培养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教材,完善职业能力的考核体系,建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内容有机结合,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新体系,为技能人才培养搭建平台。按照“贴近项目、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的要求,进行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优化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确定课程教学模式,改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有效性。改革各类课程和实训考核方式,突出工程实践应用能力考核。

2)形成“一主线、两体系、双证书、三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主线:以培养专业技能动手能力为主线;两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双证书: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三结合: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产学结合。以实际动手能力为主线,构建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完善建筑行业的岗位培训制度,拓宽学生就业的渠道。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是以开发学生自身潜能、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满足学生自我发展为基点,为建筑施工企业培养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基本技能,掌握建筑施工生产一线所必需的技术操作能力,具有过硬的岗位工作能力,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毕业的学生主要以建筑施工企业生产一线的施工技术人员为主要就业岗位,以施工员、测量员、制图员、预算员、资料员、监理员、安全员、质量员、测量放线工、混凝土工等为职业岗位群。以一个典型的施工工程为例,制订出培养五大技能的措施:①识读图能力的培养。②测绘能力的培养。③现场施工管理能力培养。④基本工操作技能培养。如对木工、瓦工、钢筋工、混凝土工、抹灰装饰工等岗位基本技能进行训练。⑤计算机操作、专业软件应用能力培养。如利用CAD绘图、图形算量、施工资料整编等软件上机操作训练。学生通过考核可领取工程测量员、制图员、施工员、资料员、监理员、质检员、材料试验员等岗位证书。

3)注重师生的协调,大力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教师与学生是中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主体,两者配合的协调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中职教学的效果。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并认真地分析其产生原因,针对各种差异采取不同措施。 因为技能形成不仅取决于练习的数量,更取决于学生本身的条件和特点。 有些学生在练习中自觉地按照教师讲的内容和操作方法进行练习,进步较快,而有些学生则相反。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大胆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构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非常便于学生及时掌握所学的知识。把上课地点设在实验室、实训场所乃至车间,让学生边听边做,若听得不好,就用做来弥补,在做中学、学中做,最终能在做中培养成就感和自信心,使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培养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能够解决生产企业中实际问题的、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较高操作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4)强化工学交替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和仿真模拟实训

顶岗前的综合模拟实训,使学生亲自感受到从接受施工任务到工程竣工的全过程。选定一套标准的施工图,进行识图放样、图纸会审、确定工程造价、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对主要分部、分项工程进行现场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施工质量验收和技术资料,使学生完整体会到主要岗位的实际情景,真正做到与实际岗位的零距离接触。

到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缩短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要求的差距。将教学延伸到企业,让学生贴近生产一线,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实训、实习条件,保证学生真正学到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新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能够深入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真刀真枪地进行顶岗技术培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岗位意识、团队意识、组织纪律性、协作精神和敬业精神。

5)改革评价模式,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在教学管理上,我校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弹性学制及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以能力为核心依据,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企业、社会、家长等多方面共同参与的学生评价模式,突出技能考核,促进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相衔接,将考证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模块学习结束,通过考证形式进行确认评价,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教学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2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综合实训课程构建

出台于2012年6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应在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开展高等学历教育和高等继续教育,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课程开发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经过调查和研究,依据从业人员的岗位需求和岗位职责,结合我院从2011届实行的“2+1”人才培养模式,拟定了职业能力需求体系、培养目标体系和课程体系,并于建工专业学生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综合实训”课程。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展对实现教学和岗位工作零距离对接、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合实训课程构建的主导思想

合格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从业人员必须满足三大核心能力要求:即会设计、能施工、懂管理。因此,我们在制订综合实训课程内容时,就通过紧抓“一个思想、两条主线、三个层次”来落实,使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

1.“一个思想”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理论教学中侧重于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阐述,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实践教学则侧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两条主线”就是专题设置和感知实习,构成综合实训的教学核心

专题设置是中心,它覆盖了从理论到实践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综合实训中的课程设计是结合所设置专题进行的,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充分发挥个人开放性思维。

感知实习,就是除了组织学生在课内时间对我院安居工程及附近工地进行考察外,还要增设“课余经常性实践”、“双休日重点实践”和“寒暑假集中实践”。

3.“三个层次”就是达到高等技术人才专业素养目标所必须具备的三个层次的能力

只有学生掌握了基础动手能力、专项技术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三个层次的能力,才能说综合实训实现了培养的最终目标。

综合实训课程开设的主要内容

1.已经实行的综合实训课程的主要内容

综合实训课程是高职教学能力基本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提升学生培养质量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依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及其真实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开发基于真实工作的综合实训项目,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构建的创新方向。[1]综合实训是培养学生专业通用能力[2]和专业方向能力[2]的重要途径。我们针对《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250-2011)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标准员、材料员、资料员、机械员、劳务员等“员”)专业知识[2]的需求,再结合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1”人才培养方案的实际,制定了综合实训实施细则和指导任务书,以简易民用建筑的建筑施工图和建筑结构图的识读、设计及绘制为任务,并在2011届150余名学生中作了教学实践,收效甚好。

专业知识是完成专业工作应具备的通用知识、基础知识和岗位知识。[2]通用知识即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从事专业技术管理工作应具备的相关法律法规及专业技术与管理常识。要求学生在建设法规、工程材料、工程识图、施工工艺及项目管理等方面有所掌握。[2]

基础知识即与职业岗位工作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力学知识,而重点就是建筑构造、建设结构和建筑设备的设计内容。[2]

大家从表1、2、3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从事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都要具备建筑施工图、结构图及设备图的识读能力。所以我们的综合实训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该能力设置。我们以施工员所要具备专业知识为例,可看到在综合实训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有待完善,以达到我们综合实训课程的最终目标。

2.有待补充的综合实训内容

施工员是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协助项目经理,从事施工组织策划、施工技术管理,以及施工进度、成本、质量和安全控制等工作的专业人员。[2]

从表4、5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岗位知识中关于掌握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方案等知识在职业能力需求的重要性。所以针对这个情况,综合实训课程的建设完善还有待提高。

综合实训课程建设中需要改进的方面

通过对岗位知识的需求重要性的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现提出三个方面的设想,希望使综合实训的内容更加完整,综合实训课程开设的意义更加深远。

1.调整相关课程的设置时间

我院于2011年实行了“2+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教学2年,顶岗实习1年,因此在课程整合方面有了很大改变,而综合实训这门课程就是为了满足学院发展、满足学生“零距离”就业应运而生的。但由于某些客观因素,导致课程设置顺序缺少衔接,但结合建筑行业第一就业岗位(员)的需求,所以应增加关于施工组织设计方面的实训内容,现将相关专业课程的顺序作以调整(见表6),更加满足了综合实训“综合”的内容和意义。

2.综合实训的前期实践教学基地薄弱

长期以来,建筑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现场学习)虽然占很大比重,但由于实践基地薄弱,企业安排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建筑工程的建设工程量大,工学多且复杂,建设周期长,短时间实习只能看到工程的某个局部或某个工序,很难了解全过程,也由于时间经费限制,一次实习也不太可能到多个不同工地进行,学生动手参加实践机会少。所以,建议每学期应该安排1-2周现场实训、参观和教学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如表6所示)。

3.综合实训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

我们现在选择的综合实训的教学内容是完成简单民用建筑设计及混凝土楼盖设计两个大项内容。根据戴士弘教授提出的课程整体设计的六项基本原则:[3]①职业活动导向;②突出能力目标;③项目载体;④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⑤以学生为主体;⑥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为课程设计改革的基本思路,应做到以“能力本为、项目课程”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使学生的能力目标更加明确,任务训练更细致,项目载体更加具体,使得本课程知识理论实践更加贴近。

结论

综合实训课程的构建,是我院 “2+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增加的一门重要课程。综合实训课程是按照实际工作为载体,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情境紧密联系,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主动性和对专业的认知能力。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明显,深深地改变了以往课程的教学形式,即从模拟型向真实型转变,从限制型向自主型转变及从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应该在每个需要发展的高职院校中开设。

参考文献:

[1]刘曙光.马克思“目的作为规律”思想探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43-46.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S].(JGJ/T250-2011).

第3篇

关键词:仿真模拟;虚拟场景;实践教学

近年来,建筑业总产值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种趋势还将延续。特别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与加快,建筑业面临着又一波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不完全统计,今后10年,建筑业将以年均0.7~0.9个百分点的速度继续增长,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约为60%。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土建施工类专业群中的龙头专业,随着人才需求的持续增长,各高职院校培养规模近年来呈指数式膨胀。但是随着以BIM技术应用为主的建筑领域新技术向工程建造全过程的进一步推广,建筑业也面临行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质量带来的挑战,企业对毕业生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由于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风险高、规模庞大、参与生产管理需要的人员众多、建筑材料绝大部分不能回收和重复使用等因素,使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到建筑产品的实际生产过程,现场和项目教学难以真正实现,制约了校内实训有效开展,也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因此,寻找适合校内实训开展的项目和任务驱动的载体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设计的一大难点。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因此,运用现代仿真虚拟技术,设计相应的系统模型,对假想的或实际的建筑场景和项目进行动态模拟,解决模拟施工与实际生产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及职业素养。

1 仿真实训室的建设

1.1 建设思路

通过仿真模拟教学平台的搭建,将学校教育方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全时段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学习资源,帮助提升岗位核心竞争力,为学校提供新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最终实现校企在人才培养上双向互助,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1.2 建设内容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工程测量、工程预决算及工程监理等工作,具有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强,擅识图、能计算、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技术技能人才。因此,我们从分析本专业所对应的核心职业岗位(施工员岗位)工作任务与专业能力的要求,按照虚拟企业、虚拟场景、虚拟设备以及虚拟工程项目、企业生产工具、生产对象、生产场景、基地管理制度等原则,构建专业仿真实践教学体系。

2 模拟实训项目的开发

虚拟实训项目的开发以构建符合仿真教学实际的“教、学、管、评、控”的运行模式为原则,以深化学校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深入分析建筑技术应用与施工管理教学过程,通过虚拟技术紧扣施工工艺、直击教学难点,实现多维仿真和真实场景模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网络技术辅助学生课下练习、及时巩固知识,实现单人训练、多人竞赛和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数据库技术跟踪学生学习轨迹,实现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的统计与分析,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2.1 构建仿真教学“教、学、管、评、控”的运行模式

围绕“教”与“学”建立虚拟仿真教学系统、资源库系统、题库系统、数据管理系统;围绕“管、评、控”实现统一登录用户界面、数据信息系统的建立,实现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与分析反馈,合理安排和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实现平台功能与内容的嵌入。

2.2 解决传统教学弊端,实现立体化的教与学

仿真虚拟教学系统的建设,着重规避传统教学的弊端,扩充专业教学和信息资源,利用技术优势,直击教学难点。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设计仿真实训项目脚本的深度。以学校专业化的教学力量为依托,以企业成熟技术与先进技术应用为基础,通过项目的顶层设计、需求调研、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制订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核心课程,不断提高教学深度。

2.3 依托专业教学管理数据库,合理安排教学

建立数据管理系统,实现教学安排的规范性及教学信息反馈的搜集,便于合理调整教学进度与方式。通过资源、课程的管理,让专业教师实现个性化、针对性的课程安排和设置;通过练习、考试、经验积分的管理,实现教学成果的考察及数据信息反馈搜集。

3 仿真模拟实训的效果

3.1 学生层面:提升知识整体贯穿能力,提高学生岗位核心竞争力

仿真虚拟实训项目的开展实现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任意调用,它以学生对建筑领域核心岗位项目的学习作为一个整体,以虚拟技术还原真实的施工场景,通过施工现场的三维展示和立体情境漫游,能够在课上、课下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技能知识点串联和全天候的校内实践操作机会,剔除了以往学生实践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熟悉技能实际应用需求,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岗位核心竞争力,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学校层面:以教学信息化建设带动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计算机、虚拟仿真等现代技术,解决了专业教学理论课堂抽象生硬,施工细节讲解不到位、工艺操作方法难以演示的问题,其次,通过仿真模拟教学,将学生碎片化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整合,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有助于提升本专业的建设水平。

3.3 社会层面:有利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展,促进学校与社会人才的接轨

在仿真虚拟项目实践教学环节联合建筑类优势企业,运用其优势资源(案例图纸、生产项目等)共同进行课程的二次开发,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其次,利用仿真虚拟教学易于理解的特点和直观的场景,与企业合作开展建筑系统员培训、建筑工人技术交底等项目,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正国.高职建工专业仿真模拟综合实训项目的开发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3).

[2]刘 芳,莫品疆,梁承龙.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高职实践教学环节的应用研究――以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大 众 科 技,2014(182).

[3] 于双和.应用虚拟仿真技术,推动职教实训改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5).

第4篇

目前情况下,建筑技术实训基地的三大作用随着建筑人才市场的相对饱和,建筑类技术型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按传统的学科本位培养出来的,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建筑类人才巳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转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能够满足建筑行业实际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是我院建筑工程系面临的一大挑战。

作为我院建筑工程系实施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一一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具有教育,培训等功能。关于实训基地的教育功能是指以培训技术应用能力的实际训练为核心,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接触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以达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功能。培训功能是指充分发挥实训基地职业资格技能培训、职业鉴定等优势,培训学生的职业资格技能的功能。以上两项功能主要面向学生,强调实训基地教育功能,是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此外,实训基地还具有一些需要实训基地的建设者和管理这不断挖掘和开发的具有一定潜在性的功能,我们称之为“辐射功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辐射功能,概括的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行业内部资源共享行业内部资源共享主要是指开展校企合作,本着“双方需求、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企业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实训和生产紧密结合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必要途径,校企合作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且高职高专教育是与经济建设结合更为密切的教育,仅依靠学院的条件难以实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通过这种合作,学校逐渐建立起一批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训校外基地,使学生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得到锻炼。“双师型”教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通过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学校可以在企业中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专、兼职教师,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考察,让教师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生产发展的动向可以及时地反馈到学校,学校根据这些信息调整教学进度,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能更及时、更准确地反映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往往以目前成熟的技术训练为主,兼顾部分超前技术训练,具有起点高,技术含量大,技术先进等特点,并且高职高专拥有理论知识扎实、科研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队伍。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设备优势、人才优势,为合作企业做好服务,利用实训基地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管理手段与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合作,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和传授,不断增强实训基地的资源效应和辐射效应。

巳具有规模较大、设备精良的建筑技术实训中心或基地的高职院校,还可为签约企业免费提供生产和陈列场地,可把实训中心作为企业的研发中心、产品开发工作室、教授工作室及教师工作室,或以“零租金”的方式与企业共建。对于这些实训中心和基地,要进一步挖掘潜力,积极寻求与社会的合作,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探索“以训养训”的新路子。企业也可以将实训基地作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库,从中选择毕业生充实他们的职工队伍。

二、院校间资源共享

院校之间资源共享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联合办学实现院校基地间先进设备与场地的共享、高新技术的相互交流。首先,联合办学。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系的主要实践场地是实验室,主要做一些传统的验证试验,理论要求高。通过资源共享,高职高专学生可以在普通高校实验室里加强建筑工程理论方面的学习,尤其是建筑材料基本性能、三大力学重要试验等理论方面的学习。高等职业教育强调能力的综合性和实用性,使普通高校学生可以接受紧跟现代社会发展前沿的综合性的生产训练,如施工技术、施工现场管理等,可增强毕业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同时,通过联合办学,实训基地还可节省购置基础设施投人,集中资金建设具有高职高专建筑技术特色的实训基地。另外,通过联合办学,实训基地亦可接纳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层次学生的实训,为实训基地的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更开阔了实基地管理者的视野,为进一步挖掘实训基地的潜力,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就长沙29

地区而言,许多高校均拥有相当实力的土木工程专业,与普通高校间的联合办学是可以实现的。通过实行设备共用、师资互聘、课程学分互认等多方面的联合办学,真正实现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另外,信息资源的共享是对院校间资源共享的更高层次的要求。高校是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大量高新科研成果都来自于高校。如何选择真正具有市场价值的选题,如何将科研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化成生产力,是高校科研组织面临的重大问题。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则更加贴近市场,它的办学原则即以市场为导向,因此,建筑技术实训基地更加了解实际工程中结构设计、材料使用、施工工艺及项目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彼此间实现信息上的资源共享,不但使高校能够把握市场动向,准确选题、积极研发具有重大意义的工程产品和技术,而且能及时解决生产实际中遇到的技术性难题。实训基地还可以将其成功的实训经验和实训成果做成幻灯片或摄像制成光盘在院校间交流宣传,使实训基地在获得高校新成果、新技术等第一手信息的同时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基地自身的教学、培训层次,更加奠定了实训基地在行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学校的品牌和声誉,真正实现了“双赢”。

三、大区域的资源共享

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大多具备职业资格技能实训能力和职业技能鉴定功能,能为行业提供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达到区域共享的目的。以重庆为例,整个重庆,聚集了西南地区多数的高职院校,包括10多所工科高职院校;聚集了如中建3局、重庆市恒大建设集团,重庆市设计院、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重庆京奥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重庆都会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等。实训基地的建成,可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动,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装备、设备的利用率。

四、生产经营及社会服务功能

从发展的观点看,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不能等、靠、要,不能长期依赖国家的投人,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起自我发展的机制,走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紧密结合行业和社会的需求,建立模块式专业实训平台。使实训基地按社会实体化运行,既是实训基地,也是一个校办工厂、校办公司,利用教学资源参与生产,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实训基地建设与发展提供资金的支持,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的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精神,丰富教师专业知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根据建筑技术实训基地的特点以及湖南省基础建设迅猛发展等特点,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可以广泛开展建筑材料检测,例如,房屋、桥梁质量检测及巳建工程使用检测等项目。利用实训基地的教学资源,直接参与到行业建设的服务中去可从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且提高了办学水平,改善了教学条件,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促进了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总之,实训基地建设必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要求,必须服务于专业建设和行为引导型教学改革。搞好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辐射功能至关重要。实训基地的建设者、管理者应不断创新,跟上发展的步伐,适应发展的形势,建立起自我发展的机制,使辐射功能成为实训基地三大功能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功能。

第5篇

本人于2014年6月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同年参加工作,并于2015年12月被认定为助理工程师。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在杭州协和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从事建筑设计工作,2017年1月至今在台州民用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从2014年到现在已有6年左右时间,6年里学了很多,也成长了许多。回望这些年在公司所走过的旅程感慨很多,针对6年来所做的工作,在此就专业技术做一个总结。

一、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政治素质

政治上要求进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改革开放的政策,热爱本职工作,对自己所服务的单位充满感情。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政治素质,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精神,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走弯路。近几年国家对建筑工程设计质量越来越重视,管理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法律、法规、条例也越来越多,而提出要求更是越来越高,面对环保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只有强化学习,才能将国家和省市的相关规范规程体现在实际工程中。

二、不断学习跟上步伐

通过不断学习,扩大知识面,使专业技术工作更加充分发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自参加工作以来,利用空余时间阅读各方面知识的理论书籍,通过参加技术培训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工程设计对整个项目来说至关重要,关乎造价、外观、使用性能等,因此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要本着对国家(不浪费资源)、对社会、对业主负责的态度去工作,要有“干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赢一片口碑”的决心。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建筑设计人员。在这六年的工作生涯中,我多次参加了各种培训及考试。顺利通过了继续再教育等考试。

第6篇

1.1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思想政治培养目标

树立品德先行、技能并重的教育思想,把品德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基础,坚决贯彻党的十精神,坚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诚信品质,责任意识,把培养具有优秀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人才作为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

1.2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技能培养目标

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质,建筑行业从业人员承担的责任事关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培养高职技能素养的人才也就成了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结合建筑装饰行业一线项目施工人员的工作经历,牢固掌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基本知识,以施工员、造价员、设计员、质检员、材料员等技术岗位为就业岗位目标,培养学生施工预算,工程造价、组织管理等职业能力,努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特色的方向

2.1基于工作需求及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构建课程体系

基于企业需求及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特点,确定以“企业学校相合作、技术与工作相结合、通过真实的工作情景对学校教育进行有效的补充”的培养模式,建立相应的课程培养体系。“企业学校相互合作”:充分运用企业与学校之间的紧密联系,发挥企业与学校在培养和运用人才方面各自的优势,并对企业与学校各自的优势进行整合,用企业真实工作方面的优势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用学校人才资源方面的优势弥补企业人才的需求,制定专业建设,课程制定、开发,岗位实习、培养,技术研发、服务等方面的措施,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技术与工作相结合”:为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做到岗位即插即用的需要,就必须对学校课程的学习及企业真实的工作经历做到良好的对接,使教育的成果快速转化为工作中的真实经验,实现技术与工作相互结合,社会与学校良好对接的转化过程,进一步提升学校企业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效率。

2.2针对企业人才的需求,开发设立相应的专业课程

依据多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企业对本专业专业技能和公共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学校应设立与就业需求相对应的专业课程。据调查,建筑装饰工程行业的主要工作岗位群有施工员、材料员、质检员、造价员、设计员等,因此,学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时应着重培养装饰施工、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组卷、编制、归档以及施工图纸的绘制等能力,针对此种现象,学校可设立一些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类、组织管理类课程,同时设立绘画识图类课程作为专业技能教育的补充,为教育专业化技能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学校可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立相应的公共课程,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公共素养,提升学生适应社会,承担责任等多方面的能力,为学生适应社会进行良好的补充。另外,学校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比如依据与学校的合作企业的情况,开发相应的课程,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工作的能力,真正做到“产、学、研”一体化,使学生在求学及工作的道路上实现完美的对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型专业人才。

2.3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应当建立以“树人先立德”为核心理念的教育思想,通过聘请和培养专业水平的带头人、骨干教师,不断加强学校师资力量的建设。牢牢把握社会企业相融合的教学理念,通过对部分教师进行挂职锻炼,实习指导,技术服务等措施增加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其次,结合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及职业道德的教育,促进学生专业能力,道德品质公共素养的综合提高。最后,增加学校软硬件方面的投资比率,结合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为学生教育提供先进的硬件设施和雄厚的软实力,使学生对行业有整体性的长期的把握,为学校培养专业化高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性人才。

3结束语

第7篇

生产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教学计划中重要的教学环节。

1.实习目的

(1)通过实习,对—般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和整个施工过程有较深刻的了解;

(2)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深入理解已学的理论知识(如测量、建筑材料、建筑学、建筑结构、建筑施工等),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积累感性知识;

(3)通过亲身参加施工实践,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为将来参加工作打下基础;

(4)通过工作和劳动,了解房屋施工的基本生产工艺过程(土石方、砖石、钢筋混凝土、结构安装、装饰等)中的生产技术技能;

(5)了解目前我国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管理的实际水平,联系专业培养目标,树立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我国建筑施工水平的远大志向;

(6)与工人和基层生产人员密切接触,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先进事迹。

2.实习要求

参加实习的学生,应在工地实习指导人员的帮助下,具体参加有关的技术工作和生产工作,在工作中参照本指导书的要求,全面地完成生产实习工作。实习期间要求做到:

(1)认真按时完成实习指导人员和指导教师布置的实习和调研工作;

(2)每天写好实习日记,记录施工情况、心得体会、革新建议等;

(3)对组织的专业参观、专业报告都要详细记录并加以整理;

(4)实习结束前写好实习报告,对政治思想和业务收获进行全面总结;

(5)对实习指导人员和指导教师布置的“专题作业”要及时完成并写出报告;

(6)利用业余时间,结合本工地或本地区自选专题进行社会调查,写出报告。

(1)多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可以从事下述工作或学习下述内容:

1)柱、梁、板、楼梯的模板构造;模板(定型组合小钢模)的配板方法(绘制配板图);模板支撑方式及模板设计等有关内容;

2)结构配筋情况(分析其是否合理);钢筋的配料、制备方法;钢筋绑扎方式、安装、验收及隐蔽工程记录;钢筋代换;钢筋的下料长度等;

3)钢筋验收、质量管理;

4)钢筋机械及加工工艺,车间平面布置;

5)钢筋焊接及其它连接工艺、冷拉、冷拔工艺及质量控制验收标准;

6)先张法、后张法施工工艺及预应力筋的配置、张拉制度及质量控制;

7)混凝土的原材料的质量要求、配合比施工控制;

8)混凝土的制备及机械设备、掺合料、附加剂的应用;

9)混凝土运输(水平与垂直运输)机械、运输组织方式及保证质量的技术措施;

10)混凝土浇筑顺序;混凝土捣实机械及捣实方式;

11)混凝土浇筑后的养护;拆模时间和拆模方式;混凝土构件的质量和验收;

12)施工缝的留设位置及处理方法;

13)伸缩缝、沉降缝的构造;

14)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及验收标准;

15)模板的定位方法;轴线和标高的控制等;

16)各种结构模板构造、支模方法、模板配置;

17)模板安装及质量控制、模板拆除、维修及周转;

18)隔离剂的种类与应用;

第8篇

关键词:工艺实训 职业教育 专业特色

学院能否生存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用人单位的评价。我们高职层次的学生(土建类)绝大多数到施工企业,主要是充当技术员角色,而据用工企业反馈的情况来看,我们的学生存在这样一些问题:(1)基本概念不清;(2)怕吃苦;(3)动手能力差。究其原因,主要是:(1)校内没有固定施工实训模拟基地,根本不能满足教学要求。(2)校外实习基地从严格意义上讲几乎没有。(3)师资水平较差。(4)实习经费的投资少。(5)教材是按传统的模式编写的。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培养理论型、设计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又不同于培养中级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它具有以下鲜明特点: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以及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因此,高职教育必须解决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突出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工艺实训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体现高职特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突出专业特色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下简称建工专业)是以培养面向建筑工程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各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从事建筑工程相关工作所需实际能力和素质为主线,加强对学生实用技术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培养。因此,要求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工艺实训正是提高学生这方面能力和素质的有效手段。

1.在教学中牢牢把握技能培训的内容和要求

在建工专业工艺实训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放在首位,充分利用实训中心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进行培训。基本技能包括对基本工种的施工工艺、操作流程、工程项目管理验收、工程安全、工程量核算等,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应包括工程制图与识图、施工技术、工程概预算、工程项目组织与管理、安全教育等方面。在培训中,对模板、钢筋、脚手架、砌体、混凝土等工程的各项内容,都要进行详细的个例讲解与操作示范,并要求学生收集资料、编写施工进度与流程图、编写施工计划书、列出材料用量及清单等,然后分组进行具体操作。

2.在工艺实训中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建工专业工艺实训主要包括:(1)在脚手架、模板工程中,学生要进行测量放线、钢管的支撑、模板搭设、拆除等内容的实训与操作。(2)在钢筋工程中,通过项目训练,学生要学会钢筋配料、加工、代换、钢筋连接方法等,对于钢筋配料,要求根据构件配筋图计算构件各钢筋的直线下料长度、总根数及钢筋总重量,学会编制钢筋配料单;对钢筋加工,要求掌握钢筋调直、除锈、下料切断、接长、弯曲成型等加工工艺、掌握常用的钢筋的连接方法,对不同连接方法的要点、技术要求要熟悉,要求学会处理钢筋的构造措施与结构要求,理解钢筋锚固、钢筋搭接、钢筋焊接等的内涵与实质,掌握钢筋分项工程验收的内容和要求。(3)在砌体工程中,学生要进行砖、砌块等的砌筑,学会不同墙体和柱的砌法,学会常用砌砖工程的施工方法,包括“三一砌砖”法和挤浆法,对于砌体的材料要求也应有所理解,熟悉砌体工程的验收内容和合格性判定。(4)在混凝土工程中,要求学生会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能给出施工配合比,能进行混凝土的浇注、养护,熟悉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与预防措施。

二、工艺实训教学要密切结合工程实际

高职建工专业要实现学生毕业后即能尽快适应建筑工程生产一线的工作,必须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与综合素质。因此,工艺实训教学与现场加强合作与联系是十分必要的。工艺实训教学应当体现建筑工程的最新施工技术、施工工艺、操作流程、管理水平等内容。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现场操作技能以及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

任课教师应熟练掌握建筑施工、建筑结构、建筑制图、建筑材料、建筑测量、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及概预算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和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师只有具备了上述知识与技能,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混凝土、钢筋、模板等工程的学习与操作。

三、工艺实训的教学要求与改革

工艺实训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既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实习、生产实习,也不同于毕业实习。建筑工程工艺实训是模拟现场工种操作要求与工艺流程,体现生产一线的技术与管理水平,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预期结果是使学生具备从事生产的初步能力与素质,使学生能更好地参加毕业实习与就业。

四、对工艺实训教学的有关建议

1.充分认识工艺实训的重要性

通过参加建工工艺实训,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建筑施工、施工组织、概预算等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熟练掌握建筑工程各主要工种的操作工艺、施工流程、施工要点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为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生产实习与就业提供了磨炼意志、提高技能的平台。因此,工艺实训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但在实践教学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也有利于将课程实习与生产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2.完善条件规范管理

在这方面,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健全工艺实训的相关文件.对于工艺实训,要求有年度可执行的计划,保证训练内容和项目的适当更新率,以适应现代设计、施工工艺的发展要求。

(2)增加投资,完善软硬设施建设。应加强硬件建设,保证仪器设备的生产占有率,扩大生产训练空间;抓好软件配套建设,及时更新工艺技术、工艺流程和指导教师的技能水平,及时引进先进的训练方法和现代教育手段,以体现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水平。

3.健全工艺实训的考核方法

建议采用三层次四等级的评定方法。即针对混凝土、钢筋、模板、砌体等工程,按理论、操作和答辩三个层次分项进行考核,对每一层次采用A、B、C、D四级评分,然后进行综合评定,再进行答辩,最后给出工艺实训成绩。

高职教育的特色是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与综合素质,而要突出这个特色,就要花大力气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工作。工艺实训作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实践性教学中起着码头作用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多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土木工程实训中心的资源,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尝试,在培养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技能与创新意识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实践意识,提高了从事一线服务、一线生产、一线指导的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杨志远.实习实训要突出四个结合[J].职教论坛,1999,(8):43-45.

[2]成运花.德国职业教育的一点启示――建立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公司[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1,56(4):44-48.

第9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411”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高职教育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四年的发展历程,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职教育走的是一条“新瓶装旧酒”的发展道路,也就是说,虽然我国的高职教育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类型,但由于缺乏一种创新精神,仍然仿效沿袭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在人才培养这个问题上,从思想观念、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带有传统高等教育的烙印,学生的“学”是为了“考”,而不是为了“用”。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培养的人才缺乏创新精神、知识的扩散能力、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因此目前的高职教育迫切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探索和改革。

一、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从教学原理、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理论化的操作样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简单地讲,就是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问题。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可变性和多样性特征非常明显,面向不同行业的高职学校,其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同的,运行的特点和方式也是不一样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建筑施工企业,由于近几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基本建设投资很大,因此建筑行业人才需要量也很大,学生就业前景广阔,这使得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据资料统计,在全国接近500所高职院校校中设置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有在校生约十七万多人,成为土建大类中的第一大专业。面对数量众多的在校生和庞大的社会需求,总结和探索新形势下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类高职院校有代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1.“123”模式

“123”模式是根据学习的内容和顺序关系来划分和命名,前四学期为专业平台阶段,学习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五学期为专业方向能力强化阶段;第六学期为企业实践阶段。

2.“2+1”模式

“2+1”模式是按时间来划分和命名。前两年校内学习,第三年企业实习。

3.“232”模式

“232”模式是根据办学模式划分和命名,第一个“2”,是指学校与企业双元合作,“3”,是指每学年设置3学期,进行工学交替学习,第二个“2”,是指毕业证与上岗证双证融通。

4.“411”模式

以能计算、擅读图、懂技术、会管理四项基本能力为目标的第一培养阶段,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以综合实务能力为目标的第二阶段,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以顶岗能力为目标的第三阶段,主要采用工程现场实践。

三、“411”人才培养模式的学习与探讨

1.“411”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早在1994年,在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试点学校时,就针对建设行业尤其是建筑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开始构建“411”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培养高质量的建设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职业能力为支撑,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仿真模拟和工程实践为手段,以实现就业即顶岗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通过第一阶段学习,使学生具备工程图纸识读、工程计算分析、施工技术应用、工程项目管理4方面专项能力;通过第二阶段在校内实施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模拟仿真综合实践训练,使学生具备综合实务能力;通过第三阶段在企业真实情境中进行实习,使学生具备就业顶岗能力。其中实施校内综合实践训练是该模式的核心,它促进了课程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条件建设,为企业实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411”人才培养模式是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最大程度的满足浙江省作为建筑大省对建筑管理与技术全面人才的需求,通过长期探索与积累而创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环环紧扣、系统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其它高职院校学习和推广。

2.“411”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是忽视或弱化了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的学生缺乏创业志向和勇气,缺乏创新的本领。“411”同样存在这一问题,创新人才培养也是“411”人才培养模式模式应该着重改进的问题,必须以此突破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这也合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当今美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的职业教育都大力推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使学生学会创业、敢于创业,开辟个人职业发展的新道路,不仅拓展了学生就业的途径,而且繁荣了职业市场。

结束语

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它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教学实践的抽象化,是一个实践问题。它既可以直接从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中通过理论概括而形成,也可以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提出一种假设,经过多次实验后形成。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