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4:57:19
导语:在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特征;对策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都是在老师的传统讲授方式下进行的,因此,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开展是必要的。目前,体验式教学在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中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更好地开展体验式教学,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体验式教学的特征,其次是为了提升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做出一些对策。
一、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的特征
1.体验的亲历性
体验式教学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亲历性,通过实际行动和亲身经历来达到心理上的“亲身经历”,是教师与学生完全融入于教学内容之中,深入渗透、揣摩于语文教材中每篇文章的情感、精神之中,只有自己身临其境,才能正真感受到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与状态。才会凸显体验式教学给学生带来的益处。
2.体验的自主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体验式教学强调的是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设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之中,通过体验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下获得知识,培养兴趣、开拓思维。
3.体验的个体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接触的人、事、物都各不相同,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同的人在经历同样的教学体验后,所获得的感受是不同的,学生对体验过程的反思与回味是不需要教师督导的,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去思考。
二、发展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发展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应给予学生亲身经历的机会,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
在新的教学理念中,教师的所作所为都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才是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的价值。
2.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现有的教学设备创设出不同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可以使教师和学生的情感都自然表露出来,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这样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萌发体验式的教与学。
总之,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是新型的教学方式,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教育者共同的努力,才能使其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攀峰.试论走向生活体验的教育研究[J].教育科学,2003(5).
传统教学模式,大多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是比较明显的“填鸭式”教学,教学中,教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在下面无动于衷,没有多大积极性,参与性并不强。新课程改革要求,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深入其中,参与体验,才会让学生积极性高涨,才会提升教学效果。所谓的体验式教学指的就是依据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利用不同的方法来创设情境,且情境一定要尽可能的贴合实际,对书本中的知识内容可以最大化的还原,在此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认知自己,调整自己,可以再次将知识进行梳理,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情感,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对知识的讲解及认知都是围绕着学生来完成的,学生更是体验式教学的参与者,不仅如此,体验式教学不仅要求老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还要注重学生的成长,要全方面的培养学生,使学生可以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的理念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过程中,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在体验式的过程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对情感的表达。总的来说,体验式小学语文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境,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要求老师在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主动的让学生去接受和学习知识,而不是一味的被动灌输,要把老师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如何学习。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验式的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使其在活动中可以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及内涵,强化他们自身的感官意识和主动探索的欲望,以便于他们创意、思想及情感的形成。体验式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最主要的一个优势就是可以有效的创设情境。在学习中可以通过与实际相结合来创设出一个较为真实的情境,并让学生参与到其中,让他们可以充分的体会语文的乐趣,激发他们对语文的热情。创设情境时,我们不应将眼光局限于生活和学校,还要试图与社会相结合,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寻找一些可以作为教学材料的内容,并和学生一同去探讨感受,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开阔了视野。比如,我们在讲天气变化的情况时,就可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相互探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从而可以更好的学习。
二、创新教学方法,彰显合作教学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就需要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灵活多变为教学基础,不断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为学生带来新体验。但是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就是,不要将教学过分的局限于体验式方面,还要善于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共同促进,才会充分的发挥出体验式教学的作用及效果。比如,老师在课堂上可以把提问、回答与体验式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多融入一些多媒体教学、合作教学等来辅助体验式教学,强化生生、师生间的互动意识,老师要善于在过程中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进行探讨和解答,使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本质,从而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辅助体验式教学。就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促使学生积极的互动和帮助,让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正确认知自身缺点,使他们通过相互间的合作,可以提高自身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教学中的小组学习就是合作教学的主要的体现,这样老师可以充分的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认识到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并予以纠正,使其可以在小组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使自身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
三、注重成效,进行有效的评价总结
关键词:匹配;情感;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132-01
小学生的年龄优势,造就了他们的活泼好动,以及对一切事物的新鲜感。从这个层面上说,小学语文课堂已经具备了活力四射的因素,整个课堂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气氛空前高涨,学生们对老师教授的课文都入痴入醉。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笔者听过很多课,要不是学生们给上课的老师面子,40分钟的教学时间,学生们可能早就坐不住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失败,究其原因,缺乏的是体验式教学,一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达到的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们愿意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悲,一句话,譬如主人公登上长城,那么,学生就应该有与主人公一起登上长城的感觉。
一、为课文内容创设相匹配的情境
为课文内容创设相匹配的情境,这是从儿童的生理,生活经验等重要特征为出发点的教学。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年龄小,他们缺乏或简直没有生活经验,就说狼的凶恶或狐狸的狡猾吧,他们都只能从一些童话故事中获得。生活经验的缺乏,往往使儿童对课文的理解处于一知半解,有些,还要闹出笑话来,譬如,马铃薯是生长在水中,小鸡是哺乳动物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情境,让学生到类似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品味,才能在头脑中形成更鲜活的形象,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笔者看过一个优秀教师上的录像课,那个老师“为课文内容创设相匹配的情境”创设得非常好,那篇课文是大家熟悉的《植物妈妈有办法》,老师彻底把握住了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里承受能力。让我们看当中的一个设计,这个设计是针对课文内容中“苍耳妈妈更有办法,她给孩子披上带刺的铠甲,只要有动物从这里走过,就被他的皮毛带到田野山洼”这一段来设计的:教师先拿出一些苍耳的种子,让学生观察、触摸,然后提问:“苍耳宝宝是什么样的?”学生们纷纷回答:“尖尖的,硬硬的”、“它摸起来很扎手”、“它披着带刺的铠甲”。老师就此把学生引入生活:“谁愿意让你的小动物从苍耳宝宝的身边走过?”学生争先恐后,一个个兴致勃勃地带着自己的皮毛玩具从一堆苍耳种子的旁边擦过,一颗颗苍耳种子被皮毛玩具带走了。孩子们兴高采烈,不住地赞扬“苍耳妈妈真有办法。”一堂教授《植物妈妈有办法》的课就这样结束,教师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达到了教学目的,而且这个教学目的几近完美!《山行》一课,老师课前就叫学生采来黄叶、红叶,创设“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象,以见“风霜”之力;《捞铁牛》一课,可让学生亲自做一下浮力实验,体验怀丙捞铁牛的科学道理。小学语文课堂生活中的情景再现,需要老师们去精心,有心联系生活,找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来联系课文。这里需要提出的是,在生活中找来联系课文的情景,一定要适宜于学生,要把学生的年龄和生理特征考虑进去,低年级学生的情景创设,如果你去找了一个高年级的情景,学生就会惶恐得不知所以然。
二、情感式教学加强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除了创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还可以通过学生的情感联想来完成这一教学。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虽然少,但他们有很强的情感联想能力,有时候,他们的情感联想,堪称出奇,连我们老师都意想不到。比如《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无须多加分析,重在感情朗读。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体验:炎热的夏天,你走在街上,口渴得很。这时你有什么感受?(很想喝水―焦急)当你看到冷饮店里摆着矿泉水,你心里怎么想?(有水解渴了―惊喜)可你一摸口袋,没带钱,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不知怎么办好―犯愁)突然你发现邻居王阿姨也来买东西,你会怎么想?(我有办法了,借钱买―兴奋)当你喝到水后,又是一种什么感觉?(心满意足―舒畅)在学生充分体验了情感变化的基础上,教师说:“你们刚才所体验到的就是找水喝的心理变化过程。现在你就是那只乌鸦,请你读书,体验一下乌鸦找水喝的心理过程,然后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学生找到了相关经验,把这种心理体验转移到课文中,自然读得感情饱满,抑扬顿挫。又如讲《落花生》一课,让学生联想自己所佩服的人有哪些品质,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讲《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让学生回忆在新闻中看到的美伊战争中伊拉克难民流离失所的惨景,体会失去父亲的雷利对和平的渴望等。情感式联想加强了学生的生活体验,由于是学生自己的感情涌现,课堂上学生会非常专注,在学生德育这一块上会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三、实践中体验,让课文内容与生活更加贴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师提问 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尤其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小学生的经验有限,自学能力差,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领悟更需要教师的引领。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问题
(一)关注提问技巧,忽略提问的价值源泉
当前对于课堂提问的技巧讨论异常激烈,比如:提问时要面向全体;提问后要停顿等候;对灵感显现时给予追问;及时评价等等。
(二)增加提问难度,把有效理解成有难度
并不是简单的问题就没有意义,无人问津的问题就有效,这明显是把有效理解成了有难度。在追求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今天,这种认识并不令人费解。
(三)方式不够灵活,课堂提问缺少灵动
课堂教学中的直问过多,常出现教师一问到底的情况,教师甚至无法做到设计追问;也不会变换提问的形式,发问乏味,令课堂沉闷呆板。
(四)提问表述不明,难以把握提问意图
教师表述不清也是课堂提问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负责任,并没有进行充分备课,而是讲到哪,问到哪,缺少逻辑层次。
二、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因素
(一)小学语文教师自身因素
教师不仅决定着问题的质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技巧更是操控在教师的手中,教师的素质是教学课堂提问有效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的态度、对学生的看法、对教材的理解,影响着教师对问题的设计。
(二)学生特点
课堂提问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是发展中的人,具有与成人迥异、需要教师关注的特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小学生的好奇心强,但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他们是不断变化的。
(三)师生关系
自古就有亲其师、信其道,尤其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个人情绪极易受到教师的感染。如果教师和蔼亲切,总是能与学生平等交流,就会带给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对提问内容给予积极的思考,主动发展自己。
(四)环境因素
教学环境对于教师的课堂提问效果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干净整洁的环境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教师的提问上来;而杂乱无章的学习环境则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关注与学习无关的内容上来,分散对教师提问的兴趣。
(五)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目标
不能再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对字、词的认读上,而要从促进学生个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出发设计内容新颖、学生喜爱、能够激发思考的问题,不只是关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要注重对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一)加强学习、丰厚积累,提高教师个人素质
更新理念、丰富理论,强化有效提问的意识。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提问的设计和提出也需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加以引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会促使教师以这样的标准衡量自己的课堂提问设计。
钻研业务、增长才干,练就高效提问的本领。教师既要以积极的心态、阳光的心情带给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也需要教师有卓越的交往能力,在学生回答有误、表现欠佳时,如果教师能以幽默的发问、机智的应答融洽课堂气氛。
(二)目标明确、深入挖掘,理解把握学科特点
凸显人文性,升华课堂提问的灵魂。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要以能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为主的创造性问题,引导学生勇于表达对文本材料的独特感受。教师也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对学生的错误理解给予订正。
落实工具性,把握课堂提问的根本。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教师提问,承担着为语文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发展奠基的责任,只有关注课堂提问的根本任务。
(三)以人为本、尊重差异,了解学生个性特征
以生为本,有效提问要依托学生天性。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认知特点的问题,不为学生的发展设障碍,同时也不能提太简单的问题。教师在提问过后要停顿留白,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保护学生自尊心。
尊重差异,有效提问要设计多样问题。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设计还要关注个性突出以及班级中的个别生,要为他们量身定做他们喜爱的、且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四)师生平等、课堂和谐,营造良好教学环境
师生平等,为有效提问搭建交流平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对话的基础就是民主、平等,失去了民主平等,师生之间就失去了相互的尊重和信任。
表扬鼓励,为有效提问开凿动力源泉。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都要精心设计对学生的积极评价,教师应以微笑的表情、点头或抚摸的动作,或用表扬肯定的语言鼓励学生,成为学生积极发问的动力。
【参考资料】
[论文关键词]实践教学;小学教师教育;有效策略
前言
上世纪末,为了全面提高基础教育师资水平,国家将师范教育全部纳入了全国高等教育系列,完成了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转型。小学教师培养开始了由中专层次向专科、本科层次转变。在转型过程中,一方面,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培养开始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提高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术性,使其具备高等教育的基本内涵,成为各个高等院校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的共同追求;另一方面,以强化“师范性”为基本特征的中等师范培养模式逐渐边缘化,小学教育专业在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模式的泛化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专业品格。这种变化反映在教学上就是理论教学备受关注,而实践教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的局面带来的后果是:小学教育专业发展与小学的实际需要渐行渐远。因此,当下我们必须认真反思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实践教学的现状,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概念界定
高等师范教育途径有两个:一个是理论教学,一个是实践教学。所谓理论教学,即通过理性的灌输与启蒙,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所谓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作为高等师范教育的实践教学则包含了各种技能课的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教育科研、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
由于教育是实践应用性专业,需要经过“临床”实习,在师范教育从三级培养体系转变为二级培养体系,其内涵扩展为教师教育并走向专业化以后,实践教学在教师教育专业中已经成为与理论教学并驾齐驱的教师培养途径。实践教学的改革成为当今教师教育专业改革的关键。
二、实践教学在小学教师教育中的作用
实践教学在师范院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大大提高师范生教育能力,并能让高师学生步人工作岗位后,更快向教师这一职业角色转变。具体表现在:
1.强化专业意识,培养职业情感,树立职业信念。
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首先要学生能对小学教师这个职业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体验教师职业的平凡与崇高,在内心深处生发出对小学教师职业的深厚情感,树立为之奋斗的信念。这种心理上的准备显然不是系统的理论知识所能赋予的。从康德开始,情感和信念就被从知识论的范畴中排除出来,归属到实践范畴中。所以要想完成师范生向教师角色的心理准备,实践教学是必然的也是唯一的途径。
2.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
理论教学是从课堂到课堂、书本到书本,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专业知识。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这方面得以大大改善: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能构成一个整体,即组成为知识群,成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不是彼此分离、理论脱离实际的知识。
3.提高学生的教育技能技巧,丰富个体的实践知识。
单纯依靠传授现成知识而不发展知识,是培养不出所需人才的。优秀的教师或者有经验的教师,绝不只是现成知识的说明者,而是善于根据不同的对象,对所传授的知识进行科学的选择和解释,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丰富个体的实践性知识,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智慧。正是理论化的系统知识与个性化的教育智慧的综合,成就了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特征。
4.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师范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性工作。实践教学不仅是教育能力和技能形成的一种手段,而且还是未来教师获得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途径之一。通过实践教学,师范生的认识建立在内容丰富、实事求是的感性材料基础上,在参与教学实践、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其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对高校师范生的培养确实具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现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我们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
三、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实践教学现状
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从目前来说是我国师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从观念到实践上都存在着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形式较少,时间安排较晚。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仍然仅限于一次突击性的教育实习以及为数不多的教育见习和参观,教育实习构成了教育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而这往往又都是集中安排在最后一年甚至最后一个学期中的一个月来进行的。师范教育课程计划安排也遵循着传统的做法,即倾向于一个个顺序安排师范教育的不同部分:普通教育——学科专业——教育理论与方法——实习。这等于向学生示意理论学习与实习是两项有区别的活动,从而维护了以“模仿”为主的培训模式的教育实习的原始观念。这种做法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难以和教育实际相结合。因为这种安排背离了教育实习对实习生来说的另一重要目标——为他们提供在工作中反省、检查、修正自己所掌握的完成教书育人职责技能的机会,直接后果是即使实习生在教育实习中发现了问题,也只能带着这些问题走上工作岗位。此外,由于学生从未进行过其他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具备一定的实际经验,也给教育实习带来不少困难,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效果,也不利于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实践教学活动的安排不够周密。
随着大学扩招,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实习安排是采取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学校,在教学活动的安排和管理上存在着很大漏洞。模拟教学也往往只是给学生一部分内容,让他们去挑去讲,而缺乏模拟前的详细指导及讲完后的深入探讨,往往使教育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3.教育实习时间短、范围窄。
作为教育实践教学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育实习在我国师范院校中没有受到充分重视,实习太短,内容形式单一,与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目前我国实行的集中实习时间6—8周很难保证教育实习的良好效果。其间,只能让实习生讲几节课,配合班主任做一点工作,较好的还可能主持一次主题班会或团队活动,而深入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全面掌握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家访等等,根本无法落到实处。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教育实习难以帮助实习生对教师职业活动获得全面的了解,也难以实现教育实习对实习生的一个重要目的——精确与巩固理论知识,获得教师职业所需的技能技巧。因此,实习时间不充裕,与不断扩大的教育内容及不断提高的教育实习质量的要求不相适应,成为现阶段教育实习的一个致命弱点。
4.缺乏“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
从我国高师教育实习现状来看,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缺乏教育实习基地。目前,我国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多数是在临近实习前才落实实习点,而缺乏被美国教育界称之为“入门学校”的那种教育实习基地。大多数院校是“扫一枪换一个地方”。这种教育实习主要以“学院为基地”,而不是以“学校现场为基地”,与小学关系疏远,难以与其建立一种共生关系,并结为平等的合作伙伴,使教育理论缺乏生长成熟的土壤,学生更难以在真实的教育教学环境中体验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缺乏科学的指导。
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指导教师要在精讲有关职业技能的基本知识、组成要素和操作程序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改善、不断趋于整体协调和完善,以获得稳定的教师职业技能。目前教师对学生技能训练的指导总体比较薄弱,这既有管理上的原因,又有教师自身的原因。相对而言,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比较“外露”,看得见摸得着,教师对学生训练能够提供良好的指导。按理说各科教学法在训练技能方面是具有优势的,因为它与学科专业、实习有直接联系,而且课程又是各系自己开设。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主要与“法”中无“法”的课程自身相关,也与教“法”者不懂“法”有关,有的学科教学法教师甚至从未教过小学,这哪里还谈得上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心理学、教育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其他各科教师头脑中毫无技能训练的示范意识和指导意识,是高师院校中比较普遍的问题。
6.缺乏严格的考核。
《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第四条指出:“高等师范学校要从培养合格中学教师的高度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确保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受到严格的训练和考核。”它对四大部分训练内容(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的考核分别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但实际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其他训练内容的考核有的学校恐怕连细化的考核标准都没制订,更谈不上严格考核了。考核本身具有评价、激励、反馈等功能。通过考核检验师范生职业技能掌握和运用情况,从而评价高师教学工作成效;通过检验和评价,让学生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激励他们加强技能训练,同时也促进高师教学改革的深入。可是我们未能做到严格考核,几乎使这些功能丧失殆尽,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四、开展有效实践教学的策略
1.加强高等院校与小学的校际联合,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实习基地。
实践教学存在的种种积弊,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高校与小学之间存在隔阂,没有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使实践教学的开展失去了赖以展开的平台。在这一点上,美国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给我们以启示。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美国大学教育系(或教育学院)与当地中小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培养新教师,鼓励在职教师进修,开展合作研究,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参与合作的中小学称之为专业发展学校。这种学校强调与当地中小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我们也应该在高师教育和小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实践教学方面展开较为全面深入的合作,在课程内容设置、实践指导、学生管理、成绩考核等方面实现无缝对接,从而保证实践教学有序、高效地展开。
2.打破单一的实践模式。建立全程教育实践体系。
传统的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在时间安排上分布零散,没有系统性、规定性,直到最后的集中教育实习阶段才略显规范性,但时间安排得并不合理,太短、安排太后。而连续性、渐进性全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则是从师范生入校第一天起(包括寒暑假)就实施,涵盖了师范生在校的全过程。同时,它在时间安排上体现出一定的连续性、渐进性特点。先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一系列实践环节(如:熟悉学校环境的实践、教学技能训练、见习、模拟实习、试实习等)来减轻教育实习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精神负担及忧虑感,使他们逐步适应教师职业生活,然后才真正进行实战演习的“教育实习”。
3.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全面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学生的教育实践绝不仅仅是听一两节课、主持一两个主题班会这么简单。实践教学的内容应该涵盖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改变当前实践教学的现状,必须打破旧有的思维格局,站在未来教师的岗位上全面审视实践教学的内容。概括地说,学生的实践教学应该包括:课堂教学实践、课外活动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模拟性教育实践、观摩性教育实践、研究性教育实践、社会实践和整体性教育实践等8个方面,这8个方面基本实现了对未来教师职业的全面覆盖。
4.建立严格的质量考核机制,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主题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146
实行主题教学的教学方式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主题的选择、课外知识的拓展还是资料的整合,都需要教师亲力亲为,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心态和身心发展特点都有详细的了解,对课本内容以及相关知识都能扎实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题观念,才能在语言与文字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仍然采用单篇教学的教学方式,效果不甚理想,单篇教学使得教学内容分散零碎,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也不够清晰明确,不利于教师实现系统教学,在针对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着很大的障碍,也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产生了不利影响。为了改善这一状况,调整日趋僵化的教学模式,实现语文课程特有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开始实行主题教学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再按照课本的顺序循规蹈矩进行课本讲述,而是以主题的方式,整合课本以及课外拓展的教学资源,深入挖掘课本的原生教学价值,给予学生更充实的学习体验和更丰富的课外拓展。
一、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核心概念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中的主题来源于生活,是围绕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生活中所熟悉的经验、规律、文化、传统等确定的核心词语。这些主题与学生的成长、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赋予这些词语新的含义,生发语文教育意义的立体的、动态的“意义”群,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师所传达的核心价值观。
主题的选择需要深入挖掘课文所传达出的信息,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教师需要传达给学生的是作者所创造的 “回到事情本身”主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借助语言生成意义,提高思辨能力。不管是《珍珠鸟》这一课文中所传达出来的 “信赖”这一主题;还是《三打白骨精》这一课文中所体现的 “向善”这一主题,都是教师在主题选择过程中需要明确并不断拓展的。主题的选择还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学生在阅读文本、自我思考以及与同学、教师的交流中,会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有些成熟的想法便可以生成为这一课的主题,这样的主题源自学生,让他们更加印象深刻,成为他们学习历程中独特的烙印。
二、实现主题教学的措施
(一)基于教材,超越教材
实现小学语文的主题教学需要抛弃按照教材思路进行授课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教学的核心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教材对于教师的作用只是一个指示牌,一根藤蔓的作用。教师要在充分尊重教材、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教材进行改造,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教材,而不是一味把教材看做教学参考的唯一标准。小学语文教材并不是全能的,它不具有普遍适用性,教师需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这样才能超越教材,给予学生更大的拓展空间。
(二)立足课堂,超越课堂
教室是教学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讲授,给学生营造出一片知识的小天地,但学生学习的课堂远不止于教师教学的小课堂,走出教室,还有更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这才是学生真正的学课堂。语文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堂的四十五分钟,课堂上教师讲述的只是语文的冰山一角,学生通过课本窥见的并不是社会的全貌。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走出去,走到自然中去才能领略到诗人的心境,走到社会中去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疾苦,走到生活中去才能体验缤纷的快乐。走出课堂、走向生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增进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尊重教师,超越教师
众所周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领路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作用不仅在于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很多情况下,学生把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和人生的指标,把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不假思索的记录下来,不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总结。这种现象既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师和学生最好的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放下架子,把学生当做成长中的伙伴,学生看事物的角度比较单纯,教师在与学生一起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看到成年人的视角看不到的领域,教师与学生一起去探求语文学习的奥妙。
(四)重构语文课程内容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本编排顺序不一,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重新编排课本内容顺序,确定精、略读篇目根据主题内涵的深刻与丰富程度、语言文字的典范性程度、历经时间淘洗而得到的认可性程度,将教材中的课文分为精读文和略读文。在学习精读文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熟读课文并掌握了这篇课文的内容,并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教师就不必再把过多的时间用于课文原文的讲解,而是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课文的重难点阐释、思想感情的表达以及与课文相关的课外拓展上。这样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为学生补充丰富的课外阅读赏析资料。当然课外拓展资料的质量也有优劣之分,小学语文教师要筛选典型、真实、令人印象深刻的内容给学生拓展,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增加小学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主题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131-02
从目前情况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主要是以课堂主体教学形式展开,这其中主要涵盖六个方面,分别是学习新知、自读质疑、仔细研读、回顾总结、实际应用以及知识拓展。此外,教师还应该依据学生认知能力,还有语文学习策略,采取较为统一的教学手段,即整体-部分-整体。文章结合教学实际阐述了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探讨这种模式在教学中实施步骤。
1.课堂主体教学思想阐述
针对小学语文来说,其属于基础性学科,同时也归属人文学科,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可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策略,摒弃以往教学中的单一模式,逐渐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了非常关键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对语文知识感兴趣,加深学习印象,提高学习能力。但从目前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相对比较被动,他们还是以教师的思路为主导,教师对于学生的需求了解甚少,彼此缺乏情感的沟通,导致课堂教学氛围紧张,从而促使语文教学失去趣味性,更无法谈的上人文价值。正因为小学语文教学存在这样的教学弱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借以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加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关注度,积极挖掘学生潜在学习能力。由此孕育而出的课堂主体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有效改善语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2.课堂主体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2.1 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这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是教学活获得良好效果的保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兴趣成为教学第一要素,以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增强,以最佳的状态参与课堂教学,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从而推动语文教学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学中,教学情境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调动学生情绪,使其能够自愿加入学习之中,从而改变教学效率较低的现状。例如:以《三顾茅庐》为例,教师在进行这节课的学习时,可以打破以往传统的分角色朗读教学模式,而是以历史剧的形式呈现,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表演,然后教师给予最后的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丰富舞台表演内容,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这样的短剧表演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参与课堂的兴趣得到极大提升。从上述案例中不难发现,教师于教学过程中创设学习情境对教学的帮助极大,必须大力倡导。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重教学导入设计。例如:教师在进行《荷花》导入设计时,通过多媒体设备出示几组花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说出花的名称并阐述自己最喜欢的花,切入教学内容。对于大部分的教师来说,他们并不关注上述教学环节,致使教学活动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自然无法谈的上高效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先改变自身想法,将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吸引学生注意力。
2.2 开放式教学模式。课堂主体教学模式还需倡导开放式教学,相较于课本知识,课外知识对于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从某种角度分析,语文知识浩瀚无边,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能够挖掘语文知识,联系生活的语文教学更能与学生引发共鸣,因而对于教师而言,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内,应该不断向课外延伸,设置第二课堂,带领学生通过生活学到知识,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无处不在。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应该向学生渗透生活知识,开展生活化教学,这样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亲密度,开放式教学模式需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思维模式,以全新的视觉解读语文教学活动,营造不同的教学活动。例如:以《蒲公英》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亲自观察蒲公英,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不停留在课本知识知之中,而是通过实践获取更多的知识,拓宽学生思维,不断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户外活动,比如郊游、参观英雄故居等。通过历史文化熏陶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加强语文文化修养。在户外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写出读后感,于某种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2.3 积极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针对语文知识而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对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相较于其它学科,语文教学可以拓宽教学内容,借助儿童学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与此同时还能发挥学生创造性。针对小学生而言,小学教育是其人生中非常关键教育阶段,不仅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还需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在小学阶段,教师就应该注重课堂教学,向学生讲述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在班级中设置阅读天地,或是举办相应的阅读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知识储备,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向其推荐合理的阅读作品。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小王子》、《爱的教育》等课外阅读,阅读上述作品教师不仅能够拓宽阅读层面,激发学生创造性。
结语: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才能推动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及文化素养。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打破以往的固有教学理念,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拓宽学生知识面,延伸课外知识,从根本上提升语文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光.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
[2] 陈淑卿.小学语文阅读之学生主体教学模式探赜[J].华夏教师,2014(07).
[3] 姬群.浅谈271高效课堂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2011(1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A-0016-02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手段,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使其语言儿童化,具有艺术性和幽默感。教师的语言修养,包括专业语言、态势语言、情感语言等要素。
那么,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呢?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提高教学口语的儿童化水平
小学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因此其语言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清楚明白、科学准确和生动活泼,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在教育和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口语儿童化,加强语言能力的训练,力争做到清晰、准确、科学、符合逻辑,并具有幽默感。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口语对儿童颇有吸引力,能启迪学生的心智,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教师生动感人、通俗易懂的语言能吸引学生。为什么有的老师受到学生的欢迎、家长的亲睐呢?我想,这当然与教师运用儿童化的口语是分不开的。教师如何才能提高教学口语的儿童化水平呢?
(一)力求准确规范
教师说话要“为人师表”。说话的语音、语法、语德、语态都要讲究。语言要准确,吐字要清晰,用词要恰当,内容要简洁有条理,语调要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处于语言发展最佳期的儿童从教师那里受到良好的语言熏陶,将会受益终身。所以,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课,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给学生一种亲切感。
(二)语态要形象活泼
教师给孩子说话,要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情绪饱满,轻松活泼地出现在学生面前,造就一种宽松、活跃、和睦的语境,语言就会在心理交流中显出效果。儿童善于用直觉思维思考问题,习惯于从感情角度认识事物,因此,教师用生动直观的语言比用概念语言说话的效果更好。教师要多用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施展绘声绘色的描述技巧,调动儿童对语言信息的想象力。例如,教“买”和“卖”两个字,为了让学生将两字辨别记牢,就说:“有多余的就拿去卖,没有就去买,所以‘卖’字头上多了个十”。
(三)感情要真切坦诚
儿童有一种“期望心理”,这是稚嫩、幼弱者的本能心态。他们对有丰富感情负载的语言和寡淡冷漠的语言,能敏感地加以区别。甚至教师无意中流露的一个眼神,隐藏于嘴角的细小表情,也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如,笔者在教《永生的眼睛》一课,当读到“我14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走了母亲的生命……”含着眼泪再也读不下去了,同学们也随着我哭了。他们的感情是多么的真切,自然流露出对琳达一家人的同情,感悟生命的价值。所以,把对儿童真诚的爱与感情溢于言表,会引起孩子强烈持久的内心体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对孩子说话要尽量做到情真意切,娓娓动听,要以富有情感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开始学习,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智力活动,在满足的情绪中学习知识。师生不仅在知识传播中产生交流,同时也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共同体验着教学的愉快和收获的喜悦。
二、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这强调了教师要有高度的语言修养。而教师语言的艺术化,是指教师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和快慢适度的节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好的教学语言表达,可以使深奥晦涩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它使教室“春风骀荡,满屋生辉”,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之中获得知识。有的教师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不善于表达,讲起课来平淡乏味,拖泥带水,这就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给教学带来一定影响。那么,如何才能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呢?
(一)语言要形象生动
“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为风趣。笔者在上《桂林山水》这一课时,用这样一段话开场:“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确,桂林奇山秀水,堪称天下第一,多少文人墨客曾结伴同游,留连忘返,流下名言佳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现在,就让我们也荡起小舟,一同走进这连绵不断的美丽画卷吧!”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景有情,使教学语言格外形象、精彩,容易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良好基础。
(二)语言要富有感情
富有艺术性的教学口语,应当是发声于情,意寓于情,理融于情的。当教师带着对事业、对学生的热爱,精神饱满地登上讲台,学生立即就会受到教师的情绪的感染。如果教师将备课时的感受在课堂上表达出来,语言就富有吸引力。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新教材第八册《一个孩子的哭声》一课时,在课前向学生讲述:“同学们,现在你们都有父母的呵护,你们是多么的幸福啊!可是有个和你们同龄的孩子,他的父亲参加了国际维和行动,他盼望父亲给他带回一个‘蓝盔’,可等来的是父亲的灵柩。你说他想呼吁国际社会什么呢?”“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愿望牢牢地把学生吸引住了,在接下来课文的朗读中,学生把全部的情感都融入到课文当中。
(三)注意启发诱导的技巧
启发不是满堂问,有的教师硬把学生引入自己预先设计的轨道上,这种教学仅仅是让学生做“填空题”,整节课实际上就是用“填空”的方法来“满堂灌”。在教学中,笔者并不急于把结论“灌”给学生,而是用诱导性的教学语言,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引导他们思索、探求,以促进“顿悟”,从而开阔学生的思维领域。
三、增强语言表达的幽默感
“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这话并不过分。如教《生命生命》这一课,有个老师准备去赛课,借笔者所教班的学生上课。在“知识延伸”这个环节,老师提出了问题,回答的学生寥寥无几。回到本班后,笔者就说:“刚才我们班上课像是打了几声闷雷哟,老师听着听着都昏昏欲睡了。”接着就学了几声呼噜,引得同学们笑得合不拢嘴。这样幽默的语言渗透了含蓄的批评,增添了语言艺术的光彩,让学生在笑声中自觉而愉快地纠正自己的缺点。接着,笔者趁着同学们那浓浓的学习兴趣,就换了个话题:“同学们,人生是短暂的,怎样才活得精彩有力呀。”这时同学们就来劲了,个个把小手举得老高,随后以开火车的形式,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课后不少学生还主动找笔者交流。
同样的教学资源,语言表达能力不同就会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的幽默语言,可以含而不露地启发学生的联想,出神人化地推动他们的领悟,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引起宽松愉悦的心理共鸣,从而顺利地达到教育目的。可见,幽默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手段。教师如何才能增强语言表达的幽默感呢?
(一)领会幽默含义
幽默不是油腔滑调,也非嘲笑或讽刺。教师要领会幽默的内在含义,机智而又敏捷地指出学生的缺点或优点,在微笑中加以肯定或否定。浮躁难以幽默,装腔作势难以幽默,只有从容、平等待人、超脱、游刃有余、聪明透彻,才能幽默,教师要做到幽默而不俗套,才能让学生在心情愉悦中快乐学习。
(二)扩大知识面
幽默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它必须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基础上。一个人富有广博的知识,才能做到谈资丰富,妙言成趣,从而做出恰当的比喻。因此,要培养幽默感必须广泛猎取,充实自我,不断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收集幽默的灵感,从名人趣事的精华中撷取幽默的知识。
(三)陶冶情操
幽默是一种宽容精神的体现。要使自己学会幽默,就要善于体谅他人,要学会宽容大度,克服斤斤计较,同时还要乐观。教师在学习生活中多给学生一点趣味和轻松,多一点笑容和游戏,多一份乐观与幽默,那么就能给学生充足的信心和学习的动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地运用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语言闪光,引人人胜,课堂上时常充满欢声笑语,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获得审美感受,激发学生进取的热隋,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启迪、引导他们在乐中学,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
一、小学语文主题式整体教学的优势
小学教材中的主题式整体教学对小学课文的学习和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都有益处。小学语文主题式单元教学法能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加深课文文本的学习,语文的学习是对生活的认知,丰富的材料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每个单元都有固定的主题,其文本内容息息相关,单元整体教学有利于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主题式单元教学,可以将学习的主题延伸到课堂之外,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该单元的一个月中进行某主题的德育教育或者思想教育,充分发挥了语文教育的隐性德育教育功能。此外,语文教学在小学阶段的教学重心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而主题式单元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联系单元内的其他课文,从而形成运用普遍联系的方法看问题的哲学思维。
二、小学语文主题式整体教学的方法
1.抓文本内在联系点,让同一主题下的各部分资源相互支持,互为补充
系统论认为有结构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应该树立整体教学观,整体思考、整体设计、整体认识并整体运用同一主题下各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它们互相支持,互为补充,从而发挥整体力量。
如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由四篇课文和一个综合练习组成:《海浪》《读海》《我家门前的海》《海底世界》“探索记录――海洋的研究”。这个单元的文本内容都与海有关,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对四篇课文和综合练习的内容进行整合,将收集到的关于海洋的素材资料运用到各课文的讲解当中。例如,在网络上搜索关于海的视频,BBC世界地理中关于海洋的内容非常精彩。在讲《海浪》时可以观察视频中的图像,在讲《海底世界》时可以观看纪录片中的各种海底生物。这样在课文文本之外,学生对海浪和海底世界都有直观的认识和感知,借着BBC中的旁白,学生对海洋的了解远远超出课文,在这种情况下《读海》一文的学习就非常容易了。这三篇课文学习之后学生对海洋自然会产生特殊的情感,在《我家门前的海》学习中,学生对作者对门前的海的热爱之情也会理解得更加深刻。在第六单元的教学中,发掘各篇课文的内在联系,先认识美丽的海浪,在潜到海底世界去认识各种各样的海底生物,不知不觉间就读懂了大海,自然而然会与《我家门前的海》的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的教学逻辑和教学内容安排能够使各篇课文相辅相成,便于学生对单元主题的深入理解。
2.找文本外部联系点,沟通单元主题与学生经验以及现实生活的联系
现实生活是课程资源,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是课程资源,只要我们用心捕捉,将其与单元主题有机融合,不仅可以以学定教,有的放矢,还可以化难为易,提高效率。
(1)根据单元主题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迁移性应用。例如,在第五册第五单元电子时代的主题下,可以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来看看哪些电子软件和电子服务让学生的生活方便多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用鼠标上网和玩电脑的经验畅想未来书包的样子。电子时代的主题下,与当下的互联网信息时代高度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从而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可以深入浅出地对课文进行讲解。当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到课文学习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根据单元主题内涵,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创造性运用,从而使学生将学习语文课文的中心思想运用到指导其日常生活中。教材文本都是对一种正能量的意识形态进行宣传,让学生通过学习对现实生活有所感悟,有利于其养成健康的品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第五册第四单元“美丽的乡村”主题中,要让学生对乡村的花园有认识,要让学生对《我从山里回》中作者的所见所思所感有深刻理解。然后让学生对比山村生活和自己的城市生活有哪些不同,从而使学生珍惜优越的物质生活。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主题式单元教学法能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来加深课文文本的学习;主题式单元教学法延伸到课外,可以在该单元的一个月中进行某主题的德育教育或者思想教育,充分发挥了语文教育的隐性德育教育功能;主题式单元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联系单元内的其他课文,从而养成运用普遍联系的方法看问题的哲学思维。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要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单元内文本之间的联系,发掘文本的外部联系,从而以文本为载体,联系教材内外,突出单元主题。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