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4:57:19
导语:在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由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以及信息学专业发展合并而形成的。这门专业的教育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产生的管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如今这门专业的教育得到了各国政府,尤其是发达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
2、从目前各高校的本科就业情况来看,大部分毕业生选择了继续深造,只有少部分选择直接去公司、机关等单位就业。该专业学生考研时可报考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工商管理等相关方向。
3、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画法几何,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财务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组织行为学,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管理,程序设计语言(C),企业流程改造原理与实务,商法,管理信息系统,ERP原理与实施,运筹学,生产与运作管理。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 信息管理;学生专业素质;测评体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特别是遭遇了金融风暴后,大学生就业更加艰难,导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高标准定位,对毕业生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全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对信息类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虽然每年毕业的信息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但面对“通才”概念的放大,大量的同类人才展开激烈竞争,因此有必要对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进行专业素质测评,在专业素质测评上体现完美和个人特征,实现复合型“通才”的培养目标。
一、国内外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现状
在我国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介绍》中,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与此相反,美国政府相关部门并未对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做统一规定,而由各大学依据自身特点来确立。如:北卡罗来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使毕业生具备信息产业中多种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信息构建、数据库设计和实施、Web设计和实施、网络支持和信息咨询,同时为以后的研究生学习做准备。”雪城大学信息管理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则是“通过与信息产业有关的一系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宽广的眼光看待世界,了解信息用户需求、信息和技术的价值,培养符合21世纪工作需要的可以随时代变化的所需技能。”由此可见,美国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具体明确,且一般上升到信息与人类社会高度。使专业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相比之下,我国的专业目标设置较为笼统。
相比较港澳台的大学,他们的信息管理专业虽同属信息管理领域,但本科生的培养方向不尽相同,其本科教学有侧重信息管理、侧重信息技术应用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的教学重点是信息的组织与管理,如香港大学的商务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第二种模式的教学重点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如香港科技大学的资讯与系统管理专业、澳门大学的企业信息系统专业、台湾成功大学和台湾大学的资讯管理专业。以香港科技大学的资讯与系统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强调计算机的使用和商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准确确定信息需求,设计适当的信息系统,并且可以管理和评估。
而我们国家将各校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和信息学专业合并到最新增设的管理类二级科目――管理科学与工程之中,专业学科名称正式定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个管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的专业,信管专业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它包括信息及载体的管理,也包括信息工作的管理,如信息生产、搜集、整理、存储、传播、利用等。从社会行业看,有档案馆、图书馆、信息中心等部门;从专业的内容看,有科技信息、经济信息、企业信息、政务信息和文化信息等。这一专业不是由已有的计算机技术或管理专业所能代替的,也不是若干专业知识的简单累加(即所谓“拼盘式”的专业),但由于各院校该专业的前身不同在专业调整过程中对专业内容和专业范围的理解也有差异,导致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教学体系差异很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简单堆砌。
二、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与人才面临的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该专业涉及的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信息管理专业作为一条纽带,成为连接家庭与社会,个人与组织,成为商贸金融、娱乐、教育、科研等领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
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现在已经形成一定的理论框架体系,成为管理学与经济学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我国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与信息化建设同步发展起来的。在一个以信息融合为显著特征的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社会各界培养信息化人才的任务更为艰巨和至关重要。截至2008年上半年,我国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高校已达560多所,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中设置学校最多的学科专业,也是全国最大规模专业之一。近年来,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科研、教学、应用等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整体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源于中国各个高校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历史、特点和背景上的差异及社会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使得本专业教育面临着前进中的机遇与挑战。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科学技术能否顺利转化为生产力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管理活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个新的集成学科,是“信息”、“技术”、“系统”与“管理”的集成。信息管理要与整个组织的流程和活动融合在一起;要跟踪新的相关技术,即移动应用、人-机交互、项目管理、网络融合技术、开源编程、Web2.0、信息安全技术等;要聚焦于信息资源管理业务的增值问题,重视实践创新。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每当经济与社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时,对于从业人员的能力与知识结构就会提出新的要求。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无论是企业、工厂,还是机关、学校,由于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所获得的信息量也会越来越多。然而,如何从错综复杂的数据中获得最有效的信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重要的信息,这就需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了。从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和就业走向来看,社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需求还是很大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2004年成立了“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05(CISC2005)”课题组,该课题组对来自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了一次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4%的企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有需求。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信息资源成为独立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传统资源以外的又一重要基础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和管理这一资源,使其成为社会的各行各业服务也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正由于信息资源的基础作用,各行各业都需要信息管理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面对的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但同时也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提出了挑战。21世纪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是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扎实的信息管理的基本功,较强的运用各种信息技术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沟通交流能力;具有极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分析能力;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善于识别、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善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有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能有效地组织实施与知识信息资源管理相关的项目;善于合理地调配各种资源,包括知识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物质资源;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
大学生专业素质测评工作经过近20年来的发展,已被许多高校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各高校在测评的实施过程中,由简单的主观评价、单一的测评手段、抽象的权威性测评逐步向客观测评、现代综合测评、具体的民主化测评等方向发展,测评的结果也由传统的保密方式向公开化发展。现如今,有些高校开始采用专业素质测评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考核和提高,这种方式是指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尤其体现在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于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这种考核方式也同样被高效的利用起来并且达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
信息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具有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能力的高级人才。因此,一个合格的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能力。
1、信息获取能力
本专业可以说是个信息的集散地,主要对信息进行收集获取、整合以及向大众提供可利用的信息。信息的收集获取主要是分析信息需求、信息现状的相关信息。信息获取能力是信管专业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熟悉各种信息源,熟悉获取信息的各种检索方法,能在有效时间内检索、识别、选择、分析、获取与所需信息相关度高的各种信息。
2、信息整合能力
信息整合能力主要包括对获取到的信息进行有序化处理、分析、加工、存储等方面的能力,是体现信息管理毕业生专业素质的核心。信息有序化(又称信息组织),是信息分类、整序重组等信息管理流程所应具备的能力;信息分析整合能力,是信息管理活动中的智慧结晶所在。简单的信息收集和有序化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信息化的信息需求,只有对信息分析整合加工后,才能增加原有信息的价值。因此,本专业要将信息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源,形成一种新的知识信息,提高信息的效用,满足信息用户的深层次需求。
3、信息评价能力
信息评价能力是以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为主要标准,对获取到的信息的各方面进行量化和非量化的测量过程,能够较为客观、科学地反映获取的信息质量情况。具备良好的信息评价能力,能使信息管理人员在分散、杂乱的众多信息中快速查找到与目标信息相关度较高的信息资源。只有具备一定的信息评价能力,才能帮助用户有效地减少获取所需信息耗费的时间与精力,从而提高信息查找、获取的效率,保证信息服务的时效性。除对信息质量进行评价外,还应对整个信息获取过程进行评价。通过对现行的信息活动流程评价,查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信息活动的效率。
4、信息技术素质
对于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信息技术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专业素质之一。一般来说,我们应具备熟练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信息管理的某些方面已由原来的纯手工作业转变为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模式。现代社会中,进行信息活动已经无法与信息技术分割开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从事信息管理活动的重要工具。信息管理素质应当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成为信息时代高校信息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
当然,作为新时代的毕业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与客户的沟通、协调能力;处理事情、分析问题的能力;项目的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能力都是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信息管理类人才,不仅仅需要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也应该注重在管理方面的学习,不断地积累经验,学习前人的管理方法,总结之前的不足之处,及时掌握最新的管理理念并进行更新。
四、信息管理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
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走访调研、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明确了企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的期望,这些能力包括具备计算机组网与网络管理的基本能力;具备数据库应用的综合能力;具备对信息进行管理的能力;初步具备对多媒体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初步具备保障信息安全的基本能力;具备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设计、维护及应用的能力;具备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能力;具备网页设计、网站建设的基本能力。针对不同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与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给出一个简单的参照表1,参照此表可以对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制定一个更为详细的计划,进行专业素质的测评。比如对一些能力的考核可以采用社会上相对应的证书考核,也可以学校自行组织考试或考核,使他们将来能更好的适应即将面临的工作岗位,也可以使得工作单位对所招学生的能力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对于后期的员工培训也是一个不错的参考。
五、结论
采取科学的方法完善现有的测评体系,可以使大学生测评体系向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结合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特色等,不断研究、改革、完善该专业学生的评价制度,建立真正科学合理的专业素质测评体系,在测评工作中做到严肃、透明、客观,使专业素质测评工作进行良性循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并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可以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黄淑娟.论信息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及其培养[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2(3)107.
[2] 臧国全,丁丽娟.美国信息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调查研究及启示[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27(3)2-3.
[3] 杨中华,陈志明.港澳台信息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现状与启示[J].北方经贸,2009.(8)168.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086-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中国教育部1998年将原来的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与林业信息管理5个专业合并而成的,1999年起正式开始招生。许多学校将该专业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现代化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当今随着很多企业及机关事业单位正在实现信息化管理,按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应越来越凸显,但依据从2010—2013年连续四年某财经类高校的跟踪调查情况看,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一、财经类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就业情况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总体情况。从表1可知,2010—2013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率分别为92.71%、89.80%、89.32%和95.65%,其中2013年最高,高出2012年6%左右,也比平均就业率91.77%高出近4%左右(考虑到公务员等正式录用都是在年底才有结果,这里的就业率是以当年12月31日为统计截至时间)。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岗位类型。由表2可知,从事财务管理岗位的最多,达到37.35%,超过1/3;其次是市场营销和其他岗位,平均分别达到19.05%和14.29%;而从事数据库管理、网络与信息安全和软件开发岗位的相对较少,平均分别为8.96%、12.89%、7.28%,三个岗位合计为29.13%,不到1/3。
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行业分布。从就业行业分布看(如下页表3所示),非IT企业人数最多,平均达到54.34%,超过半数;其次是事业单位和IT企业,分别平均为17.09%和16.81%;平均有8.4%考取公务员;其他平均只有3.36%,也就表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考取研究生比率不高。
二、财经类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定位难。首先是受中国教育体制限制,政治、思想教育等非专业课程学时占比过高,相应造成专业主干课程课时少缺乏深度,教师教学仅停留在“蜻蜓点水式”的表层,缺乏深度,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毕业后不能具有较强的任职能力和发展后劲。其次是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各项知识衔接不好,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与技能“两张皮”,使人才培养很难达到“复合型”人才的标准。这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数据库管理、网络与信息安全和软件开发等三个岗位不到1/3的根本原因。
2.教学内容整体更新迟缓。首先是教材,虽然我们正处在大数据等信息海量产生的时期,但从全国看,由于整个专业发展较慢,具有专业特点且实用的教材相对稀少,而能够贯彻全课程始终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案例更为缺乏,这极大地影响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水平。其次是专业教师,当前财经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师基本来自计算机、自动化等相关专业和领域,知识更新慢,管理学、经济学等交叉性知识不足,知识广度不够,缺少实践经验,无法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方式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体系。
3.教学方式方法缺乏创新。目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多数课程的学习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虽然也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但还是单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保姆式”教学为主,缺乏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缺乏案例教学、论文式和讨论式教学的支持,这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4.学生社会实践及动手能力不足。课程体系沿用“基础教学+专业教学”的模式,课程内容重理论学习、轻实践教学,造成了学生是“理论上的巨人,实践中的侏儒”的局面,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际上,据调查,30%左右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三四年后,还不能明确自己到底是偏向技术还是管理,仍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模糊不清,对就业前景持悲观态度。
5.学科专业宣传力度不足。在求职时,很多招聘管理岗位的单位将财经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当作学计算机的,而招聘计算机岗位的单位将他们归为管理类,使学生处于一种极其尴尬的局面。
三、对策及建议
1.制定多模块的培养方案。单一的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需求,必须科学合理地细化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实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培养方向上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及能力,可以制定信息管理技术、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与服务管理、电子商务应用等多个模块的培养方向。
2.课程设置中突出财经类院校特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不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下的三级学科,并将管理科学作为自己的学科基础,它的研究对象是高效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对一个组织进行管理,更强调信息的组织管理与决策应用。同时,课程设置中要突出财经类院校特点,因为超过1/3毕业学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突出重点,增加财务管理类课程,对学生加强信息组织与管理以及财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训练。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素质是教学质量的前提保障。首先要结合财经类院校的特点,对原有专业教师队伍进行培训,增加其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企业管理、国际金融等经济管理类知识,熟悉经管领域实际的业务流程,掌握行业信息系统的应用,理解行业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成长为既懂计算机技术,又具备经管领域行业知识和实践研究能力的实用人才;其次是直接引进高水平人才,如专业博士、教授等。
4.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首先可在课堂教学中多增加实例的讲解,注重研究现实问题,强化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其次可在社会实习中可结合统计调查、专业实习中可结合信息经济学、毕业实习可结合信息分析与设计等课程来完成。目的是要求学生认识社会,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学从“知识型”教育向“素质型”教育转变。
5.加大专业宣传力度。首先是建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宣传平台,如建立能超级链接到校园网的专业网站等;其次是树立良好外部形象,如教师带领学生团队,承接各类企业信息调查、各级政府信息化建设采购项目等,对外树立教师和学生技术过硬、诚信踏实的工作作风形象,达到口碑宣传的效果;第三是内部宣传,一是鼓励科研能力强、项目任务多的教师,在学生中开展专业讲座,在展示为社会服务取得的成果的同时,吸引部分学生进入研究团队;二是邀请部分毕业后事业取得成功的学生,回校开展讲座,介绍经验,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更好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关键词] 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人才培养; 分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01. 057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1- 0097- 02
0 引 言
信息系统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产生的管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信管学科的博士学位。信管专业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是随着70年代中后期电子计算机在管理领域的广泛运用开始的。20世纪70年代末各大学纷纷创办“经济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培养信息管理类人才。2008年全国已有587所高校开办了信管本科专业,信管专业人才越来越被社会认可。
下面选取了中美整体实力较强的8所大学,就其信管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向以及就业情况分别作了详细的介绍。
1 美国大学的信管专业
根据2013年美国最权威的大学排名机构US News的美国大学管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排名,我们选取了4所在国际信管专业排名中都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大学作为分析对象,它们分别是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亚利桑那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文中资料源自4所学校网站公布的信息。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称为系统设计和管理(System Design & Management,SDM),设置在著名的Sloan管理学院,授予管理科学学士学位。课程总学分为123,必修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管理科学中的最优化方法入门、统计学思想和数据分析、大学生管理交流、管理的心理学实验室、企业财务会计、线性代数;限定选修课包括企业家能力和创新、财政理论、管理实施入门、供应链计划、制造业系统和供应链设计、市场管理、计算机和工程学问题解决方案入门、系统分析、信息技术精华、战略方案组织设计、软件商务、完整信息系统技术、战略方案以及组织因素、经济情报、战略结构和定价;一般要求的课程包括微积分、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课程、人文科学、艺术以及社会科学课程。
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CMU)的信管专业称谓信息系统管理(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ISM),设置在Heinz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授予理学学士。课程为总学分143,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信息系统环境、系统开发基本原理、设计和开发的应用、软件开发项目、信息系统应用。学科核心课程和组织管理相关课程任选一门;设计科学与理性选择相关课程任选一门;研究方法相关课程任选一门;专业沟通等课程任选一门。内容区域:信息系统选修课、组织方面、设计科学和理性选择、研究方法、专业沟通5个领域的课程。计算机科学基础:初级/中间体设计和中间体/高级设计。数学和统计学课程一门,统计学推理和实践(选修一种课程)。
亚利桑那大学(University of Arizona,UA)称为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设置在Eller商学院,授予工商管理学学士。课程有基础课程:英文写作、商业数学、计算机和网络社会、数学、财务会计入门、经济学、管理会计学入门、管理中的统计学推论、基本经济问题。必修课程:高级代数、管理和组织、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数据结构和算法、基本运作管理、使用和管理信息系统、组织行为管理、商业基础道德一体化和管理法则、商业数据交流、公共机构和政策的整体经济、业务决策的微观经济分析、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此外学院还开设有专业选修课以及人文科学选修课。
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win Cities,UMTC)是信息与决策科学(Information & Decision Science,IDS),在Carlson管理学院,授予商学学士学位。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简略微积分或微积分、新生写作或同等课程、心理学概论、商务统计:数据源、表述及分析、金融计算概论、职业技能基础。核心课程:管理基础、管理会计学入门、商务处理和管理的信息系统、财政学基础、运作管理入门、市场营销原理、员工和劳资关系、跨国公司的环境、商业通讯。专业课程:系统发展计划简介、商务系统的分析和建模、信息技术基础、管理信息服务沟通、国际化。商务方针核心课程:商业通信、跨国公司环境理解;跨国商务、商业方针;策略程式化和执行(任选一门)。选修课程:财政学的信息系统和技术、高级数据库设计、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信息系统特别主题、信息系统产业实习。
麻省理工学院的Sloan管理学院是世界著名的管理学院,SDM专业设置在旗下,无疑对SDM专业的管理类课程设置具有明显优势。从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麻省理工学院的SDM专业是技术、经济和管理的综合导向,学校培养的学生是管理科学专业的偏信息技术方向,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又不是非常的深入,因此主要培养学生为实现有效的信息系统支持而产生的技术和应用方面的能力。学校SDM专业的毕业生被录用的职位广泛,包括产品设计、系统开发、产品研发和创新、工程管理、运营管理、IT软件开发、市场营销、销售。同时还会有一些行业专门聘请SDM的毕业生,其中包括航空航天、国防、政府信息系统、电信、银行和咨询公司。
众所周知,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是世界最强的专业之一,在开设ISM的课程中充分利用了学校这一学科优势。从ISM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门数较多且涉及领域广泛,强调对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的训练,对开发信息系统的原理、方法及技术的掌握要求高,开设了多门信息系统的课程。学生对经济领域以及组织管理要求有深入的了解,开设了高级微观经济学原理、组织行为学等课程。同时对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视,开设了沟通、写作等相关课程。CMU的ISM专业培养的学生是组织中信息系统的开发者,是信息系统终端数据的分析者,是为组织提供信息系统服务的高级咨询师。ISM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比较广,包括银行、IT行业、金融业、传媒业、制造业等,职位包括分析师、应用工程师、助理顾问、商务技术分析师、ERP开发员、财务分析员、IT项目员、QA工程师、高级顾问、软件工程师等。
亚利桑那大学与麻省理工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并称为管理信息系统(MIS)三巨头。学校开设的管理学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并重,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如数据结构和算法、数据库原理和应用以及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也要对管理领域的相关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如经济学、管理等课程,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UA的MIS专业培养的人才是技术性较强的管理类人才,主要从事的是组织中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和咨询等职业领域。目前从UA的MIS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看,多从事商务分析、商务应用开发、信息技术咨询、系统分析师、信息技术开发项目指导、数据库管理、商务智能分析、系统开发、数据库分析、网站开发、网络管理、技术支持专家、信息系统管理、信息技术使用者联络员等。
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的IDS专业授予的是商学学士,它的课程设置具有明显的商学的特点,如开设了商业通信、跨国公司环境理解和跨国商务等课程,又有和商务有关的信息系统课程如商务处理和管理的信息系统、商务系统的分析和建模,同时开设经济管理的课程,但相关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较为弱化。从该校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IDS注重培养商务型信息管理人才,为组织提供更多熟悉商务运作的信息管理类人才。它们的学生多从事银行投资、市场、咨询、金融等方向的工作。
以上4所美国大学信管专业的学位授予,课程设置各具特色,每所学校依据自身的学科优势,构建具有特色的信管专业,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备经济管理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以职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的培养。
从就业方向看,麻省理工学院SDM专业毕业的学生多从事管理类方面的工作;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毕业生主要从事信息技术较深入领域的应用,亚利桑那大学毕业生多从事信息技术相关的一般性的工作,而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的学生从事信息技术支持的商业的工作。不管是哪所学校的毕业生,信管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事的工作领域都是比较宽泛的。
2 国内大学信管专业
清华大学的信管专业设置在经济管理学院之下,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学生要学习必要的基础课程,包括会计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信息管理导论。还要学习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动态系统分析与控制、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专家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运筹学、计算机系统原理、生产与运作管理、面向对象的分析技术方法等课程。学生毕业后,进入各类企业与政府部门,从事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开发,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主要的就业企业类型包括国内外知名的咨询公司、政府机关、金融机构、电信公司、高技术企业等。从清华大学信管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情况以及其自身在信息技术和工业工程学科方面的实力,可以看出清华的信管专业偏向技术方面。
复旦大学信管系设置在管理学院,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课程设置与清华大学基本相同。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方向基本一致。
武汉大学的信管专业设置在信息管理学院之下,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信管专业的主干课程与清华大学所设课程基本一致,但有所不同的是学生要学习一些图情档案知识,以体现学科特色。
东南大学信管专业设置在经管学院下,学生毕业后授予管理类学士学位。其基础课程与清华大学信管专业所设基础课程类似,但与清华大学相比,该校还开设较多的企业管理和经济类课程。
综上,国内学校虽然普遍是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但培养目标基本一致,主要以培养具有信息分析能力与企业管理创新,能够驾驭信息资源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3 中美大学信管专业综合比较分析
美国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在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设置是多样化的, 有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技术、信息技术、传播学、信息科学等多个专业方向,职业导向较明确。美国大学信管专业的名称有所不同,授予该专业的学士学位也是不同的,如管理科学、理学、商学学士等,从授予的学位上明显可以看出信管专业所具有特点和学科偏向。我国大学信管专业方向相对单一,学士学位授予的领域主要是管理学学士。
国内信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大体有3类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经管类课程、信息技术类课程,课程设置比较固定,除此之外还有些实践类以及专业选修课程。美国大学也基本上包括这些课程,但是课程选择范围和课程内容更加广泛,社会实践环节更加深入,强调创新能力培养。除此之外,开设了写作课、谈判课、表达分析和研讨课等课程,用于培养学生和社会的沟通能力。
总之,美国大学信管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是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是自由、开放式的,这样满足了社会对信管专业要求。国内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借鉴美国大学信管专业培养人才的方法,修改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更好地提高我们信管专业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迎接社会的挑选。
的确,相比金融学、计算机、汉语言文学、工商管理等资深老牌专业,1998年才在国内大学正式设立的信管专业俨然是个面目模糊、刚刚起步的青年。这也成了不少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对它持怀疑态度的原因:在一个才设立不到20年的专业里能学到什么知识?毕业后能找到工作吗?事实上,如果了解这个专业成立的相关背景和学科优势,相信这些谜团自然就能解开了。
机遇:信息时代应运而生,未来企业的“香饽饽”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到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这一背景下,由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以及信息学专业合并的信管专业由此诞生。
国内绝大部分高校的信管专业隶属于经济管理类院系,因此,手里拿着管理学学位证的信管专业毕业生们不是仅仅只会埋头敲程序的“码农”,而是“比搞技术的懂管理,比搞管理的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美国信息资源管理学家霍顿和马钱德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指出:信息资源与人力、物力、财力一样,都是企业的重要资源。随着企业信息化的逐步推进,对于如今的金融企业来说,对企业生产经营中涉及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规划和有效利用,逐渐成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砝码,而与之对应的信管人才正是社会的亟缺人才。
不同于简单的信息技术人员,信息管理者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如对于企业的CIO(首席信息官)来说,信息系统规划能力必不可少,单纯的计算机专业人士根本无法胜任。互联网行业“大牛”、百度CEO李彦宏就是北京大学信管专业出身的。
就读体验:文理双修,技能加身
为了达到这样的高要求,信管专业的学生可谓是文理双修,涉猎广泛。在本科期间,学生需要学习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运筹学、数学建模等数理基础课程,并通过C++、C语言、Java等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来掌握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然后学习经济管理学和数据库应用开发、网站设计与经营、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系统仿真等课程,逐步掌握信息系统与资源开发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技能。其中,信管专业的特色课程有空间信息管理、企业信息化、信息技术与学科前沿等。
所以,对信管专业的学生来说,既要敲得了动辄上百行的代码,也要能把数百年内不同门类的管理学理论倒背如流,这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每到期末考试,“计科狗”熬夜苦编程序,“汉语妹”狂啃课本的时候,信管专业的同学早就习惯了游走在机房和图书馆之间那种“无缝切换”的日子,苦中作乐时还美其名曰“文理并重换换脑子,复习起来效率更高”。
考试周不好熬,可经过了这日积月累的修炼,当你不经意地拿出自己编的游戏软件或自主开发的简易APP接受同在管理学院的文科生的崇拜时;当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写论文头痛,你却因为有日常的文科知识积累而写起论文来游刃有余时,会觉得不枉平日里受的罪。
虽然信管专业学科覆盖范围很广,但是大家可以放心,因为课程难度相对不大,信管专业相比计算机专业或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课业压力并不算很重,能自主规划的课余时间也算宽裕。同时,因为学科的广泛性,信管专业的同学相较于文法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转专业或跨专业考研时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就业选择:择一而精,培养核心竞争力
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领域广泛,可以在政府各级管理部门、IT行业、工商企业或金融单位,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评价等相关工作。可能有人会觉得,信管专业同其他交叉学科专业一样是“万金油”,但就专业老师和优秀学长学姐的一贯经验来看,就读于交叉学科专业意味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在大学四年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尽早分析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板,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然后有意识地进行专业训练、培养专业技能。可以利用平常的空闲时间练习写数据分析报告,设计完整的数据库分析系统或网站,构建一个简易的搜索引擎,用编程语言尝试开发软件……掌握一门过硬的技术才是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如果你精通一种主流的编程开发语言和软件配置管理工具,且参加过一些实际项目的开发工作,毕业后就可以从事企业的管理软件开发工作。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相比,对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的熟悉就是你的竞争优势。如果你的编程能力较弱,则可以着重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争取拿到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等权威证书,同时注重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那么你不管是应聘互联网企业的系统维护或是销售管理等相关岗位时,就会更有竞争力。
当然,如果你既是专业素质超高的“技术控”,又是精通经济、市场、财务知识的全才,那么ERP、SAP专家顾问、CIO等高精职业自然向你敞开大门。
高校看台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信息管理学科教学与研究基地,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信息管理高级人才和信息职业领导者,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学科实力排名全国第一。学校通过聘请外籍专家、选送学生出国留学等途径,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近年来,每年均有部分信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直接赴欧美著名高校留学和新加坡等国家就业。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发展;本科教育
一
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开展信息资源管理本科教育的必要性。
(1)是信息资源管理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材料、能源和信息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基础资源,在信息社会,核心资源就是信息。现代社会材料、能源高速耗损,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希望。正确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对于加快我国信息化进程,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是推进我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军事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我国各级政府推行政务公开、电子政务,企业推行ERP、电子商务等都离不开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支持。在军事上,自海湾战争以来,各国都意识到雄兵百万、机械化作战等已经是上一代军事模式了,现代战争将是信息化战争,谁能够掌控信息资源将直接影响到战争的成败。开展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
(3)是我国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教育部曾经下文指出,高校对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重视不够,应该进一步加强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结合,在其结合点上形成新的学科专业方向。而信息资源管理正是这样一门软科学,它跨越了文、理、工、管多个学科门类,涉及图书馆学、档案学、情报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系统工程等多个学科。开展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符合我国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4)是图书馆学和档案学发展和整台的必然选择。1998年,当时的国家教委重新划分专业目录,将图书、档案合并作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不少高校也紧跟着把这两个专业并入管理院系,但随之也带来一些消化不良的问题。图书和档案都属于信息资源,而开展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则将这两种信息资源与管理建立起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可以促进图书和档案专业更好地融入管理学大门类。随着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建设的实施,可以创建新的上位学科来支持和引导图书和档案专业的发展,拓宽专业口径,化解双方过去的无序争斗局面,使它们团结在新的旗帜下共同前进。在信息资源管理本科阶段完全可以包含原来两个专业的基本内容,而更专业的部分可以留到研究生阶段去区分和学习。另外,原情报学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也可以在信息资源管理专业中一展身手。
(5)是改善相关传统院系的招生和就业状况的合理举措。近些年来,图书和档案专业的毕业分配虽然很好,但生源质量和人数却持续下滑,也即出口好但入口差,长此下去,势必导致学科的衰败。对于出口好,也应看到主要是因为冷门专业的毕业生相对较少,而这种现象未必能够持久。通过开展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不仅仅是换了一件新潮的外衣,更预示着过去的冷门专业将焕发新的活力,屹立于信息时代的潮头,而这也将极大的改善相关传统院系的招生和就业状况。
二
现阶段,我们已经具备了开展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一些有利条件。
(1)发达国家的相关研究和发展为我们开展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获取了有益的经验。尤其是各位专家学者在理论上的建树以及各经典的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等的实践,都值得我们借鉴。
(2)我国的信息化工作已经进入信息资源管理阶段。如果说在信息资源建设阶段我们更多需要的是信息工程技术人员,那么现在则更加需要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然而,图书和档案专业的毕业生数量有限,而且主要进了图书馆和档案馆等专业机构,使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相关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这就为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前景。
(3)教育部的原则意见为开展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教育部2001年10月发文《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对开展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形成有力的支持,尤其是第七和第八条:“7.积极开办应用文科专业。进一步加强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结合,在其结合点上形成新的学科专业方向。8.鼓励高等学校加大使用信息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学科专业的力度,实现传统学科专业新的发展。”
(4)高校的院系整合和专业改革为开展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基本条件。值得注意的是,原国家教委前两次修订本科专业目录分别是1993年和1998年,其中1998年的修订直接导致了很多高校中的图书和档案专业并入公共管理学院。而近些年的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是非常快的,再次修订本科专业目录已是迫在眉睫,信息资源管理的最终正名已是难以阻挡的趋势。
三
下面我们来谈谈开展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基本构想。
1.合理设置相关院系及专业
不同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整合院系及专业以利于开展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原来就有独立的档案学院,图书、档案专业隶属于档案学院,将档案学院改为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非常合理。浙江大学实际上裁撤了图书和档案专业,整合为信息资源管理专业,这种改革对于传统的理工类高等院校较为合适。对于综合类大学,图书和档案专业大多已经归入公共管理学院。以西北大学为例,图书和档案专业于2000年归入公共管理学院图档系。人大和浙大的经验值得借鉴,但与我们的实际情况不完全符合。西北大学是一个传统的综合性高校,但直接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显然牵强,立即裁撤图书和档案专业也太唐突,这两个专业的毕业分配至今仍是公共管理学院内最好的。我们认为,分阶段地循序渐进是最佳选择。
现阶段可以不改变现状,将图档系更名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系(这一点我们已经实现),下设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三个专业(应视各校的实际情况而定)。鉴于国内目前还没有不裁撤图档而独立设立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先例,必要时可以暂将其命名为政务信息管理。但需要特别强调两点,一是政务信息不能简单的归于政府信息,二是信息管理已经发展到了信息资源管理阶段。图档可以合并招生,分开培养,但信息资源管理应该独立招生,最好文理生兼收。待条件成熟时再整合原有专业。这个条件在外部是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以及教育部学科设置的再次修订,在内部是我们师资和教改的推进。
以后可以考虑将图书和档案专业完全并入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拓宽其本科专业口径,而在研究生阶段再细
分图书馆方向、档案方向以及政务信息方向等。系内还可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编辑出版学以及文秘等专业,但文秘专业的职业化倾向过重,科研氛围不足,必要时可以撤除,转为在电子政务方面考虑专业发展。对于那些没有图书和档案专业背景的高校,建议直接申报创建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河北师范大学就是在无图档专业的情况下在商学院设立的信息资源管理专业。
2.准确把握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们认为,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各系统的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各类信息资源管理过程及相关技术,以及政务和经济信息管理行为、程序,能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收集、处理、检索、传播以及综合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此专业的核心课程“信息资源管理”还应肩负起提高全校所有专业学生的信息资源管理素养的重任,其重要性不亚于外语和计算机。
3.科学构建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
根据课程的内容、性质及功能,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应由通修课程、学科核心课程、学科方向课程和选修课程四大门类构成。其中通修课程没有明显的专业区别,目的是完成基本素质教育,在此不做讨论。经过仔细斟酌,我们拟首先设置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核心课程和方向课程)为:高等数学、管理学原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分析与预测、信息法学、信息传播技术、信息描述、信息检索、信息处理、经济信息管理、电子政务、图书馆学基础、档案学概论、数据库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网络。本专业的选修课程可以设置如下:行政管理学、企业管理学、运营管理、项目管理、知识管理、西方经济学、财政与金融、基础会计学、应用统计学、信息经济学、信息计量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认知与决策、新闻学基础、情报学概论、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公文写作、运筹学、逻辑学、电子文件管理、多媒体技术等。
4.勇于创新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机制和教学方法
既然专业是信息资源管理,那么对于教学信息资源也应该用现代化方法进行管理。我们已经初步建成教学资源系统、教学交互系统以及教学评测系统,并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信息资源管理中来,改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知识和素质全面发展。另外,学校的图书馆、档案馆和出版社,当地政府的信息中心,当地优秀企业等,均应发展为教学和实习基地。我们还特别鼓励本科生在实习和调研以后撰写相关论文,不少学生在《电子政务》、《陕西档案》等期刊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真正落到了实处。
5.努力实现与相关传统专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概念较新、口径更宽:图书和档案专业更加偏向图书和档案专业应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对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开发、项目管理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文秘专业在组织、文书、心理、社交、礼仪等方面的要求更多;编辑出版专业则更加专注图书的编辑、出版、发行业务与管理工作。我们力求在保持各专业特色的基础上,促进专业交流,协调专业发展。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创新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123-02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业中的应用与普及,信息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管理与计算机相结合的一个专业,承担为社会输送信息人才的重任,而信息具有时效性和不完全性等特点,这就要求信息处理人员在进行信息管理工作中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所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该专业建设的重点工作。
一、专业现状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一个专业,它的兴起来自于社会的需要。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将1994年颁布的原目录中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信息学、林业信息和管理信息系统5个专业合而为一,设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专业调整情况如表1所示。在2008年全国有434所高校设有信管专业,有的高校把信管专业设立在计算机学院,有的隶属于管理学院。
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信管专业从2001年开始招生,已经毕业人数600余人,每年就业率都可达到90%以上。可见该专业的就业形势很好,但从毕业生反馈的信息中得知,毕业生在工作中往往很少用到学过的专业知识。该专业涉及的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知识更新速度快,即使在学校学到很多前沿知识,等到毕业后,这些知识中的很大一部分已经“过时了”。所以说,学校在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除了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那些思维开放、富有想象力、想法新颖、做事果断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科技素养、人文素养、心理素养、身体素养,而且还应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该校信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该专业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的方案,其中效果较突出的是本科生导师制。该方法结合生师比始终在3:1左右的特点,先向学生公布教研室每个教师的个人简历及研究方向,然后由学生选择导师,接下来教研室主任和学科带头人在征求教师意见的前提下进行人员调整,使每个教师指导3-4名学生。教师要了解所指导学生的理论、实践和科研等多方面能力,并按计划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指导。本科生导师制从2005年开始实施,期间有近1/3的学生参与了教师的科研项目,还有一些能力较强的同学参加了大学生科研立项,并在期刊杂志上。这种重点培养的方式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当前大部分高校的信管专业在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不符
信管专业培养目标是企事业信息化人才,但事实上毕业生很难满足社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预期,近年来,我国各高校信管专业的招生人数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些现象不应该是社会需求的真实反映,而是由于我们的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没有满足社会需求所造成的。
造成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不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信管专业是新专业,企业对该专业了解不够,社会上一直存在着“搞管理信息系统的人一定毕业于计算机专业”的思维定势;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该专业归属混乱,目前的信管专业分别设置在管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理学院、工程技术学院、会计学院等。这种状况使信管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着诸如专业定位缺失、专业特色不明显、行业方向过于模糊等现象。这些对信管专业的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二)学生创新意识差
信管专业在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安排有较多的计算机操作学时,每学年安排不同层次的实习,学业优良的学生还有机会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虽然该专业为学生提供了以上一些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机会,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不十分理想。
造成学生创新意识差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实验内容与企业结合不密切,专业知识体系中缺乏一定的行业背景、行业知识以及实践积累,学生对企业实际流程不了解,在实验中不能结合所学知识对企业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与分析,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实验课缺乏科学严格的考核机制,大部分考试课的实验成绩只占课程总成绩的10%左右,这其中还包括书写实验报告和出勤分,这种评分不能考核出学生的操作能力,从而影响了学生上机操作的积极性。这些现象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在我国高校中,信管专业是一个新专业,新专业需要大量教师,由于急速扩充,大部分高校忽略了教师综合能力的考核。该校信管专业的教师队伍也是在短期内扩展起来的,大部分教师是从高校毕业直接走上讲台,没有在企业中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企业流程的了解局限于书本。由于自身对企业了解不够,在讲课和指导设计过程中很难把理论较好地结合实际,就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了。
(四)研究手段落后,缺乏相应的研究条件和设备
信管专业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研究中的运用,虽然我国高校信息管理院系也强调所谓现代化设备的运用,但包括黑龙江科技学院在内的大部分院校仅限于微机层次,在网络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实验室能上网的电脑也不多见。由于科研条件所限,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就限于描述性研究为主,缺乏严格、系统的实证性研究,从而影响到科研成果的应用,进而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加深社会对信管专业的了解
1.提高培养模式的市场化程度。高等教育体系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保持其相对独立性和超前性是必要的,但更需要纳入社会大市场之中,高校培养的人才必然要受到独立于教育部门的企业、组织的检验。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于社会市场的需求。因此,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不能闭门造车,要积极采纳来自企事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意见。
2.加强社会对高校的评价和监督。我国目前对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以一纸文件进行规定,而对于这些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等关键指标,却缺乏必要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尤其没有体现社会对专业的评价和监督。为此,要加强社会对高校的评价和监督,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要力争反映最新的社会人才培养需要。
(二)强化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
1.改革实践教学模式。作为信管专业的学生,不拿相当一部分精力投身于实践,不从一线的实践当中学东西,光靠书上的东西是非常不足的。所以,有必要建立一个学院与企业之间密切交流、合作的机制,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观察能力以及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系统规划与系统设计能力,并通过在企业实习培养学生较强的人际沟通与快速反应能力。
2.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法。在实验考核上应加大对考试课实验环节的考核比重,目前已有部分考试课采取了理论和实验各占50%的考核标准,应把这种考核标准扩展到更多的专业课程中去,并增加实验过程的考核。教师应在上机过程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监督实验进程,并根据实验内容完成情况提出问题由学生解答。并把过程考核作为平时成绩评定依据,以此督促学生注重平时的积累,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和行为习惯,真正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设计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建立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信管专业是一门综合经济、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学科,对教师队伍的素质有着特殊的要求,学校要舍得投入财力、物力培养师资,可以采取与企业互相交流的方式,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业、IT职业培训机构锻炼学习,或者聘请具有实际管理和信息系统开发经验的专家,定期向教师讲解当前信息管理行业的最新技术和发展状况,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四)加强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
信管专业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一个本科专业,其发展趋势是以管理科学为基础,以多学科知识为支撑,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解决管理工作中的各级决策问题。所以应加大对实验室硬件设施的投入,建立一个高度集成、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平台,从根本上改变研究条件,为学科发展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
以上问题不仅是黑龙江科技学院信管专业的问题,也是同类院校信管专业的共性问题。以上对策只是从高校能力范围的角度提出的,有些问题比如专业归属混乱,则需要依赖于更高的教育机构从宏观角度进行调整。作为管理科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才能切实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进一步推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学术繁荣。
[本文为黑龙江科技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协调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文章。]
参考文献:
1.汤志伟,吴瑞巍,余海莹.信息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与核心能力培养互动模式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5)
2.任传成.地方本科院校的信管专业建设问题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2)
3.卢志平,陈朝晖.主动实践理念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J].现代情报,2009(4)
4.杨茂森.创新型人才的六大特征[J].中国人才,2008(7)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
一、引言
一方面,中国GDP增速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2012年、2013年增速分别为7.7%、7.7%,到近两年保持在7%左右,这是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换。中国告别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进入“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阶段。另一方面,IT产业在过去5年的时间里,经历了28%的增长速度,是同期的国家GDP增长速度的三倍,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已经进一步增强,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IT产业占全国工业比重达到12.3%,占GDP的9.1%,成为第一大产业。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促进IT产品更新换代,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并进而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用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因此,在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培养并且储备高素质的IT人才显得非常重要。
二、当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传统意义上认为,计算机信息管理是计算机科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该专业学生需要学习计算机技术和企业管理相关领域知识,毕业后可从事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维护等工作,可通过数据管理与分析等技能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减速转型,相关企业对信息系统(如ERP)相关专业人才需求在萎缩,而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以及信息产业的深入发展,海量数据已经成为可利用、有价值的重要战略资源。而对企业的数据资源,尤其是巨量数据进行处理、统计分析,挖掘数据中隐藏的价值,为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持,日益重要,需求日益旺盛。因此,当下应深入开展市场调研,了解行业发展趋势,理解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着手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进行调整与改革,培养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适应IT行业尤其是大数据领域发展趋势的信息化高技能人才。
三、新形势下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思路
下面以我院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特色专业建设中所做的探索与研究为例,进行总结。
1.校企合作是当前专业建设形成特色的必由之路
校企合作是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的一种“互利共赢”合作模式。我们的思路是校企合作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与企业管理者、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分析信息处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等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技能要求,确定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企业信息化实际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根据工作岗位知识、能力、技能要求确定课程内容,以掌握信息系统、数据分析系统的设计、实施、维护等技能为核心内容开展训练。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等多种模式开展与企业实境紧密结合的情境教学;同时将企业文化、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交替进行,校内主要进行计算机信息管理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实训;校外实训基地带薪顶岗实习,在真实企业环境下开展职业综合素质养成训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成为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
2.面向企业信息化、数据分析/大数据分析岗
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人才需求调研结果,我们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就业岗位群核心能力分解为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数据库技术应用能力、ERP应用与维护能力、网络基础应用能力、数据分析/大数据分析能力,对照这些核心能力,建立相应课程模块。为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能力,对应开设的主干课程如下。(1)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Excel数据分析、计算机组装与维护;(2)数据库技术应用能力:SQLServer企业级数据库技术、MySQL数据库技术;(3)ERP应用与维护能力:企业经营管理、基础会计学、ERP原理应用与实训;(4)网络基础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基础、Linux操作系统;(5)数据分析/大数据分析能力:SPSS数据分析、大数据技术基础、大数据分析项目。课程设置中突出实践性,实践实训学时占全部课程的百分比约为80%左右,能够体现出专业的特色,达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目的。
3.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改革
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文化引入课堂,将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请进课堂,让学生尽早接触企业岗位需求和文化,按照“课堂学习——课程实训——企业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组织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推进课程项目化改革,使学生掌握企业一线岗位需求技能,实现“零距离”就业。
4.教学资源建设
以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为重点,着力做好核心课程资源建设,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引入企业项目案例,将企业项目根据工作流程,序化为一组可在课堂上分步实施的实训任务,通过实训任务锻炼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教师将项目实训完成过程录制成MOOC视频,放到学院MOOC平台,学生可以通过PC浏览器或手机APP学习。在MOOC平台上,为每门课建设包含课程标准、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视频、课件、案例、作业、题库等在内的课程资源,使MOOC平台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互动的线上平台。MOOC平台可以辅助教学与课程考核,将教师尽量从这些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用于课程资源建设,用于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中。
5.优秀的教学团队是专业特色建设的根本保证
加强师资队伍培养,鼓励教师进入企业一线实践锻炼,鼓励教师带学生参加企业顶岗实习,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请到学校课堂,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兴趣小组校外指导老师,将专业教师、企业讲师和优秀学生组成团队,积极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积极承接各类企业项目,通过竞赛、项目锻炼教师和学生。
6.不断完善专业实践实训条件
高职毕业生的特点是职业技能高,而这与学生在专业的职业化实践环境中不断训练是分不开的。为此,我们对专业现有的信息管理实训室进行改造,为实训室配备一台高性能计算机作为ERP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满足ERP专业方向建设改革需要。同时,新建一个数据分析与大数据实训室,配置高性能服务器和PC机,利用云计算Docker虚拟化技术搭建实训教学系统,选用主流计算框架与分析模型,将数据分析与大数据技术应用到企业级项目中,将理论知识、实训教学与项目实践融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项目实践能力。
四、结语
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IT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IT产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水平的IT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是走向IT产业大国和强国的前提条件。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只有深刻把握时代脉搏,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深化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才能不负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重托,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管莹.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4):20-22.
关键词: 气象大数据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教学改革 专业建设
1.引言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海量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的大数据时代已席卷而来。在未来的WEB3.0时代,数据就是资源,数据是保障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此背景下,社会对信息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同时也对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结合气象大数据时代背景,针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气象行业高校特色,借鉴国外信管专业教学改革的先进理念,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教学方案和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以期培养更加优质的复合型、交叉型、创新型信息管理类人才,为我国的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作出贡献。
2.气象大数据概述
2.1大数据概念与特征。
关于大数据的概念,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和学者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比较普遍的说法认为“大数据是指数据量巨大、数据形式多样,以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为主的数据集合”[1]。大数据通常认为具备以下四个特征[2]:
(1)数据量巨大(Volume)。数据量级已从TB(1TB=210GB)发展至PB(1PB=210TB)乃至ZB(1ZB=220PB),可称海量、巨量乃至超量;
(2)数据类型多样(Variety)。越来越多的为视频、位置信息、图像与图片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信息;
(3)有效价值小(Value)。以视频为例,连续不间断监控过程中有价值的数据可能仅为一两秒的数据流[3];
(4)处理速度快(Velocity)。数据流往往为高速实时数据流,需要快速、持续地实时处理。
在此背景下,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工业污染日趋严重,各地气象灾害频发,因此迫切需要对各类气象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和分析,对气象灾害进行预测和预警,减少经济损失。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得处理海量、分布式的气象数据成为可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正是培养气象大数据处理与分析人才的主要源泉。
2.2气象大数据时代信管专业面临的挑战。
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我国的信管专业是在教育部1998年7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之后[4],由原来分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5个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信息学、林业信息管理)合并建立起来的。专业建立之初的目的是研究如何系统地设计数据处理应用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专业培养理念和教学安排逐渐显现出一些弊端。
(1)专业定位不清晰。信管专业设立的特殊背景,导致在教学和管理中对专业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定位非常模糊,比如理工科背景的专业发展偏向计算机领域,具有经济管理学科背景的专业又朝着经济与管理方向发展。定位混乱为信管专业的后续发展埋下了隐患,导致该专业没有在社会上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产生影响。
(2)人才培养方式单一。人才培养方式需要灵活多样,而国内信管专业发展历史比较短,人才培养方式普遍单一,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学习实践的机会很少。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差,缺乏核心竞争力,没有突出专业特色,因此,就业空间被计算机科学或管理学专业学生挤占[5],造成人才供给与需求的严重脱节。
(3)课程体系亟待更新。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大体上包括基础课程(如外语、数学、德育、体育等)、经济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类课程(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开发工具等),是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的简单拼凑组合,自专业设立以来,没有大规模地进行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缺乏课程体系的顶层规划与设计,未能体现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
气象大数据时代,需要处理的气象数据集合,不但在规模上急剧增长,数据类型也更复杂。TDWI的分析报告指出,对现有数据进行分析和监测已经不能满足气象行业和相关部门的需求,未来的数据分析人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技能和素质以适应深度分析数据的需要,比如技术能力(工具、流程、专业知识)、管理能力(领导艺术、项目管理)、社会交往能力(交际、团队协作、解决问题)和系统能力(系统开发、企业规划)等[6]。
在此背景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急需改革,本文从气象大数据背景的人才需求角度出发,对教学改革策略提出建议。
3.改革措施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服务气象事业发展为导向,以服务“互联网+”经济发展为重点,以深度国际化为提升动力,建立并完善分层分类、“三个导向”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未来的改革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3.1引入OBE教育范式,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OBE教育模式的核心精神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育活动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移。本专业建立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以工程教育改革实践为基础,深度借鉴、挖掘和利用工程教育所蕴含的思路与主旨,结合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及工程教育认证发展趋势,进行探索与再创新,计划四年内,完成以下教学改革项目:
(1)建立本专业OBE工程教育体系,构建基于学生发展的师生学习共同体。首先,制定专业层面的预期“学习产出”;其次,通过一体化课程设计,建立课程与培养标准的匹配矩阵;再次,确定课程层面的预期“学习产出”,并设计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最后,做好专业层面与课程层面的实际“学习产出”评估。
(2)与知名高校、评估机构合作开展OBE教育效果跟踪调研。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合作,完成教师发展评价调查;与麦可思公司合作,完成学生学习时间投入调查。
3.2坚持气象特色发展,打造高水平跨专业支撑平台。
在强化气象学科特色优势的基础上,突出本专业的行业特色及信息技术在互联网时代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的应用特色,逐步构建经管类跨专业支撑平台,凸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对经管学科其他本科专业建设的示范引领和品牌效应。未来四年,从三个项目着手实现平台和资源优化:
(1)建设大数据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为适应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技术更新快的特点,需要丰富多元化教学模式,以江苏省大数据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建立大数据开发实验室,包括云存储平台建设、基于云存储平台的教育资源建设、大数据开发平台建设、大数据分析工具与资源建设,能有效应用云存储技术实现教育资源。
(2)建成基于云平台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各专业教师协同优势,通过有机整合师资、课程、教材、教学网站、实验室、实习基地等资源,构建统一的国内一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将各专业丰富的资源进行合理整合,联动建设。通过发挥品牌专业优势,建立区域共享机制,在国内高校专业中形成较强的示范性、引领性,实现教学资源全球共享,提升专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3)建设省级“气象信息管理与服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三方共建平台“气象服务科学研究中心”及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建立“气象信息管理与服务实验中心”,不仅用于本专业学生的理论实践与技能训练,而且为气象行业信息化培训提供规范化现代化高水平实践实训基地。
3.3深度融合工程化培养理念,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为了培养适合行业和江苏经济发展需要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面向气象大数据时代要求,侧重培养学生数据分析和系统研发实践能力,将实践教学环节和工程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教学中,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数据分析等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未来四年,将实施三个项目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1)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带动课程体系建设。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专业审核评估标准,将学生基本实践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到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中,强化工程创新意识、工程创新能力和工程创新思维训练。将相关课程实验教学比例增加至40%左右,在以往两周集中实训课的基础上,不同学期增加课程设计专项、学科竞赛训练专项、科研实训专项等训练计划,实现“由点到面”递进式能力培养。
(2)以工程化培养目标促进实验实践教材出版。充分利用教学团队国际化进修成果,借鉴国外知名高校的教学思路和改革成果,按照精品化、精细化要求,编写《数据挖掘实践》、《气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8-10门实践类课程教材,争取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3部。
(3)继续完善“专业课程链”相关课程建设。开设翻转课堂和开放式教学,并采用任务驱动式、体验式教学方法,建设《信息组织与检索》、《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核心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实现“专业课程链”中精品视频公开课程覆盖率100%,1-2门课程遴选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4)紧密结合“专业素质链”加强实践型教学。对学生从事社会实践、素质培养、科研训练等活动进行有效指导,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3.4推进高端国际化战略,与国际顶尖高校深度合作。
(1)加入国际顶尖信息管理学院联盟iSchool。iSchool成员主要涵盖了如信息科学、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传播科学、计算机科学、系统设计、工程学、心理学等相关领域,通过以iSchool建设为契机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过程进一步规范,通过开展一系列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推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与国际接轨。本专业充分发挥在气象、信息科学等跨学科领域优势,力争尽快加入iSchool联盟,与国际知名高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不断吸取国际知名高校有益经验、改革创新,促进学科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核心竞争力。
(2)创立一流“气象信息资料同化”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国际科研合作机构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把握国际前沿动态人才的最佳平台。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组建“气象资料同化与融合研究中心”,与亚利桑那大学组建“商务智能国际合作中心”,着力打造高水平科研人才的培养基地,依托科研平台建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课程实验班”,联合培养学生,拓宽本科生出国交流渠道。
(3)推动专业国际评估。与国际知名麦可思等第三方评估公司合作,建立紧跟现代气象事业发展和国际化步伐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培养评估体系。通过与国外同类学科专业的对比分析,以及与国内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国际评估的基本原则、指标体系和相关程序,每两年邀请和组织国际同行专家进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评估会,形成评估报告。
4.结语
本文结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现状,从大数据人才培养的视角对专业的培养理念和教学方案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由于大数据人才培养本身就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将大数据人才培养落实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具体建设中,不仅要考虑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方法的创新,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的科学配置等。因此,只有系统性地进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才能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气象大数据的复合型、交叉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智慧,张泉灵.大数据研究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48(2):1-16.
[2]Wikipedia[EB/OL].http:///wiki/%E9%9A%90%E7%A7%81%E6%9D%83.[2015-1-15]
[3]闫娜.大数据视角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13(11):9-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