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4:57:20
导语:在社区养老问题及对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F840.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6-0105-02
一、问题的提出及调查研究
哈尔滨人口年龄结构1997年开始进入老龄化发展阶段。2000年底,哈尔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99.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0.62%。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哈尔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13.9万,占总人口的11.69%。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75.6万人,占总人口的7.75%;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为12.5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0%以上。哈尔滨市老龄化程度高于11%的全国平均水平。据预测,按照每年3%的增长速度,2010年哈市老年人口将达到130万人,2020年达到170万人,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重。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我国传统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已不能很好的承担养老重任,在社会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社会化养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不可能取代家庭养老。因此,社区养老服务作为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的一种辅助方式就应运而生。然而,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服务方式,社区养老服务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在此,作者通过自己在2007年6月至9月在哈尔滨市的实地调查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借鉴。
这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哈尔滨市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样本156个,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对这些样本进行了调查访问。共发放问卷156份,回收15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45份,回收有效率为92.1%。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老年人养老需求调查,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二是目前哈尔滨市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状况调查,包括物质帮助、生活照顾、精神慰籍、生活娱乐服务等内容。资料回收后, 对问卷了进行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二、哈尔滨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由于哈尔滨市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社区养老服务的运行机制不健全,服务内容有限。
(一)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少,服务质量不高
在此次调查中,当问及“社区是否提供诸如居室保洁、代换煤气、入户洗衣、日间照料、健康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时,有42.3%的老人反映社区内没有向老人提供大部分生活服务,另有29.2%的老人回答不知道有没有服务,只有20.7%的人反映社区内有这种向他们提供日常生活服务的项目。在问到“对目前已有的服务效果是否满意”时,48%的老人回答“不满意”,31.2%的老人回答“服务水平一般”,只有20.8%的老人回答“满意”。目前,从事养老服务的大部分是一些下岗人员,他们没有通过专业的培训便上岗就职,缺乏专业的老年养老服务知识和技能。这不仅影响了老年服务的质量,也制约了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此外,社区养老工作还需要大量志愿者支持,志愿者队伍不仅能充实社区服务队伍,还能使社区服务的水平提高。通过与被调查老人的访谈,有近82%的老人表示只要服务价格低廉,服务全面,就希望接受服务。这既说明了目前在社区养老服务中日常照顾服务的缺失,也表明了老年人对这种服务的需求和潜在的巨大市场。
(二)社区医疗服务保健体系仍有待完善
在问到“自己所在的社区内有向他们提供较为专业的医疗服务诊所”时,只有不到43%的老人反映自己所在的社区内有向他们提供较为专业的医疗服务诊所,51%的老人反映看病的地方远,就医不方便。当问到“社区诊所里看病有无优惠”时,其中约有75%的老人给出了否定性的回答。当生小病时,有68.3%的老人选择到正规的大医院看病,只有27.2%的人会就近去社区的诊所。当问到“高龄老人和行动不便老人是否接受过医生上门服务”时,只有12.5%的老人回答“接受过”,有61.9%的老人回答“没接受过”。从调查中还可以看出,哈尔滨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还处于初建阶段,医疗的基本设施还不够完善。
(三)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休闲活动内容较少
在问到“平时有哪些休闲活动”时,有40.6%的老人回答主要的休闲活动是下棋或打牌,有24.5%的老人选择与他人谈话聊天消磨时间,另有18.3%的老人则喜欢独自活动,只有16.6%的老人经常参加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在问到“社区提供的休闲活动项目有哪些”时,有46%的老人回答主要的休闲活动是唱歌或打牌,有21%的老人回答登山。在问到“对社区提供的休闲活动项目是否满意”时,43%的老人表示“满意”,45%的老人回答“一般”。从这些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老人在社区的休闲娱乐活动内容比较单一,社区缺乏必要的组织。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的问题,一是因为社区养老的政策法规不健全。我国虽已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但在对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方面缺乏政策法规的相关规定;二是城市社区基层机构资金不足。在本次调查中发现,上级政府每年向每个社区只拨大约五万元左右的办公费,基本上没有老年服务专项经费。社区资金的不足使社区老年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三是专业工作人员人数不足。人力资源是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社区负责养老敬老服务工作的人,绝大部分没有进行过专业教育或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这不仅影响了养老敬老服务工作的质量,也制约了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
三、解决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对策
针对当前社区养老服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去解决。
(一)健全社区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
加强养老保障的法制化,使社区养老工作有法律法规可依可循,这不仅是开展社区养老工作的需要,更是整个养老保障体系的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对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下的社区养老的职责和要求做出规定,城市的不同社区,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具体措施。但是各相关部门的工作务必要落实,务必要有法律的制约和监督,应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有关社区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依法处理和打击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及监督管理力度
政府应加强领导,在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社区养老是由传统的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过渡形式,在本质上是社会养老,因此,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应是政府行为,各级政府都应高度重视这一事业的发展,将社区养老问题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强社区养老事业的领导,并保证每年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拨专款用于社区老年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相关的建设。此外,还要增强社区自筹、机构投资和社会捐助,从多方位多层次资金筹集。
(三)引人市场竞争机制
改变传统的认为养老主要是义务和福利的观念,将市场竞争机制引人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逐步建立起由政府宏观管理调控、社会中介组织经办运作、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自主经营的管理体制。只有形成按市场规律运作的新的发展机制,才能使社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具有生机和活力。
(四)加速对老年服务业专门人才的培养
对现有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加强对其职业道德、责任感和荣誉感的培养。同时,国家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老年服务职业资格标准,加快养老服务事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有条件的院校可设学位培养老年学高级专门人才,以便为社区工作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要提高社区管理工作水平,制定老年服务业社区服务的具体标准,制定提高社区老年服务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政策并认真加以实施,达到对老人的生活、心理、经济、日常起居等方面全面照顾。
参考文献:
[1]姜向群.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历史与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袁永红.家庭养老的伦理思考[J].哲学伦理学,2005,(4).
>> 社区照顾:城市养老模式发展的新取向 论发展社区照顾推进养老服务 基于志愿者服务视角下的社区养老模式研究 行政管理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养老模式探究 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城市管治视角下的养老社区运行研究 日本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日本城市社区养老服务 公共服务视角下的社区教育 从机构照顾到社区居家养老看我国老年福利服务政策的转变 阐述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特点与作用 城市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探析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社会企业视角下的社区养老问题研究 社区差异视角下的养老支持分析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视角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述评 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的城市社区福利服务 社区冲突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治理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探讨 探讨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绩效视角下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王石泉.中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与服务体系重建[D].上海:上海复旦大学,2004.
[4] 杨团.葛道顺中国城市社区的社会保障新范式[J].管理世界,2002(2).
[5] 王静,范绮萍,李雪霜.我国养老模式发展与探索[J] .现代护理,2005(11).
[6] 王辅贤.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与对策研究[J] .社会科学研究,2004(6) .
[7] 吕宝静.老人照顾:老人、家庭、正式服务[M].台北:五南园出版社,2002.
[8] 苏姗・特斯特.老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9] 陈树强.老人日常生活照顾的另一种选择:支持家庭照顾者[J].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3(4).
[10] 史柏年.老人社区照顾的发展与策略[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7(1).
[关键字]人口老龄化;社区养老;问题;对策
一、构建我国社区养老的必要性分析
(一)发展社区养老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客观要求
中国正在经历快速的人口老龄化。根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预测,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随着老年人需求的不断增加,传统养老模式受到了冲击,而与此同时,社区养老为解决养老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从而适应时代的要求迅速的发展起来。
(二)发展社区养老有利于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我国政府在养老服务方面表现出财力不足。因为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条件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起来,而通过社区养老网络,采取有偿服务的形式,以服务报酬作为劳务人员的开支,如此可以使社会节省大量资金而缓解由于人口迅速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问题。
(三)传统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的需要
在我国,家庭一直是赡养老人的中坚力量,但是近年来,我国家庭养老功能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减弱趋势:第一,从家庭的规模来看,家庭规模小型化致使家庭内能够照顾老人的人手减少:第二,从家庭照顾者的状况来看。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顾者主要是配偶和子女,但是提供主要照顾的老年配偶本人的健康状况也十分令人忧虑。再看子女,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传统上作为照顾老人生活主力的女性已大规模地加入了劳动市场,这使女性为老人提供的照顾越来越少。
二、当前我国社区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社区养老事业自80年代以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壮大、从分散到逐步集中,形成网络,发展很快,成绩突出,既融洽了当前城乡社区中的邻里人际关系,更通过大量扶贫济困、尊老养老的活动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我们对其进行回顾评价时应充分肯定这一主流和成绩。但在肯定主流的同时,我们也要在客观上承认,中国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在国际上是起步较迟的,加上经济欠发达,社会化程度低,迄今尚处在初级阶段,具体而言,我国社区养老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一)社区养老组织问题
1、组织体系过于行政化,政府的担子会越来越重,不利于社区养老服务向制度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2、组织体系过于行政化,会导致各级养老服务组织把老年人服务作为各自组织的“政绩”在进行。因而,在推动社区养老的发展上,偏重于看得见、摸得着并且见效快等有形(或称硬件)内容的发展,而忽视了养老服务本身;3、组织体系过于行政化,也不利于社区的社会参与。社区管理过于行政化,就会使得社区居民只是简单被动地充当了服务的受助者,这无疑加深了受助对象对政府的依赖性,从而不利于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的培育。
(二)社区养老队伍问题
目前,全国推行社区养老的地区基本上都是把下岗职工中(以女工为主)的“4050”人员组织起来从事社区内的养护工作。由于社区养老模式还处在摸索与逐步完善的阶段,养护员的素质、待遇以及上岗条件也都因地而异,且能够善始善终地做好这项服务工作的养护员也比较少。并且,相比于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养老队伍的发展则更为缓慢。
(三)社区养老经费问题
经费是开展社区养老一切活动的源泉,几乎所有的社区养老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来做支撑,由于经费不足所导致的社区养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社区养老缺乏稳定性:2、社区养老具有不平衡性,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地区、各村镇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社区养老在各地区各村镇之间,不平衡性是十分明显的:3、社区养老保障水平低、社会化程度差。
(四)社区养老方式和内容问题
就现存的社区养老服务情况来看,服务的面仍然很狭窄,许多服务设施也只适用于低龄和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人使用,还有一些服务设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如应急呼叫系统设备少(甚至是没有应急呼叫系统设备)。农村社区养老活动中心和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也远远落后于城市社区。
三、发展我国社区养老的对策
结合我国社区养老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试图就促进我国城乡社区养老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旨在强调发挥政府、地区、单位、群体、家庭及个人利益协调、共同兴办社区养老事业的“合力”优势:
(一)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老年人服务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代表国家有责任促进其发展,但其责任应该是从宏观上指导和推动社区养老工作,按照宪法和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养老服务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对养老服务进行规划与监督,而不宜直接参与管理,即政府在社区养老的发展中,应该扮演的是“掌舵”的角色而不是“划桨”的角色。具体而言,政府应该从以下三方面来努力:
1、增加财政资金的投入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政府应有计划的推进城乡社区养老事业,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政府可以向老年人家庭提供家庭服务津贴,奖励尊老、敬老、养老的和睦家庭等,政府还可不定期的请一些专家,对家庭照顾老年人的成员提供一些照顾护理老年人方面的知识培训。
2、加快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政府应该建立起社区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平衡机制,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不断的满足社区老年人多层次、多样性的需求,构建城乡社区为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多种服务。(民政部,2008)
3、促进城乡社区文化的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通过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可以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发挥居民互助的功能。
(二)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
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多种经济成分的企业积极利用闲置的厂房、场地和设备进行资源置换,兴办社区养老机构和设施。但这与过去的企业办社会却有着截然的不同,这里提倡的是借助企业的闲置资源或资金置换办福利,并且办起来的养老机构要与企业的生产活动完全脱钩,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经营实体,以达到自我生存、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目的。这不仅不是企业办社会,恰恰成为使那些生产不景气或濒于破产的企业寻找新的出路和
经济增长点、承担新的社会责任的一剂良药。
(三)各社会服务组织共同参与
1、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与老年人家庭建立固定的联系,开展居家服务
居家服务是对居住在自己家中,有部分生活能力、但又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的一种服务,服务人员以老人的下岗邻居为主,主要为老年人开展烧饭、洗衣等日常基本生活服务项目多达40多个。调查显示此项服务深受老人欢迎。
2、利用福利院资源向社区老人辐射服务
各地区福利院可以针对辖区内老人的各种需要,打破围墙。为老年人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服务内容应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开放福利院社区部,开展系列敬老服务活动:二是根据老年人需要,培育一批社区养老服务队伍,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
(四)家庭主动承担应尽的责任
自古以来,家庭在老年人养老服务中就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逐渐趋向小型化,老年人同子女分开居住也已日益普遍,但无论如何,家庭在养老服务中应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老年人家庭应积极主动配合社区养老服务组织的工作;2、子女可以采取两代人就近居住的方式来照顾老年人。
(五)老年人学会自助、互助
老年人既是被服务的对象,同时也可以充当服务提供者的角色,从而逐步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今天我助人,明天人助我”的社会风气:1、有自助能力的老年人应该积极主动施展才华:2、老年人可以参与到类似于“时间储蓄”的养老互助活动中去。“时间储蓄”活动是“用今天的劳动赚取明天的服务”,也就是采用低龄老人去照顾高龄老人的方式。这样既部分地解决了自己将来的养老问题,又使现有老人在得到照顾的同时有一种不脱离原有人际关系和生活环境的亲切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stats.省略
[2]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42-156
[3]徐祖荣,城市社区照顾模式探析,中国发展,2008,8(1)
[4]李学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研究综述,宁夏社会科学,2008(1)
[5]李丽宏,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居家养老,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3)
[6]A.McMurray,Community Health and Wellness,OverseaPubl ishing House.2002:101-106
关键词:空巢家庭;社区养老;多元化;保障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128-02
随着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黑龙江省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然而,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传统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已不能很好地承担养老重任,社会化养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不可能取代家庭养老。因此,社区养老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也随之蓬勃地发展起来。与此同时,社区养老作为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的一种辅助方式,迫切需要更全面的研究和合适的定位。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1.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发展带来的最主要的挑战就是养老问题。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和高龄化的来临,养老逐渐变成一种弥漫全社会的压力。2007年,黑龙江省老龄委统计,黑龙江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446万,占人口总数的11.67%。并预测,2010年以后,黑龙江省老年人的增长速度将达到4.8%;到2020年全省老年人口数将达到792.67万,占人口总数的19.4%;到2030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的高峰期,全省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1 120.74万,占人口总数的28.27%。国际上判定社会老龄化的标准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60岁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达到10%或5%以上,就认为其进入老龄化社会。依据这个标准,黑龙江省已经属于老年型人口结构。
2.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
家庭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是与我国长期存在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的文化价值观念相适应的。历史演进至今,家庭养老仍是最基本的养老方式。然而,目前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正面临一系列的冲击。由于黑龙江省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家庭日趋小型化,“四・二・一”家庭增多,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与养老供给的矛盾日益尖锐。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中青年人的跨地域职业流动加大,空巢家庭增多,老年人的照料问题面临危机。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10年黑龙江省的空巢家庭将到达80%,家庭养老功能在逐渐弱化。
3.老龄化超前于城市经济发展
发达国家普遍是在经济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开始老龄化过程,如英国老龄化滞后于其经济“起飞”约50年。而我国城市老龄化则超前于城市经济发展,在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条件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以黑龙江为例,黑龙江进入人口老龄化时(200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8 500元。而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 000美元时,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才5.5%,当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9%时,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万美元。“未富先老”成为黑龙江省城市老龄化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黑龙江省城市社区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开展城市社区养老工作两年多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1.观念认识不到位
社区养老观念的问题主要来自社区职能管理部门和老年人自身两个方面。一方面,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认识不高,很多老年人没有意识到自己与社区关系密切性,同时,对社区服务还存有一定的顾虑,总觉得服务人员的服务没有自己儿女照顾的好。这两方面的观念问题都影响了老年人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
2.政策法规不健全
政策法规的出台,制度的健全,能够为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发挥有力的指导和规范作用。黑龙江省一些地市根据国家和省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出台了《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特困老人补助办法》等相关文件。但是,由于黑龙江省是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许多地方需要承担“扶贫”与“养老助老”双重任务,使传统的养老方式和养老观念受到一定的冲击,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在一些地方得不到保障;部分人道德水准较低,养老助老意识淡化,不尽瞻养义务等现象时有发生。
3.资金缺乏且来源渠道单一
黑龙江省的社区养老服务是依靠政府资助才发展起来的,但是这种仅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模式无法满足社区养老服务日益壮大的需求,致使社区养老处于资金短缺的困境。高福利国家实践表明,单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可能建立起一套可持续的福利制度的。而且黑龙江省的经济尚不发达,仅依赖政府直接的经费会给政府带来财政压力。目前,黑龙江省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经费主要是民政厅投入。同时,民政厅用于社区养老的经费的筹集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来自于社会福利彩票的福利金,而社会福利彩票的收入存在着不确定性,使得社区养服务难有大的发展。
4.服务设施与服务内容不完善
判断社区养老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是否完善。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无疑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举措,对于黑龙江省整个老龄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目前,黑龙江省各类福利机构仅为1 400多家,床位3.5万张。其中,长期照料床位更是少得可怜。以哈尔滨市为例,全市拥有110多万老年人口,其中生活不能自理和半不能自理的约占到4.8%,也就是近6万人。而哈尔滨市目前仅有一家可专门长期照料老人的“临终关怀”老年公寓,仅能容纳30多位老年人。同时,黑龙江省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内容与方式相对单一,多数局限于日常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三、完善黑龙江省城市社区养老保障的建议
1.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意识
要充分认识发展和加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社区养老服务是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满足老年人需要和促进老龄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在发展过程中,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理论研究,加大宣传力度和资金投入,制定优先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同时,要规范管理,明确职责,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2.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
政府应该从政策上来支持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的建设。在规划市政建设时,应把发展老年福利事业设施列为社区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和发展老年社区服务,对举办社区服务给予优惠政策。可考虑借鉴国外经验,在学校开办社区服务的学科,培养从事社区服务理论研究的专业人才,同时要开展基础服务培训,为提高老年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发展老年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完善社会福利机构的相关法规制度,对社会福利机构的非营利性质进行统一,鼓励更多的社会组织加入到社区养老服务的队伍中来。
3.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
要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筹资机制,积极争取政府加大投入。黑龙江省各城市应结合本地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实际需求,建立和完善财政投入的保障机制。黑龙江省各地应发挥福彩公益金作用,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给予支持。为了调动各地工作积极性,更好地推进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争取省能从本级福彩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并协调争取省财政拿出一定资金,作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的引导资助资金,支持各地开展工作。要制定严格的资金拨付程序,规范管理,禁止虚报、瞒报和挪用社区养老补贴经费。适时组织抽查,发现问题将立即停止对该市引导资金的资助。要落实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和动员社会资金投入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建立起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投资养老服务业的有效途径和筹资机制。
4.丰富和创新社区养老的服务方式和内容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以志愿者服务为补充的社会化服务。城市各社区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需求的老年人,开展上门服务、日托照料服务、机构辐射服务,并通过设立“社区养老”服务点和发放“社区养老”服务卡等形式,积极探索福利化、社会化、市场化服务和无偿、低偿、有偿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在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要注重信息化建设,不断健全老年人信息资料和为老服务信息档案,构建更加便捷、及时、高效的服务信息系统。在创新服务方式的同时,要拓宽服务内容,努力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餐饮供给、精神慰藉、送货代购、法律援助等项服务,全面提高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5.加强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队伍
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精、素质好、热心为老年人服务的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队伍,对于全面推进黑龙江省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至关重要。各级民政、老龄部门在推进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过程中,对社区养老服务的专职人员,要普遍实行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按照统一大纲和教材对服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考试合格发给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同时,要加强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还应有计划地从大专院校养老护理专业毕业生中吸纳老年康复、护理、保健、营养、心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充实到社区养老的服务队伍中,不断改善和提高服务队伍的专业结构。
参考文献:
[1] 付林,李志宝.黑龙江省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2010,(1).
[2] 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J].经济评论,2008,(3).
[3] 张良礼.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一)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级社工班的学生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社区照顾理论下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我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一是因为目前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关注养老服务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我个人对养老服务的兴趣。我的学年论文就是研究老年社区照顾的,题为《从“我国老年人的恋家情结”视角看老年社区照顾的开展》,而毕业论文就是对学年论文的深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浅薄研究能够为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肖云老师。从确定选题、拟定提纲、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我得到了肖老师的精心细致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不管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下面我就把论文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存在不足向各位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子女数量的减少,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目前快速老龄化的现状。在我国城市社区快速蓬勃发展,社区服务功能日益扩展和凸现的背景下,如何以社区为依托和载体,使之承担和发挥其养老服务功能,成为理论和实践上需要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研究较之初期的研究已逐渐走向深入,研究视角也在不断拓展。从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文献来看,多数研究集中在社区的境况、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养老工作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优势视角、增能理论也开始得到了初步应有。以社区照顾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也有不少,但目前运用的深入和全面分析尚不多见。虽然这些相关研究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都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例如:多数研究从社会调查的角度出发,比如对我国老年人身体状况、生活状况的调查等;问题的分析多数也仅仅局限在浅层次的空洞层面,分析还不够深刻细致,让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问题解决,太过注重养老的物质层面,而忽略内心和精神层面;在方案的提出方面,考虑不够全面,大多停留在宏观政策的层面,很多措施抽象而不具体,也难以落实,同时也缺乏可行性。
因此,我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结合当前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全面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重点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为:社区照顾理论的分析、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社区照顾理论下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对策。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社区照顾理论的来源、相关概念、内涵及特点。旨在增加对该理论的理解。
第二部分主要在大量文献的查阅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概括了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总体现状。主要有: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方式呈现多样;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环境日趋优化。
第三部分主要提出了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1)对社区养老服务认识不足(2)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较少(3)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服务质量不高(4)社区医疗有待加强(5)政策法制不健全(6)资金缺乏且来源渠道单一。并对其进行了原因分析。
最后一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策略: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社区养老的意识2、丰富社区养老服务项目3、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培养,提高服务质量4、加强社区医疗水平5、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6、多渠道的筹集资金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法,
首先本文是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情况下来进行写作的。
其次,本人对重庆市部分社区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对象注意了地域代表性。最后,对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原因,并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
本文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人力和时间有限,不能对各社区进行大范围的调查,改进与验证。
最后,我的论文是在肖云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谨治学的态度给了我潜移默化地影响。同时,在撰写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我的陈述完毕,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可行性分析: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分析多是以文献研究为主,参考我国现行的养老模式,及各模式存在的弊端,再根据老年人生命阶段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此来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探索合适的方式,以改善现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很少从社区照顾理论的观点和意识来进行深入思考。因此,本文把社区作为养老服务的一个平台,采用了文献查阅法、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既考虑到了物质层面也兼顾了精神层面,策略涉及宏观政策也兼有微观工作,从而更具全面性,也具可行性。
在查找文献和收集数据方面,能够通过适当的查找文献方法可以较快获得各种所需资料,相信能够如期完成论文。在修改论文的过程中,本人一定会较多听取督导老师建议,在文章结构上、论点论据的充分性上、文章逻辑等方面对文章进行修改完善。总之,考虑到四年社会学、社会工作方法的学习积淀和本人对研究问题的兴趣,相信自己一定能如期完成任务要求,实现预期目标。
本课题需要重点研究的、关键的问题是:以社区为养老服务的一个平台,采用文献查阅法、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既考虑到了物质层面也兼顾了精神层面,策略涉及宏观政策也兼有微观工作,从而更具全面性。
解决的思路是:(1)采用文献查阅法、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首先,在综述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强调了在现阶段,研究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2)其次,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二)
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是金融学专业***,非常感谢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策略分析》,我的指导老师是***老师。下面我就论文的相关情况向各位老师作一下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意义。
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支持下,农民收入连续几年获得稳定增长,农村的消费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但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当前,农村是扩大内需的突破口,经济增长的潜力在农村,而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农村市场的发展。这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本课题通过分析农村消费信贷的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策略,可为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提供政策建议和理论依据,使我国农村需求潜力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农村金融市场实现繁荣。其次,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农村消费信贷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相应策略。
2.定性分析法。以当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状况为切入点,定性的研究阻碍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多方面原因。
思路:
从调研农村消费市场和消费信贷情况入手,深入分析新时期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状况,针对制约我国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因素和农村消费需求和消费信贷需求的特点,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策略。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分析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状况,指出目前农村消费市场缺少足够的信贷支持,从侧面说明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现状,提出目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还存在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信贷资金投放不足、农村信贷产品创新落后于经济的变化发展以及农村消费信贷相配套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第三部分针对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开拓创新,推出多样化的信贷产品;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改善农村金融的外部环境等若干对策。
与其他文章相比,本文创新的之处是对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问题和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本论文经过一二三稿并最终定稿,在这期间,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她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
以上就是我毕业论文答辩自述,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三)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上午好!
我是**专升本**班的***,我的论文题目是《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研究》。这篇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老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段时间里,*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她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下面我将这篇论文的写作研究意义、结构及主要内容、存在的不足向各位老师作简要的陈述,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首先,我想谈谈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及这篇文章的研究意义。
我当时之所以选择《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研究》这个题目是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国很多企业都因为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走向衰退。如何使企业既能保持目前的发展,又能在未来依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等持续发展问题,引起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我们无论从社会财富创造、国民经济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充裕就业机会、提升市场竞争力等哪一个方面去进行考察,都需要对其不断地进行研究,以不断提升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更快的发展。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我的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涵义,之后又从企业的生命周期角度阐述了企业一旦失去持续盈利的能力,根本就无法维持生命,突出了持续盈利能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持续发展已成为企业生存最基本的保障。我们应在企业消亡和终结前,尽可能地延长企业的寿命,使其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实现其最大的价值。这既是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概念的补充和完善,也为下文进行深入论述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哪些因素影响了企业保持持续盈利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恶心竞争;二、战略规划缺失;三、缺乏现代企业制度和科学管理体系;四、企业家浮躁的心态。
第三部分,主要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的现状,并对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原因分析,指出外因只是对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而真正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还是在于企业内部,并且具有普遍性。
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前文所提到的影响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的因素和现存企业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1.不断创新,回避恶性竞争;2.加强企业的战略规划,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3.建立完善的核心制度和科学管理体系;4.企业家要具有企业家精神和良好的心态;5.塑造优秀企业文化;6.高瞻远瞩,树立远大发展意识。同时,也将论文的结构作了最后的收尾和完善,使论文整体结构完整,论述合理。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文章存在的不足。
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虽然从中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自己学识浅薄,认识能力不足,在理解上有诸多偏颇和浅薄的地方;也由于理论功底的薄弱,存有不少逻辑不畅和辞不达意的问题;加之时间紧迫和自己的粗心,与老师的期望相差甚远,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这篇论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将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以上是我的论文答辩自述,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四)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级人力资源管理班的x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指导老师是xxx。在我的论文写作期间,老师给予了悉心的指导,这才使得我的论文能够如期顺利完成,在此,我谨向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论文的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文章中我个人的一些新的观点与理解向各位老师做以汇报:
我当初之所以选择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很大程度上同我对自身所选专业的浓厚兴趣是分不开的,但更重要的是对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中小企业在许多行业和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二,中小企业已成为大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中小企业在解决劳动就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四,中小企业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具体来说,我的论文通过对当今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地分析,找出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并找出影响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比较充分地分析,提出一些切实有用的对策建议,以对解决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产生积极的作用。整篇文章是我在查阅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权威学者著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和个人的理解,最终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在全文写作过程中形成以下新的理解与突破:
对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较深入的挖掘了影响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因素
针对目前我国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提出了意见
通过本次论文写作,一方面使我掌握了论文写作方面相关的技巧,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在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这一课题上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但由于我自身所存在的知识储备方面的缺陷,使得文章中的相关观点还不够成熟,甚至可能存在错误观点的情形。对此,我热切希望能够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五)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
我是xx学院中文系XX级XX班的学生XX。我的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学术情结》,我的指导老师是宋聚轩教授。
我当初之所以选择《学术情结》这个题目,初始原因是先生是我大学四年一直喜欢并深深羡慕的,每当我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都会尽力淘本有关的书籍,以慰藉我与世格格不入的灵魂。,作为一个名词更多地出现在五四中,出现在资产阶级唯心派的行列中,其实我们从小就接受过他的思想教育,如以前的小学课本、现在的初一课本中都德的《最后一课》便是他最早的思想拙作,这种“亡了国做了奴隶的人们,只要不忘记自己语言就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体现了在战乱年代学生学习的目的重要性,学生不是为国捐躯的尸体,更多的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学术情结》,这个题目在我的脑海中酝酿了很久,大约在大三暑假我就开始着手这方面的资料收集,但一直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可以说那个时候,我是一名的狂热追求者,他一生获得美国35个荣誉博士称号,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一辈子徘徊在政治与学术的夹缝中,为民主为科学奉献了毕生的心血;在情感的痛苦煎熬中,又深刻展现了一个俗人的中庸心态,这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恢复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是我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本文写作第一目的。
我的论文《学术情结》写作分为三个部分:留学时期,思想和立业的定型,这是传奇一生的基础,我主要写他从一名留学者到热衷政治关心国内时事的爱国者,这里面包括他对自由主义与实验主义接受和改造,这两种思想是一生思想的定型;变态社会中,大力奉行镇静主义,这部分也是论文最有趣的部分,我参考了很多史料和前辈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把的政治与学术的脸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种脸谱的交叉又构成了典型的20世纪学人内心苦苦挣扎的心态。在这部分内容的写作过程中,几次让我潸然泪下,的那种在逼与被逼的崩溃边缘让我触目惊心,让我感到要作为一名纯粹的学者活在那个年代是多么地艰难!第三部分是平和时期,崇尚学术独立、思想自由。这是一生的理想,也是当代中国学术追求的最佳状态,是我写本论文的第二个目的。
通过调研,走访,对老小区养老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老小区主要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4点建议。目的是唤起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加快老小区养老工作的改善进度;养老工作只要有政府的支持,及社区工作人员辛勤的工作,居家养老的明天会更加完善和美好。
关键词:老小区,养老,对策
当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巨大挑战。早在1999年,我国即已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
一、老小区的概念界定
经过调查与分析,“老小区”的概念特征应该界定为:一个是“老”;一个是“小区”。“老”主要体现在:一是坐落老城区;二是建成时间比较早(一般应是在2001年以前建造的);三是老年居民比例较高。“老小区”的概念比较模糊,为便于分析比较,即把在2001年以前建造的一个社区居委会管辖的范围认定为一个“老小区”。
目前,我市市区的老小区中,老年人占总人口的平均比例达16.83%,相当于六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有近90%的老小区没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相应的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二、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方式
目前没有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老小区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开展为老服务:
1、对于特别困难的老人,各社区均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财政出资雇佣人员(主要为公益性岗位)或委托能够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企业派员工进行服务,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家政服务和日常起居。
2、对那些独居、高龄但又没有列入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的重点老人对象,各社区大多通过志愿者(义工)实施帮扶服务。如通过认亲养老、邻里守望、义工结对等方式,对空巢(独居)或病残的高龄老人进行结对帮扶,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安全巡视、健康保健、权益维护等服务。这些助老志愿者队伍(义工)组织已经成为为老年人服务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推进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某些社区依托社区和周边的老年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等相关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定期或不定期地为社区老年人提供量血压、健康讲座、心理疏导等方面服务。一些办得较好且已形成长效服务机制的社区效果很好,定期服务日大多门庭若市,业已成为社区老年人的老年之家。媒体对此也时有报道。
4、有些社区通过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向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方面的服务,提高了老年人的居家养老生活质量。
5、少数社区依托小区内外邻近的养老服务机构、家政服务公司、爱心企业等资源,通过委托或认养的方式向老人们提供一些居家养老服务。
6、少数社区借用邻近社区居家B老服务中心的幅射功能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服务内容主要是送餐。
调查显示,自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以来, 我市市区的各社区对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给予了重视与关注,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基本落到实处。各区在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的设施、内容和方式上动足了脑筋,想尽了办法,也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与办法。
三、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调查显示,没有服务平台的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硬件紧缺。可用于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十分匮乏,甚至是几乎没有。主要包括居家养老服务场地、老年人活动场地以及一些必要的服务设施等。有些老小区甚至连休息的座椅或能让老年人休憩的凉亭等必要设施都无法提供。
2、资金短缺。目前建有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社区,市、区两级财政根据他们上报的项目或多或少都在给予一定的支持。但对这些没有任何服务平台的老小区,因为没有项目和平台,其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反而得不到资金上的支持。
3、力量不足。老小区的建筑年份久远,配套基础设施滞后破旧、老年居民相对集中,这是往往只能依赖社区从软件服务建设上下功夫。而社区承担的工作范围宽泛具体、任务琐碎繁重、人手相对紧缺,仅靠社区工作人员直接投入到居家养老服务之中,虽然倾注热情,最终服务质量和效果都未能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际需求。
四、对策建议
本着“巩固深化、全面惠及、”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理念,为加快、推进我市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特别是市区目前没有服务平台的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政府要逐步解决老小区基础设施差的问题
建立一个居家养老服务的硬件平台是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最现实的基础。确实,老小区的为老服务硬件设施差的现状是有很多因素的,短时间很难解决好。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硬件设施已经成为老小区开展为老服务最迫切的要求和最基础的前提。对此,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通过统筹兼顾、整合资源,加快老小区为老服务设施建设。比如,将资源空置的小学、闲置的土地或厂房等改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此,建议各区政府或各街道组织力量,摸清各辖区特别是老小区范围内的公共土地或房产资源的底数及目前用途,通过挖潜改造,争取将部分原利用效率较低,甚至是空置的公建设施,通过资源优化和置换,让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实现“有场所可服务、有设施可服务”,以逐步改善和提高老小区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条件与质量。
2、市、区两级财政对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要予以必要的投入与倾斜
在考虑居家养老服务经费安排时,争取列出一部分专门用于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支出。根据大多数老小区就是有钱也没场地改善硬件的现状,建议目前财政投入主要在软件建设上予以倾斜,特别是加大对老小区为老服务志愿者(义工)队伍的培育与激励力度,不断巩固壮大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义工)队伍,并通过志愿者(义工)队伍的服务,去弥补现阶段硬件设施没法改善所带来的服务真空与不足。
3、老小区社区居委会要在软件建设上下功夫
针对老小区一时难以解决场地、资金短缺的现状,各老小区社区居委会要特别重视社区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尤其是做好那些可以利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资源的协调工作,使社会资源尽可能充分整合和利用起来,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渠道。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更多地参与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来,进一步扩大服务对象、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功能,尽可能地逐步满足老年人的各种服务需求,使这些老小区的居家老人也能享受到及时、便捷、价廉、质优的规范化服务。
4、街道要组织协调有关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对相邻的老小区开展覆射服务
要加强对有关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组织协调,要求在做好本小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基础上,尽力将居家养老各项服务就近就地覆盖、辐射到邻近没有服务平台的老小区,实现资源共享、功能互补,使没有服务平台的老小区的老人也能享受到居家养老的各项服务。
>> 浅析中小城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配套制度设计 蚌埠市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铁岭市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取得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 贵阳市政府提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对策研究 沈阳市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大连市政府公共关系策略研究 杭州市政府购买机关后勤服务的难点及着力点分析 重庆市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过程管理研究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研究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综述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监督途径研究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务研究 省直管县改革背景下义乌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 徐州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的模式研究 营口市政府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能力的对策分析 昆山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昆山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规划方案设计浅析 “唐山市政府公共财政综合管理平台”建设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6-07-11.
[4]方秋堂. 家庭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3:13-15.
[5]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全国家庭教育调查报告[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关键词 失独老人 社会支持 国家 社区 养老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74
Abstract In the community home care mode, the elderly alone lost a large number of cases,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asic concept of loss of independence for the elderly, social support on the subject,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loss of independence for the elderly community home endowment problems,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of social support, respectively,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state, community and society organization.
Keywords elderly who lost the only child; social support; country; community; problem of home care
1 基本概念
1.1 失独老人
何为失独老人?从字面意思来看,“失独老人”意即因意外事故失去了唯一子女的老人,不同于“空巢老人”。更严谨地来说,我们可以将“失独老人”界定为:遵照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规定只生育一个子女,而子女由于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或疾病而不幸死亡,由于年龄或者其他原因不能或不愿再生育的父母所组成的群体;失独老人所在的家庭,我们称为“失独家庭”。
1.2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我国目前的养老模式主要包括家庭养老、服务机构养老(社会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社会民办养老机构等)、社会养老、自我养老等。由于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更为严重,传统的养老方式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得以产生。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里,根据原来的生活习惯和习俗,安度晚年生活的养老方式。这个养老模式以社区为操作平台,由正规服务机构、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共同支撑,利用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开展养老照顾活动,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综合服务,满足老年人养老的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让老年人拥有稳定、良好的生活状态,顺应了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
1.3 社会支持论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从他人或者社会网络中获得物质、精神等的支持。20世纪70年代,社会支持作为一个学术专业术语被正式提出。随着理论的发展,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并从各自的理论视角对其进行诠释,大致包括:功利主义取向的社会支持、结构主义取向的社会支持、社会互动取向的社会支持、主观评价取向的社会支持。综合来看,以上四种取向可以概括出社会支持的关键点是:对人们的积极作用、社会支持产生的基础―社会网络、社会整体互动、社会支持的共识。
社会支持作为社会工作领域的专业实践活动,在综合整合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前提、实务模型与操作方法,这对促进社会工作专业的成熟、进一步促使社会工作形成完善的理论―实践操作范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2 失独老人社区居家养老现状分析
2.1 社会断裂现象加剧
遭受丧子之痛的老人本身已沉溺于痛苦中而不能自拔,对生活失去了勇气和信息;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传统文化等因素相继发生变化,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失独老人与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更是发生了一种“断裂”,广大的失独老人逐渐成为社会边缘人,具体表现在社会保障、经济困顿、养老、医疗、社会心理恢复等方面。
2.2 帮扶制度不健全,且“一刀切”做法居多
我国于200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这是我国首次对失独老人生活保障问题作出政策性规定,其中提及的“政府的必要帮助”不是“责任和义务”,界定模糊,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操作性不强。2007年8月制定了针对失独家庭的《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规定对独生子女伤亡家庭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80~100元的补贴,但需要女方年龄达到49周岁时方可,其中提出的经济救助金额太低,且设置了年龄门槛,这对于数量庞大的失独老人来说,基本是杯水车薪,无法达到支持效果。
由此可见,纵有相关政策法规来保护失独老人的权益,但最后执行下来的结果无疑使得政策变成一纸空文,形式上的P怀给经历了丧子之痛的老人带来了更大的心理落差;失独老人帮扶制度还需大力完善。
2.3 社区养老模式“供不应求”
社区养老模式的产生背景之一就是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均无法达到最佳的养老关怀效果,但事实上目前的社区养老模式还处在“供不应求”的阶段。失独老人失去唯一的子女,不仅失去了重要的经济来源,同时也失去了精神寄托和心理慰藉。
3 失独老人社区居家养老问题的建议对策
3.1 国家层面
3.1.1 法律援助
只有将相关对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以法律的强制性执行,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上传下达,而不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政策的情况。失独老人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中国占据着较大比例,国家是法律的制定主体,相关部门一方面要从法律上重视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从法律上为失独老人提供法律援助。
3.1.2 完善失独家庭帮扶制度
目前我国已制定相关政策来保护失独老人的权益,但政策还很不完善。如前文所述,部分政策提到了对失独老人的救助措施,但是具体表述还很模糊,没有统一完善合理的救助标准,以至于最终难以成为一项可长期持续下去的社会政策。在我们看来,可以(1)制定由上而下的各级帮扶制度体系,努力做到各级单位的标准统一、分工明确;(2)根据中国的地方实际情况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符合地区需要、地域特点的帮扶措施;(3)理清失独老人和其他社会群体的不同之处,予以有针对性的帮扶,完善帮扶失独老人及家庭的针对性策略。
3.1.3 增加财政支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民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为失独老人提供法律、政策保障的前提下,国家还需加大帮扶失独老人的财政投入;一方面国家财政需要作出相应的财政预算,另一方面也要综合各方面情况,全面把握财政资金的具体分配问题,努力做到有统一的财政支持标准,但也有针对性的地方财政投入。当然公平公正合理的财政分配是财政支持的重要条件。
3.1.4 加强监管监督工作
除了法律、政策、经济三方面的宏观把握,国家还需还需设立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确保前面三方面的国家措施能够行之有效,而不是空谈。从这个角度讲,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相关监管系统,与政策体系一起,建立一套完备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监管体系。
3.2 社区层面
3.2.1 关注国家失独老人保护政策,承担相关责任
对于社区来讲,首先需要关注并宣传国家的相关法规政策,加强政策的理解与学习;再次要承担将政策落到实处的责任。国家完善之后的法律法规政策、财政支持和补助,最终要通过各级部门传达到各个社区,最终实现国家对失独老人的帮助。
3.2.2 构建社区交流平台
社会断裂发生以后,失独老人越来越成为社会边缘人。在经济困顿的情况下,还要遭受心理伤痛,难免将自己封闭起来,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社区工作人员首先要认识到帮助失独老人恢复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性,其次要搭建社区交流平台,引导失独老人们在该平台上交流,自助与互助,失独老人可以在该平台上表达自己的愿望、建议等,从而充分满足失独老人的心理诉求。
3.2.3 组织社区活动,帮助失独老人融入社区大家庭
社区工作人员可以组织活动,把失独老人的亲属、邻里、朋友等成员联系起来,形成社会支持系统,加强社区成员之间的交流,从而促进失独老人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
3.2.4 做好管理协调工作
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各种活动的开展和资源的利用都是由社区来承担完成的,一方面社区要完善社区内的养老基础设施,创建老年活动中心,为老人们提供愉快舒适的学习和娱乐场所;一方面要定期获失独老人的近况,并建立长期档案。
3.3 社会组织层面
社会组织参与到失独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公益性养老组织,组织免费活动等(比如娱乐活动、健康咨询活动)。
笔者认为,从社会支持理论出发,失独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问题可以从上述三方面综合把握,共同帮扶失独老人。
4 结语
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在失独老人人数众多的情况下,本文从失独老人、社会支持论等基本概念角度切入主题,通过分析失独老人社区居家养老问题的现状,结合社会支持理论,分别从国家、社区、社会组织三个层面提出了建议对策。这三个层面的关系如图1所示:
以失独老人为中心,国家做好失独老人的宏观支持工作,社区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将针对社区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的政策落到实处,构建好社区平台,并纳入社会组织的补充支持,是解决失独老人社区居家养老问题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李宁宁,苗国.社会支持理论视野下的社会管理创新――从刚性管理向柔性支持范式的转变.江海学刊,2011.6.
[2] 陈盼盼.失独老人的社区照顾模式探究――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的视角.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4(4):65-71.
关键词: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对策建议
一、引言
随着老龄化步伐不断加快,到2014年山西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已达到2.97%,远高于总人口年均增长0.96%的速度。而作为省会城市的太原更是如此,“银色浪潮”正在席卷而来,养老保障和服务需求急剧增加。国家十部委在《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在全国城市社区基本建立起多种形式、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充实,服务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这无疑为解决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指明了方向。
二、居家养老太原模式的发展现状
“居家养老”模式以家庭为基础、社区服务呼叫中心为纽带、居家照料服务为主要内容,政府购买公益岗位,安排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并给予相应的报酬,为有养老需求的老人上门提供日常服务。这种养老模式符合老年人养老离不开家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发挥家庭亲情化养老的优势。太原市推行的“居家养老”主要采取了无偿、低偿、有偿三种服务形式。无偿服务主要针对80岁以上高龄、空巢、困难、伤残、低保老人;低偿服务通过与驻地服务机构签订协议,为老年人提供低于市场价的优惠服务;有偿服务主要通过市场化运作,为有服务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电话预约上门服务。
2008年太原市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开始试点运行,将社区里的卫生服务站、健康管理咨询机构、电器维修公司和餐饮企业进行整合纳入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依靠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2010年,太原市投入100多万对太原市主要城区的10个试点社区内的老年人和全市70岁以上空巢老人发放“居家养老服务券”。2011年,太原市启动“爱心一键通”服务,为老人家庭免费配发“爱心一键通”手机,老年人在家只需拨打居家养老服务电话就可享受理发、就餐、保洁、保姆、120急救等便捷的养老服务。2013年太原市首家社区居家养老日间照料服务站成立,同年7月为解决社区困难老人的吃饭问题,太原市首家老年餐厅在迎泽区海边街社区开业。也有部分社区尝试“三社联动”居家养老模式,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通过社会组织实施项目和政府购买服务,形成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者协调联动的机制,全面推进全市养老服务的创新发展。2015年,“虚拟养老”试点服务在太原启动,列入试点社区的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由政府签约的服务商提供的全方位养老服务。
三、居家养老太原模式的积极意义
居家养老太原模式的创新,按照服务就近、便捷、经济的原则,顺应老年人传统养老观念,节约了个人与社会经济成本,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又减轻了子女养老负担,既保留了家庭养老的优势,老人不必离开自己熟悉的居住环境可以在家里安享晚年,又可以得到专业的养老服务,因此这种模式自实施以来收到了一举多赢的效果,得到了老年人群和老人子女的广泛好评。目前,太原市六城区都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签约享受服务的老人也呈每年递增的趋势。从社区提供养老服务到政府构建虚拟养老院,后一种模式初步解决了服务队伍建设和资金问题,在不断成熟的基础上应当大力推广。前一种模式依托社区,发挥志愿者作用,其思路也值得借鉴。两种模式的精髓对于我市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具有弥足珍贵的借鉴意义。
四、居家养老太原模式存在的问题
对于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太原市来说,“居家养老”是一条可行性相对较强的路子。但受人力、物力资源所限,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瓶颈。
1、居家养老服务经费有限。居家养老服务涉及的老年人口数量多、覆盖面广,因此需要大量长期的资金支持。现实情况却是养老服务的经费主要由民政局投入,来源有限并且经费不足,相关的配套设施还不健全,而老年人活动中心也并未得到普及。例如在太原市城区,建设一家居家养老机构平均需要资金50万元,而且每年需运营资金8至10万元。目前财政给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建设资金约3至10万元,2013年太原市启动了20万资金的惠民工程项目,用于社区服务和社区设施的建设,尽管如此,大部分资金还需要街道和社区承担。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社区,由于经费不足,导致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功能不完善,维持日常运营举步维艰。
2、服务运营模式不健全。居家养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年人的养老难题,但就服务形式来说,大多依靠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提供无偿服务。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精力有限,经常是一人分担数职,服务质量很难得到保障。这种缺乏长期化、制度化保障的服务模式,仅凭工作人员的热情维持,并非长久之计。
3、享受主体受到限制。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社区的特困、高龄、优抚、残疾以及空巢和失独老人,对于这些特定人群,为其提供的养老服务是无偿的,然而对于大部分的社区老年人来讲,要想实现养老服务还需要自己购买,由于很多老年人不舍得花钱去购买服务,因此服务的享受主体受到了限制,很难兼顾到社区内的所有老年人,若想实现社区养老的全覆盖还需要一段时间。
4、服务项目专业化程度低。居家养老可提供的专业化服务项目较少,很难满足当今社会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社会养老需求,有关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专业化的服务项目还非常欠缺。虽然有不少社区公益组织,但义工的素质参差不齐,且流动性大,在一对一结对中无法固定老人熟悉的义工,无法使老人享受到连续性的定向服务。
五、对策建议
若要保障居家养老太原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并最终形成有效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运作机制。
1、政府主导建立保障体系。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居家养老服务在政策、资金和人员组织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可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把老人的养老需求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需求结合起来,培养一支具有责任心和专业技能的养老服务队伍。同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各种社区养老设施,对困难家庭老人提供适当补贴。
2、依托社区完善服务体系。依托社区资源,搭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专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拓展服务形式和服务内涵。为有一定经济能力的老人提供有偿服务的同时,开展形式更加丰富的养老项目,倡导邻里互助的居家养老,鼓励社工为老年人提供无偿帮助,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为养老事业贡献力量。
3、社会参与优化运作机制。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培育社区中介服务机构和组织,扶持非政府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引导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进程,引导居家养老向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未来我们如何养老,几乎是每个家庭都面临的难题与压力。面对日趋加重的老龄化,政府、社会,个人都必须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只有真正解决好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才能让老年人口安享幸福晚年。(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2012(04).
[2] 丁建定.居家养老服务:认识误区、理性原则及完善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02).
[3] 高红.城市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