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4:57:29
导语:在护理心理学课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概况
我院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是以 患者为中心,护士为主体,通过多系统 数据共享,为治疗、护理等业务提供信 息处理支持的临床信息系统。该系统主 要由ICU患者床位管理模块、移动临床 护理模块、供应室质量追溯模块、ICU 临床监护信息模块、护理管理模块5部 分组成,具体功能包括:直观地显示患 者的各种数据,实时自动采集和显示来 自外接设备的数据;正确识别患者以保 证医嘱的准确执行;提示护士关注高危 患者并采取措施;回溯查询既往患者的 全部数据。还可充分利用医院现有资源, 与医嘱系统、检验系统、移动护理设备、 电子病历系统、手术麻醉系统等连接, 实现危重患者的管理信息化,是保证护 理工作质量的有效工具。
2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各模块功能介绍
2.1 ICU床位管理模块重症医学科是随着医疗护理专业发展、新型医疗设备的诞生和医院管理 体制的改进而出现的一种集现代化医疗 护理技术为一体的医疗组织管理形式每天需要大量的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护 理服务,使用的仪器设备繁多,有大量 的统计工作需要完成,尤其是随着医疗 技术的发展,医院评审标准的建立,对 患者的各种信息统计工作要求更为全面 和具体。ICU床位管理模块的主界面可 总览监护病区状态,与医院的医嘱、电 子病历、手术麻醉系统连接,自动获取 患者的各种相关信息,可以自动按时间 和类型生成每日交接班需要的患者信息 类报表、仪器设备使用情况报表和工作 量报表。该系统可以进行患者、护理人 员、设备等方面的信息管理,通过数据 的采集,全方位实现对患者基本信息的 统计和记录功能,系统还可以自动生成 各种报表,进行各种工作量统计,将护 士从每天的各种工作量登记,各种仪器 设备记录本的登记、转抄工作中解放出 来,把更多的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的 时间还给患者。
2.2移动临床护理模块
2.2.1实现药物医嘱的闭环式管理,保证患者安全重症医学科患者病情危重,情况复 杂,治疗项目多,用药途径多样化,用 药品种复杂化,护士每天面临巨大的工 作压力,在执行医嘱时易发生错误。我 院通过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的使 用,实现了护士直接在系统中对医生开 具的医嘱确认执行,打印各种治疗标签, 使用掌上电脑(PDA)双人核对药物,扫 描患者腕带、确认患者身份后执行医嘱 等功能,从而进行关键环节的控制。再 通过接收PDA的医嘱执行信息,将该 患者的用药信息自动记录到危重患者护 理记录单上,还可以按照药物用量,自 动按时段统计人量,并结合出量计算患 者的出人平衡情况,为医护人员及时了 解患者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 数据支持,而且护士不再需要转抄医嘱, 防止了转抄可能造成的差错,同时节约了 时间,真正实现了保证用药各个关键环节 的正翁性防范护士用药失误,实现药物 医嘱的闭环式管理,保证患者安全。
2.2.2识别及警示高危患者,提高护士 风险防范意识ICU把危重患者集中起来,在人力、 物力和技术上给予患者最佳保障,以期 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通过重症医学科 护理信息系统的使用,护士可随时查看 每个患者的APACHn、跌倒和压疮评 分结果,从而能够及时对高危患者进行 预防和干预;同时在交接班中,系统每 天能够自动提取高危患者的信息,加强 了护士对高危患者的重视,达到了降低 跌倒或压疮发生率的目的;还可通过系 统上报护理不良事件,根据2011年卫生 部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 细则(2011年版)》要求,多条件、多角 度地统计住院患者压疮发生率、危重程 度及跌倒/坠床发生率及伤害严重程度, 为改进工作提供依据。
2.3供应室质量追溯模块重症医学科
作为感染控制的重点科 室,无菌包的管理成为感染控制的重要 环节之一。供应室质量追溯模块将无菌 包的清洗、打包、灭菌、登记、发放、 使用、回收等每一环节用统一的标签 进行识别,确认和信息追溯等均进行 了流程的规范,如未按流程要求操作, 进行下一步操作时系统会自动报错,从 而达到了进行质量控制的目的。在使用 无菌包时需要扫描包上条码再扫描患者 腕带,从而对患者和无菌包进行绑定, 当某个患者出现感染时,可追溯其所使 用的无菌包及同批次的无菌包,同时可 追溯使用该批次无菌包的患者,并可追 溯到该无菌包清洗、打包、灭菌、登记 的人员和时间,利于护理质量的追溯与 改进。
2.4 ICU临床监护信息模块
ICU临床监护信息模块是重症医学 科护理信息系统的核心,通过与数字化 医疗仪器(床边监护仪、中央监护仪、 呼吸机),医院各类临床信息系统(如医 嘱系统、检验系统、移动护理设备、电 子病历系统、手术麻醉系统等),局域通 讯系统进行连接,实现对患者数据的高 效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2.4.1自动采集并记录监测数据及呼吸 机设置参数等数据重症患者由于病情重,需要血流动 力学、呼吸系统等多项指标监测,生命 体征变化快,需要护士频繁记录。ICU 临床监护信息模块可实时自动采集患者 的生命体征、各项监测指标和呼吸机设 置参数等数据,并将数值记录到危重患 者护理记录单的相应位置上,自动描绘 各项参数曲线,对患者病情变化一目了 然,同时可以根据患者的危重程度按需 求设置记录的时间间隔。
2.4.2通过建立护理记录模板缩短护理 记录书写时间护理记录是护士针对护理对象进行 的一系列护理活动的真实反映,它不仅 是衡量护理质量、提供诊疗的依据,同 时也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规定的 法庭证据。目前护理记录书写中存在书 写不规范、记录缺失、记录不及时等问 题®。危重患者的护理记录不仅需要生 命体征、用药的记录,更需要护士对患 者病情观察的描述和各项治疗措施的记 录,护士完成这些记录需要有充足的时 间并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然而传统手 工书写护理记录的方式不仅占用了 ICU 护士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难以对各 种数据进行科学、有效、快速、完整的 采集'ICU临床监护信息模块将护士 常用的针对患者的一些处理措施和病情 描述制成模板,护士只须使用相应模板 并对其进行简单修改和填充相应内容即 可完成记录,使护理记录标准化,弥补 了护理记录不完善、不准确等缺陷,从 而提高了护理文书的书写质量,节省了 大量用于书写护理记录的时间。
2.4.3 治疗和操作执行后自动提取相关 内容,防止遗漏记录顾秋迎等[4]曾提出,在使用重症监 护临床信息系统软件后存在漏记的问题, 漏记的内容主要为部分护理操作执行后, 护士遗漏了点击记录,如口腔护理、导 管冲管、床头仰角、尿色评估等项目; 有病情描述的部分需要手工输人,低年 资护士可能会出现录人不够准确的问题。 而我院的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可在 护士手持PDA确认患者身份、执行具体 治疗和操作后,自动提取相关内容放在 记录中,避免了遗漏的发生,保证了记 录的及时性和准确性。2.5护理管理模块 2.5.1护理人员的管理护士长将科室每名护士的信息输人 到护理管理模块中,内容涉及护士的基 本信息、职称、职务、学历信息、获奖信息、 科研信息、社会兼职等,从而实现对每 名护士的职业生涯、教育、培训及科研 情况等的全面了解;可根据每天在岗责 任护士的资质和能力进行分组,实施患 者护理工作;可在网上进行排班,方便 快捷,便于查看,并可实时统计护士工 作时间,以便统计护士的工作量,实现 优质护理服务要求。护士可随时在网上 填写休假申请,护士长可以及时查看并 审核,将护士长“家长式管理排班”转 为人性化管理,达到护士满意,同时为 人员调配和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2.5.2护理规章制度的查询科学、可行的护理规章制度是护理 人员的工作准则,是保证护理质量和护 理安全的前提。但目前护理人员对护理 制度的认知和执行情况并不乐观。高荣 花等[5]2007年在医院管理年督导检查中 对11家医院包括护士长在内的55名护 理人员就分级护理制度、交接班制度、 查对制度等几项核心制度的知晓情况进 行考核,结果熟练掌握的人员不到30%, 大部分只是部分了解;在制度的执行上 仅仅局限于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印制 成册,没有形成依靠制度、规范、体系 进行管理的模式。因此为了提高护士对 护理规章制度的知晓率和执行力,我院 的规章与流程形成了规范的体系,放人 护理信息系统中,实现了护理规章制度 的电子化,同时护士可随时查看、及时 了解最新版本,保证各项规章与流程的 知晓和落实,规范了护理工作。
3应用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的效果
3.1给药错误发生情况使用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前平 均每年发生用药错误为3例,自从使用 该系统后未发生过用药错误。
3.2书写护理记录用时应用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前每 个班次每名责任护士书写护理记录用时 平均为(76.60±10.37)min,应用后为 (44.28±9.43)min,前、后比较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t=16.299,P<0.001)。
3.3危重患者的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和 死亡率使用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前危 重患者的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为2.43 例/千日,应用该系统后下降到2.01例/ 千日;死亡率由7.98%下降到6.13%。
4应用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的体会
4.1可规范工作流程,确保医嘱的正确 执行医嘱从开出到护士转抄,从转抄到 双人核对,从双人核对到执行,从执行 到完成后的记录,需要经过多个环节、 多人操作,如何确保医嘱正确、准确、 安全的实施是目前护理同仁共同奋斗的 目标。而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可帮 助护士完成医嘱从转抄、核对、执行到 记录的全过程,并应用系统的报警和提 醒功能,确保医嘱执行的准确性和安全 性,大大降低了在医嘱转抄过程中造成 的错误和不规范,优化了医嘱执行的流 程,从效果中可以看出,应用该系统后 未发生过给药错误,保证了患者安全。
4.2可自动整合数据,提高护士工作效率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以危重患 者为中心,以规范的护理工作流程为主 线,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治疗、 护理进行实时监测,系统、准确地记录 患者各项数据,并自动采集、生成各种 治疗护理记录。通过与床边监护仪的信 息共享,实现各种监护数据的自动采集, 减轻了 ICU护士的书写工作量。治疗及 护理操作执行后系统可自动记录,并能 自动统计患者出人量,节约了护士转抄 和计算的时间。通过护理记录模板的建 立,既确保了护理记录的正确性,又大 大减少了护士书写记录的时间,真正做 到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 实现了对危重患者标准化、规范化、流 程化的全程、全面监护,达到了李丽等M 所提出的应用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 使护士真正有时间为患者提供床边服务 的目的,提高了ICU护理工作质量和危 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4.3有利于对感染患者进行严格管理, 降低危重患者感染率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与 医院各种信息系统的无缝连接,可充分 共享资源,自动生成各种相关信息,有 利于指导护士及时发现高危患者。系统 中会标识高热患者,提示护士进行隔离 或体温监测;同时,ICU床位管理模块 可对感染患者进行标示,提醒护士在安 排、协调床位时,严格遵守隔离原则; 当感染患者增多时立即处理,划分出感 染区域,做好区域隔离。通过标示,可 时刻提醒护士该患者为感染患者,有利 于感染控制,防止感染的聚集性爆发, 从而降低危重患者的感染率。
[关键词] 高职;基础护理学;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R47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0(c)-0164-04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建设必须在充分认识其课程性质的基础上合理进行课程设计,并依托有利、有效的教学条件进行课程实施,进一步检验和反馈教学效果,并且持续进行课程改革才能保证课程的生命力和和课程质量[1]。
1 课程性质
1.1 课程定位
1.1.1 桥梁课程
基础护理学是在学习公共课程和医学基础课程等前沿课程的基础上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后续课程主要是内、外、妇、儿、社区、急救护理等专业课程,可以说基础护理学是连接医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桥梁。
1.1.2 主干课程
基础护理学又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主要内容,无论是考试大纲改革之前还是改革之后,基础护理的比重都占总内容的25%,可以说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2]。
1.1.3 核心课程
基础护理学包括的基本技能(如注射、输液、生活护理等)又是护士真正执业后必须具备的核心技能,无论是医疗机构的面试,还是临床的技能考核,还是各种类型、各种性质的护理技能比赛,均是考查基础护理学的基本技能。因此,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1.2 课程作用
本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和前提,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对护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支撑和促进作用[3];担负着护生毕业后职业生涯中由临床护理工作向社区、家庭岗位群迁移的重任。
1.3 课程学习领域
现代社会人民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社会上急需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全面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这也就意味着本课程不仅仅是临床实践领域,同时也包括护理管理、人文素质、护理礼仪、人际沟通等知识[4]。
1.4 课程目标
1.4.1 知识目标
掌握基础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要求。
1.4.2 能力目标
熟练操作各项基础护理技术,并能灵活运用知识给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1.4.3 素质目标
高度的责任心、慎独精神和爱伤观念,有效进行沟通、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2 课程设计
2.1 课程设计理念
以护理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为导向,将课程内容与临床实践工作、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对接,注重职业素养和能力,培养充分体现该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2.2 教学设计思路
有针对性选择教学内容;配备完善教学条件,包括教材和教学环境,以及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科学组织教学[5]:①采取教学作为一体的情景教学模式;②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升融为一体;③始终保证以学生为主体;④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注重考核与培养护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技能。
2.3 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
2.3.1 内容的选取
依据临床护理需要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合理选取教学内容,选取原则是“必需、够用”,更加突出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
2.3.2 内容的组织
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依据护理实际的工作过程,整合教学内容,强调工作过程系统化,将基础护理知识整合成四个模块,分别是基本护理、生活护理、治疗护理、其他护理,同时将每一模块按照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整个诊疗和护理流程来组织和进一步细化,分成若干个项目,而且将每一项目基础护理知识所对应的岗位技能任务化,又形成若干个学习任务,每一个学习任务又确定了与之相应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使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工作过程的能力要求相一致,与护士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接,并且基于真实工作开发护理实训项目[6]。
2.3.3 确定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还是放在了生活护理和药疗护理、医院感染这几大块。在讲授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外,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难点。解决方式:①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果;②做到“教中学、学中做”,保证学生学习效果;③全天开放实验室,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技能练习时间;④改革考核方式,注重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核,保证技能过关。
3 教学条件
3.1 教学资料
3.1.1 使用教材
本课程应使用卫生部规划教材、专供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用教材,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基础护理学》(第2版),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所有操作全部以评估、计划、实施和评价为主线,将护理程序和整体护理理念贯穿始终,适应护理专业的发展需要,同时也符合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7]。所有理论知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同时也增加了临床的新知识,像注射泵的使用、简易呼吸器的使用、辅助器的使用等,并且有很出插图,形象而直观;所有的操作技术均从目的、护理程序、注意事项三方面编写,在护理程序的实施环节既有操作步骤,同时每个步骤都配有详细的要点说明,整个知识点非常清晰、明了、简练,可以说是非常符合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的,也非常方便教师的授课。
3.1.2 参考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基础护理学》(第2版)有待完善之处,比如编排方式仍按传统的章节进行,没有体现出项目教学和任务驱动的理念,当然这也是现在众多教材共同存在的一个问题,教学理念的更新总是快于教材的出版。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选择了一些较好的参考教材。如《基础护理技术》全国高职高专医药院校工学结合“十二五”规划教材,本书采用的正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按学习项目进行编排,每个学习项目又分若干典型的学习任务,本书可以说总体是比较符合先进的教学理念的。
3.1.3 实验辅导教材
在实验教学上,为了配合课堂教学,应研究反映基础护理特点的实验模式,加强临床实用价值探索,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并按这种思路编写的实验教材,如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邢爱红主编的《基本护理技能实训教程》等。
3.1.4 辅助资料
根据教学需要编写一些辅助资料,如《执业护士考试辅导用书》和《基础护理学习题集》,便于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利于促进学习主动性。同时为更好地了解护理学前沿的知识和研究,授课教师还应参考一些学术杂志:《护理研究》《中华护理学杂志》《护士进修杂志》《卫生职业教育》等,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以便更好的教学。
3.1.5 网络资料
建成课程网络资源,如学校内部录制的操作录像、图片、视频、光盘、网络版课件、电子教案等几乎涉及护理学基础所有内容,并制作与基础护理学课程相配套的课程大纲、课程标准、电子教案、练习试题库、网络课件,保证“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实施,建设基础护理学精品课。
3.2 师资队伍
优秀的师资是教育发展的基石,应重视护理师资培养,制订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参加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听课、讲课、说课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进修,并在假期安排护理教师参加临床实践,保证双师素质教师在90%以上[8]。并及时聘请自临床一线的副主任和主任护师来院兼职教学,他们多年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院校合作的课程建设中,一直给予技术支持和指导。
3.3 实训环境
3.3.1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3.3.1.1 硬环境的建设 成立护理实践教学中心,建立现代化的多媒体示教室及各类实训室,并配备先进的护理教学模型和仪器设备。
3.3.1.2 软环境的建设 作为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做到工学结合,在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除了做好各种硬环境的建设外,还需加强软环境的建设,使整个实训环境渗透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形成一定的文化环境。实训门前的穿衣镜时刻提醒着师生要注意仪表仪容;走廊里的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们的话语激励着老师们要兢兢业业,一生拼搏,把毕生精力献给护理事业;实训室墙壁上的各种操作流程图和规章制度,又让老师和学生认识到护理工作的严谨和责任。
3.3.2 校外实习基地
应与校外优秀医院紧密合作,使之成为校外实践基地。应多为三甲医院,因为此类医院患者多、病种多,医疗新器械与设备先进,医护人员技术水平高,能充分满足学生见习和实习的需要。
4 课程实施
4.1 教学模式
基础护理学主要采取的是“教、学、做”为一体的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中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系统、扎实的操作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4.1.1 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
4.1.1.1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做”一体化主要表现在教学环节设计方面,包括课前诊断性测试、导入新课、课时目标、教学过程与内容、课堂小结、课时达标评价与反馈矫正这几个环节。如课前诊断性测试,即复习旧课应方式必须多样,必须以学生为主。理论知识可以提问,操作就必须要么让学生回视、要么以情景剧或小品的形式表演,或者采取“缺陷教育”,老师在演示操作的时候故意做错一些错误环节,让学生找出错误之处;导入新课要做到“新、奇、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案例、图片或视频等影像资料;课时目标:要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三位角度制订;教学过程与内容应改变传统的三段式教学,即先讲、再示教、最后练习的方法,而是边讲边教、老师边演示操作学生边动手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课堂小结重点、难点必须使学生明确。
4.1.1.2 实践教学 包括教师演示、学生仿真实训、学生全真练习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不是孤立的,也要做到“教、学、做”一体化。老师边演示学生边模仿,学生边操作老师边纠错,学生边练习老师边指导。
4.1.2 教学模式的深化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教学中除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别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外,也可以同时做到一体化,课堂搬进实训室、实训的效果再反馈至课堂,这样才达到了“教、学、做”真正全面结合。
4.2 教学方法
当今的高职教育理念是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如:①角色扮演法:通过护患角色的置换,加深护生对操作的认识。②演示法:教师边操作边讲解操作要点,学生边理解边回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9]。③病例讨论法:通过对典型病例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④PBL教学法。⑤情景教学法。
4.3 教学手段
4.3.1 课堂教学方面
4.3.1.1 现代化多媒体信息技术 恰当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丰富教学,使护生有直观而想象的认识,进而培养其良好的护理职业认同感。多媒体使用率应达100%。
4.3.1.2 情景模拟 依托“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和仿真模拟实验室,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场景,寓教于情、寓教于景,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4.3.2 实验教学方面
4.3.2.1 真人真做 尽最大可能开足实验课,尽量真人真做,如搬运患者、床上洗头、氧气吸入、各种注射法及静脉输液法等尽量真人真做。通过真人真做,使护生在锻炼技能的同时增强爱伤观念和人文情怀。
4.3.2.2 实行全天开放式教学 护理学实验室实现全天候的开放,从而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从反复的实训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4.3.2.3 护士节举办护理技能大赛 每年举行512国际护士节护理技能大赛,以此为契机,在锻炼操作能力的同时,锻炼同学们的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精神,也进一步增强学习兴趣,带着兴趣学习会极大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4.3.2.4 参加省市护理技能比赛 积极参加省市各种护理技能比赛,既锻炼和考察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检验了老师的教学水平,并以此为契机,督促老师们发现不足,借鉴和吸收兄弟院校基础护理学的优秀教学成果,不断学习基础护理学新知识和新进展,跟紧时代步伐,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并及时应用于教学实践,使教学不断创新,真正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
4.3.2.5 辅助教学系统 辅助教学系统,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4.4 考核方法
基础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50%以上。应重视对考核方法的研究和改革,主要表现在以全程考核代替原来的期末考核,并强调护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考试成绩实行百分制,其中理论试卷成绩占60%;技能操作成绩占40%,而技能操作又包括护理技能测评占20%,护士素质测评占10%,沟通能力测评占10%;将护士素质考核融入技能考核中,极大提升护生的人文素养,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打下良好的基础。
5 教学效果
5.1 学生评价
应注重护生对教师授课质量的反馈,于每学期期中和期末均要进行教评,可以发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也可以直接填写意见和建议。
5.2 校内外评价
校外护理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评价。
6 改革思路
6.1 情景教学进一步深化,促进学科间的相互融合
单一操作的情景教学应该往综合操作的情景模拟,如:①学科内知识的综合:改良技能考核,融入人文素质;综合能力:急救技术融入氧气吸入和输液技术,青霉素过敏反应的抢救融入吸氧、、输液、注射等。②本学科与各专科护理学课综合,形成综合性实训项目。
6.2 校企合作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制定实训教学计划等
与医院进行深部合作,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做到校企一体,充分发挥医院的主导地位,参与、指导专业建设,如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考核办法等的制定,以及外聘教师的选配、考核、培养等全方位拓展合作范围。
6.3 加大教师科研的力度和深度,促进本专业、本课程的内涵发展
科研是生命线,对课程建设起着促进、指导的作用,优化课程的内涵发展,可以从科研立项的机制体制、奖惩办法、考核办法进行针对性建设,使科研真正为教学服务、为课程服务,进而为专业建设服务。走出目前大多数教师科研意识淡薄,或是科研只为晋级所用,或是为了做科研而做科研,缺乏实践意识、实干意识、创新意识的怪圈,形成良性循环[10]。
总之,课程的建设任重而道远,每位承担基础护理学课程教授任务的老师必须秉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和态度,不断探索、不断专研、不断实践,全面创新和完善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 何利,王秀红,肖霓,等.基础护理学课程建设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99(8):132-133.
[2] 王艳华,迟晓华,朱蓝玉.加强课程建设探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新模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8(3):39-40.
[3] 郭鹏.如何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4):180-181.
[4] 宋艳苹,母文杰.基础护理操作训练中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护理教育,2010,25(21):75-76.
[5] 陈美莲,刘雪辉,黎慧.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中提高护理人员素质的做法[J].求医问药,2012,10(8):393-394.
[6] 刘莎.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的探索[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10:382.
[7] 叶晓芹.基础护理学教学方法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2, 30(10):90-91.
[8] 林静.对《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实训》教学的设想[J].浙江临床医学,2009,11(5):558-559.
[9] 井坤娟,王彦,杜少英.基础护理学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27(6):90-92.
关键词:护理专科;护生;核心能力;专业实践;
作者简介:师艳萍(1977-),女,甘肃张掖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及护理教育。
护士技能是护士职能的核心,包括护士为满足患者及其健康人群需要实施的所有护理技术服务[1]。当前传统生物医学模式正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护理模式也发生了变革,护士核心能力越来越丰富。对于护理专科护生而言,因教育层次上天然的劣势,重视自身核心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是提升自身职业竞争能力的关键[2]。为进一步提高护理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培养质量,2016年医院尝试构建“基于培养核心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陆续制定了多项制度策略,取得一定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专科每年接收15个班,每班40~50人,选取其中2015年45人,2016年46人。
1.2方法
1.2.1核心技能的确认
专业队伍、教学部,在根据现有的资源以及当前护士教学发展现状,制定了专业核心护理技术体系:(1)基础护理技能,包括出入院护理、个人卫生护理、卧位更换与搬运、协助活动、基本安全照料、医院感染防控、无菌护理、职业防护、症状观察与病情监护、疼痛护理、饮食与营养管理、排泄护理、静脉输血、静脉输液、口服用药指导、途径给药、气道管理、压疮预防与管理、文书书写;(2)专科护理技能,治疗配合技术、辅助检查配合、引流管管理、伤口造口管理、围术期护理、康复训练、妇产科与儿科护理;(3)基本重症、急救护理技能,气管切开、静脉开放、临时外固定、心肺复苏、基本重症监护等;(4)中医护理技能,推拿、按摩。
1.2.2体系构建
(1)积极拓展实践的资源:(1)统筹管理,一方面需要加强资金投入,增加20%的资金投入,增加实践基地训练设施、备齐材料,提高资金利用率;(2)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奖励发明创造,积极发展可重复利用的实践资源,如高仿真模拟人,充分利用有限的条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等实践项目;(3)积极加强与其他学校、医疗机构的合作,以创造更多的实践、交流培养机会;(4)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学习训练的小窍门,观看实践视频。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首先,提出明确的教师标准,尽量采用自愿原则;(2)积极从其他机构返聘人员,如有推拿、按摩经验的社会人员、名老医师,加强人才的引入;(3)做好人员的配备;(4)做好教师的培训,综合评估教师的能力水平,针对性培养补强,重视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专业态度、组织协调能力、师德;(5)建立奖惩机制,严惩有违教师形象的行为。
(3)改进教学的方法:(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2)尝试组织教学学习掌握开放式提问、翻转课堂、问题教学法等教学方法;(3)建立标准案例教学库;(4)加强实践环节质量控制,教务部门做好督导,及时解决实践教学过程中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3];(5)重视学生个人能力培养,对于那些好学、积极上进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资源倾斜,如安排交流生、教师带领教学等,根据确认的核心技能,有选择性地进行划分培养方向,加强兴趣的引导,根据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合理的安排学生学习,开设细化专业小课程。如对于中医护理针灸推拿课程,第2学期便开设实训课程,直至第8个学期完成,增加社区实践课程,精简中医类理论教学,按照阶段、分层次安排早晨学生精神状态相对较少的时间段集中训练,注重晨间的身体素质训练,增加知识强化背诵环节,使学生尽快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技能、辩证思路,第3个学期便可尝试接触实例。
(4)加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更重视实践测试、课堂考核,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控制期末测试的成绩比重。做好评价的反馈,发现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指导教学质量管理[4]。
1.3观察指标
2015、2016年,专科护生完成实践课程课节数,完成临床实践案例数,护生对实践课程评价数目与满意率,实践测试数与达标率。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计量资料对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或率符号[n(%)]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2015、2016年护理专科护生实践教学部分质量指标
2016年,实践课程评价满意率、实践测试达标率高于2015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062、3.8830,P<0.05),2016年专科护生完成实践课程课节数、完成临床实践案例数、实践课程评价数目、实践测试数总计均明显上升。见表1。
2.2对比2015、2016年护理专科护生护理技能操作成绩分析
对比2015年和2016年护理专科护生的专业护理技能操作成绩发现,2016年显著优于2015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内容详见表2。
3讨论
核心能力是护士开展护理工作的基础,对于专科护生而言亦是如此。学校在深入分析了当前护理教学的现状、发展方向后,制定了专业核心护理技术体系,包括极拓展实践的资源等扎实有效的工作,实践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培养专科护生的核心能力需要创建科学、有效的核心知识框架,依托临床实践,结合社会需求,对专科护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在课程设定上,应该突破传统教学模块的束缚,有效调整教学课程等结构,结合社会发展增加社会科学、人文、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内容,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树立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主导观念,拓展护生的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和教育咨询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使专科护生可以完善自身的护理能力、操作能力、开拓精神以及学习能力。教师应该为专科护生制定有效的学习目标,促进专科护生的全方位发展。教师应该为专科护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学习观,并通过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对专科护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讲解,依据临床实际需求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素质教学的核心重要性,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网络数据平台丰富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性,使核心能力教学更具多样性,同时使学生有效展现出自身的学习能力,从而通过全方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核心护理知识、护理综合素养以及护理能力进行汇总。另外,教师可以利用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展现临床护理的核心能力。使护生的专业技能、学习能力等都得到有效提升。
为强化专科学校护生的核心技能和专业素养,学校应该积极与临床医院联系,为护生实践提供机会和途径。在教学培养的过程中,专科学校和临床医院协助护生平稳过渡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中,同时利用实习提高护生的核心操作技能,使其操作水平逐步提升,并得到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学校通过与医院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有效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促使专科学校为临床医院培养更多的专业护理人才。
关键词:心血管 内科护理 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159-02
因为心血管疾病的自身特点,就会使病人没有征兆的发病,而且情况多变,这就说明心血管疾病就是高风险的疾病之一。但是导致这种疾病的原因有很多,许多的原因都是当今的医学没有办法控制的。而且情况也很复杂,有时候,虽然已经痊愈,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给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医院的医护人员应该如何做好心血管疾病的内科护理成为了现在主要的问题。医院应该加强对于心血管患者的风险管理,提高护理意识,做好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1]。
1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常见问题
1.1 专业理论、技术及新设备操作知识缺乏。心血管疾患变化较快,若对病情的变化不能作出初步的判断就很容易延误救治的时机,导致患者死亡或病情的加重[2]。
1.2 护理理念滞后。目前患者及家属对各种分级护理及专项护理要求较高,但由于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的编制过紧,大部分护士是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将重点放在特殊患者身上,从而容易导致同级护理的患者护理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别,产生潜在的护理风险[3]。
1.3 护理记录不真实、不完整、不及时。责任护士不能完全做到及时进行护理记录,常常是在空闲或下班时间回顾性地将病情及护理措施进行记录,难免将关键内容漏记。有些护士将没有实施的护理措施及与实际不相符的症状记录在案。一旦发生医疗护理纠纷,这样的护理记录经不住推敲,会引起法律纷争[3]。
1.4 患者的遵医行为不正确。护理工作需要护患双方共同参与,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与支持。患者的就医动机和行为,对其能否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积极参与疾病的治疗具有影响。而患者的一些冒险行为,如介入治疗术后卧床时间不够就下床活动或者随意改变、外出活动等等,可使护理过程的风险明显上升。
2 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措施
2.1 掌握心血管的基本常识。要能够掌握心血管的基本常识常用药物的剂量、方法、作用及副作用,如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时应准确掌握剂量,用药前后密切注意心率、心律变化;利尿剂应用中应注意尿量及电解质变化;扩血管药物应用时应定期测量血压,准确控制和调节药物的浓度与使用速度;抗凝药物使用时应注意患者有无出血现象。
2.2 合理饮食。在不断提高基础护理的同时,生活护理是关键。心血管疾病在饮食上往往要求低热量低盐、低胆固醇、低脂饮食,多食蔬菜水果和粗纤维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以少量多餐为主。这种治疗性饮食,老年人不易接受。老年人牙齿松动,咀嚼不便,味觉减退,应尽量给予软、易咀嚼、易消化的含纤维较多,色泽鲜艳的多样化食物,禁烟酒,多食蔬菜。水果同时要防止发生便秘,适当使用缓泻剂,促进粪便软化排出,对心肌梗死患者,嘱咐其排便时不宜用力,以免加重病情。已发生便秘者可用肥皂水灌肠或内使用开塞露促使排便[4]。
2.3 心理护理。病人住进医院,对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加上对疾病的恐惧和忧虑,就会导致病人情绪的改变,这就需要我们仔细观察,研究各种病人的心理状态,解除情绪的干扰,使病人的心理处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状态。为减轻病人的焦虑和不安,应多关心病人,耐心向其解释病情。对患者应多鼓励、多肯定,同时做好家属的工作,以取得家属的支持和合作。要突出“预防为主”的原则,例如预防跌倒,就要让护士知晓哪类病人易摔伤、易坠床、易发生意外事件;要针对性地完善相关措施,如设立安全“防滑”提示牌、防滑垫,开水炉房设“小心烫伤”提示语,通过一些细微的小事,体现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
2.4 提高护士的科学文化素质。努力提高护士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推动现代化护理、发展护理文化的战略任务。要积极推进护理事业适度超前发展,充分发挥整体护理的作用。为适应社会和护理学科发展的需要,护士必须掌握护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5]。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养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培养一定的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护士懂得爱、懂得美、懂得社会道德规范,懂得与人交流思想的技巧,培养护士的观察力、欣赏力、鉴别力、思维力、表达力等,优化护理资源配置,合理调整护理人员岗位,努力提高护理质量。切实加强护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护士素质。牢固的理论基础,过硬的护理操作技能是维系护患关系的纽带。护士不仅要有良好的护理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比较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护理技术。
3 总结
护理工作的特点要求在医疗活动中,护理人员要增强风险意识,规范好护理操作、护理记录和护理行为,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减少护理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增强护士的责任心、自律性和安全意识,杜绝各种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心血管内科的护理人员应该在充分认识风险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新知识的学习和新技术的了解,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律意识和医疗安全意识,严格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应用护理程序和风险管理的流程,使护理质量和护理风险防范水平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超.情绪活动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心理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8):103-104
[2] 梁晨景,黎观梅,杨齐.社区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神经症疗效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9):2386-2387
[3] 陈雪莹,胡秋香,孙伟贺.浅谈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保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03:135
关键词 科学竞赛;产学研互动;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1-0059-03
作为行业领先的部属院校,如何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更好地培养应用型及动手能力强的人才,是一个重大课题。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升教学质量”为宗旨,积极构建并实践将常规教学、产学研互动和科学竞赛相结合的三维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倡教师搭建企业合作纽带,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真正走出去,到企业中将所学的知识应用起来,和国内外高校的优秀学生相互竞技、学习。
我国早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就明确了高校具有科学研究的职能,提出要把高校建设成“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目标。到了21世纪的今天,国家则着重提出高校应加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来促进行业科技进步,形成规模效益。从抓教学到重科研,从重科研到倡实践,这明确反映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之间的传动正在逐步契合。大学的主要职能是教书育人,如何将学生培养成提升行业进步的实践者或是潜在实践者,这就是面临的重大课题。
1 科学竞赛与产学研互动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及其有机结合
1.1 基于科学竞赛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实现高等教育个性化的新鲜血液
基于科学竞赛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以教学改革为主体,将教学计划培养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构成人才培养的大环境;又以科学竞赛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教学改革的成果又能提升竞赛成绩,充实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这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共同提高,形成一种立体化的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构建具有学院特色的教学体系,目的是培养具有合理知识结构、较好工程意识、较高技术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1]。
以科学竞赛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个性特点在此也得到了锻炼和体现。科学竞赛是对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并实践运用的过程。竞赛结果集中不仅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及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协作精神等,还反映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合理性。通过总结和交流,可以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以竞赛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载体,可以培养学生科研兴趣,能够对学生科学精神、团队精神、工程意识、协作意识、竞争意识、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很好促进的作用。
1.2 产学研互动是实现高等教育多种方式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食品安全与营养、食品分析与检测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人才。这些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工程设计及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控制、监督、执法、管理等方面工作。随着食品专业的建设以及教育工作者逐步深入的探讨交流,各高等院校食品专业对学科内涵的认识日趋一致,但各高校食品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大同小异。
我国现有的200多所设置有食品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分布于全国各地,他们的办学背景和所处环境都不相同。如果将他们各自的办学背景与条件,与他们周围不同的食品企业和科研院所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走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无疑将是实现高等教育个性化的重要途径。
1.3 科学竞赛与产学研结合是实现产业、教学、科研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把产业、教学、科研结合起来,可以利用国家对科学竞赛的立项支持以及企业、科研机构在设备、场所等方面的优越条件,从学生荣誉感和责任感两方面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具有优良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宽阔的知识领域且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满足我国食品工业对人才的需求。优秀人才毕业后服务于科研机构,可以丰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力资源,加快科研积累,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产品研究和技术开发水平[2]。另外,研究机构人员与企业频繁深入的交流,不仅有助于促进双方进一步的互信合作,加快实验室研究成果的工业化,而且有利于提高工业化生产中的工程技术水平、设备性能及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从而加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研究机构的科研能力。
产学研结合是实现教育资源最大化、利用社会资源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3]。食品专业要求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属于工科类专业,其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大特点是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现在大多数高校没有能力建设能够满足学生实习要求的具有工厂规模的实践基地,即便是建了也无法确保其技术及设备与食品工业的发展相同步。因此,只有在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才能利用企业和科研院所先进和优越的条件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服务,从而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社会化和最大化。如此一来,既可以解决学校在教学条件方面的不足,还能训练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科研或工程技术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将简单的传统教育转换成新型的开发式教育,增加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参与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更早一步进入课题研究。这个模式将理论知识和研究实践相结合,同时也将创新在整个学习过程体现出来,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4]。采用食品工程专业的产学研模式,能够使学生构建适应社会需求、适应市场竞争的最佳知识结构,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做到协调发展。
2 科学竞赛与产学研互动相结合的应用
2.1 “车间教学”能够为科学竞赛的参与者提供完整的分析框架和工具
科学竞赛无法取代正规的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是科学竞赛的基础和保证。缺少了课堂教学,学生在参加科学竞赛的时候就往往感觉没有方向、缺少工具,最终不知从何入手。很多食品专业的学生在刚刚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时有很强的这种感受,恰恰就是和他们缺乏完整的下游相关知识有关。食品类课程的“车间教学”则能够为大学生参加科学竞赛提供有效的榜样教学。
如本研究室学生在研究传统食品的油炸熟化过程中,通过实验与调研发现促进熟化的机制是油脂的高温热传导。由于在通常的油炸温度下丙烯酰胺(致癌物质)极易形成,而通过降低加工温度的实验,发现其吸油率明显增加。学生就联想到食品工艺学课程上教师对红外线加热的讲解,提出能不能将辐射加工与热传导结合使用,使食品内外同时加热,进而缩短油炸时间,达到既降低油炸温度又减少吸油率的双重效果?但如何实践此创新呢?显然在实验室是完成不了,所以经本研究室教师与设备企业的沟通,在食品机械厂将定制的红外加热管与石英管由工程师进行设计安装,并进行调试,在生产车间进行辐射油炸实验。
这些课内与课外的教学为今后学生参加科学竞赛奠定扎实基础,最终经过6个月的努力,该成果具备转化条件,并以此为部分成果参加了“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取得国家二等奖的好成绩。
2.2 “车间教学”是学生参加科学竞赛的前期演练过程
“车间教学”吸收了建构主义学习与教育科学关于主体性研究的成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这是因为它提倡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将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相结合,将知、情、行协调发展等。“车间教学”包括三个主要环节:提出问题(建立实习条件)、探讨方法(师生共同协作)、实践运用(“车间教学”归宿)。体验的内容包括认识知识、学会技能、掌握技巧、探讨方法及感受实践运用后的喜悦。学生置身于全真环境中,通过指导、讨论、假设、实验、掌握、举一反三,不仅掌握了实验技能,而且推动了科研进展。通过“车间教学”,学生实际上相当于参加了浓缩的科学竞赛。
2.3 将科学竞赛的考场搬进车间,真正考验创新的实用性
学生在进行科技竞赛的过程中,将下游部分移至工厂,通过实验将食品学科的配料、加工技术与加工装备的改良进行技术集成。
针对本研究室的学生创新项目《微波化冷冻方便肉食品的研究与开发》开发的产品在实验室试制后,在佳木斯希波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中试扩大,针对连续化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入料温度和水分状态对产品质构及成本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解决,即采用即时加工调理肉直接油炸或预调理冻肉高周波4 ℃解冻迅速油炸的方法;针对后期适应消费者微波二次烹饪过程中出现的焦糊不均匀的问题,改良了传统肉串的整型工艺;针对油炸过程中不锈钢网带卡串的问题,设计改良交错平行的传送带等。
针对本研究室的学生创新项目《微波馅饼的研究与开发》开发的产品在实验室试制后,在辽宁希波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中试扩大及试生产,针对工艺上存在的面皮均匀度难控制、水分散失严重等问题,即一次成型导致的批次稳定性差的问题,本作品采用下饼皮冲压、浇灌馅料、成型面皮卷边封盖的方法,解决了批次稳定性差的问题;针对产品封口处过薄、易破的问题,采用成型后二次醒发的工艺,增强面团结构特征,解决目前馅饼产品不能工业化的问题。
针对本研究室的学生创新项目《微波油条的研究与开发》开发的产品在实验室试制后进行中试扩大,针对工艺上存在的膨胀类油炸食品浮动油炸的特殊方式、加工过程中产品体积成倍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的连续化放大困难等问题,改良了现有浸入式和油幕式的油炸工艺,采用两端固定—轴向自旋转—油面水平推进的连续化操作方式;针对传统油条面坯过稀,不适应机械化压面等问题,进一步改进配方,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前提下,有效降水,并采用多辊水平压面的方法进行操作。
3 总结
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升教学质量”为宗旨,凭借常规教学、产学研互动和科学竞赛相结合的三维一体实践教学模式,运用国家对科学竞赛的立项支持以及企业、科研机构在设备、场所等方面的优越条件,使学生在掌握食品领域科研与开发技能的基础上,在市场层面全面了解产品开发需适应需求的重要性,反哺基础研究,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宽阔的知识领域且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实现从盲目追求“工厂型实验室”向“真实车间教学”的转换。
参考文献
[1]吴兴泉,陈士华.依托“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科教文汇,2010(33):24-25.
[2]陈明杰,兰海.坚持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113-114.
关键词:食品科学技术;示范中心建设;管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09-02
湖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面向食品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学院、生物安全学院、农学院、科学技术师范学院、理学院、动物医学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生物科学技术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和东方科技学院等11个学院的20个专业,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茶学、园艺、植保、动植物检疫、草业科学、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农艺教育、园艺教育、动植物检疫教育、园林教育、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和应用化学专业等。
一、实验中心建制
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由学校正式下文确认为教学单位,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中心主任直接由学校公开聘任,实验教学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在主管教学副院长领导下开展工作,实验教学中心内部实行岗位负责制。中心下设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及其应用技术、食品工程原理与机械、食品工艺实验、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五个模块实验室。
1.管理模式。实验教学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执行“四统一、一统筹”的管理模式,即“实验人员统一管理、实验项目统一安排、实验场地统一使用、实验资源统一调配、实验经费统筹安排”。有校、院两级完备的实验教学中心各项规章制度,并汇编成册,包括实验教学中心工作条例、物资管理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工作档案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和实验教学中心信息收集整理制度及实验教学中心开放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每个实验室内都悬挂有《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制度》和《低值耐用品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执行。实验教学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负责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中心健全了岗位责任制,定期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工作业绩和教学服务水平进行考核。采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办公手段,对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物质设备、经费、环境状况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及时为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提供实验室运行的准确数据。日常管理严格遵照国家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要求来进行,如实验项目管理、仪器设备验收、使用、维护等。学校资产处、教务处建立了计算机管理数据库和网络管理,实践教学中心也建立了相关的计算机管理文档、数据库以及网站管理。已实现管理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有专门的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大型仪器配有专门教师管理和操作。设备的帐、物、卡相符率达100%。
2.资源利用。各实验室的教育教学资源实行的是实施校、院级管理,由中心统筹调配,避免重复建设和投入,实现资源的共享使用,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对实验教学中心基本仪器设备按功能和生产食品的种类分类,根据教学内容进一步对仪器设备进行配套,添置先进、实用的新设备,提高仪器档次和自动化程度,增加设备和用房的共享性,真正达到优化组合,合理配置资源,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既保证能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又能开展一定范围内的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工作,努力提高实验室综合服务能力和使用效率,提高投资效益。采取贵重设备仪器专人管理、专人操作,一般设备仪器按室分人专门保管、使用登记、保养维修,做到了高效保障。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制度保证教学场所的环境安全和劳动保护工作。建立网络化、开放式的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对实验室使用时间、仪器设备资源、易耗品的采购等进行管理,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学生通过平台,了解实验的规章制度、开放内容、仪器设备使用说明等。实验室设备做到资源共享,中心对综合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技制作及各类学生竞赛训练等实现全面开放。除面向本校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外,还开放给其他高等院校教师进行培训和进修。
二、信息平台
数字化教学资源。实验中心建立了网站http://,其内容包括:实验教学、实验队伍、管理体制、设备环境、实验开放、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学生讨论等,建设了丰富的数字化自主学习资源。网络平台的建设除用于中心管理工作外,主要用于辅助实验教学,学生查阅典型实验教学案例、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课件、实验教学周历、仪器使用等丰富的网上教学信息,便于学生预习和课后学习,此外,为学生与教师提供交流平台。我校引进和开发了“教务网络管理系统”(http:///ndjwc/)、“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http:///labmc)和“仪器设备管理系统”(http:///zcc),对实验教学、实验室、实验仪器、实验材料等进行信息化管理,为学生提供网上预约实验室与仪器的服务;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人员可进行有关的数据管理。档案管理包括教学档案(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平时成绩登记表、平时成绩表、实验考核方法、实验教学人员信息表、学生实验和开放实验报告等),仪器(固定资产、低值耐用品)药品管理档案。此外还有实验室工作日志、开放实验记录、借物与损坏仪器记录、安全与卫生记录、仪器使用记录等。开放实验室信息化管理主要是基于局域网的实验支持服务系统及管理系统,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包括实验教学中心规划,实验设备、仪器查询等,学生学习信息包括课件等,实验教学资源信息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包括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制度管理和帐册管理等。信息技术与传统实验教学的整合,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淡化了学科本位意识,提倡了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本。
三、考评办法
1.管理人员考评办法: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每年由学校统一考评,制定了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高级实验师、实验师、助理实验师和实验员(含实验工人)的岗位职责,各类专职实验人员有明确的分工,并记录有岗位日志。学校和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制订了实验教学中心专职人员和实验课指导教师的具体考核办法。包括政治思想表现、工作态度、工作量、出勤情况和工作业绩等,并将创新成果和科研成果计入工作量,以鼓励教师积极投入改革创新。
每级岗位确定岗位聘任条件、岗位职责和聘期工作任务书,每年年底进行考核。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当年考核不达标,不能再聘为原岗位。中心定期抽查岗位职责履行情况,与年终考核挂钩。
2.学生考评办法:对学生的考评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实验准备情况、学生的出勤情况、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报告完成质量等几个方面,除了取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做法外,还采用现场操作、口试,设计型实验项目采取成果展示、答辩等方式进行。平时成绩以实验操作、实验能力、实验结果及实验报告是否准确、规范为主要依据。
四、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1.本中心规定每两年修订一次实验教学大纲,各门课程由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师共同修订大纲;修订过程中,相关课程间通过讨论协调实验内容,使各课程实验内容的改革科学合理。各课程教学大纲经学院教授委员会通过后执行。
2.建立听课与检查制度。校教学督导团和校院领导、实验教学中心领导及教授委员会成员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听课,并对实验报告、仪器设备完好率、实验准备情况、人员在岗情况和实验室设备管理、用电安全、防火防盗安全和卫生情况等进行检查,随时进行点评,检查情况记录在案,并与年底考核挂钩。
3.建立调查和意见反馈制度。学生可以将试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网络、调查问卷或口头反映给实验中心,实验中心有专人进行调查并将调查及整改情况反馈给学生。
4.建立典型实验教学示范制度。定期请经验丰富的实验指导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示范,并选择典型实验教学课程组织其他教师集体听课,以促进中心整体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
5.建立青年教师试讲制度。新进的青年教师,要在中心范围内进行试讲,并检查其实验讲稿,经考核合格方可进行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易有金,邓放明.食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0,13(6):1-2.
[2]廖卢艳,吴卫国,易有金,李清明,邓洁红.食品工程机械应用技术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轻工科技,2014,(2):161-162.
[3]张春艳,李清明,周红丽,易有金,谭兴和.《食品生物技术导论》教学改革探讨[J].轻工轻工科技,2014,(2):149-150.
[4]周江容,李清明,易有金,吴卫国.食品科学技术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3):31-33.
从湖北省独立学院目前的体育课教学形式来看,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为传统型,即第一年上体育普修课,内容以田径、武术、球类为主。二年级之后开设体育选项课,内容以球类、武术、游泳、健美等等项目为主。第二种为学生入校后直接选项。第三种为以教学活动为核心的俱乐部形式。就目前来看,第三种形式最为理想,但在湖北省很多独立学院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第一种与第二种的授课形式既是否开设体育基础课为争论的重点。主张认为应当开设体育基础课的人认为:由于我国高中阶段的体育课授课形式不完善,因此体育基础课是作为高中至大学的中转点而出现的。但是反对开设体育基础课的人则认为由于忽视了不同群体的学生对体育项目的不同需求,造成了大部分学生上体育课的被动、盲从,甚至出现了“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因而建议跳过体育基础课直接上体育选项课。目前,也有很多独立学院在一年级废弃了体育基础课,直接采用了选项课教学。从国际关于体育课的发展形式来看体育课的最终形式是出现以教学活动为核心的俱乐部形式。但介于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的现有条件来看在独立学院体育基础课的存在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因此目前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使体育基础课在独立学院体育教学中充分的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之后的体育选项课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体育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目前湖北省独立学院体育基础课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从教授项目来看目前体育基础课仅仅是对于一些项目进行的简单组合;从教授目的上来看仅仅是为了解决中学至高校体育课程衔接的问题;从评定方法上来看评定标准单一,评定项目仅为长跑与武术。
三、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想与理念
为了克服旧的体育基础课程教育模式弊端,更好地实现现代体育基础课程教学的宗旨,独立学院体育基础课程的教学应确立多层次、多维度、多类型的体育教学目标,树立“健康第一”的新理念,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为以后的体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四、体育基础课程教学目标
独立学院体育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二是在中学体育教育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学生的体能(力量、速度、耐力)、身体素质(协调、灵敏、柔韧)为二年级的选项课打下基础。三是培养学生配合、抗压及适应等方面的能力,为适应社会提供保障。
五、结合独立学院体育基础课程授课目标,整合教学内容
以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一年级男生第一学期的体育基础课内容为例,教学内容为篮球和1000米长跑,篮球的基本教学内容为:运球、传球、定点投篮、三步上篮,考试内容为三步上篮。长跑项目平时练得比较少,一般是在期末进行最后一次测试。这样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只是对于两个项目进行的简单组合,教学效果不明显。实践改革后的教学内容为:篮球和1000米长跑应结合教学,例如,在教学生运球、传接球时,在掌握基本的运球、传接球技术后,可以进行长距离运球、传接球练习,然后在规定的距离内进行运球、传接球比赛;两个教学项目结合训练,这样锻炼了体能,又提高了篮球技术,还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勇于克服困难等精神。在基本的三步上篮技术学会后,采用计时比赛的方法训练三步上篮,既掌握了技术,又训练了速度。最后,进行分组半场或整场篮球教学比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都能得到显著提高。在篮球教学中训练1000米,在1000米训练中学会篮球,这样才能使得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六、改革评价方式
以往的评价比较单一,例如篮球教学的评价为:定点投篮和三步上篮,定点投篮主要看进球个数,三步上篮主要看进球个数和技术;长跑1000米考核为:计时1000米。这样的评价不利于对学生客观、综合评价。改革后的评价为:通过在篮球教学比赛中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学生的速度、耐力、力量、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还有学习态度及进步幅度都能在比赛中体现出来。这样的综合评价具有客观公正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 孵化功能 创新型城市 系统动力学
系统分析
(一)分析方法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简称SD)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Forrester 教授于1956年创立的一门研究系统动态复杂性的科学。它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手段,主要用于研究复杂系统的结构、功能与动态行为之间的关系。本文以Vensim软件为分析工具,利用图示化编程建立模型;运用结构分析工具研究模型系统结构,数据分析工具研究变量行为模式。
(二)系统边界
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企业孵化器是经济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内涵也随着经济发展变得越来越丰富。企业孵化器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中小高科技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和咨询等相关管理的服务体系,目的在于使中小高科技企业迅速成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技术创新,这一组织体制通过创造就业机会,实现吸引人才和造就人才的价值增值,是一种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新型社会组织。
自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以来,城市创新理论问题的研究逐渐兴起,关于创新型城市内涵的研究也有较多探讨。创新型城市是现代城市竞争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它需要依靠一定的科技、产业、经济、体制、人力、文化等核心要素的推动,形成具有一定自主性的价值创新体系,从而促进整个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结构性调整,实现城市健康快速发展。
(三)变量选取
企业孵化器与创新型城市建设在理论上存在密切的互动发展关系。一方面,企业孵化器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推动力。它可以增强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使较高的创新投入资金获得较高的创新产出,实现城市科技、人才等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企业孵化器的拉力器。企业孵化器的良性运营离不开它所依赖的宏观环境,健全的服务管理体系、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是企业孵化器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该系统的变量因素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要变量因素。包括: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市场机制、相关扶持政策、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技术进步占经济增长的比重、创新人才比重、创新产业比例、法律体系的健全程度、中介机构数。二是企业孵化器的主要变量因素。包括:外部市场需求、员工的素质与能力、企业孵化环境的整合能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融资比率、技术创新成本、企业孵化成功率、产学研一体化程度。
(四)模型结构
通过对企业孵化器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关系的简要分析,两者互动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如图1所示。构成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本元素包含“流”与“元素”。“流”分为实体流和信息流;“元素”包括状态变量、速率和辅助变量。本文主要运用Vensim软件的结构分析工具,来举例分析企业孵化器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模型的结构。
在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中,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占比是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在系统流图中,技术进步占经济增长比重的循环有38个之多,也体现了这一点。其中一个链条较多的包含了10个变量:技术进步占经济增长的比重、市场机制、政府宏观调控力度、法律体系的健全程度、外部市场需求、产学研一体化程度、企业孵化环境的整合能力、融资比率、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企业孵化成功率、技术进步占经济增长的比重。
负反馈中的一个重要变量为技术创新成本,其中循环链条最多的为9个,包括技术创新成本、融资比率、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企业孵化成功率、技术进步占经济增长的比重、市场机制、政府宏观调控力度、相关扶持政策、中介机构数、技术创新成本,在循环中变量的作用不断放大,催生负反馈的自组织行为。
运行机理
机理原是物理学概念,本意指机械内部组织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功能原理,后被其他学科借用。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研究创新型城市与大学科技园的互动机理,必须深入以下关键点:原始动力性,即两者互动的动力源,决定着互动发展的状态及其活力;组织互动性,即城市与园区的组织结构,决定着二者相互作用与有机联系的深度与广度;功能导向性,即互动功能的性质与状态,有利于认识两者互动产生、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因。根据图1建立的企业孵化器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及模型系统结构变量之间的因果追踪,本文试图从以下主体角度来简要概括企业孵化器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的运行机理。
第一,以政府为主体的政策扶持为主导的运行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企业―市场,三者之间的互动运行是一种动态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二是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突出充实本地区人力资本的重大意义。三是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市场,强调产学研结合是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关键。
第二,市场―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市场机制、金融活动、法律体系与以孵化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之间的互动运行,突出市场机制、金融活动和法律体系对企业的技术创新都有着重要影响。
在图1所示的系统因果关系图中,有两种动力源,即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两种动力源的不同作用路径也形成了大学科技园孵化功能与创新型城市互动的两种实现模式,即市场驱动型、政府推动型。
互动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构建互动生态系统是基础
一是立足角色,找准生态位。借鉴斯坦福大学与硅谷在大学科技园区与创新型城市互动发展的成功典型经验,大学科技园区要充实孵化器的角色,孕育创业创新型发展模式。
二是构建系统的内部转化机制。在大学科技园区与创新型城市双向互动中,在关切相关利益的基础上,创新内部转化机制。如斯坦福成立了第一家大学的技术授权办公室,专门负责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后来为其他高校纷纷效仿。
三是注重经验积累。成功的互动关系来自于不断的经验积累,如Gordon Moore(2000)将硅谷经验概括如下:一是科学家成为管理者;二是把科学商业化、产业化;三是善于识别、创造和捉住机会;四是强调专业化。我国大学科技园起步有10余年历史(1999年启动, 2001年首批认定),创新型城市建设时间更短(2006年启动,2008年深圳成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相对于发达国家60余年的历史,还有待经验的逐步积累。
四是创造良好的互动生态环境。以研发及转化为核心内容,组织各种关键资源,营造宏观与微观环境,引导相关利益方的积极参与,包括大学之间的互动、政府的介入,特别是对研究的大力扶持,以及各种专门事务机构的完善。相对于市场驱动模式,我国情境下的互动发展还需要破解区域历史的影响、制度体制的羁绊,如逐步改变资源配置的纯行政方式,变条块管理模式为社区管理模式,解决好属地高校、驻地高校与地方的关系。
(二)优化系统行为是关键
一是优化系统参数。在复杂系统中同时有多个参数需要同时优化,如在图1中,优化相关扶持政策、提高融资比率、创新融资方式、变资金流的校内循环为校地双向甚至多向循环,达到相互影响与相互塑造的更深层面。
二是优化系统结构。复杂系统中包括多个状态变量,如何从中选择决策所依据的信息源以及如何根据所选定的信息源来决策是系统动力学模型中重要的寻优问题。如图1中的企业孵化成功率、技术进步占经济增长的比重、创新人才比重等变量在大学科技园孵化功能与创新型城市互动中成为决策依据的重要信息源。
三是优化系统边界。系统边界及边界条件变化引起系统资源的竞争和再分配。而且引起边界发生变化的条件是历史客观的,涉及的边界优化也有多个视角。在大学科技园与创新型城市互动中,大学学科群与城市产业群的匹配广度与深度,直接影响着互动程度;在人才培养方面,大学提供的各类人才的产业适用性由于时滞的存在需要提前预研,这在行业型高校与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更加突出;再者,还要突破地域与体制的固囿,在突围中实现突破。
(三)建设学习型组织是重要的实施策略
大学科技园与创新型城市的互动关键在于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型城市主体的五项修炼,彼得・圣吉认为系统思考的修炼是建立学习型组织最重要的修炼,同时系统思考也需要有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四项修炼来发挥其潜力。
第一,以系统思考统领与强化互动发展。以系统思考为统领,在大学科技园孵化功能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互动关系中坚持系统观点与理念,探究互动的发生条件、影响因素,发掘互动的深度、广度与可持续性,以推进整体融合获取大于甚至倍于各部分加总的效力。
第二,在开放中实现自我超越。通过大学科技园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大学功能协同,并在实现机制上实现超越。创新型城市建设在于升华城市精神,实现资源整合,创新驱动城市发展。实现二者互动,要在对客观现实正确判断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契合点、成长点,并持续推进。
第三,转变组织心智模式。在大学科技园孵化功能与创新型城市互动中,树立双赢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破解固有的行为方式。跳出体制藩篱,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与服务型政府改革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在官产学研对接中,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提高大学的社会认可度,拓展发展空间。
第四,建立共同愿景。转变大学科技园与创新型城市在体制上游离、运作上并行的现状,建立基于超越与创新的共同愿景,并提升实现共同愿景的能力。一是挖掘持久动力,把握现代大学价值与城市时代精神的契合点;二是持续接力,不因管理层的变动而大幅度起伏;三是根植于民众,为社会各阶层高度认同。
第五,团队协作与学习。运用系统动力学工具对大学科技园孵化功能与创新型城市互动进行系统分析,本身就是对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一个推演。在现实中,促进团队协作与学习,要营造集群氛围,通过中介机构与组织创新,提高面对面交流的频度。以广视野、宽角度、多领域的团队推进大学科技园孵化功能与创新型城市创建的互动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张波等.系统动力学简介及其相关软件综述[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2)
2.欧庭高.企业孵化器运行系统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3.蒋年云等.创新型城市:广州的实践与思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王柏轩,刘小元.企业孵化器的运营与发展[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
5.王步芳.企业群居之谜:集群经济学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7
6.阎光才.斯坦福的硅谷与硅谷中的斯坦福[J].教育发展研究,2003(9)
【关键词】心理技术;特勤疗养;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041-02
特勤疗养人员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承担任务的重要性,容易产生心理压力或心理不适。心理护理是心理调整和心理矫治的重要措施之一【1】。
现代心理技术学,是应用现代心理学原理及心理测验、测量、统计等技术手段,研究社会生活实际部门中个体和群体心理问题的综合的应用理论学科【2】。近年来,特勤疗养护理工作愈发注重心理护理,但从文献中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作者把心理护理局限于护患交谈,还有一部分作者缺乏最基本的理论常识,把营养饮食、保健疗法当做心理护理【3】,而心理护理作为整体护理的核心内容,它应具备广泛性和连续性、共性和个性、预测性、有效性等的特点【4】。作为心理科的医务人员,我们把心理测量、心理疏导、心理放松等技术应用到工作中,使疗养院心理护理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做法如下:
1 应用的方法
1.1 心理评估
1.1.1 行为观察法 行为观察法是临床心理评估最常用的方法之一【5】。空勤人员通常具有勇敢、坚强、自负的个性特点、自我意识强,因此常常不愿将内心的紧张、焦虑、不安等向不太熟悉的女性(护士)表述出来【6】。所以行为观察法在特勤心理护理中显得尤为重要,护士通过其表情、动作、声音特征、生理反应等方面的观察去发现问题,可在较自然的状况下,观察疗养员的状态,得出的结果比较客观真实,易于操作,同时可对心理测验结果给予验证。
1.1.2 会谈法 会谈是心理评估收集资料的重要技术,也是护士与疗养员沟通的必要技能,是心理护理最常用、简便的方法【5】82。会谈前,我们制定了会谈提纲,特勤人员与海勤人员工作性质、文化层次等不尽相同,我们选择的谈话方式、内容选择、提问方法都不同,其目的是与特勤人员尽快的建立起良好的护疗关系、拉近双方距离,尽可能护疗双方对一些行为逐渐达成一致的理解和看法,帮助认识和认清他们的行为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指导和给予支持。
1.1.3 调查法 针对特勤人员的工作性质、年龄差别等因素,在每一批特勤疗养中都有针对性的进行简单的问卷调查,如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团体辅导倾向于哪些方面;生活工作中哪些问题困扰自己;还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帮助;调查法针对性很强,如空勤和海勤由于工作环境、工作性质不同,他们在心理上寻求的帮助不同;年轻人和中年人压力不同,应给予的心理帮助也不同,我们会根据疗养员的选择,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执行不同任务的特勤疗养员的心理健康课及团体辅导的主题。此法简便可行,所得结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指导性很强。
1.1.4 心理检测 采用了第四军医大学研制的DXC一5型群体心理测评仪中的成人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或)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等作为中介,对特勤人员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进行量化评估。评定量表可根据一定的标准等级评估其即时心理状态,不受护士主观因素及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一定的甄别性,便于作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研究结果的表达更符合科学要求。心理检测尤其在心理护理后的效果评价阶段作用较为显著,它能较为客观地对心理护理效果进行评估,是我们了解心理护理效果的较为可靠的工具。心理检测都是由专业的人员操作,保证结果的真实可靠。
1.2 心理健康讲座 心理健康讲座是一种一直为我们所用的健康宣教形式。在心理评估阶段,我们已经掌握了特勤人员的心理需求、工作性质和特点以及他们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从多个角度、分层次制作多媒体课件,如某批特勤疗养员中以战士居多,我们讲座的内容着重普及心理学基础知识,向官兵介绍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情绪自我调适方法;而对空勤人员更多的是介绍心理问题的症状及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心理健康讲座传播的知识面广,形式灵活,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画面丰富、形象,能使疗养员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易于接受,效果明确,受到特勤人员的欢迎。
1.3 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是前面所有工作的继续和深化。根据心理评估的结果,结合疗养员的心理需求,对疗养员实施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主动的、自愿的心理疏通和引导。可通过对疗养员的个性、意志、情绪和认知的了解,制定护理方案,帮助他们分析存在的心理压力,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使其能够正确的面对现实。帮助他们建立适当的宣泄途径和正确的认知方法,培养积极的、稳定的情绪和性格特征。心理疏导需在指定的心理咨询室,由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相应资质的人员进行。
1.4 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7】。团体辅导活动主要是通过“游戏”活动形式进行,在团体辅导前我们做好活动的设计,如给某军区疗养团官兵做的团体辅导,针对他们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和工作压力,我们制定了“信任之旅”、“同舟共济”等为主题的活动内容,主要是以增加长航期间团体的凝聚力、促进相互之间的信任和和谐,释放压力为目的,这些活动的主要意义在于成员之间的坦诚交流和分享,收到很好的成效。
1.5 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我们在临床常用的方法,也是人们愿意接受的方法。其基本要求就是使人们达到一种主观的安静状态,与焦虑等不良情绪状态抗衡,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经过长期训练可提高智力和稳定情绪,改善人的性格,对维护健康和提高适应水平有良好的效果【5】118。我们常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总部配发的JD/PW-5型高级电脑肌电皮温生物反馈仪,使受试者根据反馈信号学习调节和控制自身的生理功能,不仅起到自身认识的作用,而且成为自我改造的工具。进行生物反馈治疗者都是由医生下达医嘱,护士根据医嘱执行。生物反馈疗法对缓解焦虑和抑郁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起到很好的调整和缓解作用。另一种放松疗法是教授疗养员呼吸控制训练和沉思训练,适用于焦虑、抑郁、恐惧、失眠等身心障碍的调节,这些训练不受时间、地点、场地等限制,护士可根据情况实施个体和群体治疗,是护士和疗养员都易于掌握和接受的训练方式。
2 应用后的体会
2.1 增加了心理护理的整体性 心理护理作为整体护理的核心概念,要求实施者紧密结合临床护理实践。我们积极发挥护士与疗养员接触最密切的优势,利用特勤成建制疗养的特点,从入院的心理评估、心理检测、心理健康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等都把特勤人员看做一个整体,把每一个人看做是一个心理和生理的统一体,把躯体症状与身心疾病结合一起分析,解决了原来孤立的、缺乏量化指标的、简单的沟通交流而导致的心理护理的盲目性,对护理计划、护理措施的制定都有很好的指导性,工作更有针对性。使疗养员首先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积极主动的做好自我护理,利于心理健康状况的保持。
2.2 增强了心理护理的预测性 科学规范的心理测试和评估,能较为准确的预测疗养员潜在的思想动机和心理问题,对他们实行较为客观、准确的心理评估,制定更加符合疗养员实际的心理护理计划,使护理措施及早开始并及时落实,同时对一些有不良性格倾向的人员,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在心理健康档案别标注,在其自愿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追踪辅导。
2.3 使心理护理保持连续性 心理护理本身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一个在心理护理目标、方法、时间、技巧方面都具有连续性的护理活动【4】132。以往我们的心理护理往往只注重心理护理评估、诊断、护理计划和措施的实施,而最终的评价因为没有很好的量化指标和标准而使心理护理虎头蛇尾。我们采用的方法更加注重心理护理的连续性,使心理护理工作一步一步有序发展,每一环节做到有章可循,可根据情况随时调整和完善心理护理计划,使心理护理在实施过程中保持严谨性和规范性及相关因素的可控制性。
2.4 使心理护理体现个体性 由于每个人的出生背景、成长经历、个人阅历、所受教育、个人特征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需要与反应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对于每一个人的心理测量结果我们都详细记录,并建立心理档案,对有阳性体征的人,我们根据他所出现问题的具体特点和心理评估的实际情况,在自愿配合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和疏导,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心理治疗,这种方法是针对疗养员个体所做,针对性强,收到效果好。
工作实践表明,我们运用较为系统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较为准确的把握住了特勤人员的心理反应的一般规律,能准确评估他们心理问题的主要性质、反应强度及其危害程度,能深入的分析他们心理失衡的个体原因,最大程度为他们提供动态的、可控的、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把心理学理论技术运用到实践中,能更好展现心理护理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卫兵主编.特勤疗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615
[2] 杨鑫辉.略论现代心理技术学的体系建构[J].心理科学,I999,22(5),455-456
[3] 洪威,田静,杨宇彤.从文献看疗养院心理护理发展水平及建议[J].中国疗养医学杂志,2010,19(3):239-240
[4] 蒋继国主编.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2
[5] 周郁秋主编.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