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4:57:32
导语:在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人本性
声乐艺术的第一大审美特征,是人本性。众所周知,声乐是由人歌唱的音乐,“人体作为歌唱的‘乐器’,在歌唱发声时,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发音体、共鸣腔、发声动力、语言。人体的声带是发声体;人体的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等腔体都是共鸣体;人体发声时呼出的气体是发声动力;人体的唇、齿、舌、喉等咬字吐字器对语言最后形成用人声唱出的‘语言音乐’———声乐。”[1]也就是说,歌唱者既是“乐器”,又是演奏者。因此,“学习声乐者还有一项较乐器演奏者更为艰巨复杂的工作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铸造’自己的乐器……他们需要将人体内部与歌唱发声有关的器官,按照生理机能运动的自然规律,合乎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的原理,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乐器。”由此可见,声乐艺术就是以人体为“乐器”的音乐艺术,其核心审美特征就是以人体为本的人本性。在“以人为本”的21世纪,声乐艺术的这一审美特征更加凸显、更为重要。
二、多元性
声乐艺术的第二大审美特征,是多元性。因为人是丰富的、复杂的、多元的,所以由人声歌唱的声乐艺术也自然是丰富的、复杂的、多元的。声乐艺术的这种多元性审美特征,具体表现在许多层面:其一是声部的多元性。由于歌唱者的嗓音条件与特点不同,而划分为许多声部,即声音的部类,总的分为男声、女声、童声三大类。其中男声又细分为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三类;女声也细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三类。而划分的方法,也呈现多元性特征,其中主要有音域划分法(又分自然音域划分法、歌唱音域划分法两种)、声区划分法(分为低声区、中声区、高声区三种)、生理划分法(根据歌唱者声带的长短、宽窄、厚薄划分声部)等等。其二是声类的多元性。声类即不同嗓音的类型,主要根据歌唱者的音色特点划分。例如女高音分为抒情型(音色明亮、柔美、秀丽、甜润)、戏剧型(音色高亢、深厚、壮阔、有力)、花腔型(音色清脆、纯净、纠巧、灵活);男高音也分为抒情型(音色明亮、清脆、柔和、优美)、戏剧型(音色嘹亮、结实、浑厚、有力)等。其三是声性的多元性。声性即声音的性质,以声带的机能与振动方式划分,分为真声(又称“大嗓”或“大本嗓”)假声(又称“小嗓”)、混合声(真声与假声的有机结合)三种。其四是演唱方式的多元性。声乐演唱方式分为独唱、重唱、合唱、齐唱、伴唱等多种。其五是演唱流派的多元性。当下,世界上流行并一致公认的,有三种声乐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民族唱法。“三种唱法”实质上是“三大流派”,而这三大流派又分别呈现多元性特征。例如美声流派就分意大利流派、俄罗斯流派、法国流派、西班牙流派、中国流派等等。又如民族流派,“广义地讲应包括戏曲、曲艺、民歌和带有这三种风格的创作歌曲唱法。但根据人们多年来的习惯称谓,把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作品时所采用的声乐技巧称为民族唱法。它既是从我国民歌、戏曲、曲艺这些民族传统演唱法中提炼和继承下来的,同时又借鉴和吸收了欧洲美声唱法的精髓。”再如通俗流派,也分美国流派、港澳流派、内地的“东北风”、“西北风”等各种小的流派。由此可见,声乐艺术的多元性,是有目共睹、有耳皆闻、有口皆碑。而在多元化的21世纪,全球范围内政治的多极化、经济的多边化,决定了文化的多元化。因此,声乐艺术的多元性审美特征,不仅是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其发展的一大新趋势。
三、情感性
声乐艺术的第三大审美特征,是情感性。情感是包括声乐在内的所有音乐艺术的生命与灵魂。对此,古今中外的美学家、音乐家都有明确的认知,并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说:“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无形的情感。”匈牙利钢琴家兼作曲家李斯特也说:“……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我国西汉的《毛诗序》则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强调的更是声乐的抒情性审美特征。可以说,情感表达得优劣成败,是声乐演唱的最重要的判断标准。从本质上讲,声乐演唱作为一项艺术创造工程,就是一个情感传递与互动过程,即演唱者通过切身真实的情感体验,把词曲作者在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转化为自身的情感。然后再通过“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演唱,把这种情感传达给受众(观众、听众),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最终收到“以情动情”的审美效果。在这方面,有许多典型的例证。《列子•汤问》篇说:我国战国时韩国的女歌手韩娥,就以真挚、浓厚的情感化歌唱,打动了受众,留下了“余音绕梁”的典故:“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木丽,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古今中外的所有声乐作品,无一不表现人的情感。例如表现亲情的《烛光里的妈妈》,表现友情的《朋友》,表现爱情的《真爱》,表现爱国情的《我爱你,中国》,表现爱民情的《父老乡亲》……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四、创新性
恩格斯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这句话提出了艺术典型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就像各类艺术一样,不能孤立的把它们分开来看。在中国, 李泽厚先生也认为艺术是不可定义的,而民俗博物馆与艺术博物馆的展品经常混同, 也说明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界线是异常模糊的。艺术之所以难以界定, 还由于现代派艺术作品的千奇百怪,不可捉摸……一位音乐家4分3秒的完全沉默, 毫不弹奏, 也称艺术品……所有这些, 都使艺术和非艺术的划分非常困难。①
一、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审美性是艺术的一个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物,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是人所创造的,反映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然而只有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具有审美价值或审美性的人类创造物,才能称作艺术品。
(一)表现的艺术
1.建筑:建筑也是静态的表现艺术,和工艺品一样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它通过对空间、比例、形体结构布局,以及装饰、色彩、图案等制造出一种情调,侧重于情感和意境的表现。如巴洛克建筑强调实体与空间的运动感和豪华感,通过富丽的装饰,营造出一种舞台般的梦幻效果。虽然建筑是静止不动的,但是具有音乐一般节奏和韵律,建筑的美类似于音乐美。正如德国美学家谢林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②
2.音乐:音乐是一种动态的表现艺术,也叫表情艺术,音乐的审美特征不仅通过音响、节奏、旋律以及和声等表现手段,还通过音乐家的表演来使欣赏者产生美感。这种音乐所传递出来的美感既有作曲家的创造,又有演奏家的再创造,这种极具概括性的艺术,是最能振奋人心的精神艺术。正如叔本华所说:一切艺术都希望达到音乐的状态。
通过对这些表现艺术的了解,我们知道了表现艺术也来源于生活,欣赏这类艺术作品使人直接感受的是艺术家的情感、心灵和精神境界。
(二)再现的艺术
再现艺术指的是再现生活,但不等同于对生活机械地的模仿,它是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加工、改造、提炼中表达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感情。
1.雕塑:雕塑是静态的再现艺术。它通过形态造型来反映和再现生活。雕塑的审美特征在于把丰富的内容凝缩在一个形象鲜明的塑像,借助有限的动作、姿态、脸型、面部的描写等,使欣赏者联想、想象到更多的内容,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具有概括性,凝练性和普通性。如罗丹的雕塑《思想者》,它是《地狱之门》中央上部的一个坐像,表现了一个强有力的巨人对地狱里悲剧所引起的思索。作品中的动作、神态有力地表达了他矛盾的心情和内心的痛苦。作者用这个想象来象征《神曲》的作者但丁。③
2.绘画:绘画作为一门悠久的历史艺术,它和雕塑一样也是静态再现艺术。它的审美特征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运用,来塑造形象、再现现实、反映生活,也体现出了画家审美感情和审美理想。
(三)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主要指文学艺术,它的突出审美特征是借助语言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和意境,深刻反映生活和丰富情感。文学艺术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诗歌、散文等,一类是小说。语言艺术通过“形象―语言―形象”的过成,给欣赏着提供了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天地,使欣赏着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语言的理解产生意境美,从而获得强烈的审美感受。同时文字、绘画与诗歌在美术传统中长期存在密切的融合。但是语言艺术也有缺点:它不像绘画可以直接展现出人物形象,必须经过欣赏者的再创造之后才能获得审美感受,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小结
艺术的多样化,艺术分类也多样化,所有的艺术分类方式都是相对的。通过这些艺术的分类,我们能容易找出它们之间的审美特征,不仅提高和发展各门艺术,同时也提高和丰富各门艺术欣赏的能力。每一种艺术一方面努力追求自己特有的现实方式,另一方面有都接受其他门类的影响,各种类艺术之间相互区别,同时又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它们都是认识与情感、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它们的特征也是相对的,我们绝不可以将其绝对化,本文通过对各类艺术之间的审美特征的学习为自己在以后的艺术创作中做一些铺垫,以期能激发出创作的火花呢。
注释:
【关键词】中西绘画艺术;现代中国画;审美特征
所谓现代中国画,是与传统中国画相对而言的。明清以前的中国画具有明显的古典特征,被称为传统中国画[1]。而近代以来,特别是以后,西方绘画艺术传入我国,特别是造型技术、构成观念与色彩技法的引入,对中国画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产生巨大了影响。中国画以其广阔的胸襟兼容并蓄,促进了中国画艺术的变革。现代中国画借鉴西方绘画技法,融入了很多现代元素,与传统中国画具有一定的差异。在这种背景下,现代中国画的价值取向与审美特征都有了明显的改变。
一、中西绘画艺术融合理念
著名学者彭吉象先生曾这样形容中西绘画艺术:“中国绘画崇尚意境,西方绘画崇尚形象;中国绘画重视表现手法,重视画面感情,西方绘画重视对客观对象的再现,注重理性;中国绘画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方式,西方绘画则是以光和色表现物象。”总而言之,中国绘画重视对意象的表达,西方绘画注重写实,两种绘画艺术具有鲜明的差异性[2]。中西绘画艺术的差异是因为两地不同文化、思想背景导致的,泾渭分明且并无高下之分。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已成为一种趋势,许多中国画家开始了解西方绘画、学习西方绘画,加入到研究中西方绘画差异的队伍中。在全球一体化背景,我们该怎样对待中西融合理念?其实,中西融合并不等于摒弃传统,只有尊重中西方绘画艺术,吸收西方绘画艺术的长处,并与中国特色相互借鉴,才能促进绘画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二、现代中国画艺术的表现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中西方艺术的融合,中国画家们逐渐舍弃了传统的那种理想主义,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他们的艺术作品更多的是体现画家们的价值取向,而正是这些各具特色的价值取向,促进了现代中国画艺术的多元化。在这种背景下,现代中国画的表现也有了很大变化。
(一)创作题材的多元化
传统中国画的题材内容多为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画可选择的题材内容也呈现多元化趋势,除了传统题材外,现代中国画更多地关注普通人民的生活,出现了很多描写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作品。例如吴冠中先生的《吴江人家》,充分体现了现代艺术家对人文生活的关注;何士扬先生的《夏日的海滩》,则是发掘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美;还有艺术家韩书力、李伯安,他们的作品主要描绘边疆少数民族的生活[3]。
(二)绘画技法博采众长
传统中国画中的构图、敷色、用笔、用墨等技法自成体系,有明显的中国特征。而现代中国画的创作技法吸收中西绘画艺术精华,具有极强的包容性。现代中国画技法向传统学习、向少数民族学习、向西方学习,不断创新与尝试,增强了现代中国画的表现力,为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绘画语言的创新
现代中国画十分重视绘画语言功能的倾向,建立与传统中国画不同的审视方式,不断丰富现代中国画的表现能力。在绘画材料上,发挥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的优势,并利用平面设计、装饰性等手法增强作品的空间层次与环境氛围;在造型上,继承传统水墨画的表现方式,又运用空间关系与几何结构,实现画面抽象与写实的统一;在色彩上,吸收西方光线与色彩的表现技法,并将其与水墨风格融合,拓展了现代中国画在语言和主体情境表达上的空间。
三、现代中国画的审美特征研究
(一)西方绘画对现代中国画审美观念的影响
中国绘画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在精神层面上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优秀的绘画作品,无论是传统的水墨画还是西方油画,不仅能带给人视觉上的享受,还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绘画是一种只能意会的艺术形式,他通过线条、色彩等方式,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以及思想上的震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现代中国画是中西方艺术融合的产物,它围绕现代观念展开,与传统中国画具有很大的差异。西方艺术中的解剖、素描、透视理论对现代中国画影响很大,特别是对于人物画,西方艺术的引入使得对人物的刻画更加形象逼真。这样使得传统中国画中较为冷门的人物画一反颓势,成为现代绘画艺术中的主要形式。这也表明,人们对艺术的审美,是在特点的时间段形成的,是社会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而从艺术创作的角度上讲,越是新奇、越是具有异域风情的内容,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就越是强烈。也正是因为如此,融入西方绘画艺术的现代中国画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迅速。
(二)外在审美特征分析
1.新绘画材料对审美空间的拓展
绘画材料作为中国画的媒介,能够体现绘画艺术的观念精神,对绘画审美形态的表现有重要影响。现代中国画家们为了创造具有个人特色的艺术风格,也会选择独特的绘画材料。例如潘天寿创作使用自制的显浆纸,画作中会出现特殊的机理效果;傅抱石喜用牛皮纸,追求的是笔道在边缘的毛状痕迹渗化效果。除此之外,有的艺术家会选择铜版纸、布等特殊材质;有的艺术家会使用冰冻的墨块,追求冰块自然融化形成的图案;还有的画家摒弃传统的毛笔,改用油漆刷进行创作[4]。这些独特绘画材料的使用,不仅是个人艺术风格的体现,也拓展了现代中国画的审美空间。
2.对传统笔墨形式的继承
笔墨是中国画艺术表现中的重要物质材料,用笔和用墨是中国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中的构图、勾勒、渲染等基本技法都离不开笔墨。画家所用的笔墨是对物象感受神化了的笔墨,画中的意境也是笔墨神化的意境,体现了中国画艺术的审美理想追求。现代中国画家也都讲究笔墨的应用,将用笔和用墨技术发挥到极致,例如石鲁先生的《南泥湾道中》,就是其深厚笔力的体现;而刘子健先生的作品强调黑白,重墨轻笔,用墨色构造意象。随着中国画的发展,笔墨已不仅仅是指笔和墨,他们已经成为人们对于中国画的审美习惯,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3.画面空白的应用
空白是中国画有的一种形式,也就是“无画处”[5]。中国画家在创作出主题内容以后,一般不会为作品添加背景,而是赋予作品中空白处特殊含义,有的表示天空,有的表示大海,用来衬托所描绘的主体。空白是一种审美符号,也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从哲学范畴上讲,是道家虚无与禅宗空灵境界的体现。无论是传统中国画,还是现代中国画,空白已经成为中国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画审美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内在审美特征分析
1.意境美
在西方绘画思想的影响下,现代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多为写实、抽象、写意、表现等形式的自由组合。现代中国画追求意象语言的表达,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中国画整体意形同构系统所体现出来的“写”的特点上,也体现在各种图式要素与对象之间构成的内在抽象的一致性上,更是蕴含在中国化的笔墨样式和境界中。意境作为中国画的审美标准,从古至今都未改变。例如中国画大师李可染,在创作中会将自身想象力发挥到极致,追求画面意境完美地表达。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中国画的意境追求已经从对虚无、悠远环境的塑造,向着表现生命激情的方向转变,人们对中国画的审美需求也更具有时代感。
2.现代中国画的审美取向
任何艺术的发展,都是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现代中国画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多反映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状态的变化。随着中国绘画与西方艺术的融合,很多中国画家都在学习西方绘画技术,以期对中国画进行创新。西方绘画艺术对中国画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与世界接轨,也是中国画发展的方向。现代中国画艺术正跟随时展的方向,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现代中国画形式多样,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途径,创作量也逐年增高,这也是中国画发展中的必然现象。现在中国画的审美取向也向着现代化、全球化靠近。
四、结束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画也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中国画要想创新,必须立足民族特点,既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要从西方绘画艺术中提取精华,实现中西方绘画艺术的融合。时代在不断发展,现代中国画要紧扣时代主题,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不断创新发展,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美术作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娅楠.抽象元素在现当代中国画艺术语言中的演变与发展[D].山东理工大学,2014.
[2]潘绍雄.从审美角度看“空”在国画中的表现[J].芒种,2014(15):239-240.
[3]吴丹.线条在中西绘画的运用和审美特征[J].戏剧之家,2015(9):203.
[4]卢宗业,韦联华.亦古亦今中西兼融——黄独峰绘画美学思想探析[J].河池学院学报,2014(1):125-128.
关键词:汉族 秧歌 民间舞蹈 审美特征
一、秧歌概述
秧歌是中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类型,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如: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据史料记载,秧歌最早在800年前的南宋时期就已经流行于民间了,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一般表现为自娱性与表演性、舞蹈性与歌唱性的统一,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秧歌是一种民族性的集体舞蹈,表演者通常扮作生活中或历史神话中的人物并组成方阵,由领舞者指挥,集体走出各种队形或图案。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形态,舞队人数少则十数人,多时达上百人,既有集体舞,也有双人舞、三人舞等多种表演形式。基本动作较单纯,仿佛是民间劳作时基本动作的移植,为增加场面的生动和演出效果,秧歌队一般要配备扇、帕、伞、棒之类的简单道具,在锣鼓、唢呐等吹打乐器的伴奏下尽情舞蹈。各地秧歌的舞法、动作和风格虽各不相同,有的威武雄浑,有的柔美俏丽,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但从中不难看出他们共同的审美特征。
二、汉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一)汉族舞蹈的形式美
舞蹈的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体形、声音等)的有规律的组合。舞蹈的形式美在舞蹈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只有和生活的精髓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时代的精品。在构思萌动的开始,舞蹈编导首先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寻找恰当的形式,来完美体现舞蹈的思想和内容。舞蹈的形式美在舞蹈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影响着内容的表达和思想情感的体现。
舞蹈的形式美是一种直观可感的动态美。因此,创造舞蹈的形式美,除了必须具备作为物质材料的人体外,还要使人体按照艺术规律活动起来,创造出美的感性形态。那么人体凭借什么来创造出美的感性形态呢?凭借人体本身的动作、姿态造型、面部表情、手势和步伐,凭借各种线条、各种形状、各种色彩、各种节律、各种态势、各种质量的动作、造型、手势、步伐和技巧的组合,构成了变化万端的舞蹈形式美。
舞蹈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样,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在中国各民族中,汉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是秧歌。由此“扭”在汉族舞中处处皆是,一个“扭”字,把汉族民间舞势态形象地勾勒出来。各种各样的扭,各个地方的扭,都有不同。“线”的移动.“圆”的表象。妙用“道具”使用道具和歌舞结合是汉族民间舞蹈的突出特点。使用道具,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舞蹈的内容和抒发舞者的情感。这充分说明汉族民间舞蹈中道具的运用,进一步丰富了它的表现手段道具使用的方法很多,有的拿在手中,有的挎在腰间,有的担在肩头,有的戴在头上等等,无论那种道具,都来自生活,经过艺术加工, 对表达思想情绪、塑造人物性格、并起美化舞蹈形象的作用。
(二)汉族舞蹈的内容美
舞蹈的内容美是指舞蹈作品所反映和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的真与善的统一,是舞蹈作者审美理想的形象体现。如:“优美、英姿、丑态”都借助人的各种生动的形态来表现;又如同说话一样用人体把“凶猛、嬉笑、恐怖”表演的活灵活现;同样用人体把“悲悯、愤怒、和善”等内心情感表现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
作为表演艺术的舞蹈,不仅要求编导创造的形象有真情舞感,同时也要求演员的表演要真挚而富有激情。舞蹈是人们挤思想感情在高度激动时的形象表现,作为表演艺术的舞蹈,其主要特征就是凭借人体在有节律而富有美感的运动中所产生的强烈情绪和情感的直接动觉传感,使观众获得审美感受并引起情感共鸣,因此舞蹈表演家必须情动于衷—注情入舞一一以舞传情,求得情与舞合、神与形合。
再如由曲立君创作,海燕、成森联袂表演的一台名为“记忆的风帆”的舞蹈表演会,在用舞蹈来表现人生旅途中一段最值得怀念的时刻—童年中的几个片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台晚会最能打动人的就是那两颗天真无邪的童心。
以上的例子说明了真实地表现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表现人们内在的精神世界,是构成舞蹈内容美的重要前提,也是衡量一部舞蹈作品美学价值高低的重要依据。著名舞蹈家吴晓邦在论述舞蹈美时是,很重视舞蹈思想—即舞蹈的内容美的。他认为:“我们舞蹈创作都是为了反映和表现我们的社会中生动的人物和内容,在舞蹈家的创作下人物必须栩栩如生。通过作品要人们去认识出什么是可敬的、可爱的,什么是可笑的、可怜的和可憎的种种人物形象和思想。要具有无私无畏地去塑造出真和善的形象,来表演我们当前的生活,那时美就像光芒一样通过事物的表象来深入我们各部感官中去,也即感动了我们。”①以上论述是这位老舞蹈家数十年艺术经验的总结,深刻而精辟地论述了舞蹈的内容美在整体舞蹈美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汉族舞蹈的表演美
舞蹈表演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舞蹈艺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舞蹈表演艺术的提高和深化。舞蹈是情感的“极致”,而情感的“极致”需要舞蹈表演。舞蹈与舞蹈表演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重视舞蹈表演的培养,提高舞者的表演水平和艺术鉴赏力,舞蹈本身才有意义,其生命力才会更强。 舞蹈,作为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是借着人体有组织有规律的运动来构成各种舞蹈形象的。舞蹈中的人体动作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表演是属于舞蹈艺术的,是舞蹈艺术第二个层次上的艺术,是舞蹈艺术的另一个重要分支。舞蹈艺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舞蹈表演艺术的提高和深化。
对摄影艺术的本体审美特征进行概览,有助于摄影艺术水平的提升。本文对此发表若干探索性见解,以与广大摄影爱好者共同讨论。
一、技术性
摄影作为现代化高科技的产物,首先以技术性为重要的本体审美特征。
从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摄影技术至今,已有一百七十一年的历史了。在这一百多年来,摄影艺术一直以技术性作为它的智力支撑与发展动力。不仅原有的镜头、快门、相机零件等,技术含量很高,而且不断吸收新的科学技术,例如电子显微摄影仪、天文望远摄影机、红外线摄影仪,以及全息摄影,数码相机等。摄影技术不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人们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科学实验、太空探险、水下考察、新闻报道、教育卫生等各领域,几乎都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
二、纪实性
摄影艺术作为瞬间完成的艺术样式,以纪实性为本体审美特征之一。
摄影与绘画、雕塑、书法、篆刻等造型艺术的主要区别之一,就在于它的纪实性。它在瞬间逼真精确地将现实生活已经客观存在的被摄对象拍摄下来,纪录在一个框架画面之内。因此它必须直接面对被摄对象进行现场拍摄,如实地反映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物、事件、环境、景物、动物、器物等等。不仅抓拍、抢拍如此,而且摆拍也如此。这种纪实性的特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而绘画、雕塑、书法、篆刻等造型艺术则无需进行瞬间的现场创作,它们既可以表现现在的事物,也可以表现过去或将来的事物,还可以表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只是艺术家想像出来的事物。
摄影艺术只记录现在,无法拍摄过去与未来。显而易见,纪实性是摄影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这就给摄影艺术创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例如最常见的人物摄影(又称“肖像摄影”),是以表现人物形象为主的摄影,包括特写镜头、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它通过人物的姿态、神态、外貌、面部表情等,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思想、情感、精神、气质、风度。无论是抢拍还是摆拍,都要在瞬间完成,而且要冲破纪实性的局限,创造出以形传神、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上升到艺术品的美学层次。为此,摄影者就必须善于观察,捕捉最佳时机,并注意角度的选择和光线的运用。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典范。例如加拿大著名摄影师卡希所拍摄的《二次大战时的丘吉尔》,就抓拍了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大怒的瞬间形象,以形传神,生动逼真。该照片印制了百余万张,流传于全世界。又如意大利著名摄影师乔・洛蒂拍摄的《》,也在瞬间抓拍到“”时周恩采总理富于个性特征的姿态和表情,“表现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风范”。
三、艺术性
艺术性是摄影艺术的生命与灵魂,也是其本体审美特征的核心特征。因为摄影艺术之所以称为“艺术”,顾名思义,以艺术性为其题中应有之义。技术性和纪实性,都是为艺术的,或者说,摄影艺术是技术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也是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摄影艺术作为艺术品种,有它独特的艺术语言与艺术手段。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线条。生活中许多物体都有明显的外形线条,并以线条构成物体的轮廓形状和线条结构,例如物体表现的纹理、光影交界的分界线、绳索、电线、竹竿、铁轨、车辙等等。人、动物、植物、器物等,都有线条美。摄影者不仅要准确地捕捉这些线条美,而且要创造出这些线条美。例如一根竹竿,利用不同的拍摄角度,可以拍成直线、横线、斜线等不同的线条。一般情况下。水平线给人以平稳、开阔、沉静的感觉;垂直线给人以伟岸、挺拔、庄严的感觉;斜线给人以危急、激荡、运动的感觉;曲线给人以柔和、流动、优美的感觉,人们常说的“曲线美”,即指此意。
其二是构图。构图是根据一定的美学原则和摄影作品的题材、主题的要求,在平面上布置、选择、安排的所要拍摄的物象的各个部分与各种要素,使之成为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摄影作品的构图,有对称法、对比法两大法则。对称法叉称“均衡法”,指画面上各部分物象的比例基本相称,形成稳定、平衡的效果;对比法是指画面上各部分物象在大小、高低、远近、虚实、开合、疏密等方面的对照,形成活跃、生动的效果。构成的构形又分为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斜三角形、倒三角形、波浪形、s形、圆形等等,各有不同的艺术效果。例如长方形表现肃穆、宁静的气氛,圆形表现柔和、亲切的气氛,如此等等。
其三是光线。光线又称“用光”,指拍摄时运用各种光源进行照明,达到理想的造型效果。摄影的光线包括正面光、侧面光、逆光、顶光、脚光等。又分作自然光与人工光两大类。光线可以使摄影作品具有立体感、层次感、空间感,并可以营造氛围、烘托主题,使作品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其四是色彩。色彩又分为影调与色调,影调指黑白照片上的明暗层次;色调指彩色照片上的色彩对比与和谐。影调和色调可以产生影调层次、影调对比、影调变化、色彩变化、色彩反差、色彩和谐等艺术效果,使摄影作品富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丰富的表现力。“如表现春天的田野,有时并不安排绿叶红花相互对比的色彩效果,而选择绿色景物,在不同光线下形成不同的明暗的绿,使绿色具有丰富的色阶,形成以绿色为基调的色彩效果,把春天的感觉表现得细腻,作了色彩上的概括。”
总之。摄影作品是摄影者各种艺术手段,以艺术性为主要审美特征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
四、多样性
作为艺术,摄影本身也不单单是“照相术”。而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多样化艺术格局。
关键词:舞蹈艺术; 美学特征; 动作美;抒情美
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9-94-1
引言
“美”是舞蹈艺术的第一要素,人们凭借舞蹈艺术形象不断发展并传承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人生哲理,并且形成了自己多元且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形态。作为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艺术形式,只有将融合于舞蹈中的各元素融会贯通,才能将其蕴含的艺术美感和信息准确地传达给观众,并促使其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凸显舞蹈作品特有的艺术价值,实现舞蹈的审美性。新时期,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舞蹈艺术的发展、交流与传播,非常有必要对舞蹈艺术的内涵及其美学特征进行分析探讨。
一、舞蹈艺术的动作美
舞蹈艺术主要是通过人体动作来进行表现的,通过特定的动作才能表达出作品的价值与思想内涵,表现出舞者的内在情感因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评价一部舞蹈作品是否能够取得成功,主要就是看其动作展现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所以说,舞蹈动作在舞蹈艺术构成要素中处于最重要的位置。舞蹈艺术中对舞蹈情绪的表达、对人物的塑造和对舞蹈意境的展现等都要通过动作来实现。而动作都是编舞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选择和提炼出来的,并且赋予了其鲜明的形象特征和情感因素,所以这些舞蹈动作都具有一定的美感。舞蹈的动作美感从视觉艺术上来讲,更多的是来自于舞蹈艺术动作的“神”与“形”相结合产生的丰富的美感和雕塑感,尤其是其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艺术空间感更能给观众带来广阔且深刻的艺术想象,进而产生奇妙、新颖、独特的美的享受。
舞蹈艺术要讲究动态美,这是由舞蹈艺术的动作性要求决定的,这虽然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舞者的律动,但是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表达出舞蹈的主题内容和内在情感。富有丰富美感的舞蹈动作才能充实舞蹈的审美特色,有了动作的牵引,也才能更加自然而然地舒张开舞蹈情节,进而使其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如舞蹈作品《水》,通过傣族人民脱去劳动服装,然后集体去溪边沐浴、汲水等动作表演来展现作品丰富的动作美和鲜明的生活场景,这样非常容易让人们感受到其具体的舞蹈形象和美感。
二、舞蹈艺术的抒情美
抒情性是舞蹈艺术的主要美学艺术特征之一。情感表达是艺术的基础,任何脱离情感表达的作品都构不成艺术。舞蹈是以经过组织、提炼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反映生产生活形态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艺术中蕴含着人们浓厚的情感因素,在某种角度上说,在音乐、诗歌和舞蹈等几大艺术形式当中,舞蹈抒感的效果是最理想的。因为无法用语言或者文字来表达的情感都可以用舞蹈来抒发,这不仅可以表达人们丰富的感情,还可以给人们以足够的想象空间,进而触发更强烈更丰富的情感共鸣。感情具有丰富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可以很直观,能够被感知,因为舞蹈是人们心里活动的感性形态和外化,与人们的表情、动作紧密相连。此外,感情还具有互融、互通性,这也是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的心理基础,可以在舞蹈创作者、表演者和观众之间,动作与感情之间搭建一道审美感情的桥梁。而表情、动作与人们的感情表达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人体动作在表达思想情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把人们的感情体验和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细致入微。
三、舞蹈艺术的韵律与节奏美
节奏与韵律美是舞蹈艺术审美特征的一大表现,其中节奏美是韵律美的前提。节奏美主要是指舞蹈动作力度的强弱和速度的快慢所呈现出的美感。只有完美整合、协调舞蹈动作的跨越、舒张和旋转等节奏,才能实现舞蹈艺术对气氛的渲染和对情感的表达、宣泄,进而在舞蹈和音乐的配合作用下完美地展现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呈现舞蹈艺术不同的审美风格特征。舞蹈艺术的韵律美是通过其表现节奏实现的。韵律、动作与表情是舞蹈艺术美学特征的基础,三者是相互依靠、不可或缺的,舞蹈的表情和动作不可能离开韵律而单独存在。舞蹈艺术只有通过表情与动作的变化,同时配以具有起伏动感的节奏才能形成其韵律美。
四、结语
对美的欣赏与传递是舞蹈艺术作品最大的成功之处,通过生活化的形象和精妙的动作性,使舞蹈自然地萌发出来,同时舞蹈还能推动情节向前发展,逐渐全面、充分地表达出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因素和自然特性,将其中具有的美的体验和感受传达给观众,并给予观众广阔的想象美的空间,促使观者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情感共鸣和深刻且独特的身心感受。
参考文献:
[1]曲超.舞韵意象――浅谈舞蹈艺术中的“意境”构成[J]. 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9,(03).
[2]马亮.论中国古典舞“圆”的运动路线及审美特征[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5).
[3]王丽娟.谈舞蹈的美育功能――对幼儿舞蹈教育的几点认识[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关键词: 广播 电视 艺术学 概念 价值 意义 要素
因为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均系新艺术品种,所以研究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也自然成为一门尚在构建之中的新兴艺术学科,对这门新学科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不仅对于广播电视艺术学本身的构建,而且对于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与实践参考价值。为此,本文专门对比发表若干探索性拙见,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而言,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科构建,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进行。
一、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概念内涵
广播电视艺术学是研究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特点、性质、规律的专门学科,也是一门广播艺术学与电视艺术学的综合学科。
广播艺术是一门新兴艺术,它主要包括广播剧、广播小说、广播诗歌、广播散文、广播小品、广播音乐、广播曲艺(广播相声、广播二人转、广播山东快书、广播鼓词、广播评弹等)、广播话剧、广播歌剧、广播音乐剧、广播戏曲(京剧、评剧、龙江剧等等)、广播综艺节目、广播专题文艺节目、广播文艺谈话类节目等等。
电视艺术也是一门新兴艺术,它主要包括电视剧(连续剧、系列剧、单本剧、小品等)、电视综艺节目、电视艺术片、电视专题文艺节目、电视文艺谈话类节目、电视娱乐节目(游戏类、益智类、真人秀、新人秀、达人秀等)、音乐电视(MTV)、电视文艺晚会,以及直接或播映的电视文学、电视音乐、电视舞蹈、电视曲艺、电视杂技、电视魔术、电视皮影、电视木偶剧、电视戏剧、电视电影、艺术体操、冰上舞蹈、时装表演等等。
广播电视艺术学,作为专门研究广播艺术学与电视艺术学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可见其研究的范围很广播,涉及的层面很深,要求的水准很高,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
二、广播电视艺术学的价值意义
广播电视艺术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作为一门艺术理论学科,广播电视学以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为研究对象,即以这两大艺术的具体艺术实践为基础,进行总结概括、提炼升华,形成一门系统化,高端化的新兴学科。它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指导思想,坚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理念。反转过来,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理论学科,它又对于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创作、表演、制作、欣赏等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与实践参考意义,也就是说,它既来源于艺术实践,反转过来又指导艺术实践。
三、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构成要素
广播电视艺术学作为一门系统化的新兴学科,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广播电视艺术的性质、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广播电视艺术的发展规律等等,其中尤以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为重点与核心。
具体而言,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广播电视艺术是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统一、完美结合的艺术。
众所周知,广播电视艺术的科技含量很高,其技术性特征十分鲜明。广播艺术通过把声音转换成电信号,再通过发射装置发送出去,供听众通过收音装置把电信号还原成声音收听。其科技原理是通过无线恨波或导线传送、收听声频。通过无线电波传送的,叫无线义广播;通过导线传送的,称作有线广播。不论有线广播还是无线广播,其技术性都很强。而电视艺术则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1]电视是同时传送声频与视频的电子技术,在发送前端,先由摄像机把图像发出的光信息——图像上各个画面上的亮暗、色彩不同的光点、逐点、逐行、逐帧转换成相应的视频电信号,与此同时,微音器也将与图像相关的声音(语言或音乐等)转换成相应的音频电信号。这些信号载荷在高频载波上,经放大后由天线辐射出去。电视接收机再将收到的电信号依次逐点、逐行、逐帧与发送端同步地还原为亮暗不同、色彩不同的光点,在显像管的荧光屏上再现出来,同时由扬声器产生原来的声音。20世纪90年代初,又出现了利用全数字压缩技术的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称为“数码电视”,并通过卫星传送与接收,简称“卫视”,其技术性更强、更先进。
另一方面,广播电视艺术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完全符合艺术的本质,具有艺术的基本特征,即“人类以情感和想像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像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说,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头潜移默化的作用。”[2]
由此可见,广播电视学因为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所具有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统一的艺术基因,因此也自然以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作为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
(二)传播性与欣赏性的统一
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都是大众传媒艺术,传播性是二者共有的特点。特别是电视艺术,比广播艺术更具有传播广泛、快捷、完整的特点。由于电视的崛起与普及,使得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鲁汉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认为电视与卫星技术的产生,使地球“愈来愈小”,人类已跨越时空的限制,信息可以在瞬间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则进一步指出:“从语言到文字,几万年;从文字到印刷,几千年,从印刷到电视和广播,400年;从第一次实验电视到从月球播回实况电视,50年。”[3]特别是电视与电子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的结合,构成了电子信息网——信息高速公路,更成为当今世界传媒的最大亮点。
与此同时,广播电视艺术又具有欣赏性特征,所有的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都是供人们欣赏的。正因为如此,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科构建,才必须注意群众欣赏的主体地位的研究,注意与欣赏者的互动理论的研究。
(三)文化性与娱乐性的统一
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都具有文化的本质属性,它们都代表着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显著成就。
与此同时,作为艺术,它们又都具有娱乐性特点,即“寓教于乐”,传播文化要通过文化娱乐,文化娱乐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文化的传播。
因此,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科构建,也要注重这种文化性与娱乐性统一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P209.
关键词:藏族舞蹈;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159-01
藏族舞蹈中所具有的审美特征,是藏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也是藏民族的舞蹈风格及特点形成的根基。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是继承优秀藏族舞蹈艺术,同时它也是符合民族审美情趣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藏民族舞蹈不仅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表达民族思想情感最有力的“形象语言”。我们要认真研究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使其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挥舞蹈艺术的独特功效。
一、藏族派系分类和区别
在古代藏族民间歌谣中就有着众多传唱有关说舞蹈方面的歌谣。在众多舞蹈论述中,其中什么是舞蹈、形体运用以及“舞蹈艺技九”等舞蹈理论是古代论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理论部分。其中有关于藏族舞蹈的各种动作姿态是人体塑造的精彩工艺之一这一论述,首先我们把把舞蹈定位于人,以及人体所做出的各种动作,它可以塑造出的千姿百态的精彩工艺。也恰恰是这一活生生的工艺,表现着当时当地人的思想情感。古人能把审美对象的表现手段论述的如此精辟,充分的证明了当时舞蹈艺术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以及人们对舞蹈艺术的认识程度。同时在舞蹈艺技九中也以非常简洁透彻地说明了舞蹈是用人体的“形”,动作语言的“声”、舞动的“情”表现着人们的生活和情感。如:“优美、英姿、丑态”都是借助了人类的各种生动的形态来表现的;又如同说话一样用人体把“凶猛、嬉笑、恐怖”表演的活灵活现;同样用人体把“悲悯、愤怒、和善”等内心情感表现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
二、藏族舞蹈的形体美、韵律美、动作美和谐运用是舞蹈美的基本特征
在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藏族舞蹈中,虽然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独特的审美要求,但它们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动作规律。这种精髓元素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审美概念。其中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有颤、开、顺、左、绕,以此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成的审美标准。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脚步和手上的动作也很丰富,脚部上的动作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藏族舞蹈的手势也可归纳为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三、藏舞蹈的审美特征
我们分别针对了舞蹈者的各个形体部位在舞蹈中的舞姿运用,舞蹈者的全身要求在藏族民谣和古籍中介绍的也较多,就比如说对女性要求全身姿态要柔软、体态轻捷,舞姿柔软,而对男性只求英姿雄壮。在藏文古籍和歌谣中反映出来的舞者的形体要求就体现着藏民族的审美意识,同样也是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之一。
藏族民间舞蹈形式是以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的融合,其中它的风格特点体现在舞蹈形象的刻画与伴唱曲调的旋律特征和歌词上;藏族舞蹈又因为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而增添不同的色彩。例如“孔雀吃水”这一形式,在半农半牧区中甸“锅庄”的表演,牧区的色彩要较重一些;农区四川巴塘的弦子表演此舞时,农耕生活的气息要更浓。对唱问答歌词近似,但模仿孔雀起舞时,其形象则明显不同。中甸锅庄“孔雀吃水”表演到最后,演员还要将双手背于身徐缓下蹲,俯身用嘴将地上的碗衔起,用左手接碗起身立直后,右手沾些碗中的水弹出,高呼祝福之语。大家随之高呼,随即互相扶腰,齐跳舞蹈,两换作低跨腿快踢出的动作,以抒发欢快的心情。
在歌颂孔雀的舞蹈中常有模仿鹰的动作,这是因为藏族心目中的鹰也是神鸟,两者在宗教文化基点上融入舞蹈,体现了藏族虔诚的宗教心理,尽情抒发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形成了融合农、牧、宗教三者为一体的藏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和高原农牧文化的舞蹈形式。藏族民间舞蹈中,松胯、弓腰、曲背等是常见的基本形象,它和高原地区繁重的劳动生活,虔诚的宗教心理、宗教礼仪及习俗有密切关系,他们跳舞时,这些动作会自然地体现在舞蹈中,使动态形象带有明显的宗教心理因素。然而,这些动作主要来自劳动者为减轻体力负担的自我协调,从舞蹈角度来看,具有另外的一种劳动形成的身体各部分协调的美,带有艺术性的创造。
关键词:数字摄影;艺术;语言;特征
一、引言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与手段而构成艺术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艺术手法来传达艺术语言,从而表现出自身所特有的艺术特征与审美内涵,这种艺术所独有的表现形式就是艺术语言。毫无疑问,摄影是人类现代视觉艺术语言的重要组成内容。摄影艺术可以把时空中的一些精彩瞬间定格起来,让其以画面的形式再现,是有纪实性的艺术门类。摄影艺术语言就是摄影创作者借助摄影的形式来表达思想和观念的形式,摄影照片或者画面中的所有视觉元素以及构成形式,如创作者的思想情感等,均可以看作是摄影艺术语言的具体表现。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以及图像处理软件的升级,使摄影艺术语言的表现更为突出。数字摄影图像像素的本质属性及其虚拟特性,使摄影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数字摄影的可操作性和可编辑性使得摄影在数字技术以及新的环境下表现出新的艺术语言特征。
二、摄影艺术语言的构成
语言作为沟通与交流的符号,有着一套约定俗成的符号标准、符号意义以及表达方式。摄影艺术也是如此,摄影艺术语言通过特定的符号显示出意义,摄影视觉艺术语言其实就是艺术视觉符号。脱离了符号的语言,其实没有任何的内涵与意义。摄影艺术语言表达观念、传达意义以及抒感,其实都是通过符号学的体系来实现的。摄影艺术语言的表现,主要是借助摄影的方式来传递思想、表达观念,摄影图像中的所有视觉元素以及构成规则,包括摄影创作者内心的感受与主观情感等共同构成了摄影艺术的语言。光线是摄影艺术最为重要的基本语言构成,摄影本身依赖于光线而存在,没有光线,摄影本身便也失去了意义。摄影艺术的呈现需要借助光线,不同的光线下所拍摄的画面在视觉效果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别。通常摄影艺术语言下的光线可以分为自然光线与人造光线,摄影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光线进行选择,光线作为一种充满灵性的摄影艺术语言,塑造了不同的摄影艺术效果,承载着不同摄影画面与图像的意义。不同的镜头形式也会塑造不同的摄影艺术语言,如仰拍、俯拍以及平拍等不同的拍摄方式,摄影画面所呈现出的效果则不尽相同。摄影画面的基本构成要素主要有点、线、面三种类型,摄影画面其实就是点、线、面三种要素不同形式的组合。
三、数字摄影艺术语言的特征
(一)数字摄影艺术语言的视觉艺术特征
数字摄影是在数字技术与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产生的,新的环境赋予了数字摄影艺术语言以新的特征。传统摄影艺术语言与新的数字摄影艺术语言的碰撞产生了新的摄影艺术语言体系。新的数字摄影艺术语言表现为表象的科学语言与深层的艺术语言,其主要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数字摄影艺术语言元素具有不可分割性,即数字摄影艺术语言不能像其他文字语言一样单独存在,而是与摄影艺术整体想象紧密结合,共同呈现出视觉效果。其次,摄影艺术语言具有主客体的依附性。摄影艺术语言是由线条与色彩构成的,但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条与色彩,它不能脱离现实客观事物而存在,是对客观事物的艺术呈现,是纪实的、系统的、个别的、依附于客观事物而存在的。再次,摄影艺术语言具有传播共同性,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同的地域和种族均可以享受摄影艺术语言带来的视觉盛宴。
(二)数字摄影艺术语言的审美特征
数字摄影艺术语言与观念、思想情感的表达息息相关,观念与思想情感的表达需要借助摄影艺术语言。而任何艺术对于美的追求,都是通过对观念与思想情感的追求而实现的,所以摄影艺术语言具有较强的审美特征。首先,数字摄影体现了数字化的技术之美。数字摄影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视觉艺术语言均是数字化的,数字化摄影技术为图像的精致呈现、宏观效果、微观效果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图像变形组接的随意性、色彩处理的丰富性等,无不体现了数字摄影艺术语言的审美特征。其次,数字摄影图像创意化。数字技术使图像的构造与创意构思变得灵活多变,数字摄影艺术语言与图像的组合均是摄影艺术语言创意的表现。再次,数字摄影艺术语言与平面设计的结合,塑造了完美的视觉传达。最后,数字摄影图像后期制作手段丰富,充分地利用了数字摄影艺术语言,体现了画面与图像的美学魅力与审美内涵。此外,数字摄影艺术语言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表现形式的多元化方面。在摄影作品拍摄前、拍摄过程中以及拍摄图像的后期处理等方面,摄影创作者均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作,并且拍摄前的预想与后期处理相互照应,尤其是数字化技术为图像的后期处理提供了丰富的手段与方法,图像的后期处理已经成为摄影艺术语言表现的重要形式。另外,数字摄影艺术语言还可以与绘画艺术、装置造景等艺术完美融合,能够极大地丰富摄影数字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完美的视觉艺术效果。
四、结语
数字摄影艺术是传统摄影艺术在数字化技术发展背景下的升华,新的时代赋予了数字摄影艺术以新的艺术语言特征。在视觉呈现、审美特征以及摄影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实现了对传统艺术语言的革新与升华,丰富了摄影艺术的情感,充实了摄影艺术的内容,升华了摄影艺术的审美内涵,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浪潮下,数字摄影艺术也必将不断走向新的巅峰。
参考文献:
[1]周琳.数字时代的摄影艺术语言[J].大众文艺,2013(11):194-195.
[2]燕晓山.数码时代背景下摄影艺术的语言[J].戏剧之家,2015(1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