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4:57:35
导语:在会计行业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时期,会计行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基础,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才能够逐步提升我国会计工作水平,切实加快会计行业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要想促使会计行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取得更大的成效,有必要探索更为科学的会计高职教育方法,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为会计行业的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
一、现阶段我国会计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会计行业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会计部门和教育部门逐渐加强了对会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在制度规范和教育改革方面对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以期能够为会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人才保障,以会计行业的进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步运行。具体来说,就是在改革开放后,国家会计管理部门逐渐认识到会计工作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制定了一系列会计工作制度,如《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等,希望能够将会计工作引入到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发展渠道,为会计行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而这些工作制度的制定,对高职院校会计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高职院校为了能够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而不断探索相应的教育改革措施,提升自身人才培养质量,促使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的提升[1]。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要想保证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工作能够与社会人才需求相契合,为我国会计行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相应的人才保障,还需要结合会计行业的发展需求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优化调整,唯有如此,才能够在提升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切实推进会计行业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一定的力量。
二、会计行业发展对高职会计教育产生的影响
会计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而会计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对高校会计专业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促使高校会计教育在新时期必须进行合理的调整。具体来说就是会计行业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行业的人才准入资格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准入标准得到了适当的提升,促使高校会计专业教育也不得不结合会计行业准入资格的变化探索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以适应会计行业的人才需求。即是说,会计行业准入资格的提升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会计人才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对高职会计教学的影响。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新的经济形势和经济业务不断出现,导致会计工作更为复杂,迫使会计行业的职业准入资格不断提升[2]。基于此,高职会计专业要想获得稳定发展,就必须对自身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观念进行优化调整,积极应对会计行业人才准入资格挑战,全面提升会计教育质量,切实将本校学生培养成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其二,国外教育机构竞争对我国高职会计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在我国正式加入到世界贸易组织后,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业开始对我国教育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新时期高职会计教育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促使本校所培养的人才能够真正投入到会计行业建设发展工作中,就必须结合国际会计教育现状对自身教育工作加以改革,增强会计专业教学的针对性、适用性,促使会计专业人才的竞争力得到显著的提升,为会计行业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三、基于会计行业发展需求对高职院校会计教育教学进行优化的措施
1.积极转变高职会计教学教学观念
基于行业发展需求,传统的高职会计教育教学观念已经无法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因此在理论层面上高职院校应该注意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探索更为先进的教学观念,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引进更为科学的教学思想、探索合理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如在具体操作方面,高职院校会计教师可以按照实用型和实践型人才培养需求合理设定教学目标,并结合社会会计工作对专业教学加以调整,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和以人为本思想等指导教学实践,促使会计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得到一定的提升,为学生良好学习成效的获取创造条件。
2.结合市场需求加强对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视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要想取得更大的成效,还应该加强对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在培养学生会计专业素质的基础上,促使学生能够通过良好的思想教育引导,形成正确的人身观和价值观,进而在未来毕业后的职业生活中也能够以敬业奉献的态度面对各项工作,在工作实践中保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唯有如此,才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质量,保证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会计行业发展需求,对会计行业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相应的支持[3]。
3.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发展道路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实施相应的会计专业教学指导的过程中也应该保持对实训教学的高度重视,结合国内外经验积极探索产学研联合教学道路,在完善本校教育条件的基础上,凸显教学特色,在保证理论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适当培养学生的??计实践能力,促使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显著的提升,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学生在科学的教育指导下就能够对当前会计工作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进而在工作中按照行业发展需求开展各项工作,在推动行业发展方面贡献相应的力量[4]。
4.结合本校情况积极引入国内外先进经验
我国的会计教育改革工作起步时间相对较晚,到现代仍然没有形成相对系统的改革体系,教育工作的优化开展和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高职院校在教育改革过程中还应该注意积极借鉴国外其他国家在培养会计人才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本校教育工作进行优化调整,促使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学质量得到相应的提升,为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会计人才提供相应的保障。
5.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会计专业教育改革工作业受到新课改思想的影响开始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希望能够在教学实践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增强会计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5]。这样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会得到相应的培养,对良好学习成效的获取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也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为会计行业的现代化建设贡献相应的力量。
一、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社会责任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三个转变,即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因此,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当前且长期的战略性任务是: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使经济发展方式从原来的粗放发展向效益质量式发展转变。注册会计师行业作为服务行业中的重要行业,通过拓展其新业务转变传统单一服务为多元化综合服务,同时提升服务质量,以服务经济转型是新时代赋予注册会计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是注册会计师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历史契机,通过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监督和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推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注册会计师行业积极发展,本身就是践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简单的说就是改变传统的浪费的、污染的、无秩序的发展,朝着节约、环保、有序的方向发展,以达到利国利民、可持续的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提升第三产业(服务行业)的比重,因为服务行业属轻污染、智力型行业。那么注册会计师行业其自身的发展,本身就是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实践。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几十年的稳步健康的发展,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间积累的监督体系建设、行业法律法规建设、专业标准建设、内部治理体系建设、执业人员技能培养及后备人才培养和专业精神培育等多方面的实践经验,使注册会计师行业具备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为其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注册会计师行业在其蓬勃发展的同时,能够为其他服务类产业及非服务类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作用。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虽在不断改革中,不足和弊病在逐渐发现和减少,但是投入、消耗、污染还是高,效益提不上去,这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是急需、必须转变的。面对资源、环境、市场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我们只有靠尽快改变现状,那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条出路来解决当前问题。注册会计师行业其特有的专业技能如财务管理、战略决策分析、信息系统建设、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体系等,能够为企业提供传统产业发展更新、经营战略调整、管理流程重塑、低碳经济设计、技术可行性分析、成本管理方案设计等多方面措施及方案,帮助企业顺利度过转型期,更健康发展。
(三)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将积极推动和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政府、二是企业,企业要转变需要政府来指导方向,另外政府自身也要不断顺应发展而转变。所以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形势下,注册会计师行业将为政府和企业分别提供服务。
1.主动引导服务企业转型升级
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特长,运用所熟知的政策法律法规、专业技能,帮助企业调整生产战略,将生产设备更新改造或升级换代,让项目和产品更加符合国家最新要求的产业政策;通过兼并重组或增资扩股等手段,让企业扩大规模提本文由收集整理升档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针对的是企业,所以企业如果有效实现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达到预期效果。随着国际和国内市场结构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并且逐步意识到管理需创新、生产需节能增效。那么率先实现低碳低能耗发展的企业,将能早实现产业升级;能尽快降低生产成本的企业,就能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致胜。注册会计师拥有其专业技能,可以帮助企业产业升级、降低生产成本,使企业尽快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在新一轮的企业竞争中取胜。无论上述哪个环节,均需要先进的管理技术来管理和维护。注册会计师行业在充分认识到企业管理方面需加大创新力度,探索新的管理理念基础上,向着服务多元化方向加速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在以上环节帮助企业的摆脱传统模式,重获活力。
2.为企业跨国经营服务
中国企业未来的发展应该不仅拘泥于单纯的国内市场,而应该走出国门,这将使得中国企业的管理能力、市场开发能力、风险应对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也更有利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而作为经济活动的必然参与者,会计行业跟随中国企业“走出去”,将带动中国会计行业国际化发展。企业“走出去”,需要了解当地文化、法律法规、当地财政状况、市场行情、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等有关企业发展与经济、消费有关的各类问题,注册会计师可以发挥引路作用,通过专业视角来了解和发掘相关问题,协助企业解决在陌生环境发展可能遇见的问题;企业在国际市场发展要接受国际市场的监管,注册会计师可以提供国际鉴证业务;企业跨国经营也需要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及国际贸易的相关法规,需要注册会计师对法规进行识别确保企业没有违规操作;企业跨国经营,会面临比国内市场更多、情况更复杂的风险,如汇率风险就是最易出现的,注册会计师会帮助企业进行风险预测、识别、评估和规避。可见,在伴随着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辅助功能十分强大,是企业涉外发展不可缺少的强力支撑。
3.通过引导资源有效配置,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企业可以通过战略调整、技术升级,收购兼并以扩大规模,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等手段来实现,但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支持,而资金从其来源和使用的整个流动过程都需要人为的监督管理,同时除了企业自身管控,其他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的使用,都必须用真实可靠的数据和信息,此时不能缺少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整理服务,不仅可以向企业自身提供有效的财务报告,帮助企业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调整,同时向社会提供值得信赖的、质量高的财务报告,使企业和投资者共赢,提高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注册会计师行业对资源的整合和配置,可以引导资源向国家提倡发展的产业或生产、使用方式倾斜,而促进资本市场更有效地运作,将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全面落实。
关键词:高级会计;行业发展;趋势
近些年来,作者在对我国高级会计行业发展的现状调查中发现,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未能从根本上与国际惯例接轨、高级会计高素质人才的缺乏、电算化发展步伐较为迟缓等,严重影响着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对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发展策略,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准确的定位,本文主要对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一、我国高级会计行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未能从根本上与国际惯例接轨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化市场的发展也极为迅速,尤其是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也逐渐走向国家化。然而,作者在对当前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进行调查中发现,我国的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未能从根本上与国际惯例接轨,尤其是WTO世界贸易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相关部门的规范文件以及规章制度等都未能及时得到改进和完善,从而影响到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
2.高级会计高素质人才的缺乏
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极大,而且,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要求也比较高,这也是确保我国高级会计行业快速发展的基础。然而,就当前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高素质人才极为缺乏,一方面大多会计人员都欠缺对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的意识,而在经济市场快速发展之下,这些会计人员势必会被时代的浪潮所淹没,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另一方面现阶段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极为缺乏,企业缺乏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规划等,致使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缺乏高素质人才的支持,从而影响到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
3.电算化发展步伐较为迟缓
随着国家化的快速发展,WTO对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更是我国走向经济强国的一次机遇,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高级会计行业逐渐走向电算化的发展方向。然而,就当前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情况来说,能够真正达到电算化的水平并不多,尤其是在高级会计人员核算数据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实施电算化核算的话,将会对核算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全面性等造成极大的影响,不利于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
二、我国高级会计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1.应加强与国际惯例接轨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当前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缺乏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从而对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是影响到我国在国际化经济市场的发展,因此,作者认为在未来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中,应加强与国际惯例接轨。首先,相关部门应将国际惯例接轨重视起来,加强对我国高级会计规范性文件以及规章制度等进行改进,当然,在改进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在中国特色的基础上,清晰的对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进行定位,将我国会计体系与国际惯例保持一致,确保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符合WTO要求。
其次,应对WTO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自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的经济对外已全面开放,这不仅对完善我国投资环境有着一定的作用,更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外商资金,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然,为了促使我国经济稳定快速的增长,应不断的就加强国际化商业语言的提高,通过较高的可理解性、可比性来增强国际惯例的透明化,更有利于我国高级会计信息用户的投资、筹资、经营决策等,尽可能的避免决策失误的现象发生,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
再次,应严格遵循着相关的规定,并通过合理的做法来办理高级会计发展的业务等,确保高级会计行业工作各项事业的妥善办理,在与国际惯例接轨以来,对我国高级会计的行业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当然,也会根据国际化会计惯例的发展趋势来对高级会计行业进行不断的改革,这样才能确保我国高级会计与国际惯例的全面接轨,促进我国经济市场的稳步发展。
2.应加强高级会计人才综合素质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
人才是各个行业发展的根本,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必须有着足够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支持才能为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而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高素质人才的欠缺也是当前我国高级会计行业发展所面临较为严重的问题,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加强高级会计人才综合素质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首先,应加强对现代化高级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全面提升高级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理论基础,尤其是在高级会计行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理论以及政策的出台,必须要将其及时对高级会计人才进行培训,掌握最新的理论性知识,促进我国高级会计人才的能力提升。
其次,应加强对高级会计人才学习意识的培养,随着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迅速发展,作为一名优秀的高级会计人才,应有着不断学习的意识,这样才能不断的去学习和摄取高级会计知识,为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打下夯实的人才基础。另外,在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下,对高级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高级会计人员应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知识的积累。
再次,现代高级会计从业人员应结合自身的发展以及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不断的树立正确的执业道德观,用高级会计职业道德观以及相关的规范来约束自身的行为以及学习,从而有效的提升高级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素养。另外,作为一名合格的高级会计从业人员,应为自身的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从业人员受到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确保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稳定发展。
此外,高级会计行业人员在实践工作中,应加强与行业人员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通过相互之间的协作来提升高级会计的工作质量,对促进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作用。而且,通过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能够起到能力互补,相互学习,对提升高级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也有着一定的作用,抓住这个突破口,可以适当的组织高级会计从业人员开展讨论会等大型会计人员的活动,以此来加强会计从业人员之间的交流。
3.加快高级会计行业电算化的发展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当前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电算化水平严重不足,将会对会计核算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全面性等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作者认为在未来我国高级会计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加快高级会计行业电算化的发展。首先,应加快电算化工作的推广,将电算化发展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同时,电算化水平也应将其作为对高级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高级会计从业人员应该自觉的去学习电算化知识,并通过电算化知识的运用来提升高级会计行业发展的速度,确保高级会计发展的可靠性,确保核算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其次,应加强高级会计电算化水平的提升,不仅仅要从操作水平上得到提升,同时也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众所周知,会计计算机内会含有大量的数据信息,而且其中会包含大量的机密文件和数据,一旦这些数据或文件丢失、被篡改、删除等现象发生的话,都将会对会计工作效率带来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对相应的企业造成巨大的打击,因此,必须做好计算机的网络黑客防预措施,尤其是作为国际性的高级会计行业来说,其竞争对手包含大量的国外企业,因此,在电算化发展的过程中同时还要注意网络防范措施,确保高级会计行业的稳步发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与WTO国际贸易市场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其发展效率将会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对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进行准确的定位,这样才有利于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稳步发展。通过本文对我国高级会计行业发展趋势的分析,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对当前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同时针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提出了几方面建议,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给我国高级会计行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马学国.百炼成钢 化蛹成蝶――全国首期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班侧记[J].会计之友,2012(04)
[2]黄湘.高端会计人才核心能力框架探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5)
[3]周萍.高级会计人才能力素质的研究综述[J].中国证券期货,2013(04).
关键词:会计企业发展技能
一、会计的行业概述
自古以来,凡有经济活动的地方,都需要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许多人认为,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会计工作广泛运用了电子技术,但是使用计算机进行核算只是改变了核算的手段和形式,不可能改变核算的内容和要求。相反,核算的内容范围扩大了,要求也提高了,信息的需要自然加强了,这更需要在新的条件下,以更高的要求去对经济进行会计核算。所以,经济越发展,会计的地位越重要。
二、会计的行业现状
目前全国会计人才市场逐渐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普通会计人才严重饱和,另一方面高级会计人才严重短缺,甚至需要从其他国家引进。从会计发展的范围来看,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会计核算工作也开始国际化。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国会计行业发展已趋于成熟,各类相关的行业法律法规也逐步健全。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曾在“沪赣金融与经济发展论坛”上表示,希望用十年时间打造成千上万名比较高端的、具有国际水平的会计人才队伍。这表示,在不久的将来,高端会计师将会成为我国会计的重点培养对象。
会计从业人员女性化特征明显。在我国,在职的会计人员女性占了大约三分之二,不难看出,我国会计职业从业人员已出现了明显的女性化特征。
另外,由于无论公司规模大小,都需要财会人员来保证正常的运营,可以说会计人员是企业的核心人员之一,是机构运转的关键角色。这也引发了会计教育的热潮,无论是本科、大专、中职、夜大等都开设了会计专业,由于这种盲目扩张,使得普通财会类人才的薪酬水平出现低迷。
三、会计行业与会计人员的发展趋势
(一)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
现代企业组织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活动要想适应这种环境,就必须既了解自身的经营活动,又要能对外部环境审时度势。因此,企业在招聘时会首选那些能够准确运用会计信息进行目标工作的应聘者。不少招聘者也表示,任何企业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都需要信息系统,并且希望这个系统提供的信息种类多、数量大,会计信息系统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在未来,企业将会越来越看重财务信息的流通与掌握,而财会部门也将会成为企业信息流通的一个集散地,而作为财务部门核心的会计职位也会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会计人员的发展趋势
企业中的许多中高层干部最初都是从事财会工作。这种“H”型发展模式在现代企业中愈来愈明显。由此可看出,企业在提拔企业管理人员时,也渐渐地开始注重管理人员的会计知识。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干部去做决策判断,帮助企业取得高效益。对此,在今后的发展中,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向企业管理人员发展的潜力。
四、现代会计应具备的技能
(一)会计人员的文化素养与职业素养
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会计人员要认真学习理论和专业知识,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及时更新知识。会计人员还应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遵循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提高道德修养,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会计人员的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是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所需的最基本要求。
(二)会计人员应具备的扩展性才能
现代企业对于会计人员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尤为看重。同时,企业在招聘时也希望会计人员要有一定的管理知识和网络知识,这可以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另外,现代企业最需要的是精通业务、善于管理、熟悉国际惯例、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领军会计人员。越高规格的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高。
五、会计行业的工作状态
目前,企业中的一些会计只是在企业中做兼职,许多有经验的会计同时兼职多家企业。这说明,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自由性,尤其是那些有丰富经验的老会计。但是,会计人员仍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压力,比如,技术上的压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会计的具体核算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加大了会计工作的难度。再者就是领导方面的压力。不少领导既希望少交税,又想虚报盈利,还希望有自己个人的小金库,而这些想法不是违法,就是违反财务制度规定,这使许多会计人员难以适从,尤其是对于那些刚从事这一行的新人来说更加不知如何是好。还有,来自税务、审计等部门的压力。因为会计人员既不能得罪领导,又不能得罪群众,于是在操作时便出现了违反规定的做法,而这一旦被查出来,便要负责任。可见技术难掌握、制度难遵守和领导难对付已成为会计人员心中工作难点的主要方面,给会计人员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矛盾和压力。
现代服务业对会计行业、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会计岗位人才至少应具备以下职业能力: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力,能在综合各种信息和知识的基础上,选择合理公允的处理方法;具有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及时学习最新的会计制度和准则;具有搜集、获取、提炼信息的能力;具有组织、协调、沟通的能力等。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决定高职会计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会计职业岗位单一的知识、技能,还要考虑为适应当前工作岗位和未来工作发展所需的各项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职业道德、身心素质等基本素质。高职院校作为市场的卖方,应以买方即顾客(政府、企业、家长)为关注焦点,以实现顾客满意为根本目标,确保顾客合理合法的要求得到确定和满足。高职院校要达到买方需求,关键是要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而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的关键是要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因而,作为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能力建设成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然而,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教师存在“重视实践却远离实践的矛盾”,广大教师都认识到要注重实践性教学,但具体实施时教师依然是更愿意花时间在理论教学方面,而主动到与本专业相关的生产一线增加实践能力的时间很少;尤其是近几年随着职教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队伍中补充了相当一部分直接从本科以上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几乎没有参与过专业实践就直接上岗,因而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由此可见,“双师型”素质教师的严重缺乏,成为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而培养一批“双师型”素质师资队伍,则是目前高职院校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及特征
(一)高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对于“双师型”教师,目前有的学者将其概括为两种:一是“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专业职称或职业资格;二是“双素质型”,即教师不仅要具备本专业理论教学的素质,更要具备该专业实践教学的素质。也有学者将“双师型”教师的理解概括为三种:一是“双证书论”,认为具有会计师、工程师、工艺师等技术职务的人员,取得教师资格并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即为“双师型”教师;二是“双能力论”,认为只要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就可看做是“双师型”教师;三是“双融合论”,即既强调教师持有“双证”,又强调教师“双能力”。
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及其评价标准上重理论轻实践,高职院校教师在此导向下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应用。因此,为进一步强调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促使高职院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适应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结合教育部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笔者认为:高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首先要具有工商管理类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另外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会计师(或以上)技术职称(或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ACCA等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一线进行会计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会计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会计专业实践实训活动,或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并获得相关奖项;(3)近五年主持一项或主要参与两项以上会计类横向课题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并且使用效益良好;(4)近五年主持一项或主要参与两项以上校内会计实践教学设施建设,使用效果良好,师生满意度高,并且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二)高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特征 根据教育部相关精神,结合会计专业教学实际,高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特征:
首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应该是合格的教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首先应取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敏锐的与时俱进品质;二是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并能教学相长;三是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即教育教学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实施能力、评价能力、研究能力和反馈能力等,并能因材施教; 四是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即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五是具备良好的创新素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等。
其次,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会计行业职业特有的素质与素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除符合《高等教育法》规定的要求外,还要熟悉并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及其在会计行业中的地位、作用等,并贯穿于其理论和实践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同时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宽厚、扎实的会计行业、职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实践能力,并能把会计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入到会计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另外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还能根据市场调研与行业分析、职业及职业岗位群分析,注重学生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合理调整与改进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会计专业课程安排。
最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通用能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职业通用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新能力,“双师型”素质教师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和积极的创新意识,熟悉创新的一般机理,并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活动。二是适应能力,高职院校教师要善于接受新事物(如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分析新情况,创造性的解决新问题,并不断更新自身知识、提升自身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求。三是社会交往、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高职“双师型”教师既要与校园内师生进行交往,又要与企业、行业从业人员交流,同时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等,要协调好这些关系,教师的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至关重要。
三、高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企合作
(一)政府部门创造良好的“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 思想是动力,政策是保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加上一个良好的“双师型”素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政策保证,才能保证“双师型”素质教师健康发展。
(1)政府倡导转变教师观念。政府要通过会议等方式经常组织高职教师学习最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和职业教育政策,了解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以及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探讨职业教育先进思想尤其是教育家对职业教育独特的见解;明确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通过学习,教师要树立新的职业教育理念、新的市场观念和新的竞争观念,为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思想基础。
(2)政府主导促成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二者之间在社会职责、目标定位、利益追求以及运行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使两者自觉地走到一起,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政府应当积极从中牵线搭桥,整合教育资源,出台鼓励校企结合措施,促成校企联姻,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3)政府建立教师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师资对加强职业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关键要在政策上建立教师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为此政府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建立职教教师任职资格体系和培训晋升机制;实行开放式的专兼结合教师培养体制;将专业教师到职业现场实践以制度的形式规范下来;依托大学和企业加强教师培训,帮助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职业技能;建立规范的兼职教师聘用管理机制。
(4)政府建立国家标准的、统一的和权威的职业资格制度。政府可以充分发挥行业和劳动保障部门的作用,形成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这不仅是职业资格的认证问题,还涉及到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应有其特定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因此,必须制定独立的考核方法和岗位资格标准,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获得能在全国得到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做到“持证上岗”、“先培训、后上岗”。
(5)政府成立专业组织,制定“双师型”素质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系列的教师职称评聘仍套用教师学术水平评价的普通本科标准,如何评价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高职院校教师怎样才算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对此,政府应成立专业组织,通过调研研制出适合高职的“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否则,按现行评审标准,将会打击高职院校教师的积极性,阻碍“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步伐。
(二)高职院校积极主动搭建“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不能仅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各职业教育院校也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1)主动推进校企合作,探索“双师型”素质教师培养新机制。一是“导师”与“师傅”并举制度。即对缺乏高校教育技能,但有实践经验和行业技术知识的教师,聘请教育理论水平高、执教能力强的教师为导师;有高校教育素质和综合能力但实践技能欠缺的教师,拜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强的操作技能、熟悉行业发展趋势的教师为师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职教水平。二是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财经类专业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这样既可以给学校带来工作第一线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能,也可以了解社会对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同时通过其与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学院教师顺利向“双师型”素质转化。三是实施“访问工程师”制度。通过实行“访问工程师”制度,教师深入到财务会计工作岗位一线,系统掌握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业务技术流程,强化实践技能。当然,人事处与相关系部要采取切实措施,从时间、经费、激励机制等方面保证“访问工程师”制度的有效落实。
(2)寻求各种途径,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一方面要加强对新引进教师和现有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对新引进教师,要先进行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的训练,在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不少于一年的实践锻炼,经过一定的实践考核或鉴定,合格后聘任为正式教师。对现有教师可采取以下培训措施: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专业实践;实践教学环节采取“师傅带徒弟”方式提高专任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到教育部和劳动社会保障部批准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实施“产学研”结合跟踪高新技术等。另一方面成立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培训基地。高职院校要树立教师必须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理念,在制定专业课教师培训规划时,要重视从企业生产一线选聘专业课教师来对本院教师培训。同时每个专业也必须至少选择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作为教师实践、学习与挂职锻炼的基地。当然高职院校也应加强本院生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使生产实习实训基地成为锻炼与培养专业课教师的摇篮。
(3)制定必要措施,激励“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一是学院要制定能够激励“双师型”教师转化的措施。首先,在学院“十二五”总体目标中要明确规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并为此制定培训制度,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等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给教师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明确自己应当努力的方向。其次,学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倾斜等激励机制,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第三,在职称体系建设中,建立统一的评聘制度,保证持有教师系列职称的拥有双职称。第四,选派教师到国内外深造。通过培养进修,把职业教育的最新理论,对教师的最新要求带回学校,使教师的水平与国际高职教师水平接轨。第五,发挥国内外职业资格教育和证书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为此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取得国内外职业资格证书。二是要制定利于教师向“双师型”素质方向发展的措施,在教学部门中确定合理的“双师型”师资比例结构,加强与财会业务部门的联系,建立能发挥“双师型”教师潜力和作用的“产学研”机制。作为财经类院校一定要认识到与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意义,主动重建与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联系机制,以便利用其资源来培训自己的教师,提高教师素质,同时又帮助财务部门解决实际问题,参与课题调研,培训单位会计人员。
(4)组建会计教学集团公司,培养会计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会计教学集团公司的建设选择与政府、行业协会等紧密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董事长负责制。“会计教学集团公司”部分子公司由教师参股形成,将教学、培训效果与每个老师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及利益分配挂钩。教师可以是股东也可以是员工,但必须承担实训任务。各子公司中实训室负责人可以是专任教师,也可以是兼职教师,但应具备特别强的业务水平,又有很强的辅导学生的教学能力。这样教师既实践安排教学,同时也是公司股东或员工,参与教学与生产经营,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能力的提升促使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提升拉动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学生能力的提升将为公司创造利润,教师在公司盈利的情况下,将分享投资带来的收益。反之,公司亏损,就应寻找薄弱环节,进行教学改进,最终实现企业盈利,如此良性循环,将创造校、公司、社会企业、师生多赢的局面。
(5)强化观念转变,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对教师而言,科研意识就是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追求和探索,是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自觉性,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学校注意在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方面下功夫,使教师转变观念,提高教科研意识。为此,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以开展各种以教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为主题的学术活动,为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师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探讨自身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式提供条件和机会。通过新老教师师徒结对、三项竞赛(说课比赛、评课选优比赛、撰写小论文比赛)等形式,引领教师始终关注和直面现实,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教科研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学院可以通过“科技文化月”等主题活动,聘请相关专家为教师做关于科研方面的讲座,提高教师对科研的认识,学习科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学院鼓励教师通过报告、论文等的撰写来记载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条件的可以进行课题申报和论文评奖活动等,从而鼓励教师积极进行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活动。另外,也可以通过申报横向课题鼓励部分骨干教师联系社会实际,推出切合企业实际需要的科研成果,并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
四、结论
认定是教师价值的体现,评价是教师发展的动力,培养是教师发展的源泉。高职院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和土壤来培养教师,以利于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而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可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的场所和就业辅导;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教师参加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也为企业提供大量优秀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因此校企合作模式于学校、企业、学生都是一种多赢的策略,是高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本文系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度基金项目“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会计专业教学标准应用研究”(项目编号:JSJM2010007)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集聚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识码】A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产业集聚是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的区域组织形式,在市场竞争中为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产业集聚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得到了迅速的升级与进步,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的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超过15家,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良好。要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重要作用,从技术创新、资金保障、评估机制、配套服务业等方面入手,引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产业集聚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征分析
首先,产业集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业集聚实现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使得一定区域内的企业增强对技术以及市场信息的了解,这对于企业更快适应市场环境来说非常有利。从某种角度来说,在产业集聚的作用下,创业者更容易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发展过程中发现市场机遇或者是技术需求,从而找到创业机会。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创新是其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产业集聚在很大程度上创设了创新形成的条件,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其次,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在产业集聚区域内更加显著。虽然产业集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创新形成的条件以及畅通的信息交流,但是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在产业集聚区域内,同行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显著。客观地说,这种竞争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一种创新能力和技术开发的竞争,最终将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因此,产业集聚所带来的竞争压力和激励效果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方式。
再次,产业集聚区域内信息和知识的传播速度更迅速。根据马歇尔提出的专业化集聚概念,产业集聚程度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间知识的溢出,进而推动集群创新发展。创新的出现来源于知识,产业集聚作用下的知识和信息在企业之间快速传播,使得企业创新来源增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此外,产业集聚带来的知识溢出为企业发展搭建了互补合作平台,可以降低研发投入,使得企业的发展少走弯路。
最后,产业集聚作用下企业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都具有高投入和高风险的特点,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很难满足发展需求。在产业集聚的作用下,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创新优势、资源优势、合作优势等使其获取了外部资金的支持。所以,产业集聚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来说,有力地吸引了外部资金的投入,进一步保障了其发展的资金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集聚背景下面临的发展障碍
持续技术创新力匮乏。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想得到持续的高速发展,势必要有足够的新兴技术创新作为支撑。虽然目前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集聚的推动下拥有了一定的技术创新基础,但是整体上看依然存在持续创新后劲不足的问题。例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期,受到基础研究能力、产业基础能力、政策创新能力的影响;而在技术突破期又受到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家创新能力的影响;再加上整合能力和集聚扩散能力的缺失,使其重要技术的创新突破很难实现。由此可见,现A段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具备完善的技术创新团队和机构。
多渠道资金保障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高风险、高投入、高收入行业,其发展对于资金的需求量极大。虽然政府给予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可能多的资金支持,但是这种支持远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在产业集聚区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获取银行贷款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是因为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都是以无形资产为主,而贷款抵押则需要更多的有形资产。此外,资金投入形式单一、民间投资滞后等问题,也是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不足的关键因素。
相关评估机制不完善。现阶段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当中,政府为主要的资金来源,但是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目都是涉及金额较大的项目,风险性较高,很多投资机构对其收益表示怀疑,面对新兴产业只能望而却步。究其原因,是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健全的项目风险评估机制以及效益评估机制,使得投资机构在进行了大额的资金投入之后很有可能面临回报危机。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开始了内部自我考评机制的开发与实施,但是依然难以全面落实。
配套生产业匮乏。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需要配套的生产业作为辅助,如金融业、咨询业、物流业、保险业等,才能更好地向前进步。但是,现实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配套的生产业支持。以生物医药行业领域的新兴产业为例,市场对于副作用少、添加剂少、绿色安全的高端生物药品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此时势必需要完善的物流运输体系。如果物流运输过程中出现问题,这种高端生物药品也很难在市场上得到快速推广。再如金融支持的匮乏,将会进一步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集聚背景下的发展策略
打造双层技术创新平台。技术创新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建立有效的双层技术创新平台是成功的关键。所谓双层技术创新平台,是指在产业集聚区域内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以及国家级重大技术创新的两级平台。因此,首先应当培养创新人才,为建立双层技术创新平台夯实人才基础。加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校之间的合作,培养能够真正满足需求的创新人才。其次,加大对双层技术创新平台的研发投入。联合高校等科研单位和企业,提升技术成果转化率。最后,建立技术创新贡献平台,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创建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增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需要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才能更好地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首先,建立科技银行,提供针对科技领域的投融资服务。科技银行可以拥有一定的利率定价权力,吸引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单位或者是个人参与投资。其次,拓展商业银行贷款抵押方式。不再以传统的有形资产抵押为主,而是逐步向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倾斜。最后,不断完善资本市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环境。充分发挥股票和债券的作用,使得企业发展拥有更多的投融资保障。
不断完善追踪考评制度。首先,加强对企业、资金、技术以及人才的测度,从而充分发挥项目集中、资源集约、功能集成等优势;其次,加强对技术创新能力和试点潜力的关注,通过对技术创新试点的潜力挖掘,确定试点本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否能够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最后,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布局的合理化,根据产业自身的生态化要求,对产业发展过程中是否体现生态型、低碳性等特征进行考评,从而进一步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新兴生产业。根据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应建立配套的生产业,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域的周边建立信息咨询服务、价值增值服务、物流服务、金融服务等,为其发展提供有效支持。举例来说,针对高端医药产业的集聚区可以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物流运输体系;针对各个领域的新兴产业提供金融服务,包括咨询服务、投融资服务等,为其发展建立完善的资金链条服务。
(作者单位: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形势企业会计发展战略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往的经济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逐渐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现如今,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主线。在新形势下,企业制定和实施科学的会计发展战略,不仅可以实现财务工作稳健开展,而且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
一、新型经济形态下会计理念创新
在某种意义上,会计能够有效提供一些经济方面的信息。目前,经济的发展主要动力是知识的不断创新,呈现出知识密集型等特点。
这种经济特点就决定了知识资源对企业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力,其主要有:第一,基本知识;第二,信息;第三,创新能力,它要比原材料、劳动力等具有更大的发展优势,从而使得现代企业将重心放到知识资源的获取上。因此,在新形势下,企业会计发展战略必须转变到以下两点:第一,知识资源的价值运动;第二,知识资源的价值管理。在这种新经济环境下,企业还应加快形成以下两种理念。
(一)竞争性会计理念
这一理念是以竞争理论为指导思想,其动力为市场竞争,目的为:第一,加快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增加竞争砝码;第三,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它本质上是一种会计管理方法,具有系统性强等特征。其内容主要有:第一,竞争会计控制;第二,会计预测;第三,会计决策;第四,竞争会计战略。对企业而言,竞争性会计就是发展中的一把尖刀利器,能够帮助企业战胜较大的困难,为企业开辟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二)泛资源会计理念
这一理念突破了传统的资源范围,在承认以往的自然资源等的同时,还囊括了一些无形资源,如技术、创新能力等。从更广阔的角度来说,泛资源的范畴还包括:第一,客户价值;第二,知识价值;第三,价值链;第四,资源规划,这一切均可以为企业提供极大的发展支撑。
二、扩展技术资产的确认范围
现如今,我国很多企业还没有真正对技术资产的会计确认和管理形成深刻的认识,这也是企业会计发展的一个空白。因此,应在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一)对技术资产进行会计确认和价值确定
选择正确的确认标准对于技术资产的会计确认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是因为技术资产是无形的,因此,其确认应以以下两点为前提:第一,该技术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而这种重要性程度可用某些指标衡量;第二,可以较为准确地估算该技术的成本。此外,技术资产的确认还应考虑到以下因素:第一,该技术的科技含量;第二,该技术的域内领先程度。
(二)定期评估技术资产价值
由于科技在不断地发展,所以这种技术资产也在不断更新,与其他资产相比,其更新速度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应定期对这些已经确认的资产加以评估,而后结合评估结果,对其价值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评估结果为现在的价值比以往价值要高,则应适当增加该技术资产的价值;否则,则减少其价值或删除该技术资产。
(三)对技术资产的投入和使用加强管理
企业在对技术资产进行资金投放时,不但需要财务部门的配合,还需要其他部门的参与。财务部门在这个环节中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和评估资金投放的相关情况,这包括:第一,该技术资产需要的资金投放量;第二,资金投放时间;第三,资金投放收益。而其他部门则需要做好一些工作,如市场环境调查等。在确认技术资产之后,还应处理其分期推销工作,其推销年限要考虑以下因素:第一,该技术资产的域内领先程度;第二,同类资产的更新情况。
技术资产所具有的价值要高于其他类型资产,但也面临较大的危险,所以,加强对技术资产使用的管理,可以有效保证企业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
三、改进会计信息列报与披露
对于新形势下的企业来说,知识,技术和智力资源的依赖性导致其增值潜力具有不确定性,科技进步的快速性使其经营发展隐含着较高的风险,这些都使得高新技术企业存在较高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导致外界对其信息披露的充分性与及时性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为了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亟需建立一个适合其运作特征的信息披露框架。
四、结束语
总之,对于新形势下的企业来说,企业应该更加重视知识资源与技术资产,并且从会计理念及发展战略的重点出发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保证企业的健康增长和强大的核心竞争能力。因此在新形势下,企业必须重视会计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要结合时代环境和企业实际设计出科学有效的会计理念,要体现出竞争性。此外,还应扩展技术资产的确认范围,并加强技术资产的管理工作,从而使得企业健康发展,长久屹立于激烈的市场之上。
参考文献:
[1]周长鸣,康玉珠.管理会计的困境与战略管理会计发展[J].江苏商论,2003年11期
[2]曹靖.传统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会计对比分析[J].事业财会,2004年03期
关键词:管理会计;发展现状;必要性;应用情况
一、管理会计概述
自20世纪50年代起,会计便逐步形成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财务会计重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下,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核算与监督,反应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情况,并对外提供各种报表等财务信息;而管理会计主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核评价等职能,服务于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需要,重在创造价值,它与财务会计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
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中单纯的财务会计已不能满足企业管理与发展的需要,不能帮助企业在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管理会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财务会计迅速发展,会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注册会计师行业蓬勃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初步形成。而在会计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在会计学术还是会计实务中,考虑外部投资者、社会公众和外部审计的较多,而服务内部管理决策的不够,导致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不能为企业内部管理需要发挥充分有效的作用。具体原因有:
(一)理论体系建设的滞后性,导致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在研究内容上,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理论较多,缺乏对中国实践的理论研究;在研究方式,存在重理论而轻实务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在研究队伍上,关注财务会计的的人多,关注管理会计的人少。
(二)实践应用自发无序
我们大部分企业管理还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运用管理会计多是自发而为,尚未形成管理会计人才资格认证和评价体系,没有专门的行业协会推动其发展。
(三)管理会计人才匮乏
我国是会计人才大国,但不是会计人才强国,尤其是高端会计人才更是缺乏。企业管理者对管理会计重视不足,财务人员的工作始终局限于财务会计,完成日常记账、报账工作,不能深入企业各业务流程,充分掌握非财务信息,便不能为企业提供支持决策的各种财务与管理信息。
(四)信息化支撑不足
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仍处于低水平状态,会计核算效率较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亟待完善。在信息化应用的很多企业中,也只应用了软件中的核算功能,系统资源浪费严重。
三、推进管理会计发展的必要性
在新形势、新常态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部从2013年6月到2014年11月,经历了一系列的研究、起草、讨论、征求意见等过程后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目的就是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
四、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一)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的局限性
1.企业管理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我们很多企业,只是以财务会计为主,完成日常的核算业务,定期对外报送经营指标,而没有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生产经营流程,对经营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从而提供有助于经营决策的信息支持。我们有些企业虽然已经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但该项工作却由相关的生产部门去做,这些部门人员虽然对生产流程了解,但没有财务知识基础,对具体的经营预测、决策、规划分析等不够了解,没有对指标的总体把握,造成分析结果不准确,预测、决策不精准,也不利于企业的长效发展。
2.管理会计普遍素质不高
管理会计要求财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要求他们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对包括财务信息在内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向管理层提供全部信息的分析结论和决策建议;要求他们具有战略的头脑、开阔的思路、高瞻远瞩的谋略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准确的判断力,从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和处理问题。
目前我国财务人员现状是素质普遍不高,据有关数据统计受过大学专业教育的不足10%,在素质相对较高的国有企业及县以上集团企业的,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也不足20%,管理会计理论的普及程度还不高,而且我国现有的中高级职称的会计人员由于年龄偏大且知识结构趋于老化,很难将现代管理科学应用于实践。
(二)提高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的建议
1.加快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步伐
国家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一次会议中指出,要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争取在3-5年内,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通过理论体系的建立,到推进管理会计发展,从而创造良好的管理会计应用环境。
2.加强企业管理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
企业管理者要改变旧有的观点与体制,提高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用科学的手段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提高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真正实现管理、监督、考核评价作用,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加强管理会计能力培训,提高财务人员职业素养
在财务会计占据会计主要地位的今天,我们要加大对管理会计的培训投入力度,通过多种学习培训形式,提高管理会计综合职业素养,以实现企业在新常态经济形势下成本管控、技术优化、内部调整、创新发展、决策制定等方面的高瞻远瞩。
五、结论
通过分析管理会计发展现状,到推进管理会计发展,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已逐步提上日程。强化管理会计应用,推动企业实现管理升级,推动科学、全面地衡量企业绩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进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让企业在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乔丽.浅析我国管理会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学术期刊网.
[2]袁娟.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中国工会财会,2008.
关键词:商业银行 会计运营 发展趋势
一、我国商业银行会计运营发展背景
当前,我国金融改革已经步入了纵向发展的阶段,客户的要求也是日益增多。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改革也在快速进行中,金融行业所面对的竞争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加,我国商业银行所面对的市场竞争压力可谓是前所未有的。面对如此严峻的竞争市场,商业银行要想适应市场需求、环境的转变以及竞争态势的变化,就必须找到一条全新的管理运营模式。要想在市场中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就必须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其关键之处就在于建立以市场需求为核心,组织并整合各类的相关资源,进一步改造流程的业务运营体系。在20世纪80年代时,我国就已经开始对于国际大银行进行流程的再造,并且在再改造的过程中有效提高了商业银行的业绩和服务质量。
二、我国商业银行会计运营的发展特点
(一)集中化
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是指以统一的业务处理平台为依托,区别于传统的网点分散处理模式,由业务处理中心采取跨网点、跨地区集中处理业务的组织模式。其原理是依托网络通信、影像传输等技术,以影像处理代替原始单据处理,通过对会计业务流程涉及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分割及分离处理,将各种非柜面业务、通过柜面但无需及时办理的业务、操作风险较高的业务、可集中处理的业务,通过标准化、专业化、流程化的业务处理方式来实现集中处理。
(二)工厂化
随着商业银行的转型,银行的会计运营工作不仅仅要为业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台支撑和保障,还要能够为银行创造收入,成为银行实现利润的源泉。所以,商业银行应重新考虑其运营模式,实现前后台的分离,将复杂工作放在后台,简化前台操作,来提高整体的客户满意度。要实现这个目标,商业银行应致力于建立像工厂一样的生产运行体系,通过专业化的技术、流水线式的作业方式、严格的成本控制,成为向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增值服务的保证。
(三)外包化
业务外包将组织内的再造推向了组织间的再造。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银行流程的重构,将非核心业务或流程剥离出来,对于一些重复性的、操作程序化和简单化、风险可控的营运业务,在明确作业标准和责任的基础上,委托给服务供应商,由其组织人员按规定的标准和流程作业并承担风险和责任。通过把业务外包给比自身更有效、更经济、更专业的服务商,商业银行实现了发挥比较优势、节约运营成本、提高生产力的目标。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商业银行会计外包业务将会逐步涵盖影像信息采集、会计档案整理与集中保管、对账单制作与传递、会计资料运送、现金清分整点、后台信息录入等业务。
三、我国商业银行会计运营工作的现实思考
(一)构筑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处理流程
客户关系管理简称为CRM,主要指的是企业在业务流程再改造过程中,对业务流程的重组主要以客户为中心。这种新的经营战略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运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建立以服务为向导,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战略能够帮助商业银行摆脱传统的运营模式,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会计运营工作来说,主要是以记账作为流程的起点,以记账平衡作为终点,确保整个账务流程的顺利即可。但是这显然不适用于现在的商业银行会计运营模式。现在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有着更高的要求,必须将对客户需求的分析放在首要位置,再凭借市场作为向导,从而更好的深入研究与分析客户的要求。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不仅要对产品的集成和流程环节进行整合,还要将客户需求扩大到业务处理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上。只有这样做,才能够确保每个业务处理环节都是紧紧围绕客户开展的。此外,对于业务流程及手续的简化也能够提升对客户的服务水平,通过简化业务流程,可以大大算缩短客户进行业务操作的时间,从而为客户节约时间、提升效率,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的会计运营体系。
(二)进一步推进前后台业务的分离
在整个业务流程运营过程中,前台柜员所承担的责任主要是直接与客户进行交流。因此,商业银行的社会形象以及市场竞争力从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前台柜员的服务质量所决定的。此外,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大的方便和效率,还必须加强会计业务的后台运营管理。只有对各种业务进行充分的梳理,特别是将前后台的标准进行分离,才能降低对于风险的控制难度。具体可以通过在集中过程中,着重强调整体流程的全局最大化,尽可能的实现每个环节的利益最大化。
(三)不断完善风险监控预警体系
在业务流程改造完成之后,账务处理系统从大程度上保障着每一笔业务的连续性、安全性以及稳定性。但是,如果账务处理系统一旦出现了运转困难等问题,而又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时,就会造成一系列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就应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运营风险管理预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今后财务处理系统出现问题时,其保障体系依然能够正常的运转,从而将损失及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四、总结
总之,我国商业银行要持续提升竞争能力,就必须不断打破既定的经营模式,实现“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不断再造业务流程,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在这种潮流的影响下,银行会计管理运营工作从核算体系、组织体系、控制体系各方面将发生深刻的变革。因此,商业银行会计运营工作应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和相应的业务流程,实现从分散处理到集约化运营、从单纯重视运营保障到推动经营与参与决策并重、从侧重核算管理到强化流程管理的深刻转变。
参考文献:
[1]刘明勇,宋博.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处理流程的变革与展望[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09)
[2]陈冲,王晓琳,卢峰.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模式管理的思考[J].金融会计.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