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4:57:37
导语:在企业财税服务行业前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树立以港强市、航运先行的超前发展意识,大力扶持航运业发展
航运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产业,是一项运能大、成本低、污染小、发展前景好的“绿色行业”,也是城市港口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作为辽宁中部城市群重要的出海口,要加快推进港口经济建设,进一步树立以港强市、航运先行的超前发展意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港口的重要地位和航运业的重要作用,利用我市发展港口和航运的优越自然条件,发挥传统航运优势,用好用足国家和地方一切可行的优惠政策和措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力推进我市港航事业协调发展。
二、进一步拓宽船舶融资渠道,加大对航运业的金融扶持力度
商业银行应依照《海商法》关于“建造中的船舶可以设定船舶抵押权”的规定,开办建造中的船舶抵押贷款业务。要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我市航运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建造、购置船舶的贷款额度与企业自有资金的比例可适当放宽至6:4。海事管理部门、地方交通主管部门和金融部门应积极配合,制定防范风险措施,完善各种手续,努力为我市航运企业的发展建立和完善多元化融资方式。
三、建立和完善高效便捷的船舶保险服务体系
各保险机构要不断拓展和完善与航运业相适应的各类船舶保险业务。对新建造船舶、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信誉高的航运企业,要给予费率上的优惠。鼓励船运公司采用新旧船舶一揽子投保的方式,或以团队形式整体投保,降低风险机率,解决老龄船舶投保难的问题。要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在办理保险与理赔手续时,要做到及时、简便、求实。
四、切实用足、用好、用活各项财税优惠政策
各级财政、税务部门要紧密配合支持航运企业快速发展,加大资金投入,降低和减少航运企业的经济负担,促进我市的财税优惠政策与外省市相平衡。税务部门要着眼发展,结合实际,加强服务和指导,督促纳税人建账建制,引导纳税人逐步向企业自行申报、税务机关查账征收方式过渡。
五、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大力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
要发挥水路运输服务行业的信息资源优势,积极吸纳腹地货源,广泛联系来港船舶。立足港口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开拓港口物流链的上下游市场,拓展港口第三方物流的市场发展空间。要加强对港口物流链上游市场货源的吸引,发挥聚集效应。要扩大亿吨港口的知名度,为港口物流链下游市场的海运船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鼓励国际、国内知名船运公司通过各种方式经营港口内外贸集装箱班轮运输,大力培育我市港口的品牌物流企业和“精品航线”。努力构建“船畅其运,货畅其流”的现代港口物流体系。
六、积极引导实力雄厚的社会资本进入航运市场,鼓励航运企业建造、购置大型运输船舶
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正确引导和调控运力投向,提高船舶技术等级。要加快船舶运力结构调整,增加船舶运力总量,优化船舶运力结构。鼓励发展以集装箱和油品运输为重点的特色航运;重点发展万吨以上散货运输船舶和千箱以上集装箱运输船舶,积极开辟近远洋集装箱班轮运输;适度发展专业运输船舶,特别是液化汽船舶、冷藏船舶和化学品船舶。逐步解决我市航运业船舶吨位小、船龄高、技术含量低、专业化船舶少等问题。促使我市航运业在国际、国内航运市场中形成较强的竞争实力,以尽快适应港口经济发展的需要。
七、建立培育和引进航运人才机制
要根据我市航运市场对各类人才需求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加强与航运专业院校的密切联系,构筑航运人才长期培育平台;鼓励开展航运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执业能力。加快培育本地航运人才,扩大本地服务航运业的就业人群;要创造良好条件、提供优惠待遇,积极引进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航管人才,尤其是高等级船员,鼓励航运专业院校毕业学生到我市就业。
八、要加强市场监管力度,维护航运市场秩序
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加强航运市场秩序的整顿,依法打击违法经营以及严重扰乱航运市场秩序的行为。加强对企业市场竞争、货源价格垄断行为的监督检查。对各种滥用优势地位、排斥公平竞争、欺行霸市的恶劣行为,要坚决予以查处。要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引导企业自觉遵守行约行规,增强诚信守法、公平竞争、共同发展意识,构筑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航运市场。
但是,做为鞋服企业经营负责人的每一位成员,他们都热爱着自己辛苦耕耘的每一份土地,热爱自己亲手打拼的产业,他们也有权利和义务为鞋服行业的发展发出自己正面的声音,同时呼吁我们的政府要正确引导、金融服务行业要正确看待鞋服行业出现的仅仅是个别企业的负面现象,这类个别现象的产生是市场优胜劣汰之下的市场产物,更是社会优化资源的表现,并不代表整个行业的现状,况且大部分鞋服企业的发展还是比较健康的。但是面对着媒体大释报道、社会舆论的压力、银行大门的极度缩紧,面对着企业上千人甚至上万人规模的员工以及社会诸多因素的舆论压力,今后的鞋服企业该何去何从?将是企业家最为棘手且艰难的抉择。
毋庸置疑,中小企业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然,国家也制定了相关的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各级地方政府部门也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扶持、银企对接等方式,扶持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可以说,这些措施对于暂时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危机,为民间借贷降温,能够在短期内起到“退烧”的作用,但更重要应该正确地引导和帮助中小企业稳健经营、增强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
中国的鞋服品牌之都——晋江,在鞋服的发展上已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家庭作坊到零星小企业出现,再到如今千亿品牌产业集群,晋江的鞋服产业历经巨大的蜕变。在这30多年来,晋江人秉承着“爱拼会赢,善拼敢赢”的精神,不仅创造了中国民营经济的“晋江模式”,也缔造了福建乃至全国少有的县域经济传奇以及全国的“品牌之都”。这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税收收益、社会就业、人才培养、社会公益事业、体育产业、媒体文化产业、与城市的建设、娱乐文化产业以等等以及第三服务产业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贡献。
晋江鞋服的高速发展,不仅仅树立了晋江强势的鞋服品牌地位,提高了城市的就业率和人才的培育,更是促进当地区域GDP的增长,这与每位晋江企业家对鞋服的热爱以及晋江人的不惧辛苦、爱拼善赢,居安思危,不断进取的精神是密不可分,但是今天的鞋服企业,面临着生产危机、信任度危机、以及上游供应链的危机,并已逐步地蔓延到区域性的信誉危机和城市形象的危机。 然而,面对市场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面前,晋江的企业家如履薄冰,但是唯一能做的就是求生存,求稳定,以待更大的时机求突破,他们身兼企业发展的重任,身兼着上千名员工甚至上万名员工生存的利益,一旦众多企业破产或倒闭,最大受害者将会是咱们国家的政府和银行体系;同时,大量员工失业将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危机和金融危机。
(一)中小服务型企业的发展有利于结构优化
随着我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构成中,纯粹的制造环节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而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在每一个大企业背后,都存在着一个庞大的服务业企业群。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融资服务、决策咨询服务、市场调查服务、广告宣传服务、物流服务、培训服务等,都无一例外地属于服务业的内容。从产业结构的布局来看,专业化分工越细,中小企业产业聚集度越高,地区经济越有活力,容易形成中小企业群。中小企业群发展能够形成规模化效应,降低成本,形成整体竞争力。
(二)中小服务性企业的发展将加快我区工业化进程
内蒙古正在寻找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更需要现代服务业给予强有力的支撑。通过培育中小服务性企业集聚发展,增强第三产业为工业服务的能力,提高服务业的催化作用,工业化不论在整体实力,还是技术水平、知识密集度和产品的附加值上,都可以迈上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中小服务型企业发展将形成巨大的劳动力需求
中小服务型企业吸纳了绝大部分劳动力的增量和存量转移,加快发展中小服务型企业,将会形成巨大的劳动力需求,有效缓解当前我区就业压力。
二、内蒙古中小服务型企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区第三产业以中小服务型企业为主,构成我区服务业的主体,在我区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中小服务型企业逐渐拓展行业领域,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促进了我区中小服务型企业的蓬勃发展。目前,我区中小服务型企业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等领域。同时,越来越多开始涉足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计算机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
农村牧区成为中小服务型企业发展较快的地域。在城乡一体化的带动下,我区农村牧区以服务生活的为主的消费市场日益活跃,市场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连锁经营、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逐渐走向农村牧区市场。
三、内蒙古中小服务型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目前我区经济发展的模式是工业拉动型,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发展迅速,中小企业包括中小服务型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与大企业存在较大脱节,已严重制约内蒙古的社会经济发展。
(一)中小服务型企业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极大地限制了中小服务型企业的发展与壮大。股市或债市融资条件把中小服务型企业拦在了门口之外。特别是企业自身经营不规范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金融市场不发达等一些原因,对于我区中小服务型企业融资难的形成,作用尤为明显。目前,中小服务型企业主要由民营企业构成,而民营企业很难从国有商业银行获得信贷支持。在银行贷款方面,由于中小服务型企业的市场淘汰率远高于大中型企业,所以银行贷款给中小服务型企业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因此,一般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是优先保证大中型企业,最后才会考虑到民营中小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相比,中小服务型企业在借款时不仅无法享受优惠利率,还要支付更多的浮动利息。由于银行对中小服务型企业的贷款一般采取抵押和担保的方式,不仅手续繁杂,诸如担保费、抵押资产评估费等相关费用也名目繁多。贷款手续繁复,审批时间过长,使得许多中小服务型企业为求发展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从民间渠道融资,无形中加大了中小服务型企业的经营负担,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中小服务型企业的结构不尽合理
我区中小服务型企业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上,产品大多为劳动力密集型,其知识、科技和资本含量相对较低,服务贸易发展比较落后。第三产业中的传统行业所占比重较大,新兴行业所占比重较小。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较大,教育、卫生、居民服务等基础薄弱行业发展并不充分。这极大地制约了我区中小服务型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不利于我区第三产业的结构升级和优化,限制了我区第三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中小服务型企业的人才储备不足
对于中小服务性企业来说,聚集和培养人才的任务更为艰巨。由于我区服务业的发展比较落后,管理和专业人才明显短缺,这个问题在中小服务性企业显得尤为突出。区外各类企业和区内的大型国有、民营企业以高薪和其它优厚的物质待遇吸引中小服务型企业的人才造成了中小服务型企业为他人做嫁衣的尴尬局面。原本并不发达的中小服务型企业市场极易陷入“市场不发达―人才流失―市场不发达”的恶性循环。这对于中小服务性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挑战。中小服务性企业本身势单力薄、人才奇缺,引进人才的成本会变得很高,培养人才的任务变得十分艰巨。
(四)农村牧区服务体系不完善
农村牧区是我区第三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在城市服务企业不断扩张、市场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农村牧区服务业却十分缓慢。商业网点分散、布局不合理、网络不健全、设施不配套、信息不顺畅、综合运行成本偏高,农村牧区市场开拓不足,现代流通业态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还未深入到农村牧区,农牧民购物难、购放心物更难的问题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与城市形成强烈反差。许多服务业网点多以农牧民自有房屋为铺面,销售网点以“夫妻店”为主,铺面狭小,卫生条件差,服务功能差,专业协作组织发展缓慢,市场信息不灵。
四、加快内蒙古中小服务型企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创造有利于中小服务型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中小服务性企业加快发展。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对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企业,以及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软件研发、产品技术研发及工业设计、信息技术研发、信息技术外包和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的服务型企业,实行财税优惠。进一步推进服务价格体制改革,完善价格政策,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型企业逐步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基本同价。放宽中小服务性企业市场准入,除国家法律、法规有特殊规定外,允许和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
(二)拓宽中小服务型企业的投融资渠道
创新思路,拓宽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把吸引民间投资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加大对中小服务性企业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服务性企业予以信贷支持。有关部门要主动向银行推荐,引导银行在独立审贷基础上,积极向重点和高科技中小服务性企业发放贷款。鼓励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对发展前景好、吸纳就业多以及运用新技术、新业态的中小服务企业开展业务。
(三)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为中小型服务企业创造优越的人才环境
不断拓宽引才渠道,采取兼职、短期服务、项目引进、技术入股、委托经营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人才。有关部门应为中小型服务企业人才引进、人才培训、人才交流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发挥人才市场的中介作用,促进现有人才的有序流动,合理配置人才资源。重点抓好高级人才和急需人才,包括具有较高素质的高级技术工人的引进和培养。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发展急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引进提供优先的户口迁入、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便利条件。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针对不同类型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人才需求特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提高职业素质。
(四)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
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形成中小型服务企业新的发展领域。允许和鼓励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和社会化养老等服务业。着力发展各类教育、社区医疗卫生等服务事业,以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为重点,加强公共服务领域中小型服务企业发展,优化城乡区域服务业结构,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服务行业,扩大就业,优化服务结构。
(五)积极发展农村中小型服务企业
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中小型服务企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发展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培育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切实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检测与认证、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等农业技术支持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连接区内外、国内外市场、覆盖生产和消费的信息网络。
从统计数据看,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数额排名较高的地区包括广东、江苏、浙江、北京、上海,四川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8242.31亿元,处于国内中等水平;从第三产业占比看,国内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较高的地区包括:北京、上海、、贵州、天津、海南、广东等省市,四川占比34.5%,处于国内中等偏下水平,可提升空间较大。研究和体会国内外发达地区服务业改革发展的举措和经验十分必要。
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
各地区在发展服务业的过程中,通常是以政策扶持加上体制机制创新来配合完成服务业的发展和壮大的,根据地区特点和优势采取既有共性又有区别的不同发展方法。
山东省济南市将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纳入全市中心工作,围绕建设济南都市圈发展战略,结合“十二五”规划,研究出台了《济南市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统筹安排服务业发展。青岛市将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列入2011年市委工作要点和市政府工作报告,根据《青岛市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结合蓝色经济区建设,提出按照环湾型特大城市发展战略,科学规划胶州湾东岸、西岸、北岸三大服务产业集聚带,在金融、现代物流、旅游、科技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开展改革创新。
吉林省把集聚区作为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主推模式,引导资源要素合理集聚,提高集约发展水平。全省各地规划布局一批区域业集聚区,并逐步启动建设。
浙江省创新地利用浙商网络强化在全国发展服务业的功能。以连锁服务的形式,促进在各地从事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的浙商,通过产业链“6+1整合”,向“微笑曲线”两端即产业链具有高附加值的上下游延伸,进入服务业环节,着重向研发创意及设计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教育、现代物流、节能环保服务、专业维修服务、总集成总承包、品牌经营、市场营销、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黑龙江省重点发展旅游业、服务外包业、金融业、物流业、文化产业等。实施旅游牵动战略,塑造“黑龙江――中国酷省”旅游总体形象,逐步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把黑龙江建设成为国际滑雪旅游胜地和中国养生度假胜地,将哈尔滨市打造成世界冰雪旅游名都。
天津市滨海新区在金融企业、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等方面先行先试,放宽企业名称核准条件。
政府扶持政策的创新
土地政策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前提下,国土资源部门要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优先办理用地手续。土地出让年限可以按国家规定的最高期限办理,使用期满后,除根据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收回土地使用权的,使用者可以优先续期。对列入省、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的服务业聚集区和重点项目优先满足土地指标供应。
人才政策
一是培养。如德国、美国、法国等在大专院校都设有会展专业,系统地向学生讲授会展理论知识。国内来看,河南省也在尝试建立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实行根据企事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二是就业培训。如新加坡推出了金融人员转换方案,对没有金融业工作经验但想进入这一行工作的人提供金融培训,使他们成为符合金融业能力标准的金融人才。三是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如新加坡着力发展零售、休闲、娱乐等服务业,通过创造优良的生活环境,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专业服务人才。国内来看,黑龙江在《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明确提出:取得博士、硕士学位的留学人员回国参加工作的,与出国前的工龄可不间断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在国外取得的学历、学位经相关机构认可的,可根据本人实际水平和能力,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职称。
财政政策
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和鼓励股权投资基金发展。黑龙江规定从2009年起,在省财政预算内统筹设立服务业发展扶持资金,每年要有所增加,主要用于扶持重点服务业企业、服务品牌和社会公益性强、发展前景好的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
给予金融贷款贴息补贴。南宁市每年根据餐饮企业的经营资产、营业收入、利税和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等指标,确定一定数目的餐饮企业作为全市餐饮企业扶优扶强重点单位,从餐饮业扶持资金中给予一定的金融贷款贴息补贴,鼓励餐饮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给予所得税、营业税优惠或返。天津市出台了《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财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对在天津市新设立的总部或地区总部,自开业年度起,由同级财政部门前二年全额返还营业税,后三年减半返还营业税;自获利年度起,由同级财政部门前二年全额返还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后三年减半返还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
金融政策
黑龙江省规定:省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担保资金用于中小服务企业;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服务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质量。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通过企业上市、发行债券、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
体制机制的创新
积极改善产业发展环境
首先,金融、信息、物流等生产业都是知识密集型和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科技创新要受到重视。一方面通过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组合分析、估价、交易,推动知识产权融资担保等,促进企业不断创新;另一方面通过设立专门的服务管理机构、在政府部门与企业及民间组织、立法机构之间建立有效协调机制,同时发挥中介组织的市场和政策咨询作用,为产业发展建立多层次的管理支持体系。
其次,国内不少省市依据不同服务行业的特征,制定合理的市场准入门槛。这不仅决定了一个产业的组织形式,同时也决定了一个产业的平均企业规模,是政府规制一个产业的重要手段。
最后,建立服务业载体建设打造保障平台。济南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了30个市级重点服务业园区,引导资金对部分重点园区给予经费补助。青岛市规划建设了20个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建设了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等总投资1650亿元的12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培育形成了558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服务业企业、80个省级以上服务品牌。
科学规划服务业发展布局,构建发展软环境
完善的制度和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是服务业快速有序发展和竞争力不断提升的重要基石。除了现代通讯设施、便捷的交通网络、优美和谐的人居条件等硬件环境,还要重视以法律法规、政策措施、机制体制为重点的软环境。
加强组织协调,规范和完善政府职能
加强组织协调。广西省明确了服务业“十二五”规划提出的重点行业、重大工程和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要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责任主体以及工作分工,提出了保障措施。
建立完善考核体系。从调整干部考核标准着手,进一步降低GDP规模指标的权重,同时可以考虑对于服务业的GDP规模设置较大的权重,凡培育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消费扩大和就业效应的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可以增加一定的系数,有利于其政绩的提升,从而改变干部不重视服务业发展的倾向。
完善事业单位改革,优化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市场化的服务领域,坚持推进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对于公共服务领域的基础性科研、基础教育、城市公共设施、社会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等,要由政府财力来弥补。对于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性研究、一般性文艺团体、一般性加工项目等应由市场来解决。
一是直接税和间接税比重失衡阻碍了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例如,间接税具有累退性,对于恩格尔系数较高的低中收入阶层,实际加大了其“税收痛苦”程度,对处于初创期的新兴产业造成不利影响,加大了结构调整的难度;间接税比重过高易推高物价、抑制内需 ;对大部分劳务征收营业税,从而造成服务行业税负重复和偏高,使部分企业竞争力相对下降,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市场主体放开手脚实行专业化细分和升级发展;较高的间接税增加企业运营的资金压力,使得资金紧缺的企业无法有充足的闲余资金投向研发、设备更新,增加了企业转型的难度。
二是税制结构不完善和政策缺陷削弱了政府调控和政策导向能力。首先,它削弱了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状态的能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非常强调税收的自动稳定器功能。例如,在美国,联邦政府收入超过40%来自个人所得税,如果加上薪酬税,占比达到80%左右。美国经济波动中,超额累进机制可以发挥相当明显的自动稳定器功能——经济繁荣期收入上升时,纳税人边际税率自动跳高,为经济降温;经济衰退期收入下降时,边际税率自动下降,为经济升温。而在中国,直接税中超额累进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只有在工薪收入中可以看出很清晰的超额累进,但是工薪收入的超额累进在2011年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后只能覆盖不到7%的工薪收入者,其它方面的税制基本没有体现出税收的自动稳定器功能。其次,它削弱了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能力。流转税并非完全没有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但是其调节功能比较弱。企业所得税只是一个比例税收,未来的方向是总体而言税负只能降不能升。个人所得税这一轮改革给了我们一个判断:在可以预见的若干年内,很难指望起到多大的再分配优化作用,先建成一个综合分类框架,然后一步步往前走,是比较现实的考虑。财产税方面,现在上海、重庆两地试点,是刚刚开一个小头,只能先试探建立局部框架,逐渐摸索未来的道路。最后,它削弱了政府调控环境和资源的能力。政府调控环境资源的能力现很有限,资源税改革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但是能否把煤炭这块硬骨头啃下来,前景不明,涉及从税费整合、消除过度垄断和过多行政审批,到新一轮“价、税、财联动”的配套改革。逻辑上大家都容易认同,但实际中已经到了改革的深水区,既得利益的阻碍非常明显。
三是税种设计中的不合理造成了诸多不公平现象。税收公平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对税收公平的理解和判断,必须延伸到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视角,服务于社会公平正义全局。
四是宏观名义税负与实际负担的偏差等给社会和谐带来压力。单从数据上比较,目前我国的宏观税负并不高,基本处于合理区间内,然而,宏观名义税负与居民、企业实际税负感觉之间却存有差异。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目前我国存在着名义税负偏低、实际税负过重的问题。因为除了政府预算收入以外,还存在难以统计的政府性乱收费、乱摊派和乱罚款,加重了居民和企业的负担。二是税负痛苦相当一部分原因来自于间接税比重高、直接税太低造成的。低收入阶层由于恩格尔系数很高,承受了相比而言痛苦程度较高的税负。三是税负痛苦感较重,还在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水平与质量确有差距,“取之于民”后“用之于民”时被行政成本冲销、消耗较多。
五是税权划分不合理、地方税体系不成型,对政府间财政关系产生消极影响,造成地方财政困难和“土地财政”、“隐性负债”等的制度性影响因子。
二、以深化改革优化税制结构
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需要处理好四方面关系:一是税制改进需要和通盘配套改革形成紧密的互动关系。二是税制改革需要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密切结合。三是税制改革要和优化分配格局、调整分配关系配套。四是税制改革要和走创新型国家道路、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相呼应。
这四个方面的要求,落实在税制优化本身的表现上,可以归结为三个主题词——结构性减税、特定税种税负有减有增、结构性增税。
要稳定宏观税负,实现结构性减税与结构性增税的优化平衡,增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为了增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国民福利水平,必须要求保持一定的税收增长和宏观税负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解决税收增长与降低居民税收痛苦的矛盾,需要实行结构性减税与结构性增税相结合的方式,推进税制内部优化平衡。
要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现行税收制度体系。改革目标重点应放在进一步提升直接税比重,与货物和劳务税一起构成政府收入的主体,研究推进环境、资源、财产等方面的税制改革,以构成完整的现代税制体系。逐步健全地方税系,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的税收管理权限:一是科学配置税种,依据民生需要的程度和社会公共管理的实际归属来优化税收分享;二是构建以房地产税和资源税为主的地方税系,使其成为地方政府收入主要的来源。三是赋予省级政府对地方税种适当的管理权限。
在税种方面,要完善相应税种,提升税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改革增值税,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二是进一步完善消费税(包括优化“奢侈品税收”),合理引导生产与消费。不同部门在奢侈品税收方面有不同认识,如果淡化奢侈品的概念,即扩展到所谓的中高端消费品方面,消费税进一步优化调整还是有空间的。三是完善个人所得税,发挥优化收入分配格局作用。四是全面改革资源税费制度、推进资源税“扩覆”,并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促进“两型社会”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五是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寻求其多种正面效应。房地产税改革应该总结上海、重庆试点以及十市“空转模拟评税”试点等经验,凝聚共识,渐进推动。
建立科学合理的税收政策体系,增强税收政策的弹,提高政策效果。税制改革既需要构建一个富有刚性的制度体系,又需要建立一个具有一定弹性的税收政策体系,以增强税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按照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建立包括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扶持就业再就业、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等在内的税收政策体系,发挥税收在支持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发展、加强企业研发创新、调节收入分配和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和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加快推进相关配套措施改革
财政分税制改革的意义非常重大,未来要进一步深化、完善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对税制的优化,坚持1994年财政体制改革的框架,就是要把分税、分级财政体制在中国的省级以下真正贯彻下去。我们的分析认为,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中国省以下并没有真正进入分税制状态,而是五花八门、复杂易变、讨价还价色彩非常浓重的分成制和包干制。
未来进一步完善分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省直管县,乡财县管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把五个政府层级框架扁平化到三个层级,在“中央-省-市县”三层级框架下,按照“一级政权,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税基,一级预算,一级产权,一级举债权”的原则,构建起财权与事权相顺应、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中央与省两级自上而下转移支付加必要的横向转移支付的财税体制。
一、财政收入预算执行概况
一季度财政收入增长平稳。全市财政总收入64657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22796万元,增长30.6%,上划中央四税收入323779万元,增长20.8%。市区财政总收入564877万元,增长2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81729万元,增长31.8%,上划中央四税收入283148万元,增长22.6%。市本级财政总收入282273万元,增长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4513万元,增长20.2%,上划中央四税收入147760万元,增长23.6%。
二、财政收入主要项目情况分析:
增值税(25%)全市入库6463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6%,增收5126万元。该税1月、2月都是负增长,因3月“免、抵、退”全市调库4.1亿元,才呈增长态势。剔除调库因素,实际征收入库则比上年减少5124万元,作为杭州传统支柱产业的化工、纺织和机械、交通运输同比分别下降60%、44%和10%。该税减收的主要原因有:1、增值税各项退税(如:先征后退、汇算清缴结算退税、减免退税,不包括出口退税)大大增加,同比增退1.83亿元。2、跨年度缓缴入库因素较大。上年同期有1.36亿元,属缓缴入库,今年无此因素。尽管增值税整个收入情况不乐观,但卷烟、建材等行业入库的税款较上年还是增加不少的,卷烟入库1.62亿元,同比增加4602万元,主要是烟厂近年来不断调整产品结构,逐步提高甲类卷烟比重,增加销售收入,从而使入库增值税增幅较大。建材行业入库增值税5512万元,同比增加2607万元,增长90%,主要是我市固定资产投资额不断加大,特别是基本建设和房地产业的投资力度的加大,促进了该行业税收的增加。消费税全市完成49546万元,增长70%,增收20409万元,主要是杭州卷烟厂自去年6月卷烟消费税政策改变,计税价格提高以及产品结构调整等因素,使得入库税款增幅较大,增长89.4%。下降因素有:中策橡胶去年入库375万元,今年无;春丝丽同比减少285万元。营业税全市完成98836万元,增长29.4%,增收22438万元。主要是县(市)、区增幅较高,分别增长44.5%和50.6%,市本级仅增长8.2%。增收主要来自销售不动产、建筑和服务三个行业。原因:1、我市房地产业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市场逐步规范,产品结构呈现多元化,由普通住宅为主,向以办公用房、商业用房、郊外别墅、排屋及旅游景观房产等多样化格局发展。随着区划结构的调整,城市规划的不断完善和跨江战略的实施,我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房地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使税收也相应得以稳步增长。一季度我市沿江各区及萧山、余杭区入库房地产营业税7055万元,同比增幅达128.2%。2、进一步加强对建筑行业特别是外来建筑企业的管理,运用计算机实行项目控制,从源头上加强税收征管,成效显著。一季度杭州建筑企业管理站入库营业税5351万元,同比增收980万元。3、随着文化名城、旅游西进口号的打响,极大地推动了我市旅游、餐饮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一季度来自旅游、旅店、餐饮的营业税同比增长18.1%。4、加强税款催报催缴力度,一季度缓缴税款入库增加1683万元。金融保险、邮电通信和交通运输营业税共减收2986万元,主要是这三个行业缓缴税
款的入库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减少。企业所得税(地方部分)全市完成50455万元,增长21.7%,增收8993万元。增收主要原因有:1、加强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此因素增收4303万元;2、地税局查补税款入库4638万
元,同比增收3684万元,其中万向集团1788万元,市本级查补区属企业入库469万元;3、地税部门清理欠税入库4520万元,其中陈欠1179万元;4、继续做好乡镇集体及私营企业所得税的带征工作,使入库税款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减收的原因主要是一季度提退8865万元,同比增加退库4642万元。增收较多的企业有:正大青春宝同比增收1000万元、肯德基增收1100万元、省电力工业局增收2461万元,减收较多的企业有:杭州卷烟厂同比减收6098万元,下降67%。主要因去年下半年烟厂内部机构设置进行调整,原独立核算的卷烟调拨站和利群
销售公司两家商业企业并入烟厂核算后,商业的利润直接冲抵主厂的亏损额,且因卷烟消费税政策调整,烟厂的消费税税负增长,导致利润减少,所得税相应减少。娃哈哈保健品有限公司同比减收896万元、UT斯达康减收852万元、西子奥的斯减收812万元。个人所得税(地方部分)全市完成27197万元,增长43.8%,增收8283万元。增收的主要原因除工资薪金增长带动税款增长外,我市各级地税部门不断加强对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的管理工作,保证了税款的稳定增长。具体因素有:1、个人所得税手续费、业务费取消提退增加入库1325万元;2、定额调高增收702万元;3、税款查补入库增收362万元;4、由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分红及股权收益增加,增收1055万元,其中UT斯达康补缴2001年股权收益个人所得税680万元。农业四税全市完成3117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倍,其中耕占税增长4.8倍,增收9557万元,主要是去年底耕占税因手续问题尾欠,在今年入库;其次是城市扩大、新城建设征用了大量土地,也使得耕占税增收较多。分地区看,市本级、萧山、余杭增收较大,分别增收3687万元、4452万元、2219万元。契税增长50.3%,增收6454万元(增幅较高的有:土地契税、商品房契税、交易房契税)。增收原因:1、一系列激活房地产市场的政策,使本市房地产交易持续稳定发展,出售商品房契税1-2月入库增收2000多万元;2、大批企业改制,牵涉到不动产的转移,契税入库增收约1000万元;3、土地招标拍卖手续在去年底结束,税款在今年入库,同比增收2500万元。增收较大的地区有:市本级、余杭区和临安市,分别增收5733万元、587万元和495万元。罚没收入全市完成6397万元,增长44.2%,增收1962万元,其中拱墅区增收1152万元,主要是大量农村违房处理罚款集中在今年入库。
三、财政收入预算执行的特点分析
1、全市财政收入执行情况较好。1—3月全市财政总收入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0.4%、19.8%、25.5%,其中增幅较高的有:萧山区、上城区、余杭区,分别增长54.7%、44.3%、34.2%。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高于上划中央四税10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幅较高的也是:萧山区、上城区、余杭区,分别增长74.1%、60.8%、57.9%。上划中央四税中增幅比较领先的是萧山区。各区、县(市)中只有一家低于上年同期。2、股份制经济比重有增有降,涉外经济比重有所下降。一季度地税部门报表反映,来自第三产业的税收仍占主导地位,来自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税收在收入中的比重继续提高。一季度第三产业的税收入库152912万元,同比增幅为26%,占全市税收收入总额的64.9%(去年占全市税收收入总额的66%)。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累计入库94782万元,同比增长51.6%,所占比重由去年34%提高到今年的40.2%。根据国税部门资料反映,一季度增值税收入,私营经济、国有经济所占比重比上年同期有所提高,分别增长了2.5和1.8个百分点,股份制经济、涉外经济和集体经济则分别下降了9.6、2.6和1.8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收入,股份制经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分别增长了4.1、1.8和0.9个百分点,涉外经济和私营经济则下降5和0.4个百分点。
四、财政收入趋势分析
1-3月以来财政收入执行情况尚好,但从预测全年财政收入走势看,形势还是很严峻的。在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今年增长已现乏力迹象,主要表现在:1、企业所得税进度完成不理想,地税部门完成的收入与省局下达的计划相比,要短时间进度5个百分点;国税部门征收入库的所得税,同比下降了23.1%,缺口3165万元,短时间进度2.4个百分点。2、对地方税收影响较大的行业——交通运输业(含邮电通信业)增收乏力,一季度地税部门入库税收14454万元,同比减收1848万元,下降14.7%。据国税方面预测分析:1、去年杭州市新办外资企业483家,出口额的快速增长使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税额也大幅增加,将直接影响全年增值税的入库数;2、卷烟消费税计税方式的变化,一方面使消费税的税负上升,增加消费税收入,另一方面也将影响烟草行业的利润,减少所得税的入库;3、去年一季度所得税就地预缴的政策变化,使上年同期所得税增加4500万元。这主要集中在电信、金融保险及部分证券行业,今年无此因素。
五、财政支出情况分析
今年一季度,全市、市区、市本级财政支出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分别为58.3%、65.1%、114.2%。支出增幅较高的主要原因:一是贯彻执行中央二次调整收入分配政策,落实两年一次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正常晋级、执省市岗位补贴、通讯费等翘尾巴因素;二是各级财政部门先后成立了会计结算(核算)中心,加快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拨款进度,同时减少了中间环节,简化了操作手续(如市会计结算中心原来预算内资金每月由单位向中心报用款计划,中心再向财政局国库支付处申拨资金,现改为中心按照预算进度直接申拨);三是从3月1日起,午(误)餐补贴由每人每月5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100元相应增加了部分款项的支出;四是分别兑付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经费和管理经费13681万元,去年同期仅支出5000万元。分项目来看
1、科技投入支出323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7倍,其中:科技三项费用支出2382万元,比上年增支1765万元,主要是拨付上年省补西湖电子集团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经费1250万元,其次是下城、拱墅分别支出179万元和319万元,上年同期没有发生。科学事业费支出85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8%,增支260万元。2、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994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4倍,其中:杭州市区支出9328万元,主要是用于杭州橡胶(集团)公司、杭州前进齿轮箱等集团公司、中粮美特容器有限公司等技改财政贴息支出,市本级一季度用于技改贴息资金为1411万元;其次是萧山区用于支持78个单位87个项目的重点工业贴息2079万和欠发达乡镇新办工业项目贴息支出。3、农林水及支农支出1027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2%,其中:杭州市区支出579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萧山区比上年同期减支1273万元,主要是去年同期有省补标准堤塘建设经费1000万和支持农口龙头企业贴息经费460万,而今年没有此项支出;余杭区比上年同期增支1499万元,主要是用于支持绕城绿化建设支出。4、城市维护费支出4833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5倍。其中:市区支出46081万元,增幅1.73倍,增支原因主要是市本级财政用于归还贷款11700万元;萧山区支持市政园林绿化建设5000万元和萧山开发区基础设施2000万元;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用于支持高教园区等道路设施支出8072万元。5、其他事业费及其他支出3947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9.2%,增支原因除翘尾巴工改因素外,主要兑现省政府政策"两保两联(挂)"奖及各区、县(市)政府考核奖增支以及分别兑付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经费和管理经费比上年同期增支8681万元。其次是用于支持环湖南线景区建设和处置杭州中闽大厦遗留问题等项支出。减支的项目主要有:基本建设支出、排污费支出,分别下降23.8%和90.3%,主要是项目用
款进度较慢。
六、当前财政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尽管一季度总的收入形势比较乐观,但全年财政收入形势严峻,前几年的高速增长特别是所得税改为中央、地方分成收入后,对今年的财政总收入的影响在所难免,应引起高度重视。2、支出盘子越来越大,且增幅大大高于收入,因此财政资金供应紧张问题将日益突出。
七、对策建议
服务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趋势明显,国际服务贸易加快发展,服务业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提高。
服务业结构升级趋势明显。近年来,发达国家服务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世界经济结构向服务业为主的转变。1990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1%,2004年进一步升至68%。一大批国家实现或接近实现向服务经济的转型。如1990年到2004年,韩国服务业比重从50%提高到62%;俄罗斯从35%提高到60%;印度从41%提高到52%。同时,服务业结构出现重大变化,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研发及科技服务业等产业成为服务业的支柱。如日本的信息服务业创造了一个超过14万亿日元(约1260亿美元)的大市场,吸纳了57万多从业人员,成为推动日本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美国信息服务业2000―2005年期间增长32.15%,是美国GDP增速的2倍多。2005年美国信息、金融、教育培训、专业服务业和商务支持产业的总量已超过4万亿美元,接近服务业产值的一半,约占美国GDP的32%。很多传统行业也不断运用新技术进行改造,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趋于提高,服务模式和经营模式不断创新,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如连锁化零售企业已成为零售业最主要的趋势,在欧美连锁业零售额已占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50%~60%。
服务业中技术创新作用更为突出。目前,全球大部分国家的服务业研发费用比重正逐步扩大,而制造业所占比重相对下降。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研发费用比重上升的趋势更加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金融服务、电信服务和其他生产等,基本上经过了一个以信息技术的研发和运用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和改造的浪潮。1990―2001年,金融中介和专业服务公司的创新率分别是50%和60%,远超过了同期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平均水平。1981―2001年20年间,美国服务业累积R&D经费投入额为4422.1亿美元,远远高于其他产业,是同期电子信息产业研发投入的1.56倍、办公设备和计算机制造业的2.13倍、汽车工业的1.99倍。
服务业与制造业不断融合发展。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密切,主要表现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中服务的投入大量增加。多数OECD国家产品生产中,服务投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实物投入增长速度。越来越多的制造商加入延期付款、培训、服务合同、咨询服务等服务,以新的服务领域来获取竞争优势。许多在行业中领先的制造商,都是在其传统制造业务上通过增加服务获取竞争优势的,如通用电气、施乐、惠普、IBM、海尔等,这些企业的利润大都来自服务增值。通用电器公司通过服务来创造75%的利润。IBM从硬件业务的基本服务中得到了其收入的33%包括计算机租赁、维修和软件。
服务业国际转移明显加快。跨国公司开始了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调整,以其为载体的服务业转移涉及软件、电讯、金融服务、管理咨询、芯片、生物信息等多个行业。转移的主要形式:一是项目外包,即企业把非核心辅助型业务委托给国外其它公司,其中IT服务项目外包是热点。目前,全球仅软件项目外包市场每年就有1300亿美元的规模,其中印度约有300亿美元外包项目,并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二是跨国公司业务离岸化,即跨国公司将一部分服务业务转移到低成本国家。业务离岸化集中在电话客服、金融保险、人力资源管理、后勤保障等行业。三是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一些与跨国公司有战略合作关系的服务企业,如物流、咨询、信息服务企业,为了给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国家开展业务提供配套服务而将服务业进行国际转移。
现代服务业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目前,现代服务业集群主导着国际大都市中央商务区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及其国际竞争力的高低。现代服务业集群有以金融商务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集群发展模式,如纽约、伦敦等现代服务业集群。曼哈顿是纽约市的中心区,占纽约市总面积的7%,但经济增长量占纽约市总经济增长量的82%。华尔街CBD金融区,集中了大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及上百家大公司总部和几十万就业人口,是世界上就业密度最高的地区。还有以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为特色的生产服务业集群发展,如东京的现代服务业集群。与纽约、伦敦不同的是,东京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仍是日本工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随着日本经济从“贸易立国”逐步向“技术立国”转换,东京“城市型”工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以新产品的试制开发、研究为重点,重点发展知识密集型的“高精尖新”工业,并将“批量生产型工厂”改造成为“新产品研究开发型工厂”,使工业逐步向服务业延伸,实现产业融合。
沿海发达省市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去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下发后,广东、山东、江苏等省结合本地实际,迅速就加强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建设特色载体,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
明确服务业发展目标。广东省提出“十一五”期间,全省服务业发展全面提速,结构逐渐优化,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力争“十一五”期末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左右,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居全国前列,形成立足广东、服务全国、粤港澳东盟互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山东省提出,到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37%以上;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35%以上;服务贸易总额达到40亿美元;济南、青岛要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其他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要达到20%以上;到2020年,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实现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切实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江苏省提出到2010年,全省服务业总量
实现倍增、布局相对集中、结构明显优化、功能大幅提升,保持在全国服务业发展中的领先地位,成为全国现代服务业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力争在2004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生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上升;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实现“三二一”。
突出服务业发展重点。广东省提出,要壮大交通运输业、旅游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等5个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鼓励发展商务服务业、物流业、会展业等生产服务业;推进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文化产业3大新兴服务业的快速成长;巩固提升居民服务业、餐饮旅馆业两个生活服务业。2007年12月,广东省进一步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我省现代信息服务业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成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信息服务业体系,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使现代信息服务业成为广东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山东省提出,要大力促进金融、现代物流、科技与信息等生产业的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做大做强6个重点产业,即:有序发展金融保险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健全完善科技与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规范发展房地产业,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业。江苏省提出,要着眼于发挥江苏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重点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现代物流、科技服务、金融、商务等生产服务业;大力培育关联度大的信息服务、文化、旅游、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直接满足物质生活需求的商贸、居民服务等传统服务业。
建设服务业发展载体。山东省在《关于贯彻国发[2007]7号文件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意见》提出,要集中力量培育服务业发展三大载体,即重点培育50个重点服务业城区、50个重点服务业园区和100个重点服务企业。2007年底,又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快培育服务业三大载体的意见》。江苏省提出,要根据全省区域生产力和城市空间布局,突出以城市为现代服务业载体、以园区为生产服务业基地,统筹规划制造业与服务业、城市化与服务业,配套形成“四带”、“五区”的服务业空间格局。即,依托“四沿”产业布局,建设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服务集聚带、沿江基础产业服务集聚带、沿东陇海线加工产业服务集聚带和沿海海洋产业服务集聚带;依托城市、重点开发区、主要交通枢纽,在中心城区布局建设商务商贸集聚区,在城郊结合部和交通道口布局建设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在重点开发园区布局建设技术服务和物流集聚区,在主要交通枢纽布局建设综合物流集聚区,在集中居住区布局建设生活服务业集聚区。广东省在《关于加快发展我省现代信息服务业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引导,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有序、特色鲜明、资源共享、协作发展的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发展格局。加强广州、深圳、珠海等市现有的国家级软件和动漫产业基地建设,加快产业集聚步伐。在经国家有关部门公告保留的各类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内,加快建设移动信息服务、数字内容创意、工业设计、物流信息服务、空间地理信息服务和软件服务外包等一批省级现代信息服务产业专业园区和特色现代信息服务业专区。
出台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江苏省提出,要用足用好国家给予的政策空间,在准入领域、税费征缴、用水用电用气用地价格等方面给予公平待遇,降低进入门槛,加大财政支持,规范行政管理行为。对需要重点发展的生产服务业和服务业重点项目,给予政策倾斜,对需要大力发展的新兴服务业和我省传统服务品牌,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加大政府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投入,增加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规模,支持重大服务业项目、重点服务企业和品牌的发展。清理有关服务业的现行政策规定,消除对服务业发展的不合理限制,营造服务业发展的最佳环境。广东省大力加强对信息服务业的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从2008年起一定5年,省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作为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现代信息服务企业经认定为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盼,从2008年起,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符合条件的新办现代信息服务企业,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可自获利年度起两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两年后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按国家规定,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现代信息服务业的项目或产品,在广东省累计投资额超过其公司注册资本60%的,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政策;不到60%的,按其投资额占其公司注册资本的比例享受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政策。
加快我省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进服务业发展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一定要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做到在思想上更加重视,政策上更加到位,措施上更加有效,扎扎实实地做好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各项工作。
增强对服务业创新发展的组织领导。推动服务业发展,加强领导是关键。各级各部门要把服务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服务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深化对服务业发展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加强理论学习,转变工作作风,努力开创服务业发展的新局面。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尽快建立科学、统一的服务业统计体系和分析制度,逐步把服务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体系。
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根据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着重研究确定今后一个时期服务业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积极培育知识密集、发展前景好的新兴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要强化我省服务业的优势领域,进一步提升商贸、物流、旅游、文化、房地产等领域的发展水平,积极推进服务业现代化。
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以某一服务产业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基础,在一定地理区域内集聚而成的服务企业集群,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根据我省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重点抓好中央商务区、软件园、创意产业园、现代物流园、科技创业园、商贸市场、文化服务业、旅游休闲等园区,努力建成一批产业集中、发展集约、资源共享、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加强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制订服务业人才分类开发计划,完善高素质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通过公开招聘、项目合作、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快引进一大批
服务业高端人才。积极在高等院校和中职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专业,增加招生规模,重点加强国际金融、国际商务、动漫游戏、软件服务等行业人才培养。利用好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再培训、再教育,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鼓励各类就业服务机构发展,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等服务体系建设,为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鼓励企业探索股权、期权等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南通;品牌战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3)10-52 -0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品牌已成为一个城市、一个企业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根本上讲,品牌战略的实施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相一致。2012年,南通深入实施商标战略工作会议,响亮地提出要加快建设全国一流品牌强市,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品牌经济”,建设“品牌南通”,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为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一中心三城市”的奋斗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实施品牌战略的现实意义
品牌是衡量企业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品牌的总体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具体体现。实施“品牌战略”,是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我市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客观要求,对于全面提高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实施“品牌战略”,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
目前,面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严格的土地审批管理,我市的工业经济发展受到土地、电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制约和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趋缓。我市依靠大投入、大消耗实现大发展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不少企业还较为普遍地存在着能耗高、技术低、档次低、价格不高的产品在低水平上发展的现象。实施“品牌战略”,既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消耗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鼓励和促进工业经济从高能耗、低技术、低档次、低效益向高技术、高效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方向转变,实现资源利用最小化,企业效益最大化;又能够改变工业经济的高增长对能源消耗的过分依赖,实现企业产品从低价格上的竞争向高质量、高品质上的竞争转变,实现企业在品牌等无形资产上的竞争转变。所以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和造就一大批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对南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南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实施“品牌战略”,是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国际著名质量管理学家朱兰预言: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的载体是品牌。谁拥有了优势品牌,谁就拥有了市场。据2009年联合国工业计划署调查,拥有著名品牌的企业在特定市场中所占的比例不足3%,但其拥有的市场份额却高达40%以上,其销售额超过 50%以上。处在领导地位的品牌,其平均利润率是位居第二品牌的4至6倍,超过六成购买力流向名优品牌。就如同我们平常在选购商品特别是贵重商品时,总希望一步到位,买到那种牌子好、质量优、性价比高、服务有保证的商品,而以上这四个特点,也就是名牌产品与其他产品在竞争力上的区别的具体体现。所以商品的品牌如何,美誉度、性价比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任务更加艰巨。只有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实施“品牌战略”,是提升经济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经济界有关人士指出,品牌的档次是展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名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标志。世界著名品牌如通用、微软、沃尔玛、英特尔、可口可乐是世界经济的名片;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如奔驰、西门子、梅赛德斯等是德国经济的标志。品牌代表区域形象、特色,而特色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特色产品,特色产业确立的重要标志就是这一产业拥有一批品牌产品。只有积极引导企业多创品牌、多创名牌,才能彰显区域特色优势,提升产业层次,从而提高整个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区域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四)实施“品牌战略”,是对外展示良好形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需要
一个知名品牌犹如一面旗帜,可以带动整个产业发展,以规模效应发展整个产业,进而可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知名品牌产品又被称为“产地的名片”,城市依托这些知名品牌,既在对外展示其经济实力的同时,更大程度上提升了该城市的形象,展示其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及人文精神,在对外交流、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等多方面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南通市实施“品牌战略”的工作成效
近年来,南通市认真开展“质量兴市”工程,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把品牌培育作为“质量兴市”的重点内容来抓,坚持鼓励创造、高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推进“品牌战略”建设,帮扶企业做大、做强企业品牌,积极打造品牌产品,服务地方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自主品牌稳步增长
在政府、部门、企业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市自主品牌发展迅猛,据统计,2012年,南通市新增86个江苏名牌,共有306家企业的315个产品(服务)荣获南通名牌产品,名牌企业数量首次突破300家,累计南通名牌557个,名牌经济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的贡献份额达到35%以上,名牌总量位居全省前三;全市共有国内有效注册商标34474件,比上年增长15.7%,比2005年增长226%。2012年,全市共申请商标注册8965件,同比增长22.7 %,居全省第4位;获得商标注册5013件,同比增长10%;全市五县(市)和通州区已进入全国商标发展百强县之列。先后涌现出鑫缘丝绸、东成电动工具、江山农药、罗莱家纺、中洋河豚、顶塔电器、南回橡胶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商标的企业。全市现有国家行政认定驰名商标28件,江苏省著名商标203件,南通市知名商标481件,初步形成以驰名商标为塔尖、省著名商标和市知名商标为塔身、有效注册商标为塔基的梯队培育模式。
(二)农业品牌对相关产业的增长作用日益明显
随着涉农品牌、涉农商标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逐渐加大,涉农商标有效地带动相关产业增长,促使其产业链不断延伸,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局面。据统计,截止2012年底,全市农产品商标总量约有6000件,约占注册商标总量的20 %左右。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推行“公司+科研院所+品牌+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订单农业,带动了11.4万户蚕农养蚕和3万名产业工人就业,户均增收4500元,贡献财税近亿元。江苏中洋集团在全国73个大中城市建立特许加盟连锁经营店247个,拉动渔业、饲料业、餐饮业等数个产业的发展,产生经济效益20亿元。
(三)出口品牌逐步上升
目前,我市外向型企业出口商品使用自主品牌的比重逐步上升,部分外向型企业运用自主品牌已成功实现“走出去”,并逐渐在国际市场上呈现出较大的影响力,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崇川区三九焊接将“三九牌”商标成功打入东南亚及欧美等16个国家,取得显著经济收益。在“2011—2013年度江苏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评选中,我市江山农化、中天科技等24家企业的24个出口品牌入围,列全省第四位。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新申请国际注册商标60件,截止目前,我市拥有国际注册商标150余件。
(四)品牌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全市现有“海门叠石桥家纺产业”“启东天汾电动工具产业”两个省级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海安李堡剪折卷机械板块产业”“如皋太阳能产业”“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精细化工产业”“通州区川姜镇家纺产业”四个市级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全市品牌培育基地企业年度总销售额达1034.6亿元,同比增长8.7%;年度总利润达到51.3亿元,同比增长6.9%,品牌培育基地企业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南通市“品牌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的品牌意识还不强
目前,在全市21万多家企业中仍有85%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和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的制约,企业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品牌意识,创品牌、树品牌,依靠品牌带动和发展经济的意识淡薄,忽视自主品牌价值这一无形资产,对品牌形成机理的认识还比较肤浅,特别是一些“小巨人”企业不愿投入太大人力,企业缺乏市场核心竞争力。
(二)品牌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
从2011年南通市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6.8%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市品牌发展水平与全市经济发展总量不适应,品牌发展结构与全市经济发展重点不相匹配,目前全市百强企业中仅有少数加入驰名、著名商标行列,甚至有些企业还没有自主品牌,并且同走在前列的兄弟城市仍有差距。具体表现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文化内涵、高利润率的自主品牌还比较稀少,行业和区域品牌的创新还缺乏新的亮点,尤其是真正有影响力并“走出去”的国际性知名品牌还不够多。
(三)品牌的价值作用发挥得还不够
我市省级以上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低,2011年我市驰(著)名商标企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仅为6.8%,而苏南的苏州、无锡均超过12%,苏中的扬州、泰州均超过13%。目前,我市利用商标专用权质押融资仅有5例,融资金额10500万元,而苏、锡、常三市去年利用商标权质押融资额超过亿元,仅隆力奇集团就以“隆力奇”商标贷款5亿元。
(四)服务业品牌建设发展滞后
从几大产业品牌的分布和发展情况看,工业领域对品牌建设比较重视,而服务行业尚未产生足够的重视。我市现代服务业自主品牌比较少,运用本地品牌进行连锁经营、加盟经营的更少。特别是服务行业在商标、服务标准、质量管理体系、销售额统计、纳税等基础上相对薄弱,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目标和任务极不相称。
(五)品牌发展的政策环境有待改善
品牌培育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而当前各地出台的一些鼓励政策和奖励措施,在制定和政策实施上往往缺乏整体考虑和方方面面的配合,影响了政策效应的发挥。一是部门多头评价趋势明显。二是品牌培育合力不够,创品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特别需要相关主管部门协同作战,而这些方面还有待加强。三是品牌要素投入供给不够。企业在创品牌过程中,已不满足于事后奖励,而是希望得到政府在维护市场秩序、税收优惠、资金借贷贴息和土地要素供给等方面的支持。这需要我们的政府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相关的这些扶持政策。
四、南通实施“品牌战略”的对策
“品牌战略”是一项有组织的、长期的、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品牌战略的实施需要注重品牌培育、发展、经营、保护、提升的每个环节。我们要全方位推进南通“品牌战略”的实施,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品牌强市。
(一)南通实施“品牌战略”的重点
在未来的几年,南通要紧紧围绕实现“两个率先”的总体目标,围绕市政府提出的“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品牌强市”,到2015年,省级以上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总数40件以上,省级以上自主品牌企业销售总额要占全市GDP的25%以上。以新兴产业品牌发展和传统产业品牌转型升级为重点,推动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品牌创建,增强创建企业质量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南通品牌集群,促进南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1、提升工业品牌
根据全市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在新兴产业、主导产业和传统产业内培育发展一批符合产业政策、结构调整、优化升级要求的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和区域名牌,不断提升我市制造业的竞争能力,积极打造“品牌之都”。一要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品牌集群。落实全市新型产业倍增计划,围绕海洋工程、船舶配套及重型装备、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业集群,鼓励拥有自主发明专利、主导起草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中小企业创建名牌,形成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二要做大做强一批主导产业名牌。加快推进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高端化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形成100亿级、50亿级名牌企业和10亿级名牌产品。三要强势提升一批传统产业名牌产品。根据全市传统产业升级计划,加快纺织、轻工、冶金建材等产业品牌化步伐,指导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向“高、精、特、新”方向发展,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创立自主品牌,发挥其在传统产业升级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2、扶持做大农业品牌
围绕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鼓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采取联合、合作等方式整合区域农业资源,重点发展一批“一地一品”等具有产业特色和集种植、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农产品名牌,积极培育一批有特色、有规模的名牌畜产品、水产品,大力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创立名牌,全力支持获得地理保护的农产品争创省级名牌产品。重点做好国家级双低油菜示范区、国家级稻田生态养蟹示范区、雪菜标准化示范区、出口蔬菜国家级示范区、万亩蔬菜省级标准化示范区等优秀农产品示范区的建设。
3、培育发展服务业品牌
深入落实全市服务业提速计划,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为导向,集中培育发展一批管理水平高、发展前景好、市场覆盖面广、国际竞争力强的省级服务业名牌,扶持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服务业老字号名牌,提高服务业整体质量水平。一是要积极培育名牌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配送分拨中心和名牌产品交易市场,催生一批本土大型现代名牌物流企业集团。二是要在软件和信息服务、旅游、房地产等新型服务业培育名牌,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三是要推进连锁经营、大型超市、仓储式商场等新型业态品牌化,加快中心商务区、特色商业街、社区商贸中心等现代商贸流通业创建名牌企业。
(二)南通实施“品牌战略”的对策措施
1、制定品牌发展规划、增强全社会品牌意识
根据本市产业结构实际情况,有重点、有层次、有步骤地进行规划实施。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全局出发,制定落实好中长期规划并进行分类指导,结合自身的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品牌实施战略,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区域特色的产品和产业。同时,应广泛宣传推进“品牌战略”的重大意义,增强企业和社会的品牌意识,广泛动员企业参与创建名牌工作,形成全社会重视品牌、争创品牌、维护品牌和发展品牌的浓厚氛围,推动我市尽快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能带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名优品牌。
2、夯实品牌发展基础
质量是品牌发展的基础,要推进技术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为成功品牌的创立、成长、成熟、延伸打下扎实的基础。一是要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重视研究与南通产业密切相关的重要技术标准,推动高新技术标准化、农业标准化、服务业标准化、信息标准化、现代物流标准化等同步发展,全面提升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标准化水平。努力构建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和旅游标准化体系。要积极争创技术标准话语权,争取1-2个企业承担国家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分委员会或工作组,20%的企业参与产品标准的制定修订,品牌产品100%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标准组织生产。二是要全面推进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引导各类企业积极申请国内外各类先进认证,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积极推行“零缺陷”和可靠性管理,深入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降废减损等活动,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创牌企业要100%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三是要大力加强计量、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加大资金、设备和人才的投入,加快推进新城区检测中心的建设步伐。
3、增强品牌发展的动力
技术创新是品牌创立和发展的核心与动力,要以科技创新推动品牌发展。以技术创新来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产品更新换代,让企业的产品始终处于产业链的高端,处于市场的前沿。推动国家级名牌企业全面建立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名牌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占比率要达到80%以上,大力推进产学研重点工程,加速科技成果向南通转移。支持市级以上品牌企业对先进工艺设备和关键共性技术的引进消化和研发创新,努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加快建立面向产业集群的行业技术检测中心,为集群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品牌战略实施需大力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的优秀人才队伍,人才是品牌战略实施的智力保证。要强化对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其组织实施品牌战略能力;强化对企业家的培训,把品牌知识、品牌经营作为企业家培训的重要内容,增强企业经营者品牌意识,大力提升企业家品牌素质,提高创牌能力和品牌运作水平;强化对企业品牌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品牌培育和运用的能力;强化国际交流,提高人才培训的层次和水平。鼓励企业充分运用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大力引进品牌经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高级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对企业引进的高级人才,在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优惠。
5、加大品牌扶持力度
创建品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包括商标、科技研发、产品标准、质量、认证、检验检测、管理、人才、广告宣传、合同管理、售后服务、执法检查等一系列基础性工作,特别需要政府的扶持。一是要建立企业品牌培育储备库。将全市增加值前50名及科技含量高、行业地位突出、市场占有量大、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如中天科技集团、江苏综艺集团、大生集团、南通醋酸公司及中南、二建、三建等全市百强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切实加大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组织申报力度,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使我市省级以上自主品牌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及建筑业、房地产、商贸流通等服务业企业延伸,进一步扩大驰、著名商标企业范围,加快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二是要建立对“品牌战略”实施的财政支持。在“十二五”期间,对获得行政认定“驰名商标”的单位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获得“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企业”的单位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获得“江苏省产业集群品牌培育示范基地”的单位给予3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获得“江苏省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的单位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三是要建立配置资源优势政策。对创品牌企业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节能减排项目、科研立项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在质量管理、环境管理、技术标准、能源监测、管理咨询等方面优先服务;在奖励兑现、财政贴现、银行贷款等方面优先安排,优先扶持。
6、扩大品牌效应
一是要抓重点品牌的扩张。加强对知名品牌产品链的培育,推广茧丝绸深度开发模式,重点发展家纺、船舶配套、新能源、食品等产业链,向产品两头延伸,提高深度开发的能力和水平。二是要抓优势品牌的联合。推进名牌产品的强强联合,以棉纺织印染、家纺,船舶制造及配套,风力、太阳能新能源等为品牌产品链,促进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之间的联合,带动产业的升级换代。三是要抓品牌产品的经营。鼓励企业利用自主品牌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大资本投入力度,力争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延长产业链、开拓新市场等方面有新突破,形成规模经济的群体优势,以优势产品带动行业优势。
7、完善品牌保护机制
坚持创牌与保牌并举,形成企业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三位一体、相互结合的保护体系,形成品牌保护合力。首先是企业对自己的品牌要有自我保护意识,要有强烈的法律维权意识,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品牌利益。同时,鼓励企业成立商标、商号、知名商品保护自律组织。其次是全市要建立知名品牌数据库,对各级品牌产品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切实加强对商标、质量标志、产品标准等印刷的管理。同时要强化品牌评定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对严重违反市场竞争规则的企业,按相关管理办法取消其品牌称号,在三年内不得重新认定。最后要加大品牌的保护和执法力度。工商、质监、卫生、公安等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在打假治劣、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查处虚假广告宣传等方面的执法力度,切实保护品牌产品的市场和信誉,为品牌产品和企业的发展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列兵.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优势产业[J].经济师,2006,(08).
[2]景晓涛.关于区域经济发展中实施品牌战略的问题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3]刘傲洋.青海实施品牌战略的思考[J].社会科学,2007,(04).
[4]胡民主等.实施品牌战略:宁波的实践与探索[J].宁波经济,2011,(10).
[5]南通质量技术监督局,2012南通市质量报告.
这次全县经济工作会议是在春节过后,县委、县政府召开的启动和推动全年经济工作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中心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县委十四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县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精神,认真总结年全县的经济工作,科学分析今年经济运行面临的形势,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全面部署今年的经济工作。刚才,县委朱书记做了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年经济工作情况回顾
年,是我县发展面临重大困难的一年,也是极不寻常的一年。一年来,全县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示范点创建为中心,以“塑形”活动开展为抓手,凝心聚力,以干克难,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0.92亿元,同比增长34.32%(现价);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933万元,同比增长66.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2亿元,同比增长7.3%;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23亿元,同比增长74.1%;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5亿元,同比增长25.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同比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73元,同比增长23.98%。一年来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一个方面:
一是科学发展示范点创建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坚持把科学发展示范点创建作为重中之重,集中人力,整合财力,分区域、分行业、分层次实施了140个市、县、乡三级示范点。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国道212沿线生态工程建设、车拉整乡扶贫帮扶、镇沙坝鹿川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及市场建设、城区骨干路网建设工程、红色旅游圣地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批示范点取得突破性进展,带动了全县示范点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通过开展示范点创建活动,使各项工作有了追赶的榜样和标杆,在全县上下初步形成了学先进、争一流、创业绩的良好工作态势。
二是灾后重建和救灾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开工实施灾后重建项目123项,建成108项,在建15项,累计完成投资4.08亿元,基本实现了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了13798户农村居民住房重建任务并通过市上验收,基本完成了753户城镇居民重建任务,向新疆输送安置汶川地震受灾群众1901户8178人。全力支援舟曲“8.7”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灾工作,第一时间组织大型机械、救灾物资和施工力量赶赴灾区,打通生命通道,为全国人民支援舟曲创造了有利条件。面对年发生的“8.12”暴洪灾害,全力组织抢险救灾,争取了一批灾后重建项目和资金,有效减少了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三是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以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项目为重点,针对一些项目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督查整改工作,成立了招投标工作办公室,建立了《宕昌县规范用权行为加强项目和资金监督管理办法》等4项项目管理制度。全年共开工实施各类项目199项,竣工121项,在建78项,当年完成投资14.8亿元,占年计划的88.5%。建成水利工程12项,新增水浇地2570亩、节水灌溉面积2810亩,新修梯田8000亩,解决了2.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建了沙湾等3个35KV变电站,新建移动基站43个、直放站12个。启动了新城区市场建设工程,完成了南河等4个市场扫尾工作。全年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0项,签约资金5亿元,到位资金2.6亿元,项目履约率达到100%。
四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进一步加快了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建成各类农业科技示范点103个,新建养殖小区3个,新发展规模养殖场28个、规模养殖户850户,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61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85吨;完成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3.02万亩。启动了车拉整乡扶贫帮扶综合开发工作,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087万元,新修车拉至兴化通乡公路24公里,改建新建通村公路26.3公里,建成便民桥2座,新修护庄河堤3330米,完成危房改造322座,使全乡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狠抓造林成活率,大规模开展了植树造林工作,全县共栽植行道树348公里,完成荒山造林10960亩,生态林建设39076亩。启动了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完成流域综合治理50平方公里。多渠道输转劳务9.96万人,创劳务收入7.43亿元;向外输送劳务移民3695人。
五是工业经济总量效益同步提升。完成了开源铅锌矿大草滩锑矿开发、矿业公司浮选厂扩建、宏发矿业公司尾矿干式堆放处理、竹院北金矿焙烧工艺改造等4个矿产工业项目建设任务,实施了7个水电站建设项目,建成了秦峪电站,组织开展了采砂采石业的清理整顿工作,使全县工业经济总量和效益得到同步提升。预计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1.36亿元,同比增长30.72%。
六是城镇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完成了《城区总体规划》修编和《镇总体规划》、《工业集中区规划》编制工作。大力实施城镇建设项目,开工实施了总投资5.23亿元的53个项目,铺开了新城区滨河南路等6条城市骨干路网工程,完成城区巷道硬化23条1.7万平方米,建成了城区垃圾处理厂等一些重点项目。加大城区环境卫生整治和执法力度,大力整治乱放烟花、乱停车辆、乱摆摊点、乱倒垃圾行为,使市容市貌有了一定的改观。全面启动了小城镇建设,完成了镇区供水主体工程,212国道镇区过境段人行道铺砖等建设工程进展顺利。
七是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取得新成绩。建成了官鹅沟景区通天门、龙须瀑两个游客服务中心和天瀑至两河口的环形栈道,新建维修休息凉亭17座,启动了沟口至通天门14公里光缆架设工程,完成了鹿仁湖等6个湖泊的清沙清淤工作,完成了广场大门主体工程。全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全县完成“家电下乡”12161台(部)、“汽车摩托车下乡”1071台,共补贴资金518万元。
八是财税金融工作成效明显。大口径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23亿元,同比增长74.1%,连续两年荣获全省财政增收先进县。向上争取各类新增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资金7589万元,主体功能区环境保护转移支付补助5037万元,其它各类项目建设资金2842万元,并使我县被列为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县,从今年起每年将安排1000万元左右的项目资金。全年完成一般预算支出10.35亿元,如剔除灾后重建资金,同比增支1.34亿元,增长18.11%,圆满实现了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目标。截止年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9.25亿,较年初增长8.6%;各项贷款余额达到8.2亿元,较年初增长23.3%。
九是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认真开展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全县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达到149人,比年增加58人。完成了6个乡镇卫生院建设工程,全面启动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在全县25所乡镇卫生院开展了药品零差价销售工作。大力发展文体广电事业,新架设光缆支线51杆公里,完成了131个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工程,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5个、“农家书屋”50个。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顺利通过市上考核,被动局面逐步得到好转。进一步扩大了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覆盖面,提高了保障标准,年发放生活保障资金达到5983万元。
十是优化发展环境活动取得实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以项目建设环境、行政执法环境、机关纪律作风环境、治安环境、市场环境、卫生环境、交通秩序为主要内容的发展环境集中整治活动,特别是针对项目建设环境不优的问题,多次组织开展依法强制拆迁行动,全面开展违法占地清理整顿,共清理违法占地404宗113.4亩,非法建筑56户。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妥善解决群众的合理需求,严厉打击违法乱纪行为,使长期阻工的沙湾电站恢复正常建设。以城区和国道212沿线54个村为重点,大规模开展了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工作,建成重点村垃圾填埋场8个,栽植绿化树8.8万多株,硬化村庄道路3.3万平方米,制作文化墙2.1万平方米,使城乡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十一是十件大事实事全面落实。建成沼气池1955座,推广太阳灶1万台,建成村容村貌整洁示范村60个,解决了2.9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87户,建成村级组织活动室120座。认真实施了车拉整乡扶贫帮扶开发工作,全面完成了12个整村推进项目、3个扶贫开发与灾后重建结合项目、4个易地扶贫搬迁续建工程和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建设任务。大力推进县城建设,完成了城区垃圾处理场、高庙山公园、新城区主干道罩面工程,基本完成了旧城区北滨河路改造和新城区滨河南路、牙坪堤路路基工程,小堡子滨河路完成拆迁征地、河堤和部分基础填方工程。大力推进交通建设,建成了理哈路、角狮路、兴南路、大舍至八力草原和南河口至上樟湾等5条109公里通乡油路,建成通畅公路4条13.5公里、通达公路27条125.8公里、便民桥10座。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完成城区和土地储备1050亩。加快文化公益设施建设,文化传媒中心和体育场形象进度分别达到65%、80%,县医院门诊大楼正式开工建设。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难问题,建成了和谐福苑72套廉租房,完成了官鹅沟廉租住房小区五栋楼的主体工程。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工建设项目学校43所,竣工39所,在建4所,建成了县职业中专实训大楼。进一步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94.5%,住院平均报销比达到64.6%。启动了新城区市场建设工程。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经济总量小、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农村贫困面大、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基本县情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工业化水平低,骨干企业少,工业产品种类单一,精深加工程度低,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大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力。二是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难度大。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特色农业占农业经济的比重低,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农资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给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带来较大困难。三是项目管理水平不高,建设进度缓慢。项目建设轻管理的问题比较普遍,前期工作时间长、效率低,部分项目招投标不规范、工程监理不到位,征地拆迁难度大,阻挠项目建设的事时有发生,相当一部分项目不能按要求的时间完成。四是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交通制约尚未根本改变,城镇化规模小、进程慢、层次低,承载能力不强,辐射作用有限。五是生态环境脆弱,防灾减灾能力不足。我县植被破坏严重,自然灾害多发频发,但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对防灾减灾的投入严重不足,城乡防洪设施建设滞后,河堤防洪标准低,地质灾害和山洪泥石流预警预报和处置体系不健全,应急抢险物资储备和救援力量薄弱,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六是投资主体单一。我县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地区,长期以来,建设主要依靠争取国家的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招商引资工作比较薄弱,启动民间投资工作比较滞后,投资多元化格局尚未形成。七是金融机构尽管做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信贷准入门槛高、企业偿还能力弱等原因,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与存款增量仍然很不协调。目前全县银行业存贷差高达11亿元,信贷规模小、结构单一、资金外流现象比较突出,尤其是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更为突出。八是各类人才普遍缺乏。特别是经济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才缺乏,民营企业发展缓慢,农业科技带头人数量少、人员老化,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当前,我县面临的经济形势依然十分困难,但总的来说,机遇大于挑战。从宏观经济环境看,去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西部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将为我们争取项目和资金提供更大的空间。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年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特别是会议提出的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等政策,对欠发达地区更为有利,将为我们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从县内经济发展条件看,通过多年特别是“十一五”的不懈努力,全县的经济实力有了显著提升,基础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加快发展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夯实。所有这些,都为今年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赶超意识,在更高起点上谋划、部署好今年的经济工作,推动全县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十二五”跨越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精神,今年全县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个突破、五个重点、五项保证”工作思路,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富民强县为目标,抢抓重大战略机遇,突出扶贫开发、社会事业、生态建设三大重点,实现旅游开发、特色农业、工业经济、城镇建设四大突破,强化党的建设、机制创新、发展环境、民主法治、和谐稳定五项保证,努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按照县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精神,综合考虑我县发展基础、条件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5%,达到12.5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达到1.0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达到19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22%,达到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43元,达到2116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达到4.31亿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以内。
为确保实现上述目标,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眼长远、抓主抓重,打牢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我县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低,贫困程度深,生态环境差,只有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扶贫攻坚、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作为推动跨越式发展的主攻方向,才能为实现“十二五”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一要突出基础设施重点。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宕昌发展的最大“瓶颈”。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交通发展趋势看,随着兰渝铁路、成兰铁路、兰海高速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宕昌将结束没有铁路、高速公路的历史,交通条件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面对这种发展大势,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要做好重大交通项目的协调配合和沟通衔接工作,统筹解决好征地、拆迁和安置补偿等问题,确保重大交通项目早日建成,打通对外快速通道,形成交通大动脉,缩短宕昌与区域大中城市的时空距离。要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投资,加强县乡道路与铁路、高速公路的对接联网,加快构建综合交通网络,认真配合省公路局开工建设南腊二级公路,争取实施大河坝、车兴路、大牛路改造铺油工程,完成10个行政村的通畅工程,新建改造通村(组)公路50条,新建农村便民桥10座。要抓住国家加大水利建设的历史机遇,启动实施城关防洪河堤、拉大路至大舍口河堤、3个灾后重建安置点河堤加固、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等重点水利工程,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4项,解决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新增水浇地面积2500亩、节水灌溉面积2800亩,实施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5294亩。要加快电力通讯建设,实施好农网升级改造工程,新建和改造10KV线路47公里、400V线路12公里,新建移动基站26个。要加快农贸市场建设,完善两河口、兴化、新寨等市场服务设施,开工建设、理川市场。
二要突出扶贫开发重点。要坚持把扶贫开发当作头等大事,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加快扶贫开发步伐。要抢抓省上加大“两州两市”扶贫开发力度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南部山区特困片带扶贫综合开发试点项目》,进一步加快车拉整乡扶贫帮扶开发工作,组织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确保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的成效。要坚持整村推进与整片整流域推进有机结合,全面完成16个整村推进村建设任务,确保实现当年减少贫困人口1.25万人的目标。要积极发展农村能源,新建沼气1000座,推广太阳灶5600台,改建节柴灶1300个。要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完成25个新农村建设规划,在继续抓好沙坝、鹿川等17个新农村试点村建设的同时,新启动5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要加大劳务培训和有组织输转力度,完成劳务技能培训4.8万人,输转劳务工10万人次,创劳务收入7.5亿元;完成汶川地震受灾群众新疆安置户口迁移等后续管理工作,组织输送春季劳务移民3000人。
三要突出生态建设重点。生态建设是事关宕昌长远发展的百年大计。我们要按照把宕昌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总体要求,抢抓国家加大“两江一水”地区生态建设投入的政策机遇,科学论证项目,加大争取力度,努力实现生态建设的新突破。今年要以城区三山、南北两山绿化和行道树栽植为重点,狠抓造林成活率,大规模、高质量推进植树造林工作,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补植补造1.6万亩、薪炭林基地1.1万亩、林产品基地建设9270亩、经济林2.7万亩、荒山造林1万亩、生态林建设2万亩,栽植行道树60公里。要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好3个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的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确保汛期前全面竣工,真正将其建成组织放心、人民满意的精品工程。要对县城和重点乡镇的山洪泥石流进行重点排查,评估可能波及的范围和危害程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及时上报国家和省市发改部门争取支持。要加快泥石流预警预报体系建设,积极向国家和省市气象部门汇报衔接,尽快争取安装移动雷达预警预报系统,对泥石流灾害进行监测预警。要积极向上争取,力争西汉水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南河乡路固沟等6处坡改梯建设项目立项实施。要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抓好工业企业“三废”污染防治,努力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要突出社会事业重点。要大力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组织实施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力争县一中二号教学楼、综合办公楼及4所中小学校舍安全项目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要紧紧抓住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以加强教师队伍和校长队伍建设为根本,强化质量考评,加强学校管理,组织实施好现代远程教育和教师素质提高工程,认真做好职业中专、县一中等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严格药品零差价销售管理,全面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不断扩大新农合覆盖面,进一步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要全面兑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优先优惠政策,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力争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以内。要加快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建成乡镇文化站19个、“农家书屋”50个;抓好抟拳、南阳媒话等非遗项目申报工作;加强文化馆、图书馆、艺术团、书画院建设,广泛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继续实施好农村20户以下“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网络覆盖面,提升宕昌电视台自办节目质量和水平。
(二)集中攻坚、重点突破,下功夫在关键领域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好今年的工作,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必须要按照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在重点环节、重点领域率先有较大的突破。
一要着力在旅游开发上实现新突破。旅游是我县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开发和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显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我们必须把旅游产业开发摆上重要位置,集全民之智,倾全县之力,全方位突破,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要聘请国内一流的设计单位,高起点修订《宕昌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完成官鹅沟、和大河坝旅游开发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为提高旅游开发水平提供科学的依据。要加快官鹅沟国家级地质公园创建步伐,全面建成官鹅沟两河口游客服务中心,完成官鹅沟至大河坝、官鹅沟鹿仁村至抬水沟梁人行步道建设工程;实施好广场大门、展厅完善、民居改造工程;力争启动实施大河坝景区公路。要创新旅游宣传方式和手段,改编《官鹅情歌》电视剧,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宕昌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积极鼓励支持县内外企业和个人投资开发旅游业,逐步形成市场配置旅游资源的新机制,努力解决旅游开发融资难问题。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旅游服务行业管理,抓好星级饭店评审工作,在城区和新建、改建100户规范化农家乐,加强景区民居规划和审批管理,提高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力争全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亿元。要以兰渝铁路建设和旅游业带来的人流、物流为契机,大力发展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扩大消费层次和规模。
二要着力在特色农业上实现新突破。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今年的工作中,要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十四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按照“川坝蔬菜,半山药果,高山畜牧”的特色农业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发展中药材、马铃薯、草食畜三大优势主导产业,积极发展蚕豆、林果、蔬菜三大区域特色产业,不断扩大特色农业基地规模。全年稳定发展中药材33.2万亩、马铃薯30万亩、蔬菜3.6万亩;新发展养殖专业村30个、规模养殖大户500户、规模养殖场20个,力争畜禽出栏66万头只以上;扶持发展蔬菜大棚100座、水产养殖场5个。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4项、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4个。要大力实施科技增粮工程,进一步加大良种良法集成推广应用,切实抓好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脱毒种薯为主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不断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三要着力在工业经济上实现新突破。工业是实现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第一引擎。要加快推进工业项目建设,认真实施好三昌矿业公司尾矿干式堆放治理、开源铅锌矿浮选厂扩建、宏发矿业公司浮选厂扩建等3个矿产工业项目,启动实施锑矿选厂建设项目,建成沙湾等4个电站,力争扶正药业制药厂开工建设,实现中药材精深加工新突破。要充分发挥工业园区推动工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配套建设基础设施,提高项目承载能力,力争今年在引进项目、承接产业转移上取得实质性进展。要积极开展采砂采石业规范整顿工作,严厉打击乱采乱挖、破坏植被、阻塞河道的行为,促进采砂采石业健康有序发展。要精心组织好工业生产,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分析,密切关注重点行业、重点产品价格变化和市场走势,及时研究解决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全县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要认真落实好扶持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管好用好工业发展基金,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重点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扶持企业抓好技术改造,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四要着力在城镇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城镇是推进全县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今年的城镇建设任务重、要求严。有关乡镇和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全力组织实施好重点建设项目,确保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要大力实施城区扩容工程,完成城区土地储备1000亩,加快新城区南片开发建设,全面提升小堡子、计子川开发档次,扩大城市发展空间。要大力实施城区路网建设工程,建成旧城区北滨河路、南滨河路、新城区南滨河路、小堡子滨河路、牙坪堤路、红河堤路等6条骨干道路,启动实施人民街路面改造、10条巷道硬化和计子川规划区路网建设工程,建成岷江大桥、山水雅园桥、大堡子桥、小堡子桥等4座跨岷江大桥。要大力实施公共设施建设工程,全面建成县医院门诊大楼、文化传媒中心、体育中心、新城区市场等重点项目。要大力实施安居工程,抓好以廉租住房为主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完成205户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要大力实施生态绿化工程,大规模开展城区6条骨干道路的行道树栽植,高质量推进城区三山绿化工作,扩大城区绿地面积。要大力实施美化亮化工程,完成城区路灯改造亮化,抓好机关单位和标志性建筑的美化亮化,努力提升县城品位。要大力实施集中供热、供排水、排污工程,精心编制项目本子,全力争取国家投资,多渠道招商引资,力争年内立项建设。在小城镇建设上,要以为突破口,按照抓规划、抓改造、抓管理、抓建设、抓统征、抓招商、抓产业的“七抓并举”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大土地储备力度,力争完成镇区2000亩土地储备,认真实施好5公里秋末河滨河堤路建设、叶家嘴河堤、专业市场、广场及展厅完善、民居改造等3大类49项建设工程,确保小城镇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要进一步加快沙湾、两河口等重点集镇建设,促进212沿线乡镇率先发展。要积极建立和完善城镇管理的长效机制、多元化的融资机制、规范有序的征地拆迁机制,以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城镇建设。要以212国道沿线为重点区域,深入持久地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努力把212国道沿线打造成绿色长廊、文化长廊、文明长廊。
(三)扩大投资、优化环境,增强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需要总揽全局,统筹谋划,创造优良的投融资环境和建设环境,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
一要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大有效投资规模。项目是加快发展的第一手段。我们要始终坚持发展抓项目,把项目建设作为扩大经济总量、拉动经济增长的突破口,着力提高项目运作水平,切实加强项目管理,推进项目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年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85项,其中续建51项,新建134项,计划总投资22亿元,当年完成投资12.2亿元。要深入研究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等政策机遇,围绕基础设施、特色产业、扶贫开发、生态环境、改善民生等国家和省市支持的重点领域,筛选、论证、申报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努力提高项目争取的针对性和命中率。要认真做好我县“十二五”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与省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的衔接工作,瞄准国家投资政策导向,超前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力争使我县项目尽可能多的进入国家和省市的计划盘子。要切实加强各类项目管理,严格执行《宕昌县规范用权行为加强项目和资金监督管理办法》等项目管理制度,规范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制度,着力解决项目审批、招投标、项目监理、资金管理等方面不规范、不科学的问题,切实做到规范化管理。要加强重点项目稽查,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奖励力度,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方式,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确保意向项目早签约,签约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竣工。
二要做好财税金融工作,增强支撑发展的能力。要充分认识财税金融工作的重要性,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和信贷投放,加大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要按照把一产做特、二产做强、三产做优的思路,切实加强财源建设,巩固支柱财源,扩大新兴财源,培育后续财源,建立多元化的财源体系。要坚持依法治税、综合治税,完善税源监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偷逃税行为;强化政府非税收入征管,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努力提高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要牢牢把握国家和省上政策导向,积极争取各类财政转移支付和项目建设资金,切实增加县级可用财力。要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在县直所有预算单位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三农”、教育、民生工程、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要全面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扎实开展惠农政策落实改革试点工作。要健全完善城建投资公司、官鹅沟旅游开发公司等融资平台,进一步增强投融资功能。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解决企业“贷款难”、银行“难贷款”的问题。要扩大基层金融网点覆盖面,积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办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村镇银行,增强金融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要坚持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是我们必须持之以恒抓好的工作。要认真总结优化发展环境集中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提炼出规律性、普遍性的东西,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使这项活动常态化。要着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问题,严肃查处破坏环境的人和事,着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干事创业环境,以优良的环境和良好的形象吸引各类投资、聚集生产要素、凝聚发展合力。要认真落实就业优惠政策,加强劳动技能培训,解决好就业与再就业难的问题。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规范城乡低保分类管理,进一步提高保障标准,确保困难弱势群体基本生活不出问题。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强化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扭转落后被动局面。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认真落实人防、技防措施,大力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要继续强化禁毒工作,落实禁种铲毒各项措施,严厉打击涉毒犯罪,巩固扩大禁毒成果。要加大惩处打击力度,开展禁赌整治活动。要严格落实维稳工作责任,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重点解决好征地拆迁、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社会大局稳定。要坚持不懈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大力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确保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
四要认真履行为民承诺,全力办好十五件大事。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在县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县政府向全县人民承诺要办的十五件大事,涉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各乡镇、各部门要紧密配合,协同作战,汇聚物力,整合财力,全力抓好十五件大事的落实。(1)由水利局负责,解决24个村2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2)由交通局负责,新建10座农村便民桥;(3)由各乡镇和交通局负责,改建50条通村(组)公路;(4)由建设局负责,完成1000户农村危房改造;(5)由扶贫办牵头,车拉乡和有关部门负责,加快车拉整乡扶贫帮扶开发项目建设,完成16个整村推进项目;(6)由财政局和农牧局负责,启动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县建设项目,建设30万亩标准化中药材生产基地;(7)由建设局、水利局、交通局、国土局等部门共同负责,完成城区6条10公里主干道建设;(8)由镇和建设局、交通局、旅游局等部门共同负责,全面启动小城镇建设工程;(9)由建设局和林业局负责,实施城区灯光改造亮化工程和生态绿化美化工程;(10)由交通局负责,建成4座城区跨岷江大桥;(11)由建设局负责,启动城区岷江南片开发建设;(12)由财政局负责,争取官鹅沟国家级地质公园批准立项;(13)由发改委、水利局、财政局负责,争取城区供水工程立项并开工建设;(14)由发改委、建设局、环保局共同负责,争取城区集中供热、排水工程立项建设;(15)由卫生局、教育局负责,建成县医院门诊大楼、县一中二号教学楼、综合办公楼和新城区幼儿园。
三、确保工作落实的主要举措
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已经十分明确,关键在于抓落实、求实效。全县上下必须把抓落实当作头等大事,以求实的态度、务实的作风、扎实的措施,竭尽全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确保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圆满实现。
(一)要强化责任抓落实。责任心是干事成事的基本前提,而工作标准是衡量责任心的重要标志。我们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必须以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在提高工作标准上狠下功夫。一要高水平制定各项规划。规划引领发展层次、规划决定发展品位,只有高起点进行规划,才能保证未来发展的高水平。在今年的各项工作中,一定要强化规划先导意识,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方面,要舍得投入,聘请国内和省内一流的设计单位来完成,通过高水平的规划,提升工作层次,推动科学发展。二要高起点定位工作目标。每个乡镇、每个部门都要树立争创一流的思想,自觉向先进看齐;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都要将自身发展置于省市的大背景中、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中去思考、去把握、去定位。要瞄准领先水平,敢于自我加压,敢同好的争,敢跟快的赛,敢与强的比,集中一切优势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汇聚一切有效力量,在不断追赶和超越中提升发展水平和质量。三要高质量推进各项工作。如果在推进工作中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久而久之,我们与别人的差距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拉开。因此,在工作落实中要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每一项工作都要追求完美、追求“零缺陷”,保证经得起群众的评价,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二)要细化措施抓落实。确保工作落实,关键在于抓具体、具体抓,只有抓好每一项具体任务的落实,工作才能见成效,发展才能有突破。一要把工作思路具体到项目。再宏伟的目标都要靠具体的项目来实现,没有项目,思路就会悬空,目标就会落空。各乡镇、各部门都要把思路、目标、任务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上,靠项目来落实思路,靠项目来实现目标。二要把工作任务具体到人头。要把经济工作目标任务层层细化分解,明确牵头领导和责任单位,明确时间进度和工作要求,量化工作标准,什么时间干完、干到什么程度、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干成了如何奖励,干不成如何惩罚都要有明确的说法,做到“年初建账、年中查账、年底交账”。三要把落实措施具体到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对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对照目标任务的要求,形成相应的工作安排、部署、方案、计划。特别是对县委、县委政府出台的各类工作安排意见,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各自实际,全面进行细化,尽快制定出具体、管用、可操作的落实措施。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沉下去、走出去,把工作重心放在一线,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深入一线督促指导,深入一线解决问题;既要“身”入一线,更要“心”在一线;既要研究部署如何干,更要亲自带领群众干,亲力亲为、身体力行地推进工作落实。
(三)要以点带面抓落实。通过典型示范推动全局工作是市委、市政府做出的重大决策。从去年的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情况看,各乡镇、各部门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一些示范点已经初具规模,一些示范点已经产生和正在产生效益。今年,要继续把示范点创建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完善方案,优化布局,创新模式,提高标准,加快进度,注重成效,推动示范点创建工作再出新亮点。一要加大创新力度。要真正办好一个示范点,关键是要勇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各乡镇、各部门要把示范点建设作为体现自身能力和水平的“试金石”,找准办好示范点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整合行政、项目、人力等各类资源,分阶段、分年度逐步实施,努力建成一批推动全县各项工作上台阶、上水平的科学发展示范点。二要加快创建步伐。示范点创建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今年,我们要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把示范点创建工作牢牢抓在手上,经常深入工作一线,扑下身子调查研究,分门别类进行指导,协调解决具体问题,保质保量地完成每一个示范点的创建任务。三要强化考核评比。在年终考核时,要把示范点创建工作作为考核重点,全面进行考核,评出等次,奖优罚劣。
(四)要加强督查抓落实。督查是抓落实的重要举措。要围绕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的落实,进一步充实督查力量,健全督查制度,提高督查密度,通过扎实有效地督查,确保各项工作快节奏、高效率推进。一要加强重点工作督查。对县委、政府安排的重点工作,县级包片领导和包乡领导要走出机关、下到一线,现场指导、督查进度、解决问题,为工作落实创造条件、排除障碍;县委、政府督查室要建立台帐、跟踪督查,定期通报,定期评比,激励全县上下狠抓落实、争先创优、干事创业。二要加强阶段性检查评比。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重点工作现场观摩会议,组织县上四大班子领导和各乡镇、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深入工作一线,现场检查评比,交流经验,寻找差距,评出优劣,分出先后,推动全县整体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三要加强重点项目督查。要从发改、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抽调人员,成立专门的项目督查管理办公室,以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项目为重点,开展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监督检查,每月向县委、政府汇报一次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对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限期进行整改,没有问题的按国库集中支付的办法拨付建设资金,确保各类重点项目规范实施、资金安全运行。
(五)要改进作风抓落实。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谁见事早,就能抢占先机;谁动作快,就能赢得主动。因此,我们要把转变作风的重点放在提升效率上,成效体现在效率提升上。一要早谋划。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这次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尽快谋划确定各自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工作措施,尽快对各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迅速启动实施,确保各项工作快捷高效落实。二要快行动。要拿出与时间赛跑的精神,各项工作都要往前赶、快节奏、早开局、争主动。各乡镇、各部门对每一项重点工作、每一个重点项目都要列出详细的时间安排和进度计划,按时间调度,按进度督导,按成效考核,力争用最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争取最好的成效。三要优服务。要坚持大事快办、急事先办、特事特办,凡部门职责内该办的事,要无条件“畅通”;当工作运转不畅,需要协调时,要积极“疏通”;对有利于发展的事,要从实际出发大胆“变通”,以服务水平的大提升促进发展环境的大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