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4:57:37
导语:在科技和经济的关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会馆碑刻 河南 明清 经济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资料,而碑刻作为一种以石头为载体的特殊文献,承载着丰厚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会馆是明清时期商业经济发达的产物,是民间自发的组织,它建立后基本上都要筑石立碑,可以说碑刻在一定程度上是会馆的标志。会馆碑刻详细记载着关于会馆的成立、沿革、行规、捐款等资料,这本身是重要的经济信息,同时它还会对会馆所在地区的经济状况有所反映,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会馆碑刻出自于民间,是反映明清基层社会最直接、最可靠的实物证据。鉴于会馆碑刻对于研究经济史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我不揣冒昧,试对会馆碑刻对研究明清时期河南经济的重要价值进行分析,不正之处以祈方家雅正。
一、会馆碑刻为研究河南商业市镇提供了重要资料
明清时期,河南市镇有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其中相当一部分在行政建制上不过是一个镇,但其无论从经济地位还是繁华程度上都已超越了一般的府州县城等行政中心。如闻名全国的四大商业市镇:开封府朱仙镇、陈州府周家口镇、南阳府赊旗镇和北舞渡镇,享有很高的经济地位。但遗憾的是,由于资料的匮乏,对此类商业市镇的研究都很薄弱。因为此类商业城镇非国家税关所在,无税收档案可供查阅,同时由于行政建制较低,地方文献(如府志、州县志等)大多语焉不详。所幸的是,明清时期,河南境内的商业会馆有了迅猛的发展,据王兴亚统计,时至清末各地商人在全省范围内大约建立了二百余座会馆,遍及全省13个府州。商人会馆建立后基本上都要筑石立碑,从而保留了一批十分珍贵的商业资料。这些遗留下来的民间文献,基本上都涉及会馆所在地的商业市场,如赊旗山陕会馆药王殿前雍正二年的《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记载:“赊旗店,四方客商集货兴贩之墟。原初,码头买卖行户原有数家,年来人烟稠多,开张卖载者二十余家,其间即有改换等秤大小不一,独网其利”,可以看出赊旗镇的发展概况,兴盛程度等经济信息。由于会馆碑刻是商人的自发,受政治势力的干扰相对较小,因此可以较真实地反映当时河南各地区市镇的发展状况。许檀先生就曾根据会馆碑刻资料对河南赊旗镇、荆子关、北舞渡镇、朱仙镇等地区进行研究,从而向我们展示了历史上这些市镇商业发展状况,弥补了因资料缺乏而造成的研究不足。
二、会馆碑刻为探寻河南商人群体提供了研究资料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商业活动不过是经济政策的补充和调节,商人是社会的下等阶层,不为社会所重视,这就造成了史料中关于商人的记载是很有限的。同时,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河南地区涌人了大量的客商,由于他们的流动性很高,因此对其的研究更加困难。并且,对于从事非国家直接控制的盐、茶等行业,并且发展规模较小的商人群体来说,在历史中存留下来的信息更是寥寥可数。时代进步为商人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商人群体总是最有生命力的,他们通过在异乡建立会馆,立下碑刻,就为自己的曾经存在留下了厚重的证据。捐银碑在会馆碑刻中占据着很大部分,各商号、商人捐银数目的多少,可以映照出同时期不同商人的发展状况;同时,很多地区的会馆在不同的阶段都得到扩建和重修,每一次活动基本上都会筑石记之,比如朱仙镇的山陕会馆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多次扩建维修,通过捐银的发展变化,展示了山陕商人经济实力的演变。总之,服务于商人会馆的碑刻反映最多的还是商人的信息,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内容,都能让我们透过历史的重雾看到他们曾经活动的身影,这是难能可贵的,虽然由于碑刻记载的局限,这种反映总归是不全面的。
三、会馆碑刻为考察地方政府的商业态度提供了研究资料
【关键词】市政工程;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作为重要的的事业单位,市政工程管理单位必须要加强财政管理,将每分钱都花到刀刃上,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其管理水平,才能发挥其在推动市政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粗放型经济发展思想的制约,市政工程管理单位在财务管理上理念比较落后,造成财务管理方式之后,严重影响了市政工程管理单位良好社会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式,采用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
一、科学化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内涵及对事业单位的意义
1、科学化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内涵
为了全面促进会计改革,我国出台了关于会计改革与进一步发展的《规划纲要》,在该纲要中,分析了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并指出了各企事业单位应该进行会计改革,应该从科学化精细化的角度入手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该纲要还特别指出事业单位要在进行会计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符合会计标准的体系。这给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改革指明了方向,有利于促进其改革的进行。特别是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深入,事业单位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已经开始暴露出诸多弊端,无法满足财务管理的需要。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科学化指的是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要构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财务管理体系,要充分考虑本单位的特点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现有体系的不妥当之处进行改革,让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走上科学化道路。而精细化的财务管理指的是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要树立精益求精的管理思想,要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实施精确、精细的财务管理。这种财务管理方式是与粗放管理相对的,能够有效促进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2、科学化和精细化财务管理对事业单位发展的意义
首先,科学化和精细化的财务管理是建立高效市政工程管理单位的保证。当前,市政工程管理单位等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办事效率低,日常办公浪费严重的情况,为了实现事业单位的高效运转,必须要加强日常财务管理,注重依法理财,提高事业单位的效率。其次,市政工程管理单位等事业单位主要靠国家财政支持,如果不注重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将会造成固定资产的损失和浪费,将会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而很多市政工程管理单位在财务管理上预算执行率较低,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较为混乱,采用科学化精细化的财务管理能够改变这一现状。再次,采用科学化和精细化的财务管理能够提高市政工程管理单位等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事业单位要发展,必须要重视财务管理,而科学化和精细化的财务管理能够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二、事业单位实施科学化、精细化财务管理的策略
1、转变粗放管理观念,让科学化和精细化理念深入人心
行为要转变,意识要先行,对市政工程管理单位等事业单位来说,要想实现科学化和精细化的财务管理,必须要转变过去粗放型的财务管理观念,必须要渗透科学化和精细化的理念,要实现具体的转变,就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领导要发挥带头作用,主动学习相关要求。上文提到我国出台了关于事业单位实施精细化和科学化财务管理的纲要。因此,市政工程管理单位应该组织相关领导学习科学化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要求。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科学化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内涵,才能明确在实现科学化和精细化财务管理上需要做的各项工作。只有领导主动带头学习,才能对其他部门员工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2)要在市政工程管理单位内部加强科学化和精细化财务管理宣传。在市政工程管理单位传统的财务管理中,财务管理往往是由财务部门进行的,其他部门员工对财务管理的具体事项往往是不闻不问,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市政工程管理单位必须要加强内部宣传,要通过内部宣传平台,诸如单位内部网站、单位宣传栏等,对科学化、精细化财务管理理念进行详细的介绍,或者通过内部广播平台进行长期宣传,让单位员工都知道何为科学化、精细化财务管理,如何配合财务部门进行精细化、科学化财务管理。这样才能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3)财务管理部门要做到工作日清。要让财务管理人员树立精细化和科学化的财务管理意识,将财务管理部门员工的工作责任划分清楚,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并要求他们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将各项工作做到位,做到工作的日清日结。
2、制定科学的定额制度,构建精细的预算编制
在市政工程管理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预算编制是第一位的工作,也是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要注意的关键活动,其编制也是较为复杂的。为了避免事业单位单位在传统预算编制中,人员经费过度挤占其他公用经费的问题,在编制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当前事业单位对人员经费标准定为过低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制定科学的定额制度,除了要完善基本指出定额管理外,还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并合理分配经费比例,保证定额制度的科学性。此外,为了让预算编制更加精细化,可以考虑预算编制与该单位资产管理的结合。要充分考虑该单位发展的需求及特点,充分利用该单位的资产报告,然后重新确定资产配置和各项实物费用的定额制度。并加大对资产处置和出租收入的管理力度,将其纳入预算中,将二者有效结合。
3、加强成本核算,实现各项费用支出的精细化管理
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成本核算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如果不注重成本核算,会增加事业单位的经济消耗。因此,必须要通过成本核算的精细化来达到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在具体的实施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将各项项目成本纳入核算范围。市政工程单位的成本核算是非常复杂的,在其日常运行中,会产生诸如人员费用、办公费用、劳务费用和各种通讯费用及水电费用等消耗,要想实现精细化的成本核算,必须要将各项费用核算进去。要保证各项实际发生的费用都纳入到成本核算中,避免成本核算太过粗糙。
(2)对成本核算进行科学调整。有的时候,市政工程管理单位的成本核算会存在不够全面的情况,因此,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对前一段时间的费用进行成本核算,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补充,调整成本费用的核算,从而实现科学的成本核算,充分调动市政工程管理单位员工的工作热情。此外,应该将成本核算与预算管理结合起来,实现市政工程管理单位的精细化支出管理。
4、注重固定资产折旧管理,推动其科学化和精细化
对市政工程管理单位来说,在日常运行必然会产生固定资产的消耗,特别是当一些固定资产折旧后,其消耗不容忽视。因此,市政工程管理单位应该积极引入固定资产的折旧管理制度,这样一来就能避免长期一来事业单位在账面资产上的虚化问题。特别是当事业单位的一些资产在已接近报废或者已经报废的状态下,如果仍未进行资产价值的确认,那么将会虚增资产,会造成资产信息的不真实。因此,必须要细化资产管理,要秉承有人用有人管的原则,完善固定资产的折旧制度,并让其与预算管理结合,实现折旧预算,最终实现资产管理的精细化。
5、上级单位要加强批复,实现批复精细化
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编制在制定出来以后,是要进行审批之后才能执行的。因此,必须要加强预算批复的管理。上级部门在批复时,要严格遵守遵守我国最新出台的人事工资政策,来确定职工薪酬,避免部分事业单位为了占用工资额而其他其他经费,导致实际工资总额出现不符现象。此外,在三公经费的审批上,也要精细化。例如,对公务接待费的批复不能仅仅把事业单位上报的相关预算作为依据,还要利用绝对额来进行批复控制。在批复时,还要充分考虑各地市政工程管理单位所在地的物价水平等,以便做到科学批复
参考文献:
[1]高建芳,赵立丛.科学化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中的作用[J].现代商业,2010(17).
关键词:三级电站;压力管;更新改造;安全可靠性;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 A
压力钢管是水电工程中输水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受着较大的内水压力以及自身的重量和水重。压力钢管的正常运行对整个电站的安全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压力钢管在电力、石油、化工、航天、船舶、铁路工业等领域中经常使用,维护选材运行不当也是一种易于发生事故的设备,在自身破裂的同时,还会导致水淹厂房和人身死亡重大的恶性事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1、工程概况
红山嘴电厂座落在新疆玛纳斯河东岸阶地上,是玛纳斯河红山嘴一级电站、二级电站、三级电站、四级电站、五级电站的五座梯级电站全称,装机总容量约11万KW。压力管道均为明管,三级电站于1980年建成发电,已运行30余年,压力钢管有锈蚀穿孔迹象。电站采用三条钢管分别向三台机组供水方式布置。管道采用分段加工制作,每段6米,现场组对焊接安装,管材采用16MnR钢。压力管道全长432.0m,其中单管长144.0m,内径2.3m,管壁厚度16~18mm。
相邻镇墩间直线管段长度超过150m时需在中部加设镇墩,考虑压力管单管长144米,为留有溢度,压力管道主管在上下弯管转弯处和中部设置镇墩,镇墩共计3个,采用C20砼现场浇注,表层布置温度钢筋。压力管道相邻镇墩间宜布置支墩,根据实际地形、地质情况,每隔5.0m布置一个支墩,支墩共计28个,采用C20砼现场浇注。镇、支墩基础置于基岩层上。
为了减小温度应力等对压力钢管的不利影响,钢管相邻镇墩间宜设置伸缩节,伸缩节靠镇墩下游侧布置,共计3个。
压力前池出口镇墩内接压力管道明管段,压力管道钢管伸入内4.0m,嵌套对接焊缝,同时进行接触灌浆处理,出口明管段后以水平管接入主厂房,与引水机构连接。在导水机构前布置一检修进人孔,方便检修时使用,该处有泄空及检修管路及阀门。
2压力管道管材选用
应用于水电站的长压力管道,管径一般为1~4m,这种管径的管道在市政输水管道中应用较多,水电站设计中可以参照选用。市场上常见的市政输水管材有螺旋钢管、玻璃钢管、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铸铁管和钢筋混凝土管。其中铸铁管力学性能差,特别容易锈蚀,不宜用作水电站的压力管道;钢筋混凝土管以前在电站中应用较多,但其可靠性差。因此,可供水电站长压力管道选择的管材大致为螺旋钢管、玻璃钢管,以及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管)。这3种材质的管道一般来说均可以作为电站的压力管道,各有优劣。
2.1 螺旋钢管
螺旋钢管是钢管,属常规管材。它最大的优点是力学性能较其它两种管材要好,特别适用于大于1.6MPa的高压力管道,同时抗磨损能力较强,常用于石化行业,在西气东输中大量采用了螺旋钢管。工厂制作的螺旋钢管一般为12m一节,焊缝检测技术十分成熟,安全有保障。螺旋钢管重量较轻,吊装方便,但需要焊接,比较费时。另外,较其它两种管材而言还需进行防腐,还要考虑管道伸缩的问题。
2.2 玻璃钢管
用于输水的玻璃钢管一般指的是夹砂玻璃钢管,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完全不需要考虑防腐问题,同时内壁光滑,糙率小,可以减少电站的水头损失。可用于电站的玻璃钢管一般规格为6m、8m、12m、16m一节,管与管之间采用承插方式连接。这种连接方式本身允许管道有一定的伸缩量,而一般埋于地下的管道所处的地下环境温差小,所以采用玻璃钢管作为电站的地下埋管时,管道的伸缩可以不用考虑。玻璃钢管本身重量轻,安装极其方便,吊装好直接进行对口后承插,非常快捷。玻璃钢管容易被碰伤,同时玻璃钢管承受内压的能力强,承受外压的能力弱,不过也可以通过提高管道内壁树脂层的厚度来提高其承受外压的能力,同时,玻璃钢管磨损问题也存在争议。
2.3 PCCP管
PCCP管是一种综合了混凝土管和钢管优点的管道。一般为6m一节,它采用和玻璃钢管一样的承插方式进行连接。由于PCCP和玻璃钢管采用一样的连接方式,所以也不用考虑管道伸缩的问题。PCCP管较玻璃钢管而言,更能承受外压,也更能承受施工和运行中的碰撞。一般情况下PCCP也不用考虑防腐,但地下环境若有腐蚀性也得考虑防腐措施。
PCCP管本身较其它两种管材而言,十分笨重,大坡度(大于1∶5)的电站压力管道一般不宜采用,这主要是因为吊装复杂。同时PCCP管本身无法制成特殊管件(弯头及岔管等)只能通过钢管代替,PCCP管在运行时还会出现轻微的
磨损问题。
总体来说,这3种管材在经过合理的设计后,都可以用作小水电的地埋长压力管,也都有应用成功的实例,选用管材时应根据效益最大化原则进行.
3更新改造的必要性
在压力钢管运行可靠性研究工作中,先后对1~3号机组压力钢管明管段的纵缝进行“XO”射线探伤,对1号机组压力钢管环缝全长的6%进行超声波探伤。探伤结果表明,各台机压力钢管明管段焊缝的缺陷与埋入混凝土部分钢管焊缝的缺陷基本相同。主要表现在:泥沙磨损减薄,电化学腐蚀,汽蚀造成的金属层剥落,焊缝未焊透、边缘未熔合、密集气孔成群、断续夹渣遍布整个焊缝。
对原2号机组压力钢管材料进行了断裂力学研究。取样部位在2#机组压力钢管,母材和纵缝取自压力钢管的东下和西下部,环缝取自压力钢管东下部钢管直径为2.3m、壁厚为10mm处。试验中分别对纵向焊缝、母材进行了机械性能试验、COD试验、疲劳裂纹扩展率试验等。试验结果表明:
1)焊缝抗拉强度均低于母材,其硬度值很不均匀。
2)母材断裂韧性值很低,焊缝断裂韧性值最低。它们都随着温度降低而降低。
3)焊缝裂纹扩展速率的门坎值Kth略低于母材,但焊缝一旦开裂就立即产生快速裂纹扩展或者脆断。
4)从加工试样表面来看,纵向焊缝内部及表面有明显缺陷,未焊透。拉伸时为脆断,断口在焊缝金属和母材交界处;环缝缺陷更为严重,其焊口的裂纹非常明显,夹渣未焊透,有的焊缝中焊缝金属掺入直径10mm圆钢,试样加工后其焊缝金属完全脱落,环缝基本上失去了承载能力。
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确保水电站压力钢管长期安全稳定运行,对1号老水压钢管(计划2#3#压力钢管在机组检修安装中更新钢管)进行彻底更换是十分必要的。
4更新改造方案的确定
对老压力钢管的安全可靠性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工作,对压力钢管进行过材质成份测试、断裂力学实验,焊缝探伤、应力测试与有限元计算、安全可靠性评价等较全面的研究工作。鉴于压力钢管明管段及埋设管段安全裕度小,考虑到机组满负荷运行时突然甩负荷等异常情况的发生,除加强维护、提高机组运行操作水平等措施外,供选择的压力钢管加固与改造方案有以下几种:
1)更换明管段;
2)外套钢管加固明管段;
3)纵向焊缝铲开重焊;
4)外包钢筋混凝土等加固措施。
更换明管段(方案1)。虽能彻底解决明管段材质和焊缝质量差的问题,使压力钢管安全可靠性大大提高,但位于水机层段压力钢管不更换,其抗冲击强度的安全裕度较小,钢管仍存在重大不安全隐患。
外套钢管加固明管段(方案2)。明管段原加固筋板的清除工作量大,进人孔与检修旁通管处加固效果差,套管的管体、进人孔、旁通管、末端伸缩节处的加固工艺复杂,而水机层段钢管的不安全隐患仍未解决。
钢管焊缝铲开重焊(方案3)与方案1相比虽钢管加固工程费用少、节省材料,但焊缝铲开后重新焊接,不仅技术难度大、焊接工艺复杂,而且焊缝质量不易保证,即使焊接技术问题能解决,也只解决了焊缝问题,而没有解决A3钢母材冲击韧性低、止裂性能差、低温脆断可能性大等问题。
外包钢筋混凝土加固(方案4)对支撑条件和管道末端、进人孔及旁通管等处的加固工艺比较复杂,现场施工难度大。
为了寻求老压力钢管改造的最佳方案,在调查研究中了解到,国外曾采用在老钢管内安装新钢管的方法(管工法)加固水压钢管效果较好。考虑到老水压钢管加固后因钢管内径减少而引起钢管水头损失增大等问题,进行了电站压力钢管改造前后水头损失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改造后因管径变小引起压力钢管局部水头损失增加约20mm~60mm,考虑到机组增容后水轮机流量增大,其水头损失增加最大也不会超过90mm,仅占总水头损失的2.2%。
在综合以上老压力钢管加固改造方案的基础上,考虑到电站老压力钢管存在的不安全隐患及现场施工难易程度等因素,提出了采用“内衬管法”加固上下埋设管段与更换明管段相结合的改造加固方案,经组织专家会审查,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方法切实可行,能够彻底解决压力钢管长期存在的不安全隐患。
5经济效益分析
(1)恢复因报废减少的容量:经过更新改造,恢复了因报废减少的容量和发电量。
(2)扩大装机容量:老电站的装机容量普遍偏小,有扩容的空间,如果再结合工程措施提高已有电站的调节性能,平均可增加10%的装机容量。
(3)维持现有发电能力:对于已列入更新改造计划的老电站,如果不及时更新改造,这部分电站的容量和发电量也难以维持,为了维持现有发电能力,必须投入更高的材料费和修理费。经过更新改造后,维持现有发电能力,并且可减少材料费和修理费支出40元/年.kW 。
(4)提高机组发电效率:一般情况下,经过技术改造后,机组的能量转换效率平均能提高10%-20%左右。
(5)减少电站的故障率:大部分老电站机组已超期服役,电气设备老化严重,绝缘性差,绝大部分器件已属淘汰产品,备品备件解决困难,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事故。加上这些年来各地对老电站维护投入不足,导致整个机组跑、冒、渗、漏现象严重,机组整体故障率高,发电能力大大下降。有的电站地处偏远山区,一旦出现故障停机,零件采购和修复时间较长,来水只好白白流走。更新改造后,平均可减少损失3%以上的电量。
参考文献
[1]童焕初.关坎电站压力钢管的破坏与修复[J].大坝与安全,2012(6)
关键词 壳聚糖宫颈抗菌膜 宫颈糜烂 宫颈管炎 微波治疗 创面愈合
2009年4月~2010年2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的宫颈糜烂患者1200余例次,我们选择宫颈糜烂面积≤2.5cm且同时合并宫颈管炎患者609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三组。对宫颈糜烂及宫颈管炎微波治疗后应用壳聚糖宫颈抗菌膜促进创面愈合情况进行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2009年4月~2010年2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的宫颈糜烂患者1200余例次,我们选择宫颈糜烂面积≤2.5cm且同时合并宫颈管炎患者609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三组,即:治疗组、对照组(微波组)、对照组(抗菌膜组)。治疗组、微波组均行宫颈微波治疗,治疗组微波治疗后立即放置壳聚糖宫颈抗菌膜,微波组微波治疗后不用药,抗菌膜组不行微波治疗,直接放置壳聚糖宫颈抗菌膜。
治疗方法:选择在月经干净3~7天进行微波治疗。仪器:南京驰伟有限公司、南京新技术应用研究所生产的METI-ⅣB微波治疗仪。病人取截石位,术前外阴消毒,窥器充分暴露宫颈,碘伏棉球擦洗阴道及宫颈分泌物,干棉球去除宫颈黏液,选择宫颈治疗探头,功率35W,从宫颈口向外呈放射状移动探头,使宫颈病变部位呈灰白色为止,根据糜烂程度不同深达2~4mm不等,宫颈口处呈“浅锥状”。然后更换探头治疗宫颈管炎,先用探头插入宫颈管腔2~2.5cm处,从里到外旋转探头至宫颈管柱状上皮变成灰白色为止。治疗组微波治疗后立即使用1片壳聚糖宫颈抗菌膜,操作方法:将此抗菌膜紧贴于宫颈管及宫颈创面上,抽出夹持器后用带线棉球顶住膜片,防止膜片脱落,24小时后病人自行拉出棉球。微波组仅行微波治疗不放抗菌膜;抗菌膜组不行微波治疗,直接将抗菌膜紧贴于宫颈管及宫颈糜烂表面。
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症状、体征消失,宫颈表面光滑无充血,颜色呈粉红色,颈管黏膜无充血及异常分泌物;②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糜烂面积缩小>1/2,中度转为轻度,重度转为中度;或由颗粒型转为单纯型,由乳突型转为颗粒型,宫颈管炎性增生物基本消失,宫颈管黏膜充血、红肿明显减轻,异常分泌物明显减少;③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1]。
结 果
治疗组患者痊愈158例(77.8%),宫颈分泌物白细胞检测正常率68.5%,明显高于微波组、抗菌膜组,差异性显著(P<0.01),抗菌膜组治愈率也明显高于微波组,差异显著(P<0.05)。(表1)
讨 论
子宫颈的糜烂面与周围的正常鳞状上皮有很清楚的界限。临床常根据糜烂面积将其分为轻(Ⅰ度)、中(Ⅱ度)、重(Ⅲ度)三类。宫颈由于炎症的刺激程度不同,宫颈处黏膜柱状上皮生长较慢,上皮平坦,外表光滑,即为单纯性糜烂;柱状上皮生长速度快,形成腺体增生时为腺样糜烂。如果腺体扩张则可为滤泡型糜烂,同时伴间质增生,形成小的突起,被覆柱状上皮不均,则形成状糜烂。上述类型常可混合发生。宫颈糜烂是妇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近年来,国际流行的生物衬垫介入治疗应用到宫颈炎的治疗上,西欧斯壳聚糖宫颈抗菌膜就是这一创新技术的产物。西欧斯壳聚糖宫颈抗菌膜的作用机理:主要活性成分由活性碘、明胶海绵和壳聚糖组成。其活性碘广谱抗菌,每膜缓释>3天,浓集病灶部位持续抗菌消炎。壳聚糖对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对成纤维细胞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能促进创面愈合,减少瘢痕形成;其次,壳聚糖能与红细胞膜相互作用促进红细胞粘附、集聚,并通过其硫酸衍生物的肝素样抗凝作用达到止血目的。壳聚糖还具有抗生素样特征,通过对巨噬细胞功能影响达到抑制病原体的作用。
我院采用微波后加用西欧斯壳聚糖宫颈抗菌膜治疗宫颈糜烂及宫颈管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经临床观察,治疗组合并宫颈管炎患者痊愈158例(77.8%),宫颈分泌物白细胞检测正常率68.5%,明显高于微波组、抗菌膜组,差异性显著(P<0.01)。
总之,通过西欧斯壳聚糖宫颈抗菌膜联合宫颈微波治疗促进宫颈糜烂及宫颈管后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抗菌膜具有治愈率高,愈合时间短,阴道排液、流血时间明显缩短等优点,临床效果好,尚未发现不良反应,很值得进一步应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4-267.
关键词:工程管理;课程体系;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072-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大型项目和复杂项目的增加,对于工程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工程管理的工作内容和方法也更加丰富,应运而生的工程管理专业也在不断地完善和进步。如何提升工程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让更多的工程管理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这样的背景,从课程设置的角度讨论工程管理专业核心竞争力。
一、工程及工程管理的定义
1.工程的定义。“工程”一词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最初是指军事目的的各项活动,后来广泛用于建筑、机械等领域。从狭义的角度而言,工程是基于特定的目标,运用科学技术和资源,有组织的进行造物或改变事物的集成性活动。
2.工程管理的定义及内涵。工程管理是指基于特定的目标,在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对工程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工程管理是工程科学和管理科学有机结合的整体,工程科学作为载体,又离不开管理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工程管理区别于其他行业或产业的管理,它是基于特定的产业环境下,工程管理人员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期达到项目目标的工作。
二、工程管理的发展历史
我们国家的工程管理始于建筑工程的生产管理,主要指施工管理,对于管理的方法理论和阶段都比较狭义,主要针对工程项目的建设阶段。工程管理专业是在原有相关专业的基础上整合形成的,于1998年正式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的雏形包括1998年以前的建筑管理工程、基本建设管理工程、管理工程(建筑管理工程方向)、房地产经营管理、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
随着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到目前为止,已经有400多所高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面对众多高校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青睐及工程管理人才的增多的现状,如何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三、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由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美国学者哈默尔(G.Hamel)提出的,最初讨论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人才,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本文认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该专业相对于其他院校同一专业在招生、就业、研究等方面具有的其他院校不具备或难以模仿的技术和能力优势。
影响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教学条件、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组织管理和学生素质等。本文主要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探讨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教学条件能够在硬件上保证专业的教学质量。工程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验,因此教学的硬件条件是否优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师资队伍是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师资队伍作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主要完成者,对于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言而喻。专业的竞争力从专业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得以体现,而这些活动的完成过程离不开教师队伍。
学生是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各个院校的生源不同,学生的素质不同,如何根据学生的素质,因材施教,做到以学生为本,是专业核心竞争力不可忽视的因素。
课程设置是综合考虑上述方面之后的一个影响因素,在考虑各校的教学条件、生源情况、师资队伍之后,才能做出正确的课程设置。具体来说,即在设置过程中,是侧重工程技术还是经济管理;是针对建筑工程还是水利交通工程;是注重科学研究还是注重实践技巧。只有对上述问题准确把握,才能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突出特色,形成优势,最终形成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将从课程设置的视角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进行研究分析。
四、工程管理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目前,各大专业院校开设的工程管理专业缺乏特色,缺乏竞争力,并呈现出趋同的现象,没能将原有的优势和技术加以应用,盲目的进行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通过上述回顾和分析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的设置是综合了多个专业的整体,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只是对原有专业课程的简单相加,而应该是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样才能有利于工程管理专业的丰富和发展。
1.课程设置日益趋同,缺乏优势及特色。各院校跟风严重,没有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科进行整合发展,使工程管理专业日益趋同的现象严重。各个大学没有自己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竞争压力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并且不利于我国对于各类工程项目的管理。
2.理论课与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的脱节。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比如测量学、房屋建筑学、工程估价等课程都应该设置相应课时的实验及实践,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很好的将学习与工作衔接起来。目前,仍有很多院校忽视了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的教学,使学生仍停留在理论知识上,缺乏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存在弱化经济管理课程现象。工程管理专业目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专业定位模糊。因为工程管理是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多学科综合的一个交叉学科专业,如果定位不准确,就会使教学非常庞杂,没有内涵的提升。一些具有工科背景的院校,轻视经济、管理及法律方面的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偏重工科课程,对于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比如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项目融资等课程均未开设。这样不仅弱化了工程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及优势,又限制了学生的就业面,使就业局限于施工管理,对于建设项目前期的一些工作知之甚少。
4.课程设置与学生素质不匹配。未结合本校的学生和师资状况,定位工程管理专业。学校应针对招收的学生基础及文理学生来进一步明确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向,做到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本。
五、增强工程管理专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整合学科优势,突出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核心竞争力主要决定于优势与特色,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如此。学校在设置工程管理专业时要结合本校的师资、学生及学科背景的特点。比如一些工科院校,可以侧重工程的技术管理;一些财经院校可以突出财经的优势,在经济管理的课程上进行突出。这样就容易形成专业优势。
2.注重实践教学,衔接好理论与实践。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比如在测量学中增加实地测量的学时数;在工程估价教学过程中,增加软件算量、套价的教学;在项目管理等课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到施工单位实习参观,安排学生到事务所、房地产开发单位进行成本管理方面的实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体现出工程管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和特色。
3.尊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及法律有机结合。强化工程管理的交叉学科特点,将工程管理专业与土木工程、工程监理进行区分,强调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专业优势。工程管理专业不是土木工程,也不是结构设计或者建筑设计,它是一个多学科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因此要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及法律知识以工程项目为载体进行有机结合,不能简单相加,也不能离开工程这个载体。
4.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发展,强调工程管理的全生命期管理。各大院校专业的设置很大程度上是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就业状况也会影响学科专业的设置与发展,因此开设工程管理专业要适应现代社会大项目、复杂项目日益增多的趋势,提升工程管理的内涵。不仅仅是施工管理,其他管理方面也要强调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注重工程项目的建设期、运营期和拆除清理期。在此基础上,也能拓宽学生的就业口径,毕业生才能够在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从事管理工作。
六、结论
工程管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为工程管理提供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是问题的关键。各大专院校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开设工程管理专业,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为社会的发展,为学术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戚安邦.项目管理[M].科学出版社,2010.
[2]郑淑琴,杨昭宇.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核心竞争力培育[J].现代营销,2011.
[3]李素宏,陈立文.工程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研究,2011.
[4]张海燕.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
[5]祝亚辉,佘渝娟,黄志玉.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9).
[6]吴耀兴,王泽林.地方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特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24).
[7]汪文雄,杨钢桥.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特色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6,(03).
关键词:黑龙江省;科技投入;经济发展;和谐度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1
一、科技投入和经济发展和谐度的概况
(一)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
科技投入是指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资源投入,通常情况下,其构成为人力资源投入与资金资源投入,它属于综合系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中涉及着诸多的因素。科技投入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经济转型与调整的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分别为经济发展内容、方式与目的,其类型分为两种,一种为单纯的经济增长,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实现了粗放型的增长,另一种为全面的经济增长,通过生产科技水平的提升实现了集约型的增长[1]。
(二)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和谐度
和谐度主要是指黑龙江省科技投入和经济发展二者的关系保持融洽的状态,通过二者的相互作用促进社会的进步,使其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科技和经济作为两个系统,和谐度主要体现在发展速度、发展规模、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等方面,二者均保持着正相关。
二、黑龙江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和谐度的评价
(一)评价模型的构建
关于科技投入和经济发展和谐度问题的研究,其中涉及两方面内容,分别为科技与经济,在构建评价模型时,要对二者进行全面的考虑,具体的指标体系分为三级,一级指标为科技投入和经济发展和谐度,二级指标为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三级指标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投入与资金资源投入两方面。
(二)二者和谐发展存在的问题
关于黑龙江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和谐度的研究,借助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法,它属于综合评标方法,其依据为模糊数学,将定性评价转化为了定量评价。通过分析黑龙江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和谐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价集分别为: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集:
R1=(0.1345,0.2341,0.2875)
R2=(0.2344,0.2345,0.3245)
R3=(0.1234,0.5354,0.5034)
R4=(0.7454,0.7245,07003)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集:
R1=(0.2232,0.2342,0.2465)
R2=(0.2164,0.2145,0.2954)
R3=(0.4355,0.5435,0.2345)
R4=(0.7234,0.7156,0.7005)
二者的和谐差为R=(0.3054,0.3958,0.4262)。据此可知黑龙江省的和谐度系数为0.4262。
根据数据可知,黑龙江省的和谐度水平偏低,虽然其经济有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但科技投入的力度不足,未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黑龙江省科技投入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方面,科技投入能力不足。科技投入体现着一个地区的科技实力,科技投入的增加是增强地区综合实力的战略性举措,同时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均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虽然黑龙江省的经济有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但科技投入的能力不足,未能实现科技创新。具体体现在偏低的科技投入强度,不均衡的科技投入与不协调的科技投入比例[2]。
另一方面,科技投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较弱。在科技发展过程中,经济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科技领域才能够获得资金的支持,进而科技才能够实现发展。同时,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但黑龙江省的科技投入不足,未能满足其经济发展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科技活动未能全面开展,同时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存在明显的脱节问题,科技活动未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未能实现生产力的转化,二者的矛盾较为突出。
三、黑龙江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和谐发展的对策
(一)科技投入能力的提高
黑龙江省的科技投入比重相对较低,据研究表明,企业科技支出的强度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黑龙江省的企业在科技支出方面均高出临界点,因此,黑龙江省的企业要注重科技的研究,政府要对其提供优惠的政策,在政府引导下,以企业投资为主体,使企业科技投入强度比重逐渐提高,并构建多元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在此基础上,其科技与经济才能够不断发展[3]。
同时,黑龙江省要构建科技经费投资运行机制,此机制需要政府与企业的积极配合,政府要通过立法,对其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同时,企业与金融机构作为科技投入的主体,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再者社会各界也要广泛参与,使融资体系具有创新性与完善性。
(二)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科学技术成果要积极转化,高新技术产业要加快发展的步伐,通过自主创新,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并培植具有竞争力、特色优势与品牌效应的企业,在市场的引导下,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有效结合产学研。产学研的有效结合,集中了优势力量,利于重大项目难点与重点的突破,为支柱产业与创新型行业提供了可靠的科技保障,利于其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同时,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通过研发力度的加大,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良好的环境[4]。
(三)发挥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黑龙江省要注重信息化的建设,通过相关系统的建设,为企业、科研院校与高校提供交流的平台,此时易于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投入的增多才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黑龙江省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要加大科技投入的比重,政府与企业均要注重对科技的投入,政府要引导资金的投入,并完善协调机制,使各个环节实现有效的沟通,在此基础上,科技将不断创新,经济发展将更加稳定。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研究了黑龙江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度,根据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旨在促进黑龙江省科技和经济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乔朋华,郑继兴. 黑龙江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0,22:59-62.
[2]杨帆. 吉林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策略
一、保护环境的意义
保护环境是现在全球关心的重要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很多国家加大力度惩处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对于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采取一切措施进行严格控制。中国几千年来都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人类想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就是环境。环境如果不适合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得再好也都是徒劳。所以,经济发展也需要环境作为保障,经济发展需要环境,却在发展的同时污染了环境。全世界都在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环境,保护环境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降低和改善环境污染,将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的现象慢慢改变,确保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要责任。保护环境使得国家的环境更加优美的同时,可以很好地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以此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良好的环境对国外投资者来说极具吸引力,可以很好地引入外资,将我国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得更好,以此刺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优美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标签,可以很好地提升国家在全球的影响力。因此,无论对于国内的经济发展,还是对外的国家形象,保护环境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力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也影响到其在国际中的地位,对于这个国家生活着的人们而言,经济发展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水平,经济实力强的国家,人们必然会有高质量的生活,社会也会更加和谐安定。所以,经济发展对于国家和个人来说都极其重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把大力发展经济当作其工作的核心内容,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才能为保护环境出更多的力量。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得落后的国家慢慢变得强大,同时也可以使该国的人们获得更多的利益,让公民可以自由投身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世界的发展主题就是和平和发展,每个国家都应该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标,尽一切努力使得经济能够高效和快速地发展,以保证国家能够繁荣昌盛。
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又相互矛盾的辩证统一关系,二者互相关系而存在。资源不宽裕的条件下,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互相矛盾,因为人们如果想要发展经济就必然会破坏环境,保护环境对于发展经济是制约条件,二者不能共生,只能择其一,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特别突出。增加经济发展的投入,就会减少环境保护的投入,二者的矛盾显得非常明显。而用发展的眼光分析和看待这个问题,就会发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和谐共生的,二者不存在矛盾,经济发展了,环境保护就会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环境保护好了,对于经济发展起到非常大的助力。因此,对于长期发展而言,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终极目标就是保护公民的根本利益,所以无论是环境保护还是经济发展都对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利益。所以,在我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源、经济、人口和环境的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应该积极有效地予以解决,最终保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和谐共生,最终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四、保护环境的措施
1.调整经济结构
调整经济结构就要从起源处减少对于环境的破坏。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应该重点监督,具有浪费资源和环境污染性质的项目应该限制进入,根据产业政策和环保规范来淘汰落后的项目和设洌将其对于环境污染的程度降到最低。重点控制和监督造纸厂、水泥厂、钢铁厂、禽养殖场、城镇污水处理厂等排污的情况,重点投入和发展循环经济,将不同的资源进行循环再利用,使得资源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主张增产减污、清洁生产。
2.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对于影响公民健康和破坏科学发展规律的环境问题应该重点对待和解决。将环境准入的门槛进一步提高,对于水平不高的重复建设项目坚决拒绝,对于产能过剩的项目建设降低损耗。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优先处理和解决类似于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饮用水污染等影响公民健康的环境污染问题,重点投入大气、水以及农村防治污染等工作,用大力治理污染的态度让人们感受到环境改善势在必行的决心。
3.保护环境
重点发展环境保护相关的科技产业,加大投入环境保护相关技术的科研工作和科技攻关,把一些环保项目优先纳入国家科技计划行列,对于汽车尾气净化、污水深度处理、资源循环利用和饮水安全等问题加大投入科技研发力度,将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不断提高,积极将新材料和生物技术投入使用,使我国的环境保护措施更具科技性。
4.保护自然生态
保护生态环境的首要措施就是控制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势头。首先,对于严重影响环境的资源开发活动应该严格静止,关注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确保天然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不会受到破坏。其次,持续坚持建设生态工程,例如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等,使土地荒漠化、退化和沙化等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1]彭斯震,孙新章.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背景、进展与有关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2)
[2]黄菁.环境污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0.
[关键词]科技投入;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8-0037-03
科技投入,是指投入到科技活动中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也称为科技资源;科技投入是支持开展科技活动的投入,也是生产性的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重要。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综合环境状况,形成了东、中、西三个梯级经济区域。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对于不同地区,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差异,原因在于各个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不同[1]。虽然我国科技投入的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但是考察科技投入与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找到形成这种梯级经济区域的一些原因仍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1 我国科技投入现状
从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教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国家对科技发展的投入也有了很大的程度的增长。
从表1中可以直观的看到,科技经费在绝对量与相对量上增长幅度很快。国家在财政拨款从2000年的575.6亿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4114.4亿元。10年增长了5.4倍。科技经费支出在GDP中的比重也已经从2000年的0.9%增加到了了2010年的1.75%。但是从相对投入量来看,与发达国家的5%的平均水平相比,还比较低。
改革开放后,东部由于地缘优势,率先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加之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增加与快速发展,科技水平迅速提高,经济的增长速度也越来越快。扩散效应下与东部相邻的中部地区首先得益,而西部由于交通通信及发展历史等各种原因,科技水平发展速度最慢,社会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形成了全国角度下,以东部为中心的科技“增长极”。与之对应,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也出现东中西三个梯级经济区域。科技的投入水平与这种梯级经济区域的形成关系如何?
2 东、中、西部的科技投入现状及计量分析
2.1 统计分析
对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率有很多中测度方法,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数学家柯布(C.W.Cobb)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P.H.Douglass)共同研究了产出与投入的关系,并用数学函数描述了这种关系,得出C—D型生产函数:Y=AKαLβ。式中Y为产出,K为资本,L为劳动力;参数α和β分别为产出对资本和劳动力的弹性;A为技术进步参数。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计算出某一时刻的技术水平,并由此计算出技术进步对新增产值的贡献,或技术进步对新增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但不能直接计算出技术进步对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
本文选用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公式为Y=AKαLβEλet,即在原有的生产函数加入科技投入变量E。et表示除K、L、E之外的影响因素。为了能够有参考地衡量科技投入的影响,本文添加了从2000年到2010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就业人数,即K和L。
以Y=AKαLβEλet为模型,Y表示GDP,K表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L表示就业人数,E表示科技经费投入,对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数据分别进行计量分析。
2.2 序列相关性检验——相关图和Q统计量
实际中,扰动项的序列相关性往往是模型中遗漏了重要的解释变量,或者是由于模型函数形式设定有误引起的,因而有必要对模型进行序列相关检验。
本文采用的是由2000年到2010年各个省市计算得到的时间序列数据,为了消除异方差影响,分别对变量GDP、K、L、E取自然对数,得到新的变量lnGDP、lnK、lnL、lnE。首先对变量的序列相关进行检验,通过观察自相关和偏相关系数及对应于高阶序列相关的Ljung-Box Q统计量来判断是否存在序列相关。通过残差不存在序列相关,各阶滞后的自相关和偏相关值都接近于零,并且Q统计量的P值比较大,否则,拒绝原假设,即认为存在序列相关。检验结果如图1、图2、图3所示。
2.3 协整检验
从协整理论的思想来看,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前存在协整关系,也就是说因变量能被自变量的线性组合所解释,两者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因变量不能被自变量所解释的部分构成一个残差序列,这个残差序列应该是平稳的。因而检验一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等价于检验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是否是一个平稳序列[2]。
协整检验从检验对象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回归系数的协整检验,另一种是基于回归残差的协整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来判断残差序列是否平稳来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从表2可以看到,初始的线性组合的残差序列是非平稳的,经过二阶差分,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平稳的。
2.4 回归结果
通过检验,数据不存在序列相关,二阶差分后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将差分后的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多元回归得到如表3的变量统计指标:
计量分析结果可以看到,R2值很高,相关性很好。统计值的T检验在5%的水平下显著,也就是说,参考了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人数的科技经费投入对GDP的增长有着显著的影响。
表3中可以看到,东部K值较小,而L和E值相对较大,分析现实的因素应该是,在东部地区,资本投资相对GDP的增长相对过剩,而科技的高投入培养了高素质就业人才,从而使得科技投入的作用得以发挥,即劳动力和科技对经济增长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中部L相对东西部来说很大,并且K和E小于零且E值很小,可以解释为中部地区劳动力过剩严重,而且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明显,从索洛经济增长模型的角度可以解释为资本的增长严重少于人口的增长,小幅的技术进步又不能带来劳动与资本更高效的结合,从而形成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缺位。
西部E值为负且绝对值较大,说明西部地区投入培养的高科技人才存在大量的外流,以及科技投入所带来的产出向中东部的转移,是影响E值为负的主要原因。
从计量分析的结果中考察E值,即科技投入,可以直接比较出东中西部在科技投入的效益上存在很大差异。东部的E值高达 0.366736,而中部与西部都为负值,结果最令人深思。在科技投入对西部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方面,存在中西部科技投入所带来的产出向东部的转移现象,如东部的科技型公司受西部大开发等优惠政策的吸引在中西部设立子公司,而子公司的产出市场主要仍在东部及世界,但其科技经费的投入是发生在中西部地区。
综合来看,我国东、中、西三个梯级经济区域的资本都处于相对紧缺状态,经济的增长因素仍主要靠劳动力的贡献,而科技投入水平和效率低很难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体现在直接和间接两方面:直接作业即是科技投入直接转化为科技成果产出,也就是此方面对西部的效果为负;间接作用体现在对社会生产率的促进上,此作用不论任何地区都是积极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科技投入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的物质基础,科技投入的最终效果常常体现在经济增长上。因此,在研究和规划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问题时,我们不能轻视更不能忽视科技投入的因素。我国的科技总体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但是客观存在的区域间科技投入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总体科技水平进一步发展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严重阻碍。
虽然东部地区的科技投入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据2005年《世界科技发展报告》统计,科技支出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8%,发达国家在5%以上,美国科技投入占GDP的5.7%,OECD国家该指标也达到了4.5%的平均水平,韩国、加拿大等国家超过了4%。在发展中国家,科技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水平也有3%,[3]而我国科技支出到2010年占GDP的比重仅为1.75%,可见我国的科技投入水平与国外相差较大。而对中西部地区来说,科技投入说带来的效益甚微,经济的增长的贡献主要依靠资本或劳动力,尤其是西部,科技的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都很低。
东、中、西部的科技的规模效益和科技投入的规模效率都处于递增阶段,因此政府和企业都应当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以获得规模收益递增的经济效益;西部地区的区位劣势给科技投入效率造成了巨大损失,[4]因此,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等水平应是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地区科技与经济的均衡发展。对于政府在区域科技政策的制定策略上,应该考虑以下两点。
3.1 针对东中西部科技量的差异方面
政府财政对科技投入的拨款应该保持与GDP水平的相应增长,增加科技经费在GDP的比重,同时鼓励地方政府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发挥地方政府对区域科技发展的主导作用。对中西部地区的科技投入,中央财政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支持,以期在绝对量与相对量上缩小差距,同时也能促进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的科技投入上提供支持和一定的优惠政策,促进企业的科技投入逐步发展成为科技投入的主要力量。
3.2 针对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差异方面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对于科技投入的效率提高同样也是。可以建立政府科技资金投入到企业运行的模式,或加大政府、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行科研项目,以提高科技经费的产出效益。对于企业资金不足但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项目,政府可以提供一定的援助。同时对中西部科技投入应将其集中于应用领域,加快科技投入转化为现实的科技产出的速度,从而缩小在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效率上的差距。
参考文献:
[1]易卫华.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基于香港的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2011(11).
[2]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林业 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1992年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提出的,这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各个方面,我国也已把此定为国策之一。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判定林业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我国的林业工作者也参与了这一活动,有关方面也提出了标准和66项指标,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正在深化。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实质表现在三个方面:⑴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⑵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⑶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
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3、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1)林业的生态效益
就我理解,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人们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 林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
(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有学者提出“生态效益经济”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生态效益经济是在以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约束条件下的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它包括以下五层意义:
其一,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二,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三,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四,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的社会再生产活动。 其五,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社会再生产活动。
从以上的生态效益经济的定义和涵义我们可以看出,首先,生态效益经济的落脚点在“经济”上,它追求的是一种经济效益,它“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它“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其次它又是一种“再生产活动”,它“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
(3)注重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对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①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②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
③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苗木养林,有的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蒋有绪 森林可持续经营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林业研究》 2001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