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4:57:38
导语:在一对一数学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课堂语言;语言艺术;小学数学;幽默风趣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4-0011-01
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语言,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已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的交流工具。语言应当被看成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而小学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也是数学思维的工具。为数学交流提供了科学的保障,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现实的问题是,数学教学不像语文教学那样要单独教小学数学语言,它一般不专门讨论数学中的语言问题,常常是一带而过,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说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
一、小学数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数学教学语言应该是严谨的、准确无误的语言。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公式、定律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和表达方法,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也可能造成演变成概念性的错误,例如:“数位”和“位数”,“增加了”和“增加到”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位数不够用0补足”就不能说成“数位不够用0补足”。另外,读音要准确,作为教师要坚持并且要用尽可能准确的普通话教学,避免在传递教学信息时因使用方言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发生误解。在教学中多音字也要读准,方言和习惯读音要改用标准音去读。
教师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还要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有些刚走上讲台的教师之所以不能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学生听不懂,返来复去、不厌其烦地讲,使课堂中有限的时间在与讲课内容无关的废话中悄悄地溜走,结过使教学重点得不到突出,学生又产生厌烦情绪,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为了克服上面的问题,必须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问题,过渡语,尽量不说与讲课内容无关的话。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自己教学语言的严密和准确,不能任意使用日常生活语言来解释,表达数学知识,更不能出现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甚至于前后自相矛盾和错误的语言。
二、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启发性强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悱,这里指教师有意不说出结果、答案)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学生的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认识活动来掌握。如,教“圆的周长”一节时,老师拿出一个呼拉圈,问学生,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回答能量出它的周长(因学生没学计算圆周长的方法)。用什么量?怎样量?(用皮尺绕一周)还能用什么量?(先用绳子绕一周,然后再用皮尺量绳子长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呢?(在地上滚圈,然后量地上滚动一圈的长度)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想法很好,想象很丰富,然后接着问,如果给你们一个非常大的圆,还容易量周长吗?有没有简单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呢?通过老师做实验得出: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密切相关,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 3 倍多一些,在 3.1415926~3.1415927 之间,这个数是个固定的数,叫圆周率。现在同学们说说看,只要知道什么,就能求出圆的周长? 上例中,教师用了一系列启发性提问,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掌握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为了揭示课题,教师先让学生猜谜语:“兄弟三人来赛跑,个子有矮也有高,他们会走没有腿,他们会说没有嘴。会告诉我们在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上学去。”当同学们猜对后,教师很自然的引出课题:“今年我们来认识钟面”。这样既有趣味性,又自然地把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四、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
一、合唱艺术的发展
在中国,合唱已成为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并且积极参与的文化活动之一。这门艺术从它最早由西方传入我国到今天,在中国已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的合唱艺术走了一条有别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独特发展道路。在20世纪初国人才刚刚关注和接受合唱艺术,但在短短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国的合唱创作和演出已硕果累累,成绩斐然。从20世纪初的《春游》(李叔同曲)、《海韵》(赵元任曲)到20世纪中期的无倦奏合唱《牧歌》(瞿希贤曲),再到世纪末的《雨后彩虹》(陆在易曲)、《大漠之夜》(尚德友曲),一大批优秀的合唱单曲脱颖而出。不仅如此,中国还诞生了《黄河大合唱》《组歌——不怕远征难》等大型的史诗性合唱作品,这些都昭示出中国合唱艺术一个世纪的辉煌。
二、合唱艺术对中学生艺术教育的作用
中学艺术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生果途径,对于丰富中学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中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德智全面发展,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团结协作精神,使广大学生们在美的旋律中陶冶情操。
(一)中学合唱团队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学生合唱事业发展迅速,以中央少女合唱团、银河少年合唱团、北京天使合唱团等为代表的少年合唱团已跻身于世界著名童声合唱团之列,此同时,全国各地不同等次的合唱团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可以说,我国现已成为世界拥有合唱团最多的国家!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国情的不同,我国中学合唱事业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各地区乃至同一地区的合唱团的发展水平都存在巨大的不平衡,特别是在中学合唱事业的主阵地——农村中小学校,中学生合唱的发展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难和困惑。
(二)合唱艺术对中学合唱团队的影响。合唱艺术是一门教会中学如何做人的艺术。因为合唱时以嗓音和语言相结合,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群体音乐艺术。“嗓音和语言相结合,表达感情、塑造形象”时它的宗旨、它的目的。而“群体音乐艺术”则是指合唱艺术是群体合作的艺术,它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一个 “合”字,这要求合唱团员首先要有自控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任何一个合唱作品的演唱过程中无不在体现人与人之间最真诚、最美好的团队精神。在合唱里面没有 “我”,而只有“我们”。因此在中小学艺术教育当中开展合唱艺术活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孩子在歌声中得到欢快,更能帮助他们完善自我,学会做人。当然,合唱艺术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事情,对参加合唱艺术活动的每一个队员来说,它是一个逐步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过程。而并不是说每个队都可以通过合唱艺术活动成为歌唱家、艺术家。但是,合唱艺术活动对每个孩子的成长是大有好处的,说是终身受益也绝不为过。
(三)合唱艺术在中学成长成才中的作用。美好向上的合唱艺术是中学精神感情健康成长的食粮,也是防止腐化萎靡,积极演变的免疫剂。它坚持以育人为宗旨,先进文化为导向,体现“向真面目、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物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合唱艺术对中学生在精神感情方面的健康成长,其作用是十分突出的,它在精神感情上的表现与感染,非常集中浓重,并且直接迅速,有时又是如此深刻和久远。许多人都不易忘记数十年前童年时期唱过的美好歌曲,这就是合唱艺术具有强大的精神感情作用的证明。
合唱艺术讲究多层次的立体音响当当美,旋律的动人,和声的丰满,复调的此起彼伏,互相呼应配合,伴奏的配衬烘托……共同交炽成富有立体感的音乐形象,给人们以生动深刻的精神感情,对发展学生的立体思维也是有利的。
三、合唱艺术对中学艺术教育的价值体现
合唱的本质,是一种人人能参与的歌唱活动,它能培养团队精神,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并通过演唱多声部的确集体活动来达到一种高度的和谐与合作。在当前提倡创建和谐社会的背景指导下,中小学合唱团的建设已成为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因此,中小学合唱活动比任何历史无前例时期都更能全面地体现崇高、和谐、圣洁的合唱艺术精神,以及其人性亲和力的艺术本质,以求符合推动,弘扬这个时代的伟大精神,建设我们美好的精神家园。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集体生活是学生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推动力,为儿童发展所必须,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生是一个悲剧。”而合唱是独特的艺术活动形式,对中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音乐艺术领域内,合唱是一种多声部、表现力较强的群众性的集体歌唱方式,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和谐动听的合唱不仅可以引导青少年学生步入丰富音响世界,而且还能使他们得到情感的满足,受到美的熏陶,进而培养良好的音乐感和高尚的艺术情操。
总之,合唱教学对于启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有表情地歌唱可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合唱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独立识谱能力,发展他们的音乐听觉和音乐记忆力,提高音乐修养和鉴赏水平,理解和掌握各种音乐表现手段。通过合唱还可以培养学生集体观念和群体意识,可以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增进团结,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并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快乐地学习”。
一、全面了解学生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全面了解高一新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方面的特点,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1.学生知识方面的优势
(1)基础知识范围更宽,增加了视图与投影、图形变换、统计和概率等新的基础知识。
(2)加强了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的联系,要求学生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会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3)加强了统计和概率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会从图表统计资料中获取数据信息,能运用列举法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2.学生知识方面的不足
(1)有理数计算要求降低。由于学生普遍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而利用心算、笔算的速度慢,准确性也差。
(2)降低了整式乘法运算要求,减少了整式乘法公式,只要求掌握平方差公式、和的平方公式。
(3)因式分解要求降低,方法仅限于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且使用不超过两次。
(4)方程内容范围减小,要求降低。教材删去了三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等内容,一元二次方程判别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不作要求。
(5)降低了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形的证明难度并减少了证明。
(6)圆部分知识范围减少,要求降低。
3.学生能力方面的优势
(1)合情推理能力较强。因教材内容大量采用观察、实验、操作等方法,通过归纳、类比获得数学结论,更注重探究过程,强调几何直观。
(2)应用意识较强。在不等式、方程、函数、统计与概率等有关内容中,都加强了与实际的联系。
(3)统计观念较强,统计内容大为增加,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得到加强。
4.学生能力方面的不足
(1)运算能力薄弱。由于初中数学课标大幅度降低了对数与式的运算要求,而且中考允许带计算器,因而学生不重视计算。计算准确性差,速度慢,特别对含字母的式的运算困难更大。
(2)演绎推理能力不强。因课标削弱了几何证明,降低了证明要求。
(3)缺乏数学思维的深刻性,由于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强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重视学生的体验和经历过程,但往往流于形式,使学生缺乏对数学问题进一步的分析和理解。
5.学生情感方面的优势
自信心较强。由于教师身份的转变,加之教学中多采用鼓励性语言,课堂气氛融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数学上能获得成功的感受,增强了学生自信心。
6.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不足
学生缺乏锲而不舍的精神,遇到困难和挫折缺少知难而上的勇气和决心,学习热情易反复。
二、高一数学教学的一点建议
1.重视课本概念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相对初中数学课程而言,概念抽象,问题情景中的数量关系较复杂,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教学节奏快、密度大。因此,高一起始阶段的教学要注意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适当降低起点,放慢速度,尽量提供学生探索、讨论的机会;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可列出读书提纲,让学生先阅读自学。
2.适时、适当补充初中数学的薄弱部分
在努力学好高中课本知识的同时,适时适量补充、加强初中数学的薄弱部分。如绝对值化简、分式运算、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等,为以后教学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3.充分挖掘课本隐含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在认真研读《课标》的基础上,要钻研教材。由于高中数学新教材中的知识点的抽象性和隐含性比其他学科更为突出,只有通过思考和推理才能揭示。如判断函数奇偶性的关系式中就隐含着“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这个前提,学生往往忽视而导致失误。
4.注意剖析课本例题习题的知识点和思想方法
【关键词】数学建模 数学教育
1、引言
全国数学建模组委会主任李大潜教授曾经就“数学建模与素质教育”发表过重要演讲。他指出,数学教育本质上是素质教育,要按素质教育的要求搞好数学建模活动[1]。实际上,通过严格的数学训练,可以使学生具备一些特有的素质,而这些素质是其它方面的实践所无法代替或难以达到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尚志教授曾经赋诗言志《咏数学建模》:数学精髓何处寻,纷纭世界有模型;描摹万象得神韵,识破玄机算古今;岂是空文无实效,能生妙策济苍生;经天纬地展身手,七十二行任纵横。与我国高校的其它数学类课程相比,数学建模具有难度大、涉及面广、形式灵活,对教师和学生要求高等特点,数学建模的教学本身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为了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我校数学建模课程指导思想是:以实验室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目标来组织教学工作。开展大学生数学建模活动,它对数学教育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数学建模活动对数学教育的作用
2.1 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数学建模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利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提高他们分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能经常性地想到用数学去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尽量利用计算机软件及当代高新科技成果的意识,能将数学、计算机有机地结合起来去解决实际问题。
2.2开展数学建模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潜能
接受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赛前培训的同学大都需要学习诸如数理统计、最优化、图论、微分方程、计算方法、神经网络、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数学软件包的使用等等“短课程”(或讲座),用的学时不多,多数是启发性的讲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方法,主要是靠同学们自己去学,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同学们的潜能。培训中广泛地采用的讨论班方式,同学自己报告、讨论、辩论,教师主要起质疑、答疑、辅导的作用,竞赛中还培养了学生使用计算机及相关的软件(Mathemathmatica、Matlab、Mapple等),甚至是排版软件等的能力。
2.3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从事科研的初步能力
数学建模以学生为主,教师利用一些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查阅文献资料和学习新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讨论和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努力进取的学风,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初步能力,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和气氛。教学过程的重点是创造一个环境去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增强他们的数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强调的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知识与结果。数学建模竞赛所提倡的团队精神,对于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学会尊重他人,注意学习别人的长处,培养、取长补短、同舟共济、团结互助等集体主义的优秀品质所起的不可忽略的作用。
2.4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培养了学生追求尽善尽美、精益求精的风格
数学上追求的是最有用(广泛)的结论、最低的条件(代价)以及最简明的证明,可以使学生形成精益求精的风格,凡事力求尽善尽美。 通过数学建模的训练,使学生知道数学概念、方法和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渊源和过程,了解和领会由实际需要出发、到建立数学模型、再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现实世界中各种复杂问题的意识、信念和能力;使学生增强拼搏精神和应变能力,能通过不断分析矛盾,从表面上一团乱麻的困难局面中理出头绪,最终解决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使他们更加灵活和主动,在改善所学的数学结论、改进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发现不同的数学领域或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展数学知识的应用范围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等方面,逐步显露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学生具有某种数学上的直觉和想象力,包括几何直观能力,能够根据所面对的问题的本质或特点,八九不离十地估计到可能的结论,为实际的需要提供借鉴。
3、结语
数学知识的传授,如果不满足于填鸭式的灌注,而是更多地针对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地、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将这些方面的素质耳濡目染,身体力行,铭刻于心,形成习惯,变成他们优秀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大潜. 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通讯 .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主任李大潜院士于2002年5月18日在数学建模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的讲话.
一、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人们对教学环境的追求即使是在最艰苦的时期都没有放弃,学校是人们学习和探索的净土,在飞速发展的当代,学校的环境更为优良:清幽的学习场所、多媒体的普及、教学工具应有尽有……外部的教学环境在不断地变化,越来越适宜学生学习,这些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专注,使教学工作者能够合理利用相关设施,减少了其教学的阻力,令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高效。
二、能够使教学工作者更加轻松,便于其掌握教学进程
老师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着极大的责任,顺应改革的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也随之发生改变。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安排和利用,同时能够利用多媒体设备授课,为数学知识要点的回顾总结提供了便利。同时,教学工作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之后对学生进行鼓励与引导,而不是传统的硬性要求,那样限制了自身讲课效率的同时也使学生难以吸收。
三、学生的课业量及课业压力减少,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有所保障
新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不再把重心放在量上,大量的作业往往会适得其反,产生更多的副作用,学生的注意力将会受到影响,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将大大降低甚至消失。现在学生能够运用较为充足合理的时间进行规划和安排,对自身的学习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习也由被动转换成了主动。
四、教材的改革、教育目标的变化让高中数学更加人性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历史因为创性而前进,人因为创新而成长,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的创新人才,是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教育。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享受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它的实施刻不容缓。
【关键词】:教育的意义 创新教育 高中数学教学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结
一、教育的意义
教育并不是教授具体内容,甚至也不是传授技能,教育是一种思维习惯或可称其为思想状态。他并不是你的附属品,而是与你浑然一体的;教育是一个最具价值,最有人性的并最富人文关怀的平台,有助于个人成就自我。你们可以凭借这里无与伦比的资源系统,来找寻开悟之光,以照亮你们内心教育的光芒。接受教育就是要培养一种习惯,去挖掘我们所研究的各种事件或现象中多重的全新的意义。
笔者认为教育再深一层的含义就是去激发他或者她去思考自己并找到自己,即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品质,说得更深,亦是一种品德,需要教育去激发和鞭策。因为在这个星球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才是人活着的意义。我力行的与你力行的不一样、我所要实现的梦想和你所要实现的梦想不同,我追求的和你追求的有差别,这才是我们各自存在的意义。
教育为了让人更好的认识这个社会以及自己的人生,从而去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和追求自己的人生梦想,即在这个创新和进步的社会里,创新教育的实行是势在必行的。
二、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一个新词。"创新"一词早在《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中就曾提到过的,是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的意思。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创新教育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而提出来的。创新教育不仅是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方向。我们强调,创新教育的重点不仅是在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就可以了。在创新教育中要考虑适宜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良好的环境,这比什么都重要。这符合的基本原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特别巨大的,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更是巨大。
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而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创新教育的实施是新时代进步发展的标志,也是时展进步的必须,创新型教育不仅仅适合低等教育的阶段,更适合高等教育的阶段。因为,在人生的转折点上,处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们会更快的接受社会的考验,为了更好的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具备创新的能力成为了必然。而在高等教育的学习中对数学的学习,创新学习精神尤为体现。因此,在高等数学教育的发展的过程中,树立创新精神是势在必行。
三、高中数学的教学
高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养成独立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相比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以及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经过了二十多年持续性的教学改革,特别是经过了近年来新课改的冲击与洗礼,课堂教学整体面貌应该说已有了大的改观。在一波又一波改革的推动下,各种新的教育理论、思想、观点纷至沓来,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方法、技术、手段不断涌进课堂。可是长久以来人们所期待的课堂教学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为什么仍然迟迟不能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创造和灵性为什么依然得不到释放,甚至在日复一日的机械学习中被销蚀、磨灭?
然而,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个性品质等等。
在教育的过程中,在新知识生成过程中,教师包办代替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此外,在知识应用过程中,教师包办代替的现象也很普遍,学生缺少独立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更别说在学习上有所创新了。具体体现: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特别是出"主意"、想"点子;代替学生动手实践和亲身体验。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例如:在板书设计上
1、过于追求形式,喧宾夺主。
2、课堂信息超量,抑制学生思维。
3、思维异步,忽略"教"与"学"的互动。
4、分散注意,弱化思维。
5、忽视了传统教育手段,无板书、无重点。
在高中数学教育中,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我们知道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御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是一门比较单调的学科,尤其是纯理论部分很难能吸引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样离不开兴趣。对数学问题感兴趣的学生更愿意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更愿意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其数学学习成绩。而对数学问题不感兴趣的学生经常会感到头疼,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学习成绩。如何增强学生学习数学课的兴趣,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注重课堂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从中发现数学问题,针对这些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能够增强其学习兴趣。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课堂学习与实践的结合。
教育学家乌中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渴求解决未知的力所能及问题的心理,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提出问题,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问题必须是学生想知道的,高低适度,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冲动,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举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合理满足学生的好胜心。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学生在学习探索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探索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在不同活动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特长,展现自我。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不同思想,不同方法,多给学生一些鼓励支持,对别出心裁和好的表现给予赞许,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看到成功的希望。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总结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切社会活动离不开创新。世界的进步需要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来实现。创新性是每个学生都具备的潜能,创新能力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具备的能力。现如今,教育不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解惑"了,而是要培养学生"善学、善问"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研究的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使之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本应该就是一个"再创造、再创新"的过程。教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教育的实施是新时代进步发展的标志,也是时展进步的阶梯。
笔者认为,创新教育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而提出来的。创新教育不仅是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方向。而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是对高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类比、推广、探究、质疑,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一般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在高等数学教育的发展的过程中,树立创新精神是势在必行。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它的实施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首先,预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预习,学生对第二天要学习的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在新课学习中,学生在预习时没有理解的知识点,会成为其关注的重点部分,因而会专心听讲,主动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预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完成预习任务后,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不但可以巩固强化旧知,更可以初步了解所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在课堂学习时,能让学生站在不同的高度进行俯视式的学习,学习的优越感和成功感会油然而生,这就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第三,预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数据统计发现,学生预习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完成书后的练习任务。而当学生无法解决练习中的问题时,就会去认真研究例题,通过对例题与练习题的比较,自主思考解决习题需要的新旧知识,选择恰当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知识。长期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会在预习中逐步掌握自学方法,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会举一反三,逐步主动高效地学习新知识。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数学老师往往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不够重视,总觉得数学没有预习的必要,因而影响了学生预习能力的提高。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谈几点做法:
一、预习引领,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正确引领是培养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基本保证。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预习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以下预习任务:小朋友们起床、吃饭、上学……都需要知道时间,那么,你们注意过钟表吗?请大家回家仔细观察钟表,看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钟面上的分针和时针都是怎么走的?你能读出它们所表示的时间吗?有困难的小朋友,可以请家长帮忙,下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了解的信息最多。这样的预习作业,明确指出做什么、怎样做,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预习指导,让学生学会预习
预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而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相对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因而,需要教师给予方法上的指导以及持之以恒的督促,让学生初步明白预习的几个环节,以及在每个环节到底该做些什么。应引导学生努力做到:
一看。看后一天的学习内容,初步了解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弄清新知和旧知之间有什么联系,哪些是自己可以独立解决的,哪些是自己不能解决的,要将其勾画下来,做好标记,以便上课时寻求答案。
二做。做例题,将例题当做练习题做一做。有些知识,仅靠看并不能掌握其要领和实质,可以将课本上的解答过程遮盖起来,将例题当做练习题先做一做,然后将自己做的答案和例题的解答过程进行比对,在比对中发现问题。
三想。想教师课前设计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积极动脑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四练。预习例题以后,可以将例题后面的习题,先尝试着练一练,在练习中,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发现学习的薄弱点。
作为教师,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时,要鼓励优等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要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力争使优生更优秀,使待进学生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预习评价,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学生预习的效果如何,需要教师及时制定必要的评价体系来检测。一味地布置预习任务,却不及时检测和鼓励,就会使学生对于预习任务产生懈怠心理,往往会使预习活动流于形式。比如当堂评价,在上课的前五分钟甚至再长点的时间,把前一天布置的预习内容呈现出来,让学生要么口答、要么板演、要么闭卷练习来检测,并及时予以评价;又如小组评价,当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预习时,特别是有些内容需要学生合作学习时,要求小组内有分工有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当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后,及时要求学生小组内互评,组长负总责,并把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及时调控。
一、创设故事情境,将无趣的内容趣味化
从儿童心理分析,一年级孩子正处于幼儿向儿童的时期过渡。这一时期孩子理解能力差,记忆和思考不够完善。他们擅长记忆形象、具体的材料,而对抽象的概念和思维空间较为陌生。而且,一年级孩子记忆效果和情绪有较大的关系,即他们高兴的时候记忆得既快又牢,反之则既慢又遗忘得快。汉语拼音是一串枯燥无味的字符,要想初入学的孩子想学、乐学,就要变无趣为有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创造语言环境,辅助多媒体,让音节在语言环境中反复出现,使学生熟练掌握、巩固、运用汉语拼音的技巧,最大限度地发挥汉语拼音多功能的作用。例如:教学ba的四声时,笔者将多媒体穿插于故事中。故事的主人公是李华。教师:“老师知道同学们有的喜欢唱歌、跳舞,有的喜欢画画,还有的喜欢弹琴,那李华喜欢什么呢?”(课件出示喇叭画面,接着出现音节bā)以多种形式练读。又说:“有一天,天气特别好,李华出去玩,走到田边,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小男孩拔萝卜的画面)以多种形式练读bá。“李华继续走啊走,走到射击馆,又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小女孩打靶的画面)多种形式练读bǎ。“李华看到这么多有趣的事情,真高兴,他要回去告诉爸爸。”(课件出示爸爸bà的画面)一个由课件辅助的故事讲完了,学生学得兴趣盎然,ba的四声也学会了。
又如教学整体认读音节时,学生才刚刚进入小学,学习能力还没有形成,对抽象的学习内容往往一头雾水。但因为有了多媒体的帮忙,学生学习得津津有味。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活动的:“aoeiuü排成一列整齐的队伍向我们走来了,同学们,跟他们打个招呼吧!打完招呼后,小i和小u都找大y妈妈和大w妈妈出去玩了,成为整体认读音节yi和wu。这时,小ü看到别人都有妈妈带着,就他没有,急得大哭起来。然后善良的大y妈妈走过来,拉起小ü的手说:‘我带你出去玩吧,不过,你可要把眼泪擦干哦!’”同时,多媒体课件上,大y伸出手擦掉了ü上的两点,成为整体认读音节yu。这些都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因为有了多媒体课件故事情节的帮助,轻轻松松就突破了难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牢牢掌握了三个整体认读音节和小ü见到大y去掉两点的拼写规则。
二、创设游戏情境,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
汉字是一种表义文字,对初学汉字的一年级学生而言是一件难事。因此,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主要表现在识字量大,字形复杂,容易混淆。学生学得索然无味且效率不高。如果将多媒体教学寓于识字教学中,效果就大不相同了。心理学家马斯洛在《成长心理学》中曾指出:“学生生来具有内发的成长潜力,不需要教师的刻意指导。”识字教学中,辅助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识记生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孩子一个小小的“发现”都是通过细心观察获得的,在孩子心目中这些小“发现”比发现沙漠里的“绿洲”还要可贵。教师一定要珍视孩子的这些小“发现”,及时肯定学生这种“发现”,充分维护他们的想象力,增强学生自信心。例如:教学《小猴子下山》这一课生字时,先在大屏幕上出示“非、棵、片、瓜、圆、回、可、空”让学生先观察,然后举手说说记住了哪个字,是怎么记住的。这时,马上就有学生举手了,说:“老师,我记住了‘可’,就是小河的‘河’去掉三点水,就成了‘可’。”课件显示:河――可,并且伴有动听的音乐和赞美的声音:“你真聪明!”又有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记住‘可’,就是‘丁’和‘口’组成‘可’。”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纷纷举手发言。
多媒体技术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交互性。设计了程序,计算机可以成为能反馈练习的老师。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识字记忆较快、回生也快的特点,我采用举一反三的练习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如出示“包”、“青”等字,分别让学生以这些字为母体,繁衍出另一字。屏幕显示两个文字框,上面是母体字,下面是新产生的字。设计动画,等学生说出新的字,移去形旁,电脑给予鼓励:“太棒了,还有吗?”学生热情高涨,思绪活跃。“包”繁衍出“跑、炮、泡、抱、苞”等字,“青”繁衍出“请、清、睛、晴”等字。这样巩固练习扩大了识字量,由一个字带出了一串字,促进了自学能力培养。当然,我们还可以利用形近字辨析、寻找错别字等多种形式巩固识记。
三、创设画面情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小学课文大多故事性较强,朗读教学中要尽量利用书中语言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运用多媒体展示课文内容的画面,配上生动优美的音乐,并以讲故事的语气将课文范读一遍,让学生在整体上感知全文内容的同时,对阅读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一读为快的欲望。例如:课文《王冕学画》的第五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教师可先通过动画演示文本内容,同时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大雨过后湖里荷花的鲜活、美丽。把学生带入迷人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朗读欣赏,再单独出示湖水、荷花、花瓣、荷叶的画面,让学生独自欣赏、理解、朗读、背诵。
四、创设生活情境,增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发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活动在具体交际情境中进行,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精心创设交际情境,是口语交际的“灵魂”。教师要善于巧妙地营造口语交际氛围,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交际情境,激发学生交际意识和愿望,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交际训练中,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如教学口语交际《找春天》时,可先布置作业让学生到郊外亲身感受春天的美景。课堂上,先用课件播放:清清的小河,刚发芽的柳树,嫩绿的小草,各种各样的野花,以及燕子、小鸟,老师和同学们在放风筝的春天美景,配上动听舒缓的音乐。然后让学生结合亲身感受,通过小组交流、集中汇报、教师总结等形式说说春天的美景。极大地调动孩子们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觉地、自主地投入学习,落实“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
1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对人类的发展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艺术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不仅能够给人以勇气和希望,同时也能够丰富人生经验,因此,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艺术的教育。学前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是幼儿,这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他们具有可塑性强、模仿力强的特点,这一阶段的幼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情感发展也较为迅速,因此,艺术教育的开展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为他们日后的发展能够打下良好基础。例如,音乐、舞蹈、绘画等,能够为幼儿提供一个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使他们在展示自身才能的同时提升视听感觉和操作能力。因此,学前教育也要求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艺术教育能力。由于学前教育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艺术审美能力,能够充分发挥观察力和引导力,积极发掘幼儿的艺术才能和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但是关于学前教育的艺术教育一直存在一些认识问题,例如,将学前教育专业看作艺术特长,对理论性不做强调,一味地强调专业的艺术表现力,而忽视了教育特性。随着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我国对幼儿园教师的从业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对教师的师德、专业能力知识等进行了规定,其中提出了教师应具备艺术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学前教育将关注点转移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理念方面上来,而艺术能力只是作为教育的一个基础条件,艺术能力与教育能力并不能划等号。
2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2.1教育课程重技能轻教育
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学前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发展时期,学前教育师资培养院校也在不断增加,学前教育逐渐成为热点专业。从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状况来看,培训层次也包含了研究生、本专科及中专等,此外,还有一些专业的培训机构中出现了学前教育专业。尽管培养机构性质、培养模式及理念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从中可以发现,除了个别院校对理论知识有所偏重外,大部分学前教育都更注重技能培训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教育,这种以突出特色教育的模式已经成为当前学前教育的重要模式。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不明确,导致了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课程设置等都各不相同,也导致了人才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一些培训机构,对于教师的培养十分松散,忽视了对学前教师的规范化培养,在课程设置中更倾向于技能培训,例如舞蹈、绘画等内容,而忽视了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这也导致了毕业生在实际教学中脱离了真正的教育轨道,与幼儿知识学习需要相背离。此外,还有一些幼儿园中由于教师个人文化素养较低,造成了学前教育质量低下,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在一些规范化的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中,虽然在技能与理论课程二者之间做了安排,但仍然存在着重技能轻教育的现象。这种现象使艺术教育更偏重于技能,而忽视了其审美理论学习。
2.2教师重实用轻理论
学前教育专业是全科教育,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包括了教育学、心理学、音乐、美术等学科,不同学科教师都应当具备应有的教育观念和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全科人才,而当前的学前教育显然无法达到这一要求。对于综合类和师范类院校来说,学前教育专业一般人数较少,而专任教师人数也不多,艺术教师人员相对不足。随着近年来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招生人数在不断增加,而相应的师资问题却并没有解决,艺术教育课程也受到限制,教师一般采取聘请邻校教师的方式,这些教师虽然学历较高,但教学经验不足,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重实用而轻理论。例如声乐、美术等课程,教师一般会先教几遍,再由学生反复练习,而对于为什么要这么做,怎么教幼儿做等问题却没有涉及,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较明显的效果,几节课下来,一般学生都能够学生一些歌曲或画画。在幼儿园招聘教师时首先也会从技能方面进行选拔,这种教学模式也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但是,学前教育专业是针对幼教一线的教师,而并不是培养演艺人员,学前教育专业的对象是幼儿,这种教学模式往往会起到拔苗助长的结果,而对幼儿艺术教育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还会影响幼儿对艺术学习的兴趣。
3学前教育问题分析
3.1定位不清
学前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当前大部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专业的教师,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设置与定位往往并没有从实际需求出发,而是从学校的特色发展等方面考虑,因此,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并没有足够重视。这样的教学理念之下,必然导致重技能轻理论的问题,因为技能更容易得到认可。在当前大部分的学前教育机构中,为了能够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都希望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因此,也导致了学前教育越来越倾向于技能化。
3.2学前教育专业与教师之间相脱节
在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中的教师大多是艺术专业出身,他们有突出的艺术技能和表演经验,但是由于他们的专业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学前教育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忽视了学前教育的理念,而导致了过于偏重艺术技能教学,因此教出的学生也是技能突出,而教育欠缺。可以说,这样的教师只有突出的艺术能力,而并没有真正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与自身特点,教学效果自然不够理想。学前教学专业中的艺术教育并不是最终的教学目的,教师的重点在于让幼儿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教学方法和理论,教师能够真正深入到幼儿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与幼儿共同完成艺术的学习和表演,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塑造幼儿身心。
4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的对策研究
4.1明确定位
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和不足,例如重技能轻理论等。这样的教学课程过分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也容易造成学生对艺术表演较熟悉,而对如何引导幼儿掌握技巧,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却十分缺乏。只有不断深化教学体制改革,逐渐转变艺术教育课程的重心,才能进一步明确教学定位,切实改变教育现状。
4.2丰富教学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特色是一专多能,尽管艺术技能不是艺术教育的必要前提,但是其对于个人的艺术修养仍有很大帮助。因此,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外,运用更多的课余时间学习和掌握艺术技能。例如,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学习声乐、舞蹈等内容,同时也可以由专任教师参与活动,使学习方式更加灵活,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促进幼儿教师的审美能力的发展。
4.3加强教师沟通
艺术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对于专任教师而言,要充分了解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需求,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并对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艺术教育规律有所掌握,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将自己的教学内容与学前教育形成统一的整体,通过艺术技能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为他们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艺术教师还要通过教学渗透学前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服务于幼儿。
作者:安晓宁 王艳 单位:张家口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