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4:57:40
导语:在地理课的意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导课艺术
导课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但是却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高超的导课艺术,可以增加教学的艺术性,优化最佳教学效果。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导课艺术进行导入教学,也成为各科教师关注的重点。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就高中地理课导课艺术进行了探讨、分析。
1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课方式
导课即导入,导课如同戏曲的序幕,导课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我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03)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的教学要求,这给高中地理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要求高中地理教师改变过去那种机械灌输的学习方法,通过艺术导课手法构架通向知识宝库的桥梁,提高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热情。高中地理课堂导课基本要求是导课要有趣味性、艺术性和启发性。常见的导课方式有复习导课、情景导入、实例与实验导入等,导课是一门教学艺术,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如在讲述有关洪涝灾害有关的知识前,教师可以用图片和数据相结合的方式,讲述本年夏季东南亚洪涝灾害带来危害,或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有关洪涝灾害的触目惊心的图片,让学生结合地理位置、降水、台风、地势等自然因素思考引发洪涝灾害的原因,然后由教师进行教学主题导入,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就能被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2高中地理导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中不重视导课、导课设计不合理等问题有所改善。但是,整体来看,高中地理导课教学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导课方式单一,缺乏新意;导课形式新颖,但是语言艺术运用不到位,难以营造有利于学生深思的教学环境;导课形式新颖,但是内容老化,导课的作用有限。如有的教师在导课教学中思想准备不足,导课方法单一,导课方法始以提问法、教学主题直观导入为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则错误地认为,导课方式要力求新鲜,否则就很难激起学生兴趣,为此,他们在教学中更乐于采用那些看起来很炫很新鲜的教学手法,但是很多时候,反而会适得其反。如在讲述高原地质地貌时,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有的教师会运用多媒体影像讲述一些奇怪的地理事件或播放一些精彩刺激的有广高原探宝的影视片段,导致学生的注意力纷纷转移到一些干扰信息上来,课堂纪律难以维持。这样的导课方式,新鲜有余而实用性不足,是不值得肯定和提倡的。
3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课策略
3.1精心设计,突出导课的针对性
教学导课要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来进行,这是导课的价值所在。如果课堂导课指向出现偏差,多精彩巧妙的导课方法都没有任何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导课时要结合教学实际,科学进行导课设计,使导课内容、目标与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巧妙结合起来,为课程教学任务完成打好基础。如在“自然灾害及其防治”一章教学中,教师如果想要以漫画“地球出汗了”、“地球发怒了”、“地球流泪了”、“地球口渴了”来进行课堂教学导入,不仅要做好导语设计,还要把握好课前导入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在提出问题时,避免用一般疑问句来提问,合理把握问题的难度;把握好导入向教学主题和更深层次的内容过度的时间,以避免导入的随意性,提高导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2利用生活化导入增加导入的可接受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新课改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也要求高中地理教师采用多样教学方法,诱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生活化教学作为最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之一,也因此受到高中地理教师的重视。高中地理教室可以利用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常看到的现象、产生的问题、用到的语言来进行导入教学,以增强导课教学的可接受性。如在“大气与天气、气候”一章,在“季风”、“气压”等新知识导入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东风急,备斗笠”、“秋高气爽”等谚语、成语进行导入教学,也可利用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中,主持人进行内容解释所用的气象图来讲述读图分析能力在地理知识学习中的作用,使学生根据自身经验,感受气候的重要性及图表在本章知识学习中的重要性。
3.3因地制宜,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如能因地因时制宜,巧妙进行教学导入,必能激发学习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环境濡染及其治理”章节课前导入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天天气污染指数或学生课桌上放置的口罩来讲述大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然后再切入主题,进行书本知识讲述。同样,在讲述有关“海水的温度和盐度”方面的知识时,在课堂初始阶段,教师可以前苏联宇航员的话“地球的名字应该是水球而不是地球”导入基础知识教学,讲述海洋在世界地理组成中的作用。而在讲述海水运动和海气运动知识时,在课堂下半节知识讲述即将结束、学生精神较为疲惫时,用“二战中英军封锁直布罗陀海峡的情况下而德军照样能进入地中海”的故事深化知识,刺激学生的精神。
由上述可知,导课是的教学的一种手段,高中地理导课教学是一门艺术。高中地理教师要根据地理教材、知识和教学特点精心进行导课教学设计,利用导课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地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蔡如频.导课艺术在离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12):235
一、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感官上的新颖刺激,起到提振精神的作用
1.新颖、别致的导语
开堂上课,重在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我们采用多媒体开篇入局式:直接通过诗词、歌曲、故事图片、影片等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兴趣。
如学习《地球自转》时,伴随着优美的钢琴曲,课件展示一组图片:宇宙、星空、地球、海洋、山河、中国、山东、烟台、开发区海滨、校园风光。然后教师说:“我们观察着、感受着周围的一切。你们是否留意过呢?比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现象呢?”这种导语能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从学生的身边、生活教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拉近了地球与学生的距离。再如在讲授《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一课时,《乡愁》那包含情感、富有节奏的配乐诗朗诵,以及屏幕上显现出来的中国壮丽河山画面,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绪带进了一个情感的世界中,从而为接下来新课的营造了一种浓浓教学气氛。
2.分层设计,化难为易
要上好一节地理课,单靠一两个好的导语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教学步骤。这也需要多彩的课件,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个课堂教学提纲挈领。
如在学习《西部开发的重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时,我让学生充当去新疆做客的客人。然后通过大屏幕展示六个活动:①新疆在哪里?我们怎么去(目的学习新疆位置、前往方式和路线)②飞机上(目的观察新疆地形)③欢迎仪式(目的学习新疆民族及风俗习惯)④盛情款待(目的学习新疆的特产及探究特产的特色)⑤游览观光(目的观察人口、城市分别特点)⑥座谈联欢(为新疆发展出谋划策)来完成本节内容的,在既有可见性又有可感性的教学氛围中,我不需要费更多的口舌,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同时,用图文导学,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新、求异的探索欲望
记得小时候听刘兰芳老师说评书时那种“心灵之痒”。究其原因除了刘老师高超的技艺之外,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刘老师特别善于在每一段评书结束时都留下一些悬念,说道关键时刻:“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每每让人牵肠挂肚,食不知味,甚至连做梦都在猜想着下回故事的情节。我想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也能够运用一些技巧,想方设法吊起学生的胃口,何愁学生不趋之若鹜?
如在学习《利用经纬网定方向》一节时,先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台风“莫拉菲”登陆后发生的故事的视频,望着同学们吃惊的眼神,我紧跟着问:“不知我们能否成为‘追风英雄’,来顺风追源……找到‘莫拉菲’的发源地?”学生的好奇心、求新的欲望一下子调动起来,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并能把思维完全集中到教材的重点、难点上来,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利用身边的地理事物,激发求真、求实的探索欲望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地理知识息息相关:如日月星辰、大地山川、春夏秋冬、风雨阴晴、乡村城市。这些现象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如能利用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提醒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现象,从学生身边教起,我想这是一种综合收益最高的情境创设法,因为他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使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又能教给学生阅读、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如在讲《土地资源》一节,我从如今难以承受的楼价、村里官方占地闹的沸沸扬扬的新闻引出土地的重要性以及到分析漫画含义,①小鸟的悲哀②小草的哀求③飞来山峰,让学生充当小鸟、小草、山峰谈自己的感受,都是利用了身边的地理现象,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和保护耕地的观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主人翁的责任感。
【摘 要】 如何把先进生本教育理念和我们的课堂实践结合起来呢?本文结合自己的初中地理课堂作了有益的探索和思考。本文认为,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初中地理课堂,首先要让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然后要通过巧设引思引发学生的思维,其次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再次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最后要有融洽的师生关系。本文对于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地理课堂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以生为本;进入状态;巧设引思;参与课堂;教给方法;融洽关系
如何更好的践行生本教育,构建起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地理课堂呢?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们首先应该转变角色,从过去的以“教”为主,转变到以“学”为主,为“学”服务上来,才能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一下自己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思考。
一、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进入上课状态
如何让学生迅速进入上课的状态?富有吸引力的课堂导语起了关键的作用。课堂导语的目的在于巧妙引出该课的内容,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要深入挖掘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导语成为新旧知识的桥梁,通过它学生可以掌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明确知识间的逻辑层次和知识结构。
如讲“环境和环境问题”时可以这样描述:“我们向往那春天的姹紫嫣红,我们的意向常常定格于古老的诗句:小桥流水人家。散步时总期望看到一排排优雅别致的小别墅,或者听到鸡鸣犬吠的农村安宁和谐的气氛。大自然的蛙声、小鸟叫声,青翠的树林,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不少诗情画意。可事实是这样吗?听父辈说起十几年前清澈见底的小溪,还有鱼虾和螃蟹,可是我们看到的是浑浊与污泥相伴的臭水沟,还有小城镇也像大城市一样有拥堵的小车,周围工厂的烟囱还在冒着浓浓的黑烟……这些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存空间。那么,这些环境问题又是如何造成的呢?我们又该如何去解决呢?”
这样的导语形象生动地将学生带入语言营造的美妙境界,又在他们情绪受到强烈感染时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新课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迫切学习的渴望,从而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二、以生为本,巧设疑问,引起“思”趣
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愉快的学习氛围是一堂好课的成功条件。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情况巧设疑问,引起“思”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的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作为地理老师,要精心“策划”,让地理课有“磁性效应”,强烈吸引学生,让学生对地理课有一种“企盼心理”。这种强烈的企盼心理一般都是由问题或者参与学习的体验引发的。
如,在第一章绪论课教学中,我创设了以下几个问题:人们往往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那么地理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为什么有日月星辰东升西落?为什么会出现冬冷夏热?为什么会有黑夜白昼的交替?为什么全世界会形成不同的地区差异?为什么会有高原、平原之别?为什么会有地震、火山喷发?这样,学生在一片惊叹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
通过问题的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给予适当的引导、讲解,把学生引入到地理思维的“王国”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通过教师的“诱”与学生的“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三、以生为本,让学生参与课堂,体验成长
首先,要让学生参与到地理课堂中来,可以借鉴“学·导·用”教学模式改革的做法,设置前置作业。因为地理科不是主科,不宜占用学生过多的课外时间,我们就把它放到课堂上来完成。
其次,要给学生创造参与表现的机会,做到主客体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演讲,诗歌朗诵,知识抢答,报告地理趣闻,填写黑板略图等形式,丰富课堂内容。要让学生有事可做。初中学生都处于一个比较喜欢表现自我的阶段,我们要通过课堂这样一个平台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思考的喜悦。
最后,要让学生有观察思考和实习的机会。如上到地形一章时,我组织学生到周围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采集地理标本,收集地理数据,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观察,然后现场解决问题。结合湖村的山地特点,学习到“等高线”时,带领他们去登山,然后实地绘制“登高线”,体会等高线密集,山脉陡峭,等高线疏松,山势平缓的特点。通过实习,启迪学生理解地理概念,增强学生记忆,也提高他们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以生为本,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我常常说:方法不对,努力白费;方法一对,事半功倍。如何在地理课堂上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呢?
1.形象描述法
形象描述不仅让学生欣赏到地理学习的美感,而且让学生记忆深刻。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对地理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景观进行优美动人的描述,会令学生听得心驰神往、回味无穷,并获得鲜明、准确的地理概念。如在讲到“瀑布”时描述,世界各地的瀑布形形、千姿百态、景象万千、飞流急踹,体现的是一种恢弘的壮美,其状如万马奔腾、其声若巨雷轰鸣,激起的水珠能形成迷蒙的云雾和鲜艳夺目的彩虹……这样的形象化的描述,就可以让学生听得出神入画,仿佛眼前就能浮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这样,就能让学生爱读地理,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热情。
2.诗歌引入法
记得我读初中时,地理老师讲横断山区的地形地貌以及由此造成的交通困难,用“上山云里钻,下山河边走,对面呼得应,走路要一天。”的民谣来描述,言简意赅,形象逼真,使我们听得津津有味,至今还深深地镶嵌在我记忆的年轮中。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用富有地理特色的诗歌、民谣来配合地理教学。
3.口诀记忆法
教师选编一定的口诀,结合地图讲解,便于学生掌握、记忆、运用。如讲新疆时,可以概括出新疆的地形特点是“三山夹两盆”,这样边讲边绘图,给学生的印象深刻。再如讲到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和流向时,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北煤南运、西煤东运”,山西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省份,真可谓是煤山煤海。
4.幽默风趣法
如,讲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时,我把季风的进退形象地比喻为“拉锯战”。当南方暖气团势力强盛时,雨季往北移;当北方冷气团强盛时,雨季往南移;这样“战争相持”,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时间的降水,甚至出现水灾。加上自己的体态语言,学生上起课来轻松,学起来有趣,在轻轻松松的课堂气氛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5.利用别称法
地理别称法能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概括化,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生特别偏爱。地理别称法很多,如世界屋脊、紫色盆地、千湖之园、锡都、煤港、月光城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比较形象的概括出地理事物的自然或者经济特征, 使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变得比较容易接受和记忆。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要考虑如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如何通过形象化的方法使左右脑协调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借鉴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把知识整理成知识网络,也可以应用头脑风暴法形成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思考状态中。
五、以生为本,还要研究学生心理,融洽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学潜力。学生喜爱什么学科,往往与科任老师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应该“塑造”自己的形象,做好“言传身教”。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感情充沛,平等待人;课后辅导要做到耐心细致,批改作业要做到一丝不苟。这样,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亲近教师,缩短师生距离,使其“亲其师、信其道、服其管”。注意研究学生心理,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在教学中,要做到难易适中,学习内容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通过思考探索能够有收获,就像猴子“跳一跳,摘得到”,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
综上所述,我们要在学习生本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转变教学观念,从过去的以“教”为主的课堂模式转变到以“学”为主,为“学”服务的模式中来。以生为本,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初中地理课堂,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教学尝试和粗浅的体会,希望能够以此引发大家的思考,共同做好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工作,达到学生爱学,教师乐教的教学新境界。
参考文献
[1]陈成忠,杨丽丽.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地理课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10
【摘 要】文章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主体性教育理论、合作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指导下提出了初中地理课堂“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参与导入”、“课前预习”、“眼疾手快”、“集思广益”、“争分夺秒”五个环节,通过一段时间的应用与课堂观察,学生参与地理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堂;主体参与;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3-0013-01
教学中的主体参与是学生对教学行为的先在性创设,是他们对教师教学的共时性合作,也是他们饱满的情绪分享、支持与创造教学活动的过程。地理课堂“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指地理教师立足于地理课堂教学,依据地理教材,联系社会及学生生活实际,采取多种教学措施,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一、地理课堂“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主体性教育理论。2004年1月,我国首届主体教育理论研讨会上,研究者们指出,主体教育就是依靠主体来培养主体的教育,其基本立场是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生活的主体,弘扬人的主体性;其人性论的体现是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正在成长着的主体,有一定的主体性,又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其基本策略是发挥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养主体性强的人。主体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使每个人都得到全面、自由、充分地发展。
2.合作学习理论。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博士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这样界定:“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认为,很多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不是从现成的知识中学到的,而是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的。学生通过参加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自我创造,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经验。他还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或经验,这些方法和经验可以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二、地理课堂“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1.参与导入。导入环节是教师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节课,笔者采用了图片情境导入的方式——“同学们,相信大家在电视或网络上见过很多名人,那么这些人大家是否熟悉呢?”然后,教师展示图片,学生说出人物的名字——奥巴马、乔丹、迈克尔·杰克逊等。“很好,那么他们属于哪种肤色的人呢?”——黑种人。“是的,由此我们想到他们的故乡是哪里呢?”——非洲。“非常好,确切说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黑种人的故乡,去了解一下这些名人的家乡有哪些特色。”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地期待课堂的进行。不同的课程内容,参与导入环节是不同的,还可以采用视频导入、游戏导入、复习导入等方式。
2.课前预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地理学科属于副科,课后几乎不为地理学习留时间,所以地理教学效率很难得到有效提高。课前预习环节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以填空的形式呈现出来,并自己动手搜集信息。学生通过此环节可以明确本节重点内容,学习的时候就会有所侧重,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3.眼疾手快。眼疾手快指快速指导学生利用地理图册,找出相应的地理事物,并在图中做出标记,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例如,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海陆位置时,教师说明要找的地理名称,学生利用3~5分钟时间迅速在相应的地图中找出,并标记出来,组内交流如何表述其方位,然后请小组代表表述。此环节一般以提问基础较差的学生为主,一方面作为鼓励,一方面为了带动其积极性。眼疾手快环节效果比较好,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持续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的读图能力普遍有所提高。
4.集思广益。集思广益指以小组合作探究方式,辅以小组加分制的奖励措施来解决问题的环节。此环节问题的设置是有梯度的,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①请同学们找出下列哪些是原料,哪些是工业制成品。②根据图表填空:以上这些国家主要出口___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这些商品的价格___。③根据“本区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图”填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___地位。④小组合作交流,并组织语言讲解“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原因和产生的后果。前三个题比较基础,一般找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回答,而第4题就需要语言组织能力稍强一点的学生回答。集思广益环节是相对有些难的环节,对于逻辑能力还不是很强的初中生来说,教师合理地引导是顺利进行的关键。
5.争分夺秒。争分夺秒指在总结一节课重点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是否很好地掌握这节课的内容做的一个小测试。此环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抢答题(基础题),起巩固作用;另一部分是“开心辞典”,根据不同内容设置不同题型,目的是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积极、主动地发现生活中的地理。例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抢答题部分:①有“黑种人故乡”之称的是__。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90%以上的人口为__种人。③同时被赤道和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是__洲……此部分以学生举手抢答为主。“开心辞典”包括“探索题、客观题、主观题、猜猜看、是真是假”等题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首先夺得答题权,然后派小组代表选择一个题型,在1~2分钟内小组交流给出最终答案。争分夺秒环节是最为激烈的,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此环节也是最不好控制的,教师的灵活引导尤为重要。
三、地理课堂“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应用的反思
该模式通过一段时间的应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普遍得到提高,通过与学生课后的交流,发现学生能够将课上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并且能够主动提出一些地理问题,而且尝试着分析与解决,说明该教学模式的应用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该模式仍然有一些亟需改进的地方,由于照顾到了班级各个层次的学生,一些简单问题的重复,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显得有些浪费时间,在加分的环节中,对学生秩序的维持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学生为了组内的荣誉,纷纷争抢回答问题,甚至回答问题机会少的学生还会有情绪问题。因此,如何合理应用“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仍是不断改进与完善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刘宏武.主动参与教学模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2]江烨,刘兰.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汪宁宁.地理新课程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河北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地理教学;课堂质量;媒介;新课改;主体性
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要求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住每节课的知识。
1 以课堂质量为中心抓好课堂教学
组织好课堂教学,注意信息反馈,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尽量使课堂语言简洁明,克服重复的毛病,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如果发现部分同学疲惫了,讲个笑话,或者跟某个学生开个玩笑,宁可耽误一定的少许时间,我们也要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各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空间的概念及其发展变化过程。进行教学时我们要特别强调熟练解读各种类型的图,并能在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我经常运用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法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题型训练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图文转换、文图转换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动手画图的能力,在练习和考试讲评中,引导学生从平时开始重视答题规范,从平时开始训练合理规范答题,用地理语言表述答案。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学为主线的“三主”原则,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因此在进行讲课的过程中我采用自主讨论法、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进行授课。例如:
①以传统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手段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绘制出简图解释地理现象的成因来突破重点。②采用自主讨论法、图表导学法,进行分组活动,通过讨论完成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2 教师的提问要结合一定的媒介来进行
学生经过高中阶段两个学年的地理学习,基本掌握了高中地理和世界地理概述的基本内容,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全面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的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严重缺乏,读图识图的基本方法欠缺。他们在地理空间概念方面、读图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多针对问题多加训练,把这部分知识掌握好。
例如在进行“海水运动”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出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提问为什么钱塘江大潮出现在8月18日?从画面可以看出潮汐对海岸工程带来巨大影响,我们称之为潮灾。以上介绍了这些潮汐的成因,就是为了了解潮汐的规律,并运用规律,以预防潮汐对航海与海 岸工程建设带来不利影响。除了波浪、潮汐等常见的海水运动方式外,科学家们发现海水还常年比较稳定地向一定方向做大规模流动,这就是洋流。洋流流动的方向相对稳定,流量也相当大,但越往深处流速越小,因此洋流主要表现为表层海水运动。海水这样常年稳定的大规模运动的最主要的动力是什么?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板书:是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复气环流模式图,并板图。假如图中区域正是某一大洋,在近地面风带(信风带和西风带)的吹拂下海水的运动即是风海流,用红色粉笔在大气环流模式图上画出南北赤道暖流、北半球西风漂流,用蓝粉笔画出南半球西风漂流(红线表示暖流,蓝线表示寒流)。这样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行推理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3 适应新课改,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
新教材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强调开展多种地理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因此,我们要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力争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有: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要求有记录,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②组织各类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
如在进行板块构造学说教学时,我鼓励每一位学生把教科书中的《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移动图》制作成《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移动》多媒体课件,让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以连续相向的方向移动,使大洋板块向下府冲,大陆边缘褶皱隆起,引发火山地震的现象作为学生自己的作品生动地呈现在学生自己的眼前,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
总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程实施需要高质量的专业化的地理教师,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地理课堂教学要进行相应的改革,要求教师从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做相应的调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利用一切条件为教学服务,把传统较为死板的课堂转化成新时代的生动课堂。把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教育理念,以及生活的点滴与生活的现实结合起来,使学生学起来越快,越轻松,课堂气氛更活跃,课堂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杨爱玲.地理教学中地理案例的分类与编写[J].地理教学,2005(4)
关键词: 中等艺术类学校 地理教学 课堂调控 有效教学
现阶段中等艺术类学校学生生源并不理想,许多是由于初中文化成绩不好而中等艺术类学校的文化分数线较低而填报了此类志愿。中等艺术类学校学生对地理课也并无多大兴趣,觉得知识过于抽象、空洞、难以理解,没有学习意义,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地理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另外,由于比赛、排练演出及其他活动较多,因此无法保证学习的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际水平,积极进行课堂调控,优化学习效果,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
1.课堂调控和有效教学
1.1课堂调控。
调控是指调节和控制的意思,课堂调控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教学的管理和控制,以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达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斟酌教学设计,却很难预设调控环节,因为课堂动态生成中信息发生有不可预见性,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
1.2有效教学。
什么样的教学有效,什么样的教学无效、低效?这是教师应当关心和多加研究的问题。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教师能用最少的时间,让学生得到最好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最有效。这就要求教师确定好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的过程,组织学生实施好教学过程,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有效。
2.研究与实践
2.1做好课堂教学设计,预先调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明确目标,充分做好课前准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多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实现。
2.1.1存在问题。
中等艺术类学校文化教学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往往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的设计,出现了以教师讲授代替学生探究、教师没做好引领与指导而强逼学生去探究的现象,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没有升学压力,表现在只按教学计划赶完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自己不相干;考试前布置练习、复习题,给学生施加压力,没有思考提高效率的办法。
2.1.2确立课堂教学设计与操作原则。
教学目标设计不仅要考虑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而且要注重情感目标的设计。可确立以下原则:动力原则: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相结合,淡化功利,力争使学生对学问本身产生直接兴趣;主线原则:按一个主题形成问题链,先主线后延展,将延展作为探究的资源;平衡原则: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适度平衡,找准转换关键点,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适度平衡。
2.1.3设计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投影、幻灯、电影、电脑;适时开展学生活动,大胆创新教学方式。
2.2组织教学,纪律调控。
中等艺术类学校的学生思维活跃,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普遍较差。所以正式上课前的纪律调控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而上课时的调控更要讲究方式方法。
2.2.1坚持教学民主。
“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艺术类学校的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强,要充分体现他们的地位、意愿和作用,但又要服从教师引导调控,步调一致。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如果学生思维中萌发出新知识的幼芽,教师则要及时予以鼓励,激发他们向更广更深的领域探求的热情,但也不能过于突出其个人的“意愿”胡说乱说。
2.2.2突况处理,仔细观察区别对待。
课堂上学生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良行为捣乱课堂,各种不期而至的“偶发事件”常令教师头痛不已。例如,课堂中一学生突发怪叫、两个学生突然扭打在一起。教师不应动口就训而影响课堂气氛,要设法让课堂归于平静。教师要善于用眼睛表达情感,学生在捣乱或开小差时总会不时地看老师是否注意他,这时教师可通过眼光暗示来消除学生的捣乱和开小差的念头,用手势、身体接近暗示或者用提问或点名暗示,等等。当然,如果学生的捣乱行为影响较大时,教师可直接纠正他们的行为,提醒他们应该遵守课堂纪律。
地理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由于地理课的知识包罗万象,中等艺术类学校学生见识广、思维活跃,加上教师个人知识有限,而有时学生也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快速作出反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扭转被动局面。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有效地调控地理课堂教学。
2.3激发兴趣,引导调控。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往往与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是一种智慧,教师应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更要适时适度。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
2.3.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
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质,教师揭示地理知识中的新异之处,可使学生猎奇喜新的心理转化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课堂刚开始,教师如果运用精彩的导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会很快被吸引,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有利于后续教学。因此,教师可适当联系地理科学的新资料、新发现和电影电视节目,如美国大片《2012》、地外文明、各种自然现象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大胆地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和保护学生的热情,层层深入。如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讲到“常见天气系统”时可让学生担任天气预报员,师生合作共同主持“天气预报节目”,让学生参与教学。
2.3.2让地理课堂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社会处处皆地理,地理是最开放的边缘学科,是最容易和社会发生联系的学科。学以致用,许多地理知识都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只有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从中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比如教学“地球的运动”一节时,大家都知道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而出现了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我反问:“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转,会出现什么情况?”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因而,如果教师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这样地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将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有效调控范围内。
2.4语言调控。
2.4.1研究教师课堂话语。
乌申斯基说:“语言是一条最生动、最丰富和最牢固的纽带,它把古往今来世世代代的人连结成一个伟大的、历史上活生生的整体。”教师课堂话语是教师向学生传达信息的主要方式,也是教师调控学生课堂行为的重要手段。研究教师课堂话语,揭示其语言本质与规律,有助于改进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有助于帮助地理教师调节和规范自己的语言,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和具体的话语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课堂调控能力。
2.4.2地理教学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地理课涉及面广,许多的自然现象、人文景观,由于学生生活空间的限制,往往缺乏感性认识,使得一些教材内容也因此变得枯燥无味。教师对这些自然、人文景观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思想感情。比如在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时,要生动形象;讲解地理概念和原理时,要严密准确,化抽象为具体;总结地理规律时,要言简意赅;讲述重点时,要提高音量,适当重复,想方设法创设最佳状态,实现情感体验,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对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2.5情绪调控。
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是影响学生注意力最敏感的因素。学生学习情绪的高低,课堂气氛活跃不活跃,很多时候是与教师的情绪高低相关的。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在课堂上应该情绪饱满,满怀激情。这样,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感染,精神振奋。如果教师上课无精打采,情绪低落,学生也会情绪低落,甚至睡意朦胧。教师在讲解不同的教材内容时,应该表现出不同的神情。比如讲到当前面临的环境、人口等问题时,要用严肃忧虑的神情。这样整个地理课堂教学便处在教师积极主动的情绪调控之中。
班主任必须砥砺一颗豁达的心灵,这是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需要,是走进学生心灵的需要,是疏导自己的心理的需要。人生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一马平川,缺陷和不幸是人生永恒的主题。班主任面对的更多的是崎岖,是坎坷,是重重困难,是无法躲开的“艰辛”——砥砺一颗豁达的心灵至关重要。
现在的学生具有许多长处,同样也具有一些缺陷。不可否认,许多独生子女不懂得感激生活、感激父母,不懂得知恩图报。有的青少年对地球上的动物,对自己的小伙伴,甚至是对精心呵护自己的母亲,乃至对自己的生命,多的是冷漠、仇恨、冷酷,少的是亲情、友情、爱情。他们的心中缺乏爱,缺乏美,缺乏善良,更缺乏生活的激情。他们的心灵中没有争鸣的百鸟,没有斗艳的鲜花,没有潺潺流动的小溪,没有清澈碧透的清泉——甚至没有一丝绿色,是一片寸草难生的荒漠。这就是亟待根治的青少年情感荒漠化。除此之外,还有种种情况,如有的学生追求“个性解放”,有的学生被娇宠过度,有的学生特别自私——这些学生往往不服从班主任的教育,甚至顶撞班主任。对这类学生,班主任就要具有包容、宽容的心态,砥砺一颗豁达的心灵。
砥砺一颗豁达的心灵,就可以爱护犯错误的孩子,就会认识到,青少年思想幼稚,往往会因为一时是非不分、认识糊涂而干了错事,这在所难免。做师长的此时应该以宽大为怀,容许他们犯错误,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引导他们以此为戒、完美心灵。为师者切忌只图一时之快、一时轻巧,将其一棍子打死。这一推或一拉,或许就让人下地狱或是上天堂。班主任能育出一棵参天大树,也能毁掉一棵幼苗。
有一些班主任对曾经用心教育的孩子毕业后疏远、冷漠自己而耿耿于怀。这也是心胸不够豁达的表现。心灵豁达的教育者,必定会采取这样的态度:如果真的培养出了值得自己崇拜的人,那么就把他忘记。而时时想起的是自己的过失,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对于过失,如果还来得及补救,一定想办法补救;如果来不及了,就引以为戒,切勿重犯。淡然忘却施人之恩,念念不忘自己之过,是为人之高境界,更是我们为人师者应该追求的境界。
张万祥,德育特级教师,著名班主任研究专家。
还记得第一堂历史课,刚刚打过铃,一位三十多岁的女教师满面笑容地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了我们的教室。她的头发是披在肩上的,高高的鼻子,瘦削的面孔,樱桃小口,很是漂亮。她迈上讲台后,一边把手里的书放在讲台上,一边用不大的声音喊了一声“上课”。我们起立问好后,她点头示意我们坐下。我们坐好以后,他便满面笑容的开始讲话了:
“哎呀!在此我先向在座的同学们表示祝贺,祝贺你们以优异的成绩坐在了130班,认识了将要与你们一起走过三年初中生活的同学们。而且,你们都很幸运,你们是新宿舍建成后的第一批学生,看这新宿舍多好,我在这所学校教书已经第十个年头了,学校建起了新宿舍我也挺高兴的。”
说到这里,我粗略的估算了一下,她不可能是三十来岁而是四十来岁左右了。看来她是个乐观的人,不然怎么显得这么年轻呢?
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一席话后,都笑了起来。
老师开始讲课了,她的脸上依旧带着那抹微笑。当讲到乾隆后期国事开始衰落时,她说:“出现这种情况是小燕子搞的吗?(当时正在热播“还珠格格”)当然不是,当时怎么会有那样的女孩子呢?真要是有死十次也不够!过去讲三纲五常……”
同学们又笑了起来。
一、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听课评课的教研形式。近年来,这种形式悄悄的、逐渐的被“观课议课”所替代。我们认为,这绝不是简单的一个词语概念的变化。美国语言学家列奥・施皮泽说,“词的变化就是文化的变迁和灵魂的变化”。同样的,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的变化,是人们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是一种内在的教育理念、教育文化的发展。
“听课”是用单一感官,去听课堂,其指向性主要在教师,听教师如何去上课,听教师如何完成教学,重点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步骤;“观课”是用多种感官对课堂教学的多向度观察,其指向性不仅是教师,也有学生,“观课”重课堂的总体效果。听课用耳,听清楚即可;观课用心,感受体验为目的,两者取向不同。
“评课”是以旁观者的视角对课堂教学、对教师做一种价值判断,其潜在的假设是一种二元对立的课堂,非此即彼,不是好的就是有问题的。评课也是一种主客体思维,将自身与课堂截然分开,划出一条界线,置身于课堂之外,以自身的主体性思维对课堂这一客体做出评价。“议课”是以主体参与的方式进入到课堂,将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发展的一个凭借对象,其出发点是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非简单地将课堂的执教者作为等待帮助的客体,而是以课堂中“问题”来引领、促进教师共同解决课堂中的问题,以获得的共同发展。议课的核心是合作、对话,在教师的共同参与中,使教师成为一个善于观察、反思的“智者”型教师。在议课中,课堂、执教者、议者是一个教师发展的共同体。
二、 观课议课的三个层面
我们认为,观课议课由于其特定的价值取向,往往有三个不同的层面,不同的教师群体观议课堂会有不同的层次,这三个层面对课堂观与议逐层深入。
1. 课堂的教学操作技能层面
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是外显的。主要体现在教师的组织教学技能、驾驭课堂的技能、教学应变技能、语言表达技能、把握教材的技能等。这一层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对地理学科教学语言的把握,随手绘图的技能,课堂情境的创设,重难点的把握,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师自身地理专业基本功等等,都是这个层面的显现。
2. 课堂活动映射出来的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层面
课堂活动的每一个细节,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显现出执教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观课议课要从课堂活动中发现教师“意图”。这些“意图”,有些是教师自觉呈现的显性意图;有些是潜在的“意图”,是教师自身都没有意识到的,这些潜在“意图”有可能是与自觉“意图”相反。
显性的教师教学理念。例如,在讲到世界洋流分布时,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讨论南亚季风运动方向,从而得出北印度洋海区洋流的分布规律。这一环节可以看出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潜在的教师教学理念。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观察课堂。这一分组合作学习,教师有没有做相应的合作学习指导,有没有做到先自主、后合作,对合作学习的目标是否有很清晰的思考,注重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创新思维能力等。如果课堂中教师缺乏这些相应活动,那么这种合作学习是一种浅层的,只是一种合作学习的形式,教师潜在的合作教学理念是不清晰的、模糊的,甚至是盲目的。
3.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育教学伦理层面
教育伦理的价值,在于它使教育的本体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使人们对教育的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
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否从规范、约束和限制学生的外在行为转向激励学生内在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升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没有获得人格与职业的尊严,是否获得来自学生的挚诚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在教学活动中与教师的优良师德修养是否和谐自然、浑然一体,都是教育伦理价值的体现。
高中地理,是孕育着浓郁的人文与自然科学气息的学科。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师生活动也是整个基础教育中最能体现教育教学伦理价值的,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教育教学伦理价值观则尤为重要。
当然,在一个课堂活动中,这三个层面不是截然分开的,三个层面往往是揉为一体的,通过技能层面外显,第二、三个层面则隐含在其中。
三、观课议课的不同角度
一堂课到底从哪些角度去观议,也很值得探讨。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个“门道”就是我们从哪些角度观议一堂地理课。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当前我们很多地理课堂往往只重过程,对目标关注不够。殊不知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所有要素的出发点和归宿。缺乏对目标的关注,整个课堂无疑是无头苍蝇,到处乱窜。有的课堂表面上看可能会显得很华丽,但是,细细推究起来,学生什么也没学到,这样的课堂就是典型的对目标缺乏思考。
观议教学目标,我们主要从三个角度。首先要符合课标,符合教材编写者意图。我们要对课标中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细化到对每堂课都有一个清晰具体的目标;其次看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情,也就是这堂课的目标对学生来说是否合适,是不是要求太高或是太低;再者是教师的因素,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素养,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
2. 教学内容
地理教材中的内容众多,知识体系繁杂。哪些要详细的讲,甚至作延伸拓展,哪些内容一句带过,这都属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教学目标,全局把握,重点选择;要根据学情,难易程度适宜,内容容量密度相当。
3. 教学方法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创新性的应用教学方法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地理教学方法很多,在选择与应用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教学目标依然是方法选择的首要因素,培养什么样的地理能力就要相应的运用什么教学方法;其次,教学内容也是影响教学方法选择的重要因素,什么内容用讲述法,什么内容用板画法等都有讲究;另外,学情、教师自身特点都是教学方法选择的重要依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综合性的考虑与选择,既要有人文课程娓娓道来的讲解与描述,也要有自然学科的分析与探究。
4.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