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4:57:40
导语:在骨科围手术期的护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骨折 糖尿病 护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人数逐年增加,临床上一些骨折患者伴有糖尿病的情况也越来越多[1]。由于糖尿病病人的机体抗感染和修复能力下降,手术危险性增加, 对手术的成功和术后的康复有着巨大影响,因此在围手术期对患者的饮食护理和血糖监测是十分重要。我院自2005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骨折伴糖尿病手术患者32例,通过正确的诊治和精心的护理,取的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本组病例共32例,全部施行手术治疗。男性24例,女性8例,其中股骨颈骨折20例,肱骨骨折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4例。年龄34~76岁,平均56岁,患糖尿病史3个月~8年,平均4.5年。术前查体空腹血糖≥7.2mmol/L,餐后2h血糖≥11.1mmol/L,尿糖均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确诊为Ⅱ型糖尿病,手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
1.2 围手术期护理对策与方法
1.2.1 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 由于骨折患者合并糖尿病,害怕术后切口感染,担心手术能否成功,针对这些情况,护士主动与患者交谈,进行入院健康教育,详细介绍相关疾病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列举手术成功病例,体贴、安慰、关心患者,掌握患者的思想动态和情绪变化,满足其合理的需求,取得患者的信任,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康复。
②饮食指导 饮食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给予糖尿病饮食或术前禁食,向患者及家属讲明饮食治疗的重要性,取得理解、配合,使患者的饮食有计划合理搭配,做到定时、定量,禁食高糖食物,以低糖、高蛋白饮食为主,术前3天进流食,如鲜牛奶、豆浆、米粥等。总之,术前既要控制含糖食物摄入,又要保证营养充足,使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避免因营养不良而造成患者术后切口不愈合。
③血糖的监测与控制 严密的血糖监测(空腹和餐后2h)可为手术患者血糖的控制提供可靠的用药依据,防止血糖过高导致酮症酸中毒、血糖过低而出现低血糖休克。
可以静脉使用胰岛素治疗,也可餐前30min皮下注射普通胰岛素,胰岛素的剂量可根据血糖高低调节,使空腹血糖控制在6.5~8.3mmol/L左右,尿糖保持(±)~(+)。④术前准备 术前对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等常规进行检查,对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1.2.2 术中处理
麻醉、某些药物和手术刺激可增加血糖水平。合理选择麻醉方法、药物,维持麻醉适当深度。术中一般不使用含糖溶液,主要使用晶体和胶体溶液。术中可适时监测血糖,如血糖过高,可适当使用胰岛素,防止血糖过低。 转贴于
1.2.3 术后护理
①密切观察病情 根据医嘱选择抗生素治疗。密切观察创面情况、周围皮肤颜色、血运的变化,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引流通畅,切口换药1~2次/d,严格无菌操作。如出现局部坏死组织,及时做细菌培养、试验。将患肢抬高制动,以利血液回流。指导患肢进行肢体功能训练,以利骨折愈合和炎症吸收。
②控制血糖及观察糖尿病的并发症 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控制血糖大幅度波动,为减少患者疼痛可使用快速血糖仪采取末梢血糖进行监测,轮流采取不同部位的末梢血,一般采用q2h或三餐前监测、餐后2h监测。注意查看血糖监测结果。防止发生高血糖、低血糖或酮症酸中毒。如出现低血糖,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③营养支持 鼓励患者早期床上或下床活动,促进胃肠蠕动,增加饮食。减少静脉补液及用药,尽快将胰岛素由静滴改为皮下注射或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有效的营养支持可促进机体康复。
④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加强个人卫生,出汗后及时更换内衣。避免搔抓皮肤,防止各种意外伤,观察受压处皮肤有无发热、红、肿、疼痛等感染迹象,一旦感染应及时治疗,会避免潮湿,经常清洗会,毛巾和盆应专用,用后应在太阳下照射消毒。
2 结果
32例患者均接受骨科手术治疗。术前全身情况准备良好,血糖控制理想。未发生肺炎、压疮等并发症。仅1例出现切口感染。
3 讨论
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易引起皮肤感染,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对血糖控制造成不良影响。从现代医学心理学来说,糖尿病是一种身心疾病,患者的行动不便和精神抑郁[2]产生一系列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如何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我们应认真思考的问题。护患关系是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在提供和接受护理服务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帮助与被帮助的人际关系[3]。在骨科护理中,护士通过主动与患者沟通,做好健康教育,关心、体贴患者,使患者能主动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是手术成功和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因此,心理护理对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围手术期的护理中显得至关重要。糖尿病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对手术、麻醉的耐受能力较差,组织愈合、修复能力差,抵抗病理袭的能力明显下降,从而易引起严重感染等并发症,造成手术失败,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而麻醉及手术创伤等应激状态又可诱发或加重糖尿病,手术前后及术中血糖水平是感染性并发症的高危因素。所以血糖控制在术后并发症防治方面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32例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回顾,可以看出,护理工作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患者的健康和手术后恢复。正确处理患者的心理状况,缓解患者的压力,是一切护理应对对策的基础和前提。对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围手术期的护理重点是心理护理,协助患者通过调整饮食、用药、和血糖监测控制糖尿病,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抵抗力,预防感染,避免并发症,促使患肢功能恢复。
总之,对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围手术期的护理应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然后在从生物体的角度去进行综合的治疗和护理。
参 考 文 献
[1]李小林.病人饮食营养的护理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4年06期.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grading nursing care applied to major lower limb orthopedic surgery during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for the prevention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Methods 60 cases hospitalized in The Third Department of Joint underwent major lower limb orthopedic surge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grading nursing care group). Autar DVT Risk Assessment Scal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risk of thrombosis in both groups on the day before surgery, 1d and 1 week after surgery. Based on the postoperative level of nursing divid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rading of risk of thrombosis, the nurses gave the patients the corresponding grading nursing care for the prevention of DVT. The incidence of DVT, postoperative evaluations of Autar DVT Risk Assessment Scale, 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scores of grasp of health knowledge about venous thrombosi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he surgery, 1 case i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had muscular venous thrombosis, while no patients had that in the grading nursing care group. The evaluations of Autar DVT Risk Assessment Scale of the grading nursing care group at 24h, 1 week after the surgery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grading nursing care group, respectively. Leg circumference measurement showed that in the grading nursing care group, the swelling of the affected lower limb was more severe than that of the uninjured side 4-7 days after the surgery. And the 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grasp of health knowledge about venous thrombosis in the grading nursing care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Dividing the level of nurs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rading of risk of thrombosis is of good guidance for the prevention of DVT, which also fully reflects that the level of nursing corresponds to the nurse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the availability of nursing resource is improved thereby patients can be provided with high-quality, safe and efficient nursing service.
[Key words] Grading nursing care; Major lower limb orthopedic surgery; Prevention; Venous thrombosis
与其他科疾病相比,骨科大手术易诱发血栓。《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指出:全髋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术和髋关节骨折手术DVT发生率是43.2%。但是部分患者表现不典型,甚至无症状。因此,预防VTE是减少上述后果的最重要的措施。静脉血栓的预防在护理工作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
分级护理制度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是针对不同病情的病人依据国家卫生部统一制定的分级护理标准和要求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及照顾的制度。分级护理工作模式在我国从1956年开始一直沿用到现在。伴随现代医学模式的变化,临床实践中也表现出了很多不足之处。
探讨护士应用静脉血栓风险级别以此确定护理级别,实施分级护理措施对骨科大手术后患者在静脉血栓健康知识掌握、术后Autar评分、护理服务满意度等方面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5月―2014年7月在该院行下肢大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分级护理组。常规护理组30例,男性9例,女性21例,年龄(61.10±11.41)岁,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4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12例,双膝同期置换1例;分级护理组30例,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龄(59.50±13.40)岁,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3例,双髋同期置换1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11例,双膝同期置换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一般护理方法 按照骨科手术前后护理常规实施护理。术前给予患者皮肤、肠道准备、疼痛管理等健康宣教;术后遵医嘱实施级别护理,给予饮食、、功能锻练等康复指导。
1.2.2 Autar量表评价标准 Autar量表对于手术科室较适宜。主要包括年龄、活动受限度、体重指数、手术、特殊危险因素、外伤、高危疾病这7个评估项目[1]。其中“外伤”只是在手术前评估,“手术”是手术后评估项目。评估计分时取患者各个项目的最高分,总分不超过10分是低度危险,DVT发生率为10%,总分在11~14分是中度危险,DVT发生率为11%~40%,总分不低于15分是高度危险,DVT发生率高于41%[2]。
1.2.3 护士培训 首先对全科医护人员进行深静脉血栓相关知识培训。内容主要有静脉血栓栓塞(VTE)基础知识,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Autar量表应用评估方法、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流程、围手术期血栓风险评估表填写等。教育培训能增强临床护士的风险意识、法律意识,提高护理人员风险防范能力。其次,对全体护士进行分级护理方法的培训,使每一名护士了解护理级别与护士层级相对应的划分方法。
1.2.4 Autar量表评估方法 于术前24 h、手术结束后24 h、术后1周分别进行评估。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症状、既往疾病及手术史、活动能力,得到BMI(体质指数),根据Autar量表逐一对项目评分,然后累计各项分数得到首次评估结果。
1.2.5 术后分级护理方法
1.3 分级护理干预措施
1.3.1 术前护理 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健康指导。利用自行设计印制的静脉血栓防治手册,向患者详细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后果及常见症状,以增加患者疾病知识及提高防范意识。根据首次评估的分数,对≥10分的中、高度危险患者,嘱其忌烟酒,防止摄入高胆固醇食物,进行低脂富纤维素饮食,多饮水,保证大便通畅。告知其术后早期主动进行功能锻炼的重要性,然后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
1.3.2 术后护理 ≤10分的低度危险患者,护士应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实施基本预防护理。①术后患肢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②将患肢抬高:置于心脏水平位置20~30cm,切记不要将膝下?N窝处单独垫高,防止小腿出现静脉回流,防止静脉回流障碍。③仔细观察:仔细观察患者在术后血压、脉搏、呼吸及肢体改变情况。以及对皮肤色泽、温度及患肢肿胀程度的变化观察。④早期锻炼:指导患者术后第1天开始双下肢踝泵锻炼,以及做深呼吸运动,以利血液循环。⑤保护血管:为保护血管尽量避免患侧下肢输液选取上肢静脉,尽量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防止重复穿刺及抽血对血管壁造成损伤。⑥疼痛护理:疼痛属于一种应激反应,应激状态会引发免疫功能下降、凝血功能异常、血栓形成或肌张力升高,对患者的功能锻炼造成影响。将患者疼痛减轻能够落实护理计划,实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根据疼痛评分,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常规术后使用外周静脉止痛泵。通过音乐、读报、聊天将患者注意力分散。如果有剧烈疼痛者,可遵医嘱使用镇痛剂。11~14分为中度危险。护士除完成基本预防外,增加物理预防方法实施护理。①通过测量大腿周径来判断肢体肿胀程度。测量方法:由同一位护士每日同时、同部位测量患者左右两侧大腿周径,测量位置为髌骨上方10~15 cm处结合患者的症状,如患者自觉患肢有肿胀、疼痛感且活动后更甚,皮肤有发绀,潮红、表温上升,提示有发生DVT的可能。②遵医嘱给予A-V血液循环驱动器治疗每日1~2次。③建议改变生活习惯:戒烟、戒酒、控制血糖、控制血脂。≥15分为高度危险。除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外增加药物预防方法。研究显示,大约50%的DVT在术后第1天出现,30%在术后第2天出现,这就提示早期预防的重要性。①严密观察患者是否有突发呼吸困难、胸痛等肺栓塞情况;注意是否在注射部位皮下出血。②术后复查X光片,最好采取床头拍片。③手术后立即给予A-V血液循环驱动器持续治疗12 h,次日改为2次/d。④对抗血栓药物预防性使用,通常在术后12 h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1/d(从手术后直到下床活动)。并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d。
1.4 评价指标
本研究方案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伦理委员会论证批准,并征得调查对象知情同意。对两组患者满意度、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术后Autar评分进行评价。发放调查问卷6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组间计量资料比较行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与体重指数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Autar评分比较
术后24 h、术后1周Autar评分比较分级护理组均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分级护理组术后健侧与患侧腿围比较
分级护理组患者术后4~7 d患侧下肢比健侧肿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患者满意度及静脉血栓健康知识评分比较
分级护理组患者的满意度和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很长一段时间DVT的预防被认为仅仅是临床医生的责任和护理人员无关,因而我国临床护理人员缺乏对深静脉血栓知识了解,以及其重要性的认识[3]。术前的骨科病人由于创伤骨折、卧床制动、被动等其下肢静脉呈现血流滞缓、高凝状态[4],发生DVT很容易。但是DVT的发生有一定隐匿性,所以对DVT的危险性的评估有利于预防该病。
通过Autar量表能够筛选出中、高危风险患者,有利于尽早采取预见性护理及治疗措施。赖丽英等[5]经Autar量表评估、干预后,显著降低脑出血后DVT的发生率,干预组发生DVT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分级护理制度作为医院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是护理人员进行临床护理的重要依据。研究表明[6],日本分级护理主要从病人的生活自由度、需要观察程度将其分成四级三度,这两方面合并共12级,如A1、B2……人为分级护理中病情观察与生活护理属于不同的两个方面,有的患者需要完全的生活帮助,对于病情则不需要密切观察。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护士越来越多,护士也相对拥有一定下“护嘱”的能力[7]。
表2显示,术后24 h及术后1周Autar评分比较,分级护理组均低于常规护理组。
表3显示,分级护理组患者术后4~7 d患侧下肢比健侧肿胀明显。对每例下肢大手术患者静脉血栓的个体风险性进行连续客观评价,按照风险程度不同采取干预措施。术后48~72 h对高危风险患者进行重点标示、床边交接、重点观察。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挽救患者的生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增强护士风险评估能力。
表4中,根据患者术后Autar评分确定护理级别包括护士的参与,相比单纯由医师下医嘱的护理级别,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及静脉血栓健康知识得分都优于对照组。次评分方法对护士评定病人护理需求更有意义,也能帮助护士长有效管理病区人力资源,为实行弹性排班奠定了基础。按照DVT风险等级进行分级护理,避免了护理工作中的漏洞。它能让相同能级的护士按照风险级别的护理干预措施来管理相同风险等级的患者,充分体现了护士层级管理的意义。为科室护理人员梯队建设、专科建设、人才培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在确保基础护理规范化落实的同时,完成对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的病情监测、对治疗与康复效果的观察、对机体状况和危险因素的评估以及并发症的预防,让患者得到与护士接触的更多时间,有利于早期发现病情改变,采取合理科学的防范措施对机体状况评估,以降低危重、长期卧床、大手术后患者的并发症,达到切实保障患者安全,提升护理质量的目的。
胫骨平台后外髁骨折临床较少见, 常由于严重暴力损伤所致, 治疗不当常影响膝关节功能。由于胫骨平台后侧髁骨折骨折块靠台后侧,显露时比较困难,加上此类骨折临床上比较少见,目前并无统一的手术入路供选择。后外侧、内侧入路及联合入路在治疗该类骨折中表现出其优越性[1,2]。为使患者早日康复, 除给予及时合理的治疗外, 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也很重要。我科自2007年1月-2010 年10月采用后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髁骨折28例, 现将术前、术后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8例, 男19例, 女9例, 年龄17-65岁。按Schatzker[3]分型, Ⅰ型3例,Ⅱ型7例,Ⅲ型11例,Ⅳ型5例, Ⅴ型2例,其中重物砸伤5例, 运动损伤8例, 车祸伤12例为闭合性损伤,另有车祸伤3例为开放性损伤。合并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7例, 半月板损伤8例。所有患者均于伤后3-11d 手术; 术后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的7例病人行支具外固定4周, 余均未行外固定。
2护理
2. 1术前护理
2.1.1病情观察:本组病例仅有3例局部伤口开放、出血多,1例有创伤出血性休克。对此类开放性骨折,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以及皮肤的色泽、温度的改变,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及时给氧。活动性出血给予加压包扎,上气压止血带并标明时间有效地止血,尽量少搬动患者防止继发损伤神经血管,及时与医生沟通,积极配合抢救。
由于胫骨平台后髁紧邻动静脉和胫神经,对大多数胫骨平台后侧髁闭合性骨折,护士应注意观察伤肢足背动脉的搏动和足趾感觉和运动的变化已排除有无继发的神经和血管损伤。如见局部肿胀迅速且伴有足背动脉消失或减弱, 提示动脉破裂可能, 应立即报告医生, 紧急处理。同时,对于高能量损伤还要留意头部腹部和胸部等重要器官部位的损伤情况。
2.1.2心理护理:由于突发的创伤性事件,患者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家人,日常生活规律被打乱,患者不了解病情和预后,加上疾病所带来的种种不适,这些精神和躯体的双重打击,导致患者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甚至发生精神失常。此时,护士应在熟练地、迅速地做好术前准备的同时, 耐心地进行宣教, 介绍成功病例, 用专业知识简明扼要地讲清道理, 使患者情绪稳定, 使其积极地配合手术治疗。也可介绍患者和手术后已康复患者间进行交流, 吸取经验和力量, 树立信心。
2.1.3患肢制动:为减轻局部出血、疼痛和肿胀,常将患肢制动并抬高, 或采用局部冷敷。用石膏外固定时, 膝关节要置于功能位。将膝关节置于屈曲20°左右, 以减轻股骨髁对胫骨平台的压力。肢体肿胀严重, 多数患肢出现张力性水泡; 因此应将肢体在功能位固定, 抬高肢体水肿, 密切观察肢体血运, 无菌处理张力水泡, 指导或亲自进行患肢按摩, 促进水肿的消退, 防止皮肤破溃压疮而影响手术。
2.1.4备皮: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是有创手术, 需放内固定材料, 为防止术后感染, 在清刮汗毛时一定不能刮破皮肤(特别是由于肿胀严重而出现大面积张力性水泡时), 术前的皮肤破损会增加术后皮肤的感染及坏死率。
2.2术后护理
2.2.1生命体征监护:任何麻醉后和任何年龄的患者都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给予心电监护, 如有异常随时报告医生, 并根据血压和病情调整输液速度及用药顺序。
2.2.2术后心理及疼痛护理:及时反馈手术情况,护士恰当地告知手术情况,注意多传达有利信息,减轻患者的疑虑。术后随着麻药的消退,患者伤口开始疼痛,出现烦躁不安和痛苦,要及早告知术后24h内切口最痛,48h后即明显减轻,教会其放松的方法,必要时可遵医嘱适当使用有效、安全的镇痛剂。
2.2.3预防深静脉血栓护理:术后为了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既指导家属从踝关节向膝关节挤压腓肠肌,使肌肉处于被动活动状态,促进血液回流。同时,使用低分子肝素钙2500IU皮下注射,每日1次,共7d。
2.2.4引流管护理:为防止切口内渗血积聚造成血肿而发生感染,切口内放置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减少局部受压,以影响静脉回流,负压吸引器维持在1/3左右,负压过大、过度吸引会造成伤口出血增多,一般在术后24~48h内拔出引流管,及时准确记录引流量。
2.2.5加强皮肤护理:有部分患者患肢皮肤剥脱,内固定术后疼痛,有的合并腹部损伤,不能也不敢翻身,肢体较长时间放置一固定位置,可造成局部压迫坏死,加重患者感染及肢体坏死的机会,延误病情,严重者可造成肢体残疾甚至截肢。所以我们做好基础保持肢体功能位: 患者在入院后首先指导其保持肢体正确的功能位, 保持膝关节屈曲5°或伸直0°。最大限度地避免发生畸形, 以免影响以后的功能恢复。
2.2.6伤口护理:有两例病人后侧伤口出现了延迟愈合。究其原因,考虑为后侧伤口受压,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因此,术后早期可以用软垫把后侧伤口部抬高悬空。结合前侧伤口,指导病人侧卧休息,避免伤口长期受压。
2.2.7出院指导:对患者及家属宣讲骨折有关知识、功能锻炼方式。出院后继续加强功能锻炼, 以增强关节活动度, 定期上门检查功能锻炼及骨折愈合情况; 未在本地的患者嘱其坚持功能锻炼, 定期门诊随访, 保证出院后治疗的连续性和康复锻炼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党洪胜, 何少斌, 常巍. 胫骨后侧平台骨折的治疗[J]. 临床骨科杂志, 2008, 11(2): 171-173
〔关键词〕骨科患者;围手术期;外来植入物;器械管理
骨科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手术,且手术过程比较复杂,需要运用到大量的器械医疗设备,为保障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护理人员应做好对应的术前准备和围手术期护理,基于此,本研究重点探讨骨科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配合体会以及器械和外来植入物的管理方法,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20例骨科患者,男78例,女42例,年龄24~62岁,平均(37.5±2.6)岁;患者手术类型:92例植入接骨板,8例脊柱内固定,12例膝关节置换术,8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均采用骨科外来植入物和器械,器械的专业操作性强,医学与器械生产公司形成良好合作关系,共同确保手术的安全性。1.2方法120例均给予围手术期针对性护理,成立专门的骨科患者护理小组,并制定科学的手术室操作规章制度[1],加强相关护理人员的培训,提升其专业操作技能,从术前、术中和术后3个环节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1.2.1手术前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进行手术前,应及时到患者病房巡视,与患者进行必要的沟通,通过查看病历、交谈等方式[2],掌握患者的病情与常规检查结果。仔细向患者说明手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手术的安全系数,术前身体调整方法,要求患者全面配合手术,提升患者的依从性和疾病健康知识知晓率。同时,护理人员需关注患者的心态变化,当患者出现焦虑、消极等不良情绪时,必须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给患者讲解手术成功的案例,增强患者手术信心,调整患者身体、心理状态。1.2.2手术过程护理护理人员应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对相关手术器械进行消毒杀菌,如垫、高频电刀等,在术中挪动患者时,应指定4名以上的专业人士,利用腰背部垫横单,将患者以平托的方式移到手术床上,保障患者的舒适性。为患者建立其静脉通路,调整好患者麻醉,密切关注患者手术的进行情况,及时给主刀医师传递器械,提升手术的效率。与器械管理人员一起清点手术器械、设备、植入物数量,并做好记录。植入物的产品保证书一式三份,一份须粘贴在护理记录上,放入患者的病例档案,一份须粘贴在植入物的登记本中,另外一份须粘贴在材料登记表中,经由相关医师签字,以备日后查证。1.2.3手术后护理关闭患者体腔前,护理人员、器械管理人员应再次共同确定器械数量。在完成相关工作后,跟台人员应仔细对外来器械进行清洗、去污、消毒、杀菌,对器械及时烘干与上油,由双方人员确认无误后,在清洗单上签字。其他手术器械经由护理人员清洗后,须统一送至CSSD中心清洗消毒[3]。此外,护理人员应护送患者转入普通病房,并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好引流管、敷料更换等方面的护理工作。1.2.4管理器械与外来植入物的方式在患者进行手术前,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手术类型与方式,联系对应的器械公司,将手术所需要的外来植入物和器械统一送到CSSD去污中心,手术科室派遣专门的护理人员去到CSSD去污中心,与器械公司的人一起清点核查器械,包括患者的性别、姓名、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植入物类型、数量和规格等。双方人员确认无误后,在清点签收单上签名。CSSD在接收医院送来的器械后,应及时对器械进行清洗、去污、检查包装等,包装中放好5类化学方面的标示卡,包装外粘贴相关指示胶带,标注患者姓名、具体手术时间、主刀医师、消毒负责人等,完成以上工作后,须做好生物监测工作,只有确定生物监测合格后,才可送到手术室。1.3评定标准护理满意度评定:对手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护理质量进行评定,总分共100分,每项25分,85分以上为非常满意,84~60分为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结果
120例骨科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通过调查其护理满意度情况可知,非常满意115例,满意5例,不满意0例,护理总满意度达100.0%。
3讨论
骨科患者大多采取手术的方式,在手术过程中通常会应用大量器械和外来植入物,为确保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强其管理,并配合对应的围手术期护理。首先,做好患者术前病房巡视,提升护理人员骨科专业知识技能,增强患者康复信心;其次,护理人员应全面掌握器械的应用方式与其独有性能,严格遵守手术操作程序,加强与主刀医师的配合,科学地缩短患者手术时间,避免患者出现其他感染等并发症状;最后,规范地接收外来植入物,保障器械的质量,从而提升患者手术的成功率。本研究中,对120例骨科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并加入对应的器械和外来植入物管理方式,经过手术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达100.0%。综上所述,将针对性围手术期护理方式和器械、外来植入物管理用于骨科患者护理过程中,能有效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马慧罗,王晓娟,王湘萍.集束化护理在预防外来器械手术部位相关感染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2):260-261.
[2]江淑芳,刘惕,周健,等.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4):332-333.
关键词 卧床骨科压疮危险因素
压疮是指任何组织因长期受压而导致的皮肤及深部组织的损伤,易发生在一些骨质凸出的部位,如股骨大转子、足跟部、骶尾部、坐骨结节部等。压疮尽管不是原发病,多发于老年人,其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延长住院日,而且影响疾病的康复和降低生活质量[1,2]。我国虽然还缺乏压疮发生率的具体统计数字,但医疗费用也非常巨大。有调查显示,创伤骨科期卧床患者围手术期压疮的发生可导致每名患者的住院花销增加2400元[3]。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创伤骨科期卧床患者围手术期压疮危险因素,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2月~2011年12月收治创伤骨科期卧床患者150例,男72例,女78例;年龄23~78岁,平均56.23±6.12岁;手术持续时间120~550分钟,平均337.15±139.86分钟;住院时间1~60天,平均8.34±1.35天;既往手术史73例,合倂内科疾病45例,既往压疮史1例。
观察指标:本文围手术期的观察指标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生命体征、压疮发生史、既往手术史、住院天数、禁食时间、术前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糖水平、血总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总数、血红蛋白、手术、麻醉方式、体温、术后禁食时间、手术名称、疼痛评分、患者首次主动运动时间等。
调查方法:术前1天下午进行访视,记录患者的有关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由患者病历中获得,如果同一项目术前有多次结果则记录离手术日期最近的1次,由研究者亲自发放问卷,让患者逐条阅读后填写,本次调查问卷的有效率与完成率100.0%。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用X2检验比较有关分类因素压疮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术后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P
结果
压疮发生情况:经过观察,本组患者有18例发生压疮,发生率12.0%,表现为皮肤出现压红、疱疹。
危险因素:分析了各指标间的相互作用,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骨科择期手术患者是院内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本研究中创伤骨科期卧床患者围手术期患者压疮的发生率12.0%,高于医院压疮发生率的平均水平,可能与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中患者年龄过大有关。
在发病因素中,本文结果显示年龄、淋巴细胞总数、血红蛋白含量和首次下地时间是创伤骨科期卧床患者围手术期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P35g/L的患者压疮发生率分别为21.4%、7.7%[5]。此外,创伤骨科期卧床手术患者可能由于术前检查和术前准备使营养摄入减少[6],尤其是某些合倂多种内科疾病的患者,术前准备时间长达10~15天,使术后压疮发生的危险性增加[7]。而术后首次主动运动时间指标是危险因素,表明术后首次主动运动越晚发生压疮的可能性越大。
总之,创伤骨科期卧床患者是院内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应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应鼓励患者尽早主动运动。
参考文献
1蔡淑玲.应用持续性质量改进法防治褥疮的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1,16(6):467—468.
2张世民.压疮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5,14(5):193—195.
3张长惠,秦惠基.采用评分法针对危险因素预防压疮[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8,15(5):202—203.
4谢小燕,刘雪琴.护士压疮防治相关知识现状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82—83.
5王春生,时志斌,刘安庆,等.脊髓损伤截瘫患者血白蛋白变化与压疮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4,18(8):1422—1423.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经皮加压钢板;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单位:455000 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手术室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患肢缩短、内收或外旋畸形等活动受限,手术治疗以恢复或保持正常颈干角、前倾角以预防髋内翻畸形为主[1]。笔者总结经皮加压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骨科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期间3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经临床症状、体征、髋部正侧位X线片和CT骨扫描等检查确诊,均为闭合性损伤,符合徐卫东等著[2]《实用骨科治疗学》中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描述,排除手术禁忌症和临床资料不完整等患者,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54~78岁,平均(627±54)岁;EvansJensen分型为ⅡA型9例,ⅡB型19例,Ⅲ型8例;受伤至入院间隔1~8 d,平均(36±14)d;合并高血压19例,糖尿病11例,冠心病8例,其他疾病10例。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行全麻或连续性硬膜外麻醉,牵引床牵引配合手法复位满意后,在大转子斜坡水平做髋部外侧切口,然后沿股骨干长轴做骨膜外插入,C臂机透视下确认钢板位置后,施术者采用钢板夹固定,做辅助切口并沿股骨颈方向导入2枚导针,依次置入股骨颈螺钉,最后将股骨干螺钉置入,确认位置满意后逐层缝合。
2 结果
经皮加压钢板治疗后,手术时间54~79 min,平均(635±86)min;出血量69~118 ml,平均(1005±204)ml;住院时间8~16 d,平均(107±34)d,所有患者配合围手术期护理措施,经影像学复查显示骨折愈合良好,未出现二次骨折和严重手术并发症病例。
3 围手术期护理
31 术前护理 入院后,护理人员立即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当前病情情况,本次手术治疗方法的可靠性,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可能的预后情况等;完善相关检查后,根据病情需要给予内科基础性疾病治疗以适应手术需要,详细记录术前生命体征变化;协助患者行股骨踝上货胫骨结节骨牵引术[3];指导患者联系抬臀训练、床上大小便和患肢等长收缩训练等以预防骨骼肌失用性萎缩。
32 术后护理 麻醉清醒后,护理人员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尤其重视高龄骨折和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患者,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值班医生,并配合对症处理;术后早期采取半卧位,鼓励患者行扩胸和深呼吸运动,翻身扣背以预防坠积性肺炎和肺部感染;保持会清洁,嘱咐患者多饮水以预防泌尿系感染;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患者适当抬高患肢,保持髋关节和膝关节稍微屈曲以促进静脉回流,配合深呼吸和咳嗽运动预防腹压升高和深静脉血栓[4];密切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和浅静脉充盈情况,耐心听取患肢的主诉以树立治疗信心。
33 出院指导 嘱咐家属掌握床上翻身锻炼、站位训练、坐位锻炼和扶拐行走等动作要领,从而促进骨折早期愈合;指导患者患肢逐步负重练习,术后1月末、2月末、6月末以及12月末复查以确认骨折愈合情况;在营养师的指导下合理膳食,确保一定时间的日照和适量的运动,根据病情需要给予预防骨质疏松类药物[5]。
4 小结
经皮加压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确切,配合围手术期护理措施,能够通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促进患肢早期康复等措施降低手术风险,且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在降低致残率、病死率、改善生存质量和促进患肢早期康复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对围手术期护理措施继续探讨。
参 考 文 献
[1] 郑荷娟,洪晓琦经皮加压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护理.护理与康复,2011,10(11):974975.
[2] 徐卫东,侯铁胜实用骨科治疗学.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225.
[3] 吕玉华PCCP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8):2829.
【关健词】髋部手术 静脉血栓栓塞症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214-01
骨科髋部手术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高,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1] 。我科通过对此类手术患者的术前、术后有效护理干预,明显减少了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5例,男151例,如174例,年龄最大95岁,最小34岁,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11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3例,髋部周围骨折手术199例。
1.2 治疗结果 本组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28例,发生率8.61%。其中肺栓塞死亡3例,均发生在手术一周后。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针对髋部手术均属于骨科大手术,患者易产生恐惧、焦虑、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活动,护理中应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详细向患者讲解病情手术方案,手术医生,技术水平及预后情况,以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活动,取得患者及家属理解,积极配合治疗。
2.1.2 消除不良生活习惯。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发现对手术不利的习惯及时指导患者改正,有些患者有吸烟史的,护士应与其讲解香烟对手术后血管的损害,香烟中的尼古丁物质易引起血管痉挛,损害血管内皮组织,造成血小板吸附血管壁上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理解后立即戒烟。
2.1.3 饮食指导 患者术后需卧床,胃肠活动功能相对减弱,嘱其饮食应可口、易消化,忌生冷、油腻辛辣,多吃新鲜蔬果、水果、鱼和瘦肉,加强机体营养支持,以增加抵抗力,提高手术耐受性。
2.1.4 术前功能锻炼指导。术前常规训练病人床上大小便,指导患者使用骨科多功能牵引床抬臀及踝泵运动,股四头肌静力舒缩运动及扩胸运动。
2.2 术后护理
2.2.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切口渗血情况,疼痛情况以及引流量,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禁用止血药物,常规应用舒血宁或者血塞通,预防血栓形成,对无禁忌症者,常规使用弹力绷带绑扎患肢,利用机械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2.2.2 术后功能锻炼指导 术后6小时麻醉消失即行股四头肌静力舒缩及踝泵运动,使用骨科多功能床吊环行抬臀活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5-7天即可扶双拐下地,患肢禁止负重,髋部周围骨折手术患者根据其伤情尽早下地活动,一般伤后7-10天扶双拐下地患肢禁止负重,若合并上肢伤则予以早期坐轮椅下地。
3 体会
髋部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陆芸等[2]报告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5.7%。吕厚山等[3]报告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7.1%(24/51)早期功能锻炼可促进静脉回流,有效防止静脉血栓形成。腿部肌肉尤其是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存在许多静脉窦,这些静脉内的血液几乎只有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仰卧时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因此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4]。本组患者我们通过术前、术后早期有效的各种护理干预措施,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61%,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中华骨科杂志,2009,29(6):602-604.
[2]陆芸、马宝通等.骨科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研究.中华骨科杂志,2007,27(9):693-698.
[关键词]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护理
骨科大手术主要是指胫腓骨骨折,股骨骨折,髌骨骨折,内外踝骨折等。而在骨科大手术术后,患者易形成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DVT是一种静脉内血凝块阻塞性疾病,而术后下肢DVT的发生可直接威胁病人的生命。为探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措施,笔者选取我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如下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我院发生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2例,女19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53.12±9.32)岁。
1.2研究方法采用总结回顾分析法,将研究对象的病例资料、临床治疗资料等搜集整理,并与经治医师、责任护士共同探讨病例,探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措施。
1.3统计学方法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分析
2.1基本病情所有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患者基本病情如表1所示。临床表现为术后患肢肿胀、疼痛、发硬,并在活动后加重,血栓部位出席压痛;部分患者的患肢皮温降低,皮肤呈青紫色,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部分血栓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的患者,出现Homans征与Neuhof征阳性。
表1患者的基本病情分类分析
基本病情 例数 比例
急性 37 72.55
慢性 24 47.06
膝部 30 58.82
髋部 22 43.14
踝部 7 13.73
髂静脉、股静脉血栓 41 80.39
其他 7 13.73
2.2护理与治疗结果本次共调查骨科患者479例,其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1例,发生率为10.64%。均采用了药物抗凝治疗、机械预防措施,对于肿胀的肢体适当给予外敷中药,以迅速减轻患者的肢体肿胀。经治疗并护理后,本组51例患者中,治愈34例,好转1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4.31%。治疗1个月后,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复查,显示其肢体静脉血栓消失。随访3个月,所有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3讨论
DVT是骨科下肢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不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极有可导致患者下肢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致残,严重者并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有研究指出DVT中肺栓塞高达39%~41%[2],所以,做好护理工作十分重要。应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患者采取各种活动方式加强静脉回流,从而有效避免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将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首先,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在手术前,对择期手术患者健康教育,讲解静脉血栓形成的,使其了解静脉血栓形成的有关知识。使其明白术后早期活动的必要性,并教会其在床上做有利于健康回流的运动,使其能够在术后尽早进行下肢主动运动训练教会患者做下肢、足和趾的主动运动[3],从而有效避免静脉血栓的发生。通过上肢静脉采取静脉输液及麻醉给药,从而避免下肢静脉。在患者手术完成回病房后,卧床时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及大声咳嗽,从而利于静脉回流。6h后即鼓励患者做下肢、足和趾主动活动,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从而加强腓肠肌按摩,在术后6~8h可下床活动[4]。在患者的患肢肿胀明显减轻后,则指导其下床适当活动,以增强肌肉收缩,从而加速静脉血液回流,并防止新的血栓形成。活动的过程应循序渐进,必须避免久站。由于遗留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活动后肿胀等的患者部分患者,应在活动时遵照医嘱,穿医用弹力袜,从而减轻症状,利于静脉血液回流,告知患者在休息时也应抬高患肢。
第二,心理护理。多数患者因肢体疼痛较重、肿胀而担心手术的预后,加之患者长期卧床,与朋友、家人交流较少,本身就存在抑郁情绪[5]。此时,护士要主动与患者交谈,用微笑与真诚打开患者心,通过讲解成功病例而增强患者的自信心,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使之能积极配合治疗。
第三,饮食护理与护理。诱发DVT的重要原因是血黏度增高,所以应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饮食,尽量保持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从而有助于患者康复。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肢情况,如有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疼痛时情况是,则要保证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并调整期,使患肢保持高于心脏水平面20~30cm[6],从而利于其静脉血液回流,以减轻其患肢肿胀。严禁采取热敷、针刺和按摩的护理方式,以防栓子脱落形成肺栓塞。避免对患肢挤压严格制动,以利于静脉回流,促进消肿,并防止血栓脱落栓塞重要器官。
第四,溶栓护理。在急性期患者使用了大量的溶栓、抗凝药物,因此应密切观察其凝血功能的变化,严密监测其出血倾向,一旦发现患者存在牙龈出血、皮下出血、鼻出血、黑便、尿血等出血情况,则应及时通知医师。患者在急性期血栓较疏松,容易发生血栓的脱落。所以在溶栓治疗时,护理人员必须应警惕肺栓塞的发生,并对出现的胸痛、呼吸困难、咯血、咳嗽及紫绀等情况的患者高度重视。一般在血栓形成在骨科大手术1~2周内发生,切多发生在久卧开始活动时,因此在这段时间不仅要做好抗凝治疗的早期预防(可应用双香豆素),同时指导患者卧床休息,且避免动作过大的床上活动时。
第五,加强出院指导。患者出院之前,应由专门的护理人员为其讲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并要求家属配合,留下患者的联系方式,以保证能够做到定期回访。督促患者做好定期的复查,以提高其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苏子新,彭桂英,席会文,等.血府逐瘀汤加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4):75-76.
[2]李进.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7,11(4):521-522.
[3]马荣艳.骨科术后整体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85例护理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5):102-103.
[4]冯娴,崔丽娜,韩轶梅,等.下肢静脉泵在骨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研究及护理[J].护理研究,2010,24(10):2793-2794.
[5]陈敏,李丽.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2):119-118.
【关键词】骨折;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预防;并发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347-01
在骨科部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比较常见的骨科并发疾病,患有深静脉血栓疾病的患者血液在静脉内的正常凝结功能被破坏,静脉回流受阻而机体功能异常。国外研究报道,骨科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在20%-40%,并且下肢深静脉血栓很可能引起肺栓塞,病症严重的患者可能会猝死。因此,在治疗骨科疾病中如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护士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了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来我院接受骨科疾病治疗的123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护士在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手段后,只有3位患者出现了下肢深静脉血栓,没有肺栓塞死亡的病例发生。现将护士护理工作的心得体会整理后进行如下汇报。
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了123位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患者98位,女性患者25位,整体年龄集中在20-68岁之间,平均年龄44岁。患者骨折情况如下:14位患者股骨颈骨折,34位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38位患者股骨干骨折,30位患者胫腓骨骨折,7位患者髌骨骨折。所有的患者都没有骨折病史,没有在医院接受过任何形式的骨折治疗。因此,本次研究结果不受其它骨折治疗手段干扰。
2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
目前,医学界公认的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是Virchow在1856年提出来的,包括血流缓慢、血管内膜受损、高凝状态三个类型,现逐一对导致这些因素的原因的进行分析,以便针对性的采取预防和护理措施。
2.1血流缓慢
2.1.1手术时间如果患者接受手术的时间过长,下肢深静脉瓣就很可能形成淤血性血栓巢穴,阻碍了血液的正常流动,会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2.1.2麻醉患者接受麻醉后,麻醉部位周边的静脉就会扩张,下肢肌肉会因为麻痹而暂时失去收缩功能,干扰了血液流动。
2.1.3如果手术使患者长期紧张、焦虑,机体内会自动产生应激状态,会增加血液的粘稠度,血液流速减缓。
2.1.4卧床骨折导致患者长时间卧床,血液不畅。
2.1.5骨折引起股静脉内膜细胞损伤,软组织肿胀,对下肢深静脉造成挤压。
2.2血管内膜受损在手术中给患者执行电凝时,长时间被动及脱位、复位对肢体牵拉等活动会使得血管内膜被破坏,压砸伤等外力强压导致的骨折也可能直接损坏病人的血管内膜。
2.3血液高凝状态血液高凝比较普遍,失血过多或者过量输液都可能引发该问题,当患者被感染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3预防及护理措施
3.1术前预防及护理患者来就诊前,要详细了解其病史。对容易伴有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如肥胖、心功能不全以及有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脂等相关检查,同时做好深静脉血栓疾病的宣传工作。骨折失血过多的患者要及时提醒医师输血处理。卧床的患者抬高患肢,保证静脉回流正常。还要为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少吸烟、鼓励清淡饮食、指导患者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对于疑似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要及时做好B超检查。此外,还要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术后预防及护理
3.2.1一般预防及护理一般预防及护理主要是做好患者日常的护理工作。手术后24小时内要注意观察患者肢体的颜色、肿胀及静脉充盈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汇报给医师。鼓励患者每天饮水2000-3000ml,防止血液粘稠度过高。避免在患肢进行静脉穿刺,不要在患者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可以进行一些适当的主动或被动活动,如足趾及踝关节屈伸活动,一般每日3-5次,每次5-10min;做股四头肌及腓肠肌的等长收缩,3-5次∕日,每次10-20min,保证静脉回流的正常运行。避免长时间卧床,以每1-2h翻身一次为宜。多与患者进行沟通,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
3.2.2机械预防及护理在手术完成后,可以用弹力绷带、弹力袜,使用下肢功能锻炼器(CPM)及使用间歇性加压泵,均可减少静脉淤滞和增加回流,尽可能的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可能性。
3.2.3药物治疗针对患者的情况选用药物治疗,如高凝状态患者,可以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注射液等药物进行预防治疗。用药后,要注意观察患者切口的变化,防止发生不良症状。
4预防肺栓塞
深静脉血栓发生后的1-2周内最不稳定,栓子极易脱落,如果栓子脱落后随静脉血流经心而进入肺动脉,则可能导致肺栓塞。因此,对发生DVT的患者除积极护理、积极治疗外,应嘱患者绝对卧床1-2周,抬高患肢20-30㎝,促进静脉回流。给患者翻身、更换床单或做皮肤护理时应动作轻柔,严禁挤压、按摩患肢或做剧烈运动,嘱患者禁忌强烈咳嗽,以免栓子脱落。本次研究中没有出现肺栓塞的情况。
5讨论
通常情况下,骨折患者尤其是多发及粉碎性骨折,在骨折过程中,很容易对血管内膜造成损伤,在接受手术治疗后长时间的卧床又会阻碍血液的正常流动,导致机体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促成了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为了预防该类问题,在围手术期为患者提供系统护理、机械预防及药物预防相结合等多种综合护理措施,可以大幅度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可能性,加快患者骨折手术治疗恢复的速度。在本次临床实验中,123位患者在接受了相应的预防手段后,只有3位患者出现了下肢深静脉血栓,没有肺栓塞死亡的病例发生,充分证明了该预防手段和护理措施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田洁.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06).
[2]刘刚,韩一生,赵建宁.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