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7 05:30:10
导语:在初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深度学习
根据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对深度学习的定义,对深度学习与肤浅学习进行对比,归纳了一些异同。深度学习有以下特点:1.学习者将想法与以前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2.学习者能识别出模式和表面上看似无关的规则。3.学习者通过检查证据,与结论联系起来。4.学习者检查逻辑和论据是慎重而又批判性的。5.学习者有意识,想要发展必须学习。6.学习者开始对课程内容感兴趣。肤浅学习有以下特点:1.一些没有联系的知识点被学习者当做课程。2.学习者持公事公办的态度,只是依据记忆中的事实。3.学习者对于一些新想法、新思路很难弄明白。4.学习者无法体会课程或任务的价值或意义。5.学习者只是学习,没有任何关于学习目的的反思。6.学习者有过度的压力和忧虑。
联系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因此,不管学生还是教师,都需要进行深度学习。教师要学习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学习的帮助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角色的作用,学习如何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深度学习教材、教法等,学会深度学习是教师从教的基石。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与启发下,通过深度学习,掌握学习的系统性与反思性,并建构自己所理解的知识体系。
二、信息技术教师需深度学习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引导学生的学习。纵看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科目的教材,初中是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延伸,高中则是对小学、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所有教学都是围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展开的。在此过程中,更加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开展对学生的教,是教师必须学习的。
1.开展专业知识的深度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多参与网络教研和团队学习。十佳网络教研团队比赛是一个较好的开展深度学习的方式,也是教师获得教学设计等专业知识的一种强有力的途径。整个比赛过程安排得相当科学与紧凑,环环相扣,第一步是教学设计:在现场给出教学内容,教师在相应的时间里完成一份个人教学设计,在个人教学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整合、碰撞形成团队教学设计;第二步是评价与修订:对前一团队的团队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并根据后一团队对本团队教学设计的评价与建议,对本团队的团队教学设计与课件进行修订。第三步是陈述与答辩:现场陈述本团队教学设计的思路与亮点,回答评委提出的问题。整个过程历时两天半,是一个充满紧张、活跃、理性、有序的过程,更是一个能够充分展现个人能力,有效“借力”,提升自我,更新理念的过程,重在培养教师教学设计与专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我感觉收获很大,进步很大,是一种深度学习的方式。因为网络环境下的同伴互助是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我们要积极参与网络研修,学习他人的长处与知识,不断习得专业知识。
信息技术教师还应该开展个人学习与互动学习。其途径是向书本学习,博览群书;善于运用网络优势,在互联网上汲取教育精华;在实践教学中,在积累教学经验的同时,更要加强教学反思,只有经过反思的实践才能出真知灼见。信息技术教师之间应该开展互动学习,互动学习可以促进教师个体积极主动地学习。常言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教师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多交流,多探讨,甚至可以相互比较,这样才能激发教师更强烈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教师个体学习的深化。
2.开展教学技能的深度学习
怎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审视新高考方案后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担任信息技术课堂主导者的角色,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优化教学效果,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教学技能方面的经验和方法,对照自身实际巧妙移植。信息技术教师只有通过深度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才能把主导者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又恰到好处。
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深度学习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信息技术教学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已经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必由之路和重大使命。
三、学生需深度学习
省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给学生带来了多大的压力?从各地区的信息技术一线教师反映的情况来看,最担心,压力最大的还是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学生并没有太大的心理压力。问题的根源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一是教师在教学方面缺少相应的对策,二是学生自身的学习问题,三是应付学业水平测试的方式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
教师必须从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两方面加强和开展深度学习。
需要大力改进复习迎考的方式方法,主要是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必须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教学目标。
多数学生的学习都属于肤浅学习,特别是在目前的形捃下,在意识定位不够准确的情况下,平时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学习,都是为了完成任务。他们缺乏积极主动性和自觉性,尽管教师不断地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但那些知识不是他们自觉主动学习的,所以学生学不好。要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信息技术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给学生选择权,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有学习的动力,才能进行深入学习。再者,教师要学会赏识教育,多给予学生鼓励与奖励,让学生尝到“主动”学习的乐趣。学生可以选择多种方式进行深度学习,比如,和教师一起探讨知识点,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化,这样对问题的思考不会只停留在表层,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目前网络上有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深度学习;学生还可以通过协作学习,同学之间共同进步。
主动学习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基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如何调动,首先要给学生选择权,让学生在学习的内容、时间和方式上有主动权与选择权。从将选择权还给学生开始培养他们的自主性。为什么学生不主动、不愿动、不敢动、不会动,是因为教师没有让他们感受到动的快乐,没有真正起到引导、主导的作用。如果他们尝到了“主动”的甜头,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变肤浅学习成深度学习。
四、结语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真正从根本上加以重视,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开展教师与学生双向的深度学习。只要每个学生与教师能持之以恒,持续不断练习,则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将会呈现欣欣向荣的氛围,随着教学效率与学习效率的提高,必然带来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助于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深度学习,2004.
关键词:和谐;英语;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93-01
在新课标下,英语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方式,在新课程里念的指导下,这些都会更加容易得到使现和加强,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英语知识的运用能力,也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和加强。如何提高英语学习水平呢?根据自己的经验浅谈以下几方面:
一、师生关系要平等和谐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的课堂的气氛的基础。课堂交往中,就是人与人的 交往,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不,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的进行评价,做出“信任”与“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与"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受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如果教师只对出类拔萃的学生感兴趣表现出厚爱,而冷落了成绩差的学生,那么成绩偏好学生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成绩差的学生灰心丧气,感到自卑,慢慢的就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失去信心,一旦学生与老师产生对立情绪,教师的教学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如果每个学生经常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关系和尊重,便会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教师的微笑、得体的言谈和对学生经常性的鼓励和关爱以及学生相互间的默契与合作不仅能够融洽课堂气氛,而且能够左右课堂的活动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语法是学好英语是很重要的
要想学好英语。首先真正地将心思放进英语里,有的学生仅仅是完成任务似的学习,是难以进步的,真正学习的人,她会千方设万计,不断的探索应有的奥妙,不断最大限度接触英语,他会在学新单词联想到与之有关连得老单词,如拼读上相似的,意思相同 或相反的,用法上类似的,他会用一些新单词早一连串的句子,他甚至会想,今后在某个场合运用的这个单词的情景,为真正今后用到打下伏笔,埋下种子;他对学语法时开动脑筋,摸索规律。英语是很讲究语法的,依赖于法的一门语言,掌握于法就是掌握英语的捷径,不懂语法而用英语,就会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处处碰壁。现在学校里有些同学受到某些说法的影响,不重视语法学习,光学点单词短语,听一些较简单的对话,说一些简单的口语,造出的句子漏洞百出,写文章困难重重,稍微难一点的文章半懂不懂。不懂语法就入不了英语之门,因此要一定要花心思学好语法知识才能达到学好英语的目的。
三、培养学僧朗读的习惯
由于听力的理解的出发点是词汇的辨识,因此,要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就必须能够准确地读出相当数量的英语单词,在此基础上才是语句、段落的朗读。朗读语句,段落不仅要求读音正确,而且语句的语音,语调要正确。当然,朗读时要引导那些发音不太规范的学生,跟着录音读,纠正他们因方言影响英语读音的因素,对于一些朗朗上口的文章,段落则要求学生背诵或表演。这样经过大量的反复朗读,才能领会亿巨资建的内在联系。久而久之,学生也就自觉的认识和掌握语言的人诶再联系,而朗读训练也能促使学生形成语感,也能使听力水平提高。
总之,学的东西,不经常使用就会变得生疏,就会被忘。反复操练、永不放弃是以往的克星。只要反复的认真地学习,我相信你们不断的努力,你们的学习成绩将不断体高。
(上接336页)的“媒体”概念,学生就认真去思考理解。(4)任务驱动以知引知环节:由于接下来的任务还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热情很高。(5)作业总结知识内化环节:教师给学生展示优秀资料库内容的增加,给学生认识自己和别人的机会。
2、教后反思
学生普遍认为本堂课趣味横生,与以往沉闷的课堂有很大的不同,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不同的收获。听课教师普遍认为本堂课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解决了第一次授课中出现的问题。
四、形成的经验及结论
通过两次课的实践、观察和反思,本人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上,而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就在于学生的兴趣。根据以上诸多因素,本人总结出了一种有效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模式。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情导入:在课堂的导入阶段,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图片、作品导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加入一些学生自己的作品,用赏识教育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2、从兴趣出发创设情境,引出新知:引出新课知识时,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出发,比如电影、游戏。由于这些内容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再以它们为基础创设情境。3、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进一步深入知识:使学生保持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在知识的深入时,要从兴趣点出发创设一系列的任务,任务之间要环环相扣,衔接自然。4、学习难点时,要以知引知: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出发,设计相关的任务,让任务自然的转换,从而实现兴趣的迁移。5、总结与学生的课堂作品相关,实现知识内化:总结要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基础上,给学生展示班里的优秀作品,不断刺激和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新课程下专题课例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邓小玲.课例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3)
关键词 特岗教师 新课改 适应性
一、问题的提出
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时至今日,贵州省各个地方的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2006年,“特岗计划”开始实施,特岗教师――一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80后”青年加入了农村基础教育的队伍,为农村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增添了活力,同时,也为农村新课改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那么,特岗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本研究试图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以便在特岗教师层面更好地推进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随机抽取贵州省毕节、铜仁、兴义、凯里、六盘水5个县市的特岗教师为样本。在这五个县市中又分别抽取11所中学和12所小学参与调查,所涉及的特岗教师人数为253人。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研究方法
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要的研究方法。该问卷包括特岗教师对新课改的认同感、对新教材的适应性、对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适应性和课程评价等五个方面相关内容,共20道小题。问卷回收后,我们采用SPSS17.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特岗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赞同程度较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诸多理念与举措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大革新,充分体现了时代进步。[1]而“80后”的特岗教师们,在成长时就已经遭遇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冲突,如今的他们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主力军,转化成教师角色的他们是如何来看待新课改的呢?通过调查发现,特岗教师对新课改的赞同程度较高。在回答“对新课改的赞同程度”时,53%的特岗教师对新课改持赞同的态度,42%的特岗教师对新课改比较迷茫,说不清楚,仅有5%的特岗教师不赞同。
在对新课改的理念、改革的目标和内容的理解上,80%以上的特岗教师均表示基本理解。但“对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方面,竟然将近一半的特岗教师表示很少了解。
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与老师所担任的课目数量之间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为所担任的科目数量越多,教师对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理解程度越低。特岗教师是从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较之城市来说,农村地区存在着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育经费相对匮乏、师资力量更为薄弱、教育管理体制相对落后等问题,大多特岗教师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由于课程的繁重,对所有课程标准很难面面俱到。
2.特岗教师对新教材的适应性不高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和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2]那么,对于贵州省基础教育所使用的新教材,特岗教师是否适应呢?调查发现,虽然90%以上的特岗教师认为新教材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有7%的特岗教师非常适应,有44%的特岗教师比较适应,有36%的特岗教师选择“不适应”,有13%的特岗教师选择“非常不适应”。
尽管有84%的特岗教师认为“新课程以必修和选修的模块化方式安排内容教学”对实际教学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如果可以自由选择,有将近一半的特岗教师更愿意根据需要把新旧教材结合起来,有30%的特岗教师对新旧教材的选择无所谓。而且新教材中的大多数活动常常要借助多媒体,但是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学校教学资源比较落后,对于新教材中须要用到先进教学设备的地方,特岗教师们只能“望书兴叹”。可见特岗教师对新教材的使用在思想上高度的接受,但是在实际的行动中,由于现实因素制约适应性并不高。
3.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特岗教师中仍占主导地位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方式。”[3]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份教案”教学方式固然有其优点,但新课改提倡的“在开放式的课堂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更能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那么,特岗教师在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中适应性如何呢?调查显示,虽然76%的特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三维目标的把握努力做到三者兼顾,但是从表4中可以看出,实际教学中,只有30%的特岗教师经常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而大部分特岗教师虽有改革创新的想法,但担心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依然沿用传统教学法,新课改要求的新教学方法就陷入了“穿新鞋走老路”的困境。
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各地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视程度不一,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程度和接受程度不一。[4]如果按照学科新课程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有66%的特岗教师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中,73%的特岗教师虽然持赞同态度,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有60%的教师几乎很少安排学生的探究活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偶尔的回答与讨论明显受教师的左右,“讨论成了虚假的繁荣,对话变成了语言的游戏”[5]。
4.特岗教师缺乏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新课改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因此,教师不仅要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虽然大部分学校也派特岗教师参加校本课程研修的培训,但大部分教师都是“光说不做”,应付了事。调查显示,77%的特岗教师认为开设校本课程是有意义的,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但是在回答“地方课程主要开发者和建设者”时,仅有18%的特岗教师认同自己作为课程建设主导者的地位。在回答是否注重将学校周边的社区、自然和人文资源整合成学科课程资源时,仅有18%的特岗教师比较注重。
5.特岗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仍以考试成绩为主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观,课程评价体系的再建是本次新课改的重点项目之一。[6]“80后”的特岗教师大多刚从学校毕业,多年经历着“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一传统评价方式的教育,对此怨言颇多,当了多年的学生变成老师以后,他们是否热情对待和使用新的评价标准呢?通过调查,事实恰恰相反,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依然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87%的特岗教师虽然认为新课改提倡素质教育,但仍沿用传统的成绩考核评价制度;在对学生评价的主要方式中,仅有20%的特岗教师尝试采用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来评价学生。
四、结论
以上调查数据表明,尽管特岗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赞同程度较高,但是在新课改实施的具体过程中,身处教学资源匮乏的农村学校且教学经验不足的特岗教师在新教材、课堂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和课程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教师培训,渗透新课改的理念
调查中发现,尽管对新课改持不赞成的特岗教师是极少的,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对于新课改感到困惑和迷茫。可见在特岗教师中,新课改的推广力度远远不够。因此,学校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针对特岗教师开展一些必要的培训。比如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聘请富有经验的课改专家到学校给特岗教师作报告;另一方面选派优秀的特岗教师走出去,学习“课改”先进的经验。让教师直接汲取新课改理念的精髓,再通过教研活动、座谈、案例教学等方式来加深特岗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使得这些重要的外部资源得以生根、开花、结果。另外,还可以通过实录反思、叙事随笔、经验总结等方式开展“教师的有效学习”。有效的教师学习,就是要在理论的引领下,让教师意识到须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7]
2.变革教学方式,适应新教材
教材是学生的精神食粮,是知识得以传承的重要途径。新教材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原教材相比,新的教材生动活泼,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同时,新课改倡导的素质教育旨在“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研究发现,大多特岗教师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应大刀阔斧地改革教学方式,通过变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为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各个学科的特点,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自觉学习。同时,还要避免没有太多教学经验的特岗教师们从“满堂灌”走向“满堂问”的怪圈。
3.提高教研能力,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是新课改中的重要项目之一,除了丰富课程与教材内容、增添教学活力之外,更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实践与探究的能力。[8]因此,新课改要求教师由原来单一的“课程传递者”向“课程缔造者”转变。然而对于特岗教师来说,他们很多来自于外地,且工作任务繁重,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适应新环境和提高教学技能方面,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课程建设主导者的地位。因此,新课改要能有效地在特岗教师中推广,一方面,地方政府应该多方筹集资金,提高特岗教师的经济地位,帮助特岗教师尽快地适应艰苦的环境;此外,各级主管部门还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比如合并村小等、集中教师资源、尽量减少教师一人代多科、所教非所学等现象,减轻特岗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加强特岗教师对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特岗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通过展开社会调查、审查学生的日常活动或者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了解当地的社会现状,包括人文环境、学生受教情况等,普查、筛选和培植当地的课程资源。同时还可以通过教研活动建立教师群,拓宽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努力提高利用效率。
4.变革考试制度,倡导发展性评价
新课改倡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而在现实中,传统的评价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以成绩论英雄、以考分比高低,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此现象并非仅是特岗教师遇到的特有问题,而是整个基础教育的问题。因此,要使特岗教师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评价标准,就要从根本上变革考试制度。首先,从考试的内容入手,不仅要考查学生认知的发展,还要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考试的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纸笔测验,还可通过比赛、研究发明、情境测验等方式进行综合性评价;最后,考试结果处理方面,对每一位学生做出具体分析,重在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
参考文献
[1] 张志娜.制约新课程理念达成的若干因素及及解决途径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 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潘利嫔.新课改背景下农村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 钟启泉,有宝华.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J].全球教育展望,2004(10).
[5] 金炳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6] 牛波.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初中新课改地方适应性问题之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 李政涛.论教师的有效学习[J].教育发展研究,2008(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