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16:40:47
导语:在分包一体化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钻机;一体化;工程管理
1钻机组块一体化管理概念
1.1钻机组块一体化管理
一体化管理,指在现有管理的基础上,将钻机和组块总包方有效整合,开放壁垒,实现信息/资源/优势流通,并完善海洋工程的宏观管理目标。其通过一体化管理模式,以多元化架构、均衡并进组织格局,实现同平台无缝衔接、资源高效利用为项目目标。
1.2钻机组块一体化管理意义
目前国外一体化管理已在经济效益、全面管控以及风险预警等方面体现巨大优势,更重要的是其对多元化工程管理水平有显著的提升,且加强了核心竞争力。
2钻机组块一体化管理可行性分析
2.1钻机组块一体化管理的关联性
从海洋工程角度,组块是钻机的基础和输入,钻机是组块的延伸和发展。从油气开发角度,钻机是组块的开路先锋,组块是钻机的后方支持。因此在实际工程管理中,一体化管理将简化两者的界面管理成本及风险项,弱化壁垒,强化工程设施管理的完整性。
2.2钻机组块一体化管理的优势
钻机和组块在项目特点和管理策略上均存在一定差异,且各有利弊。但一体化管理模式不是简单的将两者进行叠加,而是重塑管理平台,在保证各自模块需求的基础下,整合资源、均衡发展。
2.3钻机组块一体化管理的非线性整合
钻机和组块在项目和管理上均有不同。而一体化管理模式则需将两者进行非线性整合,保证满足各模块需求,共享资源、均衡发展,实现多元化和可持续化。非线性整合如下:(1)营造一体化氛围,在各方均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上,将被动一体化转为主动;(2)创建一体化体系,初期扁平化管理,减少迭代,优化流程,保障工作目标和既定效果;(3)树立一体化标杆,开放资源/信息共享/统筹考虑,确定明确和有效的管理目标和发展定位。
3钻机组块一体化管理的模式分析
近年来国内对一体化管理有过不同程度的尝试。通过总结梳理,其模式如下:承包一体化、框架一体化以及一体化整合。
3.1承包一体化
与以往国内独立分包的区别在于,业主将所有工作整体打包,而总包商完成独立模块工作,将其它工作进行分包,且不参与管理工作。(1)该模式从形式上满足了业主一体化管理要求,但由于分包策略,缺乏对分包模块管理;(2)工程过程中,缺乏平等沟通及统一平台等要素,无法实现一体化合作,易出现偏执或分歧等现象;(3)一体化管理程度,钻机组块间的技术/管理壁垒未解除;资源利用率未改观,甚至存在资源浪费。
3.2框架一体化
首先业主将所有工作整体打包,由组块方和钻机方组成临时联合体完成相关工作。与前者区别是在项目周期内,承认模块的权限及义务。(1)该模式从形式上满足了业主一体化管理要求,其临时联合体的建立,短期实现了一体化均衡管理;(2)工程过程中,仍存在界面问题;但提高钻机组块的工作融合度及效率,有助于风险识别和执行力;(3)一体化管理程度,钻机组块管理壁垒得到解除;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项目成本。鉴于联合体的时效性,其短期成效比较明显。
3.3整体一体化
从组织架构、环境及资源角度,最高程度的实现钻机组块一体化管理程度,完善了综合海洋工程团队,成为可持续的一体化管理。(1)该模式不仅实现双方一体化管理目标,还构成了多元化的管理;(2)工程过程中,弱化了差异化和界面,集结各方资源,综合调配,减少磨合期,实现无缝衔接;(3)一体化管理程度,不存在技术/管理壁垒,资源高效利用,降低项目成本;(4)加速推动综合海洋工程的转型,完善核心价值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综合品牌效应。
4钻机组块一体化管理的建议
4.1尊重文化差异
钻机/组块的比较,两者对项目把控和侧重各有不同,导致其管理模式/文化也存在。因此在开展一体化管理工作之前,需先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最终才能了解一体化的必要性和方向性。
4.2界面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界面管理在一体化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目前国内项目的鸡肋甚至影响项目管理水平。因此,提高界面管理能力,无疑是一体化管理发展进程的必经之路。
4.3复合型团队建设
关键词:业务外包;外包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052-02
一、业务外包及其类型
(一)业务外包的概念
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预言,“在10年至15年之内,任何企业中仅做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任何不提供向高级发展的机会和活动、业务都应该采取外包形式。企业的最终目的不外乎最优化地利用所有的生产、管理和财务资源。”
华中科技大学马士华认为:“外包是企业的一种经营战略,与传统的‘纵向一体化’控制和完成所有业务的做法相比,实行业务外包的企业更强调将企业资源用于少数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而把其他一些虽然重要但不是核心的业务职能外包给业务范围的‘专家’企业,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二)业务外包的类型
1.根据对外包业务的控制能力补充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临时服务(Supplemental Staffing),也可称为临时雇佣。企业用最少的雇佣,而在有辅助需求时雇佣临时工去处理。因为临时工对失业的恐惧或对报酬的重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2)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与一个或多个商业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共担风险和分享收益,但各自保持独立,使企业分散风险,同时共享资源,获得更高的创造性和柔性。该类型常用于新产品开发。(3)合资企业(Joint Venture)。与一个或多个商业伙伴合资建立企业,共担风险、分享收益,各合资企业依产权保持财务的独立。(4)选择性外包(Selective Outsourcing)。将业务流程的某一个环节外包出去,并以合同的形式明确相互的责任和义务。(5)完全外包(Full outsourcing)。企业将业务的所有流程,从计划、安排、执行以及业务分析全部外包,由外部供应商管理整个业务流程,并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调整。
2.根据业务外包的程度。图1很好地对业务外包(包括内部和外部外包)及其自制(狭义和广义上的自制)、外购(狭义和广义的外购)等概念进行了明确的诠释,理清了外包、内部外包、外部外包、外购、自制相互之间的关系。
图1
中国大型国有企业要想在业务上具有竞争力,可以试行内部外包的途径。如下属分厂能够达到集团的质量、成本、供应时间要求,集团将业务分包给下属分厂;反之,进行外部外包。内部外包可使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时下降。
3.按照企业的职能构成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生产外包,是将传统由内部人员负责的非核心业务以外加工方式外包给专业的、高效的服务提供商,在核心技术上区别于竞争对手,这些厂商或拥有设计、或拥有品牌,或在销售上具有独特优势。(2)销售外包。它有两种形式:一是销售;二是特许经营。销售是国内房地产、汽车销售常用的形式。国外如IBM、微软等著名厂商进入中国市场都是采用销售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企业在组织销售产品时,不用专门组建自己的销售网络,而是将产品销售交给专业的销售公司;特许经营是销售外包的一种形式,特许经营企业总部要求特许加盟者按照成熟的管理模式进行运作。(3)管理外包。企业将一部分管理职能交给外部公司来进行,比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维修后勤管理等,企业专注于创造利润的部分,确保市场优势。(4)智力资源外包,又分为咨询外包和研发外包。咨询外包是企业在经营、管理、战略研究等方面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接受咨询,借“外脑”为本企业服务。
二、业务外包的模式
(一)生产或服务的业务委托模式
1.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模式。即原始设备制造商,指一家厂家根据另一家厂商的要求,为其生产产品和配件,亦称为定牌生产或授权贴牌生产。在业务外包中,这种模式处于最低层次。许多企业为了维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掌握了产品核心技术以及建立了完善的营销网络后,将产品生产的环节交给其他厂商来完成,不必承担设备折旧、自建工厂和管理工厂的风险,只需支付材料成本费和加工费用。在OEM模式中,许多中小企业也可借助大企业的营销网络和品牌知名度来增加产量,进而提高自身实力。
2.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模式。即原始设计制造商,指一家公司根据另一家公司的规模来设计和生产产品,然后以其他公司的品牌出售。许多电脑和电子设备的生产多采用ODM模式,ODM服务商就是一个产品的所有设计公司的统称。
3.DMS(Design Manufacture Service)模式。指设计、制造和服务环节都交给供应商,这也是台湾供应商接受较多的一种外包模式。
4.EMS(Engineering Manufacture Service)模式。指工程、制造和服务的一种外包模式。在这种外包模式下,品牌厂商只需提出其产品更新换代的大体“构想”,其他工作都由代工厂商来完成。包括设计改进产品制造的工程书与工艺文件,生产原品牌的改进型新产品,甚至包括物流。例如戴尔公司的外包业务主要就是依靠这种模式发展起来的。
(二)一体化业务外包模式
1.纵向一体化外包模式。作为核心的制造公司(或总发包公司),只有一级分包厂家可以和核心公司打交道,核心公司通过一级分包厂家,控制二、三级分包厂家,实现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控制。这种模式在日本的汽车制造产业应用较多。制造商采用一级分包、二级分包和三级分包,甚至是四级分包的金字塔型纵向一体化外包体系。纵向一体化常用于大型制造业或软件开发,如宝钢。通过纵向一体化外包管理,不仅调控着包括12家海外子公司的50家公司,而且支配着1200多家供应商。
2.横向虚拟一体化外包模式。企业通过网络将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与全球多个一级供应商链接,一级供应商被授权进入企业的数据库,共享订单。这种模式是通过互联网将产品生产、配送等项目外包给供应商,实现信息共享。
(三)利用网络平台的在线和远程外包模式
1.在线团队模式。利用项目管理方法,即通过网络项目要求,从而招聘人员及组建团队,项目完成后该团队即可解散。
2.远程服务外包模式。这是一种利用两地(国)人力成本差,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外包模式,如英国航空公司将每天出售的3500多张机票通过扫描,用互联网传到印度,印度的会计人员按照各旅行社提供的机票索账单与机票逐一核对,结果通过网络传回英国航空公司。远程服务外包的支出相当于英国本土的六分之一,美国的十分之一。
三、业务外包的区域经济对策
1.认清并充分利用业务外包的发展趋势。目前企业业务外包模式正迅速演变,一是外包对象由单一职能外包(如制造)向整个业务流程(如EMS)外包转变;二是外包市场从大型制造业向服务业、制造业、中小企业及政府多元化转变;三是供应商的选择由一个供应商提供全方位服务(总包)向专业化公司转变;四是外包管理由业务规划向复杂的协调和项目管理发展。在这种趋势下,区域经济对策应着重由引进向引导结构优化转变。
2.以促进就业、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区域经济改革的根本点。业务外包的产业定位和改革必须考虑工业化进程的需要,绿色物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产业升级和产业调整的需要,但是必须以促进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做为政策的立足点和根本点。业务外包中的服务外包模式、DMS、EMS模式对于吸引较高层次人员前来就业具有较强的推动力。
3.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从硬件设施向配套设施转变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服务外包企业或DMS、EMS模式公司,大都是中小型高科技公司,它们不仅需要较好的硬件设施,更需要可靠的网络、物流和专业化配套服务。政府应在基础设施,特别是网路、物流服务基础建设上下工夫。
在政策扶持上,除必须以经济支持外,更需要在高层次人才引进、落户、子女上学、医疗、住房等方面提供较好的社会保障。
参考文献:
[1] 吴竑.承接服务外包:是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条有效途径[J].对外经贸实务,2009,(4).
[2] 张明志.国际外包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影响的机理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1).
[3] 杨青.服务外包竞争力分析及政策选择[J].宏观经济管理,2008,(6).
[4] 李昂.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促进中国经济增长[J].经营与管理,2011,(8).
[5] 宋越萍.业务外包理论与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06.
[6] 陈月梅.业务外包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6,(8).
[7] 易燕萍.跨国公司业务外包对中国的影响[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8] 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责任编辑 李 可]
收稿日期:2012-03-09
【关键词】建筑企业;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框架;构建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就要打造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寻找更加适配企业发展的管理方案,积极推进全过程化管理进程,配合综合监管标准以及市场服务要求,从企业长远发展布局和战略布局出发,建构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框架,维持综合管理效率和水平。建筑企业推进一体化管理进程,要秉持共同、连续的管理原则,确保企业内部相关要素和子系统都能呈现出较为和谐的管理状态,并且为不同管理领域工作的开展提供互补服务,发挥一体化管控机制和运行维护体系的应用优势,规避风险因素,实现精细化任务内容的布局处理,从而一定程度上优化组织管理结构的协调性和规范性,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建筑企业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的意义
(1)建筑企业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能最大程度上提升工作效率,利用统筹管理和控制的活动应用模式,确保资源配置、管理评审、预防措施等工作都能协同落实,减少组织之间因协调性不足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2)建筑企业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和控制能大大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为企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落实提供保障,借助综合能力和素质一体化管理应用机制,就能维持复合型管理体系的平衡,提升建筑企业人才管理的综合效果。(3)一体化管理模式还能最大程度上减少工程项目管理成本,借助协同管控模式就能提升组织结构、智能分配管理的效率,为资源共享提供支持,避免重复性工作频次对整体效率产生的影响[1]。综上所述,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工作的开展是搭建协同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关键,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建筑企业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框架的构建内容
2.1管理对象
2.1.1质量管理对于建筑企业而言,质量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根本,是工程项目使用价值管理的关键阶段。利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的具体要求规范施工项目管理过程,确保项目质量符合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要求,匹配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一般而言,在质量管理体系中,要充分秉持PDCA管理原则,将科学管理的原理应用在施工项目的每一项管理任务内容中,形成质量管理的闭环模式(图1)。值得一提的是,在动态PDCA循环结构体系中,满足要求就是质量管理的“起点”、持续改进才是质量管理一直追求的“目标”。2.1.2环境管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环境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城市环境质量和空气污染问题如何合理化地解决成为城市可持续建设的重要议题,建筑企业要充分践行规范管理要求,提升企业环境管控水平,坚持预防管理原则,保证相关要素监督管控的合理性,不仅能有效控制污染物还能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与此同时,在环境管理结构中,要保证相关要素的规范性,按照环境管理的具体要求落实工作内容:(1)制定环境管理的方针。(2)制定实施性规划,综合审定环境因素、法律要求、目标和指标。(3)监督实施过程,要建立机构职责、培训交流、文件和文件控制、运行控制以及应急准备响应。(4)监测和评价,落实不合格的纠正以及预防措施,并记录、审核。(5)评审并改进。2.1.3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在企业内部员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将组织安全生产责任机制作为关键,确保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管理方针,维持综合管理工作的实际水平,减少不安全行为和人为失误对企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且配合安全思想教育指导和安全态度教育指导激发员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2.2基础框架
在建筑企业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框架中,要想保证相关要素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就要将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作为关键要素,对各自体系的异同点予以分析,保证管理模型的统一性。2.2.1体系共同点(1)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安全管理体系的标准和基本原理相同,其核心内容都是借助管理学原理建立动态循环管理框架,从而秉持持续性改进的组织领导处理模式达到共同的目标。(2)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安全管理体系的管理手段、操作要点保持一致,利用系统方法都能实现协同化管理体系,并且结合PDCA循环思想,就能有效识别质量因素、环境因素和职业健康安全因素之间的关系,配合控制模式、监控机制和评估工作,有效提升管理内容的实效性价值。(3)三者均体现了相同的管理原则,都是要在发挥领导作用的基础上引导员工共同参与,从而建立完整的过程管理方案,保证每个过程控制点落实的规范性,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案为企业市场竞争优势的提升提供保障。2.2.2体系不同点一方面,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针对的目标以及具体对象存在不同。例如,质量管理体系侧重产品过程控制,要求建立提升顾客满意度的管理模式,而对应的环境管理体系则更加关注资源的配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关注的是企业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降低和规避,最大程度上满足员工和利害关系者的要求[2]。另一方面,控制工作切入点存在不同,如表1所示。表1控制切入点序号名称子程序1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2环境管理体系从环境因素分析入手,落实建立、运行、控制、改进3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从危险源识别入手,落实建立、控制、改进。
2.3基本流程
具体流程如下:(1)组织领导部门开展综合控制决策的制定工作,并落实相关文件。(2)成立“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领导组和工作组。(3)分层落实相关培训。(4)结合国家法律法规,集中收集相关方、社会、员工的基本诉求,结合企业文化、管理现状等相关内容和要求制定一体化管理方针。(5)识别对应内容,包括质量管理过程、环境因素、安全风险因素。(6)结合管理方针指定目标和具体量化指标。(7)完成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职能分配机制,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权限。(8)依据具体目标制定管理方案并策划编制一体化管理文件,及时分布的同时配置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基础设施资源等。(9)落实内部审核机制,并跟踪评审,及时评价一体化管理工作的适宜性、有效性和管理效率。(10)落实持续改进工作方案。
3建筑企业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的运作模式
在建筑企业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运作模式中,要完善相关工作细则,就要整合相关内容,以保证能实现企业发展的综合管理要求。
3.1策划环节
对于建筑企业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工作而言,要结合整体管控标准落实具体工作,企业的最高管理层要结合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具体标准,构建一体化管理策划内容,保证管理体系总要求的科学性。3.1.1规范和标准要结合相关规范要求,并充分考量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建构管理体系并形成相关文件。3.1.2具体管理内容(1)总经理要负责体系策划的制定,并保证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为各个过程的有效运作管理提供支持。与此同时,人事管理部门要负责制定编制手册和程序性文件,为公司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等工作的标准化管理提供支持。(2)能维持管理体系的持续性改进处理,结合法律法规、公司要求等落实综合管理指标,依据目标分解规定目标实现的方法,配合管理体系文件要求就能维持管理实效性工作水平[3]。(3)企业要定期对管理体系的功能予以评估,结合管理体系审核和管理评审、过程监视以及客户信息反馈等环节,有效了解目前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现状,及时发现问题并落实相应措施,从而实现持续改进的目标。(4)在确定一体化管理总体部署要求的基础上,要组织全体员工和相关方落实相应的培训工作,并明确管理重要性,配合具体要求制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值得一提的是,建筑企业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考量建筑企业行业特点,并且遵循管理方针制定综合管控体系。
3.2实施阶段
建筑企业在开展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控方针的过程中,要将满足各方需求作为关键,确保实施内容和具体情况都能贴合实际标准,维持整体管理水平。也就是说,要对质量控制内容、环境控制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等工作细则予以监督,保证体系有效性和规范性,维持实践管理的综合水平[4]。3.2.1策划产品实现建筑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要明确施工活动运行开展的基本准则,对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规范以及工程项目管理体系需求等落实相应工作。并且,在每项工程项目开始前,工程管理部门要结合具体要求和标准组织相关人员策划产品实现的具体过程,制定完整的质量控制措施。最关键的是,要规定专门的质量措施和资源管理方案,并且维持施工组织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3.2.2控制文件要结合建筑企业一体化管理实施阶段性要求和目标,确定文件体系构成和文件管理要求,依据企业类型、规模和基本发展特点,制定完整的管理文件体系,在保证建筑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减少环境隐患因素,并且满足员工对健康安全的具体要求。3.2.3采购过程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原材料采购工作也非常关键,采购工作中不仅要对产品和资料进行集中管理,也要对工程分包等一系列内容展开系统化监督。(1)要对材料进行合格文件的查验,尤其是产品出厂检验合格证明。(2)要进行进场检验管理,利用外观检验工作对规格、品种以及数量等进行集中校对。(3)要依据工程项目规定完成抽样管理工作,集中送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分析和检验对比[5]。除此之外,管理部门要严格控制分包方的服务质量和行为检查水平,确保一体化管理方针也能对分包企业予以监管,避免整体工程项目的质量受到影响。
3.3验证阶段
要结合策划内容保证具体验证工作细则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建筑企业要结合监视工作、测量分析工作和改进监督管理工作环节保证工程项目能匹配实际质量标准,并且发挥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实效性优势作用,确定控制要点和预防措施的合理化。(1)要在规定时间间隔内进行校准和实时性鉴定,保证监视测量工作的合理性,最大程度上提高调整控制的水平,并且要监视和测量校准状态。(2)针对不合格品的控制工作,建筑企业要提高对不合格品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完整的控制机制,并且匹配整改要求,及时管控相关工作细则,明确评审处置的具体职责内容。值得一提的是,一体化管理过程要采取对应的控制措施,及时消除不合格品产生的原因,并实现跟踪验证,从而最大程度上提高建筑企业一体化管理水平[6]。
3.4改进阶段
要依据建筑企业综合管理标准确保一体化管理内容的规范性,利用识别改进方法、范围、途径以及管理目标等方式,结合建筑企业不同部门和工作方针完善相关工作,依据时间间隔评价组织管理体系的适宜水平,秉持持续性改良的方针政策,提高实施效果,也为建筑企业全面发展进步提供保障。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建筑企业常规化管理中,要积极开展质量环境安全管理方针,打造一体化管控机制,维持综合管理效果,保证建筑企业多元发展目标得以实现,为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倪开锋.试析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在建筑行业中的运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2):228-229.
[2]瞿焱.建筑企业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框架的构建及运用[D].浙江大学,2019.
[3]阎永风.建筑企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实施[D].西南交通大学,2016.
[4]吴丹,王荣璟.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实施“四标准”“三体系”一体化管理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0(04):172-177,192.
[5]闫立飞.以“五个一体化”构建建筑企业内控管理体系的探讨[J].财会学习,2018(15):236-237.
作为中国冶金工业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中国十七冶集团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和壮大,先后承建了多项影响较大、效益较好的标志性建筑,成为国家基本建设战线上一支远近闻名的生力军。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基础建设项目投资加大,公司市场订单日益扩大,承接项目日益增多,自有施工资源难以满足做强做大持续发展战略,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科学有效的借用分包资源,通过风险的规避和防范,在工程项目上实现了“一低三高”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工程分包是一把“双刃剑”,方法不当、管理不善会产生一系列风险。
二、分包成本风险的管理体系建设
为了规范公司分包工程管理和分包成本控制,公司出台了《分包管理办法》、《加强专业分包风险防范条例》等。十七冶集团将分包工程管理全面纳入公司管理运行体系,以工程项目为依托,以安全、质量、成本控制为主线,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分包工程管理体系,依法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市场信誉和发展战略,规范分包行为,规避经营风险,实现了合作共赢、长久发展。
1.对分包单位的制度管理
分包单位管理对于工程分包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分包单位的选择和甄别非常重要。在对分包单位的制度管理中,十七冶集团所采取的方法是分包单位参与分包工程的公平竞争市场化运作,并与公司内部要素单位享有同等权利,培养长期合作关系,构件一体化战略。公司通过项目综合管理系统的分包信息管理平台,广泛构建外协市场信息系统动态管理数据库,并且明确问题分包单位的处理办法;公司建立分包供方信息系统,实行定期考核筛选;选用分包单位优先在公司分包供方信息库中选用,对信息库中无符合要求的单或特殊需求的分包单位,由所在二级板块公司公开招(议)标,由二级板块公司项目监管部组织有关部门考察评审,考察的内容主要在分包的“三证”资质、财务实力、施工业绩、顾客满意度、工资发放、特种作业人员资质等,既考察其工程业绩和资质,也考察其社会贡献和影响力。对分包价格、资质能力和施工经验赋予一定的权重和分值,针对项目施工的特点和要求,综合考核,择优录用分包单位,同时按照公司审批程序纳入公司合格供方管理体系。通过对分包单位的制度管理,有效的减小了因分包单位选用不当而增加的成本风险。
2.对工程分包合同的制度管理
分包合同对于规范分包单位行为、维护公司利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此,十七冶集团明确了工程分包合同的制度管理,形成了从合同的签订到合同的履行以及合同执行过程中闭环管理。未签订分包合同和安全协议不得进场,分包合同使用统一格式,签定合同需经公司项目监管部、经营计划部、财务部、法务部等相关部分评审后,项目部方可与分包单位签定合同;分包价格必须在公司标价分离的基础上,经公司经营计划部审核认定。根据工程量的大小和任务划分,分包单位需交纳一定数额的履约保证金,作为对质量、安全和现场管理的控制担保。项目实施前,项目经理部必须编制分包施工方案作为项目施工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公司项目监管部备案;分包合同需明确界定分包专业、范围、价格、支付等,严格按照《建筑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和公司合同管理有关规章制度,由公司经营计划部审核备案。
3.对分包施工过程的制度管理
对分包队伍的选择及分包合同的管理对工程项目分包综合管理而言只是一个前期基础层面的保证,而如果要真正将分包成本风险降低到最小,必须强化对分包施工过程控制。基于这种思想,十七冶集团制度明确要求项目部必须将分包单位纳入项目统一管理,落实预算+责任的管理制度,杜绝“以包代管”现场。分包单位必须满足项目部进度、质量、安全和“三标一体化”体系有效运营。项目经理部总工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对分包单位进行合同交底和技术交底,编制和落实安全专项方案,界定任务分工、具体工作方式,重点是技术、质量、安全及进度目标控制、农民工管理及工资发放等。严格控制现场分包签证,特别是“软签证”,要有现场工程部、经营部、物供部等联合签字,施工副经理、项目总工和项目经理签字后方可纳入对分包的批量和决算。
三、规避分包风险方法措施
1.对分包管理行为规范
在具体分包行为实施过程中,公司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考察评定顾客满意度,对优质优秀分包商给予精神和物质性奖励,评定星级分包商,培养成为公司长期合作伙伴,落实分包登高计划;对不良分包单位商及时进行任务调整和清退,对公司造成经济损失和恶劣影响的分包商列入“黑名单”,并通过网络信息系统实现集团内共享。对任何类型进入的分包队伍,不问背景和来历,公司坚持“只给机会,不给优惠”的原则,做到一视同仁,企业利益至上。
2.对分包支付流程的控制
为了将分包风险降低到最低,公司规定各项目部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结合工程分工单、主材领用情况控制工程款的支付。工程款支付前,必须办理完备的相关手续,根据分包单位月度工程报量和工程进度款审批程序及业务流程,从计量、计价、复核、审核、批准等方面控制。工程款必须支付到合同签订的主体单位,防止法律风险;设立项目专(兼)职劳务员,监督分包农民工工资的按期发放,维护农民工利益和社会稳定。当分包队伍在施工现场发生安全事故后,根据安全协议分包商应负责处理一切相关事宜和承担损失。
(桂林医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以培养新形势下药学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一体化”实验教学综合改革,采用多学科间有机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对药学专业知识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
关键词 一体化实验教学;药学复合型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桂林医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课题立项(JG2011018)。
作者简介:杨成芳,壮族,医学硕士,实验师,从事药理学实验教学工作。
通讯作者:李勇文,医学博士,教授,从事药理学教学工作。
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囊括了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事管理等多个二级学科。其目标是要培养出具备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且能在新药研发、药物评价、药品生产、管理与经营及临床合理用药等领域工作的药学复合型人才。因此,实验教学在实现高等教育的药学教学培养目标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地位,是药学教育培养目标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1]。
1 药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药学教育实行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模式[2]。在观念上把实验教学作为一种实验技能训练,在实验教学上一直都在为理论课进行验证,而忽视了它本身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实验过程中多是由授课教师根据实验讲义将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案讲解清楚再示教,并由实验室教师将实验所需的仪器、试剂和药品准备好,学生进入实验室只是简单地按照带课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做实验;同时相互关系密切的不同课程的实验教学相关学科没有相互渗透,整个实验教学缺乏连贯而严密的体系,不利于药学整体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结果是使培养出来的大多数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从各课程学到的知识不连贯,互相割裂,没有形成整体化、系统化的思维,导致学生不能融会贯通,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胜任工作,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因此积极推进药学实验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药学复合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院从2012年初开始对药学专业的实验课程进行系列改革,开展以“ 药”为中心整合药学专业多学科实施一体化实验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1 以“药”为本,把“药”作为多学科间的纽带,实施一体化实验教学模式,转变实验教学观念
鉴于目前药学实验课程存在的诸多不足,我院提出了以基本技能训练为基础,一体化实验为重点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经过研究和实践,围绕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全过程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努力构建“药学专业一体化实验教学”课程新体系。在该思想的指导下,第一部分内容结合经典实验,主要锻练学生所属专业方向需要掌握的基本技术和手段;第二部分内容为结合创新药物研究、新药开发、药物工业生产实际,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各项基本技术、手段的能力,同时巩固专业基本知识,在各教研室在研的主要科研课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设计进行相关研究,旨在提升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2.2 适用对象——药学相关专业的大四学生
药学专业课一体化实验主要针对的是药学或相关专业的大四学生,以7~8名同学为一个课题小组,这些学生基本完成了药学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2.3 实验内容——建立一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药学专业课一体化实验结束了学生“任务式”的实验,若实验内容难度不大,不具挑战性,就不易激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若难度过大,又会使学生的科研兴趣大打折扣。因此,合适的起点是保证学生顺利完成一体化实验的首要条件。
我们将药学专业实验课的基本实验能力训练、综合与科研创新能力的训练,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实验课程的整合编排建立一体化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一体化实验重点是围绕“原料药的合成/有效成分提取和分离纯化、原料药的检验、制剂与质量分析、活性评价”全过程的一体化,该一体化实验是以化学原料药的研究开发内容为主线,以新药研发的思路来设置专业实验内容充分地体现了对学生实验技能的系统性、科学性、创造性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精神,有利于调动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和督促学生认真对待实验课。
依据药学专业特点及新药研究开发的基本程序,将药学专业各课程的实验课整合为药学基础实验、药品生产与活性评价实验三部分[3]。第一部分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实验,该部分的重点是规范学生的实验行为,培养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第二部分包括药物化学、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制药设备、波普解析等课程的实验,学生们通过药物的化学合成、天然药物的分离纯化及结构修饰、各种制剂与剂型研究的实验,完成从原料药到药品的全过程的实验技能学习;第三部分包括药物分析、药理学、毒理学与药代动力学等课程的实验,通过各种检测手段与方法对原料与制剂的质量分析及其安全性、有效性的评价过程的实验,掌握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全过程和进行重量监控的基本方法。通过三个部分的构建,各课程之间以“药”为纽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使学生在牢固掌握药学专业实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对药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跨学科多技能的综合训练,掌握药物研究开发过程中的各种实验原理、方法和技能。
2.4 考评方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
实验课程考评是对学习效果评定的手段,借此以督促学生培养严谨客观的科研态度、规范正确的操作技能、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等,它不仅是衡量实验教学水平、获取实验教学反馈信息,从而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理解水平、接受能力和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判断实验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激发学生以调动其积极性的主要手段。为此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分别按照实验的基本步骤,即:实验准备(20%)、实验过程(40%)、撰写论文(20%)和答辩总结(20%)等拟定详细的评定细则,实施过程评价。一体化实验采用论文的形式评价实验成果,结合新药申报资料内容给出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探讨。论文包括立题依据、实验仪器及试剂、实验方法、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等内容。这样既让学生了解到新药申报资料的整理,又提高了学生研读中外文献的能力及科研性文章的写作水平,达到通过一体化实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3 结语
药学专业课一体化实验改变了实验教学滞后于科技前沿的现状,反映了药物设计领域新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前沿。通过几年药学专业实施一体化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已深深体会到,一体化实验课程的改革及教学手段的实施,使教学内容紧密连接药学本科生在前三年学习过程中的相关专业科目,把按照学科分类而设置的各门实验课程进行重组、交叉、整合,能帮助学生疏理各学科专业课程的知识点,既利于对学生药学知识的系统掌握,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科研思维,对适应市场需求的药学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祖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洪斌,鲁婉玉.“现代学徒制”——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新出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1(11):84.
[2]张珏,贾容贵,范菊娣.药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现状与改革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334-337.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传感器;检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1
机电一体化是一种整合型技术,需要很多环节组成。意味着在微电子、传感器等技术发展同时,机电一体化也能够获得长足进步。而在具体分析机电一体化关键技术前,应首先明确其组成结构,以消除一些人的误区。机电一体化是指将不同重要机电工作环节整合,以微型处理器和主机为操控中心,有序协调各环节工作。因此,其很多情况下会被称为机电一体化系统,由此完善的覆盖相关理念。但是,并不能由此忽视其他环节重要性。如开发者创造出完美控制中枢,在传感器无法传输情况下,仍旧无法帮助生产者提升效率。
一、传感器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关键技术
1.传感器在测量模块的应用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名称,也是当前数字化管理中,最常使用的传输、存储、处理、记录设备。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传感器便是控制中枢与各环节桥梁,主要实现两方面工作:第一,执行控制中枢请求指令。传感器在接收指令后,将其转化为非传输数据语言,进行分析和内容调配,再将结果转变为数据传输模式,传输到所要支配的环节;第二,负责将环节动态传递给控制中枢,以保证各环节有序进行。而在传输前传感器需要接受信息,并根据SNMP协议进行处理、转化。由此可以发现,传感器本身便是由复杂结构所构成的电子器械。其中主要包括检测、传输和处理三个大层面,每个层面还会根据工作需求,配置不同元件。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理解,将传感器比喻为人的头部,“大脑”负责处理数据,“眼睛”、“鼻子”、“耳朵”负责收集数据,“嘴”负责将数据传输出去,进而由人的“大脑”实现对其他人的支配或汇报。
2.传感器的种类
传感器种类的划分,主要根据功能差异性实现。机电一体化应用环境不同,需求操作的环节不同,均会对传感器的功能造成影响。不过,在管理需求下,必须对传感器分类,以避免一些问题的发生。根据其工作环境,可大体分为两个宽泛层面:第一,基于内部管理的传感器。传感器的工作内容中,部分包括对内部管理,例如检测、收集信息等。同时,虽然任何类型传感器都会有数据处理能力。但是,针对内部数据处理和转化的算法,较比于接收转化有这一定差异。因此,内部数据处理传感器,也应列入到此类中;第二,基于外部环境的传感器。顾名思义,主要工作是针对接收数据信息。可以将此类传感器理解为控制中枢的“执行者”,用于获取控制中枢指令,并转化为工作环节可控指令。而除了从工作环境上进行分类,也可通过接触形式分类,例如触碰式、压觉、温觉、声觉等。
二、机电一体化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运用
从上文叙述可以得知,机电一体化系统主要工作内容,在于设置指令、传输指令和完成指令三个方面。其中,传感器便是负责传输指令的唯一环节。不过,机电一体化仍旧存在局限性,会因为特殊形式或环境出现,导致数据传输的问题。因此,笔者选择几点较具代表意义领域,试谈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运用。
1.有“感觉”的机器人
机电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倾向。一些工业领域逐渐采取标准化作业,对于可控管理系统需求开始降低,转而将投入更多放在智能化、自动化生产领域上。例如工业机械人生产技术,便是在机电一体化基础上,所创造的新型生产技术。其主要特性在于规律性、高精度工作方式,可以更有效提升工业生产效率。不过,该工作方式无疑对传感器提出更高要求。适合的传感器,必须准确的控制机器人各个部位,其中包括关节移动,力量控制等方面,只有传感器传达数据保证准确性、高效性,才能够让机器人实现理想工作状态。对此,必须采用接触式传感器,以确保不会出现数据丢失状况,例如压觉传感器等。
2.传感器在自动化机床的应用
自动化机床也是机电一体化的衍生领域。其特性在于完全自动化的操作所有生产内容。然而,自动化控制则需要传感器,将准确工作指令,按照规范逻辑和实效,传达各个生产环节。若出现问题,便需要人工调节,才能够持续生产。举例来看,较为著名的CNC机床,便是借助传感器检测控制,减少人工生产控制需求,极大节约人力成本,同时也使生产效率有了显著提升;再如,切割工业领域,特别是采用金刚石切割机床,必须要借助传感器准确传达切割角度、压力等数值,进而确保切割成果达成预期。
3.传感器的扩大渗透
随着传感器的发展,其检测技术将不仅应用在机电一体化生产领域。从现状来看,很多工业产品已然达到了“对传感器产生需求”的水准,例如近年来Apple、Google等企业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必须依靠精准传感器才能够实现。而在传统汽车领域,传感器对于驾驶便捷性以及安全性,也会产生较大促进作用。
三、总结
本文主要为透过机电一体化系统,对传感器功能、变化、发展及未来需求,进行一定程度的阐述。进而有效的帮助读者,客观认识机电一体化组成,以及传感器在工业生产中所实现的作用。因此,也希望本文研究,能够为应用领和研发领域,提供一些思路启发。
参考文献:
[1]刘峥.关于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探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3(02).
[2]林青.浅析传感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6).
[3]王婷.机电一体化专业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材建设探索[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
(1)一级进度计划:工程的总体进度计划,即一级里程碑,跨度从核岛浇筑第一罐混凝土(FCD)至机组完成全部启动试验投入商运(COD),内容包括此间的设计、采购、土建、安装、调试启动十阶段以及执照申请等重大里程碑和关键活动,是合同商务谈判中进度条款的依据,是二级进度计划的基础和输入。一级进度计划由工程总包单位-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据可研报告的总工期设置和参考电站经验,向业主公司起草建议稿,由业主公司总经理部批准生效。一级进度原则上不予变更,是牵引项目总体进度的纲领;如必须变更,需由业主总经理部同意,董事会批准。
(2)调试二级进度计划:是项目调试进度控制工作的基准进度。调试二级进度计划以项目调试关键路径为基础,以核岛系统和总体试验为主线,严格控制冷试、热试、装料、并网、商运等关键里程碑节点。二级进度计划主要包括各系统的调试开始时间、系统可用时间和各系统临时运行移交TOTO签字时间,是各专业编制三级、四级等详细计划的依据。在一级进度计划生效后,工程公司会按职能分工开展跨板块的接口与协调进度计划编写;其中,设计、采购、土建、安装板块的二级进度计划须在一级进度生效后四个月内提交业主公司备案;调试二级进度计划则须在首个单系统调试前一年提交业主公司审查、备案。
(3)调试三级进度计划:以二级进度计划为依据,首先考虑各系统间的调试逻辑关系和前提条件,以实现调试计划的可操作性。二级进度计划中规定的关键点/里程碑日期均须反映到三级计划中。三级计划以各系统调试程序执行为基本要素编制,并应包括重要的运行和施工等外部支持活动。该层次及以下的进度计划由工程公司及其分包商自行编写,无须报备业主公司;但调试三级进度计划有其特殊性,因为调试过程与接产3T移交过程是有机结合的,《调试三级进度》也就是工程/生产双方联合生效的《移交接产进度计划》,因此需要与生产线提前充分沟通,共同确认。
(4)调试四级进度计划:以三级进度计划为依据,由试验负责人(TS)牵头编写,包含调试准备(人力、文件、工具等)、调试试验步骤和运行/维修移交等调试工程中的重要活动。调试四级进度计划主要体现在联调各阶段的母本计划,如CFT母本计划、装料母本计划、DEM34母本计划等。
(5)调试(双)周计划(五级):安排一周现场调试工作内容的进度计划。每周由调试各专业会同生产、设计、施工等单位召开周计划会,讨论上周进展、下周主要安排,并重点对调试各专业间的系统配合和制约调试进度的问题进行协调。
(6)调试三天滚动计划(六级):据母本计划和周计划,安排三天内联调试验区域所有活动。进调阶段后,启动总指挥负责组织调试启动工作组(OSG),召集设计、安装、运行、维修等单位代表召开日计划会,协调总体试验区域内所有试验活动和工作,对前一天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对后两天工作安排进行布置。除上述六层进度计划,实际工作中还针对重大项目编制专题进度计划。具体工作谁执行谁编制,谁编制谁管控。如调试启动过程中的“临界专项计划”、“冲转\并网专项计划”等。
二、核电站调试进度计划的控制
(1)计划控制: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分析比较、调整和修订。从编制计划开始,经过实施过程中的跟踪检查,收集相关实际进度信息,比较分析实际进度与计划间的偏差,找出原因和解决办法,确定调整措施,再修改原进度计划,形成动态闭环管理。建立进度控制会议制度,通过调试日计划会、周计划会、专项例会和项目协调会等形式协调处理实际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确保进度计划的有效实施,实现进度控制目标。
(2)计划跟踪:计划的跟踪包括本期内作业的实际开始、完成日期、尚需工期、完成比例和资源用量等,将计划执行数据与目标计划进行对比。各级计划工程师对不同计划的特点和需要,及时录入调试的进展情况,进行进度计算和分析,为有效控制进度提供客观依据。
(3)计划修订:调试各执行队办负责本专业调试三、四级进度计划的修订。在不影响三级进度计划的情况下,对四级进度的修订可以直接修订;否则需填写《进度变更申请单》,并评估其修订是否会对一、二级进度产生影响。
三、核电站调试启动各阶段母本计划
调试母本计划即阶段性联调试验的总体计划,编制要求完整有效:该阶段的联调试验项目必须完整,并确保关键路径的合理性和最优化;主线计划中项目的逻辑关系须准确,并符合现场作业的工艺流程;所有项目须遵守技术规范、定期试验大纲及其他上游文件的相关要求;统筹安排项目的时间窗口,合理配置资源。母本计划一般在参考计划的基础上,由生产、调试共同编制。基本流程是据最新版本的参考计划,双方计划工程师将之前收集的项目添加到预先确定的机组主线各试验平台,再组织各相关方对所列项目反复检查确认,优化调整,主要内容有:确认是否符合运行技术规范、化学与放射化学规范、定期试验大纲、运行维修程序、经验反馈、管理程序暂行规定、会议纪要等的要求;与核安全监管当局监督要求的一致性;主线各试验平台下与核安全设备可用性要求的一致性等。母本计划一般要求在联调试验开始前一个月出初稿,以供各相关方审核、讨论、反馈;两周前正式出版,以供各相关方提前熟悉,做好演练,准备预案等。
四、调试/生产一体化计划
所谓“一体化”,即将现场以工程线、生产线,分包商三方为责任主体的调试试验、运行和维修、土建安装等全部作业进行统一管理,以求最大限度的规避交叉作业风险、降低相互影响、统筹配置资源、优化关键路径的计划系统。一体化计划并非一份孤立的计划,而是一套科学的系统,是调试启动期间工程、生产双方的工作方法,是对现场活动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计划的管理机制。宏观上讲,移交接产计划、调试母本计划、调试启动三天滚动计划等由各责任方联合产生的计划都属于一体化工作范畴。
五、调试启动三天滚动计划
核电站调试计划管理体系、一体化计划运作的最终端产品是“调试启动三天滚动计划”,即日计划,是指挥现场工作有序开展的唯一依据。三滚计划由日计划会产生,承接各阶段的母本计划。具体是将母本计划项目拆解到24H刻度,设定日工作进度,并按即日起三天进行滚动;滚动过程中跟踪过去24H作业执行情况,通过及时调整主线来消纳延误或提前,保证主线计划的连贯性;多方分析临时增加的非母本项目,保证工期、质量安全可控。三天滚动计划由调试计划、生产计划、核安全顾问、运行启动经理、调试经理联签生效全场,调试和生产跟踪各自活动执行情况,一并协调现场问题,确保各项目按计划执行,实现对联调试验过程的精细化控制。
六、结束语
一、建立以单项工程为中心的财务责任指标考核控制体系
(一)电力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主要财务责任指标包括:月度现金流量偏差率、应收账款回收、利润总额、成本收入比、成本指标控制情况分析。单项工程成本项目控制主要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施工间接费用分摊、其他直接费、分包费用的控制。1.现金流量控制指标。即根据项目部上报的资金计划,经统筹审批后作为资金支出的可控制责任指标下达到项目部执行。各项目部要准时报送施工进度,以便及时回收工程款,避免资金占用。2.人工费用控制指标。工程施工实行人力资源优化组合,合理配备劳动用工,测算人工费用,经审批后作为可控制责任指标。3.材料费用控制指标。各单位根据施工图纸预测材料费用计划,经审批后下达可控制责任指标。自购材料的采购量控制在合理损耗范围内,及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便于抵扣进项税金,对于业主供应材料,多出并剩余的材料及时办理退料手续,避免浪费。4.机械费用控制指?恕8?据有关单位上报的包括运输设备、机械设备等费用计划,合理调配施工机具,提高利用率,减小投入费用,对机具设备要进行经济分析,优化采用购买、租赁和研制相结合的方式。经审批后作为可控制责任指标下达。5.施工间接费用控制指标。即办公费、差旅费、修理费等间接费用,根据有关单位上报的费用计划,经统筹调整审批后,作为间接费用可控制责任指标下达到相关单位执行。6.分包费用:加强分包管理,重点加强分包优选,分包合同签订,分包过程管理,分包结算,分包评价。7.其他直接费用控制指标。根据中标合同报价清单,合理预测工程各项其他支出,经审批后下达作为可控制责任指标。加强临时占地及线路走廊费用控制,临时占地面积做到规范施工,赔偿标准控制在项目属地赔偿标准以内,赔偿协议必须要有明细清单。
(二)成本责任指标的控制对策。加强成本控制指标的刚性。成本责任指标下达后,原则上不予调整。1.加强成本费用日常监控,利用ERP,对各项费用进行限额预警,以达到有效控制。若发现某单位财务责任指标出现偏差,应立即通知有关单位进行分析,申请追加,填写预算外调整申请表,履行预算外审批程序。对于控制指标外的项目,必须经过相关审批,否则,不予支付和办理。2.为加强成本责任指标的控制,降低成本费用,对经批准下达的财务指标,要求成本责任主体,将所下达的责任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单个工程的项目部,并进一步分解到职工个人,明确各自的责任。3.为加强成本指标的控制,财务部门在各成本责任中心核算的基础上,按月将各责任中心的成本指标完成情况以书面资料反馈给各责任中心,使其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单位的成本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相互配合在事前、事中、事后做好成本控制工作。4.为加强成本责任指标的控制,要适时分析指标完成情况,对项目部进行绩效考核,并与薪酬挂钩,会对控制成本费用起到较好的作用。
二、建立反映社会责任的考核指标
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必要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电力施工企业,要打通输变电线路走廊,必须与当地群众密切联系,以期顺利施工,否则会造成窝工,拖延工期,增加工程成本。只有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得到当地群众的认可,才能为工程施工打开线路走廊奠定基础,才能为企业赢得市场创造条件。建立与社会的沟通渠道,重视舆论宣传,必须将投诉等有损企业形象的行为加以量化,列入考核体系,这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
三、成本目标控制的组织保障
组织保障是成本控制的基础,没有组织保障,难以实现成本有效控制。因此,必须建立严密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形成“分级管理、逐级负责、层层分解、严控执行”的成本管理机制。具体应建立以总经理为第一负责人,有关生产经营主管领导参与的成本控制组织体系。由总会计师牵头组织实施,各业务部门参与成本费用的控制,体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管理的结合。该成本控制组织系统的主要职责包括:(一)审批公司成本管理制度和成本控制目标的编制,确定考核办法;(二)组织、协调企业的成本控制执行工作,审批公司成本控制指标调整事项和调整方案;(三)控制、监督、审查成本控制指标的执行情况,制定并批准成本控制考核方案,并考核执行效果;(四)协调解决成本控制执行中的重大问题。
四、明确成本控制中有关部门的责权利
企业应在区分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的基础上,明确成本责任主体,将成本控制的责任予以分解,确定各项成本费用的责任归属。在企业成本费用的控制管理过程中, 使各责任主体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权利,树立成本管理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节省每一张纸,每一个螺丝,每一根导线,使成本控制顺利开展。
五、重视工程施工的过程审计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参与审计。审计是成本控制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审计可以清楚成本费用支出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有助于对成本控制责任主体的绩效进行正确的评价,并有效遏制浪费性支出。工程项目必须要有过程审计。
六、成本目标控制的考核与评价
对单项工程成本控制的考核与评价,包括施工前成本控制指标编制,施工过程成本管理,工程竣工后的业绩评价。考核与评价内容:月度现金流量偏差率、应收账款回收、利润总额、成本收入比、成本指标控制情况分析。即施工前的成本控制指标编制的质量,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指标分析情况,工程竣工后,利润情况。企业要建立成本控制管理工作考核制度,将各所属分公司、项目部的成本控制管理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对其进行考核。建立激励机制,对单项工程的合同收入与合同费用进行对比,以财务盈利能力指标“成本收入比”对该工程进行评价。对因为加强管理而节约费用效果突出的单位,由成本控制管理组织,按节余费用相应比例进行奖励,超支按同比例扣罚。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安装工程;安全管理
机电一体化的安装工程直接与施工有关系,安装工程的质量得到保证之后,才会令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得到解决,使其安全顺利的完成。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都会以安装工程的质量为前提。
1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不够完善
安全生产管理体制需要企业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在负责人的过程当中应当要明确自身的责任以及义务。许多机电安装企业不具备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不管是企业本身还是企业当中的安全员都是挂名的,所以经常针对具体的安装项目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安全生产制度在实践当中没有完全被落实,施工现场的管理秩序混乱,还会令安全生产没有切实的保障。尽管机电一体化安装工程存在部分属于国有企业安全组织,但是同样存在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情况,或者是机构的安全部门的管理权限不够。相关部门一般都只有建议权没有基本的决策权。
1.2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现场施工人员在管理上面严重脱节,一些施工人员的素质不够,在施工的过程当中经常会存在失误影响了安全管理的质量。在具体的施工当中还存在一些安全教育工作非常滞后的情况,新的工人进入到安全现场之后,没有基本的培训课程。一些工人在施工的过程当中没有基本的常识,导致自我防护能力弱,安全意识淡薄。安全工作思想认识不足,安全防护措施也同样做的不到位。施工的进度以及质量和效益都会在很多方面有所缺陷,往往令工人忽视了生产的安全性,对于进度和效益的关注强于对于安全的关注。
2机电一体化安装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措施
2.1组织方面的措施
要从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力度,在这一过程当中要加强管理才可以减少并且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要严格按照施工单位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施工。机电一体化施工企业要取得了安全生产许可证,没有企业生产许可证就不应当开展这一方面的活动。在实践当中不允许出现挂靠施工现象,要从招投标开始做起,要获得承建资格,不能在范围之外工作。项目经理必须要采取注册制度,要将所有的资料都输入到相关的存储设备当中。政府要针对施工单位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工作,要严禁挂靠施工或者是私自分包工程的存在,一旦发现要严加处理。群众掌握了施工单位的具体情况之后,如果发现了问题要积极举报,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民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技能都相对比较低,所以要针对民工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为了改变民工的零散无序现状要加强管理的力度。在施工开始之前针对工人开展三级安全教育,要经过考核并且确定合格之后再进行上岗。为了防止安全事故和问题的发生,还需要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施工单位可以设置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并给予这一部门实权,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开展工作。另外积极加快各个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要明确施工现场每一个人的安全责任。要深入到各个方面,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教育活动也要加强,让施工现场的操作者提高自我安全意识同时提高自身的保护能力。
2.2技术方面的措施
在正式开展施工之前,要设计编制施工方案,并且要确定施工方案科学合理之后再开始施工。针对一些自然危害要加以防范,比如暴雨、台风、洪水以及雷电的防范措施设计。施工当中要严格按照编制施工方案进行施工,每一个环节的负责人要承担起责任并且加强施工的质量。在施工现场的生产区以及生活区都要设计好水源的提供场所,要合理安放消防器材,为消防问题编制预案,并且为了保证消防制度能够得以落实要成立义务消防队。一些施工人员必须要在熟悉了施工单位的具体的情况和制度之后再开始施工,防止因为不熟悉情况失误引发安全事故的发生。针对电气设备的防护以及雷雨的防护措施装置的安装要具体而且具备科学性。在施工之前要聘请专门的人员管理,并且要定期针对这些问题以及设施设备进行维修以及保养工作。进入现场的施工人员要确定戴好了安全帽才能进入,而且要将规定的保护用品配备在身上。施工过程中要尽量文明,施工人员要从思想上入手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以提高安全管理的质量。在施工当中加强安全管理可以帮助施工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安全管理措施将会变得更加科学,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施工人员的安全是一个施工单位前进和发展的动力,而且也是为施工单位赢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键因素。所以加强安全管理可以提高施工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这样才施工环节当中可以减少很多的问题的发生,这样一来就会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这样就不会影响施工工程的进度,从最大程度上赢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一种具有直接意义的措施,还可以为企业单位创建自身的品牌赢得机会,赢得更多的合作机会。
3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安装工程目前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是管理方面常常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令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得不到满足。为了让问题得到解决需要从机电一体化安装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方面做起,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使其能够在今后的实践当中变得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刘玉东.浅议机电一体化安装工程的安全管理[J].商,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