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智慧教育行业研究

时间:2023-09-04 16:40:47

导语:在智慧教育行业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智慧教育行业研究

第1篇

当前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智慧旅游成为当前旅游市场的一个新命题,高校旅游应用管理人才的培养只有充分挖掘智慧旅游的时代内涵,遵循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行业的发展要求,才能真正培养出市场满意、质量合格的高素质的“非同质化”旅游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智慧旅游;“非同质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自2011年我国正式提出“智慧旅游”的构想之后,智慧旅游便成为了旅游市场的发展热点,本论文提出的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非同质化是指在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的过程中月各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培养体制、培养过程、培养方法和手段等进行调整使不同院校旅游专业的学生更加适应多元化的旅游市场需求,增强其专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其行业内就业率,降低其流失率,使高等旅游教育更紧密地与旅游行业相结合,提高高等旅游教育对旅游行业的贡献率。

1智慧旅游背景下对旅游管理人才的新要求

1.1对于信息技术素养的要求

在智慧旅游中,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与传统的旅游信息收集是有区别的,但是,智慧旅游和当下的电子商务也有很大的区别,他除了通过电子及计算机技术展现旅游概念和风景信息之外,还在旅游服务上进行智慧的定义,也就是在旅游产业中引入智能化服务概念。所以智慧旅游更加注重旅游人才信息技术方面的素养,这是旅游信息化的最高阶段。按照美国相关的管理规定,针对学生培养条件来看,在智慧旅游概念的基础上,新型的旅游人才培养内容涵盖了:在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的条件下能够通过计算机获取相应的信息,并懂得使用相应技术,在互联网条件下实现新的沟通交流模式,在办理旅游业务过程中,能更有效地收集到相关信息,并根据智慧旅游的信息需求,对旅游信息的种类进行归纳,在互联网基础上,通过相应的技术解决在旅游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并能带动旅游产品的消费,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1.2对于新设备运用能力的要求

现在,在智慧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关技术的支撑,更需要相应的人才支撑。对于智慧旅游来说,其所包含的内容是与当下的科学技术相一致的,并且在管理以及服务领域营销等各个方面都与当下的科技发展相一致。比如在智慧旅游景点中,其景区以及酒店等相关建筑都通过电子设备相关联,并可以通过社交平台了解到相应的信息,还可以进行有效的营销活动,这些都需要科学技术人才的支撑才能实现。因此了解及运用新兴技术设备进行管理、服务、营销,是智慧旅游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战略应该包含的内容。

1.3对创新能力的要求

在旅游发展中,创新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在智慧旅游的背景下,旅游企业在经营模式中所做的改变,是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以及旅游体验,进一步推动消费者的消费实力,并优化旅游资源的结构,保证旅游形态与当下的社会变化相一致,并在传统服务的概念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定制服务,融入创新的理念,体现人性化的服务模式,让消费者切实感受到智慧旅游的优势以及高质量。此外,针对智慧旅游的营销模式来说,除了创新的理念,还应该利用相关的技术,挖掘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并满足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利用智慧旅游的平台,提升消费模式,并将旅游产品通过智慧旅游平台的推广,提升其品质,开展实时有效的营销活动。

2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非同质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1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培养高素质智慧旅游人才

教育人员在进行课堂实践和过程中,要树立创新实践思维,以市场实践为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从而最大限度的集中优质资源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当然,我们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者还要认识到智慧旅游并不是我们旅游行业发展的最终目标,随着我们旅游行业的日新月异,旅游业教育理论与市场发展规律也一定会出现新的变化,因此,我们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前瞻性。另外在教师人员的选拔方面,为了提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理论的时代创新性,我们最好邀请国内知名企业的老总和旅游管理者来为学生授课,从而使当前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先进理论能够流入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使其在智慧旅游工程发展过程中能够真正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实现其职业价值。从而提高旅游人才资源的利用效率。

2.2通过多元化平台,加强校企合作

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千万不能脱离市场发展的大潮,要学会从市场中求发展,求创新,求突破,只有这样,才能使智慧旅游之光真正照入学生教师的心中,才能使学校的教育风气为之一变,从而走向创新之路,因此,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对旅游管理人才进行专业定向培养,通过企业建立旅游管理实践基地,从而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既能够接触到当前旅游市场发展的先进理论,也能够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企业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相应的平台,让学生更了解实际工作,并全面感受旅游工作的实质性内容,从而获得真实的职业经验,方便今后工作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另外还要邀请企业内的优秀旅游管理者定期到学校进行旅游经验指导,通过演讲,座谈会等方式将企业优秀管理者的经验传播给学生,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践技巧,尤其在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行业的发展非常注重从业人员对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掌握,因此我们的旅游管理者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者要准确定位,把握智慧旅游发展中最核心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来增强学生对旅游行业及智慧旅游创新的理解与把握,从而尽早适应未来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另外,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旅游管理者和高校专业教师要多以实例为佐证,通过对实例的探究阐述来增强学生对智慧旅游概念和规律的把握,这对于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2.3丰富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自身水平

在智慧旅游观念深入高校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对教师队伍进行补充丰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是我们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旅游专业教育思路的重要前提。纵观当前我国各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之所以教学质量上不去,创新观念发展缓慢,主要是因为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导致的,我国很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时间较短,办学经验非常少,很多旅游专业教师都是由其他岗位临时抽调过去的,因此对旅游管理课程的核心与本质了解甚少,因此也就无法使学生接触到旅游市场发展的最新理论,很多教师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根本没有细致研究,只会照本宣科,不仅使学生味同嚼蜡,而且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极大限制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对现有的旅游专业教师队伍进行完善改革,引进大批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人才,聘请一大批真正懂业务,懂市场,懂理论的高素质人才加入,例如企业优秀旅游管理者和国内知名的旅游管理研究专家等等,都是非常合适的人选,另外还可以定期在校内开展教师培训课,邀请知名专家和企业管理者来现场授课,或者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授课的方式加强学校专业人才的内部培养,只有从内外两个方面多管齐下,才能彻底扫除当前我国旅游专业教师队伍中业务不精,教学不良的风气,从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真正彻底的将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改革进行到底。

2.4优化课程结构,科学设置课程

能够优化课程结构,科学设置课程是我们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不仅关系着学生学习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关系着我国智慧旅游发展的速度与进程,旅游业要求学生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也必须接触到当前市场发展的先进理论,例如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等,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熟练的运用基础网络工具来实现智慧旅游信息化处理,所以我们的高校一定要在课程设置方面多下功夫,不仅要有针对性而且要争取做到全面培养,对当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创新,例如多开设网络技术,计算机等选修课程,这些都是我们智慧旅游发展创新中对从业人员提出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另外,我们的高校还要对课程设置进行充分的细化,当前旅游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对于旅游行业的专业要求更高,很多旅游领域被纷纷细化,形成了不同的学科分支,因此,我们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要顺应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规律,通过人才的精准化投放,精准化培养来提高人才的利用效率,从而推动我国智慧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结束语

旅游行业是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提高国民精神文化水平,还是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我们对旅游服务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必须加以重视,及时解决旅游管理人才“智慧化”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非同质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一直以来是学界的一个争论焦点所在,主要是由于当前智慧旅游在我国旅游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我国传统旅游业发展转型的一次契机,是高新科技与旅游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次创新进步。因此我们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及时传统理念,根据市场发展需求与时俱进,从而提高高校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能力,为我国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储备更多高素质,高品质,高能力的旅游管理人才。

作者:魏凤云 刘海洋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第2篇

[摘要]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实践智慧培养是应用型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主要体现在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和德性素养三个方面。理论上,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实践智慧培养主要在三个向度展开:知行合一——从理论到实践的提升;厚积薄发——由继承到创新的凝练;群己之间——从个体利益到群体利益的升华。实践上,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实践智慧培养需从顶层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和运行保障机制等方面着手。

[

关键词 ]应用型 卓越人才 实践智慧培养向度

[作者简介]吴晓静(1977-),女,江苏睢宁人,盐城工学院经济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盐城224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2014年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一般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实践智慧培养研究”(项目编号:LX2014Y078)、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2014年专项课题重点项目“地方本科院校专职辅导员职业韧性研究”(项目编号:14FYHZD03)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4-0108-03

针对我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发展转型的现实要求存在较大差异的状况,教育部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致力于培养工程能力强、岗位适应快,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为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重要支撑。四年来,全国已有208所高校,立足1257个本科专业点、514个研究生层次学科专业点,采取各具专业特色的改革措施,在卓越人才培养的本质、目标、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

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应用型人才可分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其中,卓越工程人才区别于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专业理论水平上,更突出的是工程实践智慧的养成。文章立足于卓越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结合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实践经验的总结,依据卓越人才实践智慧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力图通过对卓越人才实践智慧培养内在追求的基本向度的分析,探讨卓越人才实践智慧培养的具体路径。

一、应用型卓越人才实践智慧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

1.理论依据。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是一种区别于纯粹科学技术的人类知识,是“就那些对人类有益或有害的事情采取行动的真实的、伴随着理性的能力状态”。后来的研究者由于立足点不同,对于实践智慧的理解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以奥迪为代表的强调“理性”者,将实践智慧看做理智的一种形式,认为实践智慧是追求合理性;以里弗为代表的强调“行动”者,认为实践智慧是对实际采取的“动态的、顿悟的、灵活的”行动;以邓恩为代表的强调“德性”者,认为实践智慧是区别于缺乏道德意识的技术倾向的一种追求“善”的行动倾向。可以说,以上三种观点各自强调实践智慧的某一方面。教育学上的实践智慧概念区别于心理学上的“实践智力”或“实践能力”,既强调追求实践知识的合理性,也强调对实践情境的感知、辨别和顿悟,还强调实践行为彰显的道德品性,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实践领域的“知”“情”“意”研究。实质上,教育学上的实践智慧追求与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培养理念在深层次上是相契合的。

2.实践经验。国家卓越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21世纪所需要的工程师是建立在重视数学与科学的基础上,侧重强调具有“工程实践能力;表达交流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终身学习能力;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社会人文和经济管理;环境保护等知识”的多方面综合素质的人才。简言之,卓越人才的核心素质在于建立在专业知识基础上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基本技能和设计研发的能力、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建立在突出应用型特点,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专业面宽、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够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可见,应用型卓越人才实践智慧培养目标的三个要素体现在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和德性素养三个方面。所谓工程实践能力,指建立在专业知识、学科实验、实习基础上的基本技能和建立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及企业生产实习基础上的综合应用能力。目前,学界一般将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分为三个层次,即基本技能层、综合应用能力层和工程设计研发层。可见,工程实践能力应当主要包括基本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两个层次。工程创新能力指通过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参加企业轮岗训练、工程项目实践而获得的工程设计、研发、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即工程设计研发层。德性素养既包括在学习实践中获得的爱岗敬业等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养成,也包括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集体利益观念的养成。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是应用型卓越人才能力培养的核心内涵,德性养成则贯穿于应用型卓越人才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应用型卓越人才实践智慧培养目标的三个要素共同体现在能力培养的三个层次结构上。

二、应用型卓越人才实践智慧培养的三个基本向度

1.知行合一:从理论到实践的提升。“知行合一”由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主要针对个人的道德修养而言,其本旨在于倡导道德认识(知)与道德实践(行)的结合,这对当代高等教育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实践智慧的启迪,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实践意义。

所谓工程,即制器、造物的过程。高等工程教育的本质在于工程实践,因此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在于工程实践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系统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并能将专业理论应用于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中,处理工程实践中各种问题的能力。应用型工程人才实践智慧的培养首先体现在从理论到实践的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不仅包括专业技能方面的熟练性,而且包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敏锐地意识到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现有和潜在的问题,并具备熟练运用各种理论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还包括建立在较宽广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上的完成职业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能力结构体系,如良好的适用岗位变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等。另外,应用型卓越人才实践智慧的“知行合一”还体现在善于运用工程思维。相对于把认识对象分解、细化,对其分别加以研究的科学思维而言,工程思维更侧重于把经过分解、细化的认识对象按其客观要求重新组合加以研究,通过综合达到对事物的整体认知。这种运用工程思维总结实践经验和体会,把实践经验再次上升到理性认知过程,实质上是工程实践能力的更高表现形式。

2.厚积薄发:由继承到创新的凝练。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高校重要的功能之一,继承是前提、基础,创新是关键、开拓,二者是相互促进的统二体。继承绝非因循守旧,创新也不意味着否定一切,推倒重来。真正的创新是在认可过去的前提下的新作为,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改进和提高。世界航空工程的先驱者、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冯·卡尔教授说:“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师创造未来的世界。”21世纪,从事工程实践活动的人才是最需要创造力和创造精神的人群。高校卓越人才需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继承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工程人才的创造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不墨守成规,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是一种凝练。这一过程经历两个阶段: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培养在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学中做”,是一种对专业知识的传承方式,在工程实践中不断反思,将工程实践技术上升到理论层次,从而进入工程设计、研发、创造的环节才是创新能力的升华。高校应用型卓越人才实践智慧培养的核心在于创新,包括创新意识的启发、创新精神的培育、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从事创造性活动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是创新能力和创新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创新行为是工程实践中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构,是工程设计、工程实践的关键所在。

3.群己之间:从个体利益到群体利益的升华。应用型卓越人才不仅要有“卓越”的专业素养,更要有“卓越”的道德修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的便是人才培养的道德标准。古人认为,优秀人才的道德标准所表现的是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这也应该是当前卓越人才实践智慧在德性教养方面追求的“至善”境界。作为工作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工程实践者,卓越人才面对的是工程实践的设计、规划、决策和运作现场,这不仅需要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意志品质、道德责任心等个人内在修养,而且需要他们在群己之间的关系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由“内省”到“外铄”的历练,具备团队精神,在信任合作的基础上,顾全大局,以集体利益为重,注重团队的创造性合作,在竞争中养成团队进取心,在默契合作中勇于担当,乐于分享。

三、应用型卓越人才实践智慧培养的路径

1.高校育人目标与行业用人标准相结合,做好顶层课程设计。在卓越人才培养问题方面,教育部明确提出了高等工程教育应将以下三方面作为改革的主要方向:一是行业企业需要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要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进一步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使人才的培养目标适应社会行业企业的实际要求,卓越人才实行“3+1”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即前3年在校内学习,第4年在企业实践学习并完成毕业设计。这就要求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培养方案要将高校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该行业的社会通用标准及企业的实际需要三方面有机结合,突出应用型特点,进行差异性定位,做好卓越人才课程体系统筹设计。为突出应用型卓越人才实践智慧的培养目标,以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德性素养三要素为着力点,在课程方案制订、考核、评价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以下四组关系: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学科课程的关系,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重.校内实践课程与企业实践训练的关系,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2.内外联动,改革教学模式。“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要求应用型人才培养既要改革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又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重点是打造内外联动的实践教学模式。内外联动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企业实践训练相结合;另一方面指课内学习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这两个层次都是强调建立在“做中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注重总结与反思,善于发现和分析问题,以逐步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标。要实现内外联动,需要搭建两个完全不同的平台:一是搭建一个课内外联动的与专业学科紧密联系的科技创新平台,包括建立科技创新基地,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奠定基础;为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和专业社团活动建立长效机制,保证卓越人才的创新实践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建立各种学生社团和创业基地,为人才丰富和多样化发展提供舞台。二是提供校内外联合培养平台,为应用型卓越人才学习期间至少提供1年左右的见习、实习机会,使他们在真实的工程实践场所,从参与项目设计、改造、生产制造、质检试验、安装调试及工程项目的组织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培养综合工程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政校企相结合,保障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应用型高校卓越人才培养目前正突破传统观念,力图通过建立校地合作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为卓越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培养需要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特别是校地间的深度合作,发挥企业和地方政府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作用。首先,“校政合作”指“高校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与各级政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等方面开展协作联动”;“校地合作”最为普遍的方式是地方政府在金融、经济、文化等产业领域,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应用型高校发展的依托,从而实现校地的互动共赢。当前,以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校政合作”正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各类资源,协调各合作要素,确保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有保障地运转。其次,“校企合作”大力借鉴德国卓越人才培养经验,在办学定位上,切实推进企业的内在需求机制,吸引企业主动参与到合作办学过程中,不仅要通过组建合作机构,加强组织机制建设,而且要主动对接企业,策应企业人才需求,努力构建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的培养模式,从而实现企业与高校通过卓越人才培养这一纽带在产学研方面实现无缝对接。

应用型高校应将卓越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切人点,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改革的主攻方向,依托政产学研一体化战略联盟,在不断尝试、总结、反思、再尝试中创建各具特色的工程教育改革模式,为未来卓越工程人才的智慧发展奠定基础。

[

参考文献]

[1]邓友超,李小红.论教师实践智慧[J].教育研究,2003(9).

[2]刘冬岩实践智慧:一种可能的教学价值[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3]张建勋,陈国铁.“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工程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5(9-10).

[4]叶树江,吴彪,李丹,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第3篇

自1995年IBM与教育部签订合作谅解备忘录以来,历届“教育部-IBM高校合作项目年会”都是教育部、IBM公司和各大高校增强交流的盛会。每年,与会各方分享最新合作项目,介绍学科建设,根据国家发展前景展望下一年度工作重点。

本届年会上,IBM分享了全球教育行业变革的趋势,以及全球科技创新的前沿内容,并与教育部及各合作高校的专家们探讨了“面向行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商业遇到大数据”、“协同创新助力智慧成长”、“国际化合作”等话题,展望了教育部-IBM中国高校合作项目的发展战略及方向,共同商讨了人才培养的协作创新之路。

IBM全球政府与教育行业总经理Jeffrey Rhoda表示:“2013年是一个重启变革的年度,IBM认为科技的创新发展,深刻地影响了企业和组织的运营和管理模式,也深刻地影响着未来的商业布局和人才需求。IBM将把握科技创新这一时代的主旋律,将前沿科技与教育行业分享,推动教育的创新与变革,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长久以来,IBM一直将人力资本视为企业成功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尤其重视和高校的合作。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外企之一,IBM从进入中国初就非常重视与中国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自1995年IBM与教育部签订合作备忘录,截止到2012年底,IBM已与全国60多所教育部直属大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合作成立了25个IBM技术中心、建立了100多个合作实验室和合作技术中心,并与全国20多所高校开展了200多个联合“共享大学研究”项目。近7500人次教师参加了IBM组织的不同形式的师资培训,150万多人次学生参加了IBM技术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培训,其中40多万名学生获得IBM全球专业技术认证证书或IBM专业课程结业证书,数千名学生获得在IBM的学习和就业机会。

第4篇

1.智慧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1.1智慧城市的概念

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智慧城市是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创新应用。智慧城市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

1.2智慧城市的内涵

1.2.1 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

智慧城市基于无处不在的智能传感器,实现对城市物理空间的全面、综合的感知,动态的获取城市的各种信息,对城市核心系统进行实施感测,实现“无所不在的连接”。

1.2.2 更深入的整合,更协同的运作

通过城市“三网”融合,再加上物联网和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多元异构数据(多参考系、多语义、多尺度、多时相等)的整合,构建智慧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1.2.3 更多样的服务,更积极的创新

智慧城市所构建的服务,是一种新的提供服务的体系结构,对所感知到的海量数据能够进行不同深度的处理、挖掘与延伸,为人们提供不同种类、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智慧化服务。同时智慧城市给了政府、企业、个人更多的创新的机会,鼓励在智慧城市提体系内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明前进提供不息动力。

2.智慧城市实现的关键技术

2.1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的网络架构可以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如图1所示。感知层对物理世界感知、识别并控制。网络层实现信息的传递。应用层在对信息计算和处理的基础上实现在各行业的应用。

图1

2.2云计算

2.2.1云计算的定义

现今,广为接受的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 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

2.2.2云计算的特点

云计算是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与互联网更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特点如下:(1) 超大规模(2) 虚拟化(3) 高可靠性(4) 通用性(5) 高可扩展性(6) 按需服务(7) 极其廉价2.3物联网与云计算的关系

目前物联网的发展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其在各个行业、各个小地域的应用互相隔离,不能形成城市范围的一体化协作平台。究其原因除,社会经济层次上的困难外,主要是标准化程度较低,缺乏统一的中间件接口,以及各部门、各行业应用融合所带来的海量信息存储和计算的压力,而云计算技术为后者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3.智慧城市建设应用体系

3.1智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智慧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系统。通过加强就业、医疗、文化、安居等专业性应用系统建设,通过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效促进城市公共资源在全市范围共享,积极推动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调高效运行,在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

3.2智慧城市综合体:采用视觉采集和识别、各类传感器、无线定位系统、RFID、条码识别、视觉标签等顶尖技术,构建智能视觉物联网,对城市综合体的要素进行智能感知、自动数据采集,涵盖城市综合体当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灯光照明、信息通信和显示等方方面面,将采集的数据可视化和规范化,让管理者能进行可视化城市综合体管理。国内公司也在“智慧地球”启示下提出架构体系,如“智慧城市4+1体系”(图2),已在城市综合体智能化天津智慧和平区等智能化项目中得到应用。

图2

3.3智慧政务城市综合管理运营平台:此类项目已有实际案例,天津市和平区的“智慧和平城市综合管理运营平台”包括指挥中心、计算机网络机房、智能监控系统、和平区街道图书馆和数字化公共服务网络系统四个部分内容,其中指挥中心系统囊括政府智慧大脑六大中枢系统,分别为公安应急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社会管理系统,城市管理系统,经济分析系统,舆情分析系统。

3.4智慧安居服务体系。开展智慧社区安居的调研试点工作,在部分居民小区为先行试点区域,充分考虑公共区、商务区、居住区的不同需求,融合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发展社区政务、智慧家居系统、智慧楼宇管理、智慧社区服务、社区远程监控、安全管理、智慧商务办公等智慧应用系统,使居民生活“智能化发展”。

3.5智慧教育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智慧教育文化体系建设。建设完善我市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工程,推动智慧教育事业发展,重点建设教育综合信息网、网络学校、数字化课件、教学资源库、虚拟图书馆、教学综合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等资源共享数据库及共享应用平台系统。

3.6智慧服务应用。组织实施部分智慧服务业试点项目,通过示范带动,推进传统服务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快向现代智慧服务产业转型。

智慧贸易:支持企业通过自建网站或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网上支付等电子商务活动。积极推动商贸服务业、旅游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领域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层次。

建设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积极通过信息化深入应用,改造传统服务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加快向智能化现代服务业转型。

4.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展望

伴随网络帝国的崛起、移动技术的融合发展以及创新的民主化进程,知识社会环境下的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之后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技术和金融的创新,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和完善的法规,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主导。但是发展智慧城市要防止一哄而起,急于求成,炒作概念。希望我们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我们相信我们通过城市的智慧的发展,我们一定会迎来一个幸福城市、智慧城市、绿色城市和和谐城市的时代。

然而,智慧城市建设必然会改变城市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21世纪的“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创新发展 智慧餐饮 人才培养

传统餐饮业存在着行业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技术落后、高素质人才缺乏、综合服务素质偏低等问题。自本世纪初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餐饮企业也在积极通过信息化建设创新经营管理方式,与国际化、工业化、产业化的进程相适应。进入“十三五”以来,餐饮业在国家部委相关政策引导下,已进入供给侧改革的调整阶段,呈现出产业融合化、服务智能化、品类定制化的发展趋势。现代服务理念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渗透突破了传统餐饮产业的边界,系统性的创新是支撑行业未来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餐饮业创新发展背景

随着《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推进,智能技术已对餐饮产业在物流、生产、服务、管理、营销等环节进行变革,“智能厨房”、“智能餐厅”等概念兴起,杭州市商务委员会的《杭州市关于开展进一步优化环境促进餐饮业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方案》(2015.8)明确提出了“机器换人”政策举措,支持餐饮企业进行智慧化改造,完善管理流程,增强管理能力,推动餐饮服务智能化加速,促进传统餐饮业向现代餐饮业升级。《商务部关于推动餐饮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商服贸发[2016]71号)的重点任务中将“运用信息化技术推动创新发展”放在首位。据CNNIC第38次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6月,餐饮网络外卖用户1.50亿。预计2018年餐饮020市场将达到2897.9亿元。另据iResearchN]查显示,2016年上半年餐饮020用户规模增速较快,同比增长67%。

二、智慧餐饮的缘起与内涵

智慧餐饮概念的提出基于IBM于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和我国提出的“智慧城市”,其核心是将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与人体智慧相结合,优化整合社会资源,智能响应各类需求,创造更利于人全面发展的社会空间。

智慧餐饮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数字化阶段,通过计算机系统,应用独享性的面向财务、服务、管理的信息系统,将经营服务信息转化为数据,供餐饮企业进行业务分析。二是网络化阶段,餐饮企业通过互联网实施系统集成和信息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战略,对服务环节、供应链和物流配送的信息化管理实现经营层面的实时管理、实时监控;三是智慧化阶段,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实现餐饮业生产服务、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内部管控、市场营销等环节智能化的信息互动、数据分析处理,实现餐饮企业精益管理、精准营销、智能决策,促进产业升级、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和业态创新。在《商务部关于推动餐饮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商服贸发[2016]71号)精神的引领下,餐饮业已开始以最新信息技术为驱动的餐饮业创新发展的探索。

从内涵来看,智慧餐饮包含两个维度的变革:一是思想维度的变革,在信息技术条件下,餐饮业的市场行为、企业行为、消费行为均被量化为“信息代码”或“数字符号”,以数字化的形式解构生产管理活动的流程与行为,挖掘数据价值,并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成为餐饮业经营管理活动的起点,体现了科学化的管理思想,而本质上是新的管理范式建构。

二是技术维度的变革,智慧餐饮阶段,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生产、管理、服务、营销等环节广泛应用,企业运营的全过程可以实施智慧化运作、信息高度共享,最大程度实现高效化生产、精细化管理、敏捷化应变、个性化服务,大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

三、智慧餐饮人才能力结构

智慧餐饮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餐饮业务流程相结合的信息化最新形态,目的是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提高餐饮服务品质,实现餐饮产业现代化转型、餐饮企业提质增效的系统性、集约性的经营管理的思想与技术的融合。智慧餐饮人才不仅要全面掌握餐饮管理理论,同时还要具备信息技术应用、开发创新等能力,主要包括智慧餐饮移动平台的使用,例如智能POS、餐桌智能终端、移动应用系统等。目前,智慧餐饮建设需要两类人才支撑:一是对现代信息技术中的软、硬件技术具有开发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另一类是对现代信息技术能熟练运用,同时又具备餐饮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智慧餐饮人才能力结构如图1所示。

四、智慧餐饮人才职业素质构成

智慧餐饮人才职业素质包括基础职业素质、信息处理素质、信息系统集成素质、信息系统开发素质等四大核心素质。

基础职业素质是指,智慧餐饮人才需要系统了解现代经济管理、现代餐饮业、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律和基本技术;理解餐饮行业领域的一般概念,全面了解餐饮企业内部管理职能、服务职能及业务处理流程,具备系统思想方法和分析商业问题的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信息处理素质要求掌握必要的信息处理的方法和工具平台,能灵活利用模型和方法、利用算机分析工具,对餐饮企业经营管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将数据转换为所需要的信息,为餐饮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支持;同时还应当具备管理数据、技术平台和信息处理系统的知识与技能。

信息系统集成素质需要了解信息系统设计、开发或购买、安装的技术、工艺和方法,以及系统分析、过程设计、创新、质量、人机系统、人机界面、电子商务设计、社会技术系统和变化管理等概念,熟练运用信息系统领域核心技术和概念,鉴别和评价当前流行的和新兴的技术,具备为餐饮企业制订信息化建设计划、对信息系统功能评估、信息系统设备安装、调试、运维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信息系统开发素质指能够应用所学的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承担餐饮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信息服务系统(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电子经营商务系统的开发、部署、运营与管理、手机App设计与开发。具备最基本的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系统能力,有基本的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和小系统及手机APP的分析、开发、实现能力,以及对大型应用程序、大型系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智慧餐饮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五、智慧餐饮人才培养实践路径

智慧餐饮人才培养基础应由院校和用人企业共同构建形成,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以及对人才培养成效产生直接作用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模式、资源等。

1.创新智慧餐饮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能力为本、重在应用”为改革突破口,从职业胜任能力的角度制订符合餐饮智慧化的需要、贴近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推动餐饮信息化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转变。

2.注重教学研究,对接行业实际需求

目前,智慧餐饮人才培养的实施主体仍以学校为主,主要以信息技术类专业为人才培养依托。专业教学与行业实践之间存在一定滞后性,学校应关注餐饮行业发展动态、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以本、专科层次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重点开展专业培养目恕⒖纬烫逑到ㄉ琛⑹笛槭笛当U匣制、创新创业而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并将成果,应用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3.以科研和项目为载体,提高人才培养实效

在人才培养实践活动中,应坚持科研和项目为导向,鼓励师资队伍和学生积极申报各类科研课题和项目开发。课题的研究,在人才培养教学中引入科研项目,贯穿实验实训项目、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科研项目成果融人人才培养,将有利于巩固人才培养特色,增强相关专业方向优势,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

4.强调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注重餐饮智慧化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通过创新创业基础教育、仿真实训、创业实践等途径,多层次构建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加大对第二、第三课堂的支持力度,鼓励学生参与高水平科技竞赛与创新创业大赛,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5.开碾课程体系重构

以产业结构变化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制定“校企融合、多点对接”的课程体系,以行业科技发展水平为准则,按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体系,实行“双证书”制度。按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整合课程群与课程模块,通过利用校企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共同研发特色课程、课程收益依规同享、课程共享这几大原则,加大与企业开发课程的力度。

6.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着力构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学生能力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学生学习进程,设计不同的实践层次,制定多层级的实践环节,达到多层次的实践目的,满足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

7.提升实践教学的管理、监督、评价水平

制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完善质量保障运行机制,建立培养质量反馈机制,健全实践教学监管体系。构建由院校、学生、餐饮企业、第三方机构共同参与、多方位的智慧餐饮人才培养质量考核体系;其次,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六、智慧餐饮人才培养平台建设

根据智慧餐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按实验教学、项目实践、创新创业、专业实习个层次规划,同时建设相对应的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全教育时段、覆盖课内课外、打通校内校外的一体化实训递进平台。

1.加大实验实训平台硬件环境建设

智慧餐饮人才培养实验实训平台硬件环境涉及大量设施设备,可通过中央专项、地方配套、院校自筹、企业赞助等形式,多方筹措资金,建设信息分析处理实验室、数据挖掘实验室、移动平台开发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等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室,作为人才培养创新实验的平台,为智慧餐饮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科研开发环境。

2.强化产学融合,拓展人才培养空间

智慧餐饮人才培养院校应与餐饮企业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方面院校和行业紧密合作,掌握行业的最新发展,不断调整教学模式以适应人才需求;另―方面餐饮企业可吸纳高素质餐饮信息管理、电子商务运营、网络工程、酒店工程等方面的技术人才,增强餐饮企业智慧建设的能力。此外,通过与餐饮企业战略合作,安排教师到企业参与运营项目,或邀请高素质企业职业人士到校举办讲座和进行师资培训,培养智慧餐饮人才教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以能力为本位,建立创新创业基地

关注促进学生早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开展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一方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和创新创业仿真实训课程,另一方面搭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聘请餐饮企业家和信息化领域专家担任客座讲师,教授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经验。

第6篇

随着智慧旅游的普及,大多数游客都选择以智慧旅游的方式出行,因此,在这种智慧旅游背景下,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具有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旅游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家旅游局注重智慧旅游的发展,明确提出要培养符合智慧旅游行业需求的优秀旅游人才。与此同时,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也遇到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培养适应智慧旅游所需的复合型旅游人才,旅游管理专业急需优化发展课程体系,紧密结合社会与智慧旅游行业实际,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适于智慧旅游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新体系。

一、智慧旅游及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概述

明确智慧旅游及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基本内涵,是智慧旅游背景下优化旅游管理课程体系的基础和前提。

(一)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时,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

旅游管理专业旨在培养专业知识丰富、实践能力较强,能在旅游行业从事管理或服务工作的人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有旅游管理方面的课程、心理学方面的课程、礼仪与沟通方面的课程、餐饮与酒店管理方面的课程以及语言方面的课程。

二、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旅游行业发展得十分迅速,同时衍生了很多问题,具体如下。

(一)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科学性,课程内容交叉重叠

为了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高效、高速发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为目的设置专业课程。随着智慧旅游的普及,旅游行业对旅游人才的要求变得更高。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培养针对智慧旅游行业需求的旅游人才。但是,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课程内容重复,不够全面,导致高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与实际需求不符。目前,有些高校旅游管理也没有明确的专业培养方向以及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繁杂、不科学。

另外,很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不合理,不能突出重点而且内容交叉重复。加上高校设置了多种公共课,占用了学生很多时间,学生能花在专业课和实践课上的时间较少,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素质不够高、实践能力较差。因此学生虽然接触了很多课程,但是始终无法触及课程的核心内容。再加上,有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學手段比较传统,大多是教师口头讲授知识,学生在下面记笔记,内容也比较陈旧,这与智慧旅游行业的需求不符,不能有效地为智慧旅游行业提供优秀的人才。

(二)课程体系设置过于保守,缺乏创新性

随着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现代旅游业不仅注重旅游人才的专业知识能力,还注重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而在传统课程体系和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有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比较保守单一,缺乏创新性。比如;有些高校单纯地注重理论课程,而忽略了信息技术课程,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掌握先进的现代信心技术。而且,课程体系条块分割严重。有的学校注重传统课程体系,机械地教授学生专业课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虽然有些高校试图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例如,开设慕课,但是没有一家高校能成功实施。

尽管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为旅游行业培养了很多旅游人才,但是其课程体系大多缺少变革或变革程度远远不够,高校培养出来的旅游人才无法满足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智慧旅游的普及,智慧旅游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课程体系逐渐不能适应智慧旅游人才的需求,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为智慧旅游行业服务,导致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相悖。

(三)课程实施重书本轻实践,缺乏实践交流平台

目前,有些高校课程实施重书本轻实践,缺乏实践交流平台,因此无法培养复合型旅游人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当培养专业知识丰富、实践能力较高的旅游人才。可是有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过于片面,着重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有些高校开始转变教育理念,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设实践课程。但是,由于实践课程安排的课时较少,教师也欠缺实践经验,加上课堂上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实践课程基本流于形式,实践课程质量无法得到保障。还有一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实践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的实践交流能力。但是,由于学校与教师无法时时刻刻监督,加上学生没有主动性与自觉性,因此实践课程作用有限。

鉴于以上原因,高校课程体系不能跟着行业的发展更新,人才培养不能跟智慧旅游人才需求保持一致。因此,新时期,如何在智慧旅游背景下优化高校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从而满足智慧旅游行业所需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三、智慧旅游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为了优化高校课程体系,本文主要就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优化建议。

(一)优化课程结构,确定专业重点培养方向

面对智慧旅游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应该优化课程结构,确定专业重点培养方向。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顺应智慧旅游的需求,内容要符合智慧旅游行业的发展。首先,旅游人才需要懂得信息技术,因此,高校应该多开设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培养专业技能过硬、对信息技术掌握程度较高的人才。其次,旅游人才需要较强的沟通能力、服务能力。因此,在选择旅游管理课程时,应该加设礼仪培训以及语言培养方面的课程。由于智慧旅游涉及全区域旅游的方向,游客来着全世界各地,在课程设置时,应当特别重视外语课程。针对来自不同国家的游客,高校可以开设多种外国语课程。还要开设彰显地方特色的课程,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地方文化,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和魅力,也能更好地为游客服务,为智慧旅游培养复合型人才。

不仅如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根据学校的特点确定专业培养方向。如果学校在旅游行业较发达的旅游景区,就可以鼓励学生多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知识。如若学校所在的地方旅游行业没有很大的发展,这些地方的高校就更应着重培養旅游人才,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课程结构的优化及专业重点培养方向的确定可以为智慧旅游培养应用型旅游人才,从而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

(二)更新课程内容,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面对智慧旅游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应该更新课程内容,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高校旅游专业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例如:加设实践课程,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同时,还要缩减重复课程,开设多类课程,培养全方位旅游人才。例如:多开设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以契合智慧旅游对人才的需求;开设多种外语课程,以便旅游人才能与各国来的旅客交流;开设关于国际旅游形势方面的课程,以便让学生了解当前国际旅游行业形势。高校还应根据社会的需求,人才的特点,来制定课程内容,转变教学方式,比如,使用翻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实践学习等方式。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设计,针对学生的特点、学习风格、学习基础,尽量做到因材施教,而不是一直采用传统的满堂灌输模式。此外,高校要以发展的目光看旅游行业的发展,结合用人单位的具体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旅游行业人才。

(三)拓展就业渠道,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

面对智慧旅游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应该拓展就业渠道,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智慧旅游促进了各个国家间的交流,同时,旅游人才培养也面对非常大的挑战。对此,旅游管理专业应该抓重点、促发展,为智慧旅游行业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工作能力较强的人,鼓励他们参加实践,了解国际旅游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持续完善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校应与国外院校进行合作,促进国内、国外学校师生间的交流学习,加速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促进学生的就业,为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高校可以组织就业指导活动,与校外企业联系,举办校内校园招聘会,让学生提前感受就业形势,提高他们的就业意识,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高校也可以组织各个学院举办创业比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开设模拟旅行社等,从而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另外,学校应与校外旅游企业加强联系,鼓励学生到当地的旅游部门或者旅行社去实习,了解当地旅游行业现状,从而让学生更新自己的知识,加强对职业领域的认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准备,促进整个智慧旅游行业的发展。

第7篇

[关键词]秦皇岛 智慧旅游 复合型旅游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5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035-02

作为河北省唯一的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秦皇岛“智慧旅游”建设分为“一个平台,三大服务体系”。一个平台就是打造“智慧旅游”云平台,云平台是秦皇岛“智慧旅游”的大脑和枢纽;三大服务即构建公众服务、行业服务和管理服务三大服务体系。秦皇岛市需依托云平台,建设面向游客、面向旅游行业、面向旅游管理部门的智慧旅游体系,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新型旅游产业全面融合,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不断提升秦皇岛旅游软环境的建设。

智慧旅游是旅游业与科技业融合发展的新产业,是旅游业走向国际化的关键。实现旅游智慧化,首先就必须解决人才的问题。目前智慧旅游建设主要需要两类人才,第一类是精通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第二类是既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又掌握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就秦皇岛现在几所高校的旅游英语及旅游管理专业来看,存在着一些教育模式和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建设以秦皇岛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高端“智慧化”人才平台,拓宽课程设置,完善培养目标,丰富教学内容,成为全面推进秦皇岛智慧旅游建设的关键。

一、秦皇岛智慧旅游人才发展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秦皇岛市旅游资源丰富,每年吸引大量的海内外游客前来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业作为秦皇岛市的支柱朝阳产业,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许多高校开设了旅游类专业,如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系设有四个专业,分别是酒店管理、导游、旅游管理和涉外旅游,在课程建设中重视酒店服务技能、导游讲解技能和旅游基础知识,但旅游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比较宽泛,缺乏特色。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服务管理系,前身是旅游系,现有教职工27人,设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涉外旅游等方向。因设立时间不长,相关的理论和经验欠缺,沿用原有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很难适应新兴产业“智慧旅游”的发展要求。笔者任职的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高等学校,外国语学院自1999年开设了旅游英语专业,为社会培养800多名毕业生,但本专业偏重语言基础和交流能力的理论培养,缺少学科实践机会,交叉课程少,很难满足秦皇岛旅游业“国际化”发展水平。同时本校的工商管理学院设有旅游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开设的课程有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旅游学、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旅游心理学等,现有的课程与旅游行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可以呼应,但专业方向针对性不足,传统课程比重大,旅游核心类课程不够成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云技术、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的出现,智能手机、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做出调整与创新,高技能的实用性旅游人才既要有旅游学科的丰厚基础,又要懂得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和市场管理等一系列技能和知识,这是智慧旅游发展带给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崭新课题。

二、“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复合型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优化旅游专业相关课程,拓宽课程体系,促进教学改革

考虑到秦皇岛智慧旅游建设发展的要求,新的学科、边缘学科不断出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必须突破传统教材和教学模式。原有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实践课等,其中选修课和实践课只占整个课程的1/3,职业拓展及与职业技术有关的课程却寥寥无几。高职旅游专业有着较强的实用性,学生必须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将其与实际的应用价值相结合,直观理解相应的知识,才能做到“学以致用”。因此旅游管理核心课程的设定应以“产业”为引导,紧贴秦皇岛市智慧旅游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开设整合若干相关联的专业综合课程,主要包括旅游基础理论、管理案例分析、营销的实践操作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等内容。在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计划中增加电子商务类、网络营销及网页设计课程的实习、实训学时,课程考核多以考查为主,重点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提交的学结、设计档案和调研报告等材料作为主要考查依据,考核合格的学生颁发实习实效证书,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

(二)探索“联姻育才”“一主三辅”的产教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秦皇岛高职院校在增加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应加强校外的实训,可以依托强大的教育资源,通过“联姻育才”合办方式,整合政府、智慧旅游企业及社会培训机构的各种优质教育资源,提供学生实践、实习场所,建设智慧旅游产业人才基地、充分利用智慧旅游产业界的技术、培训、人才等资源,搭建专业训练平台,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培养适合智慧旅游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实习、实训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旅游管理核心类课程的见习、短期见习或长期见习多种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高职旅游教育的发展,行业专家与高校教师混合教学,引入IT网络教学、移动互联网、“爱游秦皇岛”智慧平台、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各取所长,共同构建包括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生―社会培训的人才供应链,实现智慧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相互促进。

(三)组建一专多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促进智慧旅游人才培养

在智慧旅游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建立双师型队伍,实行本科导师制,引进计算机、移动互联网等专业的教师,组建由高校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实现教学相长。高职院校讲授旅游理论核心课程的导师必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者硕士以上学位,对智慧旅游产业的发展有认识,了解并能够指导教学与实习、实训活动开展。院校和政府提供资金支持,鼓励教师参加业务培训,组织教师授课比赛和教师论坛,深入相关产业和服务领域学习锻炼,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且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熟悉自己所从事专业的新技术和发展现状,带领学生共同完成课题研究。同时,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也要聘请具有丰富的产业经验和一定授课经验的企业专家或客座教授,给学生和教师开展定期的专题讲座、教研讨论,承担专业实习和学生就业的指导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成为一支高素质的兼职团队,扩大“双师型”教学队伍。

三、结束语

智慧旅游是全球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趋势,积极建立比较完善、科学的,以本地政府为主导、以智慧旅游企业为主体、以高职院校为人才培养基地的智慧旅游人才开放式培养新模式,是切实提高复合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21世纪智慧旅游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欧海鹰.“智慧化”环境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拓宽[J].人才,2013(8).

[2]郑俊,方蔚.浅谈智慧旅游建设[J].计算机时代,2013

第8篇

“互联网+”落地一年,跑个分?

“跑个分先。”这是IT圈做产品评测时经常会使用的方法,就是将产品性能量化为分数,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地显示其产品性能。那么,在“互联网+”落地一年多之后,也不妨来“量化”一下成绩单。

6月16日,“中国‘互联网+’峰会”在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位政商精英齐聚,交流了“互联网+”在政务民生和各个行业等方面全国各地的发展情况。与此同时,腾讯研究院与京东、滴滴出行、携程等还共同了《中国“互联网+”指数(2016)》报告,系统而全面地反映了过去一年,“互联网+”战略在全国的落地情况。这一指数的无疑是为各地方、各个领域的“互联网+”进展情况“跑了个分”。 图中人物从左到右依次为:姚劲波、王兴、马化腾

报告显示:在2016中国“互联网+”总指数省级排名中,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分列前五位。而在全国参与调查的351个城市中,“互联网+”十大标杆城市分别是:北京、深圳、广州、上海、杭州、成都、重庆、武汉、长沙和福州,它们成为各地“互联网+”持续落地的参照范本。

腾讯高级副总裁、腾讯研究院院长郭凯天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该“互联网+”指数的计算指标主要有互联网发展基础、产业、创新创业、智慧城市四大板块,涵盖了零售、金融、交通物流、医疗、教育、文化娱乐、餐饮住宿、旅游、商业服务、生活服务十大行业,可以非常精准、直观地反映出过去一年“互联网+”战略在全国351个城市的落地情况。据了解,这份中国“互联网+”指数的数据来源包括腾讯、京东、滴滴出行、新美大、携程、58、艺龙等众多合作伙伴的万亿量级单位的大数据,数据总量超过70PB,相当于800个世界最大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藏书容量。

作为“互联网+”指数的冠军城市――北京占据了“互联网+基础”“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创业创新”三个板块的第一名。比如,北京的“互联网+交通服务”应用领先全国,仅小客车摇号查询就累计使用超700万次,而教育培训方面的APP上线量也排名第一,超过其后10个城市的总和。而深圳作为智慧城市分榜单的榜首,其智慧城市人口渗透率为全国最高。总榜排名第四的上海在金融、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创业创新大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比如独具本地特色的图书借阅服务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亮点。

郭凯天表示,“互联网+”指数的物理意义就是各省份、各地市在中国数字GDP总量中所占百分比,其实质上就是实体经济投射到数字中国的生产生活总值。“互联网+”指数可以描绘出一张虚拟的中国数字经济地图,它能直观反映2015年从农业工业到餐饮旅游、交通运输、零售电商、金融服务、生活O2O等几乎所有主要行业在移动端的数据产出和表现。“‘互联网+’指数可以视为是‘数字GDP’(Gross Digital Product)。未来,这份‘数字GDP’将可能成为反映地区信息化进程的重要指标。”郭凯天说。

鸿沟拉大,还是弯道超车?

目前来看,“互联网+”指数与各地实体经济发展现状联系紧密,甚至呈现强正相关关系。比如,“互联网+”指数高度集中于沿海省份和一线城市,其中排名前三的广东、北京、上海,“互联网+”指数之和为35.5,这意味着这三个省市就占去整个数字中国超过三分之一的份额。在原本产业基础发展就十分不均衡的背景下,“互联网+”之后,会不会加剧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如果“数字GDP”能够跑赢实体GDP,能否帮助传统经济弱势的城市实现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

腾讯研究院产业与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互联网发展基础指数分和产业指数分两个维度上,确实跟实体GDP的分布呈现正相关。但是,二三线城市“互联网+”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甚至要比一线城市快30%~40%。

而在创新创业指数分和智慧城市指数分两个维度上,则有很多城市带来 “惊喜”。李刚表示,在这次指数的编制过程中,中西部城市出现了很多亮点。在“互联网+双创”方面,重庆排进全国前五,成都位列第七。武汉、郑州、西安、长沙、合肥、昆明等中西部重镇都排进“互联网+双创”前20。细分行业中的黑马更多。在零售行业中,银川零售指数排名领先统计局社会零售销售总额排名100个位次;信阳的医疗指数排名领先实体医疗行业排名195个位次;渭南在教育指数排名领先根据统计局数据计算出的实体教育排名110个位次。

第9篇

牌照被吊销还是主动放弃?

按照大智慧的公告,公司已经向上海证监局提交了不参加2013年年度检查的申请。不参加投资咨询机构年检意味着大智慧将不再持有证券投资咨询牌照。

事实上,证券投资咨询业务一直是大智慧的重要业务之一,短期内对于大智慧的重要性难以替代。按照公司的测算,2013年投顾类业务约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25%,同时在服务客户及开拓新业务方面也会令公司增加一些成本。更为重要的是,股票软件究竟是否属于证券咨询服务一直处于比较模糊的境地,丧失咨询牌照可能给公司其他业务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如果按照大智慧的公告,放弃咨询牌照属于公司决策,那么这样的决策是难以令人理解的。毕竟,在其他业务尚难以构成有效支撑点的背景下,现有的投顾业务难以替代。

此外,大智慧董事长张长虹目前还担任着中国证券业协会副会长、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分析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证券业协会信息技术委员会委员、上海证券同业公会理事。一旦大智慧丧失咨询牌照,张长虹在证券业协会的各种职务也可能将受到影响。

耐人寻味的是,在2014年5月16日召开的2014年券商创新大会上,张长虹还做了题为《新时期下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的转型与业务发展的主题演讲》,大谈证券咨询机构的转型与挑战。而一个月后,大智慧竟然放弃咨询牌照,令人啼笑皆非。

不过,有网友在微博中爆料称,大智慧的证券投资咨询资格是因为没有通过年检,面临被吊销。大智慧在公告中表示不参加年检,仅仅是为了面子而已。

事实上,今年以来,大智慧麻烦不断。尤其是在贵金属业务的灰色利益链被央视曝光后,大智慧旗下的民泰贵金属就陷入到维权纠纷之中。最终,大智慧不得不宣告转让民泰贵金属的股权给董事长张长虹的妹夫黄顺宁,让上市公司免受拖累。

二级市场上,大智慧股价表现低迷。5月29日至6月25日短短19个交易日,累计跌幅超过20%。

证券咨询行业困局难解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大智慧退出证券咨询行业都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折射出中国证券投资咨询行业所面临的困境。

中国证券投资咨询行业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以1992年1月16日注册成立的深圳新兰德证券投资咨询公司为标志,中国证券投资咨询行业大幕开启。

资料显示,深圳新兰德前身为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旗下的《股市动态分析》杂志社和股份经济与证券市场研究所,最初由综合开发研究院发起投资,深圳证券登记公司、中国科技财务公司等入股组建而成。

此后,中国证券咨询行业逐步发展壮大,在早期证券投资理念的普及与传播,投资者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伴随着券商研究所的崛起,证券咨询公司始终难以找到持续的经营模式。尤其是近些年来,证券投资咨询机构面临整体性的发展困境,整体生存状态趋于恶化,机构数量逐年减少,业务发展停滞不前,收入和利润持续下降,行业已经濒临全面亏损的境地。

“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的法定业务仅有证券投资咨询业务一项,且很难与证券公司竞争,尤其是证券公司往往采用与佣金捆绑甚至免费的方式提供投资咨询服务,咨询机构投资咨询业务难以找到可行的盈利模式,难以支撑可持续发展。”在2014年券商创新大会上,大智慧董事长张长虹如此说道。

与此同时,非法证券咨询机构的泛滥加之有牌照证券咨询机构服务质量的良莠不齐让很多投资者蒙受损失,也给行业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曾经在多家证券投资咨询机构任职的资深证券分析师薛树东对记者表示,“证券投资咨询行业并非没有出路,但大家都想着赚快钱,以至于让这个行业看不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