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16:40:49
导语:在会计专业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课题项目: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503046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月20日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现状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迅猛发展。近几年来,就河北省来说,高考生源逐年下降,很多专业生源萎缩,但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却迅猛发展,相对其他专业来说,显得异常火暴。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相对于本科来说,入学门槛低,相对中职院来说,学历层次较高,这是导致相当一部分生源流入高职院校的原因;二是对社会公众而言,相对于烹饪以及车间技术工人等职业来说,会计这个职业类似于管理岗位,好像更体面;三是相对于一些冷门专业以及一些管理类专业来说,会计是一个传统职业,作为一门行业技术,为公众所熟知和认可。因此,高考生源虽逐年下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却依然蓬勃发展。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连续多年高职院校招生的火暴,致使每年都有大批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涌入社会,这些毕业生由于学历、职称以及经验所限,只能从事出纳、会计员及会计师助理等低端会计工作;虽然各行各业均需要会计,但需求量毕竟有限,低端会计的供给已远远大于需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还不到50%,这就意味着相当一部分会计专业毕业生无法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只能选择其他的职业、自主创业或待业。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诸多弊端。很多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重理论、轻实务,致使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在会计基本技能方面不如中职院校的毕业生,在会计专业理论方面又比不过本科生,使会计专业的高职生处于尴尬境地,无法实现和会计实务工作零对接。
(四)低端会计过剩与高端会计紧缺并存。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一方面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数量激增,导致低端会计过剩,毕业生薪酬待遇低,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国际会计师等高端会计紧缺,低端会计过剩与高端会计紧缺的矛盾,既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制约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这种人才培养无法与经济发展匹配的现状亟待改进。
(五)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产生与发展势必会对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形成挤压。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我国的中职教育发展的如火如荼,生源充足、就业渠道广,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21世纪初,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中职教育迅速萎缩,生源下降、就业不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职教育的职能很大一部分被高职教育所取代,且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相比,还具有学历上的优势。
2015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通过招生计划、经费投入等方式,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在办学思路、模式、方法上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形成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比重。应用型本科的出现,尤其是应用型会计专业本科的出现,必将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形成挤压之势。如果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不在招生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及就业途径方面做出调整,极有可能像高职院校取代中职院校一样,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终将被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所取代。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前景探究
(一)正确引导,理性报考。教育及相关部门应对广大考生及家长进行正确引导,不要一窝蜂的涌向会计专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并不乐观,低端会计的饱和及过剩,使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无法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家长及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应结合学生兴趣,并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理性报考。
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说,也不能为了招生而招生,一味扩大会计专业招生规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以及就业前景,合理确定招生编制,量力而行,保证教学质量,打造会计专业的品牌特色,使本院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在专业及技能方面都具备较强的实力,从而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1、明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0年)中,明确了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基本目标,该文件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从高职院校设置的基本目标中可以看出,高职院校需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就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而言,需要培养的是具备会计理论的基本知识,能够进行会计实务操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综合素质的毕业生。
2、调整课程设置,完善人才培养计划。针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完善人才培养计划,是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重要任务。在课程设置方面:(1)重视会计基本技能训练,增加点钞、小键盘(或算盘)以及会计书写等教学内容,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会计职业技能;(2)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真正的实践课程或许还不到30%,理论课在70%左右,重理论、轻实务的后果便是学生应用能力差,遇到真实的会计业务便六神无主、乱了分寸。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加重实践课程的设置比重,就职业院校而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重最好为3∶7;(3)在高职院校中制定教学计划的一般是会计专业的带头人或教研室主任,由于对会计课程的偏爱及教师课时等多方面的原因,教学计划中的专业课、选修课大部分为会计类课程,综合性课程如管理学、市场营销等越来越少,甚至没有,由于教学计划制定者的偏好心理及视野局限性,导致了很多会计专业的学生知识面狭窄、灵活性差,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重视综合性课程的设置,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加强学生实务操作技能
(1)提升教师的实务水平,为学生配备师傅型老师。高职院校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性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课老师也必须是师傅型教师。当前高职院校的师资,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硕士生以及专职在学校教课的老师,真正有一线实务工作经历的教师并不多,没有实务经历或实务经验的老师教授学生专业技能课,无法深入进行会计业务的处理。而若想提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首先必须提升高职院校师资的实务水平。就提升教师的技能水平而言,有很多种方法和渠道,比如选送相关教师参加政府主导的、行业企业承办的顶岗实习国培班,为老师提供实务实习的机会,提升老师的技能水平;或把教师的会计实务工作作为教师考评的一部分,允许教师授课之余,在行业企业进行社会兼职,使教师一方面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更好的教育培训学生;另一方面又服务于周边经济,回馈社会。
(2)会计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使学生掌握会计业务基本处理流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还是以理论讲授为主。由于会计职业的保密性、谨慎性,很多会计专业的学生无法在毕业前进行顶岗实习,由于缺乏实务经验,技能不熟练,很难马上胜任会计工作,也不容易找到心仪的工作。因此,必须重视校内的仿真实训,在做好单项实训的基础上,加大综合实训力度,并使综合实训更接近于当前会计工作实际。
(3)拓展实习渠道,引入记账公司。会计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实务操作技能,但学生在校期间的顶岗实习又很难实现,因此高职院校自身也应当积极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创设实习条件,一方面可以与企业协商、合作,实现部分学生的轮岗实习;另一方面可以将记账公司引入学校,既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场所,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又能充分发挥高校知识生产力的功能,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服务周边企业。当然,无论是校企合作,还是校办记账公司,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也离不开院校管理者以及专业老师的努力。
(三)彰显专业优势,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在同一性的基础上,建设特色专业。目前,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会计工作已向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扩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财务顾问式的高端会计人员。据统计,中国会计从业人员2,000多万人,而其中大多数是低端会计人员。就会计的需求现状来看,低端会计已供过于求,而具备高学历、高职称以及注册会计师资格的高端会计人员则相对紧缺。
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制一般为2~3年,学制短、学时少,毕业生也仅具备了会计基本从业技能,处于低端会计人员的行列,且大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重点为会计电算化及财务管理专业,向社会输送的会计人才趋于同质化,因而使低端会计人员就业、从业形势更加严峻。
就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而言,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在专业设置同一性的基础上,建设特色专业,如一些新兴的专业会计与审计、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以及税务会计等,打造本学校的品牌专业,为学生的长远职业规划奠定基础,增强就业优势。
2、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高端会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实务经验,也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起点低、缺乏实务经验、专业素质不高,为了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学生在做好基础会计工作的同时,必须不断提升专业素质,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尽快完成从低端会计人员到高端会计人员的转变。
3、借鉴国外经验,拓宽就业渠道。国外的职业教育更注重校企合作,教学过程中与企业的工作实际紧密结合,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并行式,即全日制注册学生除了全日制学习外,每周做部分时间的工作,这些工作是经学校认可的。并行式是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进行工作实践。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一方面主要进行理论学习,另一方面在业余时间参加工作实践,通常每周20~25个小时;二是交替式,即全日制学习学期与全日制工作学期的交替,工作学期的工作是经学校认可的(学期的长度取决于学校采用的学期制)。这两种形式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性技能,而且由于校企合作的特殊体制,学生毕业后往往很容易就被实习工作的单位录取,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相对顺利。
就我国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而言,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政府机关应当制定配套的政策及制度,鼓励校企合作,为学生就业提供更便利的渠道;而作为高职院校来说,在顶岗实习及学生就业方面,除了依靠合作企业,还应另辟蹊径,如把专业知识就地转化为生产力,依托自身专业,建立校办企业,既解决了学生顶岗实习问题,又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创业提供了途径和经验,还为学校增加了效益,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服务了地区经济,一举多得。另外,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好会计课程的同时,也应选修相应的综合类课程,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当无法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时,应先就业后择业,或选择自主创业,转入与会计相关的职业,以深厚的会计专业知识为基石,成为市场经济其他领域的佼佼者。
总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从招生、培养模式、实习以及就业,存在诸多问题,且面临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挤压之势,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面临的形势极其严峻,亟待改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自身的不断努力,从而突破当前的发展瓶颈,继续蓬勃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更多优秀的会计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华道清.高职会计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调查分析[A].职教通讯,2006.11.
[2]夏洪秀,付韶会,谌斌.会计培训市场健康发展浅析[A].财会通讯,2012.12.
现代服务业对会计行业、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会计岗位人才至少应具备以下职业能力: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力,能在综合各种信息和知识的基础上,选择合理公允的处理方法;具有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及时学习最新的会计制度和准则;具有搜集、获取、提炼信息的能力;具有组织、协调、沟通的能力等。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决定高职会计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会计职业岗位单一的知识、技能,还要考虑为适应当前工作岗位和未来工作发展所需的各项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职业道德、身心素质等基本素质。高职院校作为市场的卖方,应以买方即顾客(政府、企业、家长)为关注焦点,以实现顾客满意为根本目标,确保顾客合理合法的要求得到确定和满足。高职院校要达到买方需求,关键是要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而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的关键是要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因而,作为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能力建设成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然而,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教师存在“重视实践却远离实践的矛盾”,广大教师都认识到要注重实践性教学,但具体实施时教师依然是更愿意花时间在理论教学方面,而主动到与本专业相关的生产一线增加实践能力的时间很少;尤其是近几年随着职教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队伍中补充了相当一部分直接从本科以上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几乎没有参与过专业实践就直接上岗,因而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由此可见,“双师型”素质教师的严重缺乏,成为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而培养一批“双师型”素质师资队伍,则是目前高职院校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及特征
(一)高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对于“双师型”教师,目前有的学者将其概括为两种:一是“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专业职称或职业资格;二是“双素质型”,即教师不仅要具备本专业理论教学的素质,更要具备该专业实践教学的素质。也有学者将“双师型”教师的理解概括为三种:一是“双证书论”,认为具有会计师、工程师、工艺师等技术职务的人员,取得教师资格并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即为“双师型”教师;二是“双能力论”,认为只要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就可看做是“双师型”教师;三是“双融合论”,即既强调教师持有“双证”,又强调教师“双能力”。
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及其评价标准上重理论轻实践,高职院校教师在此导向下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应用。因此,为进一步强调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促使高职院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适应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结合教育部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笔者认为:高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首先要具有工商管理类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另外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会计师(或以上)技术职称(或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ACCA等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一线进行会计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会计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会计专业实践实训活动,或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并获得相关奖项;(3)近五年主持一项或主要参与两项以上会计类横向课题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并且使用效益良好;(4)近五年主持一项或主要参与两项以上校内会计实践教学设施建设,使用效果良好,师生满意度高,并且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二)高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特征 根据教育部相关精神,结合会计专业教学实际,高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特征:
首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应该是合格的教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首先应取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敏锐的与时俱进品质;二是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并能教学相长;三是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即教育教学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实施能力、评价能力、研究能力和反馈能力等,并能因材施教; 四是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即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五是具备良好的创新素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等。
其次,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会计行业职业特有的素质与素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除符合《高等教育法》规定的要求外,还要熟悉并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及其在会计行业中的地位、作用等,并贯穿于其理论和实践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同时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宽厚、扎实的会计行业、职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实践能力,并能把会计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入到会计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另外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还能根据市场调研与行业分析、职业及职业岗位群分析,注重学生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合理调整与改进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会计专业课程安排。
最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通用能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职业通用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新能力,“双师型”素质教师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和积极的创新意识,熟悉创新的一般机理,并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活动。二是适应能力,高职院校教师要善于接受新事物(如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分析新情况,创造性的解决新问题,并不断更新自身知识、提升自身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求。三是社会交往、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高职“双师型”教师既要与校园内师生进行交往,又要与企业、行业从业人员交流,同时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等,要协调好这些关系,教师的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至关重要。
三、高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企合作
(一)政府部门创造良好的“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 思想是动力,政策是保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加上一个良好的“双师型”素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政策保证,才能保证“双师型”素质教师健康发展。
(1)政府倡导转变教师观念。政府要通过会议等方式经常组织高职教师学习最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和职业教育政策,了解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以及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探讨职业教育先进思想尤其是教育家对职业教育独特的见解;明确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通过学习,教师要树立新的职业教育理念、新的市场观念和新的竞争观念,为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思想基础。
(2)政府主导促成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二者之间在社会职责、目标定位、利益追求以及运行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使两者自觉地走到一起,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政府应当积极从中牵线搭桥,整合教育资源,出台鼓励校企结合措施,促成校企联姻,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3)政府建立教师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师资对加强职业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关键要在政策上建立教师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为此政府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建立职教教师任职资格体系和培训晋升机制;实行开放式的专兼结合教师培养体制;将专业教师到职业现场实践以制度的形式规范下来;依托大学和企业加强教师培训,帮助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职业技能;建立规范的兼职教师聘用管理机制。
(4)政府建立国家标准的、统一的和权威的职业资格制度。政府可以充分发挥行业和劳动保障部门的作用,形成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这不仅是职业资格的认证问题,还涉及到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应有其特定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因此,必须制定独立的考核方法和岗位资格标准,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获得能在全国得到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做到“持证上岗”、“先培训、后上岗”。
(5)政府成立专业组织,制定“双师型”素质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系列的教师职称评聘仍套用教师学术水平评价的普通本科标准,如何评价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高职院校教师怎样才算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对此,政府应成立专业组织,通过调研研制出适合高职的“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否则,按现行评审标准,将会打击高职院校教师的积极性,阻碍“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步伐。
(二)高职院校积极主动搭建“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不能仅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各职业教育院校也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1)主动推进校企合作,探索“双师型”素质教师培养新机制。一是“导师”与“师傅”并举制度。即对缺乏高校教育技能,但有实践经验和行业技术知识的教师,聘请教育理论水平高、执教能力强的教师为导师;有高校教育素质和综合能力但实践技能欠缺的教师,拜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强的操作技能、熟悉行业发展趋势的教师为师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职教水平。二是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财经类专业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这样既可以给学校带来工作第一线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能,也可以了解社会对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同时通过其与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学院教师顺利向“双师型”素质转化。三是实施“访问工程师”制度。通过实行“访问工程师”制度,教师深入到财务会计工作岗位一线,系统掌握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业务技术流程,强化实践技能。当然,人事处与相关系部要采取切实措施,从时间、经费、激励机制等方面保证“访问工程师”制度的有效落实。
(2)寻求各种途径,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一方面要加强对新引进教师和现有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对新引进教师,要先进行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的训练,在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不少于一年的实践锻炼,经过一定的实践考核或鉴定,合格后聘任为正式教师。对现有教师可采取以下培训措施: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专业实践;实践教学环节采取“师傅带徒弟”方式提高专任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到教育部和劳动社会保障部批准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实施“产学研”结合跟踪高新技术等。另一方面成立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培训基地。高职院校要树立教师必须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理念,在制定专业课教师培训规划时,要重视从企业生产一线选聘专业课教师来对本院教师培训。同时每个专业也必须至少选择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作为教师实践、学习与挂职锻炼的基地。当然高职院校也应加强本院生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使生产实习实训基地成为锻炼与培养专业课教师的摇篮。
(3)制定必要措施,激励“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一是学院要制定能够激励“双师型”教师转化的措施。首先,在学院“十二五”总体目标中要明确规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并为此制定培训制度,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等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给教师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明确自己应当努力的方向。其次,学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倾斜等激励机制,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第三,在职称体系建设中,建立统一的评聘制度,保证持有教师系列职称的拥有双职称。第四,选派教师到国内外深造。通过培养进修,把职业教育的最新理论,对教师的最新要求带回学校,使教师的水平与国际高职教师水平接轨。第五,发挥国内外职业资格教育和证书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为此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取得国内外职业资格证书。二是要制定利于教师向“双师型”素质方向发展的措施,在教学部门中确定合理的“双师型”师资比例结构,加强与财会业务部门的联系,建立能发挥“双师型”教师潜力和作用的“产学研”机制。作为财经类院校一定要认识到与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意义,主动重建与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联系机制,以便利用其资源来培训自己的教师,提高教师素质,同时又帮助财务部门解决实际问题,参与课题调研,培训单位会计人员。
(4)组建会计教学集团公司,培养会计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会计教学集团公司的建设选择与政府、行业协会等紧密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董事长负责制。“会计教学集团公司”部分子公司由教师参股形成,将教学、培训效果与每个老师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及利益分配挂钩。教师可以是股东也可以是员工,但必须承担实训任务。各子公司中实训室负责人可以是专任教师,也可以是兼职教师,但应具备特别强的业务水平,又有很强的辅导学生的教学能力。这样教师既实践安排教学,同时也是公司股东或员工,参与教学与生产经营,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能力的提升促使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提升拉动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学生能力的提升将为公司创造利润,教师在公司盈利的情况下,将分享投资带来的收益。反之,公司亏损,就应寻找薄弱环节,进行教学改进,最终实现企业盈利,如此良性循环,将创造校、公司、社会企业、师生多赢的局面。
(5)强化观念转变,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对教师而言,科研意识就是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追求和探索,是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自觉性,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学校注意在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方面下功夫,使教师转变观念,提高教科研意识。为此,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以开展各种以教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为主题的学术活动,为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师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探讨自身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式提供条件和机会。通过新老教师师徒结对、三项竞赛(说课比赛、评课选优比赛、撰写小论文比赛)等形式,引领教师始终关注和直面现实,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教科研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学院可以通过“科技文化月”等主题活动,聘请相关专家为教师做关于科研方面的讲座,提高教师对科研的认识,学习科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学院鼓励教师通过报告、论文等的撰写来记载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条件的可以进行课题申报和论文评奖活动等,从而鼓励教师积极进行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活动。另外,也可以通过申报横向课题鼓励部分骨干教师联系社会实际,推出切合企业实际需要的科研成果,并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
四、结论
认定是教师价值的体现,评价是教师发展的动力,培养是教师发展的源泉。高职院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和土壤来培养教师,以利于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而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可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的场所和就业辅导;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教师参加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也为企业提供大量优秀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因此校企合作模式于学校、企业、学生都是一种多赢的策略,是高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本文系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度基金项目“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会计专业教学标准应用研究”(项目编号:JSJM2010007)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
面对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高职院校中会计专业的学生显然在踏入社会工作前会有较大的压力,而随着我国高职院校职业化道路体系的不断改革,高职院校中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水平显得越来越重要。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只有教师队伍的水平提高上去,学生的未来才会出现希望。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育培养目的着眼于应用型人才,但从目前的效果上看,这种教学方式与目前社会的需求相差甚远,企业普遍认为学生的动手能力差,甚至连简单的账务处理都不会。因此,找到原因的所在就需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师资队伍的发展,来有针对性地解决眼前的根本问题。
1 我国高职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
1.1 教师专业能力有限,社会实践经验不足
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表明,绝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就走上教师岗位的,所以目前造成的局面就是其理论知识比较过硬,教学专业技能比较熟练,但是对社会的实践经验明显不足,没有在社会中的企事业单位任职过会计或经济方面的职务,具有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对学生的教学过于侧重理论,而忽视教学内容和工作实践。另外,随着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一些新老师一到学校就承担了繁重的、超负荷的教学任务,无暇参加社会实践。
1.2 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水平不高
我国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水平不高,在高档次的科研成果刊物上发表的专业性文章较少,学术性的研究成果获专业课题也较少。这就使得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学术氛围不浓厚,很多教师对本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外,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教师忙于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工作。科研和教学是互相促进的,缺一不可。不重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是很难的。
1.3 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数量不足
由于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教育状况与本科院校的教育尚有差距,且高职院校与社会中的企事业单位实践内容也有明显的差距,导致教师队伍对于本职业的从事热情不积极,很多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具有社会实践经验的综合性会计专业教师人才从高职院校流失,降低了高职院校的整体师资队伍水平。而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招聘计划现如今尚停留在人才引进上,很难吸纳专业技术较强的教师人才。另外,高职院校现阶段缺乏激励“双师型”教师的措施。国内目前还没有一套适合高职特点的职称评定制度,在职称评定时,侧重于教师的学历学位和科研成果,“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能价值不能得到应有的体现,极大地挫伤了“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
2 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素质的发展对策
2.1 拓展教师队伍的学习空间,加大对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继续教育的范围
作为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师,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让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方向尽快与社会接轨,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则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学习空间,加大与社会中的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不断取得社会中一些宝贵的实践机会,增加自身的实战业务操作能力,增加自身对实际账务的处理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队伍应从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出发,在高水平的实战业务中不断取得经验,将这些实战经验融入到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理论中,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打开视野,打开多行业的经济业务处理,让他们不但掌握会计理论知识,还能够切身体会到在企业中实际工作时遇到问题的解决办法。这些都是教师应掌握的社会实践基本技能。
2.2 建立高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主流。首先,产学研一体化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关键。要逐步实现教师从知识型向技术、技能型的转变,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会计实训室的建设,积极申报各级财政部门和会计学会的科研课题,积极参与上市公司、各大中型企业的会计改革活动。其次,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安排会计专业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以及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兼职,通过挂职锻炼、顶岗实训、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强化教师的实践技能,提高双师素质。第三,鼓励教师考取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全国信息化工程师等职业技术资格证,对参加培训或考证、资格证年检以及主持(参与)科研项目的教师给予经费资助和时间保障。多途径提升教师的理论与教学水平。
2.3 加强建设高职会计专业的兼职教师队伍
高职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走专兼结合的道路,对专职教师要发挥其长处,侧重于理论课程的讲授。同时,要重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大兼职教师的聘任。高职院校要积极要拓宽兼职教师的引进渠道,聘请行业和企业的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要积极从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以及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中引进或招聘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财务总监、财务经理、总会计师、财务负责人担任客座教授,建立适应会计专业各岗位或各科目教学需要的兼职教师队伍。
关键词:高职高专;涉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会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专业同质性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精准,教学内容未体现出高职高专特色,在学科体系与实践环节上表现出单一的技能加复杂式课程设置,专业同质性强,未能真正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特色。
二是岗位适应能力弱。高职会计教育体系正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但是学生毕业后一般都要用较长时间才能适应本岗位工作,并不能做到无缝对接,零距离顶岗。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不能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稍有变化就不知所措,即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三是就业对口率不高。随着近年来的扩招,很多院校大量招收会计专业学生,每年给就业造成了很大压力。同时,很多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得并不牢固,功底不扎实、实际工作经验欠缺,应变能力不强,导致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不高。
二、错位发展的高职高专涉外方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一)整合资源,错位发展
一是设置专业的区隔度。我院在国际贸易专业上有着自身的优势,会计专业通过开设相关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专业课,使会计(涉外)专业立足外贸行业,依托我院传统的行业办学优势,突出“外贸、外语;商务、服务”的办学特色,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够综合运用外语外贸工具、精通涉外业务核算、具备较好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高素质技能型涉外企业会计人才为目标。
二是加强专业的实操能力。企业既希望会计人员掌握会计专业的基本知识,又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实际操作能力。我校主动服务于安徽省外贸行业经济的发展和“长三角”地区国际商务事业的繁荣,与安徽省商务厅、安徽省进出口商会、安徽省外经贸企业协会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机制,行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指导涉外企业会计人才的培养过程,建立行业专业标准,参与人才培养工作评价,形成鲜明的行业办学特色。
三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会计专业毕业生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往往从最基层的岗位做起,如何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连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需要大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和谐发展。
(二)重新构建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重新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不断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础目标下,调整相关课程的设置,保留相关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课程,强化外贸会计课程的重要性,增加的实训课程。
二是结合岗位需求构建外贸知识体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我校会计专业学生主要是面向各类外向型企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主要从事出纳、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及其他相关的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懂得一定的外贸知识,应对就业后的岗位需求。
三是拓展实践资源强化实践育人体系。会计专业的校内专业综合实训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模块化职业技能训练可以在校内完成,也可以在企业完成。充分将学生的课余时间利用起来,完成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一方面不断完善会计模拟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保证校内实习质量,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增加学生到校外外贸企业的社会实践的C会,加大与外部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的交流合作的力度,力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四是深化素质训练打造持续发展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扩大了选修教学内容,一个专业除其主干课程以外,允许会计专业学生对课程选择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设置体现学生个性发展以及扩大知识面方面的课程,采用讲座、选修、自修等多种形式安排。在教学过程方面,任课教师应有意识引领、提倡学生锻炼全面培养各项专业基础能力,同时有意识地添加课本以外对增强学生能力有帮助的内容。
五是依托双师队伍优化师资队伍体系。注重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学术梯队建设;注重“双师型”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和提倡教师通过不同渠道进行业务进修;聘请专家定期进行培训,以弥补年轻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总之努力建立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 转型 发展模式 创新
一、会计学专业转型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会计学专业要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高等院校既不可依据精英教育的模式为大型或者特大型企业、研究机构培养专业研究人才或者高层次管理者,也不能只抓学习者的具体操作技能。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中小企业相当活跃,尤其是在南方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更是非常重要的市场经济组成部分。鉴于此,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上,应当将主要培养目标确定为致力于为中小型企业以及机关事业单位、财务咨询行业等培养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会计管理人才。这一目标定位全面展现出当地高校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之原则。这些会计人才在进入实际工作岗位进行锻炼之后,应当逐步成长为财务主管、财务部门经理、财务总监甚至企业家,这就需要他们在学习时掌握基本的知识结构。
(二)会计学专业要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会计学专业具备自身的特色,毕业生应当依靠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快速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此外,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又对传统的会计学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代财务管理工作早已脱离了财务会计核算的陈旧范围,财务分析、财务控制以及财务创新等诸多内容已经成为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中极为重要的职能,同时也是一名素质过硬的财务会计人才一定要具备的管理能力。鉴于此,现代企业中的会计人员一定要全面掌握企业管理的相关理论以及基本技能,在保持目前特色的前提下,把会计学置身于管理学的背景之下,把会计学相关业务渗透到企业管理之中。要从会计技能教学抓起,不断提升学习者们参与到企业管理之中的能力,全面发挥现代财务人才在企业管理过程之中的预测、决策、纳税筹划和筹资等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会计学专业要积极服务当地经济建设。我国中小型企业较为活跃,其中家族型企业占据了一定比例。因为成本效益方面的因素,企业内部的分工不应过于细微化。会计学专业人才不但需具备胜任与会计学有关的岗位的各项技能,而且还需具备更高的适应于多个岗位的综合素质。同时,会计学专业人才应对会计核算体系相当熟悉,具备较强的职业判断力以及对信息实施加工、整理和分析等方面的能力,要熟悉会计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法律规范,能够运用资本预算、业绩考核以及投资决策等多种方法,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控制以及对风险的规避。当然,我国许多企业在经营方式上相当灵活,其所经营的各项业务往往会发生持续的变化,各类新业务将持续发生。所以,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要求学习者不但具备会计学专业的基本理论方面的知识,还需具有相当强的专业辨别和判断能力。为实现这一宽口径和厚基础的教学目标,我国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应当积极适应于当前的市场需求,合理地增加与调整有关的课程设置。例如,可以增加设置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评价等方面的课程,开展会计学专业知识竞赛、会计学社会调研以及会计学学术研讨等活动。
二、会计学专业转型发展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创建工作,以科研带动教学。会计学双师型教师队伍,主要是指教不仅能够较好地完成具体的实务教学,还能开展一定的学术研究,尤其是学术型高等院校更为关注会计学专业的科研工作,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术型人才。但是,数量众多的高等院校所开展的会计学科研工作之目的在于健全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从而及时准确地掌握本专业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更好地完成相应的教育教学任务,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紧密结合。鉴于现代科技以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对于会计学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应更加注重怎样把新知识转化成为学生们能够实实在在掌握与应用的知识,而且把自身的学习研究所得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管理内容之中,进而实现学术研究反哺于实际教学的目的。高校要积极鼓励应用性比较强的财务管理教学,通过学术讲座或者学术研讨等形式介绍给广大学习者,从而让学生更加及时地了解目前会计学专业的最新动态。双师型教师人才队伍是切实实现会计学理论研究成果反哺于实际教学的重要基础,所以,高等院校应当切实制定出合理的教师人才培养规划,致力于推荐各位会计学骨干教师到其他高校甚至国外进行访问交流,积极支持青年教师进修硕士与博士学位,注重引入具备高学历与高职称的资深教育工作者。当然,还应当积极指导会计学专业教师到企业中去开展挂职锻炼以求拓展其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一是提升学习者的参与力度。高等院校会计学教师要依据执教课程的主要特征,分别采用不同的讲课方法,大力提升学习者的参与强度。在教学中应运用自主授课、案例讲授、头脑风暴法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习者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提升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回答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时,要注意尽可能地避免直接回答,多为学生讲授怎样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鼓励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出正确答案,提升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开展嵌入式实训。具体做法是把企业的具体经营环境融入到实训教学之中,学习者能够切实了解企业所在行业的状况、企业的法务环境、监管环境、经营目标、性质以及内控政策等,并在此前提下实施财会业务的办理,这样一来就能促进其更加积极地思考与规划实训的具体步骤,提升其学习的主动性。这一模式的实训课不仅能够培养学习者的会计学业务处置能力,还能提升其岗位适应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并且实现本校课堂教学和具体岗位之间的无缝对接,以求实现培育实用型人才之目标。三是改进实训方式。会计学专业实训教学要尽可能地采取互动化和多元化的现代教学方法。比如,财务手工实训材料尽可能地和财务电算化资料之间进行对接。要更多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真实的会计资料,从而让学生对财务会计工作有更加明确、直观的认识,进而提升实训教学的成效。
(三)建立柔性评价体系以验证教学效果。为保障会计学专业教学的成效,要形成学生、教师等两方面的教学质量内控机制。例如,在检验实践教学成效上,应结合具体实践方式之差异,分别采用不一样的评价体系。会计模拟实验的具体成绩评定要将平时成绩和实训成绩相结合,平时成绩所考察的主要是课堂出勤率、平时学习表现和自学状况;实训成绩重在考核实验的成效,校外实训主要考核实训日记、调研报告的质量。对会计学专业教师所实施的考核则涵盖了教学过程控制、实践教学质量考评等内容。此外,对教师实践教学质量所进行的考核是根据学生对教师所作出的客观评价、学习者实训教学之后所取得的成果等来进行的。
三、会计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实效分析
通^实施会计学专业转型发展模式创新,能够在会计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会计学课程体系建设、会计学教材建设、会计学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会计学实践教学等多个方面建立起一整套可以对外推广应用的新型体系,并且获得足够有效的经验,以对我国同类高等院校的会计学专业转型发展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具体来说,会计学专业转型发展模式创新取得的实效包括:一是提供一整套科学规范、运转有效的现代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依据外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对于会计学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为社会培养理论基础较为扎实、实际动手能力较强、适应能力较高的新型高素质实用型财务管理人才。二是通过会计学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创新,提供一整套能够供同类型高等院校加以借鉴的现代专业技能培训模式。三是立足于会计学专业管理机制改革以及会计学管理机制建设实际,形成能够体现会计学专业教育特点的现代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提交一系列有关的会计学专业建设总结材料。会计学特色化专业应当具备以下鲜明特点:服务能够体现当地性,强调为本市、本省经济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在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应当显示出多样化、实用型的特征,致力于培养具备国际化、规范化以及职业化等特征的现代实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体现出实践性,也就是突出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习者的具体实践能力;在师资队伍的打造上要展现双师型的特点,致力于建设精通会计学理论并且擅长于会计学实务的新型会计学专业教师团队;在会计学专业的课程建设上,应当展现出自主化的特点,也就是强化会计学专业精品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信息化、网络化教学,不断引领与培养学习者们进行独立自主学习之能力;在会计学专业的辐射作用上要展现出示范性,也就是要努力在国内高校会计学专业当中发挥出积极的辐射以及带动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计学专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会计学专门人才与创新人才的重要职责。立足于开展会计学专业转型发展模式创新,能够使会计学专业教育质量得到新的提升,会计学专业的教育规模、质量以及效益发展机制基本建立,会计学人才培养体系得到新的突破,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有新的提升,会计学专业教师的总体素质得到持续提升,专业创新和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密切,从而推动会计学专业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S
参考文献:
[1]丁谦,孙金洲,孙建,敬震海.论地方院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的软实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
[2]盛巧玲.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进与创新[J].商业会计,2012,(15).
Abstract Aiming at the existing College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Students evaluate defect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evaluation, proposed building suitable for the current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 colleges developmental evaluation of academic evaluation in terms of content, methods and indicators system, etc.
Key words developmental evaluation;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教学评价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实施的成败,它是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对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考核和评价。但目前,众多高校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仍主要采用“考试”这种传统的评价方法,单纯以“分数”来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业情况,过于强调测评学生对知识或技能的记忆能力,而对于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应用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能力评价有所缺失。那么,如何建立全面、科学、合理的会计专业学业评价体系,实现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这是现各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根本问题。
1 现行学业评价的不足
课题组就目前实施的学生学业评价和学生期望的学业评价方式等问题,对课题组所在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7%的学生认为现行的学业评价方式不够全面,不能充分体现他们的学习结果、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大部分学生则认为现行以考试为主的学业评价方式,只重视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自主学习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对于现行高校学业评价的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单一
国内的教育一直以来都偏向于应试教育,在高等学府也不例外,高校大部分课程结课,都采用试题考试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基本上是用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现象和人,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纯粹用单一的评价指标――分数,去评价学生学业的好与差。众多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则过分强调会计人才的专业性,而非复合型。只注重评价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而非知识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和自我学习创新能力等。一味地关注课程考试分数、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业能力,而对于学生今后毕业走向社会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职业判断能力、自我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少之甚少。
1.2 评价方法单一
目前大部分高校会计核心专业课程都设置了相应的实验课程,并结合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总评成绩占有一定比重,一般为30%~40%。但实际上仍然是以课程结课成绩为主导进行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过于注重结果,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自学能力、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由于评价指标的单一,导致评价方法的单一,只注重量化,而缺少质的评价。
1.3 评价主体单一
目前各高校学业评价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评价者就是任课教师,但大学应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大学教师并不像高中初中小学教师一般,一个学期每天满满六节课,日常学习过程中也能经常碰面,能随时掌握学生课上课后的学习变化。尤其专业课程教师,一般就是一周最多两次课,进行课堂教学。作为唯一评分者,教师大都通过作业和试卷来反映学生的学业情况,过于主观片面。而对于学习过程中阶段性的进步和变化,应由学生自己、同学或第三方进行客观评价,让多方来评价学生的学业,使之更加真实。
众所周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现各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市场所需求的会计人才不仅仅要求专业性,更需要复合型的会计人才,但现行学业评价显然已经不适应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发展要求,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判断分析能力、应用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具有发展性的会计专业学业评价体系。
2 高校会计专业发展性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
2.1 发展性学业评价的内容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在《国际教育报告框架》中提出,职业能力指的是在真实工作环境下按照既定标准实现其职责的能力。具体来看,职业知识包括了一般知识、会计及相关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组织与经营知识等。职业技能则是通过教育与执业经验相结合所获得的,它包括智力技能、人际关系技能、交流技能。而职业价值观更大程度上考虑了维护会计行业与整个社会的利益,包括遵照职业准则,承诺保持公正、客观、独立,致力于终身学习等等。可见,发展性学业评价的内容不仅应包括职业知识的评价,应更关注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的评价。为此,课题组提出了以下发展性学业评价的内容:
(1)职业胜任方面。职业胜任主要指的是会计专业学生应掌握的能胜任会计职业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在职业胜任方面评价中,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会计核算处理程序,熟悉应用企业会计准则等会计知识及相关经济管理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常用办公软件和财务软件的操作,获取会计电算化证书;能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具有较好的信息处理能力。并能很好地完成专业各课程内实验、财务会计综合课程设计、会计模拟实训、会计信息系统实训,利用暑假参加社会实践,大四的毕业实习,具有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
(2)学习创新方面。学习创新主要是指会计专业学生除了完成专业课程学习之外,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并在整个学习和分析判断过程中能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的想法,具有一定的应用创新能力。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分析、自我创新,利用课余时间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国家计算机等级证书等相关资格证书,体现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
(3)团队协作方面。团队协作则指的是会计专业的学生通过分组课程实验、模拟实训、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学会与他人合作,听取他人的意见,能组织分配学习任务使团队更好更快地完成各项实践任务,具有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4)综合评价方面。为了避免评价主体单一主观,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除了由课程任课教师通过课程平时、实训和考试成绩评价之外,还可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和第三方评价(比如学业导师评价),更加真实评价学生。
2.2 发展性学业评价的方式
确定了评价内容的同时,还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课题组提出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发展性学业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应关注整个学习过程,注重在过程中多次动态地对学生实施评价。为此,课题组选择了以下评价方式:
(1)考试评价。考试是教学系统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发展性学业评价也不例外,是对学生学业的终结性评价。发展性学业评价选择考试评价方式,目的在于给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适时的激励,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考试评价方式一般在职业胜任中用于评价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掌握情况。
(2)作业评价。作业是学生形成和发展专业素质的有效载体,是对学生学业的形成性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利用网络资源获取学习资料单独思考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发展学生的自我分析和自我创新的能力。作业评价方式主要用于评价学生职业胜任中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学习创新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
(3)实验实训报告评价。实验实训报告是学生在完成课程实验、模拟实训、暑期实践和毕业实习所形成的成果,是对学生学业的终结性评价。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实践中结合专业知识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完成系列实验、实训和实习过程中学会组织管理和沟通协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该评价方式主要用于评价学生职业胜任中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中的沟通协调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4)行为观察与谈话评价。行为观察与谈话是评价学生学习行为、态度和过程的基本方式,任课教师可通过课堂观察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作为第三方的学业导师则可通过日常行为观察和谈话来获知学生学习过程的阶段性进步。其目的在于随时关注学生学业的发展,及时引导学生解决学业困难。
(5)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填写综合素质评分表的方式,进行学生学业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综合素质评分表主要从职业胜任、学习创新、团队协作这三个方面进行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
3 高校会计专业发展性学业评价的指标体系
课题组经过反复的讨论,并向一线教师、学生学业导师和教育专家多次咨询,学生问卷调查,及所在学校多个学期学生学业评价测试,构建了会计专业学生发展性学业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关键词】 地方高校; 会计学特色专业; 专业建设
一、引言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遴选工作自2007年开始,是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是为了促进高等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开展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目标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前进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需求,根据本校的办学定位,发挥专业优势,真正办出专业特色。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研究对于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凸显其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对相关专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实践性、导向性加大对地方院校的专业建设和发展。
隋秀英(2011)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研究》中指出,所谓“特色”,应该包括如下三层涵义:一是“人无我有”,凸显独特性和个性;二是“人有我优”,凸显杰出性和优质性;三是“人优我新”,凸显开拓性和创新性。国家级特色专业则是指其专业办学条件、专业建设水平、教学管理模式、教学改革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并能够对同类的其他专业建设和发展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的专业①。
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前身为20世纪50年代初的东北银行专门学校(是省内最早、全国较早的同类专业),之后长期服务于财贸、税务行业及地方经济建设(时间跨度为吉林财贸学院时期、隶属于国家税务总局时期和重新划归地方管理时期)。会计学专业的建设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培养实际动手业务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自觉坚持,矢志不渝,因而已形成传统。这一传统在大众化教育的新时期不断发扬光大,积淀、凝聚成较为鲜明的专业特色。
二、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目标
(一)会计学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
作为地方财经院校,其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基本立足点,重视区域经济发展和建设,能为地方培养动手能力强、实用性强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以此为契机,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逐步有序改进教学条件,不断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把会计学专业培养和建设成“东北地区有地位,全国有影响,国际有声音”的能对会计学专业发展起带头和示范作用的特色专业。
(二)会计学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
立足于区域经济建设,要有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战略,确定面向国际化、服务大众化和实践职业化的基本培育目标。
第一层次:继续深化培育目前的国际会计实验班,提炼特色,继续采用双语教学,且注重国际视野的研究,融外语和专业特长于一身,通过四年的专业学习,直接或经过培训可以迅速走上会计国际化的就业岗位。
第二层次:以会计专业下的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资产评估方向为依托,面向社会大众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税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资产评估事务所等民间中介会计类组织,主要是按照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培育学生直接成为或经过社会资格专业考试成为专业服务人才。
第三层次:普通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在对专业培育的基础上,注重基础经济和管理理论的学习,并加强对会计职业道德和风险识别的培育,加强专业人才在校的职业道德培训。
三、特色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并执行“理实交融、知能并重”,在结构上表现为“纵横两条线”的全新人才培养方案。
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强调知识与能力并肩齐重,贯彻夯实专业基础、拓宽培育方向、凝练专业主干的基本原则,精心设计理论的基本教学体系,并要求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和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意学习方法的培养,在注重专业学习的同时,特别注意方法的凝练。
构建并实施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学生“上手快”。改变传统教育中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状况,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实践教学要通过基础知识学习,逐步提高认知社会、增加社会责任感的基本技能,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是基础实践、专业学习等阶段性学习。通过专业实践,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与方法,促进学生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综合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的基本目标要求,要合理确定基础和专业课程、专业和学科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安排,在实践中建立起课程结构合理、特色较为鲜明的课程体系。同时,完善吉林财经大学精品课程网站,提高网站使用效率,争取将现有的省级精品课程《会计学(英)》申报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从而形成“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三)加强教材建设
进一步严格现有教材选用、编写、审核制度,鼓励选用国家面向21世纪教材和“十一五”规划教材、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积极组织编写或更新自选课程教材(特别是4至5部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实验系列教材的编写)。
(四)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着眼于三个方面:一是结合学科专业发展删减陈旧落后的内容,向学生传达新信息、新理念、新知识,教师要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使专业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二是适应会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传授现代创业理念和增加专业实用性知识内容;三是专业课程全部采用教育部推荐教材和面向21世纪优秀教材,杜绝低水平教材进入课堂,为专业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五)改革教学方法
大力推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案例式、启发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兴趣的调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推陈出新。只有方法上与时俱进才会有学习效果的创新。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加大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引进力度,整合学术梯队力量,促进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要提高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鼓励老师走向社会,进行阶段性的实践锻炼和学习。教师实践学习折合一定的课时,计算工作量,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另外可以通过学校签订的校实习基地进行校外挂职或兼职锻炼,并鼓励有兴趣的老师深入研究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差异,对于外聘教师也要附加实践经验的要求。
另一方面,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安排教师到行业或基层部门进行调研或锻炼;鼓励相关教师取得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资格证书;鼓励相关教师在各类企业、事务所、证券公司兼职;对外招聘教师时以是否有实践经验为重要参考。经过不断努力,打造一支既懂专业和教学规律又擅长会计实务、专职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七)加强实验教学,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以现有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会计综合训练中心为平台,逐步加强和继续建立基础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等综合实验教学体系,注重改革实验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实验教学,帮助学生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力争将会计综合训练中心申报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八)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进一步加强现有的一汽集团、中准会计师事务所、中华会计网校等11家实习基地建设。请吉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牵头,争取在更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实习基地,力争使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的学生100%能到会计师事务所、注册税务师事务所实习。同时,加强学年实习及跟踪管理,确保实习质量。
(九)加强教学管理
适应管理重心下移,加强教学管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严格执行“一二三”模式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一”是一套教学信息收集与反馈系统;“二”是激励与约束两个机制;“三”是三种教学检查即常规检查、定期检查和专项检查。
四、特色专业的预期成果
经过一段时期的特色专业建设,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师资建设、实践教学方面形成一套可供示范的体系,并取得有效经验,对全国同类高校会计学专业建设起到示范的作用,对教学改革起到引领作用。
1.提供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地方性财经院校优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中外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有限责任公司以及资产评估等机构的用人要求,为吉林省及东北培养千名左右“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实际适应能力强”的多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
2.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与改革,提供一套可供同类院校借鉴的专业技能培训范式。
3.通过管理体制改革和管理制度建设,构建凸显会计学专业教育特色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提交系列相关的文件和特色专业建设总结报告。
我们所建设的会计学特色专业具有如下特色:服务体现“地方性”,突出为吉林省及东北经济建设服务;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多层次”、“应用型”,培养国际化、民间化、职业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体现“实践性”,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师资队伍建设体现“双师型”,建设精通理论并擅长实务的教师队伍;课程建设体现“自主化”,注重精品课程及核心课程的网络化建设,引导和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建设辐射作用体现“示范性”,力争在国内同专业中发挥辐射和传带作用。
五、结论
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充分发挥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力争把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建设成为方向定位明确、特色鲜明、专业课程体系合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取得明显成效,并在国内同类院校中有较大影响的特色专业。特色专业的优化力求特色基础上的品牌化建设,要注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不断充实培育专业建设,打造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实现专业的品牌战略创新。
【参考文献】
[1] 吉林财经大学.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任务书[Z].2009.
[2] 申江,姜树余,臧润清.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37-39.
[3] 隋秀英.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66-68.
江巴吉才强调:今后五年,各级技协组织必须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转方式、调结构和促发展的战略目标上来,在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职工技术素质等方面做出新的贡献,促进全省职工技协创新发展。一是要始终强化使命意识,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要始终强化大局意识,切实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三是要必须始终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要牢牢把握职工技协的正确方向。首先必须坚持为国分忧。就是要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这一主题,充分发挥职工技协的组织优势,团结动员广大技协组织和会员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主动性,做到筹划工作以此为指导、部署工作以此为标准、落实工作以此为目标。此外,要坚持为企业解难。就是要紧紧围绕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充分发挥职工技协的人才优势,团结广大职工,发扬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坚持同企业荣辱与共,携手共赢,通过开展合理化建议和技术开发、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技术协作、发明创造等群众性技术活动,组织开展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比赛、技术表演等群众性技能提升活动,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技术素质,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增强企业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第三,要坚持为职工服务。就是要紧紧围绕职工最关心、最直接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职工技协社团组织的优势,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相关社团组织的联系、协调、合作,积极参与有关政策和法律规范的制定工作,切实维护职工的学习权、发展权和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帮助实现自身利益。要积极开展有偿服务,主动参与技术市场,增强工会为职工说话、办事,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改善职工福利设施的经济物质基础。要以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为平台,以技术素质提升工程为牵引,积极为职工施展聪明才智、提高技术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充分体现职工技协依靠职工、服务职工的本质要求。
江巴吉才要求:努力推动职工技协的创新发展,必须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深入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必须以技能提升为牵引,持续开展职工技术素质提升工程。必须以技术协作为重点,积极开展群众性技术帮扶活动。
云南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中国职工技术协会副会长、省职工技术协会会长卢正国作省职工技术协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工作报告。他说:五年来,云南省职工技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总工会中心工作和省职工技协五届一次理事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按照“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认真履行职工技协的职能任务,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科技活动,在提高职工技术素质、推动企业科技进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职工技协基层建设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首先是在围绕中心、发挥优势,重视用技术活动推动创新,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有新作为。省职工技协坚持把参与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作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出发点,充分发挥技协的人才优势,深入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坚持把参与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作为服务中心、建功立业的切入点,充分发挥技协的骨干优势,深入开展职业技术技能大赛。坚持把参与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作为体现特点、促进发展的落脚点,充分发挥技协的组织优势,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此外,省职工技协面向职工、突出特色,力求用务实作风狠抓落实,职工技术素质有新提升。一是以劳动竞赛活动为牵引,不断提高职工技术素质。二是以技能提升活动为载体,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三是以企业自身需要为重点,努力拓宽技术培训的方式。第三,省职工技协发扬传统、强化管理,始终用创新理念规范运作,群众性技术活动有新提高。五年来,各级技协坚持立足企业,按照推动技术进步的要求抓活动。坚持面向社会,发扬奉献传统抓帮扶。坚持走向市场,围绕有偿不唯偿的原则抓规范。第四,适应形势、科学定位,坚持用严格制度夯实基础,技协组织凝聚力有新加强。五年来,各级技协组织坚持在发展中求规范,在创新中求发展,在服务中求完善,确保了技协组织在新形势下组织机构日益规范、组织形式创新发展、组织作用更加明显。截止2009年12月,全省技协组织共388个,会员42878人,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22%和14.5%。此外,组织形式更加多样,非公有制企业技协增长较快,事业单位技协组织稳步发展,行业间、地区间联合技协实现重大突破。三是组织作用更加明显。
卢正国指出:省职工技协五年来的经验是:必须正确处理大局与局部的关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争取党政支持作为推动职工技协发展的坚实基础。必须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坚持面向职工、以人为本,把提高广大职工的技术素质作为加强职工技协全面建设的关键环节。必须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与时俱进、大胆探索,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作为推进职工技协改革创新的基本途径。必须正确处理有偿和无偿的关系,坚持面向市场、求真务实,把弘扬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作为职工技协创新发展的重要原则。
卢正国强调:省职工技协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是:一、用好平台、主动作为,深入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二、突出重点、发扬传统,努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科学定位,开拓创新,不断增强技协生机活力。四、强化管理、严格规范,努力提高技协工作质量。
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搭建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平台
一是加强果仁加工交易市场建设。果仁是梅河口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市现有果仁加工企业181户,全市果仁产品加工销售量占全国的75%,松籽仁产销量占世界的45%,被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确认为“中国松籽仁加工集散中心”。为发展壮大果仁产业,梅河口市正在建设集金融、冷链物流、仓储、监管、电子商务、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果仁加工交易市场。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果仁交易中心,年产值可达6亿元。二是加强东北农特产品交易中心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10亿元,占地面积1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具有电子商务、大宗商品交易、仓储物流、批发零售、展示展洽、金融服务等功能。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吉林省东南部重要的长白山农特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三是加强农产品物流城项目建设。包括综合服务区、蔬菜批发区、水果批发区、专业市场区、货物仓储区。同时,建设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
强化基地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基础
一是抓好养殖基地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本着“围绕龙头建基地,发展基地保龙头”的思路,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优质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狠抓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着力构筑农业产业化的“第一车间”。正方农牧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6亿元,新建养殖基地5个、标准化养殖舍215栋。项目建成后,年养殖长白飞鸭1000万只、年产鸭肥肝1200吨,实现产值7.5亿元。东林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新建养殖基地4个,现已完成80栋兔舍建设、兔绒加工厂房建设及6套兔绒加工设备安装,正在进行配套设施安装改造。项目建成后,年养殖长毛兔30万只,实现产值9亿元。二是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经营。为进一步完善流转手续,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原料保证,我市投资230万元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在政务大厅设置了土地流转交易窗口,正在进行设备采购。
推进农业标准化,提升农业产业素质
一是围绕产品安全和产业发展需要,引导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快制定符合生产实际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二是大规模开展产品标准化园区建设,以标准化园区建设为基础,由点及面,不断扩大生产面积和总量规模。三是规范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行为,加大宣传力度,普及质量安全科学知识,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四是推进品牌农产品发展,以品牌化带动标准化、推进产业化,实现农业标准化与市场效益直接挂钩,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激励机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培育经营主体,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