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16:40:53
导语:在核心素养智慧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图书馆 ;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教育; 图书馆功能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泛在信息社会的发展,转型趋势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特征,如城市模式已经朝着知识型、生态型、智慧型等趋势发展,教育朝着内涵式、创新型、职业型等趋势发展。在转型趋势中,各类教育机构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明晰,职业素养教育受到广泛关注。当前,职业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的热点问题,不但引起教育界、企业、政府机关的重视,甚至一些社会团体组织也非常关注。例如,国际图联于2013年宣言中指出,获取信息是一项基本人权,可以改变贫穷及恶性循环,支持可持续发展。国际图联敦促决策者和战略规划者利用好现有有力资源,认清信息访问的作用是支持发展的基本要素,承认图书馆和图书馆员作为发展人的作用。职业素养教育成为热点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全球化趋势发展的结果,反映了职业发展对文化的多元融合要求;其二,是泛在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了职业发展对信息的系统整合要求;其三,是教育模式变革的征兆,反映了职业发展必须依赖教育对职业的引领和支持。职业素养教育不单是学校或单位的职责,个人、社会甚或图书馆都有责任,这就需要合力和良性互动。职业素养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图书馆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概念阐释
1.职业
职业是指个人或群体在社会某行业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辞源》(1995修订本)对“职业”的解释是:职,指官事;业,指士、农、工、商所从事的工作。职业,谓官职及四人(民)之业也,也泛指所从事主要的工作。我国三国时代就有职业的分类,“盖人流之业,十有二焉:有清节家,有法家,有术家,有国体,有器能,有臧否,有伎俩,有智意,有文章,有儒学,有口辨,有雄才”。可见,职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信息化冲击了人类社会及产业的原有结构,打破了人类社会自工业化社会以来的相对平静,使人们的学习模式、工作模式、生活模式、思维模式等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信息产业日益发达,并深刻影响到教育、科研及各行各业。不同的行业门类形成了各自的知识、能力、文化等职业体系,对从业者有着不同的要求,亦即有着各具特色的职业素养。
2.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泛指社会某行业对所在岗位上的从业者(个人或群体)应具备的知识、能力、文化等的素质和修养,是从业者综合品质的一般描述,包含从业知识、从业技能、从业文化等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也必然发展,行业对从业者的职业素养也必然提出新的要求。职业素养必然和所属的行业特别是职业的岗位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另外,各行业以及行业门类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积累和沉淀了系统而丰富的文化知识。作为人类社会装置的图书馆,通过对这些文化知识的搜集获取、分类组织、译释服务,实现在“机械领域、最大内容领域和最大关系领域”的任何社会和文化的借鉴和交流。谢拉对图书馆哲学的概括无疑让图书馆成为推进职业素养教育的最佳装置。这不仅符合省力法则,即图书馆的公共服务性或易获得性;而且符合时代对图书馆功能的期盼,当然也是图书馆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三、数据统计及研究综述
1.职业素养研究发文统计和关键词遴选
以中知网文献资源库为信息源,国内职业素养研究始见于1982年,以“题名=职业素养”实施精确检索,共计3049篇文献正式发表,其中期刊论文2283篇(统计日期:2015年7月11日)。为突出重点和便于统计,笔者以CSSCI来源期刊为统计对象,共计有72篇论文,通过对其关键词进行统计,并按照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排序,结合全文进行比照分析,各遴选了十个关键词,作为职业素养关键词(见表1:职业素养关键词统计)和职业素养教育关键词(见表2:职业素养教育关键词统计)。这些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和其等级序号之积符合齐夫定律,即基本接近其平均数值10.6和11.3。
2.研究趋势和要素筛选
国内职业素养研究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以2008年为基数,当年发表以职业素养为标题的论文86篇,2009年达122篇,增幅42%;2010年至2014年分别为195、244、345、397和492篇。2014年的发文增幅是2008年的4.72倍。通过对职业素养相关研究的关键词进行归纳,并结合论文全文解读分析,笔者筛选出职业素养的十个关键词作为职业素养要素,分别:专业知识、职业思想、职业规范、敬业精神、职业发展、专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专业文化。
3.图书馆与职业素养的关系研究综述
统计分析得出,职业素养研究的选题以高职为重点,仅篇名比例就超过25%;在行业或职业选题方面,教师、新闻出版、医学、旅游、高校辅导员等占有较高比例。直接以“图书馆”和“职业素养”为题的研究还鲜见发表,但值得关注的是,已经有不少研究者注意到并开始探索图书馆在职业素养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学者董成国认为,图书馆是担负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特别是信息素质培养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学者梁旭指出,语言文字能力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图书馆需承担起该职责,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利用新书推介、书评活动、书目导读等形式引领学生从文学经典中感悟语言的魅力,扩大汉语的词汇量,循序渐进地掌握语言规律和运用技巧”。学者高明勇回忆他的大学时代,每周三晚上,都会跑到图书馆,将浏览近一周的报纸杂志作为必修课,然后“摊开一张A4纸,启动一次奇幻旅行。旅行的内容,就是猜测周四见报的《南方周末》的内容”。这些观点和认识,论及了图书馆的教育职能、阅读辅导职能和学习空间职能对职业素养教育发挥的作用。
四、图书馆对职业素养教育的作用
图书馆对职业素养教育的作用源自图书馆功能。图书馆的设施、设备和信息资源为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提供了硬件条件和信息资源基础;图书馆的人员配置、服务项目和软件技术为职业素养教育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图书馆功能可以概括为存贮信息资源、提供知识服务、平等获取信息、保障知识自由、信息素养教育、阅读学习平台、尊重读者权益、传播人类文明、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娱乐活动等十个方面。通过分析比照,笔者将图书馆功能的十个方面分别对应职业素养的十个要素,它们之间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正面的、积极的支持作用和促进作用。鉴于图书馆功能和职业素养的多方面联系,为便于阐述,我们将之归纳为知识、能力和文化三个作用(见表3:图书馆对职业素养教育的作用)。这同职业素养包含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文化素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1.建构职业所备的知识体系,积累职业所需的知识素养
知识素养是职业素养的第一要素,它构成了职业的前提和条件。知识素养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素养,还应包括职业规范和职业纪律等内容。这些内容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仅凭专业学习和课堂教学,很难满足这些系统、全面和动态的知识,图书馆在这方面提供了支持和可能。另外,平等获取信息和尊重读者权益,不仅是对馆员的职业规范和职业纪律的约束,同时对读者也具有正面的引领和启发作用。
2.拓展职业所备的能力技艺,发展职业所需的能力素养
能力素养是职业素养的核心,涵盖了将来应对职业的技艺、方法以及学习能力,应变、拓展、专注、娴熟等是能力素养的基本表征。世界各国的科技发展历程证明,“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成为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标志”。课堂教学、实验和业务实习偏重知识的再现和演示,对能力的拓展和发展存在不足。图书馆拥有信息素养教育的信息资源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是培养信息素养的摇篮,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大学生等从业者适应泛在信息社会的必备素质和生存之道。阅读学习平台和传播人类文明的功能对专业技能和职业理想也发挥着积极的拓展作用。
3.感悟职业所备的文化意蕴,培育职业所需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职业素养的升华,凝结为职业思想和专业文化,表现为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文化不仅在于积累,更需要感悟。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社会装置,在文化教育方面具备的作用是得天独厚的。党的十报告深入提出,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图书馆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基础保障作用,是面向所有公民提供学习和自我修炼的开放型学习基地,是职业素养教育和培训工作的最佳选择。这将为图书馆的转型发展和业务拓展提供新的机遇。
五、图书馆推进职业素养教育的对策
1.优化图书馆功能
优化功能是为了强化服务。图书馆应从知识服务、信息素养教育和文化熏陶三个方面着力,从信息资源建设、人才资源培育、文化空间打造三个方面投入,优化图书馆功能,在知识、能力、文化三个层面上积极提升读者的职业素养。优化图书馆功能需要先进的理念和先进理念主导的智慧馆员队伍。当前,智慧图书馆就是一种先进的理念形态和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将会以最少的花费为最大多数人提供职业素养教育的支持和协助,是图书馆适应泛在信息社会需要,积极转型发展的智慧选择。
2.开展智慧化服务
智慧化服务是智慧图书馆的核心要素,其根本特征是知识服务模式的主动交互。对读者而言,环境以及图书馆本身是外在的,外在条件必须通过读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产生实效。在未来,“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就是让创新者能够获得信息,使图书馆在创新的成长中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发展速度取决于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作为对这种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图书馆有责任走出舒适的地域,使自己成为创新型社会的一分子”。读者在这样的氛围中与智慧图书馆互动,与智慧馆员互动,逐步成为智慧读者,积极协同创新,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就会不断得到彰显,从而促进读者职业素养的自我修炼,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和教诲。
3.建构知识型空间
建构是诗意的创设和审美的营造。智慧图书馆和智慧化服务既要依赖智慧城市的大环境,又要融入智慧图书馆本身并出类拔萃。环境既包括图书馆依存社会大环境,又包括图书馆内部的小环境。大环境要积极适应,适应带来机遇;小环境可以改变,又可灵动创设。从图书馆源于需求的发展脉络看,图书馆已经成为信息资源管理和知识服务的社会信任机构,还有图书馆自身继承和积累人类文化遗产所形成的知识基因和文化基因,让图书馆承载的社会公益性职责不断加强,包括保障公民基本阅读权利,促进全社会终身学习,提供优质的文化信息资源,开展阅读指导与网络信息导航,提供普遍均等的文献借阅服务和信息素养教育等。因此,智慧图书馆不仅是图书馆人的一种理念,也是泛在信息社会全体公民、每位读者所期盼的新型知识空间。在这种空间里,智慧图书馆逐步实现,馆员智慧化,读者智慧化,设施智能化、服务智慧化、环境生态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在这种空间里,读者个人信息世界的“内容、动力、边界”才能更好地实现良性的互动和发展,读者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文化素养才能得到最自在的提升,职业素养的境界才能不断超越。
参考文献:
[2]李子焘.中国识人学——《人物志》全译[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
[3]秦殿启.信息素养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J•H•谢拉.卿家康,詹新文译.图书馆哲学[J].大学图书馆通讯,1987(4).
[5]唐光钟.加强科技情报工作势在必行——兼及有关职业素养问题[J].图书与情报,1982(3).
[6]董成国.发挥图书馆服务功能,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J].技术与教育,2013(1).
[7]梁旭.基于职业素养的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培养对策[J].语文建设,2013(3).
[8]高明勇.自我训练:职业素养的成长路径[J].青年记者,2013(25).
[9]秦殿启.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核心价值[J].现代情报,2010(08).
[10]张社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障碍因素分析[J].职教论坛,2014(1).
[11]艾伦•泰塞.图书馆必须“带回家”[N].人民日报,2010-09-06.
核心素养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专业素养而言,意指代表个体或某一群体素养中最本质、最具代表性的关键要素。而班主任的核心素养,业界一般从三个维度去理解: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专业道德;建班育人的专业职责;班级管理、班级建设、学科教学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提升班主任专业核心素养的过程,就是三个维度的延续、突破、重建与创新的过程。
一、延续班主任核心素养的“神”――“师爱”提升师德引领力
很多有经验的班主任经常这样表露他们真实的心声和感喟:“当班主任是个良心活!”班主任们所谓的“良心”是他们在对班主任职责和担当深刻体认的基础上,发自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要有良好的师德,教真书,育真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爱班主任之岗,敬教育之业,这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引领。
班主任的师德引领对教育教学效果的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不可估量。于学生而言,班主任的角色一直被定义为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把班主任作为学习的榜样,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打下了其班主任的印记。我们常说,有怎样的班主任就有怎样的班集体,这是班主任无形的人格魅力成为师德引领的有形表现。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令;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可见师德引领力之强大。因此,培养优秀的班主任,首先要延续班主任核心素养的“神”,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师德引领谨记于心,修炼自己的人格魅力――发自内心的微笑,善于表扬和鼓励的表达,亲人般的亲近,认知、思维、情感上的沟通,关注的目光,拿着放大镜找亮点的能力,常怀感恩之心、关爱之情、责任之感,平等、真诚、客观、公正、悦纳地对待学生。
二、突破班主任核心素养的“魂”――“情怀”提升管理研修力
一个班主任有什么样的教育“情怀”,就会衍生相应的教育观和学生发展观。他怎么看待自身的教育角色,如何认识自己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中的作用,决定了他的班级管理模式和建设班级文化的具体方略。 在育人实践中,班主任应该具有心里装着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和成长为自身育人使命的教育情怀。只有这样,他才会主动提升管理的研修力,使能力素质(独立的系统思考、锤炼语言艺术、体现人文关怀)得到不断突破,反复沉积,逐步形成自己的管理“灵魂”。
1. 系统思考。班主任建班育人,必须有高瞻远瞩的全盘计划,既要深入学生当中,看清楚,以生为本;又要系统思考,想明白,步步为营。
不难发现,很多名优班主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所带的班班级文化辨识度高,特色鲜明。究其原因,他们都坚持学习,并善于把自己所学、所思、所想集结在实践应用中,在实践中不断反思,经过多年的思考沉淀,摸清了班级建设的内在规律,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班级管理思想。如全国优秀班主任李莉用20多年的沉积告诉我们,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耐心的艺术,细心的艺术。又如任小艾的皮肤饥饿症等,都是班主任工作沉淀下来的精华。
2. 锤炼语言。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作为班主任,更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艺术。不管是书面语还是口头语,课堂语言还是课下交流,有声语言还是体态语,都要努力做到既有书卷气又有“烟火”味,既端庄典雅又轻松活泼,既贴近大众又脱去庸俗。要发挥“语言艺术”的功效,四句有声语言,三种无声语言,可以助力班主任常胜。
第一句:赞美。(做得不错!)第二句:激励。(没事,你可以的!)第三句:关怀。(最近天气冷,多穿衣服!)第四句:名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对于孩子的发展和成长都有直接的影响。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这三种无声语言则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3. 人文关怀。“亲其师,信其道。”人文关怀的核心在于班主任爱的教育。唯有付出爱,方有亲,唯有亲,才有信。“热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幼吾幼”是本能,“以及人之幼”则是无私、神圣。而让学生体会到班主任的“爱”更困难,师生之间要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需要班主任“蹲下身”“弯下腰”,以平等的视角,真诚的心,做孩子们生命中的贵人――偏爱学困生,厚爱特殊生,博爱中间生,严爱高才生。
三、探寻班主任核心素养的“骨”――“智慧”提升行动聚焦力
班主任的教育要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但这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可以无视班级中正在发生的事情所蕴含的教育契机,以及孩子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所附带的教育价值,而是要求班主任抓住教育契机,设计贴近班级和学生兴趣的偶发主题教育。如《学记》所言:“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这从另一个角度也阐释了教师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因势利导的重要性。优秀班主任能凭借高度的教育敏感,善于捕捉并抓住教育契机,聚焦班级问题,智慧地作出及时有效的决断,这是班主任机智与魄力的双重体现。
教师界的“奇葩”王文英老师,一个充满智慧,激情四射的优秀班主任,用她的智慧告诉我们: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智慧的教育会挽救许多学习边缘的孩子。比如每到开学,王老师就会选准时机给她班的新生“洗脑”,学生每人都会收到一个印有她肖像和一颗红心的信封。信封里放一张折成三折的白纸,她告诉学生:你的过去我不在乎,你的今天我很关注,你的未来我很期望。同时,她提前为每个孩子的名字附上一个美丽的寓意,或赋上一首漂亮的小诗。她的秘密武器让每个新生都感到无比自信,决心重新起步,做更好的自己。又如于洁老师,用爱包容学生,用文字感化学生,和学生一起写作出书。对于调皮学生,于老师又另寻突破口,以“爱心信件”循循善诱,慢慢感化。
班主任,需要机智与魄力来支撑自己的风骨,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调动自己所有的智慧去有效地教育和感化学生。
四、激活班主任核心素养的“血”――“自主”提升制度重构力
班主任在中学班级管理中究竟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班级的管理上,班主任要把重点放在“把班级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的管理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提高自尊心、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让每个学生在学校中得到最好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品尝成功的快乐。班主任是班级管理制度制定的指挥官,制定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可让班级永葆活力。制度怎么制定?什么才是合适的?制度价值怎样得到认同?认同后如何持续?这又是班主任专业素养的集中体现。
遵循学生发展的心理特征,“从学生本位出发――科学设计――获得学生认同――发现问题――不断修正”,在制度的设计、实施过程中,班主任及时调整,就是让学生规范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智慧型的班主任在每一轮的带班中,班级制度都不会一成不变,而是因生而定,不断修正,科学重构,及时注入新鲜血液,使班级发展健康而鲜活。
五、打通班主任核心素养的“脉”――“视野”提升资源整合力
这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时代。要打通班主任核心素养的“奇经八脉”,班主任必须要学着常常抬起头来,看看教育,看看社会,看看前景,扩大自己的视野,赢得多方面的支持,要善于整合“三大”资源,实现全员育人。
1. 铁哥们――家长。家长是班主任的铁哥们,目标一致,都希望孩子好好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最重要的部分,家长与子女的感情是无人可取代的。如何利用好家长资源这个宝藏,取得家长的认同,赢得家长的信任,是每个班主任值得思考的问题。
整合家长资源,要精心开好家长会,细节到位,全体动员、全员参与、全心准备、全力以赴。要真心搞好上门家访,真诚的面对面交流,一对一沟通。要诚心打好电话,不恐吓,不告状,有针对性,讲真话,讲实话。要用心写好短信,不群发,字里行间体现个性化的人文关怀。
2. 同盟军――科任。班主任应主动联系任课老师,积极互通情况,帮助科任老师建立威信。尤其是开学前、学期中及期末三个时间节点,要与科任老师结成管理联盟,步伐一致,行动统一,形成一个高效的教育共同体。
3. 好搭档――学生。陶行知先生说过:“最好的教育,是教育学生自己做好自己的先生。”就是要老师当好旁观者,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并形成习惯。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教师专业性的起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实际上,它关注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教育的质量观,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需要从这个角度去思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对整个教育系统整体的启发和引导。我们要培养的合格的人才,是有结构体系的,是有不同的未来的就业倾向和生活方式的,但是,最终是要能够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为全球做出贡献的。
中国的学校培养的是中国的学生,他们对国家发展历史的认同、发展过程当中的问题的把控,以及对民族的自豪感,都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培养者首先要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教师队伍是不是具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如果没有,只是在教学生一些技能和方法,那么就需要我们反思教育的第一质量,反思教师教研的第一质量,反思教师专业性的起点。
教育的质量观要求必须把学生放在正中央,教师要用身心来服务学生,这就对教师的素养、教师的成长和教师的研修提出了新的要求。
建立以“教师核心素养”为统领的教师发展培养体系和人力资源治理结构
1.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和评价体系的构建
中国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和评价体系如何构建?目前有固定的体系,包括教师的来源、任职资格、职评体系、考核机制等。但是,最近,在一些关键环节上,国家已经开始调整,去库存、调结构、转方式。
“教师核心素养”并不仅仅体现在一个学段或者一个学科里,而是体现在整体的育人上,教师要具备培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素质。今后,这样的体系调整,还将进一步推进和深化。
2.从“实际发生”到“实际获得”,教师行为数据的积累和应用
“实际发生”和“实际获得”,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对于教师的要求,包括对教师发展、教师研修的要求,最终不是作用在教师身上,而是要落在学生的“实际获得”上,所以,将来对教师的考核更多的是反向的,要考核教师的工作成果。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教师行为数据的积累和应用格外重要。
在“实际发生”的过程中,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去培养什么样的人。所以,教师研修和继续教育工作要通过教师的行为记录、行为痕迹去评价和考核。教师的行为数据说明了教师基本的学习和工作状态。所以,从2016年开始,北京市启动了试点性的“双师”工程和“智慧学伴”平台。未来,人力资源治理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改革。
3.从“人才资源观”到“人力资源观”,教师成长“资源观”和“环境观”的演进和治理
要实现从“人才资源观”到“人力资源观”的转化。教师队伍十分庞大,我们构建了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这样的金字塔结构,但最终的方向是要把每一位教师的人力资源属性萃取出来,精细化每一位教师的服务属性,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实现优质资源服务属性的传播和拓展。
未来,“人力资源观”最终要替代原来比较僵化的“人才资源观”。教师成长的“资源观”和“环境观”需要演进和治理。目前,教师专业发展既有现场的教研和研修,也有在线的教研和研修。学生有智慧学伴,教师有智慧教师同伴,这种教师同伴可以穿越边界甚至穿越国界,形成共同的教研组。现在北京已经有若干个这种自发组织,这样的自发组织越多,说明首都的教育生态越丰富、越稳定、越安全、越可靠,学生获得的服务就越丰富、越前沿。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中教师发展的若干展望
1.让教师在更加开放、多元与融合的环境中发挥更大的育人作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开放、多元与融合是教师成长的三个基本维度。一是开放。要搭建平台,让教师与世界各地、全国各省有更多的联系,教师的来源也应该更开放,不局限在师范生内,或者说不一定是在某一个限定的体系之内。二是多元。一个教师的能力结构和素养维度,不再局限于本专业、本学科,而是适度的穿越、适度的多元。三是融合。体现在教师角色身份的融合、工作领域的融合,以及自身成长的融合上。未来在“智慧学伴”和“双师”工程当中,教师的营养来源不再只是单一的市、区级教研或者是自己的师傅和教研组,还可以来自社区、社会,甚至来自家长和学生,让教师在每一节课的生成性资源中丰富自我的成长。
2.关注教师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
在新一轮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定当中,必须要关注教师的核心素养。另外,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将从一个新的评价维度推动和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评议,而是在一个新的维度下共同构建职评体系。
3.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
【关键词】艺术教育,生态式教育,人类智慧,人文精神
艺术教育作为一门研究艺术教育现象的学科,侧重的是类属于艺术范畴的素质教育,以艺术或艺术品为媒介来培养人的艺术能力、艺术创作与艺术境界的有规律的系统的教育活动。那么,艺术品所表现的自由的感性形式,存在于每一个独特个体的感性生活中,艺术属于一种感性的形象,这种感性就带有人文主义的色彩,所以,作为承载人们艺术思维、艺术创想的承载体——艺术品,就不能太注重技法而忽视了文化内涵的表述。读《艺术与创生——腾守尧先生生态式教育理论之路》后,让我对现代艺术课程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注重产生了一些思考。在我们的艺术教育过程中,为了使艺术创作者创作出更具有人文精神的作品,就应该像腾守尧先生所关注的,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知识融入到艺术课程的教育中,并将多种教育理论进行融合而提出生态式艺术教育理论,试图矫正在目前的一些艺术课程教育中存在的注重技法、忽视人文精神的现状。
对于每个有追求的人,滕先生提出毕生都在建造自我的庙堂的思想,以独特的方式高度概括了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所要培养的精神品格与自我提高的目标。这不仅是一个有生命的构架,而且还是一个有主观思想与智慧、有独特个人艺术品格的承载体,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就在不断的构建这样一个自我,提升我们的智慧。这个过程有一部分时间是在教育与受教育过程实现的,所以作为培养具有艺术修养与能力的艺术教育,就应该注重文化生活、科学精神的渗透,转变传统式教育方式,不断运用生态智慧,以更加开放的教育形式开展艺术课程教育,这样也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开展与培养。对此,滕先生总结出原始智慧、现实人文智慧、神性智慧三种人类智慧,阐述了人类发展历程中所呈现的不同智慧层次,诠释了人类艺术智慧发展所经历的从根源到现实再到超越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引起我们对个人素养培养的一种反思。
首先,原始智慧属于人本能地对自然的一种认识与借鉴,对矛盾事物双方视为神灵的两面,这种认识处于人类智慧发展的初级阶段;自然界的万物不仅都是有生命的、有灵魂的,而且万物之间都是想通的,就像美术、音乐、戏剧都是艺术,艺术都是相通的,对这两者理解应该是相近的。所以我们在构建自我的“庙堂”时,不能脱离现实万物、不能与生态产生失衡,要在相互融合、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创造。
其次,现实人文智慧或圣贤智慧,则是人对自然界的矛盾关系、互存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之后总结出来的经验与真理,并善于将其运用于实际的生活中,不再是盲目的,而是严格的视为对立两面,并试图征服它们,带有理性色彩。
第三,神性智慧或超然智慧,则是人们对客观自然的矛盾双方加以融合、综合各种智慧进行创新与改造。事物的矛盾两面是相辅相成的。艺术能反映社会,而社会也同时影响着艺术。艺术并不是像照相机那样把生活进行记录、复制、收藏,而是以社会生活作为背景依据来表述内心情境的一种形式。滕先生提出神性智慧的核心,就是对话精神。对话不仅仅停留于理解为一问一答,更高层次的上升到精神层面,对话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心灵碰撞的过程,是一个内心情感、情境获得交流、融合、进而提升的过程。自然界中的各种现实情景,对于有一定艺术修养的人来说,可能更能从中读懂自然的和谐艺术,感受到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对话。这种艺术,正是神性智慧所指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对话,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自身艺术素养得到提高的基础上,将艺术素养与能力,结合社会需要进行新的创造,创造出能打动人的能为社会服务的新的事物。所以艺术教育过程中要求学生首先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与学识,塑造高尚的人格,培养高雅的艺术审美能力;其次再研究的就是如何将优良的艺术品格与艺术能力、技术进行整合,如何将人文精神融入于艺术情境中,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这两者在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是辩证主义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教育作为人与人的活动,回归自然和谐规律,使教师与学生之间遵循共生互生、生生不息、循环复始的生态关系,进行生态式教育。艺术教育之所以要与生态学理念相融合,正是为了找到艺术与生态之间的一种平衡,生态哲学已经成为人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方式和态度。生态式教育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开放式、平等式、互补式教育,更多的是强调思想精神、不同观念、看法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而是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过程。
生态式教育首先强调的就是师生平等关系,在平等的前提下进行交流、对话。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这种平等的对话与交流给我们的成长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主要是指思想认识上的平等关系,是相互理解、学习认知的关系。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能成为共同探讨的伙伴,都成为学习者和探讨着,更有助于意见与思想的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董的方面,也许你所不了解的正是对方所了解的,这样就能达成一种互补,在这样互动式的对话中,去充实和丰富自己并从中发现真理。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切实将“教学五步法”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以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为目标,以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为主攻方向,以课程实施中的主要问题为突破口,探索生物课程教育教学规律,创新教研方式,促进我校高中部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二、工作重点
1、深度推进课程改革,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推进课程建设,提升课程领导力。基于生物课程实施的规范化,促进课程实施的创造性,结合生物教研组自身实际,灵感运用“教学五步法”,教学设置始终围绕着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研讨出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课程方案。
2、发挥教师集体智慧,提升教学研究氛围
(1)学校教研组是进行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也是教师发挥集体智慧,研究教材教法,学习教学理论,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活动基地,必须端正教育思想,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学校工作和本学科的教学实际,备课组提前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工作计划。 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专题研究、经验交流等教研活动,这样的教研活动必须每周一次,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效果、有记录。从本组的实际出发确定集体研究课题,注意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2)立足课堂,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研究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引导教师进一步加深对生物课程价值取向的专业理解,研究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学实践,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以“研究课”引领日常教学,以“常态课”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在良好的研究氛围中逐步提升教师观课、议课的水平和能力,分享教学实践智慧,共同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诸葛亮由一介布衣到治国安邦的一代贤人,他的一生都是智慧的闪烁,都是为人处事之道的充分表现,在那个纷乱的时期,人才辈出,江山易主,那正是乱世出英雄,英雄借乱世。诸葛亮治国的智慧精髓在于:适时决定,注意方式,以上平下,定度行严,抓大放小,严格律己,兢兢业业。他的安邦智慧在于:联弱抗强,多方求进,发展自身,实际出发,放长眼光,从长计议。处世智慧:平心静气,避免情绪,借鉴现实,客观思考,遇事不怕,及时处理,注意方式,讲究实际,原则不放。捧着这本书,久久不愿放下。不管是历史还是其中所蕴含的奥妙和智慧,虽然有很多东西我还不太懂,但我已经深深地被他迷住了,他教给我的不仅仅是智慧,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肩负的教育责任是天命不可违,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是完善自我的核心要素,这本书用事件描述灵魂,用幽默启迪心智,用历史洗刷情理,尤如在我们面前放了一面镜子:正心、正形。当读完一本书,真正静下心来品的时候,才会发现能触动内心令人无法平静的感动多是由于书里的故事、情理正好纠正了自己的偏差,智慧、高尚、宁静、宽容、公正等关键词就是镜子里的标识,通达真善美。智慧的人生是每个人都向往的,责任感的认同是通向智慧人生的基本保障,教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是提升民族素质的根本力量,教师则是传承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养的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做教师就意味着责任担当和无私奉献。读了这本书,我充分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充分展现离不开富有合作精神的团队,个人的荣辱得失不能超越团队。知人善任的管理策略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条件,充分发挥不同人的长处,扬长避短是团队前进的内驱力之一。教师的社会角色是教书育人,同时也要承担家庭责任,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诸葛亮的育人的思想值得深思。诸葛亮曾经写给儿子一封信,虽然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但是对于为学做人和待人处世都有具体的忠告。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慧,在今天的高科技时代,仍然有极高的参考价值: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历久常新。
捧着这本书,久久不愿放下。不管是历史还是其中所蕴含的奥妙和智慧,我已经深深地被他迷住了,他教给我的不仅仅是智慧,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诸葛亮强调“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过了这一村,就没那一店。凡是什么事,要做好,一定得抓住有利的时机。比方说,打铁得要趁铁烧得通红时奋力捶打;种田的种田的要赶着最好的时机把秧插在田里;经商的要抓住物稀价贵之时抛出商品……当机立断者胜;优柔寡断、错失良机者败。在他教育儿子时也能体会到他的用意。作为教师,我们更要抓住时机,教书育人,储备能量,不断探索!
1.唱好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曲;
2.唱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曲;
3.唱好智慧教育应用能力建设曲;
4.唱好智慧教育建设学习借鉴曲。
目前,湖北省麻城市将筹措5.7亿元,建设智慧城市。麻城市决定用7年时间,打造“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20个工程。智慧城市受到当地政府的推崇,“智慧教育”也成为了当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新愿景。
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独特优势,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创新不断深入,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的重要目标。
其实在这之前,麻城市已开展了市级信息系统建设,如实现了“三通两平台”建设(“三通”即“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两平台”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使用了麻城市云视讯教室等。
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意义非凡。对于加快当地教育转型升级,促进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扩充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的普及和共享,推进教育的高水平均衡发展;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提升新课程执教能力;培育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创新素养;紧密家校联系,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等大有裨益。
为将此项工作全面深入推进,笔者认为,需要唱好智慧教育建设“四部曲”:
1.唱好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曲。一是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在规划时间内,普及学校计算机采用虚拟云终端系统,每一所学校普及课堂自动录播系统、移动计算机房,中心级幼儿园普及多媒体教室。二是教育网络设施。教育信息网基本实现升级换代,教育系统IDC机房设备先进、功能齐全,IPV6网络平台及相关教学与应用服务普及,与上级教育信息网实现高速互联,远程教学系统和远程会议系统应用频繁。
2.唱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曲。一是教育基础数据中心。建立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加强数据管理、统计分析、综合利用和共享,为教育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为各项应用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二是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加大“两平台”的应用力度。三是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成长档案数字化管理。构建覆盖全市教师职业生命周期的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管理体系,完善人才培养、选拔与管理新模式。构建从幼儿园至高中的全市学生成长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促进学生发展性评价。
3.唱好智慧教育应用能力建设曲。一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体系。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开展一轮国家级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水平全员培训,培养一批教育技术专业骨干,提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教学的领导、探索与实践能力。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探索。全面探索与实验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教学,提高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评价能力,积极开展移动学习、数字化学习方式实践研究,积极探索电子书包建设方式,组建若干跨学科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三是师生信息素养培养。继续举办每年度的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和学生电脑作品评选与竞赛活动,加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道德文化建设,探索建立并适时普及信息健康师岗位。信息技术全面覆盖学校教育管理、教学、科研等各个领域,教师的信息素养显著提升,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因素。
关键词 因性施教;分性别教育;女子学校;综合素养培育课程;宋氏三姐妹母校;NICE女生;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级中学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384(2017)03-0011-03
宋氏三姐妹、作家张爱玲、导演黄蜀芹、科学家朱丽兰……这些声名远播的女性都曾就读于同一所学校――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以下简称“市三女中”)。作为一所曾经的贵族女校,市三女中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中,曾以“积中发外,智圆行方”和“国际化,开放性”的育人理念,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其中不乏上述这些中外知名的杰出女性,学校也因此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色彩。被誉为“女子人才的摇篮”。
进入世纪之交。市三女中初中部和高中部因政策原因剥离,原有的初中部以法人身份独立办校,被称为“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市三女初”)。面对这个变革的时代,面临办学体制调整带来的困难,我们的学校教育如何回应学生发展需求。回应现代社会对女性人才的培养需求?如何使每一个女生在丰富的体验中发现自己的优秀智能。发展思维品质。培育良好的品格和能力素质,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进而获得幸福的未来?市三女初审时度势。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探索实施“综合素养培育课程”,使百年老校焕发了新的生机。
一、传承创新百年办学精髓,明确女校新时期育人目标
2000年,市三女初实行独立办学后,从市重点学校变为区属一般学校:c此同时,上海义务教育初中学段开始采取电脑派位的入学政策。这两大变化给百年名校的办学带来了新的挑战:电脑派位进来的学生不喜欢女校怎么办?学校要继续保持优质办学。该如何协调女校放学早、作业少、活动多的办学传统与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之间的矛盾?
为此,学校对教育目的及内涵进行了深入思考。逐渐认识到学生学业发展与综合素养形成之间的关系,即综合素养发展得好。也一定会促进学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学校着手探索传承与创新之路,明确和坚定了学校的育人目标为“智圆行方、秀外慧中”,即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独立、品德高尚、悦纳自我、关注社会、气质优雅、内涵丰富、宽容明理、知性进取、富有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理解力、科学精神和生活情趣兼备的现代女子人才,使每一个女生成为自然的顺天性的(natural)、独立的不依附于人的(independent)、友善的有爱心的(caring)、举止大方的优雅的(elegant)“NICE girl。而将办学理念落实到育人实践的载体就是构建具有女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系统构建综合素养课程,培养“秀外慧中”NICE女生
2011年5月,学校在参考OECD(1997版)和EU(2006版)核心素养要求的基础上编制了《市三女初综合素养培育课程体系》,又于2014年进行了修订。该课程体系通过16门国家基础课程的教学优化。16门基础延伸课程和30余门自选拓展课程的开发建设。“5+5678”等品德修养课程的设置,将育人目标与实施载体建构了关联,旨在激活学生的素养潜质,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打造“智圆行方”之可塑人才。培育“秀外慧中”之模范NICE女生。
1.挖掘核心素养。厚实女生之学科根基
初中学段的国家课程分为七个领域16门学科,每门学科都有其特有的核心素养。学校教学在重视培养学生基础素养的同时,更应重视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这是实现女生智识化、能力化学习的关键。因此。学校要求每门学科都必须找准核心素养。并科学地融入教学计划之中。
以语文学科为例,教师们将其核心素养总结为“三感一化”:从语言建构与运用上说。就是基于阅读积累、诵读、复述与整合的“语感”训练。指向交流与写作能力:从思维发展与提升上说,就是基于联想与想象、实证与推理的“灵感”训练。指向批判与论证能力:从审美鉴赏与创造上说。就是基于欣赏与评价的“感悟”训练,指向表现与创新能力:从文化传承与理解上说。就是基于继承与借鉴的“文化意识”培养。指向灵魂塑造。
2.延伸基础课程,培育现代女生的新兴领域和高阶认知素养
除具备传统领域素养之外,现代女子人才还应具备一些体现时代特点的新兴领域素养,如环境素养和财商素养,以及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创新性与创造性等高阶认知素养。但是这些内容在国家基础学科教学中往往无法涉及。或即使有也是碎片化的。为此,学校围绕“新兴领域素养”和“高阶认知素养”开设了16门基础延伸课程。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采取学科一对一、一对多甚至是多对一的合作,每门学科每周调出1课时。课程内容从学科知识出发。表现出任务性和综合性两个特点,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需要运用学科多个知识点或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完成同一个任务。进行有意义的深度学习。极大地促进了知识学习、思考与运用的有机结合。
如语文学科分别在六至八年级开设“广播剧”“经典诵读”“新闻观察”等课程,数学学科则以“生活智慧”课程贯串六至八年级。每年进行内容的更新:政史地三门学科在七年级联手开设“模拟社会组织”课程,体现了学科间的跨界:美术、音乐、体育学科开设的“美龄工艺”“美龄视听”“美龄形体”等内容则充分体现了女校课程的独有特色。
3.注重品格修养。兼顾女生“个人成长”和“社会性发展”
品德修养课程共包括五门领域类课程、“5678”四门实践活动类课程、主题教育类课程三个系列。旨在促进女生的个人成长和社会性发展。比如:五门领域类课程包括“环球风物”“教育剧场(Drama)”“心理精神”“女子礼仪”“民防技术”,其中“心理精神”涵盖个人、人际、家庭、社会与国家四个模块,分别由国家课程“社会”“思想品德”,校本课程“美龄智慧”以及家长学校课程组成。
再如:四门实践活动类课程包括“五彩社会实践活动”“校园六节”“七彩社团”“八类公益”。简称“5678”课程。其中“五彩社会实践活动”分为红、绿、蓝、橙、紫实践之旅,分别从民族精神、环境保护、珍爱生命、科学体验、国际理解、艺术分享、女性自觉等角度开展实践活动,尤其是“紫色之旅”。更是专门针对女子人才培养的女校特质课程。在紫色之旅中,学生或面对面聆听杰出校友的成长历程。或寻觅活跃在沪上各行各业的优秀女性。去探索女性成才的规律。学生们通过优秀女性表现出来的坚韧、独立、睿智、自信和宽容善举等领略到她们的人格魅力,也激发了自身的成才意识。
4.自选拓展课程,让每一个女生飞扬个性、多元发展
学校根据初中女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从培养女生的兴趣和特长出发。开设730余门校本课程作为自选拓展课程,共包含创意设计、公共管理、工商管理、人文素B、科学探索、艺体活动和学科竞赛等七个类别。如创意设计类课程包含“广播剧社”“摄影”“科学创意画”“手工编织”“绒绣”等。工商管理类课程包含“学生公司”“耘梦工场”等。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公司”课程是学生在八年级学完“小小企业家”基础延伸课程后联名要求学校开设的,目前这门课程已趋于成熟,深受学生欢迎。
三、综合化实施素养课程,生成现代女性的创新精神与综合能力
我校在实施“综合素养培育课程”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拓展迁移和生成性。突出学生的动手、发现、实践、体验,注重培养初中女生的创新素养,提升其综合能力。以实现课程的多元育人价值。
1.实现连接知识与生活的深度学习,提升女生的智慧与素养
―方面,我们引导教师以国家基础课程教材内容为蓝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拓展内容或是自行研发寻找创生点,形成单元模块,然后通过“学习任务单”将探究点以问题、情境方式呈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
例如:在六至八年级开设的数学基础延伸课程“生活的智慧”中。教师通过“手机套餐省钱计划”“猜学号”“心中有把尺”“数字黑洞”等一个个“学习任务单”,巧妙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融合。学生们在活动中借助数学知识和工具通过验证、推理得出结论,既思考了生活中的智慧,也感悟到数学学习的魅力。
另一方面,我们通过综合课程的实施,让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生活建立关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八年级开设的“国际论坛”课程是以英语学科为基础的一门融阅读、思考、演讲、写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演讲、辩论的技巧和思辨能力。每年12月的英语节则是“国际论坛”课程的延伸。学生们用英语侃侃而谈。通过精心制作的课件呈现各种数据图表来分析和证实各种社会乱象与问题。演讲结束后,参赛选手还需即兴回答外教评委的现场提问,这也是对学生语言、思维、胆识和智慧的考量和挑战。
2.开展跨学科项目学习。拓展女生的视野与担当
学校的基础延伸课程多以多学科整合项目学习的形式开展,关注不同学科视角的思考和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人文精神。如“模拟社会组织”课程是学校教师从“模拟联合国”活动中获得灵感,然后结合校情,挖掘政史地三门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打破学科固有界限,由三门学科教师联合研发的。课程实施五年来,已形成了“模拟联合国”“模拟听证会”和“模拟创业”三大模块共约11项主题活动。学生们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模拟社会组织运作的方式,通过角色体验。体会社会组织在确保国家和公民利益、维护国际和平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价值,由此增强了女生的社会担当意识。
3.搭建“做中学”平台,让女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为了传承女校的环境教育和科技教育传统。突显女校特质。学校依托创新实验室资源。不断探索并形成课程间的有机统整,为学生搭建动手实践的平台。例如:“综合科学”是面向六至八年级学生开设的综合理化生三门学科知识的基础延伸课程。倡导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为了与课程进行对接,我们请现代农业基地专业人士设计,改建了一个100平方米的“生态农业创新实验室”。这个被女孩儿们昵称为“阳光房”的地方,吸引了一群玩转科学的女生们。她们抑或运用现代农业无土栽培技术栽种蔬菜瓜果,抑或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这里成为她们专属的探索乐园、DIY实验室。在“了解现代无土栽培技术”“学习制作简易美观水培容器”“自家阳台上的植物布景”“水仙花雕刻”等课题研究中。女生们经历了一次次新奇的科学探险之旅。
4.丰富实践活动的内涵,关注每一个女生的人格成长
一、三座智慧“桥梁”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融和,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整合、融通、拓展、求变。研训+互联网的实效,根本性的突破是人力资源与技术的高度融合。如何研发人力资源?这是教师专业发展要努力解决的问题,区域教育研修机构要有作为,努力拓展服务空间,建设三座智慧“桥梁”。
第一座是鹊桥。来自中国民间传说的鹊桥寄寓了渴望沟通交流、实现结缘团圆的美好愿望。研究型服务体系是为各校之间、各校与教育研修机构之间、区域与高校及科研单位之间、区域与国际之间、教学业务与行政之间搭桥牵线,尤其是需面向资源相对不足的学校、幼儿园,搭建个性化的智慧鹊桥,为需要支持的学校提供值得信赖的后盾支撑,形成优质资源辐射网,实现多元联动。
第二座是风雨桥。风雨桥是我国云贵等地供行人过往躲风避雨的桥。构建“研究型服务”体系就是要与学校风雨共济,有面向区域的整体设计和落地的具体举措,抓好四大项目: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培养规划、区域课程改革推进策略、研训文化建设、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建设,这是教育研修机构在助力行政和学校,整体推动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育评价等领域改革的信心、责任和担当。
第三座是跨虹桥。跨虹桥面向的是需要提升品牌的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集中力量积极总结、提炼、升华及推介学校在课改改革、文化与办学成就的力度。如加强优秀教师资源、优质课程资源、品牌特色资源的高端平台搭建、宣传推广,让学校、教师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格局。
二、三股改革“激流”
教育研修机构应将研训机制、教研方式、科研模式三合一,三股“激流”交互,形成源头活水,浚通区域教育生态系统。
1.以教师专业发展贯穿始终
教师专业发展始终是教育研修机构的关注点。未来五年,新教师将成为区域教育的主体,他们的发展决定了教育未来发展的高度和品质,精准物色,整体设计教师一体化的培养体系成为重点。
如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在贯彻和落实浙江省分层、分类教师研修工作指导思路下,结合江干区教师队伍建设实际,设计并架构了对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江干“T”型研修服务体系。该服务体系以全员研修、新教师培养、骨干教师培养、班主任培养、干部培养、民办教师研修、研修者研修等七大研修模块为横轴,开展分类研修;以不同层次教师群体深度研修为纵轴,开展分层培训。如“骨干教师”的培训,建立了“三层次骨干教师―新锐教师―二层次骨干教师―精锐教师―名师培养”这一纵轴,实施分层进阶式培养。经过实践探索,既惠及全区教师,又兼顾个体“全面发展+个性需求”的江干区教师专业发展“T”型培养模式为江干区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队伍。“十二五”期间,江干区新培养国家、省级优秀教师166名,拥有特级教师22名,实现各所学校、各类教育名优教师全覆盖,成功创建“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实验区”,同时,采用“一网通”,整合江干教师研训网资源,建立五年全程性、过程性电子档案系统,实现各种培训、资讯、作业、评价等“一网通”,其中部分资源对外开放,让教师的过程性发展处于公众的视野中,锻造一支可以传承精神的“激情、奉献、智慧”的江干教师队伍。
根据新教师逐年猛增实情,杭州市江干区启动“3+2”新教师培养计划,推动新教师培训方式变革。一是新教师暑期入职培训综合化(理论提升、素质拓展、职业规划、教育梦想演讲、拓展课程建设大赛,微课制作展示,培训展示汇报汇演)。二是实践培训常态机制化。分别与多所中小学联动,开设多场师生沟通技巧、即兴演讲训练、小班化培训、五项基本功大赛等培训;开展新教师特殊教育志愿服务工作和户外团队拓展活动;举行“钱塘新潮”新教师第二年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达20场。三是新教师培训评价形成性、发展性和综合化。暑期入职培训填写综合评价表,实践培训关注参与情况,课堂教学及时汇报情况。四是新教师培训分层实施。整体规划新教师培养五年规划,分层设计新教师五年培养方案,扎实完成新教师第一学期培训、新教师第一年180学时培训、新教师第二年集体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16学时培训,新教师第三年教科研能力提升12学时培训。在三年培养的基础上挑选部分优秀新教师实施新锐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构建“三年基础,两年提高”的“3+2”新教师课程体系,夯实新教师队伍发展基础,着力推出素养全面、有发展潜力和国际视野的优秀青年教师。
2.以课程研究引领深度
“课程研究”是教育的撑杆。教育研修机构应立足解决问题,针对需求设计,强化这四类调研方式:基于实证的综合调研、基于主题的专项调研、基于问题的跟进调研、基于常态的集体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区域学科教学报告、区域教师发展报告、区域学科质量报告、中小幼综合调研报告、试点学校跟进调研报告等3+2调研报告,做好研究提高基础性课程的教学效能,让教研真正成为区域和学校的营养良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帮助学校改善师资良莠不齐状况。
比如,杭州市江干区提出了“以生为本、以标为纲、以学为主、以导为方”的“四为”课堂理念,通过拟定中小学各学科的“四为”课堂评价指标、梳理“四为”课堂理念的有效策略与路径、征评“四为”课堂教学优秀案例,从而推出了区域“四为”课堂新样态群,使得教师专业发展有方向、有标准、有抓手。
3.以复合资源形成合力
积极利用国家、省市的教师培养政策,以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需求为导向,努力探索大学和中小学合作的方式,拓充研修资源,共同承担对区域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师教育的任务。杭州市江干区从2013年始,先后引入浙大课程所、杭师大、浙师大等高校资源,组建各具特色的研修共同体,形成了以本土优质资源为核心、以不同实施载体为路径的“1+N”研修共同w运作机制。同时,根据学校教师面临相似发展境遇的现状,构建“校际联盟”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机制探索,整合联盟内各学校的发展优势,整体设计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与载体,为教师提供校际间相互学习、交流、借鉴的平台。
三、三道靓丽“景观”
教育研修机构应着力“课程、评价、智库”为主的三道“景观”,提升教育品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是基于“学生立场”的智慧课堂。“个性发展”的课程建设要做好三个研究:课程整合实施实践研究;开发多样化、个性化的拓展性课程;设计和逐步构建具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国际理解课程。
二是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评价。教育研修机构要建立基于标准的区域绿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完善区域学校的教学质量考核体系。不仅应该完善书面测试,而且要针对音、体、美、品德、科学实验、动手实践能力等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分时段推出基于“绿色质量”各学科评价方案,改进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