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数字化转型进展

时间:2023-09-04 16:40:54

导语:在数字化转型进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1.陆海天空立体覆盖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将更加完善。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年,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第三代移动通信(3G)、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覆盖城乡,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研发和标准取得突破性进展。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达到20太比特/秒(Tbps),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实施,与周边国家实现网络互联、信息互通,建成中国――东盟信息港,初步建成网上丝绸之路,信息通信技术、产品和互联网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得到及时应用,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建成国际领先的移动通信网络,实现宽带网络无缝覆盖。到本世纪中叶,信息化全面支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网络强国地位日益巩固,在引领全球信息化发展方面有更大作为。

2.经济发展的数字化转型成为重点。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群体性突破是构建现代技术产业体系、引领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源泉,先进的信息生产力将推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数字经济阶段演进。按照相关战略要求,到2020年,核心关键技术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重点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网络化协同创新体系全面形成;信息消费总额达到6万亿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38万亿元。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数字红利得到充分释放,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信息化明显提升,以此推动经济发展方式顺利完成数字化转型。

第2篇

“未来,华为将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和合作伙伴的优势,构建出领先的云操作系统、大数据平台、PaaS平台,构建出如同亚马逊流域一样的生机勃勃的开放云生态。”华为轮值CEO徐直军向业界喊话。

过去的四年,华为IT业务一直被各种质疑声音围绕。面对这些质疑声,华为选择了低调做产品,高调做品牌。每年5亿美元的研发投入,华为完成了从服务器、存储、软件平台到云操作系统的产品布局。

如今,华为存储跃升至挑战者象限,高端存储成为Gartner报告主流玩家, FusionSphere云操作系统进入Gartner虚拟化四象限,FusionCube超融合基础设施进入Gartner一体机魔力四象限,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获得Gartner的“Positive”评价。

尽管从体量上来看,华为IT业务规模远不如IBM、惠普、甲骨文、EMC这些传统的IT市场玩家,但市场增长速度远远超出业界预期,2016年,华为的IT业务即将实现盈亏平衡。

徐直军此前在华为企业云服务会上表示,预计2015年,华为IT业务收入将超过20亿美元,以这种飞速增长的态势发展下去,预计明年,华为IT业务就可以实现盈亏平衡。到2020年,华为IT业务收入预计超过百亿美元,成为华为的主力产业。

主打云生态

一步一个脚印,华为对IT产业的认知越来越深刻。

徐直军回忆道,2013年,华为对IT产业的新认知是IT系统将走向云架构,用IT改造传统的CT架构并在改造过程中实现IT和CT融合,走向一个融合的ICT基础架构。

2014年的HCC上,华为认为,ICT已经成为传统企业转型的新引擎,推动企业IT支撑系统向生产系统转型。顺应ICT发展潮流,华为提出,不仅要做领先的CT公司,还要成为领先的IT公司,同时坚持“被集成”,有所为,有所不为。

今年的HCC,华为明确构建云生态。“企业IT系统走向云架构和云服务并不容易。华为是能力有限的公司,聚焦做好产品。但仅提品,不能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因此构建云生态就非常重要。”徐直军说。

基础设备厂商、应用开发商、渠道商、集成商、ISV都是云生态的一部分,因此,华为聚焦IT基础设施,围绕软件平台和企业云服务,构建云生态。其中,三个软件平台将在云生态的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

针对IT基础设施,HCC2015上,华为再次更新了FusionSphere系统,推出了6.0版本,在组件、架构、生态三个维度全面拥抱开源,实现了深度的软件开放,为运营商和企业客户提供非常灵活的软件选择。徐直军表示,在FusionSphere生态系统建设上,华为将全面支持第三方硬件,开放API给合作伙伴开发各行业的大数据应用。

据了解,华为FusionSphere已服务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计超过1000家客户,覆盖政府及公共事业、金融、运营商、能源、交通、媒资、制造等行业,在助力客户业务转型和商业成功的过程中,协助企业完成IT转型。

FusionStage则支撑华为构建PaaS平台生态。FusionStage采用分布式计算架构,结合华为研发的最佳实践,支持合作伙伴构建开发、测试、部署、生产的一体化环境。

大数据已经成为ICT行业的下一代生产力。两年前的HCC上,华为针对大数据便推出FusionInsight,一个完全开放的大数据平台,可运行在任意标准的x86服务器上,无需任何专用的硬件或存储。

华为IT产品线总裁郑叶来表示,FusionInsight是首家支持1000公里以上异地容灾的大数据平台,能够实现15年历史记录的实时分析。2015年8月,华为正式宣布开源Astro项目,提供强大的在线查询和分析,以及更大规模的数据处理能力;促进Spark在业界的广泛应用。三大运营商以及一半以上的中国Top 10金融客户都在使用FusionInsight大数据平台。

此外,在HCC2015之上,华为还正式了面向未来的数据服务平台OceanStor DJ,通过统一管理存储资源和数据管理软件,提供按需使用的数据存储和管理服务,帮助数据中心极大地提升运营效率。

7月30日,华为正式推出企业云服务,徐直军在HCC2015上也明确了云服务生态的具体构建策略――聚焦I层、使能P层、聚合S层。

构建云生态,华为将继续坚持“聚焦”和“被集成”的战略,“华为将向上不做应用,向下不碰数据。”郑叶来表示。

聚焦行业云

数字化转型正成为未来10年整个社会的热点,其有两大特征:数据成为生产要素;数据成为重要资产。新兴技术也在加快这一进程,例如物联网让一切数字化,云计算让数字资源化,大数据让资源可用化。因此各国政府都在为数字化转型进行战略布局,希望构建在数字化转型中的领先优势。

华为企业业务BG总裁阎力大指出,数字化时代,企业的组织模式、管理模式与运营模式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IT不再只是一个工具,而是成为企业生产运营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云计算等新技术重构IT系统,云计算成为数字化的基石。

“面对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传统行业需要集行业应用、ICT基础架构等于一体的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云计算服务,行业云应运而生。”他表示。

行业云能给客户带来以下三方面的价值:帮助企业实现营销互联网化、业务互联网化、管理互联网化,以及最终实现的全面互联网化;行业云聚集某个行业的上下游资源,逐步形成产业链的协同,进而形成产业链级的开放平台,最终促进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与运营创新;借助深度满足自己行业需求的行业云,新兴企业、IT基础薄弱企业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快速缩小和老牌企业的差距,甚至实现超越。

阎力大认为,当前,行业云已经处于导入阶段,2018年前后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届时行业云将创造巨大的企业服务市场。华为必须抓住这一机遇,与合伙伙伴一起,推动更多行业云的落地。

目前,在行业云领域,华为已经开展了有益的探索。例如,国内金融行业方案商宇信科技与华为通过联合创新,完成了金融云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并开始部署。

再比如,深圳广电、华为和索贝三方共同创新媒体云方案,构建基于ALL IP架构、弹性计算资源池、媒资存储资源池的混合云全媒体解决方案,实现电视台内私有云高清编辑,台外公有云低码编辑,公有云和私有云业务高效协同,极大优化了内容生产模式,有效支撑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

“面向未来,华为对客户、合作伙伴承诺,华为将秉持BDII纲领,坚持开放创新,与合作伙伴、客户一起,共同打造行业云生态。”阎力大表示。

加速运营商云转型

凭借无可比拟的网络和数据中心优势以及丰富的企业客户资源,运营商将成为云生态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运营商也在积极推动自身IT系统的云计算转型工作。

HCC2015突破以往聚焦企业市场和企业客户的瓶颈,举办了首届运营商专题论坛,与全球各大运营商以及众多行业组织共同探讨运营商数字化转型的合作共赢之道。

华为运营商业务总裁邹志磊表示:“在可预见的未来,管道依然是运营商的核心业务。要将管道做大做强做精做活是支撑运营商业务转型的基石。我们也看到全球越来越多的运营商都在紧锣密鼓地从以下三个层面制定他们的数字化转型战略:成为智能管道的主导者、综合平台的提供者以及内容和应用的参与者。云计算在运营商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运营商推动IT从支撑系统走向生产系统和使能平台的关键技术。”

华为倡导针对业务、运营、网络的分层云化策略,以业务驱动的分布式云数据中心(SD-DC2)为基础,利用华为Telco OS实现敏捷的运营使能,最终通过电信业务云化及为政企客户提供丰富云服务,帮助运营商在数字时代创造独特的商业价值。

近期,华为在支持运营商云转型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6月,德国电信选择华为作为其云战略合作伙伴。为了进一步加强市场竞争力,德国电信选择重点欧洲云服务市场,并计划于2018年底实现业务客户带来的收入翻番。为此,德国电信选择了和华为合作。德国电信全球IT运营高级副总裁Mr. J ern Kellermann表示:“华为提供硬件和解决方案的专业知识,而我们通过最好的网络提供具备最佳可用性的云管理服务。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在将客户IT业务迁移至云端时可完美权衡价格、服务和质量。”

8月,华为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正式签署了云计算及大数据战略合作协议。同时,HCC2015上,华为和中国电信国际有限公司宣布加强在云计算领域的合作。中国电信国际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小峰表示:“中国电信国际公司致力于成为‘走出去’中资企业首选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中国电信已经在海外10个节点具备云计算服务提供能力。”

这10个阶段全部由华为独家承建,未来,华为将继续提供IT基础设施硬件、云平台软件以及运营支撑服务,助力中国电信国际公司快速拓展全球企业云服务市场。

不久之前,华为进军公有云市场,不少人认为是动了运营商的奶酪。对此,徐直军进行了澄清:“独立发展公有云并非我们最优先选择。运营商是我们共同运营企业云服务的最优先合作伙伴,华为将充分利用运营商在机房、网络、企业的客户资源上的优势,并和华为解决方案的优势结合起来,共同做大云服务市场。”

未来,华为将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和合作伙伴的优势,构建出领先的云操作系统、大数据平台、PaaS平台,构建出如同亚马逊流域一样的生机勃勃的开放云生态。

华为轮值CEO 徐直军

面对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传统行业需要集行业应用、ICT基础架构等于一体的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云计算服务,行业云应运而生。

华为企业业务BG总裁 阎力大

第3篇

>> 我看2012年中国数字出版 近年来我国出版学学科定位问题的研究进展 我国2003―2012年图书出版述评 近六年我国社会工作研究进展(2009―2014年) 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研究的最新进展 我国近四年体育文化研究进展 近十年我国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研究进展 近十年来音乐治疗在我国的研究进展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版权保护能力研究 “数字化微型气象站”在我国台湾地区的应用研究进展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进展 我国引种玉簪(Hosta)研究进展 我国锚固理论研究进展 我国耕地污染防治研究进展 我国农地发展权研究进展 我国社会林业研究进展 我国香茅属植物研究进展 我国生态阈值理论研究进展 我国克山病的研究进展 我国饭店服务研究进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陈金川.论数字出版背景下的内容创新[J].出版发行研究,2012(5):14-17

[3]卢玲,田海明,魏彬.数字出版产业协同创新研究[J].出版科学,2012(6):78-80

[4]陈永东.数字出版创新商业模式新解[J].出版广角,2012(10):25-28

[5]莫林虎.从商业模式创新角度看我国数字出版企业的市场竞争[J].中国出版,2012(16):18-21

[6]任翔.移动互联时代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创新[J].出版广角,2012(2):72-75

[7]陆臻.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创新:以苹果和盛大文学为例[J].编辑学刊,2012(1):19-23

[8]魏巍.关于推进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发展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2(7):157-159

[9]肖洋,谢红焰.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三重导向[J].科技与出版,2012(10):92-95

[10]张新华.数字出版产业价值网的构建:基于数字出版的客户价值[J]. 现代出版,2012(4):40-43

[11]李东红.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盈利模式探析[J].编辑之友,2012(2):40-42

[12]季晓悦. 浅析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盈利模式[J]. 中国报业,2012(24):170-171

[13]周云龙.我国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2(9):96-97

[14]刘芳.出版社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研究:基于陕西的实证分析[J].今传媒,2012(12):62-64

[15]艾岚.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与盈利模式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5):80-83

[16]谢起慧,汤书昆.当前阶段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盈利模式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5):854-858

[17]康建辉,赵萌.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的版权保护问题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1):30-33

[18]王宇红,刘盼盼,倪玉莎.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版权保护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科技管理研究,2012(8):184-188

[19]黄先蓉,李晶晶. 浅析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策略[J]. 科技与出版,2012(12):79-82

[20]徐立萍.版权保护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期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2(7):62-65

[21]张洪波.版权:数字出版产业绕不开的坎儿[J].中国传媒科技,2012(5):19-20

[22]毛克盾,毛正天.浅谈美术作品数字版权保护的综合举措[J].出版发行研究,2012(4):46-48

[23]徐景学,秦玉莲.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2(11):56-59

[24]王东霞,赵龙祥.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开放性的三个层次[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120-122

[25]李敏.浅析数字出版产业化的人才培养策略[J].编辑之友,2012(12):75-76

第4篇

或许,字面上再多的只言片语都无法言尽海德堡近年来的巨大转变和卓越成绩,倒不如让我们亲自感受CHINA PRINT 2017海德堡展位带来的震撼,以及6位海德堡高层在新闻会上传递的精彩内容!

展位参观:重磅产品演绎致简智能之魂

在2017年全球规模最大、最具行业影响力的国际性综合印刷展览会――CHINA PRINT 2017上,海德堡以“Simply Smart(致简・智能)”为主题,携最新解决方案盛大参展,与印业同仁齐心协力迎接新时代的挑战。5月8日上午,印刷媒体代表团在展会前一天先睹为快,一起参观了位于W1馆的海德堡展位。此次参展,海德堡将展位划分为商务印刷和包装及标签印刷两大区域。

在商务印刷区域,主要展示了速霸CS 92四色胶印机(带LE UV固化装置)、速霸SX 74四色胶印机、数字印刷机Versafire CV、数字印刷机Versafire CP、超霸106计算机直接制版机(带双版盒上版机DCL)、印通工作流程、波拉切纸机D 115、全自动波拉裁切系统137 PACE、全自动斯塔尔折页机CH 56 6KT Auto和斯塔尔折页机TH 82-P等。

在包装及标签印刷区域,主要展示了速霸CX 102七色加上光胶印机、速霸CX 75四色胶印机(带LED固化装置)、捷拉斯ECS 340十色柔性版标签印刷机和波拉自动裁切系统300。此外,在这一区域还设置了信息站,包括海德堡Primefire 106数字喷墨印刷系统、卷筒进纸式折叠纸盒印刷加工系统和超大幅面单张纸胶印机速霸XL 145/XL 162的信息分享和样张样品展示。

那么,到底哪些才是海德堡此次参展的重磅产品?

①全球首发的速霸CX 75-4印刷机:搭载海德堡最新研发的LED技术,拥有自动化、高效率、紧凑设计、人性化的操作平台,是名副其实的“四开幅面全能王”。作为一款薄厚兼容型的印刷机,既可用于高端商务印刷,也适合中小幅面的包装印刷。

②面向高端包装印刷及商务印刷市场的速霸CX 102-7+L印刷机:2010年上市的速霸CX 102是海德堡对开幅面设备中在全球最畅销的高端机型,全球安装量远超5万个机组,是平张印刷领域当之无愧的销量冠军。该设备不仅基于速霸CD 102的成熟平台,还融入了速霸XL 106的尖端技术。而且采用Multicolor专色替代解决方案,用7种颜色模拟多_900个专色,极大降低了专色印刷的复杂程度,一次走纸就能实现色彩斑斓的效果。

③捷拉斯ECS 340十色柔性版标签印刷机:拥有两个印刷单元之间仅1.1米的极短印刷走纸路径,有效节省高达30%的材料,还可以组合柔版印刷、丝网印刷、冷烫等印刷方式。目前该设备在全球售出超过400台,在中国安装超过30台,其精美的标签生产定义了行业新高度。

④应用快速高效LE UV技术的速霸CS 92-4印刷机:速霸CS 92是海德堡青浦工厂组装的主力产品之一,在国内的安装量已经超过200个机组,而且远销欧美等发达国家。本次展出的速霸CS 92不但可以节省印版版材近20%,并且采用了先进的LE UV固化装置,只需很少的UV能量就能让油墨瞬间固化而不产生臭氧。

⑤速霸SX 74-4 + Versafire + 印通工作流程和色彩管理的混合印刷方式:Versafire是一款以个性化印刷和特殊工艺印刷而见长的数字印刷机,拥有出色的印刷速度、稳定的印刷品质和高度的生产灵活性。更重要的是,Versafire数字印刷机成为胶印生产的完美补充,Versafire与速霸胶印机完美搭配的这种混合印刷方式,可以让用户面对印刷市场需求进退自如,从而带来最大的成本优势。

⑥斯塔尔折页机TH 82-P:承印物适应范围广泛(80~170克),PFX堆叠式进纸飞达使效率加倍,折页速度最高能达1.6万张/时。该机为16开书帖量身定制,特别适合杂志期刊活件,目前最佳纪录是在11.5小时内完成15万个书帖。

⑦赛飞扬环保印刷材料:赛飞扬环保系列印刷材料都经过了海德堡的严格测试和精心挑选,符合印刷业最严格的环保标准,自2011年上市以来备受关注。该系列产品经过不断的优化与丰富,目前已形成了以免酒精润版液、免冲洗版材、环保油墨和光油等为代表的完整的环保系列印刷材料解决方案,这些产品也越来越多地获得有志于环保印刷的企业的青睐。

主题演讲:揭秘海德堡的数字化路线图

5月8日下午,“海德堡CHINA PRINT 2017新闻会”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新馆正式召开,海德堡集团CEO、董事会主席 Rainer Hundsd?rfer先生,海德堡董事会成员、数字印刷业务及服务部负责人Ulrich Hermann博士,海德堡董事会成员、数字技术与产品部负责人彭帝峰先生,海德堡亚太区CEO陆文森先生,海德堡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黄连光先生、产品总监夏靖先生6位高层共同出席了本次新闻会。

在主题演讲环节,Hundsd?rfer先生和黄连光先生带来了精彩的主题演讲。

Hundsd?rfer:提供综合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全力以赴奔向数字化

海德堡集团CEO、董事会主席Rainer Hundsd?rfer先生主要分享了对全球及中国印刷业未来发展趋势的看法,海德堡如何应对当前行业现状并走向数字化,以及“Simply Smart(致简・智能)”的参展主题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等内容。

首先他指出,全球印刷业的年均总产值约4000亿欧元,其中单张纸胶印设备(24亿欧元)、数字印刷设备(25亿欧元)、服务(13亿欧元)及印刷耗材(80亿欧元)方面则已经形成了逾百亿欧元的稳定市场。

Hundsd?rfer先生说:“中国对于海德堡来说非常重要。虽然中国GDP增速放缓,但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中国印刷业产值持续增长,拥有巨大的潜力,目前德国、美国和中国是海德堡的三大主要市场。海德堡致力于中国印刷业的发展,建立了上海青浦现代化高效运作的工厂,并且在中国的几大核心区域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全方位的支持。”

从技术发展来看:海德堡不仅是全球印刷技术的领导者,也是印刷工业4.0这一大趋势的领导者。随着经济和市场的发展,工业化、规模化生产以及对效率和效益的追求备受关注,很多中国印刷企业也在不断投资相关技术和设备来跟进这一发展潮流。海德堡将继续不遗余力参与其中,并引领整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从印刷方式来看:数字印刷在增长,但基数较小,单张纸胶印仍将是主要的印刷技术。虽然全球范围内单张纸胶印在所有印刷方式中占比最高(37%),而且在新兴市场上这一比例更加突出(46%),但数字印刷技术同样有着显著的增长态势,这更加坚定了海德堡在工业化、智能化、数字化的道路上坚持付出努力的决心。

从细分市场来看:包装印刷在全球市场上均呈增长趋势,特别是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市场上,增长更为显著。总体来看,在中国印刷市场,商务印刷平稳发展,包装印刷持续增长。

此外,Hundsd?rfer先生跟大家分享了一个好消息:海德堡在2016~ 2017财年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为今后的业务发展和技术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非常自信地说:“整体来看海德堡是非常乐观的,因为我们的强项单张纸胶印和具备优势的数字印刷和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都是非常有增长前景的。”

他进一步阐述道:“海德堡已经明确目标――进入数字时代。但海德堡进军数字化印刷,并非仅仅是做数字印刷设备那么简单,而是指整个业务模式的数字化。我们的数字化路线图是: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从技术、服务、耗材三方面满足市场及客户的需求,通过互联网及海德堡云对大数据的分析,清晰了解客户需求并提供最优化的方案和最完善的服务。”

最后Hundsd?rfer先生表示:“CHINA PRINT 2017是今年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印刷盛会,海德堡将再次演绎drupa 2016提出的‘Simply Smart(致简・智能)’这一主题。为中国客户提供综合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智能印刷、智能服务、智能协作,以确保他们处于科技潮流的最前沿,并早日拥抱印刷工业4.0。”

黄连光:Simply Smart(致简・智能),迎接数字化、智能化时代

海德堡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黄连光先生说:“大家对‘Simply Smart(致简・智能)’并不陌生,因为我们最早是在drupa 2016提出的,如今经过一年时间更加成熟。”

“过去的传统印刷厂是平面的,未来的智能印刷工厂将连接到云端。”黄连光先生解释道,“海德堡智能印刷工厂的建立是全部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通过网络连接,印刷厂可以随时了解印刷设备的运行、在线排除生产故障、采购耗材等,主要基于印通、智能操作导航系统、海德堡云和海德堡助手。印通是对整个生产过程实施闭环控制;智能操作导航系统可以自动分析并找出最快的方法来完成多个活件之间的转换,从而向智能化生产转型;海德堡云可以进行大数据分析,通过预测性实时监测防患未然,通过绩效服务为客户提供效率提升方案,通过远程服务为印刷厂减少停机时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维修成本;海德堡助手包含了海德堡中国商城,客户可以享受到一键确认、轻松下单、及时送货的好处。”

此外,黄连光先生向大家介绍了海德堡参展的亮点产品:“此次参展,我们主要设置了商务印刷和包装印刷两大区域。在商务印刷区,主要展示了带LE UV固化装置的速霸CS 92四色胶印机、速霸SX 74四色胶印机、Versafire CV和Versafire CP数字印刷机、斯塔尔折页机TH 82-P等,其中速霸SX 74四色胶印机与Versafire CP数字印刷机配合,并在海德堡印通工作流程和色彩管理的支持下,将充分展示混合印刷能够为印刷厂带来最大的成本优势。在包装印刷区,主要展示速霸CX 102七色加上光胶印机、捷拉斯ECS 340十色柔性版标签印刷机、带LED固化装置的速霸CX 75四色胶印机等。此外,赛飞扬环保印刷材料、海德堡商城、海德堡助手等也将全新亮相。”

媒体群访:六大高层解答转型发展之惑

会最后是媒体问答环节,海德堡6位高层就经营业绩与挑战、数字转型与布局、智能生产与智能印刷、海德堡中国商城等方面的问题逐一作答。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看他们到底怎么说:

记者:海德堡在2016~2017财年取得了怎拥某杉ǎ是否实现预期?海德堡重新定位之后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如何诠释这一理念?

Hundsd?rfer:“2016~2017财年的业绩已经超过我们的预期,并且实现盈利,与以往相比有很大进步。之所以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主要是因为设备部门的销售大大好于预期,而服务等方面以后还要继续改善。当前海德堡面临的挑战是,今后如何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盈利能力,所以主要采取了两个方面的动作:一是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印刷业务创新,不断开拓新的市场;二是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同时对公司架构进行相应调整。‘以客户为中心’实际上就是倾听市场及客户需求的变化,从原来单纯地提供最好的技术和设备的制造商,改变为帮助客户提高其本身的价值,从而实现共赢。”

记者:海德堡的数字化转型进展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在传统印刷方面的布局是否会有新的调整?未来如何调整传统印刷与数字印刷之间的平衡?

Hermann:“海德堡的数字化转型还在进行中,很高兴通过我们全体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在数字化业务创新方面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当然这不是空谈,一方面我们在数字化方面实实在在推出了一系列技术、设备、耗材及服务等,另一方面‘Simply Smart(致简・智能)’的理念已经落地生根让客户收益。从2004年起,我们的设备就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和联网化,能将设备运行状态以及各项技术性能数据通过网络进行传输,这为我们不断开发和优化智能服务奠定了基础,相比竞争对手而言,这也是海德堡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总而言之,海德堡早就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也一直在推进这一进程,我们将继续引领印刷业的数字化未来。至于如何平衡传统胶印与数字印刷,关键是看客户如何根据自身需求去选择。如果选择胶印,就要关注如何提高设备利用率并降低生产成本;如果是数字印刷业务模式,则要关注如何创新产品提供给自己的客户。其实,海德堡在胶印和数字印刷方面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海德堡是市场上唯一通过统一的印通工作流程、自主研发的数字印刷管理软件、色彩管理技术,让客户同时享受到胶印的品质和数字印刷的灵活性的完美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记者:近期海德堡在数字印刷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Primefire 106数字喷墨印刷系统已经在美国投产,什么时候能进入中国?

彭帝峰:“过去一段时间海德堡在数字印刷方面作了很多努力和投入,从4个方面来看:首先是商业印刷细分市场,在目前为止已经销售安装了超过1000台Versafire数字印刷机,其中80%都带有海德堡数字印刷管理流程。其次是标签和包装两个细分市场,一是捷拉斯数字标签印刷系统已经完成测试进入系列化生产,订单遍布北美、西欧等地;二是Primefire 106在包装方面的应用,第一台已安装在德国本土,第二台也是在欧洲地区,其次是陆续接到美国的订单,预计将2018年第一季度安装在中国客户。再次是4D立体数字印刷,Omnifire 250在2015年东莞展会展示过;另外Omnifire 1000曾在drupa 2016展出,预计今年夏天将进行投产测试。”

记者:海德堡此次参展CHINA PRINT 2017的期望是什么?

陆文森:“作为亚太区的负责人,非常高兴海德堡2016~2017财年在亚太区实现了销售目标,特别是中国市场的表现比预期强劲,日本、韩国、印度等地的销售情况也不错。亚太区印刷市场的发展前景比较乐观,像越南、缅甸等以前不是很活跃的市场,也在慢慢兴起。CHINA PRINT 2017对于中国及亚太地区、乃至全球印刷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展会,我们有很高的期望。另外,我曾在中国工作11年,这次回到故地来到展会现场,对展馆设计和现场演示等都非常满意,CHINA PRINT已经达到世界级水平。”

记者:此次参展海德堡继续以“Simply Smart”(致简・智能)为主题,面对当前国内印刷企业的智能化水平,他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海德堡如何帮助他们实现智能生产?

黄连光:“现在中国市场已经跟国际接轨,印刷市场也不例外。当然,跟国际接轨是一把双刃剑:挑战是,目前国内的投资成本越来越高;机遇是,以前很多在电脑和平板设备上的应用现在都转移到了手机上,这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如果整合成为一种武器,相信一定会发挥很大作用。关于海德堡如何帮助企业实现智能生产,其实过去很多年时间海德堡都在做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提供智能印刷所建立的大数据也是其他公司没有的优势,这些都是回馈客户的重要方式。”

记者:海德堡在市场及战略方面的挑战是什么?今年的重点工作是什么?

Hundsd?rfer:“首先我们给自己提出了数字化转型的任务,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具体分为几个层面:第一是找到合适的、成功的数字化业务模式,从以前单一地销售设备或服务,转变为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客户的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与客户共赢,这是非常有挑战性的。第二是实现公司本身架构的改变,主要是两大块:一方面是研究和发展数字化技术及设备,并使其在生产过程中便于海德堡采集数据,从而通过大数据分析不断对我们的技术、设备和服务进行改进;另一方面是数字化业务和服务方面的转型,即把传统意义上的服务和耗材转变为服务和耗材的数字化业务模式。第三是N售架构也要与数字化业务模式相适应,达到卓越的营运水平,才能保证今后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

记者:据说海德堡中国试水电子商务,那么海德堡商城什么时候上线?

Hermann:“到目前为止,海德堡在29个国家有网上商城的业务。在CHINA PRINT 2017上,海德堡中国商城将会正式上线,这对于海德堡中国的数字化进程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海德堡中国商城的上线是双赢的,不仅让我们的客户了解海德堡都有哪些技术、产品、耗材,也让海德堡公司通过网络、通过技术和产品研发为客户带来更多价值。另外,从整体海德堡集团来看,目前在电子商务方面有大约1亿欧元的销售额,虽然占整体销售的比重很小,但也证明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记者:当前国内包装印刷行业及企业面临的痛点是什么?

黄连光:“随着工业4.0的来临,如何实现智能化、网络化是当务之急。不仅是数字印刷,即使是传统印刷也应该连接网络,因为单纯的生产速度、设备质量已经无法代表最终的效益,综合竞争力才是未来的王道。因此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其实这从当前中国网络迅速发展的大背景来看是一个优势。”

记者:在“Simply Smart(致简・智能)”的理念下,海德堡对传统胶印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第5篇

201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特殊年份,“十一五”规划圆满结束,“十二五”规划蓄势待发。这一年,期刊业走过了一段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岁末年初,回顾期刊这一年的发展,有诸多惊喜,有诸多思考。在数字化环境里,如何更好地强化内容建设,推动行业改革发展,是业界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次期刊创新年会以“改革与转型:内容生产,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主题为期刊人提供一次难得的探讨交流的机会。

李东东副署长在年会上作了题为《以内容建设为统领,推动期刊业的改革发展》的主旨报告。在讲话中,她既回顾了“十一五”期间期刊业改革与发展的状况,又对“十二五”期间期刊业的改革与发展提出要求。她指出,“十一五”期间,期刊业的改革与发展有了新进展,期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不仅在管理上更加严谨科学,在数字化出版探索中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期刊业始终处于上升发展趋势。回顾“十一五”,对于期刊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李东东副署长概括为三点:一是产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二是单体实力弱,竞争力不强;三是内容同质化,学术水平不高。对于“十二五”期间期刊业的改革与发展,李东东副署长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充分把握期刊改革的有利时机;二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期刊业改革;三是积极推动大型传媒骨干集团建设,形成带动专精特新的中小期刊社共同发展的整体格局;四是以内容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期刊出版质量。

刘建生副局长在讲话中谈到三个话题:一是从文化出版角度看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文化是社会全面发展、健康发展的基础。二是数字出版需要进一步深入认识。三是整个出版业有待于深化改革,深化改革的方式需要创新。

要在内容建设上多下功夫,提升核心竞争力是本次年会讨论的主要议题。石峰会长认为,改革要在内容建设上多下功夫;内容建设要接受市场的检验;数字化转型首先要做好内容建设;人才建设是内容建设的基础。《知音》集团总经理胡勋璧阐述了“人情美、人性美”办刊宗旨,力求把最新颖、最真实、最动人的人生故事奉献给广大读者。期刊内容为王,凸显编辑的地位。谈到期刊编辑,郝振省说,“就像拍电影以导演为中心一样,在我们的期刊的生产中,编辑应该居于中心位置。”《37°女人》杂志社主编秦书尧说:“内容永远是我们的根,我们只要把握住了根,才能在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过程中把握住度。”《学术月刊》副主编夏锦乾认为,“我们办一个刊物,如果说内容为王的话,那么这个王怎样建设起来?怎样内容为王?”演讲嘉宾从不同角度探讨期刊的内容建设问题引来与会者的热烈讨论。

第6篇

关键词:博物馆;潜在危机;休闲化;市场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137-03

一、我国博物馆的运营现状与潜在危机

1.大多数博物馆运营经费来源单一。在我国,大多数博物馆隶属于中央和地方文化主管部门,从筹建到日常运作,均由国家财政或地方财政直接拨款,及部分民间馈赠作为经费主要来源,门票收入、场地租赁、纪念品出售等其他来源只占博物馆运作经费的小部分。目前一些博物馆的门票销售大多已经取消,运营经费来源更加单调。作为最主要的社会教育场所缺乏广泛的市场基础。

2.作为最主要的社会教育场所,现存博物馆普遍缺乏广泛的市场基础,缺乏休闲化市场化运作的内在愿望与动力。大多数博物馆隶属于中央和地方文化主管部门,大多数博物馆从筹建到日常运作,均有中央财政、地方财政直接拨款,加上门票销售收入(部分博物馆已取消门票销售)、场地租赁、纪念品销售,现存国有博物馆不存在直接的生存压力。因此普遍缺乏市场基础,缺乏休闲化市场化运作的内在愿望与动力。因为没有直接的生存压力,博物馆在日常运作中,从展览项目选题到主题传播,从展出形式到门票设计,从纪念品设计到生产投放,从顾客培养到顾客维护,都缺乏从人性化、个性化、休闲化、市场化角度去讨论、思考与运作,从而造成选题滞后,并且单一化、同质化,在展出形式上比较注重实物展出,而忽视较为新颖的方式展出等,因为实物珍贵,易损坏,易丢失,所以往往被锁进保险、安全的玻璃柜中,与观众有距离感,加上解说词为了严谨、科学,往往写的比较呆板,严谨有余而活泼不足,整个展览缺乏互动,观众认同感低,回头率低下,未成年观众被动参观多,成年观众主动参与少,从而形成市场吸引力弱,社会影响面窄的局面。

3.休闲化、市场化运作转型,提前消化潜在危机。目前博物馆还没有被推到市场化的环境中,但随着许多原来大家普遍认为不会市场化的行业,今天已被推进了市场化的行列,如外贸行业、物资行业、电信行业,如何提前消化潜在危机,通过实现个性化、休闲化、市场化发展,迅速适应市场化运作,并茁壮成长。

二、博物馆的个性化、休闲化、市场化运作转型思路

博物馆的未来发展的关键就是如何市场化发展,面对这一现实问题,从市场化角度来看,只有通过个性化、休闲化转型,适应市场需求,扩大博物馆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目的,扩大经费来源、增加利润来源,巩固与扩大客户基础,才能化解市场压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1.通过个性化、休闲化转型提升市场化内功。①摒弃老旧的陈列形式,强化以观众为本。适应市场需求的博物馆陈列方式,凸显“个性化、休闲化”的特征。陈列方式密切考虑“以观众为本”,从而达到适应市场需求的目的。明确博物馆的馆藏陈列的目的是尽可能的面向广大群众,在陈列展览形式上,发挥个性化特征,实现文化休闲沟通。博物馆在举办各种陈列展览的同时,除了重视展览的内容选题外,更应注重陈展的展出效果,目前众多的博物馆的陈列方式较为生硬单调,对于年轻人也毫无吸引力。警示牌随处可见,本应长时间细致观察的历史文物、书画艺术品前,却让观众隔着厚厚的玻璃,连一个简易的板凳都没有,无奈的长时间站立,赶跑了观众,尤其是老年观众,对年轻人来说博物馆的生硬面孔使得亲近历史的一点欲求也消失殆尽。博物馆应着眼于把历史、文物等专业知识通俗化,打破传统做法,尽可能的在尊重历史的严肃性的基础上,开创馆藏陈列的趣味性创新,从而让更多的人愿意在轻松的环境下亲近历史。在遵循科学性的前提下,挖掘馆藏陈列的趣味性,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珍贵文物,可以通过复制品的形式,让观众零距离接触展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上感受到展品,并能与展品亲密接触,从而把参观馆藏变成一种与历史交流、变成一种体验传统生活方式的娱乐活动,从而使得参观博物馆演变为市民的崭新的休闲生活模式,成为观众重复消费的博物馆生活。博物馆的个性化、休闲化陈列展览应逐渐由封闭逐步向互动、开放的动态的互动的陈列,将成为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目标和发展方向,也是适应市场化转变的重要举措。②数字化、多元化展示可实现博览馆展示的个性化特色,为博物馆的市场化运作提供广泛的消费基础。消费基础对于现代观众而言,数字化、多元化展示是他们最容易接收的方式,生态化展示、数字化立体展示、环幕电影展示、动漫展示、自助式拼图展示、寻宝式展示、角色扮演展示、探险式展示、现场再现式展示等,都能有效吸引观众的兴趣,通过各种视觉、听觉、触觉的数字化、多元展示与互动,观众将从中获取各种层次的感受与刺激,互动与体验,参观博物馆将不再是一个枯燥的体验,而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休闲方式、新的消费方式,这种方式也是他们愿意花钱花时间的生活方式,为博物馆的市场化运作提供了广泛的消费基础。③博物馆解说系统的个性化改革是吸引观众,唤醒观众,触动观众,打开观众心扉,留住观众的密码。目前一般博物馆的解说系统,基本上都是从文物、作品出发,也就是以物为中心,开展解说。为了保证解说的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往往用词考究,艰深晦涩,数字繁多,趣事甚少,难免枯燥无味,游客的体验源于外部的刺激,但它并不是外部刺激本身,它是由刺激引起的、在人脑留下令人惊喜或恐惧而难以忘怀的经历印记。因此,加强以人为本的体验型解说系统就是让游客对博物馆的解说系统产生文化认同和心理认同。观众与展品之间,因为历史的远隔,阅历的感受不同,很难通过枯燥的解说词产生兴趣和共鸣,因此,解说系统中应改变以“物”为中心的认识,以人为本,从观众的需求出发,通过增强游客体验来改进解说系统。

2.通过品牌建设提升市场化外功。①加强品牌意识,强化品牌区隔意识,建立强大的博览馆品牌。博览馆的品牌建设彰显了一个城市文化的历史深度和广度,这些都是对旅游者的致命吸引力,开发博物馆的这些方面的纵深度必将激发休闲市场改革新风。因此博物馆的品牌建设必将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同时,城市地域文化也将对博物馆的发展壮大起到至关重要作用。②博物馆增开一些业务部室。现代有不少的热播的穿越题材的电视剧,湖南卫视也曾自制一项大型文博类电视节目《博物馆奇妙夜》。说明大家还是喜欢通过趣味的方式了解历史,博物馆永远是神秘的地方,因为观众很难了解博物馆到底有多少他们所不知道的宝贝。这些宝贝是如何获取的?又是如何被修复的?曾经被哪些人收藏过?在博物馆背后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这更是广大观众所关注和希望了解探求的“秘密”。因此博物馆可考虑通过联合电视台录制电视节目或其他群众喜闻乐见又能充分保证文物安全的基础上提供更多的宣传服务,以饲观众,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③博物馆网站应开放博客空间,重要专家开通博客,博物馆领导定期查看微博,聆听观众心声,解答观众疑问。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博物馆的网站已成为实体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如今由于信息技术的高度便利与城市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宅”在家中――这些城市隐形人足不出户,并不代表他们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他们所进行的网购、微博、在线娱乐、电子支付等“宅消费”的产值规模越来越大,这一效应不可小觑,应该受到高度重视。因此,应该加强网络博物馆对实体博物馆的补充和依托功能,同时,博物馆网站应与网友加强互动,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渠道沟通。让这些隐形友人在家参观博物馆,并在网站上注册成博物馆的会员,发表对网络博物馆的建设意见,销售博物馆纪念品等。博物馆可加强微博空间、专家博客等媒介的广泛交流,解答网友们的疑惑,逐步通过互联网打造出一个强大的博物馆品牌。

3.通过打开社会经费大门提升“吸金”神功。①这些年由于电视媒体的广泛宣传,很多人都喜欢收藏文物,但是很多时候由于缺乏文物鉴定知识,经常买到赝品,因此博物馆可以结合当前社会文物收藏热,发挥其拥有专业资源的特长,不定期举办文物鉴赏活动及热门文物收藏讲座,既丰富了广大市民的文化休闲生活,又增加了收入,实现丰富馆藏资源。②开发博物馆新媒体以及相关服务。博物馆应该将“沉睡”库房的大量文物及历史文献、图片等珍贵遗产分门别类进行信息数字化管理,对大众开放,馆藏文物的数字化可以增加博物馆无限收藏的可能性,实现馆藏信息的永久保存,同时减少了在库存、运输等方面对藏品的损害,并且观众可以随时通过各种媒体端口浏览博物馆,了解检索博物馆信息和快速信息,从而提高文物资料的利用效率。此外,还可以利用其他电子产品,如电子杂志建设、电脑游戏开发等方式挖掘博物馆的资源,使这些丰富的遗产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③为观众提供休闲娱乐项目。目前,大多数博物馆大多还只是注重发挥其自身的传播教育作用,而博物馆的文化休闲功能还开发不足。现如今,博物馆管理者应该充分地认识到,人们走进博物馆,休闲娱乐是其主要诉求点,因此如果进入博物馆后,仅仅是单调的说教将会自绝于广大老百姓。④博物馆纪念品开发。应成为收藏的热点,并成为博览馆创收热点。就目前来看,博物馆纪念品普遍缺乏特色,或是虽有地域特色,但质量不高,价格却不菲,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有些博物馆虽然举行过一些纪念品征集比赛,但是最终投入生产的几率较小,与游客需要还有距离。博物馆的纪念品应该对市场做充分的调研,调研内容应侧重于了解潜在的消费群体、市场容量、购买力、审美倾向、消费者对现有产品的满意度及最有代表性的纪念品等方面。

在设计馆藏纪念品的时候应该考虑地域特征,不同消费能力的结合,纪念品的大小、材质以及形状应该灵活多样,并形成系列化。同一风格的纪念品可以制成服装、文具、家具用品、电子产品等等。这有这样才能贴近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戴昕,陆林,等.国外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J].旅游学刊,2007,(3):2.

[2]徐晶.我国历史博物馆体验式展示方式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6.

第7篇

数字化成为银行公司业务的重要竞争力

一方面,科技创新变革了企业客户自身的业务模式,从而促使其金融需求改变;另一方面,企业客户对银行公司业务“数字化”的期望也在不断提升。波士顿咨询在2015年对银行公司业务客户的调研显示,超过70%的企业客户表示数字能力是评估银行对公服务水平的关键要素之一,客户认为数字化能力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信贷资源、网点覆盖力等银行过往的传统优势领域(图1)。

企业客户差异化的数字金融需求

整体来看,企业客户认为交易(如支付、结算)预警和授权审批是接受度最高的三大数字化应用(图2)。不同规模的企业数字化需求存在差异,既体现在对数字化的需求强烈程度上,也体现在业务活动的数字渠道偏好上。与“互联网金融主要服务小微企业”的印象相悖,大中型企业更多应用数字金融服务,并几乎渗透到银行公司业务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大型企业最希望通过数字渠道查询余额、支付,其次是与客户经理沟通、提出融资需求;而小型客户除了最希望通过数字渠道查询余额外,与客户经理沟通、开户、支付是其次;微型客户整体数字化渠道的要求程度较低,主要是需要进行余额查询,支付是其次,提出融资需求和外汇需求最低(图3)。

通过数字化加强银行公司业务竞争力

为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构建多层次的数字化创新能力将是未来银行公司业务制胜的一大核心基础能力。纵观全球银行业的发展,许多“数字化先锋”已经充分意识到了客户需求的深刻变化,并正在以端到端的方式改变银行公司业务的业务模式,这当中的核心价值驱动因素包括客户、产品、分销、定价、风险、成本、资本和流动性管理等,也包括端到端的透明度、高绩效组织等,数字化的影响无所不在。

首先,运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方法,获得全面深入的客户洞察,捕捉需求并使定制化服务成为可能。例如,Kabbage是美国一家专门为中小网店提供运营资金支持的公司,通过与GoogleAnalytics、Quickbooks、UPS、Facebook/Twitter等机构合作,获取并分析店铺信息(如商品浏览数、评价、税务登记号等)、预付款可用余额、经营情r(如销售量、库存、营收等)和社交网络上与客户的互动等资讯和数据,生成独特的信用评分报告,进而向网店提供商业预付款,并收取一定的费用。相较于传统银行以获取财务数据为主的评估方法,Kabbage通过对多元数据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加深入了解网店的实际运营情况与金融需求,进而提供风险承受范围内的更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此外,美国On Deck与谷歌合作利用大数据分析专长及平台,自2007年以来向2万多家中小企业发放了超过10亿美元的贷款(平均贷款3万美元)。

其次,数字化手段为产品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包括核心产品及增值服务。以星展银行数字产品创新为例,星展银行针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业务成长需求,推出了以满足日常账户和现金流管理为主的APP ――IDEAL3.0,不仅可以自定义主界面、账户总览和报告,实现便捷的线上交易功能,更针对中小银行现金管理需求开发了线上“星展运营资金试算工具”,客户仅须在线上填写所处行业、销售额、应收账款、库存、应付账款等基本信息和数据,即可获得企业运营资金初步分析,包括账期预测、流动性分析及行业对标等信息。数字化使增值服务的实现成本更低、更易实现。例如,英国巴克莱银行推出了面向中小企业的增值服务My Busine

Works(MBW),以数字化增值服务迎合中小企业客户的非银行类需求。具体内容包括财务软件、业务规划、法律文件撰写、网站设计和电子化业务学习等。用户只需一次登陆即可享受MBW的全套服务,按月收费,受到了市场的欢迎,让巴克莱逐步发展为专注于服务中小企业的“一站式银行”。推出当年,新增初创公司客户数量增长约30% ,新签客户数量从2011年的85000增至2012年的110000;新增中小企业客户数量的增速约为25%。

第三,从传统的分销模式向数字化客户经理转型,提供定制手机应用、运用数字化技术,能够帮助公司业务客户经理和产品专员提高生产效率。数字化客户经理,包括三百六十度全方位的客户信息和绩效仪表盘、市场资讯、销售线索和业务进展管理、即时聊天等合作沟通工具、日程及任务管理等,以上各种工具应用提高了信息可用度、业务进展可视度、促进跨团队可视度和响应度,并提高了活动管理效率。例如,渣打银行针对交易银行业务打造了手机移动门户“Straight2Bank”为机构和商业客户提供现金、贸易、外汇和证券服务,该移动应用确保财务人员和首席财务官可以随时随地批准现金和贸易交易,实现了交易银行的移动化和7×24不间断服务。

波士顿咨询近期帮助某跨国银行进行了公司业务的数字化转型,在该项目中,帮助其打造了数字化客户经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并已在行内的销售客户经理团队已中推广使用。结果显示,客户经理实现数字化之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使用率从过去的不到5%提高到75%,生效效率提升到了过去的1.2倍。以销售线索的自动触发为例,客户经理人均每月可获得的基于数据分析的分析触发条件销售线索超过25个,客户经理对其中50%以上的触发条件销售线索采取了相关行动,该分析触发机制这一新的分析能力对新增收入的贡献度约为5%。

此外,在大数据定价、预测风险建模、资本和流动性管理等各方面的数字化应用也都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例如,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进行定价,并将定价工具整合到客户经理销售应用平台中,而不是像以往很多银行通过另一套流程和系统进行定价,能够使客户经理更加方便易用、客户体验更优从而实现更加整合、流畅的销售体验和客户体验。而完善的预警系统能为银行在流程各环节节省大量成本。仅运用银行现有数据进行分析,便可大幅提升风险洞察力,并可在价值链各环节创造出很多立竿见影的、长效的成本节省机会。短期之内,在“监控与评估”环节就能实现成本节约,有助于更清晰准确的进行风险的分类管理,集中精力评估重大风险,并提高中期干预工作的效率提早进行必要的干预,同时还能提高风险定价的精准度。从中长期来看,可提高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让客户经理有更多时间,集中开展高附加值的销售活动;还可以大幅增加信贷授权数量,可为优质的客户提供贷款预审批服务。

最后,数字化端到端的客户旅程和机器人处理在流程中的应用,则能够帮助大幅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优化客户体验。对客户的深刻洞察以及数字化客户经理,能够实现端到端流程的实时可视化、增加透明度。在高绩效组织的基础上,以数据为本的数字化(基于应用)绩效管理机制,使绩效目标的制定更科学合理,并增强了管理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保证激励及时到位。

第8篇

美国数模转换时间表一变再变

1997年,FCC对数字频段进行分配并设定数字化时间表,后经美国国会制定的《1997年经平衡的预算法案》正式批准,确定将于2006年12月31日关闭地面模拟电视信号,前提条件是在美国220个电视市场内,有85%以上的家庭具备接收地面数字电视信号的条件,即拥有地面数字电视机顶盒或者地面一体机。

但随后的地面数字电视进展并不如意,因此,这一时间表被推迟到2009年2月17日,明确这一时间表的是2006年2月8日布什签署的《2005年赤字削减法案》。该法案明确政府为地面数字电视机顶盒补贴拨款15亿美元,当时美国消费者联盟认为这笔拨款不够用,据当年NAB(美国地面无线广电机构协会)估计,完全依赖地面无线电视的家庭有2000万,一共拥有4500万台模拟电视机,此外,已选择有线数字电视及直播卫星服务的家庭中,尚有多台只能接收地面无线电视信号的电视机。

然后就出现了2月4日这一幕,众议院投票通过了参议院提交的议案,同意推迟至6月12日,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随后签署了一项将美国数字电视转换截止日期延期的决议。该决议允许各电台将模拟信号关闭时间推迟到6月12日。

美国的整转经验

FCC推进模数转换的具体实施方法是:数字机顶盒由用户购买,但可向政府申请面值为40美元的优惠券,每个家庭限两张。机顶盒的价格一般在40至70美元,因此用户几乎免费获得。

同时,美国政府早在几年前就开始花大力气用于数字电视教育,从思想上改变民众的观念,从源头上创造了数字转换的基础。

为了消除用户疑惑,美国全国有线与电信协会、美国邦联通信委员会和国家广播协会等机构纷纷举办形式多样的推介活动,这些活动取得了很大成绩,说服许多人更换了电视机,从而提高了数字电视机的家庭拥有率。

TheFCC也已经设置了六百个帮助中心,以便和社区志愿者们一起为那些需要帮助的观众提供服务。

在数字电视整转的过渡期间,FCC有一些特殊Label标示要求,同时对销售市场管制措施已开始查核。这在规范数字电视市场起到了下马威的作用,不但在机顶盒的质量上有了很大的保证,也在盗版付费内容上进行了严厉的打击。使付费频道的内容不会再以盗版CD等其他数字产品的形式出现。

关闭模拟信号 公众的反应各异

为保证关闭模拟信号后的“过渡期”能顺利度过,一些电视台将保留部分模拟信号, FCC于6月11号周四晚就曾宣布,截至目前已有118家电视台同意在周五关闭常规的模拟信号之后继续保留部分模拟信号,不过保留的这部分模拟信号仅限于播放紧急事件和数字电视转换相关信息,且也将于关闭模拟后的30天之后关闭。

对于模拟信号的关闭,大部分的支持者表示,他们可以看到比以前更清晰的电视画面和更多的节目内容。据美国分析家指出,转换成数码信号反而促使很多人改看付费节目,因为这样他们可以避免电视机升级的麻烦。

但对于300多万没有准备好模转数的用户,他们在关闭模拟信号后,再也收看不到电视节目了。这些用户占美国全国电视用户的2.5%。还有一些老年观众,非英语观众,低收入家庭观众以及乡村观众,他们大约有一千四百万户,信赖免费的模拟电视信号看新闻,天气和公共安全警示。这些人群当中有些是不以为然的,有些则是对政府表示不满的。

同时,在关闭模拟信号后,专门开通的求助热线电话在2天之内就接到了80万个电话。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主席迈克尔・科普斯(MichaelCopps)表示,至少在6月底前,数千名FCC员工将继续接听热线电话,帮助人们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另外,抗议团体TexasCampaignfortheEnvironment在关闭当天美国的达拉斯VictoryPark,举行了电视僵死的抗议活动。他们认为电视公司关闭模拟电视信号的输出,整个德州约有300万台旧型号电视便会一夜报废。这样就会造成大量的电器垃圾从而污染环境。

政府主导数模转换一举多得

美国数模转换的整个过程耗资200亿美元。如此一个浩大的工程,花费的人力物力都是可想而知的。当然已经完成了向数字化转换的美国绝非是的自掏腰包,付了模拟转数字的这笔开支。事实上对于关闭模拟信号,美国政府其实是最大的受益者。去年,FCC进行了700MHz无线频段的拍卖,这部分频段就是地面电视信号数字化之后腾出的。拍卖收获高达195.9亿美元,由Verizon Wireless、AT&T等几家需要无线频段的电信公司买单。

美国地面电视信号数字化既提高了电视收视质量,又节约了无线频段,还有数百亿美元创收,可谓一举多得。美国作为数字电视的先行者,为世界各国开创了先河,成为了世界各国开展数字电视整转的参照物。中国数字电视规模超过美国5倍,美国的模数转换是“前车之鉴”,更给中国打了一针“强心针”。我们中国将在2015年关闭模拟信号,让我们拭目以待,共同迎接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相关链接

对于“6月12日美国全面关闭模拟电视信号”,这一时间表仅仅指的是地面电视,而不包括有线及直播卫星。美国及其他一些国家或地区制定的所谓数字电视转换时间表,都是针对地面数字电视而言的,有线及直播卫星的数字化基本上都是企业自主的商业行为。

特别对地面电视的数字化规定时间表,主要是由于地面无线频率属于非常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数字化之后腾出的地面频率拍卖所得那是相当的不菲。当然,地面无线资源对于国家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

2003年5月20日,国家广电总局了《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计划在2015年完成有线电视的数字化转换。这一时间表与美国的数字电视时间表有所不同,前者针对有线而后者针对地面。这与我国此前地面电视尚不发达、直播卫星也未启动有关,而且,有线电视在我国的公益性比较强,地面频率也还没有拍卖的机制。

数字电视离我们还有多远―我国加快数字电视转型步伐

数字电视要取代模拟电视,这是必然趋势。自从1996年,美国正式播放高清数字电视节目以来,“高清数字电视”这个词就一直牵动着中国人民的心。

国家广电总局从2002年底开始,组织有关部门为启动有线电视数字化积极进行规划、政策、技术、节目等方面的准备工作。2003年,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广电总局在前两年技术试验的基础上,考虑到不同层次、不同区域和不同模式,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建立了49个有线数字电视示范网。而2003年9月1日,中央电视台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试播,在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国开始全面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标志着我国的广播电视在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开始为广大观众提供个性化的市场服务。

第9篇

数字环境下区域性学术期刊提升传播力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我国期刊业成绩斐然,特别是数字网络技术的进步为期刊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在数字环境下,我国期刊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产业规模快速提升,改革开放全面推进,行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期刊业尤其是区域性的学术期刊在数字化发展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抑制了学术期刊影响力及传播力的提升。

传统思维惯性成为数字环境下传播力增强的绊脚石。诚然,数字技术的发展深深地影响着整个期刊业,传统学术期刊乘此之际可以有所为。但是作为区域性的学术期刊等待观望者多,主动出击者少,传统思维模式的惯性并未消除,数字化出版的意识淡漠,导致很多学术期刊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例如,绝大部分地方高校学报的主要媒介还是传统的纸质媒介,没有自己成熟的有特色的网站,尽管与诸如CNKI等多家数字网络运营机构合作,但多数效果并不理想。传统学术期刊与数字期刊出版在管理体制、办刊风格、运作模式、经营理念等方面截然不同。如果不逾越传统思维模式的鸿沟,真正含义的数字出版就不会形成,进而成为影响地方学术期刊传播力发展的瓶颈。

各自为战,市场开放力度不足。这种情形消减了区域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其有效传播。在数字环境下,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使得跨地域、跨行业、跨媒体的数字出版成为趋势。而相应的体制机制建设发展滞后,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如条块分割、各自为营、单兵作战等俨然已成为区域性学术期刊传播力发展的桎梏,不能适应数字出版的发展要求。尤其是作为地方的尚未走向市场的学术期刊,这种矛盾更为突出。同时,除了学术期刊的社会效益不好之外,很多人对学术期刊具有产品赢利能力的认识还不充分。在实践中,很多体制改革较晚的区域性传统学术期刊便陷入这种窘境,市场开放力度不够,对市场需求了解不够,对用户信息掌握不够,缺乏竞争力。例如,河北省的几家核心期刊,尽管在同一省份,甚至同一城市,但由于体制和机制等原因各自为战,在冲击市场方面显得势单力薄。同时,随着期刊评价的国际化、期刊标准的国际化、版权的国际化的发展,国内区域性学术期刊在这些方面并没能与国际接轨,这都影响区域性学术期刊顺利进入国际市场,使得其传播力后劲不足。

赢利模式老套,数字化发行不明朗。传统的学术期刊的受众较少,主要限于国内发行,且收入不乐观。每年与CNKI等数字出版商的合作收入远不抵纸质发行量的收入。这种传统的赢利模式陈旧、覆盖面小、影响力弱,成为阻碍地方学术期刊发展的瓶颈。同时,发行渠道单一、资金链不畅、传播速度较慢、影响范围较小,成为数字环境下区域学术期刊传播力提升的阻力。在数字环境下,地方学术期刊要突破传统模式,探索创造新的稳定的赢利模式,这是数字出版的关键问题,也是地方区域性学术期刊扩大影响,增强传播力的关键途径。

产品差异化程度不高,成为提升区域性学术期刊传播力的短板。目前,作为文化、知识与信息载体的学术期刊,其产品形态,除了纸质期刊外,就是与如CNKI等数字出版商合作的数据库形态,还没能突破产品单一的格局,产品差别不明显,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多样化的发展态势,成为很多区域性学术期刊扩大知名度并进行有效传播的桎梏。

人才资源匮乏,阻碍了区域性学术期刊传播力的扩展。从现实的期刊业环境看,人才匮乏是制约区域性学术期刊传播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对高端管理、技术、运营等方面的人才需求更是如此。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相关调查显示,各地区出版机构对技术研发型人才需求的比例最大,其他依次为营销发行人才、管理人才等。就河北省学术期刊的人员构成来看,人才的支持结构等方面还不能适应数字化传播的要求。

数字环境下提升区域性学术期刊传播力的突破口

在数字环境下,寻找区域性学术期刊发展的突破口,提升学术期刊的传播力成为大家的共识,学界业界对此做了多方面的尝试和探寻。

加快体制改革,完善管理机制。数字技术使得期刊业迅猛发展,而相应的机制体制却相对滞后。应进一步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加快学术期刊转企改制的步伐,全面完成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工作;尽快适应数字出版的趋势,顺应期刊业发展规律,进行市场化运作,鼓励多方资本融合。“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要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打破传统体制下束缚地方学术期刊进一步发展的僵局,遵循市场与期刊业发展的规律,使区域性学术期刊产业链尽早形成,乘经济全球化及出版国际化之风,争得政策上的扶持,构建数字化平台,取得话语权,扩大数字化的交流与文化传播。

实现集团化发展,走强强联合之路。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区域性的传统学术期刊上规模,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因此,要打破原有小打小闹、各自为营的僵局,改变松散脆弱的格局,创造竞争与合作的优势条件,兼容并举,实现强强联合。例如,河北省以一家有实力的学术期刊作为龙头,联合多家各具特色且有影响的期刊,提升河北省学术期刊传播力。同时,期刊集团化发展要避免重复建设,要扬长避短,要有特色,打造精品,创新品牌,参与国内国际合作,扩大知名度,增强地方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跨媒体整合内容资源,实现数字出版的跨越式发展。大力推进数字出版,推动战略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扭转区域性学术期刊影响力小、传播力孱弱窘境的关键一步。按照《数字出版“十二五”专项规划》,我国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实现数字出版总产值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的25%,整体规模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河北省等区域性学术期刊业应抓住这一时机,利用地缘优势,抢占数字市场先机。如《河北大学学报》可利用“宋史研究”名栏品牌整合全球相关领域的研究,占领学界制高点,并推出与之相关的数字出版工程,藉此打造国内甚至国际学术名刊或大刊。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优质内容建设永远是数字出版的首要条件,是传统期刊业向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数字新媒体出版发展的关键。

储备人才,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在数字化、网络化的大环境下,学术期刊应培养储备数字出版各个产业链环节的高精尖专人才,以解当前业界人才缺失的困境。通过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人才选拔机制,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环境。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多层次、多级别的高、精、尖专门或复合型人才,适应数字化学术期刊出版的发展,提升其传播力和影响力。

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指出,扩大对外开放,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大印刷、分销等对外开放力度,加强版权合作和合作出版。河北省等区域性学术期刊界应利用多种途径和渠道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使期刊出版产品、版权“走出去”,扩大国际影响力。同时,利用一切机会引进国际技术、资金、人才、服务等。如依托国家或省重点学科,培育一流学术期刊,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优秀地方学术期刊或利用区域文化特色打造栏目品牌,并进行整合打包,以点带面推向市场,进行数字出版发行,推动区域性学术期刊的整体学术水平及其传播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