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财务会计就业前景

时间:2023-09-04 16:40:55

导语:在财务会计就业前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财务会计就业前景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会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慧锋,广东纺织职业学院讲师,广东佛山528000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7―0217―03

财务会计专业(以下简称财会专业)是我国大中专院校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多年来,财会专业毕业生在我国务行各业各条战线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各大中专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财会专业毕业生的人数也相应增加很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也随之日益激烈。特别是目前,据有关信息介绍,2006年的大学毕业生中,财会专业毕业生比例高居榜首,每12个毕业生中就有1个财会专业的毕业生。这引起不少有识之士对这个“老”专业办学方向和就业前景的关注和担忧。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就业现状和就业前景如何,毕业生工作能力和社会评价怎样,课程设置和学科教学是否已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毕业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等方面是否已符合社会需要呢?笔者利用近几年指导毕业生校外实习的机会,与广东各地数百家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人员广泛交流,以及在职称培训授课中对参训会计人员进行访谈调查,收集到了社会实践中反馈上来的翔实信息资料,结合各类媒介中相关信息的介绍,现就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和工作情况以及社会的一些需求现状进行剖析,进而对高等职业院校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作初步的探讨。

一、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和工作现状

(一)学生毕业当年就业率高,工作岗位以出纳、会计等财务会计工作为主。广东近几年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当年就业情况良好,除了继续升学外,所有的毕业生都是在毕业实习时就已经找到工作单位,而且是所有的学生早就在毕业实习期间就可以全额领取到较高的工资报酬。大多数毕业生从事的是在校所学的财务会计专业工作,只有少数毕业生从事电子商务、跟单、物业管理或文员等工作,就业单位以经济实体为主。从事财会工作的人员当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人需要同时兼任统计、仓管、贸易、跟单、接待等多项工作。

(二)工作相对稳定,没有失业现象。我们所了解到的在广东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如今都全部在岗工作。其中,有四分之一的人工作比较稳定,几乎没有更换工作单位;尽管有约四分之三的毕业生更换了工作单位,但大多数都是个人主动更换的,而且一般都是在找到新的工作单位之后才离开原来的单位,没有失业找不到工作的;有些毕业生虽然多次更换工作单位,但都是主动更换到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好的单位,即更换到待遇相对较高、工作环境相对较好、更能发挥自己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单位。

(三)珠三角一带财会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财会专业就业前景看好。用人单位普遍认为,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为办学宗旨的,其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应该比较强,因此我们所了解到的众多高职院校,近几年来财会专业的毕业生都供不应求,常常是当年的应届毕业生推荐工作结束后,仍有企业来电要求到学校来招聘财会专业毕业生。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地点大都是广东经济发达的工业城镇,特别是工业发达的珠江三角洲一带,财会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就业潜力大,就业前景看好。此外,由于财会专业人才供不应求,最近几年各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中,除财会专业毕业生从事财会专业工作外,还有其他专业约六分之一的毕业生凭其考取的会计上岗证书也从事了财务会计工作。

二、毕业生工作能力的社会评价

(一)动手能力不强。我们在交流中了解到,很多用人单位对高等职业院校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态度表示赞赏,但大半用人单位认为这些毕业生在学校时大都缺乏实际操作训练,个人动手能力较差。因而他们到单位工作后实地操作时不少人表现出实际工作能力和独挡一面的能力较差。有的毕业生离开前一任会计的账簿和凭证就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进行会计核算;有的毕业生到一个新设立的单位,不知道应怎样开设会计账簿进行财务和会计的核算与管理;有的人做账速度太慢;一旦出现错账或漏账,很难在短时间内查找到差错原因进而及时进行账目调整等等。

(二)财会相关基础知识掌握不够。许多单位反映,毕业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课程是财务会计的专业知识,所以财会基础知识还比较好。但对于财会工作离不开其他相关基础知识,这些知识掌握得不够,工作起来往往力不从心,捉襟见肘。比如由于语文基础较差,财经应用文写作技能欠缺,结果连一些较简单的财经应用文如“企业资金运营计划”之类简单的短文都没办法写出来,更谈不上完成整个企业的综合性的“企业财务计划”和“企业财务情况分析”之类较复杂较高水平的财经文章的写作任务了。还有文秘、公关、外贸、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也都比较欠缺,英语口语能力也较差。

(三)沟通和协调能力不强。财会工作与其他部门工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比如与别的部门对账算账、分配和收集各方面的经济资料等等。这就要求财会人员要具备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但用人单位反映,由于财会专业毕业生的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不够强,因而工作时常得不到配合,往往事倍功半。有的甚至把关系搞得很紧张,常常需要管理层出面来解决。

三、坚持高职院校办学宗旨,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毕业生之所以一时间成了各用人单位的香饽饽、抢手货,是因为用人单位认为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特点能培养出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如果高职院校不能真正落实其办学宗旨和办学特点,不及时根据社会需求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培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优势将荡然无存,其就业竞争力很可能将退到劣势状态。因此高职院校财会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增开会计实训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能力。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对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实训课程的配置还远远不够,大都简单地进行一、两周的所谓模拟实习,没有足够的实践培训时间,造成了毕业生实际操作和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的后果。因此,我们认为,应改革实习模式和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中增开专门的财会实训课程,并给实训课程调配充足而科学的时间额度和教学频度。实训课程应采取平时与理论课程的教学适时适度配合,课程学习结束再集中强化训练以求巩固的模式。在各门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则应适时适度地渗透模拟操作实践的教学训练环节,

每学期可安排一至两周的实践课程或模拟实训,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训练能及时结合,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掌握和提高。同时,应将财务会计的手工操作和会计电算化操作配合进行,加强学生财务软件的应用能力,以此进一步解决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差的问题。

(二)重视汉语基础知识和财经应用文写作技能的教学。语文是各科之母,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语文基础差往往无法正确理解其他专业课程的有关定理、概念、论述和解说,导致专业课程学得一知半解,无法真正学好,对专业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相关应用文写作更是无法胜任。而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如何往往取决于语文水平的高低。现在的大专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许多师生和家长,都误认为主要是学好专业课,语文则可有可无不必再学了。院校教学计划中都是语文课明显比英语、数学等课程少,有些高职院校于脆就不开设语文课;语文教学效果也无须认真考核甚至不考核。然而社会反馈回来的需求信息却告诉我们:语文基础和口语表达能力差的财会专业毕业生不仅沟通和协调能力差,而且不能完全履行财会专业工作的职责,无法完成财会专业工作的全部业务操作。财务计划、财务分析是财务会计人员必不司少的工作,在会计人员多的单位,一般由财会负责人承担这些工作,但在只有一、两个会计的单位,这些工作每个会计人员都无法回避。因此,具备相应的语文基础和财经应用文写作技能,是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毕业生必不可少的实际操作技能之一,也是具备实践动手能力的一个具体体现。我们认为,从社会需求出发,高职院校不仅应立即强化汉语基础知识和写作技能的教学和培训,而且也必须同时强化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即普通话水平的培训与测试。高职院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和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在课程的开设和课时的配置安排上突出语文课的基础课地位,安排充足的教学时间,配备足量的高水准专职语文师资,三年一贯地猛抓强补学生们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财经应用写作技能,并以社会需求为标准严格考核测评,及时查漏补缺,不断改进教学,使学生毕业时语文水平和写作技能提高到社会需求的相应程度。

第2篇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FG473.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145-02

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在经济沟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会计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会计专业目前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国内企业、外(独、合)资企业、事务所、公务员或教师、理财咨询。

一、目前我国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1.国内企业

国内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是,很多中小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于会计岗位,他们需要找的只是“账房先生”,而不是具有财务管理和分析能力的专业人才,而且,此类企业财务监督和控制体系大都相当简陋,薪金大部分都在1 500元左右,且发展空间有限。

2.外(独、合资) 企业

大部分外资企业的同等岗位待遇都远在内资企业之上。更重要的是,外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和方法比较成熟,对新员工一般都会进行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工作效率高的一个原因是分工细致,而分工的细致使我们在所负责岗位上只能学到某一方面的知识,尽管这种技能非常专业,但对整个职业发展过程不利,因此员工难以获得全面的财务控制、分析等经验。后续培训机会多是外企极具诱惑力的另一个原因。财务管理也是一个经验与知识越多越值钱的职业,而企业提供的培训机会不同于在学校听老师讲课,它更贴近实际工作,也更适用。此类企业新员工的合理月薪在3 000元以上,绝大部分外企能解决员工的各种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

3.事务所

事务所是目前会计专业毕业生普遍看好的就业去向,在事务所能学到很多东西。事务所工作节奏快,相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工作压力较大,但是,更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和团队合作,在国际会计准则、专业性、意志等方面能给予地狱般的磨练。事务所的薪资水平高低不一,小事务所的月薪在1 000元左右,大一点的则在3 000元左右,外资大所实习生(试用期)都能拿到5 000元以上。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毕业生会选择在小事务所积累经验之后跳槽到外资或大型事务所,也是因为这种原因造成小事务所人员流动频繁。

4.公务员或教师

近几年,毕业生选择的另一种就业渠道就是报考公务员或教师。此类职业比较稳定,通常工作压力较事务所小得多,但发展空间有限。

5.理财咨询

现在对个人理财咨询职位的招聘需求量正在慢慢放大,而且,由于社会投资渠道的增多和保障制度的改革,理财咨询服务必将走进更多城市白领的生活。此类人才的需求增长点应在社会投资理财咨询服务机构。银行个人理财咨询师的待遇因区域不同而有差异,但最少也应该在月薪2 000元以上。随着经验的增长,收入也必将随之增长。可以说,理财咨询是一个刚刚兴起的阳光职业,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也很大。

6.注册会计师

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注册会计师、律师和医师是三个高收入的智力密集型职业。在我国,近年来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每年都保持在60万人左右,这也说明了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巨大。十年前,我国就提出要发展30万注册会计师的目标。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对注册会计师队伍发展的需求还将进一步扩大,行业的人才缺口将会很大。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十分注重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和国际视野的培养,其毕业学生,已成为各大企业和金融证券机构竞相争抢的对象。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注册会计师较高的薪资水平也是吸引毕业生的原因之一。

二、调查方案设计

1.数据来源与样本筛选

由于2008年统计数据要在2009年6月左右才会公布,因此,笔者选用2005―2007年统计数据进行归纳,结合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目前的就业形势和特点采用一部分网络问卷的数据进行补充。问卷调查对象是2007―2009届应届毕业生。经过筛选剔除无效样本,最终收集调查问卷78份,其中网络问卷58份。

2.问卷设计

为了便于对不同样本比较分析,反映不同样本群体的倾向性,本次调研问卷题型分为封闭题和开放题两种,共20道题,封闭题型16道,开放题型4道。封闭题型为一致性程度题,其中,13题选项为“完全赞同”、“基本赞同”、“一半赞同一半不赞同”、“基本不赞同”和“完全不赞同”。

三、调查结果分析

1.会计专业毕业生流向分析

2005―2008年,毕业生去向基本相同,大多数同学选择就业。但根据统计数据表现,2007―2008年就业率明显下降,且继续深造或待业(包括自主创业)的人数有所增加,而且增加的势头很猛。2007年的待业人数大约是2006年的3倍,大约占总毕业人数的20%。。

2.毕业生就业薪酬状况分析

据调查统计,毕业生就业薪酬多集中在“1 000元以下”、“1 000―1 500元”和“1 500―3 000元”三个数段。1 000元以下薪酬的人数三年连续降低,但仍然占就业人数的绝大百分比;1 000―1 500元的人数比例趋于均衡,大约占30%~40%之间;3 000元以上薪酬人数有逐步增加的趋势。这一薪酬状况充分反映了毕业生就业特定岗位群的薪酬制度。据了解,现在大多数企业招收新员工要试用1―3个月,且试用期工资较低。样本中部分毕业生还处在实习阶段或试用阶段,故这一薪酬状况符合市场特性。根据对往届毕业生薪资情况的调查,毕业生工作一年左右,其薪酬待遇将会有较好的改善。

3.毕业生求职感受调查分析

根据对样本问卷进行分析,在“你认为自己求职困难吗?”这一问题中,32.05%的人回答不困难,33.3%的人回答困难,34.65%的人认为有一定难度。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自己求职困难是因为“没有工作经验”,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专业能力较差,不能适应工作需要”,此外,“心理素质差”也被列为原因之一。认为“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占38.46%,认为“专业能力较差”的占15.38%,认为“心理素质较差”的占10.26%,认为“缺乏应聘技巧”的占19.23%,认为对工作待遇等“期望过高”的占7.69%,对自己“外表不满意”的占5.13%,其他占3.85%。

四、问题与对策

根据以上调查显示,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且竞争激烈;毕业生的心理状况和实践经验都会一定程度地影响其求职的成功率。我们必须重视这一问题,并分析问题的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调查结果表明,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影响学生求职的原因之一,因此,在今后教育教学中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途径,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参与意识。要开展更多有利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社会实践和参与其他集体活动的机会。要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以使其能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尤其应采取措施,提高活动中弱势群体的积极性,增强其自信心,有效提高全体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

2.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

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财务会计、会计手工操作、网络财务和税法,核心技能是财务软件操作和会计实务操作,这点大多数企业也认同。会计专业有其自身特点:理论知识难度较大;强调逻辑性和抽象思维;需要较好的数学和语文基础;实践性强。因此,学校可以尝试校企联合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也为毕业生的实习和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3.加强就业指导力度

就业工作中要加强指导,帮助学生更正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明确就业目标,扩大就业区域范围。鼓励同学自主创业,有计划地对自己的目标进行规划。学校应该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跟踪帮助心理状态不佳的学生,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好心态,树立自信心。

4.培养复合型人才

要了解各个不同行业经济业务的特点。比如,房地产行业的会计核算所涉及的经营周期会比较长,往往超过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年时间;存货的计量不能只是按计划成本来核算,更应该按市价来估算,其应收款项金额会比较大等。通过这种方式的培养,学生既会有会计专业知识,又能了解各行业的特点,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设身处地地从企业的角度来记录经济业务,竞争力自然就提高了。

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是一项必要而艰巨的任务,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从学校内部来说,可以根据市场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从社会环境来说,政府要创造条件鼓励毕业生多种方式就业。

参考文献:

[1] 赵小兰.试论就业保障体系与职业指导――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为例[J].经济论坛,2007,(23).

[2] 赵北平.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主要因素及其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1).

第3篇

关键词:高职;财务会计;专业教学;问题;对策

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规划与培养目标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一个关键方面,承担着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重任。作为一门技能型专业的高职的财务会计专业是文理兼收,有着广泛的就业选择范围,报考者非常多。然而,高职学校的生源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特别是针对财务会计专业来讲,有着非常强的专业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还要求报考从业资格证书,这造成不少学生存在害怕和厌学的心理。鉴于此,高职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中需要以学生作为核心,探究适宜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高职财务会计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教师的教学能力不适应教学的需要,教学模式缺少情景性

高职学校的不少财会专业的教师都在毕业之后直接执教,缺少相关的从业经历,在教学的过程中较难开展有针对性地教学,尽管一部分教师具备空间师资格证书,可是感受的会计经历非常单一,这难以提高财会专业教学的质量。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实用型的人才,而一部分高职学校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模式单一化,教学方式脱离教学实践,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能够应付考试题,却不会怎样去做账。虽然高职学校也建设了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但是教师缺少定岗实习的机会,也很少能够感受各种类型企业的财务。这样,由于缺少真实的情景,学生也难以感受到财务工作的严密性与谨慎性。

(二)学生缺少清楚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动机以及自控能力

学生的学习得有正常开展的前提条件是学习动机,在学生存在某种要求的情况下,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推动力,清楚学习的目标。然而,高职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常常感觉到就业前景的迷茫,因此缺少清楚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动机,并且会计专业具备太强的专业性与严密的逻辑性,一部分学生难以迅速地进入学习的理想状态当中,进而导致可能要荒废学业。对于高职财务会计教学来讲,教师在讲解了知识点之后,不少知识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消化吸收,然而不少学生未曾实时地复习和巩固,这造成学生难以跟上教学的节奏。

(三)缺少教学的实验装置

高职财务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计算机、机房、财务教学软件等教学装置,这是一笔不小的投资。不少高职学校因为缺少资金支持、地方政府投入少等缘故,所以面临缺少实验教学装置的问题。并且,高职学生存在欠交学费的学生,这导致高职学校的资金更加紧张,进而不利于高职学校投入财务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装置。

二、高职财务会计专业教学的对策

(一)应用幽默化的教学方式

针对高职学校学生的特殊性,针对有着较强专业性的概念、公式、语言等,务必通过学生便于理解的语言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应用幽默化的讲解形式,以使枯燥、乏味的财务会计教学变得富有趣味性,像是一些学生会反映债务重组、股份支付等知识难以学习和掌握,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有效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以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通俗易懂。

(二)营造适宜的教学情境

由于财务会计教授是处理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学生不具备工作经历,因此难以理解处理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营造相应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在教授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后续计量的时候,对于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或者是大于投资的情况下需要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形成的负商誉、正商誉是不是调整的问题,教师能够营造教学情境,划分学生为两个学习小组,即被投资方与投资方,让学生扮演角色,探讨的结论也是预先设计好的,这样能够使教学的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从而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开放性的教学

对于高职财务会计专业,学生是学习怎样处理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而教材知识的概况非常抽象,如何有效地学内容和实际,这是根本所在。榇耍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能够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银行咨询债券的投资,如此能够让学生对核算债券的知识进行把握。二是教师能够组织学生到证券公司对交易股票的问题进行咨询,以及借助证券公司提供的计算机进行交易的模拟演练,如此可以让学生把握各种情形之下怎样处理交易费用。三是到税务大厅对纳税申报的流程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熟悉。四是以多样性的方式搜集一些原始凭证,要求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多贴一些凭证,从而提高学生的操作与核算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能够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财务办公室的布局、企业装订整理的凭证等等,如此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产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从而使工作实践与教学课堂之间的距离缩小。

(四)实施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实现校企联合办学

一是通过假期的时间组织教师到企业实习,让教师懂得会计操作的技巧,切实实现教师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从而在财务会计的教学中变得游刃有余。并且,让教师参与会计工作者的继续教育,进而了解最新的会计核算、会计准则、会计法规等。教师还应当进一步走向社会、企业,明确企业经济的运转要求的各种财务人才,且实时地向学校反馈,进而对培养人才的规划进行优化,确保根据订单和社会需求培养财务会计工作者。二是吸引业界的注册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充当学校的兼职教师,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习能力和操作财务会计软件的能力。三是创建校外实践基地,且聘请有着丰富会计经验的工作者充当实训指导老师,让学生在社会基层获得锻炼。除此之外,财务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的适应期比较短,可能没适应期,用人企业在开始就让应届毕业生熟练地工作。因此,为了跟社会的要求相符合,高校应当积极地筹集资金,地方政府部门也要注重对高职学校的资金投入,从而加速建设和完善高校的实验室。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学校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数目比较多,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以后会计人才的能力和会计工作的质量。为此,需要针对高职财务会计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实施有效的解决对策,从而优化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优秀的财务会计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海英.对建设“双师型”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思考[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05).

[2]徐湘云.财务会计专业“教、学、做”合一的课程模式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09(18).

[3]黄晓榕.财务会计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走教育与会计职业岗位“零距离”之路[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5).

[4]谢明.财务会计专业技能考核与核心课程建设探讨[J].财会通讯,2012(24).

[5]刘启.浅议高职高专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J].现代经济信息,2009(17).

第4篇

关键词:校企双向实景融合;财务会计;应用

我国高职会计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而财务会计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会计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体部分,财务会计课程改革对于整个会计专业的改革有着重大的影响。近年来,在德国行动导向课程结构的影响下,我国高职教育逐步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理实一体”课程模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院财务会计课程组教师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探索,基于通用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对财务会计课程进行改革,摸索出“校企双向实景融合”的课程模式,进一步丰富了行动导向课程的理论和方法。

一、“校企双向实景融合”模式

校企双向实景融合课程模式是一种封闭的、自我循环课程开发与课程更新体系,它是将工作和学个场景进行深度、全方位的融合,要完成这一融合,需要进行二个阶段的操作:首先,对工作场景中的会计岗位工作进行分析,从中提炼典型的工作任务,然后根据工作岗位和任务在课堂场景中设计学习领域,开发学习情境,完成校企融合的第一阶段。更进一步的融合在于第二阶段,那就是要进行工作任务的检验与更新,这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再从课堂场景回归工作场景,只有这样,校企才能真正地实行双向融合。

在这个融合中每个独立模块都承载着一项具体任务,该任务在空间中表现为一系列子任务的集合,比如在财务会计岗位工作分析中,首先要进行企业调研,财务会计通常以工业企业为例,因此需走访各种类型的工业企业了解生产流程,会计制度设计等,接着和一线员工访谈,了解最为确切的岗位设置资料,然后课程组对所列岗位进行初步筛选,提出建设性意见,最终和用人单位共同确认应设置的会计岗位。因此,该课程模式下不同的模块具有明显的任务界限,并通过时间轴衔接为一个复合型任务体系。

二、“校企双向实景融合”模式的财务会计课程中的应用

1.阶段一:工作场景与课堂场景融合

该阶段课程组通过市场调研与分析,明确财务会计的主要工作岗位及其典型工作任务,与企业一线人员一起提炼岗位能力,确定课程内容,设置学习情境。

(1)市场调研与分析

会计专业已经有了不少的毕业生,学生遍布会计师事务所、中资企业(学生最多)、外资企业等,通过走访用工企业、考察人才市场,与企业一线会计人员进行交流讨论,及对本专业的社会及行业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论证,针对我系高职会计教育的定位分析,结合《财务会计》的课程地位和特点,制定本课程培养目标:首先是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中小企业日常会计核算工作,掌握在中小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所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其次是让学生具备在专业领域内向更高层次发展(担任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会计职称的考取、注册会计师资格的考取等)的潜能。

(2)明确会计工作岗位

财务会计一直以来是以六大会计要素作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我们试着改变模式,依据课程培养目标,专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在《财务会计》教材体系组织上,打破原有章节内容,按工作过程建立学习领域,以财务会计工作任务与岗位设置为内容起点,以会计工作岗位为主线,选择确定以出纳工作岗位、往来结算岗位、存货岗位、资产岗位、职工薪酬岗位、资金核算岗位、财务成果核算岗位、主管会计岗位会计岗位来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3)确定和分析典型工作任务

分析财务会计各岗位的工作任务的共性与特性,按照财务会计工作岗位设置的格局构建课程学习的主体框架,以会计核算环节为每一岗位工作的主线从会计工作岗位设置导入各岗位工作任务,实现工作岗位下的任务教学,将工作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工段,每个岗位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工段。

以往来结算岗位为例:①共性:会计账户的选择、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总账与明细账的设置与登记;②特性:该岗位主要进行往来款项的结算,主要涉及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的核算。

(4)凝练岗位能力,学习情境开发

学习情境开发要体现工学结合,以工作领域为学习对象,以工作项目为主线,按照会计工作岗位,分解的任务模块,设定学习情境,分析所需的知识、技能,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根据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建立工作岗位下的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与学习内容相融合。进一步凝练各岗位会计的业务范围及业务流程,重点是各岗位会计的会计管理方法、业务处理方法、计算方法、账簿登记方法,报表会计,最终实现各岗位会计业务的相互衔接,及各种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

以存货岗位中的原材料按实际成本核算为例,设置原材料在购入过程中,单货同到、单先到货后到、货先到单后等3个以上的情境学习与训练,通过观看老师演绎,摩仿老师操作,自己动手练习等使之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重复过程、步骤和方法,积累经验,不重复的是内容,找出差异性,使学生能够达到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成为高职层面策略上决策的提升。

2.阶段二:课堂场景与工作场景融合

该阶段主要是实现对上一阶段内容的验证与更新,会计工作,特别是财务会计业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要经常关注新的会计准则,并到企业一线进行走访,了解最新的经济业务,使课堂内容与工作场景的结合更为密切。

(1)构建三段一体的实践体系

在实践教学中,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一段:单项实训,主要是假账假做,按会计岗位设定一些模拟业务,帮助学生完成认知过程;第二段:操作真账,综合模拟训练,经常到企业一线,寻求最新的企业真实业务为载体进行模拟演练,然后与公司业务的真实处理对照,从而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第三段:亲身体验,要求学生在暑假期间进行专业实践,在毕业前到单位顶岗实习,在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会计工作的整套程序。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使学生深入体会会计工作,逐步进入会计角色,将理论知识变为实践,达到零距离。也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始终与企业一线的真实业务相一致。

(2)及时更新典型工作任务

企业会计的工作是千变万化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以前不发生的业务出现在企业里,会计的业务也越来越复杂,如果我们课堂教育停留在设定的内容上不进行更新,必然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因此必须通过定岗实习指导、挂职锻炼、单位走访等途径,主动调查会计岗位的典型任务、职业能力等关键信息,将与课堂场景任务素材进行对比,寻找差异,分析原因,进而完成学习领域工作任务的更新及完善工作。比如现在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有不少的企业对于房地产业进行了投资,因此我们通过走访多家企业获取相关经济业务的原始资料,及时地提炼有用信息,生成财务会计案例,在学习情境中增设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运用于课堂教学。

综上所述,“校企双向实景融合”模式通过工作场景与课堂场景的二次融合,构建起封闭、自循环的课程模式路径,实现了课堂典型任务的自我更新和完善,从而大大增强了项目化教学的真实度和契合度,提高了学生会计岗位胜任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徐田强.校企“双向实景融合”理念下《税收实务》课程改革探讨[J].财会月刊,2012,(4).

第5篇

【关键字】高职会计 就业压力 应用型会计

又到毕业季,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受到学校和学生的高度关注。高职会计专业在2012年因为就业形势不错被很多人认为是热门专业之一,也是不少高中生填报志愿时选择会计专业的原因。2013年该专业的就业形势怎样?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是什么,学校在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该加强哪些知识、能力的学习和提高以适应需要?高职学校如何能继续办好这个专业?

1.高职会计专业的就业现状

据2012年就业蓝皮书显示,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最多的职业类是销售(13.6%)和财务/审计/税务/统计(10.5%)。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最多的职业类为财务/审计/税务/统计,就业比例降低最多的职业类为销售。从三届的就业趋势中可以看出,在就业比例较高的职业类中,大学毕业生从事财务/审计/税务/统计、计算机与数据处理等职业类的比例在增加。2013年,高职会计专业的就业却不容乐观。

1.1各行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需求量增长放缓

2013年,从国内环境来看,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货膨胀仍处高位、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进一步深化、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等多重因素叠加导致市场经济放缓,许多私营企业暂时停产,新成长劳动力、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交织在一起,劳动力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碰头,将共同增加就业压力。

1.2就业压力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事业单位对已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能够从事最基本的会计核算,还要懂得融资理财等。对于刚毕业的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生来讲,离校时掌握的工作能力水平较低,对口就业压力较大。

1.3直接上岗难

由于刚办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一般很难找到会计类工作,并直接上岗。

1.4毕业生离校前的工作能力较低

根据麦可思调查报告显示,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离校前的工作能力不足50%,实际业务操作能力有待加强。

2.原因分析

2.1会计及相关专业毕业生供给多

近些年来很多本科类、 高职类院校纷纷开设会计及其相关专业,例如财务会计统计、会计学、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等专业。虽然专业名称不同,但人才培养方案、模式基本一致,导致专业不同,大量人才趋同。 会计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共同指向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各岗位以及会计事务所的各岗位,造成普通会计人才严重饱和。不仅如此,2011、2012连续两年会计及其相关专业高考志愿填报爆满,会计专业毕业生日益增多,2014-2015年会计专业就业压力将会更大。

2.2供给与需求不均衡

专科层次的会计专业教育是我国普通高等会计教育体系的重要方面,为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和许多大企业培养了中、基层会计岗位对会计人才。但是通过对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调查,截至2009年底,高级为9.4万人,中级为127万人,初级为256万人,高、中、初级比例为1:13.5:27(或2.5:32.5:65)。呈现出初级人才供过于求,中级人才相对不足,高级人才严重紧缺的不合理结构。这一现状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是普通会计人才严重饱和,另一方面是高级会计人才严重短缺,甚至需要从其他国家引进。然而,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主要是具有基本操作能力的普通初级会计人员,这就是人才培养过程与市场变化过程的不能达到动态吻合,不同层次的会计人才供给和需求不均衡,带来就业难和就业压力大等现象。

2.3工作能力低下

由于过去的教育模式单一化,在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实践中,以院校为主体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而轻实践,会计人才动手能力、应用能力明显不足,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创新的转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过程,不能适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会计人员表现出工作能力差,工作任务无法完成现象,直接导致企业要求以后的应聘者要有工作经验。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就很难直接到会计岗位工作。

2.4对会计专业从业人员要求越来越高

企业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对会计从业人员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要求其掌握会计核算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市场预测、分析的能力,能在筹资理财等方面为单位提供有建设性的建议和信息。根据麦可思调查显示,对于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需要的28种知识中,经济学与会计、教育与培训以及销售与营销是需要掌握的三项核心知识。

为了避免出现将来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一毕业就失业现象,造成资源浪费,教育部以及各院校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3.策略

3.1控制专业盲目扩张,控制专业扩招

全国普通会计人才严重饱和的现状应该引起教育部的重视,重视全国各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和新专业的申报,避免专业盲目扩张,出现“大而全,小而全”的综合院校出现。

根据教育部4月3日在其网站公布的201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258个专业将不得安排招生。同时,建议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专科专业设置进行严格审查和详细论证,并给予高职院校以指导。通过社会对会计专业就业供求的反馈,教育部指导高职院校对就业饱和的专业进行预警并指导其做出调整。专业的设置应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除了要求专业也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外,更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对于预警专业,在专业招生人数上应严格控制,才能从总量上控制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供给。

3.2合理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多数高职会计专业以培养具有基本操作能力的普通会计人员为人才培养目标,目标太过于单一,缺乏特色,只强调专业技能,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只考虑到学历层次方面专科较低,没有从横向方面拓展。大量同质人才充斥就业市场。目前全国会计人才市场中普通会计人才严重饱和。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倘若选择该专业就业,就只能接受较低的工资水平(或实习期无工资)和不同岗位薪酬落差较大的现状。因此,长远来看该目标缺乏竞争力。

因此,教育部应该总量上控制普通会计人员供给的,并有阶段、有层次的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这就要求高职学校合理制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得到有效实施,以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如何才能科学、合理地定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得以实现?

(1)认清高职教育在国家人才战略的定位,着重强调实践性

“十二五”会计行业人才规划纲要指出,会计人才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将要稳步提高。会计职业领域已从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为主,拓展内部控制、投融资决策、企业并购、价值管理、战略规划、公司治理、会计信息化等高端管理领域。

因此,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战略性思考,定位于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就是从专业特色和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多学科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素质,努力培养职业道德水准高、业务娴熟、技能综合、职业判断能力强的会计人才。会计职业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都很强的职业,也是广泛涉及经济社会领域的职业。会计和相关经济社会领域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变化,需要会计人员学习、掌握,并运用到具体工作实践中。基于上述分析,专科人才的培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结合行业规划,产学研是培养人才的必要方式

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结合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战略目标以及主要措施来制定人才培养方式及课程设置等内容。

《人才规划纲要》要求:要以高校为基础、以企业和用人单位为主体、以科研院所为重要参与力量,各司其职,相互补充,做好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工作;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要强调“学即用、用中学、以用为目的、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注重创新”,通过以用为本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建立高质量的应用型会计人才队伍。

应用型会计人才使用的主阵地在企业。发挥企业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就应该深入现场,这也是人才供求不平衡“按需制造人才”的特殊要求,对人才培养工作的特殊要求。

应用型会计人才是一种“服务发展、以用为本、活学活用”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是任何一方可以单独完成的,需要产学研各方相互配合、密切合作,通过产学研联盟等多种形式,共同努力,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产、学、研结合办学是生产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模式,坚持与企业紧密联系,将生产实际与教学相结合,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育改革促进人才培养,培养企业认可的会计人才。

(3)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有效的实施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①理论与实践有机结,进行一讲一练,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

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对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要有所了解,掌握供、产、销各个环节;对工商、税务、银行业务的掌握,提高学生的业务处理能力工作能力等。

③进行轮岗学习,要切合实际情况重点放在出纳、会计核算、会计软件应用、审计等岗位,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进行学习。如:出纳岗位,现金出纳和银行出纳,点钞、单证填写,知识和能力培养方面主要是财经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会计核算岗位,主要是专项会计、总帐会计、纳税会计、涉外会计、成本会计等能满足用工单位需要,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会计技能;审计,具有查帐、调帐、审计能力。

(4)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双师”资格,更重要的教师应具有双师能力 。

(5)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完善毕业生跟踪反馈体系

建立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反馈机制,并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通过获得准确的信息来帮助院校及时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只要找到高职会计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并做出及时准确的修正,那么方向明确,大家积极努力, 高职会计专业的就业前景也也将会更广阔。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规划(2010—2020)》.2010

第6篇

[关键词]技能高职就业优势

中图分类号:E232.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高职会计专业的能力培养

高职会计专业所着重培养的职业技能是现代会计从业者应具备的能力,即是指会计人员在一个真实的会计环境中,为高质量地完成好本职工作所应具备的能力。而会计职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更是加强了下列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

1、道德素质能力。道德素质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会计人员自我约束的能力,是会计人员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等方面的会计职业道德能力。

2、实际业务能力。会计作为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从业人员需要具有一定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包括一般的业务能力和一些相关业务能力。一般业务能力最主要的是指填制凭证能力、登记账簿能力、出纳核算能力、总账核算能力、报表管理能力、资金管理能力、工资核算能力、应收应付款核算能力、固定资产核算能力、购销存核算能力等等;而相关业务能力主要是指处理税务、法律、金融等相关业务的能力。

3、职业判断能力。职业判断能力是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人员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特点,运用其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对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事项和交易,在规定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内进行合理且合法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4、协作交往能力。会计工作是一项社会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会计人员经常和各个方面的人交往协作,交往能力会直接影响会计工作的效率。协作交往能力包括与同事间的协作交往、与客户间的协作交往、与政府人员间的协作交往等。协作交往能力强,工作进行的就会很融洽;恰当准确地表达观点,就会顺利地达成协议,营造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从而主动地开展工作。

5、创新进取能力。一个民族发展的不懈动力都来源于创新。随着科学的进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业务事项的不断出现,都将给会计工作带来不断的创新和挑战,因此,会计人员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同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随之加快,要求会计人员吃苦耐劳、实践创新、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更新业务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

二、高职会计专业的技能优势

1、中职会计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特定岗位的熟练操作能力,对相关的操作原理及理论知识仅有粗略的了解;而高职会计专业培养学生除具有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要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中职会计专业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要求低,岗位针对性强,转岗适应能力比较差;而高职会计专业对学生理论知识要求相对较高,因而转岗适应性就比较强。从某一具体岗位到整个职业生涯,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具有更大的整体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高职会计专业与中职会计专业均强调实践性,但两者的内涵不同。中职会计专业受理论基础的局限,只能使学生掌握常规的技能,侧重于再生性技能的培养;而高职会计专业由于专业理论和技术原理的知识深厚,对前沿性技术了解掌握程度高,专业复合性强,培养的学生不仅懂技术,而且理论知识丰厚,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职业领域能力与人文科学素养,从事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工作更容易掌握。

3、中职会计专业是经验型技术教育,侧重于使学生掌握常规能力、常规业务和常规管理,培养学生的再造性技能;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偏重学科建设,知识面窄,轻实践操作。而高职会计专业是转化型技术教育,侧重于使学生能将理论化为具体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技能。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其特殊性,其基本特征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的专门技术人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职会计专业从“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到“实用型人才”,再到“高技能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升。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而高职会计教育体系正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的摇篮和基地。

4、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整体素质应高于中职会计学生,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个人修养、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信息获取量、发现并解决综合性财务会计问题的能力及财务预测、分析、决策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明显高于中职会计学生。

三、高职会计专业的就业优势

高职会计专业是现在热度较高的专业,会计这样的工作不费体力、属于办公室工作,还有会计、说白一点就是管账、管钱、统计、习惯了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也有帮助,对于企业来说财务属于龙头。会计工作给个人的职业道路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历年的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出,高职会计专业一直在社会上比较受青睐。从就业角度来说,高职会计专业一直被看好。高职会计专业是专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会计资源技术技能较强的必需专业,高职会计专业常会孕育出运营的规划和管理的人才,这将是向更高级管理层次迈进的极好机会。高职会计专业给学生提供必需的教育,除培养学生具有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要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相比之下中职会计专业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要求低,岗位针对性强,转岗适应能力比较差;而高职会计专业对学生理论知识要求相对较高,因而转岗适应性就比较强。就业的机会比较多,所以在岗位工作上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相比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具有更大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高职会计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可以适应企业的需要,也可为将来事业的发展打下基础。高职会计专业将为学生在从事工业、金融、等大范围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主要就业机会有:保险业统计员、审计师、银行检测员、收益管理员、预算控制分析员、注册公共会计师、金融主管、索赔协调员、客户信贷员、成本会计师、信贷与回收专家、政府会计师、清单控制专家、借贷管理员、管理顾问、管理会计师、个人金融设计师、教授、公共会计师、证券经纪人、统分析员、税务专家、财政官员、信托会计师、保险业等。潜在用人市场有:政府部门、银行/金融部门、工业、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非盈利性组织、政府部门、医院、社团、保险业、私人工业、自营企业等。高技能的会计员在商业和工业的各个领域几乎都是必需的,上面列出的只是有代表性的一部分。

从事什么职业才能不被年龄“淘汰”?在近千人参与的一项调查中会计、出纳以81.19%,排在第二位,会计职业回报也较优厚。世界500强企业中的首席执行官中,大约有9%的教育背景是会计专业,有35%是从首席财务官升任的。会计的教育或者职业背景为通向高层管理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见,会计确实是充满机遇的职业,造就出无数成功人士。高职会计专业制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从对学生基本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抓起,将各企业会计岗位需要的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教育内容,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适应人才市场日益变化的新要求。会计工作越老说明经历的实践越多,多年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再加上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全面的理论技能培养,奠定了高职会计专业供不应求的就业市场,更彰显了高职会计专业的诸多就业优势。

第7篇

在会计学习中,我们面临的往往是对会计没有任何感性认识的局面,如何理解和掌握势必比较困难。比如存货的计价、成本的分配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所学内容就会有一定了解,但是离真正掌握还是有差距的。

例如:在实际成本法下外购存货的成本的构成:

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按7%进项税抵扣)、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

存货的购买价款是指企业购入的材料或商品的发票账单上列明的价款,但不包括按规定可以抵扣的增值税税额。

存货的相关税费是指企业购买存货发生的进口关税以及不能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等应计入存货采购成本的税费。

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是指采购成本中除上述各项以外的可归属于存货采购的费用,如在存货采购过程中发生的仓储费、包装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

按上述教材原文确定存货成本后,编制会计分录

借:原材料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应交进项税

贷:银行存款等

上述文本的理解,如果不通过模拟实训的练习,笔者认为对这段文字的掌握是不完整的。例如上述文字在会计教材中是这样表述的;

某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本月采购角钢6000公斤,单价3.5元扁钢5000公斤,单价3元,增值税6120元;另外,支付运费2000元,装卸费300元,保价费40元,采用委托收款方式收到44460元,材料已验收入库。

在模拟实训中资料是一张对方企业开出的发票,一张货票,银行的委托收款通知,材料运杂费分配表和一张收料单,上面列示文中的各项金额(有些数字需会计人员自己计算填列,下面文中有介绍)。

会计实务的文字和模拟实训的资料结合,会计凭证中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金额为6120+2000*0.07=6260元;而材料运杂费合计为2000*0.93+300+40=2200元;收料单的角钢应登记金额为买价21000+运杂费1200=22200元,扁钢应登记金额为买价15000+运杂费1000=16000元;编制会计分录为

借:原材料――角钢 22200

――扁钢 16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应交进项税 6260

贷:银行存款44460

通过类似上述文中的介绍,短短的几周时间,做完一个会计综合实训,对会计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在平时的会计学习中,从一点都不了解到慢慢了解,从学习基础会计到中级财务会计,从考会计从业资格证到准备考初级助理会计师等,就觉得学习会计很有实际意义。不过,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其中的滋味。

在学习会计模拟实训中:

首先,要清楚了解会计综合实训中企业的重要信息。老师要求每个人都要写分录,一开始在写分录的时候,由于没有了解企业的概况,所以写到应交所得税的时候就不知道税率是多少,问了之后才发现是自己没有了解企业的重要信息。因此,要清楚实习企业的概况,包括企业类型与经营范围,内部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布,最重要的是生产工艺的流程,还要知道企业会计政策与内部会计核算办法,这些都是我们工作的基础,我们的工作要围绕着这些重要信息展开。

其次,对会计做账基本程序要清楚了解。开始做什么,然后做什么,最后要做什么。如果对会计做账的基本程序都不了解的话,就好难入手,觉得不知道怎样开始。通过这次的手工记账,我大概知道会计的做账的基本程序。第一,建立账套资料,包括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各类明细账,填写期初余额。第二,填制原始凭证、转账现金支票;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记账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根据科目汇总表登总账;根据记账凭证填总分类帐和各种明细帐,现金日记帐,银行日记帐;最后结账,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其他相关的资料。最后,装订凭证,各类明细账以及上交有关作业。

最后,会计的分工严格清晰。会计的每个岗位都有严格的要求,各有各的分工,既互相依赖又互相牵制,管钱不管账,管账不管钱。每次的手工做账是分小组进行的,每三人一个小组,一个财务会计,一个成本会计,一个出纳。在每次的手工记账实训中,变换各种角色,针对各种角色对会计实际工作有一全面了解。比如,这次我的工作是出纳,在取得实效的同时,我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了自身的许多不足:1.比如自己不够心细,经常看错数字或是遗漏业务,导致核算结果出错,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特别是在做银行存款日记账时,更是每一步都认真仔细地做,出一点错误可能会导致最后的结果不对;2.虽然在实训过程中,每笔业务的分录都会校对,但实际工作中还须自己编制会计分录,在这方面我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今后还得加强练习。3.继续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得继续加油努力地学习。

下次的角色是成本会计,就要对成本核算,如成本在完工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及成本报表的填制等有全面、真实的掌握。

参考文献:

[1]2007年第12期《北京财会》“97会计人员交流洽谈会见闻”

[2]2006年第6期《会计之友》“会计环境与会计职能”

[3]2007年7月《财会月刊》“论我国会计人文环境”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模式;就业导向

1高职会计教学实践体系的建立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行业逐步向国际化接轨,会计行业的服务对象也越来越广泛,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迎合会计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不断改善教育模式,构件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培养模式。近几年,高职会计的培养模式已经向多元化发展,教课内容也与实践接轨,已经打破了传统的纯理论教学,实现了高职教育的长足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践培训、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师资队伍等途径来实现。笔者通过对已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研究将其定义为“一二三四”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一,以就业为导向;二,校企合作;三,单项、综合、顶岗的阶段是教学来提高就业技能;四、会计核算能力、纳税申报能力、内部控制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的综合培养。

2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分析

2.1为了迎合会计人才市场需求,高职院校不断构件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具体来说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围绕市场对会计人才的技能需求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清楚每一个会计专业,并针对具体的专业来培育具体的专业技能。比如说应及时关注审计热点问题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管理时代,对企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信息高效采集和信息充分利用的情况,企业审计部门应该及时的控制监督信息的反馈工作,结合内部审计的各种手段以及审计方法,尽可能的减少审计时间的基础上,对项目做出深刻、清晰地报告,为全面预算提供增值服务,另外就是对于内部审计部门出具报告的质量应该提高,明确审计报告的层次及范围,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只有提出高质量的审计报告,才能为企业的全面预算减少风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关注会计相关的热带你,来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2.2应加强校企合作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加强校企合作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并在高职院校进行模拟实验室的建立,在实验室里对学生进行仿真培训。可以通过张贴会计核算流程图、工艺流程图、职业守则等来进行环境的模拟和仿真,并应准备足够的仿真教学中使用的原始凭证、业务说明、空白的记账凭证、空白报表、空白帐页等。除此之外,还应该进行岗位的综合实训,在训练过程中对实际会计工作进行进一步划分,使其更符合实践操作,改善了传统理论教学中所出现的以实践脱节的现象,是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真正掌握会计电算化以及手工会计,并可以灵活的运用到工作中。以培养会计成本核算人员为例进行介绍,为了保证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更好的适应工作的要求,能在职场中游刃有余,高职院校在培养成本核算人员时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教学。(1)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增强对成本核算重要性的认识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条件就是重视企业核算人员的素质培养和职业道德塑造,成本核算的复杂性要求核算人员要积极的学习,努力发展自身的业务胜任能力,掌握先进有效的核算方法,能够学以致用,这样有助于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2)适当简化成本核算的程序,有效降低核算的复杂性企业要想科学准确的确定核算对象,就必须明确核算的环节,简化成本核算的程序,在核算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讨价还价,减轻核算人员的工作负担,进而提高核算的效率。另外,由于成本核算本身的复杂性要求核算人员应该采取有效的手段,简化成本核算,降低核算的复杂性。(3)完善核算的信息,全面核算内容企业的成本核算往往伴随着核算内容的片面以及核算信息的不完全,要求核算人员从整体上把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全性,首先要注意核算过程中的各个经营环节的成本核算,不仅包括外部成本,还包括内部成本的核算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成本核算,全面综合的考虑各个环节的因素,摒弃将所有成本简单相加的观念,而是将成本根据核算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4)实现创新经营方式,跟进时展的步伐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就一定要在经营方式上不断创新,根据时展的要求,找出适合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经营模式,相应的成本核算的方法也要跟进时代步伐,勇于吸取先进的成本核算经验,了解国内外会计行业发展趋势,吸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手段,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不断创新和改革,才能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不断地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新方法,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激烈的市场环境。(5)由于会计行业有很高的保密性,因此很少有单位愿意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高职院校为了构件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就业模式就必须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通过建立校外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并让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实践,让其真正参与到会计工作中,通过真实的工作体验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开发一些经济项目,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复杂的经济问题,来为企业谋利益求发展。企业为学生的实习提供帮助,实现双赢的合作。2.3教学过程应进行三段式的技能培训(1)单项技能培训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提高学生的准也技能,在培养过程中应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第一阶段应进行会计基础实训(包括对会计工具的使用和会计程序的掌握)、财务会计实训(工资核算、固定资产、现金流量表的编制、长期股权投资、存货等)、审计实训(报表审计、货币资金审计、审计报告、债权债务审计等)、成本会计实训(人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材料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损失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等)以及财务管理实训等单项技能的培训。(2)综合技能训练当学生完全掌握了单项技能之后就应进行综合技能的训练,在综合训练过程中应该以实际工作为原型进行训练,通过对企业中会计工作的某一个具体环节进行模拟。在进行综合实训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实际、实践、实用、实效原则进行,并且应该建立以就业指导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来进行。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科学的教学手段、开放的教学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的综合技能训练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进行基础会计的实训,让学生的实训过程中达到初级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第二个阶段是进行工业会计的综合训练,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小型工业企业的会计工作;第三个阶段,要求对学生进行成本核算的能力培训,通过在校外试验模拟基地来培养学生的成本核算能力;第四个阶段,要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以及财务管理能力;第五个阶段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培训,是学生能够达到专业会计人员的水平,保证学生在就业以后可以独立工作,独当一面。

3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规划

现代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的环境越来越恶劣,为适应市场竞争,高职院校就必须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体制改革,加强校企合作,直接关系着高职院校学以及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影响着学生的就业率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校企合作开发项目的规划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和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的成本投入以及增加企业效益的产出是实现企业可持续经营的重要手段,为企业快速赢得市场占据有利优势,创造企业效益的最大化。3.1合理规划校企合作项目体系为了实现校企双方的双赢,就应该建立一个对双方都有利的校企合作项目的体系,可以通过共同构建合作课程的要求、共同制定会计人才的专业培养计划、共同建立科学的教学团队、互派管理人员等方式来构建校企合作项目,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习经验的同时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好更大的空间、为实现共同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3.2在校企合作课程中将专业课发展为专业拓展课和专业方向课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培养过程中在校企合作课程中应将会计专业课程,如:会计基础、成本核算与控制、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化、会计业务核算与报告等会计专业课程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中不断发展为专业拓展课和专业方向课,实现会计专题、审计、证券投资实务、管理会计、财务网络等课程的全方位发展。3.3定期修订校企合作开发教材随着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和多变性,会计发展面临了很大的挑战,对会计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为了保障所培养的会计人才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会计就业市场,就应该根据会计行业的现状对校企合作课程的教材进行定期的开发和修订。3.4邀请会计专家加入到校企合作课程中为了进一步保证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会计人才能够达到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在修订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时应该邀请专家参与到教材的修订以及会计人才的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进而保证所培养出的人才有更好的就业前景。

4结束语

为了适应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应不断改善就业模式,努力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培养教学体系。文章中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高职会计教学实践体系的建立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从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模拟基地、阶段式学习等方面并结合会计行业对会计工作人员的最新要求对如何构件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教学体制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对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规划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希望对高职院校培养就业性会计人才有所帮助。

作者:张鸫 单位:云南省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梁瑞红.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财会月刊,2009,26:90-92.

[2]郭江平.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5-6.

第9篇

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云会计等概念或名称的出现适应了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已被普遍接受和认可。在管理学科下,目前设置有会计学(会计信息化)、审计学(审计电算化)等专业。与此同时,在大连交通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院校明确设有软件工程(会计学方向),该专业方向在质疑声中走过多年,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道路上创新出了一种新的模式。

二、“软件工程+会计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及隐含的问题

“软件工程+会计学”在实际教学中可趋向于两个方向的培养,即具有软件背景的会计学方向和具有会计学背景的软件工程方向,无论学生选择哪个方向,其人才培养都具备一些特点和不足。

(一)专业的新颖性

相比授予管理学位的会计学(会计信息化)专业而言,软件工程(会计学)是在工科背景下探寻出的一种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创新模式,是将软件工程技术赋予会计行业背景,使其具有了专业生命力,符合时代的要求。可以说,软件工程+背景方向培养模式的新颖性决定了该专业在目前环境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如在目前环境下还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主要表现为高考报考时的“无目的填报”和就业、考研时“尴尬专业定位”。目前,软件工程(会计学)主要是授予工学学位,被认为是计算机类专业,因此报考公务员、银行、事业单位时不能填报会计岗位。但是,我们要坚信背景方向的复合培养模式具有时代先进性,适应了当前和未来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将迎来更大的机遇。

(二)学科复合性和交叉性

软件工程(会计学)横跨工科和管理学科,是将计算机技术与会计学知识相结合的交叉性学科,融合了软件工程、计算机程序语言、财务会计、企业管理、法律、经济等多学科知识。早在2009年,财政部就提出了要打造一支熟悉国际规则、掌握企业管理、信息技术和会计业务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的要求,而软件工程(会计学)的复合性完全符合了这个要求。

但目前在实践教学中,软件工程和会计学复合性及交叉性实际操作难度较大,主要表现为:(1)受学分限制,复合型课程数目和学时数有限,难以深入学习;(2)计算机课程和会计学课程往往是完全独立的体系,日常教学中易呈现“两张皮、无交叉”;(3)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教师队伍薄弱;(4)目前大多数学生只是单纯地学完计算机和会计类课程,没有主动将两者有效进行结合的意识;(5)社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高端有效需求还比较弱,大多数只是停留在会计软件的应用操作上。

(三)专业课程的难度性

1.课程设置的难度性。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计算机类课程、会计类课程和交叉类课程,其设置难度系数较高,主要表现为:(1)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的学分相对于其他专业较多,具体表现为课程多且很多都是高学分的课程;(2)目前在高校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3)课程设置偏重于计算机类还是会计类没有准确的定位,各分一半显然效果不佳,但过分偏重一方,另一方则会较弱,以致无专业深度;(4)软件工程专业偏重于实践应用环节,往往大四一年是在外实习,从而使在校学习的时间大大减少,课程设置难度大大提升,很多课程更处于很难取舍的状态。

2.课程学习的难度性。从学生的角度看,学好跨学科专业难度较大,特别是这种横跨工学和管理学两个大学科门类的专业,这是因为:(1)学习该专业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为文科生,学习离散数学、C语言、Java语言等相关计算机课程难度较大,有的无兴趣,勉强通过考试而已;(2)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课程较多,很多是高学分,这也无疑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在一个学期内要吸收和消化平均十几门课程知识,难度较大。

3.学习思维的跨度性。计算机相关课程知识多属于显性知识,且结构化特征显著,而会计管理类知识多属于隐性知识,很多是需要经验的体会,两者之间的差异显著,势必会造成初学者无法适度地转化学科意识,从而增加学习的难度。

(四)课程学习的基础性

大学四年的课程中涉及计算机类和会计类的核心课程,课程量大,学分高,难度较大,但是并不是“难不可攀”。因为开设的是专业核心课和基础课,对基础知识的考核要求较高,考核难度性较大和专业深度较高的学科知识占较少比例,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完全可以顺利通过考核和很好地掌握基础性知识。而且,未来的工作所需要的学科知识正是建立在这些基础课程之上,更深度的知识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和摸索。

(五)课程学习易出现“尴尬现象”

软件工程(会计学)目标是培养出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复合型人才,最佳效果是培养出“强计算机、强会计”的人才,但没有学科思维跨度和因兴趣偏向,易造成“强会计、弱计算机”和“强计算机、弱会计”,最差效果是“弱会计、弱计算机”。因此,在学习中切忌只关注某一个方面,或眼高手低不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在课余时间自我充电,注重专业的深度,防止这种“尴尬现象”的产生。

(六)就业前景乐观

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面向现在和未来的国际软件市场、财会管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管理、高级会计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在IT行业从事软件系统分析、开发和维护等软件项目管理工作,也可在证券公司、银行、保险等公司和企事业单位会计专业领域从事软件开发、运用及会计、财务管理等工作。

(七)专业继续深造可扩展性强

软件工程(会计学)作为复合型专业,其毕业生在进行继续深造时可选择的专业面较大,包括:(1)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会计学和企业管理二级学科,其中最适合的研究方向为会计学下的会计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下的财务管理信息化;(2)管理学科与工程学科下的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方向;(3)会计专业硕士(MPACC);(4)软件工程专业下的企业信息化方向(学术和专硕皆可);(5)其他相关专业,如金融学等。

(八)应用性强

软件工程(会计学)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通过交叉性课程进行理论上的 融合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地培养出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在软件的开发和设计实践中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三、优化“软件工程+会计学”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一)提升专业认知

随着当前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软件工程与行业背景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因此,政府、高校、企业等社会各界都应逐步达成共识:无论是从哪个学科复合而来的会计信息化毕业生,都应该可以和传统学科专业一样,在毕业时享受同等待遇的同时可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作为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应充分认识到专业的特殊性和复合性,应“韬光养晦、居安思危”,坚信一个理念,即复合型专业的明天是光明美好的,而走往美好明天的道路是曲折的,不断推进该学科领域的发展和深入。

(二)校企合作创建应用型特色班

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培养出的毕业生将有大部分学生从事会计软件相关工作,因此学校有必要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将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商务软件企业引进学校,走向课堂,实现“校内培训、校外实习、推荐就业”全方位的互利合作模式。还可以仿照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大型软件工程共建会计信息化特色班,在每个学期1-2门课程由软件公司的工程师进行授课,真正实现教学与实践接轨,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的会计信息化工程师。

(三)推进双学位式培养模式

鉴于本科四年制的限制,学校可采用双学位的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对于那些有精力和能力的学生而言,可以开设会计学、财务管理等管理类专业的二学位,着重开设非会计核心类的其他相关课程,本着不重复设置课程的原则,在学生修得一定学时,获得相应学分的前提下授予管理学第二学位。毕业工作时,工学和管理学双学位证书势必会缓解软件工程(会计学)类似专业的尴尬局面。

(四)适时转换学科的思维模式

作为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专业课学习中,应学会在计算机学科和管理学科中进行思维的灵活转变,对计算机学科中的结构化知识加强记忆并总结出规律,对管理学科中的非结构化知识应加强理解并与实践案例相结合。

(五)注重交叉性课程的学习

在学习计算机课程和会计学课程时,应防止“两张皮”和单一地偏向某一个方面的学习,应注重交叉性课程的学习,将计算机的思想与会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相融合。而且,在进行交叉性课程学习时,应淡化知识的简单叠加,强化知识的整合和交叉,应突出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管理知识的特色,应重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设计,并通过案例分析等实践环节强化知识的整合。

(六)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

虽然软件工程(会计学)的课程较多且难度较大,但是学科基础知识足以撑起学科的框架和满足未来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应“眼高手低”,更不应该“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没有学到而失去专业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