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数字化加工服务

时间:2023-09-04 16:40:59

导语:在数字化加工服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数字化加工服务

第1篇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数字化建设;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7-0339-01

档案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原生信息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档案信息资源也在急剧的增长,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在档案的收集、保存以及利用等方面,越来越力不从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档案管理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最佳的平台,档案信息化成为了当今时代档案工作的主题,而档案数字化无疑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

档案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数据信息处理技术,将传统的档案介质文件如纸质文件、声像文件转换成数字形式的电子档案。档案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具有高效安全存储、快速传输、管理便捷等优点。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历史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将传统介质档案文件通过计算机扫描及加工处理转换数字形态的电子档案文件;二是实现对正在形成档案文件的数字化,即采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电子文件的直接生成、归档及保存;三是实现档案目录信息的数字化,即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严格规范档案信息的著录标引,科学选定档案目录的数据库结构;四是实现档案内容信息的数字化,即通过扫描、直接录入等方式将档案内容以图像、文本等形式进行数字化的存储。

n案数字化建设从过程角度来说,应包括档案收集整理、存储保管以及查阅利用等全过程。档案收集阶段的数字化涵盖了历史档案的数字化与新型电子档案的建立;档案存储保管阶段的数字化是指采用光盘、磁盘、硬盘等载体实现对电子档案的存储与保管;档案查阅利用阶段的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实现电子档案的高效传输、便捷查询与利用。

2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与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档案信息量越来越大,种类与形式越来越多,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信息时代档案工作的需求。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进行档案信息管理,大力开发和高效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档案管理综合服务水平,已成为当前档案工作发展的关键,而档案数字化是实现这一切的基础。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计算机信息技术正深刻的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人们的生产与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样的,在新时代背景下,档案工作的开展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大量电子档案的形成促使档案工作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可以说,档案数字化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是时代对档案工作的要求,档案数字化管理较之传统的实体化管理无论是在档案收集、保存还是利用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大力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信息时代档案工作发展的迫切要求。

在信息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档案信息获取的时效性与便捷性。数字化档案相较于传统介质档案,获取更为方便快捷,且能够更好的对档案原件进行保护,利用率更高。档案数字化建设能够最大程度满足人们对档案信息社会共享层面的需求,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人们可以快速获取所需的档案信息,且不存在获取时间上的冲突。从档案利用以及档案社会化服务的角度,档案数字化建设必要性不言而喻。

3 档案数字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3.1 档案数字化建设现状

档案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档案局一系列政策标准的支持与引导下,我国档案数字化工作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发展迅猛,许多档案部门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档案数字化工作探索。目前,我国档案数字化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数字化档案规模不断扩大,档案数字化的相关规范也日趋成熟,已经初步形成了档案数字化加工市场,档案数字化的对象从纸质档案已经逐步扩展到了照片、图像、录音、录像、电影胶卷、缩微胶片等各种不同种类载体档案。

在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进程中,政策环境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促进作用。《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根据“统一领导、标准先行、利用优先、分步实施”的原则,有序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进程。各地区也都把档案数字化作为编制本地区的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2006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家档案局联合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档案数字化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被列入试点范围;2010年,国家档案局正式提出建立档案安全保密体系,档案数字化成为安全保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档案数字化作为一项档案基础业务的地位得到了确立。

3.2 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档案部门在数字化建设中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方法,数字化加工环节不断细化,数字化标准不断提高,数字化生产日趋社会化。从发展趋势来看,档案数字化加工由档案部门自主加工开始向社会化服务转变,社会化专业机构的档案数字化加工服务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在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初始阶段,档案数字化多由档案部门自行加工,由于在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设备、规模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不足,档案数字化的质量不尽如人意。在发展的过程中,源于工业企业的业务外包模式被引入档案数字化建设中,将档案数字化业务外包给专业、高效的社会专业服务机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档案数字化的质量与效率。从实践的效果看,这一模式能够有效规避档案部门的不足,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专业性与高质高效,档案部门只需要做好档案数字化的前期准备工作,并不定期进行数字化业务的监督与验收,即可较好的完成数字化的目标。因此,是目前档案部门进行档案资源数字化的首选,尤其是对一些资金、技术实力较为欠缺的地方档案部门来说,这一模式可以说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4 结束语

作为档案信息建设基础的档案数字化,其规模与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败。虽然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已经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历程,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在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的的不足,还需要不断的探索研究,才能最终形成符合我国档案管理实际发展需求的模式。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网络时代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工作特点

目前,图书馆正在由传统图书馆向网络数字化图书馆进行转变,图书馆工作者需要正确对待传统图书馆工作中的不足,接受数字化图书馆的新颖之处。在网络时代,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工作特点如下:

(一)读者服务内容信息化

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遍应用环境中,文献资料的载体形式已经逐渐从单一的纸质书籍转变到了电子存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环境的形成,让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内容得到快速丰富。在网络条件下,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数字化程度加深,社会资源也逐渐融入图书馆中。除了利用图书馆内的纸质图书,还可以根据文献内的内容,了解相关的图书、期刊以及网络数据库资源。

(二)读者服务手段现代化

在过去的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工作人员一般都是利用卡片式的目录或者文章的文摘作为图书检索的工具,通过手工检索为读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现代信息技术让读者服务工作得到简化。图书馆所利用的数据库以及电子期刊与读物,让读者服务工作更加方便。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设备与图书馆管理系统,给读者提供信息检索服务,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检索时间,也方便了图书管理工作。

(三)读者服务形式多样化

在网络环境形成的新时期,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是以读者与用户为中心的。网络的应用,使传统的手工服务方式被摆脱,服务手段不断多样化。在传统的图书馆中,图书的借还与阅览都不太方便。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让图书馆读者服务方式更加现代化,不仅能提供传统的图书借阅服务,还可以实现更高层次的信息加工服务。通过新书通报在网络平台上的以及网络摘要的制作等,开展在线咨询与专题检索服务,让读者更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源。

二、网络环境下创新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对策

(一)改变传统观念,培养服务意识

目前,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大多对读者创新服务没有足够的认识,读者创新服务也没有成为其工作的重点。在网络背景下,互联网技术使得网上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成为可能,进行读者服务需要以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二)以读者为中心,追求个性化服务

图书馆应当树立“以读者为核心”的理念,建立“以读者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对读者服务进行精细化管理,对读者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及时了解读者的意见,对读者的意见进行分析和反馈,建立针对不同对象不同读者的信息文件,为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提供参考,认真研究,提供个性化服务。结合信息文件进行数字图书馆构建,虚拟的网上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探索新的功能和新的信息服务。

按照传统的服务,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基本上是读者自己来解决他们关注的问题。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基本上只是为读者做一些简单的工作。现在,读者层次结构日趋复杂,单纯的馆藏书显然不能满足这些读者的需求。由于信息资源的多元化、信息渠道的快速增长,每一位读者已经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单独从书海中获取信息,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以充分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就要求图书馆提供新的服务,根据每个读者的需求,提供非常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给每一位读者带来便利,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给他们什么,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主要体现。为了满足不同的读者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新要求,图书馆在信息时代大市场中,扩大了生存和发展空间。

(三)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

数据库是一个在线图书馆特色馆藏的书目数据,包括数字图书馆、特色数据库、数据库和地方教学科研数字图书馆资源数据库。21世纪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大力发展在线图书馆,其中包括信息的存储、处理、通信和交互于一体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源、数据库和其他类型的信息知识的有机结合。数字图书馆是一种数字化信息资源,具有多种媒体内容,它是一种高层次的服务机制,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的一种新形式。复合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的基本业务的保持和发展;复合图书馆最大的特点是采用集成化的概念,将传统的书目数据和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和用户界面进行有机整合。复合图书馆的综合检索平台,集成了传统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所有功能和数字图书馆的功能,极大地促进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四)提高馆员素质,引进更多专业性人才

我国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大多素质偏低,很多都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图书馆管理课程的学习。在过去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一直都以书籍管理者的角色存在,负责图书的借还工作。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者更是信息资源的管理者与传播者,也是读者信息使用行为的分析者与利用者。因此,对图书管理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引进专门的人才充实到图书馆管理的工作当中,这类人才一般都拥有专门的图书馆管理知识,拥有较高的学历,具备创新意识。

第3篇

一、绩效评定的意义

绩效评估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中进行自身评价的较好手段之一,正广泛被政府部门和非营利组织采用,高校图书馆作为一种特殊的非营利组织也势必需要采用绩效评估这种方法来科学地评价自身工作和员工的绩效。在过去的工作中,评价图书馆的绩效和工作人员的绩效,没有科学的评估体系和适用于实际操作的方法,往往依据表面现象,凭直观经验和个人感觉,有时候更是流于形式,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对人员和工作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高校图书馆引入绩效评估,可以依据科学计算方法来评价图书馆的职员和工作;对同类型工作进行比较,找到差距,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改进工作;实现绩效评估的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这样不但能在较大程度上促进高校图书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健康的发展,而且能促进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工作能力、工作绩效、职业发展上有一个更好的提升。

二、数字化服务绩效评定的难点

首先,对数字化服务缺少清晰、一致的定义,不同的图书馆对数字资源和服务的理解和政策不同。大多数图书馆虽然建立了网络系统和电子阅览室,但缺乏完善的馆藏数据库和检索系统,对读者的阅读缺少有效的指导和统计能力。读者对数字文献的使用习惯和方法与传统印刷文献有很大不同,这就要求图书馆在整个服务流程中,包括采选、加工、典藏等各个环节,针对数字化服务做出相应的调整。只有在技术和管理制度两个层面都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够对图书馆的数字化服务绩效进行有效考评。

其次,不同的数据供应商提供数据不同。数据资源的渠道繁多,数字信息的时效性大,这就对数字资源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和权威性的鉴别提出更高的要求。数据的录入和加工的格式,以及数据在不同媒体和数据库之间传递的标准协议都要作出详细的定义。

最后,数字化服务对读者和馆员的知识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图书管理方必须精通数字化服务的内容和流程,并有义务向读者介绍推广图书馆的数字化服务。而对于图书馆管理者,如何有效整和传统印刷型和数字化资源,使之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则变成提高图书馆管理管理水平的重要课题。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绩效信息的收集,这就要求评估者在绩效实施与管理的过程中对被评估者的绩效表现做详细的观察和记录收集必要的信息。这样做使评估的事实更为准确,增加了绩效评估结果的说服力。工作中为每个员工建立绩效档案,保留详尽的表现记录,更可以增加评估结果的说服力,让被评估者清楚地看到自己存在的问题。

三、数字化服务绩效评定的基本方法

针对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诸多难点,要对数字化服务进行准确的绩效评估,必须对现有的图书馆绩效评定体系进行完善和丰富,在资源部分指标、文献采选指标、文献加工指标、典藏管理指标以及读者服务指标等各个考评指标中加入有关电子文献和数字化服务的考评内容。例如:目前电子出版物、数据库等多媒体资源日益增多,对传统的印刷型文献为主的馆藏产生冲击。电子文献尤其是全文数据库、电子期刊等,以其出版及时、信息量大、检索快捷和多种信息传递方式等特点,受到读者的欢迎。从满足用户的阅读需求和完善图书馆馆藏量出发,需要在图书馆的绩效评估中将电子文献的采选作为图书馆建设的重点。文献购置费分配比例指标下,也应加大非印刷型文献,包括视听文献、电子期刊和数据库的购买量,以体现采选工作的创新和现代化。在资源部分指标中,进一步完善电子阅览室等设施,增加大型数据库以及防火墙等设备以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数字化服务绩效考评的核心是建立数字化服务评定模式,就是通过互联网技术,采用统计方法,分析用户需求,整和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形成一套合适的考评指标体系。一般可采用三种评定模式,即:对象模式,技术基建模式和网络要素模式。所谓对象模式即数字资料的使用者是发展和收集网络统计量和绩效指标的主要考量目标,这些使用者可能是研究机构、赞助方、主管单位、专业组织或一般资料使用人。针对每群对象,应当考量的统计量有:资讯需求、使用资料的目的、解读资料的能力、采用的渠道以及使用资料的频度等。技术基建模式则更加侧重于图书馆在数字服务中的网络硬件设施的配备,通过不断完善的四个层级的网络资源服务的定义,标定出图书馆在为用户提供数字资源和检索方法上的服务质量等级。网络要素模式是1998年Bertot和McClure所发展的二维架构,其基本想法是数字化的绩效考评是包括多项组成要素的,不仅涉及网络技术、馆藏内容和获取渠道等硬件层面,也包括资讯加工服务、人力和财务的管理等软件层面。ISO11620中对传统图书馆绩效定义为5大类19项指标。5大类指读者认知评定、读者服务评定、技术服务评定、服务推广评定和人力资源的获得和应用评定,19项指标则是5大类的细化。如果将标准引申到图书馆的数字化服务领域,我们可以形成新的绩效指标,如:使用数字图书馆的读者所占图书馆服务人口的比例、数字图书馆所服务人口的资料取用次数、数字图书馆所服务人口每次点阅文件的总数、数字图书馆服务的每次取用成本、数字图书馆文件的每次点阅成本、信息咨询以电子邮件方式传输的比例、图书馆计算机服务站的可用机时站所服务人口的百分比、连线失败站总连线次数的百分比、采购数字图书馆服务占总经费的比例、参加数字图书馆服务培训课程的人数与总所服务人数的比例等等。整和传统的质量管理系统(QMS)、绩效管理系统(PMS)和新兴的数字技术,能使图书馆的管理更加细致、高效,创造更多的价值。

四、结论

一套比较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应是动态发展的评估系统,同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也就是说,体系设立后并非总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图书馆的业务格局和管理模型也不断发展变化,应组成一个小组专门负责对绩效评价的流程和指标体系及时进行相应修订和调整,以期更接近实际情况,使评估指标体系不断完善,评估更有效,统计分析更客观。

参考文献:

[1]国家图书馆发展研究所.转型期图书馆工作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10.

[2]谢先进.论图书馆的绩效评估.图书馆,2005,2.

第4篇

数字图书馆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它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拥有多种媒体内容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是一种新的信息存储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文献信息的利用,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查询与利用服务。数字图书馆与传统的图书馆根本不同在于没有图书馆实体,是一种虚拟的网络实体。它是依靠网络技术、数码存储与传输技术等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和存储供人们查询和利用。

二、数字图书馆建设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数字图书馆缺少关键技术。数字图书馆是一种依托现代高新技术的信息技术集成的工程,它涉及数字化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数据库与分析处理技术等等。涉及关键技术多且复杂,但目前大多数医院的数字图书馆缺少对众多关键信息技术的突破,没有针对目前所在医院数字图书馆的应用背景,缺少对有关信息技术原理和方法的运用,这样就不能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二)缺乏?俗加敕ü娴闹贫ê褪凳?。当前医院数字图书馆在研究和建设数字资源库的过程中,缺少统一的信息交换和使用的标准及法规,这样会导致一些硬件或软件不符合国际标准,产生一些不是按标准格式进行组织的资源库,无法保证日后对数据的转换与衔接。

(三)缺乏多方面知识结构的人才。高素质人才是医院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医院数字图书馆不同于其它部门的数字图书馆,其中的管理人员不仅要求具有较高学历和图书馆方面的专业素质,还应具备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多媒体等方面的知识,但目前医院数字图书馆严重缺乏这些高素质的人才。另外一些管理者的观念较落后,服务手段单一,不能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求。在医院图书馆的服务管理工作中,主要还是被动手工服务,方式单一,不能满足医院不断发展的要求。

三、如何更好地促进数字图书馆建设

(一)建设信息化人才队伍。随着医学界的发展与进步,作为医务工作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顺应时展的特点,积极建设与开发医院的数字图书馆,坚持信息化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创造性、主观能动性相结合。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关键,为了打造一支知识面宽,拥有先进医疗治疗、护理服务理念的高素质工作队伍,医院相关部门应定期举办关于数字图书馆管理的培训讲座及信息化管理培训,医院图书馆管理者也必须积极学习医学信息及医院数字化图书馆管理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充分利用网上医学信息资源。医院需要建立实用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并加强数据库文献资源标准化建设,加大对数字化图书馆资金的投入,改善软件设施,引进成熟数据库、网络信息数据库和专业网络搜索工具,实时跟踪各大医学网站的更新信息和最新研究成果、论文,并注意收集整理和整合,建立符合医院自身实际的资源检索数据库,同时加强与国外医学的交流与合作,汲取国际医学优秀成果,促进自身创新发展。

(三)制定和实施关于医院数字图书馆的标准与法规。制定和实施关于医院数字图书馆的标准与法规,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定有关制度,保证收录的资料、资源符合规范要求,具有合法性,对应各个医学学科范围,保证符合质量要求,避免无用信息和低质量信息对使用者造成干扰,提高用户检索的效率。医院数字图书馆工作者应积极学习并践行《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依据医院实际情况着手制定数字图书馆建设标准规范发展战略与应用指南,建立广泛联合、共建共享机制。

(四)加速医院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促进数字图书馆建设就需要提高对医院图书馆数字化的建设,一方面在网络信息不断发展完善的大环境下要优化馆藏信息资源,加大对数字信息资源的采集力度,统筹利用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大信息空间,保证满足使用者的全方位信息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强馆际间的合作,形成资源互补,同时还应拓展信息服务职能,充分利用数字信息的特点,发挥图书馆自身优势,为医教研究提供优质服务。

第5篇

关键词: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当今世界是以高科技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知识信息在飞速增长,信息利用率已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指标。档案作为历史的记录,知识的载体之一,汇集着大量的信息,且是最原始,最可靠的信息,具有不可估量的开发利用价值。

作为省特级档案室,我院的档案管理已从传统的实体管理向档案信息化管理发展,档案服务职能已从最初单纯的行政服务向全院教职工服务过渡,档案信息资源已成为全院共享的信息资源的一部分。但是在网络化、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开发利用技校档案信息资源是现今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针对档案信息资源丰富,但档案管理方式落后、档案利用率不高的现象,我们认为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新局面,有以下三种途径和方式:

一、建立健全档案组织管理机构

我院于1996年设立综合档案室,并成立了学院档案管理委员会。建立了自院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到兼职档案员的档案管理网络,在全院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层层分工负责的档案管理体系。综合档案室集中管理学院党群、行政、教学、财会、科研、基建、设备仪器、声像、实物九类档案及有关资料。配备专管人员,做到机构健全,人员落实,每年档案工作订目标、有计划,并列入分管领导的工作议事日程,档案工作任务分解到部门,职责明确,建立规范化的制度,归档有范围,立卷有标准,借阅有规定,保密有条例,库房管理有措施,开发利用有目标,这就在细节上保证了档案管理的顺利开展。

二、着力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

在现阶段档案信息数字化的过程中,迫切需要现代化的综合性的人才,他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而且要精通现代网络技术。但从目前情况看,许多档案部门缺乏这样的人才,大部分档案人员现代技术水平偏低,甚至有现代文盲现象。那些从事传统纸质的档案工作者有不少专业领域水准较高,可惜没能及时补上档案网络技术这一课。他们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已渐落后于时代的要求。档案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他们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转换管理理念,适应时展的要求。

(一)改变档案工作者的管理理念。

档案工作者面对信息化的时代要求,必须自觉地从传统的实体管理向档案信息化管理发展。档案工作者将不再像以往那样仅仅提供实体性的档案服务和维护档案的物质安全,他们要意识到自己的首要职责是以最高的效率给档案利用者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在档案工作中,档案工作者应把加工和完善馆藏档案,加速档案数字化建设,以满足档案利用者的需求为工作的主动力。把档案的利用率作为衡量自身工作成绩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档案工作者应开放自己的工作,通过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来推进档案信息化的开发和利用,如实现档案部门、电子文件形成部门和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三结合。

(二)优化档案工作者的整体人员结构和个体知识结构。

针对传统纸质档案工作者对网络技术的陌生,档案部门应引进部分高科技人员,通过他们所带来的计算机前沿知识和档案后台管理技能可以实现对档案的初步数字化和网络化过程。此外,新引进的人员在管理档案的开放性思想和管理高效性思想可以逐步地同化档案管理的落后思想。其次,必须加强对在职档案工作人员的观念和技能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现代化技术、技能的运用,壮大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档案管理队伍。

三、优化馆藏结构,提高馆藏利用效率。

(一)丰富和充实馆藏内容。

充实和丰富馆藏档案是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档案工作者所做的努力,无论是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还是保管、统计、检索等环节,都为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充实、丰富的馆藏是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前提,也是优化馆藏结构的前提。在充实馆藏工作中,档案工作者要注意档案信息资源的系统性,连贯性。在征集范围上应改变以往注重党政机关文书档案的单一性,应扩大到学院各个方面。

以我院为例,学院综合档案室自建立以来,努力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服务方向,紧紧围绕学院的各项工作提供利用和服务,积极做好档案资源优势文章。学院每年都将教学资料整理入档,其中包括各类教案、教学进度计划、考试试题等,并在教学部门协助下,整理出教学库,试题库,为教学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又比如,学院2005年筹备30周年校庆活动,编写《建校30年周年校庆资料汇编》,出版校庆纪念册和创办校史展览馆,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档案材料,将建校30周年的成果进行全面的收集、精心整理汇编成册。这些编研成果,为党政部门、企事业用人单位和大专院校等提供毕业生的准确学历、履历、政治思想表现等证明材料,从而充分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为学校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二)稳步推进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

传统的馆藏档案主要以纸张、照片、录像和录音等形态为主,利用方式也主要是借阅、咨询等,这些纸质的档案信息资源即使再充实,但未实现数字化之前,无法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档案数字化建设,就可突破传统档案利用的种种局限,最大限度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分为两个方面进行:

1. 对现有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对现有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是指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把文字图像转化成数字化形式,主要有两种方式,一为文本录入,一为图像录入。在具体实施数字化时,要制定电子文件标准,规范电子文件格式,充分考虑与现行电子文件的统一及数据的共享,避免因重复建设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2. 加强现行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管理。电子文件只在数字设备及环境中生成,以数码形式存储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等数字设备阅读、处理,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送的文件。在办公自动化系统逐步成为机关公文处理的平台时,电子文件是各部门职能活动的历史记录。现行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是档案信息数字化的主要内容。针对各部门所提供电子档案资料文件格式不一,相互间不兼容的现象,档案管理部门应建立严格的电子文件归档制度。明确电子文件的归档范围、归档要求、归档方法,确保电子文件的归档率。

(三)推进馆藏档案的网络化发展。

第6篇

关键词:服务模式;高校图书馆;网络环境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251-02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图书馆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这就需要图书馆采取各种手段来改变当前的现状,使图书馆在高校里不被边缘化。高校图书馆只有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不断提高改变服务模式,才能满足读者的各项需求。

一、资料与方法

传统图书馆其主要以纸质图书馆藏为载体信息,它的服务模式是纸质图书的借阅。图书馆的藏书以保存为主,充实图书馆的历史沉淀价值,形成了“重藏轻用”的理念。传统图书馆在服务模式、服务理念、服务重点等方面逐渐形成了固有的规律和特点,其服务模式相对单一、简单。

(一)图书馆资源利用率低

图书馆资源利用率低是当前多数高职院校面临的一大问题,高校每年投入图书馆的采购经费近百万甚至更多,来充实馆内各类纸质和电子资源。然而,实际被利用的资源使用率较低,有些纸质书刊被借过几次,甚至从未被借过。随着移动设备的不断智能普及,现在的读者,喜欢用智能手机或电脑来看书,不愿意去图书馆借阅图书。这就需要图书馆加强信息服务的建设,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

(二)图书馆服务方式被动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主要有两种,即“以馆藏为中心”和“以馆员为中心”[1],这种服务方式是等读者上门,所有服务围绕图书馆为中心展开,主要服务方式包括:书刊借还、文献复制、参考咨询等。图书馆满足书刊的日常流通,这种服务方式停留在为读者提供图书借阅等相对简单的服务,无法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三)浅层次参考咨询型服务

传统图书馆以收藏、加工、存储图书、文献、期刊等为载体的信息服务。参考咨询服务也限于提供原始文献,为读者提供馆藏专题文献,而对文献信息的筛选、加工做得很少,所有工作围绕着文献展开,参考咨询的服务层次较浅。其次,当前多数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老龄化,图书馆情报专业人才紧缺,这也是参考咨询提供的服务无法满足各个学科的读者,无法为读者提供高层次的参考咨询服务。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

网络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读者对信息需求的不断增加,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同样需要转变。

(一)主动型服务

高校图书面对师生的各类信息需求,其服务应该转向主动型服务,图书馆的服务应该走出图书馆,面向社会、面向企业,提供上门服务。在做好本馆服务的同时,馆员应主动联系读者,了解需求,主动为读者服务。

(二)个性化需求服务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个性化需求服务发展成为读者个性化的需求服务,不同的读者因专业、研究方向、所处环境、兴趣爱好等不同,对信息需求也不相同。即使是同一读者,也因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学科的交叉渗透,用户自身条件的改变和工作环境等变化,其需求取向也将发生相应的调整和变化[2]。个性化的服务是馆员对读者个性、使用习惯进行分析,读者通过定制、系统推荐,图书馆通过网络平台实时获取读者个性化需求数据,主动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三)多样型服务

图书馆服务以读者为中心,为读者需要的资料,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需要摆脱传统的服务方式,改变单一重复的手工服务,将服务模式从“单一型服务”转向“多样型服务”,开展信息服务的深加工,例如在开发文献资源,为读者提供文献检索传递服务;根据读者的专业背景,提供准确的参考咨询;服务市场化,将图书馆的服务资源推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

(四)智能化服务

随着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图书馆的所有信息资源可以进行交互整合,可以最大程度满足读者的需求。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转向智能化,图书馆信息资源用海量来形容,智能化的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各类智能化的检索平台,针对不同用户,准确检索出读者需要的信息,过滤冗余信息,提高读者的使用体验。各大数字资源提供商纷纷推出了手机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当前大多读者拥有智能手机、便携机等移动设备,通过移动设备读者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图书馆内资源。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变的对策

(一)提升馆员的素质,转变服务理念

通过持续培养出一大批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图书馆馆员,不断深化专业特长并优化馆员的知识结构,继而促使工作效率与成效获得根本性的改观。而人才的培养则是一个相对比较漫长的过程,必须在图书馆的宏观建设计划中统筹安排[3],具体可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学习信息知识,不断提升网络服务意识。尤其是要从信息技术的掌握方面不断优化馆员的知识结构,通过持续化的学习,促进馆员提升其对网络信息分析、甄别、组织与整合等多方面的能力,确保其可更好地担负起面向未来读者的信息资源开发职能,可更加准确而及时地捕捉到读者的需求,并经网络途径为他们提供更为完善的参考咨询服务。

2.坚持定期岗位培训,不断巩固馆员专业特长。在网络的大时代背景下,图书馆馆员不但需具备专业的图书馆学知识,更应具备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文献检索能力,不断充实自己的数据库知识与学校相关主要学科的知识,尽量掌握甚至精通一门或一门以上的外语,继而成为复合型人才。此外,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信息的数量与更新速度,这势必就需要对我们的馆员进行定期的有层次性和针对性的岗位培训,继而帮助其实时更新知识结构。

3.及时掌握科研动向,加强文献检索课的教学。高校图书馆需更加积极地与学校的科研处保持密切练习以及时掌握学校的科研动向,只有这样才能确切地掌握学校读者最真实和迫切的需求,也才能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提供代译代查、课题论证、最新科研动态的信息咨询服务[4];此外,还应加强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继而帮助读者更熟练地更多和更为先进的搜索引擎与技巧,同时也可通过知识讲座等方式,不断向读者介绍图书馆的网络环境技术条件、信息资源及检索技能等相关知识,提高师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强化信息意识。

(二)提高信息化程度,整合信息资源

图书馆信息化,是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开发挖掘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整合信息资源,主要侧重如下三方面[5]:一是环境网络化,加强和完善网络平台的建设,各种图书馆管理系统涵盖了图书馆的各个业务,包括图书的采购、编目、典藏、流通等实现网络化的管理,网络通信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传递的主要通道。二是资源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是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区别所在,图书馆数字化能最大程度整合所有信息资源,读者通过网络可以随时随地阅览图书馆资源,打破了时空地域的限制。三是信息共享,当今的图书馆不再是一个个孤立存在,信息资源的共享是图书馆发展的方向,各个高校都在建设自己特色的数据资源,通过信息资源的共享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与利用效率。

(三)优化图书馆设备,建设新型平台

数字图书馆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加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显得尤为突出,由于软硬件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数字平台系统的可扩展性、数据信息的一致性[6]。数字图书馆平台建设框架如图所示:服务器硬件主要从内存大小和硬盘读写速度考量,网络连接最好是光纤连接,这样能提高读者的使用体验。

数字图书馆部署了各类应用服务器,如图书馆信息服务器,特色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等基本的服务器,分别用来处理馆藏图书信息、电子图书期刊信息、WEB服务应用。针对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各个数字资源供应商引入移动图书馆,读者通过终端移动设备例如智能手机,结合学校的数字化建设,尤其是无线网络的建设,能够较好的与移动图书馆结合起来,通过图书馆专用的服务器就可以访问图书馆中的资源[7];通过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把本馆资源与省内外其他馆的资源能够信息共享通信,当前应用比较成功的是ZADL(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平台,通过ZADL平台可以很好的共享各个成员馆的资源,互补各自的缺少的资源。除此之外,对于图书馆的网络布局要充分考虑到日后的可扩充性,因为随着应用技术的不断深入,读者的应用需求也在随之变化。

四、结束语

满足高校师生读者的信息需求并全心全意地做好高校图书馆各项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最重要的宗旨。而在网络不断深化的大环境条件下,图书馆只有充分意识到信息时代中用户需求的变化规律,继而更好地借助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服务,才能最终实现高校图书馆应有的服务价值。

参考文献:

[1]盖天赋.论高校图书馆信息化[J].科学大众,2013(1):147-147.

[2]习万求.网络环境下用户需求与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图书馆,2009(1):78-80.

[3]朱雁.浅谈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3(5):71-72.

[4]杨楠,秦小燕,等.图书馆如何应对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会与挑战[J].图书馆建设,2012(1):85-86.

[5]李媛.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的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1(3).

第7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服务质量

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趋势。信息资源数量的增多,把信息资源服务的质量问题提上了日程。电子信息资源作为现代信息资源的主要形式和种类,是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因素,也是国民经济基础之一。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各高校图书馆也都不同程度地配置了电子信息资源。而如何有效地配置电子信息资源、简化检索方式,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用户,是值得图书馆工作人员深思的一个问题。

一、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即从时间、空间、数量三个方面,尽可能保持运行在网络中的电子信息资源的全面性、完整性、连续性,特别是要重点保证与学校学科建设密切相关的重要文献信息以及学校特色资源的系统性,以满足读者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2,针对性原则。高校图书馆通常拥有学生(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教师(讲师、副教授、教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多层次的读者群,在进行电子信息资源配置时,应以满足高校读者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针对性是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配置时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

3,质量保证原则。电子信息资源配置的质量与信息本身的质量密切相关。高质量的信息是赢得读者信赖的前提,因此高校图书馆在电子信息资源配置中应充分考虑到信息产品的质量问题,并将信息产品质量问题放在首位。高质量的电子信息资源会赢得更多的利用率,也会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合作性原则。在进行电子信息资源配置时,各高校图书馆应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合作,立足整体,放眼全局,以大局为重,相互配合,互补余缺,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形成完整的电子信息资源体系,从而实现广泛的资源共享,提高电子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使其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

二、整合馆藏资源,简化检索方式

目前图书馆在保存大量印刷型文献的同时,也在逐年增加电子资源的购置量,使馆藏资源中印刷型和电子型共存互补。因此整合馆藏资源,建立统一的检索平台,实现跨库检索是图书馆提高电子资源利用率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它将使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跨上一个新台阶。

1,电子资源的著录。现在图书馆大多采用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如南大汇文、深圳ILAS、北邮MELINETS),对印刷型文献进行编目管理,但对电子资源的编目相对做得较少,而要实现整合,必须首先解决著录问题。为了确保编目数据的规范性和统一性,电子资源的著录格式也必须严格按照著录的要求实施,同时还要对CNMARC中有关电子资源的字段进行选择性录入;对随书光盘还可先将这些资源制成光盘数据库,而不必另做MARC数据,只有在相对应的印刷型文献编目时才将光盘信息进行揭示。

2,资源的整合、检索。要将电子资源信息与印刷型文献信息整合,形成一个完善的图书馆集成书目数据库,图书馆经常采用的整合方法是在MARc记录中增加相应的856字段(网络资源标识字段),用以存放获取电子资源实体所需的信息,使电子资源和其相应的其它载体类型的版本进行链接。从而使读者通过OPA C馆藏书目查询系统就可以同时检索出馆藏印刷体文献和电子资源信息;对于部分同时拥有印刷体和电子版的文献资源,可以直接点击提供链接实现在线阅读或下载,读者还可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和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3,建立资源导航,实现跨库检索。由于不同数据库集成开发商采用了不同的数据存放格式和信息检索技术,给读者利用数据库资源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组织,屏蔽不同数据库资源之间的异构性,把各个异构数据库资源整合起来,集成面向读者的统一检索平台,实现电子信息资源的跨厍检索(一站式检索),是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内的检索系统(CALIS资源统一检索平台、汇文一站式文献检索系统、同方USP统一检索平台等)已实现了部分电子资源的跨库检索,而更多的整合技术仍然处于发展阶段。随着校园网的不断完善,数字图书馆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资源终将成为高校师生教学科研活动中的主要信息资源之一。

三、拓展电子信息资源服务能力的方法

第8篇

【关键词】现代图书;管理模式;服务模式

现代图书管理观念是“以人为本”,以图书管理人员的自觉服务为特征。从“为读者服务”转向“协调、合作、共享”.主动寻找图书信息服务市场为本质的观念。同样是服务,但其本质的内涵已经不一样了。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积极主动地寻找服务,这就根本上改变了服务的方向,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客观.上必然促使图书管理服务的水平提高。牢固地树立积极主动的服务的观念.可以冷静客观地正视传统图书管理存在的弊端,大胆进行图书管理改革,构建现代图书管理新体系,推动图书管理发展。

1.现代图书管理特征

1.1信息网络化是现代图书管理发展的趋势

知识经济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基础上,依赖于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力资源。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要有极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金球信息数字网络化时代,人们要有极强的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知识经济和网络信息技术时代条件下,一系列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化技术应用到图书馆中,图书馆也要面向全社会提供联合化的信息服务。将自身转换成为多功能的现代信息中心。图书馆肩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社会教育的职能。一方面.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社会成员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终身教育成为世界趋势。图书馆公益性、公共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能贴近群众、服务社会,社会上每一位公民都可以在这里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平等地、随心所欲地进行终身学习。所以现代图书馆不仅仅被誉为“大学的心脏”,而且会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必将成为“社会的心脏”。传统图书馆正在被网络化、数字化图书馆代替。

数字网络化建设是现代图书管理发展的主体方向。我们不是不要传统图书馆,不是全盘否定它,而是要使它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馆藏资源信息化和社会信息资源馆藏化,图书网络与科技、教育’、经济网络实现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信息资源效益最大化,这是现代图书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1.2高素质的图书馆员成为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

现代网络化、数字化图书馆中馆员的工作也不再是简单的借借还还,服务工作已由单一、被动转向了开放、多方位和主动。图书馆员要真正担当起信息专家、信息向导、信息管理者、信息顾问、系统专家等角色。他们既是图书馆员。又是知识经济的参与者。这就需要图书馆员必须具有较强的现代信息意识和广博的专业知识,要有极强的洞察力、创造力,灵敏思维和强烈的事业投入精神。从“图书保管员”变成“信息领航员”和“信息工程师”。美国的图书馆学专家迈克尔?戈曼就提出:“图书馆拥有三大资源,一支由训练有素和知识渊博的图书馆员和其他图书馆工作者组成的队伍;馆藏;供检索馆藏使用的书目控制系统。”在美国,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5%来自图书馆的建筑物,20%来自信息资料,75%来自图书馆员的素质。可见,优秀的图书馆员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

2.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

2.1开放型的服务方式

现代图书管理效益是以信息的流通利用为其唯一标准。要突破以馆藏量为标准的陈旧落后封闭观念的影响。图书管理就是要以新的方式组织、控制、选择、传播信息,建立辐射型的开放服务系统,在信息的采集、加工、组织、服务方面,面向网络环境。例如:国家图书馆利用网络环境和设施,在电子阅览室开展各项网络信息服务。每天上网浏览图书的读者已达5060万人次,是每天来馆读书的读者的几十倍。

2.2适当的市场服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要提高自我生存的发展能力.必然要大规模改造硬件条件。数字化发展,硬件要先行。首先,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其次。要建设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如多媒体阅览室建设及书(刊)厅电子化建设,最大限度为读者提供扫描、拷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务。传统图书管理是社会公益服务台.国家投资毕竟有限。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现代图书管理在完成公益的同时。适当开展各种类型的市场信息服务.已经得到社会和读者的认可。

2.3服务方式主动化

现代图书馆,要发挥出自身的社会职能,必须走出其固有呆板的陈旧模式,直接面对社会的信息需求,上门服务。工作人员要主动与用户联系,了解需求,采用新的服务方式,主动为读者服务,主动与大中型企业联系.了解信息需求,编辑专题剪报,提供信息服务。如清华大学图书馆,聘用专业人员为学科馆员,提高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质量,主动为教学科研服务。

2.4多样

现代图书管理服务已经从单纯服务型转变为服务经营型,以市场需求和用户需求为中心,摆脱传统单个、重复、被动、琐碎的手工服务。现代图书管理开展信息的深加工。如代查、代检索、代翻译、代办手续、代复制、联机检索、光盘检索、联机目录查询、网上专题信息服务等,图书馆员由传统文献资料的收藏者和提供者,变为现代信息产品的开发者和传播者,工作所涉及的范围更为广泛。

2.5智力型劳动服务

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顽现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现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例如国家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人员在网上提供各种类型的文献信息.为各种专业网络公司提供专题信息。信息服务人员已经从简单的劳动转向智力型劳动。

2.6信息企业型服务机构

现代图书馆.是围绕着信息来开展经营活动,以生产和经营信息产品为主,原有的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等机构,要由单纯公益型向经营型服务转变。现代新型的图书馆,就是以经营为主新型的信息服务机构.例如:中国科技信息所的万方数据公司等。

3.结束语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加快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以及公共信息资源共享趋势的到来,现代图书馆管理正面临机遇和挑战。在培养高素质管理技术人员的基础上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结合起来,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有力保障.改变服务模式是其发展的前提。展望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在数字化信息时代,与国际接轨的脚步正在逐渐加快。

【参考文献】

第9篇

由单一型服务向多样型服务转变。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现代档案馆以用户为中心,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摆脱了传统的服务方式,摒弃单个、重复、被动、琐碎的手工服务,把服务模式从“单纯服务型”转变为“服务经营型”,服务方式多种多样,如动态服务、双向服务、横向服务、层次服务、柔等,甚至把服务推向市场,开展信息的深加工。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的公共档案馆、专业档案馆、学校档案馆等机构从单纯公益型向以公益型为主,经营型为辅的服务机构转变。档案馆提供信息资源的范围和载体更广泛,由从档案资料的收藏者和提供者,转变为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开发者和提供者。

由一般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档案馆个性化服务,是指以承担区域性社会档案信息管理与服务职责的各级各类档案馆,依托自身馆藏,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进行的具有服务对象具体、服务内容专指等特点的档案信息利用服务方式。在学校档案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树立一般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理念是时代进步所趋。广大师生迫切希望能够及时、快捷、方便地获取多样的、完整的、一体化的、全方位的专题信息知识。因此,我们要抓住数字档案馆建设契机,推进档案信息个性化服务。要对档案信息个性化服务的目标、过程与机制进行设计,并不断发展完善。

档案馆服务创新的思考

1.转变服务观念,树立主动服务理念。档案馆是学校的信息中心,是学校师生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必须营造良好氛围,在抓好学校档案馆的现代化、电子化、数字化建设同时,强化档案馆员工的服务意识,提升档案人员的全面素质,使得学校档案馆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满足学校师生和社会人士的学习要求。网络环境下,档案馆的访问者服务工作实现一种全方位的“智能化”信息服务,提供的是“信息块”重组、信息导航能力。因此,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是传统档案馆向现代档案馆转变的重要标志,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各种形式主动向外宣传报道介绍室藏的档案内容,主动了解用户需要,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师生和社会人士沟通、交流,尽快地建立学校档案馆用户交流系统,了解学校师生和社会人士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以此改进信息服务质量,调整档案馆的信息提供和网上资源布局策略。

2.全面提高档案人员素质,提升服务质量。在网络环境下,衡量一个档案馆地位不再是以规模大小,馆藏数量和人员配备多少为标准,而是取决于档案馆所提供的服务是否现代化、多样化、高效化和社会化等因素。而对于档案馆管理人员的智力、知识、技能等综合因素是决定这个档案馆服务质量好坏的关键。因此,加强对档案人员素质培训,努力培养他们敬业爱岗、热心服务、积极进取、求真务实,不断创新更直接、更有效的服务方式,真正把为广大师生服务作为档案工作职责,深入了解利用者档案要求,主动热情地提供服务。故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档案人员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1)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2)要具备适应档案工作需要的理论与实践的知识;(3)熟练地掌握计算机语言;熟练和迅速地开发与研究网络资源的能力和为用户提供特定领域信息鉴别能力;网络管理、网络导航、网络咨询、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及采集提供、分析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4)要具备高度的法纪观念,严格遵纪守法。档案人员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档案法规和党的纪律,规范自己的行为;(5)要具备高度的安全意识;(6)要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3.利用现代化手段,提供帮助,提高技术服务。学校档案馆计算机网络、光盘、各种类数据库和软件等的使用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很多用户在使用时无从下手。为了让广大师生更有效地利用学校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应该加强对师生们相关知识的培训:一是开展档案检索知识培训,培养用户对档案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二是开展电子资源、网络知识的教育培训活动,使用户能够自我服务。如举办相关讲座,向用户培训信息检索与如何利用等知识,讲座的内容可以是计算机信息检索入门、因特网联机数据库检索等,掌握各种搜索引擎的应用方法。网络环境下档案馆进行档案检索、利用的手段较为齐全,标准化程度较高,档案管理员可以通过网络建立学校档案馆之间的馆际互借、馆际协作,实现联机编目、互借、检索,使学校档案馆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如,进入某学校档案馆的主页就可以得到有关学校档案馆的介绍、馆藏档案资源布局、流通情况信息,还可以进行该馆资源目录、主题词的查询工作。

4.开展个性化服务,创建特色服务品牌。学校档案馆主要是为学校师生服务的机构,因此必须在信息查询、检索导航方面提高水平,以满足师生的需求。网络环境下,只有掌握了各类用户的需求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为特定用户群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档案人员在用户资料收集工作的基础上,应结合档案部门的实际情况,慎重进行用户群的专业所属性质的分类。个性化服务是学校档案馆服务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充分考虑用户的个人特点和独特的信息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网络环境下,广大师生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再满足于不断检索出来的档案线索和大量的原始信息,更希望档案馆能提供经过分析加工后的综合性的甚至包含知识内容的增值信息。服务方式的细腻化、个性化、层次化,大大促进了档案馆服务质量的提高,而且也使学校档案馆更具吸引力,产生更好地为服务学校培养学生的隐形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