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产业扶贫的难点

时间:2023-09-04 16:41:00

导语:在产业扶贫的难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产业扶贫的难点

第1篇

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中国经济新方位的概念,这在全党、全国人民聚焦扶贫攻坚的新年头,非常重要和及时。

截至2015年底,按照2010年制定的年收入2300元为贫困人口的划分标准(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约为2800元),全国还有贫困人口5575万。同时,我国农民年均可支配收入为11422元,其中上海最高为2.3万元,为全国贫困人口划分标准的10倍。这说明我国不仅有城乡收入差异,农民之间也有贫富收入差距,且差距甚大。

现阶段,扶贫工作既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也是符合中央提出的新理念、新方位、新思路要求的关键,其难点就在于农民尤其贫困地区农民。因此,如何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解困,至关重要。

金融支撑成为首要难点 我国服务“三农”目前主要还依靠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农发行、邮储银行等机构,规模和覆盖面可谓杯水车薪。

首先,产业扶贫是关键。不论是解决5575万现有贫困人口,还是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最重要的都是产业扶贫。

可以说,产业扶贫是解决绝大多数地区贫困问题的最根本出路,其他包括移民搬迁、社会保障兜底、教育扶贫等,均应该是产业扶贫之外的其他选项。而产业扶贫的重难点,是农民发展生产普遍缺乏信J支持。

2006年前,农民普遍反映我国农业税赋不合理、负担重;2006年取消农业税赋制度后,无论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90%以上的农民都反映称缺乏发展现代农业的资本金,充分说明了人、地、钱三者在“三农”发展中的重要性――“人”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地”指加快农地流转,“钱”即指需要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包括价格政策、补贴政策、投入政策、用地用电以及及时配套金融保险政策。金融支撑成为首要难点。

其中还存在配套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例如,当前急缺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和农业保险体系,用以规范和增强农民的诚信意识、行为。

借钱不还,可能是“三农”金融中一个屡见不鲜的难题,导致一些银行的贷款意愿受到影响,这就需要农业保险体系快速跟上。但现阶段,农业保险中不动产保险相对容易操作,例如种植业如果遭遇洪涝灾害,索赔则较为清晰明确,而家畜等活体保险却很难定损,容易产生诚信问题。

因此,产业扶贫、精准扶贫都亟待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和农业保险体系的完善,尤其是农民征信体系的建设,将极大推动金融系统对各项扶贫工作的支持力度。

需高度关注三大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的金融需求与改革开放初期全然不同,需要高度关注三大变化:

一是金融需求呈多元化发展。早年,贫困地区农民发展产业就是简单的借钱、用钱,但如今却囊括了质押、抵押、金融租赁、保险,大型农业企业上市等多层次金融需求,走过了从单一信贷变成多元信贷及衍生品需求的历程。

二是需求主体发生改变,从普通农民发展成了多元化新型经营主体。数据显示,全国2.6亿农户中有2.3亿拥有承包地,其余3千万是牧民、渔民、林农,过去这就是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的全部主体。但现在,在此基础上增加了87.7万家庭农场,175万家合作社(平均每个行政村有3个合作社)以及35万家产业化经营组织,其中12万家是龙头企业且有1245家是国家级龙头企业。因此,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成为了新的金融需求主体。

三是金融业本身正在经历变革,其中“三农”金融又包含了三方面变化:

其一是小额变大额。农民早期的金融需求通常是小额、短期,但借贷主体增加了家庭农场、新型合作社等机构之后,单笔信贷额度大多上升到数万元、数十万元乃至数千万元不等。

其二是短期变长期。当前,“三农”信贷需求普遍从早年根据农作物种植周期而定的短期、超短期融资,逐渐拉长至一个种植周期或者一年,从短期、小额信贷逐渐转变为了中长期、大额化的需求。

其三是交易方式发生改变。过去表现为单一的实体柜台交易,如今扩充到互联网线上交易,其中有机遇也有风险,需要高度关注。

适应新变化

那么,面对这一系列新变化、新趋势,应该如何顺势而为?

这将涉及两方面工作:一是供给层面,需要国家财政和商业银行给予更多支持;二是需求层面,需要各领域、各机构顺应新趋势,做出三大创新――机构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

首先是机构创新。通过分析发现,全球其他国家尤其发达国家,几乎很难完全依靠商业银行来覆盖“三农”,均由专门的农村金融机构来提供服务。例如法国、日本和美国,要么是政府主导的补贴型借贷体系,要么是合作型金融体系。但在中国,尽管有农业发展银行这一政策性银行,但其业务面却长期受到限制,之前多从事粮棉油收储业务,近期才开始衍生到其他金融服务领域。

当前,我国银行机构分为“三大体系”: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主要是各类信用社,但它们近期纷纷申请成为独立法人,谋求商业银行身份和盈利渠道,这就意味着信用社体系在逐步非农化,真正的合作金融在我国并不存在。

我国服务“三农”目前主要还依靠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农发行、邮储银行等机构,规模和覆盖面可谓杯水车薪。加之服务成本高昂,一些商业银行积极性不高,即便开展相关业务也更多是为了获得国家的扶贫再贷款、降准政策和监管绿色通道。因此,应该考虑成立专门从事“三农”业务的金融机构,由政府在监管和税收上给予特殊补贴,做出重大的制度创新。

其次是产品创新。地方上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一些网贷机构更是创新了农地经营权抵押、农机具抵押等产品。

例如,黑龙江的农民以200万元买拖拉机就应该能够抵押,或者应该探索金融租赁模式来解决农民买不起拖拉机的问题,多在贷款抵押物方面大胆创新。现阶段,我国已有291个农地经营权、农房抵押试点县,试点推广在东北地区意义尤其重大,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尤其显著。此外,能否探索以生猪作为中型农企的贷款抵押品?能否建立银行与农户之间承担信用担保和抵押品流转作用的中介平台?这其中可探索的空间相当大。

第2篇

关键词:金融扶贫 贵州 对策研究

一、引言

金融扶贫是国家政策扶贫的重要内容、有效环节和配套手段。近年来,贵州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但由于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贵州扶贫开发工作任务艰巨,面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也最重。金融扶贫是相对于精准扶贫的概念提出的,是贵州扶贫开发的重要环节甚至是重中之重,特别强调对特定对象的金融服务攻坚。目前,贵州金融扶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小额信贷工具扶持贫困地区农户生产和经营,助其摆脱贫困。目前国家逐步加大了金融支农力度,对金融扶贫模式也给予了充分重视,金融扶贫被提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从目前金融扶贫的现状来看,却存在诸多矛盾、困境和问题。鉴于此,本文梳理了贵州金融扶贫取得的成效及难点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贵州金融扶贫的对策。

二、贵州金融扶贫的现状及难点

贵州是我国贫困面比较广、程度最严重的省份之一。近年来,贵州大力推进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推出了扶贫惠农工程,利用金融手段促进扶贫开发事业的发展。一是建立了金融扶贫机制,初步形成政府主导、人行推动、金融机构参与的工作机制,推进了金融服务的联动供给。二是推进扶贫金融产品创新。对不同区域和产业推出了不同的支持策略和工作措施。三是加强政策工具运用,实施政策资金倾斜,积极落实对农产品农贸贷款的利率优惠政策。四是配合财政政策推出一系列的金融扶贫优惠政策。五是推动普惠金融落地,推进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不过,贵州的金融扶贫工作目前仍面临扶贫任务重、现有县域金融组织体系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配套机制有待健全、金融产品创新少等问题。整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难点。

(一)金融机构网点分布不足

目前贵州省区域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只在大部分县设有分支机构,乡(镇)一级、村一级机构较少,扶贫参与度低。邮储银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网点虽多,但可贷资金有限,更多扮演了从农村地区吸储的功能,真正反哺农村作用不大,扶贫力度相对较弱。

(二)金融产品供给与扶贫需求不相适应

目前,贵州贫困地区的信用贷款对贫困农户的覆盖面小,而抵押担保贷款又不适合贫困地区的农户,再加之县域担保机构发展不足、政策性农业保险尚处于萌芽状态,目前实际的扶贫金融产品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扶贫效果有限。

(三)目前金融监管制度设计有待完善

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下监管人员一般不熟悉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同时,因监管链条过长,监管机构通常有规避风险的冲动,对农村金融市场准入设置了十分严格的限制,金融机构扶贫的积极性不大。

(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现行统计指标体系不完整,无法统计金融扶贫的实际情况,采用的“涉农贷款”等指标粗放,无法准确反映对贫困农户及贫困地区产业的支持情况。

(五)政策规范性及引导力不强

目前,贵州乃至全国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普遍偏紧,缺乏全国性扶贫机构,缺乏特殊的财税激励政策以支持专门服务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再加之支农再贷款配套政策粗放,引导力不足。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考核力度也不足,扶贫贷款贴息和风险分担机制尚未建立,商业银行自身也没有制定专门的金融扶贫细则。

(六)政府扶贫与社会分类管理的矛盾日益凸显

贵州扶贫工作以政府为主导,但各地贫困人口的分布状况具有复杂性,贫困人口的返贫因素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社会参与扶贫分类管理有必要加快推进,但金融精准扶贫分类管理还不成熟。

(七)扶贫观念有待革新

目前,贵州扶贫工作强调的是常态化的脱贫致富,而不是救济式“输血”,注重的是“造血”实现内生转型。但地方在行政扶贫中还存在“短”“平”“快”的现象,返贫的问题突出。因此,扶贫观念有待进一步革新,而未来也需要将精准扶贫作为长期的任务来坚持。

三、新时期贵州金融扶贫的政策思路

即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扶贫也不是金融资源的完全市场化。尤其是我国二元社会体制下,农村金融市场风险成本高、利润低,因此金融扶贫应该在国家的统一政策下进行,比如要与财政支农等政策做好协调,并兼顾可持续发展,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体系。

(一)金融精准扶贫的第一步是精确识别,并在此基础上加强联动帮扶和管理考核

精确识别是通过制定地区相应的识别标准准确地将对贫困农户进行分类。联动帮扶是强调各方金融力量的普遍参与,包括一对一的结对帮扶。管理考核更强调扶贫开发中的定向监测和金融扶贫量化考核,以确保金融扶贫真实有效。

(二)金融扶贫的主体是金融机构,但是离不开政府的作用

例如,国家和地方政府在金融扶贫中首先需要明确投放比例问题,同时建立考核机制,引导参与扶贫开发。同时政府承担着制定相关政策的责任,应该在税收优惠、担保制度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另外,政府还需要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的体系,例如要充分发挥好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建立农村保险体系,并注意保险与信贷的协调配合。最后,政府还需要加快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征信体系,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三)要持续推进涉农金融机构改革,增加金融供给

目前金融扶贫很大的问题是在金融机构,尤其是农信社等涉农机构。要持续推进农信社改革,完善治理结构,增加助农贷款比例。要加快农银改革,使之发挥更强大的金融支农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

第一、思路扶贫要先行。困难企业要实现脱贫致富,必须要有正确的战略发展规划,选准发展项目,理清工作思路。也就是说,要从战略层面去考虑扶贫,引导困难企业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建立和优化适应市场需求、适合自身实际的支柱产业。大方向选对了,才不会走弯路白忙活。近年来,区局从全局的战略高度统筹谋划,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为各困难企业指明了发展道路,确定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并扶持上马重点项目。我们欣喜地看到,困难企业以区局的战略部署为指南,将工作思路具体化、明细化,积极整合现有资源,优化产业结构,真抓实干,努力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转机和生机。

第二、观念扶贫要注重。困难企业中,悲观、消极、畏难情绪严重,等靠要思想大有市场。为此,思想观念扶贫犹为关键。必须注重引导干部职工彻底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正视眼前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树立信心,鼓舞士气,振作精神,努力奋斗。思路决定出路,行动源于信念,只有更新观念端正思想,迎难而上,干部职工团结合作,全力以赴搞建设谋发展,才有可能打赢脱贫致富这场攻坚战。

第三、人才扶贫是保障。由于种种原因,困难企业职工队伍年龄普遍老化,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极为缺乏,人才断层现象非常严重,这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最主要的阻碍。区局安排优秀中青年干部到困难企业挂职,正是实施人才扶贫的重要一环。实践证明,挂职干部能够将原单位好的工作经验带去,以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出点子,想办法,抓生产,积极推动扶贫项目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挂职单位工作的开展,挂职干部本人也从中得到了锻炼和学习,提高素质增长才干。人才扶贫的成功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继续发扬,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中青年干部挂职扶贫的长效机制,为扶贫工作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第四、扶贫工作应从职工的切身利益抓起。扶贫帮困不是空洞的口号,不是形象工程,而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发展工程。扶贫要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要从职工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抓起,设身处地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引导和帮助职工优化产业发展生产,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帮扶工作所带来的实惠和变化,争取得到职工的理解、配合和支持,从而打开帮扶工作的新局面。

第4篇

实施生态扶贫,发展生态经济,是广西实施精准扶贫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这是扶贫开发的思路创新。广西是中国西南岩溶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区岩溶区土地面积800万hm2,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5.2%,涉及10个市、77个县(区)、779个乡镇(林场);石漠化土地面积233.33多万hm2,集中分布在珠江上中游的红水河、南盘江、左江、右江流域。广西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石漠化地区面临着生态恶化与贫困交织的发展难题,是全区生态建设和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基于石漠化原因,实施生态扶贫,发展生态经济,是将扶贫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的扶贫方式,是实施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的精准扶贫的必然要求。

实施生态扶贫,发展生态经济,是广西可持续脱贫的客观要求。如何巩固扶贫成果、杜绝返贫现象,是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必须重点关注和加以解决的问题,可持续脱贫战略因此应运而生。实施生态扶贫,通过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植被,减轻贫困地区的环境负荷,打破其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通过增加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产品供给,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通过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这些都有利于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实现可持续脱贫。

实施生态扶贫,发展生态经济,是广西扶贫实践的成功经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开展农村扶贫开发,广西也在特定的环境下开始扶贫实践的探索,由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走出了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实施生态扶贫工程,发展生态经济,将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态环境与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结合起来,取得扶贫开发的巨大成就。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要在总结借鉴这一好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实现保护生态和扶贫开发双赢。

实施生态扶贫,发展生态经济,应把“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作为方向,坚持资源永续利用、开发与保护并重,在保护生态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生态。

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和建设,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扶贫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才能巩固环境脆弱地区的扶贫效益。一要充分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各种手段,加强生态环境管理,限制贫困地区人口损害生态环境的活动。限制对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引导人们的亲生态行为,减少人们生产生活对环境的排放。二要用好用足用活国家有关生态建设、西部大开发等方面的政策,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珠江防护林工程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实施以封育保护为主的生态自我修复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加强村屯绿化,增加森林植被,进一步改善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构建林区立体复合生产模式。这几年,广西各地发展林下养殖、林下种植取得的成效,证明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完全可以实现共赢。一要大力发展林下养殖。利用林下具有的空气新鲜、遮阴避阳、气温均衡、场所空旷自由和可采食的青草、树叶、果籽、昆虫等丰富的优势,养殖优质畜禽。同时畜禽入林既捕食害虫,又制造有机肥,反哺林木生长,能解决广西农村人畜混居问题,整洁美化村容村貌。二要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广西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相当于全区耕地总面积1.5倍,目前林下养殖仅占一部分,发展林下种植有很大空间,前景可期。广西的石山地区历来有“中草药仓库”的美称,气候条件适宜种植铁皮石斛、灵芝等名贵中草药,其收入相当可观,是一种有高效扶贫效应的生态经济,可进一步推广。

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和扶持环保型产业和龙头企业。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原理设计的一种生态经济形式,实施生态扶贫,发展生态经济,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首要任务是培育符合地方优势的生态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坚决执行国家规定的关于生态产业和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结合广西实际出台一系列发展循环经济的优惠政策,在立项环节、建设和生产环节和消费流通环节等方面给予支持,使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迅速形成气候。选定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产业和区域作为示范点,选取一批带动作用强、具有发展潜力的生态型企业作为龙头企业,加大科技、资金投入,进行重点扶持,重点建设。

第5篇

【关键词】:林业扶贫;民族地区;扶贫路径

【引言】:一直以来我国的发展中都在寻求共同发展的方式。林业扶贫是扶贫工作中的重要组成形式,对国家的扶贫工作开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我国林业扶贫在当前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面对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仍然需要不断的加以重视,采取新的方式来优化扶贫,从而促使我国的林业扶贫工作得到更加稳定的实施。下面将对林业产业实现民族地区扶贫的路径进行详细的讨论。

1、林业产业扶贫工作开展的难点

1.1任务重难度大

我国的贫困地区多为“老、少、山、穷”地区,贫困人口众多,并且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情况恶劣,经济发展水平受到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自然整体水平也比较低,基础建设滞后,基本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1]。实施林业扶贫工作不仅要解决生态环境上的问题,更加要进一步的解决当地经济发展问题以及民生问题。而当前阶段我国的立地条件较好的山区基本上已经按成林业建设,其余的都是一些偏远地区或者土壤条件自然环境差的地区,提升森林覆盖面积是极为困难的,农民的致富增收也较为困难。

1.2基础产业薄弱

首先,我国的贫困地区林业产业价值链比较短,基本上还停留在林业属于第一产业的思想上,因此经济利益也难以提升,当中所包含的科技含量较低。其次是贫困地区原有的资源主要为依托第三产业发展的资源,当前也基本上处于一种开发的初级阶段,从基础设施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来看当中比较粗放化,体制创新力度不足[2]。而林业第三产业的其他项目,例如林业身体服务以及林业管理岗等这些服务类的工作也基本上没有开展。简单来说从整体上看林业扶贫产业市场的发展能力十分的弱,对此仍然需要不断的加强,以便于能促使扶贫产业得到持续性的进步。

1.3专业人才缺失

大多数的扶贫地区都属于地域偏远的地区,无论是林业科技还是专业技术人员等方面都比较缺失。由于距离城市比较远,交通不发达,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聘用费用高,从而导致了林业科技服务的质量始终难以提升。贫困地区林业获取专业的林业知识主要靠传统的经验和一些其他的途径所流传的知识内容,因此在先进性上比较差,给林业的生产管理带来了严重的阻碍。

2、林业产业实现民族地区扶贫的路径

2.1鼓励居民退耕还林

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中要想实现利用林业产业扶贫,那么首先应当对当地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并积极的实施推广林业产业。对此,首先要做的就是鼓励居民退耕还林,在保证家庭的正常需要基础上,将一部分田地归还于林业用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农田的舍弃会给居民家庭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政府部门一定要根据国家的规定给予居民一定的补助,同时还应当考虑到实际的居民家庭情况,如果在一个家庭中没有经济来源或者劳动力,那么应当将补助按照每月发放的方式来进行补助,以便于满足正常的生活需要。

2.2推广林业技术

长时间以来民族地区的林业科技技术培训都是关注的重点内容,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较为偏远,因此在林业发展中也容易出现一些困难现象。因此,在对居民进行鼓励林业发展滞后还应当持续的推进相关的科学技术培训工作[3]。在进行扶贫的地区应当首先建立起相应的科技培训班,并由专业的人员进行种植技巧和科技管理的方案讲解,促使居民提升知识性和技能性。

2.3对贫困地区投入大量科技引入投资

民族聚集地之所以贫困主要就是因为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因此面对这样的问题,一定要积极的采取措施对此进行控制。相关资料显示,很多的少数民族地区及农民对于林业产业的重要性都缺少认识,同时也没有相应的科学技术来作为发展的支撑力。再加上民族地区的经费缺失问题,导致科学技术的引入十分困难。因此,在推进林业科技的同时还应当重视起前沿技术的引入,这样才能更好的吸引外部的投资加入。这方面的工作开展最好由政府出面,以此来提升投资者的信任程度。此外,还应当尽量的解决民族地区的交通问题,保证林木资源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合理的利用,减少贫困现象的出现。

2.4加强林业管理

林业管理工作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保证了充分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基础上,提升整体的质量和效率最为关键的就是管理工作。一般来说民族贫困地区的居民年轻劳动力都会选择外出打工,家庭中经常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甚至还有伤残现象[4]。在这样的家庭中还需要进一步的采取措施进行帮助。对此可以在贫困地区设置好相应的林业管理站,定期对林业发展问题和现状进行查看,同时要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其中尽量的以科学化的方式来对林业进行管理,促使产业质量能不断的提升。此外,在实施监管的过程中还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发展状况来进行相应的监管制度建设,只有促使整个林业产业处于一个系统化科学化的状态下,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这不仅能帮助贫困地区的居民提升生活质量,更加能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稳定发展。

2.5引入现代化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的先进技术,这也要求相关的林业管理人员要有效采取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来实现林业的生产管理。基层林业技术人员要掌握现今的林业生产技术,并且将其告知林农,能够让技术人员对林农进行培训,让其掌握林木深加工技术,从而来不断提升经济效益。同时能够让林业化进行村寨,从而来带动林业产业的生产与进步。

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地区扶贫工作开展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还需要不断的对此进行研究和分析。林业产业对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是国家十分重视的而工作,对此还需要加以重视,积极采取措施促使扶贫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胡东.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6,(04):45―49.

[2]戴占山.试论植树造林的方法与意义[J].现代农业研究,2016,(03):46―63.

第6篇

关键词:农村精准扶贫;路径选择;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01

我国正在实现全面小康,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经济的总量不断增加的高基迪隆N夜实现经济转型,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的难度比较大。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直接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国开展精准扶贫并出台了一系列的对策。但是在扶贫过程中出现“拖靶”的情况,想要实现精准扶贫仍有一定的难度。

一、当前我国农村精准扶贫的路径分析

1.把握好精准扶贫的总体思路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国要实现精准扶贫,做到精准地选择贫困对象开展扶贫策略。到2020年想要完成扶贫这一项任务,就一定要遵循精准扶贫的原则。一、确定精准扶贫对象,让贫困的人生活改善。二、在选择扶贫的路径时要做到精准性,以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选择正确的扶贫路径,保证脱贫的路径是准确的。所以,在扶贫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2.强调集体所有制

在制定精准扶贫的计划时,已经提出了集体所有制[1]。因为与个人相比,集体所有制的抗风险能力更强。农村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所以使农村成为贫困的地区,只有将大多数人和全村人团结起来,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更好地推动整个农村的发展,实现脱贫。只有农村整体的经济收入增加,才能有效地保障农村个体的收入,实现脱贫增收才比较现实。同时在贫困村的发展规划中还应该考虑如何让脱贫的农村不再陷于贫困。更加强调集体所有制,发展集体经济,为贫困家庭提供更多的增收路径,从而有效地保障集体成员的经济收入。

3.提高贫困户的市场的相关意识

贫困村一直陷于贫困的状态,主要原因是先天的地理位置比较闭塞,自然条件较差,同时农村人民的自身的文化素质比较低,没有长远的远见,缺乏市场意识。所以,集体要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在集体发展的过程中,提高贫困户发现市场的意识,使得市场意识提高,让贫困户有能力寻找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并利用机会实现脱贫,真正地摆脱贫困的境地,实现经济增长。

4.精准扶贫时结合生态保护

实现扶贫策略,促进农村人民脱贫并不仅仅局限于农村经济收入的提高,更是要提高贫困人口的总体能力,最终实现全面脱贫[2]。我国的发展方式在不断地变化,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在扶贫开发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生态保护这一方面,从而实现新的突破与发展,为我国的扶贫开发新的道路。当前形势下,要求我国的精准扶贫在遵循生态保护的创新型理念,结合生态保护扶贫的产业模式实现精准扶贫。同时,扶贫不只是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要注重扶贫的质量,实现一种高层次的扶贫。

二、当前我国农村精准扶贫路径选择

1.产业扶贫

根据贫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扶贫路径,对于一些条件以及基础比较好的贫困地区进行开发式扶贫、产业扶贫和绿色扶贫等,使得区域发展的能力以及家庭生计能力有所提高。在进行产业扶贫时,要鼓励单个的经营转向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大力地支持农业产业的大企业,让其做好带头的作用,做好扶贫工程。其次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实施“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开始“连着扶”工程。让贫困户参与到生产过程中,在经营活动中给其报酬的方式,也可以通过扶贫资金入股的方式进行利润分配。政府进行适当的资金补贴,让贫困户入股,进行利润分成。最后,对于意愿比较强想要发展产业的个体贫困户,可以进行产业扶贫资金支持,使得其发展产业的信息增加。

2.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实现效益最大化

据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贫困户没有内生的动力。有5%的贫困户需要学业救助,有15%的贫困户没有解决住房问题,需要住房补助[3]。贫困的程度深使得扶贫的难度比较大,所以,想要实现精准扶贫,取得长远的效果,政府比较做好牵头的作用,各个部门间进行合作,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有效的合力,帮助扶贫,使得贫困户尽早地走出贫困的境地。整合社会资源可以防止项目的重复申报,还能防止资金流失,最大限度地利用扶贫资金和部门的项目资金。

三、结语

实现精准扶贫,带动贫困农村地区人口富裕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扶贫过程中要做到精准扶贫,选择精准扶贫的路径。把握好扶贫的总体思路,强调集体所有制,进行产业扶贫,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实现效益最大化,最终促进贫困农村脱贫,使得我国经济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5,26(09):69-76.

[2]周明富.“片区精准扶贫的路径与选择”[J].中国扶贫.2014,89(07):36-45.

[3]李昆鸟.论精准扶贫的理论意涵、实践经验与路径优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5,78(09):66-73.

第7篇

在对象上精准识别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只有把扶贫对象精确找出来,把致贫原因和帮扶措施精准定位,才能确保真扶贫、扶真贫。为此,南康在精准识别中做到三个“结合”:将统一标准与自定条款结合起来,让群众认可;将评定贫困对象与村民代表小组民主评议结合起来,让群众知道;将政府核实公示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让群众答应。

通过按照国家制定的扶贫对象识别标准、方法和程序,南康收入倒排,对照自定的“九不准一必须”前置条件,按照“一评二审三公示四签字”的程序(即村民代表小组评议,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核实、乡镇审核、区扶贫办复审,村级公示、乡镇公示、区级公告,帮扶干部签字、村主任签字、乡镇负责人签字、贫困户签字),精准建档贫困户29226户,贫困人口93495人。

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南康认真做好致贫原因调查分析,进行区分类型、科学分类,确保做到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从致贫原因上,将贫困人口分为七类,一是无就业技能的;二是找不到适合工作岗位的;三是因病、因灾、因学等原因致贫的;四是无发展启动资金、技术的;五是因环境恶劣致贫的;六是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的;七是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从帮扶角度上,将贫困人口分为三类:第一类,有劳动力,但缺少发展门路、缺技术、缺资金的,通过产业扶贫、技能培训、金融扶持或进城就业等,帮助发展脱贫;第二类,没有劳动力或因病致贫的,在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租入股获得收益的同时,通过完善低保、医保、大病医疗救助、社会救助等措施实施救助兜底;第三类,有部分劳动能力的,通过采取发展产业和社会救助相结合的办法,帮助提高收入。

在帮扶上有的放矢

精准施策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环节,只有根据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制定扶贫措施,才能使“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精准施策的过程中,南康注重做好两个“关键”:

一是制定帮扶措施关键要结合区域实际,既要突出扶贫优势,拓展扶贫面,又要注重扶贫难点,啃下“硬骨头”。

二是实施贫困户帮扶措施关键要因户施策、综合施策、叠加施策。围绕产业帮扶全覆盖,南康充分发挥自身产业基础较好、市场较旺、重大项目多、工业园区、生产聚集区承载能力强等优势大力实施工业产业扶贫,充分依托农业基础较好,特色鲜明,发展潜力大等特点大力实施农业产业扶贫,做到不同区域间各有侧重,更加精准。

工业产业扶贫的强力带动。家具和服装是南康吸纳就业的两大主要传统产业。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仅家具、服装等传统产业新增农村贫困人口就业超过4000人,解决约1.1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目前,南康共有7200多家家具企业、1600多家服装企业,并按照建设全产业链配套公共配套服务平台思路,打造家具千亿产业集群目标;以打造“全省著名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为契机,积极实施国际服装贸易中心、服装创意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服装百亿产业集群。围绕这一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南康把促进贫困家庭劳动力优质就业、稳定就业作为首要工作任务,千方百计增加贫困户工资性收入,建立“多位一体”的综合就业帮扶机制,创新地搭建起政府开发公益性岗位、政府与企业联合开发灵活就业岗位、培育一批示范企业帮扶就业、大力开展就业培训、大力推动职业介绍就业五大就业扶贫平台。今年以来,南康共实施就业扶贫专项资金2827.66万元,其中实施聘用贫困户就业工资补贴1075.02万元。为贫困户创造6500个工作岗位,已实现10000人以上贫困人口通过就业脱贫致富。

农业产业扶贫的长效持续。农业产业是扶贫攻坚重要的着力点和长效脱贫的支撑点。南康区立足于贫困地区农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以发展油茶、甜柚、优质稻、蔬菜、乡村旅游休闲观光为抓手,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扶贫规划,依托23家省市农业龙头企业、246家农民合作社、103家家庭农场、306户专业种养大户的带领驱动作用,大力实施五大优势农业产业扶贫,并通过创新帮扶机制,搭建“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农户)”“扶持、奖补龙头企业吸纳贫困户就业”等模式,实现贫困户捆绑脱贫和在家门口就业脱贫。近一年来,已实施产业扶贫专项资金3174.12万元,其中发放龙头企业(基地)聘用贫困户用工工资补贴962.3万元,新成立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带动3000户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吸纳8000余人就业。

民政救助扶贫的保障兜底。对于因无劳动能力和因病致贫的贫困对象和贫困家庭,他们是处于所帮扶的贫困对象的底层人群,是整个帮扶工作中帮扶难度最大、帮扶成效显现最小、脱贫进程最慢的特困人群,但更需要政府投入更多工作精力和实施更大帮扶力度。

为此,南康通过实施“三个一”保障扶贫措施来确保这些特困人群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一是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五保”、低保补助标准和覆盖面,并将其社会养老保险纳入政府代缴范围;同时全面实施农村敬老院提档升级工程,加快推进乡镇农村敬老院建设,让需要供养的特殊贫困群体能在区福利院、乡镇敬老院和社会养老机构实现全部集中供养,实现特困人群基本生活有所依。

二是采取“提标准(提高区级医院实际补偿比、提高部分区外非定点医院报销比例、根据新农合基金结余情况进行二次补偿)、降门槛(精准扶贫对象大病保险起付线下降50%、实施先住院后付费)、扩范围(政府为每位扶贫对象每年出资35元购买大病补充医疗保险,让贫困对象拥有新农合、新农合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四道医疗保障、增加5种常见慢性病纳入新农合门诊大病补偿范围、增加10家省外医院列为精准扶贫对象区外市级定点医疗机构)”等措施,让贫困对象有病能就医,减少因病致贫或返贫现象的发生。

三是完善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制度,加大对农村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保障力度;同时,加大临时救助配套资金投入,开展对因病、因灾、因残、因学等特殊原因致贫的困难家庭“救急难”工作,积极帮助其渡过难关,解决暂时困难。

同时,让具有劳动力的贫困对象通过培训掌握一至两门职业技能或农业技术,是帮助贫困对象发展产业或上岗就业的重要一环,也是南康区实现精准扶贫“4321”基本脱贫工作目标(即2015年脱贫40%、2016年脱贫30%、2017年脱贫20%、2018年脱贫10%)的重要保障。南康依托自身优质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和产业优势,成立了精准扶贫就业培训领导小组,设立了精准扶贫就业培训定点机构,通过建设“1+N”扶贫培训网络体系(即精准扶贫培训学院+家具研发院+光明电商孵化基地+行业部门培训机构+乡镇、街道、园区培训机构+企业、基地、合作社等培训机构),采取培训学院集中培训、企业基地现场培训、技术人员上门培训等方式,对贫困户劳动力开展“四免一补”式(免除培训费、教材费、实习费、住宿费;补助培训期间的伙食费或补贴基本生活费)专项技能培训。目前,已累计投入精准扶贫培训专项资金338.12万元,并用3年时间,逐年帮助48634名贫困户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拥有脱贫致富技能“法宝”。

在项目上注重实效,让责任负责到底

第8篇

××乡××村××自然村是一个比较偏远且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一个自然村,自县里安排作为我局的扶贫挂钩点以后,局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其作入局机关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完成,并纳入议事日程。严格按照要求成立了领导机构及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具体日常事务。做到有领导抓此项工作,有专人负责落实,为开展好此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认真研究,切实开展好扶贫挂钩各项工作

为切实开展好扶贫挂钩工作,局领导带领广大党员干部与××乡××村干部认真开展调查了解工作,了解当地自然状况,到××自然村村民家中进行贫困户调查,重点了解村民目前的生产、生活及青少年入学情况。通过开展调查了解工作,局机关召开了全局职工会议,做好扶贫工作动员,制定了扶贫计划:以中央、省、市的扶贫开发工作决定为指导,以××自然村现有资源为基础,解决温饱问题为目标,以农田基础建设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优势产业,坚持经济开发和智力开发相结合,变经济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并对以后的发展作了认真的分析研究,根据××村的实际状况,我局根据前些年制定了“一帮一”结对帮扶计划,根据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局机关干部、职工每人结对帮扶一位贫困学生,并定期或是不定期到学生就读学校或家中开展帮扶工作,视自身能力尽力为困难学生解决学习上和生活上的部份困难。党员干部结合部门工作实际,分批分期深入到挂钩扶贫点,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尽力献言献策,多为当地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三、重点分析,搞好扶贫济困难点工作

我局领导干部身体力行,在带头做好扶贫济困日常工作的同时,还充分发挥局党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动员党员干部带动广大职工切实做好扶贫难点工作。在扶贫资金方面除了按县里的规定按时上交扶贫款外,局机关党员和中层干部每年要求每人深入挂钩扶贫点次数不得少于3次,切实为贫困学生送去温暖和鼓励。年内,我局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一是在1月18日由分管领导率工、青、妇等(5人)到××××自然村看望并慰问了该村的困难户,为他们送去了春节慰问金2200.00元;二是在3月份由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带队,率工、青、妇等为××自然村在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中桥梁建设问题进行实地调查,积极协调经费为该村修建一座6万元左右的钢筋混凝土桥梁,目前已投入使用;四是在5月底,挤出资金550.00元到××××自然村看望并慰问了该村的贫困儿童;五是为扶贫挂钩点××村征订了《云南日报》和《丽江日报》各一份,为他们送去精神粮食,切实为当地老百姓办了一些实事、好事,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第9篇

定帮扶措施 树文明新风

为密切联系群众,又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市委宣传部确定了每周必访3次、每次访3户以上的“夜访农家”制度。分管领导和工作队员利用晚上时间重点夜访贫困户、户、种养大户、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退伍军人等特殊群体,掌握村民生产生活情况。为便于群众联系和及时解决急难事,工作队发放了印有帮扶干部姓名、职务和联系电话等内容的“连心名片”。

两个帮扶村共有91户贫困户,2015年驻村队员通过“七步法”开展了贫困户再识别、再核实工作,调整了20户,调整面超过1/5。组织41名结对帮扶干部3次集中上门认亲结对,与贫困群众面对面剖析致贫原因,商量脱贫办法,为每个贫困家庭量身定制了“一本台帐、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同时送上慰问资金、物资折款共4.5万元。

针对一些贫困群众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工作队逐一入户交友交心,深挖思想穷根,通过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调解矛盾纠纷,提供技术信息,争资争项等方式,培养贫困农户竞争意识和开拓市场能力,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第一书记”协助制订了村民议事制度和村规民约,民主议决了贫困户调整、重点设施建设等一批事项,推动乡村治理机制有效运转。制定了卫生公约,由村民理事会督促执行,确保卫生保洁机制有效运行,构建乡村良治。

筹集资金75万元,新建玉石村农民文化活动中心,成为集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门球场、休闲健身广场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中心;筹集资金10万元,启动玉石村史馆建设项目。开展了“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的文化活动,邀请市、县歌舞剧团送戏到村,组建龙狮队,成立妇女健身队,树立文明新风。

以政策引领 筑脱贫根基

政策明,方能做到思路清、方向准。精准扶贫工作涉及面广、系统性强、任务紧迫,首当其冲的工作就是吃透政策、宣传好政策。市委宣传部机关3次召开专题会议,重点学习关于精准扶贫的系列论述,学习党和政府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举办产业扶贫专题业务培训一期。先后召集两个村的“两委”班子干部和党员、小组长、致富带头人、贫困户座谈交流,学习精准扶贫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掌握政策,明确要求,做到思想统一、步调一致。

除此之外,宣传部领导深入基层进行走访调查,征集、梳理群众各方面需求,了解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存在的思想疑虑,以对象化、分众化定制政策宣传解读内容,并组织微型宣讲会,开展产业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技术扶贫等政策解读,做到有的放矢、解渴管用。通过召开户主大会,制作宣传栏、标语,赠阅宣传画1000张、书刊资料800册,建立干群短信群、微信群等方式营造扶贫氛围,实现扶贫政策宣传常态化、长效化。

基础设施建设在扶贫攻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工作队努力争资争项,推进了一批事关民生和长远发展的项目。

实施了道路畅通工程、水利惠民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环境整治工程。为改善村民生活居住环境,筹集资金34.66万元,推动实施了门坪硬化、绿化、净化等环境整治工程。在玉石村、南丰村贫困户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新建标准垃圾池19个,置放垃圾桶22个。筹集资金17万元,在南丰村建设全县首个规范化村级卫生所,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并通过卫生所让利的方式,减轻了贫困户医疗支出。

强产业支撑 探扶持新路

促进农民增收、摆脱贫困是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实现持续增收关键靠产业。根据村情实际和群众意愿,市委宣传部围绕市场需求制定帮扶规划,探索了“干部领题、协会联户、企业带动、服务跟进”的产业帮扶新模式,扶持发展了一批贫困群众直接参与、直接受益、稳健增收的优势产业项目。

干部领题。发挥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作用,对群众有疑虑、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难度较大的新产业,镇、村、组干部带头领办示范基地,带动贫困群众发展。

协会联户。坚持龙头带动,培育成立了永欣、宏泉2个种植合作社和菜牛养殖合作社,提高了农户组织化水平,天光山牛肉已注册国家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