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小学智能教育

时间:2023-09-04 16:41:05

导语:在中小学智能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小学智能教育

第1篇

关键词:位置服务;移动学习;教师培训;情境感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7-0082-04

一、研究背景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中,信息技术与校本研修的整合,形成校本网络研修的模式,该模式旨在借助网络研修平台,在翻转课堂、混合学习、学习共同体等理念下,改革与创新教师的教研与培训,打破传统教研培训活动的时空局限与资源交流的限制,将面对面研修活动与在线研修活动密切结合,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提供新的思路。[1]当前,网络研修依然是以在线学习的形式进行,此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校本研修,有了很大的改进,相对于灵活的移动学习,又存在许多限制和不足,尤其是在碎片化学习、微型化学习和情境化学习的理念下,以及中小学教师的工学矛盾,有必要开展移动学习在教师网络研修中的应用研究。[2]

作为一种有效的非正式的学习模式,移动学习的发生常常伴随着基于位置的“学习空间”的变化,即在移动学习研究中,地点(位置)与学习任务(事件)、人物、时间构成了移动学习活动的四个维度。而位置服务技术能有效地感知当前学习用户的状态,尤其是学习信息的交互,对其共性特征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挖掘,从教育大数据的角度出发,这无疑为教师的继续教育研究和网络研修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通过自主设计的移动学习平台,结合广西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提升工程的教材,探索位置服务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并对其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为后期的研究工作提供支撑。

二、研究现状

1.位置服务的概念及其研究现状

位置服务(英文简写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俗称定位,它是由移动通信网络、空间定位和分布式计算等多种技术,结合坐标、经纬度等信息,在电子地图平台的支持下,通过相关智能终端定位用户的实际位置,再通过软件或网页等方式为用户呈现并提供其它相关的位置服务信息。[3]

1996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要求在911紧急呼叫业务中能精确定位用户所在的方位,以便及时提供救援。再者就是全球定位技术,如美国的GPS、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欧洲的伽利略、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共同构成全球四大卫星导航,囊括了商用、军用和民用等多个方面。

当前技术(如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的发展推动了位置服务的发展,在定位追踪的同时,加入了情境感知功能,即通过智能移动设备计算用户所处的环境实体的信息,包括人物、时间、地点和活动等信息,以此描述用户当前的状态,并依据该状态信息为用户提供适合当前任务的服务或资源。在这方面的研究,不管是技术开发或是应用,都已经相当成熟,比如来自europe media lab(欧洲媒体实验室)的Deep Map系统,除了具备位置信息感知功能,还整合了语音信息处理能力,通过该技术将情境感知的范围扩展到用户的语音;[4]国内学者则给出了移动情境下位置感知服务体系结构框架,包括了用户的概要信息、环境信息、系统平台信息和服务内容等方面。[5]

2.位置服务的教育应用价值

在位置服务教育应用方面,尤其是在移动学习过程中,通过收集学习者的移动学习历史数据,比如学习资源(Resource)、学习行为(Activity)、学习位置(Location)、学习时间(Time)等,并使用相P的标准进行规范化表达,尝试以此来描述当前学习者学习情境及其状态,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相关的算法挖掘一些共性特征,发现其中的偏好模式,进而有针对性推送学习资源,这不仅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还有教师的继续教育等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构建基于地理位置的学习需求分布,辅助教育决策

基于位置的数据,可以将其转换为经纬度数据,再通过百度地图或高德地图的在线应用――云麻点图,将经纬度数据展示在地图上,通过此方法可以对位置数据进行可视化,初步了解学习者的地理位置分布,通过此地理位置分布,结合学习者的学习数据统计,就可以初步了解不同地区的学习者对不同技能或知识的需求,构建基于地理位置分布的学习需求分布,如图1所示。

(2)基于位置服务构建个人知识地图

国内广州大学廖宏建提出通过位置服务技术构建基于位置或情境的个人知识地图。一方面,通过位置与情境的相关性,由系统为学习者提供相匹配的学习资源,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就是获取隐性知识或间接知识,即学习者通过其社会关系网络来获取与问题相关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换句话说,这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思路。[6]

(3)位置服务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智慧校园,成为各大高校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智慧校园是在当前校园网的基础上,借助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技术,远程管理与监控校园环境(宿舍、教室、实验室等),并对教学资源(图书馆、多媒体设备等)和教学服务(课程管理、学籍管理等)进行信息化管理。[7]其中,环境感知是智慧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通过视频或传感器随时感知、捕捉和传递相关人员、设备的信息,尤其是学习者的学习情境,包括学习活动(Activity)、学习位置(Location)等。[8]国外American University提供的Campus Connect Service,学生通过移动手机使用该服务可以获得智慧校园般的体验,包括校园导航(Rave Guardian)、朋友圈(Rave Groups)、校园情境感知(Rave Academics)、校园广播邮件(Rave Email)等。[9]

综上所述,位置服务教育应用主要在于移动学习、图书馆服务、校园网建设等方面,但在教师的继续教育或培训方面的应用,却是寥寥无几。以关键词或主题词“位置服务”在知网进行搜索,再以关键词或主题词“培训”和“远程教育”进行“结果中检索”,检索结果中直接相关的研究为零,但间接相关的研究则是基于移动学习开展的,而且是偏向于系统平台开发方面。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及研究过程

此次实践是基于某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教师培训实施的。该工程根据国家教育部2014年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制定了相关的培训课程标准,并指出要通过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重点实施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现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10]

实践过程中采用了本文设计的学习资源与移动学习App。在移动学习过程中,随着时间序列的发展,教师学习位置的动态变化导致了学习发生时所处的场景也是随着时间发展而变化。而移动学习App则在后台记录这些随着时间序列发展的学习数据,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智能手机联网时的IP地址,通过该IP地址标记学习者的位置,尝试以此位置去关联各种学习数据,并通过数据去量化移动学习下影响学习者学习的相关因素,在对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最终要知道如何去为学习者提供或推荐相关的学习服务。

2.立体化学习模式设计

在混合式培训过程中,现场集中讲授作为培训的主要方式,该方式现场授课时间短,内容量大,学员短时间内难以消化,而网络研修可以弥补该不足,方便学员在现场集中培训之后继续学习,专家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继续跟踪学员的学习情况。

其中,网络研修在移动端,二维码将现场集中培训的纸质教材与在线学习资源进行同步关联,二者的结合如图2所示,①是学习者学习纸质教材,②是学习者基于移动终端学习数字化教材,③是纸质教材的配套数字化教材,纸质教材上每一节内容都配有对应的二维码,学生通过移动终端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纸质教材上对应的数字化资源(微视频),即为④部分。通过①②③④四个部分,即可将数字学习资源、在线学习平台以及纸质教材进行关联,形成“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学习模式,实现线上学习资源与线下纸质教材的同步。

3.基于位置服务的培训App功能设计

与其他学习App的区别在于,一方面是不限制学习者群体,即不设置注册登录的功能,泛在学习应该是面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的学习者;另一方面强化了情境感知功能,通过GPS和网络等方式对学习者所处的情境及其访问的学习资源进行监控。主要功能有情境感知、视频学习、签到、求助和分享等。

其中,情境感知包括访问者的IP地址记录、访问时间、访问的知识点内容以及在线交流的文本等,这些内容都将构成后期数据分析的基础。

视频学习。为了帮助学习者快速确定想要学习的内容,对视频资源进行三级结构化。比如一级标题可以是微课制作、PPT课件,或者是信息化教学设计,那么二级标题则是对一级标题的进一步细分,比如可以是PPT支持教学资源制作、PPT课件的可视化、PPT课件的微课制作等,三级标题最为具体,相当于项目活动的实施层面。学习者只要用手机扫描纸质教材上三级标题对应的二维码即可观看对应的微视频。

求助和分享。在视频学习中遇到什么问题,可以向其他人求助,而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视频上传的方式呈现解答问题的过程;分享则是通过自拍,将照片或视频上传,该方式更可以说明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获得好的学习体验。

4.基于位置服务的培训课程资源设计

在线课程资源建设是我国学习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如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如何有效整合线上数字化资源和线下纸质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研究内容。大部分学习资源是针对线下纸质教材进行立w化建设,如以传统纸质教材、配套习题集和学习指南等形式构建教学包,或者是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多媒体课件、学科网站或教学信息系统等多媒体资源,以此构成三层的立体化教学资源。[11]而伴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新的学习需求,一方面,传统的数字化资源有必要重构;另一方面,需要关注学习资源的可定制化特性及其服务体系的建设。[12]

结合中小学教师的学习需求,构建立体化的学习资源,一方面是实用,即切合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纸质教材与线上资源需要同步关联。因此,我们将学习资源细分成三级结构,如表1所示。将教材进行模块化,每个模块下又包含不同的技能点。为了便于视频管理,也为了记录一线教师浏览视频的数据,我们对每个视频进行编码,如表1所示。

四、研究结果分析

收集的数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习者浏览的视频,即视频编号,它与学习资源设计中的三级标题是一一对应的;二是是学习者在线学习时的IP地址,将IP地址转换为对应的经纬度,可以粗略地定位学习者的位置;三是学习者登录学习平台的时间。

截止到2016年四月初,App后台收集到了1069条数据记录,除去无效数据99条,得到948条有效数据,如图3所示。对其中的IP数据,通过调用百度地图的IP定位Api,可以粗略地定位学习者的位置(县级位置),如http:///location/ip?ak=’’&ip=’’&coor=’’,其中包含了三个参数――ak、IP和coor,其中ak是在百度地图上创建应用时生成钥匙,用于访问百度地图应用的依据,即access key;IP则是百度地图定位学习者位置的参数,在实践过程中,IP地址则是由学习者访问移动学习App时后台记录的数据;coor则是调用百度地图api时返回的坐标格式。那么通过上述链接访问百度地图api之后,所返回的数据包括address(吉林省长春市)、city(长春市)、district(区县)、street(街道)、point(经纬度)等。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发现,IP地址定位的结果精度较差,因此笔者再通过百度地图提供的Android定位SDK,该SDK可以通过GPS、基站、Wi-Fi等多种方式定位,提高定位的结果精度。[13]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将定位精度精确到县级层次,即以县级为范围,了解并获取各县对教学资源中的PPT技能、Word技能和Excel技能的相关视频的学习频率,如表2所示。在分析过程中,发现确实存在个别县的学习者会集中地关注三者技能当中的某一种,如南宁横县的学习者,关于PPT技能的视频的学习次数,相对另外两种技能的视频的学习频率要高,因此,是否可以认为横县的学习者可能更加需要关于PPT技能的学习资源,是否可以向其推送关于PPT技能的学习资源呢,是否又可以此构建基于地理位置的学习需求的分布呢。另外,由于数据量的问题,在这个结果中不能说明该县级的地理位置对该技能有强烈的学习需求,但从某种程度上思考,可以认为这是一种趋势,因此有必要在培训过程中增加这方面的学习资源,包括技能本身的学习资源、与技能相关联的内容。

五、结论与展望

基于位置服务的培训,其最大特点是基于“位置”的学习数据跟踪。从个体层面看,通过情境感知可以有效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状态,进而有针对性地推送学习资源;从宏观层面看,可以了解区域内关于培训内容的整体的学习需求,即基于某个地理位置构建其W习需求分布。但不管是个体,抑或是宏观,关键的地方在于位置的准确性,难点在于数据量,要想发挥位置服务的作用和特色,就必须提高位置的准确性及其关联数据的分析。

下一步的研究计划包括几个方面:①提高位置服务中学习者定位的精度;②完善位置服务下信息感知功能以及移动学习App的学习支持功能,争取获得更多不同方面的信息;③拓展和重构相关的学习资源,以期更适合学习者的学习和教学研究;④增加问卷调查功能。以期为一线教师的继续教育或培训提供更好的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马立,郁晓华,祝智庭.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网络研修[J].教育研究,2011(11).

[2]姚红静.移动学习技术与中小学教师培训融合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2).

[3]“Permanent Reference Document SE.: Location Based Servic”, GSM Association[DB/OL].http:///wiki/Location-based_service.

[4]RAINERM[DB/OL].http://geoinform.fh_ mainz.de/zipf/aims2000-IntegrationSmartomponents.pdf 2001.

[5]周玲元,段隆振.移动情境感知服务系统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8).

[6]廖宏建.移动学习中基于位置服务的个人知识地图及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14(6).

[7]JM Kahn,RH Katz,KSJ Pister.Next Century Challenges: Mobile Networking for “Smart Dust”[J].AcmMobicom,1999:271-278.

[8]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1).

[9]AU Campus Connect Service[EB/OL].http://american.edu/oit/software/AU-Campus-Connect.cfm.

[10]教师厅函[2014]7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Z].

[11]余朝文,张际平.基于网络学习型社会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6).

第2篇

1.1改变课程内容

相信在过去的传统教育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在语文课程关于文言文、唐诗宋词和现代文的接受程度上,更容易接受现代文,因为本身我们身在一个每天都在使用现代文、口语化的时代,是这样的一个语言文化环境。职校学生在学习文言文和唐诗宋词时,虽然也像古人一样可以朗读可以背诵可以摇头晃脑,但都基本处于机械式的。若在职校语文学习内容上能做简化,更接近我们时代的文化,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也更适应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1.2注重培养兴趣

语文知识的课本内容是经过几十年的修订修改而一直流传下来的,而职校课本本身的知识是越来越精炼,但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职校学生的自身发展却加大了约束性,所有的学习是完全按照课本,没有给与学生思维发挥的空间,提倡老师与学生交流,鼓励他们说真话表达自己的意愿,激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3转变学习方法

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职校学习已经偏向于专业课程。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是比较枯燥的,因为强记和背诵,机械化的学习现象比较严重,每天清晨的早读,多半是为语文课程准备的,背诵课文也是每天作业布置的常见事,而考试中,语文测试通常答案是标准唯一的,而如果能通过一些新的学习方法的运营转变他们的学习模式,学生本身也会有新鲜感更容易接受。

2职校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1职校老师应该多给与学生鼓励教育

在过去的教育中,学生与教师之因社会地位的差异而存在隔膜,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接受到的信息是老师是严厉的,犯错就会受到批评,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大都是小心翼翼的,特别是职校学生,他们的年纪是已经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的,很难与老师沟通,只有改变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鼓励其敢于表达真实想法,才有可能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所以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少批评而是有方法的柔性教育,多鼓励。

2.2职校教师在课堂内容中引导学生发挥创新能力

职校教学的课程安排比较轻松,如果老师经常使用一些创新的方法来教学,就可以从侧面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是老师教、授,学生听、学,单一的学习模式让学生觉得枯燥而越来越缺乏兴趣。语文课程也可以尝试新的模式,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学习就可以借助一知名歌手唱的歌曲《明月几时有》进行学习,音乐融入文章,也可以更好的改变课堂氛围。

2.3把教学内容情境化、生动化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教学情境,如图画,音乐、幻灯、电影、录像等,使学生渐入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它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在学习内容中所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都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情境化的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2.4在课堂内加入更多的趣味性元素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可以在课堂中融入一些课堂小游戏,例如:老师在讲台上给出一些提示要点,是一直不断的给出,让大家来猜作者或者学习过的文章,以积分形式给与奖励,实际上这样也是再次让学生温故学习过程中对于作者情况和文章要点的掌握,能好很提高学生积极性。

2.5“今天我是主讲老师”

在每天的语文课的前十分钟,安排这样一个特别的环节,让学生来换角色体会站在讲台上来上课,不提前固定人选,课堂上由老师临时确定,可以教学的内容当然是课本内的,可以是课文中的诗、词,也可以是个别生字生词,教学方法模式不限,这样既可以让同学提前预习,也可以让学生发会自己的思维来创新课堂的教学行为,算是集思广益的搜罗新的教学方法,也能给学生们一个非常好的锻炼胆量和口头表达的机会。

2.6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表达

只有多用鼓励和表扬的正面引导法,才能让学生觉得是受到尊重的,才愿意更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故意在教学过程中,在板书上出现一些错误,看是否有学生提出质疑,这样既可以考验到学生是否跟上老师的教学步伐,同时也可以看看他们的细心程度和对学习的严谨性,老师在事后可以做出解释是有意安排的,但如果学生没有提出来,在下课前老师也可以特别提出来,让学生来找出错误,不然会在教学上做出错误的引导。

2.7建立奖励机制

为了加大学生对于学习上的创新能力,职校的领导可以每年在期末的时候设置“创新能手”这一奖励,由同学们自己提名选出,表彰了积极分子也激励了其他同学,越来越多的活跃学生积极创新。当然不断的给职校学生创造好的创新机会是老师所提供的,激励和奖励是一种手段。但是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个度,不能过于自由,否则会适得其反。

3在职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该避免以下问题的出现

3.1过分强调创新,忽视基础

课堂上过于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不重视,教师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

3.2不能过分倡导创新,缺少课堂主题

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给与他们创新和鼓励他们的积极的活跃思维,本来职校学习的学生的课堂约束力不强,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整堂课学生跑野马,却弄不明白课堂教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4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多元智能教学;中职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025-01

教育部明确指出了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有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而是一种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因此现代教育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更应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多样化的高素质劳动者。传统的教育过分强调语言和数学智能,只注重了学生一部分智能的发展,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创新、音乐、人际交往等多种能力的发展,使得学生其它方面的智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其智能优势难以充分展现。而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人都具备多项智能,而且各种智能都是平等且相互影响的,因此多元智能理论为中职卫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是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

一、中职卫校语文实施多元智能教学的目的

1、实现语文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

应试教育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教育只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完全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语文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可以充分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全面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智能,不仅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了语文基础知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使语文教学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

2、改变卫校语文教学的现状

由于卫校学生整体素质不高,语文基础知识薄弱,教师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等多种因素,使得语文教学中教师缺乏激情,学生缺乏热情,教学效率极其低下。因此在卫校语文教学中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首先改变了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使教师树立了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和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其次通过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根据学生不同智能的特点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改变卫校语文教学的现状。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未来社会

未来社会需要的医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较高的整体素质。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卫校语文教学,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开发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不仅使学生较好地完成了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而且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修养与素质,促进了每个人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更好的适应了未来社会的需要。

二、中职卫校语文实施多元智能教学的原则

1、善于发现学生的智能强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德纳认为,人的多项智能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就要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法去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智能强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智能并利用这一智能优势进行语文学习,才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注重学生智能的差异性,因材施教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和发展程度是有所不同的。人的智能只有强弱不同,没有好坏之分,我们不能评价哪些人更聪明,只能说他们各自在哪些方面更突出、更优秀,个体间智力的差异在于智力的不同组合。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到每个学生的智能差异,根据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的不同学习类型、学习风格和学习进度因材施教,创设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以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的发展。

3、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加德纳指出,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主体意识,都能强烈的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备一定的自主能力。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也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具备一定的自主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各种语文学习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尊重他们的劳动,允许他们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多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是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在吸引他们兴趣的同时,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主体性,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多元智能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就不能只从某一方面采取单一的方法来评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多元化教学评价的突出特点就是从一元到多元,对学生的评价不是采用单一的方法与手段从一个方面来评价学生,而是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采用多种方法来评价学生,这不仅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更准确、更客观。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同时促进教师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学改革的意见. 教育部2000.

[2] 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3] 陈 雯. 新课程改革下中职语文多元智能教学的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9.

第4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图书馆;德育教育

中职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精神文明的窗口,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摇篮。图书馆潜移默化的德育功能具有其它部门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图书馆具有良好的育人环境,它拥有许多优秀图书、报刊、音像资料,它不仅是学生补充知识的“殿堂”,也是中职生素质、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堂。

一、中职学校图书馆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1.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书籍报刊等文献信息资源,从哲学著作到文学艺术作品,从心理研究到道德修养,是课堂教学内容所难以包容的,而且馆藏书刊不同于社会上流行的书刊,学校图书馆供学生阅读的藏书都是经过馆员认真甄别选择的,这些经净化、优化了的馆藏,具有品位高、知识性强的特点,保证了思想价值的纯净性。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有提高人们精神境界、陶冶心灵、提高道德水平的作用,使人高尚,唤起人的尊严感和美感。美好的图书文献,它给予人们很多直接和间接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哲学启迪,它帮助人们了解世界和社会,它是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塑造完美人格的良师益友。

2.图书馆是中职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场所,本身就是德育教育的大课堂。好的书籍可以改变人生,图书馆以丰富的馆藏文化资源为基础,开展读者服务工作,通过书籍来引导学生读者向上向善,激励学生进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另外,图书馆场所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基本文明修养也是一种很好的培养锻炼。对于中职学生群体而言,图书馆这种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德育教育方式,比起明文警示等有形教育形式更容易被接受。

二、发挥中职图书馆德育教育功能的途径

1.采集、推荐优秀书刊,做好宣传导读

图书馆要十分注重采集思想内容健康的书刊,把好藏书建设入口关。馆藏中必须保证一定比例的马列主义理论文献,以提供读者阅读,为之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供理论指导,增强学生识别和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藏书中还要有大量思想品德、修养高尚的好书、好文章。“好书育人,好书催人奋进”。只有把好采集和藏书建设这一关,多购进思想健康、观点正确、格调高雅、学术性强和教学急需的书刊,才能为发挥中职学校德育功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导读工作是中职学校图书馆履行教育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图书馆要正确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文献,培养他们敏锐的情报信息意识,增强阅读能力和良好的自学风气。图书馆馆员要有意识地向读者提供各种类型的必读书目和各种参考资料,以满足他们的专业学习,同时要推荐一些优秀文艺作品,以及一些能使学生增长知识、认识人生、学会怎样热爱生活、怎样做人、怎样奋发工作的好书刊。在导读内容上,要改变以往偏重专业书籍,文艺书籍的导读倾向,增加德育书刊的导读。

2.做好宣传教育,为学校德育教育服务

图书馆可利用黑板报、图书宣传窗、现代化多媒体图文声像技术等进行宣传教育。注意收集各种音像资料,激光视盘,筛选制作专题,组成精粹系列,为德育工作服务。也可以通过成立读者俱乐部、开展读书心得报告会和书评等方式联络和引导读者,把德育教育引向深入。针对少数读者违纪、损毁书刊行为,选登做个文明读者等文章,对学生读者教育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利用馆藏文献知识的潜在特点,配合学校的中心工作和教改计划任务,联系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生活的实际,开辟文献推荐、新书通报、信息剪贴、图片展出等宣传专栏,通过“学生要什么样的社会公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家谈”、“中职生怎样为人处世”等导读宣传,使学生从中领悟人生真谛,净化心灵,从而克服自身存在的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养成社会需求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社会公德。

3.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学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学校图书馆要引导每一个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因素等向着健康方向发展。图书馆要结合学校各项大型活动开展相应的读者活动,同时开发一些体现图书馆特色的实践项目。一是聘请学生担任图书管理员,既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同时又为他们提供了德育实践机会,使其体验什么是为他人服务。二是图书馆利用馆藏优势,主动配合学校,与党团组织、学生社团联合开展德育知识竞赛、美文赏析、新书评介等各种文化活动,举办德育系列讲座等,自觉地把图书馆各项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联系起来,积极参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三是图书馆利用黑板报、图书宣传窗、图板展览、现代化多媒体图文声像技术等进行宣传德育教育。

4.规范管理,以达到德育教育目的

图书馆作为文明的殿堂,德育的阵地,必须进行规范管理。要建立健全切实有效的制度,使其成为行动的指南,并通过宣传引导使多数人能自觉遵守。中职学校图书馆馆员要恪尽职守,为人表率。对于违章行为,要区分不同情况进行教育和处理。这样才能达到维护秩序的目的,而且能起到教育的效果。馆员素质的提高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基础。学校和图书馆要为馆员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要形式多样地激励馆员提高政治业务素质。馆员必须自觉地提高自身素质,要思想端正,品德高尚,要有一种乐于奉献的崇高敬业精神,还要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既懂图书馆知识,又懂现代技术,这是新形势下对中职学校图书馆馆员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是中职学校图书馆德育功能的需要。

5.运用网络平台深化德育教育

图书馆德育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图书馆网络。图书馆应有效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在进入图书馆网络时,接收德育教育方面的内容,了解德育教育方面的信息。具体可以在图书馆网络首页开设德育教育专题,介绍德育先进个人,推介德育教育的书籍,提供德育教育方面的前沿信息,下载德育教育方面的研究文章,以图文并茂和现身说法的方式形象地开展网络德育教育。

总之,中职学校图书馆要发挥文献知识的潜能,利用馆藏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导读活动,以先进的信息引导、鼓励中职学生,使他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深受启迪,从而使他们的思想行为规范,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个人道德观念。只要图书馆认真研究,坚持不懈地去探索,去实践,就会给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以有力的配合和支持,就会在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传阜.加强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职能的几种作法[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4(3).

[2]丁英凤,王嵘.高校德育教育与图书馆的德育教育功能[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3(3).

[3]王山海.试谈学校图书馆藏书建设工作[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9(2).

第5篇

关键词: 职校语文教学 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正是要靠创造教育来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应时代潮流,新课标鲜明地提出职校语文教学应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广大职校语文教师必须彻底转变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活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和谐地发展。我根据教学实践,对在职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问题进行探讨。

1.引进教法,创造学生良好的心理氛围

良好的心理气氛能使学生在职校语文学习中产生创造的欲望和志向。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团结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就会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就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想象力。学生大都善于想象,甚至是异想天开,即使学生的一些想象是不切实际,教师也应该巧妙地把他们引向实际,而不是轻易否定,一棍子打死,甚至嘲笑、讥讽,使学生不敢多想、多说、多做,不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做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学生在语文课上的一个回答,一个见解,一个讨论,一个好注意,只要新颖,就应该加以肯定,因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

2.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得以体现,否则,创新能力只能是空中楼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的创新才能。比如,为了让学生学习一些语文常识,了解作品、作家的情况,引导学生接触网络文学,指导学生运用网络查找文字资料,浏览文学网络,开阔学生的思路和眼界。其次要拓宽学生认知的新领域,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总是能很快地接受新观念。组织学生从社会上、生活中、家庭中、同学中收集有关的资料,并展开讨论,开一个小型的辩论会,这样在向学生注入新思想、新观念的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辩论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要更新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让学生搜集或自我创造一些散文和诗歌,以此培养学生的写作、鉴赏能力;开展诗歌和散文朗诵比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提高文学修养。

3.教师建构创新理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塑造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必须拥有一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作为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一线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

语文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用多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不仅要顾及学生的眼前利益,而且要重视学生的长远利益,重视学生作为“人”的发展。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懂得学生不仅是教师的教育对象,而且是教师的服务对象,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4.抓好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改革教学方法,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

为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设计和创造良好的情境,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层层深入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创新思维品质,激发学习兴趣。只要教师能以深厚的感情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要师生之间能够“平等对话”,就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有利于民主教学思想的思想充分发挥,有利于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的创设,能够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

课堂上语文课的学习,大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语文教师只需要起到引领作用,合理分配时间,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去读书、思考、讨论、练习。对于那些不必要的环节和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分析,要坚决予以杜绝,空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

5.搞好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

第6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人文素质;语言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09-0010-01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对象是刚刚结束了初等中学教育的学生,对他们来说,中考无疑被认为是一个或大或小的挫折。他们中大部分人对学习充满消极情感,对学习英语没兴趣,并且在他们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同时,也将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带了进来.在英语教学上,表现为不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获得,而偏向于应付考试。其实,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分数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技能和素养的提高。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及素质呢?

一、 矫正学生学习英语的消极情感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学习基础比较差,具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对于学习,他们总是充满焦虑,内向,害羞,胆怯等消极情感。因而先要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端正学习态度,调动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在教学中要以快乐、饱满、振奋的情绪感染学生;以平等、坦诚、无私的爱心关注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励学生。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况且就教育理论“最近发展区”来讲,只要每个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发展,这已经是一种获得。总之,学生学习英语的精神状态,是其语言能力及素质培养的前提条件。

二、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及人文素质

外语教学任务至少是两方面的:一是其“显性”的一面,即语言本身具有的语法点,句子结构,词汇用法及文章结构;二是“隐性”的一面,即课文内容具有的教育意义和人文精神。外语教师不应单纯的就课文而讲课文,要善于挖掘文章中给人思想以启迪,心灵以陶冶的可贵之处,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例如,英语基本版I(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材)中Unit10 FamousPeople,课文Walt Disney : The Man, Behind the mouse,语言知识点不多也不难理解。但怎样使这篇课文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呢?除了读懂课文内容,讲解课文语法点以外,教师还要抓住Walt Disney这个角色,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是一个普通的男孩。他很小的时候就因家庭贫困不得不去干辛苦的工作,但他毫不介意,不会抱怨。对于一件事情,他从不轻易放弃,并且他的生活总有美好的理想,也会为此而付出最大努力。最后,他取得了辉煌成就,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热爱生活,心存感激,胸怀理想。

三、帮助学生处理好考试与语言技能的关系

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学习,是为学生日后从事各项工作奠定语言方面的基础,帮助学生了解英语语言国家概况,风土人情,时事政治和文化背景,有助于其所从事工作和个人的发展。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学习英语只是为考试做些准备,因而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及能力,淡化应试技巧,这种理念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在具体的教学中应体现在从加强学生的听说能力入手。这并不意味着语言能力只是单纯的听说技能,而是说听说能力的加强,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因为听、说毕竟是英语使用者最常应用的两项基本技能,而且从听说能力入手,容易将学生头脑中以记语法,背单词为主的学习模式转变过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不只是学语法,更重要的是一种技能的获得。

在加强学生的听说能力时,要把握听说技能的长期“隐性”的效应与即时“显性“的效应。要意识到听说能力的获得不是速成的,而是一点一滴的积累与沉淀而成。要让学生体会到如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持之以恒,就会享有由此而带来的成功与喜悦。另外,教师还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环境,给予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从心理上,技能上都得到锻炼。

四、提高英语教学者的教学能力

大部分英语教学者都已掌握了大量的语言知识和做题技巧,但每一个英语教学者都应反思自己只是知识储存罐,还是确实有很好的教学能力。试想,如果英语教师不具备教学能力而只是知识储存罐的话,怎能搞好英语教学呢?同样的道理,在教给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以此去获得语言能力。因此,这不仅要求英语教师具备优秀的语言能力,更应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在帮学生做练习时,不只讲解练习。

总之,英语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又灵活的过程,英语学习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我们永远也达不到绝对永恒的教与学的真理的境界。但将以上几方面结合为整体,综合运用到教学中,使学生意识到英语学习既要获取语言能力和技能,也能提高人文素养,我们英语教学的质量就会有一定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课堂教学[J] 高教 研究与探索,1996.

第7篇

一、创设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1、更新观念、民主平等。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要尊重 学生的人格,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在平时的交往中,也要使学生觉得教师的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生疑发问,当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时,无论提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问题的质量高低 ,都应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能站起来并提问就是良好的开端。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千万不能讽刺、嘲笑,教师应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肯定,要让他 们带着成就感,保护学生提问题地积极性,创造良好地生疑发问的气氛。例如,一次我在教学判断题“整数的末尾添上两个零,这个数就扩大100倍”时,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句话是对的。课上我给以充分的肯定,还表扬了发言的学生。谁知下课后,一个学生在路上拦住我说:“老师‘整数的末尾添上两个零,这个数就扩大100倍’这句话是错的。因为零扩大100倍还是零。”听完他的话,我感到脸有些发烧:“我怎么这么粗心呢,考虑问题这么不全面。”思想斗争了片刻,我对这个学生说:“你分析得非常正确,谢谢你帮助老师纠正了一个错误,下节数学课上你把自己得想法告诉大家,好吗?”第二天的数学课上,我对全班学生作了检讨,并郑重地表扬了那位学生,鼓励大家向他学习。这一举动看起来非常小,但它带来的效应却非常大,在后来的数学课上,只要有不同的意见,学生就敢于随时提出来讨论解决。

2、合理安排,形式多样。教师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在教学中每节课要设置质疑问题的环节。这个环节可以安排在课的开头,检查预习情况时,让学生发问,也可以安排在课的进行中,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可以发问,也可以安排在讲完新课后做练习之前让学生发问。在组织形式上,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讨论,让学生不要一下子就面对教师和全班同学,可以在小组内先提问,也可以举行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题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的气氛中消除畏惧心里。另外,对于口头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先把问题写出来再提。对于课堂上一时还没有提问勇气的学生,教师可个别指导交谈鼓励他们,也可以让他们先在课后谈,使其最终能在课堂上提问题。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任意给出2个或3个条件,让学生根据这些条件提出问题,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质量高。这样也非常有助于他们理清数量间的关系。

二、科学引导,让学生有疑可质

1、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就是要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知发现和提出问题;

2、在问题的“结合点”上找问题,也就是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教学“圆锥”一课,教师出示工地上圆锥形沙堆的模型,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些沙堆想到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举手提出许多问题:“沙堆的形状叫什么?”“沙堆的体积有多大?”“这些沙有多重?”“沙堆的占地面积是多少?”等等。这些问题恰恰又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后自己提出来的,他们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注意力特别集中课堂效率也最好。

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因此教师有责任呵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并从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主动性。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任意出一组数,教师马上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马上就产生质疑:为什么会这么快的答对,是巧合吗?教师究竟有什么好办法?通过质疑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更能集中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给学生一个探索的空间,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得,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如此一来,学生的疑问也自然地产生了。

三、重视评价,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8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 高职英语教学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33

1 当前高职院校师生现状

近几年高职扩招、参加高考的学生人数减少,职业院校的高考录取分数普遍降低,生源质量普遍不如以前。此外,高中学校相互攀比,片面地追求大学本科升学率,老师们在教育教学上对学困生失去了信心,而高职学生高中阶段多数是教师心目中的学困生,长期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重视,自尊心受到了创伤,因此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一部分学生在遭受长期的学习失败后,感受不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造成学习兴趣偏低,继而形成懒惰、自卑的心理。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英语基础较差、底子薄弱,对英语的学习极感吃力和不感兴趣;有些学生想学,却无从下手,从心理上惧怕英语学习、心理压力大、口语表达能力差,对学习英语失去信心,自主学习的能力差,给教学造成很大的困难。

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偏低、精神萎靡、平时上课上网玩游戏、睡懒觉,对老师的英语教学心不在焉,学校又采取各种措施手段强迫学生到课,这样就迫使部分学生形成了逆反心理:与学校和老师们对立起来!这种现象无疑给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上是一种打击,导致有些老师教学热情下降,课堂教学中出现师生互动次数减少,甚至导致师生们互相孤立,教学效果下降。更为严重的是,有些老师看到学生这种学习状况,英语教学时就以放电影、放视频的方式消极应付。

2 高职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培养高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现代教育目标和现代语言教学理论的要求,也是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现状的要求。中国教育部在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描述如下:“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同时规定:“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应能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学习,获得学习策略的指导,逐步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其中把“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当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1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指间接参与学生活动的心理因素,一般包括动机、需要、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自主学习与人的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等密切相关。无数事业有成的人士其成功起决定作用的不是高智商,而是非智力因素。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是形成好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底蕴,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学生家长共同配合,才能取得较好效果。与学生自主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有:第一,意志坚强、善始善终。英语教师可能都有相同的体会:在学生开始学英语时,通常都会有很高的学习热情;可是随着英语学习内容的不断增多、学习难度的不断加深,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慢慢地消失殆尽了。很多学生思想上都认为英语太难学、单词太难记、句子太难理解。其实这都是因为缺乏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毅力所导致的。因此,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当教育和引导学生能在英语学习中与困难作斗争。要培养克服困难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敢于吃苦、永不言败的精神和品质,培养学生形成坚定的意志,坚强的毅力,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第二,执着的兴趣。著名的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所以,针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偏差的问题,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从基础抓起,提高他们的兴趣,不要急于求成。所以从开学的第一节课起,教师就着手了解他们的需求,他们的兴趣爱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记得前苏联教育家科罗廖夫曾说过,“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兴趣是教学的潜力所在,兴趣的培养与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教学艺术是分不开的。教师应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由“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这样就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2 转变师生角色

一直以来,传统的教师观中教师形象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说教式、填鸭式”,搞“一言堂”。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它禁锢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受到抑制;教师尽管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学习效果却收效甚微。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是被动接受育的,他们是有巨大潜能和个别差异的发展中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调整角色,成为学生信息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言的交际性注定了英语课堂必然是参与型的课堂。学生只有在参与的过程中才有机会运用语言知识,并形成交际能力和发展其他相关素质。我国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司长王冀生教授认为:教育上应有三种自由,即学与不学的自由,学什么的自由,发表自己观点的自由。这就是彻底的人本教育观念,学生不是一个知识容器,不是一个考试工具,不是分数的奴隶。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出发点和终极归宿。这也是完全的学生主体观念,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演员,教师只是导演。因此师生都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树立起自主学习的观念,明确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应选择和设计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充分发挥的教育措施,在课堂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做学习的主人,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学生才精神振奋,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创造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地提高自主和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3.3 创造英语自主学习环境

创设民主的气氛和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才能确保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赞可夫认为:“课堂上应该创造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的心理氛围。”自主学习氛围的创造要求教师有民主的教育观念、有正确的学生主体意识,教学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去学,鼓励学生尽力扩展个人思维空间;引发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有学者强调,学习者独立行动的愿望取决于他们的动机和信心的程度;学习者独立学习的能力取决于他们知识和技能的程度。教师的角色则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在课堂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创造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为英语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应选择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真实性的语言教学材料,通过创设语言学习的自然环境,运用科学的课堂规则,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和学习潜能,用启发兴趣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兴趣中能自主、自发地学习英语,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给学生以明确的学习任务,并以任务为中心,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交流活动,并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和鼓励。同时,要充分估测学情,注意学生间的层次差异与课堂提问技巧,倡导合作学习的精神,鼓励学生主动、踊跃、大胆发言,巧妙地化难为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闰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

[3]胡生琴.高职英语教学与自主学习的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第9篇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课堂 质疑能力

一、创设质疑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动力,是进行创新学习的先决条件。如果一个人对学习没有任何兴趣,那他就没有任何创新。有了兴趣,才会萌发创新意识。兴趣越大,创新能力就越能够发挥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可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春雨的色彩》这课时,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描绘春天的美景。上课时先播放一段有关春天的景色,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学生对春天的美景有初步的感知。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小发明|、小创造。又如教《曹冲称象》这课时,师生共同讨论称象的原因,从中进行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浮力的试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质疑的氛围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讲求民主,应在学生平等的前提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朋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我在教《四个太阳》这课时,先让学生拿起彩笔,根据课文内容,把四个太阳画出来,从而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比比看谁画得最美,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了创造想象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分角色演一演,以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如上《棉花姑娘》这篇课文,课文上完后,让学生上台表演,采用竞赛的形式,评出最佳表演奖。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三、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敢问。

“问”源于思,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在课堂上,教师应留有足够时间,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对课文内容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学生从读书中质疑问难,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问,问错了没关系。从而提高课堂上的时间效率,并把非重点的知识留到课后去解决,这是为了进一步探索,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下去,学生的质疑问难未得到答案,便不满足,便会去探求答案.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经过认真读书后挖掘教材,产生疑点,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敢于质疑、敢于提问。同时教师要经常启发诱导他们积极发表独立见解,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相信自己能提出问题。

四、引导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来自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疑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起点。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为学生提供积极思维和独立思考的机会,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质疑。

1.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要求学生在预习中用“圈、点、画、”等方法勾画疑难,并记在笔记本上。开始上课时,放手让学生提问,互相交流,打开思路,为下一步学习树立目标,促使学生学习进入一种良好状态。同时教师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2.扣紧题目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课题质疑,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比如,教学《一株紫丁香》这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挂图,接着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同时提出问题:紫丁香是谁种的?为什么要种它?学生很想知道,特别认真地读,问题很快就解决了。我接着问:“读了课文,谁能提出不明白的问题?”有个学生问:“为什么要在老师窗前栽一株紫丁香?”又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这课时,先问学生你看到课题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理解课文后,可以让学生思考:小壁虎除了向小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它还可以找谁借?它借得到吗?为什么?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白其他动物尾巴的用处,增加了课外知识,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我连忙引导学生讨论,然后指名回答。这样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解决了问题。在质疑中增强了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