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16:45:34
导语: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建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聂坚(1992-),男,汉族,云南人,现就读于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公共关系。
摘要:彝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全球化现代化下凉山彝族经历了巨大的社会转型,传统的民族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基于对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四合乡的调查研究,以文化空间为切入点,以彝族传统节日为例,探究现代化经济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节日的保护与传承思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民族节日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彝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是其“活”的文化体现之一,它体现了独特的民族个性和审美习惯,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同时“活”的文化也是彝族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在彝族传统节日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之提供了保护和传承的新思路和新契机。
2、文化空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文化空间为“具有特殊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表现,是一个集中举行流行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文化空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动词,它生产出了诸如象征、符号、价值观、叙事行为、集体记忆与历史记忆之类的要素,同时为这些要素之间发生各种关系而提供场所、条件和背景,也为不同的文化提供了可能性。彝族传统节日是彝族人民数千年的集体记忆,它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性格,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3、凉山四合乡彝族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合乡地处凉山州府所在地西昌市城郊结合部,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乡。四合乡具有三大研究优势:一是彝族文化优势,乡内汇集了凉山四大方言的彝族人民,具有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底蕴和彝族风情;二是区位优势,位于城郊结合部,交通、通讯十分便利;三是村民商品意识强,大多数村民都利用农闲时间进城做生意,因此四合乡适宜发展生态农业、特色旅游业和绿色畜牧业。因为地处城郊所以受商业化信息化的影响较大,民族文化的冲击更明显,所以选择其为例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彝族传统的节日有火把节、 彝族年、密枝节、跳宫节、岁时年节等。
二、研究现状和方法
纵观整个学术研究,彝族文化的学科建设已经基本形成了,彝族的语言、文字、民族风俗、宗教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彝族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民族记忆,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特殊历史,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
以凉山彝族为例,从微观的角度主要研究宗教节日文化,以社会学、文化学、管理学、民族学等相关理论为依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为主线。
三、文化空间下彝族宗教节日的探析
1. 凉山彝族传统节日及问题——以火把节为例
彝族是一个崇尚火的民族,保留着最古朴、最浓烈也最独特的文化传统,祭火神是彝族宗教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火把节是凉山彝族一年一度传统的重大祭祀性节日,其根源是火崇拜。1994年,凉山州州委、州政府立足于将凉山彝族火文化推向世界,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并确定每三年举办一届,从而赋予了凉山彝族火把节新的内涵和时代与国际特征,吸引了不少中外游人和客商,使火把节成为宣传展示凉山的最好载体,对凉山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这一举措的实施,作为城郊结合部的四合乡必然被纳入这一决策。州政府将其定为火把节的一个分会场,在其举办各种娱乐活动,如:摔跤、斗牛、赛马及毕摩绝技表演,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火把节最初只是通过打火把的形式来驱虫辟邪、期盼丰收,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这种习俗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民间节日。
在商业化和政府的参与下,火把节文化不断扩散,被世界所知晓。但是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商业化的运作与现实的农业生产之间的冲突;彝族是一个传统农业型经济的民族,农业生产是其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化的进入使农业经济逐渐被商业利益所击败,越来越多的彝族为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弃农田而奔商业,使传统的农业经济收到威胁,逐渐失去了承载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
(2)原始宗教地位的衰落与危机;毕摩是彝族宗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彝族社会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商业化的操作下神圣的毕摩开始走向经济的舞台,舌舔烧红的铁块、口喷火焰、赤脚走火炭等节目被搬上舞台供人们欣赏,满足现代观众的猎奇感和刺激感,这样的运作使原始神圣的毕摩受到严重的威胁。
(3)文化保护主体的文化自觉性减弱;素质教育的普及和市场经济巨大经济利益的吸引使文化的保护主体——人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坚定信仰逐渐减弱,文化保护主体的文化自觉性受到冲击和威胁;
2. 意见和措施
(1)在文化再生产过程中寻求文化空间的平衡点,经济化全球化的强大力量无法抗拒,社会化的渗透势不可挡。顺势而行,在经济化全球化的视角下保留传统的最精髓,利用其力量保留传统精华,祛其文化糟粕。通过政府进行积极引导,利用文化再生产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文化空间进行保护和传承;
(2)众所周知,毕摩宗教文化是与相对落后的生产力相联系的产物,毕摩文化虽然具有众多的巫术或落后的成分,但它却始终围绕“人”的幸福、安康这个主题,施以相应的救赎救治,其远古历史文化的讲演也好,鬼怪神灵形象的塑造也好,人死归宗的观念演绎也罢,都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图式”的展现,其间也包含着复杂而深邃的伦理规范。所以,城市化、全球化虽然在经济社会打发展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作为一种古老的信仰宗教,它凝结了一个少数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它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医学价值、天文历法价值、宗教价值、哲学价值、语言价值等众多宝贵的价值,我们应该对它进行保护,将其优秀性传承下去,为我们现代科学技术所用,也为我们心灵涤荡所用。
(3)人是一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的人,一旦与周围的环境结成了密切的关系,便在这种环境中创造出相应的文化,给自然社会打上自己的烙印。居住的自然环境的改变也使彝族的生存状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相当多的彝族少年儿童从田野走进学堂接受现代文明教育,对原始彝族固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了冲击,弱化了传统的作用。于此应对社会的主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其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4)彝族传统节日是节日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拥有古老而神秘的色彩,寄托了人们的希望,延续着节日的生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应该树立文化保护的意志,发挥社会各种力量的作用,使传统的文化不致流失、淡化和雷同,对于丰富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阿牛史日、吉郎伍野:凉山毕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巴莫阿依:彝族祖灵信仰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3]巴莫阿依:彝人的信仰世界[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4]巴莫阿依、黄建明编:国外学者彝学研究文集[C],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5]陈国光、阿里瓦萨主编:中国彝学·第三辑[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6]戴庆厦、岭福祥主编:中国彝学·第一辑[C],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
一、创意产业已成为大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是推进城市经济增长、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的两大重要途径。在城市发展中,当自然资源与资本、技术的匹配达到其效能的上限约束时,综合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社会及人力等各种资源,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意产业便成为拉动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的经济功能正在转型,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快速从中心城区外迁,为城内发展创意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中心城区均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其中,包含着咨询策划、设计展示、工艺时尚等多种服务门类的创意产业成为重要的亮点之一,创意产业增加值更已占城市GDP的6%以上,已经成为城市新的支柱产业,并强力带动周边传统产业升级。
各大城市对创意产业的发展予以了高度地重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以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并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创意产业聚集区。比如,北京设立了创意产业发展基金,为创意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经济扶持;上海为老厂房建设创意产业聚集区出台了“房屋产权关系不变”、“建筑结构不变”、“土地性质不变”的“三不变”政策,并成立了上海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创意产业投融资体制创新。
二、中小城市经济建设正在步入创意产业时代
大城市创意产业的蓬勃现状为中小城市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模式发展范例。2008年初,以“创意时代的文化创新与软实力建设”为主题的“中国文化产业新年国际论坛”在北京隆重开幕。这个文化产业盛会的一个重要焦点是中国创意(中小)城市的评选表彰活动,河北承德、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云南大理、内蒙古鄂尔多斯等13个各具特色的城市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2007年年度创意城市大奖。此举标志着我国小城市经济建设中创意产业时代的真正到来。
与大城市相比,许多中小城市发展创意产业可能具有以下优势特点:一是浓厚的地域特征和鲜明的品牌风格,如鄂尔多斯、大兴安岭地区,分别以蒙古草原和东北林带的独特地理特征成为创意城市的重要资本;二是深厚的历史文脉和文化内涵,如云南大理、河北承德等市,均以其悠长的历史文化构成了超强的城市软实力;三是怡人的城市环境和城市空间,如海南三亚开发区,以其独特的海岛风光和城市亲和力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可以说,只要能充分发掘并利用中小城市的独特资源,就能成为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三、中小城市创意产业建设中地域传统建筑文化的作用
我国的许多中小城市都拥有优秀的历史性或地域性的传统建筑,有的建筑单体甚至是国家级或省级的重点保护文物。这些传统建筑类型丰富,包括古代的宅第民居、城池楼宇、寺观祠庙以及近代的工业厂房、革命遗址等等。更值得关注的是,由于中小城市在已有建设中的开发力度远逊于大型城市,所以极有可能更好、更完整地保存下成片的历史街区甚至是整个古城格局,而这些珍贵的资源恰恰可以为中小城市创意产业建设提供很好的物质空间和精神场所。
创意产业在城市里的空间集聚对环境所产生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催生城市磁体效应,即提高城市的吸引力;二是优化城市的内在格局,即改变过去所谓的中心、边缘的空间结构布局。而优秀传统建筑的介入,会极有益地促成中小城市创意产业中这种效能的实现,使城市中心区域的文化地位越来越凸显。具体来看,地域传统建筑及其文化在中小城市创意产业建设中具有以下作用:
首先,中小城市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格局的调整,最明显的变化是将带来工业区的外移,这会使原有的市内厂区空置。而这些厂区都至少有数十年的历史,已构成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会成为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重要场所。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和城市旧区改造有机结合,不仅保留了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通过历史与未来的交叉,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经济上看,利用老厂房、旧仓库发展创意产业,其改造成本较低,尤其适合中小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
其次,地域传统建筑是城市历史的重要见证,多种多样的历史建筑将为不同属性的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为匹配的空间场所。从目前各项文化创意产业的服务范畴来看,主要包含广告策划类、设计咨询类、艺术古玩类、工艺时尚类、表演艺术类、影视传媒类以及互动休闲类等特色化内容,而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建筑有着与之更为相符的性格和品质。
而且,许多中小城市有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街区片断,这种现成的文化场所可以使分散的创意产业形成良好的集聚规模效应,大大提高创意产业的整体服务效率。同时,由于创意产业所带来的附加值,也可为城市的这些历史区段都带来巨大增值,使发展创意产业和保护历史街区及传统建筑有机结合,达到“多赢”的效果。
陈鹤琴在对中国古代先哲教育思想进行研究时就特别推崇孔子的教育思想,认为孔子倡导的“因材施教”、“个别教育”、“行重于学”等教育思想非常先进,很值得研究。后者则可以直接对这些文化的实体展开研究。此外,还有一类是以非物质文化的形式存在,看不见,摸不着,如民间艺人的技艺等,陈老认为这类传统文化遗产更为宝贵,后人可以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学习与传承。总之,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博大而精深的,需要我们全面而广泛地加以学习与研究。为更好地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陈老主张成立专门的机构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的研究。为此,陈老曾多次呼吁成立专门机构,组织专业人员,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专项研究,以确保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正确解读和传承。例如,1962年陈老在江苏省政协会议上提议,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内成立儿童教育研究室,以研究儿童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加强、改进儿童教育工作[1]406;1978年陈老在中国人民第五届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关于设立全国儿童玩具研究促进会的建议[2]659。在对传统文化遗产展开研究的同时,陈老主张以辩证的态度来传承传统文化遗产,认为对传统文化遗产应进行合理的继承、改造和创新。陈老的“活教育”理论就是在继承儒家教育思想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基础上,革新创造出更具有活力的教育理论。在对待中国古代经书典籍问题上,陈老辩证地指出,“《三字经》、《百家姓》当然不是幼年儿童所能理解的”[2]636,“如果是为研究古代文学,那么这么多经书,大学专科里才有读的必要”[3]140,而如果读经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儿童的人格,那么经书是需要重新改造的,他特别反对“把经书熟读在肚里,将来自然就会应用”的“反刍式的教育”[3]140。同样,在对待私塾教育问题上,陈老认为:“私塾教育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的优点,我们应当采用,并发扬而光大之,但是它的弱点太多,它的组织,它的内容,太不适于现代的情形了。”[1]535反观当前有学者鼓吹所谓的“儿童诵经运动”,则愈彰显出陈老对待传承传统文化遗产的这种科学而辩证态度之先进性,对指导当今幼儿教育工作仍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当年,陈老就是以这种开放兼容的思想,科学地处理了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外来优秀文化的吸收关系。陈老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对世界各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他认为,外国有很多先进的教育经验和教育理念很值得我们借鉴。陈老认为,中国的儿童不仅要汲取本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还要了解、吸收世界优秀的传统文化。儿歌“小星星”本是法国的一首民歌,为了让中国儿童了解法国的文化,陈老译配了歌词后将之编进幼儿园教材,至今“小星星亮晶晶,满天都是小眼睛……”这首儿歌在中国代代传唱[4]1。当年,在陈老主持的南京鼓楼实验幼稚园的教材中,加入了不少外国文化的元素,许多世界经典的文化,如“荷兰的小英雄”、儿童舞蹈“土风舞”等也列入幼儿园教材。此外,陈老还曾亲自编写小学英文教材,其中1939年编写的英文教材《少年英文诗歌》一书,共选录43首世界各国经典的童谣、诗歌。
作为一位幼儿教育家,陈老认为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弘扬应从幼儿园开始抓起,为此,他为幼儿教师提出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幼儿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好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陈老认为,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遗产应坚持创新性,要有时代精神,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主张用革新升华的方法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遗产,最为集中地体现在陈老在幼儿教育目标的制定上。陈老十分赞赏孔子的“做人教育”思想,当年陈老的“活教育”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3]352,就是在继承传统教育核心价值或基本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时展的实际需要而提出的。陈老的“活教育”目的论是对古代有关“做人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为“做人教育”赋上时代的烙印,使“做人教育”的内涵得到升华。陈老认为,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改编与创新,将传统文化遗产有机地填充到幼儿园的教材中,“经书的文字古奥,叙事说理多偏于政治道德方面。幼年儿童不易明白,只好选择其适合儿童心理之记述,改编作故事或戏剧的体裁,教他们阅读,教他们表演,他们自然就能明白了解,兴趣浓厚”,“将经书变成明白浅显饶有兴趣的现代儿童读物,那读经一课在学校里面才可以有利无弊。”[3]140为了让儿童以寓学于乐的形式来学习、接受中华传统文化,1938年,陈老与陈选善主编了《中国历史故事》一书,该书以浅显的文字、儿童的口吻、生动活泼的形式,将中国古老的历史编成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此外,陈老认为不少民间歌谣、儿歌很适合幼儿学习,为此,在陈老主持的南京鼓楼实验幼稚园教材编写时加入了很多民间的元素,如民间儿歌“放纸鹞”,民间游戏“猎人、老虎、枪”等。陈老认为,我国不少的传统文化遗产是可以通过改良制作而成为很好的幼儿园教具、玩具的。例如,麻将是我国的国粹,是很具吸引力的赌博工具,当年陈老独具慧眼,将麻将变成幼儿识字的活字块教具,具体做法是:先从儿童用书中选出了200多个字,在每块麻将上刻上字,每个字各刻2块,并选用儿童喜欢的颜色,“比如‘鸡’、‘鸭’二个字,‘鸟’部用红的颜色,‘奚’、‘甲’部都用绿的颜色”[5]109。活字块主要有两种玩法:一种是凑对子,一种是拼句子,都很受幼儿喜欢。后来在民间艺人的启发下,陈老又创制了“过桥洞”、“放电影”、“益智盘”、“傀儡戏”、“皮影戏”等幼儿喜欢的教具、玩具。其中“傀儡戏”、“皮影戏”就是采用民间艺人制作傀儡和皮影戏的方法,将适合幼儿的剧本或故事制作成傀儡戏或者皮影戏,由幼儿教师或幼儿进行表演操作。同样,在乐器的选择上,陈老大量地选用我国民间乐器,如鼓、钹、钟、箫、磬、木鱼、琵琶、笙、箫、古琴等取代昂贵的钢琴、西洋乐器,这在财力匮乏的年代确实是非常明智的选择。陈老十分珍视被旧社会有权势者所瞧不起的所谓“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当年为了让幼师生学习傀儡戏、皮影戏、木偶戏的操作技能,陈老曾多次把木偶戏班请到学校里来。当年,陈老邀请民间艺人到鼓楼幼稚园现场表演木偶,通过口传心授的方法,让幼儿教师学习掌握了木偶的具体操作手法;不仅如此,陈老甚至把玩猴戏和玩西洋镜、拉洋片的卖艺人也请进学校给幼师生演出。当年,为了研制幼儿园教具,陈老曾拜街头巷尾的民间艺人为师,如向民间捏面人学习用面粉替代橡皮泥做美工材料的方法;研究街头小贩卖糖人的转盘并改制为“得赏盘”、“识字盘”[6],并分别作为幼儿学数学和学语言的教具……实验证明,这些民间技艺改制的教具玩具很受幼儿的喜欢,同时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木偶戏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陈老认为木偶戏相当于立体故事,有会活动玩具的功效,是教育的利器,幼儿园可以利用木偶进行教育。当年,国难当头,为了激发民众的爱国救国热情,陈老与虞哲光合作组建了儿童木偶表演队,利用木偶表演的形式到社会上进行爱国主义宣传。当年,由他们组建的儿童木偶队演出的木偶剧有《原始人》、《卧薪尝胆》、《文天祥》、《木兰从军》等,他们曾利用“三八”妇女节和国际儿童节到兰心剧院对外演出,新型的儿童木偶剧的诞生,受到了人们热烈欢迎;在鼓楼幼稚园,陈老还利用民间乐器,如小鼓、小锣、小木鱼、小磬、小铙钹,组成儿童小乐队,学习民族乐器的演奏,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影响。
文化传承作为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种专业人才参与其中,而老师则应首当其冲、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项神圣的使命。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理应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第一站。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7]幼儿教师应在践行“新纲要”精神的活动中,自觉地将传承传统文化遗产视为己任。笔者认为,幼儿教师要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播者,一是幼儿园管理者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全园教职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培训,如购买图书、补充学习材料、聘请专家做专题报告、开展专题讨论、举办知识竞赛等,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高幼儿教师的文化素养。二是要善于将传统文化有机地渗透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从幼儿园的环境布置、教材内容、教学途径、教学方法等多方位地思考,将传统文化有机地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三是应向家长普及传统文化知识。不少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偏差,他们过多关注孩子知识、技能的发展,而忽视了孩子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幼儿园教育需要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因此,针对目前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普遍模糊的状况,幼儿教师必须大力加强宣传和指导工作,如采取发放宣传单、园内开辟专栏介绍、组织专题讨论、网上留言互动、家长经验介绍和推广等多种形式,提升家长的传统文化素养,共同承担起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担。
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可谓博大而精深,但纵观当前幼教界,特别是幼儿教育机构,在对传承传统文化遗产的理解上却是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内容被窄化。不少幼儿教师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片面地理解为蒙学教育、历史教育,甚至将“读经”理解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唯一形式。不少幼儿教师一提起传承传统文化遗产,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让幼儿诵经,似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遗产就只有这些经书了。其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内容非常广泛,它包含神话故事、歌谣、民间游戏、猜灯迷、汉语言文字、印染、国画、刺绣、剪纸、泥人、皮影、腰鼓、地方戏曲、茶文化、酒文化、十二生肖、京剧脸谱等多种形态[8]。幼儿教师应全面地理解传统文化遗产的内涵,并根据本地区的资源及本园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教育。二是功能被弱化。在实施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往往过于重视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简单灌输,而忽视对幼儿民族精神的教育、民族情感的体验,其实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知识只是外壳而已,其深层次承载的价值观念、思想和行为方式才是传统文化遗产的内核。因此,幼儿教师除了需要向幼儿介绍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更要重视幼儿民族情感的体验和民族精神的培养,以提高幼儿的民族自豪感,萌发爱国的情感。三是形式被简单化,突出表现在幼儿教师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过于简单地照本宣科,缺乏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必要的改造与革新;简单地模仿、套用其他幼儿园已有的做法,忽视因地制宜地开展富有本园本地区特色的教育活动[9]。当年,陈老就告诫过幼师生,在对待传统文化遗产问题上要有辩证的态度,传统文化遗产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要创造性地学习,汲取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改造甚至剔除其中的糟粕,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遗产在新的时期更具生命力,永远发扬光大,传承不息。(本文作者:严碧芳 单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
【各方评论】
正方
赞成选择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繁体字回归中小学课本。传统的繁体字在象形、表情、达意等方面的优势是简体字无法比拟的,学生们通过识读这些汉字,可充分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也就接受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但繁体字笔画繁复,回归课本需控制数量,以不过多增加课业负担为宜。
这一提议具有积极意义。文化需要接续,文明需要传承,而文明和文化的传承手段和重要载体就是文字,适当恢复繁体字,对学生更好地认知中华文化和领略汉字魅力无疑是有所助益的。
繁体字回归中小学课本很有必要,但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说上书法课,用繁体字进行讲授、摹写,不但使书法的美感突显,还可以将繁体字的识读、认知提到一个高的层次。在课本中,有古文的篇章,也可运用繁体字,一来能让学生们认识更多的繁体字,二来也更便于了解古诗文的内涵和意义。这个提议有助于挽救繁体字的颓势,须知文化也讲究生态平衡。
反方
尊重、传承传统文化不是开时代的倒车,万事万物发展规律都是由繁入简,我们不能逆势而动。简体字是根据繁体字演变而来的,这是文化进步的表现,再走回头路捡起繁体字,岂不是舍本逐末?时展的确需要瞻前顾后,汉字文化也是一样,但只要没有割裂,没必要如临大敌,大惊小怪。
汉字简体字已经使用了几十年,大家已经习惯了,多数人一出生就直接接受简体字,没有必要再改回繁体字了。况且简体字已经立法,不能轻易改动。繁体字是中国历史的结晶,有很多的精髓值得传承,全球还有许多华人在使用,在研究领域和部分交流中延续使用,应该可以。
专家意见
著名学者钱文忠认为,“识繁用简”是对待繁体字最好的态度,不过“识”不仅是认识,还包括适度地书写和使用。钱文忠指出,比起讨论“繁体字是否回归”,有一件事更有意义:“我们应该扪心自问,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是不是应该更敬畏?文化不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不要就毁,想要就简单恢复。在文化领域,很多东西错了是改不回来的。”
【启示与思考】
从正方的观点来看,主要是认为汉字本身就是文化传统,需要保护和传承,即“汉字是中国文化里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而反方的观点则更倾向于文字的简化是整体趋势,是文化进步的表现。应该说,两种观点都有其道理。实际上从本质上讲,汉字归根结底是一种书写工具。既然是书写工具,就应该从书写者需要的角度,去考虑汉字的简化或者繁化。如果书写者觉得不书写繁体字就无法找到文化归宿,那么繁体化就必然来临;如果书写者觉得不继续简化就无法更便捷地进行交流,那么继续简化就会成为新趋势。这才是汉字繁简之争中,唯一可以确定和相信的规律。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高校音乐教育;融入机制
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涵理解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根据这个国家的地理环境、政治制度、气候特征、风俗习惯、地域文化及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形成的,它是一个国家及其民族优秀品格的体现,是一个民族精神面貌的展现。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传统文化,也为不同的国家烙上的自身特有的印记。这里的“传统文化元素”一词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省略语。它是我们能够展现传统文化的一个标志。这里所指的“元素”,不是指化学中的微量元素,也不是数学集合中的对象,而是一种代表了传统文化的符号。传统文化元素相当之丰富,如:中国书法、乐器(二胡、笛子等)、对联、年画、唐诗、宋词、象棋等。其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分类方法,许多专家都给予了传统文化元素不同的分类标准。
(二)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意义
首先,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高校音乐教育重要意义之一。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大量的西方元素涌入国内,给新一代青少年带来不小影响,甚至许多年轻人对外国文化了解远甚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而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是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高校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有利于年轻人了解与学习传统文化,并传承下去。其次,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传承与发展的文化成果,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都在其深厚的文化中。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树立优良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其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最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也有利于高校音乐教育课程的创新和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会使得高校音乐教育课程开设更具多元性与地域性。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使得学生更容易投入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困境分析
(一)传统文化元素内容缺乏创新性,传统文化音乐教学体系不健全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传统文化音乐教学内容枯燥,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的方式过于单一,仅仅靠一些书面文字无法完全表达传统文化元素的全部内容。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第一课堂,仅仅通过读书式的讲解或者是看电影式的欣赏是无法真正学习到其精髓,单一而缺乏创新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兴趣大打折扣。另外,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中并没有成熟的传统文化教学体系,仅仅是音乐片段的欣赏或者单一的书面表达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环境。没有系统性、全面性的教学课程无法良好地传播教学内容。
(二)传统文化传播路径单一,传统文化元素占比较小
目前,校园传统文化学习与传播手段较为单一,仅仅以极少数公选课的形式存在是远远不够的。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文化类型,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另一种平台。校园传统文化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学生接触传统文化音乐机会减少。此外,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中西音与中音课程的占比失衡。西方音乐的课程远比本土音乐的课程要多,大部分高校还存在着西音至上的错误观点,使得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更加困难。传统文化元素占比小使得学生削减了学生学习与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从而形成一种对民族文化认同感的缺失。
(三)传统文化师资状况不容乐观,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淡薄
除了课程内容,传统文化的教学师资也相对短缺。学校的不重视与市场的萎缩,使得传统文化师资日益萎缩。传统文化名师大多年数以高,教师年龄出现严重断层现象,老龄化问题严重。很多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即将失传的危险境地。另外,校园充斥着流行音乐社团活动或比赛,如校园好声音歌手大赛,街舞大赛等,却很少有关于传统文化类的音乐活动。这样导致校园传统文化传播受阻,没有能建立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提出创新性的教学形式,建立完善的传统文化教学体系
首先,增添传统文化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授课形式,要做到静态与动态教学相结合,感性与理性内容相结合。通过文字配以图像或者影像的配合讲解,改变原本单一的书面讲解,更生动形象地展示传统文化音乐教学内容。邀请传统文化相关名家面对面授课,可进行一对一的个人教学和一对多的多人教学。对于学习积极性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组学习。通过名家们的经典再现,可以还原书本中难以解释与说明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与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还需要更多的教学反馈与舞台实践,通过真正地舞台实践来体验传统文化带来的魅力,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通过这样的创新性教学形式的建立,加强了传统文化教学的带入感,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另外,建立完善的传统文化教学体系。首先通过对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学习与培训,增强教师们对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意识。第二,加大对传统文化的科研力度,设立传统文化科研专项经费,提高教师们的科研积极性,大力支持教师研究传统文化相关课题。第三,提升传统文化音乐教学的创新性,与时俱进地发展,整理相关资料并加以归纳总结。不断地丰富教学模式,加入传统文化元素,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学习。
(二)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增加传统文化元素在教学内容中的占比率
第一,校园是学生文化学习与吸收的重要环境,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第二课堂。学校应重视校园传播的多种路径,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通过在校园内的各项活动来提高传统文化音乐教育的传播度。比如:在广播站增添传统文化音乐的播放与科普,举办校园诗词朗诵比赛,传统文化专场音乐会等相关活动。通过一系列传统文化音乐活动的举办,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音乐教育的认识与学习。第二,增加传统文化音乐教学课程的排课。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限于欣赏,更应该深入地学习与传承传统文化音乐中所展现的精神品质,加强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不仅要开设相关理论课程,同时还要开设相关的实践类课程,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没有舞台的实践,学生难以真正领会传统文化中的魅力,难以切身地领悟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格。对传统文化音乐教学课程在音乐教育课程中的占比,提高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传承;关注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集中地反映了民族精神、民族生活和民族经验,涵盖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等多个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曾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我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了十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诸如诗词、乐曲、民族音乐、书法、戏剧、传统节日、服饰、诸子百家、民间习俗、工艺等等。它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文化,博大精深,在很早很早就已经吸引了西方的传教士、学者、旅行家等精英分子的注意,比如意大利人利玛窦、德国人汤若望等。
然而,这些代表着我国灿烂文化的东西,却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中渐渐被淹没、淡忘。很大一部分高校学生在全球化文化思潮的冲击下,热衷于选择实用的、时髦的、前沿的文化科目,盲目追求时尚,盲目追捧外来文化,热衷于情人节、圣诞节、西餐等,对中国的书法、绘画、戏剧等传统文化十分生疏、淡漠,对所开设的国学课、语文课兴趣不高,甚至认为有些传统文化如易学等落后、过时,长此以往,显然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
没有中学的升学压力,也没有小学的稚气未脱,更没有社会工作的烦恼和纷扰,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学生们的思想更加活跃和成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无疑是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大好平台,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全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在高科技和多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和外来文化让人们盲目追求和崇拜,而对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较为淡漠,缺少知识和感情,片面地认为已经过时和落后。所以首先需要引起社会大众对中 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加强社会的文化认同,为传统文化提供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对于高校,应该加强和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鼓励学生多学习传统文化,普及学校所在地的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觉。作为高校教师,更应言传身教,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身传统文化修养的魅力比如授课中引入一些诗词,引经据典,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起到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保护意识的作用。
2、在校园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校园是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场所,如果在校园中融入比较多的传统文化元素,比如教室里的墙上悬挂古人的名人名言;广场、花园里镌刻名人的书法、塑像;走廊里悬挂一些传统的国画、剪纸、戏剧脸谱等等,让学生耳濡目染、慢慢的接受熏陶。
3、让传统文化走进高校
高校的教育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传统文化的教育不能走出高校课堂。从某种层面上讲,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是因为陌生,因为不了解。比如川剧,我校曾经将部分经典川剧剧目搬到学校的舞台上进行表演和解说,赢得了满堂喝彩,学生对此评价颇高,并表示观看后受益匪\。同样的,对于其他的一些传统文化,比如皮影戏,剪纸等,定期或不定期地将艺人们请来学校办一个讲座,做一场展览,或者开设为选修课,相信会有很多学生是愿意去了解并学习和关注的。
4、组织学生成立兴趣社团
社团是学生课余活动的一个重要平台,依托社团的影响力,可以成立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比如汉服社团、剪纸社团、民间舞社团、书法社团、戏剧社团、古琴社团等等,定期组织学生活动、给予指导,并组织汇演,也是宣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方法。
5、充分利用有影响力的媒介, 加强交流
要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利用有想象力的媒介吸引他们的注意。除了传统的广告,还可以借助时下收视率高的电视、电影、动画等媒介。可以考虑将传统文化植入时下一些知名的电视真人秀节目,让以明星效应带动大家的关注。比如湖南卫视的《偶像来了》的某一期节目,就让明星去一些不太为广大观众所熟知的安徽呈坎,通过游戏、完成任务等方式让明星和观众都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徽墨、毛笔、徽雕、撕纸、歙砚等都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和印象,并且愿意学习和购买一些产品。此外,还可以考虑将部分传统文化融入电影或者将年画题材中的经典的故事、桥段编成动画片或微电影等。比如电影《小门神》就是讲年画里的门神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轻松而易于接受;比如电影《捉妖记》里展现的剪纸文化等等,都是潜移默化中在展现我国的传统文化。
此外,可以开设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或微博等学生使用频率比较高的社交软件对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和介绍,并经常保持更新和互动,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了解。
6、与时俱进
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因循守旧是行不通的。必须要与时俱进,有所创新才能发扬光大。但是创新不代表全部抛弃,而是在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上结合现代的需要进行创新。比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可能很多学生背不了,但将之配上曲,并以现代的通俗唱法进行演唱,以歌曲的形式展现,就有很多学生能够吟唱了,在唱的过程中,词也记下了,也能体会词中的意境,这也是与时俱进的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方法。
关键词:传统风俗文化;沧州;对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深厚底蕴,是民族发展必不可少的生命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汉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不断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形成了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文明。各民族劳动人民在生产过程中因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导致了文化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与当地地理环境和自然特征有关的文化,即是地域文化。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沧州的地域性传统文化韵味浓厚,源远流长,从艺术、建筑到历史名人,融汇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人文素养。
一、沧州市地域性传统风俗文化
1、民间舞蹈――落(读音lao)子文化
原生态民间舞蹈沧州落子起源于河北省沧州一带,是河北省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沧州落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沧州人民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过去农村娱乐活动很少,每到晚上,一些有经验的、年纪稍大的民间艺人就会齐聚在街道上、广场上、村头表演“跑落子”,许多农村的小孩、老人纷纷前来观看,是当时农村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线。
2、传统建筑物――以“东光铁佛寺”为例
铁佛寺始建于北宋,是中国汉传佛教建筑之一,距今已有千年历史。铁佛寺在期间遭到破坏,后于1986年修复。如今铁佛寺已经成为了沧州市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慕名前来瞻仰铁佛的人不计其数。
3、关于沧州历史名人的探究
沧州的历史名人作为沧州地域性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沧州的历史文化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地位。沧州文化名人众多,其中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纪晓岚、张之洞、冯国璋等人,有才华横溢的文学家马致远、荀慧生、高适等人,还有身怀绝技的武术大家如大刀王五、张之江等人。他们是燕赵文化的代表,他们的精神将激励着后代人不断进取。
二、地域性传统风俗文化发展过程
沧州地处渤海湾,水运发达。往来船只很多,各地的文化随着水运传到沧州,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沧州民俗文化博采众长,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加以改造、转化和利用,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风格,在一定形式上保留了部分沧州原生态文化。
1、沧州的民间舞蹈源自沧州人民为休闲娱乐而创立的传统文化形式。随着现代文化的兴起,各种形式的舞蹈逐渐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富有地域特色的落子舞逐渐被广场舞等形式所取代。多年前,“跑落子”还是农村人民的主要休闲方式之一,而今随着沧州市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外来文化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冲击,“落子”已逐渐远离普通百姓的生活,成为只有在庆祝节日才会出现的民间舞蹈。
2、沧州的古代建筑物风格迥异,博取众家之长,形成了e具特色的建筑群。为了更好的保护古代建筑物的完整性,一些知名古建筑远离市区,交通不便,使一些古建筑群被人冷落。而“东光铁佛寺”坐落于普照公园内部,每天前来参观游访的人很多,这也就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文物损坏问题。
3、沧州古代名人众多,但是名人的精神和事迹并未得到很好的传承。名人事迹流传不广泛,在小范围内虽然得到有效宣扬,但无法在大范围传播。同时沧州市缺少名人纪念馆,研究名人事迹的研究员较少,没有系统的编修名人事迹,再加上历史年代久远,一些历史名人的相关事迹和出生年月没有详细记载,造成名人的出生地存在争议,无法具体开展修建历史名人故居的相关工作等。
三、沧州传统文化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
1、普通民众保护传统文化意识薄弱。沧州的传统文化一般是在劳动人民中间形成的,多在农村发展成熟。而农村民众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城乡,因而农村民众对保护传统文化的意义认识程度不够,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与传统文化的不相适应,使传统文化很容易失去以往拥有的群众基础。
2、青少年对沧州民俗传统文化不了解。新时代的青少年从小生活比较富裕,生活中接触到的多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
3、地域性传统文化吸引力不够。相对于现代文化,传统文化形式简单、趣味性不高,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显然不如现代文化。
四、发展建议与对策
1、积极倡导、宣传保护沧州传统文化。
加大对沧州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使人们对本地区的文化有一定了解,认同本地区传统文化。加强对青少年保护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小孩子们从小懂得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建立沧州民俗博物馆,修建名人故居,将名人故居打造成旅游景点。对传统建筑物加强保护和维修,同时在有特色的传统建筑物周围建立旅游文化生态链,实现旅游―保护―传承一体化。
3、建立传统民间文化团体,加强民间艺术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保护地域性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通过组建民间艺术“落子”舞艺术团、“东光吹歌”歌舞团等形式加强对民间文化的保护。
传统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代表了这座城市的精神面貌。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也要认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唯此才能展现一座城市良好的精神风范,让这座城市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参考文献:
[1]商隶君,王建珍等.浸润弘扬一脉相承――以沧州历史名人文化精神培养教育大学生初探,[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2).
引言
在国际经济、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企业亟待解决如何生存和发展问题,包括:如何在激烈竞争中建立品牌形象赢得主动;在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市场氛围中,我国现代包装设计如何在国际市场上求得差异,以期在白热化的竞争中不被淘汰。因为现代经济的竞争,已从价格竞争和技术竞争转移到包装设计竞争上来,而包装设计表面战的背后却是文化之战。蕴涵浓厚民族文化气息的包装无形中将会提升产品自身和企业的商业竞争力,促进产品的销售。鲁迅先生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只有自己的民族才能救自己,同样,在设计领域也只有具有民族文化精神的设计作品才能在竞争中崛起。我国现代包装设计若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立足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创造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的包装,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与认可。本文尝试研究如何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的建议
1.传统色彩应用
在包装设计中,色彩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消费者在看到商品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商品的色彩,其次是包装的图案和文字。在色彩表现中,单纯强烈的效果是中国人在包装设计中所极力追求的。红色是使用较多的色彩,有喜庆富贵、驱邪、吉祥等含义。而黄色又被赋予了高贵的皇室气质,是宫廷及上层社会使用的包装器具之色。民间用色中素有“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粉笼黄、胜坛光”等设色画诀。到了现代,红色和黄色依然得到广泛重视。比如在一款名为“龙凤呈祥”的月饼包装设计中,红色和黄色是主体色调,再配之以龙凤盘绕的图案,以此彰显中秋节团圆、喜庆的主题。又如,一款名为“紫禁贡”国礼茶的现代包装设计中,设计者大胆使用了红色和黄色作为包装主色调,以此突出热烈、喜庆的氛围,也表现出福寿、安康的意蕴。
除了红色和黄色,蓝色、黑色和白色也是我国的传统色彩,可以将之合理组合,进而衍生出不同的色彩,使现代包装设计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2.传统图案应用
图案的诞生早于文字,是人类传统文化的典型要素。早在远古时期,先人就开始创造各种用于交流信息的图案和符号,时至今日,这些图案和符号成了不同民族的图案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图案也是重要的文化要素,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厚,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一般而言,传统包装中出现的图案都带有消灾避邪、求福求吉祥的倾向,具有民俗文化的特色,如蝙蝠象征“福”、桃子象征“寿”的意思;鸳鸯代表白头偕老的内涵;盘长、如意等具有安详的含义等。
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应用传统图案要注意体现中国文化修养和艺术品位,结合审美规律为现代包装设计提供灵感。比如,我国山西杏花村酒的包装设计中,设计者运用牧童、杏花等中国传统图案绘制出了“牧童遥指杏花村”的画面,还在周边配合龙凤图案,以此表达出吉祥如意的憧憬,体现出浓烈的中国味道。酒瓶的瓶身也采用圆形的造型,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团圆、完满”的主题。这种将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元素有机融合的做法,无疑使得杏花村酒的包装设计成为成功的典范。
3.传统文字应用
作为世界上最奇妙、最有趣的文字,中国汉字具有独特的魅力。几乎每个方块字都以象形为主。在悠悠历史发展中,汉字形成了不同的字形和字体,比如楷书、草书、隶书等,将这些文字合理应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中,可以呈现出外文所不能媲美的特点。比如在我国杭州龙井茶的设计上,设计者将“西湖龙井”设计成灯笼的形状,彰显出美满、和谐的意蕴。旁边的“茶”字是用毛笔写出的,而且还对字形进行了调整,草字头被设计成篱笆状,而下半部分则被设计成农舍的样子,透露出浓浓的乡土气息,无形中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从整体角度而言,杭州龙井茶的包装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茶文化所代表的深厚意蕴,整个包装就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天堂。由此看来,合理应用传统文字,不失为一条弘扬中国汉字文化的良好途径。
结束语
【关键词】朱熹思想;形成;当代价值
朱熹是继孔孟之后,又一位儒学关键人物,在孔孟儒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把“仁”的思想传向世界,将儒学发展到最满意的地步。他合理地解释了性善与性恶的争议,完善了人性论。他的“以理为本”的本体论,是在“二程”理气关系学说的前提下,综合先秦各个学派的主要思想,使儒学的理论、系统和体系都更完善,这一理论,对中国哲学发展史,有着纪念性的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日益被关注的今天,对朱熹思想的认识和研究,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需要分析出朱熹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朱熹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朱熹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大致是从最开始的儒、道、佛三教合一说,到后来的阳儒阴佛、儒表佛里说,到以儒家为主、道佛二家为次说,再到以道家道教为主说,再到阳儒阴法说,到最后的以儒为主,其次为佛,又其次为道教,即以儒家为中心的三教合一说。
二、对朱熹思想的正确认识
朱熹思想内容广泛,不应笼统地将其视为客观唯心主义,也不应片面地看待唯心主义。朱熹思想中的“万物有对”、“动静无端”、“一分为二”和无限分化等观点,都是对辩证法规律的体现,虽不完善,但也有合理之处。
封建统治阶段的意识形态是多样化的,朱熹思想只是其中之一,因此,被封建统治阶级利用过,并不影响其传承价值。朱熹思想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中,除封建统治阶级以外的其他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识形态。朱熹思想是对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自然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其“仁”和“天理人欲”的观点,可以为劳动人民所用,他们可以用这种观念来揭发封建统治的罪恶行为。
朱熹思想具有其独立性,不应与当时的社会存在和生产发展水平相对而论。从历史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思想观念具有超越性,而这种超越性,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朱熹思想,对于当代社会是存在利用价值的。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经济和科学都得到了迅速发展。由此可见,包括朱熹思想在内的儒家思想,值得发掘和利用,而这种利用也将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三、朱熹思想的精华
(一)爱国思想。朱熹思想对“天下为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思想观念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爱国思想的充分体现。
(二)仁爱思想。朱熹不仅继承了孔孟提出的仁、义、礼、智的道德标准,还借鉴了西汉董仲舒提出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之道,并以此作为其观点进行表达。对于“仁”,他的解说是:“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而谈到仁与义、礼、智、信之间的联系,他的说法是:“仁、义、礼、智,皆天所与之良贵,而仁者,天地生物之心得之最先而兼统四者。”,另外“仁则为慈善之类,义则为刚断之类,礼则为谦让,智则为明辨,信便是真个有仁、义、礼、智,不是假,谓之信。”这些解释,都体现了“仁”的重要性,也表现了朱熹思想中的仁爱思想。
(三)教学思想。朱熹在融入孔孟儒学思想的同时,保留了自己的独到观点,他认为“人皆应学”,“自天子至庶人,无一人之不学”,而学习教育可减少国家治理问题,使社会更和谐。朱熹的教育思想比较科学,并不盲目。他认为教育应“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者也”,他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求学之序,至今影响深远。
(四)以民为本思想。朱熹认为:“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他提出“养民为本”,提倡不扰民,爱民。以民心为重,才能更好地取得财富。在他从政期间,一方面反对,另外还实施救助工作,并提出“宽民力”、“减赋税”的建议。他主张德刑兼施的治理之道,他认为只有以德服人,才能赢得民心,从而得到天下。
(五)人道思想。朱熹用“天人一理”来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并约束自己,他的“存理去欲”思想是对客观规律的肯定。朱熹思想在先秦儒学思想的基础上,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观念,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他把理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四、朱熹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中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值得借鉴和利用,这对于当今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中国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而朱熹思想也包括在内。
继承和发扬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要以中国现实为基础,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并不断借鉴西方优秀思想。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其中的思想文化成果和优秀精神,是可获取的宝贵财富。
继承和发扬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加深爱国热情和加强民族凝聚力。儒家传统文化,是子孙后代了解历史、了解祖先一个很好的依据。儒家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加强,有着积极意义。
五、结语
包括朱熹思想在内的儒家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和发扬,但也应理性看待,并不能把其作为主要的指导思想,使其失去原有的价值。在保留其重要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加以认识和利用,对于缺乏理性和科学的方面,则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使其合理传承,科学发展,也能够更好的为现代社会所用。继续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韦英生.发掘朱熹思想精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03):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