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培养方向

时间:2023-09-05 16:45:35

导语:在大学培养方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培养方向

第1篇

一、大学生自主学习内涵的科学界定

自主学习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学习方式,与自我教育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密切相关,通过学习者自我选择,自我内化,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各方面素质的一种自律、自主的活动。同时也是自我认识、评价、约束、激励和完善的教育活动。自主学习重视个体差异,鼓励学习者在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使学习者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自我选择,自我提高。

大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正确引导下的自觉主动学习[1],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学习特点,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场所以及所需学习材料等,调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效果,以实现自觉主动学习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模式,突出了学生的自立性、自为性和自律性三个基本特征。

自主学习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营造大学优良学风氛围的重要条件,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能力决定大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决定了大学生是否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是否能满足个人发展需求。大学生正处于“以现代科技知识为基础、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出现,知识不断更新,特别是以信息高速公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使知识老化速度加快。当代大学生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则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二、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我选择、自我规划、自我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因而,学习效果上受多重因素影响。

1.个人理想的影响

大学生自主学习与掌握目标和成绩接近目标存在显著正相关。[2]实现理想是学生坚持自主学习的终极目标,学生对帮助理想实现的一切知识保持强烈的兴趣并自我选择,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克服学习障碍,不断接近并实现个人理想。理想从时间跨度上可分为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可以持久地指导学生不断进步;短期目标在阶段内会对学习活动起到指导作用,但是,在既定短期目标实现,没有新的目标产生时,学生便会迷失自我,学习盲从。一些学生在中学时期往往以考入大学为理想,不断努力,以优异成绩考入理想大学,但进入大学后,缺乏人生理想、学习目标的指引,不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大学就是简单的混毕业证,学习动力缺乏,学业每况愈下,甚至不能完成学业。近年来学习无用论、60分万岁、拼爹等论调在学生群体中甚至成为部分学生的共识,这种混学位证、毕业证的群体在学生中占据一定的比例,由于这类特殊群体的存在,不仅导致这部分学生虽然经过了四年大学生活的培养,但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却没有显著提高,同时,还会给整体学习风气的建设带来冲击。

2.自我效能的影响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充满自信心,具有更积极的学业成就定向,这直接激发了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使得他们能够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新知识。[3]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主动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主动向学习障碍发起挑战。而且,随着每次成功,自我效能感会愈加强烈,从而形成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取得新成绩、新突破的良性循环;自我效能感弱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逃避心理,不敢面对现实,学习依赖性强,而且每次学习失败更会降低其自我效能感,学生的自信心达到了一触即溃的边缘,这就形成了自我效能感弱—自主学习信心不足—学习效果不佳—自我效能感降低—自主学习信心再次下降—学习效果严重不良这样一个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导致部分学生一次又一次降级甚至放弃学业。

3.学习动机的影响

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来源于学习者自我实现的需要,外部动机是由外界诱因引起的。无论是内部动机还是外部动机,都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相对于外部动机而言,内部动机更能保持学生学习信念的坚定,学习活动的持久性;外部动机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不利于保持学习活动的持久性。当学生从思想上以追求真知、成长成才为学习动机时,便能长期保持对学习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富有创造性地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身学业水平,努力拓宽自身知识面;而对于那部分仅以通过考试为学习动机的学生而言,则明显表现出缺乏对知识的钻研精神,存在侥幸心理,学习动力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出现补考、重修甚至考试作弊现象;当然,在学生群体中还存在学习动机严重缺失的现象,这部分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是为父母或外界环境所逼迫才学习,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对待自主学习产生无所谓甚至抵触的态度。

第2篇

关键词:“985工程”大学;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5-0013-05

一、绪言

自建国以来,我国英语专业基本以培养英语语言文学人才为己任,强调单纯的语言基本功训练和文学文化知识的涉猎。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上海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等才陆续开始在英语系开设经贸、新闻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在英语教学的框架下从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试验。到2000年,教育部批准颁布并在全国实行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这是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确定高校英语专业以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为自己的任务,表明了我国外语教学界普遍认识到,由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正如“大纲”所指出:“我国每年仅需要少量外语与文学、外语与语言学相结合的专业人才以从事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而大量需要的则是外语与其他有关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这种复合型的外语专业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语专业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时代的需求。”

然而,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学生的入学水平和各院校办学条件及师资条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院校的英语专业应该制订适应不同情况和条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大纲”也指出:“由于各院校的发展不平衡,因此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内容和进程也必须因地、因校、因专业而异。”由此可见,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这已经成为业界共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国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该如何具体实施这个培养目标。“大纲”将我国现设有外语专业的院校分为五类:外语院校、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师范院校和其它专科类院校。本文侧重探讨985工程大学中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985工程大学属于国内高水平大学,探讨其中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拟调研国际知名大学的做法,同时也考察985高校中同一层次学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具体实践,可以获得启示。因此,本文将以实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7所世界知名大学和11所985工程大学理工科院校及同层次其它院校的调研,探讨985工程大学中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考察的7所世界知名大学包括国内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以及国外的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11所985工程大学理工科院校及同层次其它院校有: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以及国外属于同一层次的美国威斯康辛大学La Crosse分校。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为18所国内外高水平大学。通过分析研究对象在培养目标和特色、课程设置、学分要求等方面的做法和成效,获得对985工程大学中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二、7所世界知名大学英语专业的学分要求、课程设置

1. 概述

英国兰卡斯特大学。世界排名第131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和153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今年国内排名前10名(据The Times,the Guardian,以及The Complete University Guide)。其中的英语与语言学系的研究水准国际领先,其语言学学科2011年在国内排名第一,该系在2010年的全国学生调查中,学生满意率100%。该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制3年,在专业课方面要求学生修读12门完整课程,获360学分,方可获颁学士学位。培养计划中要求学生在3年里修读的专业课程为8门,包括了语言和文学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只要求选4门。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2011年世界排名48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英语学科2011年世界排名45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要求学生需有两个主修专业学分(各16分)和一定的选修课学分(至少16学分),或者一个加长主修专业学分(24分),外加一个辅修专业学分(8分)以及一定的选修课学分(至少16学分),在3年中修满48学分,才可获颁学士学位。以英语,传媒研究和艺术史学院(School of English,Media Studies and Art History)为例,英语文学专业修16学分+英语语言专业修16学分+全校公共基础选修课修16学分,共48学分,可以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一般每门课2学分,平均每学期修4门课。文学专业课程都是文学课,语言专业课程也以文学课为主。专业课供选择的课程数量较多。着重培养专业知识扎实、知识面宽的人才。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自2003年起世界排名前40名,2011年世界排名第22名(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和37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by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该校英语系是加拿大国内大学中规模最大的两个英语系之一,其英语学科2011年世界排名13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要求学生修满54学分,可获颁学位。专业课程方面,基础阶段以文学为主,需修12学分(约4门课),高级阶段是专业方向课程,数量多(约40门),涵盖面广,分文学和语言学方向,各方向要求学生至少修读30学分(约10门课)。

清华大学。英语专业总学分要求170分,除全校性公共基础必修课外,要求本专业课程学分92分(包括专业基础技能课和专业知识课)。专业课程设置种类齐全,但没有专业方向课程系列,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和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北京大学。英语专业总学分要求146分,除全校性公共基础必修课外,要求本专业课程学分96分(专业必修课46分和专业选修课50分)。专业必修课种类齐全,但没有专业方向课程系列,专业选修课程数量多,涵盖面广,主要是文学文化课程,但没有应用型系列课程,注重传授学生扎实精细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

南京大学。英语专业总学分要求154分,除全校性公共基础必修课外,专业课要求94分(专业必修58分,专业选修36分)。专业课程设置齐全,专业选修课程数量特别多,主要是语言、文学、文化课程。同时设国际商务方向课程系列,学生可以选修。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其它专业课程或副修学位。

中山大学。英语专业总学分要求151分,除全校性公共基础必修课外,专业课要求106分(专业必修70分,专业选修36分)。课程设置全面,注重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选修课主要是语言、文学、翻译课程,但不圈定某个方向的系列课程。

2. 特点与分析

首先,7所高校英语专业培养计划中都要求一定的全校性公共基础必修课学分:国外学校主要要求数学、物理、计算机课学分,所占总分比例不高;国内学校除此以外还要求人文历史课程学分,其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最突出。其次,7所高校英语专业所采用的培养模式共有三种,即专业基础型,多专业复合型,专业+方向型。

专业基础型:7校中有5校把主要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即听、说、读、写、译能力,加以宽广的专业知识面。

多专业复合型:昆士兰大学要求学生修读两个主修专业,加上与主修专业同等学分的选修课学分,方可获颁学士学位。

专业+方向型: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要求学生修读专业课程12分后,即选择文学或语言方向,修读方向课程至少30学分,专业培养方向性强。南京大学在注重培养学生全面扎实基本功的同时,设立国际商务方向课组,由学生选修。

在7所大学中,传统的专业基础型培养模式占主流,且学生就业率和满意率依然较高,主要缘于学校强大的师资力量和较高的教学质量,从而使毕业生在专业能力方面达到较高水准。以兰卡斯特大学英语与语言学系为例,该系在2010年的全国学生调查中,学生满意率100%。该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要求学生在专业课方面必修8门完整课程,选修4门完整课程,修满360学分,可获颁学士学位。课程数量不多,但每门课程学分30~40分,学时长达400学时。几乎每门课程都注重理论与运用结合,注重广度与深度结合,既有学术性,也强调应用。每门课除了大班理论教学,还有小班(10人左右)辅导,要求学生提交讨论提纲,参与讨论,考察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运用。每门课里的每个教学步骤几乎都有布置作业,有些课还有长论文要求,促使学生大量阅读,深度研究。系中有不少教师是领域内的国际知名教授,学术水准高,教学严谨认真,学生在每门课中长时间精耕细作,理解理论的同时又运用理论,专业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11所高校(主要是985工程大学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

1. 概述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拉克罗斯校区。总学分要求120分,其中全校性公共基础必修课48分(包括人文艺术课,数学课,自然科学课,体育健康课)。人文学院英语系设两个专业方向:文学方向(36分);修辞与写作方向(37分),要求学生除修读自己选择的研究方向学分外,还需修读辅修方向学分(约24分)以及其它选修课学分。该专业课程方向性强,专业化明显,着重强固专业基础,文学方向注重文学能力培养,写作方向注重写作能力培养,特别是文学性的写作能力,没有设置商务、法律、经贸等类型的课程。在方向内可选的课程较多。

山东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总学分要求161分,其中专业课共101分。在一、二年级开设专业基础课,主要对学生进行语言基本功训练,以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达到熟练程度。在三、四年级开设语言文学、商务英语、科技英语方向课组,供学生选修。

上海交通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总学分180分,其中专业课学分106分。在一、二年级开设专业基础课,进行语言专业基本功训练。在三、四年级开设专业领域课以外,还开设经贸类课程,如外贸函电、国际金融、国际市场学、微观经济学、西方会计学、国际贸易、美国企业经营管理、美国经济概况、国际商法。

华中科技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总学分197分,其中专业课学分121.5分。一、二年级开设专业基础课,进行语言专业基本功训练。三、四年级开设专业领域课以外,还开设两个方向课组各8学分,要求学生任选一组选修:学术方向课组有普通语言学、希腊罗马神话、英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翻译名篇欣赏、英国文学简史、美国文学简史;实用方向课组有高级口译、翻译实践、实用翻译、商务英语谈判技巧。

西安交通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总学分180分,其中专业课学分101分。一、二年级开设专业基础课,三、四年级开设语言文学方向课组(最低选修12分)、商贸英语课组(最低选修8学分)和医学英语方向课组(最低选修8学分),由学生自主选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总学分160分,其中专业课学分97.5分。英语专业培养计划以学生为主体,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夯实语言基础的前提下提升综合素养。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和“三大板块”,即“低年级阶段”和“高年级阶段”以及“专业技能课板块”、“专业知识课板块”和“相关专业知识课板块”,课程计划采取“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的模式,开设了四个方向的课程组:语言学、文学、外贸商务和科技翻译。

大连理工大学。英语专业主干课程是英语语言文学类课程,但专业侧重方向是科技英语,体现文理渗透的特色,其特点是突出计算机技术与英语的结合,以及经贸管理与本专业知识的结合。培养计划设三个方向课组,即语言文学类、经贸管理类、双语类(英语和日语)。学生经过两年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后,三年级开始分专业方向修读。

重庆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总学分170分。注重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英语专业开设三个方向课组:文学、商务和翻译(口译)。学生入学后,一、二年级实施统一的基础教学,三年级开始,学生可选读一个方向继续学习。

天津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总学分185分,其中专业课学分98分。英语专业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复合型、实用性高级英语语言人才为目标,其培养计划突出科技特点,在低年级阶段开设语言专业基础课程,高年级阶段开设科技、商务类课程,如科技英语阅读、科技英语写作、科技英语翻译、商务英语、国际金融等课程。使学生在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之外,具有广阔知识面和较高科学素养,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西北工业大学。英语专业以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文化知识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为专业培养的主方向,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要求学生掌握经贸专业知识及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在基础阶段开设语言专业基础课程,在高级阶段开设科技及经贸、管理等课程,以适应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同济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总学分172.5分,其中专业课学分93分。以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只开设专业课程,没有科技、经贸、金融等相关专业知识课程。

2. 特点与分析

11所大学中绝大部分采取“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见下表。即在一、二年级主要是语言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三、四年级开设专业方向课组供学生修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专业方向课程一般有语言方向、文学方向、翻译方向、科技、经贸以及商务方向。

如上表所示,11所大学主要采取“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了本校其它学科特色资源,着眼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也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其中一些学校如威斯康辛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已经实施了多年,取得良好效果,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

四、结论与启示

从以上调查和分析的情况看,一方面,第一组世界知名大学英语专业发挥自身学术资源和师资力量的优势,立足于凸显语言文学专业特色,主要以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为培养目标,同时要求学生具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知识面,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以国内几所高校为例:

清华大学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过硬的语言应用技能,熟练掌握英语语言和文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毕业后成为研究、教学、翻译以及中外文化传播方面的博雅之士。

北京大学的培养目标和特色: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外语人才,为学术界提供高级生源。立足于听、说、读、写等最基本的实用技能,详悉最细碎的语言现象,同时语言与文化并举,技能与思想联姻。培养的不仅是工具型的优秀外语人才,而且是具有高度人文素养、对人类文化和世界文明有较深造诣的“北大人”。

南京大学的培养目标:培养基本功扎实、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的创新型人才。具体就是:“扎实的语言技能,合理的知识结构,个性化的发展方向,优良的综合素质”。

中山大学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较深的中西文化修养、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全面型英语人才。

由此可见,第一组世界知名大学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主要是按传统型进行专业学习和训练,努力使学生在本专业内在理论和实践运用上达到拔尖水平,这需要仰赖于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不是一般学校所能参照。第一组高校中也有学校采用多专业复合型或“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体现了人才培养对市场需求的因应。

另一方面,第二组高校是比第一组高校低一等级的学校,主要是国内985工程大学中的理工科院校及同一层次的其它院校,其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用“专业+方向”的模式,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在人才培养中充分利用本校其它学科资源,体现了立足本专业,发挥本校学科资源特色,因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定位。

目前,国内985工程大学中的理工科院校有不少已经采取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已持续多年,获得良好效果。但是,还有一些理工院校仍然按传统的单一语言专业基础型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尚未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向。笔者认为,国内985高校中的大部分理工科院校在理工学科资源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往往人文学科力量相对薄弱,因此,作为人文学科的英语专业无法效仿世界知名大学的做法,凭借自身的学术力量实施传统的、单一的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而应该探索英语专业与本校优势理工科资源的某种链接或结合,实施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各个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上都应积极探索本专业与本地区、本校具体情况的有机结合,开创具有本地区、本校特色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贯彻执行全国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也顺应新世纪对外语人才的新需要。在过去的十多年中,985高校中某些理工科院校如大连理工大学等校曾经实行不以英语专业为主的多专业复合型培养模式。然而,经过多年实践证明,也如前文调研情况显示,到目前为止,“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985工程大学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较为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顺应时代潮流,因应市场需求,充分依靠本校理工学科资源,发挥本专业师资力量,在传统的培养外语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辅以相关专业方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讲授,这样培养出来的复合型外语毕业生才最受社会的欢迎,实施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985工程大学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才最具有活力,最符合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何其莘.培养21世纪的外语人才[J].外语界,2001,(1).

第3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三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5-150-03

自1956年东北农学院成立我国第一个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1],到1979年在华中农业大学召开土地规划与管理学术研讨会后,许多高等院校相继恢复或新建土地规划与利用、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2]。根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3年全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院校有94所,分布在农林、理工、综合、财经以及师范院校,以农林和理工院校为主[3]。由于不同高校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不同,客观上也形成了土地规划与利用类、经济管理类、资源环境类和工程技术类等各具特色的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东北农业大学强调土地利用与工程课程的开设,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强调土地经济与土地政策等课程的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强调不动产资源学科类课程的建设,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侧重开设地理课程,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强调土地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制图等课程的教学。因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背景复杂、专业综合性强的特点要求不同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特点,改革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特色专才。

1 专业发展历程

按照大学生人才培养层次和专业变化,可以把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分成3个发展阶段。

1.1 农学专科专业下设土地规划与管理人才培养方向(1994-2000年)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人才培养可以追溯到1994年的湛江农业专科学校设置的农学专科专业,当时的农学专业下分为六大人才培养方向,包括土地规划与管理、农学、农学师范、农业资源与环境、林学和植物保护方向,此时习惯把农学专业称之为“大农学”。1997年湛江农业专科学校与湛江水产学院合并为湛江海洋大学,但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人才培养方案保持不变,依然维持在农学专科专业下设置土地规划与管理人才培养方向。

这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土地规划与利用及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主要开设专业课程有农学概论、生态学基础、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监察、测量学、土地法规、环境土壤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农业环境保护学等;人才培养方向为培养适合从事各级农业部门、环境保护部门、职业学校及土地管理与房地产部门的生产组织、技术研究与推广、经营管理、行政管理及农业教育等工作的人才。

1.2 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下设土地规划与管理人才培养方向(2001-2006年) 1998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原“土地规划与利用”与“土地管理”专业合并,更名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并划归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由于我校农学专科专业土地规划与管理方向尚不符合申报国家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申报条件,同时原农学专科专业下的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分别升格为本科专业,因此按照学科相近原则,土地规划与管理人才培养方向划入到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下。2005年湛江海洋大学升格为广东海洋大学,但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人才培养方案保持不变,依然维持在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下设置土地规划与管理人才培养方向。

这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从事土地资源规划、利用和管理的高级和实用型管理人才;主要开设专业课程有地质学基础、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法规、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测量学、遥感技术基础、土地信息系统、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房地产估价、土地投资项目分析评价等;人才培养方向为培养适合到各级农业部门、城建部门、职业学校及土地管理与房地产部门从事生产组织、技术研究与推广、经营管理、行政管理及农业教育等方面的人才;授予农学学士。

1.3 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2007年-至今) 经过13a的专业发展,2007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至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期。每年培养的本科生由原来1个班35人左右,发展到2个班70人左右;由原来授予农学学士,变更到授予管理学学士;人才培养计划也作了相应调整,与教育部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要求相一致。

这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开发与整理、土地规划、土地资源信息、地籍管理及房地产估价、投资分析与经营管理等专业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开设专业课程有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地质学基础、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法规、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测量学、遥感技术、土地信息系统、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估价、房地产投资分析等;人才培养方向为培养适合到国土规划与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及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人才;授予管理学学士。

第4篇

一、借鉴国际经验,创新特色专业

北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北京市属高等院校中唯一的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肩负着为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学院依据国家和北京市的需要,以产业、企业需求为方向,其中心工作就是为北京市新兴产业以及信息化建设培养高端软件人才。我院借鉴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提出的着力发挥大学为所在地区服务的职能作用、积极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著名“威斯康星思想”,在2003年提出“面向产业、服务北京,拓展软件工程专业方向”的理念。

2006年我院突破传统软件工程专业的局限性,推出数字电子媒体技术、嵌入式软件与系统、电子政务、技术转移等四个新专业方向。嵌入式软件与系统是软件和硬件设计的完美结合,是综合性很强的专业,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数字媒体技术是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所产生的交叉学科,也是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紧俏专业。学院在优先发展国家和北京市紧缺专门人才中,选择软件工程领域的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和数字媒体技术2个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并在2007年入选为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软件工程专业也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

由于在专业方向上的成功拓展,我院适应了北京市文化创意和嵌入式系统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对紧缺人才的需求,满足了信息化建设和技术转移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

二、携手名校名企,创新培养体系

在国际前沿水平上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一直是我院的培养目标。与国际知名大学和国际龙头企业合作办学,做大做强自身的人才培养平台。

1.引进优化先进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

我院自2004年10月开设BOHKNET国际课程,该课程由我校、香港城市大学、美国与荷兰等几所大学联合开设,由这几所大学的教授们进行联合授课。该课程采用视频会议系统以及其他基于国际互联网的交流工具,由学校的学生们组成项目小组进行课程学习和研究。学院分别于2006年和2008年与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合作开办了暑期短期课程班。该项目不仅引进国外课程,还引进国外的教师授课以及国外学生修课,让学生在国内亲身体验国外大学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同时提高英语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

在多媒体技术方向,学院与国际著名的早稻田大学签订了合作意向,引进高层次教授作为兼职教授,共同探讨和研制该方向的培养目标及方案,实现了与国际知名高校培养体系的对接与融合。在电子政务及技术转移方向,与荷兰特文特等著名大学联合探讨学生实训计划和方案,使学生及时了解国外在该方向的先进技术及研究方向。

软件行业在培养方式上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知识外,特别注重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学院聘请专职外籍教师,用英语讲授多门基础和专业课,同时还有部分专业课实行双语教学。外语水平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当今国际上最新的知识和最先进的软件技术,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2.加大与名企的合作力度,打造国际化培养平台

为了更好地培养高层次实用型软件人才,加快发展软件产业,我院与IBM、微软、Cisco、Adobe、Autodesk等国内外著名软件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院与IBM的合作始于2001年,几年来在学生科技活动、大师论坛及技术讲座、IBM认证培训、暑期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合作。我院在2007和2008连续两年获得“教育部一IBM最佳创新协作团队奖”。

在嵌入式软件与系统方向,与美国顶级公司Xilinx合作,利用该公司在嵌入式系统开发设计中的国际领先地位、先进技术,创办了国内第一个校企联合的嵌入式系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立了基于国际通用嵌入式系统FPGA培养体系。“北工大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方向)应用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教育部评为2008年度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北京仅有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和我校获此殊荣。

三、建构实践教学平台,强化应用能力培养

培养工程实用型人才必须加强实践平台建设,我院从3个层次加大投入,使之适应产业和人才培养需要。

1.教学实验室包括软件工程专业实验室、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验室。软件工程专业实验室由软件工程实验室、软件测试实验室、软件质量实验室、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实验室和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组成。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验室有美术基础训练室、数字媒体技术实验室、平面设计实验室、三维动画实验室、后期编辑实验室、运动捕捉实验室和集群渲染实验室。教学实验室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建立企业联合实验室包括IBM实验室、微软实验室、实验室、Sun实验室、BEA实验室和Oracle实验室,聘请有丰富研发和管理经验的企业高管来校进行讲学和培训,并建立产学研合作办学和技能培训认证中心。

3.为了提高学生的科技实践能力,学院组建了学生会、研究生会、科技协会,成立了各类科技兴趣小组,如Photoshop、、flash、IBMclub等。在2004和2005年由微软公司举办的“微软创新杯”竞赛中,由软件工程硕士作为代表队成员组成的我校代表队凭借作品《龙之传说》和《Fego社区》

分别荣获3D渲染技术和软件设计专题竞赛的全球总冠军和季军。2007届工程硕士邓萧获得比尔盖茨亲自颁发的微软“创新英雄”奖状。科协IBM俱乐部“DreamFactory”团队从全国近万名学生中脱颖而出,在2008中国第二届杰出数据库工程师评选中荣获“高校学生应用创新优秀奖”。此外学院还在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上成绩突出,2007、2008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动漫游戏人才培养先进单位的殊荣。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

四、增进交流,建立国际化教育环境

为实现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目标,我院与国外大学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拟创建国际化的教育环境,从而实现优势互补。

1.我院与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法国国立工艺大学等院校签订了硕士层次合作的协议,联合开展软件工程方向的硕士学位教育,学生按照要求修完双方的课程,成绩合格毕业后,将获得双硕士学位。其中一项目的特色在于法方负责安排学生在法国学习期间到法国的相关企业实习,并随后推荐学生回国后在中国的法资企业就业。

2.积极承办国际学术会议。2005年9月我院承办的第八届国际青年计算机科学家会议有来自国内外近200名青年计算机科研工作者参加;2007年7月由国际电信电子工程师协会主办,我院承办的“移动通信软件及系统应用国际会议”汇聚了来自中、美、德、韩等国的专家学者,是移动通信领域内的一次国际盛会;2008年5月学院和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在昆明联合承办第四届移动商务与服务国际会议;2009年6月学院再次与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合作,在青岛联合承办第五届移动商务与服务国际会议。这些会议的承办充分拉近了学生与国际社会的距离。

第5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创新型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7-009302

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有利于解决我国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企业所急需的具备理工背景又懂得知识产权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严重匮乏等现实问题。但是,从当前已经开办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高校来看,存在知识产权法学教育与理工背景结合不紧;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结合不紧;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结合不紧;校内教育与校外司法实践结合不紧等许多问题。因此,加快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建设,进行培养方式、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1.1 学校类型多样、层次高,数量逐步增加

据统计,目前我国在本科教育阶段开设知识产权专业的学校主要有烟台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山东政法学院、上海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学院、大连理工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昌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苏州大学、保定学院、武汉东湖学院等共计35所高校。从开设专业的高校层次来看有的是综合性重点大学,有的是地区重点院校。从学校的特点来看,开设知识产权专业的多为政法类院校和理工科大学,这也体现了知识产权专业的自身特点。从开设专业的学校数量上来看,开设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学校数量还不是太多,很多学校也是知识产权作为特设专业后才开始设立的,比如兰州大学。在35所高校里,武汉东湖学院是唯一的民办院校,表明知识产权专业本科教育正受到各级、各类学校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1.2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突出实务复合性

当前,业界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达成了一定共识:知识权人才是一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理想的知识产权人才应当具备一定的理工背景和扎实的法学基础,并且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开设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高校,在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均突出体现了这些要求。下面以几所高校为例:

(l)西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理工科背景的,能够掌握知识产权经营与管理知识,熟悉知识产权法学原理和保护的实务知识,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和修养的复合型专门人才。毕业的方向是能够从事知识产权管理、中介和保护。

(2)杭州师范大学:该校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能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与教育发展需要,素养全面、有持续发展潜力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法学专门人才”,毕业后的方向是能在国家机关、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3)烟台大学:该校的专业培养目标体现在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产权专门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理工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系统掌握普通高校法律专业基础知识。就业的方向是能在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咨询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机构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知识产权司法审判、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

(4)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专门化班。该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能在知识产权相关领域从事咨询与服务、经营与管理、运用与保护、宣传与推广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另外还提出了复合型知识产权应用人才应当具备的有关特质,比如:具有扎实的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基础知识,外语水平较高,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知识产权实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近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与素质等。

(5)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该校知识产权专业方向强调“以法学理论和实务为基础,强化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指向,以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为目标”,培养具备知识产权法律、管理、中介服务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务能力以及实务能力的复合型知识产权应用人才。学生毕业后面向政府部门、司法机关、研究机构、科技创新型企业和社会中介等机构的。

由以上几所高校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是符合国家发展和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

1.3 结合实际,形成了多种具体培养模式

开设知识产权专业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以往我国对于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大多集中于研究生阶段,即学生基本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后,获得了相应的知识背景,尤其理工科知识背景后,继续在研究生阶段开始专门的知识产权学习。这也是如美国、日本的国家采用的培养模式。我国知识产权教育兴起20年来,除了法学院传统的法学学生培养外,也有一些大学开始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的实践。从目前来看,本科层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以法学为核心,通过课程上的复合设计或者辅修课程的要求,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比如西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设置的学科平台课程和学科方向课程,烟台大学法学院则侧重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形成复合的知识结构。湘潭大学的法学专业(知识产权方向)培养要求为学生除完成法学(知识产权方向)主修课程外,还必须辅修一个理工类专业(化学、化工、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任选一个),例如机械工程类专业。

第二种模式是知识产权双学位培养,简称“T+2”模式。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的双学位培养属于此种类型。这种培养模式的学制为六年,学生先修完第一学位后,知识产权法最为第二专业开设,和第一种模式中以法学专业为第一学位,辅修专业最为第二学位恰好相反。

第三种模式是培养知识产权法双学科生。这一类型实际上是对其他非法学专业,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本科生的第二专业(即知识产权法)课程教学;采用这种模式的主要有上海大学和重庆理工大学。以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为例,该院从普通本科理工科专业学生中选拔部分学生转入知识产权专业进行2+2(2年理工科专业基础+2年知识产权专业,以下简称2+2)人才培养。通过两年知识产权专业教育,打造具有一定理工科基础和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水平应用复合型专门人才。最后,经过两年的学习颁发知识产权专业毕业证书,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2 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

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设置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从前面的人才需求分析可以发现社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有以下特点:

第一,工作岗位越来越细分。从目前企业对知识产权人才工作职责的划分来看,其趋势是职责明晰细分,职业设置上包括专利检索、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综合管理等具体职位。知识产权工作的细化,这对知识产权人才专业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知识产权人才的复合性要求。第二,与其他职业相比对学历的要求并不高。企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学历要求主要以本科为主,71%只要求本科学历,要求硕士以上学历只有12%,只要求大专及大专以下的比例占到了17%。因此,培养更多合格的,符合社会需求的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已是大势所趋。

3 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从现状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的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尽管比较多样,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知识产权法学教育与理工背景结合不紧,知识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结合不紧,校内教育与社会需求联系不紧等问题,因此,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应在“反映现代求新、面向前沿求特、重在能力求实”的指导思想下,构建专业对接职业的能力培养,法律融合科技的知识培养,学校协同社会的合作培养的创新培养模式。

3.1 专业对接职业的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对接职业体现的是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将知识产权工作内容分为四个大类:即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因此知识产权人才应当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对培养方向进行细分,实现多样化人才培养,主要方向可以划分如下:知识产权开发方向、知识产权运用方向、知识产权保护方向,知识产权管理方向。四个方向的人才培养可以有所区别:知识产权开发方向,以理工科为主,法学专业要求可以降低,深入学习专利检索、分析等专业技能;知识产权运用方向,以商科专业为主,兼修法学,理工科可以弱化,根据市场需求,该专业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出“知识产权经纪”等专业;知识产权保护方向,以法学为主,学生最好是理工科背景,二学位或研究生学习法律;知识产权管理方向,该方向综合性要求最高,可以作为一个专业来开设。未来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可以根据地区或行业的实际情况加以规划,一方面有利于为社会输送实际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专业与职业的对接能够更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实务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2 法律融合科技的知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当今社会,法律与科技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着的。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特别是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法律密不可分,需要法律的保障。另外,我国正在实行“依法治国”战略,市场经济实质是法治经济,也需要法律作基础和保障。因此,在知识产权的人才培养方面,一方面应该以学习法律为主体,另一方面也要学习科技知识,将二者很好的融合起来。具体内容参见报告第二部分课程内容改革创新。

3.3 学校协同社会的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第6篇

有的拥有多个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以同一专业名称招生,但在经过一段基础学习后,会选择具体的方向深入学习:有的拥有多个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在招生时就以“( )”标注其具体方向,从一进校就专门针对具体方向而开设相应课程。在本文中,笔者将根据院校特色而设定了某些专业方向的专业梳理出来,以供参考。

目前我国的大学都朝着综合型发展,但追根溯源,不难发现每所院校会在某些学科、专业有较强的优势,如财经类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外国语院校的英语、小语种专业等。在走向综合型的过程中,拥有某些学科优势的一些院校所开设的专业也与学校的特色联系起来,成为普通中的与众不同。

公共事业管理

专业方向: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体育管理方向、城市管理方向、教育管理方向、招标采购方向等

文教、卫生、体育、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机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建立起来,但如何对其完善及进行有效管理,在我国却长期处于空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诞生于社会急需拥有管理公共事业人才的背景之下。从在部分院校试行到目前开设该专业院校达到上百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经过十余年时间逐渐发展起来。

在较多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中,并未细分专业方向,而主要是进行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主要课程也较多为一些系统性的课程,如管理学原理、管理心理学、公共事业管理、行政学原理、公共关系学、管理伦理学、公共政策与分析等。但由于公共事业管理所覆盖的范围,先天性地针对文教、卫生、体育、环保、社会保险等领域,因此一些高校根据本校特色而设定了不同的方向。

兰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成都医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为卫生事业管理,培养在卫生行政、医药卫生事业及社会医疗保险等部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不管是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医学类相关课程,还是面向医药卫生事业的实践活动,都突显了本专业浓浓的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与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相近的还有南方医科大学的医院管理方向和江西中医学院开设的卫生法学方向。

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等则将公共事业管理的方向定位于体育管理,除了在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公共管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之上增加职业体育管理、健身娱乐管理等相关课程能体现其特色外,就业方向也转向了各级政府体育部门、社会体育组织。

拥有建筑特色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则专攻招标采购方向。作为全国第一个设置“招标采购方向”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这也离不开建筑行业的需要。因此,到从事招标投标活动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招投标业务管理工作、到招标机构从事招标工作、到建设与房地产企业从事工程招投标工作、到政府部门从事政府采购管理工作、到工程咨询机构从事招投标工作就是该方向的就业前景。

而以我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的防灾科技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为应急管理,结合预防灾害发生,培养具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应急指挥辅助决策能力和一定的灾害风险管理、防灾规划组织能力的专业人才,故而专业课程也就多了灾害学原理、应急管理概论、灾害经济学、灾害风险管理、灾害经济损失评估、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与应用等。

除了以上详细介绍的各个方向外,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为教育管理方向、西南政法大学为城市管理方向、淮南师范学院为会展策划与管理方向等。

相信看了这些介绍,你眼中的公共事业管理再也不是那个大而空的理论专业,而是行业针对性极强的专业吧!

交通运输

专业方向:汽车运用工程、交通安全工程、民航信息工程、空中交通管理与签派、机场运行与管理等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千多年前,身在西安的妃子想吃到千里之外岭南之地的新鲜荔枝,要千里马日夜奔徙才有可能。现在,早上从岭南各地树上摘下的新鲜荔枝,下午就能到达我国东南西边的任何地区的超市、水果铺。同样,要参加在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许多应试子弟提前一年,或者半年就需要出发,而如今从最南的海南到最北的黑龙江也不过短短三四个小时的时间。可以说,交通运输的发达不仅让物品在异地之间的便捷交换成为可能,也让人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发生空间位移。

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的就是能运用统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等方法,具有运用运输技术设备,合理组织运输生产以获得最佳社会与经济效益基本能力的人才。一般来讲,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等。所以开设交通运输管理专业的大学也因院校特色而注重培养在某一类型运输领域从业的人员。

长安大学交通运输管理专业分为汽车运用工程和交通安全工程两个方向,主要为交通运输行政管理部门和大中型运输企业、运输主导型物流企业、城市公交企业及相关单位培养高层次的运输管理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将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能,熟悉交通运输行政管理、运输企业管理、运输技术及运输实务,训练管理工程师业务素质、理论水平和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毕业后学子的就业领域主要是公路运输。同样以公路交通为侧重方向的还有山西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

以航空航天为特色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等开设的交通运输专业则集中于航空领域,开设民航信息工程、空中交通管理与签派、民航机务工程、民航电子电气工程、机场运行与管理等方向。中国民航大学设有空中交通管理、公司运行管理、机场运行管理方向,开设航行系统工程、系统分析及控制、交通安全工程、空气动力学、航空气象、航空运输的组织与管理、飞机系统、领航与导航、通信与监视技术、交通运输专业英语等课程,就业领域为民航各地区空管局、空管分局(站)、航空公司和机场等地。

有着“中国铁路工程师的摇篮”和“东方康奈尔”之称,在铁路学科有着较强实力的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则把专业方向分为铁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两个方向。通过行车组织、货物运输组织、旅客运输组织、铁路车站与枢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等课程的学习,铁路运输方向的毕业生主要面向铁路局或公司、设计研究院、大型工矿企业、教育院校等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就业;城市轨道交通方向的毕业生主要面向交通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单位、地铁公司、教育院校等企事业单位就业。

新闻学

专业方向:财经新闻方向、经济新闻方向、法制新闻方向、国际新闻方向、体育新闻方向等

每个十七八岁的青年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如果说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让我们对外面的世界还带着一丝浪漫的情绪,那么通过电视镜头和报纸文字传递给我们的则是一个更真实的世界:政治风云变幻、经济浪潮此起彼伏、社会百态冷暖人生……新闻学专业培养的就是走进这第一现场,用自己眼睛,用自己的笔传递出天下事的人才。

新闻是一个既要动脑又要动手的专业,从它的专业课程设置可见不一般。新闻学的主要课程包括理论与实务两类。理论主要有新闻学概论、传播学、中外新闻史等,通过记忆和理解就能转化为自己所得;实务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评论、摄影、新闻编辑等,这些则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才能日有所长。记得大学的时候,同宿舍的同学订阅了《南方周末》等深度周刊,也订阅了一些都市类报纸,通过阅读其中的文章,锻炼自己的新闻敏感性。同时,还常常以这些报纸的新闻进行评论,锻炼自己的新闻采写能力。另外,到微机室练习排版,扛着摄像机、相机在校园转悠,到摄影实验室冲洗照片等,都是新闻专业学子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学习新闻,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而且可以说是很重要的部分之一。校报、校电视台、校广播台是新闻学子锻炼自己最方便的平台,能通过实地采访、策划等活动,锻炼自己的实践运用能力。但不要仅限于校园媒体,校园媒体的运作方式与社会媒体还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在校期间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到社会媒体真正体验一把“记者瘾”。

第7篇

关键词:模块化培养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专业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b)-0-01

如何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高校,更是把这项工作当作重中之重,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集中体现[1]。培养方案是围绕一定培养目标的一群课程的组合模式,本质上是不同课程间的搭配与组合[2]。如何把这些门不同课程间进行有机地搭配与组合这就是制定培养方案的精髓所在。培养方案既要依托学校学科专业的优势和特色,还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柔性化教学管理,从而实现管理严格与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3]。该文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浅谈一下培养方案修订中实施模块化课程培养的必要性,为建立高质量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1 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特点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主要包括两个主要研究方向,塑性成形方向和凝固成型方向。这两个方向都是以金属成形(型)为主,利用工装模具对金属成形(型)过程中规律变化进行研究。但是,这两大主要研究方向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塑性成形主要研究的是固态金属材料在压力作用下材料的流动规律、微观组织形貌演变及力学性能变化等知识。而凝固成型主要研究液态技术在凝固过程中的结晶过程等。二者无论从材料的状态还是外加载荷的大小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原来的培养方案中,无论是塑性成形方向的学生还是凝固成型的学生都利用一套培养方案。具体的课程体系中,都是两个方向的专业课程内容混合。

随着培养方案的不断修订和完善要求,这种课程设置已经不能适应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发展需求。因为现行的培养方案在不断修定过程中,总趋势是总学时数不断缩减。这样,分担到每门课程中的学时数也势必会减少。这样如果每门课程中仍然包涵两大研究方向的内容,势必会影响课程授课质量。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课程门数的限制和课程学时数不断减少。很多年轻刚留校或者留校不久的青年教师上讲台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工程系经过反复调研和比较分析,认为原有的培养方案已经不能充分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所以决定在新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中采用了大三学年模块化培养体系的建立。即原培养方案中大一、大二和大四学年中课程设置保持不变,而在第三学年实行模块化教学,即按照液态成型和塑性成形两个模块进行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方向,只要完成其中一个模块的学习即可。学生到大三学年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完成塑性成形或者凝固成型其中一个培养模块中的课程即可。

2 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实施模块化培养的必要性

2.1 实施模块化培养有利于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课程深度

新的培养方案中对本科生大三学年实施的模块化培养。将原来的塑性成形和凝固成型两大方向的内容集中讲述变为分开讲述。这对于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课程深度有非常重要。新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都分塑性成形和凝固成型两大研究方向单独讲述。这增加了每个大研究方向内整个课程的学时数。之后的模块化培养模式,将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加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完成“教与学”。教师可能适当增加课程知识点的深度和难度,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对知识点加以学习和理解。正所谓学习知识在“深而精”,而不在“多而浅”。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技术工作或者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如果学艺不精,那对于工作和继续学习都是不利的。

2.2 实施模块化培养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授课能力,为其全面发展提供平台

青年教师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众所周知,青年教师留校后要过第一关就是教学关。他们首先在留校过程中要经历“试讲”环节,而且即使成功留校工作后,想要上讲台还得经历助课、试讲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门数少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发展就是个重要限制。材料工程系根据原培养方案的弊端,切实从提高青年教师上讲台机会入手,提出了模块化培养模式。这对于提高青年教师授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3 实施模块化培养有利于更加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

原培养方案中课程内容太多,不利于更加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一个科学地课程体系应该是课程门数合理、课程内容适当、教学主体明确。必须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专业教学条件为基础,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切实把好教学质量的第一关。新的培养方案采用模块化培养适当增加了专业专修课程门数,这对于增加学生的选课兴趣、拓宽专业领域内知识点都有好处。而且新的模块化培养在学时方面,给与了教师和学生双方一个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全排教学内容,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慢慢理解和体会。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更是一门艺术。他需要时间和经历的慢慢积累。所以充分地释放一些空间和时间给教师和学生,会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做到教学相长,事半功倍。

3 结语

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中实施模块化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重新梳理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学时,做到有的放矢,以人为本。实施好模块化培养模式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入掌握、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和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都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赵莉,马继刚.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

第8篇

关键词:通信技术;教学改革;实训基地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与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紧迫要求,为了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于近期提出了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该计划也是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重要内容。而通信行业是我国快速发展的朝阳行业,改革开放以来,通信行业迅猛发展。电话用户尤其是移动电话用户近几年飞速增长。数据业务种类日益丰富,固定数据通信业务的宽带化和IP化进程明显加快,基于互联网的各种数据业务发展迅速,移动短消息业务快速发展,移动数据业务也呈上升的趋势。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也意味着对通信技术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随着3G等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及电信行业对国际开放,需要大量的通信技术人才,使得通信技术人才成为经济建设的紧缺人才。如何把培养通信技术人才与大学教育结合起来,培养企业所需的通信工程师,便成为我校大学教育的一个命题,这也是本课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电子教研室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两个本科专业,随着这两个专业招生数量的增加,增设新的专业方向也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在电子类专业增设通信技术方向一方面比较容易实现,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因而,从2009级开始,我院便开始考虑增设电子类专业通信技术方向。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

电子专业通信方向旨在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设计,能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对通信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本科主要培养应用型(制造、施工、运行)工程师。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对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目标与要求,以及我校电子类专业通信方向的现状,如何规划通信方向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实践环节、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去研究,去探索。

三、教学改革的思路

借助于我们以往的教改经验及其他院校的经验,[1-3]依据基于工程师培养的通信技术方向培养体系建设的既定目标,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理论教学体系建设电子类专业通信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体系结构的建设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组织调研,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开设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优化。

例如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对通信方向增加“通信原理”、“信息论与编码”、“射频电路设计”、“移动通信”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第二阶段是进一步修订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完善理论课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在这一阶段,我们对以上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制定。由于工程师所承接的设计课题,从开始到结题,要经历检索、立项、课题组织、资源配备、方案论证、设计评审、制作加工、安装调试、课题验收等一系列技术任务过程,要很好地完成这一系列的任务,就需要工程师有一个合乎需要的知识结构。在培养计划制定上,从图书馆检索到通信系统的设计制作,都进行相应的安排。此外,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许多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边缘学科的发展日益广泛,工程师需要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多。考虑到电子类通信方向主要培养通信工程师,培养通信类技术人才,而在通信系统中,往往会涉及语音、图像处理等学科,因而在专业课的设置中,我们增加了“语音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等专业选修课。

2.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环节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全面素质与能力的十分重要的环节,通信方向的许多知识和技能必须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掌握。工程师培养所固有的实践性决定了工程院校应与企业进行广泛合作,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比如电子类学生将来从事设计开发,学生除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应掌握一些实用技能,能读懂中英文技术资料,能运用DXP2008画电路图,会用MATLAB仿真软件,会编写C语言程序,熟练掌握示波器、频谱仪、万用表等仪器的使用。掌握了这些技能,再至少参加一个工程项目的开发设计工作,就能掌握成为一名电子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了解开发工作的基本流程。进入工作岗位后,只需要很短的过渡期就能投入工作,这是企业最喜欢的人才类型。否则连示波器都不会用,连电路板制作流程都不清楚,进入企业,只能从头再来,从学徒开始。延长了企业的培训周期,加大了企业的用人成本,这也降低了学校所培养人才对企业的吸引力,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难度。

对照通信方向的培养计划,我们对所有的实践环节进行了重新规划和补充,并重新修订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践教学大纲。增加了学生的实验、实习项目和时间,积极筹建通讯技术实训基地(见图1)。通讯技术实训基地由通信原理实训室、射频实训室、通信网络实训室和移动通信实训室四部分组成,可使学生从射频到通信控制、通信网络等都有一个整体的实训。

此外,我们正积极与企业商谈,走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之路,使学生有3年在学校培养,有1年直接由企业培养,实现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工程师的模式。

3.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保障。没有一流的教师,不可能有一流的大学。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老先生有句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我校首先加大通信方向人才的引进,2009年我院引进通信方向博士3名。

同时继续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争取本专业大部分教师都取得博士学位。大力引进一些对本专业发展做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2009年我院引进学科带头人1名。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高学术梯队的科研水平,继续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度等。另外,学校还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横向科研活动,有近1/3的教师参与横向科研工作。多种举措使得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工程化教学和科研水平,为培养一线工程师提供了坚实保障。在加快引进高层次、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的同时,逐步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办法,对教师的进修与培训、考核、职称评定、课堂教学、科研等进行制度化,鼓励教师不断提高业务和学术水平,力争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工程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4.创新能力培养大学教育在培养工程师的同时,也应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进行前瞻性教育。关注大学生的创造潜质和未来发展方向,使大学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提升创新能力。而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通信产品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更具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遵循个性化与群体化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精神,又要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

因为一个通信系统的开发,涉及射频、基带信号处理等许多环节,单靠一个人是很难完成的。要想在现在的通信行业有所创造,就必须学会团结协作,与别人合作。同时,在课程及教材体系等方面,增加专业选修课的数量,建立富有创造性的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新晨

四、结束语

我校以培养有特色的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致力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这需要我们确立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根据未来社会的需要建立通信类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培养体系。本文就通信技术方向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在改革中突出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加强实验教学改革,教学与实践结合,走校企联合培养之路。最终培养出企业所需的有特色的工程师,提高竞争实力,使大学教育有质的飞跃,推动高等教育向更优质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谭飚.《电子线路设计实验》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20):147-148.

第9篇

关键词 英语专业 人才培养 课程设置

引语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为了适应21世纪的时代特点和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英语人才培养规格:“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新大纲中提出了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对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作了明确而合理的规定Ⅲ。本文借鉴同行成功经验,探究理工院校的办学优势,构建理工院校应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体系。

1 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的需求分析

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对高校英语专业来说,不是一个新概念。“从根本上说,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实际上就是以英语为基材,以语言文学研究为增强材料的复合专业,而我国理工科院校的英语教学,长久以来从事的实际上正是语言文学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和地区技术和贸易的发展,英语交流范围得到更大的需求。英语使我国加深了同世界的沟通和学习,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各企业争夺的对象是那些既精通英语又懂相关专业知识的国际性人才。从广义上讲,应用型、复合型英语应称为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可分为科技英语(EST),商务英语(EBE)和社科英语(ESS)。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国际商务与英语语言的有机结合,两门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随着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商务英语专业在我国作为新兴的跨学科复合型专业,是发展最活跃、最热门,正日益显示着巨大的生命力。

2 各类院校培养模式对比分析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部分外语院校就开始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尝试。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以及西安外国语学院、大连外国语学院陆续开设复合型专业或在英语专业开设专业方向课程。90年代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呼声最高的时期,也是围绕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阶段。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复合型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趋向成熟依然有很大距离。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其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为:1)专业方向型。在英语专业增设若干方向型课程,例如涉外商务或旅游宾馆管理或国际经济法。2)辅修制。为专业主修成绩优良的学生增设辅修专业。辅修系列课程合格者由学校发给辅修证书。但上外的课程设置中也存在一些难题:必修选修制度的规范化需要加强;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仍然缓慢。但上外针对这些问题还在不断完善,值得同行借鉴。

80年代初期,一批中央和地方的重点理工院校率先开办了“科技英语专业”或“专门用途英语专业”。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理工科院校科技英语系正在进行“专业+外语”双专业或双学位的模式。按照大连理工大学的双学位培养模式,获得第一学士学位及辅修英语专业证书的非外语专业学生,毕业后再专门学习一年英语专业课程,经考试合格,可获得双学士学位证书。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利用理工院校现有的专业,有效避免英语专业白手起家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艰辛历程,但很可能存在“学习者未能将以母语习得的专业知识,与该领域外语的外语词汇一一对应等问题”,又由于学习专业英语的时间相对较短,部分学生的英语应用技能水平比较薄弱。

3 因地制宜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区域化现象的形成,高校有责任参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这不仅是高校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应做的贡献,也是争取地方对高等教育加大投资的最有说服力的举动。英语复合型人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是人才市场上的急需,英语专业在这方面的努力,不但能以合格的毕业生为社会做出贡献,其本身也会因此而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上海外国语大学率先提出办学方向的改革,增设各种复合型外语新专业,依托上海的经济、金融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主要设置了经济、金融、贸易、管理、广告、经济法等专业。北京外国语大学地处我国政治与文化中心,在复合型专业与方向课程上多以外交、外事管理、高级译员和文化交流方向为主。这说明,在我国各地发展不平衡的国情下,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因地制宜,具体对待,课程设置要以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

4 因校制宜优化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因此构建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是当务之急。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审视与探索,通过研究同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效果,结合自身特点,提出新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