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16:45:39
导语:在日语语言特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日本;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
强调学生自学的能力
日本的研究生教育向来一直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为研究生上课时,日本的教授大都数不会直接采用授课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更多的是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术知识的指导。讨论课一般是每门课每星期安排上一次,一次约莫两小时到三小时,同个专业的研究生及其导师都要按时参与讨论课。每节讨论课都会由一名到两名研究生来进行对他对本课程研究内容的讲解,讲完后,其余的研究生则参与解答与提问的环节中,而导师则对于相应的问题作出一定的专业的学术指导。在上讨论课之前,老师会安排所有的学生去阅读与课程相关的教材或教学指导书籍,并且在课堂上讲解其观点的学生进行先后的排序,把排序名单贴在学校的公示中。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讲解次序后,就在课下先将课程的教材全部自学完,并且写下教材每个章节学完后的思想总结,并且将在阅览中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记录,以便在讨论课上将自己没弄懂的问题与其他的研究生与导师进行探讨。所以在日本,导师在研究生教学中扮演的是问题的回答者,而不是课堂上的讲解者,而对于教材的学习全是由学生在课堂下自学完成的。对于日本的博士研究生而言,课程的设置显得更加的灵活自由,博士研究生只要求修完一定课程的学分即可,而课程全部是由学生们自行选择的,能选择的课程非常丰富多彩,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自己的研究方向,或者是博士学位论文的方向来选择所修的课程,完全不需要由学校与导师来指定他们所学的课程。博士研究生们可以选择的课程数量有很多,几乎包含了他们所学专业的各科知识,范围包含极为广泛。上课的方式依然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
对于研究生来讲,没有在课程中设置单独的外语课,然而外语的学习对于研究生而言是极为重要的的。对于理工科的研究生,都会开设用英文来教学的专业讨论课,在课堂上,导师给每位同学发放最新发表的用英文书写的理工科论文,学生们要能够翻译整篇学术论文。学校会安排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研究生们参与这些研讨会中,在听国外学者的学术交流的同时,不但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更增强了英语的听说表达能力。日本大学的国家化程度极其高,随着日本“30万留学生”计划的实施,使得全球各国的学生都会在日本求学,所以在一些学术研究或实验室中除了说日语,还会用到英语来与外国人交流,从而导致日本的研究生英语的实际应用交流水平很强。日本的研究生们往往能在国际的学术会议上用全英文进行学术的报告演说,在全球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英语论文,这些都是日本的大学注重对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成果。虽然没有特设的英语课程,却在学校为其营造的良好国际氛围中,学生们能更好地自学英语的实际交流表达。
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对于教学而言,日本更加注重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每位研究生都会安排相应的课题进行研究。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两年,第一年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第二年就完全进行课题的研究了,对于博士研究生而言,基础理论课的设置更是灵活自由,所有的课程都由学生们自己来选,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此外,研究生们的导师都会安排学生们参加大型的国际学术交流会,以此来激励学生们关注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信息,更好地把握住专业发展的风向标,使学生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感兴趣,并且选取自己未来愿意潜心研究的课题。一般在研究生入学之初,导师们就会让他们开始撰写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以此来明确其今后的研究方向与领域。在研究生的第二学年开始,导师们就要求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的中期报告的答辩,只有通过了答辩,学生才能按照自己的原有计划开展相应的研究,否则只有在自己已经研究所的基础上做不断地修改与更新,直到他的答辩让所有的评审导师们满意为止。在中期报告答辩时,同一专业的研究生与导师都会聚在一起,大家一起来听答辩,来分析学生课题研究进行的情况与其是否可以继续按照原有的研究思路开展下去。在中期答辩结束后,许多学生都会对原来的研究计划与结果进行重新的审核与更改,使自己的研究更为的完善。在答辩过程中,导师会选取十分优秀的学生研究成果,鼓励并且指导他完成学术论文,并且在国际的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其研究成果,并且还能获得在国际学术报告会上进行演说。在研究生学习生涯的最后半年,研究生除了在忙于撰写学位论文与自己研究的课题外,并且将自己研究的核心思想提炼出来,与同一专业的研究生进行学术的交流与分享,在大家的热烈探讨中,来知道自己研究内容中的不足与缺点,从而根据其他研究生与导师对自己研究内容的点评中修改自己的学位论文,并最终完成学位论文,进行毕业答辩。对于博士研究生而言,导师对他们的要求就更加高,他们每年都必须参加大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讲十分重要,如果他们未能达到学校对他们的要求,比热他们没有达到的数量,或者是他们发表的学术期刊的权威性不够高,那么他们将不能按时获得博士学位证书,只能向学校申请延期毕业,继续在学校进行研究,撰写更高质量或更多数量的学术论文了。所以说,日本对研究生的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们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其教学的目的也是建立在研究生研究方向的基础之上的,是为了研究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其研究课题而设置的。
参考文献
【摘 要】 本文以多个地理节点的调研日志作为基础数据,对部分女性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访谈,描述了中年女性群体日常生活时间分配、地理出行范围等内容,并阐述了形成该群体日常行为特征的历史原因并对未来女性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女性主义;中年女性;日常行为;文化传统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合作内容的不断加深,入世十几年来,我国与世界金融体系的融合程度日益紧密,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国民的受教育程度、生活水平也因此大幅提升,联合国《2014年人类发展报告》调查组在全球范围内选取了141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已经从1990年的低人类发展水平组别跻身至高人类发展水平组别,[1]其卓越的发展成就令专家学者惊叹。尽管在此背景下我国国民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2]平权思想的受众群体不断扩大,父权统治意识有所松动,[3]但受到绵延千年的封建文化的影响和束缚,当前我国社会的性别歧视问题仍然十分严重,改善女性的弱势状态仍然是一个艰巨且长远的工作。
依据已有的研究可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我国受益程度最高的是城市青年女性群体,[4]该群体受教育程度较高、经济独立、思想开放,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出于社会阶层分异的考虑,青年女性群体是社会学者研究的主要对象,中年女性成为研究主体的几率较低,笔者认为,研究中年女性群体的日常行为特征能够丰富当前社会学领域中性别差异的研究结论。基此,详细客观描述中年女性日常生活内容、出行轨迹、内心活动成为了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数据基础与研究方法
1、数据获取
笔者通过发放问卷、入户走访、蹲点观察、电话采访等方式获得,部分数据是在加微信和QQ好友后聊天所得,采访地点不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年龄的划分标准如下: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作出了新的规定:44岁以下为青年;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60岁至74岁为年轻的老年人;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年人。依据该标准,在调研发放的220份调查问卷中有效样本为171份,有效率77.7%,有效样本中的23名女性接受过深度访谈。调查问卷中的问题包括年龄、收入、婚姻状况、是否与子女同住、受教育程度、日均时间分配、出行距离等。
2、有效样本社会属性统计
本次调研里中年女性居民的有效样本为171人,平均年龄为53.3岁,按照世卫组织中年群体划分标准分布在45-59岁来看,本次调研的女性群体的平均年龄处于该划分区间的中段。从客观统计看,已婚人员占73.1%,离异人员占20.5%,丧偶人员占5.3%,未婚人员1.2%;无工作者(截至调研日从未参加过工作)占22.2%,退休人员占28.7%,企业职员占15.2%,行政人员占10.5%,专技人员占6.4%;月收入2000元以下人员占39.2%,2000-4000元占29.8%,4000-6000元占21.6%,6000元以上人员占9.4%;不与子女同住的中年女性占54.4%,有孙辈的人员占69.0%。从笔者主观感受来说,行政人员和专技人员群体不同程度出现了精神状态佳、有幽默感等特征,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女性语言组织能力均较强。
三、行为特征描述
1、时间行为特征描述
为了解中年女性居民日常生活状态,笔者在问卷2中将一天中的6:00-22:00时间段内分割成若干小时间段,要求受访对象填写自己的生活习惯,包括起床时间、午休时间、晚休时间以及早餐、午餐、晚餐时间,在五个生活内容分类中填写自己的时间分配,五个生活分类分别为:①购物:包括采购食材、生活用品、为自己购买物品;②家务:包括带孙辈、做饭、打扫、洗衣服;③睡觉;④娱乐:包括喝下午茶、看电视、听歌、与朋友聊天;⑤锻炼:包括散步、跑步、跳广场舞等。
本次调研中受访对象平均起床时刻为早晨6:22,平均午睡时刻为12:53,晚休时刻为23:11,可见中年女性居民群体每天花费时间最多的生活内容是家务劳动和外出购物,娱乐休闲时间较少,除了两名受访对象表示家务由家政人员专门打扫外,其他女性均表示家务是她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笔者选取一名较典型代表黄阿姨的日常访谈记录可印证以上行为。
黄阿姨现年58岁,居住在地理节点B藏龙福地小区,经常带孙子去地理节点D希望绿洲小区散步,黄阿姨年轻时负责照顾丈夫、儿子,一直无工作。现与丈夫、儿子、儿媳同住,儿子为建材商人,收入丰厚,有两个孙女、一个孙子。
笔者问(以下简称问):“家里的事情一般都是谁打理呢?”黄阿姨(以下简称黄):“当然是俺们做,难道让男人来做?他们可做不了,他们要做我还不放心呢。”
问:“那您丈夫会帮您一起带孙子吗?”黄:“才指望不上他呢,就知道打麻将聊天啥的,孩子都是俺跟俺儿媳妇儿一起带,偶尔孙子需要接了让他接一下,俺儿子生意忙,家里的事情就得俺们做。”
中年女性有着牢固的“主内”思想,为了下一代操持家务和带孩子的意识强烈,在中年女性群体影响下,“主内”思想不同程度地向下一代女性群移。
2、空间行为特征描述
在调查受访对象日常出行距离时,为避免地理数据过于抽象,笔者将调研地点周边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标志名称显示在问卷中,并依据地理距离的等级进行了划分,要求受访对象选择一周之内必去的地点并说明原因,统计如下:在小于1.0km的地理范围内占57.3%,1.0-3.0地理范围内占27.5%,3.0-10.0km地理范围内占10.5%,10.0km以上占4.7%。选择动机排名前三名的是:①日常果蔬采购;②陪孙辈出行;③与家人出游。掣肘出行行为的原因排名前三名的是:①]时间;②不会开车;③不知道怎么到达目的地。
受访女性总体出行距离较短,出行目的以家庭成员日常衣食住行需要以及陪伴家人一起吃饭、游玩为主,极少有女性表示出行购物是单独为自己购买物品。中年女性群体以家庭为核心的意识强烈,日常出行距离和目的始终围绕家庭需要这一核心概念。受访对象的出行目的统计与笔者在地理节点日常观测结果基本一致。试举两例,如:
2016年3月7日(工作日)16:02调研地点某公园,婴幼儿随家长出行的样本为29例,其中中年女性+孩子的组合11例,中年女性+青年女性+孩子的组合7例,青年女性+孩子的组合为5例,中年女性+中年男性+孩子的组合2例,青年女性+青年男性+孩子的组合2例,中年男性+孩子的M合1例,青年男性+孩子的组合1例。
以2016年3月19日(休息日)10:55在调研地点某小区,笔者在小区门口进行了60分钟的观测调查,在332例出行样本中,符合“手中拎着大量蔬菜”和“日用品”要件的有效样本为144例,其中中年女性+中年男性组合55例,中年女性独自出行21例,中年女性+青年女性组合25例,青年女性+青年男性组合22例,青年男性独自出行13例,中年男性独自出行8例。
四、中年女性日常行为特征形成原因的思考
我国是有着两千余年历史的国家,理论上说,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已三十余年,加入世贸组织已十余年,我国民众的生活方式早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逐渐与国际社会融为一体,性别平等意识应作为普世价值的一部分成为我国各阶层民众的共识。但不可否认的是,绵延千年的封建文化中的大量“糟粕”仍深入且广泛的影响着我国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5]该文化指导下对妇德的考量依据女性在“内”领域的礼仪是否得体,这构成了中国女性的独特气质。内外之分是男女性别不平等的开始,这种分别并非生理之别,而是仪式化、规范化的性别角色区分。“内外有别”便是儒教建构性别角色区分的模式,始终将女性放在附属、卑下的位置,女性仅在围墙与门窗分隔出的“内”空间也就是家庭中行动,并始终要具备“谦卑”、“顺从”、“克己”等素质。[6]本次受访的多位女性在言谈中都在不同程度上承认受到了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影响,尽管表示日常生活十分辛苦,但比较接受“女人应该为家庭奉献”这一观念。当然,也有少数女性对性别角色被差别对待这一社会现象表示不满。
同时需看到,我国奉行以“孝”为核心的尊长文化,受父权话语遮蔽下的女性虽然是被压迫的对象,但推崇“孝当先”文化的中国,在实际生活中母亲却拥有不可小觑的权力。[7]母亲拥有权力不是出自性别自觉和性别优待,而是代替父亲行使权力。在访谈中笔者也发现,中年女性在家庭内部事务中有较高的发言权,受访对象对这一状态比较满意,对于得到话语权的文化背景也无意深究,这应是俗语“多年媳妇儿熬成婆”的内涵。
五、结论
本次受访的中年女性大量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生活经历较丰富,吃苦耐劳的意识较强,同时也应看到这个群体的女性接受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程度略低,对新兴事物的接收速度偏慢。受访女性价值观的形成时间大多在改革开放开始之前,以家庭为核心的“传统”意识较浓烈,日常行为仍然父权文化所统治和束缚。同时必须看到,中年女性出于维护自身在家庭事务中话语权的目的,有意将“主内”思想传递给下一代女性,这是学者们需要警惕的。
【参考文献】
[1] 2014年人类发展报告编写小组.2014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M].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4.
[2] 李楠方,路紫.入世以来我国若干产业发展影响评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3] 范若兰.父权制类型与女性政治参与模式分析:一个理论思考[J].思想战线,2015.5.
[4] 李楠方,谭思,路紫.基于女性主义视角的女性网络行为特征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6.1.
[5] 贝淡宁.中国新儒家[M].上海三联书店,2010.11.
[6] 任继愈.中国哲学八章[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
[7] 楚爱华.父权遮蔽下的母亲生存景观和应对策略[J].齐鲁学刊,2007.2.
【作者简介】
关键词:日语外来词发音本族化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a)-0210-03
随着世界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外来词这一语言现象也变得越来越普遍。所谓外来词,指的就是从国外流入到国内的语言的统称。当国外语言引进到本族语言中时,会出现一系列本族化特征。对于日语也不例外。比如发音本族化、词形本族化、含义本族化等。该文主要依据音系学有关理论研究日语外来词的发音本族化特征。
根据Silverman,发音本族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感知阶段和操作阶段。在感知阶段,本族语使用者根据本族语音段系统来解释所感知的外来形式,即外国语言;在操作阶段,本族语使用者根据本族语的语音结构规则来对前面感知到的外来形式进行调整。日语的外来词也是经过这两个阶段使外国语言本族化。该文从元音和辅音两方面对日语吸收英语作为外来词的方式和变化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1 元音的本族化
我们知道,英语一共二十个元音,其中包括单元音和双元音,单元音中又分为长元音和短元音。与英语相比,日语元音很少,共有五个。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通常把日语的元音分成短音和长音两种,为了能更清楚地总结出日语中外来词发音本族化的特点,这里涉及到的外来词主要是指从英语中引进借用的词语。该文按照英语的发音规律,将从三个方面即英语的短元音、长元音和双元音对日语外来词元音的本族化进行研究。
1.1 英语短元音的转换
英语共有七个短元音,其中包括// /e/ // // // // //。而日语只有五个元音,所以当把英语当作外来语引进到日语中时,需要对英语的短元音进行一系列的转换。见表1。
然而我们发现,英语中的//在日语的发音中没有相对应的元音,所以通常转换成与之发音最相近的/a/。比如バッグ(bag)、バット(bat)等。此外,与辅音/t/和/d/发音最接近的是[チ]和[ジ],在大多数情况下,当//与这两个辅音组合时,相对应的日语发音就转换成了[チャ]和[ジャ]。比如チャレンジ(challenge),ジャム(jam)等。同样,当//与辅音/k/和/g/组合发音时,相应的日语发音转换成为[キャ]和[ギャ]。比如ギャッチ(catch),ギャップ(gap)等。
根据表1还可以发现,英语中的//在日语中也没有相对应的元音,在不同词中可能转换成不同的日语元音,但是在英语和日语外来词的转换中,[ア]与//的对应关系占大多数。表2列出了与//相对应的日语元音的一些例子。
1.2 英语长元音的转换
正如我们所知,英语有五个长元音:/i:/ /:/ /唬/ /:/ /u:/。然而在日语中没有长元音,通常表示长音时在假名后面加长音符号[`]。表3是英语长元音以及和它相对应的日语发音。
对于长元音/i:/、/唬/、/:/、/u:/,都能在日语中找到与其相对应的发音,然而在日语中不存在/:/这个长元音,因此,需要转换成与其发音最接近的/唬/。由表3可以得出,日语与英语一样,长元音就是短元音发音的延长。
1.3 英语双元音的转换
英语中的双元音有/a/ /e/ /a/ // // // /e/ //八个,然而日语中没有双元音。大多数情况下,日语是将两个单元音组合起来构成双元音。但是也有特殊的,比如ラジオ(radio),ゼロ(zero)等。日语中,与其相对应的外来词发音可根据英语双元音前的辅音做出一定改变。比如英语native被引入日语中时,由于元音/e/前是辅音/n/,所以此外来词将辅音与元音结合就变成[ネイティフ]。该文总结出了一般情况下英语双元音转换成日语元音的规律(见表4)。
2 辅音的本族化
英语辅音根据其发音方式和发音部位可分为双唇塞音/p/和/b/、齿龈塞音/t/和/d/、软腭塞音/k/和/g/、齿龈塞擦音/t/和/d/、唇齿擦音/f/和/v/、齿间擦音/θ/和//、齿龈擦音/s/和/z/、齿龈后擦音//和//、鼻音/m/、/n/和//、齿龈边音/l/、齿龈无擦通音/r/、声门擦音/h/、半元音/w/和/j/等。当把英语作为外来词引入进日语时,这些辅音有些会根据日语发音规则做相应的转换和改变,而有些辅音在日语中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音,因此不需要改变。该文针对不需要发生变化的辅音和需要发生变化的辅音分开进行了研究。
2.1 无变化的辅音
在日语中有许多辅音与英语辅音发音相同,因此当含有这些辅音的英语外来词引入到日语中时,不需要做任何改变。表5总结出了在日语中与英语辅音相对应的辅音。
表5中的日语辅音与英语辅音基本相同,然而还有一些英语辅音在日语中没有相对应的发音,因此就需要变换成与其发音最接近的辅音。
2.2 发生变化的辅音
在英语中有的辅音发音是日语没有的,因此当英语作为外来语引入日语时,那些辅音就会按照日语发音规律发生相应的变化。/t/引入到日语中一般用[チ]代替,如チャレンジ(challenge)。/d/一般用[ジ]代替,如ジ`プ(jeep)。//一般用[シ]代替,如ショ`(show)。由于日语中没有/r/这个发音,因此通常情况下用[ラ]行的音代替/r/,如ル`ム(room)。/f/通常用[フ]加上相应的元音组合而成,比如ファイト(fight)。/v/通常用[バ]段代替,比如ライブ(live)。/θ/和//变成其相应的清音[サ]段和浊音[ザ]段。
在英语中,齿龈边音/l/有两种发音:清晰舌边音和含糊舌边音。清晰音通常出现在词首,比如London、left,含糊音通常出现在辅音前或者词尾,比如milk、girl等。根据不同的发音方式,/l/被日语本族化的方式也不一样。当/l/发的是清晰音时,通常会被转换成日语的[ラ]段,如ロンドン(London);当/l/发的是含糊音时,由[ル]代替,如ミルク(milk)等。
3 结语
外来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各国以及各民族之间的语言交流中必然会产生。总之,日语中外来词很早就已经存在,特别是在明治时期之后,外来词数量迅速增加。这种语言现象不仅在日本,在其他国家的语言中也普遍存在。随着世界各国之间交流的日益密切,各国语言中的外来词数量也随之增长。然而,外来词的本族化使其有些发音与原词并不相同。该文就英语转换成日语外来词的发音变化进行了研究,主要从元音变化和辅音变化两个方面。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要想有效地掌握日语外来词,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其次要了解并运用以上转换规律更快地掌握大量的日语外来词的发音。
参考文献
[1] 陈宏恩.日语外来语的发音规律浅析[J].日语知识,2002(11):9-11.
[2] 李衡.关于外来词吸收的日汉对比研究―以与原词发音的差异为中心[D].杭州:浙江大学,2013.
[3] 王雪,沈雪侠.从意译到音译―浅论日语外来语形式的转变[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6):108-111.
关键词:语言;日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1.010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1-0053-03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构成因子
(一)尊重对方和积极应对能力
众所周知,人与人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公平、公正、平等性显得至关重要,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是正常交流和互动的前提。中日两国人民在交往过程中,由于存在跨地域性的语言差异,所以交流双方必须保持高度集中注意力,深层次了解和掌握对方的语言特征,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做出积极应对行为。如此一来,一场对话圆满的开端已经形成。所以说,尊重对方和积极应对能力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构成因子,只有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双方才能得到满意的交际结果。
(二)尽可能多的使用描述,切记不可盲目界定
由于跨文化语言本身存在一定的交流沟通困难,所以双方在交流沟通过程中,如果对对方的语言意思了解不透、掌握不深,那么需要多采取揣摩、推测和描述的方式,使用试探性口吻,向对方表明自己所理解到的意思,切记不可以盲目做出肯定性的答复和判断评估性的语言,这样只能对双方语言交流和跨文化交际过程产生负面作用和不利影响,导致交流沟通过程产生误会,给彼此留下不好的印象,最终影响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三)深入了解和掌握交际对象的本质特征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其主要意思为:在与对方切磋的过程中,首先得了解和掌握对方的基础特征,唯有此,方可攻其不备,击中要害,占据有利地形。因此,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对方的国别情况、地域风情、自然特征、生活喜好、性格特征、民俗习惯、语言特色等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效融入跨区域语言文化特征,学习和借鉴对方文化的先进经验,不断健全和完善自身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只有在充分了解和掌握交际对象本质特征的前提下,方能与对方进行友好交流和互动,最终有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四)洞察别人的移情水平
所谓的移情水平,实质上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际过程中,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的行为能力和实事求是的态度。通常来讲,移情水平的高低,与个人的综合素养存在巨大关联。移情水平较高的人,更通情达理,能够时时刻刻站在他人角度上,为他人着想;反之,移情水平较低的人,思维更为局限,并不会在乎别人的感受,我行我素,时刻以自我为中心,在交流和沟通过程中,从来不从别人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显然是行为比较自私,心胸较为狭窄。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需要充分提高洞察别人的移情水平,进而根据别人移情水平的高低,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交际方法。
(五)环境应对和变化能力
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其文化特征存在本质差异,所以在交际中需要了解和掌握谈话对象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对变化能力。通常情况下,思维较为敏捷、思想较为活跃的人,其环境适应能力越强,随机应变水平越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交际对象的环境应对能力,而且需要充分了解交际对象的随机应变能力。
(六)轮流交换交际方式
一般来讲,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流沟通双方会相互配合,当一方在阐述意见的时候,另一方通常保持安静,仔细聆听对方的意见,并做好相关记录工作。因此,在交际过程中,必须利用轮流交换交际方式,让双方均有表达阐述和聆听的机会,一方面确保了语言文化交际的公平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双方关系的维护和稳定。所以说,轮流交换交际方式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构成因子。
(七)处理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双方在交互中,难免会出现意外的突况,这个时候,为了缓解尴尬局面,双方必须通过某种方式来缓解情绪,打破尴尬局面,让交际活动顺利进行下去。所以说,处理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着跨文化双方的交际能力和交际水平。
二、当前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对于我国大多数日语学习者来说,在学习日语之前,均没有任何基础,也就是从零开始,在大学短暂的几年时间里,要想掌握日语中的所有词汇、语法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在日语教学过程中,仅仅向学生讲述考试要点,根据日语能力等级考试进行教学大纲的设计,这样的应试教育方式,根本无法满足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求,从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日语学习者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我国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知识的过程中,并没有机会去参与实践,学习到的知识仅仅为理论知识,与实际交际运用过程相比较,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希望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到最有用的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进行考试知识的讲授,从而忽视了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笔者通过系统、全面的概述和总结,认为我国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理念和模式过于传统
目前,我国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主要存在教学思维理念和模式过于传统、落后的问题。在传统日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教学的核心位置,在知识内容阐述中,并不需要学生参与问答和实践,学生只需要被动的接受听讲,做好笔记即可。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只做好理论知识的深挖细嚼,以此来应对各类资格类认证考试。日语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学习日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多了解和掌握一门语言,只要安全过级即可,并没有重视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部分日语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水平普遍较低。
(二)教材内容设计不尽合理
笔者通过对我国部分高等院校日语专业教学教材、课程内容进行研究,发现绝大多数院校在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主要进行日语基础词汇、语法等内容的教育,从大三开始,主要进行日语文学作品阅读,相关课题研讨和实践写作。整个日语教学过程与日本经济、政治、文化毫无关联。在这种教育背景下,由于教材内容设计方面并没有涉及到日本文化,同时缺少专业的跨文化交流实践教学环节,所以导致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效果并不明显。
(三)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高等院校在日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普遍存在水平较低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高等院校尽管开设了日语专业课程,但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由于经费短缺等原因,在人力资源、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投入较少,导致师资力量过于匮乏,对日语教学形成不利影响。与此同时,由于部分日语教师能力、水平十分有限,对日本文化了解掌握程度不深,导致在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教学成效不显著、不突出的问题。
(四)实践内容较少,层次较低
目前,我国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存在实践内容较少、层次较低的问题。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学生认为,在日常日语学习过程中,仅仅进行一些简单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没有涉及到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同时,大量的理论教学代替了实践运用教学环节,根本无法满足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三、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高等院校日语教学过程中,日语教师要充分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增强自身业务水平,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与此同时,要深入、全面了解和掌握日本文化,通过文化引导教学,进而达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目标。
(二)调整教材内容结构
当前,我国日语教材内容结构设计普遍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现象,这也是影响和制约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升的主要问题之一。笔者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日语教材基本上都涉及到词汇、语法、阅读、写作、听力等方面的内容,而忽略了日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内容的涉及。如此一来,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我国日语教材需要将日本文化方面的内容有机融合进去,并且定期进行日语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进而来达到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三)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由于多数高等院校教育经费十分匮乏,导致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大、水平不高,甚至存在零投入的现象。特别是在日语教师引进和培养过程中,由于经费投入过少,很难吸引到技能型、专业化、高素质的日语教学人才,最终导致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因此,高等院校需要在日语专业方面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引入日语专业化、技能型人才,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度,充分提升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水平。
(四)充分强化实践教育意义,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关键词】日语翻译;语言文化;差异问题;研究
随着当前国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加之众多相关的研究者对语言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都使人们深刻的意识到文化与语言之间所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语言不单单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也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各种不同的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包括文字、语法以及文化特征等方面。翻译是一门很重要的学术能力,成功的翻译不但可以加强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沟通,也可以成功的增强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所以说,一名称职的翻译者不单单需要了解自己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还需要了解对方国家的语言和文化。
一、日语中的文化特征
每一个民族自己语言的发展,都与其生长的环境、发展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些特定的民族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会发展起自身语言,而正是这些语言,切实的反应出了这个民族的品格、文化特征,以及这个民族的历史故事以及文化传统等。日语也不例外,它也是在日本这个民族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并且随着日本这个民族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具体体现出了日本民族的历史与传统文化。
(一)日语的表达方式比较含蓄
通过对日语的文学典籍、文学作品以及日常对话等材料的分析与研究后,不难发现的是,在日本这个民族中,人们在说话的时候是十分含蓄、暧昧的。例如,日本人想要拒绝别人的时候,不会直截了当的说“だめです。”,而是会用“それはちょっと…”来委婉的拒绝别人,以避免尴尬。
(二)日语的语言交流比较模糊
在日本这个民族中,他们在日常交流的过程中,说话用词都会比较委婉,不会把要说的话直接挑明,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他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会给人一种模糊不清的感觉。
(三)日语的称呼用词十分尊敬
日本这个民族,是一个社会等级观念十分浓厚的民族。在他们的国家里,整个社会都有着十分分明、清晰的等级观念。例如,男女、长幼等级等等,都有着十分清晰的社会等级观念,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使用一些与身份相符的敬谦词汇。
(四)日语的男女用语十分清晰
在日本这个民族中,男士的社会地位较之女士的社会地位来说更高,受这种观念的影响,男士在日常生活中的用语一般就会比较强硬霸道,而女士的日常用语相对来说就会柔弱一些。
二、汉日翻译中如何有效体现文化特征
(一)翻译中要注意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结合我国传统文化来说,广大民众在日常交流的过程中,都比较喜欢耿直的说话方式,表现出来的整体特征就是直来直去,开门见山。然而,日本这个国家在日常交流的过程中,和我国人民所展现出来的特征全然不同,他们在日常交流中喜欢含蓄、委婉的表达出自身的想法及意愿。这样一来,就要求汉日翻译的工作人员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重对语言表达方式进行适当的转变,即将平时耿直的说话特点转变为翻译时较为含蓄的说话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将日语中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如,日语中有和汉语“请~”相同意思的“~てください。”,但在实际的生活中,这种说法有强加于人的感觉,一般请求别人帮忙的时候,都会采用比较委婉的表达方式,即“~てくださいませんか”,意思是“您能为我~吗?”。
另外,日本人在说话的过程中,通常会在所说的一句话后面加上一些语气助词,如“が”或“けど”等,并省略后面想要表达的话,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一种言外之意的感觉。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将这些语气词适当的省略或者合理的翻译出一部分来。当然,这个翻译的前提是不会影响到所要表达的含义。
(二)翻译中要注意谦敬的称呼用语
和我们了解到的一样,日本这个民族的等级观念十分强烈,这就决定了日本人在日常交流的过程中,也要对称呼、敬谦表达进行合理的应用。与什么样的人进行交谈,或者与什么样的人共事,在这些过程中需要运用的敬谦词语都是约定俗成的。这样一来,便使得汉日翻译的工作人员要注重分析各种场景与内容。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将文本或对话中的各个不同的时间、地点以及场合弄清楚,与此同时,还需要对长辈、晚辈之间,上级、下级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掌握。例如,在介绍别人时,要用礼貌表达“こちらは~です。”,而在自我介绍时要使用“~と申します。”的自谦表达方式。因为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汉日翻译工作的成效。
(三)翻译中要注意区分男女性别
日本是个传统观念十分浓厚的国家,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即男性在家中居于主导地位,是一家之主,多数的事情都需要他们来决定,而女性则一般是主内的更多一些,具有贤妻良母的优良品德。如此一来,男性和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用语自然也会有所不同。女性一般会采用温柔、委婉的语言,而男性一般会采用一些霸道、强势的语言。尤其是终助词和感叹词的使用,女性一般使用如“わ、ね、かしら、あら”等柔美的词汇,而男性使用的则是感觉比较粗俗的“さ、ぞ、ぜ、おい”等词。正是这些不同的语气词语的使用,让人可以深刻的意识到人物的性别。
三、汉日翻译中日本语言文化的必要性
语言是各个国家之间运用次数最多的交流工具,然而,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往往会存在不同语言的情况,这样一来,为了更好的发展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要有翻译存在。当然,翻译的工作不是对两国的语言了如指掌就可以胜任的,文化的不同也会影响语言的交流,生硬、直接的翻译方式可能会阻碍关系的发展。只有了解了两国的深层次的语言文化底蕴,才能将两国语言所要表达的内容,准确完整的翻译出来。所以,为了更好的做好汉日翻译,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当在不断加强两国语言方面造诣,提高翻译的综合能力和水平的同时,更要深入了解两国之间语言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翻译者才能翻译出更加生动、形象的作品或文章,以达到深入交流的目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当前跨文化交际和翻译的过程中,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翻译者,不单单需要对本国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有着系统的掌握,还需要对对方国家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了解。这是因为,翻译不只是一个语言上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它还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汉日翻译事业的顺利发展,就需要广大翻译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家兴.日语翻译面对的语言文化差异问题探究[J].办公室业务,2013(23).
关键词:日语教学;障碍;方法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与其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日语学习者来说,有必要充分,准确理解日本民族性格特征和日语各种语言表达特征。本文在日语教学中如何导入日本文化以及日语语言行为特点做一些探讨。
一、异文化间交流的障碍
中国人在学习日语的时候,由于语言系统的不同、文化的不同等原因而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留有余地地说“~でしょう ”“ ~と思います”“ ~ではないかと思います”“~と考えるが ”“~けど ”“~らしい”“~みたい”“ ~のようだ ”等。
再比如日本人除了在收到礼物时表示感谢外,那之后再次见面时还要表示感谢。而中国人只是收到礼物的时候道谢。诸如此类,都是跨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 日本文化是日语教学不可欠缺的内容。
对于学生来说,正确的熟练地掌握基本词汇、句型、特殊用法是必不可少的。但要与日本人顺利进行交流,学习和了解日本社会、文化规则也是相当重要。
我们经常听到「うちの会社(我们公司)「うちの学校(我们学校)「うちの母(我妈)等表达方式,其实体现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日本人具有明确的“内外有别”的意识。稻作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日本人的生活基础是以村落或地区单位的共同体。较少与外界接触,因此日本人对“内”很亲密,但对“外”保持距离,重视集体行为。倾向于用统一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约束自己,如果强调自己的主张,便被认为怪物,遭到冷落。日本文化中“内外有别”是最基本的原则。
日语敬语是“内““外”表达方式的典型体现。敬语的使用规则是首先是上下关系,其次是亲疏关系。即对陌生人、外人用敬语,对自己人「うちのひと不用敬语。学生对日语敬语感到很难,主要是没有充分理解敬语的亲疏关系使用特征。比如说日常对话中,在日本同龄之间用敬语,可以判断,关系不是很亲密,是「そとのひと。敬语意识的产生首先是在待对方以“外”的方式产生的。有时,隐藏着人情的淡薄、排外的心理。但是公开的场合,正式的场合中,用敬语是一种礼节。所以,正确理解敬语的使用特征,正确掌握敬语的使用是理解日本社会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在敬语方面,中国,日本都有“先生”一词。汉语中使用范围更广,表示尊敬。但是日语中“先生”意思较窄,一般只用于老师、医生、律师、议员、艺术家等。公司的社长后面不能用“先生”。
其次,拒绝的时候,日语中不能直接使用「だめです「それは理です「それはできません「困ります等。而是用委婉的拒绝方式比如「ちょっと考えさせていただけませんか「せっかくですが、このあいだはちょっと忙しいですので「ありがたいですが、今日はちょっと。日本人之间,心领神会,马上就能充分理解。也就是说,「一をいて十を知る。日语中很多表达模棱两可、欲言又止。正因为如此,便要培养善于揣摸日本人暧昧语言背后的弦外之音的能力,才能顺利完成交际。
在日语有一个谚语,「わが身を抓って、人の痛さを知れ/推己及人。充分说明,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谅对方。「なるほど「はい「そうですね。随声附和的语言表达方式,充分表达尊重对方,体谅对方的日本人思维方式。
二、日语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方法
首先,教师在精读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使教学内容丰富起来。在讲到一些和日本的风俗传统有关的词时,可以利用图片等使学生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比如在讲到“”这个词的时候,单凭语言描述很难使学生明白和汉语的“饼”有怎样的不同,首先介绍一下“”是用粘稻米面蒸煮后捣制而成的食物。所以「和水稻有关。顺便引伸「所蕴含的日本文化。如果用一张日本人过新年时的“”的图片就一目了然了,而且还能使学生通过图片感受到日本人过新年的气氛。
其次,在视听课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必要的练习之外可以多选用一些贴近日本人真实生活的教学片。学生通过看教学片,能够了解到语言的具体的应用场景,真切的体会到中日文化内涵的不同。比如在讲到「どうぞ、お上がりください的用法时,学生看到真实的场景「玄、主人从高处(室内)与客人说话,自然就会明白什么时候用「お上がりください,什么时候用「お入りください。要想对客人采取尊重,主人则跪着以比客人更低的姿势说话,然后将客人领进屋。
再次,在会话课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外籍教师的宝贵资源。日籍教师是传播异文化的使者。最后,建议高年级开设日本文化概论课。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日本文化有全面而准确的了解。这样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更好的运用所学过的日语
总之, 在日语教学中, 应重视中日文化上的差异。日语教学必须运用语言,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培养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让学生掌握日语交文化规则,充分理解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吴廷.外语教学中文化概论课的重要性[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0(01)
[2]李杰.日语教学与文化导入[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2).
[3]贾建梅.谈日语教学的文化导入[J].中国科技信息 2005.(11)
初学者在刚接触日语“する”和“なる”往往会感到困惑,因为二者都有“变化”的意义。虽然“する”是“使……变化”,即表示人为地使之变化,而“なる”是“变成……”,即表示自然地变化或变化之后的结果状态,但日语初学者却很难区分二者。特别是当像“……にする”“……になる”这样的表达成对出现时,日语初学者更容易混淆二者的意义。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深入地探讨“する”和“なる”。尽管已有不少学者对它们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却从未从“体”的角度对它们进行研究,本文即尝试从“体”(アスペクト)的角度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能为广大学习者提供更加简便的理解方法。
一、する和なる与“体”
《广辞苑》对“体”的定义是“姿。局面、相。相。釉~が表す幼鳏渥Bのrg的局面・相(例えば_始・KY・@A・反停。釉~自体にアスペクトが含まれていることもあれば完了形やM行形などの形式で表Fされることもある。”从该定义可以看出,“体”一般是针对动作的过程或结果而言,其中过程也包含动作的开始、动作的正在进行以及动作的结束或动作的反复等阶段。
如动词“iむ”,可以在时间轴上来寻找其局面:“iみ始める(开始读)Diんでいる(正在读)DiみKわる(结束读)”,分别表示“读”这个动作的“开始―正在进行―结束”一系列的变化过程。但如“寝る”则不能像“iむ”那样分解成“寝始めるD寝ているD寝Kわる”,因为这是一个瞬间动词,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一开始就意味着已经结束,动作无法在时间轴上来寻找它所处的样态。因此我们在时间轴上能把握的只能是该动作结束后的一种持续的状态。即用“寝ている”表示睡着了的状态。不同的动词其“体”的呈现形式是不一样的。其中金田一春彦曾根据动词后续“ている”的应用情况及含义将动词分为了四类。本文不涉及动词分类,因此此处不再进行细述。
那么此处所说的“体”与本文论述的“する”和“なる”又有何关联呢?按照一般的解释,する表示的是人的行为动作,联系到上文所说的“体”,若把这个动作放在时间轴上,我们则可认为这个动作包括“开始――正在进行――结束”一系列的^程,即可以使用“し始めるDしているDしKわる”这样的过程。因此从“体”的角度来看,“する”可以表示“体”的各种局面。而与之相对的“なる”则不同,我们不会说“なり始めるDなっているDなりKわる”。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只有“なっている”,且此处表示的意思不是正在变化,而是一种变化之后所处的结果或状态。因而若将“なる”置于时间轴上,来观察其所处的局面,我们则可以认为它是动作结束后,一种结果的持续。而“する”则是可以包含“开始―正在进行―结束”这些“体”的局面的动词。总之,“する”重视的是过程,而“なる”重视的是结果。
二、する和なる与日本文化
日语被不少学者界定为なる语言。森山新从行为连锁角度,指出英语属于する型语言,注重“谁做何事”的过程,即在以参与者与动力连锁为中心进行把握,重视参与者与其动作。而与之相对的日语则属于なる型语言,在某种场合“何事何物变成什么”显得更重要,即重视“在某个场合的产生,即在某场地与那里的移动和变化”。
这些语言表达的特点或语言使用的习惯可以在日本社会文化中寻找印记。首先,“する”涉及人的动作、行为,必然也就涉及责任的承担,而对于谨小慎微的日本民族来说,冒昧地使用“する”则可能会造成对他人的伤害,为了避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需要非常谨慎地使用“する”。可见,なる型语言与日本的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是密切相关的。另外加藤周一在探究日本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时指出“rgの概念にvBして、F在をすB度”,即“现在主义”,不太关心已经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情,只关心当前现在的事情。典型的“明日は明日のLが吹く”态度。なる型语言中“なる”表示的也是对当前结果状态的一种描述,因而我们认为这样的语言特点与日本的社会文化特征是对应的,即日本的语言特征或习惯是日本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方面。
三、する和なる与惯用表达
日语中有不少“する”和“なる”成对出现的惯用表达。如“~ことにする/~ことになる”“~ようにする/~ようになる”“お~する/お~なる”等。上文分析的“する”和“なる”的异同,对于理解这些惯用句,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重视“过程”的する,在这些惯用句中表现为较明显的“人为”因素,即注重“谁”操作了这个过程,因此如“明日からジョギングすることにする。”(我决心从明天开始跑步。)、“朝寝坊しないようにする。”(一定不睡懒觉。),这两个例句都可以看出其中“人为”的决心。而如“今度大阪支社に行くことに案りました。”(决定了我这次调到大阪分公司。)、“日本Zがせるようになりました。”(逐渐能说日语了。)则更加注重“结果”,且这项结果往往是已形成定论的结果,不容易轻易改变,这里并没有关注“人为”的因素。
另外,从文化层次上来讲,“お~する/お~なる”也可以较好地说明“する”和“なる”反映出的文化特征。我们知道日语中的“お~する”是日语敬语体系中“自谦语”的一种表现形式,而“お~なる”是“尊他语”的一种表现形式。从“する”表现的文化特征来看,如果将涉及承担责任的动作表达用于他人,则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对对方地冒犯。如果将其用于自己,则在言语中就包含了一种通过自己承担责任,以及自己对动作行为的诚恐之心,来间接地表示对对方的敬意。也正因为如此,“お~する”成为了“自谦语”。从“なる”表现的文化特征来看,这是一个不关心责任问题的表达,只注重眼前的结果描述,即“客观”描述。说话者仅对客观情况,客观的某种结果状态进行描述,自然也就可以避免对对方的冒犯,显现出对听话者或进行过那个动作者(他者)的最大尊重。因此“お~なる”,也就成为了可以用于他人身上的一种“尊他语”。
四、小结
一、学生现状分析
高职商务日语专业学生,基本是零起点学习日语, 商务知识也非常欠缺,而大学三年课堂教学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的总课时是固定的、有限的,要在有限的大学三年课内教学中既学好日语又掌握商务知识技能,并能把二者融合起来加以运用,显然比较困难。因此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要在课外时间下功夫。例如成立语言服务工作室,帮助学生尽早接触真正的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水平,进而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满意度。
二、专业相关能力要求
1、通用能力
日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具有较强的日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尤其是日语口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熟练运用日语完成各商务活动;熟练操作日文系统办公软件;熟悉各种外贸业务单据的填写,外贸合同的签订和审核,信用证的审核等;具备日本主要电子商务平台的操作与管理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学生掌握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并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创业平台。
2、拓展能力
熟悉文秘工作,熟悉操作现代化办公设备;熟悉报检、报关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岗位迁移能力。
商务日语专业的多学科性、复合性、应用性特征和日语语言及商务贸易本身的强实践性特征,加之日语语言与商务知识技能必须有机结合的专业要求,决定了商务日语专业实践、实践教学及其研究的重要性、必须性,同时也要求必须为其提供多元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途径和平台,来达成能力培养目标。
三、培养过程构建
1、课程建设内容
在明确了专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一体化课程项目的建设就是我们目前的首要任务了。 我们在课程设置方面,以支柱性核心主干课《基础日语》课程的建设为主导,重点建设与其并行课程《日语视听 说》、《日语会话》,同时建设后续课程《日语泛读》、《日语写作》、《商务日语文书写作》、《商务日语翻译》。并且还设有《办公室日语综合实训》、《国际贸易与实务》、《日文办公软件》、《跨境电商日语》等特色课程。商务日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关联性、注重学生一体化学习经验的培养。
2、项目工作室的建设
基础语言的习得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除课堂教学外,开展好商务日语专业第二课堂活动、专业实践实训非常重要。通过语言服务工作室,可以介绍我专业优秀学生兼职做日语导游,日本游客的向导和陪同、在各种国际会议上作日语志愿者、陪同翻译;组织学生进行初级日语培训;成立对日跨境电商团队,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
语言服务工作室由专业教师、企业人士组成教师团队,配备学校专设的互联网电脑实训室。实现业务接洽、邮件翻译回复、语言培训、跨境电商等功能。所有任务由教师指导,学生为主体。工作室的工作嵌入课程教学,设计在相关过程中,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分组值班,指导教师实时指导,企业专业人员适时在线指导,按单位时间验收及评审。
四、预期效果及存在问题
运用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保证商务日语专业学生从一年级的基础日语教学开始就融入了商务相关内容,在掌握了日语语言的基础上,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理解商务环境下的日语语言习惯及企业文化。在这样的机制下,学生不仅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思辨能力以及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生动鲜活的实训课程,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运用比知识的拥有更为重要。
新的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不仅仅是教学 活动或教学手段的转变,也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其次是对教师的基本素质及备课工作要求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实施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此外,因为它没有适用教材,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
五、结语
构建科学合理的技术技能培养机制教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完成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商务日语专业技术技能培养机制,体现了从注重语言本身转变为重语言的运用的过程。在教学中,学生学习和使用日语、完成学习任务、增强实践能力、提高运用日语的能力。这也体现了适应社会需求、应用为主的教学观念,为促进商务日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日语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日语测试与日语教学的相互作用关系——由大学日语四级考试和国际日语能力考试谈起
2.转型期的中国高校日语专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3.日语学习者多样化背景下的日语教育
4.日语教学与文化导入
5.日语教育、学习、评估的参考标准《JF日语教育Standard 2010》与中国的日语教育
6.浅析影响日语听力理解的因素
7.论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实施
8.对现行日语基础语法教学体系的反思及改革设想
9.教学理念的变迁对中国大学日语教育的影响
10.大学非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类型与动机强度的定量研究
11.商务日语专业学生日语会话能力培养实证研究
12.试论商务日语的能力界定
13.日语外来语与日语语言文化特点
14.动感教学 动态管理——基础日语教学改革探微
15.“中国式日语”的类型及成因探析
16.汉-日双语者在日语短语理解中对日语量词的通达
17.论商务日语课程教学改革
18.商务日语学习中日企文化理解的重要性
19.中国商务日语教育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展望
20.中国人日语学习者日语结构歧义句的韵律特征
21.日本漫画在日语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22.商务日语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23.近10年国内日语教学研究的现状考察
24.浅谈源于英语的日语外来语词汇的构成和意义转变
25.2012-2013年中国的日语语言学研究
26.近年日语外来词对中文的影响
27.关于日语复合动词习得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28.面向大学本科教育的日语教学语法建设——理念、内容、方法的更新与发展
29.跨文化交际与日语教育
30.2011年中国日语研究综述
31.关于高等学校外语教育理念的研究与探索——以《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为对象
32.日语方位词“上”的语法化考察
33.商务日语教育的指导理论、教材编写方针及内容
34.现代日语中的音译汉语借词
35.二外日语教学的实用性和娱乐性研究——以“快乐日语教学”为主旨的二外日语教学方法探讨
36.回顾与前瞻 日语借词的研究
37.浅谈高校大学日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38.高职院校日语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39.关于应用型日语本科翻译教学的思考
40.中国日语学习者的会话分析研究
41.中国近十年日语测试研究述评
42.雨的拟声拟态词与日语语感
43.关于高校日语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44.基础日语教学设计与实施——以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日语教育实习为例
45.探讨大学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6.大学日语专业四级考试语法试题的内容效度分析
47.日语教材中的复合动词及其教学方略研究——基于语料库的调查与对比
48.从日语的句末表达看日本人交际时的心理特征
49.中国高等学校日语教育的现状与展望——以专业日语教学为中心
50.商务日语的语用特征分析
51.综合大学二外日语教育研究
52.浅谈现代日语中的外来语
53.论“日语综合课程”的教学与测试
54.关于企业所需日语专业人才能力的实证研究
55.关于汉语的韵母与日语汉字音读
56.浅谈日语的暧昧表达及其形成的原因
57.高校日语教学方法探究
58.日语授受表现中的恩惠意识与文化原则
59.基于话语礼貌理论的日语请求行为研究
60.关于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
61.关于大学日语专业教育学情调查报告――以日语“学习意识”为中心
62.日语暧昧语言文化特征研究
63.日语汉字的演变
64.日语能力考试改革后教学与学习方法探讨
65.日语学习者学习策略与口语能力关系的研究
66.日语中的拒绝表达形式研究
67.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课程整合及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68.日语网络课程的开发及其特点——以《日本语初级教程》为例
69.二外日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70.关于现代日语最新流行词的考察
71.浅析日语拟声拟态词词类的转移及其活用
72.2001~2010年间日语借词研究
73.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对策
74.汉日语中副词的意义分类与比较
75.试析日语的暧昧性及其表达方式
76.日语学习中母语的正迁移现象
77.日语专业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清华大学日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案例分析
78.影视教学法在初级阶段日语语体教学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79.三语习得理论对英语专业第二外语(日语)教学影响的探析
80.模因论在模仿式日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81.对二外日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
82.当代商务日语教学创新的研究
83.企业对商务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
84.近代中国人的日语观——以黄遵宪为中心
85.从日语人才市场需求谈高校的日语教学改革
86.日语汉字音读中的吴音与汉音
87.日语中家庭成员称呼的规则和应用
88.日汉间接指称类自称词的对比研究——以日语“人”和汉语“人”“人家”“别人”为例
89.关于开设旅游日语课程的思考
90.英日双语专业日语精读课课堂教学探索
91.从日语外来语泛滥谈外来语的功与过
92.视频语料库应用于日语同声传译教学的可行性研究——以西部高校日语翻译专业硕士教学为对象
93.试论动漫爱好与日语学习动力的转化措施——以“动漫日语”的创新实践为线索
94.日语会话中间接言语行为——运用利奇的礼貌原则的研究
95.论日语的系词
96.从就业视角看高校日语教学改革
97.从高校日语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中探求日语专业课程改革的途径
98.关于国内日语教育研究现状之考察——以全国主要外语类期刊为例
99.论日语借词对现代汉语及日语教学的影响
100.我国日语教育现状及前景分析
101.日语中的外来语及日语语言文化特点分析
102.日语助词“は”和“が”的用法辨析——从中国人学习者的角度谈起
103.中国日语学习者的日语“体”习得的实证研究
104.浅析日语存在句现象
105.二外日语的教学探讨
106.2009、2010年日语语言研究综述
107.日语语料库建设的现状综述
108.高校二外日语教学改革方法研究
109.从汉语的新词语看日语的影响——说“人脉”
110.新“日语能力考试”对我国日语教学的启示
111.国内日语教育研究的发展与不足——基于十九种外语类主要期刊十年(1999-2008)的统计分析
112.认知风格对日语学习者口语能力的影响
113.论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日语借词
114.日语专业低年级精读课教材分析
115.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日语专业教学改革探索——兼论中央民族大学日语专业今后发展方向
116.关于高校日语专业改革课程设置的思考
117.汉语中的日语借词
118.日语被动句学习难点解析
119.试析日语借词对汉语的影响
120.现代日语中的汉语古音
121.日语重音规律初探
122.高校二外日语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123.浅析日语外来语的特点
124.使动态中译日的用例分析——“使·叫·让”与日语形容词
125.中国文献对古代日语的影响——《汉语抄》及其所收词汇研究
126.中国基础教育日语课程改革发展综述——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的研制
127.《清议报》中的四字日语借词
128.日语汉语词汇读音中的促音变化研究
129.日本高校日语教育对湖南高校日语教育的启示——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130.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兼论宁波大学之做法
131.社会变迁中的日语外来语与语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