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生物学科的特点

时间:2023-09-05 16:45:41

导语:在生物学科的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生物学科的特点

第1篇

近年来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研究空间的扩大化,它不仅在宏观方面研究各个生物体内的器官以及组织结构联系;自然界个体与群体、群体之间及其与外在环境间的内在联系;生态系统及其内部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同时由于生物体存在物质层次性,各个生物大分子中又包含着碳、氢、氧等各种各样的原子,甚至原子内又存在电子、质子和中子等物质。因此分子生物学研究应运而生,现代生物科学日趋向微观世界进军,并出现了一门新的电子生物学学科。由此可知,随着生物科学理论与其相关实验的多方面结合,诸多生命物质疑团将在微观分子研究中得到合理解释,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将进一步深化,其控制和改造生物的能力也将显著提高。

2多学科相互渗透

生物科学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其与数学、力学、化学、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以及工程技术等多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彼此之间相互渗透,互为一体,这种渗透与反渗透作用便推动了现代生命科学的重大发展。举例来说,力学、化学以及物理学对生物科学的渗透作用产生的结果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作用的边缘学科,例如生物力学、生物化学以及生物物理学,由此开创了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新方向。同时生物科学对力学、化学以及物理学的反渗透作用产生的结果便是新形成类似化学仿生学以及物理仿生学等新兴学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量子力学、信息论以及控制论等新兴学科有了飞速的发展,再其强大的影响力下电子生物学、生物信息论以及生物控制论等边缘学科也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现代生命科学与多领域、多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新特点促使人们学习更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不断汲取多方面知识扩大视野显得尤为重要,那种只局限于研究自己专业领域的科技人才将逐渐被社会所淘汰,隔行如隔山的状况将不再适应于社会发展。

3实验手段更先进

随着人们探索空间与认识领域的不断深化,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也结合的越来越紧密,实验手段日趋先进与现代化,这是生物科学现代化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特点,更是其不断进步的必要条件与重要标志。换句话说,生命科学只有依赖于实验技术与手段的不断更新才能有飞速的突破与长远的进步,科学实验的技术水平与方法手段决定着生命科学的发展高度。假如现代生命科学缺乏先进的现代化实验仪器,那么其发展进程将受到停滞,甚至一事无成。由此看来,不断汲取新方法,创新新技术,完成生物科学实验手段的现代化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在生命科学领域,尤其是应用化学、应用物理学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创新,不仅方便人们从细胞水平上进行生物规律的探究,更有利于推动人们从分子水平上对生命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及运动规律研究分析,这不仅是现代自然科学领域对生物的新认识,更是人类社会的历史性进步。

4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涉外护理;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精品护士;知识储备

作者简介:宋利萍(1968-),女,承德护理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基础医学;孙宝琴(1969-),女,承德护理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基础医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突出涉外护理专业特点的生物化学精品课程研究”(编号:XHXNO·12140069;主持人:宋利萍)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5-0040-03

目前,涉外护理专业已成为护理行业的龙头产业,精品护士的大量输出带动涉外护理专业向纵深发展,培养涉外护生不仅需要有精湛的公共英语,更要求其具备较高水平的医学专业英语,以适应国内外各大医院对护理人才的渴求。

一、问题的提出

生物化学是医学与生命科学相关专业最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医学各类专业报考研究生考试必考科目之一,是临床医师资格考试的重点科目,护士证考试也涉及部分相关内容,因此研究生物化学精品课是重要的。目前许多医学院校对此都有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但是突出涉外护理专业特点的生物化学精品课的教学资源,国内还没有院校全面系统地探索研究。

在涉外护理基础医学生物化学授课过程中,明显感觉缺乏一套完整性、系统性、准确性、适用性的生化双语精品教学资源。比如课堂专业英语词汇量提供方式;哪些命题需要英语加以阐释;课堂教学采用何种模式,师生怎样进行英语互动;考试试题医学英语占有量及难易度如何调控等,一直是模糊的、随机随性的,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通常由教师自己掌握,出国护士班和普通英护班的英语词汇量也难区别,期末综合考试便也缺失达成的尺度。

另外,学院双语授课大多停留在给出英语词汇阶段,这只是双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对于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将大量输送到国外,从事护理专业工作,英语词汇远远不够用,急需加强和提高。双语教师必须努力上升到第二、第三阶段,即教师要给出重要内容的英文短语,对重点概念用英文解释,重点问题以英语和学生互动,并在课外进行该学科的前沿科技发展浏览与学习。教师冲上档次,就必须研究探讨这些相关材料,以防捉襟见肘,做无米之炊。

本课题创新点是突出涉外护理专业特点,即给预备出国护士准备国外先进的医学专业英语知识,包括词汇、相关资料、病例及习题,且是原汁原味的,比单纯双语教学更注重实效英语。

因此生化双语教学资料的研究储备非常迫切,其结果将对各级涉外护理专业的生化教学有充分的指导作用,对学生掌握临床生化护理知识具有推动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为达到积累和运用生化双语精品课资源目标,拟从更新教学理念、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研究、授课模式方法、案例调整、试题练习、考试机制及教学理念等具体实施上做一个优化式探索研究,对教材内容及授课形式有精雕,有舍弃,能使教师在有限的学时上课从容不迫,学生接受有度,不盲目繁乱,彼此心中有数,学精又学博,相应的生化知识在护理过程中达到够用有余。研究过程中保证教师同研同用,集思广益,应用过程发现新问题,继续研讨,逐学期进一步完善。

(一)更新涉外护理教学理念

普通教师很少有出国学习机会,但护理医学模式不断创新发展,任课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国外最新护理教学模式及发展动态,注意护理先进思想在教学过程的衔接与渗透。

如加拿大的护理教育亮点是,使学生早期接近临床,课程设计与实验室设计接近临床实际,重点学习与护理实践有密切关系的课程,基本在实验室上课,且常去教学医院观摩。可以借鉴的经验是,如果需加强对患者营养健康方面的护理,生化双语授课要追加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等相关英语知识,在教材内容和实验内容精选上要有所反应。

(二)教材研究

涉外护理生化教学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生化的基础知识,注重学生专业英语水平,拓展知识面和国际视野,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研究,以及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奠定语言和专业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与创新能力。

课题主研人积极参与编写人卫、北京、科学出版社生物化学高职高专教材,在编写会上与名校教师探讨涉外护理授课情况,就如何优化章节内容、授课词汇量、双语教学模式、考试机制等问题进行交流学习。根据本院涉外特色及学科学时,精选教材和授课内容,同时拥有几本国外英文原版生化教材,作对照研究,注重英语知识的原汁原味。

(三)授课模式

根据选定教材内容搜集国内外相关资料,对主要词汇、内容、重点练习采用双语授课探索,保障学生得到必要的生化英语知识储备。同时采用多媒体授课,利用问题探索法、小组讨论法、案例研究法等,加强英语知识学习与掌握。课下与学生就进度、难易、量的问题交流心得,使教学方法和形式更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过多过难的内容,要适当调整词汇量和进度。

(四)案例调整

营养物质代谢章节采用案例教学,需同国外工作的英护毕业生保持联系,掌握生化英语知识在护理中的应用成果,提供国外医院护理新型案例,同时查寻网络、书籍收集资料,保证案例的典型性、新颖性、针对性。

传统病例资料多采用美国蒙哥马利《生物化学—附病例分析》,内容翔实,具是国外医院采集的典型病例,综合生化各章知识,也串联其它基础医学与临床内外护儿相关知识,非常实用。

(五)试题练习

逐步收集各类英语题型,筛选好题,使其多样化,从不同方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知识情况,达到练习巩固之目的。名词解释、词汇互译、单选、多选外,增加相关知识的阅读理解题,更利于学生掌握护理专业英语。可联络雅思班学生,借鉴试题方案。

(六)整合考试机制

英语试题覆盖量加大,从原来的简单英语词汇互译、三五道单选题,扩充到名词解释、多选、阅读理解题。提高难度,给学生施加学习压力。

考核方法采用综合考评法,既考核学习的最终效果,也注重记录学习的过程,以不同分值将各考核成绩记入课程总分。这种灵活的考核、考试方式,既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又注重双语教学实效。具体包括:课堂学习情况评价、包括出勤、问题回答和课堂学习活动(如讨论、辩论等)各方面的表现(10%);课后作业、小测验及精短科普论文完成情况(10%);实验项目、参与实验及态度,填写实验报告认真程度等(10%);期末考试、出国护士班英文试题涵盖量占总量50%。

三、研究结果

(一)一份生化双语教案。包括重点词汇、重要命题、重点练习的详细英语解说。且保障重要性、实用性、准确性、典型性。

(二)一套双语多媒体生化课件。精选重要章节内容,网上搜寻共享图片,或自制图片与动画,争取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并提供重要的英语案例,提供丰富的英语词汇及用语,附有一定数量的英语试题。

(三)一套双语生化试题库。主要以单项与多项选择题为主,尝试增加生化短文的阅读理解,涉及重要章节的基本内容,联系临床护理与生活实际,有实用性和趣味性,考察学生对医学生化知识及相关英语词汇的掌握程度。

(四)整合生化双语的考试机制。增加医学生化英语方面试题数量,提高分值,出国护士班争取覆盖量达50%,通过仔细阅读判断来选择正确的答案将是主要的双语考试方式。

(五)精选两个常用实验,采用双语介绍原理及指导,与学生互动操作。目的使学生掌握实验基本用语。

(六)一堂生化双语教学示范课录相。从组织教学、学前诊断、目标设定、重点讲授、联系临床护理、学生参与互动、内容总结、目标测试达程度等各方面体现双语教学特点,请同组及教务督导组评判讨论,总结修正,达到最佳方式与效果。

四、得出结论

建立一套完整性、系统性、准确性、适用性的精品生化双语教学资源,在授课过程中明显感觉得心应手,上课从容不迫,学生接受有度,能达到有理可依,有例可论,有料可查,有法可用。

与只简单给出英语词汇的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突出涉外护理特点的双语精品生化教学资源更实用有效,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利于激发学生对生化英语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利于督促教师加大力度学习研究双语教学授课方式;教师在搜集英语资料、研究原创英文版教材时,提高了自身的英语储备量和知识应用能力;利于增加教与学互动,有效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五、讨论与思考

近两年的研究时间,两个学期的授课尝试,课题组教师与实验教师共同努力,通过研究探索,讨论撰写,用到什么,直接从资料库中取来便可,并且随着新学期授课,有了新的研究新的发现,及时给予补充,使这套涉外教学资学越来越丰富,完善,是较完善的教学实践资料。

最实用的教学资料是精美细致的课件,采用多媒体授课,提供大量的词汇,教与学都方便,能减少抄写时间,增加感官记忆认知,能提供大量的国内外新科研进展视频和文字资料,扩大学科英文知识面。

从期末双语试题考试结果还看出,学生对基本的生化重点概念词汇、短语掌握比较牢固,选择题大部分能答对问题,对阅读理解和判断正确还是模糊,主要原因,学生还是把学习精力放在普通英语学习上,对专业基础学习感觉压力大,用功不足,有的疲于应付。

通过教学示范课,自己增加了认识,制作课件更细致认真,每一环节构思,甚至说话的语音语调,都做到美感,实用,激发兴趣,加强锻炼。以后让授课教师都讲示范课,互相评课,取长补短。但涉外生物化学授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提出来引起注意,有的丞待解决。

(一)应用双语教材欠缺

目前没有合适的教材,为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学生记笔记困难,不利于复习提高。急需编写一套突出涉外护理教学特点的实用性英汉对照双语教材,并且附有一定数量的双语试题,讨论题。这是今后的研究课题。

(二)双语教学特点不容易把握

双语教学不是外语课,是给予学生专业英语词汇和相关外语阅读资料的学习过程,达到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外语词汇的综合目的。通过外语交流获取专业知识是教学重点,应该怎么上双语课,上到什么程度,还要继续研究,寻求更好的方式方法。

(三)双语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同时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我院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英语水平相对较好,但多为阅读理解好。由于教师师未得到公共外语的专门培训,缺乏在国外学习交流经历,多为教师自学,其专业知识优秀,英语听说能力无法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因而上课时难以展开解说,讲解时无法发挥自如,这样势必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以应对大量陌生的专业词汇,学生容易丧失继续学习的信心。因此师资力量是横亘于眼前的重要问题,不能急功近利,学院要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提高的机会,引导教师从词汇、句式的双语讲授一步步到材料阅读与交流水平。

(四)双语授课不能闭关自守

教师不能低头研究自己的一部分,要注意视野开阔,打得开,放得开,收得进,与护理英语教师、学校雅思班教师,外界英文教师,甚至与学生能经常性沟通,交流对专业知识学习掌握的方式方法,有助于提高双语教学水平。

(五)目标需合理,由少到多,体现渐进性

在生物化学实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同学存在着英语基础,尤其是听说能力较差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双语教学的推进。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本来艰涩深奥,很多知识只能靠抽象思维来分析、消化,学生在接受大量的中文和英文新知识时明显吃力,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若对这样的学生强行进行双语教学,结果必然是舍本逐末,这时汉语基本知识的掌握需求更重要。故在双语授课时,应当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好高骛远,为了片面追求用英语教学而影响到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六)解决教学时数不足问题

涉外护理班更注意英语教育,基础医学的课时一减再减,正常上中文内容已觉吃力,利用专业英语授课,对基础差的学生真是雪上加霜。如果不能增加学时,解决的方法是,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将需要用英语解释的概念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尤其将那些学生比较生疏的专业词汇,用形象的图片或者动画来演示,既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节约了时间,也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应注重涉外护理多元文化的渗透

文化是有差异的,学生必须懂得并运用如何在多元文化下的护理过程中,与患者进行正确的健康教育与沟通方式,这更有利于出国护士的工作实践,同样的护理过程要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进行。因此生化教师要渗透多元文化护理知识。

总之,涉外护理教学很多问题还在努力探究,期待进一步完善,使之更适合教学双边活动,为双语授课及涉外护理教育提供更加详实深厚的资料。

参考文献:

[1]孙树泰.生物化学(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第3篇

关键词 生物;教育价值

一、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就生物学科来说,社会需要体现在中学生物学科设置和生物学科教学总体要求上。目前的生物学科教学大纲中,生物学科教育的社会需要尚未充分体现,主要原因是其能力目标、技能目标、德育目标等太过原则、笼统,而知识目标过分强调系统、严密。从中学生物教学具体情况而言,生物学科的教育目标应放在人与自然的开放系统中,从生物科学自身发展、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角度,提出体现当代社会需要的生物学科教育的知识、能力、技能、德育等目标。而生物学科教育的个体需要来自于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内在需求对生物学科教材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只有当中学生物学科的教育诱发了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习得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这种内在需求才是持久的,才能激发出无尽的学习力量。

二、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1.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

(2)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如细胞学说的创立史、哈维和血液循环理论、 克里克和沃森与DNA双螺旋结构、达尔文和进化论、卡尔文和光合作用、关注海洋、克隆羊、DNA重组技术、保护臭氧层、无磷洗衣粉推广、控制“白色污染”、赤潮成因及防治等等。

(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2.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辩证统一的观点。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且与非生物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和生物体自身结构的统一性――这些自身结构各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但同时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

(3)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3.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主动思考、质疑:这个生物学概念是否准确、完整,有无例外?这个生物学实验的设计是否科学、有什么干扰因素?该观察结果、生命活动或生理现象如何从本质上作出规律性的解释?等等。

第4篇

关键字:初中生物;教学实践;学习兴趣

一 引言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能够帮助他们实现主动学习,探索学习。生物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帮助初中生形成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对生物学科的理性认识。

二 做好生物教学的启蒙环节

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生物知识被纳入到自然课的教学实践中,没有单独拿出来作为一门学科系统开展。进入初中,很多学生多生物学科还没有建立起起码的感性认识,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工作人员做好生物课教学实践的启蒙环节。

引言部分的教学主要目的在于引入生物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的落脚点和切入点。优秀的教学人员能够很好地利用好引言课这一重要环节,建立起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他们进行后续环节的学习。

我国地大物博,所以在生物课本素材的安排上也尽量兼顾全国各个地区,这也导致学生不能再生活中观察到课本中所有的实例。所以,在进行引言部分的学习过程中,教学人员切忌照搬课本,走马观花。直接照搬课本上的内容很难建立起学生对生物学的感性认识,形成理解上的障碍和桎梏,从而形成厌学的因素,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相应的,教学工作人员要基于生物学的基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入智育和美育的思想,适当介绍生物科学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现象以及生产环节中的应用,讲述当前最新生物科学技术的进展以及自然环境中各种生物现象。教学人员要做好素材的准备工作,并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安排教学环节中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幽默的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为以后学生的学习打好师生交流的基础。

二 倡导气氛活跃的课堂授课方式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心理方面因素,课堂形式要丰富一些。教学人员要从生物学科的特点出发,认识到生物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大自然中的各类形式的生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规避枯燥的、教条化的理论术语,要多使用生动的教学实例,结合图片形式、模型形式、标本形式以及实物形式等教学方法,给学生们以视觉、嗅觉以及听觉方面的刺激,集中他们的听课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求知欲望,帮助他们主动学习、探索式学习。

随着当前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校方要为生物学教学提供智能多媒体教学工具,帮助生物教学的多样化、形象化、多媒体化。这样的教学方式和照本宣科相比,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做好实验课

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自然少不了实验课环节,实验课教学能够让学生的生物知识学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够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通过实践活动进行验证,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帮助他们对生物知识进一步的理解,而且生物实验课上进行的各项实验最直观地将生物现象展现到学生的面前。比如在进行膝跳反射实验课的时候,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亲身体验一下,以加深对该自然现象的理解。

四 设置好课堂授课情景

课堂授课情景的设置十分重要:枯燥乏味的课堂情景只能催人入睡,课堂授课效果大打折扣;科学、合理的课堂授课情景能够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他们进行主动学习。一般来说,在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中,情景设置方法多样,一般来说,有如下几种:

1 疑问式情景

疑问式情景能够引发学生对题设问题的思考,帮助他们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主动的探索,十分有利于生物学科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创设情景时,课堂教学人员要充分了解学科知识,掌握好学科知识点的安排,理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物教学人员要结合平时学生的课上表现以及考试成绩来系统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按照由简到难、由表及里的思想,合理设置好疑问的题设。题设的难度要符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题设过于简单,学生很容易就解答出所问问题,不利于新知识点的引入,也充分满足了学生的虚荣心,容易导致他们骄傲自大,不知道埋下头来认真学习;题设难度过高,学生不能解答出所问问题,打击了学生的信心,形成对学科学习的心理阴影,形成惧学、厌学情绪,也十分不利于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

2 巧用生活现象,提高学习兴趣

一切自然学科的知识点都来自于生活,生物学也不例外,在课堂教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教学工作人员要善于使用生活中的各类生物现象来讲解知识点。老师在讲解知识的时候,适当引出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印证课本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点的记忆程度。另外一方面,所学知识能够印证生活现象,生活中出现的生物现象也会帮助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课本知识,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比如讲述食物链的知识时,可以引入生活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现象,帮助学生形成对生物链之一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五 理论结合实践

理论来源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生物学的教学也是如此,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用生活中实践活动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习惯。在理解呼吸现象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在体育课的时候,进行长跑和短跑运动,让学生们在跑步环节中自我调整跑动的速度以及呼吸的方式方法:在进行长跑时,呼吸速度明显加快,身体消耗氧气的量很大;在进行短(跑尤其是五十米冲刺跑)时,身体氧气消耗量同样很大,但是运动时间十分短暂,可以进行无氧运动,在运动结束后再进行呼吸,让学生们自己探索呼吸频率和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

六 适当鼓励学生

在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特别是难点知识的教学环节中一定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起学习的信心,理解这些难点,建立起对学科学习的兴趣。

第5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课程教学 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32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对于课程教学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高中生物课程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等方面,也随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调整,虽然使得生物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多教学问题,需要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继续努力,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建设。在现阶段的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虽然在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的课程学习效率,但是很多地方的高中生物课堂,仍然存在着较为浓重的应试教育色彩。学生在进行生物知识的学习时,往往习惯于学习的重点放在对各种生物原理和生物知识机械式的记忆上,很少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从而使学生的生物课程学习缺乏现代意识和自主探究意识,最终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高分低能”者,影响生物学科教学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在生物学科方面的学习和发展。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较为陈旧和单一,不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一言堂”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的生物课程教学处于一种尴尬的“瓶颈”状态,教师可能已经意识到这种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和不足,但是却无法找到突破口对其进行有效的改革,从而遏制了教师的创新自信心和创新意识,使教师局限在狭小的教学框架之内,进而影响了生物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针对这些教学问题,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和解决,改革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树立清晰的课程教学目标。

首先,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时,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生物学科专业知识的讲解和分析,使学生能够系统性的掌握生物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生物课程知识储备,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程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和探究意识,并且独立自主的进行生物知识点的分析和挖掘,从而使学生能够掌握生物学科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生物学科研究者,为学生今后在生物学科方面的学习和发展创造各种可能性。

可以说,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转换教师和学生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的位置,将学生的学习地位凸显出来,使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进行独立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使学生从繁重的、复杂的生物课程学习任务中解脱出来,进行生物学科知识的科学性探究,使学生从考试机器转化为生物学科的专业性人才,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注重讲解知识、分析原理的同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去感受蕴含在生物学科之内的科学性和探究性,使学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学科知识不仅仅只是局限在生物教材中,它是发散性的,并且是不断发展着的,而不是停滞不前的,从而使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生物课程学习意识,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将提升自身的生物学科素养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激发学生的生物学科探索意识,端正学生的生物学科学习态度。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于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的营造,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内,更加放松的进行生物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学生只有以一种轻松的心态,才能真正的融入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中去,才能静下心来进行知识的分析和吸收。在传统生物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更加充分的利用课程教学时间,常常采取一种权威性的高压政策对学生进行教学,这种具有强迫性和压迫性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时间的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情绪里,根本不能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同时这种学习氛围还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厌倦疲惫的学习心理,使学生对生物课程和任课教师产生偏见和狭隘的认识,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敌对”的状态,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

针对这种教学问题,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时,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教学氛围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减轻教师身上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压迫性因素,将课堂氛围从紧张转化为舒缓愉悦,使学生能够放下内心的紧张和防备,更加轻松的和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配合教师顺利的展开生物教学,和教师进行良好的互动,在互动中解决自身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生物课程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参与到生物课程教学氛围之中,自由主动的进行生物问题的思考和分析,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树立学生的生物课程学习自信心。

学生在进入高中学习阶段之后,由于有了初中阶段的生物知识积累,在进行高中生物课程学习时,往往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物课程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时应该从学生的生物课程学习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感受,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想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物学习状况,对自身的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加符合高中生物课程的学科特点,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和积累。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科知识储备,将高中生物知识与初中生物知识进行有效的衔接,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现有知识进行探索和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生物学科新知识,在提升学生生物知识储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第6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电化教育;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生物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与改革,要求教师必须要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新课程的研究与探索。课程改革给中学生物教学带来了春天的气息,也引起了我们更多的思考: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形成能力?如何构建师生互动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更新教育观念,将信息技术融入到生物课堂教学之中,无疑是生物学科教学的一次革命;改变教学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无疑会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1]。

信息技术综合利用计算机的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多种信息,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形象直观,化小为大,化静为动,化难为易[2]。例如在讲述细胞的结构时,如果只用“一张嘴巴”干巴巴地说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学生还是很难想象它的结构,如果用多媒体展示细胞的微观结构,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由于生物学科的特点,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较其他学科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生物学科的特点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

(一)生物的微观性决定了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整合的必要性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学的研究已经进入分子水平、基因水平,而这些是我们用肉眼无法看到的。细胞结构极其微小,通过挂图和语言描述,往往使学生难以理解;分子结构更是难以想象,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模拟显示任何细胞结构,可以极大地延伸思维,极大地拓宽时间、空间领域,使细胞能被我们所看到。微生物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资源。微生物的种类仅次于昆虫,是生命世界里的第二大类群。然而由于微生物的微观性,以及研究手段的限制,许多微生物的种群还不能分离培养,其已知种占估计种的比例仍很小。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微观的东西宏观化,更有利于生物学科的教学和学习。此外,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一些因不具备条件而无法开展的实验,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众所周知,很多学校根本没有全部开展教材规定实验的能力,教师往往是讲实验,通过习题练实验。这样的“实验课”怎能让学生兴趣盎然?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教师打开了一扇折中的大门。通过观看别人实验,分析实验过程虽然比自己动手差了许多体验,但是也远远好过用文字语言枯燥的描述。

(二)生物的多样性展示了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整合的可行性

生物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现已发现的生物有200多万种,每一种又有许多个体,每一个体又有许多结构和生理特征,生物现象更是纷繁复杂、包罗万象;这些生物分布在世界各地,很难直接看到他们的形态和结构。而利用信息技术于生物学科中,则能在瞬间表现那些用一般教学手段所不能表现的许多生物现象,例如,不同环境中生活的生物、生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海底世界的奇妙、克隆羊多莉的诞生等等。

(三)生物的运动性体现了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整合的优越性

信息技术可以将宏观缩小,微光放大,长时间变短,短时间变长等。如,细胞分裂周期有的达几十个小时,一粒种子从萌发到开花短的要一二个月,长的达几十年,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其整个过程,但信息技术可以模拟显示生物的运动、形象逼真。还有一些生物现象有一些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如DNA的解旋、复制、转录、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过程、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如果用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学生很难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通过软件进行模拟显示,就很容易理解。

将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进行整合与创新,既会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又有利于教师讲清所传授的知识,变传统意义上的“学习”生物为“研究”生物。传统的教学媒体已经明显不能满足生物学科教学的实际需求,在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过程中,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以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不当使用,以及使用时机把握不好等原因,出现了明显的误区。

二、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整个的误区

(一)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不到位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被灌输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然而有一些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却仍然穿新鞋走老路,整个课堂全部是老师在展示、在讲解,教师仍然独霸课堂,学生仍然处于被灌输、被动的接受教学信息,依然走的是应试教育的模式,教师只不过是想给别人摆出一种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姿势而已。教与学的本质没变,师生角色没变,教学模式、教学结构依然没变,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仍然没有发挥出来。可见,在教育思想、观念不转变的条件下进行教育的改革,只能是一种形式主义。

(二)形式过于多样,过分追求艺术性,忽视服务性

普通课件制作工具主要有Powerpoint、Flash、Authware等软件,许多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常常追求课件形式的优美,如图片的大量插入,动画的大量运用,色彩和背景的多变等等,这些形式上的优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但长期使用,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新鲜感、兴奋度会不断下降。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追求教学媒体的多样化,追求技术的表面形式,忽视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忘记了信息技术的辅,整堂课又是课件,又是教学录象,又是实物投影,又是网络教学,整堂课如同技术展示,学生也如同雾里看花[3]。

(三)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忽视传统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能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条件,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培养创新人才所需要的。然而,一些学校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却始终将信息技术看作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如一些学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不管是什么学科,不管要进行教学的内容是什么,计算机辅助教学言必“多媒体”,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仿佛不用计算机教学就不是现代化教学、不用多媒体上课就不够档次一样。

(四)教学课件很少有集体开发,多为个人制作

个人制作的课件可塑性低,具备鲜明的个性特征,不同的人开发的课件所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是不同的。在生物学教学的实践中,教师个体独立开发的课件大大地促进了生物学教学,提高了生物学教学质量。但由于教师教学任务重,技术水平欠缺,常常要较长时间才能开发一个较成熟的课件。为此,迫切需要将校本教学的研究成果和思路融入教学课件中,构建生物教学资源素材库,使教学课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我个人认为:课件的制作和使用要注意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简洁。课件制作要注意文字简洁、图片精要、动画得体、不要过于花哨。二、便捷。课件制作要界面友好,运行快捷,便于操作。三、及时。课件使用要及时得体,做到及时展示,及时关闭,这样有利于集中的学生注意力。四、实效。课件的制作和使用要为教学服务,能真正解决难点,突出重点,能启迪思维,能引导发现。此外课件的使用最好还要体现个性化教学的要求,课件中要包含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内容。

所以,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的整合过程中,不是通过生物教学提高信息技术水平,而是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去,以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达到的直观、高效等教学效果。在整合过程中也要注意技术的服务性,即技术的运用要为学科教学服务,符合心理学、教育学和学科教学规律,使技术的运用恰到好处,要不断总结传统媒体的优势,实现传统媒体与信息技术的优势互补。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是不断发展丰富的,生物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必须是有机的结合,整合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我们只有积极行动起来,用现代化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在生物学科教学中,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整合,合理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徐海明,魏向军.浅谈信息技术在生物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05,(7):33-34.

[2] 王辉.谈谈CAI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生命世界,2010,(4):92-93.

[3] 王志刚.多媒体与生物整合误区探索[J].教坛聚焦,2010,(16):43.

第7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核心素养培养;教学设计

随着教育方面的改革,核心素养成为教育主题。国家在高中教学改革中提倡高中教学要以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和培养素养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要挖掘自身潜力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因材施教,将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做到统一。这其实是核心素养培养的体现,也就是说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高中教学内容的主要部分。对于高中生物学科来说,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目标是集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为一体。

一、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一)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之生命观念

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最基础的体现就是生命观念,生物观念在生物学角度来看具有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等四个方面的内容[1]。它主要传递给学生的是生物是一个不断进化,不断适应新的环境的过程,体现了一个物竞天择的原理,让学生从中了解到世界万物的统一性、多样性和稳定性。让学生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好习惯,从而了解更多的生物规律,进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之理性思维

一个严谨的理性思维一定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它是形成生命观念的主要方法,理性思维是集认知、动机、行为、方式、品质为一体的一种逻辑性思维。然而生物当中的理性思维并不是简简单单对一种生物的认知过程,它是非常复杂的,且灵活多变整体性比较强。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可以让学生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尊重事实,凡事以科学为依据,求真务实,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之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生物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内容,在科学探究的过程当中,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最后自己解决问题。这个探究的过程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把课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将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且大大提高了他们生物学科的综合素养[2]。

(四)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之社会责任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学生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来报答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任何一门学科包括生物学科都要经历从学习知识到立德树人再到最后的社会责任的这个过程,它与科学探究、理性思维、生命观念息息相关,也是培养生物教学核心素养最终的社会体现。

二、高中生物教学在培养核心素养当中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观念没有转变过来

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学习生物就是为了掌握知识,取得好的成绩,对生物学观念的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差异性。他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更主要的是提升能力,让他们形成良好的素养。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这样他们以后走出社会才知道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体现个人价值。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一种固定的教育模式来教授学生知识,所以短时间内固化的教育模式还很难改变,而且学校每学期都给教师制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这些都是以学生的成绩来衡量的,所以教师为了更快捷地达到教学目标就采用课堂教授法,让学生以学习课本知识为主,忽略了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再加上很多教师对核心素养培养只是表面上的了解,并没有深入了解,这就导致核心素养培养在生物教学中越来越淡薄。所以教师一定要改进教学方法,将培养核心素养和提高学生成绩相融合,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达到国家要求的生物教学新标准。

(三)学校教育模式固化

很多学校一味追求提升学生成绩,以高考科目的分数占比来安排学生的课时,因此给生物安排的课时也比较少,但是要学习的内容比较多,所以学校就会要求教师以应试为主,这就大大减弱了教师采用生物核心素养教学的积极性。像生物学科一般要求的课外活动比较多,但是为了压缩时间,很多课外活动被取消了,这就极大地压制了学生对生物学科探究的积极性。

三、高中生物教学在培养核心素养方面的策略

(一)对高中生物教材内容进行分析

对高中生物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时,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分析方法,采用核心素养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巧妙地将核心素养教学的要求与教授的学习内容进行统一和结合[3]。首先要从教授的核心概念入手进行分析,将生物学科基于核心素养的四大内容充分融入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当中,让学生以核心概念为中心展开学习,将生物生命观念的四大内容运用到具体概念上,然后让学生融会贯通,加深印象。这样不仅可以对所学概念理解得更透彻,更深入,而且也可以结合前后课时所学的其他概念进行统一性理解,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充分理解生物当中的每一个现象。然后用理性的思维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归纳得出自己的实验结果,并且挖掘实验中遇到的难题,进一步地实验和探究,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且还提高了他们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注重学生的生物阅读,可以带领学生阅读一些课外的生物书籍,提高学生的素养,并且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二)对当前高中的生物学情进行分析

现在教育界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十分关注,而且国外很多学校也有非常成功的案例,但是要把这些经验应用到我们的生物教学当中,必须要根据国内大多学校各自现有情况进行分析,取长补短。也就是说其他学校在教学当中采用核心素养培养的成功经验和理论不能直接使用,必须本土化。所以在进行生物核心素养教学之前,教师必须要了解本校学生的基本情况,熟悉学生学习的基本状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掌握知识的特点,然后再在生物教学当中慢慢融入核心素养,锻炼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认知和社会态度,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这样才能慢慢地将传统的以考试为目标的教学理念转化为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理念。

(三)有效的教学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每一堂课都应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但是有的教师却一味地采用台上讲台下听的模式,让整个课堂变得相当严肃没有活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上一定要融入一些有趣的话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和教师一起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事物融入学习内容当中,然后再模拟生活中的情境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整个课堂既有活力又有效率。所以有效的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自己的心得,从而使学生的整体核心素养得到提升,所以有效的教学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相当重要的。

(四)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在新课程教学标准当中,实验探究是生物核心素养教学中的主要部分,教师要采取课堂内容为主课外实验为辅相结合的教授方式。学校可以给学生提供专门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实验探究活动,这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整个实验过程,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并且解决问题。而且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实验与大自然中的现象相结合,锻炼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认识到生物的美妙性与有趣性。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将大自然中的生物与学习内容进行联系,了解各种生物生存的规律,不仅增加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提升了学生在生物学科方面的核心素养。

(五)善于归纳总结,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一般来说,在一堂课结束之前教师总会留出一些时间进行总结归纳,将本堂课所学的内容再过一遍,这样可以让学生深度理解,加深印象。因为生物学科是一个集理论知识和实验为一体的学科,所以教师给学生总结的内容不仅包括学习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包括实验探究的具体设计方法和问题,让学生思考。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来进行总结归纳,以此来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而且教师要观察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态度和认知。最后,教师还要在学生了解的基础上抛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深度思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养成归纳总结的好习惯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且也是检验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一个标准。

四、结语

随着国家新课程教学方法的出台,很多学校也由传统的三维教学目标转变为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这个转变的过程虽然比较漫长,但是它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素养有着非常大的意义。高中时代正是树人立德的阶段,所以在生物教学过程当中融入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真正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当中采用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对生物课程的改革来说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朱荣.基于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20):240.

[2]王剑锋.针对高中生物核心素养教学情境设计对策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88.

第8篇

据问卷和访谈调查结果显示,生物科学教育实习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1实习生系统的有效训练不够生物学科的教育实习时间和形式与其他专业相似,都是安排在第7学期进行为期6~8周(2010年前)8~10周(2013年前)的实习.其中,第一周是实习前集中准备阶段,由大学指导教师帮助实习生修改教案、训练试教,第二周是实习生到实习学校见习一周,第三周起实习生进行上课和班主任实习,最后一周进行实结和成绩评定.因为整个过程一环扣一环,看起来,实习生已经完成了教育实习.但对于生物学科是否达到了更好的效果却有待评价,实习时间和形式也有待商榷.调查显示,以集中实习为例,在接受问卷的301名生物科学专业实习生中,认为“备课上课”的只占29.9%,大部分实习生不能经历更多的“实战”,抱怨“上的课太少”.实习生上课时数之所以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实习学校对实习生不放心,担心影响学生的成绩;也有的是在实习生本身,实习生的教学和管理能力没有达到实习学校的要求;实习时间安排在节假日比较多的时段不合理,导致有效的实习时间不足.归根到底是实习生未能得到系统而有效的专业训练.

1.2实习生实验教学基本功薄弱生物科学除了要求具备师范生一般的教学基本功以外,还要求具备过硬的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将课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图表或模型直观地表现出来等专业素养,以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所以,就生物实验教学而言,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简易图表的绘制和简易教具的制作有着特殊的要求,显得特别重要.但调查发现,在实习过程中,一方面,实习生的实验教学能力相对薄弱,实操能力和组织实验教学能力及效果相对较差;另一方面,实习生实验绘制图表或制作简易实验教具的很少,运用自己绘制图表或自制教具进行教学的几乎没有.众所周知,在生物学科教学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实验教学或在课堂上“讲实验”,这是生物课教学内容的缺失,也不可能实施良好的教学.对一些条件相对落后的学校来说,因地制宜地组织实验教学和运用直观性教学更加显示了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实验教学能力不足或不能绘制图表和自制简易教具,反映了实习生的实验教学基本功薄弱的一面.

1.3实习学校实验课开出率低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实验课开出率直接反映了该学校生物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水平.生物实验教学同时也是生物科学专业实习生教育实习的重要内容.但在调查中发现,不少中学的生物实验开出率低,有的甚至形同虚设,往往是“纸上谈兵”.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几乎无法进行组织实验教学,从而影响了实习生应有的完整的实习训练.中学实验开出率低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实验仪器设备缺乏、实验教师力量不足或积极性不高、教学班人数过多、实验经费不足、其他课程的充斥、学校领导不重视等.

1.4高校实习指导不到位实习生在回答问卷中“从教师指导频率及态度两个方面对指导进行评价”这一问题时,总体来说,对实习学校指导教师指导的评价较高,但对大学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的评价相对较低.有的学生还反映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少,对指导工作不够认真.从调查中发现,大学教师指导实习生不到位.究其原因,教学部门对实习指导的重视不够、实习人数过多而指导教师人数过少、相关制度配套不完善等因素所致.

2改进生物学科教育实习探讨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实现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变的一个重要环节.依据新形势下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以及生物教师培养的特点,针对上述突出问题,从课程体系、教师基本功、制度保障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凸显专业和“师范性”的特点,探讨生物学科教育实习模式,有效提高生物实习生教学的实际能力和实习质量.

2.1改革课程体系,科学制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教学文本,它将贯穿于包括教育实习在内的整个教学行为.课程设置的改革是搞好教育实习、夯实教师基本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教育实习的先决条件.生物科学专业有别于其他专业的突出特点之处在于其具有很强的实践(实验)性及其知识与技能的连贯性,大学生长期、系统地接受和参与中学实践教学活动,将有益于大学生在今后的教育实习中得到有效的训练.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一是增加实验课学时,一般专业课的实验课学时至少占该课程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对实践性更强的课程增至二分之一;采用课题式进行研究性实(试)验,或课程系统实验,尝试“大实验”教学,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二是尽早介入到中学教学活动,在师范生从入学第1学期开始就有计划地安排到中学教学观摩和教育见习,参与和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由此使师范生尽早了解基础教育的情况和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师范教育和专业思想;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建议实习时段安排在第7学期、实习时间13周至1学期;作为制度要求,加强试讲环节的训练,强化教学技能,打好教育实习基础.由此打造“大实习”模式,全方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生物教学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教师教育技能,目的是使师范生们真正系统掌握中学生物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加强同学们对教育理论知识、教育技能和教育艺术的掌握与熟练应用,强化理论和实践的整合.

2.2彰显学科特色,夯实教师基本功生物科学专业知识主要来源于实践(实验)的理论升华,有着鲜明的实践性、实用性、地域性以及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等特性,运用好这些特性,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如,生物理论知识抽象难懂,可以通过绘制图表和简易教具展现出来,从而收到化抽象为具体直观的效果;又如,开展校本资源研究和挖掘,因地制宜地采集生物实验教学材料,可以达到既节约成本、具有地方特色,又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目的.还有,密切结合生活实际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拓展生物教学领域,展现生物教学特色,提升生物教学质量.诸如等等,实现良好的教学,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来完成.而作为生物专业的实习生,应得到“实战”前的有效训练.因此,生物学科实习生除了应具备的一般教师基本功外,还应密切结合生物学科特点,进行科学的教学备课和教学设计,以及具备简笔画、简易教具制作和实践探究的技能,而且能准确、直观、简而易懂地表述抽象、难懂的专业知识.这样的实习,才是完整的专业实习,才能收到实习的成效.

2.3建立有效的评价制度,确保实习任务和实习质量生物学科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就是除了通常实习规定的要求和动作以外,还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许多生物实验和课外科技活动.无论是实习生在高校学习期间,还是在中学实习阶段,高校和中学都负有共同培养师范生的责任,实习生能否完成实习任务,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中学也是有责任和义务的.能否正常开出生物实验,既是对中学生物学教学的重要评价内容,也是衡量实习任务是否完成的重要标志.因此,建立有效的生物实验实习评价制度,是必须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评价内容方面,应包括实习生组织实施生物实验课情况及其效果反馈,应确保生物学科实习内容的完整性和任务的落实情况.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实习学校的生物实验教学,更确保了实习生的实习质量的必然要求.

2.4完善指导制度,保障实习质量完善的教育实习制度是教育实习有序进行和质量的保证.针对高校教育实习指导不到位的现象,在此着重探讨高校实习指导制度建设问题.首先,教育实习指导制度应健全且可操作.一般来说,高校教育实习主要由学校统筹指导,各院(系)负责实施,而且由院(系)领导、教学法教师、班主任和部分教师等组成教育实习指导队伍,具体负责实施教育实习.理论上来看,整个实习环节和机构都合理无问题,譬如院(系)的实习指导小组,本来应该是该小组在协调、统筹着整个实习工作,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往往变为仅仅的指导队伍,因而导致指导力量不足.因此,全体教师参与到教育实习工作中来,显得尤为重要.其次,指导教师的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当前大学现任的教师中,许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虽然他们的学历都很高,有较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由于没有师范教育的培养和经历,他们存在着组织教学技能尤其是指导教育实习技能偏低的问题.通过培训和指导,使其确实具备指导实习生进行实习的能力和水平.指导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可采用教学法教师的指导、集体备课、传帮带等形式进行.第三,建立专任教师指导教育实习的制度.要求教师在聘期内完成指导学生实习见习的工作量和指导效果,并与评优评先和晋升晋级挂钩,以保证教育实习指导工作的实施和质量.同时,也解决了指导教师力量不足的问题.

3结语

第9篇

【关键词】生物学科教育价值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1-0112-02

生物学科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价值,要真正让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让社会、学生真正重视中学生物学教学,就必须切实重视中学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这样才能实现中学生物教学稳步可持续的发展。

一、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对学校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属性)来分析。

生物学科教育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学教育,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二、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1.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

(2)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

(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2.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3.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