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16:45:44
导语: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并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其特征是实现农业产业链物质和能量梯次闭路循环利用,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业消费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适应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林牧渔各业大幅度增长,为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1.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要求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伴随着现代工业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比如过多施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安全性受到影响;农机具、石油燃料应用于农业,以及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等。都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2.我国国情决定了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我国地大物博,但我国人均资源却相对贫乏,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且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有限的农业环境和资源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有很大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二、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循环经济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循环型农业被认为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从现代农业生产向循环型农业的转型,不仅意味着农业经济形态的转变,更意味着一场深刻农业革命。涉及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业生产技术转型、食品安全、国民健康、城乡关系、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多方面的问题,均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1.资源与环境要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了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资源与环境是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资源贫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要求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农业经济。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资源贫乏的压力;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通过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更是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如何从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避免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农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2.相应机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选择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第一,政府加强了引导,充分发挥了引导和推动作用。加大了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使农业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扶持一批农民率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并激励更多的农民自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第二,政策法规方面,政府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方面充分调动农民及社会各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并积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第四,实现从传统农业经济向农业循环经济的飞跃,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有了充足的资金作保障;第五,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然性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解决污染的一场革命,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根本途径,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也是当务之急。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从资源耗费型向资源节约型、从牺牲环境向保护、建设环境转变,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进程中,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农产品的安全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变资源一次消耗到多次利用、从大量使用农药到生产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从农业有机废弃物乱堆乱放到无废物等环节来出发,必须大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仅是农业部门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农业部门的外部关系。它是一个涉及农村人口、教育、文化、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问题。必须建立适应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需要的人口控制、文化教育、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政策与制度体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仅是农业部门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农业部门的外部关系,创造良好的人力、财力条件和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没有农业的循环经济就不可能建成整个社会的循环经济,更谈不上建立和谐社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一直是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目前农村农业中的实际情况,必须使农业产业的资源达到优化配置,促进农业资源在经济循环中永续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正晓:《农业循环经济概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营销;农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实现了产量稳定增长,但产量稳定增长的背后是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及由此导致的土壤退化、水体污染等不良后果。为了保证我国的粮食产量和安全,在生产中应当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绿色、安全、健康、营养的农产品,在这过程中品牌营销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加强农产品品牌营销能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能推动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加速发展,能有效的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农产品品牌营销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农产品品牌营销文献综述
农产品品牌营销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随着商业、文化、社会的发展,消费者的品牌观念加强,农产品品牌营销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国对品牌的研究也逐渐趋于成熟。我国学术界对农产品品牌的内涵界定有着不同的观点。郑璐1认为“农产品品牌包括农业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两类,是农业生产者为满足消费者需要、培养消费者忠诚,用于农产品的差异化竞争而区别于其同类或相似的农产品或农业服务的名称、图案、象征或设计,是农产品或农业服务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影响力和声誉的象征。”此外,朱玉林等提出了农业区域品牌,刘丽提出了基于产业集群的农产品区域品牌,郭红生提出了地域农产品品牌,刘世欣提出了区域特色产地品牌。无论基于何种视角下的研究都反应出了农产品品牌的区域性、价值性、公共性。徐国强2较为全面的概括了农产品品牌的内涵:“农产品品牌内涵包括地域文化、区域优势资源、特色产品、农产品的质量、无公害、无污染、环境等。”对农产品品牌经营策略的相关研究很多。其中,魏娟认为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是形成品牌的前提。黄金火等认为应从实现农产品生产和管理的标准化,加大农产品科技含量等方面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无论以何种方式实现农产品的品牌营销,整个营销过程都反映出了品牌营销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文献综述
1985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议会上最早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农业”一词。1991 年4 月,FAO在《丹博斯宣言》给出了最具代表性的定义,并明确了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三大目标3:①积极增加粮食生产,稳定粮食供应,确保世界粮食安全;②促进农业综合发展,开展多种经营,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状况;③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状况,保护生态环境,为人类的进一步生存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与美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起步的相对较晚,1994 年,我国在《中国21 世纪议程———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的定义。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深入研究,学者们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有不同的理解。陈俊红4等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农业资源利用的问题,更是一个同时涉及环境、经济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持续发展过程,翟胜5等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的前提下保持农业生产率的稳定增长,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业收入持续增加,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当代和今后世代需求的一种可持续发展。针对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这一问题,周妙燕6等提出了延长产业链,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欧阳涛8等认为农业是由农业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科技等子系统构成的多层次复杂系统,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农产品品牌营销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联系
通过对国内外的文献总结与分析不难发现,发展农产品品牌营销在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层面上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详见表1:
农产品品牌营销的过程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正是实施品牌营销的意义及作用的体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不再简单的停留在数量上,还更加关注产品的质量及其附加值。企业、生产者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便会想方设法的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或者制造需求,规范生产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农产品符合质量标准。并在满足质量需求的基础上加入地域文化、产品特色、社会责任等个性化元素,从而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品牌。面对琳琅满目的农产品,品牌是帮助消费者识别商品挑选商品的有力武器。名牌商品能在同等质量下以相对较高的价格,或者同等价格下也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获得竞争优势,从而促进农民增收,拉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品牌营销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是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的。
二.当前我国农产品品牌营销现状
随着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品牌营销受到了生产者、经营者的高度重视,截止2011年,累计核准注册农产品商标 110.83万件。中国当前的农业生产结构及农民的文化素质等原因致使农产品在发展品牌营销过程中受到种种阻碍。第一,农产品品牌意识淡薄,相当部分农户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在农产品的销售过程中是为了销售产品而销售产品,争先降价,扰乱了市场秩序,忽略了品牌建设的长远利益;第二,我国农业的散户经营不具有规模性、生产管理中没有形成统一的质量管理标准,不能生产出符合市场要求的商品;第三,我国在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力度还有待提高,提高农业产量、产品质量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目前我国无论是在农产品的产前、产中还是产后的科学技术投入力度都还有待提高,在销售过程中的相关质量检测技术也有待推广普及;第四,市场信息不对称,零散的农户因不能承担市场调研等费用,盲目生产导致市场上农产品出现“卖难、卖空”等现象。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与推广。
三.农产品品牌营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
提高农产品品质,不仅是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基本保障因素,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科学技术的投入不但能降低生产风险,提高产品质量及产量,也能减少污染,避免资源的浪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政府带头加大科技创新与支持力度,努力构建一个从生产、加工到营销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品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
(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
农产品的规模化及产业化不仅是品牌营销的基础条件,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的农业生产大多数都是散户经营,不具规模性,抗风险力及市场竞争力低,并且生产者之间存在着博弈,不利于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与推广。因此,对于具有集体化特征的农产品品牌的管理需要政府、龙头企业、生产者共同维护,积极推进农产品的规模化及产业化。产业化及生产规模化经营可以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合理利用资源,同时也有利于产品质量标准化的管理及农产品品牌的管理与推广。
(三)加强标准化质量管理
品牌建设的核心基础是产品质量,但我国化肥、农药、激素等农用化学品的过量使用对土壤、水、空气都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威胁着我国粮食的生产和安全,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强农产品的质量管理不仅仅是树立优势品牌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应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农户的农业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农户的绿色环保意识,按照质量标准体系加强质量管理,规范使用农用化学品。
(四)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
中国的农业以散户经营为主,散户农民没有可靠的市场需求信息,一般都是根据上一年的商品价格来决定当年的种植,上一年什么商品有利可图农民就会在下一年盲目的扩种,最终导致市场上该产品出现相对供过于求的现象,资源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同样的,上一年的农产品出现了“卖难”现象的话,农民会认为下年继续种植该农作物还会出现“卖难”从而缩减规模甚至以其他农作物代替,便会出现供不应求。产品在市场上出现的这种“卖难、卖空”现象都不利于农产品品牌的推广,同时无论供过于求还是供不应求都没有使农户的收益最大化,因此政府应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形成“产、供、销”为一体化信息机制。完善的信息机制能提供相对完整的市场信息,从而能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福全.浅析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义和方法[J].商业经济,2011,(20).
[2] 徐国强.农产品营销中的品牌问题分析[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10).
[3] 钟荣炳.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探[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2,16(2):22-25.
[4] 陈俊红,王爱玲.北京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1,(11).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可持续发展 战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013-0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总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国政府已有明确指示,要求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切实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内涵
1.1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定义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中重要的一环,作为我国第一生产力,农业自古便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落实农业经济中可持续发展手段,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广义上来说,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目标在于满足人们基本生活的同时,确保能源、土地和森林等众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再生,并保证其利于子孙后代繁衍生息。然而,将其定义在农业可耻系发展战略之中,其实际定义却又有了全新的不用解释。当前我国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是通过对农业生产技术及方法的变革,确保有效利用当前现有资源,并在不破坏农业基本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保证整体农业发展可持续、有效、有益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其不但注重农业生产本身,也将农村经济建设、农民意识培养、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等众多内容涵盖其中,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并利于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稳定和谐发展的全新经济发展政策。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中,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经济与社会形态与生态环境完美契合,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向“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转型,最终形成良好的“绿色农业”经济产业形势,促进并推动整个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完成,并最终促进全国、乃至世界的可持续化发展。
2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危机
2.1 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以及农民收入较低给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我国基本国情是农村人口基数大,再加上我国对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我国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与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医疗教育发展的速度不成正比,就会导致农村人口数量和质量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其结果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得不到提高,农民的就业问题凸显。贫困导致资源环境的恶化,环境的恶化又加剧了农村贫困的程度,形成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
2.2 农村资源的短缺和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给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障,但是随着自然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生产要素持续发展的能力下降,导致非法占用土地、盲目开发、浪费土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我国淡水资源的短缺和分布不平衡以及浪费现象的存在,致使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2.3 国家对农产品的调控力度不足给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近年来我国对农产品的调控能力不断被削弱,农产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土地质量的降低和耕地面积的减少带来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后果。
3 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1 开展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大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首先,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积极组织开展就业专项服务活动,为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其次,搭建技能培训平台,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订单、定向、定岗等多种模式的培训。积极引导培训机构,根据人力资源市场需要和企业岗位需求,建立健全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的机制,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采取“就地培训”“就近培训”“校企联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将培训与用工需求相结合,力求提高劳动者技能和收入。再次,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等服务,帮助其成功创业并带动就业。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通过孵化基地的平台作用,搭建创业人员的交流平台,发挥创业的倍增效应。
3.2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增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改变单一追求粮食增产的目标。前一阶段,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供应偏紧和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任务必然是增产保供给,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形势的变化,保障农产品数量供给不再是当前的主要矛盾,但由于过度追求产量带来的资源环境矛盾凸显,农业生产成本高、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低的矛盾凸显,尤其是在粮食主产区更加突出,这使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保育等方面的要求就显得更加迫切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改变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是要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观念,要在稳定提升粮食产能的前提下,将食物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3.3 鼓励支持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关键是调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相对小规模农户而言,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可以带来资金、技术、先进经营模式和理念,更容易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突破。以新的思路、新的视野和新的办法,大力支持和鼓励工商资本进入适合企业化经营的农业领域,利用工商企业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发展理念改造传统农业,探索和发展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现实意义
1、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找到一条根本途径。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能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发展生态农业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起到关键作用,并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发展生态农业能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1]。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2、生态农业是发展市场经济适应“三农”政策的需要。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3、生态农业建设也是今后生态农业建设长期追求的目标所必须。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2]。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三、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无论是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还是农业经济学家、农业地理学家的观点,其从不同视角所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概括起来看主要试图集中研究解决困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最基本问题,即食物安全、农业现代化及农村发展问题,它们构成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核心。
然而,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仍主要侧重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还未真正将其转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3]。从而反映出当前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是“重经济,轻生态”“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忽视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等社会发展”,这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四、以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和运行体制,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全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3、生态农业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无公害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生产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从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畜牧业、蔬菜和水果、水产等产业要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确保将其发展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加强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
4、进一步拓宽生态农业发展思路。一是要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二是着眼于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保障国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区域布局要按照“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巩固和提高全国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的基础上,有重点、分区域地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使农村经济向新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贲可平.对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农业发展论丛.2011(2)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1)农业经济发展系统活力不足。农业经济作为第三产业中的基础组成部分,其发展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征,但是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产业化集中度比较低,在分散经营的状态下,无法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不仅造成整体运营效率低下,不具备增长的潜力,同时对自然灾害和生产中的规模性的负面影响抵御能力较差,无法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无法达到类似于工业和第三产业等较高的年均增长率。
2)农业经济还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受农业经济传统经营模式的限制,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依然处于粗放式的经营状态,在进行生产投入时,无法通过精确的计算进行肥力、水资源等进行精准投入,甚至为了片面追求产量进行不合理的土地开采和开发,非农业占地现象不断增加,地下资源也遭到严重破坏,不仅造成直接性的农业减产现象,从长期发展来看,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农业经济发展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依靠农业生产者个体完成各个生产环节,更多的是依靠完善的生产服务体系来促进整体发展,但是在传统的农业服务体系中,更多的是侧重于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服务,对于农业产品转化为经济效益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落后,更无法建立起完善的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农业经济发展信息化支撑不足。虽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为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这方面工作的开展还存在覆盖面有限,实际运行效果达不到预期需求,无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水平提升,不能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应有的保障作用。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对策
1)全面研究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体系要求。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特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驱动下,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改变传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分散经营、科技和信息化应用水平不足的缺陷,尽力提升农业经济对自然状态的抵御能力[1-2]。同时依托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开展多样化经营,提升农业经济的整体利润率,提升农民开展农业经营的积极性,为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提升农业经济集约化经营水平。提升农业经济集约化经营水平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推行集约化经营模式并不是要回到传统的大锅饭经营模式,而是要在市场经济引导下,深度结合当地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同时不断关注市场发展的需求和动向,在此基础上将农民的自由决策与集体决策结合在一起,实现集体化种植、集约化管理,同时将多余的劳动力转移到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相关的环节,从而降低农业经济体系的投入成本,提升整体收益,在确保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服务体系。虽然在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在农业经济服务体系的建立上,还存在较多方面的不足之处。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要不断提升农业人口对科学的重视程度,引导涉农高科技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一起,做好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水平,改变传统农业中单纯以直接性的农产品为发展的局面,全面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全面提升农业经济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条件,在新时代背景下,行业的发展与信息化技术结合程度会直接影响发展的活力与前景。目前农业经济发展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已经开始展现出其应有的活力,但是就整体上来说,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异,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3-4]。做好信息化技术培训,增加农民的信息化应用意识,最终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甘肃山区 经济发展 关系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282-01
水土资源是构成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人类的生存、繁衍和经济发展都离不开水土资源。水土流失破坏了水土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也就破坏了人类生存的条件。而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以水土流失为主要特征的,因此,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也成为我国西部大开发和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大障碍。在我们甘肃山区由于自然条件和人为原因,水土流失更为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持水土,防止水土的流失,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同样,经济的发展为水土保持措施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支持。水土保持与经济发展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地区经济发展与水土保持的相互作用关系是衡量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水土保持与甘肃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对甘肃山区水土保持事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给甘肃山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和水土保持项目的规划与实施提供了一些基础的依据,也给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了依据。对甘肃山区水土保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实现甘肃山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的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但真正引起全球社会的普遍关注是在90年代初。经济可持续发展从字面上看主要有两层含义:发展和持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应该由下述几方面组成:首先,与原先只注重经济发展的理念不同,可持续发展除了承认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外,特别强调生态学和社会学意义的可持续性。其次,它涵盖经济发展的广泛含义,包括现有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交通、水、电、通讯),现有服务的可持续性(医疗卫生、教育和文化设施),现有管理的可持续性(协议、法律和法规、规章制度),还有政治和文化的可持续性(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再者,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别强调社会公正、正义、平等和参与性(决策参与、执行参与、利益分配参与和评估参与)。最后,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政策决策原则密切相关,依赖于政府及有关组织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
为此,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就是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放在特定的地域 “山区”,用它来指导山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最终目的。作为一个具有强大综合性与交叉性的研究领域,可持续发展涉及到众多的学科,可以有不同重点的展开。就山区经济的发展来说,其发展目标就是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使山区经济又好又快的向前发展。
二、水土保持与山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从理论上来说,水土保持就是输入人工辅助能,引进物质、能量和信息,引进以林草为主的绿色植物,使其由无序向有序、低序向高度有序转化,由生态失衡的恶性循环向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转化的有序化原则。在水土保持与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两个彼此联系的有机成分中,水土保持是根本保证、是基础、是手段,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其要达到的目标;其应用的范围应是广大水土流失地区,并且水土保持本身也含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水土保持是实现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水土保持是人们对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修梯田、建坝系、兴修水利工程等水土保持措施都是对干旱山区恶劣的自然生产条件的改善,使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水土保持调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地相处,共同发展进步。通过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追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是推动山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客观上要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水土保持为此提供了途径。尤其是在甘肃广大山区,资源匮乏,基础设施差,社会发育程度低,要走优先发展第二、三产业,再以其来反哺农业的路子是行不通的,只有扎扎实实地抓好水土保持工作,在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基本农田产出率,不断丰富农产品供应,解决摆脱贫困、预防灾害的问题,进而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才是根本出路。实践证明,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水土保持,没有这个牢固的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
水土保持是实现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同时也是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通过水土保持可使退化了的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和重建,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特别是使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可再生资源得到永续利用,保护地球的生命支撑系统不被破坏。反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可促进山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因此,在甘肃山区首先必须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全面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为整个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这是前提。否则,虽可在短期内获得较高的生态效益和很高的经济效益,但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乃至永续发展是不可能的。
总之,水土保持与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共同铸就了山区经济繁荣与稳定的坚实基础,是山区经济全面发展的助推器。
三、水土保持与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耦合机理
水土保持与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在一个“空间范围”内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系统。这两个系统的相互关系及其连接方式,决定这一范围内水土保持与经济的耦合发展。耦合(Coupling)是一个物理学上的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就山区来讲,这种耦合关系有前向耦合和后向耦合之分。
前向耦合是指为改善山区恶劣的自然生产条件,针对干旱缺水以及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等而进行的水土保持治理,主要是修梯田、建坝系,荒坡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等,这些水土保持措施改善了山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后向耦合是指粮食增产、经济林果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山区经济,使经济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进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因此,前向耦合是后向耦合的先决条件与基础。
总之,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来看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有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和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是毫无疑问的。从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为水土保持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在水土保持措施和水土保持项目中,这又促进了水土保持事业的长足发展。所以水土保持与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忽略了或偏向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会影响到全局。换言之,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决定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开展,反之,水土保持对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山区经济如果能够得到水土保持工作的及时、大力支持,山区经济发展将会又好又快发展。山区经济发展了,水土保持工作就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与保障,甚至会出现许多新的水土保持策略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张静.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与实践-国民经济学系列丛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8:78~83.
[2]王育新.浅议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J].河北水利水电技术.1994(04):72~73.
[3]杨丹萍.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耦合机理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5(08):18~20.
[4]尹亮,王关义.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素与途径[J].商业研究.2002(240)02:9~11.
[5]许靖华,李成杰,等.侵蚀山区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索[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2(04):13~15.
[6]王冬梅.农地水土保持[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46~48.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农业 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农业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功不可没。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形势还相当严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受到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
一、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作为产业基础的农业,其可持续发展思想涵盖农村、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大领域。中国农业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以当代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以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与保持土壤肥力、持续协调农村生态环境以及持续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为目标,以高产、优质、高效和农村共同富裕为宗旨,采用传统精细农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现代工业来武装,现代经营方式来管理,走农业集约化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政府所制定的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目标明确,内涵丰富,强调了农业的生产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生态持续性的统一。
首先,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对我国实现小康和逐步走向富裕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与先进国家相比,中国农业的整体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结构也不十分合理,资源配置效益较差,产品质量不高,一直在走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产出,追求数量(产值)增长而忽视质量提高的道路。这种靠拼资源消耗的增长模式,不仅使经济增长缺乏后劲,而且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不良后果。
再次,农业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
最后,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较为有力的人口控制政策,但目前每年仍以1 600万的速度迅速递增,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按照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及消费水平计算,届时将出现1/3的粮食缺口,粮食供求矛盾十分尖锐,必将引发粮食危机。粮食安全将成为21世纪我国的又一大难题,这就要求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强法律意识,依法保护农业环境
要加快农业法制建设,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护农,依法兴农,提高依法管理农业环境的水平。一是加强执法体系建设,各县(市)、区要加强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网络,迅速改变目前农业环境监测人员少、手段弱、设备不足、无经费难以开展工作的状况,依法认真抓好农业环境管理工作。二是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质。目前从事农业环保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来自非农业环保专业,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加大在岗人员培训,以适应工作需要。三是要提高执法的权威性。各级政府要全力支持农业环保执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依法查处破坏农业环境行为。四是抓紧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宣传,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到知法、懂法,能运用法律保护农业环境,能自觉同破坏农业环境现象做斗争。
2、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实施保护基本农田的政策。耕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扭转耕地大幅度减少的趋势,我国政府强化了土地资源管理,建立了以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为核心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耕地损失补偿制度,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福清市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牢固树立国土资源法制观念,提高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自觉性,坚持严守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不放松。另外,开展农村能源建设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农村能源供应主要以生物资源为主,部分地区能源短缺,中国各级政府组织开展了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和利用建设,特别是省柴灶、沼气、太阳能等技术的大量推广利用,使农村能源短缺矛盾得到缓解。此外,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控制水环境污染,保护水资源;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植树种草,绿化祖国。
3、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对自然的不当利用造成的,所以,解决环境问题的一条主要途径是加强宣传教育。现实生活中个人或单位环境违法行为十分普遍,存在着严重的有法不依或执法不严的现象。这固然与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有关,但最根本的还是人们的环境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不强。鉴于此,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提高人们的认识和觉悟,广泛深入宣传《环保法》、《土地法》、《森林法》等法律,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增强广大群众环境法制观念。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使公众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唤起人们的伦理觉悟,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社会风气,形成负责任的行为。使公众能把环保意识上升到民族意识、生存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度。特别是政府官员、环保干部,不仅要做学习环保知识、普及环保知识的带头人,而且要真抓实干,倾听群众呼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包括农业生态环境)落实到各项具体的工作和行动中去,不断提高决策水平,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冰, 陆旭蕾. 生态农业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由之路[J]. 现代农业科技, 2007,(09)
农业资源 区划 农业持续发展
一、综合性与协调性
农业资源区划的综合性,就是从生态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农业经济等几方面的综合利用着眼,采取综合措施,实行综合投入,进行综合开发,提高综合效益。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形成良性循环。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是把农业作为呈多因子的集成系统,整体综合效益大于各因子的简单相加。农业持续发展的协调性,一是指资源利用能力与资源条件的关系,二者的不协调引致资源利用低效,或者引致资源利用能力的浪费。二是指农业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农业生产与环境的不协调,将引致土地、水污染严重。三是农业生产水平与生产条件之间的不协调,将引致生产条件的恶化、农业投入的低效。农业持续发展就是要求排除这些不协调性,使农业生产进入良性循环。
农业区划的综合性与农业持续发展的协调性,是同一个圆心的两个圆,一个是实的、技术性的,另一个是虚的、政策性的,其共同的核心内容有五方面:一是资源高效型农业,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推行高效农业;二是资源节约型农业,着眼于资源数量利用的形式;三是资源投入型农业,更少地掠夺或消耗自然资源,更多地以物质投入代替自然资源,而不减少农业产出量;四是资源再生型农业,更广泛地利用再生资源替代非再生资源;五是资源改良型农业,即提高资源质量,增加资源可利用量。这种共轭关系,使农业持续发展的研究,成为90年代以后农业区划研究的主旋律。
二、区域性与可行性
农业资源区划的区域性,就是要求农业生产从各地区特点、优势、生产潜力、地域差异出发,对农业生产的方向、重点进行调整,其调整的依据一般有四条:其一,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其二,农业生产基本特征与进一步发展方向的相对一致性;其三,农业生产关键问题与建设途径的相对一致性;其四,保持行政区域(我国以县级为单位)界线的基本完整。1981年由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编写的《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揭示了中国地域分异规律,将我国陆地分为9个1级区,共分38个二级农业区,海洋分为黄海、渤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区,根据沿海滩涂利用又分为10个利用区。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没有区域化,不尊重各区域的特点,“一刀切”行政化大统一的农业是不可能有农业持续发展的。
农业持续发展的可行性,涵盖三层意思:一是技术和应用适当,即并不主要依靠最优、最先进的技术,而是以最为适用、合理的技术为导向;二是经济上能够维持,即控制投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避免财政难以维持的局面;三是社会上可以接受,即生态环境变化、技术变革所引起的社会震荡应当控制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美国LISA计划的最终目标是“以对人类和环境无害且以持久性的方式提供丰富的食物和纤维”。丹波斯宣言提出,为过度到更加持久的农业生产系统,农业和农村发展必须努力实现三个基本目标:(1)确保自给自足,保证食物安全;(2)增加农村的就业人数和收入,特别是根除贫困;(3)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
对比分析区域性与可行性的内涵不难看出,区域性和可行性都是对单系统内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区域性是对农业单系统自然条件、生产条件、政策条件的研究和表述;可行性是对农业单系统技术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的研究和表述。农业持续发展的可行性依赖于农业资源区划的区域分异规律,只有从区域特点出发,实现了区域化的农业,才能保证持续发展。
三、超前性与持续性
农业资源区划的超前性,是由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前瞻作用决定的。农业资源区划是从大系统,全方位研究农业的形成过程、区域特征、分异规律、发展方向和建设途径的,侧重于为农业的发展做前期科学论证、提供依据和规划。具体的工作内容大致为块:(1)农业资源的分析评价;(2)农业资源的动态监测;(3)农业资源的立法和管理;(4)农业区域的规划制订;(5)农业区域的开发实验;(6)农业生产的布局和调整;(7)农村发展的战略研究;(8)农业信息的咨询服务。这些工作内容决定了农业资源区划是农业发展的超前研究,有很强的超前性,这正是农业资源区划具有生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随着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农业资源区划的超前性,将更科学更突出。在遥感信息方面,我国九个一级农业区分别设置了资源经济信息监测中心,按30个省(市、自治区)级行政单位分别设置了农业经济信息监测工作站。在地面监测网络方面,以我国38个二级农业区为主,结合考虑省一级综合农业区及有关自然条件区划、种植业区划和社会经济分区状况,在全国范围内设置250个以上地面信息采集网点县,用于支持空间信息的提取。以计算机为手段,建立的方法库、模型库、图形库,使农业资源区划研究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农业资源区划研究的超前性,提高了农业发展的科学预见性。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农业经济 持续发展 意义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017-01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农业一直是我国一项十分重要的发展行业,由于近年来,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被不断深化和推进,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将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上了日程。现阶段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虽然我国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但是由于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开始逐渐的向多样化进行发展,可以说在这个前提下,我国现阶段的农业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基于此,我们就应该不断完善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农业的发展有更稳定的基础,促进我国农业的全面发展和完善。
1 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1.1 更好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也是以我国传统农业为依据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参考了之前我国农业生产和发展中的优势和好处,同时也吸收了很多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根据我国实际的国情和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这些问题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同时也将农业技术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1]。通过这一系列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不仅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同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帮助和作用,我国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也有了更稳定的基础。
1.2 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在进行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能不断加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好的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通过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我们能有效的避免对生态农业的污染和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加强对农业资源的重视,对于可更新的资源适当的进行增殖和生产,对于不更新的资源我们也要适当的加强保护和利用,争取在不破坏的基础上保证做到合理的发展。只有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得到更有效的使用和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才能起到更好的良性循环的作用[2]。
1.3 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农业生产的推广,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农业生产的劳动率和加强土地的利用率,同时由于对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更加合理,因此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我们还能有效的提升经济效益。在进行农业生态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我们对自然资源的使用更加充分、合理,因此在物质的循环过程中,我们通常会获得更为显著的农业效益。这种方式不仅能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农产品,同时还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是一项有利于国家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3]。
2 生态农业在促进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2.1 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和农业的迅速发展,现阶段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和资源短缺的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尤其是现在很多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如果我们不及时的调整战略部署,对现阶段的问题进行更有效的完善,那么我国将面临着巨大的生态危机。针对现阶段的状况,我们就要从根本上转变原本的农业生产方式,将生态农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将生态资源得到更合理的使用,并且相应的建立起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新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作为优化农业生产经济结构的重要方式,我们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和市场的基本需求相适应,积极的对现代的相关经济和产业进项调整,突出农业生产的地区优势[4]。
2.2 生态农业建设是今后我国农业生产追求的重要目标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建设,更好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首先我们应该严格的按照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为前提。在今后的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将农业资源的利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结合,这样才能有效的达到生态环境合理发展和合理利用的目的。同时,我们还要适当的将传统农业技术中的优势和现代农业技术的优势进行更好的结合和完善,在两种技术水平的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更具有优势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和发展的新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节能环保的理念。今后的农业生产中我们要使农业生产更好的满足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发展的效益做到有效的结合和统一,是今后我国需要长期追求的重要目标[5]。
结束语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和作用。但是在过去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我国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没有达到先进的水平,因此在农业生产上也走了很多弯路,对农业生产也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和推广,在今后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我们将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绩,为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将产生更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淑凤.简析发展生态农业对现代农业经济的作用与意义[J].新农村(黑龙江),2014,25(14):31-31.
[2] 闫立新.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6(17).
[3] 涂洪强.可持续发展观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4,29(29):249-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