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

时间:2023-09-05 16:45:45

导语:在互联网与传统文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

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网络文化;冲突;融合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快速发展的网络文化以其不可阻挡的威力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中华名族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在接受前所未有的挑战的同时,也以自身的厚重积淀和顽强的生命力对网络文化产生着深远影响。准确把握二者的冲突与融合发展对当今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界定及特征

(一)传统文化的界定及特征

1、传统文化的界定

传统文化是人类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并传递下来的文化。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文化。它既以有关的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以儒家思想为主,通过融汇吸收各家思想和外来文化,形成了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思想体系。

2、传统文化的特征

(1)人文性。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与社会的人文之化,这种人文之化的品质就是经世致用,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

(2)时空性。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都有所不同,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也有差异性。如齐鲁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中原文化、西北文化、滇黔文化、东北文化和岭南文化等等。

(3)群体性。文化是超越个体的,只有被社会的某个群体所共享的行为、价值等才能成为文化。如“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老话有“民以食为天”、“衣食住行”等,这与中华文化属于农业文化类型有关,人们的温饱问题是生活中的首要问题,这就是具有群体性的普遍文化现象。

(二)网络文化的界定及特征

1、网络文化的界定

网络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划时代成果,广义上说,网络文化就是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狭义上指知识和信息以计算机可识别的代码形式记录下来,并依赖网络进行传播和交流的一种文化。

2、网络文化的特征

(1)虚拟性。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提供了网络文化虚拟性的可能,它使现实的客观世界转换成了文字、声音、图像等数字化符号。在网络文化世界中,人们超越了现实世界的限制而设计出了虚拟的自我、国家和社会。虚拟性是网络文化区别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2)开放性。互联网是一个全球的开放系统,实现了地域文化向全球化文化的转变,任何民族的文化、任何群体的意识形态、任何人的思想观念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正是这种开放性使网络文化得到快速膨胀。

(3)快捷性。网络技术极大地压缩了文化传播的物理时空,实现了文化传播的高时效性。网络信息几乎可以在瞬间到达分布在各个地区的用户,网络技术可以实现文化传播的零距离。此外,网络文化还具有功能的多样性、使用的普及性及影响方式的渗透性等等。

二、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冲突

“冲突”指“对立的、互不相容的力量或性质的互相干扰”,文化上强调的是价值观念的冲突。网络文化是和传统文化相对的新文化,发生冲突是必然的。从严格的时间角度来看文化的新旧,新的文化都会和已有的文化发生冲突。在冲突之中,旧的文化要么消失,要么得到改进,和新的文化相融合成一种更新的文化获得发展。冲突同时也是对新文化的检验,新的文化是否就是先进文化,是否优越于旧的文化,在冲突中得以检验,其结果要么新的文化消失,要么吸收旧文化的精华而壮大。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从时间来看,有先后之别;从本源看,二者的冲突也是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突问题。

1、语言冲突

网络文化倡导方便、快捷和实时性,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是网民在交流的过程中对传统语言简化再创造的产物。它的出现具有客观现实性,但是会造成对传统语言文化的冲突。一方面,汉字的信息化会造成书法艺术的消失。汉字的信息化以敲击键盘代替了传统书法写作中的用笔,敲击键盘生产出统一的铅字,从而会使苦练多年个性化的书法艺术消失。另一方面,网络语言创造出许多新的文字及表达方式,会造成传统语言文字的失范和混乱。如把“妹妹”说成“美眉”,把“变态”说成“BT”等等。青少年长期使用此类语言的话可能会造成中华民族整体汉字运用水平的下降。

2、价值观念的冲突

传统文化是历经几千年的历史锤炼才得以形成的一种集体智慧,是历经学习和灌输才形成的文化心理。而网络文化却几乎一下子就抓住了人们的心灵,以致传统的价值观念大厦瞬间倾塌。传统文化中形成的许多观念都受到虚拟文化的冲击,传统的家庭观念、婚恋观念、朋友观念、交往观念等等都在悄无声息的发生着改变。思想观念的改变根源于人生价值观念的改变,价值观的冲突是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冲突的内核。传统文化有助于人们产生较强的民族归属感和凝聚力,网络给人类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但是网络文化的盛行使人们更加倾向于将情感诉诸于互联网并试图从中找到精神寄托。当前,网络中的个人主义抬头、泛自由化突出,产生了道德虚无主义和人生虚无主义。网络传播所载送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无处不在地动摇着人们既有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从而造成人们价值标准的混乱和精神困惑。

3、民族文化的冲突

西方文化在网络文化中处于强势地位,形成了新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美国是世界上传媒技术最发达的国家,它使用一百多种文字向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昼夜新闻。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互联网用户占到了国家互联网用户的70%以上。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方面的优势转化为文化的优势,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文化输出国。网络文化从一开始就是西方文化,网上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世界观、价值观都是西方化的,互联网已经成为西方宣扬价值观念和政治准则的重要渠道。文化霸权的实质是文化帝国主义,主张全球文化的同质化。文化帝国主义无疑给全球的民族文化发展带来了影响,威胁了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文化霸权推行的文化同质导致人们民族文化认同危机。我国当前网民趋向低龄化、低学历,2009年网民所占比重最大的是10到20岁的人群,比例为31.8%;小学及以下网民群体增速超过整体网民增速,比例为8.8%。可见,网络文化中缺乏文化建构与引领的精英阶层,网络时代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堪忧。随着网络的发展,强势文化借助网络载体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其他国家的文化认同、文化安全,也就是网络时代国家的文化发展问题成为各国的焦点,民族间的文化冲突将会愈加激烈。此外,因特网可以说是美国的语言俱乐部,也是美国文化的倾销市场,中国文化应该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融合发展

网络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在新世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社会稳定、民族素质提高等重大课题,是意识形态最为活跃、争夺最为激烈的媒体,是传统文化的新型载体,是新时代民族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载体。网络文化的本质是技术文化,只有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网络文化才能走得更远。传统文化要实现现代转换,发扬其优良部分,在时代条件下创新。二者各有所长,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是二者发展的未来走向。

1、发挥网络的媒体功能,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技术平台。

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实现文化的教化功能和获得传承发展。互联网作为媒体承载了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功能,并把这一功能发挥到了极致。网络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甚至以更丰富的技术方式,比如论坛、微博等新技术来对文化传统加以传承和发展,对人们产生感染和影响。网络传播的形式、方式的丰富,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换代,恰恰成为了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融合的基础。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利用这种新技术形式来加以发扬光大,和新的技术进行融合,来促进其传承与发展。在网络时代,要辩证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彻底否定,也不能全面复兴,要采取科学的态度。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换言之,越是具有民族国家内涵的网络文化才越是真正的网络文化。传统文化必须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环境,任何具体的特殊的传统文化,只要它能够使自己数字化,就可以转化为网络文化。而使自己数字化,这应该是任何传统文化自身为了适应变化了的社会所具有的意向性,任何有价值的传统文化都将在网络时代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

2、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倡导文明上网。

传统文化能为网络文化提供精神寄托和价值旨归,要建设网络文化中的精神家园。网络文化交织于科技,最大限度的张扬工具理性,把自由开放自我推向极致,结果产生倒错的道德意识,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被无限放大,而传统文化主张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对建构网络文化价值有积极意义。传统文化中的“自律修身”和“慎独养性”等观念,有助于营造网络道德责任感,增强网络主体的道德意识和自律意识,为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道德理性的自觉维护,防止网络行为中的滥用自由、放弃伦理责任和道德约束的一剂良药。

3、吸取传统文化精华,构建网络伦理秩序。

要积极探索,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整合传统伦理资源,从自律入手,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责任、义务意识,共同建立一种全新的道德的网络伦理和规范,并在实际的网络行动中自觉地遵守规范。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在道德垂范、伦理观念、修身意识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我们必须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道德潜力,使其在网络文化中发挥作用。

4、利用传统文化的优良资源,打造网络文化精品。

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宝贵财富,在网络文明的塑造中,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网络文化也会失去其独立存在的内在根据,文化霸权、殖民主义便有了可乘之机。而传承传统、引领网络文明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打造具有传统文化魅力的网络精品,用精品文化积极主动地占领网络阵地,不断推出人们喜闻乐见、生动鲜活的文化形式,让健康文明的文化产品去主导市场,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让人类文明之花在网络文化的园圃中绽放。

总之,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面对的不仅是挑战,同样也是机遇。可以说,这是中华民族在信息领域追赶世界发达国家的一次良机,我们完全有可能借助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信息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振邦.从传统文化到网络文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王维,张健.浅谈网络文化[J].文化研究,2008(8).

[3] 曹学娜,蔡静静.冲突融合中的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J].理论与改革,2011(5).

[4] 陶春.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党政干部学刊,2007(8).

[5] 宋楠.浅谈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辽宁师专学报,2008(2).

第2篇

本文以皮影的色彩为切入点,对比传统皮影以及现代皮影,以产业的角度,研究皮影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将“互联网+”的概念融入皮影行业的发展方向,让互联网带动皮影行业的发展,让皮影产业升级。

一、皮影的历史

关于皮影的发展历史有两种,一种是:皮影艺术是“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这就是说在距今2000多年前即有皮影戏了。传说在汉武帝刘彻时,因其爱妃李氏夫人过早去世,帝思念不已,时有齐人少翁言能至其神,于是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帝居他帐遥望。见有好女如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仿佛是夫人之像。另一种说法是以目前能查阅到的文字史料为依据,认为皮影戏是距今1000多年的宋明兴起的。前者以推理而立,后者以史料为据。

二、当代皮影

当代皮影的派系主要以地域划分,从北疆的黑龙江到南海滨城,从川陕、青海到青岛,台湾,都有皮影戏的表演活动。皮影戏在我国北方一般被称之为,“皮影戏”,在南方一般称之为“影戏”、“影子戏”。然而各地区又有一些不同的名称。如山西称皮影戏为“纸窗戏”、“皮娃子戏”;陕西称“牛皮娃娃影”、“隔帘说书”;甘肃等地称皮影戏叫“兰州影”;黑龙江一带称之为“东北影”;青海地区称皮影戏为“灯影戏”;湖南、湖北则称之为“影子戏”;到了江、浙一带称皮影戏曰“皮囝囝”;而广东、闽南则称之为“皮猴子戏”或“竹竿影”;在辽宁一带称皮影戏为“辽南影”,而在唐滦一带称之为“驴皮影”、“唐山影”、“乐亭影”、“滦州影”等等。1

皮影戏的唱腔大多结合当地流行的唱法,比如唐山皮影经常使用唐山的评剧唱腔;青海境内的藏戏皮影队,专门用藏话演出皮影等。纵观全国的皮影艺术,从唱腔以及造型两方面来看,陕西皮影以及唐山皮影在这两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唐山皮影,如附图所示,除了传统的皮影戏之外,开创了“荧光皮影”这一新的皮影戏种,在传统皮影的基础上,用荧光颜料为皮影上色,上演了如《飞天》、《观世音传奇》、《三岔口》等作品,在国内外荣获诸多奖项。

“荧光皮影”又被称作“黑光皮影”,与传统皮影不同的是,幕布不再是白色,而变成了黑色,皮影的颜色也不再拘泥于五种,而是添加了很多其他的色,比如说紫色、深蓝色、浅蓝色等,让皮影戏更加丰富。同时,现代皮影戏的唱腔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目前比较多的形式是“多对白,少说唱”。

三、皮影+

采用“互联网+”的形式,将皮影与其他艺术形式或者产业相结合,扶持皮影行业,让行业升级。

(一)、皮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

1、皮影+芭蕾

“皮影+芭蕾”是一种很大胆的尝试,一个80后的皮影艺术团率先进行了这两种艺术相结合的尝试,让观众耳目一新。在“天天向上”这个节目中,这个皮影艺术团为大家展示了《喜舞迎春》这一芭蕾舞剧目,不同的是,表演者是一个影人儿,诸多在传统芭蕾舞中不能够展现的舞蹈姿势,在这个剧目中得以展现,而皮影戏也不再局限为地方戏这种平民化的戏种,与芭蕾的融合让皮影戏更具有观赏性。

2、皮影+舞蹈

在某一年春晚中,一群唐山的老太太为我们带了一个舞蹈《俏夕阳》。在《俏夕阳》中,这些老太太将皮影模仿得惟妙惟肖,除了在形态上进行模仿以外,在色彩上也沿用了传统的皮影颜色。表演者身着红色、绿色的服装,背景红、黑、白交替出现。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的撞色,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令人印象深刻。

3、皮影+影视

第一部电影在1895年上映,而皮影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可以说,皮影是最早的幕影娱乐形式。皮影与影视的结合已经有很多成熟的例子,无论是动画片还是电影、电视剧等,前人都有过尝试。

《猪八戒吃西瓜》、《武松打虎》、《铁扇公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三英战吕布》等,都是以皮影为元素的国产老动画。国外也有了类似的皮影动画,与国产动画不同的是,国外的动画多以影子来表现人物,人物的动作跟木偶更加类似,布景多以剪影的形式展现。

张艺谋曾经拍了一部电视剧,《活着》,改自余华的同名小说,以皮影为线索,将男主人公的一生串在了一起。皮影戏对于那一代的人来说,就像是动画片对于我们,是童年不可或缺的快乐。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一份快乐的记忆,给男主人公跌宕起伏的人生中,一丝慰藉。

然而,对皮影与影视结合的剩余价值开发不足。在每一部迪士尼动画片上映之后,迪士尼乐园里都会加入这部动画片当中的人物形象,同时开发其大大小小的衍生产品。从家纺到玩偶,从手机游戏到玩具,多产业线的支持,让迪士尼的产品火遍全球。相比之下,我们对与皮影的开发明显不足。一部皮影动画的开发,除了能够带来票房的收益,在对皮影的开发上,可以进行的更加深入。皮影具有更强的互动性,虽然制作工艺复杂,但是操作起来并不困难,很容易进行皮影表演,具有趣味性和欣赏价值。

4、皮影+油画

在20世纪出,就有人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旨在结合中西文化,让中国的艺术走向世界,很多艺术家也进行了尝试。

油画是具有很强的西方艺术色彩,在《皮影情景》中,作者将皮影、京剧、古文字结合在一起,用油画的形式,表现了中国传统的艺术。

皮影与油画的结合也在不断地尝试过程中,二者的融合,将成为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典范。

(二)、皮影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苏,很多产业极力将传统文化融入本产业中,无论从市场角度还是从传承文化的角度,都是有利的。

1、皮影+服装行业

我们可以从一些国际红毯上看到,很多中国女星将中国传统文化“穿在”身上,青花瓷、皇后凤袍,甚至是传统东北花袄,很多传统元素给设计师灵感。在此,对传统文化的雅俗不置评价,仅就服装行业融入传统文化之举,加以评论。

皮影融入服装行业的先例我还没有找到,如果将皮影逐步融入“衣、食、住、行”之中,让皮影艺术除了具有观赏性,还具有实用性,想必是会成为皮影产业发展的一大突破。

皮影的色彩绚丽,极具有民族特色。除了使用大红、大绿的搭配,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以外,镂空、光影的运用更能体现皮影的特色,也能够增加服装的层次感,体现中国太极中“虚虚实实”的意境。与京剧脸谱的结合,与窗花、剪纸的结合,给皮影更多的内涵。皮影中的各种元素,都可以给设计师以灵感,若能运用得当,必能带来新的“皮影热”。

如皮影与传统刺绣相结合,除了能够作为装饰品以外,刺绣与服装行业的结合,也让刺绣这一艺术传播范围更广。皮影中有很多元素可以给设计师灵感,但是,也需要制作者的细心,才能够真正地创造价值。

2、皮影与家纺

现在很多皮影以其传统形式,出现在很多旅游景点里,或者是作为特定人物肖像,成为创意礼品之一。但是,其主要功能,还是装饰。

我们不难看出,如刺绣、京剧脸谱等元素,融入到家纺行业中,加入这些元素的家纺制品,在同等材质的情况下,价格都有所提升。

皮影具有明显的艺术特征,如果能够融入家纺制品中,不仅能够增加家纺的观赏性,也能让皮影具有实用性,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3、“互联网+”

总理提出“互联网+”的概念,旨在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扶持传统行业的发展。“互联网+”的模式已经结合了很多种,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购买电影票,选择合适的场次、自己喜欢的座位,省去了排队买票的麻烦;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购物、订餐,甚至是看病。互联网逐步将人与服务直接的联系在一起,将互联网和皮影链接在一起也再不是痴人说梦。

联想手机等一些手机品牌,都举办过UI设计大赛,这些比赛中,都有一些与皮影相关的设计。通过将皮影融入手机UI设计,可以看出,无论是将皮影完整的使用,还是将皮影中的部分特性进行选取,皮影正在逐步向人们的生活回归。

由Keyloft LLC开发的《功夫轿子2》,如图2所示,融合了中国独特的皮影戏风格和中国著名的古画“清明上河图”,荣获多项国际APP大奖。

国内外也开始出现了很多融合了皮影元素的网络作品,如影子动画、影子舞蹈等,通过互联网,在全球进行传播。

同时,皮影已经逐渐成为创意礼品的热门选择,皮影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喜好,进行人物的设计,不再是传统的生、旦、净、末、丑,普通人物,明星演员,动漫英雄,都可以进行雕刻,上色。传统手工皮影的制作工艺较为烦琐,通过现代化机械的制作,使用其他材料代替驴皮、牛皮等,让皮影更易储存和流通。通过互联网的便利,为消费者定制独一无二的皮影,这样,不仅在北京,在全球各地,都能拿到儆谧约旱钠び啊

四、结论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许许多多的工艺逐步被历史淘汰,被人们遗忘。皮影经历了2000多年的沉浮,从黄泉贵胄的,到平常百姓的舞台,在皮影的传承过程中,也记录着中国的兴衰历程,在这2000多年的演变中,皮影也逐步的融合了很多艺术形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第3篇

希言认为,影响包括“媒介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意义互联网”三个层面,前两个层面的分析观点较多,希言只做简单归纳,而重点在意义互联网层面的分析。

一、媒介互联网

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从90年代大发展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它更多是一种媒介,透明扁平、传递信息、提高效率。门户、搜索引擎、IM交流工具,本质都是媒介,是人与世界的互动。

2105春晚红包,是一种媒介的融合:“IM媒介+传统电视媒介”。这种创新的互动方式将带来相关行业全面的变革,比如摇一摇将成为电视台标配,这样标配的行业还将扩散到报纸、商场、餐馆等更多生活服务领域,这方面相关分析已经很多。

二、产业互联网

2014年互联网思维泛滥后,更多的行业尝试将互联网与本行业结合——互联网下沉。让互联网真正成为改变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工具。在生产力上,诸如与打车行业结合的“滴滴打车”,与工业制造行业结合的3D打印,与房产结合的YOU+青年公寓等;在生产关系上,比如海尔、联想的组合架构再造与“划小”,培养“创客”的环境等。

春节红包的互动方式,摇一摇等互动行为,也必将影响产业互联网的变化,比如更加注重“场景”的营造、更加注重生产流程与体验,加强交互方式的优化等。

三、意义互联网

这里借用“意义互联网”这一概念,是因为春节红包体现了媒介、产业之外的可能,一种基于文化环境的互联网后发力量,与“意义互联网”概念异曲同工。

意义互联网是赵汀阳、段永朝等人2013年第一次提出,大意是“如果说过去谈的是技术的互联网、商业的互联网的话,今后十年应该到了一个意义生成,讨论意义本身的问题了。现在讲“意义”更多的是关系型的,流动的,这个正好可以跟目前互联网状态是吻合,所以称之为“意义互联网”。”

“关系的”、“流动的”意义互联网一直存在,但一直被技术、商业层面覆盖,“关系、流动”只是作为工具出现,意义层面的价值并没有很好体现,它缺乏一个时机。

2015年的春节红包大战则是一个巧妙的时机,有效释放了意义互联网层面的价值。虽然春节红包2014年就有,但那只是微信的自娱自乐(相关分析可查看《干嘛不顺着微信红包破微信的局?》)。2015春节,因为支付宝、微信、微博三方同时的加入,因为与传统电视台的合作互动,因为在除夕夜最大范围的覆盖与知晓,因为“口令”、“摇一摇”、“戳一戳”等更多创新方式的引入,春节红包激起了全民空前高涨的参与热情,这种热情在媒介、产业层面的价值之外,更多地带来了文化价值释放的可能。

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结果,随着互联网发展深化而必然出现,与近年移动互联网的“去中心化、流量向场景转变、社群商业出现”一脉相承;而在中国春节期间借助中国传统的“红包”、“春晚”这一形式爆发,则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互联网在文化与意义方面的价值与可能——中国互联网将比西方更具潜力与后发优势——科技来源于文化,丰富的中华文化与悠久传统将为中国互联网赶超发展提供强劲的爆发力与源源不断的动力。

这也是“意义互联网”的本意:“信息社会的根本不同在于,通过信息实现澄明,让人生回到意义本身。这是中国未来学家独立于硅谷的一种人生洞见。“意义”是对信息社会理念内核的高度哲理概括,它所针锋相对的,是启蒙运动以来以“价值”为至上核心的工业社会图腾。

“互联网+春节”造就了全民的狂欢,深刻的影响和改变了传统节日,从互联网的意义层面看,这种改变终将回归人的本身,是良性的;而中国丰富的文化、人本的哲学与传统节日,则为“互联网+”提供了无数的结合点,这正是2015春节红包的里程碑意义,也是互联网在中国更具发展潜力和爆发力的可能——科技与文化终将殊途同归,而根源于丰富的文化土壤更能盛于久远。

意义互联网可能带来的价值和改变是:

1、文化环境的启蒙

相比西方,国内互联网相对浮躁,缺乏文化土壤,各种互联网行为充斥了利益目的。春节红包是传统文化的一次有效释放——在春节强有力的传统节日与文化场景里,抢红包更多是一种乐趣与参与心态而非金钱本身——广度和范围以及影响力在2014年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而还将继续。这就为互联网产品在文化环境方面的营造提供了启发。比如众筹,因为广泛投机的心态,一度认为在中国的土壤很难生存。春节红包则为人们参与心态的形成、对意义的追求、被认可与价值体现提供了启发。

2、社群信任的确立

“意义互联网的兴起正在动摇着工业时代的根基”,“信息社会的意义再生产”具有“异质性”、“正当性”、“团结性”(社群性,或生态性)的特征。”

社群商业是未来的主流商业形态,与文化环境相通,社群商业的形成需要有效的社群信任——这正处于启蒙阶段。春节红包的启发在于,基于各种文化内涵的场景塑造更为容易,在同一场景下的群体更容易建立彼此的信任,社群商业有了更广的发展空间。

3、地球村与零边际成本社会形成

基于文化环境的“意义互联网”代表的是“关系”和“流动”;基于人本的文化环境,一种新型的协同方式、协作关系成为可能,个体价值得到进一步释放,连接比拥有重要,网络价值体现。

比如将有更多的个体将以近乎零成本的方式制作并分享自己的信息、娱乐、绿色能源和3D打印产品;通过社交媒体、合作组织以极低或零成本的模式分享汽车、住房、服装和其他物品;更多地参与到基于零成本模式的开放式网络课程…

第4篇

关键词:儒家"礼;义"思想;道德教育;网络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013-02

在儒家思想中十分注重"礼、义"思想的建设,礼和义主要指精神。但是在现实中,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大量信息资源的涌入,同时带来的是网络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冲击,这样就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不到有效地宣传。在十中指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并且提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1儒家"礼、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1.1"六艺"中的"礼"。

在传统文化中,关于"六艺"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指古代时的所对应的学校教育,其中学科分为六种,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科。这是当时古代教育的基本学科,是儒家文化思想教育对学生要求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在《周礼・保氏》中就明确记载了:"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另外一种说法是指古代的六部典籍,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所谓礼者,不学"礼"无以立,在"六艺"中的"礼",则是作为古代时期儒家的礼仪的标准准则。

1.2"六德"中的"义"。

所谓"六德",是指六种美德。曾在《尚书・皋陶谟》中记载到:"日严祗敬六德,亮采有邦。"而这个"六德"则是"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这"九德"中的六种。儒家思想在《礼记・中庸》中提到:"义者,宜也 ",遵行"义"道德, 正确合宜的道理或举动。"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出自《 孟子・告子上 》,指公正、合理且应当做的。子曰:"义者,宜也。"即是义者,理义、道义、正义、公义。

2网络文化下高校大学生 "礼、义"品德的缺失的状况及原因分析

2.1网络中大学生"礼、义"品德缺失的表现。

在提高传递信息效率的同时,网络文明和网络安全问题也备受人们关注 互联网大大提高了传递信息和搜索信息的效率,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基本工具。与此同时,网络文明和网络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

2.1.1网络礼仪文明流失。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也开始在网络上泛滥起来。人们在享受到互联网数不尽的便利和好处的时候,也不得不忍受网络上面的一些庸俗、浅薄。网络的出现,让网络作为现代传播媒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由于手机和计算机的技术的发展速度结合互联网的完善,导致一些"随手拍"在一些论坛和贴吧很火热,某些学生和市民便会通过这种方式传递到网上,间接引起全网民的关注。因此就会频繁出现论坛、聊天室的网民们的侮辱、谩骂或者是,使用一些庸俗的网名、下流的语言。

2.1.2网络诚信意识淡薄。

我国网络上由于时代和互联网发展技术迅速,出现一些诚信意识淡薄的现象,有一些非常违反诚信的行为,像黑客攻击、网络欺诈、网上教唆犯罪等。还有一些属于网络违法行为,包括抄袭、剽窃、盗版制作权等一系列内容,或者传播虚假消息等。这些的都属于违背了我们的诚信原则,违背了我们基本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的"诚信"这一基本要求。

2.2高校大学生"礼、义"品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2.2.1个人信息鉴别能力不强。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许多大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上都不仅要经常跟计算机打交道, 并且需要借助网络工作平台, 会使大量的信息输入进计算机,然后通过从网络上查找信息、处理信息,特别信息量的大量涌入导致处理信息的复杂性、难易度不断提高。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我们大学生培养自己具有一定的对是非的信息鉴别能力,需要大学生通过个人自己良好地学习和实践让自己具备一定的认识信息、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这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网络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

2.2.2学校管理教育不完整。

在现如今的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应试教育现在就出现了单一化的问题,传统的德育教育因其内容单一化、方式过时化,不能满足时代需求。特别是互联网的加入,让整个教育机制有了一个新的发展和转变,创新意识教育、整体意识教育、坚韧品质和优良心理素质的培养等教育内容的欠缺让德育工作出现了问题。应试教育让学校、社会过于重视学习成绩的量化标准,从而使一些大学生变得光有知识,但是文明礼仪有很大的缺陷,受过教育却没有素质。正是由于高校管理教育的不完整,对"礼、义"教育的忽视,导致现在出现了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弱化,特别是违反道德规范的活动频频出现。所以需要通过互联网这个散发性的传播方式,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入到校园,从而深入到人心。

2.2.3传统礼义教育宣传力度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一些影响。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特别是西方国家也有自己的之礼数。所以,礼数是社会关系之稳固,社会文明之基石。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类社会到现在也没有没有超出这样的范畴。崇尚礼仪不仅是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需求,而"明礼"也即当代公民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的立身之本。但是,现在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生活中,我们所接触的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少,这样就使传统文化中的"礼、义"逐渐有淡化出人们生活的倾向,让传统文化失去融入现代社会的机会,浪费了我国固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资源。

3网络时代中儒家"礼、义"思想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3.1儒家"礼、义"对大学生思想认知的培育。

当今社会正在处于全球化的进程中,儒学具有鲜明实践性的学问,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很好的适应现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能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对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礼、乐、孝、忠、信等观念我们要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

3.1.1培养"礼"文化意识。

《论语・学而》说:"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里,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礼"是与等级、秩序、过程、效应相关连的,应势而生。每个大学生都应当学会是非标准的判断以及礼仪廉耻的辨析,学会反思并从中去领悟其中的含义,正所谓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要通过教育和不断的学习,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我们应该懂得弘扬中华礼仪文明,身为天下先,以"礼、义"为荣,弘扬中华礼仪文明,为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祖国建设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谦敬礼让是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

3.1.2培养"义"文化意识。

《论语.里仁》中说到:"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即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无所谓赞成或反对什么,只要符合道理就行了,其中的"义"即道理。孟子把义作为做人的最高行为准则,认为在义和生命不能并存,即"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下,"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也就是要"舍生取义"。所以至于利和义不可得兼,如何取舍,更是不言而喻了。所以儒家文化重视人的德性品格的形成,重视德性的培养以及人格的提升。在中国文化的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以重视礼义廉耻、仁孝诚信为核心的传统美德体系。

3.2儒家"礼、义"思想在网络文化中的渗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连续传承,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儒家的文化自觉。从2001年开始,随着互联网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渗透,网络不再仅仅是一种信息传播手段或者工具,而且日益成为日常生活的媒介环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根据实践发展的需要,逐步从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扩展到整个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网络文化正在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关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和文明礼仪教育也不得不从现实生活延伸到虚拟的网上。通过宣传中国传统儒家"礼、义"文化思想,传播在大学生身边,可以通过建立红色网站,重视广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对儒家了解的广泛积极性,从而调动大学生对于儒家文化的积极性、创造性。利用网络的拓扑性使资源增进思想交流和交锋,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利用网络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儒家"礼、义"文化的思想形成和发展,更好的应用于实践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陈伟宏, 马育秀. 突发事件微博舆论传播的特征及道德调控探析[J]. 求索,2012(8):216-218.

[3]吴光, 袁新国, 段丽丽. 儒学问答录[M]. 杭州:杭州出版社,2011.

[4]任强. 在理念与仪则之间--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礼义与礼仪[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128-134.

[5]钱穆. 论语新解[M]. 北京:三联书店,2002.

[6]林彰森. 论儒家传统道德思想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9):220-221.

第5篇

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共存关系,挑战与机遇亦然,两者既可共生亦可共荣,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描述当下我们这个互联网时代,这个时代引发了社会巨变,对传统包装设计也提出了一系列挑战。边际效用让我们知晓任何东西只要相比同类优秀一点就存在很大的脱颖而出的机会,所以这一点在过去传统的包装设计中运用到了极致,甚至包装过度。当下这个时代已然发生了改变,如何应对?我们可以利用SWOT分析法,从内部与外部对包装设计重新进行综合考量,从内部的“优势”(Strength)与“弱势”(Weakness),外部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这四个角度进行考虑。这样我们可以理清电子商务大潮中包装设计这一小环节所面临的现状,并找到解决措施。目前的中国电子商务网络已经逐渐成型,大型企业包括阿里、京东、亚马逊、当当、腾讯、百度等等,各有优劣,在这种局势下,事关商品包装设计所面临的挑战与应对则是一个亟需立刻解决的问题。相对传统包装设计而言复杂、华丽、冗赘的包装设计的需求减少,商家试图通过形式上的夸张以及繁复的包装设计来吸引顾客的可能性降低。

二、传统商品流通渠道中包装设计的特点

传统商品流通渠道可简略概括为:供应商——零售商——消费者,商品销售的最重要的同时也是价格大幅提升的一个阶段是从零售商到消费者这个环节,这一阶段中消费者得以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接触商品,因此,商品的外包装是吸引客户的重要砝码。因而造成设计师制作了大量迎合各种品味与阶层的华丽包装、冗余包装层出不穷,虽然丰富了消费者的视觉、触觉感受,但却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且提升了制作成本。从传统到当下,并不意味着走单纯的线性发展模式,绝非意味着走从简单到复杂再至衰亡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式进化论式发展模式,出路就在于多元,包括设计思维的多元以及包装设计的多元。

三、互联网购物热潮中未来包装设计所面临的局面

既然挑战客观存在,设计就应当表现出与传统不同的表征,所以首先要明确互联网购物热潮中未来包装设计所面临的局面。互联网时代消费的最大特点是便捷,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改变简化了商品流通的渠道,更多的情况是可以省略零售商这一阶段,商品直接从供应商通过物流到达消费者手中。因而,包装设计不再具有绝对性的视觉吸引力优势。网络购物流程中,消费者可以通过产品的详细介绍以及图片、视频等网络信息对商品了解得极为透彻。互联网时代商品销售这个环节的减少乃至消失,导致多余冗赘包装的生长土壤也逐渐地瓦解,包装设计必然要回归到简朴、实用以及理性的道路上去。互联网所提供的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导致社会从根本上发生一系列变化,物与人之间的渠道、路径发生了变化。网络最大的好处在于,便捷的信息获取手段降低了围绕商品的“产”与“用”两者之间产生的信息沟通成本。理论上而言,沟通成本越低,成本下降,价格就应该越低。电子商务发展前期仅仅是让品牌商和消费者中间的经销商和商减少或消失,就已经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与便利。但必须面对的另外的问题为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极端丰富的时代,互联网的带来的挑战同时也不可忽视,所以我们容易坠入信息爆炸的漩涡之中,如何摆脱过量信息的冲击,亟需准确地找出真实所需,就需要设计师的筛选。互联网发展的勃兴导致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催生了全球社会的巨变,由于信息大爆炸导致从产品构思到生产再到销售,已经成为了一条完整不断裂的产业链,仓储和物流成本大为降低,从而致使产品提供者可以对人的需求进行全面的解读,生产出更为符合人性需求的产品,并且以此营销。成功的企业家以及产品,都是从对人性的透彻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互联网思维下可对人性加以深层地了解以便对服务与产品特点做出及时地调整。乔治•桑塔亚纳在《艺术的理性》中曾谈及,人的本能迫使他去适应或改造物质客体,所以客体的制作过程中必须要推知人的生物、情感行为规律。但考虑到人毕竟不是一种完全的理性生物体,因此包装设计除了需要坚持其本身的物理性保护、仓储、运输以及信息传递的功能之外,还是为设计师们留存在一部分感性发挥的空间,首要的基础是需要完善对人性的考察,同时丰富自我的知识框架,尊重这些无生命的物体的灵魂,不忽视其中存在的隐喻力量。

四、未来包装设计的设计趋势

(1)将商品本身的设计的重要性排在具有吸引力的产品包装设计之前,产品本身的设计成为重中之重,以往通过包装取胜的产品开发流程中关键性的元素转变,包装设计所节省的部分成本转移到产品设计之上。

(2)包装的便于储存与运输功能放大——价廉物美类快速消费产品中包装设计的美观因素在设计中所占比重下降。

(3)虽然美观、创意等比重下降,但个性化的包装设计的需求依然存在一定的空间,在高档以及定制类品牌产品中仍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切不可忽视“定制思维”的重要性。“装饰”作为设计环节中的进步因素,不可或缺。即便是同样的产品,在面对不同的客户时,商家可以有不同的包装设计方案,针对不同用户的具体需求而量身定制,从而充分地践行互联网的“定制思维”,甚至可以做到千人千面。

(4)目前互联网购物较传统购物模式最大的短板在于缺乏实际体验感,问题的关键在于包装与产品只能在物流的终端环节才能与消费者直接接触,因此包装设计在吸引消费的作用力上影响力趋弱,对它们的设计要诀是务必不可对其他流程以及产品质量造成负面影响,最好能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因此,使用的便利性需要更多地被考虑。

(5)挖掘儒家文化中适应商品经济的理念原则并加以现代化改造。当前,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如何将深厚的儒家文化中适合商品经济以及现代互联网时代物质主义文明的理念原则筛选出来加以现代化改造,如中庸之道、礼仪、家族凝聚力、祖先崇拜等思想,这些传统文化积淀当中巨大的价值如若投之于现代包装设计中,对各方均善莫大焉。既可以保护延续传统文化,又能让当代设计充满人文情怀,让已经失去生命的东西获得新生并且最大化其价值,而不是单调的现代主义的机械冷漠,因为多元的互联网社会自然需要多元的文化来作支撑,这样才可以看到包装设计在后现代时代未来的明朗的发展方向。

五、小结

第6篇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2015年“互联网+”正式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互联网思维的快速发展也深刻影响到旅游产业的各个环节,尤其是乡村旅游业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将新一代通信技术与传统产业链及营销、服务环节融合起来,从而加快提升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1996年美国创立的Expedia是全球最大的在线旅游公司,其业务约占全球在线旅游市场的三分之一,成为在线旅游的航母。而1999年国内创立的携程旅行网为代表的互联网旅游企业对传统旅游业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他们不仅为旅游行业飞速发展注入活力,而且从整个产业链上重新整合了旅游产业。继传统旅行社之后,OTA(比如携程、途牛)和垂直搜索平台(去哪儿网)先后出现,随后大型平台电商平台(比如淘宝旅行、QQ旅游、京东旅行等)也开始涉足旅游市场,而近年来,旅游UGC网站蓬勃发展,它们从内容、心理的层面与用户进行着近距离的沟通。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都给旅游产业增添了更多未知的可能,在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各个链条存在着大量潜在的机会。

二、浙江省乡村旅游现状分析

浙江省的乡村旅游起步于20 世纪90 年代,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结构升级,乡村旅游应运兴起。目前,浙江省的乡村旅游发展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已经形成类型较为多元的城市近郊“农家乐”、高科技农业观光园、古镇、具有文化气息浓厚的古村落及农业新村等。比较典型的三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是:整合优势资源构建大产业格局的遂昌模式、高起点打造高端乡村旅游产品安吉模式、新思路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新机制的德清模式:这三种模式依托地方的本土与优势发展乡村旅游, 取得一定的发展绩效。浙江省也是全国非遗项目最多的省份之一,乡村本土文化很多尚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在开发的过程中,又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在经营规模上普遍偏小,经营者的品牌意识非常淡薄。随着乡村旅游发展的深入,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来领,浙江省乡村旅游升级问题也迫在眉睫。

三、互联网+与乡村旅游的基础研究

(一)互联网+背景下浙江省乡村旅游导航平台的实现

(1)导航是利用地图服务和导航服务,进一步扩展到景点类、酒店类、餐饮类、生活服务类的预订方式。利用流量数据整合我省的航空公司、公路铁路客运、酒店、旅行社、景区、餐饮等乡村旅游领域的重要环节,打造专注于乡村短途旅游主题的在线导航平台。(2)依托导航地图服务将消费信息深度覆盖浙江省乡村旅游吃、住、行、玩。除了传统地图功能外,增加预订与支付功能,以及乡村旅游的特色文化关键词标注。(3)创建浙江省乡村旅游导航手机APP,推送最新乡村旅游信息,建立垂直搜索平台,增加旅游用户真实点评、建立乡村旅游社交群。聚集其他O2O领域的平台,如拉手网、大众点评等,对接租车、短租、天气、拼游等应用,基本满足旅游用户需求,进一步完善我省乡村旅游LBS(移动位置服务)生态圈。(4)线下完善旅游服务与用户体验。线上线下良性对接的O2O大潮带动乡村旅游更加蓬勃发展。

(二)互联网+背景下浙江省特色文化与旅游经济的链接

(1)加强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内涵建设,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创建生态+传统文化+智慧乡村旅游新思路。(2)完善建设移动基站、建立免费WIFI、智能导游、APP信息推送、二维码电子讲解、智慧眼镜等互联网应用,打造智慧特色文化乡村旅游。(3)互联网思维下,特色文化必须体现乡村本土特色,利用网络、自媒体、微博、微信等形式进行推广传播。浙江省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免费向游客开放的同时,建立与此相关的微博、APP软件、线上网站、线上博物馆、线上纪念馆、以及实体博物馆、实体纪念馆、体念中心等,一来是提高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二来也是全面推动特色文化乡村旅游传播的途径。

(三)互联网+背景下浙江省乡村旅游营销模式升级

(1)完善乡村农产品+文化旅游+电商模式,如淘宝专为遂昌打造的中国遂昌馆,凭借丰富的物资资源,遂昌将特色农产品融入了生态体验游。(2)综合集成。互联网思维下我省乡村旅游与在线旅游企业的互动、乡村旅游与电商平台的对接、乡村旅游与搜索平台的链接(百度、必应、谷歌等)、乡村旅游与政府行政推送的结合。

(四)现阶段浙江省乡村旅游大数据分析

按不同的地域特征、旅游经济形态、特色文化资源遴选出5个乡村进体数据分析、研究。(1)依据特色文化资源、特色产品、地域特征、旅游品牌等数据分析结果,提炼出适合互联网对接的乡村旅游数据。(2)依据城镇传统特色文化,地域环境、地方特色产业、旅游资源信息等数据分析,制定特色文化乡村旅游发展阶段性方案。

四、利用互联网+来推动浙江省特色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

互联网思维正在为特色文化乡村旅游提供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将从三方面推动特色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1、智慧链:互联网+通过整合创意、硬件、软件、资本等要素,正在形成具有极大包容性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商业生态系统。2、平台链:互联网+提升和重塑了特色文化乡村旅游产业的平台经济,以“便捷”和“开放”作为广泛吸附的终极武器。3、数据链:乡村旅游产业正在通过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采用可量化的多角度数据,推动了特色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1)建立完整的移动互联网线上平台,推进线上预订支付、线上咨询、线上导航、APP古镇旅游推送、微博营销等。随着互联网端的推进,通过注册、电子门票等多渠道收集旅游动向信息,形成各类数据分析。比如旅游人年龄、旅游方式、旅游者身份的分类,可以根据旅游方式的不同,跟团游、自助游的区分进行分别信息推送;根据旅游者的年龄、旅游目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移动信息推送。(2)湖州市南浔古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灿若云锦,民国建筑保存完好。结合物联网科技,比如联想一款可穿戴设备new glass畅游古镇,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全方位感知古镇的前世今生的穿越式生活体念。(3)“青瓷文化之乡”的慈溪上林湖,如编排传统戏剧,整合演出场所、电商平台、O2O模式线上线下售票、系列越窑讲座、戏剧情境结合动漫游戏等线上线下二者结合、交互联动的诸多方式,打造青瓷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具有千年历史的越窑文化可持续发展,促进慈溪特色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

五、结语

第7篇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借鉴传统育人方法的合理内核,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应该研究的永久课题。如何使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形成时代品格,体现时代精神,则应主要采取以下途径。

1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学生课堂中

大学生课堂教育可分为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第一课堂教学即我们所说的传统课堂教学,这是我们学生接触专业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第二课堂教育是指学生自主参加的教学、科研和文娱体育活动,其中学生社团起着关键作用。第二课堂教育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巨大作用,是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阵地。因此对于第一课堂我们一方面应该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结合历史人文,用理性、开阔的视野批判性地分析问题,使思政课增添人文色彩,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顺应学生认知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需求将相关课程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中,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更深的接触和认识。对于第二课堂教育,我们则应充分利用如历史研究协会、鸿雁文学社、青鸟剧社、礼仪协会等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课外活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传统文化慢慢渗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独立健全人格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2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学生实践中

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内部,还应该延伸到实践活动中,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找到具体感应对象,深化传统文化知识。一方面学校可以采取理论学习、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如沈阳大学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思政部长期坚持开展的新民、法库、抚顺雷锋纪念馆社会实践品牌活动,都是很好的形式载体,受到学生的广泛赞誉和积极响应。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定期安排专家进行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专题性讲座。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文化遗迹、纪念馆、历史博物馆等场所,借助社会资源,拓宽大学生教育渠道,实现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

3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学生生活中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Intemct)的迅速扩展应用,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信息传播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互联网已不再仅仅是人类沟通交流的新工具,其发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渗透日益广泛深刻,形成了纷繁复杂的网络媒介场域、网络社会空间和网络文化生活方式。网络已经成为了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新途径,社会思潮汇集的新平台,公众诉求的新渠道和意识形态斗争的新阵地。大学生更是走在时代的前沿,他们成为掌握高科技手段的新新人类。可以说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网络平台。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迅速在网络上搭建传统文化的教育平台,为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供良好的条件。借网络资源,融传统文化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学校可以鼓励学校思政教师的博客中有中国传统文化模块,定期推出自己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日志。积极倡导学生浏览,积极和学生在网上互动。学校还可以建设专题网站,并在其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模块,配合学生管理和教学部门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为学生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平台、开辟园地。

4 充分利用学校环境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中

第8篇

一、传统文化对于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学美术教学既要注重知识传播和技能锻炼,更要通过艺术的熏陶砥砺道德品质,完善人格修养,实现对人精神世界的塑造。而实现这一目标,传统文化积淀的精神财富是取之不尽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闪耀着崇高的人性光辉,胸怀、仁爱、诚信、修身、立志、廉洁、牺牲……这些美德都是传统文化的信仰,也同样应该成为我们锻造人文素养,完善人格的信仰。传统文化对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大有裨益。中国传统文化凝结了哲学和艺术的结晶,在中医、科技、文学、艺术、教育各个领域积淀了无数令人为之倾倒的作品,其形态、功能、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精神状态,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宝贵财富。脱离传统文化的积淀空谈艺术修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统文化和中学美术教育间存在着无法割裂的关系,是美术学习和创作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提高艺术修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入更深的艺术境界。

二、当今中学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丞待加强

“重知识,轻素养”根深蒂固。当前中学美术教育在提升人文素养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重知识,轻素养”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一是注重美术技能传授,忽视审美感受培养;二是注重美术形式学习,忽视文化低云积累;三是注重美术学科本身,忽视跨学科交流。这种局面下,美术教育容易流于形式,导致部分学生文化素质苍白、难以厚积薄发。因此,强化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吸取精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积累文化功底,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重洋轻土”一度普遍存在。无庸质疑,当前我国中学的美术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重洋轻土”的现象,表现为大量采用西方的美术教学模式,侧重西方美术能力锻炼,比如绘画上过分重视素描、色彩(水粉、水彩、油画“、速写等西方画种教育,忽略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和形式。重视这些并无不妥之处,西方的焦点透视、解学、光影素描等能力的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妥的是此薄彼、“重洋轻土”。这种情况下,容易使人在文化意识尚且模糊的状态下,盲目追求“中西结合”。追求表面形式,忽视精神内涵,这对培养真正优秀的美术人才并无益处。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是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我们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立足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拿来”得更理直气壮,避免陷入盲从和消极。

三、中学美术教学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举措

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立一个兼具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社会,在各个方面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将大有裨益。对中学美术教育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在优化课程设置上下工夫。

课堂教学是最直接、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可以考虑在中学美术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和传统美术课程的比例,加大跨学科交流的力度,把优秀艺术作品引入课堂,充分利用课程设置的示范作用,鼓励学生广泛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欣赏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

2.在创新教育模式上下工夫。

美术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既可以让优秀的内容走进课堂,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走进节日风俗、祭祀仪式,有条件的中学还可以鼓励学生呢感走出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进行社会实践,到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实地考察接受,了解我们国家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进而进行保护和传承。同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育和交流也是创新教育模式的应有之义,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也应相应扩展,发展充分交流、合作、激励的互动教育关系。

3.在搭建交流平台上下功夫。

交流平台是课程教育的延伸和扩展,要结合中学实际,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加强中学之间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学术研讨、课题研究、艺术展示、访问学者等方式,搭建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交流沟通平台,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既强调学习交流,又注重发展创新,让学生在充分贴近吸收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寻找创作灵感源泉,探索在创作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四、结语

第9篇

商业的三大要素: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每一要素的变革都会带来商业格局的重新调整。而这三大要素的变革总是伴随着每一次的工业革命的产生而产生。新的科技力量建立和推动新的商业世界的同时,也在摧毁旧的商业世界和商业格局。这就导致原来的行业和职业大量消失,新的行业和职业大量出现。

不管互联网的出现算不算一次工业革命,但它确确实实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率。一个石制工具的出现可以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产生。对于互联网来说,到底有多大意义呢?

凯文凯利在《必然》一书中预测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创造物:霍洛斯(Holos),它包括所有人的集体行为、所有机器的集体行为、自然界的智能相结合形成的整体,以及出现在这个整体中的任何行为。互联网将成为这个创造物最重要的形成力量。

有人说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有人说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许,我们都小看它了。

也正是由于互联网对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率的根本性变革,加之电商企业对传统企业实实在在的冲击,似乎大家都看到了商业的未来,看到了能让猪都飞起来的风口。

很多传统企业出现了互联网恐慌,逃命似的(不惜一切代价)建立线上渠道,大量的O2O公司出现。资本如嗜血的蝙蝠,当然不会放弃这饕餮的盛宴,玩命似的簇拥着这些O2O公司烧钱。

结果,当狂潮退去,一切归于平静。大多数O2O企业销声匿迹,风险资本一边舔着流血的伤口,一遍抽泣着喃喃自语:我不玩儿了,我不玩儿了……

但互联网作为未来商业的基础设施不会改变。借用凯文凯利的讲话方式:利用家庭对零散日用品的硬需求与社区店的配送优势发展社区电商是必然的,但社区001不是;通过O2O解决方案和消费场景营造,发展起具有传统文化的餐饮品牌是必然的,但黄太吉不是。

天猫、京东等电商巨头仍然肆无忌惮地冲击和颠覆着传统商业模式,实体店铺仍然在前仆后继地倒闭。

“电商有罪说”在网络上仍然有大量的拥趸者。看起来像清朝的遗老遗少对新的政治制度无比抵制一样可笑。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作用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冲击和颠覆是必然的,必然而然。

人类希望能像天空中的飞鸟一样翱翔,于是飞机诞生了。飞机的诞生同时带来了对传统物流和运输业的冲击。但截至1992年,所有航空公司的合并净利是零,所以巴菲特在1999年的太阳谷峰会上说:如果当时试飞小鹰号时我在场,我一定会有勇气把怀特兄弟击落,我会为未来的资本家们这么做。

即使把怀特兄弟击落又怎样?凯文凯利在《必然》中说过:科技在本质上有所偏好,使得它朝往某种特定方向。看来,飞机的出现是必然。

对于传统企业来讲,应该怎样理性面对互联网这一躲不开的新生事物呢?

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正在而且将持续与传统商业融合、嬗变。

所以,别幻想了,躲是躲不开了。

二、在做好存量市场的基础上,再考虑增量市场。

很多传统企业在业绩急速下滑的情况下将责任完全归咎于电商的冲击,并产生严重的互联网恐慌。其实,应该冷静下来先查找自身原因,从原料采购到售后服务整个营销体系中查找对比是否做到了极致;线上是一定要做的,但没必要恐慌。

三、提高和创造客户体验是未来商业的重点。

大多数传统企业都会有一个感慨:这个行业的门槛太低了!可哪里有真正门槛高的行业啊!创造一个别人模仿不了的、极具价值的产品(服务)是每个公司的梦想,也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

凯文凯利在《必然》中叙述:“科技技术基本上向免费方向发展,这就会促使产品大量过剩。在一个充斥廉价品的时代,又有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当所有商品的费用都在向零靠近时,唯一一件还在增加费用支出的事情就是人类的体验----这是无法复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