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16:45:48
导语:在工商管理类专业类别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能力本位;工商管理;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143-02
1 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企业成为市场活动的主体,面对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管理日益成为决定工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与此相适应,企业对管理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既需要精通各管理职能领域业务的专门人才,更需要驾驭企业全局的综合型管理人才。这就要求高等管理教育必须塑造既掌握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具备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广博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质的全面管理者。
传统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现行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下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已经不能够满足以上能力和素质要求,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情况势必制约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
2 “能力本位”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的提出
传统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忽视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培养的学生与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差距,这种人才培养的差距势必制约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并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针对这种人才培养差距,亟需开展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课程建设,在此称为“能力本位”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该课程建设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教学研究项目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采用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将能力与素质培养引入教学,使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创新等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3 “能力本位”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
“能力本位”的工商管理类课程建设突破以往的“理论本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内容调整,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培养专业教师。
教学内容改革
1)开展教学内容的整合。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为以理论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每门课程都力求很完整、很系统,理论性强。这样就导致课程之间存在较多的重复内容,课时总量膨胀,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很少,难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通过对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分析研究,先按照课程性质将课程分为经济类、管理类、财务类和专业方向类四大课程类别,其中经济类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土地经济学等;管理类课程包括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等;财务类课程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资本运营等;专业方向课程按照不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侧重点进行划分,笔者所在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为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专业方向,所以该部分课程包括房地产制度与法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概论、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概论六门课程。同类课程间如果存在内容交叉现象,以内容交叉的教学内容为研究对象,按照培养目标、学生特点和教学进度安排,重新界定该部分教学内容的归属课程,消除重复讲解的现象。
2)以工作要求为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课程,具体表现为:对实际工作进行分析,将工作分解为多项核心,确定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在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能力与知识的对应关系,将教学内容进行归类、整合、安排,形成有助于人才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内容。接下来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说明如何以工作要求为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应该:
①能够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可以分解为市场调研、市场定位和经营策划工作等经营问题,这些工作需要学生掌握经济学中的需求理论;
②能够参与市场经济的研究工作,需要学生掌握价格理论、弹性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和思维能力;
③能够自主创业,需要学生掌握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分配理论,并具备创业意识和正确的创业观。通过以上分析,确定出包含理论讲解和能力培养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1)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因循守旧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现代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今后工作中需要的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理论教学中引入能够培养学生能力的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和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采用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所谓科学性,指并非毫无根据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改革而改革,使改革流于形式,而是通过具体的分析研究实践,为每门课程的每个教学环节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果只适合传统的理论讲授法,就依旧采用该方法),确保教学效果。所谓实用性,指要考虑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因为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差异和授课教师的自身素质都会对教学方法的实际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在具体的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确保教学方法的实用性。
2)完善教学手段。加强对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比赛不同级别的多媒体课件大赛。
建立“课内+课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课内实践教学除了采用常用的实习、课程设计等形式,还可以引入先进的ERP沙盘模拟实验教学环节。ERP沙盘模拟作为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是继传统教学及案例教学之后的一种重大的教学创新。借助ERP沙盘模拟,可以强化学生的管理知识、训练管理技能、管理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外实践教学除了常规开展形式以外,还可以以协会和学生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笔者所在学校的ERP沙盘模拟协会于2009年成立,至今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管理知识、管理技能的培训和实际模拟经营的演练,由协会推选的团队在“用友杯”全国大学生模拟经营大赛中取得了省级三等奖的好成绩。协会的建设丰富了全校学生的课余生活,完善全校学生的知识体系,营造了课外育人的良好环境。其次,咨询顾问、企业策划等兴趣小组以现实的企业经营问题为案例,为企业经营献计献策,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受到学生和企业的广泛好评。
4 总结
“能力本位”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在培养模式方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直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扩大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彤彤.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探索[J].商业会计,2014(10).
[2]郭明珠,王刚.高职院校多元化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构建[J].出国与就业.2012(2).
[关键词]管理娄素质要求现状和问题培养措施
有的经济学家统计:在一个产业或行业中,优秀的经营管理者给企业和社会创造的价值平均是科技人员的5~10倍,而我国的管理类人才素质普遍低下,高素质的企业家更是奇缺。在新经济时代,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成为摆在各所大学面前的紧迫课题。
一、管理类大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
1.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管理类专业注重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相结合,除了学习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在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积极地参加各项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2.较强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管理类学生应树立良好的合作意识,具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3.灵活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信息时代,管理者只有具备快速处理信息和灵敏预测信息的能力,才能确保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实际运用能力。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管理类人才应具备有效地开展经营活动的实际运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
二、当前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1.管理类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现状。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第一,工商管理教育的专业学科设置得到了很大的调整和优化,许多大学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对原有大专业进行了进一步地细化,先后增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项目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新型管理专业,及时满足了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其次,在课程设置上,也广泛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采用更加与国际接轨和符合现代经济特点的新课程,更加注重实践的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管理类大学生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1)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在传统的高校本科教育体系中,往往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从层次上定位于企业高级管理类专业人才。正是受这种传统教育体系的束缚,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管理类本科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如“两课”、文化基础课比重过大,专业课程设置太少。
(2)课程体系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在现有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中,理论课程明显重于实践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受到轻视和排挤。
(3)培养模式单一,教学缺乏多样化。现行课程体系明显显现出“专才教育”模式的特点,专业课程设置过细、过专、过窄,对必修课的重视大大超过选修课,选修课不仅课时少,而且课程类别也比较单一,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在教育模式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人格环境和学术自由。在现行条件下许多学生都是被动接受老师的理论知识,基本没有独立的学术思考和思想自由,不能就基本的管理理论和老师进行思想辩论;学生的思维模式呆板,基本上沿袭着老师的思维模式;在讨论案例时,不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三、管理类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措施
1.拓宽知识面,加强综合素质教育。管理学科门类作为一门边缘性的学科,其所包含的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三大学科,可以说包罗万象,内容十分丰富。因此,对于管理类大学生应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拓宽其知识面,促进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和提高,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于其广泛知识面的需要。
2.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引进增加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参与互动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其严重弊病则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按这种模式培养出的绝大部分是知识型人材而非创造型人材。
为了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互动式”、“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保证大学生素质拓展目标的实现。
3.加强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训练。管理类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能力占有其总体能力相当大的成份。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接触社会中,深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从而达到使大学生增强社会意识与责任感的目的。
一方面,可以组织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体育比赛、演讲比赛、校园艺术节等)培养大学生的合作能力、人际协调能力、竞争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应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利用大量的案例、模拟、实训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理论和实践的兴趣,保证学生动手能力的养成。
4.构建有效平台,促进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高校应为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能力构筑有效的平台。第一,发展学生社团作用,促进学生的知识交流与活动组织。第二,推动教师的科研工作为学生能力的锻炼提供支持。第三,推动学校后勤为大学生能力培养服务。大学后勤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直接发挥育人功能。大学后勤可以通过提供工作岗位、建立学生参股的后勤服务实体和建立学生经营服务实体行等形式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
参考文献:
[1]王敏:谢宁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3(4):76~79
[2]刘永琴: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J].高教探索,2004(3):93~94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时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问题方方面面,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学校从创新教育的层面来实施。学校可以并且正在采取的措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首先,从课堂教学的改革开始,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引入新型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其次,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和设计等一系列社会实贱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再次,开展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其中,大学生学科竞赛工作有着常规教学所不可及的特殊的创新教育功能,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外大量的实贱也证明,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近些年来,各类竞赛风靡全国各地高校,特别是“挑战杯”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这些竞赛从规模、水平及效果上都是一年比一年好。国内许多学者也对此做了大量的研宄,郑伟(2008)从近几年的实贱和探索中总结出了一条以学科竞赛为龙头,以课外科技活动为平台,以创新实验室为依托,以学生科技社团为抓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包秋燕(2008)指出了学科竞赛是有效的载体,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健全学科竞赛运行机制、加强创新教育基地建设等有效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唐英杰(2006)、王越等人(2005)以电子设计竞赛为案例来研宄高校的创新教育及培养模式。
从国内外文献来看,从学科竞赛层面来研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主要的贡献在于:反复的实贱证明学科竞赛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学科竞赛的种类丰富,涉及面广,不同类别之间的差异性大,很少有文章从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学科竞赛模式来推动某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对某校工商管理类学生参加过的校级、市级、省级学科竞赛的情况做深入调研,了解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并调查学校在组织和实施竞赛过程中提供的外部资源和保障措施,总结出一套有效的学科竞赛模式来促进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本研宄中作为分析案例的这所学校是浙江省内一所以外语为特色的高等院校,同时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外语应用能力、专业实贱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由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设较晚,对此类人才的培养还在不断的摸索中。近几年来,在学校成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引下,开始重视对工商管理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贱中逐步地摸索出了一条以学科竞赛为重要载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子。在2008年之前,该校工商管理系学生参与比赛的人数较少,获奖更是凤毛麟角。面对这种局面,学院采取了各类措施来保障学科竞赛的顺利开展,并积极向高层次的竞赛进军,取得了多项佳绩。经过归纳、分析和整理,我们初步得出了学科竞赛的运作模式,正是在这一套模式的运作,才有了后来喜人的成绩,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
二、学科竞赛的运作模式
该学科竞赛运作模式主要包含三方面:(1)学校有关竞赛管理制度作为学生感情上的支持;(2)教师的指导工作作为学生准备和参与竞赛时知识上的支持;(3)以及学校提供的外部资源,如开放的实验室,经费的资助等作为学生参赛时的技术支持,以此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见图1)。竞赛管理制度是基础,也是整个比赛组织、实施和运行的基本保障,支撑外部资源和教师指导工作。这三者共同作用下通过学科竞赛来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学科竞赛的管理制度是贯穿整个比赛的,从如何吸引学生参赛,在学生参赛过程中如何激励和指导学生,以及赛后的总结和反馈,有效的竞赛管理制度是保障。校方对学科竞赛的重视是首要条件。缺乏政策上的导向,对学生来说,学科竞赛只能是无水之源。随着学校的发展以及竞争意识的提高,校方意识到出台学科竞赛制度的必要性。从原先无组织的参与竞赛到现在规范化、制度化引导学生参与各类竞赛,可以说是在学科竞赛制度建设上的一个飞跃,从2008年初,学校提出了“依托校内竞赛,积极拓展参与校外竞赛,争取获得更高层次竞赛奖项”为目标的竞赛方案。从竞赛的组织与管理、经费和奖励等各方面出台了一份详细的竞赛管理制度文件,确保了各类竞赛顺利实施。在参赛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工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开放思维,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在管理类竞赛中所需的各类设备、资金等也是不可或缺的技术资源,可以确保学生参与竞赛和教师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下面结合比赛的整个过程来阐述此模式:
首先,在竞赛前期起主要作用的是学科竞赛的管理制度,目的是吸引学生广泛参赛的热情。学生的参与人数多、参赛热情高一方面是比赛顺利开展的前提,另一方面也是给学生创造自由、公平、竞争的局面,此外还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和管理上的落实,并扩大受益面。吸引和鼓励学生参赛是基础工作。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参赛,首先需要让学生获得在感情上的支持,让学生意识到参赛对于自身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对比赛的认同度。要让学生打破对竞赛的传统看法,学科竞赛不再仅仅是选拔精英的方式,更多的是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从具体的管理措施看,对校方来说首要的工作是对赛事消息灵通,加大比赛的宣传力度,确保每位学生都知道赛事,并让学生了解参赛对于他们的益处。这部分工作具体落实到校团委、科研处、学生处以及各二级学院、各院系的教学管理部门把参与学科竞赛的宣传组织工作作为教学的基本环节来抓。尤其是在政策上的引导,从奖项的设计以及学生获奖后的奖励措施都做出相关规定,并提出根据学生的获奖情况计素质拓展学分。
其次,在比赛过程中教师指导、管理制度和外部保障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并且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的指导工作
有些学科竞赛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就是教师指导水平的比拼,是否有一支科研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是提高竞赛活动质量的必要保障。要提高学生参赛的水平,离不开指导教师在知识上所提供的支持。一套良好的指导方法重在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思路更为开阔、知识更为系统,也更能激发学生的首创精神。为此,校方还组织每个专业落实几位教师成立一个竞赛指导小组,明确职责,建立教师负责制。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求注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的培养,强化学生理论和实贱相结合的观念。并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把课堂教学和学科竞赛相结合,创造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推动了教学改革的稳步发展。此外,鼓励教师开设与竞赛有关的选修课,给学生更多机会了解竞赛并激发参赛的热情。
2.管理制度的保障
教师的指导工作要有成效,同样需要相关管理制度的保障。要激励教师参与到竞赛活动中来,对指导教师劳动付出和认可是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因此,学校对教师的指导工作规定了相应的计酬标准,对竞赛获奖制定了奖励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教师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同时,把对学生的竞赛指导工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及职称晋升的重要条件。
3.外部资源的支持
工商管理类学生参与竞赛所需要的资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开放的网络实验室,还有一类是经费上的支持。目前每个专业都拥有自己的实训室,配备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服务器,并购置了专业软件,如ERP系统、工商管理综合实训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市场营销模拟平台软件等,为竞赛的开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同时,竞赛管理制度文件中规定了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使用网络实验室的相关制度,包括设备的管理、学生使用守则、指导教师守则等。这样一来,首先在学习时间上确保了学生准备竞赛的充裕性和机动性,其次保证了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和充分性。在经费上的支持,极大地激励了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也为竞赛的顺利开展奠定了物质的基础。
最后,比赛结束后的总结反馈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这对校方和学生及指导教师都是一次经验的总结和积累。是比赛管理制度贯彻和执行的最终落实,也对教师指导工作和学校外部资源的一次检验,可以对现存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明确努力的方向。事实上,一次比赛的结束意味着新的比赛的开始,多次比赛经验的积累不仅可以提高获奖的概率,更能从多角度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贱能力。学校要求各系对每次比赛结束后都要进行总结,对于大型的比赛还专门召开表彰大会。对在比赛中有突出成绩的学生不仅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而且组织这些学生给其他学生作报告,分享参赛经验。这不仅是吸引其他学生参赛的重要手段,也是为下一次比赛奠定坚实的基础,使整个比赛的运行进入良性循环。
三、学科竞赛运作模式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作用
通过各种渠道的信息收集、调查和访谈后,发现本校的这套学科竞赛的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既注重了基础应用人才的培养,又注重了掌握新技术的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个体的综合能力的体系,再加上大学生创新能力体现的隐蔽性,很难用定量的方法对创新能力作出评价和测量,但我们可以从竞赛形成了人才培养的巨大受益面来看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比赛获奖的成果有显著提高
通过对照比较2007学年,2008学年与2009学年经管学院参加学科竞赛的层次、范围和获奖情况来检验该模式的成功之处。2008年以前,学生参与竞赛的面很窄,层次也很低,不敢走出去参加省市级的比赛。2008年以后,管理系学生参加竞赛有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全国高职高专学生市场营销案例分析大赛、省导游大赛、省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省大学生财会信息化竞赛、省大学生国际商务大赛、市大学生计算机技能竞赛、市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市大学生创新创意设计大赛等。
由上表可知,学生在近两年的学科竞赛中有了质的飞跃,无论从参加比赛的项目还是获奖的数量上看,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参赛的层次也有所提高,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获得过全国大奖,但从本学院纵向发展的情况来看,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学生参赛的热情很高,尤其是近几年来的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比赛,学生的参与度更是空前的高涨,初步调查有50%以上的同学参加过以团队合作形式参与的创业计划大赛。获得的成果也是众所共睹的。
2.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通过对参赛学生的调查,有85%的学生认为通过参赛,自己的专业实贱能力得到了提升。“眼高手低”是目前大学学生很普遍的现象。比赛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升华,更多的是实贱能力的提高。在访谈中,有学生认为自己查找专业资料的能力增强了,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了,也有人认为实际操作的能力增强了,还有人觉得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了,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提高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3.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
古朴的运筹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时期。我们运筹学的先驱从《史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语中摘取“运筹”两字作为这门学科的名称,既显示其军事起源,也表明其朴素的思想早已出现在几千年前的中国。但世上公认的运筹学学科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等国的军事部门为战争需要而成立的一些研究小组的活动。其热点是集中多个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提出提高某武器系统效率的操作方法和执行策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运筹学的研究方法在理论上得到全面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决策分析工具,运筹学的应用领域也从军事部门迅速向工商、管理和工业部门转移。运筹学是研究各种广义资源的运用、筹划以及相关决策等问题的近代新兴学科。在我国已有五十多年历史,其目的是根据问题的需求,通过数学的分析和运算,做出综合性的、合理的优化安排,以便更有效地发展有限资源的效益。“运筹学”名称最早于1938年出现在英国,当时称之为“OperationalResearch”,1942年美国开始从事这项研究工作,称之为“OperationsResearch”。运筹学的发展、运筹学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运筹学的定量分析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及其特点,适合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级管理决策人才的迫切需要。本课程是工商管理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型很强的学科。21世纪,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提出了培养信息社会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必须重新对课程原有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全面的审视和思考。
2工商管理专业《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工商管理专业《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方式单一。多数讲授《管理运筹学》课程的教师是学数学出身,缺乏必要的工程技术和管理知识,使得目前《管理运筹学》教学普遍存在着偏重教学理论与解题技巧的传授,将《管理运筹学》当作一门纯数学学科进行教学。这与工商管理专业培养要求相脱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管理运筹学》在管理中的应用。在教学方式上,也一直延用传统单一的传授方式,当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茫然无措,无从下手。二是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管理运筹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手段是建立数学模型,并较多地运用各种教学工具。学习《管理运筹学》课程,需要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其前期必修课程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可以说《管理运筹学》是软科学中“硬度”较大的一门学科,兼有逻辑的数学和数学的逻辑的性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文科生源,不少学生害怕数学。比如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及对偶理论,要想完全领会其原理,需要大量运用线性代数的工具进行推理,因而非常抽象。在课时总体压缩的背景下,教师要在较短时间内讲授完抽象数学原理的推导,学生听不懂只好放弃这门课程的学习,进而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管理运筹学》的兴趣。三是教学内容不恰当。《管理运筹学》课程包括若干分支,而教学时数有限,因而《管理运筹学》教学不可能囊括所有分支。目前在《管理运筹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存在一定的随意行和盲目性,甚至存在教学内容因人而设或因教材而设的现象。四是教学方法不科学。主要表现在讲授方法单一,教学手段不灵活。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缺乏思考及案例的讨论,掌握知识不能做到融会贯通,更不能做到灵活应用,考试方法、考试内容传统,对于学生学完课程是否能够运用《运筹学》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室较少顾及。五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如果在《管理运筹学》教学中缺少足够的实践环节,学生在学习中即使掌握了《管理运筹学》的建模方法和手工运算能力,但在遇到一些变量较多的数学模型时,也只能一筹莫展。由于缺少上机实践机会,学生不能利用相应软件求解模型,从而大大降低了课程应用的可操作性。
3《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创新实践改革的必要性
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从资本经营到知识经济时代的转移,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将引起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大变化。根据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模式产生的重大影响,应该对管理科学模型方法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主动预见变化、适应变化、管理变化,并根据内容和外部环境不断更新观念,设计未来;重视信息,学会与人合作,讲究团队精神;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掌握领导科学,提高管理能力;增加社会实践,改革教学模式;教学以培养学生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线;要求学生掌握相关软件操作,接触企业决策试验;培养学生信息检索能力,组织小组研读论文,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理论研究能力;课外关注应用案例,引导培养其对课程的兴趣爱好;并最终以大型作业的形式进行知识的综合运用与总结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向《管理运筹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很多实际问题,如风险管理、冲突分析、多目标决策以及对未来变化的预测和驾驭等,都迫切需要分析研究和解决,而按照传统的教学计划和方法,学生没有机会接触《管理运筹学》这些新的分支。《管理运筹学》内容丰富多彩,可以分成数学理论、建立模型、计算机软件的重点都放在讨论有限的数学理论方面,因而学生在有限的数学计划学时内无法学习了解《管理运筹学》形形的模型和算法,从而使学生对许多实际问题缺乏联想。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激增的情况下,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特别是观察、联想、思考、锐意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对于《管理运筹学》这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只按传统的方法向学生灌输一些概念、理论和方法,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至达不到《管理运筹学》教学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更需要复合型管理人才,《管理运筹学》以其内容丰富、覆盖面宽、应用范围广和多学科交叉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管理和决策技能,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管理运筹学》教学体系和方法应随着教学对象和社会发展的变化而进行适时调整和革新。
4PBL教学法概述
PBL的全称是“Problem-Based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PBL的基本热点是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在PBL的学习方法中,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求索者,同时在实践PBL过程中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技能,对其终身教育具有深远影响。PBL教学法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而在我国则处于实验性探索阶段。我院对2006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验性地实施了PBL教学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比较而言,我们认为PBL教学法既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也是和我国目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和目标相一致的。PBL教学法的优点可概括为:(1)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查找所需的信息源,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2)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按需要来驱动;(3)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4)加强了各学科间的联系,同时避免了学科间不必要的重复,有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信息进行综合;(5)密切了师生间、同学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人际交流、沟通和合作共事的能力。PBL教学法的特点为:(1)以重能力培养代替重知识传授;(2)以综合课代替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3)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4)以小组讨论代替班级授课;(5)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的五段教学法代替“组织教学、复习旧课、上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鉴于这些特点,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有相当一部分商学院都在应用这一教学方法。而且实践表明,这一教学方法在商学教育领域中的应用非常成功,正如美国哈弗大学校长ToslesonD教授所说,“PBL教学法是一种有效果的和高效率的教学方法”。
5基于PBL教学法的《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思考
综上所述,改革《管理运筹学》课程的“学方法,应该从突出课程的应用型入手。这样,PBL教学法就特别适合应用于《管理运筹学》的课程教学中。依据PBL教学法的基本理论,全面改革该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重新整合各个知识点,提出以问题为基础的《管理运筹学》课程启发式教学法,必将能够解决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显著地改善教学效果。
(1)教材的选用应根据PBL教学法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我们更换了原有的教材,新教材以教案为中心,突出实际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方法,强化计算机的应用,弱化数学理论的推导。虽然新教材并不是为PBL教学法设计的,但其教学理念与PBL教学法同出一辙,为顺利实施PBL教学法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针对教材中存在不足,还自编了部分教学内容。
(2)问题的设计。设计问题是PBL教学法的基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实际严重脱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仅仅是为了组织教学,说明相关的数学理论。而PBL教学法则从实际问题出发来组织教学,将数学理论隐含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从而达到让数学理论服务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因此,每个问题的提出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要与生活和科学实践的真实情景联系,与教学要求的基本概念、基本结论和基本方法联系;问题还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问题主要涉及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运输计划、投资计划、设备管理和存贮策略等管理领域。
(3)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组建团队。根据自愿原则,由学生组成2-3人的研究团队,团队中各成员根据自身的特长在问题分析、数学理论、计算机应用、论文撰写等方面进行分工合作。②选题。每个团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从老师提出的多个实际问题中,选择其中的两个问题进行研究。③查阅文献、学习数学理论。每个团队在确定研究的问题后,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现场调查、咨询相关业务专家等方法获取和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团队成员通过讨论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所涉及的数学理论和数学方法,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④建立数学模型。根据问题的类别确定相应的数学方法,在合理的假设和抽象归纳的基础上,运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建立数学模型。⑤求解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编程求解数学模型,可以训练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在今后工作中更好地运用计数机打好基础。⑥撰写论文。问题解决后,要求撰写论文,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总结。除了包括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必要内容外,还要写出研究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体会。⑦课堂报告。各个团队在课堂上要向全体同学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老师和其它同学通过提问及质疑的方式参加讨论。⑧总结。学生根据报告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完善和修改论文,最后提交给老师。这些论文将作为平时成绩计入考试成绩中。
(4)体会。尽管PBL教学法在《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才刚刚开始,还处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但是已经显示了其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嫩铁拐李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一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非常积极的态度,论文撰写认真细致,课堂讨论发言积极,普遍反映收获很大。总之,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将PBL教学法应用于《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中,对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职位供需分布特点
2015年第四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毕业生职位总体竞争压力有增无减,供求比为1.26,结构性矛盾突出(见表1)。
(一)销售类职位的人才需求虽然依旧位居首位,但同比大幅下滑
2015年第四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毕业生总体需求人数为10927人,销售类职位毕业生需求人数达到2784人,占比达25.48%,但该类职位需求量同比减少562人,降幅达到16.80%,成为本季度需求减少量最大的职位类型。毕业生需求人数前十名见图1。
(二)房地产/中介类职位需求人才数持续下滑
2015年第四季度,由于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上的毕业生房地产/中介类职位需求人才数仅为413人,与2014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50人,降幅达到26.64%,成为本季度需求减少量第二大的职位类型。
(三)电力/能源/矿产/测绘类职位需求人才数大幅下滑
2015年第四季度,由于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上的毕业生电力/能源/矿产/测绘类职位需求极少,需求人才数仅为4人,与2014年同期相比减少了66人,降幅高达95.06%,是本季度降幅最大的职位类型。
(四)证券/金融/投资类职位需求人才数持续增长
2015年第四季度,在新兴产业的刺激下,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上的毕业生证券/金融/投资类职位需求增长势头锐不可当,需求人才数为607人,与2014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90人,增幅达到418.80%。
(五)行政/文职,后勤类职位依旧备受毕业生追捧
2015年第四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上的行政/文职/后勤类、财务/税务/审计/统计类、建筑/工程类等3个职位类型稳居求职榜前三位。其中行政/文职/后勤类职位对于求职者来说依旧充满吸引力,其毕业生求职人数达到1946人,占比达13.56%。毕业生求职人才数前十名见图2。
(六)就业压力不容小觑
2015年第四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毕业生供求比为1.26,在44个主要职位类别中,有32个职位类别毕业生供求比大于1,超过七成的职位竞争激烈,就业竞争压力不容小觑。
其中,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毕业生供求比排名前10位职位类别的毕业生需求人数合计仅为609人,占比为5.57%,而毕业生求职人数达到4590人,占比达到33.22%,合计毕业生供求比为7.54,即将近8人竞争1个岗位。化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类、电力/能源/矿产/测绘类和法律/法务类职位竞争程度最高,由于这些类别对毕业生需求极少,其毕业生供求比高达101.75、50.25和14.90。
另外,传统管理类职位中,财务/税务/审计/统计类、行政/文职/后勤类和人力资源/人事类职位人才供求比分别位列第5位、第12位和第14位,分别达到7.84、3.96和3.80。3种职位类型合计毕业生求职人数达到4036人,需求人数仅819人,供求比为4.93,近5人竞争1个岗位。
(七)服务和业务等类型职位依旧存在较大的缺口
2015年第四季度,毕业生供求比后十位职位合计毕业生需求人数为5256人,占比为48.10%,而合计毕业生求职人数仅有2064人,占比仅为14.94%,其合计毕业生供求比仅为0.39。其中百货/连锁/超市,零售类、美容,保健类和餐饮/女吴乐类等服务类职位依旧不受待见,其毕业生供求比分别为0.13、0.43和0.62;销售类职位依旧是本季度毕业生需求缺口最大的职位类型,其毕业生供求比为0.37,需求缺口达到1763人。
二、用人单位特征、产业和行业人才供需分布特点
用人单位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中,其中第三产业的用人单位占比达59.86%。企业是用人单位的主要来源,其占比达到96.73%,为4229家。用人单位性质分布见表2,具体企业数量分布见表3。
(一)毕业生供需在各行业分布情况
2015年第四季度,在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是毕业生供需主要来源,其毕业生求职人数和毕业生需求人数分别达到9544人和8576人,占比分别为69.08%和78.48%。
其中,在毕业生求职方面,建筑业、制造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教育业等6个行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分列前六位,合计占比达到70.43%;而在需求方面,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6个行业是毕业生需求的主力,其合计占比达到75.85%。具体行业分布见表4。
(二)各行业竞争状况
2015年第四季度,第一产业毕业生供需水平依旧较低,毕业生求职人数合计仅为111人,需求人数仅为185人,供求比仅为0.60,与同期相比总体竞争压力稍有降低。
第二产业的毕业生供求比为1.92,同比增长0.49,供需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依旧是毕业生供需的主要支撑,其集中了69.08%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和78.48%的需求人数,供求比为1.11,竞争压力比2014年同期的0.93增加0.82。其中供需总量超过2000人的行业共有5个,其中金融业供求总量跃居第一位,其供求比为0.93;批发和零售业求职人才数为555人,需求人才数为1247人,职位缺口为692人,是本季度缺口最大的行业,其供求比仅为0.45。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由于需求人数仅为13人,供求比达到5.00,是本季度第三产业竞争压力最大的行业。
三、学历分布情况
2015年第四季度,本科和大专学历依旧是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求职毕业生的主力军,其数量占总毕业生求职人数的比例分别为50.69%和45.68%,合计占比达到96.37%(见图3)。
与毕业生求职情况不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并不苛求,其中对学历未提供明确要求的毕业生需求数量占比为50.18%。
四、专业分布情况
(一)求职毕业生专业分布
2015年第四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求职的毕业生专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和理学等5个类别,这5个类别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合计达到11324人,占比为81.43%,其中工学和管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均超过3000人,分别达到3487人和3172人,占比分别为25.24%和22.96%。
1.工学专业分布情况
工学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合计3487人,合计占比25.24%,其中土建类、机械类和电气信息类专业类别毕业生求职人数稳居前三位,分别为1330人、719人和559人。
2.管理学专业分布情况
管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合计3172人,合计占比达到22.96%,其中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求职人数最多,达到2447人。
3.文学专业分布情况
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合计1520人,合计占比11.00%。
4.理学专业分布情况
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合计1204人,合计占比8.72%,其专业分布集中,电子信息科学类专业是主要的理学类毕业生来源,而天文学和大气科学类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为0人。
5.其他专业分布情况
在其他专业中,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较多,达到1866人,占比13.51%,但是哲学、历史学等专业依旧比较冷门,毕业生求职人数较少。
(二)毕业生需求专业分布
与毕业生求职分布不同,用人单位有明确专业要求的毕业生岗位数量不多,其中有79.43%的岗位不对专业进行明确要求,而在有专业要求的岗位中,数量最多的是要求管理学类专业的岗位,但毕业生需求人数仅为565人,占比5.17%。另外,明确要求哲学和历史学等冷门专业的岗位数量几乎没有。
五、地区分布情况
2015年第四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期望在广西区内工作的毕业生求职人数为13372人,占比达96.79%,毕业生需求人数为10798人,占比达98.82%。其中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的区内供需主力军还是集中在南宁市,其供需分别占比达到61.36%和74.34%,毕业生供求比为1.02。其他地市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的是崇左市,供求比达到8.50。
六、性别分布
2015年第四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女性毕业生求职人数占主导,占比达到62.91%,而男性毕业生求职人数占比为37.09%。而在需求方面,用人单位对性别要求很低,其提供的岗位中有90.69%的岗位对性别无要求。
七、薪酬分析
在统计指标上,同时采用平均薪酬和分位薪酬统计方式(平均薪酬指的是所属职位类别中薪酬样本的加权平均值,不代表单个职位的实际薪酬,例如行政/文职/后勤类职位平均薪酬为2416元,但其有占比10%的职位薪酬在3636元/月以上;分位薪酬水平显示的是该职位中低于一定比例的薪酬水平,便于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对照和定位自身职位薪酬的竞争水平,例如某职位75分位的薪酬水平为5000元/月,即表示该职位中有占比75%的职位薪酬低于5000元/月,下同)。
(一)职位薪酬
本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应届毕业生职位提供薪酬水平继续上涨,其平均薪酬为3056元/月,比上季度小幅上涨1.69%。各职位类别毕业生职位平均薪酬情况见表5。
(二)毕业生期望薪酬
本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应届毕业生期望的平均薪酬为2863元/月,比上季度上涨2.57%。部分职位类别毕业生期望平均薪酬情况见表6。
(三)职位薪酬与毕业生期望薪酬对比
关键词:Web;管理;实验教学
本文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基金成果(课题编号:1002-0211)
中图分类号:C931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高等学校管理类专业的开设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操作性强。实验教学的开展有利于使本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目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很多高校的管理类学院(系)都以此为契机,组建了多学科共用实验室,购置或开发了专业化实验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但是,教学模式却仍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实验教学多采用型授课方法,即实验指导教师事先讲解实验原理、步骤等,学生据此进行操作。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到的不是第一手知识,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得以发挥。二是实验课程往往伴随理论课程的开设而开设,并且学时受限。因此,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就非常紧张,学生在实验中来不及仔细了解实验本质,而是疲于完成任务,实验的本来意义不能很好体现。三是实验教学一般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由于实验室面积受限,未开设实验课程的学生便被拒之门外。四是由于很多高校都是多校区办学,而实验室只存在于特定校区,这就造成了其他校区的同学做实验难、做实验成本高等问题。即使学生可以基于互联网访问实验教学软件,但由于没有权限或者不知操作规程而无法进行自主实验。五是实验教学具有创新性,学生在课堂外也会产生一些创新想法,但由于缺乏沟通平台,学生很难与指导教师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
针对以上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如协同学习模式、虚拟实验模式等不同的解决方案,但主要集中于工科领域,并且过分依赖于信息技术,对“人因”考虑不够,实现难度较大。因此,在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教学中人的作用,构建一个能够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于Web的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人-机协作系统,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系统环境
本实验教学系统的指导思想是遵循软件设计与开发的一般原则,合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资源,立足当前实验教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吸收借鉴国内同类系统的先进成果,满足实际应用和科学研究的双重需要。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本系统采用了B/S结构,网站设计采用ASP技术,ASP是服务器端脚本编写环境,可以组合HTML页、脚本命令和ActiveX组件以创建交互的Web页和基于Web的功能强大的应用程序。数据库采用的是操作、维护相对简单的Access2000。在系统开发阶段,为了保证软件的稳定可靠性,采用了成熟的技术手段,方便灵活的接口设计和面向对象的构件化开发。
三、系统实现
1、系统设计。本系统采用了传统的数据层、业务逻辑层和表示层的三层体系结构(见图1)。这种体系结构可以很方便的实现对系统数据的管理、应用和。三层体系结构的建立可以将数据的存储与应用分开,既实现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也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扩展性。(图1)
(1)表示层。由动态Web页面和浏览网页的Web浏览器组成,处理与用户的交互,运行在客户端机器上,包括实验教学中各种实时数据的录入、统计、查询等操作。
(2)业务逻辑层。该层是本系统的核心部分,担当主要的应用处理任务。其基本模型如下:浏览器从Web服务器上请求.asp文件时,ASP脚本开始运行。然后,Web服务器调用ASP,ASP全面读取请求的文件,执行所有脚本命令,并将Web页传送给浏览器。
(3)数据层。数据层位于系统框架的底层,以ADO为接口,其主要功能是处理和实现业务逻辑层对数据的请求。
2、系统模块。管理类专业的实验一般是以教学模拟型软件或企业商务软件为工具,在实验过程中更加强调发挥人的作用。本实验教学系统由实验教学软件、实验教学网站、学生管理员系统和实验教学互动交流系统四部分组成,旨在实现学生自主实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师生互动交流的目的,并有效解决传统实验模式课时少、成本高等问题。
(1)实验教学软件。①研究各软件的实验操作规程,设计学生自主实验指南;②设计支撑材料(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上网的标准文件格式。
(2)实验教学网站。①实验教学管理模块:介绍管理类专业实验课程设置、各项管理制度、自主实验奖惩办法、通知等;②实验教学内容模块:网站的主体部分,由各门实验教学软件组成,每一门实验都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和视频演示;③实验教学资源模块:提供实验相关资料(帮助文档、多媒体课件、word文档等)的下载,提供成功实验教学网站的链接。
(3)学生管理员系统。由于教学资源的稀缺性,指导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指导。因此,本项目构建了学生管理员系统,强调人-机配合和协作,旨在满足那些有兴趣进行实验的同学的需求。该系统由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各年级的品学兼优、计算机操作能力强的学生组成,负责学生自主实验兴趣小组的建立及管理,并且在实验教学软件中还为学生管理员分配了管理员账户,设置了相应权限,负责审批用户注册申请和实验申请。
(4)实验教学互动交流系统。本系统旨在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首先,学生可以将自己在实验时遇到的问题或一些比较有创意的想法发表在讨论区的相应版块里,指导教师将及时解决并回复,其他同学也可跟帖发表自己的看法。其次,学生管理员可以在这里完成对用户注册申请和实验申请的审批处理。
四、操作流程
本实验教学系统主要包括四大功能模块,每一模块往往还包括相应的子模块,每一功能又有相应的流程。本文主要介绍一下简化的操作流程,如图2所示。(图2)
1、用户须知。对于新用户而言,在使用本系统前,应当让其了解一些信息。用户须知主要介绍了有关实验教学的基本信息,以及本系统的使用指南等。
2、向学生管理员提出实验申请。用户可以在实验申请模块使用实名(包括姓名、学生证号等)向学生管理员提出申请,学生管理员核实后为其分配实验账户。
3、进行实验。这是本系统的核心部分。用户根据自己选择的实验类别,借助于相应的自主实验指南和实验视频教程,进行相应的实验。
4、发表观点、互动交流。用户在实验结束后,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发到实验教学互动交流系统的相应版块里;其他用户(包括教师和学生)可以对该用户的观点进跟帖,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进行适当的争辩。当然,用户也可以在登录后直接进入该模块进行互动交流。
五、结束语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摘 要:高等教育的重要人物之一就是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由于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起步较晚,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培养方案,无法满足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文章主要分析了基于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基于行业需求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途径.
关键词 :行业需求;旅游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42-03
由于我国教育事业的逐步发展,旅游管理已经成为了紧俏的热门专业之一,是当下专业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但是由于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起步较晚,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培养方案,无法满足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了全面改革旅游管理专业,要从课程体系的建设、校本教材模块的增减、教学手段的创新等角度出发,充实学生的理论知识,扎实学生的实践技能、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从而更能满足旅游行业的需求.
1 基于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1.1 行业需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功能
高等教育所承担的关键职责就是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文章所讨论的基于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就是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在于适应行业需求,从而打造全新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理论涉及到众多领域的知识,但唯一不变的就是服从、服务于学生就业,并由此展开了一系列多样性、系统性、专业性的人才教育与培养.高校要培养的不仅仅是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应增强其利于自身发展的社会需求的人才创新意识[1].因此,就需要找寻到社会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以及高校培养对人才的要求之间的平衡位置.行业需求是大学生的就业之本,是社会对于某一职位的需求程度以及素质要求的具体展现,而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就是高质量、高效率、高薪酬的就业.因此,高校在实施给予市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把握方向,根据具体职业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才能够保证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
1.2 有利于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从当今社会的行业发展和需求的角度出发,高校培养旅游管理类专业的人才最主要的工作场地是旅游企业公司,为广大游客所服务.相应的,给旅游专业的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应该全面掌握综合基础理论知识、专业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我这里所说的综合能力概括而言就是“一个导向,两种能力”[2].其中,一个导向中的想到就是行业需求,使人才能够适应社会企业的需求,找到服务岗位和对象.旅游专业的培养应该充分考虑到旅游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依托本校特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给予专业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两种能力分别指的是理论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得旅游毕业生不仅仅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还能够有充分的实践能力投身旅游管理、旅游策划、旅游服务等岗位.我国的旅游行业的竞争逐渐白热化,尤其是面临着国外旅游企业的挑战和冲击,正是急需广大优秀的、高学历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加入.
1.3 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高校高职旅游类专业目录,一级专业中包含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二级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不仅仅是工商管理专业的范畴,而是要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来寻求发展道路的.旅游管理带有十分强烈的行业色彩,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以行业需求为出发点.旅游专业需要培养的是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还能够有充分的实践能力投身旅游管理、旅游策划、旅游服务等岗位的毕业生[3].相关专业学生除了要具备经济学、管理学等基础课程的知识,同时在实践技能和职业道德上也要有一定的建树,具有坚韧不催的意志品质.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时候不仅要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更要磨练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各高校要以社会对于该行业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结合本校旅游管理学科的特点,确定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进一步拟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2 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设置无法满足职业能力培养
据有关调查分析,高校中60%以上的教师都认为当前的旅游管理课程设置并不能够达到从行业需求角度培养学生的目标.造成这一现象很关键的因素,在于学校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的设定.针对旅游管理专业,高校与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上并没有较大的区别,强调的都是知识本位,传统的三段式课程设置,也就是文化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4].在这一课程体系中,更多的关注的是知识之间的衔接和整合,但是在课程设计中并没有明确职业能力培养这一目标,仅仅是为学生构建系统的理论知识,强调的是文化知识的培养,并没有针对岗位需求进行定向培养,学生就业后容易随着技术革新、经济发展等社会因素被很快淘汰.
2.2 高职生与低学历者相比无明显优势
通常人们都会认为,高等院校旅游高职学生比中专的学生更具有竞争力,主要是因为高等院校毕业的高职生有较为充足的理论知识,以此作为能力的保障,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中专的学生有更长的实习时间,较强的动手能力,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有较强的能力.旅游行业作为服务性行业,最为关注的是员工是否有充分的从业经验,大部分旅游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对学历和专业没有太多的限制,他们最为关注的还是工作经验[5].高校高职毕业生在从业经验上与中专生相比处于劣势,并且往往高不成低不就,稳定性不高.因此,虽然高校高职生有较为扎实的理论水平,但是中专生更加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往往会获得更多的晋升机会.
2.3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无法适应旅游行业专业强度
旅游行业内部还能够细分为许多子行业,他们有着各具特色的经营、管理环境.对于工商管理类别的专业来说,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是能够适应的,但是对于旅游管理这一类有较强专业性的专业来说,就不太实用了.在设计课程内容的时候,工商管理类课程所占的比重大大超过了旅游专业类的课程,导致宣兵夺主的现象产生;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人们对于旅游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课本内容知识更新速度较慢,以至于许多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什么都学了,却什么都不懂”[6].
2.4 实践教育的力度还需增强
随着1998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政策,高校大学生的数量急剧上升,但与此同时,大部分高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却没能够与之相匹配,无法满足学生对于学校设施上的要求,特别是实践教学的设施与场地根本没有规模和数量,校方也没有在日常课程中安排足够的实践教学环节.仅仅以某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创新能力训练”课程为例,由于学校的实践教育的设施和场地的限制,仅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能够选上这门课.此外,有部分学生觉得学习对于之后的工作求职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因而将过多的精力投入老人游戏与玩耍中,渐渐放弃了学业,没有学习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对于考试应付了事,最终只会导致就业竞争力的降低.
3 基于行业需求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途径
3.1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改革
为实现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就要进行充分的市场需求和岗位实训情况的调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形成岗位带,旅游企业要在分析学生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人才.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课程模块设计,明确课程理念和观念,将能力培养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3.1.1 市场调研的分析
首先,纵观以往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进入了导游岗位,还有部分学生进入旅行社从事外联和调度工作.其次,通过对各类型的旅行社的调查,以及与其人力总监的交流,我们发现,通常来说,旅行社给应届生设置的岗位主要有导游、计调、外联三种.导游是接待旅客的最直接的人员,需要承担旅行过程中内部的各项具体工作,可以说是旅行社的门面;计调作为旅行社运行的核心部门,不仅负责对内,还要负责对外的全部工作,计调部的工作效率反映了整个旅行社的工作状态,因此,计调员要格外谨慎的设计和安排旅行社的发团调配;外联部主要负责的是旅行社各项产品的外界宣传工作,实质上肩负了公司产品广告宣传与市场管理与开拓的任务,它的工作也就是企业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实践表明,根据毕业生的性格特点以及能力的差异,旅行社会为其从中选择最合适的岗位.实践证明,若在这三个岗位都有实习经验的毕业生,往往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同时也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1.2 职业能力的考核
在考核职业能力方面,德国使用的是“双元制”等先进的外职教学模式,能够全面考察就业人员个人特质、知识储备、实践技能等方面,遵循旅游局制定的相关考核标准,同时考虑到毕业生的身体素质、知识结构和动手能力,导游、计调、外联这三个岗位有着各自强调的能力要求.比如说,导游可能对于重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有着更高高的要求,计调对重视计划和协调能力有着个更高的要求;外联对于推广和宣传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工作内容主要由岗位性质与对象所决定,比如说,导游要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与人沟通能力,同时具备良好的外语功底;计调员除了要负责计划、调配工作,还要完成办公系统的升级与维护;外联人员除了要对外宣传和推广旅行产品,还要承担对外交涉的责任.
3.1.3 课程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比中外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式,我们不难发现,“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模式在中国更为实用,其中不仅强调了通用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还充分体现了岗位需求对于知识与技能的针对性,旅游管理专业在建设课程体系的时候要以能力为核心,尤其是要关注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为了提高实践教育的教学效果,需要在实践教学中添加各种新型的实训项目和环节.
3.2 以岗位实训为中心职业能力的训练
导游属于专业职业之一,并且其工作过程中的服务性质较强,是一份需要脑力、体力共同运行的工作.导游在接受工作之后,就要独自带领旅游团队进行指定景点的游览与参观.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接受每天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工作量,还要坚持户外行走达十几公里.不仅如此,若在工作过程中游客、行程安排出现任何问题,导游都要独立解决问题.由于导游工作时面对的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并不是固定的机器,所以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这时便要求导游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在处理不同的时间时都能有较好的应对办法,妥善处理各项事物.所以,正是导游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导游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处事应变能力.针对这一点,学校要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根据行业需求确定专业教学导向,努力培养专业学生独自应对并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应该严格遵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基本原则进行整改,根据旅游行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发展特点特色,结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体目标,突出“学中做”的教学宗旨,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能力与素质,以此来适应当下社会旅游也发展迅速的行业特点.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比教学更加重要,系统的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能力,而频繁的实践是为了巩固学生能力,提升自我整体反思思考度的过程.所以,在系统教学中,我们也应该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模式,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课堂演示、录像教学等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由于当下是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现代化教学技术也应该广泛应用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从多媒体技术角度出发,使多媒体技术成为现代教学质量提升的坚强后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体性开拓了道路,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面性拓宽了境界,以此来取得更好的培养效果.
3.3 以科学合理为目标的质量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的存在意义在于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监督.系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包括以下几方面:导向机制、目标机制、师资力量优化及各项保障机制.良好的培养方式还应包括反馈机制与社会参与机制等.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过程中,必须建立内部机制、外部机制共同考量综合机制.
3.3.1 优化学校外部的评价体系
学校外部的评价体系,简单来说就是社会中各行各业的评价.在评价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的质量的时候不能仅仅参考学生的课程成绩,或是只由学校、教师来做决定,而是需要社会实际用人单位的参与.学校外部的评价体系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整体评估而言有重大意义,因为学校外部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的整体素质与能力,并非学生在校内的课程成绩,也就是说,学校外部评价可以很客观地反应学生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3.3.2 建立学校内部评价体系
学校内部的评价结果的主要参考依据教学质量.也就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符合学校规定的培养计划,通过制定逻辑思维测评、形象思维测评、创造思维测评等多项指标,建立健全综合性的评价体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行,学校尤为注重创新性学生的培养.
基于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功能,有利于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课程设置无法满足职业能力培养,高职生与低学历者相比无明显优势,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无法适应旅游行业专业强,实践教育的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我们要通过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以岗位实训为中心职业能力的训练,以科学合理为目标的质量评价体系等途径,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萌.本科层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旅游学刊,2013(8):8-9.
〔2〕阉如良,郑宇飞.本科院校旅游专业办学模式对比分析与发展对策[J].旅游论坛,2014(2):80-83.
〔3〕雷金瑞.旅游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3(5).
〔4〕谢苏.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人才培养的有关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1):80-82.
Talents Training of University E-commerce Profess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ZHANG Fen, ZHANG Xianghong, YU Ning
(Maanshan Technical College, Maanshan, Anhui 243031)
Abstract The key to innovation is talent, the university is the main output of high-quality human resources positions in the State. In the e-commerce innovation and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oday's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for talent have higher requirements.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electronic commerce Universities professional training system based on social need to establish how to adapt for the country, for society and innovative talents.
Key words e-commerce profess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alent training system
0 前言
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融合形成的信息通信网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未来的经济贸易将更多地以国际互联网环境为基础进行展开(温芝龙,2009)。其中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电子商务正成为国家、企业以及个人间的主要经济贸易手段和沟通方式。面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国必须站在全球的战略高度来规划发展本国经济,而经济的发展,人才是根本保证,因此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目前中国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很多问题:电子商务作为新兴领域,其概念、理论以及应用都不成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电子商务交叉学科的特性,使得高校在人才培养是经管类还是技术类方向的定位不清晰;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脱离市场发展轨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根据以上问题,本文将从供需角度探讨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职业素质的要求以及高校培养人才方式存在的问题,通过比较国外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式,尝试建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并着重在电子商务教学环节中探讨高校应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而推动我国电子商务又好又快地发展。
1 电子商务概念及专业定位
1997年世界电子商务会议通过专家讨论给出关于电子商务的概念定义:电子商务是指对整个贸易活动实现电子化。从涵盖范围方面可以定义为:交易各方是以电子交易方式进行的商业交易而非当面交换或直接面谈;从技术方面可以定义为:电子商务是一种多技术的集合体,包括交换数据(如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获得数据(共享数据库、电子公告牌)以及自动捕获数据(条形码)等(French等,1982)。
电子商务促进了管理变革,带来了企业在组织与管理、营销、生产作业及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新理念。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能适应、创造、引领这些变化,并能够解决其出现的问题。因此电子商务专业是培养懂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刘业政,2009)。
2 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分析
2.1 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职业素质要求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以我国电子商务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为调研对象,整理的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的调查报告可知,电子商务人才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主要有市场开拓、创新能力、项目执行能力以及规划、策划能力。
从统计数据(图1)可知,电子商务企业需要的是富有创造性和实践经验的综合能力,这个要求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标准。
2.2 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发人才培养方式
高等教育是国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基地。在了解了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路径,具体分析电子商务行业人才岗位不匹配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是对我国电子商务专业发展历程的概括。我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尝试期、规范期以及发展期。尝试期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批学者对电子商务进行关注及研究,随后部分高校对学生开设选修课程或在本科高年级开设电子商务班;规范期是教育部根据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在2000年底批准设立电子商务专业,2001年批准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3所学校作为第一批高校试办电子商务专业,并在同年成立全国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专家小组,电子商务专业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期为2001年底,教育部批准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83所院所,并于2002年底新增第三批北京师范大学等58所院校(李琪等,2004)。
在把握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从专业定位、师资力量、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具体探讨中国高校目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不清、电子商务专业在建设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两大类别:以技术为主和以管理为主的电子商务办学模式。许多高校不能基于本校研究特征、当地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对电子商务进行清晰定位,将技术管理纯粹对半教授,课程设置不合理,使得学生专业知识结构混乱。
(2)师资力量不足。由于电子商务在我国是新兴专业,教授电子商务的教师大多由原来的计算机、管理学院转型过来,教师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基本通过自学、研讨会或培训,并且多数教师缺乏在相关电子商务企业工作的经历。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很难实现知识系统的有机结合和应用。
(3)实践教学投入不足。电子商务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并且通过实践应用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但是目前电子商务教育实验室设备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学课程以理论为主,这极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董瑞卿,2008)。
3 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自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针对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比较国外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情况,结合中国情境,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子商务专业自主创新能力人才培养体系。
3.1 国外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
由于美国的电子商务教育发展较早,本文以美国电子商务教育为范例进行比较分析。美国大学一般不设电子商务专业,而是将其作为独立的课程教授。根据Harlan等人(2001)对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附属商学院的77个电子商务教育项目调查可知,美国大学电子商务项目提供4类基本课程教学,分别为工商管理硕士、理学硕士、理学学士以及非学位证书教育。其中工商管理硕士项目为主体,在77个项目中有31个项目为工商管理硕士教学,占比40%;课程设置方面管理类学时高于技术类,课程内容偏向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具体见表1。
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积极鼓励教师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许多教授曾有创业经历,或担任企业的外部董事,这些实践经历使得他们对电子商务领域的发展潮流和社会需求有很好的洞察力(吴自爱,2014)。
表1 美国不同项目类型管理类和技术类课程平均学时比值
美国电子商务教学形式多样,对学生实践能力十分重视。如哈佛商学院的电子商务案例研究;麻省理工的电子商务营销课程设置了项目研究、到企业实习等环节;斯坦福大学的网络营销课程要求学生用所学电子商务知识设计服务或产品。另一方面,美国高校一般都设有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通过校企合作对电子商务领域的在线消费行为、企业定价策略等问题进行研究,学生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等。高校整体定位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呈现产学研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3.2 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虽然国外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起步较早,与国内相比较为成熟,但由于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等环境因素不同,电子商务行业的成熟度、企业管理模式等不尽相同,借鉴其创新性的培养方式的基础上,从专业定位、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三个方面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电子商务专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1)专业精准定位。专业定位决定了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方向,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基准。国务院办公厅在2005年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具体指出“高等院校要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相关学科建设,培养适合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加强电子商务理论研究”。
结合国家经济发展、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研究特色制定相适应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以培养复合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人才为目标,依据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细分人才层次。
(2)师资力量建设。从学校层面而言,学校应鼓励电子商务专业的老师去企业兼职或者做研究调查,从而获得该行业前线的经验与资料,把握行业发展动态以及企业需求;资金支持老师参加各种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交流会议、研讨班、电子商务培训班等,加强老师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理论知识构建;合理设置教师绩效考核,不应只以教授的课程数、发表的论文量为指标,同时引入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从制度上保证课程教授的质量以及学生的参与度。
从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层面而言,教师要努力通过网络、本专业顶级期刊的研究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电子商务理论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实践创造能力,与学生保持互动而非灌输式教学。
(3)课程合理设置。课程设置主要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报告(图2),中国电商企业现处于发展扩张阶段,对于工具型人才最为迫切需求,如运营、技术(IT、美工)、推广等。随着企业不断成熟,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对于高级人才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如负责电商品牌运营的综合性高级人才。
基于此,根据企业所要求的电子商务岗位人才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学生未来走向管理岗位对管理知识的需要,理论课程设置可分为五个维度,即技术、运营、综合、管理以及相关的行业知识,具体见表2。
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主要有实验室、电子商务活动实习以及电子商务竞赛三个途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首先是学校在硬件设施方面的保障,应提供完善的实验设备供师生教学使用。在电子商务软件建设过程中保障实验平台的稳定性、实验模拟的真实性,以及由于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特性,要保证实验软件的及时更新升级。
学校和教师提供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电子商务活动。具体为学生因创业而准予保留学位休学的学制改革,学生创业资金的支持,相关创业课程培训,如创业学、创业教育、创业风险规避等课程(田惠英等,2012)。另一方面,高校应与当地政府、企业建立联系,定期请行业内专家以及企业人员进行专题讲座,扩展学生的行业知识;同时依据互惠互利、双向受益原则,与企业建立实习培训项目,学生通过参与电子商务运营锻炼综合运营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自主创新思考奠定基础。
建立学生能力评价体系,对以考试制为主的学生考评体系进行改革(罗龙艳等,2012),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电子商务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中国电子商务大赛等,最大程度激发学生思维活力。
基金项目:马鞍山市2014年度软科学计划研究项目(项目编号:Rkx-2014-10);2014年安徽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团队(项目编号:2014jxtd055)
摘要:专业硕士的培养是与学位硕士培养并行的研究生培养形式。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偏重于应用和行业特色,强调实践。本文主要阐述了MIB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和我院特色,并基于葫芦岛跨境电子商务实习基地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完善我院MIB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MIB;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56-02
专业硕士的培养是学位硕士培养的有益补充。我国从1991年开始实施专业硕士教育,主要设置了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和会计硕士。国际商务专业硕士(Master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MIB)于2010年开始设置和招生,旨在应对国际全球化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国际交往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一、MIB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培养目标、方式的不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有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种,二者处于同一层次,但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各有特色,培养规格、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型学位教育主要强调科研,重在培养科研人员和高等教育工作者,偏重技术、理论和研究,学术性较强。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学徒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强调研究人才的培养和科研能力;二是教学科研型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多元化,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三是协作型培养模式,主要培养应用型研究人员和管理人才,普遍采用双导师制,学校和企业协同合作培养;四是教学式培养模式,以哈佛MBA为代表,以实际工作者为培养对象,强调案例教学,主要服务于应用管理人才岗位。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偏重于应用和行业特色。培养对象主要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国际商务专业硕士需要具备较强的外语能力、国际贸易流程的操作实践性,同时还要拥有跨国企业管理的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适应国际市场环境变化,掌握现代国际商务理论与技能,具备国际商务知识和较强的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
北京服装学院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主要表现为第三种,协作型的双导师制培养,培养目标多元化。学院主要负责教学和科研,企业负责社会实践与实习,在学校集中学习一年,在企业集中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的设计与撰写一年。在MIB的研究方向上行业特色比较明显,服装跨境电子商务方向,主要研究服装企业跨境企业对企业(B2B)和企业对消费者(B2C)的贸易方式,包括:海外网购买家的购买行为分析、跨境外贸在线营销推广、电商网站运营管理、跨境支付、物流管理等内容。专业硕士的培养强调应用和实践,因此,我院的MIB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除了在课程体系设置和双导师制上强调实践应用之外,还依托葫芦岛泳装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为研究生提供电子商务的实践与科研平台。
二、葫芦岛跨境电商泳装实习基地发展现状
中国(葫芦岛・兴城)泳装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是海关总署批准的全国首批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试点单位,也是全国第一家产业集群模式的泳装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葫芦岛是全国泳装三大生产基地之一。作为国际泳装生产基地、中国泳装名城的兴城产业集群特色明显。2015年葫芦岛年产量达2亿件(套),年销售额近2亿元,拥有泳装生产企业超过600户,从业人员达6万余人,产品远销海外美、欧、俄、东南亚、非等地区,出口贸易额达1亿美元。葫芦岛品牌产品占国内销售市场近30%,出口占海外总市场40%,注册商标近百个,一些品牌已经在意大利、法国、俄罗斯、韩国等国注册,比如“蝶姿”、“凯迪龙”、“波尼士”。中国葫芦岛兴城产业优势主要有:
1.依托电子商务平台,泳装产业集群特色鲜明。目前葫芦岛拥有从事电子商务的泳装网店4000家,年销售额达30亿元,产业迅猛发展,国际竞争优势较强。区域内的泳装企业和电商互为依托。
2.政策扶持力度大,系统和网络建设优化。为了大力支持电子商务发展,引导、鼓励葫芦u产业基地建设,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2014年跨境电子商务出口试点经海关总署获批运行;首批总署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统一版系统联网试运行。电商WMS系统、ERP系统、电子通关口岸等正在进一步完善。
3.商品快速通关的绿色通道,扩大了境外市场。葫芦岛・兴城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与海关总署对接,上线运行,销售增长迅速。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打破了原有单件商品跨境销售的传统销售方式,全面实现了单件商品跨境销售点击报关、点击结汇、点击退税,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管理方便、快捷。
“北京服装学院――葫芦岛泳装跨境电子商务校外实习基地”,于2015年依托葫芦岛泳装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彰显了我院服装产业的特色,也契合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培养的需求,旨在建立研究生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在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实践探索、科学研究、导师互聘、资源共享等方面密切配合、优势互补,建立了稳定的研究生合作培养基地,强化了研究生实践历练和研究潜能,进一步加强了学科专业、师资力量、教学实训建设和校企合作。
三、MIB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及建议
1.依托跨境电商泳装实习基地实践平善课程体系。专业硕士的培养更强调应用和实践特色,我校的国际商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在教学的一年中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强化实用性和综合性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的典型案例教学、模拟电商平台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评价标准上,转变课程考核方式,着重考察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培养过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积极与实习基地开展合作。企业走访、调研、论文撰写都应该计入考核,注重培养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在第二年的实践环节,部分学时依托葫芦岛跨境电商平台实践,部分学时结合毕业论文的选题,走访企业,真题真做,解决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问题。
2.双导师制凸显商务特色,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点的建设,加强师资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建立有产业特色的国际商务硕士培养体系,在同类专业中起到了示范作用。按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分类制订评定条件,分类评聘,大力推广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重视发挥校外导师作用。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类别特点,探索导师组制。关于双导师制中的“外导”选择上,依据不同专业学位类别特点,聘请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或企业专家及国外专家,组建专业化的教学团队。国际商务硕士的“外导”需有经济管理类的行业背景,凸显国际商务特色。加强教师培训,依托跨境电商校外实习基地,选派青年教师到跨境电子商务的相关企业或相关行业单位兼职、挂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3.加强校企合作,资源共享,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北京服装学院――葫芦岛泳装跨境电子商务校外实习基地”,促进了产学研平台建设,突出了校企合作,突出了产业特色,旨在培养实践型研究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课堂教学可以灵活多样,融入实践教学体系,走进企业,在真实的企业环境和调研中进行现场教学。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商务实务操作课程和数量分析课程的比重,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数量分析能力。
4.学位论文突出应用和纺织服装业的行业特色。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实践,以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为依托,解决纺织服装业的实际问题,凸显行业应用价值。强调真题真做,针对服装企业国际化战略、海外投资、服装品牌推广、国际市场营销、跨境电子商务、跨文化管理问题开展调研与研究。学位论文形式主要为专题研究、国际商务案例分析、国际服装市场调研报告、商业计划书、服装企业海外投资项目可行性报告、跨境电子商务运营方案等多种形式。
参考文献:
[1]林吉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