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时间:2023-09-05 16:45:49

导语: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 广州 510970)

摘 要:本文主要是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客观的叙述,表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各种关系和影响程度.并且作者认为在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还应该对学生的各种心理情绪加以了解并且对不良好的心理活动加以改善,从而促进建立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环境.

关键词 :学生;大学体育;心理健康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123-03

1 前言

“健康的心理保证健全的身体”是英国著名教育家在从事教学事业时说过的一句话.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的生活节奏都有所加快,高速运转的城市当中,我们的身体也长时间保持着高负荷的运转,要具备这样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比不可少的,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思想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因此,对在校的大学生适当的进行心理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能够及时的发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看不到的问题,并且把这些问题加以总结寻找解决办法,让在校大学生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走向社会.

2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全国各大高校的大学生的年龄段大多数是十八到二十一岁之间,这一时期正是青春期的中后期,这也是学生情绪波动最大的时期.这是一个容易受到波动的时期,也是学生的思维、情感、理念、意志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如果这段时期内,心理受到现实、情感、独立等思想情绪的交错发展,那么就会导致心理封闭,对学生的未来心理活动造成障碍.从全国的各项大学生心理数据研究报告中显示,大多数的大学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从1989年的《健康咨询报》报告结果全国十二点六万的大学生中,其中百分之二十点二三有心理问题;再到1995年的沈阳大学生心理数据报告,对全沈阳的二七所大学校园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其中百分之三十是有心理活动疾病的存在;最后是我国心理教育学者对北京地区大学生心理的调查报告,在六千名的在校大学生中就存在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的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其中百分之十六点五有心理疾病.以上的这些报告都在对我们述说着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都十分堪忧,并且这些数据并没有减少的趋势,反而是在逐年的上涨当中.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的体育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该具备心理辅导的能力和义务,在学生的心理教育方面进行引导和疏导.

3 心理健康的含义

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是每个人所追求的.人们传统的观念中,只要人的身体机能没有出现问题,那么这个人就是很健康的.但是伴随着我国医学理念的改革和发展,心理疾病慢慢走近人们的视野,人们开始重视心理健康的问题.健康在联合国国际卫生组织中的定义为“健康,不止是人的身体各项机能没有缺陷,完全健康的一个人还要具备优良的心理状态,从而使这个人有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那么心理健康的定义有是什么呢?全世界的心理学家都持有自己对心理的见解,“人心理的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可以激发人在生活中的潜能”这是英国的心理学家英格里的说法,但是日本的心理学家松田岩男则保持另一种说法.总体说来心理健康是包括生活的认知、意志的活动、情感生活和人际关系的良好性格.以上所述几点表面,心理健康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保持治理的头脑和清晰的意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是遭受到什么样的挫折都会努力去克服.

4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我国目前正是处于建立市场经济化和实现现代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时期下我国的社会情况变得越发的复杂,让人们很难看清事实的本质,所以应该让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之前就尽快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状态,合理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指导水平就显得尤为关键.在我国最新出台的教育改革指导方针中提到,全国各所高效在重抓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在全国各个大学教育流程中,心理教育作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让在校大学生具备自爱、自率、自尊等良好品格,让学生的适应能力快速的提高,从而尽快适应这个残酷的社会.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得到加强是新形式下最主要的教育建设任务,教育工作应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把学生的心理状况放在第一位,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要不择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从大学校园走入社会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严谨的专业素质、合格的文化修养和身体素质,而且还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加大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是这个社会建设的需求,是大学为国家提供全面型人才的重要工作.健康的心理状态对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良好性格的培养和政治思想素质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当中体育教育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伴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改革,大学校园的体育教学方式也得到了改变,当改革后的体育教学得到运用时,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塑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以后的体育改革当中还应该对这几点进行完善和优化,从而到达更高的目标,这是大学体育教育工作的期望,也是作者以后前进的目标.

5 大学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5.1 不良情绪得到改善

体育活动中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标志是大脑的情绪活动,也是反映自身在体育活动中是否得到满足,这是一种人自身需求的表现.一个人要进行有效快速的工作,是必须要保持健康和稳定的心理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当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育活动时,能最大化的给心理带来愉快和满足的感受,全面降低不良情绪的发展,起到安定情绪的功能,消除简单的心理障碍,对一些心理疾病也有减缓和治愈的作用,例如,抑郁症,改善压抑的心理环境,让人全身心得到释放.著名的心理学家伯格在1993年的心理研究中表明,有着不良情绪的人在经过了中等强度锻炼二十至三十分钟之后,心中的不良情绪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泄,所以说从这点看来,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使自身不良的情绪得到发泄,从而达到消除紧张、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的目的,让自身的心理得到平衡.

5.2 智力的提高

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和掌握体育动作要点时,必须是要有智力水平的保障,在进行体育学习时和其他的课堂学科一样,都是要让学生使用大脑的记忆思维和直觉感知来进行学习的,不同的动作要领和不同的体育项目在学生学习时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大脑将会获得大量的氧气,是自身的脑力能够快速恢复.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反应力、思维力,是要经过科学的体育教育和合理的体育锻炼才能达成的,学生各项指标的提高也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课堂学习中吸收知识的能力更加强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因素相差很小,但是人与人之间的非智力因素则是相差巨大,并且具有无限的潜力,体育教学的过程是融合了知识、能力、身体、情感等多方面的教学方式,要使学生的情绪得到稳定、性格变的开朗、疲劳度下降,那么不妨来一次体育锻炼.最后在看到非智力因素,这些因素都是不固定的,但是这些因素可以对人起到促进、强化、引导等作用.

5.3 协调人际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其实我们从生活中就可以发现,那些人际关系好的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总是无比愉快、精神充实,对周边的发生的事情都很关注,在学习方面对于知识可以很好的吸收并且消化;反之看来,那些人际关系不是很好的学生,不管是学生还是生活总是郁郁寡欢、无精打采,对于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提不上兴趣,久而久之的就会患上心理上的各种疾病.然而体育活动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切,不同于其他的学科,体育在进行活动时,总是处于一种社会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不断的在发生着联系和交际,久而久之学生就可以克服孤僻胆小的性格,忘记生活中的不顺和伤痛,使得学生的人际关系得到协调,扩大自己人际范围,从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通过心理学研究报告看到,其实性格内向的人比性格外向的更需要社会环境,这种需求通过集体的形式表现的更为强烈,性格内向的人可以过集体活动得到满足.从心理学的研究报告中看到,其体育活动的基本目的就是使人们的之间的距离变近,让人们心中的孤独感得到解决,更加是培养人们在社会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4 行为适度

行为协调、反应适当是具备健康心理的人所独有的活动特征.行为协调是表示人的行为长期的统一,没有反复无常的情况;同时也是表示在特定条件下人的行为模式与平常保持一致.反应适当是指人的大脑的反应即没有非常的敏捷也没有非常的迟钝,外部对人刺激与人的反应时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关系.体育活动的开展大多数都是在体育规则的制约下进行的,其中体育规则中是具有“公正、公平、公开”的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很好的诠释了体育运动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每一名学生进行的约束,使得个学生的行为规范符合体育运动规则,因此,在体育活动中可以很好的规范学生的活动方式,进而达到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5.5 健全学生的人格

人格包含着人在生活中的一切心理特征,而健全的的人格就是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就是自身人格的健全,所谓的自身人格的健全,是指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是统一进行的人格,不同的大学环境人格的健全也是不同的,其中以下几点是比较有特点的人格健全形式:

(1)自身人格结构中没有出现太大的偏差的不足.

(2)在生活学习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严于利己、包容他人、明晓事理.

(3)应该在自己的人生核心观中添加积极进取的思想,并且以这种思想观念来支配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方法.

(4)要具备相对于比较统一的心理活动特征.当一个大学生没有理由的怀疑同学在讽刺他,并且同学的任何解释都没有用,他总是保持自己的意见,那么这个学生就让自己的人格变得偏执,这也是一种心理疾病的表现.

5.6 心理疾病的治疗

在体育活动中治疗心理疾病的体育锻炼主要有两种,第一种,就是慢跑,其第二种活动就是球类运动.经过大量的医学临床报告显示,其通过以上两种锻炼的单一心理疾病患者,各方面的心理疾病都有所好转,负面的情绪得到控制和降低,自尊感得到上升,身体的各项机能也得以加强.但是混合心理疾病患者经过以上两种锻炼心理环境并没有得到好转,通过众多的医学资料看来,混合心理疾病患者经过有氧运动和不是很强烈的运动,有轻微的减轻和中度的减轻心理疾病问题.

6 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在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时开展心理教育,是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锻炼内心,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坚强和理性.其体育活动中的各项对抗不止是身体体能上的对抗,其实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博弈,永不服输、冷静分析、坚毅顽强等一些积极向上的精神都是很好的诠释了体育运动的整体教育模式.如果我们在设计体育活动时是有计划和有规律的,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具有强壮的身体还会有坚强的内心,让体育活动在心理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

7 结束语

经过全文的叙述,体育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是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的,是大学当中的任何教学模式都无法替代的.在大学教育管理方面,应该大肆弘扬“健康心理,体育你我”的口号,吸引在校的每一个大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来,使得心理教育的覆盖面更加的全面.我们的体育教学的老师应该在学校的组织下,定期对心理教育加以学习,了解常见的心理疾病,对心理学要有初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冰.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24(4).

(2)郤文忠.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1,19(1).

(3)张世兵,乔仁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9).

(4)卢碧.浅析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体育教学[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4).

(5)付安全.体育教学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9).

(6)陈华伟.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J].总裁,2013(9).

(7)隋红.试析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J].山东体育科技,2010,24(4).

(8)汪红.论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7(3).

第2篇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大学生作为承载家庭、社会和学校热切期望的群体,具有个性张扬、自尊心强、自我要求高、成才欲望强的特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群体已成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从这个角度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既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第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走向成熟的阶段。大量调查表明,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样才能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第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人才素质包括心理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道德素质四方面,其中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不仅直接影响着人才素质的质量,而且还直接关系着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但难以圆满的完成学业,更无力承担参与国际竞争和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因此,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思想上重视不够,目标认识模糊。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引导学生智力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发展的教育活动,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部分高校领导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模和力度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为应付检查部分高校“三不一要”(不给人员、不给经费、不给场地,工作还要做好),分工不明确,管理不到位,没有专业人员,也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从性质上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为消极性目标和积极性目标,其中积极性目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但在工作中,部分高校偏离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目标,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功能。第二,专业化程度较低,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提出要求,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和专业化程度偏低的现象依然是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大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整体数量不足,有的高校甚至没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偏低,缺乏相对系统的、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微观性、超前性教育研究滞后于实际需要,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第三,教育内容存在片面性,教育方法不规范。当前,部分高校在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存在课程化和医学化的倾向,在教学内容上仅限于一般理论知识的传授,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文化课程和心理健康治疗;有的则简单的开一些讲座或现场心理咨询活动,既无法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也无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这种简单化和形式化的教育活动不仅没有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还造成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抵触心态。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第3篇

关键词 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赵鲜梅(1985—),女,南昌航空大学学院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江西南昌 330063

“国防生是根据部队建设需要,由普通高校从参加国家统一招生考试录取或保送入学,毕业后到军队工作的学生”。国防生作为国家未来新型军事人才的后备力量,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坚定的政治信念、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过硬的军事技术。众所周知,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及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等。而我们日常所涉及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适应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教育活动。

一、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首先,国防生同其他大学生一样,有来自社会、家庭、自我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心理状态各不相同。而国防生的要求却和其他大学生不同,一是要有很强的自觉性,二是要有很好自制力,三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带来了心理压力。其次,高校国防生毕业后就进入纪律严明的军营生活,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促使他们更好的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积极地参加军政训练,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出贡献。而心理素质不佳,会使他们对学习、生活、训练等产生消极状况。再次,大多国防生都是所谓的“90后”,内心渴望独立,个性张扬,但又怕和陌生人打交道,生活上具有依赖性,处理问题略现稚嫩,做事情大胆但又欠考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承受能力较差等等,这些都是他们的通病。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匮乏,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国防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发展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所以,开展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与时代进步

同志站在时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多次强调,“要加大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军事人才的力度,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由于高校国防生正处在身心发展不成熟的阶段,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他们面临学习困惑、人际交往的困惑、环境不适应等情况,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对高校国防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成了社会文明、时代进步的双重需求。

要使高校国防生保持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适应时展,就必须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使他们能以健康的、良好的心态去生活、去学习,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培养高校国防生积极、乐观、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发掘更大的潜能和更大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文明与时代进步。

二、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高校是高校国防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国防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国防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相继颁布,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加强。2005年1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2011年2月,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明确和细化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5月份又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再次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大多数依托培养高校也逐步意识到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对此开展了许多工作。但是在现实中,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在理论上,重视国防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影响这些未来的军事人才的成长、成才。但在实际行动上,对国防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却很少,使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机构设置、编制、硬件设施等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主要突出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行动结合上不够,理论研究对实践行动的指导作用还没有充分的发挥。甚至有的高校把国防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口头上、文件里,而没有真正落实到经费保障、设施配套、专业队伍建设等具体领域,使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形式而缺乏显著成效。

(二)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目前,国内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尚未成熟,其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不足之处,引发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

1.缺乏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与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导致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无法可依,无据可查。

2.对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即国内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未能充分认识到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至于参与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不高,责任感不强。

3.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资金紧缺。充足的资金是师资队伍高效有序建设的基础,因当前我国针对于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未设有专项经费,且对其经费投入较少,导致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资金紧缺,其建设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三)教育形式单一化

1.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相对单一。在我国,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要就是开展心理咨询,而心理咨询基本特点都是被动等待型,缺乏主动性。当国防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向同学或者朋友倾诉,还会选择自我面对及解决问题,缺少心理咨询的主动性。所以,单一被动的心理咨询模式根本很难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质需要。

2.高校各部门之间以及各依托培养高校之间对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沟通与交流。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项单一的工作,而是一个较系统的工作,是需要学校各部门之间和依托培养高校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参与的。“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单打独斗,只是交给较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人员,缺乏院系与专业人员的沟通,更缺乏院系之间的信息交流与衔接。”我国的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处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需要学校各部门之间以及各依托培养高校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才能不断的完善。

(四)理论及方法本土化研究不足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高校心理咨询理论研究人力、财力及物力资源投入,虽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但存有不足,其主要体现在盗版现象突出,本土化研究力度不强。与国内高校心理咨询理论研究相比,国外发达国家心理咨询理论研究相对成熟与完善,但基于国内外之间存在着社会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这就要求我国有针对性的借鉴和汲取国外先进的心理咨询理论研究,并将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教育发展实际状况予以运用。

实际上,心理咨询理论方法并非一成不变,其通常随着基本国情、教育现状及时代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由此以来,使得我国在汲取和运用国外心理咨询理论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层面看,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发展较缓慢,各专家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认识不深入,再加上多数专家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研究经验薄弱,导致无法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发展趋势,这样在开展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时难以有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以至于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达到预期良好目标。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学界,尚未构建起完善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多数教师不能够正确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待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模式操作不规范,大大弱化了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职能。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高校要重视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认识。转变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国防生进行咨询的片面理解,真正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观念,大力宣传心理健康常识,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国防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联系起来,制定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案,把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高校可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积极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①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工作,重视心理咨询教师的培养,把促进高校国防生的思想进步与他们的心理健康结合起来,深入了解高校国防生的思想情况和心理问题。②定时开展心理教育课程,把心理学知识融入到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计划中,正确辅导国防生了解心理常识知识和指导他们如何调适自己的心理。③请专家进行现场咨询,为他们提供心理服务和诊治,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更好地适应现在的环境。

3.加大投资力度和政策支持。学校要在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加大投资力度,把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经费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之中;提供和改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设施条件,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办公室、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心理诊疗仪等。

4.要建立科学的系统防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学校各部门之间要经常沟通,加强联系,互通情况,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高校国防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针对性地建立起严密的防范监控机制。

(二)加强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老师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和改进:

1.要增加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数量。使每个任课教师都能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各大高校要注重对学校全体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使心理咨询和辅导不断强大,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辅导员的负担。

2.培养兼职心理辅导人员。根据国防生心理的特点和心理科学的特殊性要求,心理辅导兼职教师在专业方面需接受系统专业训练,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科学知识,能对不同心态的国防生进行心理鉴定,并学会心理行为的矫正技术。首先,心理辅导教师在个人修养方面,要热爱学生,愿为学生服务,有责任心,有一定的教育经验。其次,心理辅导教师在心理品质方面,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流畅的语言表达力,还要有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等。

3.培养朋辈心理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员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给人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具有专业心理咨询知识的同龄人。在当前高校心理辅导人员缺乏、国防生心理辅导要求增大的情况下,挑选那些具有热情、工作认真负责、耐心、头脑清晰理智、宽容大方的同龄学生,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的培训,更好的为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三)丰富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实施途径

对高校国防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国防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促进国防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而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目标不是国防生自发实现的,不会随着国防生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自动实现,需要通过教育者的努力才能达到。

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但是仅仅只是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1.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如:心理知识讲座,组织心理沙龙、“心灵鸡汤”校园栏目等,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国防生的意志力,缓解其心理压力。

2.选择那些与学生实际紧密相关、喜闻乐见的事例或者案件、影片等,要将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各种有趣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使国防生能够从中获取心理健康知识,促进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

3.通过建立专业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来解决高校国防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加强大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令其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内化为自身人格素质修养。

(四)建立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坚持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开展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防止唯心主义、消除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干扰,确保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确开展。在借鉴国外高校对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的同时,必须在的科学理论指导下,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掌握国防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心理学的知识帮助国防生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问题,使他们能看清问题的主流和本质,树立信心,从根本上解除心理困惑。

2.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心理是思想的基础,思想的发展变化要受心理的影响和制约,而心理活动的变化又受思想的支配。”二者相互渗透。①心理健康教育逐渐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②思想政治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促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理论形式进行教导学生的过程,一般习惯以制度和榜样去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具有巨大的优势,是我国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角色和力量。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相结合,才是更好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在军事现代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加强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也是国防生自身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在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大力宣传,强化高校国防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的这句话充分说明国防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因此,针对当前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要加以重视,正确培养其心理素质,为培养优秀的军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月胜.高校国防生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调查分析对策研究M.北京:出版社,2010.

2.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

第4篇

>> 朋辈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探讨 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的探索 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 浅谈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朋辈心理辅导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团体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公共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班级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感恩”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收获及反思 团体心理训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 朋辈心理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朋辈心理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新应用 浅析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朋辈心理辅导在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自我认知团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论《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陈伟.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10.

[3]郭淑英,杜天骄.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EB/OL].http:///ky_info.asp?id=8.

[4]祝秀得,陈庆.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完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

第5篇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探索 基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研究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途径研究 近年来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 浅谈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研究 航海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框架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心理资本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立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析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07].http://.cn.

[3]张颖,赵红革,孙旭春.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对策[J].心理健康教育,2007(10):67-68.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引言

高校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劣直接关系到民族兴衰、国家强弱。大学生作为社会各项事业的未来接班人,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习、生活、恋爱、就业、交往等诸多问题,他们渴望成长、成才,希望及早实现人生价值,而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才的基础,也是社会建设的需要和时展的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育基地,要培育高素质和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本文基于大学生日常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据平时工作中的深入观察,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时展的迫切要求

21世纪是科技蓬勃发展时代,知识猛烈增长时代,这一切终归是靠人才推动的,这也是一个人才培育和人才需求性迫切的时代,中国建设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和谐社会都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大学作为社会人才培育的摇篮,担负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并且作为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是否能够适应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能否真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关系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未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是保持体格、心理、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心理素质培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性课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竞争不断加剧,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由此而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也越来越多,对人们身心健康造成的威胁和危害也越来越大。

事实证明,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注重加强对人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对国家而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复兴中华民族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心理素质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国际上,我们正面临着世界经济竞争、政治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在国内,社会环境急剧变化,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要在这样一个严峻而紧迫的局势下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后盾、作保证,方能适应变化、克服阻力、承受压力,方能执着追求、锐意进取。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人才素质培养,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将越来越高。除了具有精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具有严于律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精神: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及与不同人协同工作的能力;具有积极适应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乐观对待人生、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精神的心理素质。只有优化人的心理素质,个体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才会拥有更高的起点、更大的潜能。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参与国际竞争和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大学生追求梦想,渴望实现自己,证明自己,心理素质教育是他们提高自我修养,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和必修功课。他们具有观念与行为分离、稳定性与波动织、成熟性与不适应共存、人际交往与交往障碍同在等四个明显心理特征,影响其心理发展。高校要培养高素质人才,能够使他们关注世界、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关注百姓,首先必须是他们能够关注自身的发展状况,只有先关注自身各方面的发展,培养自己完善而独立的人格,才能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重任。心理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巨大作用,唯有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的大学生,才能将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统一起来,从而追求和实现美好的人生。大学阶段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大学阶段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个人自我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大学生重视个人全面、健康而均衡的发展,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大学生所承担的和将要承担的学习任务和社会责任较为繁重而复杂,社会对大学生的期待也更为殷切,要求更为全面和严格;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向成年期的转变过程,这一发展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活将经历个体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重要历程,这时的大学生不但具有一般青年心理不成熟的特点,而且他们还要面对专业知识储备、智力潜能开发、个性品质优化、思想道德修养、就职择业准备、交友恋爱等人生课题,他们常常由于对自身估计过高、家庭与社会期望过大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品德素质、思想素质、智能素质乃至身体素质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育部早在2009年就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美国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在调查了美国诸多成功人士之后提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在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在于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1]。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适应时展的优秀人才的重任,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历程。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高度重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它注重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课题,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帮助学生摆脱心理上的困扰,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患等方面施展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它给予大学生的指导和支撑是其他教育形式和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只有具备积极乐观、健康向上心理素质的人,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时代。只有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促使身心和谐统一,才能谋求适应社会发展所应具备的更大潜力和空间。

(四)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诸多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室友案、药家鑫撞人后捅死伤者案件、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2013年4月硕士研究生黄洋被投毒死亡事件,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退学、杀人、自残的社会现象不断增多。据报道,仅2010年上半年就有54名大学生因各类原因而自杀身亡[3]。《中国青年报》的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大学生出现焦虑症状,12%的大学生存在敌对情绪。近年来研究也表明,大学生中有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疾病的频发率高达30%左右,并明显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形势严峻,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五)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他学科教学教育的基础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在学校开设一门课,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优化整个教育过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辅导员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学生会等活动工作中。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感情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感情生活。新课程的理念最重要的有几点:一是创设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绪,使学生喜欢上学习;二是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特别是班级的“后进生”,应该给他们机会在课堂上展示,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三是与学生有良好的互动,善于观察学生,引导学生。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良好的师生之情,对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也是重要的保证。

三、结束语

综合上述,我们应该强化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充分意识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且意义重大的。在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上我们应该更积极主动,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1]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唐柏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新模式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

1.1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

当代高校讲究德育为先,而后育人,追求学生个体知识、素质两者高度结合。大学生多处于二十岁左右的年龄,虽然价值观大多已经成型,但是仍然会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依旧是人生观的重要养成时期,培养能力、人格、知识、道德四者合一的当代学生也是当代高校的教育理念之一。在大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优化培养学生的三观是当代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之一,培养身心健康的优秀大学生不但能够帮助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能够帮助学校树立良好的形象,并且深度体现了现代大学教育的优越性。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现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当代高校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之一。思想变革引起社会变革,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同样适用,学生的思想变革很有可能会引起学生个体的奋发图强或者日渐颓废,当代学生的生理活动、行为活动必须以一定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本人很难适应多样化的大学生活以及钻研度加深的大学学业知识,因此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学生掌握大学相关学术知识的基础之一,由此可见对于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2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现代社会不断产生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便是许多人在价值观形成初期遭受了重大变故或者遭遇强烈刺激,形成了偏激的价值取向。与之相关,大学生在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只有具备了正确的心理价值观念,才能对于现实拥有一个客观、合理的评价,才能拥有更加强大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个体来说,高校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心理价值取向,可以帮助其更好适应现代社会,减少与他人、社会的矛盾,而与此相对,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的年龄阶段,他们拥有强烈的个体意识,崇尚个人合法权利的保护,这既是大学生闪光的一面,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大学生非常强的叛逆心理,导致其偏激的情绪活动以及冲动的性格特点。因此,对于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满足大学生个体身心结合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能够满足大学生与社会之间和谐发展,使得大学生更加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加强对自我认知的训练,对自身有一个客观合理的判断,帮助大学生进行合理的人生道路的规划,以帮助学生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

1.3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今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并没有形成具体明确的规划,也就是说,许多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迷茫之际,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是模糊的。与此相应,现代经济社会出现大量失业现象,分为两种情况失业:一则是大量工作无人做;二则是很多人无工作可做,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便是多数人并未对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评判。大量的失业又容易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比如财产纠纷、生活问题甚至犯罪。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其在提升心理素质的同时,促进自我认知的形成,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以后的创业、就业形成正确的认识,减少失业的同时减少了社会问题的发生,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社会经济发展又会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两者形成良性循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2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模式单一

基于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当今多数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开办相关讲座,并且强制学生去听此类讲座,心理教育模式过于单一,并未普及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或是寄托于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学生自行组织的心理社团活动,并未有专业的人员或者课程对学生展开相关教育。多数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教学割裂开来,导致学生单方面学习心理知识或者单方面学习学术知识的局面,形成了常见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孤立形式,学校并没有将心理教育纳入大学生日常教育之中,并未对其进行相关的全局规划,导致学生教育仅有形式而未达到实质效果。

2.2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封闭

大多数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时,仅仅将心理教育理解为学校教育,而未注意到学生终究是要走向社会的,忽略了学校心理教育与社会教育接轨的重要性,导致许多学生空学诸多心理理论,但是实际心理承受能力偏低的现状。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以课堂或者讲座的形式开展,并没有注意到学生日常生活才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重要的课堂,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学生在知识上高谈阔论,而在实际处理中手忙脚乱。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注意到学生班级人际关系以及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因而导致学生对于周围人际关系的漠视,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事倍功半。

2.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

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来说,新的模式耗费精力多,学校支出大,耗费资源远远多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因此,多数学校挂羊头卖狗肉,表面上实行了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本质上还是处于老旧的模式之下,依旧存在封闭化的教育模式、单一化的教育途径等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多数高校拥有心理健康普查以及学生个人的心理档案,为学生开展相应心理课堂以及心理讲座,最后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开设心理辅导咨询,但是实际上,这种教育模式依旧是传统的事后处理和事后控制而非现代心理教育理念所推行的事先预防。因此,多数学校看似实行了现代化的心理教育课堂,但是实际上并未改变,并且这一形式化的心理教育模式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便是缺乏科学的理论作为行动指导。

2.4教育内容枯燥,学生参与度低

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乃至到了大学,目前国内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大多数时候处于被动参与教学活动,失去了对于所学习内容的积极性和热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亦是如此,学校强制开展讲座活动,学生被迫参与讲座而内心则对学校的相关活动进行抗拒。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陈旧,讲授知识枯燥无味,学生不愿学,也导致讲师失去了教学兴趣,因此讲师愈发不愿教授,学生不愿学习,形成恶性循环。

3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以及相关途径

3.1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坚持的原则

3.1.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日常实际生活相结合,高校只有将心理健康教学理论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才能探索出适应本校学生的教育模式,也才能适应学生的个人情况,从而在不断的结合中形成独具自身特色的新教育模式。高校在开展相关课程时,应该注意学生的社会实践参与程度,相关教育工作人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或者结合相关社会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掌握能力。

3.1.2以学生为主的原则

鉴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校必须改变当前的教育方式,追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工作从学生出发,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学习积极性。

3.1.3个体化原则

不同学生所经历的人生阶段不同,其人生经验以及知识系统结构也不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应该在普遍开展工作的基础上,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点,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差异化教育。学校在对每个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充分考虑教育时机、教育地点、教育方法,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公平的心理健康教育。

3.1.4阶段化原则

学生在进入大学的不同阶段时的心理活动是不同的,比如刚入学校的大一新生充满好奇,大三学长相对迷茫,大四毕业生具有模糊但基本正确的人生规划。因此,学校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3.2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3.2.1创造适合心理教育环境的环境

磨刀不误砍柴工,要进行新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创造新的适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学习的环境。校园环境是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主要阵地,环境创造要注意符合学生整体的价值取向以及学生综合意见。

3.2.2加强相关人员培育

学校应该打造一支强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顺利实施。学校可以通过与社会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合作,提升自身心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提升学校整体的师资力量。

3.2.3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学校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新模式情况下的心理健康教学,采取网络教学的模式,做到学习内容普及学生整体。教师可以开展网络课堂演讲或者以微信公众号为传播途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进行创新。

第8篇

论文摘要: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新闻会上说:“素质教育当中要提高多方面的素质,一个是思想道德素质,一个是科学素质,一个是人文素质,一个是身体心理素质。我们把心理素质提高到很高的位置上。我们希望孩子们都是身心健康的孩子,这是我们的基础。”然而,当前我国许多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相当普遍,有的甚至十分严重,若不及时削除这些心理问题,对未成年人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做好未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什么是健康?健康,不但是身体无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内涵应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因此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然而,当前我国许多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相当普遍,有的甚至十分严重,若不及时削除这些心理问题,对未成年人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做好未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新闻会上说:“素质教育当中要提高多方面的素质,一个是思想道德素质,一个是科学素质,一个是人文素质,一个是身体心理素质。我们把心理素质提高到很高的位置上。我们希望孩子们都是身心健康的孩子,这是我们的基础。”

看看我们身边的例子,有媒体报道,杭州9岁男孩张毅,是个学习优秀的小学三年级三好学生,还担任班长、少先队中队长职务,在家里却因为想要姐姐手中的两块糖果,没有得到而上吊自杀。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更是给我们触目惊心的警示。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未成年人大多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还存在部分未成年人在情绪、行为、自信心、人际关系、性观念、性格等方面还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影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因素颇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及社会环境因素。建议在遵循未成年人心理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构建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二、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视,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家庭教育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忽视

很多家长都很关注孩子的成长与学习,往往不重视甚至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为只要给孩子良好的物质生活,并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是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了。即使有些家长认识到了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往往苦于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对孩子心理特点不了解,无从下手甚至越关注越乱,引起孩子的反感与抵触。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学校纷纷响应号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然而专业师资力量的匮乏、经验不足以及没有成熟的模式可学习等诸多因素也困扰着学校,虽然目前已有不少学校开始着手培养相关教师,但在短时间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薄弱环节。

3.社会原因

当今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尽管我们的和谐社会正羽翼渐丰,但仍存在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自我中心意识、拜金主义、盲目攀比,以及一些不适宜未成年人的影视、书刊及网络使孩子们迷失了方向。一些腐败现象甚至造成未成年人丑恶不分、是非不明,缺乏正确的处事原则。

三、积极探索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我们要积极吸取国外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但是也要根据国情的不同采取必要的取舍。任何一件工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需要不断探索和积累检验,不能急于求成。重要的就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模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同时用社会的影响力来促进家庭心理教育的进步,使未成年人真正拥有一个有利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 不足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058-01

独立学院是由社会力量携手普通高校共同举办的民营性质的本科高等教育机构。目前,我国已有独立学院三百多所,承担了全国30%左右的本科生培养任务,是我国大学生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独立学院学生在就业上相较其他本科生的些许劣势,其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逐年提升,如何准确定位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现状,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其健康茁壮成长,已成为我国独立学院所有教职人员面临的难题。

一 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现有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规范性与科学性

我国独立学院成立的时间都相对较晚,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亦相对滞后,加之学校师生在思想上认识不足以及资金有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相关制度建设还是方法途径等的探索,都存在着不规范、不科学的地方,如学生心理档案的建设进度缓慢,缺乏专业性的教师队伍等。这些因素不仅严重影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而且更不利于学生心理疾病的及时有效发现。

2.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全面性与预防性

实际上我国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仅局限于心理咨询,未能开展有效地面向学生生活与工作各方面的发展性教育,很多学校更是盲目地认为没有事情发生就是没有问题,仅仅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在问题学生身上,而普通学生在对心理健康的咨询上又存在认识误区,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问题,不愿主动进行心理咨询,从而造成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仅仅只能在问题发生后设法解决问题而无法做到问题的有效预防。

3.缺乏专业的教职人员

虽然我国绝大多数的独立学院都在校内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但相关的教职工却并非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员,而多由受过简单相关培训的教职人员兼任。这使得其专业水平极为有限,往往只能根据自身教学、生活经验予以指导,在咨询中常常捉襟见肘,难以对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和纠正。在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亦开展得十分有限,使得心理咨询效果大打折扣。

二 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制定科学、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措施

首先,独立院校应为学生设立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将其列为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为学生习得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必要条件,帮助其真正认识自身的不足,防患于未然,使其真正健康成长。其次,学校还应积极设立各类社团,通过相关社团活动,帮助学生消除对心理学的误解,使其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再次,学校还应借助专业的心理测试,帮助学生创建相关的心理档案,对其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提早的发现与预防,并进行重要性的等级划分,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

2.研究多角度、全方面的推广措施

首先,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学校的各项日常工作和各项教学活动中。运用多角度、全方面的推广手段,充分挖掘学校各个活动中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素,让心理健康教育无处不在。其次,鉴于心理健康问题出现根源不局限在校园内,学校应同社会、家长等联手,构建覆盖学生生活所有方面的心理健康辅导网络,做到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全方位观测,确保及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做到根源的准确查找,从而共同努力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3.促进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专业教师队伍的完善

鉴于大学生心智的越发成熟,其有着较强的主观意识,所以对其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需要极高专业水准的工作。独立学院应改变传统的学生日常心理辅导由辅导员教师负责的现状,聘请专业的心理学教师,牵头组建专业的学生心理咨询室,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此外,学校还应针对现有非专业教师开展心理学培训,提升其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主动参与到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中,为更好地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支撑。

三 结束语

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教育工作,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职人员,我们应全面考虑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科学的知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向进行掌控,确保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心理发展,实现自身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使自己真正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徐美玲.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2]徐永扬.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考试周刊,2012(47):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