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机电一体化知识

时间:2023-09-05 16:45:49

导语:在机电一体化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机电一体化知识

第1篇

一、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为适应机电技术的迅猛发展,各高职院校纷纷对机电专业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这种改革是在原有机电专业教学框架下完成的,即专科层次的教育只是将本科层次教育的专业课减少一些,并降低部分课程的难度,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践表明,现有机电专业教学模式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失衡

实训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实训学时分散在各门课程之中,数量较少,在课程的成绩考核中所占的比例极小,且不少实训缺乏合理、完善的考核办法,期末以理论考试为主,导致学生对实训课很不重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依然普遍存在。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伴随着机电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理论教学中已及时增加了这些新的内容,而实训教学却严重滞后,实训内容长期不变,内容上以理论验证为主要目的。有的则采用了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实训的方式,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不明显

实训教学缺乏相对的独立性与整体优化。专业实验的工程特征不明显,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特色不明显,特别是机械和电气不能有机统一起来。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一)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

通过学习体会的方式获得知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其基本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工作过程引导学习活动,侧重于职业能力的培养,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选择和序化学习内容,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理论实践一体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完成各种项目任务。

教师和管理者要树立新的观念:把课程从教师讲解为主,变成由教师积极引导和创造学习的环境条件为主;把学生由被动听变成主动积极参与操作,主动积极参与新知识的探索;教师可以少讲理论知识,但要带学生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索到了知识,真正提高了能力,这就是好课。故而对老师也有了新的要求:既要能讲又要会做。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学一体化”模式。

1.认识导向教学法。过去往往采用先实习后教学的教学方法,效果不尽如人意。现在我们先带学生到相关企业做短期的认识实习,由于高职生大多不是源自企业,感性认识会对其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接着的课堂讲授主要在设有实训设备的教室进行,面对实物现场教学,加上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

2.专业项目教学法。课程具体授课内容和训练项目都来自企业实际。比如机电专业船舶电气方向,可采用电动液压起货机控制系统、电站并车解列等案例,先让学生经过思考,收集资料信息,并独立进行复杂回路的分析,同时在实训台上进行元器件的选取、回路的搭建、调试运行、故障分析等,学生通过收集信息、方案实施、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等环节,为今后独立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顶岗实习教学法。到与机电专业相关的的企业,在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学生参与实际产品的安装调试,在实习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提早了解企业生产实际,树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管理意识,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技术水平。

(二)以职业技能鉴定为手段,改进传统考评方式

高职机电专业教育是把具备高中文化水平的学生。培养成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在对学生学习课程的成绩进行评定时,应避免以往一卷评终身的评分方式。分别从动手能力、知识目标、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四个方面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以重视个性为指导原则,从重结果评价转向重过程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实践环节突出四个特性:基础实践教学环节的普及性、专业基础实训的严格性、专业实训的必备性及毕业实习环节的针对性。加快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专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本着“先求合作、后求发展”原则,建立稳固校外顶岗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课程实训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数控机床操作等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改革毕业设计原有的限于纸面的图纸设计、毕业论文的形式,将毕业环节变为毕业实践、毕业设计和毕业制作,使其内容多样化、形式多样化、过程多样化,逐步转为对职业技能培训更有促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或控制器的实体制造与制作。

突出实践性课程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和院校的培养优势,扬长避短,明确校企分工合作双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共同制定培训大纲、计划和培训课程。学生在校内进行理论教学和基础技能训练,在企业进行岗位综合能力培训和实践,学校对教学质量进行过程监控,企业对人才质量进行目标评价;双方实现设备设施技术信息与人才资源的共享,学校的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咨询和智力支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担任兼职教师或指导学生实训。

第2篇

高职院校中广泛运用的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学徒制,这主要是借鉴外国的一种比较先进、新颖的教学培养方法。关于学徒制是否能真正有效地适用于我国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是一个值得探索研究的问题。所有的教学模式不能生搬硬套国外的,要根据实际国情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1]。

一、学徒制的主要含义和内容

(一)含义

学徒制指的是在相关专业人员的带领下,在实际中展开真实的拓展实践活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观察和学习,自己将所学知识结合实情运用到工作中去,达到掌握课本内容和工作技巧的目的。学生在实践中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同时又具有了实际工作经验,在毕业以后便可直接进企业上线工作。因为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术性不高,实际应用性高,就业中讲求的就是操作经验,因此这种学徒制是高职技术专业人才教学培养的有效管理模式。

(二)内容

高职院校的教育重点是实现学生的“学”与“术”双向发展和综合运用,学生同时也具有了双重身份。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文化、技术和知识同步传承手段。在这种学徒制中,学徒将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企业实际运作中,相当于是将学习场所搬到了公司,将学习内容进行了深化和拓展。从学习层面来说,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并且能够从实际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总结出自己的经验和技巧,形成自我认知和成长,完善了学习过程、升华了学习结果;从就业层面来说,一般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进行高校招生时,企业会直接参加面试,对于考察合格的学生会直接签订就业协议,作为企业预备人才,学徒同时享有佣工待遇,这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机会和保障[2]。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徒制的实施

(一)实施过程

学徒制的核心内容是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相互交替、相互联系,实现人才培养中工学交替并且以企业为主。学徒制第一学年,还是以学校教学为主,学生主要在学校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巩固专业基础。学期末,学生需要完成一个短期的实习培训,一般是在企业内部进行,有相关技术人员和专家到场指导,训练学生的基本技术技能,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主要岗位和日常工作,为今后学生就业快速适应公司环境打下一个基础。第二学年,学生基本上已经完成学校全部的理论课程,可以根据企业的岗位空缺和岗位需求,自主选择岗位进行为期约两个月的技能培训。接下来第三学年,是学生正式进入企业实习,学生和企业需要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好要进入的岗位。此时学生正式转变为学徒身份,在技术师傅和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完成岗位实训。

(二)实施原则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基于现代创新教育基础,根据企业实际的岗位需求和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而制定、实施的。在实施学徒制的过程中,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规范引导、讲求实用,在专业教育中需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行系统性的课程改革,培养活动要以企业岗位需求、工作任务和人才定位为主要参考方向,从专业的社会化发展前景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考虑。专业课程教育的开发要时刻以学生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设计要从实际岗位需求出发,做好产业和岗位的连接,根据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学和实践[3]。

实施学徒制主要包括两大领域的学习安排,学校学习和企业学习,要将学科专业知识融入到企业技能培训中去,构建实用型、创新型课程教学体系。关于课程设置上要符合专业要求,处理好必修课、选修课、公共教育课和实践设计课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综合要求。实施学徒制,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操作过程中,都要保证教学资源的充足和均等。现代学徒制将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进行有机结合,是一种跨界教育模式,学校安排的授课教师和企业提供的专业师傅就成了“双导师”。企业专业人员在操作技术上熟练,在工作经验上丰富,带徒效率高、质量优。

三、学徒制实施的特点和难点

(一)特点

现代企业经济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新设备和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和进步,企业大多采用流水化生产和自动化设备,机电设备不断数字化、现代化,对于专业安装、操控、维护和管理设备的人才需要量也不断增加。针对这一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B力度加大,培养模式也不断创新发展。应运而生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在应用其中,效果明显。

学徒制的主要教育特点是将企业学习作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这是一种系统化的组织性学习,学徒制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实现理论结合实际,“习”“训”交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始终结合实际工作特点,可以不断丰富理论知识,完善教学内容;在企业实习中,学生又可以接触最真实的工作模式,能够根据所学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

(二)难点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实行学徒制的时间不长,尚且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一方面,国家对于这种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支持力度不够,学校考虑到学生安全、意愿和家长反应等因素,不敢加大这种教学实践力度,而企业在没有得到国家相关政策鼓励的情况下对于这种学徒制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本身学徒的实践经验不足,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即便是定岗上线也无法给企业创造收益,而企业还要排出专业师傅带领、指导,还要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支付给学生工资,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从这些方面来说,国家对于学徒制的激励体制不完善直接影响了企业对高职专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教师专业实践经验缺乏。高职学校的教师长期待在课堂上,一线操作经验不足,难以深入课本给学生讲解专业知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属于工科,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师只有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才能使学生更透彻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教师整体水平要和行业服务要求对等,才能使学生的校外实习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才能为学生的上岗操作提供基础。

企业环境对学徒的影响。学徒进入企业实习,环境和身份的转变都比较大,学徒不了解工作内容、操作生疏,企业工作节奏快、环境嘈杂,这期间的学习操作和安全比较难以保障。加上初入社会,企业对于学徒的认同感普遍不高,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针对这些,学校和企业要对学徒有足够的耐心和包容,教师和带工师傅也要做好沟通,为学生实地实训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施学徒制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在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实施学徒制,需要不断跟进学生的学分管理,促进课程考核。在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时,要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加强日常管理,实习持续周期要与课堂学习时间相适应。同时,在学习时要注意增进学生对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的了解,随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专业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注重安全教育和纪律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环境,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日常工作进行经验总结,做好学习笔记、分享心得。

学徒制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教育途径,需要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改革创新,要用严谨、专注的态度建立健全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学生,通力合作,培养专业的机电一体化人才。

(二)实现教学、实践一体化教学

高职教育中,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施学徒制,学生在入学初并没有太多深入的了解,为了让学生在后期的实习中更好地践行企业实习标准,在校期间就要有意识地将具体的实践任务搬上课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需要学生具有大量的实际经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徒制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安全可靠的实习机会。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专业教师要积极引入企业案例进行知识剖析,或者模拟一些列企业生产工序,加深学生对企业工作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只有形成一个具体的实践意识,才能在后期的学习中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才能对专业实战经验保有积极性。

第3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双师;团队

近年来,社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职院校也越来越重视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队伍,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更需要“双师型”教师队伍,本文解释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总结了目前“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一、什么是“双师”教学团队

机电一体化“双师”教学团队,从表面上说就是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具体来说,双师素质指教师不仅要具有机电及相关领域讲师以上职称,还要有职业工作的资格证书,或者是在机电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等,也就是说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在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解决实际问题。双师结构是指教师团队的整体结构,机电一体化“双师”团队应该由学校理论知识扎实的理论型教师和在企业有丰富经验的技术型教师组成,教师团队应该是一个梯形团队,既有专业骨干带头人,也有年轻教师,既能够保证教学的熟练与准确,又能保证教师队伍的生命力。

“双师”教学团队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三方面。首先,“双师型”教师应该熟练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技能,促进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其次,“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敬业精神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再次,“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三种能力结构,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

二、“双师”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全面指导的能力不足

“双师”素质要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师既具备理论知识,有具备实践经验,在实际中,大多数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双师教师都具备讲师以上的职称,并具备在企业实际锻炼的经验,但即使具备了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在实践上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实际上,双师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本身是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不但对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还要求教师懂得电工电子、单片机等方面的知识,即使教师在日常的学习中了解相关知识,但是实际应用比学习要难的多,教师也很难了解所有机电领域内的前沿知识,因此全面指导是“双师”教学团队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对“双师”结构的认识不全面

双师结构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要求各个层面的教师组成一个梯形团队,而不单是对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叠加。有些高职院校对“双师”结构的理论存在误区,仅仅把双师结构看成是教师的叠加,校内有一些具备双师素质的专职教师,然后再去企业聘用兼职教师,这样的做法也不是不可,只不过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雄厚,师资力强,在学校内建有校中厂,那么这样的聘任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学校的实力不够雄厚,没有建设校中厂的条件,要想聘任合格的兼职教师也非易事,即使能够聘任到,数量也是十分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双师”教学团队的数量要求,这对于校企合作不深入的高职院校来说难度很大。双师结构的梯形结构也容易被忽视,双师结构要求有专业带头人,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做到这一点。

(三)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离不开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学校和企业都应该保持积极性,一起建立新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人员在校企之间的合理流动,但是在实际中,学校和企业都不愿意触碰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怕蒙受损失,不敢尝试。关于校企合作,企业的积极性一直不是很高,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并没有必须要为学校提供人才的义务,另一方面人才在企业中得到的待遇要高、成就感更强,在学校工作会受到很多条条框框的制约,待遇也不能保证比企业待遇要好,因此,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来说,在企业工作的吸引力要比在高职院校好,他们都不愿去学校工作,使得“双师”教学团队的建设不是很顺利。

三、加强“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的建议

(一)促进“双师”教学团队中个体的发展

双师型教师是组成双师教学团队的个体,个体的发展会提高整体团队的素质,因此,应该采取措施促进每一位教师的发展。首先,应该明确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方向,团队中需要有带头人,需要有骨干教师,教师队伍的层次、结构都是会发生变化的,这就需要做好统筹规划,把教师的发展方向和规划结合起来。其次,教师的研究方向要与其所教授的内容和课程紧密结合在一起,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来说,教师应该了解先进的机电技术,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电子技术,在了解这些方面的基础上,再有所侧重,针对某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使每个教师都有深入研究的方向,整体提高了教学团队的素质。

(二)全面认识“双师”教学团队的内涵

正确全面的认识双师教学的内涵是建设双师教学团队的基础,不仅要加强高职院校的认识,也应该加强企业的认识。双师教学团队是要建立一个由高素质专业理论教师、较高教学能力教师、丰富实践经验技术人员组成的师资队伍,双师教学团队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促进高职学生就业,促进高职院校发展,而且还能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双师教学团队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在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科研小组,促进区域内产业的发展。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做好沟通交流,使企业了解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的好处,从而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三)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

双师团队建设离不开校企合作,企业的配合与支持是双师团队建设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可以依据自身实力建设校中厂,鼓励企业在学校内投资建厂,由企业来安排技术人员的指导,使企业技术人员来担任兼职教师,对企业来说,在学校内投资建厂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一些小型机械的零部件制造、机械设备的简单组装等都可以在校中厂进行,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节约了企业的人力资源,企业还可以利用学校的设备来进行开发研究,减少了企业的设备投入,由企业技术人员来给学生上课,既能够完成学生的实训任务,还能够完成企业的生产计划,再为企业减少成本的同时扩大的企业效益,由此可见,校中厂的校企合作是一共双赢的局面,并且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四)发挥政府作用

高职院校往往是为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一线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撑,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也应该是政府的职责所在。政府首先应该认识到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的益处,并大力支持和倡导校企合作,政府还应该发挥作用,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促进区域内机电企业与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衔接,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教育与企业的发展。政府还应该发挥政治功能,颁布相关保护政策,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把员工培训纳入年终审核,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实力,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参与到双师教学团队的建设中来,共同为学校与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张华.论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J].科技信息,2009(14).

[2]高职教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信息网,2008,09,09.

[3]刘媛媛,张福杰.中美合作机电一体化专业办学的思考——基于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中美机电一体化专业合作项目[J].科教导刊,2010(28).

[4]赵永杰.浅析河南省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制约因素[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23).

第4篇

【关键词】高职 机电一体专业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076

在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实验教学不容小觑,其不仅有助于推动学生将知识由理论层面转为实践层面,还能提升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包含许多不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拥有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想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必须依靠系统的综合性实验。下面作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高职院校进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最佳模式,希望能够为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开展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意义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想要在这样的市场中生存下去,企业只有依靠不断的进行产品以及技术的创新,这样就会需要大批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专业人才。所以,不但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拥有较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自然会得到企业的青睐。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已经建立起了基本的实验设施以及场所,不过实验却往往限制在演示以及参观的层面上,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不是很多,就更谈不上创新设计的实验了,这直接导致了学生空有理论知识,而动手能力、现场应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很低。借助建立不同机电设备以及系统的功能模块来开展实验教学,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机电领域技能型人才。

二、完善实验教学的方法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智能化、越来越人性化了。今天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完美融合了机械原理以及微电子技术。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下的产品,都普遍具有以下两个特点:首先,其一定是机械制造的产品;其次,其生产的过程应用了电子技术,让产品具有更高的可控性。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一个拥有高效运作流程的封闭体系,包括多种基本元素,各类元素之间分工合作、彼此衔接,进而实现系统的预设功能。当前,综合性的实验方法已经开始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并且对生产与制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该方法令很多技术又焕发了全新的活力。基于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所学的技术具有很高综合性以及很强实践性的特点,作者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下列途径来完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验教学。

1.科学安排实验流程。

实验应该紧紧以机电一体化专业各学科的重点以及难点为中心,从单一至融合,从容易至困难;实训则需要按照实训室的情况来安排,教学规划中需要清晰列明不同阶段学生应该做哪些训练、如何进行、完成哪些目标、最后达到何种技术程度等,并以此为依据合理设置可以进行量化的实训内容。另外,还需要设计一些和专业课程紧密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实验项目,让学生建立起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应该如何在机电一体化系统里实际应用的初步认知,从而为后续的综合系统设计做好铺垫。高职院校可以将实训项目划分为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三个模块,这种循序渐进的流程模式可以大幅提升实验教学的效率。

2.更新实验内容。

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实验中已经有很多不符合时展的要求了,像是微机原理对应的实验,还沿用着单片机系统,必须先以汇编语言写好后台程序,然后人工将其翻译为机器码,最后再重新输进单片机系统之中。这样的实验方式不但耗时很长,极易出错,而且还很难找出错误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后台程序的编码有问题;也可能是翻译成机器码的时候出错了;也可能是输进系统的时候出错了。学生如果进行这样的实验,还需要学习多种系统的操作指令,将其输进单片机系统之中。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来说,电脑类的课程主要还是应该从应用层面入手。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淘汰该实验方式,把汇编语言不经任何处理的输进计算机,让计算机将其翻译为原始的机器码,之后再运行相应的程序。如果计算机在翻译的时候发现程序中存在错误,那么它就会给出错误提示,用户只要找出汇编程序中相应的错误并将其修改过来就可以了。这样自然能够大幅提升实验的效率,让学生可以在相同时间内做更多的实验,从而有效巩固自己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再也不用在无谓的找错以及改错上浪费时间了。

3.给学生实验设计的自由。

实验应该逐渐从教师演示转为学生设计。其实,由学习理论知识至实验设计,是学生由接收知识至应用知识的转变过程,此过程以任务驱动为导向。任务驱动倡导在应用的过程中学习,这和今天的教育关注现场以及案例教学的特性是非常吻合的。首先,教师按照教学要求设计并安排任务;之后,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独立摸索并完成这些任务。对于实验来说,其终极目的就是要以现有的设备与装置为基础进行系统设计,让实验对象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方式正常运行,并且系统保持稳定;最后,评价任务的实际完成情况,并总结任务完成全过程的得失。通过实践,学生真正理解了专业中各学科的知识,并理清了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升了解决专业方面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了实验教学的目标。该实验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4.丰富实验形式。

第5篇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 实践能力 工程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076-01

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通过对工程实验课的学习来初步了解和掌握有关机电一体化的知识,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会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从而获得能力上的提升。

一 工程实验课程的意义

工程实验课中涉及很多基础课程,主要有:触摸屏的应用技术、PLC的应用技术、液压气动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机电传动控制技术等。这些课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仅通过书面上的知识传授达不到最根本的教学目的,只有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实现学生对工程实验课的基本把握。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实际操作课程并没有占据很大的比重,使学生在校学习时并没有参与到实践,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无法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导致了学生在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上有所欠缺。此类课程必须要有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体现“一体化”教学。因此,高职院校在设立工程实验理论课的同时也要加强开展实际操作的实验课来对学生进行培养,鼓励学生考取级别证书,这对目前的高职院校来说是新的尝试,也是必要的培养人才的方式。

二 工程实验训练的设备

学生进行工程实验的训练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可以在实践中得以应用。所以,学生需要的是与时俱进的实验现场和操作环境,因此需要的设备应该包括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每个训练内容,符合当前实际要求,贴近工业生产的操作现场。

三 工程实验的课程设计

高职院校可以将实验训练课安排在学期末,利用3到4周的时间来训练,可以使学生对本学期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并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合理安排教学课与实践课在时间上的分配。先让学生进行整体上的认识,再分步骤练习实践。第一,对工程实验训练的整体认识。对学生进行演示,展示训练后应达到的成果,以及达到这种效果所需要的各方面技术,如PLC技术和传感技术等。第二,工程实验训练的逐步练习。为了让学生在上机操作前做好准备,应将学生分组进行基本要领的练习,结合具体的实验设备,基础训练内容包括:PLC实验台的基本指令和编程技巧的练习,在气动实验台了解气动系统以及回路;在小型的分拣机器上练习传感器的应用。通过对基础的训练和掌握,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学生自主对小项目进行研究、设计、开发及调试。第三,工程实验的综合训练。学生通过工程实验的训练课,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操作和具体的上机练习,同时可以获得老师的指导,可以很快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与要领,从而实现实践能力的提升。

四 工程实验训练的具体内容

第一,PLC实验。工程实验训练的实验台是比较传统的实验设备,用彩色的LED灯模拟演示需要控制的对象。对于初步学习PLC的学生,传统的实验台可以满足学习需求,进行实验时,实验的内容由LED彩灯和数字进行显示。针对这种显示的特点,如何利用编程的方式来完成实验,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完成。通过对PLC实验的反复练习,不仅能使基础知识得到巩固,还能提升PLC的编程技巧,达到学生熟悉此项操作的目的。

第二,气动实训。在气动实验台上完成基本的气动回路试验,回路主要包括:双气缸并、串联同步回路、双作用气缸的换向回路、应用近接开关秩序控制回路,通过对不同回路的搭建,了解气动系统的组成从而熟悉电磁阀的使用。

第三,小型分拣机构。分拣机构在实验台上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光电传感器将工件的颜色特征进行区分,再通过特定的程序,将符合条件的工件分拣出来。通过小型的分拣练习可以将综合训练时所需要准备的分拣内容全部练习完成。

第四,考证台的综合设计与调试。在进行分步训练前就给予学生们综合的演示,同时对所需的要领进行要求,在学生进行上机操作时,老师要及时进行具体指导,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练习。PLC的编程是重点内容,学生分步练习PLC实验的进行控制的对象是模拟的,这导致在进行综合训练时接触有机械结构的具体对象时会难以适应,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进一步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对硬件进行调试,从而达到硬件适应编写的程序,使整个系统无阻碍运行。在机电传动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对变频器进行使用,学生可以自行阅读使用手册,掌握变频器使用的基本要领,提高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结束语

第6篇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现状

目前很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的设置不科学

虽然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机电一体化课程有了很大的改革,但仍然面临很多问题。课程的体系仍然没有跳出原来体系的束缚。造成了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不适应社会的需求,到了企业不能很好地完成企业的工作。机电一体化专业涉及众多的高技术,知识的涵盖面很广,包括机械和电子两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在很短的时间里去让学生把这两门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很好地运用十分不现实。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都比较差,学起来比较困难。五年制高职,有两年多的时间去学习高中的文化课,剩下的时间才会去学习专业知识,时间显得有些紧张。而且很多学校在授课时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传授,往往造成学生对机械知识掌握的一般,对电子知识也是一知半解。有的学生甚至出现严重的偏科现象,即只对机械或电子掌握的比较好,而其他的掌握的比较差,偏离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的本来目标。

2.课程知识跟不上形势

随着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机电一体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机械和电子产业也得到了高速发展。机电产业正发展为以高科技为依托的产业,机电设备正逐步呈现自动化、微型化、精密化、复杂化发展趋势。机电一体化领域里的很多技术如传感测算技术、传动技术(液压技术、电机技术、气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设备自动控制技术(PLC技术、小型控制器技术)都取得了迅速发展,技术不断革新。在授课时这些最近的技术成果应该及时地体现,但很多学校的机电一体化课程的授课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及时地更新教学设施和教学理论,同当今技术的发展相比十分落后。一些学校甚至仍然主要讲授传统的机械技术,忽视电子技术的教学。严重地脱离了当今机电一体化这一学科的发展趋势,教学十分不科学。

3.教学内容缺乏生产实践

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制造类企业、具有与本专业领域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了解相关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具备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能进行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制造及装配调试、运行操作、维护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其课程教学必须理论学习和动手能力相结合。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职业教育过程中学生会具有形象思维特征的智力类型。要适应这一智力特征,在教学中显然必须加强生产实践课程。但这些恰恰是很多高职院校所不具备的,很多职业院校缺乏相应的实习场地和设施,平时很少安排学生实习。在操作课上只是让学生平时简单地练习学校陈旧的设备。在学生毕业前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简单的实践学习,不但时间短而且安排的企业一般也都是小企业,学生在实践中根本不能进行系统的实践学习,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求职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二、精品课程策略实施思路

进行机电一体化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五年制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只有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坚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重点,把机电一体化专业改造成适应机电专业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的课程。这样才能使机电一体化专业在五年制高职教育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1.构建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

在课程安排时,把教学目标进行分解,贯穿到每一个教学单元模块。明确每个教学单模块的任务,针对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操作的能力,在教学环节中进行合理的安排与实践教学相配套。每一个教学模块的主干课程必须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学模块之间重复和相交叉的知识要进行科学的处理,如采用“讲练式”教学法,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练习。也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思考,对相互交叉的知识相互融合。把专业课程分为综合系统知识课程和专门模块化课程两个部分。其中综合系统知识课程包括:机械设计基础、电脑绘图、机械制图、基础机械制造学、控制工程学、遥感控制技术等主干基础知识。让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具备基本操作能力。专业模块化教学要依据设立的专门化方向,安排专项学生小组去进行具体操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子课题的开发。子课题的设置应该按照其性质分为三类,设计开发型、加工制造型、设计制造综合型。加工制造型的子课题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设计,进行零件加工和组装以及最后的调试工作。对于开发设计型的课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适当的设计任务,或者制作一个控制系统的电路,也可以编制一个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制造综合型子课题安排学生对一个简单的机电产品完成设计与制造的全过程。在模块化教学中应该重视设计制造性子课题的设置,这样能够全面地锻炼学生的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运用。

2.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对传统的方法利用新技术进行改造,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使用生动形象的图像、图形以及视频把各种以前只能依靠单纯的画图讲授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络把各种最新的技术成果带给学生,让他们把握机电一体化专业最新的发展动向。在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度地使用多媒体。传统的教学手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手段。运用“理实一体”和“任务型”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发挥其主动性,改变以往单纯那种灌输型的是知识传授方式,侧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加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锻炼综合实践能力。

3.加强校外实习环节教学

面对五年制高职的课程设置中校外实践环节缺失的情况,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时必须十分重视这个环节。除了让学生进行传统的电机实践操作,同时还要组织学生到不同的生产厂家(如电机和变压器厂)进行实践。让学生提高对设备构造和生产流程的认识。学校还应该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到校外进行实习,开展定期的入厂参观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检验已有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同时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

五年制高职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和长期的系统工作,在进行学科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内和国外教育的先进经验,紧随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趋势,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把机电一体化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好。

参考文献:

[1]李文鹏.机电一体化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4).

第7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机电一体化 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On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Mechatronics Innovative Training Base

LANG Xiaojie

(Tieling Normal College, Tieling, Liaoning 11200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n the case of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domestic innovation training base, proposed 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ve vocational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electromechanical research objectives, the specific content and methods, as well as to play a major role in vocational electromechanic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echatronics; training base

0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创新实训基地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晚,而且发展也不平衡,在办学的定位、教学、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许多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主要的原因就是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以实验、实习和实训的教学目的实训基地,因为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训基地建设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我国高职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走向正规和稳步的发展。目前,实训基地建设还存在结构单一、过程单一、形式单一、实践技能训练单一以及布局不合理、管理不规范、未形成建设标准体系等问题,高职教育的办学思想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训基地建设工程的整体规划中。 因此,我们要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要建立规范、科学、稳定的实训基地和完善可行的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指导思想,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着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创新性实训基地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教育部提出了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教学领域的“四项改革”的发展思路,这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许多地区的教育机构或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工程。例如,辽宁省在2004年已经开展了高等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并且落实了重点建设项目经费2500万元,以支持全省17个以高等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的的实训基地。在广东省的高等职业创新实训基地布局策略主要从需求性、平衡性、前瞻性三个方面进行创新改革。近年来在全省建立了一批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实训基地,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工业中心、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工业中心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工业中心等。在上海市,也建设了一批有重点、有步骤地适应上海产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实行开放、联合的运行机制。总的来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进展,但是从全局看,实训基地建设仍然是发展高职教育的薄弱环节,怎样建设符合高职院校教育需求的创新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深入研究的关键性问题。

2 高职机电一体化创新性实训基地研究目标

实训基地是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培养,并具备完成特定的任务而所需的完整流程和真实的职业环境。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应自成教育教学体系,从指导思想、教育理论到建设运行,从认识到实践技能操作,从个性到普遍性,从能力培养到综合素质提高,从创新思维到人文修养、人生价值和职业道德建设、从事业发展到服务社会等形成一种完整、系统的教育教学体系和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坚持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仿真性、开放性、前瞻性、多功能性等基本原则,即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依据行业、企业等提出目标中的能力项目和能力标准,其结构与布局适用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组织、适合学生的特点、适应以能力训练为主线,面向学生,面向行业、企业、社会。其教学场地的构建、设备设施的配备、管理模式的构建都必须与近几年内先进技术手段相结合。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能够适应未来技术发展的需要。

3 高职机电一体化创新实训基地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1)坚持开展调研活动,逐步形成结合专业特点的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在调研过程中,实训基地建设者通过专家咨询和理论指导,对在校生和往届学生进行能力量化测试及社会反馈,对现有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水平指标实(下转第36页)(上接第16页)施评价、采取多种形式、多方位、多层次的调查途径,了解各种层次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值得推广、借鉴的经验思路,深刻研究实训基地建设的思想和理论基础、结构体系、功能体系、管理体系和教育教学体系。为构建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管理完善规范、多方位、多种形式的行之有效的符合高职教育思想、适应事业发展的实训基地,创造思想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价值。

(2)逐步建成以综合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要有常规的学生实验实训场所,建立具有职业技能鉴定能力的体系,使整个教学过程中,模拟教与学以及师生互动的仿真场景,使学生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要有常规的学生见习、实习场所,还应与企业共建校外顶岗实训及就业基地。实训基地既要培养学生解决项目中实际的技术问题的能力,还要对学生进行职业规范化的训练,解决关键性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可给学生的就业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

(3)建设一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规范的实训教材、开发系列培训项目。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渐建设一支优秀的、高素质的、具有较强的理论及实践应用与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选用国家高职高专规划实训教材,使教材结构基本符合高职技能训练的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开发一系列的培训项目。

(4)建立有效合理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建立校企共同管理的模式、健全管理体系与各种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的研究特色是:把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有机地结合统一,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人才培养格局;形成实训基地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实际运行机制;把实训基地建设与学生能力培养、综合技能提高、学生就业、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规模、层次、结构、分布、类别等走上科学的发展轨道,形成网络,大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改变观念,确立职业教育中学生“实用能力”地位。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以及高职教育形式的多变性。正确把握人才培养与实训基地建设的一致性,正确处理理论教学、技能训练、职业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关系,正确区分和统一实验、实习、实训、顶岗支工的关系,为培养合格的各类应用型人才而搭建又快、又好的运行平台。

参考文献

[1] 方小菊,覃秀凤,黄永杰.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J].广西轻工业,2011.5.

[2] 何应林,郭志强.高职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职教论坛,2007.11.

第8篇

【摘 要】根据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结合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进行整改,提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理实一体化;电机与电气控制;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8-0073-02

作者简介:江琴,女,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机电自动化教学。

一、研究背景

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授课过程还是按照传统的三部曲:理论、实验、实习来完成,理论跟实践过程完全分开。理论课教师的侧重点是讲解知识点,实验指导教师的侧重点则是实际的操作。由于理论与实践的不合拍,常常给学生带来很多困惑,学习效率不高,学生的积极性上不去,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所以,如何从根源抓起,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为一体,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的首要任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现代职业教育推出“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实践一体化”的新模式,简称“理实一体化”。我校积极在各专业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使教学更加直观,学生更容易接受,真正实现了一体化。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是高职院校机电和电气专业开设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典型电气控制电路的基本原理组成,能够动手设计、安装、调试控制系统。该课程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课堂教学,学生学起来会感到非常吃力,继而乏味,没有兴趣肯定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这种让人昏睡的局面,将教室和实训场地一体化,首先给学生一个新鲜的感觉,激发他们的兴趣。比如在讲到常用低压电器的时侯,对照实物让学生自己观察外形、内部结构、铭牌数据等参数,这样学生就将枯燥难记的知识点通过亲身接触加深了印象。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将本门课的理论和实践课时比例调整到1∶1,加大实践的力度。将教学内容项目化,重点突出知识点到技能的转换,使学生通过系统的、逐步的训练后达到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掌握。根据机电类专业毕业生所从事职业的实际需要,设置的项目应该让学生具备应有的能力结构与知识机构。为此,项目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激发兴趣。②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难度适中。③涵盖国家职业标准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1.制定任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根据教学内容和电工考核知识点将项目划分为三大模块的内容:模块一为常用低压电器的识别和检修。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常用的几种低压电器:熔断器、开关、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熟知分类、功能、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熟记图形符号和文字符号。模块二为电动机典型控制线路的安装,此模块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具体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如表1所示。模块三为常用机床电气控制电路的分析。主要内容包括CA6140型车床电气控制电路的分析及检修;M7120磨床电气控制电路的分析及检修;Z3040摇臂钻床的分析与检修;X62W型卧式铣床电气控制电路的分析及检修;T68卧式镗床电气控制电路的分析及检修。

2.分组实施。任务布置下去之后,下面就是组织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分3~4人。分小组的时候,考虑到学生的层次不同,要求按照动手能力的强弱合理分配。考虑到原来的实验环节中,学生依赖心理比较强,等老师示范之后再动手,主动性不高,效果也不好。这次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一些新办法,事实证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整个教学环节中洋溢着求知好学的气氛。师生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获颇丰。

具体的实施过程就是首先打破过去的“组长化”,不再固定哪个学生讲解、汇报,人人都有可能是组长。这样的话,学生就不会再抱着等靠的心理,因为每个人都可能被抽到,所以每个人都会认真地对待理论课和实践课,学习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在给学生布置任务的时候,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用实践去验证理论的好习惯。

通过实践,学生会发现每次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在不断的发现问题过程中,学生积累了很多解决问题的经验,将理论知识点也掌握得更加牢固。由于每次都能将所学知识实用化,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3.教师队伍一体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施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不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娴熟的实践技能,丰富的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系的专业教师95%以上都取得了双师证,50%以上的教师有过企业顶岗锻炼的经历。同时为了加强教师素质,系里积极与企业建立联系,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来学校实训中心辅导,将积累的大量实践经验传授给教师,真正做到教师队伍的理实一体化。

4.项目考核。传统的教学考核主要是平时占40%,期末考试占60%,体现不出实践的考核成绩,学生纯粹为了考试而学习。采用一体化的模式之后,考核中也量化了实训的成绩。平时成绩按照小组打分,参照各组平时的理论讲述,动手能力,合作情况,竞赛结果逐一给分,占30%;课程设计实训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40%。通过这种考核方式,综合反映出学生的掌握情况,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改善多年以来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改变学习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模式不但适用于《电机与电气控制》这门课,还可以用于机电类其他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只有不断的摸索创新,才能找到更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李丹丹,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3).

[2]李振.项目教学法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中的探索与应用[J].考试(教研版),2012,(8).

第9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理实一体化

机电检测技术我院示范性的院校建设正在不断的推进与深入,学校进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建设,对原有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进行深化改革,使我院的教学工作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课程建设方面,突出核心专业课的建设,强化重点专业基础课,体现夯实知识基础,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路。本文以学院重点专业基础课《机电检测技术》课程为例,进行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1.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理实一体化

1.1现代学徒制和理实一体化的的概念

现代学徒制是在传统学徒制基础上的创造发展,其本质是将理论和实践向结合,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和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

理实一体化是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由同一教师主讲,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实训场所,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某个教学任务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1.2两者的结合

依据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需重构专业课程体系。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得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实施具有可操作性,可形素养、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理实一体化模式采用项目载体,将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实际生产技术的基本要素深度融合,实现学生的课程学习与企业实际生产工作有效融合,紧密联企业和学校,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2.课程改革思路

根据近几年学院机电类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信息,结合实际分析得出,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学习《机电检测技术》目的是学会选用、使用传感器,做到会安装、会调试与排故。因此,《机电检测技术》课程所需具备的职业技能是:学会使用、根据与测量环境相关的参数,合理地选择传感器,做到会安装、会调试、能排故,完成各种检测、控制等生产任务。

2.1教学设计

项目教学法以工程项目为教学主线,通过设计不同的项目将理论知识点和技能训练相融合。其项目设计要考虑本学院的实际情况如实验场地、实验设施、学生素质、合作企业等因素,不能光是考虑实践环节而忽略了理论学环节,不能光考虑就业岗位而忽略了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各个项目按照知识点与技能要求循序渐进编排互有侧重,使学生在实践中既实现理论知识储备又能突出技能的提高,培养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中每一个工程项目必须来源于企业,但不是照搬,学院要自己消化确定典型的检测任务。针对不同的典型检测任务,以掌握技能为主线,相关知识为支撑,合理地选择理论教学的内容。

项目的实践环节中分两部分,一部分为与理论知识相呼应的实训任务,一部分为企业实际生产任务。这样设置的原由主要是充分利用学院的原有实训资源,同时在推行学徒制时又能考虑到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下面以一实例进行说明:如图1,任务环节由本校老师完成,学徒环节由企业老师完成。

2.2教学实施

2.2.1教学手段

多媒体与实训相结合,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最直观的展示,使课堂更加生动,便于学生思考和理解。

采用班组模式,每一组以各方面考核优秀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全组的任务监督与指导,协助老师的任务分配工作。

2.2.2教学考核

“以过程考核为基础、以能力考核为重点、多种考核方式结合”的原则,考核应体现在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采用学生自评、组评和教师评价三种形式。

3.实施保障

实训室的建设:在学院现有实训设备进行合理资源统计,根据班组情况采购一批新设备,进行实训设备的合理配置。

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学院专职教师的企业实践力度,企业的兼职老师要加强现代学徒制的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通过制度的约束和激励保障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最后新型的教学方法需要资源的大力投入,需要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通过不断的实践完善其不足之处,为其它类似课程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启东,高洪波. 基于现代学徒制理念的高职教育实践与思考――以南通地区高职院校为例[J].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6,01:17-20.

[2]黄鹏. “自动检测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J]. 科技信息,2011,27: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