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生命科学和生物科学

时间:2023-09-05 16:45:50

导语:在生命科学和生物科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生命科学和生物科学

第1篇

近年来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研究空间的扩大化,它不仅在宏观方面研究各个生物体内的器官以及组织结构联系;自然界个体与群体、群体之间及其与外在环境间的内在联系;生态系统及其内部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同时由于生物体存在物质层次性,各个生物大分子中又包含着碳、氢、氧等各种各样的原子,甚至原子内又存在电子、质子和中子等物质。因此分子生物学研究应运而生,现代生物科学日趋向微观世界进军,并出现了一门新的电子生物学学科。由此可知,随着生物科学理论与其相关实验的多方面结合,诸多生命物质疑团将在微观分子研究中得到合理解释,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将进一步深化,其控制和改造生物的能力也将显著提高。

2多学科相互渗透

生物科学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其与数学、力学、化学、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以及工程技术等多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彼此之间相互渗透,互为一体,这种渗透与反渗透作用便推动了现代生命科学的重大发展。举例来说,力学、化学以及物理学对生物科学的渗透作用产生的结果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作用的边缘学科,例如生物力学、生物化学以及生物物理学,由此开创了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新方向。同时生物科学对力学、化学以及物理学的反渗透作用产生的结果便是新形成类似化学仿生学以及物理仿生学等新兴学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量子力学、信息论以及控制论等新兴学科有了飞速的发展,再其强大的影响力下电子生物学、生物信息论以及生物控制论等边缘学科也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现代生命科学与多领域、多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新特点促使人们学习更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不断汲取多方面知识扩大视野显得尤为重要,那种只局限于研究自己专业领域的科技人才将逐渐被社会所淘汰,隔行如隔山的状况将不再适应于社会发展。

3实验手段更先进

随着人们探索空间与认识领域的不断深化,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也结合的越来越紧密,实验手段日趋先进与现代化,这是生物科学现代化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特点,更是其不断进步的必要条件与重要标志。换句话说,生命科学只有依赖于实验技术与手段的不断更新才能有飞速的突破与长远的进步,科学实验的技术水平与方法手段决定着生命科学的发展高度。假如现代生命科学缺乏先进的现代化实验仪器,那么其发展进程将受到停滞,甚至一事无成。由此看来,不断汲取新方法,创新新技术,完成生物科学实验手段的现代化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在生命科学领域,尤其是应用化学、应用物理学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创新,不仅方便人们从细胞水平上进行生物规律的探究,更有利于推动人们从分子水平上对生命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及运动规律研究分析,这不仅是现代自然科学领域对生物的新认识,更是人类社会的历史性进步。

4结束语

第2篇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越来越广阔的范围展开,给传统的中国基础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教学建议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变化,同时在教学的内容要求上也有了较大的突破,新课改的理念之一就是“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新增内容的教学要求虽不高,却有助于弥补生物教学长期存在的不足。

我国新一轮课改也适当加大了前沿生物知识的比重,在确保基础性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扬弃。如何让生命科学前沿知识更好的服务高中生物教学,如何把握前沿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过渡和衔接,如何通过前沿知识向学生传达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更好的服务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每个生物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以下是本人在三年的新课改背景下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摸索出的几点心得和体会:

一、了解当代生物科学的发展方向,化繁为简,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学科学习的脉络

当代生物科学在朝着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向纵深发展。在微观方面,主要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过程和现象;在宏观方面,主要是生态学的研究,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正如邹承鲁院士《生物学走向21世纪》一文所言,“当前凡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不可避免地要深入到分子水平去进行本质规律的探讨,这使分子生物学很快就渗入生物学的各个领域,改变了整个生物学的面貌;同时也对医学和农业科学及其应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生物学的全新面貌最突出地表现在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分支学科,如分子遗传学,分子细胞学,分子分类学,分子神经解剖学,分子药理学、分子病理学,分子流行病学等等,影响到生命科学的所有领域,即使生态学、古生物学和分类学也不例外。……作为生命体基本单位的细胞,和作为生命活动最高形式的神经活动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最活跃的领域,但是今天,这两门学科由于采用了分子生物学的新的研究思想和新的研究手段而获得新的生命力,研究步伐大大加快,与分子生物学一起发展成为当代生物学研究的三大热点。”(《面向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p.20)。

新课改分为必修本和选修本,构成知识涉及到生物学知识的方方面面,在学习开始之初就向学生介绍生命科学前沿的方向,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更好的帮助学生构建学习脉络。而生物学科学习的方向可结合生命系统板块的教学展开,即紧贴课本有拓展知识范围。

二、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对课程理论的影响,使学生熟悉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

生物科学对课程理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思想方法上,并且正处于日益彰显的过程中。课本的设置也体现这样的亮点,模型构建、归纳演绎法、假说推理法、数理统计、原来大学甚至是研究生阶段才能接触到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纷纷引入中学课本。

前沿知识纷纷引入中学课本,课堂上接触的是让学生眼前一亮的高科技、新发展,学生不仅能了解这些前沿知识,还能了解这些新知识的来龙去脉,发现历程和研究方法,知道真理在被无限接近,不断修正,自然学习起来兴趣高涨。

三、让生物课程反映生物科学的发展,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前沿

(一)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前沿发展,全面提高科学素质

关于什么是科学素质,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不少大同小异的定义。《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认为,“所谓有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有科学素养还包括一些特定门类的能力。”国内不少学者提出更为简明的定义,即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根据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生物科学前沿知识不仅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而且在认识论、方法论和世界观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因此,生物科学前沿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

(二)了解课程内容中基础知识的更新和生物科学前沿知识发展的关系,更好的把握教学

第3篇

关键词:生命科学;发展;人类生活;影响;分析

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活需要息息相关,尤其是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生物科学技术直接关系到与人民生活、卫生、健康密切相关的农业、医药卫生、食品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同时对环保、能源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渗透、交叉作用,能够产生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将对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生命科学概述

1、生命科学的概念。生命科学即生物学,是通过分子遗传学为主的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生命的本质、生命的发育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最终能够达到治疗诊断遗传病、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人类生活、保护环境等目的。生命科学研究不但依赖物理、化学知识,也依靠后者提供的仪器,如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蛋白质电泳仪、超速离心机、X-射线仪、核磁共振分光计、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等等,举不胜举,生命科学学家也是由各个学科汇聚而来,学科间的交叉渗透造成了许多前景无限的生长点与新兴学科[1]。

2、生命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生命科学,早期对生物的观察既是生命科学的开始,也是对生命现象研究的开端,后来人们对生物学的兴趣从简单观察转向了实际应用,例如对动、植物的驯化和饲养,但这些观察和应用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食物和住所的实际需求,而并非有意识的探索[2]。由此可见,生命科学是在人类的生活实践中自发产生的,早期最为引人瞩目的生物学研究者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对生物体进行了大量的观察,深刻地解释了许多自然现象。他研究了多种水生生物的生命史和自然史以及鸡的胚胎发育,开始了生物科学的第一次飞跃和革命。尽管这些研究还只是代表着生物研究的最初阶段,但这是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将它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的研究,所以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动物学之父”。

二、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对伦理道德中公平观的影响。传统伦理道德上的公平,是指普遍存在的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合理享有的基本价值,如自由、自尊、机会、荣誉等的伦理道德关系和伦理道德要求,强调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具有作为人的共同点,在此范围内他们是公平的,同样它也要求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应用要有公平性,而生命科学的发展却给这种伦理道德观的破坏提供了可能。根据当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遗传学家们发现原以为与遗传背景无关的诸多疾病,甚至性格特征、行为方式等性状已被证明与遗传背景有关[3]。譬如武断的个性60%源于遗传背景,具有XYY型染色体的男性容易犯罪。把人们原有的“人生而平等”的观念转换为“人生而有优劣不同”,从而带来基因歧视的问题。当人类有能力选择下一代的基因成分而制造“完美婴儿”时,社会中现存的有缺陷的人会更容易受到歧视,他们的尊严也会受到打击;再譬如,由于世界各国对基因图谱的公开和共享达成了共识,个人的基因信息将不可避免的成为像身份证上的信息一样公开化,这对于那些被检测出有基因缺陷的人来说,就有可能遭受到来自社会各方的歧视。

2、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武器。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难题。解决环境污染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类,其中生物法应用最为普遍。在污水处理、大气净化和环境监测等方面正在广泛使用生物技术。特别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人们发现了许多具有特殊降解能力的细菌,它们分别含有具有不同降解特点的降解质粒或代谢质粒,在生物工程技术的帮助下,已培育出分解性能高并在混合系统中能够占优势的菌种,如利用重组DNA技术把甲苯质粒中的甲苯降解基因和萘质粒中的萘降解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克隆,获得的多质粒细菌降解石油的效率会大大提高;又如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培养的新细菌,可以把污染物中的有机汞转变成金属汞,以用于处理含有机汞的废水,同时回收金属汞,从而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再如细菌浸矿在采铜和采铀工业中得到应用,经生物技术改造的细菌,不但对金属的亲合力强,耐酸、耐热和抗金属毒性能力都得到提高,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又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4]。

3、有效解决了能源危机。再生能源是能夠成为二十一世纪能源的一个必要条件,所谓再生能源,是指不随本身的变化或被利用而日益减少的能源,如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太阳能等,它们可以从自然界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与其相反,非再生资源的化石燃料、核燃料是随着被人类利用而逐渐减少的能源,特别是化石燃料将面临着枯竭的危机,而可再生能源家族中现实可行的能源是生物能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能源,但我们的生活同样离不开美丽的环境,新世纪我们需要的是洁净、可再生和无污染的新一代能源。中国科学家从一种灌木的果实中,成功提取并加工出与柴油相近但更加环保的燃油,这种新型燃油可适用于各种柴油发动机,并在闪点、凝固点、硫含量、一氧化碳排放量、颗粒值等关键技术上均优于国内零号柴油[5]。生物柴油的燃油无论是用在农用发电机、拖拉机还是汽车,都没有出现传统柴油容易导致的黑烟弥漫的现象。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的新进展,将进一步影响到社会进步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按照人类的意愿和需要改造现有的生物类型和生物机能,或创造全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机能,来造福人类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作者:陆沐宁

参考文献 

[1] 黄锴.刍论物联网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与管理方式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5):300. 

[2] 黄国琼,秦宇彤,罗长坤.生命科学的发展对医学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02):13-15+30. 

[3] 蔡太生.浅谈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J].生物学通报,2007(02):28-30. 

第4篇

关键词:生物学 教学 科学素养

生物学隶属于自然科学。生物学课程是一门科学课程,这是生物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之一。科学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其中就包括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些特殊途径和方法。正由于有了这些对生命世界准确地提出问题及获取较为可靠答案的方法,如观察、量化、求证和思考等,人类对自身和环境的认知才能日益深入、全面和可靠。这些方法反映出自然科学与其他领域认知模式的不同,也体现了科学最基本的特征和本质。

当前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对公民的科学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主要目的和基本理念,并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在生物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每一个生物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长期的工作目标和核心任务。

一、渗透生物科学技术新信息,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意识

在生物学教学中,平时注意搜集一些科学技术的新信息,适时地与课堂教学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使教材基础知识与生命科学发展动态相衔接,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科学、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志向。例如,对细胞一章内容的学习,通过细胞全能性的介绍,引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的实例:如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花卉树苗。在“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中,引入遗传工程和基因工程的成果,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生命科学的前沿知识。渗透这些知识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而且能唤起学生的时代感,使其树立生命科学意识。

二、通过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指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顽强、勤奋、实事求是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标中强调“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生物科学史是十分宝贵的教育资源,其中很多事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科学精神教育的良好素材。如达尔文冒着生命危险做环球考察,虽历尽艰辛,但最终还是完成了巨著《物种起源》;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花费了整整27年的时光。罗蒙诺索夫曾经说过“攻克科学堡垒,就像打仗一样,总会有人牺牲,有人受伤,我要为科学而献身。”这些科学家的顽强意志和感人事迹有助于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险的精神。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是科学界合作的典范。这有助于启发学生发扬合作精神。在生物学教材中,介绍了许多我国在农业、医药、生物学上的伟大成就,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例等,这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三、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中许多知识非常适合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获得,同时探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如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合作交流”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教师创造性地构建学习环境,给学生大胆猜测和“异想天开”的机会,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如《蚯蚓的刚毛在运动中的作用》探究实验中,循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其次指导学生大胆而科学地做出假设。提出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收集资料,引发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问题。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标新立异观点的充分阐述,确保多种假设的积极碰撞,最终形成科学的假设。再次,积极设计实验和实施实验。设计实验和实施实验的关键是创新,包括实验方法设计、对照实验的确定、实验器材选择、实验数据收集等方面的创新。教师对此应逐步引导,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尝试、总结。最后,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和概括相关信息。需要重复实验的就重复实验,以便核实现象和数据,确保探究结论的科学和完善。

四、利用生物学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新奇有趣的科学实验,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能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例如:在研究酶的活性与PH值的关系时,我设计以下探索性实验。取3支试管,编号为1、2、3,分别在3支试管中加入新鲜的淀粉酶溶液各1ml,然后在1号试管中加入蒸馏水1ml,在2号试管中加入10%的NaOH溶液1ml,在3号试管中加入10%HCI溶液lml,再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2ml,再放入60℃左右的水浴中5min,再各加入斐林试剂2ml,并用酒精灯煮沸1min,观察实验现象。正确的操作步骤下的现象应是:1号试管有砖红色沉淀,2号、3号无现象产生。从而得出结论:酶需要适宜的PH值。但学生在做实验时,由于操作步骤不严密,会出现许多不同的实验现象:如有的没有砖红色沉淀现象发生,有的三支试管中都出现了砖红色沉淀等等。对此,要求学生不要性急,要有耐心,认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重新操作,直至成功。通过实验的探索,一方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科学知识,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对实验成败的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的探索和研究需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否则将是差之毫厘,缪之千里。

五、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渗透,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第5篇

1、问题的现状调查

今年是陕西省进入新课程改革的第一年,若果要在高一开设生物课,而高二至高三又在实施旧课程教学,对于学校而言,原本尽有的生物教师要用于高二与高三教学,因此,高一生物教学就无法得到保障,加之新课改后生物学科的总课时量增加,势必需要更多的生物教师。许多学校由于生物教师严重缺乏而没有在高一开设生物课,不得不处于等待和观望之中。以陕西省咸阳市为例,在城区所有高中中,只有谓城中学在高一开设了生物课,且每周只开设一节,14个教学班由一位老师任教。在县区学校中,许多县城高中都没有在高一开设生物课。有些虽然勉强开放,但人员确实是捉襟见肘,以永寿县中学为例,高一20个教学班每周2课时的生物课全部由高三教教师兼任。每人周工作量都达到30节在右,教师累不可言。

2.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2.1八年高考的中断,为生物教师数量缺缺埋下了隐患。

从93年以后,全国高考制度改革全面展开,包括陕西省在内的许多省份都实行了3+2的高考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生物学课没有被列为高考科目,在这种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生物学科在高中的教学地位大大下降,从学校管理到学生,从思想上对这门学科不重视了,生物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也在学校中大大折扣,这就导致了许多学校的生物教师队伍状况一下了进入了寒冷的冬天。

1.2师范院校生物教育学专业原来设置较少,从而使生物教师的培养受限。

由于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生物学科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小学科,培养的学生曾经一度就业困难、待遇、地位不高,许多师范院校没有设置生物教育专业,以陕西省的高校为例,过去只有陕西师大,延安大学,汉中师范才有生物科学专业,而咸阳师院、宝鸡文理学院、渭南师院等师范院校没有生物专业,从而影响了生物教师的培养,特别是导致了农村初中生物教师数量严重缺缺,以咸阳市的县区初中为例,具有生物专业文凭的教师寥寥无几。特别是永寿县乡镇17所初中为例,只有一名生物专业的教师。这从客观上严重制约了生物科教学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3生命科学意识的薄弱,使生物教师紧缺的根本原因。

在整个中国的教育体制中,给国民进行生命科学教育始终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从中考中就已经显露无疑,许多省份的中考科目没有生物科,这就使得生物科在初中的教育形同虚设,许多初中的生物课处于半停滞状态,学校没有专职的生物教师,所以就随便让其他专业的老师兼代就可以了。这样的教学使许多初中学生的生物知识几乎为零,这种现状直到高中才有所改观,但还不是很理想,虽然从2001年全国各大省份基本上恢复了生物高考,但其在理综试卷中所占的分值只有70分左右,使其在学校和学生心目中地位不能与其他高考科目相提并论,生物教师的地位在学校中提升并不明显。上述情况导致的结果是生命科学教育未得到保障,国民的整体生命科学意识较差,爱护、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观念培养不起来,环保意识极差,极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而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生物学科与理化等自然科学的课时和比重不但相同而且占幅度较大。所以,国民从小学到高中,他们的生物教育贯彻得非常有效,从而使整个国家的国民生命意识、环保意识大大加强,从客观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这就出现了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中国游客在前乱仍垃圾,外国游客后面捡拾的怪现象。

3、问题解决策略。

3.1全面更新思想认识,切实认识到生命科学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及对提高整个国民的环保意识、爱护、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公德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国民整体素质的竞争。生命科学教育有助于帮助我们的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环保观念,为祖国的未来培养一大批有责任心的青年。

3.2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师范院校培养高素质的生物教师,制定出有利于生物科学教育教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新喜的看到,甘肃高考的新课程卷中,理综卷中生物学科的分值已经达到了91分。(总分300分),而宁夏新课程卷理综总分240分,生物学科达到了80分,达到三分天下的局面,这些改革,都将在一定程度上从导向上给生物科教学带来希望的春天。此外,我们还应在师范院校中加强合格的高素质的生物教师培养,这样做,不仅要解决高中生物教师的紧缺局面,也要解决农村初中生物教师严重缺乏的境况。

3.3各个学校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校本培养机制,灵活多样地开展生物科教师的培养。

第6篇

出席本届论坛的有: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教授,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施蕴渝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校长欧阳平凯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光美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贺林院士,邓子新院士,高等教育出版社张增顺总编辑,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杨祥,上海交通大学马德秀书记、印杰副校长等有关领导和来自全国200余所高校的近400名代表。两院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高校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知名教授和一线教师齐聚一堂,是近年来高校生命科学教学研讨和交流的一次盛况空前的高规格大会。

大会开幕式上本届论坛执行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施蕴渝院士、上海交通大学马德秀书记、高等教育出版社张增顺总编辑分别致辞。周远清会长、许智宏院士、施蕴渝院士、郑光美院士等作了大会专题报告。

高校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报告论坛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系列报告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全国高校生命科学教师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教学研讨和交流平台,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本次论坛以“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为主题,共设10个大会报告、1场专家访谈、并分5个组进行分组报告与交流,另有百余篇书面交流论文张贴展示。报告从不同角度,结合各校的课程教学实际,围绕高校生命科学教育与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生命科学基础课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中心建设、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与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交流与深入研讨。论文集中就当前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改革的热点、核心问题进行论述,探讨了目前生命科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采取的相应对策。与会代表彼此分享在改革探索和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大家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实验中心建设与实验、实践教学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有了更多新的认识和共识。相信本论坛将对推动高校生命科学基础课程的改革,促进生命科学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7篇

关键词: 地方院校 生物类专业教学 科研成果转化 生命科学

1.当前高校在我国事业单位分类中的定位及科研成果转化所面临的困境

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目标算起,中国特有的“事业单位”改革已经走过了19年历程。中央编办会同有关部门于2008年8月11日制定的《关于事业单位分类试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根据现有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将其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从事公益服务的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三个大类,即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其中,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是指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或者为政府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根据其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不同情况,可具体划分为三个类别,即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和公益三类。公益一类即从事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教育等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如义务教育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公益二类即面向全社会提供涉及人民群众普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公益服务,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如普通高等教育机构、非营利医疗机构等。公益三类即提供的服务具有一定公益属性,可基本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2010年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大量的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校每年授权的数万项专利技术应用率不足25%,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比之重点院校,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科研成果转化率更不理想,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还未能充分发挥其促进生产力提高和经济实力增长的作用。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科研人员学术意识强,市场意识淡薄;企业创新意识薄弱,应用高科技成果缺乏主动性;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体系不健全,包括人才流动不顺畅、信息流动不畅通、技术市场体制不健全,等等。高校的科研工作在传统的科研管理体制下,存在多数专利技术的针对性差、自身转化力弱、对外转化难等实际问题,这是制约高校专利技术和研究成果转化的瓶颈。

高校作为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国家允许其部分市场配置资源,但其整体的“非营利性”定位也是确定的,不允许进行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上,因其管理上存在先天的缺陷,以及高校的角色定位不清等问题还未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2.地方高校生物类专业教学及科研成果转化实践与探讨

地方院校因其历史问题及归属问题与中央部属院校的差距越来越大,中央部属院校有中央政府做后盾,具有极高的实力和人气,不论是投资赞助,还是项目研究,它们都拥有多方面的社会资源。然而处于地方政府引导下的地方院校,自身占有的资源无论是在范围上还是在质量上与中央部属院校都有很大差距。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正在成为新的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动力,如何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建设地方院校的生物专业,特别是专业特色的确立、课程体系的优化、科研成果的推广等内容。

地方院校生物科学类专业应紧紧围绕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这一中心任务,围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搞好教书育人和科研工作的动力,促进育人上水平、科研出成果。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立足生物类专业资深优势和特点,积极为广大教师的科研成果寻找出路。在此目标与背景下,通过与社会科技中介机构联合依托生命科学自身师资科研力量,合作成立相关生物科学及应用研究机构。以科技资源集成为目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科技中介机构联合,通过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整合、集成、优化科技资源,提高公共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具有应用性、开放性、公益性特点的公共服务平台,从而积极地服务地方经济。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最新、最好的一条途径。一方面地方政府在下达一些纵向科研课题时,就得考虑其推广应用前景及与当地企业合作加速成果转化等因素,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科研人员接受了科研课题,也应从转化应用入手,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使当地企业的科技水平得到相应提高。

服务社会有助于推动地方高校的发展。在为地方服务的过程中,可能整合产生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创造良性的学科生长环境,也有利于传统学科高新化,优势学科强势化,新兴学科集聚化。

生物科学及应用研究机构是地方院校生物科学类科研成果转化的一种新的尝试,高校与政府、企业全方位合作,本着密切联系、高层会商、互惠合作等原则,开展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技术合作,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高校生命科学科研工作者结合当地生命科学经济发展需要及产业结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攻关,进一步加强与政府、企业的联系,为当地经济建设献策献力,做好科技服务工作。

以“推动学科建设,彰显办学特色,服务基层社会,促进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目标,为使科研成果转化得到落实,切实达到服务学生、教师、社会的目标,就要准确了解企业和高校的新需求、新期盼和新困难,及时跟进,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为推进地方院校生物类专业教学及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旖旎,杨斌黄.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和对策.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109-110.

[2]朱恪孝.经费结构视角:地方高水平大学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机遇.中国高教研究,2008,(7):36-39.

[3]郭丽君.地方高校发展的困境与战略选择――基于政策博弈的视角.现代大学教育,2009,(5):102-106.

[4]麦均洪,马强,张乐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73-77.

第8篇

北海道大学有两个校园,位于札幌市的主校区占地289公顷,位于函馆市的函馆校区占地10.5公顷,此外,还在日本各地拥有总面积达65713.6公顷的实验林等实验基地。

北海道大学创立于1876年,其前身札幌农学校是日本首座高等教育机构。札幌农学校曾聘请美国马萨诸塞农业大学的校长克拉克博士担任第一任副校长。1877年4月,克拉克博士离开札幌时,给学生留下了“Boys,Be ambitious(青年们,要胸怀大志)”的学训,这句话现已成为北海道大学的校训,同时也是日本年轻人非常熟悉的名言。

办学理念

北海道大学历经130多年的历史,以“开拓精神”、“培养国际性”、“全才教育”和“重视实学”作为教育研究的理念。

开拓精神是指学生和教职员应随着时代的需要,毅然地开拓新步伐的理想主义。在今天,不断改变学术方向和响应最新提出的关于人类课题的研究,就是现代的开拓精神。

札幌农学校曾引进欧美文化及科学技术,并由外国教师进行英语教育,从创办开始就向各方面推展“培养国际性”的精神。北海道大学为培养学生和教职员的国际性,促进国际社会的发展,在扩大海外留学和进修机会的同时,积极接收外国研究者和留学生,以促进与以亚洲和北方圈为首的世界各国的文化和社会交流。

札幌农学校不仅培养农业专家,还谋求培养出具有丰富品格、高才智和知识面广的人才,在人文社会领域优秀人才层出不穷,培养出了许多思想、文学方面的名人。为培养具有灵活应用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判断能力及高见解能力的人才,北海道大学的全才教育理念贯穿于重视教养的教育实践中,其传统流传至今。

重视实学的理念自从北海道大学建校以来经过许多曲折,在发展到综合大学的过程中,逐渐演变固定为两个涵义:一、重视与现实世界融为一体的普遍性学术的创新性研究;二、不但重视基础研究,而且重视应用和实用化,使其研究成果还原子社会。北海道大学在追求重视实学理念的普遍性和现代意义的同时,希望不断推进与现实世界融为一体的普遍性真理,并创造具有北海道特色的学术。通过与产业界、学校和政府间的进一步合作,将研究成果还原干北海道、日本乃至世界。

学科专业

北海道大学重视研究生教育,学校现有12个系(招收本科生):文学、法学、经济学、医学、牙科学,工学、兽医学,水产学,理学、药学、农学、教育学,17个研究生院(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文学、法学、经济学、医学、牙科学、工学、兽医学、信息科学、水产科学、环境科学、理学,药学、农学、生命科学、教育学、国际大众传媒与观光学、保健科学、公共政策学。其中,农学、兽医学和水产学是北海道大学非常有特色的专业院系。

农学系由生物资源科学、应用生命科学,生物机能化学、森林科学、畜产科学,农业工学和农业经济学等7个专业组成;农学研究生院由共生基础学、生物资源科学、应用生物科学和环境资源学等4个专业的15个学科组成;农学系和农学研究生院共有教员132名。此外,还有由生物资源生产学、环境资源学和应用生命科学等3个研究室组成的农学研究院。

兽医学系由生物医科学、病因病理学、应用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等4个兽医学专业学科组成;兽医学研究生院有比较形态机能学、动物疾病控制学、诊断治疗学、环境兽医科学、朊病毒病学、共患病学等6个兽医学专业学科。兽医学系和兽医学研究生院共有教员45名。

单独设在函馆校区的水产学系和水产学研究生院,有教员86名,并拥有“忍路丸”和“潮丸”两艘实习船。水产学系有海洋生物科学、海洋资源科学、增殖生命科学和资源机能化学4个专业;水产学研究生院由海洋生物资源科学和海洋应用生命科学2个专业的12个学科组成。此外还有水产科学研究院,下设海洋生物资源科学部门和海洋应用生命科学部门。

工学系是北海道大学规模最大的系,由应用理工系、信息电子学、机械智能工学及环境社会工学等4个专业的16个学科组成,学生3000多名;工学研究生院由15个专业组成,共有硕士课程学生800多名,博士课程学生250多名。工学系和工学研究生院共有教员275名。

除传统优势学科,学校还着力于发展生命科学、IT产业科学等新兴学科,提高整体科研教育实力。生命科学研究生院现有生命分子科学、细胞机能科学和生态控制科学等3个生命科学专业学科;先端生命科学研究院有先端生命分子科学、先端细胞机能科学、先端生态控制科学、计算分子生命科学和生命分子机能学5个先端生命科学研究室。信息科学研究生院由复合信息学、电脑科学、信息电子学、生命人类信息科学、媒体网络和系统信息科学等6个专业的20个学科组成,拥有教员99名。

国际交流

北海道大学作为具有国际特色的大学,一直坚持战略性地开展教育、研究和社会贡献活动。

学校与包括中国的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在内的18个国家和地区的55所大学,以及24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及科研院所的院系部门签订了共162个协定,开展教育、学生的交流活动。为了加强合作关系,还和协定中的一些大学共同举办大学之间的联合专题讨论会。此外,学校还与国际协力机构(JICA)签订联合合作协定,建立合作体制,并与国际协力银行(JBIC)合作,积极致力于中国内陆地区废弃物处理领域的人才培养。2006年接收中国重庆市的10名大学教师,进行为期4周的废弃物处理研修,2007年以中国河南省的10位大学教师为对象,开展了近1个月的废弃物资源化和处理技术研修。

目前,北海道大学共有海外留学生900多人,其中有40%来自中国。为了增加留学生数量,推动和东北亚特别是和中国、韩国之间的交流,学校还制定了“国际活动战略”,计划接收更多的留学生来校学习,同时也致力于把自己的学生送出去留学。

第9篇

关键词:生命科学 毕业设计 环节 实践 探索

本科毕业设计是大学四年教学中重要的一项的教学实践内容,是培养和检验学生所学基础知识和科学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训练和养成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过程。不仅是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主要途径,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力、实践力和团队精神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毕业设计实际难以达到教学培养目的的要求,部分学生往往“走过场”,毕业设计最后成为空洞的形式主义。一方面,由于学生急于在大学最后一年实习找工作,主观不重视毕业设计;另一方面,由于选题陈旧,缺乏吸引力或指导教老师疏于管理,未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等原因造成。本文就多年参与指导生命科学类本科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工作,从青年指导角度出发,针对以下4个环节,提出和总结一些实践与探索经验。

一、毕业设计选题环节

毕业设计选题时间不应从大四开始,而应该从大一入学开始。由于生命科学类本科是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核心教育任务,培养生物类专才,具有生命科学领域的相应基础知识,能独立开展教学、研究、技术开发的骨干力量。相对于其他学科,生命科学类的毕业设计动手性和实验应用性更强。已有研究表明,生物科学类毕业生中50%以上选择继续读研深造,而其他毕业生则主要就业于生命科学相关领域企事业。因此,大一新生一入学,专业负责人安排学生参观各个实验室,激发学生科研兴趣,使其提前融入实验室环境氛围。 部分学生跟随研究生学长,在自己感兴趣实验室,学习相关实验手段和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和理论学习,逐步确认毕业设计选题方向。同时,给予部分学生二次选题的机会,当学生实际操作后,最终发现缺乏实验兴趣或无力继续该项目研究,可重新毕业设计选题。同时,一个大的实验主题,分2~3个小选题,以便2~3名同学组队参与,即保证指导教师有足够精力逐一跟进每位同学的毕业设计进程;同时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力保学生积极、主动、有目的性的参与准备和投入到毕业设计中,为毕业设计最终完成创立良好的开端。

二、文献检索和实验设计环节

文献检索是毕业设计的起始环节。根据指导教师下达的课题任务,团队中的同学通力分工合作,检索、查阅文献、归纳汇总资料、消化资料。然后,由学生和老师共同讨论课题的可行性实施方案,完成实验技术先进行论证,最终初步确认合理的、较为完善的研究技术路线和实验步骤。实验设计环节应兼顾学生的不同意向,对打算继续深造的同学,实验设计应更多涉及科学性,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为其后续的研究生科研生涯提供做最初的理论和科学技术支持;而对打算直接就业的同学,实验设计应更多涉及应用性和操作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本科设计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在就业竞争中更具专业优势。

三、实验完成过程环节

实验完成过程环节是毕业设计中最关键的环节。在此环节中,指导教师应该紧密与学生联系,绘制实验时间进度节点表格,每周组织开展小组讨论会,掌握学生实验进度,积极鼓励学生发言,听取学生实验过程面临的问题和难点,不断改进、完善、修正实验技术路线。同时,发掘每个学生闪光点,鼓励科研积极性,树立科研信心。参与本科毕业设计的学生,均为20岁左右的青年,毕业设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理论和科学知识,同时也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刻。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缺乏吃苦耐劳品行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生命科学类实验设计过程,培养学生能力,不仅是指生命科学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育和提高,还包括毅力、创新力、实践力、团队合作力等培养。无论他们选择就业还是继续深造,这些能力的获得将会有益于他们今后的人生。因此,指导老师直面指导,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必须坚持以身作则,言教身传。

四、论文撰写与答辩环节

毕业论文撰写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验数据处理、统计能力和对实验研究结果综合分析,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会绘制图表,撰写符合规范的科学论文。在指导中,要求教师有目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综合思维、逻辑写作能力。既要杜绝教师的对学生撰写论文采取“包办代替”,亦不可对学生放任不管,应该采取“分阶段”,“分重点”,“分章节”有目的引导学生写作,使学生最终撰写出代表其科研结果,语言又不乏具有其个人特色,同时符合培养大纲要求的学术论文。

答辩是最终检验学生毕业设计成果的环节,亦是部分学生感到紧张和恐慌的一关。甚至有些学生,虽然论文完成的很好,准备的也非常充分,但是实际答辩中,常常会语无伦次,发挥大失水准。追溯其原因,是由于这类学生心理素质差,缺乏在很多人面前讲话机会,因此造成紧张、害怕的应激心理。针对这一原因,在答辩环节之前,指导教师应组织多次预答辩,模拟提问,帮助学生克服紧张心理,在实际答辩中发挥正常水平。经过此锻炼,对学生今后在科研报告或工作岗位中畅所欲言,展示自我均有积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彦臻.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探索[J].广西教育,2013,(11):128-130.

[2]郭弘艺,唐文乔.浅析生物科学专业现状[J].中国校外教育,2014,490(07):114.

[3]郭弘艺,李世凯,唐文乔.以增强创新能力为目标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3,454(08):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