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16:45:52
导语:在古诗的语言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话语分析;合作原则;概念整合;《北京爱情故事》
[中图分类号]H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4-0082-02
2012年,一部关于“80后”的青春励志剧《北京爱情故事》风靡大江南北,赢得了大多数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除了剧情贴近现代都市年轻人北漂经历外,这部剧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台词朗朗上口,幽默又不乏内涵。当前,摘自这部剧的经典台词在网上非常流行。本文从话语分析角度探析这些经典台词,从语言研究角度理解当前流行语的特点。
话语分析常被称为语篇分析,由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斯于20世纪50年代初首次提出。在我国,复旦大学教授朱永生的研究尤其引人关注。他把话语分析的主要任务概括为三个层面七个方面:语言使用层面,即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社会情景中的交际层面:会话原则、话语与语境之间的关系和话语的体裁结构与社会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思想传递层面,即话语的语义结构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话语活动与思维模式之间的关系等。由此看来,语篇分析要对几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不仅要了解话语的表达层,还要深入到意义和动作层,注意社会文化语境和认知的作用。
一、用话语分析《北京爱情故事》中的经典台词
(一)衔接理论
“衔接”这一术语来源于功能语言学的创始者韩礼德和其夫人哈桑合著的《英语中的衔接》一书。韩礼德和哈桑把语篇中的衔接归纳为五种类型:照应、替代、省略、连接以及词汇衔接。其中,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词语属于语法衔接手段,词汇衔接属于词汇衔接手段。
1.语法衔接
《北京爱情故事》中的很多经典台词都很注重语法衔接,有的使用了一种衔接,更多的使用几种衔接方式,突出了新信息,使得语言更加连贯、紧凑。
例1:
我爱你,但是对不起!
这是杨紫曦在第二次离开吴狄时的台词。首先,两句之间用了连接词“但是”表达转折:我虽然爱你但是我不能选择你。用转折使意思表达得看似委婉,实则更伤人心。使用连接词的同时对话采用了省略,补全应该是:“我爱你,但是我对不起你。”可见,台词中的省略是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测出来的,这使得语言更加简练。
2.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是一种最为重要的衔接纽带,对篇章内各种语义关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它通过使用重复、同、反义词,上、下义词,相关词以及语篇结构词来实现语篇的连贯。
例2:
程锋:三天之后,世界上就会多两个情圣。
吴狄:三天之后,世界上就会少一个禽兽。
该例中,上下两句的台词多是重复的,此外,关键词“两个情圣”和“一个禽兽”也是相对的。第一句“两个情圣”分别指吴狄和石小猛,同时程峰较幽默地暗示了自己在赌局中的成功。第二句的“禽兽”指程峰,吴狄用同样幽默的语气回击了程峰,暗示了他们的胜利。对话在结构上实现了形式上的完美链接,也由于其整齐的格式,使句子朗朗上口,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莱斯于1976年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格莱斯认为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即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然而,人们在实际交际中并非总是遵守合作原则,相反出于需要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格莱斯把这种通过表面上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言外之意称为“特殊会话含义”。特殊会话含义解释了听话人是如何透过说话人话语的表面含义来理解其言外之意的,由此来表达另外一种意思,幽默也就时常在这时产生。在《北京爱情故事》中,由此产生的经典台词不在少数。
例3:
吴狄:可你们两个不一样!
石小猛:有什么不一样的,先点菜——服务员,点菜!
吴狄:你跟沈冰好的时间比我跟小曦好的时间还要长——
石小猛:唉,咱来个凉拌牛肉怎么样?
例3中吴狄说“你们两个不一样”,想谈论石小猛和沈冰之间的事,但石小猛总以“点菜”、“来个凉拌牛肉怎么样”这样的回答回避问题。违反常理和正常逻辑的回答并没有把交谈中心聚焦在石小猛和沈冰关系的讨论上,而是焦点之外的饮食上,较为明显地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这样的回答使观众察觉出石小猛的无奈,同时这种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使台词充满了幽默色彩,使观众印象深刻。
(三)概念整合理论
法考尼埃和特纳提出并讨论了概念整合理论:一种认知操作即两个或更多的心理空间通过投射借助背景框架知识、认知和文化模式、组合结构从输入空间映射到合成空间,整合为一个新的合成空间。
例4:
吴狄:能不能收起你的笑容。
程峰:情种啊,当代梁山伯,四眼罗密欧啊!
如图1所示,梁山伯、罗密欧是人们熟知的古代爱情故事中的痴情男子,最终都因为感情放弃了生命并成就了爱情佳话。当人们听到梁山伯、罗密欧这句台词时,脑海中就会出现两个想象空间。在一个输入空间里,梁山伯、罗密欧是指古代较为痴情的两个男子;在另一个输入空间里,梁山伯、罗密欧指代的是同样对感情较为执着的吴狄。观众借助对梁山伯、罗密欧的了解,将两个输入空间所蕴涵的信息通过空间映射,投射到合成空间,经过整合后得到一个新的层创结构:电影中的吴狄如梁山伯和罗密欧一样对感情专一、负责。这是程峰对阴差阳错为了感情跳楼的吴狄的描述,既有讽刺意味,又突出了吴狄专情的特点,让他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使用台词中“四眼罗密欧”描述戴眼镜、有点书生气的吴狄,更加形象生动,也不乏幽默色彩。
二、《北京爱情故事》中经典台词的特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北京爱情故事》中的台词既风趣幽默又奇特新颖。别具一格的台词既使得那些经典台词广为流传,同时也使鲜活的角色深入人心。通过话语分析可以看出《北京爱情故事》中的经典台词有以下特点:
(一)语言简练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人们的交流讲究效率和经济。衔接使得《北京爱情故事》中的台词较为紧凑,联系也更加紧密。同时,形式上的连接也使得台词的格式更加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更能被人们接受并流传开来。例如,经典台词“生活要以快乐为原则,爱情要以互惠为原则”对仗工整,词汇衔接使得这句台词成了人们广为流传的爱情格言。
(二)风趣幽默
《北京爱情故事》中很多台词都故意违反某些合作原则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你真是从古墓派出来的啊”违反了质的原则;“你们俩就可以阴阳搭配,水融,琴箫和鸣,颠龙倒凤,”违反了量的原则;“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中方式原则的违背使得台词幽默、风趣,同时增加了语言的含蓄性。合作原则的违背使得《北京爱情故事》中的台词出人意料、风趣幽默,让人忍俊不禁。
(三)旧词新用
词汇演变的总趋势是旧词的消失和新词的兴起,而旧词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会被赋予新的含义。在《北京爱情故事》中,概念整合使很多旧词具有了新的含义,“时间是一直在这的,流逝的是我们自己”中对“时间流逝”的新解;“珍爱生命,远离程峰”是对“珍爱生命,远离”的曲解;“你这小子平时饿得连饭都吃不上,一上来就燕鲍翅”,在这里“燕鲍翅”指伍媚。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近年来,全国许多地区的中考依据这一规定考查了古诗词的鉴赏分析。从考查内容看,考点丰富,涉及面广,主要有:(1)古诗词的基本知识;(2)理解古诗词的内容;(3)理解古诗词的主题;(4)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5)理解古诗词的意象;(6)理解古诗词表现手法和作用;(7)理解古诗词的语言特点;(8)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9)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其中,对内容的把握、语言的品味、表现手法的理解是诗词鉴赏的重点考查方面。从设题形式看,主要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及比较阅读题,以主观题为主。从考查范围看,由课内逐渐延伸至课外,充分体现考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命题意识。从分值看,最少2分,最多8分。
[解题指津]
从应对角度来看,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1)广泛积累,尽可能多地背诵古诗词;(2)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一些古诗词的基本知识。(3)了解诗词的背景知识及提示信息,把握诗词的主题、情感和意蕴;(4)了解诗人的风格和语言特点,体会诗句的含义、情感;(5)了解修辞和表达特点,品析形象、意境;(6)了解诗词的内容,把握诗词的类别。(7)掌握一些常见的典故和惯用的意象。(8)借助以上知识和信息,体验诗人情感,品味诗歌意境。
解答主观赏析题,需要做到三点:(1)抓关键词语,分析诗词语言的凝练、形象;(2)巧妙添加语言,领悟各语句的具体含义;(3)总体把握、理解诗词的写作内容及所表达的感情。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诗词的语言简洁、含蓄,写作上虚实结合,所留空白较多,因此在赏析时,必须展开联想、想象,体味作品的意蕴。
[中考真题]
1 (浙江省衢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郎山和韵①
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2 (广东省广州市)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参考答案]
1 (1)高、直、陡、险(答出两点即可)
(2)要做一个刚正不阿(正直、顶天立地,的人。人生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答出一点,意思符合即可)
2 (1)示例:“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这一句表现作者在担心无路可行时忽然见到一处村庄的惊喜,表达了人们应在困难中看到希望的思想,后来从中引申出了在绝境的尽头,往往是另一个美好的世界的哲理,具有很好的励志作用,因而被人们广泛引用。
3 (1)地理位置的差异,对花开的先后具有一定的影响。(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归”“觅”“转”三个动词,赋予了春天具体可感的形象。
4 (1)用“惊”字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2)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5 这两旬诗词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比作可用小船来承载的具体的东西,形象地写出了内心哀愁的沉重。
6 (1)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2)忧国忧民(意思相同即可)。
7 (1)苍凉(悲凉凄凉凄清)(2)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执着的相思之情。
8 (1)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的官运。(2)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
9 (1)天冷、声杂、城孤(2)思乡之情
10 (1)写出了秋夜的漫长。(意思对即可)
(2)凄清孤寂。寂寞忧思的心情。(意思对即可)
11 (1)待月的心情 赏月 (2)桂花 西风(3)作者开始时的心情是欢快、开朗的,后来心情就变得愁苦起来。
12 (1)“白玉条”三字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表现出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2)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馋;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13 (1)望西都,意踌躇。
(2)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或: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意对即可)
14 (1)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切。
(2)诗人因为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复杂的心情。
15 (1)空、闹(2)抒发了作者对薛道士的怀念之情(或写出了物在人亡的悲伤之情);以乐景衬裹情(或对比)。
16 人生之路是不平坦的,必然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困难,我们要做好面对和克服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并坚信再大的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充满信心,勇敢面对,坚持不懈,直至胜利。
17 (1)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2)拟人 巴山夜雨涨秋池 想象景(未来景)
18 (1)词语:愁(愁杀)诗句:君向潇湘我向秦
(2)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一、二句使用“杨柳”、“杨花”等词,借“柳”、“留”谐音,抒写了诗人与友人握别时的满怀愁绪。
19 (1)村民的热情好客;优美的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古诗教学要立足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儿童的思维,不仅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还具有趣味性及奇特性。在古诗教学中,老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些思维特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古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可感与跳跃的特点,他们能够凭借具有趣味性的声音、形状以及色彩等对事物进行基本的判断与感知,而对枯燥的说教以及抽象的道理缺乏兴趣。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古诗教学中,老师可充分借助多媒体,让学生配乐朗诵,感受、品味古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例如,在进行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中,老师要从学生思维的形象直观性出发,结合多媒体,将送别与远行的场景制作成一幅幅图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并配合相应的背景音乐,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体验苍茫空阔之感,理解离别诗的悲凉。同时,在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学生对奇特性、趣味性的追求,注重古诗教学设计中的灵活、新颖、多变,充分激发学生的古诗学习兴趣。例如,在学生欣赏古诗时,老师可将古诗的文字与句式打乱,让学生重组,并要求他们为古诗配上题目以及图画。这种类似于游戏的古诗练习,将古诗的学习与美术结合起来,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古诗的学习之中,体会古诗的美,激发审美意识。
二、注重审美积累,培养审美情趣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由老师的分析来代替,而应让学生自主地在情感与思维活动中,亲身体验、思考与感悟,获得独特的感受。新课改理念倡导拓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的兴趣。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运用教材,在学习古诗之前,引导学生积极收集相关的资料,并积极运用比较等多种方法展开想象,丰富语言与审美积累,深化学生对诗的理解,丰富审美感受。例如,在进行人教版新课标《江雪》的教学时,老师可先给出“千山、鸟、绝、孤舟、蓑笠翁”等字词,让学生大胆想象,或者出示白雪茫茫中,一人独坐江边垂钓的画面,让学生看图说话,体会诗的意境,品位与欣赏诗的语言,增强学生对古诗的领悟能力与理解能力,积累更为丰富的审美体验。
在新课程背景下,选入小学教材的许多文章都具有哲理性,老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诗的语言特点,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其哲理美,使学生充分感受诗的理趣。例如,在人教版新课标《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教学中,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想象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还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以及壮丽景色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总之,在古诗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欣赏以及感受美,注重审美积累,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语文素养。
三、在吟咏与诵读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古诗教学中,诵读与吟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诗歌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艺术,其意象主要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加大吟咏和诵读的比例,将文字意象化,以此激活学生的审美体验。古诗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激活学生的审美直觉,进而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而在古诗教学中,运用吟咏以及诵读,可将文字信息发展成视听结合的信息,是唤醒学生审美直觉的有效途径。例如,在人教版新课标《宿新市徐公店》的教学中,在学生初读时,老师可配合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在初读的过程中欣赏乡村的春景图,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感受诗意美。在学生精读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未成阴、无处寻、急走”等,挖掘诗中的语言美,并配以一定的音乐,感受诗中语言所表达的静态美、动态美、色彩美与情感美。在学生感受了诗的语言美、画面美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品读,细细体味诗人对春天的喜爱,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升华学生对诗的理解。
关健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诗词鉴赏
古人曾说“诗无达诂”,这不仅站在诗歌解释的角度,对诗歌的鉴赏也同样适用。对于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切实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以促进当代对古代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1.初中语文古诗词的鉴赏角度
1.1诗词语言鉴赏。诗歌是有生命的雕刻品,犹如冰灯玉露,看过是赏赞,是慨叹,经历千磨万击,看过是感喟,是敬畏。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语言在诗歌中的重要地位,就在于一字的出入,便有高下的悬殊。诗歌的语言在丰富的想象与明晰的概念间跳跃穿行,在直觉的感性与清醒的理性间幻化重生,辨证交织下的语言便有了动态的立体之感。诗歌的音乐美体现在节奏的长短参差,轻重的错落有序,句读的轻重缓急,韵脚的和谐交替之上。
1.2诗词意境鉴赏。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诗人的思想情感通过对意象的描摹和意境的创造来体现。无意不成诗,无境不生情,诗情与画意,情趣总相通。诗歌是抒情的,诗人用有情的眼光观照自然与生活,当二者相遇,在碰撞下相契相合,意象便产生;当诗人独具匠心,把各种有情意象相互联结创生,一个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便被开启。在诗的形式里,意象是具体的,似可观可感,可从具体的描写中捕捉;意境是空灵的,得自心源,须于笔墨外可得。无论是创造意象还是意境,诗人都追求达到“妙合无垠”的境界,但意境的特征超越了具体的意象,诱使读者展开联想,体悟诗人寄寓意象上的思考和感悟。
1.3诗词风格鉴赏。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通过言语的组织,在文学作品中显示出来并使读者获得审美享受的独创艺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风格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情感基调。但历来探讨风格的角度多样,其中,生活个性与创作个性不可等量齐观,创作个性也不能直接转化为文学风格,只有将两者结合,启发学生从言语的格调与行文的笔性共同去窥视作品的风格。
2.初中语文中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策略
2.1知人论世,主动了解。一方面,要考察古诗词的写作背景。鉴赏古诗文时,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把握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优秀的古诗词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深深打上了时代烙印,同时,作品创作和思想感情的表达,与作者的人身经历也具有密切联系,这是古诗词鉴赏中必须把握的内容。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都与“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亲身经历密切相关,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疾苦以及作者颠沛流离的经历,是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关键,古诗文鉴赏过程中必须努力把握这一点。另一方面,将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放入写作的时代背景去作判断。例如,在鉴赏唐代诗人王翰《凉州词》的过程中,作者表达的到底是征战沙场不能生还的悲凉心情,还是战死疆场的悲壮之情?鉴赏中,如果透过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结合盛唐时期昂扬豪迈的时代精神,就很容易把握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2加强阅读,提升兴趣。古诗词鉴赏过程中,诵读是第一步。只有在诵读的基础上,才能逐渐把握古诗词的含义,逐步提高鉴赏能力。任课老师要加强指导,强调古诗词背诵的数量和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古诗文功底。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之美,诗词中的意境和中心思想的把握,只有通过诵读才能细细体会。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开展诵读活动,以激发W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诵读的热情。例如,利用分组诵读法,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分角色诵读古诗文。将诵读与歌曲演唱有效结合起来,例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诵读时,根据该诗词的节奏,采用拍手、踏足、踏歌而吟的方法。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还有利于深入把握诗词意境,有效分析和鉴赏古诗词的内容。
2.3把握格律,切入重点。古诗很讲究音律的和谐圆润,特别是初中语文所选篇目大多为格律诗和词,在这一点表现的尤为突出。为了使诗读起来能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所以古时往往平仄声交错使用。格律诗句数固定,如五言、七言、五律、七律等。此外,在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要合理应用诗眼分析法,纵观古代诗词中的名言佳句,“诗眼”通常是句中的某个动词,优秀的诗人往往非常注重动词的巧妙应用,通过生动有趣的描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进而有效表达诗词的中心主题。例如,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中的“就”字,写作过程中经过仔细推敲,通过“就”字的应用,巧妙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渴望与憧憬。总之,整个古诗词鉴赏过程中,善于抓住“诗眼”,离理解全诗的基本内容也就不远了。
古诗词的学习主要就是积累与练习。想要学好古诗词,就需要积累关于古诗词的相关文学知识,立足古诗词的精华,行知人论世之举动,达提升兴趣之目的,最终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杰.高中宋词教学中文学鉴赏力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读懂;古代诗歌;多读;多记;多练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背诵的古代诗歌,我们读着、背着,陶醉于其中。可是现在古代诗歌却让很多学生感到头疼,试卷上的古代诗歌题,让他们无从下手,看不懂或是似懂非懂,更别说准确地做出考卷上的题了。
现在的课堂上,我们往往只注重给学生讲解古代诗歌各种手法、技巧和各种解题方法,却忘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帮助学生把诗读懂。如果诗都没有读懂,那么又何谈正确地解答试题呢?
读懂古代诗歌并非是朝夕之功。但如果学习得法,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也是可以取得很大的成效的。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三大方面入手,即:多读、多记、多练。
一、多读
要多读诗,多看古代诗歌鉴赏文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多时候诗看得多了,也就多了些读懂诗歌的灵性。诗歌的内容、意境,诗人的情感、风格,就会在一遍遍的诵读中慢慢领会。
对于那些诗意深奥、句子难懂的诗,也可以借助工具书、鉴赏辞典和他人的鉴赏文章来读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名家、学者们的鉴赏文章可以让我们茅塞顿开,少走不少弯路。所以,常常读一下古代诗歌的鉴赏辞典或文章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二、多记
1.记作者的简要生平、事迹和写作风格。我国文学史上的诗人如天上明星,数不胜数,但对于一些著名的诗人,我们一定要多加了解,记住他们的简要生平、事迹和写作风格,这对于读懂诗有很大的帮助。了解了他们的简要生平,就可以了解他们在不同时期的心境和思想,进而理解他们不同时期的作品。掌握了他们的写作风格,也可以为我们理解他们的作品指出一条道路。
2.记诗歌中的常见意象。意象即诗中的景和物,诗歌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古代诗歌中,有些意象在诗人的笔下反复出现,就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把握这些意象的内涵,对于我们读懂诗歌也有着很大的作用。比如,春,常用以表现温暖、生命与兴盛;秋,常用来表现肃杀、衰败、凄凉的情调;月,代表怀人、思乡、团圆和永恒;雁,代表思乡和漂泊;黍离,表达对故国的眷恋,对故土沦亡的悲叹等。
3.记常见典故。典故是指古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关来历出处的词语,是浓缩的文学语言。诗人往往借助典故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把握典故的含义,联系诗歌,对我们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大有帮助。词中的典故言简意赅,能引导我们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多练
多练习,可以让我们增加很多理解诗歌的实战经验,但练习必须有针对性,盲目为之只会费时费力,却无成效。所以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练习时要关注诗歌的标题、作者、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对诗歌各个细节的把握,往往可以让我们节省不少气力,事半功倍,因此,读诗一定要细。
2.要进入诗歌的意境。意境是诗中的景、物与诗人主观情感的融合,即情景交融。诗中作者或先景后情,或先情后景,或寓情于景,我们在读诗的过程中,需要走进诗人所描绘的图景,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进入诗人所营造的意境,才能很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3.要关注诗歌的最后两句。古代诗歌的最后两句常用卒章显志的手法,点明题旨,因此要多加关注。
4.要通过练习逐步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语言最是凝练,字字如金,诗人常常会打破语法规则,采用省略或倒装的句式,可以说,诗歌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要读懂诗,就必须读懂诗句的意思,必须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
除以上几点外,我们也可以在平时做一些翻译古诗的训练,将诗的语言改写成散文的语言,以提高我们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关键词: 古诗词鉴赏教学 古诗鉴赏知识 感觉意境 诵读
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而中学古诗词教学应重视诵读吟咏,让学生通过诵读理解古诗词的字词句、欣赏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把握古诗词的情感基调,为审美感悟诗词奠定基础。要进行古诗词的鉴赏,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内在含义,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其次要让学生了解古诗词鉴赏知识,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会如何分析古诗词,促进其鉴赏能力的提高。
一、让学生逐步了解古诗鉴赏知识
1.文体知识
中国古词博大精深,内容丰富,要鉴赏古词,首先要搞懂词的类型。学生要对古词的朝代变化做基本了解,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流派,并按照朝代顺序分析掌握诗词的发展现状;诗词的格律各异,掌握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基本知识。最后要掌握诗词的写作特点,如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等。不同类别的诗词,在词义、句义的表达上也有不同,如果按照表达方式分类,则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等。
2.风格和语言特点
每个作家都有不同的经历、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在古词的创作中各具特色,各有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让古词具有了不同的写作风格。语言是古诗词的基本载体,如上所述,语言的运用也有不同,对古词中语言的鉴赏是基本,只有准确地分析和把握语言内容,才能完成更深层次的鉴赏。(1)清新,语言使用情理,不用俗套。(2)平淡,语言朴素、通俗,容易理解,作者多用直接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语言更加平易近人。(3)绚丽。辞藻丰富,用典多,生字、多义字常用,具有奇幻的情思。(4)明快。一语中的,有斩钉切铁的效果。(5)含蓄。言有尽而意无限,用简单的词语凸显表现意义,但实际上颇有内涵,言此而意他,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3.表现手法
古词通常用一些表现手法让词的内容变得更加深刻和喻义深远,诗词中常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方式,描写和抒情是古词鉴赏考察的重点。描写的方式可以让古词内容动静结合、虚实有度,其作品的结构方式也是首尾呼应,层层深入,情景结合,内容丰富多彩。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这些都是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的古诗词鉴赏基本知识,只有对这些有一定了解,才能做好古词鉴赏作业。
二、感受意境,提高欣赏能力
所谓“意境”,是指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要想透彻理解古诗,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必须运用联想、想象进入诗人所创设的独特的意境之中。首先可通过品味语言,感受意境。古诗语言凝练、含蓄;再加上古人有“炼字”的传统,因而要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诗眼”,体会其妙处,运用联想和想象可进入诗歌所创设的意境。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孤”、“直”、“长”、“圆”即为诗眼,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用一个“直”字突出了它的劲拔与坚毅之美。一个“长”字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受。长河落日本来很平常,这里用一个“圆”字,突出了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暖又微带苍茫的感觉。这四个字形象地描写了大沙漠中孤烟垂直、落日浑圆的奇异壮观的景象,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其次,借助音乐、绘画揣摩意境。古诗教学是美的传递,可以在朗读或品读时运用音乐营造浓郁的氛围。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配以悦耳的古筝;“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配以幽咽的二胡;“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配以铿锵的琵琶。教《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播放乐曲《烟花三月》,教《木兰诗》可以播放古典音乐《十面埋伏》,教《渭城曲》可以播放《阳关三叠》等。这些音乐对人心境有巨大的感召力,很容易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当然学生也可以运用诗话结合的方法拓展思维、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古诗的意境。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刻画细腻,描写生动,可以这样描述: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而行,吐出串串水泡儿,轻盈地浮到水面上;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欢快地掠过雾气蒙蒙的天空。这样练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领略古诗的意境美,放飞想象,也可以给作品配画,这样不仅可以体会到创作的乐趣,而且可以使教学充满诗情画意。
再次,借助多媒体感受古诗的意境。在古诗教学中运用录像、投影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能再现诗歌的情景,使古诗内容形象化,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透彻地理解古诗。例如在教古诗《钱塘湖春行》时,通过录像再现,学生从屏幕上看到诗人身穿飘逸的长袍,骑一匹白色的骏马,漫步于蓝天白云、波平如镜碧绿澄澈的湖水边,漫步在青翠的绿草上,五颜六色的百花间……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尽情地品味春的勃勃生机。通过这些活生生的画面,学生能更生动形象地理解春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欣喜之情。
【关键词】先学后教 初中语文 认知规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116-01
“先学后教”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的思想,符合学生认知的习惯。但由于学科的不同、学生水平的差异、学校环境和条件的不同等,“先学后教”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结合方式。下面本文就以笔者在实践中效果比较好的《过故人庄》为例展示“先学后教”的一些基本做法,仅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指出。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一 制订“先学后教”的学案的过程
因为笔者所任教的学生基础一般,朗读古诗停顿不得当,并且不知道一首古诗好在什么地方。据此,笔者制订了一下学习目标:首先,让学生了解本诗大意,领悟本诗意境;其次,五言诗的节奏规律是“二/二/一”,更重要的是根据句意来判断节奏;最后,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鉴赏古诗并培养他们的文化修养。
又因为文章中出现了部分生词,所以让学生查阅了以下一些词的读音:黍(shǔ),郭(guō),圃(pǔ),轩(xuān)。
为了方便学生理解,笔者用多媒体呈现了作者孟浩然的基本信息:孟浩然,唐代诗人,仕途不得意,所以穷极山水。他的诗题材不广,多写山水田园,多展现自我。除此之外,把百度知道中的有关孟浩然的介绍呈现给了学生。
之后,笔者让学生根据注释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大意,并让他们回答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告诉学生一个事实:“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即作者在描述事物的过程中都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心情好时,花鸟则笑;心情不好时,花鸟则哭。以物传情,在古诗中非常常见。
二 教学过程
1.让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
学生独立完成作者基本信息的阅读和课文生词的查阅、注音。让学生找出文章中所用的动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具、邀、至、把、就等。并且让他们回答文中描绘了什么场景或风景(作者做客、村外风景、饮酒闲谈、承诺再来)。通过这样的一些事实和场景描绘,可以得出作者心情愉快,热爱田园生活。当然,学生在讨论学案内容时,教师在教室巡视,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帮助。讨论结束,让不同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回答,以了解学生情况并让小组之间进行竞争。这一部分大约花费20分钟的时间。
2.利用“班班通”呈现场景,讲解课文内容
笔者把在网上搜集的有关《过故人庄》的教学图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视觉上有比较直观的认识。结合图片的内容,逐句分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意思是“老朋友准备好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去他的田舍做客”。“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意思是“绿树把村庄包围在其中,村庄四周青山斜立”。“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是“打开窗户,面前就是晒谷场和花圃,端酒畅谈农事”。“待到重阳日,还来就。”是“等到重阳节那天,还来(这里)欣赏”。
3.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作者在本诗中的用语比较朴实无华,体现在:绿树、青山、场圃、桑麻,但又不乏传神之处:合,斜等。对仗工整,比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其中“绿树”对“青山”――都是偏正结构,“村边”对“郭外”――都是表示地方的偏正结构,“合”对“斜”――都是动词。又如:“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其中动宾短语――“开轩”对“把酒”,动作――“面”对“话”,名词――“场圃”对“桑麻”。
4.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五言诗的阅读节奏都是“二二一”的格式;但有时也要受意思的限制,因为形式是用来表达意思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让学生听朗读录音,反复朗读,体会节奏所要表达的意境,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背诵比赛,考查学生记忆理解能力。
5.诗词鉴赏
为什么说这首诗好,那首诗就被人认为不行呢?这涉及古诗的鉴赏方法。通常古诗的鉴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的:(1)格律,古诗要遵循一定的格律;(2)形象鲜明,注重色彩和动静搭配等;(3)境界高,如曹操的诗境界都非常的高;(4)语言精练,如本诗中的“合”和“斜”等就比较精练。
6.当堂训练
在多媒体屏幕上呈现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些题中包括文章再现:“ ,把酒话桑麻。”也包括“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他又是如何体现出这种心情的?”
一、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础知识
关于诗歌的知识很多,首先要掌握诗歌的基本类别,古代诗歌一般分为诗词曲三种形式,不同的形式,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鉴赏和理解的角度、内容,方法也不相同。例如:写景的诗一般要对诗中的景色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咏物诗一般要鉴赏诗人的思想等。词一般要鉴赏词的意境等。因而,了解和掌握诗歌的基本类别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要简单了解一些古代诗歌押韵平仄等知识。虽然我们并不需要对古代诗歌进行过深的专业研究,但简单的古代诗歌常识,如押韵、平仄等,还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基础知识。一般来说,对于古诗押韵的基本规律要掌握一些,对于平仄知识,了解一些即可,不要做深入的研究。
二、区别两个概念――意象和意境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诗人感情的事物。进行诗歌鉴赏时,首先要明确诗人是怎样通过对意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的。一首诗,诗人可以描写一个意象也可以描写几个意象。例如: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描绘了“瀑布”这个意象,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就通过枯藤、老树、昏鸦等十几个意象的连缀,表达羁旅人的愁苦孤独情感的有机融合,构成了一个鲜明真切、意境深远的艺术境界,即这首诗的意境。
三、把握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写景诗在古代诗歌中所占比重较大,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因此,在鉴赏这类诗歌时,一定要清楚写景与抒情的关系。一般来说,古人写景不外乎两个目的,一是借景抒情,即通过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一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中即包含诗人的感情。如:韩愈的《春草》,写得全是景色,而诗人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都蕴含在诗句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了。
四、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主要是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达的,因而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非常重要。
(一)常见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古喻今、直抒胸臆、烘托渲染、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景近景结合、对比映衬、铺叙比兴、联想想象等。
(二)常用的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抒情、描写等。
(三)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双关等。
五、了解不同风格流派及其特点
由于诗人在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修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相同风格的作家又形成同一流派。例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柔美婉丽;宋词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陶渊明、王维的田园诗等等。对于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作,鉴赏的角度和要求也不同。
六、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诗歌是用高度精炼的语言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因而它的语言凝练、准确、生动,富有形象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品味诗歌的语言也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
古代诗歌常见的语言特点有:
(一)清新:诗人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贺知章的《咏柳》,语言就具有这个特点。
(二)平淡质朴: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诉,或用白描手法,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白居易诗作的语言就是典型代表。
(三)绚丽:表现在华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四)明快:语言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五)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描写,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此而意它,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会。
(六)简洁: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七、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诗言志”古代诗歌都注重情感的抒发,因而鉴赏时首先要把握准诗歌的感情基调,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诗作的思想内容。例如:有的诗悲婉凄凉,有的诗悲壮豪迈,有的充满喜悦欢乐,有的诗则蕴含孤寂落寞等等。
八、明确鉴赏的基本内容
一首诗,鉴赏时从哪里入手,鉴赏哪些内容,应做到了然于胸,否则就会感到无从下手,就是鉴赏起来也会思维混乱,一塌糊涂。鉴赏的基本内容有:
(一)对诗歌词句的理解。主要是分析诗歌字面上的意义,以便于理解全诗。
(二)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古人是非常重视锤炼语言的。诗歌的语言凝练,富有跳跃性,含义丰富,耐人寻味,所以品味语言是鉴赏诗歌的基础。鉴赏语言,应侧重于语言的表达效果。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B-0118-02
语文教学要有所取舍,要选择学生难以理解且靠近他们最近发展区的内容进行教学。在开展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时,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使用问题驱动,逐一突破学习中的难点,指导学生感受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品味古诗词的丰富内涵,感受古诗词的艺术表现力。
一、品味语言,感受形象
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特点,重点挑选那些和古诗词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有关的内容进行分析。一些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较为关注对词语、句子意思的理解,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以词句理解作为起点,让学生感受其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感受古诗词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例如,在《琵琶行》中,琵琶女是最主要的人物形象,而作者则是其中的次要人物形象。教师可以摘取其中和琵琶女有关的语言,让学生深入品味,并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而对于作者的形象则可以简单带过,让学生自主感悟。如教师可以摘取“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等句子,让学生尝试分析人物形象。学生通过分析感悟到这句描写了琵琶女出场时的样子,不仅写出了琵琶女的动作,还展现了她的内心情感,用“千呼万唤”和“半遮面”表现她内心的犹豫和幽怨之情,为后文展现其心理变化奠定了基础。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析文中琵琶女进行自述的句子,学生可以发现这段描写如泣如诉,琵琶女诉说了自己年轻时万众瞩目的地位,和现在的凄凉落寞形成对比,能更好地展现其悲伤之情。在分析作者形象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感悟,将自己代入到作者所处的状态,感受其内心情感。学生感受到作者在被贬谪后,听了琵琶女的故事让他产生了共鸣,因此才会潸然泪下。在这番主次有别的人物形象分析后,学生把握住了诗歌所描写的人物形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字词学习放在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中,在有限的课堂讲授环节中,集中精力让学生透过语言感受古诗词所描绘的人物形象,这样能促使学生抓住古诗词核心,深入理解其内涵。
二、驱遣想象,深化体验
古诗词往往具有丰富的意象,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那些最易于激发学生想象的意象,组织学生深入品读,深化他们的情感体验。在指导学生合理想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虚构故事,也可以让他们尝试还原场景,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提高他们的审美体验。
例如,在学习《蜀道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重点抓住“蜀道”这个意象进行分析,强化审美体验。蜀道指的是来往蜀地的道路,以险峻艰难著称。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找出诗歌中展现蜀道艰难的词句,并展开想象,然后?L试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蜀道的情况。有一名学生是这样阐述的:“诗人描绘了高险的山势,山水激荡,枯松倒挂,瀑布从眼前飞流而下,这一切都使人生出了望而生畏之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思考,诗人除了要体现蜀道的自然情况,其“艰难坎坷”还体现了什么。学生抓住了“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一句进行合理想象,认为作者这里所写不仅说明了蜀道的艰险,更暗指当时的社会环境,即当时社会充满艰险,不如早些回家,免得遭受小人的嫉妒陷害。在这样的想象中,学生对诗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创作《蜀道难》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描绘蜀地奇异的地理风貌,更重要的是借助“蜀道”这个意象来暗喻社会现实,表达充满艰险的仕途对自己的心理带来的伤害。
高中学生对诗歌意象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无法完全达到古人创作诗歌时候的审美高度。因此教师要选择那些学生理解时有一定难度,却能起到启发作用的意象,促使学生展开想象。
三、批判思考,尝试质疑
高中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较强,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提出有难度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质疑批判。“学贵有疑”,在思维感知的过程中,对诗歌进行深入思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煜的《虞美人》时,教师可以抓住“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字,让学生进行理性分析思考――李煜的“愁”是什么,应如何看待李煜的“愁”。有的学生在阅读后表示质疑:“从表面上看,李煜的愁是因为自己的个人遭遇,他是亡国之帝,曾经坐拥天下,但是最后却沦为阶下囚,他因此而愁。但是如果深入思考的话就会发现不仅如此,李煜的愁是一种人生在经历大喜大悲之后的感怀,是一种自我超脱,他诉说的不仅仅是自己的遭遇,而且还道出了世人的情感共鸣。”教师对其批判性思考表示赞同,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感受李煜诗词作品中的大意境。有学生提出:“我认为李煜的词之所以会让人感到深邃高远,和他的个人信仰是分不开的。在国家遭受不幸之后,他只能皈依佛门,并从中得到慰藉;然而青灯古佛却让他越发感受到‘愁’,这里的‘愁’指的是站在更为超脱的境界思考人生,替芸芸众生感受的愁。”在经过理性思考之后,学生对于《虞美人》的理解超越了字词的表面,深入到了文本内部。
可见,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要合理取舍,筛选出那些能引起学生反思的问题,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多问几个为什么,体会到古人创作诗歌时的理性思考。
四、类比阅读,发展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指导学生进行类比阅读,以促使学生发展思维。可以用于类比阅读的古诗词数量很多,教师要合理取舍,设定类比的角度,并依照此角度选择最适合的古诗词,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在学习了李清照的《声声慢》之后,教师说:“大家都从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感受到了她经历国破家亡之后内心悲凉愁苦的心情。下面大家可以阅读一下她的另一首作品,那就是《醉花阴》,尝试说说这首词中是否也体现了愁苦之情,和《声声慢》中的愁苦之情是否有不同之处。”学生受到了启发,展开了比较阅读。他们在对比阅读后发现,《醉花阴》中也写了“愁苦”,但是却和《声声慢》中的愁苦截然不同。《醉花阴》的愁苦是因为丈夫离开自己去远方,在重阳佳节她难以忍受心中的寂寞,所以用词来抒发自己的相思之情,这里“愁苦”的根源是思妇对丈夫深深的爱。然而《声声慢》中的愁苦体现的是国破家亡之后,作者内心寂寞孤独的感觉,并抒发了自己在人生暮年孤苦无依的悲哀之情,表达了对于人生将要走到终点时的无奈和悲苦,这里的“愁苦”体现的才是真正的悲怆之情。由于选择了合适的古诗词进行对比,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