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

时间:2023-09-05 16:45:54

导语: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

第1篇

1.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的相关概述

1.1核心素养的培养的内涵。素养指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广义上讲素养,它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知识水平等等。小学语文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人格修养。通过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们的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和探索的情深,促使他们形成相对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使得教师通过多形式的教学手段,将课本中的情感教授给学生,从而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情感的交流方法,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1.2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重要性。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积极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的素质已经成为了目前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想要有效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水平,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学习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那么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而如果想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得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应有的功能,首先就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教师要尊重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其次,要根据?W生们自己的爱好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一个相对轻松的氛围,帮助他们树立出属于自己的正确的对世界的看法和观念。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们的全面综合发展。我们知道,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针对小学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基础之上,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小学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挖掘,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情感,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育过程中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导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这一个过程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深刻的情感,还提升了学生去自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不仅仅对小学语文的学习有较好的影响,对其他科目也有想多积极的影响,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3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所存在的问题。虽然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在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也存在了很多的问题。首先是存在准确度不够的问题。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的问题的解读可能有些老师存在着一些偏差的现象。使得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实行的过程中,往往与德育混为一谈,在对知识进行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的过程中,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无法真正的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的目的。其次,是在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缺乏准确的方法。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能采取了错误的方法,违背新课改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最后是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滞后性。对传统的教师来说,进行灌输式的教育成为教师所采取的较为根本的方法,新课改所提倡的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方法并不一定能够在实施的过程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导致了核心素养的培养上的滞后。

2.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方法

2.1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首先,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积极的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创新自己的思维方式,如此才能够真正的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处于主动地位置,只有教师主动地引导学生发展,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因此,只有教师要自身学会了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方法,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更新自己的观念,才能够使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整合 创新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不断发展,并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现在,我们越来越发现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利工具。因此,教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新颖、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优化课堂结构,改革旧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从而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而且,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才会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从而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比如,在教学《颐和园》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颐和园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然后和学生一起读文,欣赏颐和园的美。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更加了解颐和园,而且也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再如,学习“长廊上面的画”这部分内容时,我适时播放了各种类型的画,并在下面配上简单的文字故事介绍,这样一下子激起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然后,我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使学生在欣赏美景、体会语言的同时,激发了民族自豪感。

二、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呈现资料,启迪学生思维

由于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还不丰富,因此,会对有些课文所涉及的相关背景缺乏基本的储备,并对课文的理解出现障碍。教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采用多媒体教学是最好的方法。多媒体教学方式既能使学生看得见,又能使学生听得见,这样能够通过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获取信息,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课文内容,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比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如果凭空让学生去爱国,去憎恨,学生很难做到发自内心。为了让学生记住那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并能用心感受字里行间包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在上课前,我先让学生欣赏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象,并结合文字的叙述,通过感情朗读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部分内容时,我则通过影片资料让学生真正看到当时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学生在观看后再读课文时,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激发出了爱国情感。

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再现课文的情景。如《最后一分钟》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前那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而现在的学生很难体会到那一刻的情景。于是,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我借助多媒体再现了1997年7月1日祖国怀抱时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现场激动而热烈的气氛,而且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思想情感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加以描写的,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不仅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被动参与多,可谓是教师的一言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进入了语文教学。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而且,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中引导他们主动地学习,积极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

比如,苏教版教材中《歌唱二小放牛郎》讲述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那个时期全中国的人民不管男女老少都积极投身到抗日的热潮当中,培养学生对无数英雄的敬佩、爱戴之情,我组织学生上网查询,以革命战争为线索,在网上进行拓展阅读。这样让学生坐在电脑前独立进行阅读,不仅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且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这样,学生有了更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了体现,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新课程教材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无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需要广泛涉猎,长期积累。那么,如何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吸收量,使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提高人文素养呢?这就需要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可以为语文知识的获取提供了条件。因为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让学生上网自行搜索有关信息,可以使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放眼21世纪,语文教学应该有一个更高的起点,更新的局面。因此,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更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加以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

[2]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论视角.中国电化教育,2000(8).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素养;能力

一、从小学生语感能力的提升出发,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方面,充分把握好学生语感锻炼的最佳时间节点。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人的语感是通过大脑皮层内部神经系统来实现的,这一神经系统通常在早晨最为活跃。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早晨这一时间段让学生开展阅读训练。在方式上,可以选择由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方式,教师要掌握好语调和节奏,富于停顿,善于变化,让学生在跟读中对文章内容实现深刻的理解;也可以采取让学生自由阅读的方式,通常来讲阅读的速度要慢,声音要大,这样,学生就可以在阅读过程中细致地体味文章用字、用词、修辞等的精妙所在,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从而形成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

另一方面,把握好语感锻炼的方式方法。教师应当有意识地选取重点内容让学生以精读的方式进行感悟。在《怀念母亲》一文的阅读中,作者日记部分是其中尤为精彩的部分。笔者选取这一部分作为学生语感练习和提升的对象,在领读中有意识地降低语速,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文章细细品味,慢慢咀嚼。通过品读,学生读出了文章的主旨和精髓,读出了作者当时的感悟和情怀。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教学辅助手段的方法提升学生们的语感能力。在《为人民服务》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就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这篇课文的标准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还制作了泰山沉稳庄重和鸿毛随风轻飘的画面让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时所处的情景和基于这种情景下作者的思绪和感悟,使得学生对通篇文章思想和主题的理解得到了升华。

二、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着眼,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提问是对学生思维进行锻炼的有效载体,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有助于带动和引导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在提问内容上,教师要精心思考,优化设计,为学生留出广阔的思维空间。比如,在《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提问学生:文中哪些是作者的亲人?亲人们是从哪些方面提供帮助的?作者为什么对亲人依依不舍?文章结尾部分的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作者对这种离别情怀的表达?通过层层提问,将学生带入思考的情境中,引发了学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点拨,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会更深入,更透彻。

分组学习探讨也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在分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针对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在《难忘的一课》教学中,在组织学生对文章进行通读之后,笔者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分组学习探讨:文章中提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次数有几次?每一次分别是如何描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分组学习探讨的过程中,学生认真思考,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同时,在探计过程中,由于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表达的方式有所差异,在思想和语言上实现了交流与碰撞,最终会提高学生对整个文章内容的理解。

三、从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入手,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语文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阅读理解,更在于写作表达。可以说写作能力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作文写作能力培养的关键就在于让他们笔下有可写之物、可寓之意、可抒之情。

一方面,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条理分明、逻辑清晰的叙事文,论点鲜明、论据充分的议论文,语言优美、修辞丰满的散文等作为范文,并进行认真的剖析讲解,让学生弄清楚语言表达的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每一段与每一段是什么关系,开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修辞手法如何运用,如何选择观点有力的论据等。另一方面,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验情境。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作文《收获》之前,笔者为学生设置了“秋日之收获”这一作文题目,但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写,而是带领他们到田间去进行体验和感悟,让他们看到秋天棉花雪白、谷穗摇曳、玉米翘头,特别是农民们忙着秋收等场景,然后再要求他们完成写作。结果,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充分结合自己观察到的秋天丰收的景象,写得非常贴切和到位,写出的感悟内容丰富,色彩浓厚,意味深长。

四、以小学生自主能力的训练为主,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自主选择”是相对课堂教学中的“齐步走”提出来的,有的学生基础差,若被要求和学习好的同步走,时间一长,就会觉得自己什么也不会,必定产生厌学的情绪。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一)教学目标适度灵活

每节课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教师要在达到的最基本目标是全体学生都要做到的,高要求的目标则是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这样做既明确了多数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又激发了基础较好的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课堂提问分出层次

课堂提问必须考虑全体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弱的学生若能回答某一层次的问题,要及时鼓励,这样能使其享受成功的愉快。难度大些的问题,可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让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在听中学到知识,这样会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教师还要让学生敢于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先让其他学生试着回答,然后教师加以补充与点评。

(三)自主性作业的设计

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尽量照顾到每一类学生,给每一类学生都提供积极学习的机会。在作业的难度、量度上分等级,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水平选择作业,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鼓励:“这是专门为我设计的作业,我一定能完成好!”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设计作业,激励他们超前作业。所谓的超前作业就是教师没讲到的内容自己看书并完成相应的作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超前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性,还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发挥了他们的潜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反馈评价

对学生的回答、作业进行分别评价,即对学生的要求不按一个标准,完成作业的时间有松有紧。对错误较多的学生,待他们弄懂纠正后再予评论,使其在反馈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自我内部动力,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五、从小学生想象能力的挖掘引领,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挖掘和运用教材中的想象点,为学生提供想象的广阔空间。

教学中,教师可启发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在脑海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把生动的文字具体化,也可及时利用课文中某些情节利于延伸之处进行再造性想象。如《将相和》一课中写到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出来迎接,两人的对话课文没写,教学中可让学生想一想他们各自会说什么?也可让学生上台进行创造性的表演。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启发想象力,画想象画,或者让学生充分想象,创造性地编出一个合情合理的故事,对课文进行改写和扩写等。

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如《落花生》一课中,让学生理解父亲从花生的品格中赞美了花生,希望孩子们“要像花生,因为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有实用的东西”。之后,提出问题:“父亲取舍的标准是有无用处,他为什么不希望孩子们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既好看又有用呢?”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有的说像桃子、石榴、苹果的人太轻浮了;有的说喜欢花生内在美;有的说“使人一生有爱慕之心”不是缺点,内心美外表也美比只有内心美而不具备外表更令人向往;有的说内向型人才和外向型人才都应受到人们的尊重……多么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啊!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这里的“需要”实质就是一种潜在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得以形成的核心,而定势思维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形成的潜在障碍。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维点,把握传统教学中的教学双方最易形成的定势点,促进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的融合。

总之,培养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是教师不容回避的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到以语感能力的培养为基础,以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手段,以写作能力的锻炼为载体,以学生自主能力的训练为主体,以想象能力的挖掘为引领,让学生成为有综合能力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锦华.加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情感读本,2016(08):31.

第4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高效

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举措,也是适应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是顺应时代要求,那么如何才能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这是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当前最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要想让“语文核心素养”在其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何谓“语文核心素养”?目前,教学界对“语文核心素养”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笔者从事语文教学近20年,对此的体验和体会是:“语文核心素养”不是个抽象的理论性概念,它是指学生获得基本的、比较稳定的、符合时展要求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拥有学习语文习惯的良好养成,并从语文方面形成丰厚的文学涵养和人格修养。由此可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堂教学是前果后因的关系,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线,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主渠道。所以,要想使“语文核心素养”最终在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最有效的途径是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那么,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梦寐以求的愿望。因为只有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事半功倍,即以最短时间获取最多的语文素养。可以说,语文老师中绝大多数都有过这样的思考并形成共识:高效课堂中的“高效”并非绝对,而是相对而言的。而且,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本身是一个永无完结、一直在路上的过程,其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那么,如何实施语文教学才能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呢?

一、教学目标精准化

语文教学目标定的精准与否,对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影响极大。如果定得精准,整个语文课堂就犹如春风化雨潜入学生的心房,教师也能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质量;如果模糊不清,语文课堂就犹如大海中夜航的船只失去灯塔的指引,学生就会迷茫无方向,教师教学也会因此彷徨而颇感无力。就拿打篮球来做个比喻吧,把篮筐架设得太高,即使学生的球技再怎么好也是无法投进去的,这样自然就让他们丧失了努力拼搏的信心和勇气;可是把篮筐架设的太低,就是学生不怎么努力也能轻而易举地投进篮筐,这样自然也就没有了征服挑战的喜悦与满足。同样的道理,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教师要着眼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班内差生而言,主要考虑其接受能力;对中等生及优等生而言,则主要考虑其提高。否则,会造成两级分离而导致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因此,制定语文教学目标重在“精准”、贵在“精准”。现实中,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达到“精准”的要求,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认为关键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吃透课标。要以课标为基准,既不提倡超纲,也反对没有达到课标要求;另一方面,吃透学情。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切实做到好、中、差三个层次都兼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我要学习”的冲劲,这是始终必须坚守的底线。基于这一认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80%以上的学生在课堂上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就制定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目标,让他们“跳一跳够得到”;而对于那些后进生,则相应降低目标提出一些浅层次的要求,使他们夯实基础。

二、教学设计合理化

教学设计是在上课之前,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制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的综合方案。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问题与不足依然存在,比如教学设计模式相对单一、过于死板,突出表现在对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重视不够。在此种情况下,迫切要求学校以及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合理设计语文教学方案,创新语文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此来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使语文设计达到合理化的要求,除了确定目标,明白你要教什么;选用方法,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等问题外,重点要对教材非常熟悉。为达到这一要求,对每篇教学课文我都要求自己做到“三读”:一是读作者。为读懂作者,我坚持不弄清三个问题不罢休:(1)作者写了什么?(2)作者是如何写的?(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二是读编者。为读懂编者挑选及编排文章的用意,我同样坚持弄清三个问题:(1)为何要将此文编入这一单元?(2)前后文与它有何联系?(3)又有何区别?三是读学生。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已有哪些知识储备?进入学习时会遇到哪些困难?通过“三读”,我也读出了我自己。以学生自主学习这一环节为例,我的教学设计理念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导学:一方面,为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自读课文进行导学,即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并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础上,将自主阅读课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教读课文时设计出来,然后再返过来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扫除学习障碍;另一方面,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进行导学,即引导学生对语言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训练,让学生品评课文语言并学会运用语言。我的“导”与学生的“读”互为渗透、相得益彰。它不仅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双向互动关系,更体现了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多边信息联系。

三、课堂展示艺术化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展示是检验学生自学效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是学生进行自学反馈和互相学习交流的重要手段。它对于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个性,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课堂展示具有三大特性:问题性、互动性、创生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三动”:动口、动手、动脑。它既包括组内小展示,也包括班内大展示;既包括口头展示,也包括书面展示;既包括行为展示,好包括实物模型展示。但无论它具有何种特征,也无论以哪一种形式出现,都是为了达到活跃思维、锻炼勇气、培养能力、塑造人格这一目的。基于此,要增强课堂展示的目的性、有效性,教师要树立全员参与意识,激发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展示并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同时,要让学生在零干扰状态下洒脱自如地“说”,百无禁忌地“动”。当学生进行展示时,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尤其是学生答案不正确或是学生与老师的答案不一样时,教师不要急于引导和点拨,而要让学生对答案置疑辨析,对问题进行再思考、再回答,直到最后的最后还是无法回答和解决。此时,教师不但不能袖手旁观,还要细细琢磨,讲究“点”“导”和“拨”的技巧与艺术。“点”要点到关键处“,导”要导到学生心里,“拨”要拨出水平来。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体现出优质高效语文课堂的价值理念,才能发挥语文课堂在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上的主渠道作用。

第5篇

一、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阅读课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绘景状物的,教师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语文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蕴含着人文地理、自然常识、科学知识。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知识,布置学生或动手试一试,或观看影视录像,或收集资料介绍,或调查了解。在上课过程中要让学生自由去讲,激发学生质疑问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孩子们自由天地,讲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二、激发学生创新探索的动力

1?郾创新能力系统中动力因素的核心是求知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好奇。小学生知识面有限,容易对周围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越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越强,越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能。因此,我们要利用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的因素,唤起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我让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后提出:诸葛亮是当今大贤,人人都渴望得到这样的大贤。也就是说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诚心诚意地邀请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直都没有出山。这就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刘备的诚心到底有何不同呢?刘备用了哪些方法使诸葛亮相信自己是诚心诚意的?诸葛亮又是如何得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是可信的?这三个问题在学习的内容上具有交叉点,而学生在展开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思维是多向、多维的,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立体地认识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及其特点。学生在小组交流和思考讨论后,产生了强烈的交流欲望,满足了学习需求。这样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郾注重创新,充满探索性。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创新活动的确需要创新动机来激发和维持。创新动机将直接决定个体进行创新活动的期待,对结果的评价和体验,进而影响其进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境教学十分重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这就为儿童创新动机的激发提供了契机。例如在教学《第一朵杏花》第16自然段时我出了一些讨论题目:(1)出示:“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一说。(4)指导阅读。(5)竺爷爷作为一名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他的成就是如何得来的,你能找到原因了吗?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是人的生存与发展之需。在信息时代,阅读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不仅是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而且学生的写作能力有赖于阅读教学来奠定基础。

三、采用开放型的阅读教学形式

课堂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主渠道。在这些交往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它能促使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有些问题,教师可抓住要害,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能够使学生思维发生碰撞,激发表现欲,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善于运用诱导语言,把学生推进思维的漩涡。例如:在教学《沙漠中的绿洲》时,我在学生细读第2自然段后提问:在这茫茫无边的沙漠中,布满了象征生命的绿洲。这些绿洲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跟随作者到其中的一个绿洲去看看。这一段有几句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绿树成荫,鲜花遍地”的情景吗?从哪儿看出人们很爱惜花草树木?通过阅读后讨论,学生不仅了解了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而且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以研读促阅读进行创新和提高

研读是在粗读、细读等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性、归纳性、提炼性的阅读。研读要分析文本内容的优劣,要深刻记住文章的内容,通过研读来提高读者的分析、归纳、评价、创新等能力。自然,研读所需的时间、所花的精力就比细读要多得多。课内阅读一般是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行为,是教材文本的精读和研读在课堂教学坏境中的呈现。但是,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课内阅读更多地依赖各种教学参考书的诠释和演绎。这样,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和依赖于个性化体验的创造性发展往往被扼杀。所以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加以培养引导,发掘出学生潜在的智慧和灵气。

五、寻求拓宽学生阅读空间的切合契合点

1?郾结合教材,因地制宜地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我校学生来源比较广,接触的事物比较多,思维也比较活跃,因此在语文阅读课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在活动形式上创新,组织学生“做贺卡”、“逛超市”等实践活动,利用上网、查报刊等方式拓展自己的阅读领域。

第6篇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现状分析

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并不是平等或者是通过分清主次关系来对待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的教学,而是要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二者逐渐融为一体。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整合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常见,结合小学语文教学中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现状,主要存在有以下整合误区,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

首先,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中,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与缺陷就是对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以及学生主体性的认识缺失。当前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的主体性过于重视,从而容易造成对于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忽视,在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只起到了旁观作用,没有更好的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地位和作用。或者是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将自己作为教学的主体,而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这也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缺陷,对于教学改革的提升与发展都有极大的不利影响。

其次,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中,另一个比较突出的缺陷和误区主要表现为整合教学中,过于注重对于学生知识以及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并没有实现教学改革中对于学生全面培养与发展的要求和目标,从而导致教学改革的不彻底,使得教学实际与现代教育理念不相符。

再次,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中,由于对于网络资源以及技术手段的过于依赖,使得教学开展中对于其他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忽视,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整合误区和缺陷。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语文学科本身是一门知识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与学科领域比较宽泛,因此教学中可以进行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也就比较丰富,而在教学实际中,由于一些教师过多的依赖网络工具进行教学资源的获取,忽视了传统教学资源的作用地位,使得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中出现了上述误区和缺陷。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有效措施

结合上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中误区和问题,要想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真正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发展与进步,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合切入。

首先,注意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优势,进行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激发。信息技术本身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工具与手段,能够实现文字以及图像、音频、图形等多媒体为一体,并且在教学中能够做到动静结合、图文并茂、逼真教学情境创设等,对于渲染课堂教学的氛围,创新教学视野,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与趣味性等都有积极作用和意义。比如,在进行小学语文《望庐山瀑布》一文的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在向学生展示庐山风景与秀美风光之后,以庐山瀑布为主,切入到课文的讲解与学习中,从而实现对于文中作者情感的理解与认识,帮助实现课文的学习理解与掌握运用,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其次,进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中,注意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对于不同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引导后,实现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与知识面比较宽泛,对于那些与生活实际以及时代距离比较远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在对于抽象或者是复杂的内容进行展示与理解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理解与学习掌握,对于实现学生能力培养与知识应用都有积极作用和意义。

再次,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注意利用信息技术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在加强学生课外延伸同时,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与阅读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最后,进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还应注意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开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学生本身的生活范围与知识接触面比较小,因此,语文写作的教学开展比较困难,而网络资源的内容丰富并且范围宽泛,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以提高学生语文写作能力。

三、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整合

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信息化教学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并成为了很多学校新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主要途径,目前视频、音频、电子课件、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教学技术已成为小学教学最普遍的教学资源。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加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而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也逐步成为小学阶段的主要教学模式。教师要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与目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1、信息技术应用存在泛化问题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有这样一个误区,即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是万能的,没有正确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特有规律,导致在信息技术应用时出现了严重的泛化问题。所以,教师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应用信息技术,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将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发挥出来,否则会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死气沉沉,难以获得预期教学目标。

2、课堂上师生互动受到影响

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有了新的改变,教学方式和手段日益丰富,不过也存在很多负面影响,尤其是影响了课堂师生互动关系[1]。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忽视了信息技术的积极交互作用,将其作为了PPT演示工具,扮演着电脑“放映员”的角色[1]。教师没有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学生也很少与教师交流自己的想法,师生情感逐渐变淡,教学效果很差。

3、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甚至还有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一些教师担心课堂教学内容涉及面不广,材料不够丰富,因此在收集、整理制作教学课件时,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学生在课堂上需要接收大量的知识,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难以跟上教师讲课节奏,影响了学习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策略

1、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听着教师的讲解,单调乏味,加之小学生缺乏足够生活经验,一般很难理解文中的景物描述或常识性知识,学习兴趣并不高。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相关图片、音频、视频,巧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在《翠鸟》的讲授中,因为很多学生对翠鸟比较陌生,生活中没有见过,文中主要描写了翠鸟的体貌特征与生活习性。对此,教师要先将翠鸟相关资料展示给学生,课堂教学前为学生播放《动物嘉年华》中记录翠鸟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以后,可以观察翠鸟外形,倾听翠鸟叫声,了解翠鸟生活习性,由此产生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对翠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学习也变得简单了。

2、丰富教学资源,开拓学生视野

借助多媒体课件,能够将一些需要板书的内容呈现给学生,课堂上将音频与多媒体设备连接来播放,可以省下大量课堂时间[2]。不仅如此,小学语文中有很多科技性较强的知识,但是小学生年龄尚小,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所以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将网络中相关科学道理的动画与视频资料进行播放,帮助学生理解,不需要教师反复讲解也能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詹天佑》的讲授中,文章里面提到京张铁路“人字形”线路的原理,学生一般不能理解,所以教师要在课前将“人字形”线路原理的相关动画或视频准备好,课堂中播放,这样学生可以轻松的理解这个巧妙设计的原理,感受到詹天佑的聪明智慧,课堂效率极高。

3、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能力

通过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平台。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在信息的收集与加工过程中,通过整理、归纳、分析和综合,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电脑住宅》的讲授中,教师要将预习作业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网络中查找与智能住宅相关的资料,同时在课堂上为其他学生分享自己收集整理的成果。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将学生的积极调动了起来。之后教师播放一组电脑住宅的相关科教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过后,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展开小组讨论,一起画出电脑住宅的设计示意图。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4、结合学生实际,深化教材内容

小学语文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要从教材内容出发,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小学生的社会阅历毕竟有限,如果仅仅依靠课本知识,那么学生掌握的知识则非常有限,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合理深化教材内容,辅助学生理解。例如:在《大自然的语言》的讲授中,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周而复始,地球上经度和纬度位置各不相同,相同地点有着高下差异,从时间到空间的排列方法有很多种。如果直接让学生从字面上进行理解,则非常困难。此时要借助信息技术,将抽象的大自然事物具体化,既可以提升教学效率,还能够让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并养成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学生课外知识量丰富了,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三、结语

总之,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优化语文学科课程,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将语文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戴晓娥.整合视野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5,(03):110-114.

第8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通过视听教材和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把学生带入文字所描绘的意境中,使学生体验到了文字的美,语文文字得到强化训练,突破了课文重难点,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东方之珠》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质疑,引发探究意识。

笔者始终认为,“整合”不等于简单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相加,更不是取代,而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的融合,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和学。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从而增强学习效果,而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所以,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使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信息技术介入,向学生展示了色彩鲜明的图象,使学生心里涌起愉悦感,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整合学习环境,培养探究能力。

学习环境是指学生为了完成某项学习活动而需要的某种情境,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搭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这学习环境中,教师紧紧围绕“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读、思、议、找,让学生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达到阅读教学中“自悟自读”的境界。

在第二节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然后说说喜欢的理由。接着,教师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展示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浅水湾图片,配上教师柔和的感情诵读,学生自然地融进在那迷人的海湾景致中,深深被陶醉了:他们仿佛身临其境地来到海滩,脚踩细纱,手捧海水,耳听海浪拍打的声音,如同在倾听一首轻快的曲子;他们又仿佛沐浴在和煦的阳光里,漫步沙滩,尽情嬉耍……真是在这样的意境中,学生自然而然产生“真是舒服极了”的体验。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找找描写“精彩表演”的词语,读读感悟这些词语的意思。有的学生找出“开怀大笑”一词,认为这个词语虽然是写观众的神态,但从中可以感受到由于海豚的精彩表演,才会使观众看得哈哈大笑。还有的学生找出“举世闻名”一词,通过这个词语,深切地感受到海豚、海狮的精彩表演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使香港的海洋公园名闻遐迩。接着,教师演示这一部分的录像,抓住“顶球”“钻圈”“举重”“嬉水跳跃”等词引导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具体理解“精彩”一词的意思,感受人们在海洋剧场观赏海豚、海狮表演的热烈场面。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词语的意思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理解词句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思维。

学习“繁华的街市”这一部分,教师运用学法迁移,引导学生同桌讨论“摩天大厦”“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灯的海洋”“闪光的长河”等词语的意思,来感受铜锣湾的热闹和夜香港的繁华。如理解“鳞次栉比”一词,教师没有照字典上的解释生套硬搬,而是启发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词义,使学生对这个词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香港的夜景更是瑰丽无比,课件再次出示夜香港图,让学生观察想象美景,通过朗读比较、理解“港湾里的灯光”和“马路上的车灯”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又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一静一动,美丽极了,明亮极了。学生反复朗读这两句比喻句,想像此时此刻,自己尤如站在太平山山顶,轻风徐来,美丽的维多利亚湾夜景尽收眼底,眼望繁灯闪耀,心里也似乎跳跃着一盏盏闪烁的明灯。

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篇课文,无论从图画上,还是从语言文字中,都能让学生感受“东方之珠”的辉煌、亮丽。因此,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老师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带领学生借助图画和相应的语言文字,因为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够促进实现语言文字的形象间接性、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以及儿童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转换与过渡。学生通过读感受到“东方之珠”的迷人和繁华,通过读去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三)以读升华情感,发展语言能力。

一堂课的起始和,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教师只有把握好时机,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围绕课文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才能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二、实践后的思考:

(一)合理使用丰富的信息资源。

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量大、资源丰富,这一特点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教学信息传递的质量、容量、速度、效果等达到了最佳状态,因而使语文教育有可能成为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的系统工程。信息资源的丰富多彩,有利于拓宽儿童的知识视野,将语文学习延伸到到了课堂之外。

第9篇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上要以新课标为前提建立起服务学生、服务课堂、服务学习的意识,将更多的时间、资源交付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交往、交流、创新的真正主体,让大多数学生能够矗立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舞台重要,使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成为成长、学习和认知的主人,这是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和课堂变革的根本出发点和选择依据,也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路径。

2增加小学语文教学的情趣

作为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路径,增加教学和课堂的情趣性无意对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建立高水平的小学语文课堂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教师要善于对小学语文教材、小学生特点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认知,采取多样化、系统化、层次化的方式,增加小学语文教学的情趣性,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兴趣性,使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因素得到调动,进一步活跃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身临其境的感受,抓住小学语文教学重点,紧扣小学语文教材,大胆对小学语文课堂的周边因素、环境因素进行创新和变革,挖掘小学语文教学各方面有利的资源,形成特定的环境、氛围和空间,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热情,培养小学语文教学的兴趣,引起学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共鸣,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亲近感,增加小学语文教学的情趣和欢乐,拉近小学语文课堂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3提升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分析能力

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形成和提升分析能力,小学语文有效性的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策略的选择和优化同样要将学生分析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作为核心的价值和目标。要加强学生认知与思辨能力的培养,告别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上零碎分析、浅层分析的做法,加强小学语文中直观、形象的内容,将小学语文课堂转化为一幅完美的山水画,有效提升学生语文课堂上的分析能力,提升分析的水平,加深粉丝的深度,这样就会把小学语文课堂创设成完整的画卷,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小学语文中学生灵感的迸发,通过有效吸引和强化练习,形成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认知与分析能力。进一步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人文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产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4提升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质疑能力

学生的主动质疑是学生进行小学语文课堂主动学习的基础,高水平的质疑能力使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小学语文课堂的核心价值取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告别“为了提问而提问”的传统方法,将发问和质疑的主动权让渡给学生,在传统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将学生逐步转化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通过学生的主动思考、全面思考和深度反思形成高水平的提问和疑问,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领悟能力,而且也可以提高小学?Z文教学效果。要在小学语文教学开始之前要针对教材内容进行知识的准备和素材的配备,利用学生思维活跃、泛化能力强的思维特点,在方法、内容和体系上预留学生思考和认知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在认识上充分了解和深层次把握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抓住学生思想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发问,将更多的答案回答交付给广大学生,突出高水平的学生语文课堂发问、反思和质疑,在师生交往和共同研讨中解决相关问题,让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讨论、争论和辩论中有效进行交往和沟通,在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的同时,形成和提升学生小学语文技能与素质。

5构建小学语文教学的良好氛围

轻松、愉悦、活跃的小学语文教学环境和课堂氛围不但能够有效优化小学语文教学双方关系,而且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泛化的动机和注意力,形成学生对小学语文课堂的主动与积极动机,调动学生对小学语文学习的倾向性和积极性,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和效果。语文教师要主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氛围的构建,为学习建设轻松的气氛和活跃的氛围,在积极的层面上使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得到陶冶和升华,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层次教育价值和功能,以良好的策略和方法做到对小学语文课堂的有益调整和重构。在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氛围的过程中要对学生采取鼓励和肯定的策略,通过路径的创新进一步体现学生个体的价值,提升学生获得感和成就感,尊重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观经验和主体情感,容忍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疏失和错误,在不同场合、不同内容、不同节点上激励学生,建立学生的稳定、正确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和蔼的态度、多样的方法、科学的策略做到对小学语文教学有效地调整和重构,使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不但得到知识上的学习,而且也能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得到环境和氛围的熏陶,在激发学生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为学生语言能力、技能和素养的提高创设外部空间和资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