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物流工程改革

时间:2023-09-05 16:45:56

导语:在物流工程改革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物流工程改革

第1篇

目前高校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体系与行业需求普遍存在较大鸿沟,毕业生眼高手低,学生双向能力薄弱等现状,究其原因是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严重。

2011年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和教育部卓越计划对物流工程专业双能(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即企业走入课堂,学生进入企业。在此背景下,本文探索并实施了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双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培养学生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具有技术创新和技术实践应用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的总称。该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探索物流工程专业在双能要求下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形成教学体系健康发展的良性机制,实现卓越能力的达成;研究赛、学、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促进校企资源共享,积累并完善教学资源建设,为物流工程专业双能人才培养和专业持续发展,以及工程能力培养平台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推动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改革。

1 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解决的教学问题

创新应用双能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路线如图1所示。

基于上述总体路线,解决的具体教学问题如下:

1.1 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设计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也是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有效培养的基础条件。物流工程团队以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和教育部卓越计划为抓手,以TOP-CARES 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引导,分析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达成能力之间的关联,构建能力达成矩阵。

同时分析了创新实践双能型物流卓越人才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以资源共享、协同培养为导向,通过项目实践导引,从社会用人需求角度,形成企业、高校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目标的机制,实现项目资源共享,为专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教学提供制度保障。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如图2所示。

1.2 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

为了达到双能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在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中探索出赛、学、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

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手段或措施。学生通过参加全国性比赛、考取职业资格证的过程,扎实学习某一门或几门专业课并结合实践加以整合,在大赛或职业资格证的考取中取得较好成绩。在物流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导入赛的手段或措施,激发生学习兴趣。

学是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过程,以团队合作、思维创新为目标,设计物流工程专业课程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结合阶梯渐进、同步实践教学理论,制定主体性教学目标,设计主体性教学内容及其策略,构建主体性教学评估考核程序,增加了现场模拟和团队协作机会,突出了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创新思考。

用是指教学内容要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学习目的。加大课程实训、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同时带学生参观或顶岗实习,切身体验实际应用。

1.3 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与企业进行洽谈,联合申报工程实践中心并共建产学研基地,签署具有权责分明的协议,保障双方权益,联合购置设备,满足双方研发与工程实践的需求,并共享资源。通过交流和座谈,了解存在的问题,例如: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手段、人员配置、考核机制等,促进校企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同时,把在赛、学、用中积累的经验和项目用于建设和丰富课程的案例库、试题库,并保持不断的更新,让学生始终掌握专业发展的动态。教师则通过上述的方法进行教材的建设,编撰出版T-C教材,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最后,专业还把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浓缩,把电商物流的管理方式和流程优化的内容在新建的实验室中进行体现,通过实验室这一载体实现创新应用双能的综合培养。

2 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的教学成果

在创新应用双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物流工程团队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不断的修订和完善,实施赛,学,用的教学模式,在过去的三年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①鼓励学生参加物流设计大赛、物流建模大赛、物流仿真设计大赛、流通业创新实践竞赛等国家级比赛,在大赛中锻炼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专业学生在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人数逐年提升,目前每年获得省级以上大赛学生占总人数的10%以上。

②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并与教师一起参与市级以上横纵向项目的研究,培养学生兴趣,锻炼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学生连续三年获得省级、国家级大创项目立项,成功地参与了大连市社科联(社科院)2015-2016年度重点课题及中国物流学会面上项目。在参与横纵向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张扬个性,展现特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比如部分学生科研能力显著,已经拥有在国内物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性论文的能力。其代表成果为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特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北极航线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价值研究 ③同时,专业注重创新应用资源建设,引进业界最先进Flexsim仿真软件,建设智能物流仓储与配送实验室,让学生通过教学资源了解行业运行的真实环境。专业还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基地,学生通过学分替换、頂岗实习、实地参观、短期培训等多种方式参与校企合作项目。近五年,物流专业与很多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如上海汉得SAP,大连惠普,聚思鸿等,持续输入人才,与企业进行纵深合作。

④专业把竞赛和项目中的案例编入教材和教学内容,丰富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综合实训》《第三方物流》等课程的试题库和案例库,出版了《供应链一体化运营管理》、《运输与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多本实用性极强的T-C教材,同时在国内核心期刊中发表了诸如基于IWMS的物流三维互动体验式教学的组织与应用、基于ITMC的《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教学改革探讨等教学模式改革论文,取得很好的反馈。

3 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

通过几年的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本文总结其成果与其他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的许多特色与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

3.1 充分凸显了学生是主体的高校专业课教学改革方向

新时期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一系列的行动去获取知识,教师起引导和帮助作用。在赛、用、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辅导学生参加竞赛,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室的先进设备,思考现代物流技术与专业学习的关系,自发组成学习团队、设计应用方案并由学生点评设计方案等无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2 学生、教师和企业各方均是教学改革的受益者

在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学到了专业知识,取得了竞赛荣誉和奖励,培养了创新应用能力,提升了未来在社会中的核心竞争力;教师积累了教改经验并通过辅导学生得奖获得了荣誉,并有助于自身知识体系的更新换代,保证学术和应用能力的先进性;企业参与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人才培养过程,提前为企业储备了大量的优秀人才,降低了人才招聘成本和人才培养成本,保证了企业新鲜血液的不断补充。

3.3 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职业教育特点

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以工程教育为核心,大力发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理论融合实践的能力。联合相关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以岗位能力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企业与学校的无缝连接。

利用校内外实验、实训平台构建一体化实践环境,以物流实践项目为载体,由模拟到真实逐级递进培养,紧跟行业前沿理论、产品、工具、技术、应用的发展,在课程和项目中嵌入企业物流真实案例,实现将人才培养从单科性到综合性、从继承性到创新性、从灌输式到启发式的转变,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应用能力。

4 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效果

经过几年的实践应用,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内涵,融合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在物流工程专业结出了累累硕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4.1 对学生培养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拓展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培养途径

围绕创新应用能力培养,建设专业课程,完善融合创新应用内容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加快创新应用普适性课程和具有创新应用特色的专业课程建设步伐,对《供应链运营管理》《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工程综合实训》等多门课程进行了创新应用改革;充分发挥赛学用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鼓励学生参加物流设计大赛、物流建模大赛、物流仿真设计大赛等国家级比赛,专业学生在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人数逐年提升,目前每年获得大赛奖励学生占总人数的10%以上;充分利用SOVO平台、大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尝试,学生连续三年取得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 4.2 注重产学研合作,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强化了产学研合作能力培育,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形成协同创新、协同发展、互利互惠、共建双赢局面。五年中,学生多次成功地申请并参与了省市级和专业学科学会项目的申报和研究,如大连市社科院项目、中国物流学会面上项目等。在参与横纵向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张扬个性,展现特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部分学生科研能力显著提升,拥有在国内物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性论文的能力。发表了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特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北极航线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价值研究等有影响力的文章。

4.3 丰富专业资源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依托物流工程专业特色,面向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了一批与区域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具有特色的实践基地,学生通过学分替换、顶岗实习、实地参观、短期培训等多种方式参与校企合作项目。近五年,物流专业与很多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如上海汉得SAP,大连惠普,聚思鸿等,持续输入人才,与企业进行纵深合作;教师将横纵向项目转化为专业和课程实践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毕业设计课题等教学内容,并进行特色TC教材的撰写,完成了《供應链一体化运营管理》、《运输与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多本实用性极强的T-C教材,并丰富完善了课程的试题库和案例库;与两个俄罗斯著名院校进行学历交流项目,开展学历留学、学历互认、学分替换等合作,逐年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同时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活动,参与并主持跨国合作横纵向项目,在国际间的会议或杂志上发表有代表性的科研或教改成果;积极建设实验室资源,完成物流仿真实验室和智能物流仓储与配送实验室的搭建,为学生打造知识应用环境,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5 结论

第2篇

摘要:目前,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在理论上尚没有统一的方法,在实务中也没有可参考的模式,存在核算目的、内容和方法不明确等问题,使企业所核算的物流成本信息缺乏准确性和可比性。解决我工业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所面临的问题,需要完整理解物流成本的概念,分析物流成本的本质,解决物流成本管理的现买要求和现行会计制度之间的技术性冲突。本文从管理会计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物流成本进行单独集中核算。

关键词:工业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改进

一、工业企业物流成本界定

物流成本是指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物流成本从其所处的领域看,可分为流通企业物流成本和生产企业物流成本。领域不同,其物流成本的构成也不同。生产企业物流成本是指从生产企业内部原材料的采购、供应开始,经过生产制造中的半成品、产成品的仓储、搬运、装卸、包装、运输、物流信息流通以及在消费领域发生的验收、分类、仓储、保管、配送、废品回收等物流作业而发生的成本以及进行物流管理和因物流管理而引起的成本。

工业企业的主要目的是生产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以此换取企业的利润。为了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必须同时进行有关生产要素的购进、仓储、搬运以及产成品销售等。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大多体现在所生产的产品成本中,具有与产品成本不可分割的特性。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供应、仓储、搬运和销售环节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2)生产材料的采购费用,如运杂费、保险费、采购人员的差旅费、合理损耗成本等i(3)产品的推销费,如广告宣传费:(4)仓库保管费。如仓库维护费、搬运费等;(5)有关设备、仓库的折旧费等;(6)物流信息费;(7)贷款利息;(8)回收废弃物发生的物流费等。

二、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成本没有独立的科目

物流成本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科目,而是与其他成本混同在一起计算的,致使有关物流成本的数据需从相关会计科目中抽离归纳,过程复杂且数据的时效滞后,因此很难对企业发生的物流成本做出准确、全面的计算与分析,不利于物流成本管理。

(二)现有的会计技术使物流成本的信息失真

企业的物流活动及其发生的物流费用大多是跨部门发生的,但是企业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是按部门对成本进行归集的,这种方法掩盖了企业的基本活动,忽视了影响成本的各项活动之间的联系,使成本管理只局限于部门这个层次,而不能深入到产生物流成本的物流作业层次上,不能体现不同产品线所耗物流成本的差异。不能对物流和供应链上的物流成本单独进行核算。此外,随着现代生产经营活动更加复杂、产品品种结构更加多样、产品生产工艺更加多变,过去费用较少的订货作业、物流信息系统的维护等与产量无关的物流费用大大增加,投入的资源也随着相应增加。而在企业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中,间接费用普遍采用与产量关联的分摊基础——直接工时、机器小时等,即所谓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这种分配方法只是把物流成本按数量基础平均分配给各产品,没有把各产品物流活动的差异考虑在内。由此导致传统方法提供的物流成本信息失真,许多物流活动产生的费用处于失控状态,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和物流服务水平的下降。

(三)尚未建立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统一标准

目前,我国在制度层面上尚未建立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统~标准,物流成本的概念、构成和计算口径也极其不统一。企业根据自己对物流成本的理解来进行计算和控制。导致相同行业或类似的企业之间的物流成本水平无法比较,这对于评估企业的物流绩效、促进企业的物流合理化是很不利的。我国物流成本核算的随意性加上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局限性必将导致物流成本核算结果的失真,不利于对企业的物流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管理,物流成本核算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寻找一种适合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改进

与物流企业相比较,由于工业企业内部的主要物流活动,如仓储和运输等,一直被作为销售和生产活动的附属业务。因而对物流成本的财务核算一直没有单独列出。而是散落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以及产品的制造成本中,从而对物流成本难以进行汇总计算,对物流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也难以实现。

物流运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耗费了各种不同分类标准下的物流作业,形成不同形态的物流成本。物流总成本是各种物流作业成本的控制界限的参照标准,而对各项物流作业成本进行控制又是控制总体物流成本的基础。因此,对物流成本的控制既要从整体上控制,使其在目标范围内,又要对各种形态的物流作业成本进行控制。

(一)物流成本的核算账户

物流成本的核算属于管理会计范畴,我们可以在不改变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的情况下,从管理会计的角度出发,另设一套企业物流成本的辅助账户。这些物流成本账户不纳入现行成本核算的账户体系,对现行成本核算具有辅助账户记录的性质。

(二)物流成本会计科目的设计

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的成本会计科目应根据物流成本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下的物流成本核算对象和物流成本归集与分配方式进行设置,并按企业核算要求和核算内容的详简分为总分类科目的设计和明细分类科目的设计。

依据以上原则,物流成本可以设计以下科目:

1物流资源费用科目,用以核算企业中发生的与物流相关的各项资源费用。其总分类科目的名称为物流资源费用,明细分类科目按所耗的资源费用项目的名称来确定。例如,物流资源费用的明细分类科目为“人工费”。

2物流作业成本科目,用以核算某项物流作业所消耗的物流资源费用。其总分类科目的名称为物流作业成本,明细分类科目依据企业所划分物流作业的具体名称进行设置。例如,物流作业成本的明细分类科目为“订单处理作业”。

3产品物流作业成本科目,用以核算产品流经物流作业所消耗的物流资源费用。其总分类科目的名称为产品物流作业成本,明细分类科目根据流经作业的产品的具体名称进行设置。例如,产品物流作业成本的明细分类科目为“产品1”。

4产品物流成本科目,用以核算企业一定期间流经全部物流作业的产品的物流成本,其总分类科目的名称为产品物流成本,明细分类科目为产品的具体名称。

(三)物流成本核算账户的设置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进行设置的,因此物流成本核算体系下账户的设置与分类应该与会计科目的设置与分类保持一致。物流成本总分类账户包括:物流资源费用账户、物流作业成本账户、产品物流作业成本账户、产品物流成本账户。明细分类账户依据物流成本会计科目的明细分类科目进行设置。

(四)物流成本核算流程的设计

具体来说,物流资源费用账户的借方记录企业物流活动消耗的资源实际数额,贷方记录转入物流作业成本账户的实际数额。由于期末按照一定期间物流作业消耗资源的情况将资源费用全额转入物流作业成本账户中,因此期末物流资源费用账户无余额。物流作业成本账户的借方记录实际转入物流作业成本的资源费用数额,贷方记录按照产品消耗物流作业的情况转入产品物流作业成本的资源费用数额,如果期末按照一定期间产品消耗物流作业的情况物流作业成本能够全额转入产品物流作业成本账户,则期末物流作业成本账户无余额。如果期末物流作业成本不能全部转入产品物流作业成本账户,则期末物流作业成本账户有余额。产品物流作业成本账户的借方记录产品的物流作业成本,贷方记录实际转入产品物流成本账户的成本数额。其中,在产品流经全部物流作业的周期跨越多个物流成本核算期的情况下,产品物流作业成本账户在该周期内的各月月末均有借方余额,反映产品的月物流作业成本,当该周期结束时,应将合计数全部转入产品物流成本账户。此时期末无余额。在产品流经全部物流作业的周期在一个物流成本核算期内的情况下,应将产品物流作业成本账户的合计数全部转入产品物流成本账户,期末无余额。产品物流成本账户的借方记录流经全部物流作业的产品的物流成本。

第3篇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6-132-2

1 概述

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中第一线岗位的专业领域人才,承担着为社会输出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场所,不仅要做好自身的教育工作,还要适应社会岗位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变化,适当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等。从而为国家输出更多适销对路的人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我国高职教育产生较晚,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处于探索期。在工学结合,以及学生实践技能培训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改革,是当前阶段高职院校改革的重难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开发是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研究者提倡的一种新手段。主要是运用企业调研能力,深入分析社会各个岗位的人才需求模式,细化到专业知识、综合素质等方面。以此来重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使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教育与职业发展要求相一致

2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分析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许多社会用人岗位在开展招聘时,往往反映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针对性较差,所设置的物流专业发展目标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一致。许多物流专业毕业生也感觉到自己学习的专业知识较宽泛,实用性不强,而且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太低。通^对目前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观察发现,基本都是按照学科型知识结构进行设计的,它主要强调的是教育知识的系统性。这样一来,就模糊了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根本区别。导致高职院校的在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课程内容设置上,与本科院校十分类似。高职院校的实际优势得不到发挥,但是在专业知识培养上又缺乏根基。所以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的脱节。由此可见,高职物流专业课程改革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3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原则

3.1 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发展为载体的原则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基础教育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关注的内容。因此,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就要突出基础教育的重要地位。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也要增加文化基础、专业技能的培养部分、除此之外,要从职业岗位分析的角度出发,分析当前社会物流行业发展总趋势,分析相关岗位对人才技能的需求,从而建立有效的课程标准,确定以职业活动为基本核心的课程设置模式。

3.2 以企业发展要求为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学校要充分调查社会物流管理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分析该类型人才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以此为教育导向,调整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提升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与此同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还要与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相匹配。高校要充分调查物流行业市场现状,在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教育时,也要增加个人发展与该行业经济发展适应性的内容。

3.3 从课程设置的整体着手,注重内部一致性原则

除了注重物流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与物流行业发展相一致之外,还要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整体着手,注重课程体系内部的协调性。防止出现课程之间内容重合的状况。从具体来说,应当根据课程体系各个部分的作用进行设置,明确规定哪些课程为核心课程,哪些属于支持课程,哪些属于基础课程。明确各部分内容作用之后,就能够处理好各部分所占的比重。然后再结合该行业发展的需求,明确协调学生基本水平、课程目标设置之间的关系。统筹规划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实践操作培训各自所占的比重。

3.4 从院校发展目标出发,突出教育特色的基本原则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仅要追寻时展的步伐,还要充分突出自身发展的特色。根据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本校设置的基本发展规划,对物流专业教育培养模式进行重新规划。有针对性地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4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专业课程开发思路

4.1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

“工作过程系统化”是在科学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理论,在它内部的系统中,坚持工作过程就是一种在企业里为了完成某项工作任务,而且获得了有效工作成果的、较为完整的工作程序。它属于一种系统化的、综合性的、能够长时处于运动转台当中的固定的发展系统。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当中,坚持的一种重要观点就是,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必须要根据实际的行业发展评估。也就是说,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环节,必须与学生今后可能从事的某种工作环境相吻合。这就涉及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模式的转换,以及教师与学生角色关系定位的转变。学校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让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从专业技能、问题分析、实践操作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

4.2 课程改革要建立在课程开发理念基础之上

当前,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必须要打破传统的固定思维模式,高职教育要突出“高等性”和“职业性”两个重要特点。这两个特点的结合,突出了对高职教育与社会发展对接、与岗位需求对接的要求。要想实现这些要求,最基本的就是要建立在课程开发理念基础之上。

4.2.1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容设计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使用的教材都具有明显的学科属性,其课程内容突出基础学科理论的价值,而忽视实践内容的安排。如果学校一味地按照教材的内容,被动地设置课程内容。那么就会陷入实践技能培养与理论知识脱节的境地。因此,课程内容的设计必须要以能力为本位,以社会物流行业的实际需求为标准,以企业工作流程为基本模式,开展系统化的设计。重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突出新时期高职教育的先进性、实践性、典型性等。

4.2.2 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设计

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体现,是新时期教师、学生角色关系转换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要以行动为基本导向,选择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式。每一种方式要与实际的工作任务相结合,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的选择等,来维护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组织与协调作用。帮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取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从而适应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4.2.3 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活动组织设计

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导向,能够增加教W活动安排的针对性。减轻教学活动组织的难度。教师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的特点,选择典型的、成功的物流企业发展案例为载体,配合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技能、学校教育与社会职业发展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逐渐实现学生与工作者之间的角色转换。

5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策略

5.1 构建有效的课程体系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虑课程各个课程培养目的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确定,取决于每个课程的难度,学生在获得全面知识系统时的过程。一般情况下,课程的设置要按照难度从低到高,学生学习从概括到具体、从基础到系统的模式。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要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安排,一个学习区域的内容可以划分为多个板块。根据学生知识获取规律,将这些板块分散在不同的学期内,可以按照从具体到系统、由难入深的模式排列。

5.2 课程内容的编制

在编制课程内容时,要充分结合该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例如,可以采用比较学习的方式进行编排。比较学习指的是学生通过不断重复的步骤,来获得专业知识技能,然后结合对不同范畴内容之间的比较,获取更全面的认识。在此需要注意的是,课程内容的编制必须要与该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相一致。

5.3 设计学习情景

学习情景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所接触的完整的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情景之前,必须要充分了解各个情景对技能培养的价值,以及各个情境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在初始时期,无论设置何种学习情景,都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学生逐渐掌握比较学习的能力。通过在多个典型工作情景的学习中,运用比较学习的方法,逐渐掌握了咨询、决策、计划的技能。在下次的学习中,反复地对这些技能进行运用、检测,学生不仅能够完成该学习领域范围内的理论知识学习,还能获得在工作环境内的实践技能。

5.4 选择有效的课程载体

为了实现学生学习的具体化,保障学校教学内容开展过程的系统化,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必须要选择创设学习情景的载体。使得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技能之间,实现无缝衔接。在打好专业知识基础的同时,获取更强的工作能力。载体是规定学习情景设置范畴的基本依据,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设计载体时,要充分考虑载体的可操作性、可替代性、可迁移性等。这些性质全部都具备的载体,才能充分发挥课程内容设置、情景创设的重要价值。

6 结语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开发是当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课程建设的新思路,它能够将学习情景、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安排融于一体,以培养专业型、实践型人才为基本导向。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改革的过程当中,需要通过工学结合的模式,来实现实用性人才的培养任务。因此,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教育工作者及相关研究者,也要从这些方面出发。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课程设置内部的整体性、系统性,来设计更加完善的课程内容。

参 考 文 献

[1] 冯梅,吴细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微博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长江丛刊,2015(22).

[2] 李强.基于“学赛一体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研究[J].知识经济,2016(04).

[3] 施学良.基于工作过程的五阶段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0(01).

[4] 王秀繁,矫利艳,王煦.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实施[J].现代交际,2010(07).

[5] 朱庆伟.关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0(15).

第4篇

关键词:物流工程;教学研究型大学;课程体系;基本思路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高等教育部对“物流”和“物流工程”一直非常重视,至今全国已有172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3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今天,物流的系统性特点日趋明显,因此,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我国需要大力发展物流工程本科教育,针对物流工程专业设置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立适合我国经济状况的物流工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

一、 我国高校物流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物流类专业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放在管理学科中的物流管理专业,另一类则是工科类的物流工程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偏重对流程体系的管理整合,物流工程则注重具体的系统规划及技术应用。

从我国高校的情况看,部分院校通过引进国外物流学科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物流工程本科专业课程,如物流装备、配送中心规划设计、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企业物流、物流信息系统、系统仿真技术、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这些改革对我国物流工程专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与物流业的发展需要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二、 教学研究型大学物流工程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教学研究型大学是介于研究型和教学型之间的高校,从人才培养的层次来看,以本科教育为主,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如何找准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使教学研究型大学形成各自不同的人才培养特色,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培育复合型、开放型、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关于物流工程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专业以学科为基础,是对学科的选择与组织;二是专业的特色化发展促进学科知识的丰富与发展。大学的专业设置,从根本上说,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作为大学的学科体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一种连接体而存在的。就教学研究型大学来看,教学是第一位的,教学所培养人才的社会适销对路性,是第一要考虑的因素。因此,专业往往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专业建设必须符合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 教学研究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

1.国内外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发展现状

根据美国一项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和专业结构的调查结果显示,物流人才的专业背景以管理为主,高层的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有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方面的专收知识。他们必须对物流管理概念,包括从简单的仓储、运输以至综合物流、全球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有全面、深入的认识。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密芝根州立大学等几所知名大学均提供以工程、管理科学和供应链管理策略为主的本科课程。他们的课程不但着重应用性和实用性,而且兼具理论和研究。

为解决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矛盾,我国很多高校相继开办了物流工程专业,但是由于现代物流在国内还是一个新兴概念,办学也是处于摸索阶段,有的学校只是在相关专业上增加几门物流课程,并没有系统化的物流工程教育理念,不能培养真正高素质的物流工程人才。发展物流工程本科教育,建立完善的物流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已成为提高物流效率和效益的关键。

2.教学研究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它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停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和规划软件等过程。因此,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应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工学学科作为理论基础,管理学科和工学学科相互渗透的复合型物流人才。

3.教学研究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

(1) 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

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加强课程结构、内容与体系内在联系的改革,明确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进行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主干课程,以及理论与实践、知识、能力与素质等多维度上的整合,体现课程相互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以及内在联系和相互配合,进行系列课程的重组与整合,使课程体系设置体现在教学全过程的整体优化。

(2)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相互协调的原则

强化理论与实践相互协调,压缩课内总学时,增加课外学时,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通过更新内容、优化体系、调整结构、精简学时等具体措施,构建与跨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3)课程体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有机结合的原则

注重系统化,重点搞好课程内容的取舍及其编排顺序、教材建设和多媒体网络课件开发;每门课程按照模块化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形成若干统一的模块,构建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等组成的课程体系,促进课程的综合化、前沿性、交叉性,努力打造现代高素质物流工程人才的培养平台。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物流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天亮.本科物流类专业设置体系与培养分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2):32-34.

[2]袁洪志.工程教育改革:构建面向 21世纪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江苏高教.2004,(5):66-68.

[3]樊耘,王颖.中外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2,(19):14-17.

[4]鞠颂东,徐杰.从学科重组的角度探析物流学科的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52-54.

[5]何旭明.物流学科教育是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关键[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4):58-59.

第5篇

【关键词】物流成本管理;CDIO教育模式;改革

1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社会对物流工程专业人才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内多个城市和地区将物流业作为支柱产业。物流工程专业教育必须契合国家和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1][2]。一般知识教育要求实验和实践相结合,但是物流工程教育在我国发展较晚,知识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还很弱,在教学中更强调知识学习,而轻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3]。作为物流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教学表现得尤为突出。CDIO是一种国际教学模式,它包含了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构想、设计、实施和运作。它起始于麻省理工学院,在全球多个大学得到了实施,国内的清华大学和汕头大学已经实施过,取得了显著成绩[4]。这充分表明CDIO的教学理念是科学和可行的。本文分析了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基于CDIO的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相应对策和措施,以利于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教学,培养更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物流人才。

2CDIO教育模式

CDIO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建立的一种先进的教育模式,它是一种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4]。它继承和发展了欧美的工程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工程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高等院校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强调理论知识和个人的学术能力,而很少注重实践和团队合作,从而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难以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CDIO模式更注重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结合,通过教学循环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于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很多高等院校很普遍。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的方向和内容由教师决定,教学目标和时间由教师掌握。因此,学生在学习中扮演着被动的角色。这种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潜能很难被挖掘出来,师生之间的互动难以实现。由于学生不能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实践环节成为学习中最薄弱环节。相关文献进行了对物流成本管理教学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5]。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物流行业的发展,物流教学和培训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加强。在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教学问题上存在着以下问题。

3.1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教学偏重理论教育

由于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涵盖多学科知识,包括统计学、数学、财务会计和管理学等多个理论体系,与企业实际结合紧密。一方面受到课时限制,教师会更偏向于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环节。另一方面,很多教师缺乏完备的知识体系,更欠缺专业实践环节的经历。因此,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更偏向于理论教学,整个课时教育中轻视实践,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去努力学习。

3.2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教学方式单一

传统课程教学方式采用板书或PPT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很难被学生理解和领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难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有必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物流成本管理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课程考核方式主要以期末试卷考试的方式进行,一般期末考试成绩占70%~80%,平时成绩占20%~30%。这种考核方式让学生把精力更多的放在期末考试上,而忽略平时学习过程的参与。缺乏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评估,使学生参与物流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对物流理论和实践的脱离,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基于CDIO的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改革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对基于CDIO的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采用项目驱动的学习方法,让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联系更紧密,实现了综合教学,解决问题、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4.1基于CDIO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根据CDIO的概念,工程教育应同时强调学科知识学习和技术实践。然而,在过去的工程教育中,仅仅从单一的方式来关注理论的学习。因此,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撰写融合了实践的综合教学计划,将分离的知识点形成一个相关的知识网络,设计出更有意义的课程实践项目。在课程实践项目中将构思、设计、实施和操作都融合在一起,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例如,首先提出一个企业物流背景和各项成本数据,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实现情景分析和建模,并实现数据计算和仿真实验,最后做出项目决策。另一方面,可以开展校外企业实践的教学模式。校外实践教学可以与物流企业合作,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到企业观摩学习或参与物流企业某个具体物流项目的成本预测、分析与控制,理论联系实际,增加社会实践经验。

4.2基于CDIO模式的教学方式构建

结合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特点,按照CDIO教学理念,开展案例教学模式和情景模拟教学模式。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在业内累积了大量企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教师可以针对这些案例提前做好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在教学中针对这些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开展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情景模拟教学是指根据授课对象可能担任的职务,编制一套与该职务实际情况相似的测试项目,将授课对象安排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情景模拟教学中,学生根据所承担的角色,完成相应物流成本管理各项活动。比如,让学生分组模拟仓储管理人员、运输管理人员和包装人员等角色,从成本最优的角度进行决策,通过不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4.3基于CDIO模式的考核体系构建

教学考核的目的是为了考核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基于CDIO模式的课程考核,结合物流成本管理的特点和企业相关岗位的工作特性,设置不同的教学考核模块,设计相应的考核要求。如PPT演示、各模块项目答辩和角色扮演等方法,教师关注教学的过程性考核,更注重学生平时课堂学习的表现。在评价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为考核点,设置考核点不同的权重,由考核小组汇总得到课程考核成绩。

5结论

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CDIO的教育理念,探讨了以CDIO为基础的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教学体系,并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学形式和考核形式三方面进行了改革。实现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达到为物流行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谷平,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

[2]何黎明.把握发展趋势创新流通模式实现生产资料流通又好又快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5(8).

[3]谢如鹤,张素芬,周耀.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工程化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4]顾佩华等.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第6篇

关键词:技能大赛;物流专业;技能教学;薄弱环节;对策

一、前言

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便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这也是和学历教育本质方面的区别,而怎么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能贴近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而带有实践特色的专业实习等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但是这也相对增加了学校的成本投入,经过实践,技能大赛这种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又能紧密联系学校、联系专业知识学习方式无疑成为了最好的选择。这主要是因为物流技能大赛一方面是根据物流企业的实际工作来进行设计的,充分考虑了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大赛可以体现教学部分内容,这样也就达到了在学校就能进行实践技能学习的目的。但是,笔者通过当前很多学校的物流专业技能教学实践进行调研后发现,在技能大赛中仍然折射出了不少薄弱的地方需要加强,基于此,本文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和对策。

二、技能大赛在物流专业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1.转变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显然和当前市场相脱轨,无法真正培养出优秀、技能强的物流型人才,而在技能大赛之下,可以大赛中的内容和项目更好地融入到教学组织、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之上。而且大赛都是考虑了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将实际的企业标准、大赛标准以及教学标准等都融入到了人才培养方案中,从而有效实现了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和改革。

2.不断为物流专业补充新的理念。当前在我国,物流专业是一种新型的行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该行业的各个岗位、工作流程等都有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在基于技能大赛下的物流专业教学中,一方面技能大赛的项目设置来源于企业的工作岗位和内容,同时学校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将这些岗位和内容需要的理论知识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在该种情况下,能够为职业院校培养物流专业人才中不断注入新的理论。

三、技能大赛折射出的物流专业技能教学簿弱环节分析

1.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相脱节。目前虽然很多院校在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将课程体系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但是课程体系从整体上来看还是保留着传统的模式。而且通过对课程体系的分析可知,这些课程体系中都是以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为主,它们都以理论为主,并没有足够的实用性课程,很多课程和社会实践相脱节,没有提高学生的技能,对学生的就业并没有实质的帮助,而且也很难提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而且没有起到更实际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依据社会的需求对物流专业课程进行优化。

2.物流专业教学方式方法比较落后。在当前物流专业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还在占据着主导地位,很多教师都在固守着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在课堂教学中,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采取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该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着知识,容易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乏味和枯燥的感觉,时间一长,就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低下,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也难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3.物流专业教学过程缺乏实训教学。实训教学在物流专业教学中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反观现在的物流专业教学,正是缺乏必要的实训教学环节。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学校并没有提起对实训教学的重视,也就导致了物流专业学生真正参与实践教学的时间比较短。另一方面有一些学校在开设物流专业方面时间不长,缺乏必要的物流专业硬件和软件等基础设施建设,也限制了实训可承担额教学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从而造成了学生的操作技能相对比较缺乏,实践动手能力跟不上实习单位的要求,不能很快地适应相应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

四、针对物流专业技能教学薄弱环节的建议和措施

通过基于技能大赛为背景,将大赛的相关内容融入到平常的实践教学之中,这样就可以有效促进教学改革,从而达到以赛促教的最终目的。主要来说,相关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改革:

1.以大赛为标准进行课程体系优化。可以将技能大赛与专业课程的改革紧密相连,通过技能大赛达到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改革的目的。在课程体系优化和改革中,要充分反映技能大赛对教学的要求,要将技能大赛内容提炼转化为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反映到教学中去。而随着技能大赛的常态化、制度化,大力开展专业的课程改革,搭建各种创新实践平台,以赛促改、以赛促练,使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与技能大赛实行直接对接。

2.以大赛为契机改进物流教学方法。对于教师来说,还要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对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可以探索通过项目引导法、任务驱动法等新型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以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同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率。在该种模式之下,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创业大赛和顶岗实习多层次的、循序递进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获得职场体验,强化了岗位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3.以大赛为参考增加物流实训教学。在物流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实训教学所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面对着当前物流专业实训教学缺乏的局面,需要增加物流实训教学环节的比重,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到实训教学过程中,以切实提升至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而对于职业院校来说,也需要提起对实训教学环节的重视,适当增加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硬件和软件等基础设施的比重,为学生们创造良好的实践操作环境,从而切实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以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实训人才。

参考文献:

[1]肖怀云. 探索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在物流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 物流科技,2011,01:30-32.

[2]本报记者 焦红霞. 物流教学与实践的完美结合[N]. 中国改革报,2009-04-30007.

[3]袁旦. 技能大赛对中职校教学改革影响的探讨――以江苏省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参加物流类技能大赛为例[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02:120-121.

[4]牛国鹏,江庭友. 以物流大赛为契机 推进物流专业教学改革[J]. 机械职业教育,2010,12:15-16.

第7篇

【关键词】真实应用;物流管理;教学模式

1物流企业岗位需求分析

1.1物流人才需求数量增加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物流行业仍将快速发展,并从基础物流、综合物流逐渐向供应链管理转变。物流企业除仓储运输、配送、货运等基础物流人才紧缺外,对具备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国际物流、成本管理等相关知识以及信息技术知识的国际型、全能型物流高级人才需求将更加迫切,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已经被列入国家紧缺人才目录。

1.2就业岗位及职业能力需求提升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初始就业为基层物流作业岗位,经过2~5年的基层作业,大部分学生将提升到基层物流管理岗位,经过5~10年或更长时间少数学生有可能提升到中层物流管理岗位。因此,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层次可分为基层物流作业岗位、基层物流管理岗位、中层物流管理岗位三大类,能力需求依次提升。

1.3综合素质需求增强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是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复合人才,适应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仓储与配送、运输、信息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等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能够从事仓储与配送、运输、信息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等基层管理及物流服务等工作。

2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及问题

2.1职业素质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经费投入不足、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不能从根本上取得突破,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呈现与企业需求相脱节的现象,未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现状。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力度较弱,需要改变理论概念讲得多、实际方法研讨少的局面,正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力求真正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的高级物流管理人才。

2.2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更多地沿袭了学历教育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偏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更是匮乏。“讲授式”教学方法虽然可有效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从头至尾的“满堂灌”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2.3专业教材实践性不足

从整体来看,现今具有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教材极其匮乏,不少院校尚在借用本科或中专教材,这样的教材过分强调基础理论或知识的系统性,应用技能明显不足,实践训练内容欠缺,不能从根本上反映高职教育的特性,教材建设仍落后于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需要。

2.4社会实践力度不够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重学校本位、轻社会实践是整个教育的体制性问题,物流管理专业亦有这样的倾向。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认识不到位,更倾向于学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注重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和学校评估的需要,而忽视了企业一方的发展及利益诉求。另一方面,企业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校企合作的首要目标乃至唯一价值所在,缺乏可持续的合作意识,不关注物流人才的培养流程。校企合作形式丰富但实质内容稀少,校企合作浮于表面。

3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为适应物流市场的发展诉求和人才需要,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应以学生为中心,以真实应用为先导,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技能为重点,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与实践,以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物流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3.1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技能为重点

岗位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依据,应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技能为重点,根据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和人才发展诉求,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体系,实践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创新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结构应符合能力要求本位思想,增大技能培养所占课时比例,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系统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3.2丰富教学方法,助力教学模式改革

物流管理专业应大力尝试教学方法的改革,建构符合新时代物流市场人才需求的课程教学方法。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应灵活运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实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可以采用“教师主讲+企业兼职教师参讲”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在物流管理专业中的适用性和重要性,真正实现专业实训课教学与企业零距离。另外,可以选择视频教学方式,使用实物图片、视频和模型等辅助工具进行具体课程内容的讲解;也可建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网站,提供自主学习平台,形成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

3.3提高实践教学占比,优化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是解决当下教育和就业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只有以就业为导向,兼顾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物流人才。课程体系改革需要归纳分析物流岗位的技能要求,细化岗位需求,得出物流管理专业应有的技能和素质,推进改革的具体化和实行的有效性。同时更应以对物流行业的认知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设立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案,使课程体系更加符合物流行业的发展实际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3.4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实现“毕业即就业”

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了解企业用人要求和用人规律,在此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以企业用人要求制定的课程标准,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能够获取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取得显著优势,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可以采用订单式培养、创建校外实训基地等方式,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利用社会资源共同办学,做到资源共享,形成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协作机制。

[参考文献]

[1]金贵林.适应行业大发展的物流教学模式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2):151-152.

[2]李乐东.浅析物流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5):271-272.

第8篇

关键词:虚拟工厂;培养目标;工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247-02

我国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明确目标和要求,即“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而实践教学正是大学阶段培养这些能力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对虚拟化工厂环境实验室的研究,希望探索出一条适合高校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工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需求

虚拟化工厂环境的实验室模拟现代工业企业生产环境,类似一个微型智能化工厂,模拟企业内部物流,兼具商业物流,具有综合性、现代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该实验室的作用在于在虚拟工厂环境下,培养学生对复杂的生产系统进行生产工艺程序分析、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分析与控制、设施规划设计、过程优化以及流程管理的实际能力,满足相关的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系统仿真技术、信息管理与决策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使实验室能充分体现和展示现代工业工程技术。本文将充分调研社会和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需求,进而确定工业工程人才需必备的能力,在以能力为本位的基础上,在虚拟工厂环境下进行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通过综合实践训练,真正提高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满足企业需求,促进工业工程专业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

二、基于虚拟化工厂环境实验室的工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1.改革现代工业工程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结合现代工业工程实验室虚拟现代化工业企业,立足本学科特点、面向管理工程实际,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创造力,结合工业工程专业特点,建立如图1所示的实验教学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各项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验教学体系。对引导型的工业工程学科前沿实验,总结经验,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进一步凝练实验项目,强化实验与科研、工程实践的结合和衔接,进一步突出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该体系框架下,设计具体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物流系统仿真实验:通过混流组装生产线、自动化立体仓库、电子分拣中心和自主开发的教学实验软件平台四大模块,将实物系统与虚拟现实相结合,覆盖生产与物流系统的全部重要环节。使学生充分体验物流系统中物料流、服务流、信息流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实验内容主要有:a.通过对各实验工位的动作采集,结合作业动作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实现作业动作的科学制定;b.通过对生产作业工序的动态调整,实现对工序流程的分析与优化;c.通过对各实验工位工时分析整理,找出实验环节中的“瓶颈”工位,通过对“瓶颈”工位的优化调整,实现生产线平衡与优化;d.通过对生产线速度的调整,使各工位的负荷保持相对稳定,避免发生时紧时松现象,均衡高效地完成生产操作。②基础工业工程实习:学生真实或模拟一种产品的需求调研、设计、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运作过程,从中了解产品生产运作的全过程,进而完成基础工业工程实习。实习步骤:a.组织学生实习,为期3周,组织形式为将学生分组,每组约6到8人,每组学生可自行组织;b.实验产品主要以手工布艺制品为主,使实习具有可操作性;c.产品生产可以模拟简单机械制品的装配、测量等工作。③模拟企业组织实验:将生产车间及主要生产设备、装配车间及装配线分别虚拟构成小型化企业系统,以小型机电产品如机械传动件、齿轮箱等为生产实验对象,进行现代制造系统实验、质量可靠性(工序能力调查、质量控制、抽样检验)实验、生产计划与控制(开发与试制、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实验以及工业工程和ERP等实验。通过此实验完成一部分产品管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教学。④质量管理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充分理解SPC控制和MSA过程;学生制作或装配某种产品,对每道工序采用专用的数据采集设备进行质量数据的采集,记录质量数据,利用软件画出SPC控制图并进行过程能力指数CPK的计算;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学会使用常见测量仪器,对测量系统进行MSA分析,包括位置变差(线性、偏倚、稳定性)、宽度变差(重复性、再现性)。具体实现:对测量对象(试件)进行数据测量,记录在相应表格,计数型及计量型数据分析(位置变差、宽度变差),通过此实验也可完成一部分产品管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教学。⑤成本管理实验:以成本核算实验为主,实验过程以现代生产物流与工业工程实验室虚拟生产的实验产品为成本计算对象,记录各工序使用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生产工时、人工费用、消耗的动力费用、废品情况,按照费用归集分配方法,计算所生产实验产品的成本,编制相关成本报表,并能够进行相关分析。要求学生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技巧,理解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能够熟练进行各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在此基础上掌握成本计算的三种基本方法和相应的辅助方法,并能较好地完成相关成本报表的编制和分析工作,掌握从事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通过此实验也可完成一部分产品管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教学。

2.虚拟化工厂环境实验室布局规划。实验室按企业运营模式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验和课程设计。实验室旨在完成《基础工业工业工程》、《人因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生产计划与控制》、《先进制造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质量管理和可靠性分析》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拟建实验室布局结构如图2所示,实验室建设按照软硬件并重的思想,研究并建立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配置实施方案。

工业工程学科教育的发展要结合社会实际情况和各高校的现有条件,通过不断改革使其课程和实践环节设置更加合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本研究适应我国社会对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并为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殷复鹏,孙家坤,刘吉场.现代工业工程实验室规划与建设[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8,98(4):91-93.

[2]汪应洛.工业工程导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孙林岩.人因工程[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第9篇

[关键词]数字经济;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消费模式的服务化、销售市场的分散化与智慧物流的普及化带来了复杂结构的物流需求,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成熟,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物流各项指标随着大数据产业发展呈现翻倍增长态势,同时,对于“大数据”技术的充分应用,物流路线、选址及仓储等,都有望得到进一步优化,从而达到即时服务的终极目标。数字经济作为经济的一个新业态,已经成为新旧动能转换中非常重要的驱动力,也是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改变着工作和职业的性质,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领域提供的就业岗位为1.91亿个,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24.6%,同比增长11.5%,数字技术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也会减少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估计,到2030年,可能有多达2.2亿中国工人需要换工作,占中国总劳动力的30%,而物流一直被视为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这样的冲击,势必需要快速的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空间布局、教学组织模式、教学方法与技术等已经无法适应工业4.0背景下物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1.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创新体系缺乏系统性

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总体思想要求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新文科建设要求通过跨专业、跨学科、跨界甚至跨域整合突破界限壁垒,运用“新”(新经济、新技术)、“融”(嵌入式、交融感)、“通”(跨学科、跨领域)、“特”(有特色、很特别)的新文科思维,创新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产学合作协同优化、创新设计新时代文科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体系、教育教学方法、科教融合模式和教学评价机制等,推动跨学科深入交叉互渗、跨领域深度融合贯通。这与物流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谋而合,因此融合新文科建设思路是深化物流管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但物流观看了创新教育需要将改革策略及具体举措集成在一个系统的、立体的、全面的适应性体系建设上,只是通过增加课程的实践环节无法形成一体化的课程计划;单纯运用一些类似翻转课堂、课堂APP等授课技巧也只是旧有教学模式的完善。

1.2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与社会发展趋势没有保持一致

需求的刺激、市场结构优化和技术变革等改变促进了中国物流业的快速增长,“互联网+”促进了传统物流产业的变革升级,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的结合,正在让物流行业发生一场效率革命,这些都带来了复合型专业人才的紧缺,从而制约了物流产业链的迭代更新。而物流管理教学的目标更多是旧有知识的输出,在这一背景下,需要更加关注课程的设置与质量,培养物流管理人才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竞争力、领导力、新技术开发能力及社会责任等素养。

1.3物流管理教改研究中对课程研究较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较少

从中国知网CNKI数据分析结果可知,物流管理教改研究中“物流课程”的中心性最高,围绕该关键词,出现了“物流课程”,“国际物流”,“教学质量”,“教学改革”等高频词,也有结合行业发展背景进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例如徐龙闪,肖红波(2021),吕雪(2020),潘鹏(2021)等学者主要研究了在互联网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但教改领域中针对数字经济背景下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相关研究较少。

1.4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应用不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持续深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层出不穷,日益创新,发展迅速。其中典型的成果是北美地区高校教学技能培训机构CaffarellaRS(2002)提出的BOPPPS教学模型,因强调激发授课对象的主动性,被全球超过100所大学和产业培训机构所推崇。因为物流同时根植于工程和管理实践的,既体现了工程与管理门类学术研究主题的综合,也体现了物流实践中工程技术与管理方法的交叉融合,因此麻省理工大学创立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物流管理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也为我国的物流管理新文科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CDIO的核心思想在于鼓励学生以主动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之间相互交融和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CDIO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逐渐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界重要且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改革行动之一,迄今为止,CDIO在中国的发展已逾十年,但CDIO模式多数仍局限于机械、电气、化工、土木、农业类专业,因此结合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现状,我们认为“BOPPPS-CDIO”教育模式更能够有助于复合型、多元化创新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1.5提高管理管理课程群教学效果的需要

物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物流行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和教学效果并不匹配。目前整个教学环节与实践中存在着重传授理论知识、缺乏系统化的学生能力培养,理论实践相互脱节、学生兴趣不浓的现象,教学模式难以匹配学生数学素养参差不齐等问题。

2.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管理创新人才的新需求

2.1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就业的影响

数字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DonTapscoti在20世纪末提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20年)》中对数字经济的概念进行定义:“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发展造成了物流管理劳动力市场两极分化。一方面,数字经济催生了很多新模式和新业态,例如尤其在消费市场创造了大量物流新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的特点,物流业中重复性、机械性劳动更容易被机器和软件替代,此类岗位大幅减少,一线工人的工作日也将因自动化而重新配置。

2.2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

我国非常重视物流产业人才培育,截至2018年,全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就达396所,而物流智能化,物流平台,物流资本化,物流新零售等创新经济所需要的物流人才培养规模过小。从物流行业细分领域人才需求表(见表1)不难看出,数字经济时代对创新型物流专业人才的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逻辑思维能力强、具备数字化思维和能力。二是熟悉物流服务行业的业务模式及流程。三是能通过数字的牵引,具备整合管理、业务和技术的能力。

3.数字经济时代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3.1基于数字经济背景建立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分层教学模式

3.1.1融合数字经济设定层次化培养目标通过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调研走访,研究数字经济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对物流管理就业状况的数据收集分析整理,同时整理物流领域需要的数字技能,建立通用的数字技能分类,例如物流数字化开发类,物流数字化运营类等,根据技能分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指导,制定和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在教学目标上,融合数字经济设定层次化培养目标,促进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机结合,按照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建立分层次教学体系,确定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体系,对学生进行基础层、应用层、创新层分层次分阶段教学的培养。通过层次化培养目标解决学生基础差异,教学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将课程理论内容相互衔接与融合,形成较完整的解决问题的理论体系与思路。教学计划上,拟定培养高水平管理人才的教学计划,使课程的教学计划能够与宏观经济、产业发展、企业实际需求实现良好的对接。

3.1.2提升教师数字经济和专业知识水平当今的物流业很难避免数字化竞争,现代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区块链,流程自动化RPA等数字技术的加速创新迫切需要提升高校教师的数字经济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通过让教师参加数字经济及相关技术的培训、学习、讲座和研讨等方式,并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让教师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升教师的数字经济素养。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双导师制度,引进企业教师,充分发挥丰富实践经验的优势,企业教师不限于物流行业,互联网、新零售、电子支付等高科技行业,这些导师一方面能弥补高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能够生动还原企业营运环境。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立专业教师、企业导师、职业指导三重师资队伍结构,进行通识教育,物流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教学,着力培养既具备物流知识技能又具备计算机、大数据知识技能的高素质物流人才。

3.1.3丰富物流数字经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上,坚持理论与需求、经济、技术、产业链等环境变化以及物流与金融,IT,工程学,建筑等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增加物流数字化运营管理的知识体系与发展动态知识学习内容,保持知识结构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在设置经济、管理、工程等一般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针对不断更新迭代的细分领域,例如物流与金融学科的融合产生出的仓管质押、代收支付、货车信贷等细分领域;物流与IT的融合产生出的车货匹配、智慧物联网等领域;物流与工程学的融合产生出的AGV、无人机、自动化仓储分拣等领域,合理设置区块链、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智慧物流营销与管理、互联网金融与管理等课程方向,将物流与供应链的知识进行深度融合,突出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特色。

3.2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多渠道学习和教学

一是加强数据资源建设,搭建“数字技术+物流”教育平台,平台教程和案例数字资源库由教师和企业共同参与、设计和完成;运用“BOPPPS有效教学模组”作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基本架构”,充分利用数字技术,通过在线课程,智慧课堂、学习通等方式丰富教学过程,并合理利用这些平台对学生学情等数据进行分析,营造参与式教学氛围,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实践上,持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达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契合,增加物流仿真实验等实践项目、企业实地研究和实习机会,激发学生对实用技能的兴趣,培养学生考虑数字经济背景下解决复杂物流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与高级思维;二是强化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和完善教学实践。通过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学科交融讨论平台和课外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强化实验教学。结合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教师充分应用实训场地、设备、软件指导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动手完成各项模拟业务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竞赛活动。每年由学生组建团队,参加全国各项物流大赛,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合作意识。用“课程+兴趣+社会”的教学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鼓励学生观察家乡或者身边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物流成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等物流管理等文科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增加校企实习实践考核力度。企业实习不局限于熟悉物流日常操作,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向沟通渠道,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同学物流实习,鼓励企业问题进课堂,课堂理论企业应用,利用APP,QQ,微信,腾讯课堂等数字手段,进行现场讨论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方案。

3.3多维度考核评价机制,解决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实行过程性考核与多形式考核的有效契合,提高考核的全面性、实践性。构建多维度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参与度和过程考核,课程考核包括试卷考核,线上答题,线下调研,成果汇报等多种形式。评分采用试卷评分,课堂和线上讨论评分,同学互评等方式。优化评价方式。加大线上考核比例。线上考核内容应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权重设计,比如线上考勤,学情考核,课堂APP讨论等,提高学生主动性,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现象,自发拟定讨论话题。线下学习布置进阶式任务,提高可操作性,增强学生物流方案设计能力。优化实践环节评分体系。除了考核学生现场实习表现,同时要求学生针对企业问题提出独立的方案,在最后的评选环节,由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和同学组成的评分组根据实际情况得出综合得分。该分数是小组间横向评比、集体评议的结果,能更加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