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16:45:57
导语:在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当2008年年初,丰田和通用还在争论谁是世界第一的时候,一场危机已经悄然而至。
早在2007年4月,新世纪房贷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美国次级抵押信贷市场危机初露苗头。接着就是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并演变成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具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公司破产,让危机严重程度一度达到了顶峰,美国政府几经波折通过的救市方案,仍没有恢复股市的信心,道琼斯跌破万点,坠入2004年以来的最低点。
美国金融危机迅即扩散到世界各地以及各个行业,欧洲各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地区均未能幸免,汽车行业则被再次卷进灾难的漩涡。
有望明年春季实施的250亿美元贷款,恐怕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美国9月份的惨淡销售数据让美国汽车市场更显得风声鹤唳。
北美市场第一次所有汽车公司的销量都出现下滑,整体市场平均下滑26.6%,创下了50年来的最惊人纪录。克莱斯勒、福特、丰田、本田、通用、日产、奔驰、现代、大众、宝马无一幸免。
同时,日本、欧洲市场也陷入持续低迷,宝马公司就曾经警告称,全球金融危机将导致该公司2008年第一季度盈利减少2.36亿欧元。英国汽车制造商和销售商协会负责人也表示,英国汽车业正面临17年来最困难的经济形势。而一直被视为汽车界盈利强劲的丰田汽车,也自2008年以来冻结新人录用计划,并将日本国内工厂员工裁减两成以上。
世界汽车行业遭遇的已经不仅仅是来自于原材料带来的成本上涨压力,也不仅仅是油价一度飙涨带来的市场消费结构与理念的转变,金融危机带来的是整个世界市场财富的大幅缩水,以及因此而来的消费水平的大幅下滑。而动荡的市场更让市场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那里可能隐藏着可以吞噬一切的无底黑洞。
当今的汽车行业,全身上下已经浸满了金融的细胞,金融已经成为支撑汽车行业发展的流不停歇的血脉。但是,依赖愈深,危害愈甚。
不像中国刚刚起步的汽车消费信贷,欧美市场的消费信贷占有整个消费额度的绝大部分,在欧洲是60~70%,在美国则高达80~90%。如此高额的比例,在金融市场状况好的时候,自然成为繁荣汽车市场的功臣,但是面临严重的金融危机,汽车消费信贷当然也如釜底抽薪,汽车市场下滑在所难免。
金融危机影响的不仅仅是消费信贷,金融危机的表现之一还在于企业信贷环境恶化。现代企业的正常运转几乎离不开来自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但是,金融危机,把这条生态链硬生生地割断,断了资金支持的汽车企业,却面临着原材料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以及消费者因应油价上涨而转变的消费观念带来的企业的产品技术研发向节能环保的转型,而这些都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汽车企业被逼到了一个资金供求的死角。
以通用为例,摩根大通曾经预测通用今明两年将需要180亿美元的流动资金,通用虽然希望出售包括悍马资产等压缩成本的措施以筹措所需资金,但是9月的销售数据足以让通用的资金需求捉襟见肘,250亿美元的美国政府贷款支援,估计分到通用头上的,也是杯水车薪。刚届百年的通用汽车,能否延续下一个百年辉煌,着实让人有些担忧。
一直被希望能够担当避风港的中国市场,这次恐怕也帮不上这些汽车巨头的忙。连续数月市场销售出现下滑的中国市场,已经自顾不暇。
一位跨国公司总裁这样描述金融危机的严重:“金融危机显然把汽车行业拖向危险的领域,事实上我们无法免疫。”
一、理论综述
对金融危机比较权威的定义是由戈德斯密斯(1982)给出的,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基于预期资产价格下降而大量抛出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换成货币。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而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1.金融危机理论。马克思指出,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买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出现分离的可能性,结果导致货币与商品的转化过程出现不确定性,而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在客观上又会产生债务支付危机的可能性。因此,只要商品、货币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并且会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是以生产过剩和金融过剩为条件,表现为企业和银行的流动性危机、债务支付危机,但是其本质上是货币危机。而在西方早期比较有影响的金融危机理论是由Fisher(1933)提出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Fisher认为,在经济扩张过程中,投资的增加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来实现。这会引起货币增加,从而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又有利于债务人,因此信贷会进一步扩大,直到“过度负债”状态,即流动资产不足以清偿到期的债务,结果引起连锁的债务-通货紧缩过程,而这个过程则往往是以广泛的破产而结束。70年代以后的金融危机爆发得越来越频繁,而且常常以独立于实际经济危机的形式而产生。在此基础上,金融危机理论也逐渐趋于成熟化。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许多学者跳出货币政策、汇率体制、财政政策、公共政策等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范围,开始从金融中介、不对称信息方面分析金融危机。
2.证券市场的一般职能。证券和证券市场都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证券市场近年来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瞩目。到2005年底,全国上市公司总数已超过1200多家,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已达3000多亿元,证券流通市场已初具规模。证券市场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我们这个社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其功能及作用,应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依照经济学的理论,证券市场大体上有三种功能。其一是融资功能。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筹集投资所需的资金;其二是信号功能。证券市场为经营者的投资决策提供一种信号。也就是说,经营者的投资决策必须考虑证券市场的反应;其三证券市场充当公司监控的传媒。一方面,公司的经营绩效不佳可能导致证券市场的并购,或者通过证券市场收回股权争夺公司的权。另一方面,证券市场可以通过改变公司的资本结构而影响公司治理结构。以上三种功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融资的功能,证券市场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没有信号功能,从证券市场筹措的资金就得不到有效的使用,市场的资源有效配置就无从谈起;没有公司监控的功能,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就会演变成一种大股东牟利的手段。
二、化解金融危机的职能初探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证券市场已初具规模,但当前的证券化道路过于超前,以至于股市成为了纯粹的“赌市”。美国金融市场经过近二百年的发育成长,也只有近三十年才开始大规模证券化、虚拟化,而中国经济过早地推进证券化进程,实际上是一种欲速则不达的行为。因此,我们应当从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中总结经验教训,尽量化解和减小金融危机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
1.历史金融危机的经验与教训。
1.1实施有弹性的汇率制度。一般说来,固定汇率在微观经济效率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浮动汇率则可使货币政策能够对各种冲击做出反应,从而引致较优的宏观经济绩效。以墨西哥与泰国为例,僵硬的汇率制度越来越不能反映真实汇率变动的趋势,从而固定汇率的压力越来越大,结果在投机者的冲击下,外汇储备就会下降并引发市场信心危机。
1.2对于国际救援不可抱有期望。外部贷款援助往往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反危机措施之一。如来自IMF等外部贷款救援有利于稳定币值,但是其组织结构决定了其职能的发挥需要以极少数国家的利益为前提,且这类贷款条件往往比较苛刻,这对处于危机中的国家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对于在金融危机以后的国际救援不应给予太多指望。
1.3适当的外债规模和结构。双缺口模型证明了发展中国家即使在较高储蓄率时也必然要借助于外资和外债。外债的规模与结构应当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尤其是对于巨额短期资金进出应当适度从严,以减少金融市场的动荡,且借入的外债应用于投资用途,而不应用于偿还旧债,更不应当为特权阶层所挥霍。
1.4宏观经济失衡往往是爆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总结这几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在高增长光环的掩盖下,以高投入和出口带动的亚洲经济早已出现了严重的结构问题。经济结构没有及时调整加剧了经济失衡,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基本条件。
2.职能初探。证券市场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政治状况的晴雨表,也是关乎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状况最敏感的显示器。只有充分发挥好证券市场的职能才能更加有助于化解和减小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
2.1它是联系资金供应者与资金需求者的桥梁,是企业筹集社会资金的渠道。证券市场使证券发行者、证券购买者、证券转让者和中介机构得以在这个市场上联系起来,使证券的发行与流通便利地进行。特别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资金不足的矛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会继续存在,国家和企业可通过证券市场筹集巨额资金,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资金需求,缓解金融危机下企业生产发展资金不足的矛盾。
2.2为政府提供公开市场操作的调节杠杆,是观察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会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政府可以在证券市场上通过买卖政府债券的方式来影响证券市场上的证券利率,这就成为政府间接调节金融业的杠杆。另一方面来讲,在证券市场上市的公司,在各生产领域都是重要的企业,这些有代表性的大公司的股票交易状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经济变化情况,在金融危机中有利于加强政府对经济总量的控制和把握。
【论文摘要】 本文在系统总结归纳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情况下,提出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应对策略。第一,实行战略性与结构性裁员计划;第二,坚持管理以人为本,团结企业员工;第三,适时对企业做出战略性调整。
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美国华尔街五大投行顷刻之间崩盘,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代表美国工业的汽车巨头也岌岌可危,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投资者的信心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有人把这次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称之为“冬之虎”,它已经不同程度地啃噬着我国的实体经济,严冬的氛围笼罩着中国的企业。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带来了哪些压力和挑战?面对这些压力和挑战,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将采取怎样的应对之策呢?
一、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说,金融危机带来的感受更直接,也更真切。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概括起来无非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面临着裁员降薪的压力
在这场金融危机的冲击波下,不仅仅是一些中小型企业纷纷裁员或者降薪,据报道大型国企如武钢、宝钢也都在酝酿降薪,其中武钢员工拟降20%,处及处以上干部拟降50%;房地产大鳄万科、中原降薪裁员;天之骄子东航、南航降薪裁员;民企明星波导、夏新被迫削减人力成本;独家老大中石油开始大幅裁员……从行业范围来看,降薪裁员已波及房地产、航空、石化、电力、IT、证券、金融、印刷等一系列行业。
2、企业凝聚力面临挑战
企业凝聚力就是使员工能够团结在一起,互相信任,互相促进,努力工作的一种向心力。它能够提高员工的士气,振奋员工的精神,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实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然而,经济危机造成企业的经营困难,已给企业的凝聚力建设带来很大的挑战。如企业的经营状况恶化造成企业前景不明,使得员工对于企业的前途心存疑虑,进而对个人在企业中的发展前途失去信心。
3、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难度加大
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以及危害的进一步升级,企业原有的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必将被打破,企业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也必须做出重大调整。由于很难估算这场危机对企业未来造成的影响大小,企业对于未来发展态势的判断和战略规划难以确定,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也将变得更加艰难。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应对策略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要实行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通过实行战略性与结构性裁员计划、坚持管理以人为本来团结企业员工、适时对企业做出战略性调整等措施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以求度过艰难时期。
1、实行战略性与结构性裁员计划
裁员是很多企业在应对本次金融危机时所采取的通用做法之一。实践也证明企业实行裁员计划是降低企业成本、缩减开支的一条捷径。毫无疑问,裁员是应对金融危机带给企业压力一条直接和有效的途径。在企业订单缺乏,业务量锐减的情况下,保留过多的人员是一种极大的人力资源浪费。同时作为一个人力资源管理者,我们应该注意到,不恰当的公司裁员与随后发生的员工主动离职率呈正相关关系,这在多个行业都是如此。如果不妥善处理裁员,随之可能带来的人员流失对公司决策者来说是个很大的风险和挑战。所以在这里我们倡导实行战略性与结构性裁员。在过去几年中,由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并且一度出现“过热”的迹象,导致部分企业的投资与发展计划可能缺乏理性,企业快速扩张、盲目多元化的现象比比皆是。当金融危机降临后他们又缺乏必要的应对经验,导致很多项目处于瘫痪状态。此时甩给人力资源部门的则是进行战略性裁员(部门或事业部被整体裁撤)的任务,人力资源部只有果断地“操刀断臂”才能避免企业的灭门之灾。另外就是很多中小型企业迫于生存压力进行整体精简,虽然主要职能依然保留,但相当数量的员工需要重新寻找就业机会。结构性裁员更多的会从企业总体规模进行控制,各个职能的裁减比例不同,需要设定基于业绩与胜任水平的裁员标准,其复杂程度要远高于战略性裁员。
2、坚持管理以人为本,团结企业员工
“以人为本”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根本,一切都要以人为根本前提、以人为根本目的。以人为根本前提,是指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前提;以人为根本目的,是指以满足人的需求为根本目的。以人为本,就是要认真研究不同的人的不同需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满足不同的人的不同需求。作为一名人力资源管理者,我们应当更加注重管理的人本性,要始终把人才的需要、人才的自我实现、人才的管理环境以及对人才的激励体系放在首要位置。调整岗位、调整薪酬的同时,要灵活引进新的激励机制,既要在经济方面给予适当的刺激,同时还要在精神上或者员工的成长需求上下功夫,保证员工的自我目标实现;要努力做好员工的职业规划与人力资源评价,使员工意识到自己与企业的关系,自己在企业的地位,自己的成长目标与企业发展的关联,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仅要做好人力资源的调整,更要有目标地为他们进行职业规划,使他们的目标能够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互匹配;在人力资源评价方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光要把人才的管理作为主要的目标,更要在管理过程中真正体现科学发展,以人为本,让员工能在企业活动中,看到自身的价值,并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3、适时对企业做出战略性调整
面对外部经营环境表现出来的不确定性,我国企业决策层大多做出紧缩性的战略调整。这种战略背后透漏出企业决策者对后市缺乏信心的心态。随着对金融危机的认识更清晰和更深入之后,很多企业发现金融危机在带来压力和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作为企业执行层面的关键职能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为企业的战略目标实现提供支撑作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要随时关注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在任何时刻都应该随时做好适应企业战略调整地准备。
【参考文献】
[1] 王起.论美国金融危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2] 郎丽涛.金融危机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J].现代乡镇,2009(2).
[3] 杨壮.美国金融危机,带给中国什么?[J].中外管理,2008(11).
[4] 陈伟栋.从四方面入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N].中国工业报,2008-11-06(A03).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危机 银行会计风险
2009年的一天美国股票交易市场上那一秒钟出现的跌幅,如果不是因为急救措施来得及时,全世界恐怕都很难预料到它所带来的影响有多么的大!那就相当于全世界1/2的交易市场突然失去了所有现金供应源,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宋鸿兵先生在最新的著作《货币战争3》中的一章里,如实并带有某些夸张、俏皮色彩的文字让人入木三分。不同意识形态、经济模式、发展现状下的国家,是否真的都会因为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而造成本国经济运转秩序的巨大缺失,我们不得而知。但实际情况已经能够看到一些实事了:在美国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过去2年以后,中国的物价在继续飞涨,2009年下半年乃至2010年全年,中国人民更多关注的民生和社会问题,正是物价和房价两项严重超标的指标。
熟悉金融史的人都知道,金融危机在近两个世纪,爆发最严重的莫过于3次:1929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1997年由泰铢出现严重通胀而引起的亚洲金融风暴;2009年直接导致雷曼兄弟股份公司和AIG美国保险公司倒闭并使全球循环经济体都跟之遭受严重影响的美国第二次金融危机。相比之下,已过百年的历史中,1929年那场让全世界都刻骨铭心、让金融和经济的研究方针彻底进入了正史的研究视野的特大海啸已经渐渐远离了我们,切身的感受已经不再具有,而是还能从历史课本中找到相关的论文题目,让我们通过它清晰看到今天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远影响了。而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影响力并不足够,中国在时任中央政府的有力领导下也很快平息了货币贬值带来的压力,此后10年多中国的物价水平依旧保持较为平稳的趋势,没有造成大面积经济秩序的瘫痪。但2009年的美国金融海啸影响之深、波及范围之大、控制时间之长,都是前所未有的。三个世界国家政府和人民纷纷加入了这场人类有史以来最恐怖的金融危机之中,力图从无法改变的客观因子中,挽救能够救出的财产。这也是时间最近的一次,值得后人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接下来,我们就将先以09年美国金融危机为主要背景,针对银行会计风险的应对措施,展开较为实质的讨论。
一、金融危机背景和概述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例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金融危机有呈现某种形式混合的趋势。
金融危机的特征是的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幅度的缩减。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有时候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房产市场泡沫促成的。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一金融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发的其它危机有相似之处。
繁荣萧条周期通常围绕着信贷状况循环出现,同时始终会涉及到一种偏见或误解。这通常是未能认识到贷款意愿和抵押品价值之间存在一种反身、循环的关系。如果容易获得信贷,就带来了需求,而这种需求推高了房地产价值;反过来,这种情况又增加了可获得信贷的数量。当人们购买房产,并期待能够从抵押贷款再融资中获利,泡沫便由此产生。近年来,美国住宅市场繁荣就是一个佐证。而持续60年的超级繁荣,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例子。
金融危机的产生多数是由经济泡沫引起的,以21世纪最大的美国金融危机来举例,可以看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二、 金融危机下防范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措施
根据金融危机的爆发特点和分析归类,我们就应该对症下药,针对金融危机影响的领域和服务行业进行有效的控制,以避免空前的信用灾难和货币灾难在无形中吞噬了人的正常生活。在这里,我们将分别举出必要的措施,以应对金融危机下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增减的必要讨论。
各层级会计人员应充分履职,提高制度执行力。对于整体的管理制度而言,执行制度、操作制度及完成服务项目的都是个体行为,因此要求会计人员自身做到充分履职,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不慌乱,时刻保持头脑冷静,恰当的分析和处理数据和第一时间信息,将变得非常重要。会计人员可以按照自己的工作时间、程序和性质进行有效的、针对性设计,已使从个体做起,完善整个体系的应对金融危机所结成的网络。
加强人员管理,防范道德风险。无论任何国家、任何社会意识形态,人性的本质不会改变。金融危机下会有两个层面的暴露:私欲主义和集团主义的极端对峙。各层级会计人员充分履职是在整体的监察、监督和管理制度下能够掌控的,但是单个的个体永远是能动的,制度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准则。所以对人员管理的加强,也就是监督体系在大的人为灾难面前的强化,也将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出于隐性的考虑,道德危机也有可能在这个时候极端爆发。
加强服务管理,提高服务能力。在总体上造成金融危机冲击影响最大的就服务行业,而尤以银行业为最。在金融危机期间加强服务管理,用人为的智商控制隐性的灾难持续性危害就是最好的应对手段。
以上三点措施为防止、防范、主动改变三个层次的分析,也是我们从理性出发,能对金融危机所造成冲击的最好回应。
三、小结
金融危机的影响始终是持续性的,短期内可以消除其显性的社会经济影响,但长期为经济发展所背上的包袱是不能避免的。因此我们必须提高科技手段,用人类最杰出的智慧,应对同样由人类无知的一面所带来的严重人群后果。
参考文献:
[1]范俏燕.当前国际性金融危机的生成和传导[D].财经科学.2008年第7期
【关键词】 人民币国际化;国际金融危机;美元弱化
一、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1.一国的经济实力是决定其货币国际地位的最主要的因素。“强国无弱币,弱国无强币”,一国的经济实力在很大的程度上代表了该国的信用度。正如商业银行贷款给私人或者企业时,首先要考虑和审查的就是该私人或者企业的信用情况一样,要国际交易者和投资者接受另外一国的货币也要考察该国的信用,而该国的经济实力很好的给予了本国信用的支持。
2.一国的政治实力是决定其货币国际地位的必要支撑。 一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力量越强大,国际声望和地位越高,该国就越稳定,信用度越高,其经济发展就会越快,该国的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
(一)国内的经济基础
1.强大的经济实力。中国依靠着牢固的基础和得力的政策,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约合4.92万亿美元。虽然世界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危害不大,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率仍然位于世界前列,给予了人民币很大的经济支持。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拥有的巨大的潜力,增强了对人民币的信心。
2.充足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是我国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我国对外支付和清偿的能力。我国的外汇储备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我国国际收支也一直保持着顺差,2008年外汇储备增加到了19460.30亿美元,到2009年中国新增外汇储备4531亿美元。高额的外汇储备表明了我国具有充足的对外支付和国际清偿能力,可以很好的抵抗此次世界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是国际金融风险的防护林。
3.稳定的人民币汇率。人民币外汇汇率可以分为三个时段来讨论:1994年之前,我国人民币外汇汇率波动幅度较大,在1994年进行了汇率并轨,进行外汇管理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外汇汇率基本稳定在827左右;到2005年,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汇率基本上是稳中有升;到2009年6月为680左右。在世界金融危机冲击波下,人民币还可以保持稳中有升的币值是很不容易,这得益于我国的经济实力与国际储备的充足水平。人民币对内价值也很稳定,通货膨胀率一直稳定的保持在低水平。
(二)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周边化
为化解金融危机带来的流动性不足,提高市场投资者信心,我国中央银行频频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签订以人民币/外币的形式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双边货币互换国家的扩大以及协议金额的提高,为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创造了机会。在清迈倡议框架下,截至2008年12月12日中国央行与韩国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起,中国央行已与中国香港地区、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白俄罗斯、阿根廷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到 6500亿元人民币。
受货币互换协议的鼓励,在中国和那些与中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他国之间,以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将会越来越普遍。通过货币互换支持需要救助的新兴和发展中国家,既有利于中国稳定周边环境,也有助于帮助新兴和发展中国家提振信心,共同应对危机。货币互换协议不但为周边经济体提供了支持,也有助于巩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加快其成为地区甚至全球主要货币的进程。
(三)美元国际地位呈下降趋势
纵观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演变历程,美元的国际地位与美国经济实力息息相关。随着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的逐步降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等的地位也相应降低。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市场对使用人民币作贸易支付结算货币的期望与需求增加,对美元、欧元等国际贸易主要结算货币的需求减少。国际贸易中一般将美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元波动剧烈,如果继续用美元作为结算货币,会造成其他国家之间的汇兑损失,人民币由于币值相对稳定而倍受青睐,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可以大大降低汇兑风险。
中国应当抓住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机会,加快人民币自由化的进程,完善国内的金融体系,采取相应的战略逐步让人民币融入到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去,打破现在美元、欧元主导下的西方世界的储备货币格局,促进多极储备货币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企业;战略经营业绩;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7-0096-04
一、金融危机对企业及其业绩的影响
就此次金融危机而言,是由美国金融创新带来的过度超前消费所不断积累的经济运行风险,过度的金融创新,最终使低收入水平、低信用等级的社会群体房地产贷款(次级贷款)的偿还链条断裂,引发了次贷危机。之后,迅速演变为金融危机,美国大批金融机构破产,进而不断向经济层面传导,波及到股市和社会实体经济,并快速向全球蔓延。这场金融与经济危机对企业及其业绩的影响集中体现在:
1 国内外企业的裁员风暴
2008年和2009年,美国的花旗集团、阿赛洛米塔尔、华盛顿互惠银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美国银行、微软、英特尔、sprint等裁员达16.67万余人;日本的丰田汽车、IBM日本公司、佳能、索尼、松下、东芝、日立、NEC、爱立信等裁员达7.46万余人;澳大利亚的力拓裁员为1.4万人;中国的联想全球裁员为2 500人。
2 国内外大量的企业倒闭
中国最大的玩具加工厂,位于全球第三的广东省东莞市合俊玩具厂2008年10月中旬宣布倒闭,成为我国第一家公开倒闭的企业;拥有62年历史的电器连锁店广东泰林倒闭;2008年,法国有54 820家企业宣布破产;截至2010年10月,美国倒闭银行总数增至108家。
3 国内外企业的利润大幅下降
国际六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壳牌、雪佛龙、康菲等,2009年二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均在6成以上,最高的康菲达到76%,道达尔、BP下降幅度分别为54%和53%;比利时的苏威一季度的净利润同比下降了55%;我国的宝钢、武钢2009年中期净利润同比下降达到9成。
4 企业融资举步维艰
在这场危机中,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非常困难,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的一个关于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复苏中的作用调研显示,有40%的中小企业已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倒闭,40%的企业正在死亡线上徘徊。
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冲击是巨大的,带给企业的有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
金融危机之所以对企业及其业绩产生如此大的影响:第一,危机使得企业的融资能力大大降低。此次金融危机是由过度的金融创新引发的,没有资金保障的虚假金融繁荣的泡沫破灭,即资金供应链断裂导致的。这时社会上的资金严重缺乏,企业的融资能力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得不到保障,企业不得不裁员、缩减生产规模,甚至破产倒闭。第二,危机使得市场迅速萎缩。危机使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消费者的持币观望或持币不足,导致社会购买力水平大幅度下降。这是企业缩减生产规模和裁员甚至倒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些都会导致市场的萎缩。第三,这次危机的暴发快速且迅猛,许多企业来不及应变。这场金融危机对企业及其业绩的重大影响还表现在大规模的危机暴发非常地突然、快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波及到世界大部分国家,并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很多企业未能预见到这场危机,因此,准备不充分,应对不及时,从而产生了巨大的损失。
二、金融危机对企业融资和业绩的启示
根据这次金融与经济危机对国内外企业及其业绩的影响分析与总结,我们得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1 融资能力及取得现金流的能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
企业经营所需的资金如同人身上的血液,企业的筹资与取得现金流的能力,如同人体的造血功能。造血能力不好,必然引起血液供应与循环不畅的问题;造血功能的坏死,必将导致死亡。同理,企业经营所需资金的缺乏,必将导致企业的裁员和生产规模的缩减,进而使企业业绩下降;企业所需资金供应链的断裂,必将导致企业的破产和倒闭。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导火线是资金供应链的断裂,这是没有资金保障的虚假金融繁荣的泡沫破灭的结果。这时,社会上的流动资金严重缺乏,企业的融资能力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的缺乏已成为生存的重大障碍。能否从容地应对危机带来的这一难题,关键在于企业能否利用各种政策,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经营所需的资金。
2 带来可持续发展和繁荣的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核心能力
创新是企业立命之根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与保持的法宝。常态经营环境下如此,非常态的金融危机下更是如此,企业需要创新的理念,创新的经营和创新的产品,另辟蹊径,才能在危机中生存。这也是企业在危机过后,抢占发展先机的必要准备。我们知道,创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可以使企业保持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果创新所带来的是短期的效益,长期的风险积累,那么,这种创新越多,对经济和企业的危害也就越大。以美国此次暴发的金融危机为例,它是由过度金融创新所带来的不断积累的经济运行风险的结果,这种创新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是引发金融危机的祸源。因此,制度、技术与管理的创新必须有利于经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种创新,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市场开拓能力是企业取得良好战略经营业绩的保障
马克思曾经指出,w’-G’是商品的惊险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这里的w’-G’的跳跃是否成功,取决于市场,也即,企业创造的价值增值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实现。可见,市场对于企业业绩实现的重要作用。这次危机带给企业的重创还在于市场需求不足,导致产品的销售难以实现。这是造成企业利润大幅下降、生产规模缩减,甚至倒闭的重要原因。如何提升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寻求自身的商机,是企业取得良好战略经营业绩的重要保障。
4 按循环经济要求组织经营的能力是企业获取战略经营业绩的至关重要的能力
企业的本质属性是生产能力体系与经济契约关系的有机统一。事实上,企业的业绩是由制度、管理和企业能力系统因素综合决定的,也即决定企业业绩的能力是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技术性能力体系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度性能力体系(包括管理性能力体系)的统一体。
这些能力体系统一于公司的产销、研发等经营活动之中,决定着企业的业绩。如果说,这次的金融危机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度性能力体系中出了问题,那么如果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技术性能力体系出现问题将会导致另一种形式的危机产生,即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对经济、企业的危害也将更大,带来的后果可能更为严重。因此,遵循循环经济发展规律,坚持以“3R”原则为指导,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战略经营业绩的保持是至关重要的。
5 管理者的应变能力是企业在非常态经营环境中保持业绩的一种特殊能力
应该说企业的管理者是企业优秀人才中的关键人才,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虽说企业的业绩是由企业的职员与管理者共同创造,然而,管理者“领头羊”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领头羊”作用发挥得好,就能帮助企业平安度过危险期。就这次危机来看,关键要看管理者的应变能力。广东曾经有两家大型外贸玩具生产商,在这次的危机中,一家迅速破产倒闭,而另一家不仅维持原有的生产规模,而且还吸纳了破产倒闭企业的大部分员工,扩大了生产规模。这家公司取胜的法宝是根据市场的预测及时开辟了新的海外市场,并快速地调整了玩具生产线,取得了大量的订单。由此案可知,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洞察力、对市场的敏感性及作出相应调整的应变能力,是带领企业渡过难关,走向发展与辉煌的重要前提,也是衡量管理者领导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管理者的这种能力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在特殊时期,则是企业能否胜出的重要因素。
三、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
根据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应遵循的相关性、重要性和全面性等原则,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应以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为核心,向影响企业业绩的重要影响因素拓展,形成全面、系统的指标体系。根据上述金融危机对企业业绩影响的分析与总结,对已有的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应作必要的增设与强化的改进。
第一,应设置评价生态化技术创新情况的指标,以突出评价带给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指资源、能源消耗的节约、利用的高效,产品的可重复使用,废弃物资源化的技术创新,以及符合环保要求的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创新等。这种创新构成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战略经营业绩的取得密切相关,并成为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应增设评价企业融资能力及获取现金流能力的评价指标。融资与获取现金流的能力是企业取得战略经营业绩的前提和基础。金融与经济危机带给企业的最直接影响就是资金供应的紧张或断裂导致的企业规模缩减、裁员或倒闭。通过融资能力及获取现金流能力的评价指标,可以较好地预见企业在这些方面的问题,以便及早采取措施,减少危害。
第三,新增或强化市场开拓能力的评价指标。这里的市场主要是指销售市场,是企业实现利润的通道,在企业业绩的实现中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通过市场的占有率及其变化,可以很好地评价企业业绩实现的保障程度。
第四,增设评价优秀人才储备、引进及管理者应变能力的评价指标。优秀人才是企业创新的源泉,能为企业谋求巨大的增值,许多企业的品牌效应是由人力资源创造的。企业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储备了人才,就等于储备了财富。管理者的应变能力也是优秀人才的综合素质的体现。所有这些都是企业在常态与非常态下保持业绩的重要因素,应构成战略经营业绩评价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具体作如下几方面的拓展与强化:
1 财务层面
强化资金周转能力评价指标,增设企业组织项目获得贷款能力、利用信托资金融资能力、新增贷款比率、销售贴现率、票据贴现率等指标。
2 客户层面
新增获得订单比率指标,客户保持率或变化率、销售增长率等指标。
3 创新层面
设置生态化技术创新研发费用投入、能源消耗节约研发费用投入比率、三废循环利用研发费用投入比率、符合一定标准的高科技含量新产品的研发投入等指标。
4 内部生产经营过程层面
增设反映企业按循环经济发展规律组织生产的指标,如三废治理达标率、三废环循利用率、资源开采的节约或高效利用等指标。
5 职员层面或学习与增长层面
设置关键人才保持率、为保持优秀人才的投入、优秀人才的引进率、企业的柔性管理能力、决策所产生的效益、生产线变更时间等。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经报道;应对思路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财经新闻传播的大环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与以往的金融危机下的财经报道相比,当前财经新闻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更加多元化,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与以往相比更加复杂,无法在短时间内弄清经济事件与经济现象的具体情况。另外,财经报道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且传播渠道也更加丰富多样,这些方式的改变使财经报道面临更大挑战的同时,给财经报道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金融危机下的财经新闻报道现状
金融危机不仅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还给民生的产生一定影响,人们逐渐重视财经新闻的重要性,财经新闻能使人们获得更科学的知识,能帮助人们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把握市场机会,有效规避经济风险的发生。当前网络媒体对金融危机下的财经报道更加全方位,而且人们在获取信息时,与以往相比,在信息获取的快速上有很大提升,信息的内容方面更加全方位,使人们获得更丰富的财经信息。但从整体来看,金融危机下的财经新闻报道还存在着不足,比如,报道的服务意识不高、全局性视野有待提升,等等。下面就对金融危机下财经报道的应对思路展开分析。
二、金融危机下财经报道的应对思路
(一)拥有全局性视野。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媒体应当以经济全球化为前提,对经济现象进行观察。财经新闻报道需要跟随环境的变化,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遵循“立足世界、面向国内”的理念,时刻关注国际经济的发展情况,并深入分析其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应当站在较高的角度去剖析,了解当地的经济动态,并与国际经济状况相结合。(二)掌握话语权。金融危机背景下,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还对我国出口贸易依赖较大的企业带来巨大影响,有的甚至企业甚至出现破产的现象。同时,金融危机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比如股市、房市的动荡等。这时媒体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财经报道中应遵循全面、客观的原则,满足广大民众的知情权,关注金融危机的动态,告知金融危机对人们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还应当注意国际上对中国不利的言论,发表我们自己的见解予以回击,以此更好地维护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因此,媒体应在该发声时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能再以沉默面对。(三)树立权威性报道。财经新闻报道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财经报道发挥的作用十分重大,这就要求财经报道的权威性发挥作用,使财经新闻报道更加专业。然而从实际来看,媒体在财经报道上还存在着不足,比如,说服力不够、鉴别力较差、影响力不够,等等。因此,媒体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写出具有深度的财经新闻报道。(四)评论与报道并重。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经济事件更加复杂,影响人们生活的因素也日趋复杂。因此,财经报道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媒体需要及时报道与并分析事实。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并没有对新闻事实进行评论与解读。这就导致人们看了相关的经济报道,但是无法得知经济发展的趋势,无法得知各项政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比如,在报道燃油税改革新闻中,对某政策的出台对人们生活的具体影响,以及税后能否省钱主要取决于油价,让人们更好的了解该项政策出台的意义。(五)增强报道的服务意识。当前经济形势更加严峻,人们对财经新闻的关注度也有所提升,其希望从新闻报道中获得科学的知识,并且期望从媒体报道中怎么规避风险。这就给财经报道带来更大的要求,以往枯燥无味的新闻报道已无法满足民众的需求。因此,财经新闻报道应当打破传统的形式,提升财经新闻的亲和力,从民生的角度谈论国家经济整张,使民众更好地了解经济发展状况。另外,财经新闻报道还应当结合百姓身边的小事,由小事来谈论世界、国家大事,以此使经济报道更加生动形象,使普通老百姓更易于接受与理解。
三、结语
总而言之,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财经报道发挥重要作用,其不仅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需要注重财经新闻报道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媒体应当全面了解经济发展状况,从民生的角度结合财经形势,必要时可采用有效的报道策略,满足广大民众对财经新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贾雪.金融危机下财经报道的应对思路[J].青年记者,2010,24:58-59.
[2]高天灵.金融危机与新形势下高校财经新闻写作的教学探索[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4:48-50.
[3]张卓.金融危机语境下财经新闻传播价值研究[J].新闻爱好者,2009,11:27-28.
关键词:金融风险;金融危机;防范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7-0085-02
一、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
(一)金融风险
所谓金融风险,是指由于形势、政策、法律、市场、决策、操作、管理等诸因素的变化或缺陷而导致损失的不确定性,指任何有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 一家金融机构发生的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往往超过对其自身的影响。金融机构在具体的金融交易活动中出现的风险,有可能对该金融机构的生存构成威胁;具体的一家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而出现危机,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构成威胁;一旦发生系统风险,金融体系运转失灵,必然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二)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例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金融危机呈现某种形式混合的趋势。
金融危机的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幅度的缩减,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有时候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二、金融风险的种类
如果按照金融市场细分,市场风险有如下几类: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作业风险;行业风险;法律、法规或政策风险;人事风险;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等。
(一)对于金融经营者来说,金融风险指的是从事的经营活动给自己造成的经济损失的风险。
这类风险主要有利率风险、外汇风险、管理风险和信贷风险。
1.利率风险是指由于预期利率水平和到期实际市场利率水平的差异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2.外汇风险是指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或丧失所预期的利益的可能性。
3.管理风险是指由于金融机构或者经营者管理不善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4.信贷风险是指债务人不能按期偿还债务本息,使债权人受到一定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二)从政治、法律界人士及国家的角度来看,金融风险是指可能影响金融业务正常进行、破坏金融秩序、危害经济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它不完全以经营者的盈亏为标准。从这一角度出发,金融风险有以下两大类:国家金融风险和国际金融风险。
1.国家金融风险。该风险是指由于国家宏观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变化可能对金融造成的潜在损失,是与国家行为有关而无法为金融企业和个人行为所左右的,并可导致投资、信贷等损失的风险。它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战争、内乱导致金融业营业停滞;政策与法律的重大变化导致金融营业状况的改变;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如急剧的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等)导致金融业营业困难;政权变更导致没收或冻结私人或外国资本;社会信用危机,人们无诚实信用可言,三角债、连环债络绎不断,不良金融资产大大超过警戒线。
2.国际金融风险。该风险是指在国际金融交流活动中,由于外国政府、企业或金融投机家的某些行为而使本国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国际贸易方面:贸易对方国单方面撕毁合同,并拒绝赔偿本国的经济损失;贸易对方国强制关闭市场,限制本国商品进入;税率变化无常;战争、等导致本国的经济损失。
(2)国际投资方面:外国政府实行国有化政策,将本国投资者的资产予以无偿征用、没收或者冻结,造成本国投资者的经济损失。
(3)国际贷款方面:债务国否认债务,拒绝履行还债义务;债务国政府单方面要求重议债务;债务国国际收支困难,实行严格外汇管制等。
(4)国际金融投机方面:某些国际金融投机家动用大量资金,大规模炒买炒卖外国的金融产品,致使某些国家和地区出现金融危机。
三、金融风险的表现和危害
(一)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
1.风险可能来自借款人不履行约定的还款承诺;
2.风险可能来自金融机构支付能力的不足;
3.风险可能来自市场利率的变动;
4.风险可能来自汇率的变化;
5.风险可能来自国家宏观经济金融决策的不适时宜或失误;
6.风险可能来自金融机构重要人员的违规经营;
7.风险可能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变化;
8.风险可能来自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使用;
9.风险可能来自金融机构的过快发展。
(二)金融风险的危害性
金融风险的直接危害,不仅破坏金融业务活动的正常进行,削弱和抵毁金融业本身存在的抵抗各种金融风险的能力,而且危及金融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一旦发生系统风险,金融体系运转失灵,就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金融风暴可以无形中把一个国家的经济挤到崩溃的边缘,出现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
四、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1.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企业或个人,都应当树立风险意识,对金融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予以关注,及早作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提前采取必要措施,防范和化解各种金融风险。 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的“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途径。
2.加快转变金融发展方式,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把加快转变金融发展方式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必须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金融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我们将继续推动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加快发展保险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逐步形成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推进金融组织制度、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加快培养和引进各类金融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金融队伍。不断提高金融调控和服务水平,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支持力度,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加强宏观调控,继续深化金融改革。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金融的薄弱状态,还必须继续深化农村金融的各项改革,加快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要保持证券、保险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还必须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建设,深化保险改革。要全面提高金融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还必须继续推进货币政策调控机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
4.加强金融监管,切实维护金融安全稳定。首先,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加快企业与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理顺银企关系,活化银行资产。按照《商业银行法》规定,切实落实分业经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强化约束机制等改革措施;在对银行信贷资产按风险标准分类并予以有效管理,加大对不良资产存量进行重组与清理的同时,还应积极推进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理顺银企关系。经过改革至少能够解除目前困扰银企关系的信息约束问题,使银行与产业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上具有竞争意识的企业实体。从资产营运效益出发,银行努力寻找值得贷款的企业,企业也可自由选择能够给予贷款的银行,在这种基于效益基础上的相互寻求对象的过程中使信息畅通,以求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其次,作为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和高通货膨胀是两大难题,只有通过强化金 融监管来规范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从而促进本国经济、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 而这无疑需要以金融 管理部门搞好风险系统建设作为前提条件,只有这样, 管理层方能比较迅速地采取行动, 防止或抑制 金融动荡。其次,在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过程中,优化股权结构,通过市场逐步明晰产权,借此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行与发展奠定可靠合理的制度基础,减少由过份投机行为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5.健全金融立法,强化金融执法与监管力度。金融经营活动应在严格明确的法律法规制度界定下进行,为此,应当针对我国已开始运行的证券、期货、信托业加快相关法律的立法进度;对于已有法律法规,在健全监管体系的同时,强化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金融犯罪行为,确保健康的金融秩序。
参考文献:
[1] 明柱亮.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创新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5:50.
[2] 刘曙光,张慧.金融创新风险与防范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2):68-69.
[3] 罗剑锋,韩宇.浅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J].中国经贸,2009,(2).
一、脆弱的贸易收支平衡是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经济基础
在虚拟经济运行日益独立于实体经济的今天,金融危机的发生固然有金融市场运行自身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实体经济的失衡。从贸易收支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只有保持贸易收支的平衡,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经济资源才能确保继续参与到全球资源的重新配置进程中去;如果能长期保持贸易收支顺差,则意味着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加强了对本国经济资源的利用,其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币值稳定目标的实现将更有保障。这种情况下,金融危机在发展中国家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问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极不稳定,贸易平衡通常很难实现,全球也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做到持续的贸易收支顺差;相反,贸易收支逆差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常见现象。持续的贸易收支逆差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资源大量闲置,导致国内经济全面失衡,并进一步引发金融危机。从这个方面看,脆弱的贸易收支平衡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内在原因。
发展中国家贸易收支的不稳定性来自于其所拥有的竞争优势的相对性。当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其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发展中国家必须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全球资源的重新配置,这就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所获取的只能是一种相对竞争优势。这种相对竞争优势与发达国家所拥有的绝对竞争优势相比,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相对竞争优势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与绝对竞争优势相比,相对竞争优势具有极强的可替代性。依靠这种竞争优势所取得的成本优势、质量优势和效益优势等随时随地会被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对手夺走,因而在拥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非常激烈。
第二,相对竞争优势所带来的比较利益有越来越少的趋势。比较利益的存在是以生产要素的不流动为前提条件的。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水平的提升,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大大增强,比较利益的空间明显地受到压缩。在缺乏足够效益支撑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更有可能出现恶化的局面。
第三,相对竞争优势的不稳定性常使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跟不上比较优势的变化。随着经济理论的成熟和实践经验的丰富,发展中国家为发展经济而展开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大大缩短了比较优势和相对竞争优势变迁的时间。当比较优势发生变化而经济结构调整滞后时,发展中国家贸易收支出现赤字就不可避免。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分工格局中只能拥有相对竞争优势,而相对竞争优势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贸易收支上必然处于长期逆差的状态,而是仅仅提供了这种可能。事实上,真正摧毁发展中国家相对竞争优势并使发展中国家贸易收支长期处于逆差状态的是伴随着资本项目自由化而来的短期资本无序流动。
二、短期资本的无序流动是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外部原因
所谓资本项目自由化,尽管国际上对其还有争议,但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指“国际资本交易本身及其支付和转移均不受限制,并且不仅支付和转移的作出,而且居民接受非居民的支付和转移也可自由进行”。[1](P.48)出于对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纷纷推进资本项目的自由化,从而大大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也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历程表明,尽管已经有发展中国家的参与,然而当今高度自由化的国际金融市场却是建立在绝对竞争优势基础之上的,资本自由流动特别是短期资本的流动仅仅是适应了发达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受金融深化理论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尾随发达国家不仅在国内实施金融自由化,在对外的资本项目领域也快速解除管制。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比较落后,国际资本的流动特别是短期资本的流动客观上极易对建立在相对竞争优势基础之上的国民经济形成一种有效的金融抑制,从而阻碍和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汇率机制本来是发展中国家调节贸易收支平衡的最主要手段,但在短期资本无序流动的影响下,失去了它应该发挥的传统作用。首先,由于贸易收支不再是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上决定汇率的惟一因素,有的甚至已不是主要因素,只拥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减少对外经济交往中的风险和成本,通常只能实行固定汇率制,至少也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其次,由于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和相对竞争优势的形成是一个系统且长期的过程,而短期资本的反应迅速得多,发展中国家调整汇率往往未得其利,先受其害。第三,由于外汇汇率与贸易收支的关联度大大下降,发展中国家调整汇率并不一定能够达到调整贸易收支平衡的预期效果。第四,由于货币市场的灵敏度远高于商品市场,汇率在政府干预下常常会出现超调现象。第五,由于预期在短期资本流动中的巨大作用,发展中国家调整汇率取得成功往往不是在贸易收支恶化而是在贸易收支状况还比较好的时候。所有这些都意味着,短期资本的自由流动已经大大压缩了汇率机制在发展中国家发挥作用的空间。
再从资本流动机制上看,短期资本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甚至更为不利。第一,总体而言,发展中国家在资本项目收支上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属于资本净流出地区。相对竞争优势也许会带来较高的收益,却伴随着极高的风险,发展中国家利用资本流入来弥补贸易赤字只能作为一种特殊情况来处理。第二,短期资本在发展中国家停留时间的长短完全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相对竞争优势的大小。当比较优势未充分发挥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饱受资金短缺之苦;当相对竞争优势较为明显时,短期资本一拥而入,经济发展又会受到过热的困扰。第三,实践证明,短期资本的大规模流动除了使汇率过高或过低、变幻不定外,还会不适当地抬高利率,使有限的资金不是流向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商品和劳务生产部门,而是流向不具有比较优势又发展滞后的虚拟经济部门,增加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泡沫,从而削弱发展中国家的相对竞争优势,恶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抑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第四,短期资本自由流动最直接的危害是掩盖发展中国家贸易收支失衡的事实和严重性。由于短期资本在表面上维持了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的总体平衡,发展中国家对贸易收支失衡引起的国内经济失衡普遍重视不够,导致国内经济矛盾日积月累。当短期资本的这种弥补功能达到一定极限而经济结构又尚未根据比较优势的变化进行调整时,仅仅是短期资本的停止流入就足以引发一场金融危机了。从这种意义上说,贸易收支失衡是表面现象,只要发展中国家的相对竞争优势失去,金融危机就开始酝酿,短期资本流动发挥的作用不过是使金融危机的酝酿时间有长有短,金融危机爆发的严重程度有强有弱罢了。
短期资本的无序流动之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肆无忌惮地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相对竞争优势,使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长期失衡并最终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却得不到发展中国家应有的重视,根本原因在于对美国经济学家钱纳利和斯特劳特提出的储蓄和外汇“两缺口模式”的误解。传统理论认为,资本自由流动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外资。事实证明,资本自由流动所吸引的大多为短期资本,真正对发展中国家提升竞争力有帮助的长期资本流入与资本自由流动的关联度极小,而短期资本的流入不仅不能弥补储蓄缺口,相反还会对国内储蓄产生挤出效应。另一种观点认为,资本自由流动能提高国内经济效率及生产力。实际情况是,智利、日本、中国大陆及台湾等经济体均是在没有实行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获得经济高速增长的。其实资本项目自由化带来的资本流动在什么情况下才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早有定论。日本著名学者小岛清教授提出的“切合比较优势原理”的实质就是国际资本的流动必须与本国的比较优势结合起来才能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2](P.444)美国经济学家丹尼·罗德瑞克的实证分析则干脆得出资本项目的自由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并没有任何关联的结论。他明确指出,“当一个国家缺乏正确控制、规制手段和宏观经济管理框架时就贸然向国际资本流动开放金融市场是特别危险的”,而“即使具备上述保障,短期资本流入也是极不稳定并具有较大风险的”,[3](P.23)由此可见,让资本流入发挥正面的积极的作用是有条件的,相反,脱离现实的资本项目自由化特别是短期资本的自由出入对发展中国家的危害却是巨大的。作为“金融深化”理论主要倡导人之一的麦金农近年指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项目的外汇自由兑换通常是经济市场化最优次序的最后阶段”,[4](P.14)很大一部分原因恐怕就在于此。从目前情况看,一国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最有可能带来的好处大致有三点:①有助于建立地区或全球金融中心;②有助于使本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③有利于本国居民对冲来自国际贸易的风险。然而,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于落后、全球化程度低、金融市场规模过小且发育不完善等原因,这些好处发展中国家根本无法享受。发展中国家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最主要的后果只能是降低短期资本的流动成本,使短期资本可以在发展中国家大进大出,随心所欲。这种短期资本不仅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反它通过削弱发展中国家本就很不稳定的相对竞争优势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金融抑制。而如果要避免这种抑制,发展中国家就必须做到使短期资本流动带来的风险与本国竞争优势的大小强弱协调起来。
三、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在发展中国家应是一个渐进过程和最终目标
从长远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目标之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相对竞争优势这一基本格局是不会改变的,这也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将始终处于防御地位,贸然让落后的本国经济与高度自由化的国际金融市场全面接轨,只会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即使想通过资本项目的自由化来引进短期资本,也应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对短期资本的利用能力结合起来,因此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在发展中国家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和最终的目标。
目前,发展中国家在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时,应侧重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第一,牢牢把握相对竞争优势这个中心,以具有比较优势和比较利益的贸易收支平衡作为抵御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风险的基础。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平衡虽然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却是发展中国家惟一有可能有效加以控制并用于弥补非贸易逆差特别是资本逆差的国际收支项目,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稳定增长的最主要的保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应确保贸易收支带来的盈余足以抵挡短期资本恐慌性流出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冲击,本国的外汇储备和外汇资产足以偿还一切形式的外债特别是短期外债。
第二,根据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逐步开放资本市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实体经济部门最具有竞争力也最先得到发展,而虚拟经济部门特别是金融服务业不仅发展滞后,而且要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面对高度国际化和自由化的金融市场,如果意识不到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基础上的重大差距,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很容易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抑制。发展中国家开放资本市场的步骤与力度应取决于它对发展中国家相对竞争优势的影响。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盈余常常担负着弥补资本项目收支逆差的重任,所以资本市场的开放不应从根本上改变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的平衡状况,不能因为存在资本的净流入就对贸易收支的失衡丧失警惕。归根结底,发展中国家开放资本市场,目的不仅仅是引进外资,而是通过引进外资增强国民经济的竞争力,巩固贸易收支平衡,保证国际收支的总体平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三,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与金融监管。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时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国发生的经济或金融危机往往会马上蔓延到其它国家。当代国际金融市场虽然从总体上适应了发达国家和跨国资本发展的需要,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没有建立起一套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机制。发展中国家在稳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和金融监管,以便从整体上降低国际金融市场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风险和危害。如,全球最后贷款人的空缺、监管机制存在漏洞、各国缺乏协调和合作机制、国际债权债务破产程序出现空白以及资本项目开放制度安排等问题得到解决,将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金融危机发生的次数,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当然,要从根本上杜绝金融危机的发生,关键仍在于发展中国家自己能够处理好国内经济的平衡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相对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焦海松.关于资本项目自由化涵义的讨论[J].中国外汇管理,1997,(6):46~48.
[2][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3][美]丹尼·罗德瑞克.让开放发挥作用[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4][美]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市场化的秩序[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