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养老院调查报告

时间:2022-08-18 03:33:21

导语:在养老院调查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养老院调查报告

第1篇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敬老院篇【一】

为了了解养老院老人的生活与志愿者的服务情况,从而改进志愿模式、提升志愿效果,为老人们提供更优质、有效的志愿服务,由化工学院实践团队于XX年7月3号与7月4号奔赴南京市鼓楼区清凉门23号文起老年人活动中心进行了以对养老院老年人志愿者服务情况的问卷调查实践活动。

3号上午实践团队组长提前一天去了文起老年人活动中心作前期准备,与院长交涉并征得第二天调查活动的允许,询问老人们的一些生活习惯,方便第二天活动的时间安排,保证不耽误老人们的休息时间。4号上午实践团队出发,选择在老年人比较休闲的时间,与老人们进行了交流与沟通。

本次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关心老年人生活,了解如今志愿者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每位组员都有几张有关志愿者服务的调查表准备与老人们共同完成。

调查之前,我们了解到,有几十位老人的养老院,只有一两名能自己完成调查问卷。这里的老年人年龄都在七十岁左右,来服务中心的时间也都在两年左右,有的老人不是语言表达或听力有障碍,就是神智不清,无法与其交谈。但是在与尚能交谈的老人们交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人们都是很愿意配合我们工作的,和我们一起唠唠家常。只是,她们大多对志愿者的活动定义不清,了解不够,只知道有些志愿者每周五会来一趟,和她们一起做游戏。但是,他们对志愿者的服务还是挺满意的。

老年人在活动中心的活动其实很少,据我们了解,如果没有志愿者,老人们三点多起床做一些小锻炼,然后就坐在那里发呆等吃饭,老人们的联系不是很紧密,甚至因为生活习性不同还存在矛盾,每天的活动少之又少。志愿者们的服务给她们带来生活上的欢乐与充实,几位老人说她们还学了画画,跳舞。这也是我们实践活动调查最初想看到的效果。其中印象深刻的是一位退休老党员,老奶奶自愿待在这里五年了,她说,这里空气好,让人心情舒畅。她提到了周边的志愿服务,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说这些孩子们都很懂事,服务做得也很好。老人很善谈,和我们聊了她的传奇一生,最后还不忘教育一下我们要相信党的号召,努力学习,做国家的栋梁。

在交流中,我们还了解到一个普遍存在的志愿问题。可能是由于没受过专业的志愿训练,来做志愿的志愿者无法与老人进行合适的深刻的交流与沟通。有的志愿服务只是学校安排的必须完成的任务,没有做多少准备,所以让有些老人感觉志愿服务印象不深,大同小异。这也是我们需要注意并改进的。

调查结束后,我们几位实践组员与老人们合影留念,感觉老人们都非常好。她们需要我们的爱护,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志愿服务做得更好,向老人们表达我们最真诚的祝福。或是因为自己的子女太忙或是自愿留在老年人服务中心,老人们都还有志愿者的陪伴。

关爱老人,优化志愿服务,我们在努力!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敬老院篇【二】

前言:我是长沙民政商学院市场营销1133班学生李婷,在XX年2月4日至2月10日我前往张家界市慈利县xx镇敬老院做了关于敬老院孤寡老人生活的实践调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活动内容

有一种悲伤叫白发人送黑发人,有一种孤单叫茕茕孑立、形单影只,有一种伤害叫先天残疾、后天不完整,有一种痛苦叫低智低能可是,有一个地方它以最大的延展性给这些不幸一个温暖的怀抱,让他们也有一个家、一个归处。这个地方就是敬老院,收容孤寡老人的敬老院。

活动原因: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实践能力,了解社会,所以布置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因为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xx镇新建的敬老院,所以我将活动地点定在了敬老院。

我的实践:本来一开始就打算找院长盖个章,照几张环境照证明我去过就完事了的。但是第一次去时我并没有见到院长,因为先天有老人去世了,遵循他的遗愿是葬在家的旁边,可是他又无儿无女,所以他就去那帮他料理后世去了。当然,我这是后来才知道的。在当时我向一位在外散步的老人介绍我的来意后,他很热情的想别的老人介绍了我,别对我的到来特别开心他们看到了我带的照相机后,表示了希望照相,。在那半天我和老人们相处得很开心,所以我决定杨按照学院的要求去做这个实践。在随后的几天中,我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帮他们扫地和陪他们聊天,但是他们自己都很早就把地扫完了,所以我主要做的就是陪他们聊天。

二:调查资料:

xx敬老院简介:

xx敬老院于2XX年底正式注册成立,投资近三十万,新装修改造成医疗、休闲、养老、托老的较为完善的综合性老年服务中心,推动社会福利、现代化进程,切实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的问题。xx敬老院位于小学后面的山顶,院子占地面积虽然很少,但是,院外的面积还是极为宽广的,绝对是老人们休闲散步的好地方。

农村孤寡老人的敬老院生活:xx敬老院现有22位老人,爷爷奶奶皆有,他们都是没有直系亲属的孤寡老人,是各村送过来的。在院里多人间的寄养模式可供老人休息,房间内配置整套床上用品,并且每位老人敬老院都会分发各季的衣服,老人们不用担心温暖问题。另外,每间房间配置电视,也保证了老人们的精神生活。敬老院内也配有医务室,以保证老人不用为外面医院、药店高昂的医药费发愁就可以及时的看到病。一日三餐有专门的厨师料理,餐餐有肉吃,荤素搭配得当,老人们只需在政府惊心为他们准备餐厅似的小食堂就可吃上热乎乎的饭菜。小小的敬老院里应用尽有,生活空间舒适、安全,孤寡老人没有后顾之忧的享受着生活。

老人的普遍资料:

xx敬老院大都是孤苦的五保户 ,他们缺乏亲情等幸福体验,情感淡漠,他们长期缺乏家庭这一亲合、博爱、依附与合作等美德的培养所,加之身心的缺陷、知识与能力的匾乏、际遇的坎坷和社会情感关怀的不足,许多孤寡老人产生孤僻和冷漠等性格障碍。他们怕寂寞却不与他人交往沟通,渴望关心与慰藉却很少主动为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希望得到同情却对他人的痛苦麻木不仁。

根本原因是农村孤寡老人生存资源的匾乏、社会支持网的疏松以及心理上的极度弱势和行为偏差,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公平和人道在文化制度理价值观念和社区习俗等方面的缺失。

三,调查结果:

(一)在进敬老院之前,我一直以为老人们在这里会过得比较幸福快乐。因为老人们在这里衣食无忧,又有工作人员照顾,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如,他们可以在院里走动一下,可以晒晒太阳,可以坐在院里聊天,有的老人还会摆弄一些乐器。但是,通过对老人的调查发现,事实上并非如此。和我聊天的一些老人反映,很多老人自进入福利院以来,基本上就没有走出去过,对于大部分老人而言,他们吃过饭后多是呆在自己的屋里,偶尔会出去坐坐,晒晒太阳,少数经济条件比较宽裕的可能会打打麻将,但大多数老人们彼此间很少交流。

(二)在此次调查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老人们好孤独!我注意到,当我去看一位奶奶时,紧挨着她坐下并开始聊天时,老人的眼神充满绝望,似乎她马上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一般。此时,我分明感觉到,老人是多么渴望能健康的生活,多么渴望有人能关心他们啊!然而,作为晚辈,我们又给了他们什么呢?除了基本的生活照顾,有多少人能够关心并满足老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呢?

四,调查体会:

(一)此次调查让我收获了很多,了解到福利院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其精神上的无助。我想,我们应该多抽出一些时间到福利院来看望老人,多陪他们聊聊天,多给他们带来一些欢笑。事实上,当我们向老人向他们说学校的事时,从老人们不时爆出的欢笑声和掌声中,不难看出,对于我的到来,对于我们这样的活动,他们还是非常欢迎的。

(二)调查所发现的问题:

1、少数老人生活不积极,生病了不配合治疗。

2、老人们的休闲活动极少,除了看电视就只有散步,不利于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3、老人们很孤单。

4、福利院有些地方得不到认真落实。而且,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着种种突出问题,如:覆盖面窄,标准过低,保障范围不全面,保障方法简单且未能体现人文关怀。

五,我的建议:

1、随着全社会养老事业的不断广泛深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培养责任意识是很重要的。这能够在工作中让她们的压力变为动力,让激情热情释放出来,熔化在工作服务中,真正对待老人象自己的父母一样,细心、热心、用心,全面提高服务水平,真正落实好敬老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把制度和职责结合起来,全力营造养老、尊老社会氛围,达到构建和谐社会之目的。

2、在允许的情况下,探索全社会养老的新路子。广泛宣传,大力倡导,让那些有钱人、企业家、社会各界奉献一点、捐一点,缓解资金不足的矛盾,改善敬老院条件,又能够带动社会养老尊老的良好风气对敬老院事业作出了一定贡献。

4、现入院居住的老年人,均体弱多病,年龄偏高,急症和顽症、重症较普遍,他们住院成为最棘手的问题。所以要改善医疗条件。

第2篇

日本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报告称,平均每10万日本人中,百岁老人就超过15人。然而,人人羡慕的长寿在日本却并非一件幸事,相反倒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每年,日本大约有3.3万人死于自杀,其中近一半为老年人。2007年,65岁以上自杀的老年人为1.2107万人。

前不久,前艺人清水由贵子在其父亲墓前喝硫化氢水剂自杀身亡。当时,在她旁边的是她坐在轮椅上的母亲。也许,她本想带着母亲一起离世,但是真正面对抉择时,她还是不忍心下手。清水由贵子生前是一位有名的孝女,当年正是为了照顾患有痴呆症的母亲而退出了演艺界。

因为对家人的“照顾疲劳”而引发的自杀、杀人或强迫双双自杀的事件越来越多。单就今年而言,就有至少3起此类事件成了重大新闻。根据厚生劳动省研究小组的调查报告,在家看护人员4人中就有1人患有轻度忧郁症。当看护人员年龄在50岁左右时,这种情况的比例大概是20%;而在6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照顾其他高龄老人的“老老看护”情况下,甚至有近30%的人到了宁愿自杀的程度。老人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而选择自杀的案例也逐年增多。如此看来,长寿似乎已不再是令人艳羡的事情了,反倒成了无穷无尽的烦恼之源。就连许多社会名人,每天的生活也是在看护中度过的。

歌手小金泽升司:

送养老院就是不孝

在我印象中,母亲无论何时都是开朗和精力充沛的。她第一次说自己累了是在她71岁时,并最终被诊断为老年痴呆症。由于我是3个孩子中惟一的儿子,照料母亲是我天经地义的责任。

但是,我因为各地巡演而长期不在家,母亲只能拜托给妻子照料。眼见妻子一日日消瘦,我却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在回家后帮助她照顾母亲。然而有一次,我抱着母亲上厕所,为她脱下裤子时,却明显感到了母亲的难堪。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最后,我不得不考虑把母亲转入养老院。为此我和姐姐们商量过多次,当然还有很多争执,但最后我说:“我决定了,所有事情我来处理。”

把养育自己成人的母亲送到养老院能否算是尽孝报恩呢?每当这么被问起时,我只能回答不知道。现在,工作空闲时我会尽量多去探望母亲。她的病情一天天恶化,甚至连我是她儿子都不知道了。尽管这很残酷,我们却只能接受现实。

作家连城三纪彦:

看护压力过大而吐血

在我十多年的看护下,母亲去年12月以94岁高龄逝世。大概在她70岁的时候,她的腿脚逐渐变得不灵便。当时,父亲已经辞世多年,3个姐姐也都已经嫁人。最后,我放弃了在东京建工作室的打算,陪着母亲回到了名古屋的老家。

母亲的腿脚一天天恶化,以致于没有轮椅便无法行动。由于怕给家人添麻烦,她整天闷闷不乐,也不怎么进食。我非常担心,就把母亲送去就医。而那家医院只因为母亲半夜从床上爬起乱动便试图给她穿上拘禁装。因此,我只能把母亲带回了家。

但是,照料母亲与写作是很难调和的。在对母亲进行了需要看护指数测试后,我发现母亲已是5级护理要求了。我必须带着抚养孩子的心态来照顾母亲,换尿布、擦洗身子……什么都得干。其间,我遇到很多常识难以解释的问题。比如母亲经常会陷入幻觉中,把我当成父亲;或者两三天完全不睡觉之类的。尽管如此,母亲尚能在迷迷糊糊的状态下稍微歇息会儿,但我却由于一刻也不能离开母亲而无法休息。由于压力过大,我甚至得了胃溃疡而经常吐血。

女演员小山明子:

最幸福的事就是在他耳边低喃

和丈夫结婚时从未想过看护、照料之类的事情,当时想的都是老了之后去世界各地旅行、品尝美食。但是1996年在伦敦时,丈夫突发脑溢血,从此便一病不起。

我当时去医院看护他时甚至连饭都不会做。以后的生活该怎么过?我一下子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一度还患上了抑郁症,甚至数度想过轻生。

然而,有一次丈夫因为脑梗塞和十二指肠溃疡在鬼门关走了一圈又幸运地好转之后,我的人生观改变了。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应当微笑着去面对生活。

现在我的日子就是在每天照顾丈夫的过程中度过的。给他擦身体、换衣裤、清理屎尿等,对这些我并无怨言,对现在的生活也并不后悔。每天最幸福的事就是抱着丈夫,抚摸着他的头发,在他耳边轻轻说“你是最棒的”。再也没有比这更令人高兴的时光了。

尽管情况如此严重,政府却不采取任何相应对策,厚生劳动省2011年度前的方针竟是废止所有看护型病床。

尽管许多老人没有太大必要继续治疗,但因为独居等原因而不得不持续住院的情况不是不少吗?那么,这些被医院赶出来的“看护难民”该怎么办呢?

如果有钱入住面向老年人的民营高级公寓,那自然没问题。但是很显然,只有一小部分富人才有可能。收入很低但需要看护的老年人可以去特别看护老人院。不过,仅仅在东京地区,就有3.83万名老年人等待入住老人院。

第3篇

有些人对养老很不以为然,总觉得自己是个例外,不需要长期护理。可是如今,美国很多社区中85岁以上的老人数量急速上升,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仍在进步的情况下,若干年以后,人人都需要一名护士、一名助手或是一个医疗服务商,更有甚者需要住进护理式家庭,接受专业的呵护。这些都不是如果,而是必然。

怎样支付接受长期护理的费用?许多人从来没有在这件事情上下过功夫,直到有一天,他们不得不靠医疗服务来缓解痛苦,却为时已晚。最强有力的解决方案就是从自投保开始,购买长期护理保险。也许有人质疑,认为政府的医疗保险就可以照顾到长期护理问题,可事实往往不尽如人意。它并不包括长期护理的费用。自婴儿潮出生的那一代人离开工作岗位后,长期护理保险在他们的财务规划中就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对于50岁以上的人来讲,规划长期护理费用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早先支付的保险费可以覆盖这一成本,否则就不得不用养老金和前半生的积蓄为此买单。

通用金融公司每年都会做一项比较受欢迎的调查,研究美国人的长期护理费用到底有多高,有没有给国人带来负担。调查报告显示以下结果:2010年,一间养老院的私人房间每年的费用平均为75190美元,一年下来比2005年多了14965美元;在一家护理器材中心,一个单间的租金是每月3185美元,比2009年高出12%。2010年需要支付给非医保认证、国家授权的家庭健康助手的佣金是每小时19美元,比2009年上涨了2.7%。2009年,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的长期护理费用数据,一家养老院包房每天需要219美元,每年79935美元,甚至比通用金融公司的调查数据还要高。你能想象在一年内花费用养老金或是退休储蓄支付额外的3万~8万美元吗?假如需要连续支付呢?如果从政府决策或是通胀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在5%的通胀率下,79935美元这个数字在2019年可以达到130206美元,在2029年可以达到212091美元。

长期护理保险承保被保险人在任何场所(除医院急病治疗外)因接受各种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的护理费用。这些护理服务包括:具有治疗性质的护理服务,如诊断、预防、康复以及其他不具有治疗性质的家庭护理、成人日常护理等。对这些护理服务要求至少持续12个月,就服务性质而言,全天候24小时的特别护理和非全天的一般护理均可。

第4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以房养老;发展障碍;策略

一、 引言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今天,我国的社会养老负担正持续加重,如果仅依靠现行的养老保障制度和传统的家庭赡养模式将很难应对。我们需要从实施“以房养老”的社会背景出发,全面地调查分析我国目前对“以房养老”的研究成果,找出影响推进“以房养老”模式推广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实施“以房养老”的社会背景

自我国1980年开始实施“独生子女”政策至今,我国对人口增长的控制已取得突出成效。但是,在经济社会压力得到缓解的同时,我国也形成了人数庞大的“失独家庭”。根据黄建的研究[1],1975年至2010年间,有将近2000万名父亲和母亲成为了失独老人。这些老年人因无子女赡养将面临或正在遭受巨大的养老、医疗和心理等方面的困扰。研究认为,将无人继承的房产作为抵押换取优质的晚年生活,对这些老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是更佳的选择。

2013年中国社科院的调查显示[2],我国有18.6%的城乡家庭拥有两套以上住房。这意味着这些家庭可以选择在老人年迈之际用一套房产的价值让老人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这样做可以很大程度丰富老人的老年生活,同时也可减轻子女赡养老人的负担。

老年人的身体条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与之相反的是持续增加的医疗费用。闫萍等做的统计数据显示[3],2006年医疗费用支出占年收入50%以上的老年人占老年人比例的33.3%,该比例还在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对于医疗费用比例过高的老人,微薄的退休金已经无法兼顾日常生活和医疗费用,然而,一味依赖已经构建新的家庭单位的子女也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生活压力。此时采用“以房养老”的方式来贴补生活不失为一种值得考虑的选择。

(二)文献综述

我国目前对“以房养老”的研究可主要分为两大类:实地调研类和理论分析类。

实地调研[4][5]主要针对特定地区(尤指人口老龄化严重并且经济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的老年人的参与“以房养老”意愿及在该地区的可行性,或“以房养老”在当地的发展现状,为实施“以房养老”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理论分析又可分为中外对比型和方案探索型:中外对比型[6][7]着重全面分析西方国家的“以房养老”模式(以美国的养老按揭为典型代表)以总结成功经验,并与中国的“以房养老”发展现状进行对比,提出需要改良之处,乃至进一步提出解决方向,为“以房养老”在我国的理论发展开拓了视野;方案探索型[8][9][10]则着眼于中国的国情,总结国内国外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有针对性的给出较完整的理论发展模式,为“以房养老”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根据我国目前阶段的研究和社会反映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虽然已经有很多学者对“以房养老”的发展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推进,但是“以房养老”在我国的发展仍不理想。究其原因还是这些研究成果仍停留在大框架下,一味主张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只说明了必要性却缺少切实可行的方案,若有也大多是比较空洞的概念。因此,为早日减轻我国的社会养老负担,将“以房养老”成功推广为我国多支柱养老体系中的一支,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更为切实可行的方案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以房养老”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考察

我国目前尝试过的“以房养老”模式主要有三种:养老按揭模式、售房返租模式和以租换养模式[11]。总体而言,这三种模式的发展情况代表了我国“以房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然而这三种模式都在推行不久之后就遭受冷遇甚至宣告失败。

(一)养老按揭模式

养老按揭,是一种“抵押房产、领取年金”的养老方式。以中信银行于2011年发起的业务为例,老人将自有产权房屋抵押给银行,银行按60%左右的评估价按月给老人发放养老贷款,贷款期限最长为10年。期限届满后,老人一次性偿还贷款的本金或剩余本息,或者将房屋交由银行处理。中信银行的这项业务尽管并不受公众喜爱,但还是开启了国内金融养老的先河,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个仍在营运的“以房养老”业务。虽然养老按揭模式是最接近国外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一种“以房养老”模式,理应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过多的申请条件限制,如:申请老人至少拥有两套住房,并且要求用于抵押的房产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变现能力强等,使得具备申请条件的人数无法大量增加。但是,站在银行的角度而言,严格的申请门槛是降低风险的最大保证。尽管开办这项业务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但是,银行的根本目的还是从该业务中获利,所以较高的标准自然无法避免。因此,该模式难于大规模推行,形成了一个僵局。

(二)售房返租模式

售房返租模式主要是指老人用一次性获得的售房款来分期支付房租,这也是在思想上比较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老人可以根据自己计划来安排这笔资金的使用。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这要求老人有较高的理财能力,以保证既能每月交纳租金还能留有余钱。这种运行模式对于目前我国的老年人群而言要求过高,因为一旦失误就会陷入财务危机,而且老年人普遍无法承受这种风险。此外,房屋的价值会因为市场的波动而大幅变动,老人一般不具备有关房地产投资的知识,所以对于房产出售时的价值无法做出正确的市场评估,很容易导致并不必要的纠纷。2007年上海公积金管理中心的“以房自助养老”的方案就因为真正申请试点的对象仅只有个位数就在半年左右悄然停止。

(三)以租换养模式

以租换养模式是指将老人的自住房出租,用租金来补贴养老金的方式。老人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搬入养老院以获得更好的照料,用租金来支付相关费用,或者是搬到地段较差的地方租住以租金的差价来补充养老金。但是,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哪种方式,老人都需要离开已经生活多年的环境,这对适应能力已经大幅下降的老年人而言难以接受。除此之外,让陌生人住到自己的房子里面对大部分已经对居住多年的房屋有深厚感情的老人也是无法忍受的。虽然在搬去另一个陌生的环境之外,采用以租换养的老人还可以选择搬入子女家庭和自己的儿女共同生活,但是根据调查显示,见图1,超过70%的老人不愿与子女同住,并且有年龄越小越明显的趋势,所以这个选项可以排除。因此,尽管以租换养模式风险最小,但还是因为老年人普遍的排斥心理而无法受到欢迎。如2007年,北京市民政局在石景山区启动了“养老房屋银行”项目,但是因使用者不足10人,半年之内该项目就夭折停滞了,其失败的首要原因就是因为老人对其方案有强烈的抵触心理。

三、推行“以房养老”的三大障碍

当前推行“以房养老”的模式存在三大障碍。即思想文化障碍、技术实施障碍和政策变动障碍。

(一)思想文化障碍

在中国传统道德观中,如果家中老人需要变卖家产来维持晚年生活则说明他的子女极为不孝。中国人又普遍讲究“面子”,即使确实是因为儿女不孝,有意逃避赡养老人的责任,老人主动要求采用“以房养老”的方法来求得一个安稳晚年,其子女也会强加阻挠,逼迫老人放弃对自己最有利得养老方案以继承价值不菲的房产。通过网络调查,见图2,有77%的年轻人不同意父母“以房养老”。

中国人,尤其是50后和60后对房产很重视,不会轻易地变更产权,见图3。他们认为房子是一个家庭的根本所在,应当作为遗产给儿女而不应因为自己的安乐而抵押房产。例如现有的近千万“失独家庭”中,尽管已经失去了可以作为直接继承人的子女,他们也有极大的可能受到这种传统思想的阻挠而放弃用“以房养老”来使晚年生活获得更大的慰藉[12]。

除此之外,因为早年贷款买房而给生活增加了很大的负担的老人,不愿再因房子而与银行进行“交易”的也不在少数。强烈的心理阴影使得他们在主观意愿上就排斥了“以房养老”这个选项。

(二)技术实施障碍

首先,我国目前的房屋估价体系不成熟,二手房市场也不完善,长期房价波动未来能预期到的可能性很小,所以,银行或保险机构对于房屋的真实价值无法进行正确的估计。其次,我国普遍住房为公寓式住房而非独立住房,对于盘活住房和资金的回流有很大的制约。所以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很多有实力推行相关业务的机构都持观望态度。

除此之外,我国养老服务和养老设施缺口很大,养老床位数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养老服务也并未能达到有针对性和切实满足老人生活及照料的需求。以上海―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为例,60岁及以上的老人占常住人口的23.4%,而养老床位只占老年人口的3%,两者之间的差距巨大。因此,老人可能在采用“以房养老”后仍无法满足自己对于养老的需求,后顾之忧无法忽视。

同时,因为缺乏专职政府部门的正式监管,老人只能被动地接受金融机构提出的方案而无法得知该方案是否公平公正和是否存在谋取暴利的行为。因此,出于对金融机构基本信任的担忧,老人对“以房养老”抱有很大的疑虑。

(三)政策变动障碍

土地制度是目前制约我国“以房养老”发展的最大障碍。我国目前的土地政策让城市居民对房屋只有70年使用权,土地的真正所有者是国家。使用期过后对房屋会如何处理尚未有明确的政策出台,这种高风险的不可预测性让金融机构只能望而却步。

作为老年人人数最多的群体―农村的老年人因为对于农村宅基地的政策限制,不能满足产权变更的养老模式,使得该项养老模式基本只能面向城市居民,大大缩小了适用范围。

与此同时,同样作为民生热点关注话题,房价变动也开始频频受到政策的影响。然而因为我国的国情特殊,这种政策影响的持久性,作用效果等并没有可以参考的先例,房价的上涨是否就会因此而受到抑制,还是会变本加厉的反弹都不能做出明确的定论。因此,房产在估值时,出于对己方最有利的考虑,老人与金融机构仍然会有发生纠纷的可能。

四、“以房养老”三大障碍的对策

(一)深化服务

在各大社区设立服务站点,为有需要“以房养老”来补充养老金、符合申请要求的老人提供专业、个性化的指导,为老人提供便利的服务以增加申请的成功率。针对生活困难并且符合申请标准,但是,因家庭阻拦或个人原因而放弃申请的老人,服务站点将进行心理辅导并作游说工作,力求使老人能够得到最好的养老方案,安度晚年。

加大对养老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配套小区建设养老院、增加护工数量提高护理人员素质等以满足部分无法自理的老人“以房养老”的根本目的。

改革养老院入住标准,对于公办养老院,按照老人的健康状况、自理能力、经济状况等进行综合评估,优先“三无”、低保老人、家庭生活困难老人以及因个人原因而采用“以房养老”方式老人入住,政府出资和政府资助的养老院也都应依据此标准定位。

(二)保障交易

在各大地市的社会养老保险局增加“以房养老”的服务,针对开办相关业务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管理,以提高金融机构的公信力。如:以政府名义组织对“以房养老”的正面宣传,使公众能够理性全面的看待“以房养老”,将申请办理手续的全部流程公布并说明监管部门在其中职责以示公正等。

在推行初期保障金融机构的最低盈利率,以刺激金融机构开办业务的积极性。如:与试点区域内规模较大的金融保险机构达成协议以带动“以房养老”的初步发展,在达到一定申请数量后,再扩大协议机构的范围。

设立并完善法律法规来规范房地产市场,设立第三方房屋估价机构使金融机构和老人双方能够公平公正的交易,以期达到老人和金融机构的利益都能得到维护的效果。

(三)政策配合

针对70年产权的问题,政府应当尽快承认永久产权,并结合房产税使公民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拥有自己的房屋,所有合乎法律法规的改造重建都是允许的,这是“以房养老”能够成功实施的基础。

辅政策应当尽快出台,如对参与的金融机构提供优惠政策,减少审批手续减少税费等鼓励非政府机构参与竞争,还应当配套相应的风险管理为老人提供风险补贴,使参与双方都有更大的信心与积极性,由政府稳健推动“以房养老”模式的建设。

政府当局在出台民生政策时应当更有全局观,不能忽视各个社会问题之间的相关性,如:在调节房价过热的问题时,应当将房价变动会对房产估值造成的影响考虑进去,在建造安居小区时,应当强制要求把配套的养老设施建立起来等。

参考文献:

[1]黄建 失独家庭社会救助问题研究[A].理论探索 2013-6.

[2]中国社会科学院 当代中国调查报告丛书:中国社会和谐稳定跟踪调查研究[R].2013-3.

[3]闫萍,李传祥 中国老年人医疗费用的负担水平及变化趋势[A].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8(33) 3935-3939.

[4]周宇博 我国推行以房养老可行性调查――基于东、中、西部六省市的实地调研[A].价值工 程 2014(1) 292-293.

[5]阎春宁,祝罗骁,张翔,张伟 上海市居民以房养老意愿研究[A].价值工程 2011(1) 318-319.

[6]袁友文 以房养老-国际经验及中国前景分析[A].改革透视 2006(6) 79-81.

[7]冯静生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国际借鉴与实践建议[A].信贷管理 2006(6) 30-34.

[8]范雪蕾,高子健 “以房养老”模式的国情分析及其实施构想[A].商业时代 2009(8) 46-47.

[9]鲍家伟 “以房养老”――一种新型养老模式的探索[A].中国经济导刊 2012(6) 32-33.

[10]柴效武 一种以房养老的贷款方式+-住房反抵押贷款 [A].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4(3) 48-46.

[11]易栋成 老年人住房选择和中国住房养老模式探讨[J].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7 377-380.

第5篇

[关键词]南昌市;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调查分析

[作者简介]凌丽(1990―),女,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险。(江西南昌 330000)

据南昌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南昌市总人口为504.26万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388945人,占总人口的7.71%[1],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随着年龄增大,老人身体各项机能下降,部分老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养老机构中养老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老人生活质量,为保证老年人一定的生活水平,使其安享晚年,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护理员队伍,愈发迫切。本研究旨在了解南昌市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的现状,为更好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养老护理人才提供参考。在相关政府部门和养老机构的大力支持及配合下,本研究2015年2月至2015年3月对南昌市221名B老护理员进行问卷调查,现调查报告如下。

一、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以南昌市养老机构(包括养老院、敬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等)的养老护理员为调查对象,其中公办养老机构4所,民营养老机构6所。

(二)方法

1.研究工具

自行设计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调查问卷,包括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工作单位性质等5个问题)、培训需求与满意度(包括对护理工作的了解程度、接受培训的必要性、经历及满意度)、职业待遇与职业规划(包括月平均收入、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及购买保险、从事养老护理与不愿做护理员的原因、家人对护理工作的态度与是否会换工作)三部分。

2.调查方法

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221名养老护理员进行现场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前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目的、调查内容及填写方法,由被调查者自主完成问卷填写,若被调查者由于文化程度低等因素不能自主完成时,则由调查员采用“一问一答”式代为填写。调查结束后问卷当场收回,由调查员核对。共发放问卷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21份,有效回收率为92.1%。

3.统计学方法

利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调查的结果

(一)养老护理员基本情况

据调查显示,在被调查者中,养老护理员多为已婚中年女性,文化程度偏低,大部分服务于公立养老院。其中,男性27人(12.2%),女性194人(87.8%);年龄在36-55岁157人(71.0%),21-35岁40人(18.1%),56岁以上17人(7.7%),20岁以下7人(3.2%);已婚208人(94.1%),未婚13人(5.9%);文化程度是小学及以下107人(48.4%),初中68人(30.8%),高中或中专23人(10.4%),大专及以上23人(10.4%);所在工作单位是公立养老机构127(57.5%),民营养老机构80人(36.2%),养老服务公司10人(4.5%),个人2人(0.9%),其他2人(0.9%)

(二)养老护理员培训经历及满意度

数据显示,大多数护理员对相关的护理知识技能并不熟悉,有的甚至从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但是渴望接受专业培训,多数护理员能够接受培训费用由单位支出,虽然培训时间较短,但是能学到护理知识技能,护理员对于培训的满意度也较高。在所调查的护理员中,180人(81.4%)对所照顾的老人的情况很了解,不太了解35人(15.8%),不了解也不想了解6人(2.7%),对护理工作略知理论、工作熟练的有100人(45.2%),既懂理论又能实践66人(29.9%),不懂理论、比较熟练的30人(13.6%),照顾老人不需要理论的25人(11.3%);觉得有必要接受专业培训的145人(65.6%),很有必要的62人(28.1%),没有必要的14人(6.3%);比较渴望通过培训提高工作技能的84人(38.0%),无所谓有68人(30.8%),渴望通过培训提高工作技能的67人(30.3%),不希望的2人(0.9%);接受过正规的技能培训有125人(56.6%),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技能培训有96人(43.4%);培训的费用支出由单位出的有130人(58.8%),免费学习73人(33.0%),单位和个人分担15人(6.8%),由个人出3人(1.4%);护理员对专业培训的评价是比较满意的有141人(63.8%),十分满意39人(17.6%),不太满意36人(16.3%),不满意5人(2.3%);对培训满意的原因是能学到为老人服务的技能有91人(41.2%),能学到养老护理知识77人(34.8%),能提高竞争力和工资待遇53人(24.0%);对培训不满意的原因认为是时间较短的有110人(49.8%),费用过高46人(20.8%),影响挣钱41人(18.6%),作用不大24人(10.9%)。

(三)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待遇及职业规划

多数养老护理员收入水平低,还存在部分单位没有与其签订劳动合同,为其购买保险的现象,虽然多数家庭比较支持家人从事护理工作,但是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低、劳动强度大使得多数人不愿从事护理工作,养老护理员面临着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的风险。据调查显示,养老护理员月平均收入1501-2500元126人(57.0%),501-1500元49人(22.2%),2501-3500元43人(19.5%),3501-4500元2人(0.9%),500元以下1人(0.5%),每人平均收入不到2000元;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护理员有190人(86.0%),24人(10.9%)没有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还有7人(3.2%)不知道是否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认为购买保险很有必要的有162人(73.3%),有点必要的有30人(13.6%),觉得无所谓24人(10.9%),觉得没必要的有5人(2.3%);单位为其购买的保险以养老保险最多,有140人(63.3%),其次是医疗保险84人(38.0%),工伤保险63人(28.5%),失业保险18人(8.1%),生育保险9人(4.1%),没有买保险的护理员有60人(27.1%),对单位是否为其购买保险不知道的有21人(9.5%);对于从事护理工作的原因,103人(46.6%)的原因是收入比较稳定,其次是暂时没有更好的工作65人(29.4%),原因是为老人服务很开心的只有37人(16.7%),想在城市工作的有22人(10.0%),而为了学到老年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有12人(5.4%),得到好评与尊重6人(2.7%);家人对护理员工作的支持一般的有120人(54.3%),比较支持48人(21.7%),态度是非常支持的有33人(14.9%),不支持其工作的有20人(9.0%);181人(81.9%)认为工资待遇低是很多人不愿做护理员的主要原因,其次认为是社会地位低的有157人(71.0%),认为原因是劳动强度大的有86人(38.9%),风险责任大61人(27.6%),职业无前途30人(13.6%),技能要求高19人(8.6%);如果有机会做其他工作,护理员会转行的有80人(36.2%),不会转行的只有39人(17.6%),然而有102人(46.2%)持不好说的态度,转行要视情况而定。

三、讨论

(一)问题分析

1.专业知识欠缺,培训经历少、时间短

护理员以女性为主,大部分为“4050大嫂”,整体文化程度不高,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水平有限。在调查的对象中,对护理工作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只有29.9%,大部分人对不太懂相关理论和熟练程度不高,专业知识欠缺。90%的人觉得有必要接受专业培训,大部分人培训意愿较强,而接受过正规的技能培训的人只有56.6%,还有43.4%的人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技能培训。针对培训费用支出,58.8%的由单位出。80%的人对专业培训的评价还算满意,满意原因主要是能学到为老人服务的技能、能学到养老护理知识,而对培训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时间较短。总体来说,培训效果明显,同时,因不具备充足的培训条件,如时间、资金不足等,且大部分是短期培训,培训效果有限,只有很少的护理员有过培训经历。护理工作需要有耐心、爱心、细心的人来做,大批中年女性因学历程度较低,也未掌握专业技能,尤其是照顾高龄失能老人欠缺专业技能。

2.职业待遇较低,社会地位低,留不住人才

B老护理员的工作整体工资水平不高,还有部分护理员并没有与工作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虽然工作单位为63.3%的护理员购买了养老保险,但是仍有一部分人不知道是否购买了保险甚至是没有保险,社会保障不到位。大部分从事护理工作的原因是收入比较稳定、暂时没有更好的工作,只是为了缓一时之需,一半的家人对其护理工作持一般的支持态度,还有9.0%的家人不支持其工作。很多人不愿做护理员的主要原因是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低,其次是劳动强度大、风险责任大,46.2%的护理员存在转行的可能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有很多人看不起甚至歧视此护理员,认为其做的是伺候人的下人工作,使得护理员陷入社会地位低下的境地,护理员工资待遇很低,更留不住人才,进而使得护理员队伍的建设更是难上加难。总体来讲,养老护理员职业待遇较低,社会地位不高,人才流动大,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养老护理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二)对策

1.关注护理员精神健康

养老护理工作是一项繁琐的工作,护理员不仅面临工作强度大的问题,而且还面临各种工作和精神上的压力。护理员普遍工作时间长,没有太多的休假和休闲娱乐时间,政府及养老机构需要对其实施一定补偿性措施。建立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晋升制度,对优秀护理员进行职位提升,使其得到一定的工作成就感。实施护理员节日轮休的制度,并发放一定的日常生活用品或津贴予以慰问。开展心理咨询和休闲娱乐活动,对护理员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心理压力,丰富精神生活。同时养老机构领导要多与护理员谈心,关心其工作、生活、生理和心理健康,缓解工作和生活中的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压力,尽量解决护理员遇到的困难,让他们无后顾之忧专心投身到养老护理事业中去。

2.推进养老护理员专业化建设

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支专业的护理队伍,因此政府要补齐护理人员培训短板,对护理员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与培训。一是各护理院校可以增设老年护理方向的专业,开展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教育等多层次老年护理教育,完善老年护理人才体系。[2]可效法培养师范生的做法,出台针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优惠政策;二是持有资格证书者在上岗前要接受培训,规定一定的培训学习时长,并且针对所照护的老人的情况要进行定期的针对性培训,使护理员掌握照顾不同自理能力老人的技能;三是监督护理员的工作,对违背养老行业职业道德与规范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惩处,对轻者进行批评教育,对重者将其逐出行业。四是对护理员进行定期免费培训,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专业化的养老护理员供求不足,要加强养老护理员的队伍建设,建立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

3.提高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荣誉感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加大的背景下,政府、社会及个人都需要转变对护理员的看法,重建社会价值观。政府部门应该大力倡导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营造尊敬老人、尊敬养老护理员的社会氛围,逐渐消除职业贵贱的观念,转变人们对护理员职业地位低下的偏见。政府要宣传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养老护理员,从而让人们了解到护理工作是一份高尚神圣的职业,提高人们对护理员工作的认可度,也增强护理员及其养老机构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进而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4.建立工作激励机制

职业待遇较低,社会地位低等各种原因导致养老机构难招人、留不住人,为改变这种现状,要切实提高养老护理员的待遇,建立工作激励机制。政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养老护理政策,结合经济发展状况设立老年护理专项资金,同时要建立老年护理队伍资质、岗位认证标准,保障养老护理员的权益,提高其社会地位,改善工资待遇,吸引更多高素质人员投身于养老护理事业。③政府定期评选先进养老机构,养老机构评选优秀护理员,给予物质和精神激励,例如给予护理员一定的补贴和加班费用。要使养老护理员的工资收入适当高于最低工资标准,而经过认证的养老护理员的薪酬要更高一些,在收养老人失能失智等级划分标准的基础上,按不同等级标准为养老护理员发放相应数量的职业津贴。养老机构要与符合条件的护理员签订劳动合同,按法律规定为护理员购买相应的保险,让护理员无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南昌市统计局.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http://.

[2]曹晓燕,加强城市独居老人护理队伍建设问题思考――以上海为例[J].理论导刊,2015,(9).

第6篇

摘要: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也在不断加快,因而“维权护老”也将成为一个新的社会性问题。由于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和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等原因,我国农村老人赡养纠纷问题十分严重。本文将针对我国现阶段农村老人赡养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养老;赡养;保障;维权护老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敬、赡养老人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位儿女应尽的义务。然而,家住湖北省郧西县河夹镇的老人周云丈夫于1968年不幸病故,自己一人将二子二女抚养成人并成家立业。她的子女有的在企业上班,有的甚至当了公司老板,经济条件都不错。随着时间流逝,周云因年老体衰无法独立生活,无人照顾,而四个子女却以种种理由相互推诿,拒不履行赡养义务。2013年5月30日湖北省郧西县人民法院审理了这起赡养纠纷案。赡养纠纷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农村老人的生活水平。因此我们更加要对农村现有的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找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问题,使农村老年人真正感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一、农村老人家庭赡养的现状

根据调查所知,当前农村老人主要存在四种生活方式,分别是分担赡养型、不分不离型、三世同堂型、独自生活型。分担赡养型在多子女的老人家庭中颇多,分担赡养型又分两种,一种是子女按一定的比例分担老人生活所必需的生活用品,老人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另一种是老人在子女中轮流居住,老人生活的必须品由子女购买,这种类型一般是单身老人占得比例较多;不分不离型是指老人与子女虽没有分家,可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生活费用由子女提供,这种类型在子女少的家庭中居多;三世同堂型就是老人与子孙生活在一起,而生产生活中的事物主要由子女或者儿媳决定,老人只需要有时干点家务活或者帮助照看下孩子,生活比较单调;独自生活型是指老年夫妇或单身老人独自生活,生活费用由自己承担或者靠国家提供的补助,地里的农活靠自己或者左邻右舍的帮忙,这种类型的老人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孤寡老人、多子女和单子女的老人。

二、农村老人家庭赡养存在的问题

我通过调查走访,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因为各个村、各个家庭有不同的情况,所以产生赡养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也有一定的共性,现就以重庆市巫溪县凤凰镇为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一)农村经济条件差,子女经济困难,确无能力尽赡养义务。

现在的农村老年人长寿的比较多,而其子女本身也已经步入老年,有的已经年老体弱,生活无法自理,丧失劳动能力,自己也需要有人赡养,因此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不能给老人帮助和慰藉。还有的是没有什么致富技能,在贫困线的边缘挣扎,自己生活都不能保障,更别说赡养自己的父母。

(二)农村子女选择外出务工,无法照料老人。

现在,打工是农村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老人留在家里,这些人员长期在外务工,不与家中老人联系,也不给老人经济帮助,老人无人赡养,心里得不到慰藉。因此造成家中的老人觉得自己被子女遗忘,衣食无着的他们只能靠自己拖着残体去打零工、捡破烂度日。

(三)赡养人的法制意识和道德观念差。

现实社会生活中,有的子女道德观念缺乏,法律意识淡薄,觉得老年人是家庭的负担,在他们看来老年人既不能劳动,又不能给家庭创造财富,而他们还要供老人吃、住和养老送终,很不划算。这种人只想向父母索取,却不知尽“反哺”的义务,错误的把老人当做家庭负担,漠视对老人法律上的赡养义务。还有些人认为“养儿防老”是千古不变的定率,错误地认为出嫁的女儿对父母没有赡养义务,尽孝道是儿子的事。

(四)子女之间以财产分割不公平或老人偏心为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

在农村,很多家庭在儿女结婚后就会采取分家生活,一些老人不知道维护自身权益,把家产都分给了子女,而自己的生活就完全靠子女供养。在分家的过程中,各个家庭当时的经济条件、财产状况和老年人的观念差异等因素,导致财产分配不平均,于是就有了以老人偏心的借口,拒绝尽赡养义务。但是要知道以父母偏爱某个子女、分家不公为由拒不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是与法律相悖的。

三、 农村老人家庭赡养纠纷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导致农村老人赡养纠纷主要有以下五个原因:一是老人在家庭中的权威受到严重冲击;二是传统的孝道几经冲击已被歪曲;三是干预弱化、教育不力致使伦理道德滑坡;四是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造成孝文化在家庭养老中功能的削弱;五是农村社会养老发展缓慢。

针对以上农村老年人的赡养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特提出以下几条对策: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公民赡养老人的法律意识。

要深入基层和农村,开展普法宣传教育,特别是对民法、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宣传,要使人民群众认识到,赡养老人不仅是道德义务,更是法律义务,有能力赡养而不赡养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同时要让老年人意识到,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的,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利益。

(二)在农村开展好儿媳,好儿子、五好家庭评选活动,形成浓厚的尊老爱幼的社会氛围。

在农村定期评选好儿媳、好儿子、五好家庭,对孝敬老人的媳妇、儿子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树立道德模范,要让子女认识到,孝敬老人是光荣的事,推卸责任就是违法,促进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的好风尚在社会上的形成。

(三)积极建立老年人生活、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

当前,农村六十岁以上老人不需要交养老保险费,每人每月就可以领到六十元生活费,医疗方面,建立了新农合制度,再加上承包地的收入,让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基本就医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是物价日益增长、昂贵的医疗费用使得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就医难的问题。这就需要社会、政府多做工作,充分发挥社区、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帮助老年人尽快解决赡养问题,村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司法、民政、妇联等要经常到农村去走访,关心问候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让他们形成健康良好的心态。针对子女不在身边而寂寞、生病时无人照料的情况,可以建立农村养老院,集中供养老年人。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四)建设及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立法保障老年人的社会经济权利。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也要依靠制度建设。可是目前我国没有一部单独的养老法,有关农村养老的问题只见于《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继承法》、《保险法》、《民法通则》等等之中,使农村养老制度的不能贯彻落实。我国法律体系中农村中老年人处于最底层,权利少,义务多,因此更需要通过制度建设,依赖宪法和法律让老人的生活得到切实保障。同时要加强对农村的法制教育,加大对老年人的维权保护力度。(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第7篇

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数据来自1998年对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健康长寿基础调查(“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研究”课题组,20__)。本研究使用了80~105岁老人的调查结果,样本量为8805人,其中男性占40.3%。调查内容中包括老人对自己生活和健康的评价,共有两个问题:“你觉得你现在的生活怎么样?”“你觉得你现在的健康状况怎么样?”提供给老人亲自选择回答的有:很好、好、一般、不好、很不好5种评价。

关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评价,大多研究者采用了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指标。但因为主观指标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和内在偶然因素的影响,而且每个调查对象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做出评价,身处不同地区、时代、环境的个人,评价标准必然不同。因此这些主观指标的效度和信度往往在分析研究中受到质疑。如1998年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高龄老人认为自己目前的生活“很好”或“好”(69.7%),只有2.86%的老人认为生活“不好”或“很不好”(“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研究”课题组,20__,244页)。对这种结果可以有不同解释:(1)事实确实如此;(2)这些高龄老人能够存活到如此年龄,显然是一个选择性的群体,他们对生活的乐观与知足是长寿的一个因素,因此会对生活质量的评价过于乐观;(3)这些老人往往会将过去艰苦的生活做为对照,因此得出现在生活“很好”的结论;(4)这些老人的回答受到调查环境的干扰,如家人或地方领导的在场等,但实际上他们很多人的生活质量相当差(董人铮,20__)。后面的三种解释都基于一个假设,即对生活满意的高龄老人如此之多是不可信的。不过,据四川省1990年对823例百岁老人的调查结果,有75%的调查对象感到生活幸福,比例也是相当高的(袁鸿江等,1999);根据1992年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结果分析,在9889名60岁以上的老人中有幸福感的占81.92%(姜晶梅等,1998);根据1998年对1000名上海城市高龄老人的调查,生活满意度为“差”的老人只占2.2%(林茵等,20__)。由此看来,这些调查的结果比较一致。此外,1998年高龄老人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调查对象的性格特征具有明显积极乐观的倾向;老人的乐观态度必然会使得他们对生活的自我评价趋向较好,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虽然老年调查/:请记住我站域名/对象对生活状况的自我评价偏高,但还是可信的。

同一调查中的自评健康状况则与自评生活状况的分布稍有不同,评价自己健康状况“很好”和“好”的老人占53.95%,认为不好的有7.89%,明确认为“很不好”的只有0。56%(“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研究”课题组,20__,248页)。与调查员的观察相比较,被访老人、尤其是身体比较虚弱的老人有高估自己健康状况的倾向,甚至在看来体弱多病的老人中还有10.2%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属于“好”(见表1)。但总的来说,自我健康状况评价和调查员的观察比较一致(两变量的相关系数Gamma=588)。

虽然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自我评价高度相关(如果将两种评价都划分为二分变量,即“好”和“其他”,两变量的相关系数Gamma=0.729),但还是有区别的。有45.7%的老人认为自己的生活和健康状况都好,有23.0%的老人虽然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不算好,但生活状况还好。因此本文将对生活自评和健康自评分别分析,探讨对生活和健康状况的主观满意度与老年人当前生活习惯、身体状况、以及个人性格特征的关系,并探讨如何改善患有疾病或日常活动能力有困难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高龄老人自我评价的相关因素分析

本研究假设调查对象的性别、民族(汉族/少数民族)、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现居住地(城市/农村)、居住方式(与家人同住/独居/住养老院)、经济状况(主要生活来源)、年龄、性格特征(乐观/悲观)、是否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目前参加活动情况、日常活动能力(ADL评分)、患有几种慢性病以及患病是否影响日常生活等变量与生活和健康状况自评有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大部分老人都趋向于认同乐观积极的性格特征。图1为乐观特征与悲观特征的平均认同分布,认同程度从“很像”到“很不像”,取值范围从1至5,取值越低的认同程度越高。本文综合了“不论什么事都想得开”、“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与年轻时一样快活”三项为乐观特征,“感到紧张、害怕”、“觉得孤独”、“越老越不中用”三项为悲观特征,两种特征的平均分布如图1所示。显示出大部分老人认同乐观特征而不认同悲观特征。双变量分析发现,乐观性格与较好的生活与健康自评高度相关,因此被作为主要的相关因素考虑。

为了考察可能与老人自我评价相关的多种因素的作用,本文采用了多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但需要说明的是,在此仅仅是借用该分析方法考察在控制了其他变量作用的情况下,某个变量与自评变量的关系,不涉及任何因果关系的假设。因为个人对自己生活或健康的评价既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如人们普遍认同的健康标准、家人的态度等,也与每个人心中的相对标准有关;既受个

人性格特征的影响,同时也是性格特征的一种表现。所以本文的分析类似于各变量与自我评价变量之间的偏相关关系分析。

表2列出了对自我生活评价和自我健康评价有影响的变量,以及其回归参数估计和显著性。表中的应变量为二分变量,“1”代表自我评价为“好”或“很好”,“0”,为其他各级评价结果,包括“无法回答”(关于“无法回答”的趋势当另文分析)。回归分析中应用反向剔除法进行了自变量的筛选。

回归结果显示,较有可能对自己的生活状况评价好的调查对象特点为:女性、少数民族、住养老院者(参照组为与家人同住者,而独居老人的生活状况自评倾向于最差)、90岁以上的老人(参照组为80—84岁)、自评健康状况好的人、具有乐观性格的人,这些变量的影响与我们的常识一致。但是,日常活动需要人帮助和至少患有一种疾病的调查对象也更倾向于对生活状况有好的评价,这种关系如何解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另外,有时做家务

劳动(如做饭、带小孩等)的老人更倾向于有好的自我评价,而几乎每天做家务则恰恰相反,是与好的自我评价显著负相关。同时,看电视或听广播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第二个回归模型显示,较有可能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评价好的调查对象特点为:男性、农村居民、没有退休金、95岁以上、自评生活状况好、具有乐观性格、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几乎每天做家务、几乎每天打牌/打麻将、看电视/听广播、日常活动不需要帮助、没有疾病或即使有病,但也不会严重妨碍日常生活。讨论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见,老年人对自己生活状况的评价是与家庭、性格特征、参加活动以及通过电视广播与外界的接触密切相关的,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一种反映,比如孤居独处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说明了家庭在老年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日常活动中需要借助别人的帮助和患有慢性病与老年人生活状况自我评价没有负面的相关作用。这说明多数老人已经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对待所患的慢性病(多数是老年病),学会了带病生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了而不觉得那是个主要问题,他们对生活质量的测量标准是随着自身的健康状况而进行调节的。此外,生活的丰富多彩有助于老年人对生活采取积极态度,但是过多的劳动和职责会起相反的作用,如几乎每天做家务的老人反而更倾向于不好的生活状况自我评价。有些被认为是关联比较密切的变量,在分析中被筛选出去,说明这些变量与生活状况自我评价没有设想的关系,如是否有配偶(LiuGuiping,20__,曾经也指出这一点)、受教育程度、城乡差别、经济状况等。看电视和听广播可能与经济状况有间接关系,有些老人不能看电视和听广播可能是因为家里没有条件。

多数老年人对自己健康状况的评价看来比较清醒理智,因为该评价与日常生活能力和患病状况高度相关。与生活和健康状况评价都高度相关的是老人的乐观性格,而年龄组的高度相关则显示了高龄老人这个群体的选择性。

根据对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自我评价的分析结果,作者认为,进入高龄的老年人不可避免地会有这样那样的疾病或活动上的不便,有些老年疾病或失能甚至是不可逆的或难以治愈的,而与此同时,很多老人们都表现出对自己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鉴于这种特定状况,改善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重点应当是加强社会和家庭的人文支持和关怀力度。如公共设施和社区环境应当考虑方便带病老人的出行和生活,使他们感觉到社会对他们的支持和体谅,而不是因为年老而受到各种限制。还应当创造条件,积极引导、组织、支持和鼓励高龄老人多参加社会集体活动,并对老人及其亲属进行咨询和培训,使高龄老人能够相对愉快、平安地渡过带病的晚年。

参考文献

1.董人铮.关于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现状的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20__增刊: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研究专辑.

2.姜晶梅等.我国城市老年人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8(3):132~134.

3.KochT.LifeQualityvsthe‘QualityOfLife’:assumptionsunderlyingprospectivequalityoflifeinstrumentsinhealthcareplanning[J].SocialScienceandMedicine,20__(51):419~427.

4.林菌等.维护高龄老年人的生存质量IJ].中国老年学杂志,20__(2):65--66.

5.LiuGuiping.MaritalStatusandSelf-ratedHealthOfChineseOldest-old.In:InternationalSymposiumOfHealthyAgingStudiesinchina.Beijing,October20__.

6.于普林,杨超元,何慧德.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内容及评价标准建议[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6(5):320.

第8篇

南京400多个慈善义工团队中,有一支专项开展“临终关怀”的团队。这个团队的组成人员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各个学院的学生,他们有健全的管理服务组织,6名核心成员均为年级或学院学生干部,是团队的核心力量。

一年前,我在参与该团队的活动时,听一位同学说,大学生其他慈善义工服务项目非常多,我们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冷门”的公益项目呢?

领队的负责人慈善义工陈羽同学做出回答:“这个项目源于我们在大一参加的一次敬老院慈善义工服务活动,在服务中我们发现,有这样一群老人,他们大多患心衰、中风后遗症等慢性病,大医院不收治这类长期病人,养老院不能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居家养老确实给家庭带来很大负担和压力,那么对于这样一类患者,他们何去何从呢?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有一种专门针对这种老人的服务,叫作“临终关怀”。在了解到临终关怀在中国内地还属于空白领域后,我们决定选择这个项目,组建一个【牵手同行·生命关怀】慈善义工专项团队,通过我们的力量推动这个公益事业的发展。”她接着又说,“【牵手同行·生命关怀】慈善义工团队前调期间,针对项目,组织开展了主题为‘青春思辨会’、‘社会调研’、‘民意测评答卷’等活动,同时,为了收集大量的相关信息,兵分四路走访了南京市民政局和相关基层民政福利事业单位,面向社区制定宣传计划等活动的准备工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此次项目开展的如何,调研是基础的基础。”在与她交流时,感觉到她的敏锐和果断,做事的认真态度以及他们对社会的担当和责任。

【牵手同行·生命关怀】慈善义工团队,2011年8月正式在金康老年康复中心揭牌,标志着这一慈善义工服务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金康老年康复中心位于鼓楼区石头城公园附近(距南京航天大学江宁校区20公里),是一栋5层旧式楼房,虽说破旧一些,但室内非常整洁、温馨,这里的医护人员把中心当家一样打理,走进病房,看到老人们对医护人员的微笑,真心感觉到医患一家人,让参与服务的慈善义工打心眼儿里崇敬。百余名慈善义工在该院院长潘女士的亲自过问下,分组、编队,因为他们将在这里开展长达半个月的全日制陪护慈善义工服务。服务期间,慈善义工做的工作包括给老人喂水、擦拭身体、鼻饲、导尿(帮老人收集尿液),也包括陪他们说话、下棋。此项服务没有多高的技术含量,难度不大,但对大多从小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来说,压力巨大。首次走进病房,看到病床上瘦骨嶙峋的老人那深得几乎见骨的褥疮,一些慈善义工忍不住背过脸去。当真正面对即将要离开人世的临终老人时,他们看到了老人们渴望关怀却不敢信任的眼神,他们听到了蜷缩在病床上痛苦的,慈善义工感受着老人面对死亡时的恐惧与无奈,冰冷的感觉从内心里渗了出来。老人的一呼一吸都让大学生慈善义工们挂心,每一次皱眉都让年轻的大学生忐忑不安。

在病房门口遇到慈善义工小张,他主动与我闲聊对生命的感悟。他说:“我为老人服务时,好像触摸到了生命,感受到了死神的存在,看似一个简单的动作都关乎着老人生命的进程。同时我也发现,与其他养老院每逢节假日志愿者络绎不绝相比,这里的大门鲜有志愿者问津。很多老人表情麻木,因为我们的到来和真情服务而绽开僵硬的笑容,有的老人甚至流下了热泪。老人们打开话匣子给我们讲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军旅生活、他们的家庭儿女。当这些老人和我们的慈善义工开心交流、亲情互动时,我看到的不再是即将走完人生路程、心如死灰的绝望老人,而是生命在暮年的美好绽放。”

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我刚从部队转业不久,社会上有两个文化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个是1998春节晚会上,一首歌曲歌词很简单,但引起社会轰动,歌名为《常回家看看》。这首朴实的词句让人们不经意间想起我们这个民族传统的孝道。另一个文化现象是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的热映,这一部近一半内容都是表现离休老人石老在家无所事事、郁闷中发泄怨愤的电视剧,何以会引起社会那么多人的共鸣?作为儿女要多关心父母,尤其是临终时,要给予更多的照料,不要到了最后,再让老人伤心流泪。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看惯秋月春风,最后步入“白发渔樵江渚上”的境界。如何让老人有尊严的离去是整个社会该关心的大事。关注今天的老人就是在关注我们的明天。今天不孝道,来日无人孝。

我来到正在给老人做头部按摩和心理疏导的慈善义工王磊身边,他服务的对象是一位年迈的刘奶奶,刘奶奶的几个孩子都毕业于南京大学,她对子女的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她希望孩子们都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国家建设中,而不是陪着老太婆。说到这里,她坚毅的神情让慈善义工们佩服,刘奶奶还劝抱怨孩子的爷爷奶奶们:“孩子们不是不想来看我们,是没时间!” 即将离世的老人还在为儿女们着想,担心孩子像是没长大一样,总能找出理解儿女不来照料的一百个理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可儿女们又为老人想过多少呢?给予多少呢?最简单的是,你常回家看爸妈了吗?常来病榻前给老娘端碗水吗?亲人这时的心声你懂吗?老人在这个阴阳瞬间,除了社会、政府的关爱外,真正意义上,还是需要亲人的精心照料和陪护,让老人走的坦然不带遗憾,你做到吗?王磊回忆,某天他经过旁边的病房时不经意的一瞥,竟然发现每天和他们一起说话聊天的老爷爷已经离世,前一天下午老爷爷精神还不错,没想到今天早上老爷爷便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南航大学生慈善义工团队,在金康康复中心服务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同时社区的知识宣讲活动也毫不逊色。经过专业培训的理论宣传慈善义工,每早7点30就集合前往小区进行社区宣传。慈善义工们两三个为一组,向过往的小区居民讲解何为临终关怀,以及为何要进行临终关怀。他们通过宣传彩页,调查问卷以及拉家常的方式开展活动。活动过程中有特别配合的居民与慈善义工们热情交谈,有一名老大妈跟我们说, “你们这个活动非常好,我早就听说过生命关怀,只是在南京还没有见到过。正需要像你们这样宣传的人。” 老大妈的话给了他们大大的鼓舞。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对他们的宣讲不理解。有人误以为临终关怀就是安乐死,认为临终关怀是对老人生命的不尊重。多数人此前从没有听过临终关怀这一概念,也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对他们的公益活动产生了一定误解。不过,他们始终坚信,哪怕100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认真听了,那他们也播种了种子,慢慢的,总有一天一片树林会长起来。

为了让社会了解“临终关怀”,他们在社区开展了“临终关怀现状”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15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300份。问卷发放的整个过程说得上顺利,不少大学生对我们的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做完问卷后还交流看法,问我们活动开展的情况。一位到南京旅游的60岁高龄教师在做问卷的过程中,不断针对我们的问卷提出了建议和看法。事后,他还津津乐道地与我们分析了现在老年人的死亡观念,同时还与我们分享了他一位朋友接受临终关怀的经历,他说:“到我们这把年纪了,死亡都是挂嘴边的事情了,没什么好忌讳的。我国的临终关怀还是需要好好发展发展,这对我们老年人是件好事。”但在问卷发放的过程中,他们也确实遇到一些阻碍:其中一个小分队的慈善义工被物管当作是推销人员赶出了社区;老年人被传统死亡观念所影响,对死亡一说甚是避讳,每当我们的慈善义工提及“临终”二字时,大多会遭到拒绝。调研过程中,一些受访民众对于临终关怀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看法如“临终关怀最重要的还是家人,没有了家人的关爱,再专业的护理也无济于事。”“国内的临终关怀目前看来还只是有钱人能享受的。一般家庭很难承担。”受访民众的这些看法对我们后期调研报告和提案的撰写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新时代大学生的到来仿佛是清晨一缕明媚的阳光,映入老人们因苍老而显得有些混浊的眼球。他们的朝气,他们的活力,也许会勾起老人对自己青春年华的追忆,也许会引发老人对晚辈慈爱的心情。总之,慈善义工们带着真诚与热情来了,给这个沉重的话题增添了生机。胸前的慈善义工卡随时提醒着他们此行的责任,他们用歌声、笑声和所学到的服务技能来抚慰临终老人对死亡的恐惧。

可能这次公益活动并不会给老人的生活带来多大的波澜,引起多么重大的社会效益,但正如媒体报道的那样,他们是南京第一支以临终关怀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慈善义工团队,他们走出的第一步本身就是一种进步,相信社会将越来越重视这一问题,会有更多的爱心人士、社会各方自愿者加入到这个行列,去关心照顾临终老人,让他们的暮年活得更有尊严,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勇敢的面对和担当。我不得不说,年轻的大学生慈善义工们,你们在人生最美好的这段时间里做了一件几十年乃至一生想起来仍然觉得很有意义、很快乐的事情,你们的青春永远闪光!

也许,在这个项目活动中获益最多的不是需要关心的老人,而是他们这些二十岁左右,羽翼未丰却又想冲破牢笼的大学生。都是九零后,从小被大人宠着惯着,思考问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太会照顾他人。但通过这次长达半个月的专项公益活动,他们体会到生命的脆弱,领悟到老人们是多么需要他人的关怀,他们会努力让心理与身体一同长大,扛起成年人的责任与义务,学会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掌握与长辈沟通的技巧……更加孝敬父母、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乐于助人。也许有些感受是文字无法表达的,但毋庸置疑的是他们在这过程中的成长,这次慈善义工服务必将深深印在他们的脑海里,化为最珍贵的回忆。

他们的慈善公益活动进行过程中,江苏卫视《新闻眼》、南京市电视台《亮见》栏目、江苏省教育电视台、南京市新闻综合频道对他们的活动进行了长达60分钟的专题报道,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网、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近百家媒体对他们的活动予以报道,在南京乃至江苏较好地宣传了“临终关怀”理念,着实点燃了南京市“临终关怀”公益活动的第一把星火。

本次项目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自主撰写了《临终关怀社会现状调查报告》和《关于临终关怀现状几点看法和建议》,被各大主流媒体多次引用,并提交至南京市民政局,为政府发展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提供实际性参考。

暑期实践只是【牵手同行·生命关怀】慈善义工专项服务的开始,他们本着将这项活动持久深入地坚持下去的决心,在金康康复中心,建立了南航定点慈善义工服务基地,现在他们仍坚持每半个月进行一次慈善义工服务,每逢节假日举办一次大型文体活动,丰富老人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在校招募更多的大学生慈善义工,完成慈善义工团队换届和传承,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给这些老人在通往人生终点的道路上带来温暖。

开展这项公益活动的同时,他们了解到湖南长沙有首个儿童临终关怀中心“蝴蝶之家”时,便积极与创始人英国金玲(Lyn Gould)夫妇联系,请教相关知识、咨询相关问题。得知他们想要来南京创办儿童临终关怀院时,他们更是多方联系协调,并计划扩展慈善义工团队服务项目,将儿童临终关怀纳入服务范围,帮助和支持重病儿童。

该项活动开展以来,慈善义工团队先后受到来自校级、院级等多方面的支持,最值得一提的是中航国际集团给予他们团队的巨大帮助,现已将资金全部用于团队建设和服务项目。日后他们还将在南京慈善总会成立临终关怀专项基金,将团队成员努力获得的回报全部奉献给真正需要的临终患者。

2013年6月24日中午1时,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礼堂举行了400人的授旗表彰大会,我代表南京市慈善总会向【牵手同行·生命关怀】临终关怀慈善义工团队正式授旗并表彰优秀慈善义工。

本次的授旗和表彰,不仅是对他们一年多以来工作的肯定与褒奖,也是他们团队开展此项工作以来的汇报与总结,更是对他们未来专项慈善义工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团队所有慈善义工都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在慈善总会及社会各界的关怀下,“临终关怀”慈善义工团队会在这一专项服务中探索一条创新服务模式。同时,也让“临终关怀”这一理念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让即将离世的老人“谈‘临’而不畏惧,议‘终’而不色变”。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牵手同行·生命关怀】慈善义工团队的诞生,让年轻人对公益、对慈善产生了热情。更可喜的是,团队从成立之初到现在,这群年轻人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公益的本质——民间性。推广“临终关怀”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一方面教育人们要转变对死亡的传统观念,无论是临终者、家属及医护人员都要坚持唯物主义,面对现实,承认死亡;另一方面,承认医治对某些濒临死亡的病人来说是无效的客观现实,而通过临终关怀来替代卫生资源的无谓消耗,合理分配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以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它实质上体现了对病人及大多数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他们助人为乐,不求回报;敬业奉献,拼搏进取;孝老爱亲,默默无闻;诚实守信,一诺千金……他们用平凡无私的举动,创造了不平凡的感人事迹,传递着人间温暖和善行的力量。

第9篇

就建筑行业而言,由于中央及各地政府的调控政策,房地产市场逐步降温,大量民间资金在伺机而动,寻找新的投资方向。在这个背景下,养老产业成为了新的热点,各种机构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新的养老概念也层出不穷。下面将借助近10年在美国积累的知识及对中国问题的粗浅看法,就老年安养机构的规划设计作一些分析。由于无法在中国收集到全面的数据,难以对两国情况做详细的类比,但希望读者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做出合理的比较与判断。

概念范畴

本文谈及的老年安养机构,包括退休社区(retirement community)、自理型退休公寓(independent living)、介助型护理院(assisted living)、特护型护理院(skilled nursing)和连续护理型退休社区(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老年社区服务中心、托老所(daycare center)、临终关怀(hospice)、老年医院和康复中心等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服务对象

老年产业开发的首要任务是确定目标人群,即谁会购买你的服务或产品。一直以来国人有个认识误区,觉得很大比例的美国老人会在养老院安度晚年,其实不然。据美国疾控中心报道,美国65岁以上的老人中居家养老的占93%,在特护型护理院的占4%,其他占3%。这个比例在不同的年龄段有较大的变化。如65~74岁年龄段(即“年轻老人”),居家养老的比率高达97%;而到85岁以上年龄段,选择特护型护理院的占14%,其他机构占8%。由此可见,在美国,居家养老仍是首选,养老机构的主要目标人群是85岁以上的老者。当然,中国与美国相比,医疗条件不同,上门医疗服务普及度较低及预防医疗的执行力度不足等因素会降低老人选择机构养老的年龄门槛。

另外一个衡量服务对象的指标是ADL及IADL。ADL是英文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的简称,衡量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即吃饭、穿衣、如厕、上下床、梳妆及洗澡。IADL即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是衡量独自生活能力的指标,这些能力包括打电话、吃药、烧饭、打扫房间、洗衣、理财、购物和交通等。美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特护型护理院有68%的老人有3项以上ADL需要帮助,而在退休社区及住家,该比例分别为16%及8%。在这3种养老形式(特护、退休公寓及居家)中,只需要1~2项ADL协助的老人的比例分别为16%、35%及18%;缺失部分IADL能力的比例为95%、65%及39%。

既然大部分老人选择居家养老,那么谁会是养老机构的潜在客户?根据美国学者的研究,选择机构养老的几大原因包括:向往更多的社会交往和活动;需要生活照料;难以胜任日常家务;丧偶;需要更多的行动自由与自主;减少住房开支;需求不间断的医疗照顾;邻近亲戚朋友;等等。

一般而言,健康的且能保持一定社交活动频率的夫妇不太可能选择机构养老。因而这些机构的潜在客户包括两种:一种是夫妻一方或双方在生活和医疗方面需要照顾,另一种是丧偶或独居,无法维持原有的社交圈及在生活上无法自理。能接受机构养老的老人一般来说受过良好的教育,思想较为开明,对各种养老方式有较好的了解。

虽然服务对象是老人,但是很多关键性决定,比如是否搬进老年安养机构或是选择哪一家,大部分由其子女代为决定。因而从规划设计而言,建筑形象、空间布局和内部装饰能否让其子女满意、地理位置是否方便探视等显得尤为关键。

“医”和“养”在老年安养机构中的关系

美国疾控中心2009年数据显示,65岁以上老人大概占各类诊所就医总人数的26.9%、占医院门诊人数的15.7%、占住院人数的38.6%。在各年龄组中,老年人的住院天数最长,为5.7天(各年龄平均为4.9天);每千人住院人次为320,就医人次为15437。

影响老人健康的几大慢性病依次是:高血压(55.9%)、关节炎(51.2%)、心脏病(30.4%)、肿瘤(24.0%)、糖尿病(20.5%)、哮喘(11.3%)、气管及支气管疾病(10.3%)和中风(8.6%)。另外,多种心理及精神疾病也是困扰老人的重要因素,如抑郁症(13.7%)和老年痴呆(6%)。选择机构养老的老人通常会有上述一种或多种疾病,因此他们对养老设施与医院、诊所之间的交通是否方便,所提供医疗服务的种类和质量非常看重。一些老年设施直接开在大医院附近,或是直接由医院开设,便于把生病的老人及时送到医院就诊,或是从医院接纳基本病愈但需长期护理至康复的患者。这也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的一个重要手段。

离医院较远的老年安养机构,特别是特护型护理院,有护士24小时轮值,全科医生每周定期探访,或是安排班车送老人到医院看病检查。当患者发生紧急情况时,护士会叫救护车。美国有较完善的救护应急系统,从打电话到救护人员到达,仅需8~15分钟。笔者在一家老人院调研时曾目睹一位老人摔倒昏迷,鼻孔出血,值班护士发现后立刻拨打911寻求救助。10分钟后救护车即赶到,医疗人员对伤者进行简单的护理后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救治。

由此可见,“医”是老年机构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有关研究表明,65%的老人认为能否提供好的医疗服务是他们选择养老社区的关键。

美国早期的护理院完全照搬当时医院的环境设计和管理方式,具体表现为长走廊、护士站居中布置、多人病房和洁净单调的室内空间等。我们通常称之为医疗模式(Medical Model)。该模式从医疗管理的角度出发,强调医疗效率。

社会模式(Social Model)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多位学者提出,它针对的是医疗模式中存在的忽视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的问题,强调生活质量与医疗护理质量同等重要。据统计,老人在连续护理退休社区(即CCRC)生活的平均时长是6~7年,在特护型护理院的平均天数为66天。他们每天接受医疗服务(包括检查、打针、吃药和理疗康复)的时间最长不过1~2小时,有的甚至只有几分钟。在一天中大部分的时间里,老人自行或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参与各种日常活动。因而,“生活”(即“养”)应是老年机构关注的重点。

采用社会模式的机构十分注重满足老人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强调从环境设计的角度营造“家”,而不是宾馆,更不是医院的氛围。“家”应是温馨且尺度适宜的,应能最大限度保证主人的自,让其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料理生活事务,并保护其隐私和维护其尊严。在家里,主人有权决定家具布置及室内装饰,能与亲友短聚、留宿家人。在社区里,老人可以有选择地参加各种活动,结交朋友,建立和维系自己的社交圈。

“医”和“养”不是一对矛盾体,两者的目的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促进老人的身心健康。老年安养机构如果没有高质量医疗服务的保证,很难吸引客户;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医疗而忽略了根本的生活和社会需求,对老人的健康毫无裨益。

可见,社会模式相较医疗模式而言有明显的优越性,这也是近10年来以“养”为主但有充分医疗资源保障的老年人服务设施在美国大行其道的原因。

老年人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理论

老年人服务环境的相关理论很多,下面对影响较大的几个进行简单的阐述。

*老年生态学理论(An Ecological Theory of Aging)

这个理论由著名老年学家鲍威尔·罗顿(Powell Lawto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从“环境与人相适理论(Person-Environment Fit)”衍生而来。鲍威尔指出,人对环境的适应是有一定范围的。能力越强,对各种环境适应得越快;能力较弱则适应得较慢,且可适范围较窄。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各项机能随之下降,原有的环境或许需要改造才能使其维持正常的生活活动。但是,如果将相对健康的老人置于要求较低的环境里,也会产生不良的效果。老人将会缺少锻炼的机会而丧失部分机能。因此,鲍威尔建议在老年机构设计、建设和运作过程中,应对其未来发展有周详的计划和展望,并留有一定余地以供改善。

*社会学生态模型(Social Ecological Model)

社会学生态模型在公共健康学方面运用很广,近年被引入到环境研究和设计领域。该模型阐释了影响人行为的多种因素:人的性格与行为特征、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建成环境等。这些因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紧密关联的,因而设计师需要有开放而敏锐的思维,善于观察和交流,熟知机构的管理和运作模式,能综合分析信息和协调各方面关系。

*无迁移养老(Aging in Place)

从熟悉的环境搬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离开多年建立起来的社交圈,会使老人在感情和心理上难以割舍,其适应期一般在6个月以上。有学者因此提出无迁移的概念来解决这类难题,连续护理型退休社区(即CCRC)应运而生。这类机构提供各层级的医疗照料及生活照顾服务,使老人在身体条件变差的情况下仍无须搬离原来的社区。通用设计理论(Universal Design)也被广泛应用于老年住宅设计,使居住空间在原有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即符合老人新的需求。

*多代养老模式(Multi-Generation Aging Model)

长期以来,很多老年社区的地理位置与周边居住区结合不紧密,甚至给人一种被隔离的感受。多代养老模式理论,主张老年安养机构成为居住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考虑和幼儿园及小学临近开发,使老人能方便接触子女,帮助照料年幼的小孩,享天伦之乐。

*积极养老理念(Active Aging)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积极养老”是指人们在养老的过程中,通过不断优化健康、社交和安全等资源,以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积极养老”鼓励老年人在安全和医疗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促进自身生理和心理健康。老年安养机构的设计者们应创造条件,促成积极养老目标的实现。

对中国养老规划问题的思考

*注重完善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

目前中国对养老产业的支持力度很大,国务院已发文要求各省做好养老规划。做好这样的规划需要强大的数据库支持,以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但就收集的一些全国性调查报告看,数据分项较粗,针对性不强,可用性较低,给相关研究造成不少困难。另外,美国医疗机构在做项目规划时,大都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综合人口情况、交通、家庭收入、居住密度和现有医疗设施分布等情况生成热度图(Heat Map),以找出最佳投资区位。但国内各部门各自为政,难以分享信息数据,使得应用新技术进行科学决策成为空谈。因此,当务之急是完善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并针对具体情况做科学、深入、细致的调研。否则,做出的规划再好再完善,也是一纸空文。

*鼓励养老机构化整为零,提倡社区多代养老

过去十年房地产的迅猛发展造成城市地价飞涨,使得在城市中建设养老社区成为了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正在兴建的动辄上千亩的社区,大都在城市边缘,交通极不方便,与城市生活隔离。再者,由于尺度过大,导致服务和管理难以到位。从国家政策层面来说,应该鼓励养老机构化整为零,融入到普通小区的开发中,提倡社区多代养老。

*找到“医”和“养”的平衡点,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现今投资开办养老机构的两股主要力量,一个是房地产商,一个是医疗机构。房地产投资需要资金快速回笼,有可能对医疗及后续服务缺乏关注。而医疗机构则有可能照搬医院的管理和服务方式,在“养”方面有所欠缺。如何找到“医”和“养”的平衡点,是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多重视前期策划

最后要指出的问题是:开发投资者过于依赖建筑师,对前期策划缺乏重视。这个问题不但存在于养老机构,也存在于医院项目的开发设计中。

前期策划和设计是“量体”和“裁衣”的关系,量体没做好,不可能做出合身的衣服。在前期策划中,建筑师应与投资和管理者合作,综合各方面力量,了解目标机构的管理模式、服务类型及流程、不同使用者(老人、家人和服务医疗人员)的需求等,以此为据制订任务书。这样的任务书可让建筑师设计时有理有据、得心应手,充分发挥创造力。可以说,前期策划做得好,整个项目就成功了一大半。

(本文省略了参考文献,若需参考文献,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吕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