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企业外部投资的方式

时间:2023-09-05 16:46:03

导语:在企业外部投资的方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企业外部投资的方式

第1篇

关键词:投资公司 全面预算 预算管理

一、当前投资公司全面预算管理控制的主要途径

投资企业在经营与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为了解决市场需求与企业不变资源之间的矛盾,通常通过将市场需求与企业内部资源机制相结合,利用全面预算的方式对公司内部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保证公司的内部状况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市场的投资需求,使得公司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通过这种全面预算的管理控制方式,能够使得公司的管理者将管理重点从企业的经营结果逐步延伸到对资本运作过程以及公司经营过程的整体控制方面,最终扩展至提升投资质量,为公司提供更大的经济效益发展空间。

二、投资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弊端与问题

(一)基于事先制定的标准成本进行预算编制

由于传统的预算管理标准中所形成的成本标准没有综合分析市场的多种因素,导致其不能经受市场的考验。同时,由于其采用了标准的成本作为预算制定和形成的根本依据,使得成本编制工作缺乏相关的科学性,进而使得企业的整个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缺乏客观性。另外,采用标准的成本方法进行预算编制时,当实际运行成本超过预算成本时,则找到其中存在的差异,分析导致差异的原因,然后在预算的再次编制过程中尽量避免该问题的产生。因此,当标准成本制定完成之后,除非市场价格发生剧烈变化,通常很少对标准成本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整。

(二)预算管理控制主要以事中、事后控制为主

一般投资公司为采用基于传统预算考核体系的奖惩措施来对公司中每个员工的成本指标进行管理、控制,达标者予以奖励、超标者则直接否定。这种管理控制方式属于典型的事后管理关系。若公司的投资项目在计划之初就缺乏科学性,那么即使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各种优化手段对之予以优化,也难以使项目为企业增加效益,导致企业的前期控制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预算管理控制的主要对象是企业内部

采用传统的成本预算编制作为预算管理的主要根据时,主要是通过将成本限定在企业内部的方式达到预算控制的目的。这主要是因为这种预算控制方式是依据当前既有的人力资源成本以及技术分析水平而制定的,没有从投资项目可接受的市场价格、利润空间等方面进行分析,更加没有通过采用风险转移的方式将成本转移到供应商身上。

三、基于成本的投资公司全面预算管理控制策略

在企业全面投资预算控制的过程中编制多种多样的图表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需要通过这些图表进行各项预算编制的多种经营活动,同时在解决企业预算问题的工程中对编制的预算进行一种检验,达到控制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的目的,这同时也是投资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最终目的。

(一)将提前调查与投资选择相结合

在企业投资之前,应该由信托公司根据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团队的组织,针对公司预投资开展详细的投资前期调查工作,确认公司最初的调查意向得到确认和印证。其中,调查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拟投资对象企业的公司发展前景、经营团队整体水平、资产情况、整体经营状态、法律风险以及财务经营状况等进行分析,同时形成完整的书面报告,向投资公司管理层提供投资意向参考。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客观反映的方式将投资对象企业的真实情况反映给投资公司,保证投资之后的实际环境与最初的环境相一致。

然后,投资公司则根据公司的业务投资理念、投资项目标准、行业整体价值、备选企业综合实力以及多种风险因素等,进行逐条分析,最终形成完整的书面报告,递交给公司的投资项目审查部门进行审查。

(二)将公司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相融合

从传统的全面预算管理与控制角度来讲,外部环境是多变的,而且企业对外部环境不能进行控制,因此企业的预算控制也只能主要针对企业内部进行,以企业的内部力量为主,即通过内部控制的方式达到对全面预算进行控制的目的。同时,自我控制方式则是企业人员在对其权责范围的具体预算情况与预算指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到其中的差异性,最后在上级预算管理者的指导下完成对应的控制工作。而管理控制工作则不同,其主要是在预算执行工作的过程,采用上级对下级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方式,通过分析评价的方式保证预算控制达到指标要求。

通常,采用的全面预算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产出控制以及制度两种。基于成本的全面预算管理控制策略不但从企业内部进行预算控制,同时对外部控制亦予以足够重视。在形成的对应执行体系过程中,其中就有一条要求公司与上下游的所有企业都保持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这样将可以为公司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经营环境,使得传统意义上不能被控制的外部因素变得更加规律,从而表现出可控的状态。例如,很多企业就通过与投资对象企业签订长期的供应合同,以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同时,还可以采用直接参股的方式,将企业捆绑在同一个利益集团中。这样,将使得企业经营工作中的不确定性变得更低,减小的投资公司项目投资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有效的拓展了全面预算控制范围,最终达到了全面预算的目的。

四、结束语

基于成本的全面预算投资控制方式改变了传统全面预算工作中存在的外部环境因素不可控的问题,为企业的经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实现了全面预算范围的拓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融资环境 选择方式 表外融资

一、企业融资方式

(一)内部融资

留存收益融资。企业从历年实现税后利润中提取或形成的留存于企业内部的积累,主要包括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企业的税后利润并不全部分配给投资者,而应按规定的比例提取盈余公积。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后,通常还有一部分未分配利润。除了公益金专门用于职工集体福利设施的支出,其他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可投入到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去。留存收益是企业内部的资金来源,作为企业的一种内部融资方式,不需要做融资活动,也无融资费用的发生。因此,留存收益融资往往成为企业内部融资方式中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但是,留存收益的数量往往受到某些股东的限制。对于那些依靠股利维持生计的股东来说,希望公司发放较多股利,这样就使得企业融资数量受到限制。此外,在股利支付过少,留存收益过多时,可能会影响到今后的外部融资。一般股东喜欢股利支付比率高的公司股票。因此,留存收益较多,而股利支付较少时,虽然利于公司的内部融资,但不利于稳定公司股价或提高股价。

直接表外融资。企业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直接筹资。由于资产所有权未转入筹资企业表内,而其使用权却已转入,所以这种融资方式既能满足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缓解资金不足之需,又不改变企业原有表内资金结构。最为常见的筹资方式有租赁、代销商品、来料加工等。大多数租赁形式属于表外筹资,只有融资租赁属于表内筹资。经营租赁是出资方以自己经营的设备租给承租方使用,出租方收取租金,承租方由于租入设备扩大了自身生产能力,这种生产能力并没有反映在承租方的资产负债表中,承租方只为取得这种生产能力支付了一定的租金。当企业预计设备的额租赁期短于租入设备的经济寿命时,经营租赁可以节约企业开支,避免设备经济寿命在企业的空耗。

间接表外融资。用另一个企业的负债代替本企业负债,使得本企业表内负债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最常见的间接表外筹资方式是母公司投资于子公司和附属公司,母公司将自己经营的元件、配件拨给一个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将生产出的元件、配件销售给母公司。附属公司和子公司实行负债经营,这里附属公司和子公司的负债实际上是母公司的负债。本应有母公司负债经营的部分由于母公司负债限度的制约,而转给了子公司和附属公司,使得各方的负债都能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例如:某公司自有资本100万元,借款100万元,该公司欲追加借款,但目前表内借款比例已达到最高限度,再以公司名义借款已不可能,于是该公司以50万元投资于新公司,新公司又以新公司的名义借款50万元,新公司实质上是母公司的一个配件车间。这样,该公司总体上实际的资产负债比率不再是50%,而是60%,两个公司实际资产总额为250万元,有50万元是母公司投给子公司的,故两个公司共向外界借入150万元,其中在母公司会计报表内只反映100万元的负债,另外的50万元反映在子公司的会计报表内,但这50万元却仍为母公司服务。现在,许多国家为了防止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财务转移,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如占被投资企业资本总额的半数以上,应当编制合并报表。为此,许多公司为了逃避合并报表的曝光,采取更加迂回的投资方法,使得母公司与子公司的控股关系更加隐蔽。

(二)外部融资

发行股票。股票是股份公司为筹措自有资本而发行的有价证券,是持股人拥有公司股份的书面凭证。发行股票是股份公司筹集资本的基本方式。普通股所筹集到的资金是股份公司的首要资金来源,是据以组建公司并筹措其他资金的基础。普通股是随着企业利润变动而变动的一种股份,是股份公司资本构成中最普通、最基本的股份,是股份企业资金的基础部分。它是股份公司资本构成中最重要、风险最大的一种股份,但又是股票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而优先股是一种特别股票,是股份公司发行的在分配红利和剩余财产时比普通股具有优先权的股份,它具有普通股特点及债券特征的双重性质。

发行债券。债券融资在直接融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极大地拓展了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发达国家企业债券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股票投资,突出显示了债券融资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如美国的股份公司从80年代中期开始,就已经普遍停止了通过发行股票来融资,而是大量回购自己的股票,以至于从1995年起,股票市场连续两年成为负的融资来源,其原因如下:

从投资者角度看,任何债券能否发行成功,首先取决于是否能吸引投资者的资金。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是投资者进行投资的关键。然而,在经济活动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取得必要的信息越来越困难,在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之间客观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问题。这种不对称现象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股票融资来看,股权合约使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之间建立了委托关系,就有可能出现道德风险问题,为避免这一问题,就必须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监督,但这样做的成本很高,相比之下,债券合约是一种规定借款人必须定期向贷款人支付固定金额的契约性合约,不需要经常监督公司,从而监审成本很低的债务合约比股权合约更有吸引力。

从筹资者的角度看,债券融资的发行成本要比股票融资低,债券利息可从税前利润扣除,而股息则从税后利润支付,存在公司法人和股份持有人双重课税的问题,还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增加每股税后盈余。债券融资不影响原有股东的控制权,债券投资者只有按期收取本息的权力,没有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分配红利的权力,对于想控制股权,维持原有管理机构不变的企业管理者来说,发行债券比发行股票更有吸引力。

二、企业融资方式选择分析

企业融资是一个随经济发展由内部融资到外部融资再到内部融资的交替变迁的过程。一个新的企业建立,主要应依靠内部融资。当企业得以生存并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利用外部融资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竞争能力。当企业资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往往会从融资成本的比较中选择一种更高层次的内部融资方式。实际上,就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关系来说,内部融资是最基本的融资方式,没有内部融资,也就无法进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获得权益资本,企业之所以可以外部融资,首先取决于企业内部融资的规模和比重。内部融资规模大,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同样的,也才能获得借入资本。从融资原理分析,企业负债经营,首先是企业自有资本实力的体现,自有资本为企业负债融资提供了信誉保证。而且,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投资回报率高,股东收益好,更应注重内部融资。如果增发股票,无异是增加更多的股东,良好的投资回报会被新的投资者分享,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与发达经济

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企业主要依赖于外部融资,内部融资比例很低,这说明体制决定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企业缺乏自我积累的动力和约束力;一些上市公司可以比较便宜地通过股票融资。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式的选择,是外部融资决策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企业只允许间接融资,而否定直接融资。实际上,能否直接融资,主要是取决于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企业制度改革。1952-1978年,我国采取的是低收入分配加社会福利的政策。低收入集中分配的政策,造成了积累主体单一化,直接融资是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分配结构变化后才出现和可以利用的。从1978年开始到1990年初,通过扩大企业自方式实现了政府向国有企业分权,1994年以后又推行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1978年,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仅占全部金融资产的14%左右,占GDP的比重为7%;1995年上述两个比重分别为50%以上和76%。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选择,还与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发育和金融体制有密切关系。目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究竟以谁为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以证券融资方式(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另一种是以日德为代表的以银行借款方式(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由于英美是典型的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市场十分发达,企业行为完全是在市场引导下进行。外部融资中,主要是通过发行股票、发行债券方式从资本市场上筹措长期资本。由于法律上严格禁止银行成为工业公司的股东,英美企业与银行之间只是松散的联系。日德模式的特征是:间接融资为主,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居主导地位,产融结合,资本市场发展受到抑制。日本的银企关系有着特定的制度安排,即主银行制度。主银行是指对于某企业来说在资本筹措和运用方面容量最大的银行。这一银企关系的特征表现在:1,主银行是企业最大的出借方。所有公司都有一个主银行,每个银行都是某些企业的主银行;2,银行与企业交叉持股;3,主银行参与企业发行债务相关业务,是债务所有者法律上的托管人。德国实行主银行制度,特征与日本主银行制度相似,其存在背景都是资本市场不发达,产权制约较弱,银行在金融体制和企业治理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

第3篇

关键词 财务战略 战略选择 保障措施

一、财务战略的基本含义

财务战略就是根据企业发展的要求以及企业资金的运作规律,制定一个适合公司发展的全局性、系统性、长久性、决策性的策略,来达到促进企业财务发展,实现企业战略性目标的目的。

二、财务战略的分类

企业财务战略的方式有很多种,本文中按照资金筹措方式和资金使用特征进行划分为四种形式,分别为:扩张型、稳健型、防御型以及收缩型财务战略。

扩张型财务战略:资金筹措方式为大量吸收外部资本,特点是在很长时间内迅速扩大投资规模。

收缩型财务战略:收缩型战略,是企业对于那些没有发展潜力或者发展潜力很小的项目所应该采取的战略方式。收缩型财务战略的特点是对外筹资规模变小、股利量激增,且投资多以回购股份、偿债的方式实现。

防御型财务战略:防御型财务战略可以对现有资本结构和资产负债水平进行合理的调整,以提升鼓励政策的稳定性。其表现有两种:一是维持当前的投资收益水平。二是维持现有投资规模。

稳增型财务战略:在规定时间内扩大投资规模,维持现有利润的,企业需要采用外部适度加强筹资,内部适度增加自行支配额相结合的财务方式称之为稳增型财务战略。

三、集团企业财务战略的重要性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战略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关系到了财务管理的成果,也决定了财务资源配置的科学性,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渠道。企业在制定财务战略之前,要先了解本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并视实际情况对财务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

财务战略是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企业战略是企业各种战略的统称,是企业总公司或分公司为了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内部资源优化配置,达到预期的运营目的,而对企业长期性、整体性、基本性问题的分析和部署。企业战略的科学性、可操作习惯在原则上是由财务战略决定的。一套科学的财务战略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各项资源的作用和价值,是企业达到预期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1]

四、集团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

(一)初创期企业财务战略选择

从投资上看,为了将企业自身的研发和创新能力发挥到极致,最好的方法就是尽量将资源集中在某个市场中,以免资源过于分散而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价值。由于外部融资难度比较大、市场现金流的变化大,利益缩小,所以筹资难度比较大。企业要想扩大投资规模,就必须挖掘潜在的投资者,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把融资工作做到极致,融资额才会不断增加。

(二)成长期企业财务战略选择

从投资上看,要努力维持当前的经营局面,制定科学的投资计划,将资金用在该用的地方。在选择投资项目时,不能过于重视眼前利益。除此以外,要适当地增加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总资金中的比重,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从筹资方面看,除了通过负债的方式完成筹资之外,还应该善于利用股权融资和留存收益来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三)成熟期企业财务战略选择

从投资上看,为了增加市场占有率,提升创新能力,降低投资风险,企业应制定详细的投资战略;为了顺利地整合产品的价值链,适当地调整产品结构是相当有必要的。从筹资方面看,企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之后可以顺利地申请到所需的贷款,此时企业发展渐入佳境,并且开始着手上市发行股票和债券等事宜,因而企业应该努力维持股权资本和债券资本的比例,以保证融资活动的顺利开展,只要资本结构足够科学,企业就能够达到“负债经营”的状态。从分配管理方面看,由于企业此时的资金实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所以企业可尝试实施固定股利支付率和固定股利政策,以挖掘更多具有潜力的投资者。

(四)衰退期企业财务战略选择

从投资上看,企业应该向那些充满了潜力的业务分配适当的资源,这一方面可以提升先进流的稳定性,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投资的盲目性,以免企业将宝贵的资源用在那些没有潜力的业务上,这也是企业成功完成业务转型的有力手段。从筹资方面看,企业的综合能力会在其进入衰弱期之后降至最低,为避免被同行淘汰,企业必须集中精力提升资产的流动性,此时企业应该将发展战略切换为资产证券化战略。从分配管理方面看,企业在这一阶段应该将发展重心放在产品的开发和创新上,这样才能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才能继而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五、集团企业执行财务战略的保障措施

(一)执行中需遵循四项基本原则

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如下原则执行财务战略: (1)自控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要结合企业的发展情况制定配套的规章制度,以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2)优先原则。凡事分清轻重缓急,先解决主要矛盾,再解决次要矛盾。(3)灵活性原则。当企业陷入困境时,要尽快出台具体的解决方案。(4)适度原则。要在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进行解决,将风险控制住。除此以外,在执行战略时,要协调好内外部之间的关系,确保组织上下、内外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企业还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认真总结归纳过往的发展经验,争取在未来的发展中做到扬长避短。[2]

(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在外部环境趋近于稳定的前提下,构建一个科学的竞争力生命周期风险预警机制,以免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错失宝贵机遇,这也是增强其综合实力的有效手段。鉴于此,企业在执行财务策略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员工的培养,要定期组织员工参与考核、教育等活动,认真听取员工的建议和看法,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三)规范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制度,改善财务战略制定环境

为了保障经营目标的实现,就应该规范企业财务战略制定,完善财务战略环境,保证企业财务战略能够充分地发挥其作用。只有改善财务战略制定环境,才能保证企业财务战略能够按照规范有序的程序制定出来,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合理评价企业财务战略

为了达到企业的财务战略更加适合企业的发展,必须从管理者的角度多方面的对企业财务战略进行评价,并且根据评价结果对企业财务战略进行适当的调节。企业财务战略评价体系的内容应该包括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等。

六、结束语

合适的企业财务战略对企业的发展作用重大,所以企业必须根据企业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变化制定不同的财务战略,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作者单位为中国建设银行新乡分行)

参考文献

第4篇

2.现代企业的资本结构控制的方式。企业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的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一个良好的资本结构,不仅指示着企业集团融资来源必须遵循的配置秩序,而且对于降低融(投)资风险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的使用效率,产生着决定性的意义,因而成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控制的核心内容。

就一般意义而言,一个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一是就资本结构本身而言,在成本、风险、约束、弹性等方面是否具有良好的特质,即成本节约,风险得当,约束较小,弹性适度。二是必须联系资本结构与投资结构的相互匹配制度作出进一步判断,亦在数量及结构、期限及结构等方面彼此间是否协调对称,投资风险与融资风险是否具有互补关系等。三是必须联系未来环境的变动预期,考察资本结构与投资结构是否具有以变制变的能力,等等。

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的选择是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博弈的结果,也是财务控制的宏观体现。这是因为:第一,资本结构可以传递信号。在现实财务和筹(投)资活动中,由于企业信息的非对称性,企业的筹资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影响,从而使筹资结构的选择对企业的现在和将来的市场价值产生影响,投资者通过了解企业的筹资决策可以判断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如果企业过于偏重股权筹资,可能是经营不善的迹象;如果企业具有较高的负债水平,可能是一种高质量的信号。但是,如果债务比率过高又会是高风险甚至可能导致破产的信号。第二,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企业资本成本,由于债务利息率低于股票利率,而且债务利息从税前支付,企业可以减少所得税,从而使负债筹资成本明显低于权益资本成本。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合理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可以给企业所有者带来财务杠杆利益。第三,合理的资本结构决定着企业资源配置的整体思路、基本方向和运行轨迹,决定着企业融资政策、投资政策、收益分配政策的取向标准与行为规范,决定着企业在应对市场竞争,冲破市场壁垒并谋求竞争优势时,能否从质量与数量方面提供资源集中与一体化整合优势的充分支持。上述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企业的营运能力。营运能力的高低不仅是企业各层次、各环节资源配置与营运效率的综合反映,同时也是财务目标实现与持续性增长的前提基础。因而成为考核企业财务宏观控制的一个重要指标。第四,有效的市场竞争可以促使企业完善治理制度和资本结构。目前我国许多非上市公司债务比例过高,是因为它们的经理人员不承担违约和破产风险及成本,而上市公司的企业经理偏好于股权式融资,这些都是由于大量分散的投资者和证券市场非完善性造成的。于是企业经理可以按照自己的效益最大化目标来支配资金,而不是按照市场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来支配所筹集起来的资金,其结果投资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在市场充分竞争的条件下,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资本结构失衡,必然导致企业效益低下。企业效益低下就会有被市场淘汰出局的危险,因此现代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企业治理制度的约束机制和合理的资本结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才能保住经理的控制权及员工的饭碗。所以,有效竞争可以促使企业改善治理制度和资本结构,加强企业集团的内部财务控制,是提高企业业绩的一条重要途径。

3.外部审计控制。外部审计是投资者对企业实施财务控制的另一途径。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条件下,投资者等相关利益人对企业的了解大多只能通过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来作出自己的判断。如果财务报表信息失真,那么所有决策都会因此而付出代价。虽然世界各国都有专门的法规、准则和制度对企业财务信息的提供方面加以规范,但由于企业的会计人员是本企业的白领(内部人),也会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如何保证企业会计信息公正性和真实性,就成为投资者最为关切的问题,投资者可以通过聘请具有专门技能,以独立、客观、公正为己任的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实施审计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外部审计就成为投资者间接控制企业的一种手段。由于外部审计主要是财务审计,是对企业执行国家经济政策、商务法律、财务制度,以及是否维护投资者及相关利益人权益进行的一种报表及其相关制度的审查,因此,外部审计是企业最直接的财务宏观控制方式,是企业治理制度发挥作用最直接的表现。

以上各种宏观控制方式虽然各有特点,但独立发挥作用有限,它们之间互相影响,共同作用。完善治理制度和优化资本结构要借助于财务信息的有效传递(经过审计公认),而合理的资本结构成为调节投资者、经理人以及企业员工之间利益的杠杆,从而直接对企业的治理结构产生影响,同样,完善的企业治理制度会在制度上保证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和财务信息的公正性与真实性,从而减少投资者监督经理人的成本,实现企业的理财目标。

三、现代企业财务的微观控制方式

1.健全、完善现代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健全、完善企业财务和会计制度是企业财务活动能够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企业的资金只有在各个运行环节上得到合理控制,才能防止被恶意占用或无意滥用,从而为资金的有效使用提供制度条件。所以,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是进行财务微观控制的首要工作。一个合理的财务、会计制度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货币资金及相关业务的控制制度;(2)企业资产管理和处置的控制制度;(3)投融资风险控制制度;(4)企业绩效考评制度;(5)企业内部监控制度等。而保证以上制度实施运行的关键力量是完善企业的治理制度及强有力的外部审计。

2.企业财务控制的基本方式和实施过程。如何有效地聚合企业内部各项经济资源,并使之形成一种强大的、有序性的聚合力,即以内部高度的有序化来对付外部茫然无序的市场环境,不仅是市场竞争的客观需要,而且直接决定着企业竞争成败与经济效率的优劣。这种有序的管理称为计划管理,当计划以定量的方式表现出来时,即转化为预算,企业的财务预算和财务计划不仅为企业经营者提供依据,而且还为企业资金的获取和配置提供导向。

3.现代企业财务控制的宏、微观结合。财务的宏观控制将决定财务的微观控制,而财务的微观控制又反过来影响财务宏观控制的运行。因为完善的企业治理制度是企业财务运行的制度基础,适当的资本结构则是企业财务稳健和有效的保证,外部审计是财务运行合理、合法的外部约束。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本身就是广义的治理制度中的一个环节,财务预算和财务分析评价以及内部审计是治理制度的延伸,同时又是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的可行积累,是优化资本结构的依据。新兴的企业绩效评价方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完善治理制度,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

我国企业的财务控制更是需要从宏观和微观结合的角度来进行把握。从加强市场竞争、重构企业治理制度入手,引入外部财务预算的硬约束;通过市场的力量,对企业的股权、债券进行重构,同时,迅速建立市场化运营的注册会计师队伍,以便能够切实成为监控企业的“经济警察”。但这一切的实施迫切需要进行我国经济环境的改善,包括让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产权市场等快速成型,需要政府施行经济政策方式的改变和进一步放权。

四、改革企业现行的财务控制方式

为了评价自己的努力及结果,企业会采取各种切实能够衡量企业绩效和监控企业运行的措施手段,于是出现了除财务预算、财务分析等基本财务控制方法,逐渐从以财务控制审计为主,转向以绩效评价审计以及计划、效率、能力和效果审计为主的管理审计。另外,由于非财务因素(如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雇员成长等)对企业价值的深刻影响,企业现行的以财务指标为核心的绩效评价体系越来越受到人们尤其实务界的批评,于是一场要求以新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代替旧体系的管理革命在20世纪末期兴起,尤其以定量指标、财务效益、资产运营、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为主体,辅以定性指标、领导班子素质、产品市场占有率、基础管理水平、员工素质等绩效评价体系为代表。现行的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风行各国的战略管理会计、战略成本会计等现代方法技术也日益变得炙手可热。目前,这些技术和方法在我国还停留在理论的探讨上,但无论如何,企业运行绩效评价的各种指标最终还是会通过财务指标来体现。因为顾客态度、雇员成长、内部学习能力以及市场占有率等非财务指标最终要影响企业的财务指标,它们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所以,企业的传统微观财务控制方式将不会消失,而只是改变了其运行的状况,或其内容将得到扩充,必将成为中观的财务控制方式。

参考文献:

1.宋献之。财务理论与机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第5篇

首先,内部融资先于外部融资。企业的利润一般都全部再投资到企业生产经营中去,甚至外部的权益融资者也不能指望在初期的岁月里得到回报。有时候,可以通过出售使用效率不高的资产来获得必要的资金。如果通货膨胀的水平不高,而租赁条件又较宽松,只要有可能,就应当租赁使用资产。往往优先采用附有购买选择权的租赁方式,而不是拥有资产。创业者应当意识到在这一时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吸引外部资金的艰辛,输入适当的资金是需要的,也最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再次,灵活机动争取其他外部资金。当然,对于一些预计盈利率较高、具有较好市场发展前景的项目,政府部门要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好宣传,给予宽松的政策扶持,以吸引风险投资者的投资。还要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以获取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扶持。

二、成长期的融资方式

首先,力争金融性机构或非金融性的贷款。为了确保扩大规模及未来发展所需的资金,企业要努力与自己依赖的银行建立起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企业应将自己的经营方针、发展规划的详细资料交给银行,使其对本企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完整的了解,以便与银行建立起相互依赖的关系。企业可以通过资产抵押、担保人担保甚至利用企业自身的信誉担保取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应该说,在企业成长期,向银行取得贷款是企业资金来源的主渠道。

其次,利用产权交易方式获取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通过增加直接投资的方式来发展企业,但是这种发展方式需要的资金数量较大,而且投资的回收期较长,不利于企业经营战略的快速调整。相反,资本运作方式已越来越成为当今企业快速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横向或纵向的兼并与合作不断壮大企业。

再次,积极争取企业创新基金和担保基金的投资。

三、快速发展时期的融资方式

首先,广泛利用资本运作方式获取资金。在这一时期,由于资金的需求量相对较大,依赖企业自身的留存利润,内部资金的挖掘和取得银行或其他非金融机构的信贷等筹集资金的方式将难以满足需要,而利用证券市场或吸引风险投资的方式又有较多的限制。因此,广泛地利用相互参股,横向或纵向的兼并与合作等资本运作方式是一种可取的融资方式。

其次,合理利用银行或非金融性机构的信贷资金。在企业快速发展时期,固定性资金的来源主要依赖资本运作、风险投资或创业板市场获取的资金。而较多的流动性资金主要靠企业自身的积累、内部资金的调配和金融信贷。而由于信贷资金具有资金的使用成本较高、到期需要偿还的特征,将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包袱。因此,利用信贷资金虽然能解决短期性资金不足的矛盾。但企业将面临较大的偿还压力。

再次,积极创造条件,获取创业板上市或吸引风险投资的机会。

四、稳定增长期的融资方式

首先,力争在证券市场上获取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证券市场发行债券或股票的方式来筹集资金。而这两种筹资方式的筹资成本也是不一样的。债券的资金成本要高于股票的资金成本。从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的角度来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的最终实现目标应该是股票融资方式。按证券市场的分类,证券市场可分为创业板市场和主板市场两种市场。从这两种市场筹资的风险来看,创业板市场的筹资风险要高于主板市场的筹资风险。因此,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在主板市场发行股票应当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努力追求的最终目标。

第6篇

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是由多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企业财产损失的可能性。

一、财务风险特性。

(一)风险存在的客观性。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存在,而风险与利益并存,企业经营过程中,不管如何采取防范措施和手段,如何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改进风险测评方法,只能降低财务风险而不能彻底消除。

(二)风险的全面性。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资金分配等财务活动均会产生财务风险。

(三)风险及其损失的可控性。尽管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完全消灭它,但是风险的发生的概率和发生风险形成的损失并非不能控制。只要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内部监控预警,防范措施得当,可以大大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即使发生风险也可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水平。

(四)风险与收益的相关性。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企业每一项经营活动,预计带来收益同时,也伴随着风险的存在,而且预计收益越高伴随的风险越大,收益与风险是共存的。这种特性促使企业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加强财务管理,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及成因。

(一)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因负债经营而产生的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在资本结构决策中,合理安排债务资本比率和权益资本比率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权益资本成本大于债务资本成本,因为债务利息率通常低于股票利息率,并且债务利息可以税前支付,具有抵税功能。因此,由于市场不完善的特性在特定时期内合理提高债务资本比率,降低权益资本比率,可以全面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提高公司价值。利用债务筹资可以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但是企业如果一味地追求降低资本成本,导致负债规模过大,则必然会使企业承担的利息支出过大,进而出现财务危机;如果走另一极端,一味的零负债经营,理论上是低风险,实际上比非如此,任何行业都有一个周期性,意味着任何企业都会面临的经营低谷期,仅靠自身没有银行的帮助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比如史玉柱投资建设巨人科技大厦,投资规模巨大,超出巨人集团的能力,史玉柱竟未申请过一分钱的银行贷款,结果大厦未按期完工,购房人追讨楼花款成了导致巨人集团陷入财务危机的导火索,实质上是巨人集团的筹资决策失误。

(二)投资风险。投Y风险主要是因为投资活动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的投资活动包括企业的主业投资和其他项目投资,企业的投资风险主要是根据项目的报酬率来确定,若项目利润率大于负债利率,则风险较小。反之,投资风险较大。企业的投资风险可以根据项目的期望报酬率和期望值标准差来衡量。

(三)、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导致企业资金运动的迟滞,产生企业价值的变动。其中,采购风险是指由于原材料市场供给商的变动而产生的供给不足的可能,以及由于信用条件与预付款方式采购形成的货款支付而货物不能按时得到供给的风险;生产风险是指由于信息、能源、技术及人员的变动而导致生产工艺流程的变化,以及由于库存不足所导致的停工待料或销售迟滞的可能;存货变现风险是指由于产品市场变动而导致产品销售受阻的可能;应收账款变现风险是指由于赊销业务过多导致应收账款治理成本增大的可能性,以及由于赊销政策的改变导致实际回收期与预期回收的偏离等。外汇风险是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的企业财务成果的存在不确定性。

(四)收益分配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即由于企业的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而带来的风险,收益分配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金流状态和资产负债率。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应变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新生的采购销模式,企业应制定财务管理战略,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结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和新业务模式而产生财务风险。外部环境虽然存在于企业之外,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但并不是说企业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就无所适从。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把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降低因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二)多元投资,分散风险。企业实行多元化投资能够有效的避免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多元化的投资方法具体包括分配法和转移法。分配法指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和其他企业一同融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分散企业投资风险,避免企业因单独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财务风险;由于市场需求有不确定性,企业可采用多种经营的方式,即同时经营多种产品来分散风险。在多种经营方式下,企业因滞销而产生的损失,会被其他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消,也可以避免因企业经营单一而产生无法实现的预期收益风险。转移法是指企业通过某些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它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保险转移,指企业可以将财产损失的风险通过购买财产保险的方式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企业在对外投资时,可以采用联营投资的方式,将投资风险一部分转移给参与投资的其他企业。

(三)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以减少风险。企业应视不同情况适当提高和降低负债资金比例,达到资本结构合理化。资本结构是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资本结构失调是影响财务风险各种因素最直观的体现,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是确定负债与股东权益的适宜比例,当企业资本结构最优时,财务杠杆利益最大。在实际工作中除要考虑财务杠杆利益外,还要考虑以下因素,即在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时期,企业应尽可能压缩负债;而在经济复苏、繁荣阶段,企业应增加负债,以抓住机遇,迅速发展。

(四)合理决策,减少风险。企业在选择财务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备选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同时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例如,债权性投资,如果使企业能够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时,就会尽可能采用债权性投资。因为尽管股权投资可能带来更多的投资收益,但从回避风险的角度来考虑,企业还是应当谨慎从事股权性投资,而债权性投资的风险低于股权性投资的风险,因此,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时,就会尽可能采用债权性投资。当然,回避风险并不是说企业不能进行风险性投资,企业(下转269页)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是由多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企业财产损失的可能性。

一、财务风险特性。

(一)风险存在的客观性。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存在,而风险与利益并存,企业经营过程中,不管如何采取防范措施和手段,如何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改进风险测评方法,只能降低财务风险而不能彻底消除。

(二)风险的全面性。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资金分配等财务活动均会产生财务风险。

(三)风险及其损失的可控性。尽管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完全消灭它,但是风险的发生的概率和发生风险形成的损失并非不能控制。只要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内部监控预警,防范措施得当,可以大大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即使发生风险也可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水平。

(四)风险与收益的相关性。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企业每一项经营活动,预计带来收益同时,也伴随着风险的存在,而且预计收益越高伴随的风险越大,收益与风险是共存的。这种特性促使企业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加强财务管理,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及成因。

(一)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因负债经营而产生的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在资本结构决策中,合理安排债务资本比率和权益资本比率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权益资本成本大于债务资本成本,因为债务利息率通常低于股票利息率,并且债务利息可以税前支付,具有抵税功能。因此,由于市场不完善的特性在特定时期内合理提高债务资本比率,降低权益资本比率,可以全面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提高公司价值。利用债务筹资可以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但是企业如果一味地追求降低资本成本,导致负债规模过大,则必然会使企业承担的利息支出过大,进而出现财务危机;如果走另一极端,一味的零负债经营,理论上是低风险,实际上比非如此,任何行业都有一个周期性,意味着任何企业都会面临的经营低谷期,仅靠自身没有银行的帮助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比如史玉柱投资建设巨人科技大厦,投资规模巨大,超出巨人集团的能力,史玉柱竟未申请过一分钱的银行贷款,结果大厦未按期完工,购房人追讨楼花款成了导致巨人集团陷入财务危机的导火索,实质上是巨人集团的筹资决策失误。

(二)投资风险。投资风险主要是因为投资活动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的投资活动包括企业的主业投资和其他项目投资,企业的投资风险主要是根据项目的报酬率来确定,若项目利润率大于负债利率,则风险较小。反之,投资风险较大。企业的投资风险可以根据项目的期望报酬率和期望值标准差来衡量。

(三)、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导致企业资金运动的迟滞,产生企业价值的变动。其中,采购风险是指由于原材料市场供给商的变动而产生的供给不足的可能,以及由于信用条件与预付款方式采购形成的货款支付而货物不能按时得到供给的风险;生产风险是指由于信息、能源、技术及人员的变动而导致生产工艺流程的变化,以及由于库存不足所导致的停工待料或销售迟滞的可能;存货变现风险是指由于产品市场变动而导致产品销售受阻的可能;应收账款变现风险是指由于赊销业务过多导致应收账款治理成本增大的可能性,以及由于赊销政策的改变导致实际回收期与预期回收的偏离等。外汇风险是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的企业财务成果的存在不确定性。

(四)收益分配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即由于企业的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而带来的风险,收益分配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金流状态和资产负债率。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应变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新生的采购销模式,企业应制定财务管理战略,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结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和新业务模式而产生财务风险。外部环境虽然存在于企业之外,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但并不是说企业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就无所适从。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把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降低因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二)多元投资,分散风险。企业实行多元化投资能够有效的避免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多元化的投资方法具体包括分配法和转移法。分配法指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和其他企业一同融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分散企业投资风险,避免企业因单独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财务风险;由于市场需求有不确定性,企业可采用多种经营的方式,即同时经营多种产品来分散风险。在多种经营方式下,企业因滞销而产生的损失,会被其他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消,也可以避免因企业经营单一而产生无法现的预期收益风险。转移法是指企业通过某些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它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保险转移,指企业可以将财产损失的风险通过购买财产保险的方式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企业在对外投资时,可以采用联营投资的方式,将投资风险一部分转移给参与投资的其他企业。

(三)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以减少风险。企业应视不同情况适当提高和降低负债资金比例,达到资本结构合理化。资本结构是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资本结构失调是影响财务风险各种因素最直观的体现,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是确定负债与股东权益的适宜比例,当企业资本结构最优时,财务杠杆利益最大。在实际工作中除要考虑财务杠杆利益外,还要考虑以下因素,即在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时期,企业应尽可能压缩负债;而在经济复苏、繁荣阶段,企业应增加负债,以抓住机遇,迅速发展。

(四)合理决策,减少风险。企业在选择财务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备选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同时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例如,债权性投资,如果使企业能够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时,就会尽可能采用债权性投资。因为尽管股权投资可能带来更多的投资收益,但从回避风险的角度来考虑,企业还是应当谨慎从事股权性投资,而债权性投资的风险低于股权性投资的风险,因此,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时,就会尽可能采用债权性投资。当然,回避风险并不是说企业不能进行风险性投资,企业(下转269页)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是由多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企业财产损失的可能性。

一、财务风险特性。

(一)风险存在的客观性。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存在,而风险与利益并存,企业经营过程中,不管如何采取防范措施和手段,如何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改进风险测评方法,只能降低财务风险而不能彻底消除。

(二)风险的全面性。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资金分配等财务活动均会产生财务风险。

(三)风险及其损失的可控性。尽管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完全消灭它,但是风险的发生的概率和发生风险形成的损失并非不能控制。只要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内部监控预警,防范措施得当,可以大大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即使发生风险也可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水平。

(四)风险与收益的相关性。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企业每一项经营活动,预计带来收益同时,也伴随着风险的存在,而且预计收益越高伴随的风险越大,收益与风险是共存的。这种特性促使企业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加强财务管理,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及成因。

(一)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因负债经营而产生的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在资本结构决策中,合理安排债务资本比率和权益资本比率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权益资本成本大于债务资本成本,因为债务利息率通常低于股票利息率,并且债务利息可以税前支付,具有抵税功能。因此,由于市场不完善的特性在特定时期内合理提高债务资本比率,降低权益资本比率,可以全面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提高公司价值。利用债务筹资可以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但是企业如果一味地追求降低资本成本,导致负债规模过大,则必然会使企业承担的利息支出过大,进而出现财务危机;如果走另一极端,一味的零负债经营,理论上是低风险,实际上比非如此,任何行业都有一个周期性,意味着任何企业都会面临的经营低谷期,仅靠自身没有银行的帮助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比如史玉柱投资建设巨人科技大厦,投资规模巨大,超出巨人集团的能力,史玉柱竟未申请过一分钱的银行贷款,结果大厦未按期完工,购房人追讨楼花款成了导致巨人集团陷入财务危机的导火索,实质上是巨人集团的筹资决策失误。

(二)投资风险。投资风险主要是因为投资活动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的投资活动包括企业的主业投资和其他项目投资,企业的投资风险主要是根据项目的报酬率来确定,若项目利润率大于负债利率,则风险较小。反之,投资风险较大。企业的投资风险可以根据项目的期望报酬率和期望值标准差来衡量。

(三)、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导致企业资金运动的迟滞,产生企业价值的变动。其中,采购风险是指由于原材料市场供给商的变动而产生的供给不足的可能,以及由于信用条件与预付款方式采购形成的货款支付而货物不能按时得到供给的风险;生产风险是指由于信息、能源、技术及人员的变动而导致生产工艺流程的变化,以及由于库存不足所导致的停工待料或销售迟滞的可能;存货变现风险是指由于产品市场变动而导致产品销售受阻的可能;应收账款变现风险是指由于赊销业务过多导致应收账款治理成本增大的可能性,以及由于赊销政策的改变导致实际回收期与预期回收的偏离等。外汇风险是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的企业财务成果的存在不确定性。

(四)收益分配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即由于企业的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而带来的风险,收益分配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金流状态和资产负债率。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应变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新生的采购销模式,企业应制定财务管理战略,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结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和新业务模式而产生财务风险。外部环境虽然存在于企业之外,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但并不是说企业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就无所适从。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把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降低因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二)多元投资,分散风险。企业实行多元化投资能够有效的避免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多元化的投资方法具体包括分配法和转移法。分配法指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和其他企业一同融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分散企业投资风险,避免企业因单独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财务风险;由于市场需求有不确定性,企业可采用多种经营的方式,即同时经营多种产品来分散风险。在多种经营方式下,企业因滞销而产生的损失,会被其他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消,也可以避免因企业经营单一而产生无法实现的预期收益风险。转移法是指企业通过某些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它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保险转移,指企业可以将财产损失的风险通过购买财产保险的方式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企业在对外投资时,可以采用联营投资的方式,将投资风险一部分转移给参与投资的其他企业。

(三)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以减少风险。企业应视不同情况适当提高和降低负债资金比例,达到资本结构合理化。资本结构是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资本结构失调是影响财务风险各种因素最直观的体现,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是确定负债与股东权益的适宜比例,当企业资本结构最优时,财务杠杆利益最大。在实际工作中除要考虑财务杠杆利益外,还要考虑以下因素,即在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时期,企业应尽可能压缩负债;而在经济复苏、繁荣阶段,企业应增加负债,以抓住机遇,迅速发展。

(四)合理决策,减少风险。企业在选择财务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备选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同时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例如,债权性投资,如果使企业能够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时,就会尽可能采用债权性投资。因为尽管股权投资可能带来更多的投资收益,但从回避风险的角度来考虑,企I还是应当谨慎从事股权性投资,而债权性投资的风险低于股权性投资的风险,因此,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时,就会尽可能采用债权性投资。当然,回避风险并不是说企业不能进行风险性投资,企业(下转269页)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是由多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企业财产损失的可能性。

一、财务风险特性。

(一)风险存在的客观性。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存在,而风险与利益并存,企业经营过程中,不管如何采取防范措施和手段,如何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改进风险测评方法,只能降低财务风险而不能彻底消除。

(二)风险的全面性。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资金分配等财务活动均会产生财务风险。

(三)风险及其损失的可控性。尽管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完全消灭它,但是风险的发生的概率和发生风险形成的损失并非不能控制。只要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内部监控预警,防范措施得当,可以大大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即使发生风险也可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水平。

(四)风险与收益的相关性。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企业每一项经营活动,预计带来收益同时,也伴随着风险的存在,而且预计收益越高伴随的风险越大,收益与风险是共存的。这种特性促使企业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加强财务管理,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及成因。

(一)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因负债经营而产生的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在资本结构决策中,合理安排债务资本比率和权益资本比率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权益资本成本大于债务资本成本,因为债务利息率通常低于股票利息率,并且债务利息可以税前支付,具有抵税功能。因此,由于市场不完善的特性在特定时期内合理提高债务资本比率,降低权益资本比率,可以全面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提高公司价值。利用债务筹资可以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但是企业如果一味地追求降低资本成本,导致负债规模过大,则必然会使企业承担的利息支出过大,进而出现财务危机;如果走另一极端,一味的零负债经营,理论上是低风险,实际上比非如此,任何行业都有一个周期性,意味着任何企业都会面临的经营低谷期,仅靠自身没有银行的帮助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比如史玉柱投资建设巨人科技大厦,投资规模巨大,超出巨人集团的能力,史玉柱竟未申请过一分钱的银行贷款,结果大厦未按期完工,购房人追讨楼花款成了导致巨人集团陷入财务危机的导火索,实质上是巨人集团的筹资决策失误。

(二)投资风险。投资风险主要是因为投资活动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的投资活动包括企业的主业投资和其他项目投资,企业的投资风险主要是根据项目的报酬率来确定,若项目利润率大于负债利率,则风险较小。反之,投资风险较大。企业的投资风险可以根据项目的期望报酬率和期望值标准差来衡量。

(三)、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导致企业资金运动的迟滞,产生企业价值的变动。其中,采购风险是指由于原材料市场供给商的变动而产生的供给不足的可能,以及由于信用条件与预付款方式采购形成的货款支付而货物不能按时得到供给的风险;生产风险是指由于信息、能源、技术及人员的变动而导致生产工艺流程的变化,以及由于库存不足所导致的停工待料或销售迟滞的可能;存货变现风险是指由于产品市场变动而导致产品销售受阻的可能;应收账款变现风险是指由于赊销业务过多导致应收账款治理成本增大的可能性,以及由于赊销政策的改变导致实际回收期与预期回收的偏离等。外汇风险是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的企业财务成果的存在不确定性。

(四)收益分配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即由于企业的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而带来的风险,收益分配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金流状态和资产负债率。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应变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新生的采购销模式,企业应制定财务管理战略,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结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和新业务模式而产生财务风险。外部环境虽然存在于企业之外,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但并不是说企业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就无所适从。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把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降低因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二)多元投资,分散风险。企业实行多元化投资能够有效的避免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多元化的投资方法具体包括分配法和转移法。分配法指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和其他企业一同融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分散企业投资风险,避免企业因单独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财务风险;由于市场需求有不确定性,企业可采用多种经营的方式,即同时经营多种产品来分散风险。在多种经营方式下,企业因滞销而产生的损失,会被其他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消,也可以避免因企业经营单一而产生无法实现的预期收益风险。转移法是指企业通过某些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它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保险转移,指企业可以将财产损失的风险通过购买财产保险的方式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企业在对外投资时,可以采用联营投资的方式,将投资风险一部分转移给参与投资的其他企业。

(三)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以减少风险。企业应视不同情况适当提高和降低负债资金比例,达到资本结构合理化。资本结构是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资本结构失调是影响财务风险各种因素最直观的体现,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是确定负债与股东权益的适宜比例,当企业资本结构最优时,财务杠杆利益最大。在实际工作中除要考虑财务杠杆利益外,还要考虑以下因素,即在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时期,企业应尽可能压缩负债;而在经济复苏、繁荣阶段,企业应增加负债,以抓住机遇,迅速发展。

(四)合理决策,减少风险。企业在选择财务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备选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同时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例如,债权性投资,如果使企业能够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时,就会尽可能采用债权性投资。因为尽管股权投资可能带来更多的投资收益,但从回避风险的角度来考虑,企业还是应当谨慎从事股权性投资,而债权性投资的风险低于股权性投资的风险,因此,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时,就会尽可能采用债权性投资。当然,回避风险并不是说企业不能进行风险性投资,企业(下转269页)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是由多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企业财产损失的可能性。

一、财务风险特性。

(一)风险存在的客观性。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存在,而风险与利益并存,企业经营过程中,不管如何采取防范措施和手段,如何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改进风险测评方法,只能降低财务风险而不能彻底消除。

(二)风险的全面性。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资金分配等财务活动均会产生财务风险。

(三)风险及其损失的可控性。尽管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完全消灭它,但是风险的发生的概率和发生风险形成的损失并非不能控制。只要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内部监控预警,防范措施得当,可以大大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即使发生风险也可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水平。

(四)风险与收益的相关性。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企业每一项经营活动,预计带来收益同时,也伴随着风险的存在,而且预计收益越高伴随的风险越大,收益与风险是共存的。这种特性促使企业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加强财务管理,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及成因。

(一)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因负债经营而产生的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在资本结构决策中,合理安排债务资本比率和权益资本比率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权益资本成本大于债务资本成本,因为债务利息率通常低于股票利息率,并且债务利息可以税前支付,具有抵税功能。因此,由于市场不完善的特性在特定时期内合理提高债务资本比率,降低权益资本比率,可以全面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提高公司价值。利用债务筹资可以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但是企业如果一味地追求降低资本成本,导致负债规模过大,则必然会使企业承担的利息支出过大,进而出现财务危机;如果走另一极端,一味的零负债经营,理论上是低风险,实际上比非如此,任何行业都有一个周期性,意味着任何企业都会面临的经营低谷期,仅靠自身没有银行的帮助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比如史玉柱投资建设巨人科技大厦,投资规模巨大,超出巨人集团的能力,史玉柱竟未申请过一分钱的银行贷款,结果大厦未按期完工,购房人追讨楼花款成了导致巨人集团陷入财务危机的导火索,实质上是巨人集团的筹资决策失误。

(二)投资风险。投资风险主要是因为投资活动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的投资活动包括企业的主业投资和其他项目投资,企业的投资风险主要是根据项目的报酬率来确定,若项目利润率大于负债利率,则风险较小。反之,投资风险较大。企业的投资风险可以根据项目的期望报酬率和期望值标准差来衡量。

(三)、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导致企业资金运动的迟滞,产生企业价值的变动。其中,采购风险是指由于原材料市场供给商的变动而产生的供给不足的可能,以及由于信用条件与预付款方式采购形成的货款支付而货物不能按时得到供给的风险;生产风险是指由于信息、能源、技术及人员的变动而导致生产工艺流程的变化,以及由于库存不足所导致的停工待料或销售迟滞的可能;存货变现风险是指由于产品市场变动而导致产品销售受阻的可能;应收账款变现风险是指由于赊销业务过多导致应收账款治理成本增大的可能性,以及由于赊销政策的改变导致实际回收期与预期回收的偏离等。外汇风险是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的企业财务成果的存在不确定性。

(四)收益分配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即由于企业的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而带来的风险,收益分配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金流状态和资产负债率。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应变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新生的采购销模式,企业应制定财务管理战略,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结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和新业务模式而产生财务风险。外部环境虽然存在于企业之外,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但并不是说企业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就无所适从。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把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降低因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二)多元投资,分散风险。企业实行多元化投资能够有效的避免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多元化的投资方法具体包括分配法和转移法。分配法指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和其他企业一同融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分散企业投资风险,避免企业因单独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财务风险;由于市场需求有不确定性,企业可采用多种经营的方式,即同时经营多种产品来分散风险。在多种经营方式下,企业因滞销而产生的损失,会被其他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消,也可以避免因企业经营单一而产生无法实现的预期收益风险。转移法是指企业通过某些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它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保险转移,指企业可以将财产损失的风险通^购买财产保险的方式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企业在对外投资时,可以采用联营投资的方式,将投资风险一部分转移给参与投资的其他企业。

(三)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以减少风险。企业应视不同情况适当提高和降低负债资金比例,达到资本结构合理化。资本结构是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资本结构失调是影响财务风险各种因素最直观的体现,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是确定负债与股东权益的适宜比例,当企业资本结构最优时,财务杠杆利益最大。在实际工作中除要考虑财务杠杆利益外,还要考虑以下因素,即在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时期,企业应尽可能压缩负债;而在经济复苏、繁荣阶段,企业应增加负债,以抓住机遇,迅速发展。

(四)合理决策,减少风险。企业在选择财务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备选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同时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例如,债权性投资,如果使企业能够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时,就会尽可能采用债权性投资。因为尽管股权投资可能带来更多的投资收益,但从回避风险的角度来考虑,企业还是应当谨慎从事股权性投资,而债权性投资的风险低于股权性投资的风险,因此,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时,就会尽可能采用债权性投资。当然,回避风险并不是说企业不能进行风险性投资,企业(下转269页)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是由多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企业财产损失的可能性。

一、财务风险特性。

(一)风险存在的客观性。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存在,而风险与利益并存,企业经营过程中,不管如何采取防范措施和手段,如何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改进风险测评方法,只能降低财务风险而不能彻底消除。

(二)风险的全面性。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资金分配等财务活动均会产生财务风险。

(三)风险及其损失的可控性。尽管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完全消灭它,但是风险的发生的概率和发生风险形成的损失并非不能控制。只要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内部监控预警,防范措施得当,可以大大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即使发生风险也可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水平。

(四)风险与收益的相关性。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企业每一项经营活动,预计带来收益同时,也伴随着风险的存在,而且预计收益越高伴随的风险越大,收益与风险是共存的。这种特性促使企业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加强财务管理,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及成因。

(一)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因负债经营而产生的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在资本结构决策中,合理安排债务资本比率和权益资本比率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权益资本成本大于债务资本成本,因为债务利息率通常低于股票利息率,并且债务利息可以税前支付,具有抵税功能。因此,由于市场不完善的特性在特定时期内合理提高债务资本比率,降低权益资本比率,可以全面降低企业的C合资本成本,提高公司价值。利用债务筹资可以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但是企业如果一味地追求降低资本成本,导致负债规模过大,则必然会使企业承担的利息支出过大,进而出现财务危机;如果走另一极端,一味的零负债经营,理论上是低风险,实际上比非如此,任何行业都有一个周期性,意味着任何企业都会面临的经营低谷期,仅靠自身没有银行的帮助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比如史玉柱投资建设巨人科技大厦,投资规模巨大,超出巨人集团的能力,史玉柱竟未申请过一分钱的银行贷款,结果大厦未按期完工,购房人追讨楼花款成了导致巨人集团陷入财务危机的导火索,实质上是巨人集团的筹资决策失误。

(二)投资风险。投资风险主要是因为投资活动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的投资活动包括企业的主业投资和其他项目投资,企业的投资风险主要是根据项目的报酬率来确定,若项目利润率大于负债利率,则风险较小。反之,投资风险较大。企业的投资风险可以根据项目的期望报酬率和期望值标准差来衡量。

(三)、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导致企业资金运动的迟滞,产生企业价值的变动。其中,采购风险是指由于原材料市场供给商的变动而产生的供给不足的可能,以及由于信用条件与预付款方式采购形成的货款支付而货物不能按时得到供给的风险;生产风险是指由于信息、能源、技术及人员的变动而导致生产工艺流程的变化,以及由于库存不足所导致的停工待料或销售迟滞的可能;存货变现风险是指由于产品市场变动而导致产品销售受阻的可能;应收账款变现风险是指由于赊销业务过多导致应收账款治理成本增大的可能性,以及由于赊销政策的改变导致实际回收期与预期回收的偏离等。外汇风险是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的企业财务成果的存在不确定性。

(四)收益分配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即由于企业的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而带来的风险,收益分配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金流状态和资产负债率。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应变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新生的采购销模式,企业应制定财务管理战略,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结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和新业务模式而产生财务风险。外部环境虽然存在于企业之外,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但并不是说企业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就无所适从。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把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降低因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二)多元投资,分散风险。企业实行多元化投资能够有效的避免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多元化的投资方法具体包括分配法和转移法。分配法指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和其他企业一同融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分散企业投资风险,避免企业因单独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财务风险;由于市场需求有不确定性,企业可采用多种经营的方式,即同时经营多种产品来分散风险。在多种经营方式下,企业因滞销而产生的损失,会被其他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消,也可以避免因企业经营单一而产生无法实现的预期收益风险。转移法是指企业通过某些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它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保险转移,指企业可以将财产损失的风险通过购买财产保险的方式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企业在对外投资时,可以采用联营投资的方式,将投资风险一部分转移给参与投资的其他企业。

(三)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以减少风险。企业应视不同情况适当提高和降低负债资金比例,达到资本结构合理化。资本结构是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资本结构失调是影响财务风险各种因素最直观的体现,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是确定负债与股东权益的适宜比例,当企业资本结构最优时,财务杠杆利益最大。在实际工作中除要考虑财务杠杆利益外,还要考虑以下因素,即在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时期,企业应尽可能压缩负债;而在经济复苏、繁荣阶段,企业应增加负债,以抓住机遇,迅速发展。

(四)合理决策,减少风险。企业在选择财务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备选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同时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例如,债权性投资,如果使企业能够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时,就会尽可能采用债权性投资。因为尽管股权投资可能带来更多的投资收益,但从回避风险的角度来考虑,企业还是应当谨慎从事股权性投资,而债权性投资的风险低于股权性投资的风险,因此,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时,就会尽可能采用债权性投资。当然,回避风险并不是说企业不能进行风险性投资,企业为达到影响甚至控制被投资企业的目的,可以采用股权投资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承担适当的投资风险是必要的。

(五)强化企业应收款的管理措施。应收账款是造成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方面,有必要降低它的成本。应收账款加速企业资金流出,它虽然使企业产生利润,然而并未使企业的资金增加,反而还会使企业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垫付未实现的利税开支,加速现金流出。因此,对于应收账款管理应在以下几方面强化:

1、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

2、建立销售责任制。

3、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

4、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

第7篇

【关键词】融资约束;上市公司;投资;内部现金流

我国正处于转轨经济时期,内部现金流量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对于中国的企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由于我国的上市公司所面临的资本市场较小,企业盈利能力普遍不高,财务费用比例过重等原因,造成了企业内部现金流量水平低,投资严重依赖外部融资的局面。因此,本文关于融资约束与公司投资现金流关系的研究揭示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现金流与企业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这对优化企业投融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一、融资约束与投资决策

(一)无债务情况下的融资约束与投资

无债务情况,即公司投资资金来源只在留存收益和新股发行之间选择。我们假定公司内部融资的成本远远低于外部融资的成本,因此公司会优先使用内部融资。当公司面临的投资机会相对其内部现金流量较低时,可以通过留存收益为所有项目进行融资,同时能够支付相对较高的现金股利。与之相似,当公司面临的投资机会相对其内部现金流量非常高时,公司有足够多的具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即使外部融资成本很高,仍愿意发行新股来融资。公司会采取相对较低的股利政策,甚至零现金股利。对于位于两者之间的情形,融资约束影响公司的投资规模,这些公司有较多的投资机会,耗尽了公司所有的内部现金存量,但投资项目的吸引力不足够让公司进行外部股权融资,或者公司无法获得外部股权资金。此时仍有项目未获得投资,公司的融资策略是低股利和不发行新股。

(二)有债务情况下的融资约束与投资

根据权衡资本结构理论的观点,债务资金成本随债务的增加而逐步增大。这样使公司的外部融资成本的变化趋缓,不会从内部留存收益的资金成本突然增加到发行新股的资金成本,而是逐步增加到外部股权融资成本。公司内部现金流增加,使公司可得到的外部债务融资量增加和外部债务融资的成本降低,此时公司可以并且也会更多地依赖债务资金。结果是公司内部现金流一个很小幅度的增加。

当内部现金存量足够多,能够满足所有投资需求时,公司不存在融资约束,投资对现金流应该不具有敏感性。当公司有能力获得外部资金时,内部现金流的波动对投资不再有促进作用。当内部现金存量满足不了投资需求时,公司需要外部融资,此时现金流的波动就直接影响公司外部融资能力,投资现金流的敏感性开始增加,并且随着投资资金缺口的增加有增大的趋势。

从有债务和无债务两种情况的对比可知,债务融资使投资一现金流敏感性大大地增加。无论是无债务模型还是有债务模型,都认为融资约束降低促进公司投资,相反,融资约束增加会抑制公司投资。

二、我国上市公司投融资现状

(一)依赖外源融资,呈现股权融资偏好

根据融资的啄食顺序原则,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顺序是内部留存收益,债务融资,外部股权融资。在较为发达成熟的金融市场中,企业股票融资与债券融资比重大约为1:4。但我国目前这两种融资方式的比例却与之恰恰相反。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中,外源融资占绝对的比重,部分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甚至完全依赖外部融资。

内源融资比率较低,外源融资占绝对的比重,部分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甚至完全依赖外源融资;外源融资中,股权融资的比例明显地高于债务融资,而债务融资主要是通过借款尤其是短期借款完成的,债券的发行量极少。

(二)投资行为不规范,具有羊群效应

在我国,许多的上市公司会出现披露信息质量不高,或者人为特意的制造其他投资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有的会虚假列报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蓄意更改募集资金的投资去向等问题。这些都是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不规范性的表现。

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的盲目性也很严重,因为资本市场的功能定位被扭曲了,从而引发了企业的非效率投资冲动;我国发展资本市场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比如为了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并且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企业包装上市会得到众多地方政府的协助,发行股票是为了上市“圈钱”等不良投资行为较为严重。

(三)存在软预算约束,公司治理不规范

自Dewatripont和Maskin(1995)对软预算约束理论的开拓性贡献以来,软预算约束理论在分析银企经济行为及其绩效方面有很强的解释力。该理论认为,一旦一国经济中存在较严重的软预算约束问题,该国的经济绩效必定低下。

我国经济在转型时期存在严重的软预算约束问题,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严重后果,这些后果主要表现在:软预算约束导致经济体系的低效率,抑制创新与增长,易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和通货膨胀。我国上市公司中多数为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由此可以预见软预算约束对上市公司投资存在一定影响,具国有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是政府,在资本市场上,政府基本能够保证国有企业能够筹资顺利。

三、融资约束对上市公司投资的影响分析

(一)外部制度环境对公司投资的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外部融资约束的一个原因是外部融资制度。公司进行股权融资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否则只能进行债务融资。因为公司发行债券融资要满足较高的条件,因此在我国债务融资主要是通过银行借款,银行借款一般都要求公司提供抵押,这使一些缺少抵押物的公司受到债务融资约束。我国上市公司虽可根据外部融资环境,在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之间进行选择,但由于外部融资方式转换存在成本,或者是外部融资制度规定的限制,使得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外部融资约束。这种融资约束可能表现出与国外公司不同的特征,并影响投资一现金流敏感性。

(二)公司内部治理对公司投资的影响

公司治理影响公司投资的理论基础是Jensen和Mecking(1976)的成本理论。成本理论告诉我们企业不仅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且还可能存在公司治理的问题。问题也会导致投资与现金流的相关性,而且不同企业之间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也会产生差异,这和信息不对称下融资约束模型的实证表现极为相似。如果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很高,说明企业受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影响很严重,此时企业处在缺乏资金的境地,只要有现金就会全部用于投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存在多余的资金供管理者挥霍,所以当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很高时,即使企业存在问题,也不会对企业的投资行为有什么影响,此时的企业受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影响比较大,表现为投资与现金流敏感性比较高。但是如果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较小时,说明企业受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影响很小,很容易取得外部融资,对内部现金流的依赖减小。

(三)公司经营能力对公司投资的影响

在实践操作中,公司进行外部融资一般会对企业的净资产、主营收入、净利润、经营性现金流量、净资产收益率会有所要求。一般而言,企业规模与企业的财务实力、经营效益具有较大的相关性。规模越大的企业,融资渠道越多,融资成本也越低,而小规模的公司较难进入外部资本市场;同时大规模的公司在时间的安排上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在考虑成本的情况下更倾向于使用内部资金,而规模小的公司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即使要使用更加昂贵的外部融资,也不能放弃投资机会。偿债能力高的公司,说明其偿债能力强,盈利水平高,投资风险小,银行、债权人或股东都愿意对其进行投资,其外部融资的能力就强;反之,外部融资能力就弱。公司的负债水平的增加确实降低了上市公司的投资支出。

四、相关政策建议

(一)提高投资效率,使投资与现金流相匹配

内部现金流往往是公司投资支出最为稳定也最有保障的资金来源,并且往往由于作为外部融资是否顺利的保证,内部融资是值得受到公司的高度重视的,上市公司需要首先从经营自身出发,提升产品竞争力,获取更高的经营业绩和更为充裕、稳定的现金流,来支持自身长远持续的投资扩张。一是提高现金流的投资效率,二是量力而行,使投资与现金流相匹配。

(二)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由于存在问题,当企业融资约束程度低而资金充裕时,管理层容易出现过度投资,具有将资源投入到净现值为负的项目中的倾向,因此,所有者必须对公司的管理者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防止管理者浪费企业资源。治理对策是:积极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利用董事会是控制经营者,委托董事会按投资者的利益负责公司战略和资产经营,监督和制约经营者的主要决策;严格外部董事在董事会的比例,提高外部董事素质,增加专家董事的比例,限定董事长必须是股东,非特殊情况下不能兼任总经理,界定各个机构或权利人的权限范围;强化监事会的作用,保证监事会足够的独立性。

因此,内部治理机制的有效实现,必须使上述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制衡作用。第一,改进上市公司的投票制度。第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在当前我国转型经济背景以及相应社会声誉机制、法律救体系短期之内还无法成熟的条件下,要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可以考虑从独立董事的选聘和报酬机制入手,因为当前制约独立董事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上市公司控制人自己选聘独立董事监督自己。

(三)提高资本市场效率,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

内部现金流量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是建立在企业外部融资行为市场化的背景之下的,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才是内部现金流量与企业融资成本和企业投资决策联系起来的根本原因,而非市场的融资安排则会削弱这种联系。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善不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尚不健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造成外部融资成本相对内部融资成本较高,很多上市公司受到融资约束,同时由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息质量无法做出可靠的判断,使得他们产生逆向选择问题,最终导致业绩好的公司也出现融资困难的局面。第一,针对信息不对称问题,我们应该提高资本市场效率,降低资本市场融资的信息成本。第二,债券融资不仅成本小而且对经理人有监督作用,因而,我国应充分重视债券市场的地位,加快企业债券市场的建设,全面推进资本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辰,张冀.股权结构、现金流量与资本投资[J].中国经济学(季刊),2005,5(1).

[2]李焰,张宁.集团控股股东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融资约束程度[J] . 2006年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3]李焰,成才东,黄磊.集团化运作、融资约束与财务风险[J].管理世界,2007,(12).

第8篇

比较5种外部环境因素与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相关程度,对比前2个指标可知,外部环境对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影响程度处于居中水平,外部环境各因素对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影响程度差异比较明显,其中程度最大的是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比重为0.899;其次为法律法规体系的保障,比重为0.85;相关程度最低的是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比重为0.73。以上数据表明,外部环境对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影响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2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该文根据河北省石家庄、保定、廊坊和唐山4个地区300家农业科技企业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通过比较研究得出,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需求主体影响的相关性显著,供给主体影响的相关性相对较低,而外部环境的影响程度则处于居中水平。这说明对于河北省来说,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需求主体对其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理论上供给主体和外部环境对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而数据显示其影响不太显著可能是因为农业科技企业对它们的认识不全面,造成了对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综合作用不太明显。根据表2的数据,综合15种因素对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影响的相关程度由高到低排名。其中需求主体中的农业科技企业项目的技术性和先进性对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影响的程度最大,外部环境中的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次之。

2.1提高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能力

提高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能力,需要从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2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企业的管理者要重视企业的创新发展,培养技术人员的创新精神,加强企业自身的技术积累。因为企业管理者是企业主要的决策者、信息掌控与传播者,其对技术创新的态度将会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其次,企业要不断从各知名院校的研究生、大学生中引进大量的管理、技术人员,建立一整套促进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在待遇、股份、考核、晋级、培训等方面向技术人员倾斜,提高技术人员的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还要注重政府政策调节的外部作用,政府应该利用各种方式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例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援助等,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研发资金不足的问题。

2.2增加风险投资机构的融资渠道和资金规模

要想增加风险投资的融资渠道就必须加大对民间资金的吸引力,实现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的融资。2013年河北经济年鉴数据显示,2012年河北省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末余额已达到2.07万亿元。这些数额庞大的民间资金因一些政策原因而游离在风险投资领域之外,且极少有投资的渠道。所以,政府可以制定和实施各种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的政策制度,例如设立民间风险投资基金,并对这类基金的设立程序,约束资金的运用方向。除了民间资本外,政府还可以引导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大型公司等通过购买股票或者组合投资的形式将风险资金注入到风险投资领域。这样扩大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渠道,能使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主体结构多元化,增加了风险资本的规模。

2.3加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和法律扶持

第9篇

关键词:财务弹性 企业 非效率投资

一、引言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投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尽管如此,我国企业投资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最为普遍的就是投资效率低下的问题。根据有关数据统计,2000年到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只占投资成本的50%左右,2011年上半年,披露财务信息的364家上市公司,其平均资本回报率仅为4.07%,远低于当时6.65%的银行贷款利率。这说明企业非效率投资现象非常严重,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关于企业非效率投资的研究一直是个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外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比如Jensen(1986)指出经理人和股东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时,随着现金流的增加,经理人很可能把多余的自由现金投资于符合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负净现值项目,从而导致过度投资;Lang and Litzenberger(1989)从股利支付的角度出发,研究得出过度投资的公司向股东支付股利可以有效抑制过度投资的行为、提高公司价值;Jensen(1986)指出负债可视为一种公司治理的工具,可以抑制经理层的非效率投资行为等。而DeAngelo 和DeAngelo(2007)认为,企业持有较高的现金、保持较低的杠杆、发放股利等行为均是出于保持财务弹性的需要。所以,财务弹性的影响因素包括现金持有量、债务能力、股利政策等,而这些因素又间接影响着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那么企业财务弹性和非效率投资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呢?目前,我国大多数学者都是从自由现金流、杠杆水平、股利支付或公司治理等单一因素来研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财务弹性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因素,却鲜有学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来研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企业非效率投资

非效率投资是在投资效率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名词。关于投资效率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其研究角度不同,理解也不同,但总体可以划分为两大层面:第一,宏观层面。大多数学者是从投资总量的角度出发,常用的投资效率指标有经济增长率、投资率(又称资本形成率)、储蓄投资转化效率,主要是对一个国家的投资行为进行评价,如庞明川(2007)采用GDP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两个指标对我国1980-2005年的投资效率水平进行了分析。还有一部分学者是从投资结构的角度出发,主要是研究投资项目如何配置最为有效,或者何种投资结构会引起过度投资转化为投资不足,如李春瑜(2009)对2000-2008年我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以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进行了分析,认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下降幅度大于其他领域,导致由投资过度逐渐向投资不足转化。第二,微观层面。大多数学者认为投资效率是投入与产出的比率,代表着企业利用资源的能力以及预期目标实现的程度,常用的指标有投资回报率、净现值等,主要是对企业的投资行为进行评价。很显然,本文研究的是企业的投资行为,采用的是微观层面上的概念。

根据投资效率的概念,本文将企业非效率投资的概念总结为:当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大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且投资净现值大于零时,企业的投资行为就是有效的,预期能够获得收益,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但当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小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投资净现值小于零时,企业的投资行为就是无效的,预期会发生亏损,从而损害股东的权益。由此可见,非效率投资是一种会损害股东权益、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相背离的一种行为,现实中非效率投资有两种体现形式,分别是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前者指即使一个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小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净现值小于零,企业仍投资该项目的行为,后者指即使一个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大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净现值大于零,企业仍放弃该项目的行为。

(二)企业财务弹性

财务弹性也叫财务松弛度,最早提及财务弹性的是Modigliani和Miller(1963),他们在研究税收和最优资本结构关系时发现,企业为了储存债务能力,并没有尽可能多地利用债务来避税。财务弹性的定义有很多种说法,其中较为典型的有:Harry De Angelo(2007)认为财务弹性是企业的自我保留能力,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得,一种是采用较低的杠杆水平,储存债务能力,另一种是维持较高的股利支付率,赢得投资者的信心。Andrea Gamba(2008)认为财务弹性是企业应对未知冲击和把握投资机会的能力。具有财务弹性的企业面临危机时能够避免陷入财务困境,面临投资机遇时能够筹集到所需的资金。韩鹏等(2010)认为财务弹性是企业整合资源的能力,当发生不确定事件时,企业仍然能够支付到期债务和把握未来投资机会。宁宇和刘飞飞(2011)认为财务弹性体现了企业应对紧急情况的筹资能力和面临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通常表现为在“非正常”时期能够利用闲置资金或储存的负债能力化解潜在危机。万小勇和陈辉(2011)认为财务弹性是企业动用所持现金和剩余负债,来规避(降低)各种潜在风险或抓住各种投资机会的能力。

虽然关于财务弹性的概念说法不一,但是学者们都认为财务弹性是一种能力,并且获得财务弹性的方式主要是保留充足的自由现金流和多余的负债能力。在上述概念的基础上,本文将财务弹性的概念概括总结为:财务弹性是指企业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规避各种潜在风险、支付到期债务以及抓住未来投资机会的一种能力,它受“自由现金流”、“杠杆水平”、“股利支付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获得财务弹性的手段有很多,不仅包括保留足够的现金流,还包括储存债务能力、预留权益融资能力等。

三、财务弹性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分析

(一)财务弹性影响企业过度投资

根据财务弹性的概念以及影响因素来看,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现金持有水平、降低负债水平、降低融资约束等方式提高财务弹性,但实际上,由于股东和经理人之间存在委托关系,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经理人很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而动用多余的现金和剩余融资能力进行过度投资。

首先,自由现金流和财务弹性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现金持有水平来提高财务弹性,一般来说现金持有量越多,企业的财务弹性就越大,在发生突发事件或出现潜在危机时,企业就有多余的能力应对危机;在出现效益较好的投资项目时,企业也能够及时把握住投资机会。但是,由于委托关系的存在,经理人掌握着最为真实的财务信息,现金流越多,经理人所控制的自由现金量也越大。在股东不知情的情况下,经理人很有可能将多余的现金投资于回报率较低或净现值小于零的项目,造成过度投资;其次,融资约束和财务弹性之间存在负向关系。融资约束是指企业筹集到资金的难易程度以及成本的高低,一般来说融资约束程度越低,企业越能容易地从外部金融机构或资本市场筹集到所需的资金。所以,企业可以通过降低负债水平和融资约束来提高财务弹性。企业负债水平和外部融资成本较低的情况下,经理人很可能通过从外部筹集资金的方式来抓住一切对自身有利的投资项目,造成过度投资。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财务弹性和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即财务弹性水平越高,企业发生过度投资行为的概率就越大。

(二)财务弹性影响企业投资不足

当企业遇到好的投资项目,但又缺乏自由现金流时,企业一般会选择向外部筹集资金,但是如果外部融资成本过高,超出企业所能承受的范围,企业可能会选择放弃投资该项目,从而造成投资不足。这种情况下,提高财务弹性水平可以有效抑制投资不足。

首先,增加自由现金流可以减少企业对外部资金的需求。为了把握住投资机会,在自由现金流不足的情况下,企业会通过向金融机构或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因此,增加企业现金持有水平(提高财务弹性方式之一)可以减少企业对外部资金的需求,降低外部融资成本,抑制投资不足。其次,降低负债水平有助于改善投资不足的现象。较高的负债水平,容易给企业造成较大的债务支付压力,即使有多余的现金流,企业也会首先用来支付到期债务,从而用于投资的现金流就会减少。因此,降低负债水平(提高财务弹性方式之二),企业用于投资的现金流就会增多,投资不足也会得到抑制。再次,降低外部融资成本有助于缓解投资不足。当自由现金流不足时,企业完全可以利用外部资金来投资净现值大于零的项目,企业之所以放弃向外部筹集资金,是因为外部融资成本过高,考虑了外部融资成本的投资项目净现值不再为正,因而,降低外部融资成本(提高财务弹性方式之三),可以提高企业向外部融资的积极性,有效缓解投资不足。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财务弹性和企业的投资不足行为之间存在负向关系,即财务弹性水平越高,企业发生投资不足的概率就越小。或者提高财务弹性水平,可以有效抑制企业投资不足。

四、财务弹性指数度量模型构建

(一)构建多层次的综合指标体系

要判断企业财务弹性的高低,需要将企业的财务弹性进行量化,量化后的财务弹性称为弹性指数。运用弹性指数可以将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弹性水平作比较,也可以将同一时期不同企业的弹性水平作比较。影响企业弹性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因而弹性指数评价指标不只一个,而是有多个。马春爱(2010)的相关研究中将弹性指数的一级评价指标设定为现金指标、杠杆指标、外部融资成本指标。笔者认为融资约束程度的大小不仅受融资成本的影响,还受融资数量的影响,因而用融资约束指标来代替外部融资成本指标更加妥当;另外,马春爱将杠杆水平视作剩余负债能力,实际上杠杆水平在财务上指的是企业已经承担的债务占资产的比例,因而用剩余负债指标来代替杠杆指标更加妥当。所以,本文将现金指标、剩余负债指标以及融资约束指标作为财务弹性综合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然后再对每个一级指标做进一步的分析,找出影响各一级指标的关键因素,并将其设定为财务弹性综合评价体系的二级指标。具体为:在现金指标下面设置三个二级指标,分别为现金股利保障倍数、现金持有率、再投资现金比率;在剩余负债指标下面设置两个二级指标,分别为所有者权益比率、长期负债比率;在融资约束指标下面设置两个二级指标,分别为外部融资成本、外部融资数量。

(二)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

李维安(2003)在构建公司治理指数计算模型时,也是设计了多个层次的指标体系,在确定权重时采用的是AHP层次分析和变异系数相结合的方法,本文构建的财务弹性综合指标体系与其有一定的相似性,因而借鉴李维安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本文也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其中:一级指标的权重通过AHP层次分析法来确定,二级指标的权重通过变异系数法来确定。

首先,确定一级指标的权重。根据AHP层次分析法原理,应先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三个一级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打分,通过两两互相比较给出数量标度,在数量标度的基础上构造判断矩阵。假设A1代表现金指标,A2代表剩余负债指标,A3代表融资约束指标,则三个一级指标互相比较的数量标度如下:

由上表可以得出判断矩阵如下:

计算矩阵中每一行数字的算术平均数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三个指标的权重分别为29%、65%和6%。

其次,确定二级指标的权重。采用变异系数法来确定二级指标的权重,先计算各二级指标的变异系数,以现金指标下的现金股利保障倍数、现金持有率、再投资现金比率三个二级指标为例,假设现金股利保障倍数为第一项指标、现金持有率为第二项指标、再投资现金比率为第三项指标,则其变异系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V1i表示第i项指标的变异系数;σ1i表示第i项指标的标准差;X1i表示第i项指标的平均数。

第i项指标的变异系数除以所有指标的变异系数之和,即为第i项指标的权重,计算如下:

其他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同上,这里不再赘述。

(三)计算财务弹性指数综合值

假设用FFI表示企业的财务弹性指数;用W1表示现金指标的权重,W11表示现金股利保障倍数的权重、A11表示其数值,W12表示现金持有率的权重、A12表示其数值,W13表示再投资现金比率的权重、A13表示其数值;用W2表示剩余负债指标的权重,W21表示所有者权益比率的权重、A21表示其数值,W22表示长期负债率的权重、A22表示其数值;用W3表示融资约束指标的权重,W31表示外部融资成本的权重、A31表示其数值,W32表示外部融资数量的权重、A32表示其数值。则第t年度的财务弹性指数计算如下:

上述计算公式中,二级指标的权重需要在相关样本数据的基础上才能计算出来,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W1=29%、W2=65%、W3=6%,计算所用到的数据均为企业的第t年度数据。

五、财务弹性影响企业非效率投资模型的构建

目前,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专家学者们已经揭示出了各种影响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因素,比较典型的有:Sok-HyonKang.et(2006)发现,管理层薪酬与企业投资水平呈正相关性,公司资本支出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增加而增加;谢军、李千子(2011)研究了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认为大股东控股与过度投资行为呈N型曲线关系,但能够抑制投资不足,同时,独立董事比例的逐渐提高对公司非效率投资的治理有消极影响;张宗益、郑志丹(2012)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了成本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成本的存在使得上市公司的投资支出超出其最优水平30.6个百分点;张晓孝(2012)指出,当企业投资过度时,会计信息质量对投资起到抑制作用,而当企业投资不足时,会计信息质量对投资起到促进作用。

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本文将财务弹性这一综合影响因素纳入到非效率投资的指标评价体系中,将企业非效率投资的两种体现形式――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作为因变量,将财务弹性指数、管理层薪酬、大股东持股比例、独立董事比例、成本、会计信息质量、公司规模、公司成立年数八项指标作为变量,则财务弹性影响企业非效率投资的线性回归模型为:

六、结束语

财务弹性受自由现金流、剩余负债能力、外部融资约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因素,但是目前专家学者通常从比较单一的角度出发,只研究某个因素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本文推测财务弹性这一综合因素与企业非效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因而首先定性分析了财务弹性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发现财务弹性同企业过度投资行为之间具有正向关系、同企业投资不足行为之间存在负向关系。为了将财务弹性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量化,本文又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财务弹性指数度量模型、财务弹性影响企业非效率投资的线性回归模型,以期得到财务弹性对企业过度投资以及投资不足的影响程度。但是,本文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非效率投资模型中,仅考虑了八个影响因素,还有很多其他影响因素没有被考虑,另外,还没有搜集到相应的样本数据来对已构建的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等,这些都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Z

参考文献:

1.辛清泉,林斌等.中国资本投资回报率的估算和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学,2007,(4):1143-1164.

2.谢军,李千子.非效率投资的因素分析:来自公司治理结构的证据[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1,(7):63-69.

3.郭胜.我国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的度量[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23-127.

港澳台居民及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