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17:05:27
导语:在思想政治教育综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指大学生自觉产生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欲望和要求及自愿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求知行为。在实践中,正是这种需求推动着大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对其内容进行分析、选择、整合并最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全面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实现研究范式从“社会需要论”向“社会与个人需要统一论”的转向,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现实情况来看,理论界以大学生的需求为切入点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最终效果的研究并不多,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筛选、分析、梳理,可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找出其中的问题和不足,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
一、国内研究现状
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为主题在CNKI数据库进行模糊检索,自2000年起,至2014年12月止,共检索到文献一千余篇,其中期刊论文九百余篇。以此为依据,对国内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研究进行梳理,主要沿两条路径展开:一是找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理论依据;二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实践探索。具体内容如下。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理论依据
人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程度和效果如何,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取决于自我的内在需要。正因如此,近年来从分析人的需要出发,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审视,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很多学者对其相关问题进行探索,呈现出系统化、科学化的趋势,产出很多学术成果。
1.关于人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
现有成果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需要的理论基础。理论界相对集中于主张将的需要理论、人的本质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主)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雷骥(2004)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关心人的物质需要,理解人的精神需要,尊重人的人格需要。赵婷(2008)提出马斯洛需要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都具有层次性和动态性,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
第二,关于人的需要的内容和分类。学者们根据不同标准和不同侧重点做了如下划分。林春逸(2005)将现代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分为个人生存需要、个人发展需要、各类群体的生存发展需要、人类整体生存和发展需要。文竹(2013)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大学生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侯玉基(2002)将人的需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来进行划分,横向包括自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个体需要与群体需要,纵向包括马斯洛提出的五个需要层次和马克思的生存、享受、发展三个层次。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关注人的需要的客观必然性。亓灿新(2010)认为现实中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驱动力,研究现实中人的需要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王勤(2003)从人的生存发展角度出发,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丰富和提升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应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激发人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
第四,人的需要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刘强(2008)提出要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要,激发大学生的主体需要,关注大学生的低层次需要,升华大学生的高层次需要。何东海、张新尧(2003)指出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合理需要,科学引导失度需要,努力满足角色需要,积极优化需要环境。李欣欣、阚红波(2008)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具有层次性、发展性、共同性和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人的需要出发,满足大学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发展需要,促进其全面发展。
2.关于人的精神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人的精神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学者们在两条不同的研究线路上前进,一条是研究与人的精神有关的问题,主要包括精神动力研究、精神利益研究、当代人精神需求研究,尽管学者们的研究思路与研究重点不同,但一致认为,人的存在发展需要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精神需要激发、引导、提升,而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与任务。另一条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和主体性等方面的问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等方面,学者们一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培养人的主体精神,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最终使人的精神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对接。目前,沿着这两条思路所进行的研究已取得以下成果。
与人的精神有关问题的研究,主要成果有:第一,对精神动力的研究。骆郁廷(2003)指出人的精神需要,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张力,推动人们的精神活动去满足精神需要。开发精神动力,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科学理论、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教育与引导。郝登峰、刘梅(2002)认为精神动力系统含有导向力、驱动力、调节力三个子系统,精神动力系统具有导向、推动、整合和凝聚功能。第二,对精神利益的研究。靳国军(2004)认为精神利益对增强人的活力、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对精神需求的研究。王玉霞(2008)、梁胜初(2003)从现实的变化分析了当代中国人精神需求的变化、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合理引导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
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和主体性等问题相关的研究,主要成果有: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苗华(2007)指出人的精神需要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精神生产是人性发展的内在需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使精神生产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雷骥(2007)阐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及其与之相对应的需要构成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三大人性基础和哲学根基。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吴琼(2007)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向以开放性、主体性、情感性、生活化为特征的人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刘志英(2002)分析了学生主体需要的不同层次和类型,指出教育教学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互动辩证关系,将两者之间的冲突归为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冲突。褚凤英、孔超(2010)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首先体现为人本价值,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增值。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实践探索
理论界一直在尝试着从分析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入手,试图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贴近大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把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点转化为学生内在需要,固化为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这些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内容和特点
薛海(2010)认为当代大学生精神需要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求知、交往情感、理想信念、职业规划、消遣娱乐等,主要特点有求知性和发展性、能动性和参与性、层次性和差异性、趣味性和娱乐性。郁顺华、毕玉芳(2008)认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具有以下特点:有理想信念,但也急功近利;求知欲强,但重速成实用;渴望尊重,但缺乏个性差异认同;向往休闲娱乐,但仅追随时尚;有交往需求,但只要快乐享有。金艾裙、李震(2012)指出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呈现四大特点:注重自我的全面发展;目的性强,更兼具功利性倾向;调适情绪的需求日益增强;不同个体与群体需求呈现明显差异。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意识的培养
白丹(2005)认为精神上的需求特别是高层次的思想政治需求是人类特有的非生存性质的需求,需要后天的培养和造就。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意识,要抓好“三种教育”,完善“两种机制”,建立“一种体系”。占世豪(2006)认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意识,是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和我国时代的特点所决定的,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重要意义。曹俭(1998)强调了培养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几种途径,即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育之以需、约之以规。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机制的构建
李国娟(2005)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致力于在学科的意识形态性和大学生的自身需求之间,在教育目标与学生需求之间,在完善课程教学与提升学生需求层次之间建立三个平衡点。张斌(2012)认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机制要重建大学生主体性地位,厘清大学生需求体系与满足体系及其二者的内在逻辑关联,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机制构建的价值目标,从而寻求切实可行的策略。周桂英(2011)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内在动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机制,必须夯实需要基础,满足现实需要,促进需要升华,拓宽需要视域。
4.以大学生需求为立足点调整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与方法
吕云超(2012)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大学生思想、生活、学习及心理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努力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等,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金艾裙、李震(2012)提出应关注并引导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需求差异,拓展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薛海(2010)提出要构建主体性、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培育和谐的理解型师生关系,建设高雅和时尚融合的校园文化,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法,但却存在着事实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如英美的“公民教育”、德国的“民主教育”、法国的“公民道德教育”。郑永廷[1]曾引用美国前教育部国际研究学院院长的说法:“我们学校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政治社会化技术,或者叫公民技术。中国叫德育或者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叫公民教育,叫作政治社会化。”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人本主义为思想基础,重视被教育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主张人性化、实践化、生活化的教育方式,反对生硬的思想灌输,多渗透于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中。
(一)理论研究方面
国外对需要问题本身进行的研究较多,但真正对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进行专门研究的不多。西方学派的一些学者对需要与人的本性以及需要的异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人的需要与人的本性不可分割,并认为人的真正需要是符合人的本性的需要。西方的代表人物弗罗姆认为,人的真实需要是指那些对于实现人的本质来说必不可少的需要,是根植于人的本性的需要。对于需要的异化问题,马尔库塞认为人的需要包括真实需要与虚假需要,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是虚假需要。人的需要的异化使人丧失自我,成为单向度的人。弗罗姆认为,马克思既重视物质需要,也重视精神需要。马克思的学说并不认为人的主要动机就是获得物质财富,而恰恰是使人从经济需要的压迫下解脱出来,使人作为个人得到解放,克服异化。
(二)实践研究方面
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渗透教育的形式,广泛存在于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人格等诸多领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观念。以美国学者杜威、皮亚杰、科尔伯格(L.Kohlberg)为代表的“现代道德教育理论”,强调受教育者在接受道德教育时的自主精神和自我教育方式。美国学者拉思斯(L.Raths)、哈明(M.Harmin)和西蒙(S.Simon)提出了价值澄清模式,主张尊重人的需要,鼓励学生在自我意愿的主导下获得自己的价值观。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国外的思想道德教育将教育融入生活,鼓励受教育者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中加强对教育内容的理解与认识,让其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接受教育,减少受教育者的心理逆反与阻抗。1970年由N.V.黑渥勒提出“隐蔽课程”(hidden,curriculum),主张在德育课程之外,渗透公民教育的内容。此外,美国教育学家博耶指出应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鼓励学生关注和思考伦理道德问题。英国学者阿什比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发挥教师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因势利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有差异性的多层次的德育工作。
国外很注重适合人的心理需求相关方面的教育,美国和日本的高校都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其遇到的心理困惑、心理障碍、学习生活困难等问题提供咨询服务,这也为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更易获得学生的信服和认可。国外有些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贴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进步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国外所采用的渗透教育、隐蔽课程、以服务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注重满足大学生自身的实际需求,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参与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通过以上综述可以看出,目前理论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问题进行了富有意义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现有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理论研究方面,现有成果低水平重复现象较为严重,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偏少。大多为对需要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阐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实践融合不够紧密。理论的选择与运用较为局限,多为对需要理论,尤其是精神需要理论的概括梳理,鲜有将哲学中的“多元并存”与“一元主导”的关系理论、主客体关系理论、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心理学中的接受心理等相关理论应用于该项研究,尚没有在理论上形成多学科综合分析。理论运用的深度与广度都存在一定的欠缺。
Abstract: Based on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deep understanding the Marxist theory first-level subjec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econd-level subject, the paper collects the ideas and the the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orientation of the logicians in the current, and summarizes it, so that scientifically decides the discipline scientific pos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now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present situation, summarizes some basic countermeasures on the continue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文献综述
Key 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ubject orientation;literature review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309-03
0 引言
在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实施进程中,国务院学位委员和教育部在2005年12月正式发行《关于整增设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该同志正式确定了政治思想这一学科的设立,其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归属于第五个二级学科。也标志着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近十年的“学科联姻”的正式结束,也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的地位得到肯定。随着理论学科的迅速发展,就如何科学的给思想政治教育定位,成为学术界讨论广泛而又热烈的话题,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加以综述,以求从综述中得到新知。
1 设立理论一级学科和所属二级学科的战略意义
华中师范大学张耀灿教授在系统阐述了设立理论一级学科和所属二级学科的重要意义:
1.1 设立理论一级学科是遵循宪法和的规定,完善我国学科体系的客观要求 我们设立理论学科分级,主要是为了改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发展趋势,为了改变理论整体性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现状的客观要求。
1.2 设立理论一级学科是抵制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防止“和平演变”的重要条件 西方敌对势力,意图“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一点也没有改变,为了避免和平演变,就需要坚持自己的国家的政策。始终坚持理论的研究和思想理论教育的地位,以此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1.3 设立理论一级学科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保证 社会主义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发展中,需要尽快完善自身的经济发展条件,在多样化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正确应用科学的观点进行发展,避免出现多样性矛盾和主导性观点的出现,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以此来巩固加强的指导地位,完善一级学科的地位支撑力,以此才能更好地确定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道路。[1]
2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定位的文献综述
2.1 张耀灿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观点 华中师范大学的张耀灿教授认为,我们在正确判断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地位的时候,需要把其放到理论一级学科中才能进行分析,还需要从以下三点进行正确认识,才能加以分析:
首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的立党立国直奔,所以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都是以为前提的,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根本教育内容。而其也是区别社会主义学校与资本主义学校本质的区别。
其次,为高校服务与社会服务的关系。而高校为了给社会培养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和党政人才,就完善建设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
第三,为了有效把理论一、二级学科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建设相结合起来。就需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理论一、二级学科的发展规律,确定能否顺利进行,以此来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学科职称,使其受到显著效果,达到预期目的。[2]
2.2 白显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观点 西南大学的白显良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二级学科,就需要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首先就是定位理论一级学科,找准其理论的学科方位。
其次,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众多的哲学社会学科,就应该将其到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群中进行定位。
第三,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负担着在我国的指导地位,我们因此就需要将其放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视野中进行定位,这样更能有效捍卫学科的地位使命。[3]
2.3 刘建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的刘建军教授则认为,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时候,我们自身要正确认识学科的内涵,理清楚自己所困惑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从实际出发科学的解决学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在对其进行定位的时候也要先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分析,可以大致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主要目的就是让社会成员更好地掌握和接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思想观点。就其本质我们不难看出,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灌输和传播的意识形态活动。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理论的一门学科,有着自己学科的范畴。而且具有很独特的两个特点,一是都需遵守教育学的规律;二是具有很强的政治学特征,但不影响其学科的归属。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普遍存在的学科,主要是对人们在社会中从事有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铺垫的。主要是对人们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进行研究的,以此来揭示大家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所形成的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意识形态等行为。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是意味着将成为高校中的一个定向的专业来培养的。而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独立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专科生及双学位学生外,后来又开始进行硕士和博士的招收。这些招生层次,主要就是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
第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工作就是加强科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础研究。为了帮助学科提供大厦般的理论支撑,需要深入探究该学科的理论基础。虽然,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要求来看,我们的基础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但是,在进行研究的时候还是要从中进行学习,坚持学科建设的正确方向。[4]
2.4 郭政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观点 西安政治学院的郭政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主要是参照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所进行的活动,按其主要构成要素进行合理的活动分配,以确定地位和作用。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地位,而且主要强调的就是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学化研究的两个重要课题:
第一,要明确其社会作用。在进行经济活动的时候,就要先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目的。努力挖掘在现代化建设中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能量。为了打破传统的教育劣势,就需要改进在党和国家各项任务建设中存在的不良思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各中心环节的服务功能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还得以重视个人身心健康发展和实现思想行为为准则。
第二,要进行范畴定位分清内在价值。面对我们遇到的新问题,就需要用思想政治教育潜在的能力,寻找新的历史定位,在合理确定“思想”与“政治”内涵及其关系的基础上,来准确定义思想教育活动的价值和地位,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关键环节。
第三,紧扣实践,进行要素定位以优化其结构功能。为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双向定位,就需要切实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定位,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实现在社会活动中的社会价值。
第四,进行理论定位以奠定其指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在以为理论知道的前提下,通过实践不断进行完善的一个过程。而作为一门科学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自身固有的规律,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方面。[5]
3 新形势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西南大学白显良教授在中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及人才培养中存在以下一些偏差和迷失:
3.1 存在“万金油”现象 我们所说的“万金油”现象,主要说的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中,如何制定合理的方案和研究防线,经过科学论证后对学生进行定向的课程培养。
3.2 存在“借窝生蛋”的现象 该现象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完善和人才培养中,很多院校为了完成相关的要求,就挂着本科的招牌进行招生工作,但是在后期的培养过程中并不能严格按照本科学历进行培养,也没有开展其他学科的科学研究。
3.3 存在“就汤下面”现象 所谓的“就汤下面”现象,就是很多学院和学位点并不能按照相关的学科内涵和学科属性进行定向培养方案,有什么样的师资队伍就安排什么课程,并没有针对性。因此就出现好比有多少汤就下多少面,并没有考虑实际的饥饿状况和餐饮需求的“就汤下面”的现象。
3.4 存在“专业跛脚”现象 “专业跛脚”现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出现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主要是由于个别院校在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的时候,研究队伍的学科力量并没有完善,因此缺乏政治思想 教育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基础,这也是学院存在的薄弱环节之一。因此,我们为了立足于科学的学科定位培养计划,就需要按照学科点进行惯性累积培养人才。[3]
4 关于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解决途径
4.1 张耀灿对于培养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理论 华中师范大学张耀灿教授指出:根据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之急需,要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编写或修订“十一五”规划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材。主要是本科教材,同时将优秀专著建设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当前使用的教材还是“九五”期间规划和编写的,十年来理论和实践都有了很大发展,教材应当坚持与时俱进,反映新发展。
第二,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培育纳人视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学科建设,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的能力和素质。
第三,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职业化的分支学科系列,为培养高素质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服务。[2]
4.2 白显良对于培养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理论 西南大学白显良教授在指出:要培养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但以以下一些方面尤为重要:
第一,要始终坚持把理论教育置于首位。把理论教育置于首位,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各层次的人才培养中始终突出理论方面的课程开设和教学培养,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
第二,要立足理论一级学科设置培养方案。白显良认为,立足于理论一级学科设置培养方案,最根本的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中开设整体性研究理论的基础课程,使他们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第三,要立足实践以开放的学科视野进行人才培养。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要立足实践、注重实践,要有开放的学科视野,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在“懂理论”之外,还要“长教育”、“高素质”。要把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加强社会实践锻炼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点和立足点。[3]
4.3 刘建军对于培养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教授认为:从目前来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至少可以做以下几件事情:
第一,利用集体的力量,搞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必读书目。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由浅到深,有所区别。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学科范围很广泛,很多学生不知要读什么方面的书。有一个必读书目,使他们对投身这个学科的学习与研究有一个大致的门径。
第二,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方面,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培养方案会因校、因研究方向而不同,这没有关系,通过交流,使各方面都得到完善和补充。
第三,创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类杂志,引领基本理论研究向着高深方面努力,或在现有杂志基础上加以改造,形成一个明确定位于基本理论研究的高层次杂志。
第四,选编“思想政治教育经典案例”。以一种科学的态度来做,就像经典管理方面的那些案例那样,具有某种独立的科学价值。
第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研究,编写《思想政治教育范畴词典》。编词典对体系要求不高,便于我们在现有基础上对出现在本领域文献中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概念进行梳理,甚至罗列。[4]
5 实现科学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历史使命
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教授系统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新时期的新的历史使命:
5.1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需要“加强”、“改进”和“创新”的工作,而且是一个需要不断“发展”的事业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项单一的工作,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系统性的工作,是一个集体性的社会性的事业。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项附属性的或依附性的工作,而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自主性的工作。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种间断的时有时无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性的事业,是一项在自身基础上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事业。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种谁都可以随便做得好的工作,而是一种具有专业性的工作。
第五,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种容易得到回报或优厚报酬的工作,而是一项需要奉献性精神的工作,是一个需要献身其中的崇高事业。
5.2 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指导思想,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指导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直接的新的要求。它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实现科学发展。而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统领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仅适用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适用于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各项事业的发展。
5.3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人本的发展、快速的发展、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以及可持续的发展。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的人本发展。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种人本指向。这不仅是在工作对象的意义上讲人本,而且也是在工作性质的含义上讲人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以思想教育的方式服务于人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的一条特殊战线。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还包括加快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应该有一个较为快速的发展,它在自身的发展方面已经大大落后于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现在应该急起直追。只有自身得到快速发展,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服务,才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主要地也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主要指这个事业整体上都得到发展,它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得到发展;协调发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环节和要素的发展都能够相互匹配、相互和谐、相互促进,便于发挥整体功能;可持续发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应该着眼长远,应有明确的目标,有合适的道路,建立长效机制,发挥长效功能。[6]
参考文献:
[1]张耀灿.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与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7).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与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7).
[3]白显良.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定位[J].思想理论教育,2007(3).
[4]张麦兰,刘建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6(9).
[5]郭政,张增孝.浅论思想政治教育定位的基本思路[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当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内涵的观点有两种:其一认为,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时取得的客观实际效果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是持该观点学者的特点,他们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结果的意义出发对概念进行分析和阐述,苗丽芬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中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实际成效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另一观点则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及其效果程度是持该观点学者的特点。范思溢认为,高等学校在校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后取得的预期目的与结果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预期目的的实现和实现程度是其主要表现。
对于以上两种观点,笔者更加倾向于第二种,第二种观点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宏观效果。通过这些研究成果,我们能够更进一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能够据此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一步深化。
二、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标准
评价的基本标准和尺度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评价标准,它能够直接反应实效,也能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实际工作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评价标准的选择和使用。很多学者认为客观评价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中是可以实现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衡量,不仅应当给予行为充分的关注,还应当考核学生对相关知识和观念的接受理解程度。张红霞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标准》中认为,行为标准、信念标准、情感标准、认知标准是评价标准的核心体现。张红霞虽然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标准提出来了,但可操作的相关具体细则仍然缺乏。苗丽芬认为,现阶段还没有开始深入研究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评价标准,还没有建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体系。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与能否建立一个完整客观而又科学系统的评价准则息息相关。
三、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我国近年来才开始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其他环节,此项研究还较为薄弱。实际教学当中,主要有社会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对象、教育者等方面因素能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产生影响。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传播者是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的高低。我国学者认为,目前思想政治教学水平不高的原因,首先是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素质不高;其次是教学需求还没有在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得到满足,结构性缺陷大量存在;再次是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职业化水平与其职责要求不相符。近年来,用心不专、思想不稳、追求地位和待遇等现象广泛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直接影响因素是教育者,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会受到教育者具备的知识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的直接影响。
第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与他们的接受意愿和主动性直接相关。我国学者认为,当前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大学生当中都存在,如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是非辨别能力、艰苦奋斗精神等缺乏。但是由于教育对象具有范围的广泛性和一定特点等原因,使得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面临巨大的挑战。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但实际当中经常会产生偏差。首先,思想政治理论无法适应于学校其他教育环节,进而导致在育德的专门课程上寄托更多的德育责任。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脱节的现象也存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本身,学生的理论学习无法和实践活动有效结合。
第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与所处社会环境存在紧密联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我国学者认为,市场经济还未发展完善,进而造成不同道德观念的碰撞,出现道德失范现象。由于没有经受住权力和利益的诱惑,很多人抛弃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进而对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必然会受到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进而造成道德危机问题,这给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在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人们的道德观念不断受到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错误的观念在物质诱惑中很容易形成,例如现实社会中的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
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对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建设进行强化
对于上述教育者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教育者队伍进行不断净化,进而推动教育者政治思想境界的提升。我国学者认为,应当严格执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准入制,进而保证教师队伍具有相应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严格要求教育队伍的业务素质和责任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对自身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进行强化,应当具备过硬的道德品质,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需要言传身教,应当以身作则,用身教实现对学生的影响和感化。在知识方面,教师应当对自身的知识水平进行不断提升,用科学的思想和渊博的知识对学习者产生影响,否则就无法形成对受教育者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引导作用和感召力,所进行的道德说教作用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出来。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强化自身的道德修养,将其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以上措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强化自身的感召力,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2.将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为了有效解决教育对象在接受意愿、主动性等方面的问题,应当将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不断调动起来,推动教育对象自身素质的提升。在调动客体主动性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对于受教育者自身的需要应当给予尊重和了解,使其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其次,受教育者应当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端正学习动机,推动学习品质的提升;再次,将学习兴趣和创新意志激发出来,为个性合理发展提供保障。总之,应当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确保受教育者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追求。
3.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
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在理论的科学指导下,充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通过和其他学科的有效联系,实现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结合。我国学者认为,要想实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应当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应当对教育内容的科学性进行强化;其次,应当充分重视教育过程的艺术性,其中逻辑性强、层次分明、材料丰富翔实、观点鲜明正确是其主要表现;再次,应当运用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在教育过程中要有效结合教育者的理论灌输、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实现彼此间的相互促进。综上所述,应当对理论课的科学性进行强化,在对科学理论知识进行正确传达的过程中,保证运用的形式多种多样,同时改革枯燥的填鸭式教育,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提高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应当对网络环境进行净化。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学习生活的主要途径已经变为网络,它就应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所以加强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应当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就应当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其次,优化教育环境。优化环境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非常必要,可从以下方面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一是强化学风和校风的建设;二是要活跃校园文化,为健康校园文化的开展提供保障;三是应当做到互助友爱,推动和谐校园环境的形成。现代高校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是校园,教育者应当积极宣扬中华传统美德,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之一,对于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级院校都开展了大范围的教学改革活动,但是就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仍存在较多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应当充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认真解决,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一部力作――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以文化多样化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3(3):111.
[2]万光侠.文化多样化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新成果――评张红霞的专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以文化多样化视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2):96.
[3]包心鉴.以文化多样化为视角、以增强实效性为目的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评介[J].山东社会科学,2013(5):193.
[4]周向军.从文化多样化视角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的力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以文化多样化视角》评介[J].理论学刊,2013(5):129.
[5]赵万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需要”论的几点思考――兼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74-76.
[6]朱晓艳.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探讨――从利益入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3):49-51.
[7]章小朝,何增光.关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以浙江省部分高校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15-121.
[8]黄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视角[J]. 现代商贸工业,2014(10):155-156.
1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涵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涵虽然研究者的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围绕着实现什么样的目的而采用何种手段展开的。董娅在《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方法的当代价值与发展取向》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为了达到思想教育要求和内容,使教育对象思想转化,促进内化的中介要素,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同步进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方式、存在状态和教育效果有直接决定作用。”②郑永廷在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一书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任务,对教育对象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方式、办法或手段的总称。”③著名教授张耀灿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对其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和归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是教育者对反映特定阶级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社会意识形态,转化为被教育者个体的经验、品质、评价和行为习惯而采用的方式和手段。也是对教育者认识能力与认识水平的反映,联系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中介,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问题的工具。”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可以说是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或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强调老师讲、学生听,由于教师简单地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没有考虑到大学生的所想、所需、所求,忽视了大学生思想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因此,在马小佼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就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点。⑤
第一,缺乏平等性理念。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而受教育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者给人以严肃无亲和力的感觉,缺乏现代教育平等性理念,效果很差。而新的时代条件下,信息传播快,范围广,大学生受到了不同价值观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很难被现在的大学生所接受。
第二,重“群体”轻“个体”。传统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发展的需要了。由于受到当前自身条件、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等的影响,大学生的素质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形式大多是开会、学文件等,即使是上课也是不分对象、层次,不考虑个体差异性,不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灌输方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大多数人主要是青年人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教育方法上重“群体”轻“个体”的倾向不利于大学生现在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解决。
第三,单一、呆板、无活力。传统的灌输教育重视“灌”而轻视“输”,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了比如不分条件、对象或是不讲艺术、不负责任、不求实际效果而乱进行的现象发生。在这样的形势下,强硬的灌输方式便凸显出来。然而,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强硬的灌输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方法,还有如温和式灌输、间接式灌输等其他方法。要想真正地把一定社会或社会群体所形成的某种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观念灌输给现代大学生,不采用多种方式而只是强硬的灌输是不可能达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
第四,缺乏民主性。在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采用“我讲你听”的“讲听”式、“我说你做”的“说做”式、“我令你止”的“令止”式的教育方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完全的对立关系,只承认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否定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严重违反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3.1 社会条件发生变化的结果
当前社会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被确立以后得到了快速发展,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很大区别,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的变化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发生新变化。郭志钦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思路》中说明了自己的观点:“第一,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失范”现象变成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第二,公民社会的意识显现。第三,市场经济时代的价值多元化。”⑥这几点影响了当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谓的“道德滑坡”现象产生。
>> 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微博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以微博为载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微博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行性思考 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用户需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应用研究 浅议微信、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浅论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浅析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广泛运用 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微博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自媒体时代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t20130115_38508.htm,2013-1-5.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 郝胜杰.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微博”的挑战[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02.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
在新时期陕西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对于学生思想、生活、道德等方面消极情绪的控制和错误行为能够进行有效地引导,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挫折。陕西在民办高校有必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主动掌握学生生存情况,满足学生们的情感需要,提升学生们在大学校园的幸福感,实现民办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陕西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价值追求重视外显价值而忽视内在价值
人文关怀教育应注重个体发展特征,重视个体价值。然后再陕西民办高校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过多地体现因为政治需要,外显的价值追求而忽视了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以致陕西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能建立在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而是过多的社会价值追求,未能真正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自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文关怀丧失。
2、注重理论知识教育而忽视情感管理
陕西民办高校受到一些公办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做法的影响,注重理论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满堂灌,缺乏对于学生的情感关怀,缺少体验式的环节和情景设计,忽视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情绪比较低落,学生人生价值未能挖掘,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提升。
3、忽视人文关怀的全过程性
陕西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时有时无,没有始终贯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过程中,因为人文关怀的缺失,难以促使学生产生情感认同,内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抗拒,导致陕西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显然弱化。
二、陕西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多的服务于社会经济
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些关乎个人存在、意义生存、幸福生活的内容由于种种原因却被淡化、忽视或遗落了,从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中的“解题低效。”随着陕西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培养的质量不仅在于技能提升,更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实现人文关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注重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技术性人才,却忽视人的主体地位,并未注重对人本身的挖掘与培养,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民办高校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素养有待提高
陕西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不够重视,部分思政教育者自我素质不高,他们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知识、视野、心胸、工作理念等难以满足思想政治工作要求。部分思政教育者不具备对大学生进行精神关怀的能力,不能与大学生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和情感基础。陕西民办高校的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不高,缺乏平等教育的观念,会影响其对待教育对象的态度,对于学生的关心不够,不能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而且个人的不良行为,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这些都影响了陕西民办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文关怀的效果。
三、陕西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实现的具体方法与策略
1、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们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与促进人们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陕西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断加强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注重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包容学生、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内心的驱动力,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实现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2、加强人文关怀的对象性,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设计
陕西民办高校的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心理压抑、学习不勤奋、对于管理工作存在逆反心理的现象比较多,陕西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对于针对这些学生实施人文关怀,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注重对于受教育者的性别、年龄、性格特征以及现实需要,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设计。
3、走进学生,关心学生们的需求和帮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陕西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关心大学生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人文关怀,缓解大学生在经济、学习、生活、就业、心理、交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释放他们的心理压力,引入生活实例,转变传统将大道理的方式,以情感管理为方式,提高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们正确和积极的人生价值观,既让学生在轻松欢乐的气氛中,不仅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也获得了身心的愉悦。
四、结论
总之,新形势下陕西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新起点,陕西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人本管理理念,坚持人文建设,实施人文关怀,不断启发学生的人生意义,促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目标,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初心,实现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终极关怀。
作者:朱琪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振超.微时代视域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5(02)
[2]杜改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综述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研究,学术界有多种学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单主体说
这一学说又分为三种:教育者主体说、受教育者主体说、政治集团主体说。教育者主体说以赫尔巴特为代表,受教育者主体说以卢梭、林威为代表,这两种学说都是片面强调一方的主体地位并把它绝对化而忽视另一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能动性。政治集团主体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是“一定社会政治集团或政治机构”。这一学说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看作是相当于“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最初组织者,而不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所以说,这三种观点都是错误的、片面的。
2、双主体
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主体。该学说的代表人物陈秉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施教、受教两个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各为主体、客体,双方影响是相互的。这一学说突出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特别是受教过程中主体性作用的发挥,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3、三重主体说
该学说以王颖为代表,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家时装本体性主体、教育者是实践性主体、教育对象是自我教育主体。该学说虽然都看到了参与人作用的发挥,但是我认为这是对上述三种单主体说的简单相加,参与人间似乎是平行的,对于说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间的关系明显难以令人接受。
4、多主体说
该学说以张耀灿、郑永廷为代表,把教育者、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都当作了主体。其实,这种“多主体说”实质上是种“泛主体说”或“无主体说”,不能发出真正的经营主体,并且也混淆了主体与介体、环体间的差异。
5、主体间性说
该学说是对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移植,哈贝马斯指出:“个体的生活历史和主体间的生活方式共同构成了生活世界。”该学说主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教育者间、受教育者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的主体间性。从这可以看出,该学说实际上也是一种双主体说,只是情况更为复杂而已。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是种自我教育,它必须以人的主体性为基本条件才能顺利实施,它包括教育者的主体性、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性。
1、教育者的主体性
教育者的主体性表现为其能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前瞻性。能动性是指教育者能积极主动地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指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前瞻性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要立足现实、从受教育者现实情况出发、“因材施教”,又要放眼未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培养人。
2、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应表现在与教育者类似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上。即受教育者能自主决定是否接受教育所传递的思想、信息;即使接受,也能自主决定以什么样的态度、方式去接受;受教育者的能动性指他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去油选择地接受信息。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是说他能够对所接受的信息加以改造,形成符合自身的新思想、新品德,提高自身认识水平,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3、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并不是单纯传授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知识教育过程,而是一种涵盖历史、文化特质的社会交往活动;也是一项具有明确目标指向性和价值取向性的活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最鲜明的特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展开,是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为前提的;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因材施教”,使教育活动在更大程度上适合受教育者的特点,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的现代价值
当今多元化的大氛围,人们各方面都面临着挑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就是要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帮助他们在众多冲击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塑造完美的人格。人的修养、人格的完善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只有人自身有了这种需求、渴望后,才能保证这一过程的积极顺利完成。
【关键词】高职院校 社会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述评
将社会工作引入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这一做法在国外和港台地区已经比较普遍了,这种工作方法被称之为高校社会工作[1]。其实这在我国的高校中也已经存在,但却是由其他角色的非专业社会工作者来分散承担的,比如大学生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
可以说,我国高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和研究刚刚起步,有关学校社会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研究还不充分,主要见于少数论文中。笔者就目前现有资料进行梳理,发现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高校专业社会工作的研究;二是关于社会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研究。现对其材料综述如下:
一、关于高校社会工作的研究
社会工作是一项专业化比较强的助人活动,国外的高校社会工作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制度化、职业化发展模式。一些学者致力于借鉴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社会工作发展的经验,试图在我国高校介入专业的社会工作,以推动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
许多研究者认为,专业社会工作介入高校,要选好切入点。可考虑从以下方面切入:一是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制定和完善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评价、激励、编制和晋升制度;二是将社会工作引入大学生工作中,重新构建高校学生工作系统;三是以辅导员工作为载体,借助高校辅导员的力量开展社会工作;四是依托社会工作专业成立社会工作协会,开展相关的社团活动,建立社会工作实验室(工作室)开展专业社会工作。盛跃明撰文提出,把学生工作系统中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部分,如勤工俭学、就业指导等工作,归属为社会工作。这样,新建构的学生工作系统就包括日常管理工作、社会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三个子系统。
二、社会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近年来,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和科学专业的工作方法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将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课题,目前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的必要性研究
关于社会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意义:魏爽认为,将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和方法的创新。王新文认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迎接挑战,有必要引入社会工作专业的助人自助、尊重和平等、服务的理念,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杨一青认为,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宗旨,其价值理念和方法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借鉴。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的研究
关于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有人认为应根据社会工作方法的类型,分别探讨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三大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还有的学者认为应针对大学生各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点的不同,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开展活动;另有一些学者则认为可以根据大学生问题的性质和程度的不同,将社会工作分为初级预防层次、次级预防层次和诊断、治疗三个层面有针对性地开展。
综上所述,关于高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是关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目前我国相关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一、缺乏全面、深入的探讨。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论证比较多,但是关于对高职生这一特殊群体大学生如何介入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的论证则较少,尤其是具体方略运用的探讨比较模糊和薄弱;二、研究成果重复多,创新少。文献检索表明,已有的有限的相关研究成果重复严重,有些文章内容相近甚至大体相同,同一成果往往被多人引用;三、理论阐述多,实证研究少,特别是对于社会工作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探索研究,大多学者只是停留在介绍社会工作方法的层面,而对于具体如何运用的问题,缺乏实证研究。当然,尽管如此,这些研究成果还是为本文提供了研究资料和一定的理论借鉴,本课题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工作介入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宣召凯.学校社会工作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4.
[2]孙海功.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介入探析[J].社会工作,2007(7):27-29.
【关键词】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工业化的急剧发展,传统的农业社会开始了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工业主义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层次,从而引起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渗透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领域,尤其不断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担负起时代的重任,服务于社会现代化建设。因此,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的多样化,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进而不断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
一、现代化的内涵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实质是工业化,是指经济落后国家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过程。现代化是一种“文明的进程”,主要指人类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改变过程。现代化就是人类对自己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合理性的控制的扩大。现代化就是“合理化”,是一种全面的理性的发展过程,其中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是现代化的最终要求,即个体完成从传统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转变。总之,现代化不只是经济发展,也是政治发展,同时又是文化发展和精神发展。在现代化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可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就是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内容、目标、运行机制、主客体以及实现路径方法等各方面的现代化。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涵盖的方面很广,笔者在本文中主要论述在现代化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创新,也就是现代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些启示。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代化
目前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经济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现代转型,但是社会价值观、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理念和文化的转型还在进行中。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以及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外来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不断输入,以及我国社会自身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诸如道德失范、社会不公、贫富差距等等,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个复杂的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内容。现代化过程中,对热衷于经济建设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生态环境,和平教育等。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带来了新的内容,迫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代化。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能够切实解决人们头脑中存在的深层次思想问题,帮助人们树立同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的现代观念意识和共同理想,促进人的现代化,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完善和健全人格,为人的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体现科学性、现实性、丰富性与适应性的现代化特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仅体现传统的内容,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逐步开展同当前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内容和环境内容开展教育,用具有现展趋势,体现时代特点的人和事来教育引导群众。
三、现代化视野下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带来的的启示
无论是在世界其他各国还是在我国,在体制变革和经济腾飞的现代化过程中,传统的思想文化必然会遭到猛烈的冲击,而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又不可能很快地发育成熟,若不能够及时关注这些不和谐因素,必然影响现代化的整体推进。因此,在现代化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尤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丰富多元化。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现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带来了启示:
1、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道德失范问题。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重经济建设,使得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对金钱的崇拜,导致只追求物质上的利益,而对精神文化的相对缺失,诸如道德缺失,社会风气败坏等一系列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产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我们应当更加注重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道德教育应当放在首位,坚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道德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方面的事,家庭道德教育更加应该加强重视,要应当防患于未然,不能等出现问题才针对问题进行整治。
2、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在现代化建设中,追求经济建设而对环境问题忽略。从而导致大半个国家都产生雾霾产生,民众出行困难,有毒气体危害人身健康。现代化过程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化成工业社会,虽然工业化获得成功,但是相应的环境问题也产生了。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除了对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的重视,应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环境教育的重视。党的十报告里增加了“美丽中国”等方面的建设,从而把环境问题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增添了新的内容,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也应当全面关注环境教育问题。
3、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形式多样性。在现代化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科技发达,联络通信技术发展,世界各种文化开始互相渗透,譬如美国的快餐文化对我国影响深远。现代化促使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我国传统东方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开始颠覆固有的保守的儒家思想,在思想文化上有了推进作用。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当融入各国优秀的思想文化观念和意识,使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国际文化形式的发展,逐步跟上现代化的潮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4、现代化进程中全球化现象。现代化过程中,典型的特征就是全球化。全球化与现代化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全球化现象给整个世界带来的影响都是极为深刻的。比如网络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距离缩短,彼此之间互相影响更加巨大。所以,在现代化过程中,尤其要注重网络教育,网络中复杂的环境对于思想影响是迅速而且不可估计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应对网络教育进行深化加强,对网络有更新的认识,知道网络对于思想上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一步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全球化现象有全面的认识。
总之,在现代化的潮流中,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有一些积极的部分是需要认真对待吸取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有推动作用,但是有些消极的部分是需要正确对待的,应汲取教训来进一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抓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精神文明建设。在现代化视野下,有很多地方值得去借鉴,需要我们的努力探索和研究,笔者仅仅是略谈了一些简单构思的想法,现代化这个大环境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应继续努力研究和探索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个领域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启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张尚字.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浅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0).
[4]杨增岽.近20年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