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17:05:30
导语:在阅读教学模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学:阅读教学须教给学生一定的语文知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认知水平、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局限,学生在阅读之初常常会产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迷惘。仔细分析这种迷惘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缺乏相应的语文知识贮备,二是能力、思维、情感尚未达到相应层次。第二个方面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之一,那么,在阅读教学起始之际,知识的传授就变成了必须。作为老师在组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应首先教会学生一定的语文知识,有效地启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图式,为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知识表征角度,笔者认为,教师需要教授的语文知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知识。指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及语言运用的知识。包括字词的知识、语法知识(字、词、句、段的组合方式)、逻辑知识(衔接、过渡、照应等)、修辞知识(修辞、表达方式等)。教师教授上述知识有助于学生宏观地把握文章,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内容知识。指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文体知识,文化常识,还包括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知识等。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已经具有一种知识结构,在认知过程中,个体只有把新事物与已有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才会理解它。阅读教学过程中,文本以文字形式向学生提供信息,,学生同时也以自己的背景知识作用于文本,从而产生自己的阅读体验。离开了这类知识,学生的阅读行为同样很难有效开展。
3、策略知识。指学生对阅读理解过程的一种监察行为,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泛读、精读、诵读、默读、速读、研读等)。学生通过掌握阅读方法能够更好地获得知识,更多地进行自主阅读,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分析,保证阅读行为的有效进行。
二.读:阅读教学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诵读文本
在初步接触文本的时候,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吟诵,力求与作者心灵相通、心气相融,将外显的语言文字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情感,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界。这样做不仅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能激活其生活经验,愉悦其心灵,使其通过直觉、顿悟、感悟、联想、想象等途径,快速理解文本,也为下一步深入探究文本奠定良好的基础。
1、散读:就是不带任何目的地让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充分地触摸语言,达到“披文入情”的目的。散读课文,看起来无章无法,但它是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的关键。通过散读这一流程,可以挖掘学生已有的情感,让他们从中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从而初步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过程。
2、美读:美读是在散读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深层次的朗读。要求学生争取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来,实现对课文内容的创造性感知。这是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变可以在朗读方法和技巧等方面作一定指导,但不涉及对文本内容的解读和研讨。
3、研读:余映潮老师说:“课文研读,伴随语文教师一生……对于课文,我们必须精读、深读、细读,领会、赏析、体味,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进行品评欣赏,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教师在教会学生研读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上下求索,左右勾连”的研读实践,当是“挖掘求深,辨误求真,发散求活,变角求新,连类求趣,探幽求奇”的重点环节。
三.疑:阅读教学须教会学生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能疑、善疑
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另一重点。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支点。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的并解除疑问的过程;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开动脑筋、主动思考的过程,它远甚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的思考、解答。
很多老师目前面临着一个普遍现象:有的学生面对文章不敢、不愿提出问题,导致阅读无法深入进行;有的学生不能、不善于提出问题,虽然敢问、想问,但不知问什么、怎么问,或者提出的问题停留在表层,过于肤浅,缺乏实际意义,当然也就谈不上自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了。
对于前者,我们只需积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增进教学民主,加强师生交流,或许不难解决;对于后者,我们则需教会学生会问、善问,为学生问题意识的从无到有、从有到精提供科学的方法。此时老师可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从语义方面教会学生问什么以及如何问。
首先问“文题”:题为文之眼,对文题进行细读细问,有助于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方向。如对散文《枫叶礼赞》可引导学生如此发问:“枫叶”和“礼赞”两个词组成文题,“枫叶”不难理解,“礼赞”在学过《白杨礼赞》后也明白是“怀着崇高的敬意赞美”,把两个词放到一起后一系列问题就出来了:“文章要写的枫叶是哪里的枫叶?”“它到底有何特别之处值得作者怀着崇高的敬意去赞美?”想得深一点的还会受《白杨礼赞》的启发发问:“枫叶在文中是否像白杨一样具有某种象征意味?”
上述例子的发问均源于对题目中具体词语的含义极其关系的细读理解,问题或指向文章的主旨,或指向主要内容,或指向题材特征,无一不对进一步解析文章具有极大的指引作用。
其次问“内容”:文本内容,所含广泛。针对内容发问,其对象可以是整体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情感的理解、也可以是局部段落在文中所起的作用,还可是字词句等细节的斟酌、品析、比较等。
以鲁迅的《风筝》为例:文章第一段写道:“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北京的还有积雪的冬天,空中出现风筝,“我”感到“惊异”可以理解,但何以会感到“悲哀”?这一问题直接关乎文章内容和主旨的解读,一问中的。
抓住文本中的一些关键字词以及一些看似毫不起眼、极易被忽略的文字,仔细品析,探究其语义及其与上下文的关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往往能引出更深入的思考。
第三问“写法”:写法对于文章而言,可以归入形式的范畴。所含对象包括文章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选材、结构、章法等。
以《夏天的旋律》中的一句为例:“是龙舟竞渡的时节。箬叶、芦叶、芭蕉叶裹着一个八角形的传说,千家万户不约而同地祭祀着一个伟大的诗魂。”阅读整句,不难看出所写对象为屈原及端午的风俗,抓住“裹”和“八角形的传说”两次很容易生出疑问:“传说能裹住么?”“传说有形状么?”“此处的八角形和传说组合在一起意味着什么?”在此,教师引导学生以屈原及端午为出发点,分别对“裹”“八角形”“传说”进行分析,不难理解此处变异修辞中的超常搭配。
此外,还可就文章的思想内涵、情感等方面在具体词句的指引下进行具有启迪性的质疑。
四.析: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解疑,探究文章内部的逻辑联系
能够提出问题,表明学生的思维已经在开始转动。此时,作为教师,当引导学生静心关注文本,敏锐地捕捉文本中跟前面所疑问题密切相关的内容及写法等方面的信息,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选择,理清文章内部的逻辑联系。
以《空山鸟语》:带着针对第一段的发问“①作者到山上来为什么最喜欢的是听鸟叫?”“②是因为山上的鸟叫独具特性?③还是因为山上没有风景可看?”等疑问读第二段:“ ①当然,山上有的是娇艳的花、婆娑的树,有的是奇崛的岩石、爽飒的风、飘逸的云朵;在山上,每一片风景,都会使你神迷。②但,我说我还是最喜欢听山里的鸟叫。③到山里来,找一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静静地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这时你的心灵便贴紧了山的心灵,别动也别想,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
文章第一句立刻就排除了第③个疑问:山上风景迷人,到山上来原本可以欣赏风景,但第①②个疑问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第二句再次强调“最喜欢听鸟叫”,并且第三句更是表明要融进山林贴心静听,为什么?文章第三、四段作出了解答:“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鸟的语言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再抓住“最美的语言”“动人的爱情”等词又引出了下列疑问:“为什么说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动人的爱情具体而言又是怎样的呢?”继续阅读五、六、七三段,上述问题及针对第一段的第②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至此,文章1―7段之间的逻辑联系也就一目了然。后续段落之间以及全文的逻辑均可依例细读、发问、解析。
当然,针对文章中的其他内容亦还可抓住文本中的具体词句在细究其语义的基础上提出其他疑问,再依据文本层层释疑,步步解析,那么,全文不管是整体还是局部的逻辑关联也就不难明了。
五.悟:阅读教学须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提升,力求触类旁通,形成能力。
如果说前面四个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某一文本进行由面到点的大快朵颐、细细品咋、把作品“吃下去”的话,那么,“悟”这一环节就是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反刍消化、内化吸收、从文中“走出来”的过程。文本作为一个例子,经过抽丝剥茧地层层研读、质疑、解析,最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从知识到能力再到情感方面的一粒粒闪光的珍珠,教师则需要对此进行梳理、串连、整合,或强调知识的积累,或训练能力的拓展迁移,或提点情感思想的丰富,总之,力求让学生达到恍然顿悟。
关键词: 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 操作流程 教学情境
一、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理念
在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这样一系列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对所阅读的文本进行主动积极的探究、体验、领悟、发现,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精神滋育、经验累积及知识建构,从而得到整体发展。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有:人文性、主体性、交互性、创造性及多维性。
二、创设有效的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情境
(一)转变教学理念。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意识,这是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式阅读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过于自我表现,而要引导学生自主参加课堂教学。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及积极性均能够对教学效益与质量产生影响。
(二)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就是有一个自由、和谐、民主、轻松及平等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需要进行民主教学,在教学中与学生交流、配合、相互尊重,做到既严格又不拘束,既宽容又不放任。不用传统的标准衡量学生,引导学生敢于对知识质疑及求异。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倡大量的课外阅读,因此,兴趣激发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因此,便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所阅读的书本问题与现实生活问题有效结合,构建起真实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学生通常对与其生活相关的内容特别感兴趣,而认为过于抽象的问题枯躁乏味。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实际生活与阅读内容建立起联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
小学生的知识积累及生活经历极其有限,许多文字中的情感无法被正确感知。而录像、动画等多媒体,因其声情并茂,并且不受空间及时间的局限,能积极配合课堂教学。其所传递的信息,能够唤起小学生心中的真实感,从而使其由感知到认知,进而不断发展其探究能力。
三、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尊重个体差异。
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需要给那些在小组及班级中发言较少的学生以特别的鼓励与关怀。使其能够有机会、有信心参与探究教学。在小组合作探讨活动中,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学生,谨防部分优秀学生全权掌控局面,引导每一名学生均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探究的权力。
(二)提供足够的研究时间。
在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学生必须有大量的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及知识应用,需要大量的探究、领悟、思维加工、自我消化和亲身经历,才能够对知识产生自主探究、领悟、获取及应用的可能。
(三)扩展学生探究空间。
学生的探究需要一定的空间。传统课堂的固定座位、一成不变的黑板加板书不利于学生的知识探究。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第二课堂、阅览室、兴趣小组甚至社会生活中进行探究,赋予其更多的读书、动手、实践、动脑及探究的机会。
(四)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是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主旨,因此需要注重对学生参与、感受及价值做出评价,而不应该过于注重学习结果。重视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同时结合群体、家长及学生自我的评价,不能以教师评价为唯一标准。如每一次教学活动之后,均让学生写下自己探究的问题、体会、成果及展望,放入档案袋中,这样的评价比单纯的分数更能够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
四、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
(一)激趣导课,自学探究。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可以利用鸟的天堂游览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后“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二)点拨解疑,合作探究。
当学生自主探究中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先在组内质疑,然后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向教师提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当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教师不能够过早进行解答,而要引导学生,让其通过自主探索得到问题的答案。
(三)举一反三,实践探究。
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的,具有创造性、典型性与启发性的练习题及问题,是学生探究时吸收巩固知识、扩大内化知识及发展能力的核心。
(四)激励评价,延伸探究。
激励评价不仅由教师进行,更可以让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然后由教师进行补充总结。教师的评价要以表扬为主,对学生任何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肯定,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上把握恰当的时机提出问题,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后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便是探究式阅读教学。因此,教师要在实际工作中,对其不断优化、总结及完善内部结构,使探究式阅读教学更具有可操作性与科学性,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富强.小学语文自主探究“五环节”阅读教学模式[J].作文教学研究,2009(01).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方法;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4-0042-02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所占比例较大,它关注的是学生、文本及老师之间所产生的共鸣和心灵间的交流,也是学生净化心灵及自我思考的重要手段。
一、什么是主题式阅读教学
主题式阅读是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将课内所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课外的实际运用之中,实现将课内所学到知识在课外得到其他收益的阅读方式。主题式阅读倡导确立一个主题思想,让这个主题思想在学生阅读中与其情感相沟通的精神世界。
二、阅读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一)扭曲阅读的目的
一部分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是把学生升学考试当作教学基本目的,纯粹是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只要确保学生在阅读考试中取得高分就可以了,把日常阅读当作为了阅读考试而训练,使学生与课文之间的交流减少了,学生的思想仅局限在课文当中,没有与课外阅读相结合,仅仅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题,为了考试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太过于功利化,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课文当中,也没有真正领悟到课文的内涵与内容,以致出现学生可以对考试题目很好的作答,但是却不能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怪现象。
(二)转移阅读的重点
小学语文的阅读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加强语言文字理解力。但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往往过分注重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理解,却忽视了文章所蕴涵的深层意思。甚至有个别老师直接用阅读教学代替阅读训练,阅读训练中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寻找的内容和关键词,被教师个人设计的阅读教学思路所替代,这种教学模式严重背离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初衷。学生会因为经常抓不住阅读课文中的关键词而对课文产生理解性歧义,在思考时会遇到困难,也会对课文有消化障碍,最终导致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停滞不前。
(三)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现在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并不是很好,因为课堂上阅读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选课外读本时具有盲目性,学生缺乏阅读目的性,也不知道自己应该阅读哪些书籍,在时间上不能合理安排。即使有好书籍时,往往也只能看到浅层内容并不能体会到深层意思,所以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阅读习惯应该是从浅到深、由外入内的过程。要将课堂内学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自己独立思考,以提高阅读能力。
三、主题式阅读的益处
(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建新型课堂
从课文中获得深刻体会,是课文阅读主要目的,部分教师在阅读课之前会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并且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这样引导学生有统一答案,就会把学生思维模式给限制和固定了,对学生自主阅读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应该创造新型课堂,老师要把课文内容和课外内容相结合形成主题式教学模式。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教材只是个例子”,老师应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能力,让学生能够快乐学习。应当把课文和相关主题文章相结合,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增加学生阅读量,这对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很有好处。老师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小组之间竞赛式学习,组织辩论赛或者游戏,让学生自主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团结合作、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旋律,给每个学生提供相同的锻炼机会。
(三)主题式阅读对老师的要求
现行的语文课标中,要求多读书,读好书,少做题目,读完一整本的书。可是,现在有些老师并没有完全领会到其中的重要理念,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多年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影响性教学,盲目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及领悟,来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感悟。长此以往,学生在阅读中会缺乏主动思考,会一味依赖老师的思考模式。教师应当认识到,自己对阅读的理解和认识、自我修养及教学方式会间接影响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也会影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主题式阅读方式则是根据孩子的文化素养特点,从读书方法等方面开始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少做题目,读完一整本的书。以教材为依托,将课内和课外的阅读整合为一体,让孩子们在主题式阅读中,获得情感、思想和知识,享受由主题带来的情感熏陶,同时也能吸收教材中的写作方法。
四、对主题式阅读教学的建议
一、激趣导入
恰当而精彩的导入是教学顺利进行的第一步。导入方法有复习导入、背景导入、创设情境导入等,可根据文章特点和学生情况而选择,以求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要围绕“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教学目标不能繁杂、混乱,表述上也不能有问题,学习目标明确,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高质量,学习目的不能替代学习目标。
三、展示自学成果
课前教师要先发放“预习卡片”,自学内容大体包括这几个方面: ①给生字注音;②根据注音写汉字;③重要字词解释;④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⑤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⑥我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重视预习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预习有利于拓展学习语文的时空,促进学科间的渗透以及课内课外的联系。如搜集作者资料、背景材料、与文章相关的故事知识等。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文章,整体感知,感知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
(1)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旨。阅读课文应当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把感知的焦点聚集在课文的主旨上。阅读记叙文,整体感知应该聚焦在记叙描写的内容和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上;阅读议论文,整体感知应该聚焦在作者观点和意图上。
(2)粗知作者的思路或文章的脉络。思路是作者在思索和行文时思想发展、前进的线索。思路体现在文章之中,就是文章的内在脉络;落在文字上,就是结构框架。只有了解全文的思路脉络,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在整体感知课文思路这个环节里,只要了解了文章由哪几部分组成以及各部分之间粗线条的联系就可以了,至于各部分细微之处及部分之间的各种关系可以留到深入研读课文时再掌握。
五、精读课文,品味感悟
精读课文,品味感悟,这是教学模式的核心。“品味”就是精细阅读,局部揣摩。指导学生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根据对文章中心内容的理解,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精彩片段和动人之处,揣摩词句的表现力,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在美质。理解文学作品有一些难度,可让学生从文章中提取能概括人物性格品质的有效信息,也可让学生根据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与价值指向。
“感悟”就是提高性阅读,鉴赏文章特色,感悟生活。指导学生从作者的写作目的着眼,揣摩文章在内容与形式上的亮点、美点。可让学生从修辞炼句、结构布局、表现方法等方面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与写作特色,提高鉴赏能力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对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而言,其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已经广泛地应用在了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效果非常的显著。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而阅读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初中语文课中的阅读教学模式应用问题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 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与重要意义
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可以解释为学习者通过与自身实践活动相联系的体验活动,对文章或者其他形式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方法学习的一种过程,是学习与体验的结合。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教学的重难点问题。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阶段语文教学必须要将培养学生的全面阅读理解能力作为实际教学活动的重点问题,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更加关注学生的行为和个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对于文章的理解和体会加深,也会产生一些自我感悟,最终实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提升的教学目标。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欣赏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
较之于普通的语文阅读模式而言,体验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相比之下,体验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更能体现学生的课题主体地位和作用,强调阅读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可以促使学生在理解、感悟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将其有效地转化成自身的一种情感积累,通过阅读课文来使之得以升华。对于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而言,其教学理念和传统教学体制下的教学理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体验式教学模式,更多的是为了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强调的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自主应用,而非简单滴掌握一点纯理论的东西。
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展现自己的认识观点,充分执意阅读文章,最终形成富有自己个性的阅读结构。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特别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大都处在思想尚未成熟的青春期,自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这一阶段的学生大都对一些说教性的教学模式存在一些抵触,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到了学生要求自我个性张扬的需求,逐渐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
2 完善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的策略分析
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感悟的独特性、情感的审美性以及过程的多样性。但是受到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语文教学课堂的主动性很难真正掌握在学生手中,加上教育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的差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验式教学受到限制。要想完善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建设,必须要在坚持主体性、个性化的基础上创设教学情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下面就如何完善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提出几点意见。
2.1 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育工作人员需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正确认识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说,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的主导权真正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和控制者。体验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课堂气氛,留给学生自我探究学习的时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另外,学校也要转变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方式,改变过去只用成绩来评价对学生和教师的方式,更加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为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增添活力。除此之外,阅读教学活动应该适当的增加实践性,带领学生亲自体验、参与实践,将学习到的阅读技巧转化为实际的阅读理解能力。
2.2 丰富教学情景建设,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
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离不开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学情景创设主要是根据学生已经建立的认知基础上,以某种形象或者事物再次出现,以帮助学生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情景设计,既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需要,也要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认知水平相适应。常见的教学情景包括音乐渲染、角色扮演、实验探究等多种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创设合理相似的教学情景,将学生置身于阅读材料创造的环境之中,让学生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意境与感悟。经过小学阶段的知识积累以及实际生活经验的积累,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文学阅读鉴赏能力,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体验式阅读教学,正是通过创设相似的教学情景,将学生原有的情感经验与所学习的阅读技巧结合在一起,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结语:总而言之,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地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彩凤.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4(01).
分层教学模式是一套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在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以及个人潜力发展程度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把学生群体划分为若干小组,使美国小组内学生的水平尽量接近,并以此为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再针对每个小组进行差别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教师恰当分层策略以及学生个体相互作的影响下,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分层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照顾个体差异,便于因材施教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而且还涉及到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审美取向以及个人情感因素。例如,有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并没有建立起足够的英语阅读兴趣,有的学生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外文化和表达方式不感兴趣,由于每个学生的这些复杂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就显得更为必要。
2.消除智力歧视,实现互助合作
在高中英语阅读中实施分层互动的教学方式具有明显优点,一是能够让学生们在在各自的小组内,带着积极的“游戏心态”去共同完成共同的阅读任务。二是可以培养学生在组内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互相帮助,紧密合作,潜移默化地提高交际能力。
3.鼓励独立学习,提升自学能力
教师再实际的分层式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每一名学生阅读指定的文章,然后针对阅读理解中药回答的问题,经由各自所在的小组进行交流研讨,从而得到小组大部分成员一致认可的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每名学生畅所欲言,表达出自己对英文文章的阅读方法以及各自的解题思路,并鼓励小组成员相互切磋,再将好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思路在小组中进行集中展示,使大家能够对好的成果进行有效借鉴。这样一来,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并从中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成果总结能力。
三、分层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对学生群体进行科学分层
教师可以把全体学生划分成如下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学生英语略读能力相对最高,日常具备较大的阅读量,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能够形成自己的有效阅读风格,能够读懂高于教材难度的英语文章,并且还能进行口头描述和内容总结。第二类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居中,平常会偶尔涉猎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英语文章,对于难度略高于教材要求的文章,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理解。第三种类型的学生阅读能力相对较差,对英语不感兴趣,学习英语感到很困难,并且一看到英语文章就会产生排斥心理。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对全体学生进行分类,从而能够在今后有的放矢地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
2.对教学目标进行梯度分层
对全体学生进行有效分层后,教师再设计出能够适应三个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水平的阅读材料。具体而言,第一个层次学生的阅读能力相对较高,教师可以要求他们通过上下文内容的逻辑关系以及单词的构词法推断阅读理解中生词的含义,能够通过文章的表达方式来真确感受作者的主观情绪,并且能够在对文章进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口头讲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总结出作者的观点。第二个层次学生的要求可相应降低一些,可以鼓励他们对长难句进行划分,并由此进一步理解全文大意,至于一些生词,如果不影响学生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可以不必强行要求学生推测出其含义。对于第三种类型的学生,教师再对他们提供阅读材料之前,可以先对他们讲述材料北京,作者意图,从而让学生对材料有一定的熟悉感,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兴趣。
3.对教学方法进行策略分层
对于第一种类型的学生,教师可以对他们提高要求,不仅要熟练掌握课本中的文章,还可以要求他们泛读,例如鼓励他们阅读注入《英语世界》《新东方英语》之类的期刊,并且要有一定的泛读速度,同时还要保证一个较高的准确率。对于第二种类型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只要掌握课本中文章的内容,这些文章中的每个单词都应该记住和理解,在高中开设英语作品选修班,或组织英语学习小组,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购买课外材料进行泛读训练。对于第三种类型的学生,教师首先应该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如可以鼓励他们平时多看看原版的英美电影,让他们在轻松的状态中培养兴趣,对于课本中的精读内容,可以让他们在把握全篇内容的前提下,跳过一些难度较大的细节,今后再专门花时间去研究这些细节。
作者:黄华首 单位: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英语;审美化;阅读教学;教学模式;构想
众所周知,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较多,其学习压力较大,而初中英语科目正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关键时期,需要阅读大量的读物,这无形中会加重学生的学习压力。而老师需要做的便是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促使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而审美化阅读教学模式是符合这一教学理念的,可以逐渐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为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英语阅读中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逐渐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自然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会逐渐增强。
一、课内审美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基础阅读技能
英语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基础阅读技能的最佳场合。课堂中学习教材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老师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认真品味,反复去感悟,这样才可以逐渐掌握每个单词的词意、语构,使学生不断积累英语语言,可以有效解决英语写作时大脑空白或者语法错误较多的问题。如果能够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审美环节,便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较多的审美体验,这样的学习效果会更佳。例如在学习“ifyougototheparty,you’llhaveagreattime”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进行预习阅读,让学生对此节课的阅读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学生经过认真的课前阅读预习,正式学习之时便会更加容易掌握英语阅读知识点。讲课之时,老师可以利用此节课所描述的内容和学生进行互动,对学生们不太明白的地方,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去品味和讨论,感悟此节课作者想要阐述哪些感情。英语阅读和语文阅读不同,英语阅读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和意境将会隐藏的较深。所以,对于阅读材料中的一些重点句子和单词,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将其寻找出来,然后师生一起来挖掘和探究其中深层次的含义,发现和感受阅读材料中的美感,要真切的使学生认识到不能随意用单词或者句子去替换阅读材料中的重点句子和单词。初中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老师在审美化教学中,必须善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对阅读材料有自己的审美认识。比如阅读材料中的重点内容便“decisionmakingparty”可以对其中一个单词进行替换,将party替换为soiree,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这样便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对英语阅读单词的敏锐感。
二、课外加强学生的审美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英语审美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工程,不仅要课内拥有基本的阅读技能,还需要在课外实践加强审美阅读训练,且课外阅读材料的知识比较丰富,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我国目前的考题范围较广,并不是单一的考课本阅读材料,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外阅读大量的英语材料,便可以掌握多元化的阅读材料。所以审美化阅读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这样学生的阅读视野才会不断得到拓展,阅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英语知识体系才会更加完善。例如,可以让学生课外多去读一些中外英语小说、诗歌或者小故事,引导学生养成分析和感悟作者情感表达的思路和英语运用的结构,这样学生才能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才能够真正的学有所获,在考试之时进行阅读之时,才可以精准的理解阅读材料的真实情感和表达的审美情趣,才可以对出题者出考题的思路有深刻的理解。像LeoTolstoy的WarandPeace、NikolaiOstrovsky’s的HowtheSteelWasTempered和WilliamShakespeare这些世界名著,学生都可以从中学到比较多的理论知识。比如:IknowyoulikethissongmostandIknowwhatyouarethinkingabout,too,Imissyou.学生都可以积累下来,不仅能够运用到以后的英语学习中,还可以很好的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意境美、情感美,在以后的英语写作中都可以用到,最关键的是课外阅读,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对英语阅读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掌握了阅读的技巧,达到了英语这门语言科目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拓展学生审美感受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们对学习的需求越来越高,现在的学生不同于以往的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审美观点,老师在教学中不可以在将学生束缚于单一的学习之中,而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巧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老师要熟练的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为学生创设优美如画的英语情境,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欲望。学生在被多媒体的图文并茂、声行并茂吸引之时,可以真实的将静态的英语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英语语言,刺激学生们的各个感官,促使学生各个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之中,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促使学生和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产生思想碰撞,真正的融情于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的教学才可以称之为寓教于乐,才可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提升。
四、结束语
总之,初中英语审美化阅读教学模式的构想,需要老师付诸行动,从学生的身心特点着手,将课内审美化阅读教学、课外审美化阅读以及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起来,这样才可以潜移默化的熏然学生具有较强的审美意识,才能够从阅读材料中体会到作者的真情实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促使学生可以自信的“远行”。
参考文献
[1]庄能扬.构建初中英语有效阅读教学模式探究[J].考试与评价.2016(08).
[2]叶福杰.如何有效开展初中英语阅读教学[J].新课程.2008(01).
[3]张冰清.基于审美需要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J].新课程研究.2016(10).
英语阅读课程,作为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一门必修课,同时也是使学生大量接触英语读物和培养阅读能力的一门实践基础课。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规定了英语阅读作为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其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阅读速度;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分析归纳和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技能;扩大词汇量、吸收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教材应选用题材广泛的语言和文化素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英语语感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阅读教学现状
由于受到传统教材编写和阅读教法牵制,目前高校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教师讲授阅读课程时多从微观层面去讲解,而忽视文章的整体主旨意义,忽视培养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导致学生在阅读训练中缺乏相应阅读策略,既没有培养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也没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1]。王守仁[2]等(2000)也指出传统大班阅读教学存在以下问题,如教师无法全面掌握学生阅读量;无法检查全班学生技能操练和学习效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性无法调动;教与学之间缺乏交流等。因此《大纲》提出,要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现有教学方式和手段的重要补充。因此,近年来我国英语教学改革针对英语阅读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但是“教师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尤其是利用网络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能力依然较弱,改革效果并不显著。”[3]
二理论基础
作为网络协助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构建主义主要是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借助教师、学习同伴和网络(计算机)等辅助资源,在一定情境下根据自身经验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过程。学习者是主动探索式的获得知识,教师角色转变为组织者和促进者,网络或其他资源主要是创设情境、协助学习工具。
三课程改革模式
目前,基于网络平台辅助语言学习的硬件资源已经逐步建立和完善,许多高校都建成校园网,某些高校也形成了资源共享网络。教师在教学方面也尝试突破传统单一的“讲授模式”,使用多媒体软件资源和借助网络平台资源,试图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我院开设了《英语阅读网络课程》,每周安排2个课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时间完成课程内容。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线上讨论网络材料
教师根据本周需要学习的主题,提供网络视频或文字材料供学生课前自主观看阅读,并以在线讨论形式同伴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这一环节既能唤醒并丰富学生相关背景知识,又能让学生通过协作学习发挥自创力,主动构建重组原有的知识结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交流记录,判断学生自学效果,更好的调整课时内容和课后作业。
(二)线上资源共享
通过个人或小组汇报方式,教师检验学生自学成果。学生根据本学期初抽到的汇报题目,通过制作PPT课件将本小组课前预读的资源整理构建,课上汇报给教师和其他小组,并回答相关问题。这一环节可以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而其他小组可以从多角度更深入了解主题阅读材料。
(三)线上答疑解难
课上教师主要通过面授方式答疑解难,身为课题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通过设计多种类型练习,采取学生之间自我评价和互评方式,培养学生查找、分辨、汇总信息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四)线下拓展阅读
教师推荐或学生之间互相共享,通过链接各类英语阅读网站,加大课外阅读量和扩大阅读面。如英语阅读网(www.enread.com)提供了英语新闻、散文、故事、笑话、科普、娱乐、诗歌、演讲、行业、小说和试题等类型海量阅读材料。而在爱思英语网能浏览到VoiceofAmerica、BBCnews和CNN等国外最新双语新闻。通过各类搜索引擎和知名网站,学生非常容易找到图文并茂的音、像和文字多媒体材料,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课程实践过程
为检验该网络课程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实际辅助作用,笔者于2014年秋季学期,针对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英语专业高职二年级开设“英语阅读”课程班的94名学生进行20周学时的教学试验。实际参与试验班级分为实验班(48人)和对照班(47人),两班第一学年阅读课程平均得分为71.0和69.6分,成绩相差不大,可视为平行班。在有效实验开始前,先对实验班教师进行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培训和实践,并对学生进行网络平台英语阅读模式介绍和指导,通过4周课上演示和课后操练,使学生了解并熟悉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阅读训练。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为了检测该阅读教学模式效果,笔者采用了阅读水平测试、问卷调查和师生访谈来收集数据。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作为全国性英语标准化测试,具有较高效度和信度,因此对比分析学生阅读分数可从直观上反映学生阅读能力是否有所提高,而访谈针对问卷中个别现象进行说明与解释。调查问卷主要从学生对网络英语阅读接受程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等内容展开。问卷选择项均采用Likert五分量表形式分级,涉及网络辅助英语阅读的四个变量,每个变量内部统一性达到了统计要求。
(一)阅读水平测试结果
在为期一个学期(20周)教学实验结束时,笔者统计了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参加大学英语等级考试CET4的阅读成绩样本,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
问卷用于调查学生对网络英语阅读课程各方面认可情况,采取不记名形式发放问卷95份,回收有效问卷89份。问卷分别从学生对网络英语阅读接受程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等四方面展开调查。
1.学生对网络英语阅读接受程度整体来看,37%的学生比较喜欢改革后的网络阅读课程;40%持肯定态度;23%表示还是喜欢传统课堂。随后的访谈发现,学生不喜欢网络课程的原因主要是:平时不熟悉电脑操作,且较为依赖教师讲解,不能从传统的被动“接收模式”转变为自主的“自我探索”。高达50%的学生认可网络英语阅读对其阅读能力的帮助,而18%的人认为没有帮助;也有接近52%的学生说通过阅读量的扩大,词汇量的积累也有所增加。提及网络阅读课程题材,42%的人表示喜欢;35%持肯定态度;23%的人建议题材可以更丰富有趣些。因此,课改小组在开放性访谈中也收集了学生反馈意见,在今后的材料选择方面也多考虑吸收丰富更多学生感兴趣的题材阅读材料。
2.教学内容谈及新教学模式,学生普遍表示比较喜欢课前视频阅读材料,线上讨论环节也能让许多学生消除当面发言的焦虑感,提高积极性参与其中,而小组汇报也使学生更好体验团队合作。有51%的学生反映网络课程学时不够,由于课后拓展材料较为丰富,学生在每周2个学时的时间里无法完成所有拓展阅读内容,许多学生需要课后自主上网(有的需要自费在网吧完成单元学习内容),因此这部分学生对完成阅读课程的接受程度和适应性稍弱。当问及课件制作、背景介绍和课后拓展内容是否生动、有趣时,44%以上较为肯定课件制作;48%的人满意课后拓展材料;37%觉得要更多配以图片和注释以使内容具有吸引力;35%提出背景介绍部分需要更贴近该单元主题。
3.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虽然部分学生仍依赖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29%),大部分学生经过20周的实践也逐渐习惯了人机互动教学模式,适应了教师角色转变-作为指导者和辅助者。因此,42%以上的学生认为改革后的网络阅读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结语
一、情境模式: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想象空间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必要前提。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的确,如果学生能够情感融入,与文中主人公同喜同悲,在阅读体验中获得心灵的绽放,必将极大地激起学生的阅读热情。考虑到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与中学生现实生活相差较大。“教材中作者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与学生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1]教师如果不营造一个适当的情境,选取一个良好的切入点,就很难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与参与意识。反之,恰当情境的成功创设,必将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课文的思想内容中,使阅读教学事半功倍。
在教学《孔雀东南飞》这首长篇叙事诗时,通过尝试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从视觉、听觉等感官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从陆游的《钗头凤》引入,讲述陆游和唐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借助多媒体手段将课文故事情节用图画直观地展现出来;播放《孔雀东南飞》MTV,欣赏屠洪纲那低沉舒缓、深沉含蓄的歌声;分享《孔雀东南飞》里兰芝(孙菲菲主演)被遣的一段小视频……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故事引入,可以是图文投影,可以是歌曲影片,更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将声、色、形、情、理融于一体,营造轻松、乐学的氛围,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想象能力,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质疑模式:批判质疑,自主探究
鼓励质疑是有效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质疑”。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疑惑。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觉求疑,主动探索,引导学生在质疑、释疑中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切实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提供示范,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创设一个“乐疑”的情境,营造一个“敢疑”的氛围,以便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树立学生“能疑”的信心。质疑能力的培养可以从教师的鼓励示范开始。教师通过示范,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例如,在鼓励学生对《孔雀东南飞》进行深入探究时,笔者先抛砖引玉,引入《外国人如何教》这篇文章,并且问了文末的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学生对这个故事耳熟能详,很快就有人反应过来了:“老师,午夜12点以后,灰姑娘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笔者用赞赏的眼神和充满激情的口吻表扬了这位同学。于是全班同学立刻干劲十足地埋首于《孔雀东南飞》的文本中,深入思考,找出了许多不合逻辑的地方,如“共事二三年”与“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的矛盾。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求知欲在不知不觉中被调动起来,学生的自信心在层出不穷的质疑问难中树立起来,文本的内容在活跃乐学的状态下被深读细究,有效教学的目标也就得以实现。
(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释疑的能力
释疑能力的培养应该在自主探究中完成。“阅读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主体,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2]阅读教学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探索意识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首先要激起学生质疑的兴趣,教师要授以质疑、释疑的方法,教导学生在文本的文题处、关键处、精美处、空白处乃至无疑处质疑。之后教师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集思广益,解决问题。在历经质疑、释疑的学习过程后,学生养成了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有效地提高了语文阅读能力。例如,在完成对文本的阅读并深入探讨人物形象时,学生不由得产生疑问,为何兰芝“三全其美”(貌、才、德),却不受焦母喜爱?为何焦母可以“一言堂”,而刘母却无话语权?为何兰芝被休弃后还行情看涨?笔者并不直接公布答案,而是组织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扮演主要人物,开设“公堂”,进行角色对话和自我辩解。最后,大家通力合作,得出了几个较为一致的看法,很好地解决了问题。这种新颖、有趣的学习形式使学生爆发出极大的热情,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在积极互动的过程中进行了思维的碰撞,产生了智慧的火花。阅读教学也就达到了领悟人物形象艺术魅力,理解文本思想内涵,探索作品丰富意蕴的目的。
三、比较模式: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思维的基础。”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与课文相关或相似的两篇著作,要求学生通过比较观察它们的异同。通过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比较阅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课文内容、形式等的理解,同时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加强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要求学生在课后对比阅读与《孔雀东南飞》一起被并称为“乐府双璧”的《木兰诗》,分析刘兰芝和花木兰这两个女性形象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命运结局,引导学生总结这一南一北,一柔一刚,一悲一喜、风格迥异的两首诗所创造的巨大的美学价值和给人们带来的无穷的精神享受,从而加深学生对《孔雀东南飞》的理解。
比较阅读文本的选择并非唯一,而是多种多样的,有纵向的,也有横向的。在对《孔雀东南飞》进行纵向比较阅读时,教师既可以选择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也可以选择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中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牛O织女》,还可以选择杂剧《窦娥冤》等等。此外,教师也可以将中外名篇中具有相似主题的文本集中在一起进行横向比较,例如,要求学生分析归纳《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中外爱情悲剧的异同点,从内容、主题、审美观和社会意义上进行分析比较,让学生体会贯穿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作品中相似或相同的情感主题。合理、有效的比较拓展不仅能够巩固课内所学,而且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实现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以上三种模式只是提供一些参考建议,在进行有效阅读教学时,教师不能将自己完全限在模式的框架内。开展有效阅读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要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教材是辅助者的观念”[3],结合教材内容,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选取恰当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拉近学生与课文间的距离,最终实现学生的有效阅读。
参考文献:
[1]黄淑熙.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探索[J].语文学刊,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