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语文逻辑关系

时间:2023-09-06 17:05:31

导语:在语文逻辑关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语文逻辑关系

第1篇

在计算机网络设计活动中,关系数据库技术是一种辅助手段,为计算机网络设计活动提供数据支持。在计算机网络设计活动中,关系数据库的巨大容量和包含数据信息种类的多元性,为计算机网络设计活动提供了充分的数据资源支持。在关系数据库的运用活动中,使用者只需要在关系数据库中进行数据的赋值就可以进行关系数据的存取和调用活动,让网络设计活动中遇到的数据和数值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而在传统的数据库运行活动中,数据库的录入和调用需要借助人工操作来完成,这种数据库运行模式不仅极大的浪费了人力资源,而且在数据运行的效率和质量上也有很大的缺陷,经常会导致数据的输入、输出环节出现错误,甚至会极大的拖延网络设计活动的进程。当采用关系数据库以后,数据库以网络设计活动为服务对象,对内部的数据信息内容进行了关联化的处理,让数据库由过去的数据堆积体衍变成为一种数据的有机管理主体,内部的网络设计数据与常用的数据关系连接起来,并采用基于可扩展语言设计了数据库与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交互界面,让关系数据库可以与使用者进行数据关系形式的交流,并根据使用者的数据要求对内部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关联。实现了计算机网络设计活动数据管理的智能化。

2关系数据库技术在计算机网络设计中的基本原理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数据库技术存在着众多的种类,其中根据数据库模型的运行模式可以分为:网状模型数据库技术、层次模型数据库技术以及关系数据模型数据库技术。这些数据库技术在不同的计算机网络设计活动中有各自的优势,其中关系数据模型数据库技术,以其完美的数据连结技术和高度的数据模型适应性,成为计算机网络设计活动中通用的一种数据库技术。其在运行过程中展示出的完善的数据连结性,能够在计算机网络设计活动中,对任何相关的计算机网络数据进行关联,并能够在一定数据基础上对多种数据进行综合性的关系链接。这种数据信息服务的全面性和数据链接服务形式的多样性,能够极大的满足计算机网络设计活动中多样化的数据信息需求,所以在具体的计算机网络设计活动中成为使用者首选的数据库类型,被广泛的应用于计算机网络设计中。计算机网络设计活动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性活动,在其运行活动中要求下属的各个模块都要最大程度上的兼具数据信息服务的全面性和便捷性。在关系数据库中这一系统要求被很好的体现了出来,关系数据库拥有自己管理信息交互平台,能够基于C语言等网络编程语言与使用者进行数据库信息的交流,提高了数据库使用的便捷性和全面性。在计算机数据库软件系统结构中包含着两个数据库访问系统,一个是开放数据库连接性(ODBC),一个是数据访问对象(DAO),这两个数据库访问系统相互独立,能够单独向用户提供数据信息服务。其中ODBC不仅能够基于SQL语言与使用者进行数据信息交互,而且对C语言和SQL数据库之间的访问机制进行了定义,让使用者可以通过C语言这样一种计算机网络设计活动中常见的语言形式与数据库进行信息交互,保证了关系数据库对计算机网络设计活动数据信息交互,让计算机网络设计人员能够通过其最常用的信息交互方式与关系数据库进行交流,保证了关系数据库与计算机网络设计活动积极、有效的互动。DAO为计算机网络设计提供了数据库机制,这一机制是从关系数据库的整体出发对关系数据库内部组成部分和内容的一种规范。当一个关系数据库体系结构由多个DAO构成时,DAO自身的数据库管理机制就会发挥作用,从DAO自身的数据资源特点出发,对关系数据库整体进行协同管理,保证整个关系数据库的数据信息服务的高效进行。DAO的这种自我管理机制和其自身的数据访问对象本质是相互分离的,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自我管理机制和数据访问对象能够进行各自独立的管理,让每一个DAO都可以在保证自身数据访问对象性质的基础上,同时实现自身和DAO群体的管理,这种各自独立的数据访问对象管理和运行管理,在保证DAO数据服务对象专业性的同时,也方便了自身的升级改造。而且在关系数据库运行活动中,DAO可以链接相应的网络数据库,实现数据资源的网络化共享和管理。

3关系数据库在计算机网络设计中的优势

关系数据库在计算机网络设计中具有强大的数据存储功能,以及简便的数据转换功能等强大的优势,以下将对关系数据库在计算机网络设计中的优势进行详细的阐述。

3.1强大的数据存储功能

强大的数据存储功能,是关系数据库在计算机网络设计活动中运用的主要优势。随着计算机网络设计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计算机网络设计活动的内容含量越来越大,内容的组成形式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面对计算机网络设计活动这样一种发展趋势,相应的关系数据库的数据储存能力和数据管理能力变得极为重要。关系数据库的应用,不仅能够对计算机网络设计活动中需求和产生的大量计算机网络设计数据进行及时的存储,而且能够借助内部管理机制的帮助,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准确的规划和管理。关系数据库的应用让计算机网络设计活动的数据管理环节,成为计算机网络设计环节的一个效率增长点。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计算机网络设计人员,可以利用数据库强大的数据存储功能将设备参数输入到网络拓扑结构中,进而借助网络拓扑结构对关系数据库进行高效、快捷的操作。如果不能有效的利用关系数据库的辅助作用,有效管理复杂的数据信息,那么计算机网络设计势必会陷入困境中。

3.2简便的数据转换功能

关系数据库在计算机网络设计活动中的优势,还体现在不同数据之间的转换功能。在计算机网络设计活动中,因为设计活动本身可能会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自身的设计形式也会因为网络设计目标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在计算机网络设计活动中,计算机网络设计的数据从呈现形式和传递方式上都是有本质上的不同的,所以在对计算机网络设计数据进行管理的时候,不同数据之间的转换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计算机网络设计活动中的数据转换和数据转换效率的问题,才能促进计算机网络设计活动高效进行。关系数据库在计算机网络设计活动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关键性问题,因为关系数据库本身存在的关联性,就是要从两组不同数据中寻找共同点,并基于这些共同点建立二者之间的普遍联系,关系数据库的这种工作机制,在不同形式的数据之间的转换活动中也有积极的作用。数据的两种不同呈现形式本质上也是两种不同数据之间联系的一种体现,二者之间本质内容和内在逻辑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关系数据库可以根据这一特点,结合自身的工作机制,对二者进行本质上的联系,这样一种在计算机网络设计活动中复杂无比的问题,在关系数据库的参与下立刻变得可实现、可操作。关系数据库的存在只是解决了计算机网络设计活动数据转化能力的有无问题,只有强化计算机网络设计活动中数据转化能力的效率和便捷性,才能在网络设计的实际工作中起到更加积极的效果。所以在关系数据库的建立健全活动中,对其自身的数据转换能力的强化,是关系数据库发展完善的未来方向。这一改进必须要将关系数据库的数据转化能力与关系数据库的信息交互系统结合起来,保证使用者对关系数据库的数据转换能力有更加直接的参与和应用,同时要结合计算机网络设计活动发展的实际,对网络设计活动中可能会涉及到的数据呈现形式进行系统、详细的统计,并在关系数据库中对这些数据的呈现形式进行广泛的应用。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关系数据库中,对计算机网络设计活动中可能会涉及到的数据呈现形式进行定义,并设置相应的数据转化机制,在对数据信息进行存储时,尽量选择应用范围最广的数据呈现形式进行存储,以最大限度的保证计算机网络设计活动的数据需求,同时也要定义好各种数据呈现形式的转化机制,在使用者产生特殊的数据呈现形式需求时,能够运用相应的数据转换机制,进行数据呈现形式的转换,以保证计算机网络设计活动的高效进行。

4结束

第2篇

一、大话学者:从反杜林论谈起

大约在150年前,德国出了一个大话学者杜林,他创造了一个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哲学体系。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体系时,杜林的东西总算还被恩格斯称为高超的胡说。杜林,这个创造体系的所谓「智者,自称为在哲学和所有科学领域中都实行了全面的变革,并对所有的知识前辈都用嘲弄谩骂的语气予以了无情批判。

在时间之轴上,不同时段的事件和人物虽各有不同,却有惊人的可比较之处。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个半世纪倏忽而过。在当代中国大陆也出现了一个大话学者,其著作等身,几乎全知全能。中国的这位「学者似乎比杜林的功劳更大,不仅在哲学和其它社会科学领域硕果累累,在宗教、艺术、古代中国文化、历史、政治、甚至是国际政治领域,他也争取到机会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一番,远远超越了当年杜林所涉猎的知识范围。甚至一般学者望而生畏的逻辑和数学领域,他也敢大大咧咧地闯将进来,并极为自得地宣称:布尔、弗雷格创立布尔代数和数理(符号)逻辑以后,作为一个中国学者,我为自己能发现一种新的逻辑工具而感到欣慰。

不仅如此,在他洋洋自得宣称的同时,几乎对所有的现代逻辑,不仅仅是逻辑知识本身,也包括对逻辑研究的先驱和后学,使用了非常不得体的评论方式。这种评论堪和杜林对知识先辈的评论相媲美。

我们先看恩格斯引用的杜林对哲学家的评论:缺乏任何优良操守的莱布尼兹,这个一切哲学侍臣中的佼佼者;出现了特别是叫做费希特和谢林的这两个直接模仿者的谬误和既轻率又无聊的蠢话;达尔文主义的半诗和变态术。

我们再来看何新这位大话学者对现当代逻辑学者的评论:罗素试图以愚蠢的指号论消除哲学本体论。这种独断论的逻辑斯蒂,可以戏称为「逻辑中的「法西斯蒂。

当今国内的主流逻辑学界,几乎已被维也纳学派和分析学派独擅言语权。因此,当时我的文章自然难以发表。但正是在那个会上,我有幸第一次接触了中国的「逻辑斯蒂学派的若干主要代表人物,欣赏到了他们那种笨拙地模仿罗素的「当且仅当的有趣独断论观点。

逻辑正好是我所从事的专业,虽然在这个领域,一个以教学为业的逻辑研究者并没有做出甚么开创性的工作。但逻辑是一门严肃的科学,中国逻辑学界是一个有着良好学术传统的团体。以致在当今哲学界,有很多人认为,从事逻辑学教学和研究的这个团体,最鲜明地体现了学科研究的国际规范。尽管这个团体有其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把独断论说成是中国主流逻辑学界的特点,实在表明评论者对中国逻辑学界的无知。这种无知,又是评论者对逻辑学本身也无知的一个体现。出于对逻辑学科的良知和感悟,也出于对我所在的逻辑学团体的尊重,我感到有一种无法遏止的冲动,要对这种无知的大话学者和无理的大话逻辑予以清算。

二、大话逻辑:有根无叶的哲学思辨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评论他所在时代的德国学术界,有一段妙语:近来在德国,天体物理学、自然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体系,雨后春笋般地生长起来。最蹩脚的哲学博士,甚至大学生,不动则已,一动至少就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

我把泛演化逻辑称为大话逻辑,就是因为这个逻辑要就不建立,一旦要建立,那就不仅是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是导引和拓荒意义上的体系,它还是一个革命性的体系。泛演化逻辑的大话可以用作者自己的语言概括为以下四点:

第一,这样一种逻辑的「根本重要点在于,它并不是一种形式化的主观的数理逻辑,而是一种有效预测事物演化趋势的智能逻辑。

第二,这样一种逻辑在更普遍的意义上可以构成古典逻辑的本体论基础。

第三,泛演化逻辑,乃是逻辑的逻辑,可以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元逻辑。

第四,现代逻辑多以数学中的形式集合论为基础,我的泛演化逻辑对于概念类集理论的重新研究必将涉及逻辑基础的重大革命。

更令人惊诧不已的是,这种逻辑他早就应该完全建立起来,但何先生志趣深广,「当时中国改革进程中发生的激烈的思想和文化冲突与辩论吸引了我,我的研究重点转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上。按照和何先生历史概念类集的思辨方法不同的方法,现在,何先生对逻辑的兴趣回归了。他从对泛演化逻辑的兴趣,迁移到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但时过境迁,他再复归为今天的所谓逻辑兴趣。这样一个短暂时间段内的兴趣迁移,似乎是浓缩了个体有关概念历史演进的另一种一般进程。但这里没有进化,作者还在原先知识的起点上。

但奇怪的是,所谓的创造性竟然依旧存在。这个逻辑依然是别人没有做出,只是他做出的「完全新型的逻辑。在知识变化如此迅速演进的现时代,时隔二十多年。还敢于声称这种逻辑是完全新型的逻辑,真让人佩服他的自信和勇气。但有点令人欣慰的是,他开始把逻辑看成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了,远超出他以前对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的重视。因为在何文中,何先生声称:他那个有关泛演化逻辑的著作成了何先生一切著作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了。

何先生的逻辑是不是非常重要的逻辑创造呢?我先做出两个简要的评述,在本文第三部分再讨论何氏逻辑的核心部分:概念历史类集。

第一个评论,泛演化逻辑只有哲学思辨的根,没有逻辑的根和叶。

现时代的知识体系,其专业门类纷繁复杂,对从事专业研究的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要求。现时代的任何一个学科分支,都有其圈内的游戏规则,首先得遵守规则,然后才有可能突破规则。我想在这一点上,何新不可能是例外,虽然任何规则都可能有例外。

但遗憾的是,泛演化逻辑只有主流哲学和主流思辨的根,除了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却没有任何逻辑学者的工作。它既和主流的逻辑无关,和我国的非主流逻辑研究也扯不上关系。在何先生眼里,只有哲学家和革命家是逻辑学家,只有钱学森先生是逻辑学家,其它的人都不是。而黑格尔的逻辑体系呢?除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三个人重视并且理解之外,只有何先生重视并且理解,再也没有其它人重视和理解。这实在是对中国逻辑学界的一个歪曲,在中国逻辑学界,既有何先生所说的主流逻辑研究学者,现代逻辑的研究团体,辩证逻辑研究也是逻辑学界中重要的研究项目之一,也有一个专门的辩证逻辑研究团体。

谈及现代逻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则何文的态度简直是认为不值一提,现代逻辑几乎全是陷入死胡同似的东西。用何先生的话:现代逻辑正在变成一种及其主观和非常形式主义的东西,一个内容及其空洞的东西。相信进化的何先生出此之言,进化大概就只能理解成退化了。

逻辑是一门很专门的学科,外行可以领导内行,但外行不能代替内行,外行也很难代替内行。哲学家或者革命家从圈外层面上来看待一个学科,这和学科本身的发展是一种非常弱势的联系。权威是有语境限制的,权威的论断不能代替学科本身的发展。逻辑有其自身的发展契机和进化历程。某个政治家的青睐,某个财团的资助,某个圈外权威人士的首肯,不能改变学科本身的发展轨迹。在二十世纪的整个一百年,逻辑学科枝叶繁茂,生成了一个巨大的知识群落,何先生视而不见,也未看到作甚么研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热闹领域玩腻了之后,换一个游戏场所,看一点黑格尔的哲学著作,就摆起开山祖师的架势。几十年前这尚有可能,在如今的普适大众传媒不再,整个市场细分,整个知识门类细分的条件下,无异于天外梦想。

第二个评论,现代逻辑并不排斥黑格尔逻辑。

何文说:由于罗素、弗雷格、维特根斯坦等近代逻辑学家根本搞不懂黑格尔逻辑,反而由于无知而对黑格尔持轻视的态度,因此他们对黑格尔的动态逻辑原理可以说一无所知。

简单地把现代逻辑学者都看成是黑格尔逻辑的反对者是不公道的。在逻辑实证主义的初期,黑格尔哲学(包括他的逻辑)因为其思辨性质而成为科学拒斥的对象。但现代逻辑发展到二十世纪的50年代,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辩证逻辑也开始受到现代逻辑学者的关注。当然,伴随着这种关注,仍然存在着重大的争论。

辩证逻辑是源于西方近代哲学,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体系的产物,作为不同于主流经典模式的一种逻辑,它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但是辩证逻辑更适合于看作是哲学逻辑的一个分支方向,看作是数理逻辑在非经典逻辑方向上的一个发展。如同道义逻辑是哲学逻辑的一个分支,因此道义逻辑实际上就是演绎逻辑的一个延续一样,辩证逻辑也应该看作是演绎逻辑的一个延续。由波兰学者卢卡西维奇,雅斯科夫斯基和巴西学者科斯塔开创的次协调逻辑研究,体现的就是对辩证逻辑的一种研究。

这样一种逻辑,芬兰逻辑学家冯赖特作过颇带辩证法意味的一个估计。一方面,冯赖特表示,这一逻辑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最有意义的发展之一;另一方面,冯赖特又表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在逻辑的非经典方向的发展中,发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但我认为是不可靠的同盟军,那就是源自于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我们可以希望的最好结果是,用次协调逻辑和相关的变异逻辑的形式工具对辩证法的处理,能够有助于阐明它的那些不大适合理性理解的特征。

我并不完全同意冯赖特的看法,我对辩证逻辑承认矛盾的新奇思想是取支持态度的。辩证逻辑的一些思想是对经典逻辑的某种颠覆,含有野性思维的成分。而正是野性,才可能是理论创新的原动力。但是何先生对待辩证逻辑、对待现代逻辑的态度,却让我颇存疑虑。在学术上,谁具有独断论的色彩,把何先生的话语和上述冯赖特的引语相对照,结论就是一目了然的了。我们关于逻辑的讨论最好是不要讨论了,最好的思想和最革命的理论已经创造出来,逻辑本体论的基础已经建立起来,那里还需要我们去做那些无聊至极的学术讨论。

概念真是这样一个进化过程吗?逻辑也相信直觉,但这里的概念进化过程,让人很难直觉地接受。一个更容易产生的概念间关系的直觉,并不是何先生的概念的思辨想象,最大的可能是基于基因的生物链联想。何先生先有一般关系的想象,再找一些并不得体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想象,无非是共相在先,例证在后的先验观,不知道其中的创新之处何在。看看在现代经典逻辑基础上建立的模态逻辑,看看集合论,看看今天横亘于逻辑和数学之间的关系语义学!你就会感觉到,和主流的逻辑学家和数学家在其中所讨论的关系结构和关系性质相比,所谓泛演化逻辑的历史概念类集,是一个多么小儿科的东西。类集概念分析实际上仅仅只是对亚里士多德词项外延间关系的笨拙模仿,毫无任何现代感可言。很难理解,钱学森这位科学家为甚么把这样的常识性理解看成是一个创造,并把这个概念类集的简单图示美誉为一个专业的「何新树的称谓。现代模态逻辑早就在研究树结构,还有其它的结构方式。何先生对树的小儿科理解,哪里能够和现代逻辑学家对树和其它关系结构的研究相比。

即使这个逻辑构想真是一个合理的构想,那也用不着抬到具有革命性转折意义的高度。革命在今天已经不是一个时髦的词汇,也许用不着革命同样可以实现进化。而夸张说泛演化逻辑是逻辑的逻辑,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元逻辑,这不过是普遍性诉求在何文中的回光返照。今天的时代,是告别大话的时代,普遍性诉求正在衰落。即使是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也无法去除各个社会群体、各种社会知识的个性特征和语境特征。

人类知识体系,从古希腊一直到现在,似乎都假定了至少有一个被认为在理论上无懈可击、在实践上历久长新,因此非常可能是万世不移的普遍原则,它被当作是知识体系的基石。通常这类据信为「绝对无疑的普遍原则,被人们称为「金规则。而且,那些在历史中各自独立地自发生成并且以不同方式表述出来的金规则,似乎含义上也「都惊人地相似,其逻辑语义也似乎是完全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也就表明,金规则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必然原则。

然而现代社会的实践活动表明,所谓普遍必然的原则,现在到处都在面临挑战。就是在作为理性标准的逻辑和数学领域,也并不存在一个理论上无懈可击,在实践上历久常新的万世不移法则。在美国学者克莱因的著作《数学─确定性的丧失》一书中,克莱因以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数学之确定性、绝对无疑性并不存在,逻辑也同样如此。1930年哥德尔的著名定理既是对数学提出的质疑,也是对逻辑学提出的质疑。正是哥德尔的这个定理引起了数学和逻辑的巨变,并且使数学和逻辑随后的发展带来更大的麻烦。但是,这些麻烦并没有消灭数学和逻辑,而是给数学和逻辑增加了更多可能的结构,同时把数学家和逻辑学家分成了更多的不同派别。用美国数学家克莱因在《数学─确定性的丧失》一书中的表述:

数学的当前困境是有许多种数学而不是只有一种,而且由于种种原因每一种都无法使对立学派满意。显然,普遍接受的概念、正确无误的推理体系──1800年时的尊贵数学和那时人的自豪──现在都成了痴心妄想。与未来数学相关的不确定性和可疑,取代了过去的确定性和自满。

何文建立起来的所谓泛演化逻辑,充其量不过是逻辑学探索长河中的一个小小支流。企图把这个思辨探索的粗糙猜想看成是某种普遍逻辑法则,甚至是法则的法则,这只是一种知识的迷信和盲目的自大。数学原则和逻辑原则通过我们的直觉就有可能被我们所接受,但仍然是有可能受到质疑的。就此而言,泛演化逻辑普世化的知识诉求,在今天这样一个永不停息地推陈出新的现代社会中,在竞争和博弈几乎存在于一切现存领域的社会中,也许永远只能是我们的主观想象,而不能是生活世界的现实。

何文的无知主要不在其泛演化逻辑,他至少看了很多黑格尔的书。在其《泛演化逻辑引论》一书中,粗略而且保守地估计一下,其中讨论黑格尔思想和著作的篇幅占到了全书的四分之三以上,讨论现代逻辑的章节却一个也没有。

所以,他就有资格说全世界只有他真正地懂得了黑格尔。就是恩格斯也「并没有彻悟黑格尔的思辨逻辑,因此他所谓『辩证逻辑体系从未建立成功。

所以,他也就有资格初生牛犊不怕虎,反正这虎是厉害还是不厉害他全然不知,冒犯了也可以不负任何责任,顶多就是被老虎咬伤吃掉而已。但谁能吃掉一个思辨的天才,一个雄心勃勃的知识界英雄?

看黑格尔的书并不意味着你就懂现代逻辑,现代逻辑和黑格尔的逻辑是完全不同的的逻辑。何先生把现代形式逻辑独断地、武断地认定为:「现代逻辑在形式化道路上愈走愈远,现在已经陷入了死胡同,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说法,实际的情形正好相反。仅以我所关注的模态逻辑而言,这一新逻辑正获得其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极好机遇。这个说法可不是信口开河,仅凭思辨和懂一点黑格尔思辨逻辑就能获得的。

模态逻辑是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最富成长性的一门逻辑分支。路易斯在20年代针对实质蕴涵提出严格蕴涵的概念,到30年代,由路易斯创立了最早的模态逻辑系统。自50年代以来,模态逻辑在语形方向、代数方向、模型论方向以及道义、可证性、多值、直觉主义、认知等等领域发展迅速。一直到今天还继续保持向许多领域渗透和扩张的强劲势头。模态逻辑既在人文社科领域具有形上思辨的启示功能,例如在伦理道德、法制建构、社会博弈领域;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领域,特别是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今天,模态逻辑几乎是我国所有逻辑学研究生课程中的必修课程。近二十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都对模态逻辑的研究给与了支持。这些钱绝不是白花的,它为中国逻辑学研究和世界接轨,并创造出新的逻辑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3篇

1文档一体化是机关实现行政管理信息网络化的内在要求文件与档案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文件与档案同源一体。文书工作是档案工作的基础,文书工作的质量关系着档案工作的质量,没有文书工作就没有档案管理工作。档案产生于文书部门,是将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资料经过立卷归档转化来的,它们是档案的前身和源泉。档案是文书的变体、精华和归宿。所以,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的物质对象是一致和统一的,二者具有内在的密切联系,是文件与档案实现一体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文档一体化历来是档案界改革的热门话题,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档案工作者立足于系统理论的应用,借鉴西方文件与档案一体管理的模式,从理论上明确提出了文档一体化的可行性发展思路,并且断言:文档一体化是机关行政管理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这种预言正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迅猛发展的机关行政管理信息网络化逐步成为现实,不断为人们所接受。这是因为以往的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的分流,已不能适应机关信息共享和管理信息网络化的要求。比较而言,文档一体化的管理方法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机构改革后机关在减员增效的要求下,人们只能去寻求科学的管理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今天,人们正从机关网络信息共享和效能建设的视角,再次关注文档一体化和机关行政管理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2文档一体化与机关行政管理信息网络化互为条件互为补充

所谓“文档一体化”就是将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纳入一个网络化办公系统,特别是计算机管理系统,一次输入,多次输出,从公文产生到运转的每个环节上,尤其是在公文向档案转化的关键环节上,都能体现档案工作的要求,使文档实体一体化、管理一体化、利用一体化、规范一体化,实现文秘工作与档案工作规范化衔接和信息共亡当毛矜。

2.1文秘工作与档案工作规范街接是提高档案质量的基础

文秘工作是办公室的主要工作之一,机关行政管理信息网络化对文秘工作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秘工作和档案工作衔接的主体是公文,公文是文秘工作的主要产品,档案来源于公文,高水平的档案管理工作是建立在规范处理公文的基础上的,文秘工作是档案工作的前提性、基础性工作,它们是既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两个基本方面。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规定,公文用纸一般用60克每平方米至80克每平方米的胶板印刷纸或复印纸,型号为国际通用的A4型。装订要求左侧汀,不掉页、漏页、压字等,钉脚整齐,否则就会影响公文的严肃性、美观性和档案的完整性。版记是文书部门和档案部门相互衔接、川页利实现“文档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尤其是主题词的选用不准确或自拟自编,更会给文件归档拟写案卷标题造成困难,增加“文档一体化”的操作难度。《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公文有13种,但实际应用时“决定”和“意见”不分,“请示”和“报告”不分,“通知”和“通告”混用现象等时有出现,这不但削弱了公文的作用,而且也为档案管理留下了后患。此外,底稿不齐,编号不规范,归档原件是传真纸不经过复印就归档,撰写文件材料及领导签字不用碳素或蓝黑墨水笔等,都使档案的真实性受到威胁。

2.2保护电子文件安全是档案馆(室)的新课题

随着机关行政管理信息网络化的逐渐完善,电子文件将成为档案的主体,保护其安全自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电子文件的形成、处理、收集、积累、整理、归档、保管和利用等各个环节都有信息更改、丢失的可能性,建立并执行一整套科学、合理、严密的管理制度,从每一个环节堵塞信息失真的隐患,对于维护电子文件的原始性、真实性十分必要。维护电子文件真实性的管理措施涉及从电子文件形成、处理、收集、积累、整理、归档到电子档案的保管、利用的全过程。

电子文件形成后即成为电子文件档案,应及时进行积累,以防止在分散状态下发生信息损失和变动。机关办公活动中形成的公文性电子文件,一经定稿就不得进行任何修改,CAD电子文件的更改要经过必要的批准手续。收集积累过程中的一切变更都应记录在案,对收集积累起来的电子文件要有备份,归档时要进行全面、认真的检查:查看内容是否齐全完整、真实可靠;相应的机读目录、伺服软件、其他说明是否一同归档;归档的电子文件是否为最终稿本;电子文件与相应的纸制或其他载体文件的内容及相关说明是否一致等。在技术方面,应查有无病毒,读出信息的准确性等。

归档的电子文件应使用光盘作为存储介质,对所有归档的电子文件应做写保护处理,使之处于只读状态。对电子文件要定期进行安全性、有效性检查,发现载体或信息有损伤时,及时采取维护措施,进行修复或拷贝。电子文件存档后不得外借,只能以拷贝的形式提供利用,防止无关人员对电子文件系统的非法访问,防止利用过程中的泄密和损历信息。科学有效地保护电子文件是文档一体化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能否科学有效地进行管理,将直接影响在机关行政管理信息网络化条件下的文档一体化进程。

2.3机关行政管理信息网络化推动文档一体化进程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政府机关中没有“文件”与“档案”的界限,按照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所有机关现行保存的是文件而非档案,从某种意义上讲,机关行政信息系统中文件与档案本来就是一体化管理的信息,也无一体化的说法。在我国机关,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同属国家行政信息管理系统范畴,是行政信息管理系统中互相衔接的工作阶段和环节,是两个密切联系的管理子系统。

文档一体化无疑将促进机关文件和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这是因为它采用的是科学的系统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是以机关行政管理的网络化为依托。机关行政管理信息网络化将从根本上消除各自为政、工作脱节和重复劳动对管理水平带来的负面影响,建立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新关系。对于档案部门来说,不仅能缓解档案库房的拥挤状况,而且能使档案工作者摆脱大量的重复劳动,{足进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文档一体化要求采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文件和档案实现由手工管理向现代化管理提供保证,进一步促进机关文件与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3文档一体化是机关行政管理信息网络化改革的重要方向

目前,机关文件和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件和档案管理低水平、工作低效率和信息低利用,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机关文件和档案工作的彻底改革。文档一体化管理正是这些改革的一剂“良药”,是今后机关文件与档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办公自动化改革的重要体现。

3.1文档一体化有利于提高机关文件和档案孺索与戴践工作效率

文档一体化离不开办公自动化这一强大体系的支撑,因为它需要利用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存储、检索、数据处理、网络传输等功能,实现行政管理信息的有效共享。在文件、档案的各个管理环节,其效率都将比传统的手工管理有显著提高。同时,文档一体化也要求从系统管理理论出发,组织和协调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的运行,充分运用系统的整体效能,发挥系统最佳的管理效益,以提高机关文件和档案管理的能力与效率。因此,无论是从技术手段还是管理方法上,文档一体化都将提高机关文件和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3.2文档一体化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开发文件和档案信息资源

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应用;安全性问题;防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93.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3-0000-02

Countermeasures Analysis on the Computer Information Network Security Issues

Zhao Yanxiang

(Lishui University,Lishui671500,China)

Abstract:In today's technological advances,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lso led to the continued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widely used in major areas (military,economic and political).In a wide range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ituation,the security issues will be gradually exposed,causing widespread concern within the industry.Therefore,security issues in the network application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is an urgent task.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most common applications of several major security issues,as well as its safety protection strategy.

Keywords:Computer network applications;Security issues;Protection strategies

21世纪是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已经渗透于经济、贸易、军事等领域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也逐渐的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提高了人们工作的效率,促进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人们对于网络技术已不再陌生。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它的安全性问题也就日益的突显出重要性,对于其隐藏安全风险人们也加倍的重视起来。计算机网络的特点也就是其自由开放的网络(IP/TCP架构),正是这些自由开放的空间才使得黑客的攻击以及入侵有机可乘。

一、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

在计算机网络的操作系统中,通过有些服务的开放端口来进行侵入或攻击。存在这种方式的攻击原因主要是因为该系统软件中的函数拾针和边界的条件等一些方面在设计上不当或是缺少条件限制,进而就产生一种漏洞(地址空间出现错误)。比如在该系统的软件里,没有及时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请求或是报文,进而也就使得软件在碰到这些类型的报文时就出现其运行不正常,致使软件系统发生崩溃现象。这种攻击病毒中典型的像OOB攻击,它是利用Windons系统的TCP端口(139)对其传送随机数来达到对操作系统的攻击目的的,进而就使得CPU(中央处理器)始终维持在系统繁忙的状态。

恶意的行为者找到其某些的传输协议制定当中的漏洞,接着发起攻击,具体是利用请求资源(恶性)促发系统服务上出现超载,使得目标系统不能正常的运行,甚至导致其瘫痪现象。像这类中典型性的有借助IP或是TCP协议里的“三次握手”这个系统漏洞,对其进行(SYN Flood)攻击;或者是通过大量的传输垃圾数据包,达到接受端口资源全部耗尽的目的,最终让其系统出现瘫痪现象。像这类攻击方法典型的有ICMP Flood、Connetction Floa。

利用木马病毒对其发起攻击入侵。木马对于喜欢玩电脑的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它是一种能够远程控制的黑客入侵工具,特点鲜明,具有非授权以及隐蔽性的特征,当某台主机被木马成功植入的话,那么该目标主机就会让黑客完全的控制住,使其变成黑客的超级用户。因木马程序他能够对系统里的重要信息(如密码、帐号以及口令等)进行收集,因此也就使得用户信息保密出现严重不安全性。

借用伪装技术来对其进行攻击入侵。这种攻击方法具体的比如可对IP地址进行伪造,以及DNS解析地址和路由条目都可造假,为了让要攻击的服务器对这些请求不能正确的辨别,或者是不能对这些请求正常响应,以致最终导致缓冲区出现阻塞甚至死机的情况;还有一种,在局域网里中,对其中某台计算机IP地址进行设置成网关地址,这样就使得网络里的数据包转发不能正常实行,导致某一网段出现瘫痪。

二、防护措施分析

首先用户要对重要有效的信息数据实行加密策略,使其得到保护。现在存在很多修改或是恶意探测监听网络中发送的数据这种危险情况,针对这种形势,常用的局势对重要的数据实行加密措施,让数据变成密文。我们知道就算别人窃取了数据,但如果不知道其密钥的话,他还是没有办法是窃取的数据还原,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对数据进行保护。加密可有非对称和对称加密,何为对称加密体制?它是加密的密钥与其解密的密钥一样的机制。对其最常使用的算法是DES,而其数据的加密标准就是依据ISO。那何为非对称加密?相对应也就是它的加密和解密的密钥是不同的。每个用户拥有两个密钥,一个最为公开密钥,这个密钥是用来加密密钥设置的,而另一个就是秘密密钥,也就是又来解密时所用的密钥,它是需要用户自己严加保密的。个人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自己使用的加密方法。

其次就是使用病毒防护技术来进行预防危险问题。对于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安全问题上,常见的主要病毒防护技术有如下几种:第一个是智能引擎的防护技术。这种引擎技术对于特征码扫描法中的优点继承并且进行了发展,将扫描方法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改进,进而在病毒扫描中,其扫描的速度不会受到病毒库不断增加的影响的;第二就是未知病毒查杀防护技术。这种防护技术在虚拟执行技术基础之上的又突破的病毒技术,它是人工智能技术与虚拟技术的组合体,能够对未知的病毒进行有效准确的查杀;第三是病毒免疫技术。对与这种病毒的免疫技术,反病毒专家一直对其保持着高度研究兴趣。这种技术主要是对自主的访问控制进行加强,以及对磁盘进行禁写保护区的设置,通过这种途径来实现病毒免疫的;第四,嵌入式的杀毒技术。这中杀毒技术主要针对经常性的遭到病毒的入侵攻击的对象或应用程序,该技术对此实行重点保护。可借助其应用程序中的内部接口或是操作系统来实现杀毒,这种技术为应用软件(范围使用广以及频率使用高的)提供了被动形式烦人防护措施。这种应用软件有Outlook/IE/NetAnt等,对其实行被动式的杀毒;第五,压缩智能的还原技术。这种防护技术是通过打包或压缩文件在内存里进行还原技术,这样让病毒完全的显露出来。

常用的防火墙技术主要有如下几类:应用网关技术以及状态检测技术和包过滤技术。就拿包过滤技术来说,这种技术实行对数据包进行检测,对其是有选择性的通过,依照系统内部预先设置好的过滤要求,对网络层中的所有数据包进行检测,数据包是否能够通过是取决于其目标地址和采用的端口以及源地址的。对于防火墙技术来说它有其优点,能够有效的分析网络数据的流连接的合法性,可是也有其缺点就是它不能够隔离控制其许可连接中的电脑上传输的病毒数据流,那是由于防火墙不能确认识别合法的数据包里是否有病毒。而对于防毒墙而言,它正是弥补防火墙在病毒隔离控制中的缺陷而问世的。防火墙是处于网络的入口地方,进行对网络发送里存在的病毒过滤的这样一种设备,防毒墙通过签名技术,在网关地方实行对病毒的查检,有效的控制和阻止了Worm(网络蠕虫)以及BOT(僵尸网络)这类病毒的扩散和植入。再者对于这种防毒墙技术,管理人员可以对安全策略进行定义分组,根据过滤的网络的流量,可以对特定的报文发送以及文件类型的扩展名等可以实行阻止策略。

以上通过对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安全性问题的论述与分析,更深层次的了解到网络安全技术以及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等。社会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经济技术上也会不断的革新发展,当然网络安全问题也会越来越复杂化、多变化,针对这些也会对相关的防护技术策略进行改进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姜明辉,蒋耀平,王海伟.中美网络空间安全环境比较及美国经验借鉴[A].全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讨会'2005论文集(下册)[C].2005

[2]范晓岚,姜建国,曾启铭.BO网络入侵的实时检测[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9)[C].1999

第5篇

网络会计信息安全系统主要是通过互联网络技术的现代企事业会计信息系统,采用联机实时操作,从而实现多元化报告,并能形成主动提供与主动获取相结合的人机交互信息使用综合体。网络会计信息安全系统的发展能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实施经济管理与决策的有效准确信息。而在网络会计时代,网络会计信息安全系统作为会计信息媒介,承载着会计信息的存储与传递功能,而网络会计信息安全系统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成为网络会计信息数据的安全问题。网络会计信息安全系统以互联网技术作为核心,也受到网络开放性与共享性的影响,网络系统的安全容易受到病毒、黑客的威胁,因此在网络会计信息安全系统的应用过程中,应当明确认识到网络会计信息安全系统的信息安全隐患,将信息载体由纸介质转变为磁性介质,需要提升磁性介质的要求和载体信息的依赖性,在档案保存和信息存储过程中具有较高风险。

二、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存在的问题

1.黑客安全隐患。在全面开放的网络环境中,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也存在多种安全隐患,病毒和黑客攻击的安全隐患,由于互联网的开放特征,网络会计信息系统通过互联网的计算机系统可以共享信息资源,也给非善意访问者提供了方便。黑客攻击是互联网系统的重要威胁,重要信息被盗取和网站的崩溃,都会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造成严重影响。而计算机病毒也会给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带来重大威胁,从原始的木马程序到后来的CIH等病毒的肆虐,病毒制造技术发展的同时,也使得病毒具备了更大的破坏力,网络软件自身程序的不稳定因素也会为网络系统带来众多隐患。

2.信息安全隐患。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的经济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都受到网络技术的影响作用,在企事业管理模式方面,也由传统的的企事业管理模式和财务管理模式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网络会计信息安全系统便是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与网络技术的结合,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实现在线财务管理、远程财务处理、网上财务查询和网上支付等功能,并最终实现企事业资金与信息的高度统一,有利于企事业管理者实施经济管理与决策的有效准确信息。财务信息是反映企事业财务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重要依据,设计到企事业内部上机密的财务信息若是遭到泄露、破坏和意识,会对企事业财务管理造成严重影响,不利于企事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3.档案安全隐患。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财务实施需要依靠相应的财务软件才能完成,而这些财务软件主要包括单机版、局域网络版财务软件和硬件系统两个方面,而财务软件的全面升级,也会导致这些网络财务软件不一定能够兼容其他财务软件,由于数据格式问题、数据库问题、接口问题等原因,以前的财务信息无法被录入网络财务系统中。而会计档案更是无法兼容,导致新的网络财务系统无法查询原有的财务信息,给会计档案工作带来了失效风险。

4.内部安全隐患。传统的会计系统对于业务活动的使用授权标准具有较高合法性、职责性和正确性的要求,而网络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信息的存储和处理集中在互联网络,许多的会计业务相互交叉,而互联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在加大财务信息复杂程度的同时,也加快了会计业务的交叉速度,导致传统会计系统中某些内部控制机制失效。

5.人才安全隐患。企事业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实施之后,需要高技术、高层次的复合会计人才的运作与支持,否则企事业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无法充分发挥其功效,网络财务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暴露出这部分人才的欠缺现状,如果企事业在没有找到合适人才时就盲目实施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财务工作,会使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更为突出。

三、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

1.安全策略。企事业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财务工作的加强,需要建立相应的安全策略,从而降低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隐患,保障企事业财务工作的开展。而安全则略主要是企事业设立的相应制度规范,对加强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工作方面,企事业的全体人员都应当自觉遵守策略中的规定,更有效的管理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保证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并且企事业安全策略在制定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对企事业工作人员的职责进行规划,将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并明确指出企事业所要保护信息的目标,让企事业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策略能够与企事业人员的日常操作相结合,提升企事业人员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

第6篇

网络信息技术毕业设计(论文) 过程监控管理毕业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的特征,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中国民航大学历来重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以重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观念及对其质量的责任感为基础,利用网络科学技术,采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对影响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各个要素以及各个环节进行周期性的计划、指挥、协调和控制,使其规范有序,切实加强和改进了毕业设计各环节的管理质量与效率。

一、基于网络信息技术,提升管理工作效率

毕业设计是一项“教学时间长、知识综合性强、教学内容开放”的教学环节,包括:题目申报,题目审核、师生互选、任务下达、调查研究、文献检索、方案设计、方案实施、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涉及到不同的管理要素、管理流程和工作重点,这些都增加了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以师生互选环阶段的学生选题为例,可供每个学生选择的毕设题目平均为160个左右,3000个学生要完成自己的选题,就会产生480000种不同的组合。如果不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就很难提高学生选题的效率,也很难保证学生选题的公平性。因此,在毕业设计管理工作中,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建立选题审批制度,提高选题工作质量

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首要环节,选题的质量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论文)总体教学效果。有的选题范围太宽,学生只能泛泛而谈;有的题目太窄,以致毕业设计工作量明显不足;有的选题过于陈旧;有的选题学生不感兴趣,因为学生就业去向和所学专业相差甚远,对搞原专业的设计题目缺乏兴趣,缺乏主动性,敷衍了事,不求上进,只求通过。为了全面反映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选题的原则应为:①毕业设计的题目必须从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体现专业研究内容和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内容;②题目应尽可能多的选择与科研、生产、实验室建设等任务相结合的实际题目,鼓励与科研院所、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选着对方的实际工程问题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也可少量选择满足教学要求的自拟题目。

指导教师确定选题内容后,将题目相关信息申报至信息管理系统,经学院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批准通过后,才能供学生选择,对不符合要求的课题及时反馈专家意见,要求修改或更换,从而确保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质量。毕业生可以在选题前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对题目进行充分详细的了解,不清楚的地方可与指导教师及时沟通,在选题阶段,按照个人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避免了选题的盲目性。指导教师可通过教务管理系统查询学生历年学业成绩,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确定适合题目的毕业生,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双向选择。

三、建立开题论证制度,科学评审工作任务

开题作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环节的起点,在整个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学校坚持开展开题报告评审论证制度,设计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模板,要求每位学生根据题目信息,开展调查研究并收集相关资料,按照项目要求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任务和要求、主要设计思路、成果与形式等。开题报告需经指导教师和学院领导小组分级审核通过后,才能开展下一阶段工作。开题报告审核制度促使学生充分理解了课题内容,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方法,为优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奠定了基础。

四、推行专项检查制度,加强过程监控督导

1.前期主要检查开题情况和学生任务落实情况。题目选定后,指导教师向学生下达了任务书,督促学生按时填写网络周志。学生根据任务书认真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方案、进度,编制完善开题报告,并接受指导教师及学院审查。

2.中期着重检查教风、学风和工作进度。校、院两级集中抽查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度、教师指导进程和学生出勤及周志填写等情况。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达不到要求或进度迟缓的学生进行了督促。各学院分别召开了指导教师和学生座谈会,汇报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度情况,查找指导教师指导过程中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校教学督导组开展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问卷调查。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了解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以及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态度、进度和质量等。

3.后期检查答辩和成绩评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经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审查合格后,方可参加答辩。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分别给出成绩后,经加权得出综合成绩。目前采取的比例是30%、20%、50%。各单位选择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组成毕业设计(论文)考核小组,下设若干答辩小组。答辩小组按专业构成,一般3~5人,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做组长,成员在年龄上注重老、中、青搭配。发挥老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培养年轻教师迅速成长。

五、落实学生诚信机制,实行“二次答辩”制度

为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诚信氛围,学校制定并实施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抄袭检测及检测结果处理办法》。

在答辩前期,对每个专业随机抽取10%的学生进行检测。针对第一次检测没通过的学生,必须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修改,修改后予以复测。复测合格可申请答辩。凡被抽到但在规定时间内未参加者、或复查仍达不到合格标准者,被取消6月(第一批)答辩资格。答辩结束后,对推优及申报参赛的毕业设计(论文)作品全部。

为进一步跟踪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中的进度和完成质量,评估毕业设计(论文)的初步成果,学校建立二次答辩制度。所有被取消6月(第一批)答辩资格或6月(第一批)答辩不及格者,各学院可在7月组织完成第二批答辩。第二批答辩学生的论文必须达到合格标准且全部,否则无资格参加答辩。未通过者,只能延长学业,参加下一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六、结束语

毕业设计(论文)是对本科教育教学成果的一次综合性全面考核,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选题质量、开题任务、专项检查、过程控制等环节综合考虑,形成校院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的闭合体系。

参考文献:

[1]冯兴杰,梁志星,初晓,阎威.基于网络技术的毕业设计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0):10-12.

第7篇

关键词:学分制;网络;管理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9-0000-02

学分制的改革和建设是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积极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学分制改革之路,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管理现代化运用的水平有着积极意义。河北金融学院从2003级学生开始实行学分制管理,现在已经形成了完整本、专科学分制体系。

1 学分制实行现状

1.1 健全的制度:我校依据多年的学年制教育管理经验,柔和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学分制制度。按照本、专科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对课程属性进行了必修、选修和任选的划分,对课程性质进行了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必修课、学科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划分。毕业审核时,对学分的计算与成绩的考核等都有相应的制度。人员配备上,从排课到成绩管理,从选课到毕业都设专职人员负责。

1.2 学分制运行的平台与系统的安全性。现代化软件系统是学分制实行的平台,我校目前使用的是清华大学开发使用的综合教务系统软件。系统使用的平台开发式是基于校园网C/S和B/S混合模式,系统在一个开放的网络环境,而这种开放性导致了其潜在的不安全性,所以系统的安全性是一个重点要考虑的问题。通过权限管理实现全面的安全策略。教务管理流程复杂,因而在本系统可为每个进入本系统的用户设置不同的权限。平台使用人员凭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到系统,进行权限内的管理工作。权限控制大可设到模块,即是否可对某一模块有操作权限。权限控制小可设到记录或字段,读取权限与修改权限分开。系统自动记录每个使用人员的登录和操作日志,方便核对和管理。让不同岗位的人员都能够顺利工作并互不干扰,通过集中的用户权限管理可使教务能以最安全的模式工作。

1.3 排课的自动化与教室资源的最优化安排。新升本科院校普遍教学资源缺乏,多媒体教室,普通教室,语音室、机房、操场及运动器械都缺乏。学分制需要比较宽裕的资源,所以对课程安排,我们本着教室资源最优安排,如此安排就用到了自动化排课。用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排课,必须将基础数据准备完整,包括公共信息维护中的班级、专业、系所、教师库,课程信息中的各专业所开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籍中的学生的学号、姓名、班级等信息,还有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和课程组。这些模块的数据必须维护正确,才能进行排课。这些基础数据会被系统整理而输出到开课任务书录入模块。每一个时间模式都要有具体的上课节次与之对应,地点信息采用树型结构存储校区、教学楼、教室信息。一个上课的时间模式结合一个上课地点构成一个组合,而每一个任务书都试着向这个组合里安排。

1.4 如何实现学生选课。采用每学期控制最高学分,预制必修课,仅让学生能选择限选课和任选课的课堂的方法。做到了学生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情况下,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生通过基于Internet的选课系统,通过预选、正选、选课确定三个阶段选定下学期的所学的课程。预选、正选、选课确定三个阶段最大程度的利用了学校的教学资源。选课的阶段由教务人员在选课系统管理平台控制,少于开课规定人数的课堂会在预选结束后删除,选课人数过多的课堂会建议增加或扩大课堂容量,统计和汇总结果给开课单位,等待开课单位反馈后进行操作。在非选课时期,学生不能在选课,只可以通过选课系统查询自己本学期的选课情况和课程信息。

1.5 考试成绩管理。做到成绩录入方便、分层管理、监控详细、查询自由。任课教师能够从教师平台登陆录入学生成绩,系统会自动计算出总成绩,还可以生成成绩清单和成绩分析。而学生可以从网上登陆自己的账号,来查询每个学期各科成绩和成绩排名。成绩管理分为三个层次,教师录入成绩,系部管理员统计、分析课程或课堂成绩和学生查询成绩,教务处管理员监控并维护成绩录入的顺利进行,并对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后上报给主管领导。

1.6 学分制建设和改革促进了教育的信息化,教务数据集中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数据的共享,同时为学校管理层的决策支持提供详尽的数据支持。基于网络的学分制管理平台改善了管理思想,提升了学校教务管理的效率化、科学化、信息化,是保障学分制的顺利实行的强有力支持。

2 存在的问题和分析

2.1 学生选课缺乏指导,盲目性大。首先是学生对课程情况不了解,不知道此课程对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有无帮助,不知道此课程所讲授内容的深浅,是否需要基础知识,进而产生了胡乱选课,选了课又不去上课,逐渐从而对所选的课失去兴趣。其次是学生有凑学分的思想,凑足每学期的最高学分,哪怕根本就不想学,也要选上,最后到毕业时,成绩库里还有选上了但没有上的选修课,这种现象了很多想选这门课的学生,由于人数满而选不上。

2.2 个别学生上课时间过度集中现象。课程安排存在着学生最优,教师最优和资源最优三种模式。学生最优就是上课时间均匀,课程难易时间分布合理;教师最优包括重复课集中安排,多门课程分散安排的要求;资源最优是利用现有的教室资源,最大限度的安排课程。由于学校教学资源紧张,采用资源最优排课,并考虑教师实际困难而调课,所以会出现此情况。

2.3 教务软件中数据不一致。教务软件是一个数据紧密联系的系统,数据流向是从课程库到教学计划,到排课,到选课,到成绩,最后到毕业审查。伴随着学生的大学四年时间,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各种调整的增多,软件系统会出现此隐患。这就需要教务人员调整时刻注意数据的一致,并需要数据库管理员时时监控oracle数据库的异常。

2.4 软件开发。学分制所依托的软件系统是清华大学开发并使用的,里面包括了清华大学的学分制理念,我校从2003年应用之后,吸收了它的学分制的一些理念,对我校本、专科学分制的形成帮助很大。但要形成学校自身鲜明的特色,就要对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完善学分制平台的功能,目前基于平台已开发了补考报名、体育选课、毕业资格审查、学生评教等功能。另外,系统备份存在间隔时间长,不能及时备份的问题,要经常备份,防止发生严重的系统问题。

2.5 任选课堂存在监管盲角,学生出勤率低的情况。任选课课程容量一般较大,有的课堂选课人数多达300人,任选课堂中没有班级组织,学生往往来自几个甚至几十个班级,依靠教师点名的话,由于人数过多,即使只点一半的同学也要十几分钟,会严重影响教学进度。

3 展望

3.1 因材施教的初衷,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认为人的能力、素质等有差异,不能按同一僵硬的模式培养,主张扩大课程科目,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范围,安排自己的学习专业和课程。我校学分制实施接近10年的摸索与实践,认识到不在乎让学生有多少门课程可选,而是学生所能选择的和所学习到的深度与宽度。除了扩大学生的学习面,还应开出不同档次,不同难度的同门课程,依据人的能力、素质,因才而教。

3.2 加强对选课的重视,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立导师制和选课中心,学分制的条件下,学生学习存在盲目性,选课中心的作用是同一协调全校的开课、排课、选课、协调等管理工作,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以利于学生选择不同档次、类型、风格的课程,扩大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年限的灵活性。目前,我校的学生管理还是班主任制。班主任、导师、选课中心是一种好的模式。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管理工作,而导师职责是学生的品德和学习的指导,选课中心负责对导师的协调和管理,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3.3 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和实践,寻找突破口,不失时机推动学分制改革。随着社会发展,学生的教育水平始终是高校的根本,提高学生水平,我校的学分制就是由此而从学年制改变到学分制,所以学分制的发展与改革也要以此为中心,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身条件的学分制之路。

参考文献:

[1]陈静.基于校园网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的研究和设计[J].系统管理,2009(6).

[2]李淑娟.高校教务网络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8).

第8篇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大学生网络素养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通过配额抽样的方法在大连市9所高校获取有效问卷962份。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网络素养的高低对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这也拓展了网络素养对生活满意度的理解,并就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来增加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素养 生活满意度

2014年《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也达到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81%;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的比例为31.2%,在整体网民中占比例最大①。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中国网民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高校大学生作为网民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大学生本身的特性其对于网络新技术的驾驭与适应能力较其他网民群体要强很多,在网络检索、社交类综合平台应用、手机网游和网购团购领域也走在了最前列,而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并没有把高校排除在外,大学生对健康关注程度日益增高。大学生如何对待网络信息以及参与网络活动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直接影响了互联网环境和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文献综述

1、网络素养

本文结合国内外前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国外学者Shapiro和Hughes划分网络素养的七个维度(工具素养、资源素养、社会结构素养、研究素养、素养、应急技术素养和批判素养)②和国内学者蒋宏大网络素养划分的六个维度(网络媒介认知素养、网络媒介甄别素养、网络道德法律素养、网络安全素养、网络行为自我管理素养和网络发展创新素养)③,将本次研究的网络素养划分为六个维度,分别为(1)安全道德素养(在网上保护自身安全、处理不良信息和文明上网的能力);(2)技术素养(了解和使用计算机工具以及软件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3)素养(利用网络媒体发表个人的观点、看法、以及作品的能力);(4)创新素养(善于利用网络媒介发展自己、拓宽视野,进行有益创作的能力);(5)批判素养(对网络信息有正确的认识和处理能力);(6)自律素养(对网络的使用有自制管理的能力)。本文就是要探索六个不同的网络素养维度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2、生活满意度

目前,国内外测量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量表有很多,其中Diener等人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应用广泛,Diener认为两种类型能够解释生活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范畴:主观感受型生活满意度和客观条件性生活满意度④。主观感受型生活质量假设理解的生活质量是受到个人因素或者倾向性因素的影响(比如说,乐观、悲观、孤独等等);另一方面,客观条件型生活满意度指出生活质量是受到环境因素或者情境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家庭、工作、社会等等),依据生活质量的客观因素,人们的生活质量趋向于他们重要生活领域评估的一个直接功能。Diener还认为一个人对其当下生活的标准越满意,他们的生活满意度越高,反之亦然。Huebner在Diener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的基础上编制了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SLSS)和多维度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MSLSS),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可以作为我国青少年生活满意度调查的有效工具。

基于以上理论框架,本研究强调网络素养对生活满意度影响的重要性,提出的问题和假设分别为:

问题:大学生网络素养对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影响是什么?

假设: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越高,其对生活的满意度越高。

二、研究方法

1、抽样及其步骤

本次问卷调查在问卷设计上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网络素养和生活满意度的资料,采用自编问卷形式。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网络素养问卷,第二部分是生活满意度问卷,第三部分是个人基本情况问卷。本研究的数据来自于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和辽宁师范大学等9所高校,采用配额抽样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共计1000份,回收问卷962份,占问卷总数的96.2%,在样本性别构成上,男生有456人,女生有506人,分别占样本总体的47.4%和52.6%。此次调查时间从2014年6月10日-2014年6月24日,为期2周,参与调查的人员是大连理工大学新闻传播系老师及研究生。全部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一处理。

2、测量

(1)网络素养。在外国学者Shapiro和Hughes划分网络素养的七个维度和我国学者蒋宏大网络素养划分的六个维度的基础上,本次研究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将22个测量项目重新划分为网络素养的六个维度,分别是安全道德素养、技术素养、素养、批判素养和自律素养。22个项目均采用4分制量表的形式(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同意,4=非常同意)。表2可见六个维度的信度系数最低为.412,最高为.743。方差累计贡献率达53.241%,能够解释总变量的53.241%。

(2)生活满意度。本研究主要根据Diener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测量大学生的生活满意情况,采用五分制李克特量表的形式,被调查者对5个项目作出回答(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不清楚,4=同意,5=非常同意),这5个项目分别是大学生活接近我的理想、生活条件不错、对生活很满意、在生活中已经得到想要的和如果能够重新开始我几乎没什么变化。5个项目的信度系数达到.750

三、研究发现

表2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素养与生活满意度显著相关,其中安全道德素养显著正相关(r=.068,p≤.05),技术素养显著正相关(r=.124,p≤.01),素养显著正相关(r=.172,p≤.01),创新素养显著正相关(r=.077,p≤.05),批判素养显著正相关(r=.198,p≤.01),这说明安全道德素养、技术素养、素养、创新素养和批判素养高的大学生往往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而自律素养与生活满意度呈负相关(r=-.069,p≤.05),也就是说自律素养高的学生往往有较低的生活满意度。综上所述,大学生网络素养越高,其生活满意度也越高。假设成立。

四、结论与讨论

本次调查研究,结合大连市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增添了自律素养这一网络素养维度,在国外学者对网络素养和生活满意度关系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连市高校大学生探讨国内大学生的生活素养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发现网络素养高的学生其对生活满意度也高。我们处于网络的包围之中,网络在对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其在重视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要培养其较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对生活满意与否理应受到高校教育的重视,因此,高校要开设网络素养素养课程,多方面、多维度提高大学生对生活满意度的认同感。

本研究是在大连市9所高校网络素养和生活满意度所做的一个探索性研究,由于本身所掌握资源的有限性,只能查到高校人数与男女比例,对于各高校具体情况不甚了解,因此并没有采用纵向的概率抽样的方法,而是采取的非概率抽样中的配额抽样和任意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的发放,同时并没有把专科生和研究生纳入测量范围,这也是研究的一个缺陷;虽然研究能够发现网络素养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但是并不能证明是一个因果关系;基于此,未来的研究可以测量国内中学生或者大学生网络连通性、网络依赖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也可以测量个人特质、网络连通性与网络依赖之间的关系。

研究中并没有完全采用当前国际上在网络素养方面研究较权威的Shapiro和Hughes的七个维度,而是结合问卷的实际情况,在进行因子分析的时候,进行了创新,提出自律素养这一维度,但是研究结果显示自律素养的信度效果并不理想,因子分析后得到的方差累计贡献率也不是非常好。未来的研究应该抓好前测这一关,为增强问卷总体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做好铺垫,同时也要加强国内与国外或地区网络素养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①《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news.xinhuanet.com/tech/2014-01/16/c_126015636.htm

②Louis Leung ,Paul S. N. Lee. Impact of Internet Literacy, Internet Addiction,and Internet Activitieson Academic Performance[J].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12,

30:403-418

③蒋宏大,《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52-53

④Louis Leung.Effects of Inter-

net Connectedness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on Quality of Life[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10,98:273-290

⑤胡杰,《沈阳高校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D].辽宁大学,2011

⑥贝静红,《大学生网络素养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2):17-22

第9篇

一、自读训练

自读就是在讲授新课前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这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明确要求的独立阅读实践。在指导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把教读中学到的方法用于自读。比如:凭借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在自读中把文章疏通理顺,边读边圈点、批注,积极思维,划分段落、概括中心等。在训练时要严格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习题。在布置习题时要注意分寸,既要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又要掌握在学生可以认识理解的范围之内,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按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进行。比如:不一定以篇为单位,文章可长可短、有难有易。

二、教读训练

讲读中的教读既有老师的“讲”又有学生的“读”,是在老师的点拨启发下学生积极思维中的读。经过自读之后,学生已掌握了全文的总体结构,即可进行教读训练。从语文教学的任务讲,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段与段之间及个别段落内部的结构层次,在这个过程中要确定重点。每篇课文,每堂讲读课,都要有重点。比如:要估计学生有困难的地方、自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作文中可能经常动用而又不能较好运用的地方等,结合教参、构思和设计讲好课。既要注意系统性,又要诱导学生去解决重难点。有专家在这方面总结了三句话——“周密的布局安排记在心,大致的内容和顺序写在教案里,重要的部分和词语解释批注在书上”,很值得我们借鉴。

在分析段与段结构层次方面,一定要讲清逻辑关系及层次地位。弄清逻辑关系才能对文章有深入的理解,明确层次地位才能让学生明白段落是处在不同层次上的,不能随意组合,必须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及层次地位组合。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的第二部分的论证结构:第二段总领后文,与后文形成总分关系;第三、第四段并列;第五与第三、第四段是层进关系;第六、第七段并列,与第三、第四、第五段是转折关系(本例参阅教参分析)。教读还要分析文章重点段落的内部结构,弄清段内句子的逻辑关系及层次关系。例如:《土地》一文中最后一段:首句用一个饱含感情的呼唤,引导读者回味上文关于“土地”的历史和现实的联想;接着一个长叹,强调土地来之不易,激发人们对土地的热爱;三、四句用两个问题启发读者思考对“土地”的历史责任,向人们提出保卫和建设土地的任务;最后两句点明完成这一任务的客观条件,由回味而长叹,因长叹而想到任务,再由此谈到完成任务的客观条件,环环相扣、顺理成章、逻辑性强、层次清楚(本例参阅教参分析)。

三、练读训练

练读是在自读、教读后的反复阅读。它是在自读、教读基础上进行的,它的选择性、目的性、准确性都较高。这个阶段要指导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读书方法,根据目的去读书。就阅读能力的训练而言,有记忆性练读,如背诵;有分析理解性的练读,如对文章的语言、段落层次、篇章结构的分析理解;有评赏性的练读,如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写作特色和表现方法的评论赏析;还有朗读性的练读等等。目的不同,读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比如:勾划重点词句时就摘要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从重点段和表达中心思想的关键处切入时要跳跃读;对不同课文或写法进行对照时要比较读;还有获取信息的速读、思考性的默读等等。多样化的读法,是提高阅读质量的有效手段。

对学生来说,练读主要是在完成作业中进行的。在准备完成作业和完成作业中,总是要阅读课文,但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至于练读却很少想到。是通过阅读去完成作业还是通过作业去进行练读,孰是手段,孰是目的,学生是不明确的。老师在布置作业时有必要向学生强调:作业只是手段,通过作业达到练读并遂步提高阅读能力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