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时间:2023-09-06 17:05:33

导语:在行业发展状况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第1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现状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近年来,通过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专题招商和项目建设,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展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成为带动全县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助推器”。2013年6月末,全县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企业共有26家,其中新材料5家、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6家、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业5家,专用设备制造业3家,智能制造业3家,先进制造业4家。上半年,全县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5.3亿元,增长54.4 %,主营业务收入102亿元,增长59%,分别高于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26.9和33.9个百分点,对全县工业的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51%和57%。重点企业规模日益壮大。其中星星家电、龙翔生物、惠利隆塑业上半年分别实现产值29亿元、10亿元和9亿元,成为规模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效益稳定发展,总量占比不断提高

随着全县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兴产业在工业经济中份额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好于其他行业。2013年上半年,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实现利税总额15.3亿元,同比增长52%;累计实现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5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利润总额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31.6%、31.2%、30%、29.8%,成为睢宁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力量之一。

(三)战略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意识不断提升,技术进步明显加快

近年来,随着全县新兴产业企业创新意识增强,企业技术进步明显加快。

一是企业创新投入稳步增长。随着新兴产业企业对研发创新的重视程度增加,投入的研发经费以及研发人员的数量、质量都稳步增长,远超传统制造业企业。如星星家电公司2012年科技投入技术研发经费近1亿元,占年销售收入2%以上。

二是新产品开发能力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以结构调整和提高效益为目标,大力开发新产品。2012年,全县新兴产业实现新产品产值3亿元,同比增长42%。新产品的开发与生产直接促进了企业产品结构的优化,推动了企业规模的扩大。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虽然全县新兴产业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有待进一步发展壮大:

(一)产业集聚度不高,发展环境尚需优化,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由于新兴产业门类较多,行业较为分散,与其配套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和上下游产业未完全进入,尚未形成配套齐全、功能完备的产业链。影响睢宁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尽快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重点和产业集聚区域,搞好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二)新产品产值低,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依然薄弱

高层次技术、管理人员的缺乏,研发经费的不足,使得新兴产业在核心技术研发上,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仍较薄弱,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尚待完善,许多产业只是低水平、简单的重复。从新产品产值上可以看出新特产业总体上研发能力不足。2013年上半年,全县规模以上新兴产业新产品产值3亿元,仅占新兴产业产值的3%。此外,专利授权量的拥有数偏少,特别是发明专利的拥有数偏少,也说明我县新兴产业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依然薄弱。

三、加快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培育发展产业示范基地

一是编制具有本地特色区域性发展规划,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差别化、特色化协同发展。制定实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物联网和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业等专项规划,明确实施内容和实施细则。二是依托现有优势产业集聚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企业和产业集聚,建设一批体制机制健全、市场活力大、产业链完善、辐射带动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极。

(二)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

一是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及创新能力建设等。

二是强化金融支持。扶持发展创业投资企业,发挥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的引导作用,扩大资金规模,推动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带动社会资金投向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型企业。

第2篇

ZB分行服务地区为ZB市,其为地级市,全市辖1个经济开发区、5个区、3个县。截至2014年12月末,ZB市农行下辖1个市行营业部、6个区域行、3个县域行,共设有115个营业机构,在职员工1887人,以覆盖最广的网点网络体系和领先的科技优势,服务于遍布全市的城镇及乡村。农业银行ZB分行2014年各项存款余额为5383393万元,其中农业存款1171844万元;各项贷款余额3721300万元,其中:农业贷款余额70617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1.9%;农户小额信贷余额55271万元,占农业贷款余额的78.27%。不良贷款按期限分类余额100680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7百分点。2014年末,存贷比例为69.13%。

二、农业银行ZB分行农户小额贷款现状

该行2014年末信贷资产中,除一般法人贷款外,其他均为涉农贷款,在涉农贷款中,农户小额贷款占有绝对比重,该项业务也是该行农户金融的主要业务品种。为方便分析,取2011―2014年的农户小额贷款数据,见表1。

从以上农业银行ZB分行农户小额贷款开展情况分析,该行农户小额贷款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在信贷总量上,该行自2011―2014年,农户小额贷款总量占全部贷款总量比例不大,从2011年的5.64%下降到2014年的1.49%,占比逐年降低;农户小额贷款在农业贷款各信贷品种中占绝对优势,2014年占比为78.27%。说明该行在“三农”信贷领域,农户小额贷款产品已成为该行服务和支持三农的主要产品。

其二,在贷款增速上,该行自2011―2014年,贷款增速较为稳定,但是农户小额贷款增速成下降态势,说明农户小额贷款不是该行贷款增速的主要力量,显示在信贷业务领域,结构性矛盾突出,业务品种集中度高。

其三,在贷款方式上,由于信用贷款条件比较高,因此该行农户小额贷款中,此种方式贷款数额相对较少,绝大部分部为担保贷款。担保方式贷款包括保证担保方式和抵质押担保方式,其中保证担保方式又包括法人客户、专业担保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自然人、多户联保等保证担保。

三、农业银行ZB分行农户小额贷款与其他农户贷款区别分析

如表2所示,农户小额贷款在贷款利率、贷款准入标准、结办效率等方面都较其他类型农户贷款具有相对优势,是农业银行ZB分行支持当地三农发展的主要信贷产品,占农业贷款余额的78.27%(2014年12月数据)。但是这些相对优势也给农业银行ZB分行农户小额贷款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准入低、存量基数大意味着高违约率、高不良贷款率,所以农户小额贷款风险防控较其他农户贷款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本文将从其贷款运作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甄别和防控。

四、基于农业银行ZB分行农户小额贷款运作流程的风险防控措施

基于贷款运作流程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1、贷款准入调查环节风险点及措施

风险点:一方面是贷前调查风险。由于ZB分行客户经理缺乏,存在双人签字(实际只有一人实地调查)或单人多签(一人调查,本人签字后冒签他人,形成形式上的双人调查)形式的单人调查现象;有些贷款调查虽然实行双人,但未实地调查,或实地调查不尽职,对借款人的人品、经营情况、还款意愿及还款能力等真实情况没有客观掌握,存在“走马观花”调查。另一方面是评级风险。信用等级评定是衡量借款人能否达到贷款准入标准的重要条件之一,评级过程中未按照规定的标准调查,存在以个人感觉评分,没有核实后评分定级,农户评级流于形式,放松了准入要求。

措施:ZB分行应严格贷款调查责任,分层级确定相关责任,对于3万元以下由网点进行调查,其主任负责调查责任;对于贷款需求3万元(不含)至5万元(含)的农户,贷前调查由相关支行客户部门与网点联合调查,共担调查责任;坚决落实“双人、实地、面对面”制度,对于暂时客户经理缺乏网点,相关支行可以成立“流动小额贷款调查客户经理小组”,解决客户经理不足问题。

2、贷款审查、审批风险点及措施

风险点:因为农户小额贷款笔数多,业务量大,加之完成计划的压力,该行审查岗位相关人员存在对农户小额贷款的资料完整性、前后资料反映情况的逻辑性以及相关当事人签字的合理性审查不细,少数贷款要素不齐却通过了审查、审批,存在审查审批把关不严、质量不高等问题,因而形成操作风险。

措施:ZB分行可安排专人审查、审批农户小额贷款,对经营机构农户小额贷款实行专项考核,各环节职责落实到岗到人,以确保农户小额贷款在审查、审批环节堵住风险。

3、贷后管理风险点及措施

风险点:在客户经理不足的情况下,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农户小额贷款管理风险更加突出。由于农户的流动性比较大,一些农户贷款后到别去做生意或外出打工,贷后管理难度较大。部分客户经理由于轮岗,少数轮岗后业务出现了“新官不理旧账”现象,不利于农户小额贷款管理。从近年来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发展情况看,影响贷款安全的主要风险为贷后管理风险。

措施:一是落实首次跟踪检查。贷款发放后15天内,由风险经理(不能由调查人核实,防止道德风险)打电话对借款人相关情况进行核实,包括借款金额、利率、担保方式和生产经营情况等。二是扩大信贷系统提醒功能。对贷款农户开通短信通,通过信贷系统定期对贷款农户提示贷款收息、到期还款等信息,节省人力资源。三是借助外力管理。借助“公司十农户”模式中的担保公司、“专业合作社十农户”模式中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村委会、服务点、信息员等中介组织和人员进行管理,扩大贷后管理范围。

第3篇

【关键字】高端超市;行业状况;生存环境;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收入及消费水平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的需求差异日渐明显,大众化超市竞争日益激烈并趋于饱和,而高端超市仍然存在一定的空缺,因此高端超市应势而生,这是市场进一步细分的结果。高端超市在我国属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而深圳作为我国发达地区的代表,城内的高端超市现状如何?生存的环境又如何?这值得我们去探究。如果能给出一些建议为深圳市高端超市的发展给予一定程度的借鉴,又何乐而不为呢?

一、高端超市

高端超市是一种目标群体为高端消费者、高收入阶层的超市,其商品为高端日用消费品,其中包括高档的包装食品、生鲜食品、护肤化妆品及进口产品等。

二、深圳市高端超市行业状况

1.数量、规模及商品品类

目前,深圳市高端超市数量一共是9家, 面积一般在2500至5000平方米之间,经营的商品主要以进口商品为主,剥离了百货的服装和家电品类(如表所示)。

2.选址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深圳市的高端超市一般选择在人气旺盛的大型高端购物中心,在高端的商圈当中。

3.店面情况

高端超市在装修装潢上下足了功夫,档次明显高于一般的卖场。装修现代、时尚,装修装潢材料尽选高档,布局的设计采用现代化的创意元素,比如华润的ole’。

4.服务状况分析

从设施和人员上,都强调优质的服务水平。设施上,配套足够的停车场,凭小票免费停车,足够的休息座位,储物柜,洗手间等,甚至有的超市引入了自助结账终端机,让顾客自行刷卡结账。在人员上,服务员不会打扰顾客,在有需要是耐心专业地服务顾客,有的店面的店员要求全是本科毕业生以上,英语达到四级以上水平,特别强调口头表达能力。

5.价格定位

高端超市是价格的高地体现了它的“高”,10元一颗的草莓,几十元一个面包,30元一个日本苹果,500元一斤的牛排;也不会有天天特价之类的促销手段。

6.消费规模

高端超市的目标群体是金字塔的顶层群体,属于窄目标群体,规模较小,不以数量取胜。不管是从作者亲眼看到或者是从报道上看到的,目前深圳市高端超市的消费者规模均比较小,店面比较冷清,出现“曲高和寡“的状况。

7.盈利状况分析

高端超市的收入就是商品销售收入,没有大卖场的“进场费”、“上架费”、“节庆费”;地处豪华商圈,租金高昂;店员素质高,人力成本较高;装饰装潢的成本也高。所以,高端超市是属于高成本高投入。一般在培育初期,高端超市几乎不可能盈利。应该说,深圳高端超市的发展还处于市场培育阶段,消费规模小,因此目前的盈利状况不乐观。

三、深圳市高端超市生存环境分析

1.宏观经济发展分析

深圳市2013年全年本地生产总值14500.23亿元,比2012增长10.5%。人均生产总值136947元/人,增长9.6%,按2013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2112美元,接近韩国的人均生产总值2.6万美元。应该说,从生产总值总量和人均生产总值来看,深圳处于经济的发达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城市非常注重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2.消费者状况分析

(1)深圳市消费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

深圳市2013年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653元,排名全国前列。

(2)深圳市人口构成

深圳市是我国第一批开放城市,毗邻粤港澳地区,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均较多,有着很多的港澳商人和外国人口。深圳市一个年轻的城市,人口年龄也比较年轻,从深圳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来看,深圳市15-64岁人口为9156398人,占88.40%。

(3)深圳市消费者行为分析

在高端消费者当中,存在几种情况:一是高端消费者的家庭日常采购均由家长或者保姆代为采购,代购者比较讲究平价和实惠,不到高端超市消费;二是高端消费者到香港进行消费,“2011年深圳市民专门赴港购物的年消费总额超200亿元,加上赴港商旅的购物消费,达400亿元,在香港逾4000亿港币的年零售总额中占一成。”;三是到高端超市消费的消费者所占的比例较少。

3.竞争状况分析

(1)高端超市之间的竞争

目前,深圳市共有9家高端超市,它们的商品品类大同小异,大多数均为进口商品,即使像ole’的产品更加侧重于欧美,而BLT的商品更加侧重于东南亚,但它们之间存在替代性,它们之间的竞争依然比较激烈。

(2)平价超市对高端超市的威胁

平价超市商品品类更多,同样具有进口商品专柜,价格更加实惠,购物氛围更加浓厚,对高端超市产生了竞争。

(3)其他商业业态对高端超市的威胁

社区超市、连锁店、便利店、百货店等业态对高端超市同样存在威胁。

(4)其它地区商业对深圳高端超市的威胁

深圳周边地区尤其是香港商业对深圳高端超市形成强有力的竞争。

4.深圳市本土文化分析

2013年末,深圳市常住人口1062.8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10.4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29.2%;非户籍人口752.42万人,占比重70.8%。可以看出,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多。另外,深圳最早进行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洗礼,深圳人民具有开放性、兼容性的情怀,对新生事物以及外来事物的认知和接受速度较快。

四、深圳市高端超市SWOT分析

通过对深圳市高端超市现状的探究以及对其生存环境的分析,可知深圳市高端超市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较多的优势和机会,同时也存在劣势和威胁。

1.S(优势)

(1)商品品质好。

(2)超市装饰时尚高档并有特色,给消费者以购物享受的氛围。

(3)店员的素质较高,提供的服务比较优质。

(4)选址在人流较多的大型商务区。

(5)有较强的购物体验。

2.W(劣势)

(1)商品价格很高。

(2)盈利模式单一。

(3)目标群体较窄。

(4)促销手段比较单一。

(5)客户管理不够精细化。

3.O(机会)

(1)深圳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者人均可支配收入高。

(2)深圳城市发展已经到了商业主导的阶段。

(3)深圳市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较快。

(4)深圳市旅游资源丰富。

4.T(威胁)

(1)面临着相邻地区尤其是香港商业的威胁。

(2)面临着其他商业业态的竞争。

五、关于深圳市高端超市发展的建议

深圳市高端超市的发展以及盈利过程,就是一个发挥优势、抓住机会及转变劣势、减少威胁的过程。因此,笔者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勿盲目开店和扩张

深圳市共有6个市辖行政区,但却已经拥有9家高端超市,分布在5个行政区里,几乎每个行政区有两个,这对于窄目标群体的高端超市来说,会带来激烈的竞争,不利于深圳市高端超市全局的发展。况且,高端超市在我国都仍处于初级阶段,没有一个很成熟的经营和盈利模式,许多门店因为扛不住发展初期的高昂成本的压力而关门闭业。因此,不能盲目开店和扩张。

2.留住本地消费者,结合地缘优势及旅游资源吸引外地消费者

深圳市消费者消费水平高,高端消费者群体相对较多,有了这个基础,深圳市高端超市可以打本土牌、亲情牌,留住深圳本土消费者;同时,深圳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因此结合深圳的旅游资源,吸引外地的高端游客,以及过境香港的游客以及港商。

3.保证高端商品品质和服务水平

高端超市之所以“高”,除了体现在价格高以外,更应该体现在商品品质和服务水平的“高大上”。因为,高端的消费群体对价格的敏感度较低,他们需要的是商品品质以及良好的服务。保证商品品质和服务水平不仅仅是深圳市高端超市要做的,也是全国高端超市要做的。

4.高端超市之间差异化营销,采用高端的促销方式

深圳市高端超市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端超市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为了避免重蹈大众化超市同质化竞争的覆辙,高端超市在门店规划时就应该采取差异化的经营方式,在店面装饰、商品品类、服务方式、客户管理等方面进行差异营销。在促销方式上,尽量避免大众化超市降价等方式的促销,而是采取“文化节”、“食品节”、“推介会”等高端的促销方式。

参考文献:

[1]赵子暮.高端超市“高”在哪[J].中国商贸, 2011(22)

[2]张磊.高端超市的经营定位与挑战[J].商业经济,2010(12)

[3]范小青.消费升级催生高端超市[J].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0(11)

[4]丁宁.零售商借高端超市实施战略突围[J].中国商贸,2010(21)

第4篇

网络视频

2008-2009网络视频用户对比

截止到2009年底,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2.4亿,较2008年底增长3844万,使用率为62.6%,下降了5.1个百分点。

第5篇

关键词:手绘鞋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引言

帆布鞋在中国鞋市场上占据极大的市场并日益蓬勃发展,手绘鞋行业将传统的帆布鞋行业与手绘艺术相结合,既可满足人们日常穿着所需,同时又增添艺术气息,彰显个性,突出自我。因此,手绘鞋备受青年者青睐。手绘鞋行业的产生也是受现阶段细分市场的影响而诞生,基于其行业较低的成本,在经济飞速增长的当下,起利润空间却不太乐观。本文将通过SWOT分析对手绘鞋行业现在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一系列改进措施。

一、手绘鞋概念分类及其特点

(一)手绘鞋概念

手绘鞋,我们又可将之成为彩绘鞋或是涂鸦鞋,是由设计师运用专门的手绘制作材料,基于普通的纯色帆布鞋,在其鞋面上画上个性精美的图案的鞋子。手绘鞋可以分为低帮手绘鞋,中邦手绘鞋和高帮手绘鞋。

(二)手绘鞋分类

手绘鞋,我们可以将之分为低帮手绘鞋、中邦手绘鞋、高帮手绘鞋

(三)手绘鞋特点

1. 个性化

在这个追求自由和个性的时代,年轻人是一个偏爱张扬个性的群体,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为自己的生活涂鸦,这可以体现在“衣、食、住、行”上。而手绘鞋正好是艺术与个性的结合,这也迎合了人们的需求。因此,手绘鞋也必将成为个性化流行的一种象征。

2.艺术性

21世纪,在物质生活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和享受。因此,对艺术的追求也形成了一定的市场,手绘鞋将这种精神的追求转化到物质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

3.DIY

消费者可以选择自己DIY,将自己喜欢和认为有创新的东西充分展示出来。

4.产品单一

现在的手绘鞋产品较为单一,基本上是手绘帆布鞋,而且绘制方法也比较简单,手绘鞋与手绘鞋之间的差异也只局限于颜色与图案上。

二、当前我国手绘鞋行业发展状况

纵观这几年手绘鞋行业,我们会发现,该行业仍处于自由市场竞争的初级阶段。目前,我国手绘鞋行业内,较为专业的几家公司有“北京麦田手绘”、“成都特之特手绘”和“广东漫儿公司”这三家,这表明我国手绘鞋行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手绘鞋日益流行,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是正如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其发展也面临着激励的斗争。现在令人担忧的是,手绘鞋行业利润行业空间萎缩。手绘鞋需要设计师设计,而现在,在人工成本不断提高的今天,手绘鞋的销售价格并没有因此而提高,这就使得该行业利润空间慢慢萎缩。

三、手绘鞋行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与消费者形成良好的互动

在手绘鞋的销售过程中,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让设计者为其设计,在这种独特的经营模式下,可以实现顾客与制作者之间良好的沟通,满足其内心真实的想法。在尊重顾客意愿的前提下,行业制造者也可以给顾客提出宝贵的意见,提高消费者对商品的满意度。这样,不仅就带动了二次消费,也可能加大消费者周边人们对手绘鞋的购买。

2.商业运作低库存、低成本

手绘鞋行业经营特点之一是库存比较少,手绘鞋店是集个性与特色与一身的店。手绘鞋行业一般是根据消费者提前预定,制作者可以根据消费者预定情况对所需要购买的原纯色鞋的数量合理进货,这就大大降低了商品的库存。

3.手绘鞋具有极大的独创性

手绘鞋出现之前,市场上销售的帆布鞋样式比较普通,鞋与鞋之间在款式上差别不大,而手绘鞋则是根据设计者灵感或是消费者喜好和需求来设计,这也就大大增加了其独创性。

(二) 劣势分析

1.特定消费

手绘鞋的消费群体是特定的,主要集中在10至26岁之间,很多的大众群体是不消费的。而且这种消费也很有可能变成是一次消费。同时,在主要消费群体中,最受欢迎的群体还是大学生,作为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稳定的收入,这也会影响销售。

2.行业进入壁垒低

手绘鞋投资资金少,无论进入还是在退出该市场的时候,也不需要付出太多成本。此外,手绘鞋行业因为不需要太强的核心技术,因此不存在技术垄断的威胁,这便大大降低了进入该行业的壁垒。

(三)机会分析

1.手绘鞋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作为时尚和个性化商品的体现,在其消费者人群中,因为主要是年轻人,他们对潮流的追求十分明显,这也就恰恰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2.现在该行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未形成蔚然成风之势,因此具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四)威胁分析

相对于手绘鞋市场而言,成品鞋市场到目前已发展的相当成熟,并且市场占有率极大。同时,其消费全体不受特定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无疑不给手绘鞋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威胁。.

四、手绘鞋行业发展策略

(一)增加新的销售路径。

在销售手绘鞋的时候,设计者可以只是把图案的轮廓勾画出来,让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其涂上颜色,这不仅降低了自己的人工成本和颜料成本,同时,也使得消费者可以自娱自乐,增加其涂鸦的乐趣。

(二)联合品牌做特约绘制。

将手绘鞋与一些品牌结合在一起,给品牌做特约绘制,这样会增加品牌的独创文化,还可以增加手绘鞋行业的收入。

(三)将手绘业与旅游相结合。

将手绘鞋行业与旅游景区和有民俗文化特色的地方相结。,在鞋上绘制出具有景区特色或民族特色的图案,可以在景区内销售或观赏,这又大大增加了手绘鞋的艺术价值,也为手绘鞋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结语

手绘鞋行业的发展适应了顾客个性化的需求,实现了多元化消费,这种基于“客户经济”的行业也将面临着挑战。同时,手绘鞋行业运用的是纯艺术相与小商品相结合的新的经营模式,其发展方向也需要人们去探索。(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郑莉珍.有关手绘鞋设计要素路径的探析[J].西部皮革,2012,21,42-44

第6篇

为全面完成“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整治和规范工作(以下简称“十小”整规)任务,巩固三年整规成果,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强我市“十小”行业长效监管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政府“全面规范、长效巩固、转型发展”的要求,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帮扶鼓励为主,注重长效、加强协作,加快建立“十小”行业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不断提升“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水平。

二、工作目标

进一步完善“县市统筹协调、部门牵头指导、乡镇具体负责、村社属地管理、业主责任落实、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构建“机制模式化、经验制度化”的长效监管体系,全面规范“十小”行业;加大政策引导力度,促进“十小”行业转型发展,实现整规工作从突击、短期、治标向常态、长效、治本转变。

三、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行业引导机制。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个体加盟、专业配送等新兴业态,创新“十小”行业服务功能、管理制度、经营方式,优化结构、提升业态,推动“十小”行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品牌化发展。打造一批有影响、辐射强的“十小”集聚区。“十小”行业生产经营主体需依法登记注册。涉及前置审批的,遵循“先证后照”原则办理。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业,要严格准入,把好源头关。各部门要定期分析“十小”行业现状,根据行业特点,加快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长效管理。

(二)建立健全帮扶激励机制。各级县(市、区)要加快改造小菜场、小客运等行业的硬件设施,提升行业服务质量;鼓励开展“百镇百街”示范创先活动,研究制订表彰奖励办法;结合“百镇百街”示范创先活动,加大税收、金融信贷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市有关部门要结合“十小”行业发展状况,研究制定促进“十小”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时调整有关标准规范,为“十小”行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各牵头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指导作用,定期组织技术服务队深入基层,加强对“十小”单位的技术指导,并利用蹲点联系、咨询热线、网络交流平台等方式,为“十小”经营单位提供技术支持。

(三)建立健全部门协作机制。涉及“十小”整规的重大问题、重要事项和突发事件,由各县(市、区)政府召集有关部门研究处理,协调解决。涉及若干部门的项目审批,要进一步理顺关系,调整或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时效。各牵头部门要定期通报整规工作情况,在日常监管、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等方面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健全部门之间定期通报制度。建立健全举报投诉制度,各成员单位及时按有关要求移送不属于本部门法定管辖范围的举报投诉,并做好记录。

(四)建立健全安全预警机制。开展行业安全风险评估,卫生、工商、质量技监、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及时分析行业发展状况和经营单位标准符合性情况。涉及食品、药品安全的行业,应定期分析安全形势。建立日常巡查制度,各牵头部门要认真记录巡查情况。存在安全隐患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经营单位要加大监管力度,增加巡查频次,做到防患于未然。

(五)建立健全常态管理机制。“十小”整规工作要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既要创新监管载体,围绕民生抓规范;又要纳入“平安金华”、新农村建设等载体,实施常态管理。要围绕解决“十小”行业可能出现的阶段性、突发性问题,将“十小”整规纳入职能部门的日常工作。不断调整和完善“十小”行业动态数据库,“十小”经营单位信息档案要实行动态管理。

(六)建立健全培训指导机制。通过分级、分批、分类培训,实现“十小”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全覆盖,增强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切实提高“十小”行业业主和从业人员素质。

(七)建立健全典型示范机制。积极参加省级“百镇百街”示范创先活动,形成一批可看、可学、可推广的先进典型。对先进典型实行定期检查评审、动态管理。各牵头部门要加强对创建工作的指导,引导各行业协会积极参与示范创先活动,培育一批经营规范、特色鲜明、管理有序的示范站、点、店、户。

(八)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按照层级化责任体系,落实监管责任,将“十小”行业监管工作纳入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有关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保证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十小”行业质量安全突出问题未及时解决,或发生恶性质量安全事件的,要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工作人员责任。

(九)建立健全信用体系机制。充分利用银行、税务等监管部门的诚信系统,推进“十小”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制定完善信用评价标准,实施信用分类监管。完善信用等级的动态管理和结果运用机制,实行诚信公示制度,提高经营单位的诚信经营意识。

(十)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十小”整规中的作用,实行行业自律。未建立协会的“十小”行业要积极创造条件,组建行业协会。强化社会监督,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十小”行业监管的工作格局。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巩固和延续“十小”整规成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各县(市、区),市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十小”行业长效监管机制建设,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务求工作实效。

(二)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各县(市、区),市有关部门对“十小”行业要加强引导,尽快研究和制订行业发展措施,加快改变行业“散、小、低”等状况,推动“十小”行业优化结构、提升层次,适应经济转型与消费升级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三)创新思路,建立机制。各县(市、区),市有关部门要系统总结、提炼整规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制订相关制度;研究分析“十小”行业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探索长效监管机制。

第7篇

关键词:保险市场;区域差异;保险监管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1-0104-04 中图分类号:F840.3文献标识码:A

十六大以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日益改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河南保险业在整体实力、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发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变化,行业规模快速扩展,社会影响力逐渐加深,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但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河南省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保险业覆盖面窄,整体保障水平低的现象仍旧存在。这与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在这种现实条件下,要实现保险行业发展,必须重视并承认这种差异,有的放矢,针对性的制定发展策略,在又好又快发展河南保险业这个总纲下,结合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这要求我们在发展目标、发展方向、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经营管理方式和保险监管上都要与客观条件相适应,探索出一条具有河南特点、切合河南实际的发展之路。

一、河南省各地市保险发展状况

2007年,河南保险整体发展呈现出又好又快的态势,全年共实现保费收入323.56亿元,居全国第9位,同比增长28.24%。保险深度2.16%,保险密度327.86元。财产险市场继续保持加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66.93亿元,同比增长35.74%,居全国第10位。人身险市场进入平稳增长的健康通道,保费收入256.63亿元,同比增长26.42%,规模居全国第6位。中介业务的发展势头良好,中介机构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加强,专业中介的优势不断凸现,保险中介市场稳步成长。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601.15亿元,较年初增长13.62%,全省保险责任准备金累计余额为604.3亿元,较上年同期新增109.66亿元,增长22.17%。全年新增省级保险分公司10家 、中心支公司39家,目前省级分公司已达33家,中心支公司266家,支公司388家,营销服务部3561家,全省保险分支机构共达到4250家,保险中介法人和分支机构268家,保险兼业机构6741家,市场供给进一步增加,行业活力明显增强。

作为我国建制市较多的省份之一,河南省18个地市发展特点各有不同,在全省整体行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好局面下,一些地市依托自身地域、政治、经济优势,业务高速增长,市场不断成熟,成为保险业发展的区域性中心,逐步形成了市场竞争充分、社会影响广泛、监管体系健全的良性发展局面,与此同时,一些地市保险市场却面临着市场主体不成熟、风险管控薄弱,政策环境不佳、自律机制不畅,监督管理缺位、政策执行力衰减等问题,制约着当地保险市场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根据各地市保险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可将我省保险市场大致分为四种类型。A类:保险行业发展一直相对较好,在全省排名居前。包括郑州、洛阳、安阳、焦作。B类:城市行业发展在全省范围内处于中等水平,包括南阳、平顶山、许昌、濮阳、漯河等地市。C类:近两年行业发展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市场占比有所增加。包括信阳、驻马店、周口、三门峡。D类:行业发展相对较慢,增速落后,市场份额有所下降。包括新乡、商丘、鹤壁、开封。

总体而言,河南省保险市场的发展存在以下特点:

(一)各地保费收入差别较大。以保费收入最高的郑州与较低的鹤壁为例,郑州市地理范围为鹤壁市的3.4倍,人口数量为其5倍左右,但郑州市保费收入达646117.24万元,鹤壁市保费收入仅有45672.66万元,两者相差14倍以上。整体而言,全省各地市保费收入差距进一步增大,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高者愈高、低者愈低。

(二)各地市场供给情况不同。保险机构的保有量差异很大。郑州作为全省的经济中心涵盖了所有在河南设立分支机构的保险公司,进入河南省的保险公司都不约而同地选择郑州作为其省公司所在地。目前,郑州共有省级保险分公司33家及市级分、支公司6家。而鹤壁市仅有市级分、支公司8家及2家保险营销服务部,在市场供给上差别较大。

(三)各地发展势头进一步分化。2007年,我省保费收入整体增速达28.24%,但具体到各不同地市,增速最快的是周口市,高达40.42%,而鹤壁市的保费收入仅增长了2.46%。保费收入全省排名居前的洛阳、郑州、焦作三地市保持了25.40%以上的增速,与其他地市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排名上居中的第二梯队出现明显分化,一些地市发展速度较快,逐步缩小了与第一梯队的差距,而一些地市增速相对较低或基本没有增长,梯队内部拉开了差距。可喜的是原来位居全省后几位的地市,除鹤壁市、济源市外,2007年在保费收入上都呈现出较快增长。

二、差异原因分析

(一)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不一是造成行业发展差异的根本原因。从保险经济学理论和保险发展历史来看,经济增长和发展是保险需求增长和结构升级的根本源泉,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保险业发展的前提。国民经济发展为保险业提供了充足的保源、良好的政策支持、稳定的金融环境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宏观经济发展状态良好,为保险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保险业的发展也为社会经济生活提供着损失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职能。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保险市场发展的区域不平衡。

整体而言,河南各地区由于资源优势的差异及经济发展侧重点的不同,造成各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各地区经济规模差别较大,中原城市群以40%的人口创造了全省近60%的GDP,豫北地区、豫西及豫西南地区居中游水平,黄淮地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二是各地区产业结构差别较大,中原城市群和豫北地区产业结构明显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从河南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与保险业发展状况来看,两者相关度极高。中原城市群在全省GDP的占比为56.68%,豫北地区为10.56%,豫西豫西南为12.91%,黄淮地区为19.85%。

而中原城市群在全省保险市场的占比达到57.09%,豫北地区市场占比达11.78%,豫西占比为10%,黄淮地区为19.46%

各地市保费收入占比与其 GDP占比基本一致。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保险行业发展也相对较好,而经济发展较差的地区,行业发展也相对迟缓。

(二)政策环境差异促成各地发展机遇差别较大。自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布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各地市普遍加大了对保险业的关注程度,但由于各地市特点、发展战略不同,各地市政府对保险业发展的关注支持力度不尽相同。

以行业发展排名靠前的几个城市为例,按照城市发展战略,郑州正在朝着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方向发展,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定位于三大功能中心:一是中西部地区的投融资中心;二是重要的区域保险中心;三是商品期货交易与定价中心。针对此定位,省政府制定政策:要加快组建河南省保险法人机构。鼓励、支持省内外大型企业以发起方式设立财、寿保险公司,组建汽车、健康、养老等专业保险公司。同时,吸引中外各类保险法人机构在郑州设立区域管理总部、区域中心、分支机构。洛阳市政府高度重视保险行业发展,多次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制定了加快洛阳保险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保险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了保险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组建促进保险业发展办公室,加快洛阳市保险发展,市法制局加大对保险纠纷的协调力度,政法部门加大对骗保、骗赔行为的打击力度,为保险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安阳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政府金融办,并确定专职人员负责保险,多次组织召开全市保险机构座谈会,共商行业发展大计。在市政府金融办的牵头下,安阳市产险机构达成自律公约并于2008年年初执行,使安阳产险市场秩序在明显好转。纵观这三个地市2007年保险业的发展,郑州保费增速达30.43%,市场份额进一步上升,达19.97%,洛阳增速达25.40%,而安阳增速达27.91%,行业发展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通过对这些地市的分析,可以看出,凡是地方政府对行业高度关注,充分认识行业功能作用,大力支持行业发展的,行业发展领先。

(三)消费者消费能力、消费意识差别影响行业发展。一是可支配收入差别较大。保险需求的收入弹性一般大于1,由于河南各地市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各地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有较大差别。2006年全省人均收入最高的郑州市,城镇居民达到11822元,农村居民达到5559元,而最低的周口,城镇居民仅有7218元,农村居民仅有2614元,两者相差近一倍。收入的差异造成不同地区消费者消费能力有较大差别,对保险产品的需求量及需求结构差异较大。二是传统消费习惯制约一些地区的行业发展。在河南省一些落后地区,居民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思想比较普遍,对抗风险往往仅限于自救或小范围互助,运用保险减少风险损失的意识不强,造成在这些地区保险产品销售困难。三是部分消费者对行业存在误解。河南处于中原之地,传统文化积淀丰厚,但这在某些方面来说却对保险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由于传统文化影响较深,一些地市居民思想保守,对保险业接受程度低,如开封市GDP居全省第13位,人均GDP居全省第14位,由于历史传统等因素,群众的思想观念较为保守。中国人寿开封分公司2002年曾面向全市招聘营销组训人员,报名的只有30余人,经过培训、筛选、考试后,只剩寥寥数人。而同期市公交公司招聘售票员,报名人员却多达2000余人。据此反映出,该地群众挑战意识不强,对新生事物接受力较差,对保险业认识不足。另外,在一些地方,部分消费者对保险不理解、不信任,对保险的功能作用没有客观的认识与评价,对保险与储蓄、保险与风险性投资活动的区别没有清晰的认识,甚至将保险视为骗钱,把保险营销与传销画等号,这对行业形象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也造成这些地区保险业认知度、认可度低,行业发展缓慢。

(四)公司发展战略影响各地市均衡发展。各省级保险分公司在设置分支机构时,往往优先考虑一些大中城市,这些城市依据自身的区位优势和集聚经济的作用,在技术进步、管理创新、信息资源占有、产业结构调整、消费时尚等方面都具有领先优势,能够帮助保险分支机构迅速取得业务上的进展。这种投入之后快速回报的模式使更多的保险公司不断加大对大中城市的投资倾斜。这种重中心城市,轻其他地市的做法对小城市的行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相关对策与建议

不同地区存在着的种种差异,对于保险业发展来说,是一种发展的契机。区域差异有利于阶梯式的发展,提高发展的持续性,按照区域经济学者弗农的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行业、产品、技术的发展都会随时间推移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传递。河南省保险业存在的区域差异客观上提供了不同地区轮流领涨的可能性,使行业发展不断涌现新的增长点。根据威廉姆森于1965年提出的“倒U型”学说:经济组织与区域平衡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区域间成长的差异将会扩大,倾向不平衡增长。之后随着经济增长,区域间不平衡程度将趋于稳定;当达到发展成熟阶段,区域间成长差异将渐趋缩小,倾向均衡增长。随着河南省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如何逐渐缩小区域间的差异,实现保险行业的协调发展,需要保险机构、监管部门、政府共同努力。

(一)立足大局,合理制定发展战略。对保险机构而言,要树立大局意识、长远眼光,结合各地实际,研究制定发展策略。一是在人才培养、业绩考核、目标制定上体现差异性。市场的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保险业的发展要依赖于人才。保险公司内部要加强对职工尤其是落后地区职工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公司人力资本的整体素质。要有意识地将一些A类城市的业务骨干调配到落后地区,输入新的经营理念、引入新的经营策略,带动当地行业的发展。二是转变经营观念。要充分认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增强各地区发展的协调性,在资金、人力投入等方面加大对落后地区的倾斜。充分利用中心城市对其他地市的辐射、示范作用,在加速中心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带动其他地市走共同发展之路。各保险机构之间要树立竞争、合作意识,正确处理公司利益和行业利益之间、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保险业综合竞争力与服务和谐社会的能力,共同开发、维护好市场。三是多元化的产品策略。要加强对各地不同保险需求的研究,结合当地发展战略、产业特色、收入水平,制定不同的产品策略,开发个性化的产品组合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如近两年,河南省周口、商丘、焦作等地市的产险机构市场发展比较快,而信阳、郑州等地的寿险机构市场发展较快,各保险机构可充分利用这种区域差异,对各地市发展特点加强研究,对各地市涌现的新需求保持敏锐的洞察力,适时提供新产品满足新的需求。

第8篇

目前,中国西部经济发展迅速,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外资的进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些国际一些较为有影响力的主办单位,如励展、法兰克福等纷纷进军中西部地区。国内一些有影响力的展会也开始瞄准西部市场。

元月,城贸联覃业竣会长和宣传活动部主任赵伟主任等受西安会展办的邀请,前往西安对当地的会展发展状况进行考察。期间,与西安会展办领导进行关于当地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了交流。

据西安会展办领导介绍,今年西安市将加快会展法规制定进度,尽快出台《西安市会展管理条例》和《西安市会展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依法规范、促进会展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进一步强化行业自律,整合会展资源,建立会展信息数据库,高速度、大容量传递全国乃至全球的最新展会动态和信息,引导和帮助企业开辟、占领市场:同时加强与国内外会展中心城市以及著名展览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与国内、国际会展业的对接,争取使更多的国内外大型会展活动在西安举办。

化妆洗涤美容美发商品交易会百年盛典相聚义乌

由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与义乌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2008第100届中国化妆洗涤美容美发商品交易会将在2008年4月14~6日在义乌梅湖会展中心迎来它的百年盛典。本届展会设标准展位近800个,展示面积达20000平方米。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及港奥台地区的美容化妆品企业及众多知名品牌将相聚义乌。

本届展会主办方迎合了国内外化妆美容市场的发展趋势,在继续整合和完善“日化线”和“专业线”两大市场上,新融入了新型香料香精及其各种新原料(包括添加剂),新技术、新设备、新包装等新的参展元素,力求打破行业的局限,使展会的内涵得以延伸,有效促进行业的横向交流。并且以个性鲜明的专业展区为行业内搭建一个形象展示、新品推介、贸易洽谈、信息传播的平台。进一步将化洗会的历史积累和行业影响与义乌的辐射能力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强强联手,起到提升化洗会品牌效应、振兴行业的目的,全面提升展会交易功能。

第90届中国针棉织品交易会再度登陆浦东取得成功

2月23~25日,第90届中国针棉织品交易会(“中针会”)再次在上海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成功举办。这是继2006年后,中国针纺织行业的顶级盛会“中针会”再度登临上海浦东。3∞多家行业知名企业参展,5万人次以上的海内外专业买家,丰富多彩的展会活动,在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摆出一场中国针纺织品的行业盛宴。

台湾纺拓会继组团参观、参展前两届“中针会”之后,再度专程组织岛内领先针织企业集体参展本届交易,在近400平方米的展位上集中亮相,是本届“中针会”上的一大亮点。除了海峡两岸行业知名企业外,大量新品牌参展是“中针会”的另一大特色。除了海峡两岸行业知名企业外,大量新品牌参展是“中针会”的另一大特色。“时尚与潮流齐飞,名品共新军一色”,本届展会带给了经销商和采购商更多的惊喜。

在产品方面,“科技、环保、时尚”是“中针会”一贯的主题。各参展企业推出的竹纤维、麻纤维、木纤维、莫代尔、COOLMAX等新型纤维材料,不仅在舒适、透气、吸湿等方面不逊传统的棉纤维,而且具有抗菌、抗污、防紫外线、防臭等特殊功能;在新技术、新工艺方面,“聚热毛茸”、“银离子”工艺,分型涤纶加粘胶纤维、纳米级释放负离子印花浆技术等,也纷纷在“中针会”上亮相,掀起中国针棉织品行业又一轮革新风暴。

本届展会还特设国际设计师展位,请来知名国际家纺流行趋势权威专家现场开讲,为“中针会”吹来国际时尚流行风。

此外,本届展会上隆重推出了第三届“中国时尚内衣秀”,为所有内衣类参展商提供了展示自己形象与实力的大舞台。

中国百货业高峰论坛

注重发展与创新 进一步提升代表参与度

由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主办的第六届中国百货业高峰论坛将于2008年3月26―27日在北京・亮马河饭店举办。

本届高峰论坛的主题是“发展与创新”。届时,商务部领导、中外百货企业代表将莅位演讲。

第9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低碳物流;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为适应物流行业发展趋势,培养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物流管理人才,有必要对现有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文章在回顾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状况后,介绍了现代物流发展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从适应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适应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以及高水平互补式现代物流管理教学团队建设等三个方面对高校现代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进行了构思与建议。本研究为高校现代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提供了一定信息支持。

关键词:人才培养;低碳物流;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o fixing the gap between modem logistics and trdditional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ersonnel cultivation, an analysis on the reform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ersonnel cultivation system is necessary. First of all, we introduced the history of college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ersonnel cultivation in China. Then the new requirement of low-carbon logistics personnel cultivation was analyzed. Based on the discussions mentioned above, design of low-carbon logistics personnel cultivation mode was showed in curriculum provision, education model and teacher team. This research was able to provide information support to low-carbon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ersonnel cultivation system reform.

Key words: personnel training; low-carbon logistics; training system

作为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保障的基础性行业,物流行业对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适应时代的发展,物流行业需要与时俱进:一方面,应当迅速吸收高新技术,降低运作成本;另一方面,需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整个行业的正面形象。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问题在业界和学界受到的关注日渐增加,以及低碳物流相关技术的迅猛发展,低碳物流已成为物流行业普遍关注的焦点。虽然低碳物流是物流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如何更好地完成低碳物流转化也对整个物流行业提出了新的技术和人才要求。因此,低碳化发展对物流产业带来了深刻变革。由于目前我国高校传统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中并不包含低碳物流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这也对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 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状况

我国的物流高等教育始于2001年,该年北京物资学院首次招收物流管理本科生,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高层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近年来,随着物流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全国已有318所高校开设物流本科专业,48所高校在一级学科下设置了硕士点和博士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应当植根于物流行业这片沃土,培养满足物流行业运营需求,并适应物流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

2 低碳物流发展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大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物流行业正在经历低碳转型,需要大量掌握低碳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水平低碳物流管理人才。但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趋同,专业定位空泛而不清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不足,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在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中仅关注物流基本知识灌输,没有根据物流行业低碳发展的趋势对物流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增加低碳物流管理相关内容。因此,在物流行业低碳化发展迅速的今天,陈旧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物流管理岗位低碳化发展的现实需求,有必要开展低碳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同时,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有根据外部企业人才需求,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特色和传统进行准确定位,顺应全球物流行业的低碳发展方向,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独具竞争力的低碳物流管理人才,并促进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因此,一方面,只有培养具有低碳发展意识,和低碳物流管理基本技能与素质的高层次低碳物流管理人才,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物流行业的运营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另一方面,目前国内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缺乏专门的低碳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无法满足低碳物流人才需求。在此背景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若能够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增加低碳物流相关内容,将能够满足物流企业对于低碳物流人才的需求,为我国物流行业培养更多适应低碳物流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并进一步促进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良性发展。

3 低碳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构思

3.1 适应低碳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

为了适应低碳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必要对原物流管理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主要可采取以下手段:

(1)通过“打通原有课程、减少重复课程、增加缺少课程、课程内容分类,提高选课弹性”等调整方式,在原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平台的基础上,增加低碳物流管理相关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补充。

(2)构建以“低碳物流”为特色的“课程群”式教学模块,以满足低碳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需求。

3.2 适应低碳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为了使学生充分掌握课堂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有必要对原有的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增加低碳物流管理相关实践内容,以保障高校培养的低碳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1)改革原有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课程设置中增加低碳物流管理相关内容,创建适应低碳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型实验教学中心平台。

(2)在毕业设计中强化物流管理的低碳化运作,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

(3)在“第二课堂”、“导师制”等活动中,积极挖掘开发低碳物流管理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扎实培养高层次低碳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4)结合科研、面向社会,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培养低碳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5)融课外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为一体构建多模块立体式低碳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3.3 高水平互补式低碳物流管理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培养原有教师和引进高水平人才相结合的方式,对低碳物流管理教学团队的人员设置进行补充与提升,建设高水平互补式低碳物流管理教学团队。

(1)按照“以人为本”的思路,采取多种手段积极鼓励物流管理专业原有教师在自身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方面增加低碳经济管理和低碳物流相关内容,培养掌握低碳物流行业发展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

(2)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引进工作中,对低碳物流管理研究方向的青年博士和高层次科研人员进行倾斜,吸纳更多的高水平低碳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加入教学团队,对教学团队的教师科研与知识结构进行补充。

4 结 论

总之,低碳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是新型、应用型和综合型的人才培养。因此要从课程体系设计、教学体系改革,以及教学管理团队建设等方面对现有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与完善,才能满足低碳物流背景下物流企业的用人需要,促进我国物流企业和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协同发展。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应当依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综合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和第二课堂等手段,不断对专业培养体系进行改革与完善,为有志于从事低碳物流管理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与研究平台,以培养更多适应气候变化背景下物流行业发展的专业低碳物流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方煜. 体现港航物流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物流科技,2013(4):123-125.

[2] 张金英,石美遐. “四位一体”的低碳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 物流技术,2010(8):15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