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艺术作品的时代性

时间:2023-09-06 17:08:16

导语:在艺术作品的时代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艺术作品的时代性

第1篇

    艺术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与上层建筑的其他组成部分、与其他语境中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经济只有通过影响上层建筑的政治,宗教,道德,哲学才能进而影响艺术。但是,“不仅不能从单纯的自然和社会政治经济直接推及艺术。横亘在自然和社会诸因素的关系模式与艺术结构之间,还必须有一种中介结构,即文化心理结构。”文化心理结构是由艺术家生理心理中自然秉赋予与他一生中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文化性经验两大领域的因素构成。自然赋予人类先天的心理结构,包括集体无意识在内的许多遗传信息,是人类从童年的原始时期经历每个时代的变化逐步形成的心理结构形式。它的发展变化是极度缓慢的,但却深深保留着时代变迁的痕迹。人类在漫长岁月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所形成的社会文化内容,特别是艺术家后天的经验学习获得的信息更直接影响艺术家本身以及作品。

    也就是说,只要伴随着社会与文化的转型,时代综合因素不断变化,文化心理结构无疑也发生相应的转变。而这又影响了审美文化的走向和审美心理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了创作主体——艺术家,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变化。任何一个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任何一种艺术风格或艺术形态,都不能被关在时代精神凝聚的文化心理结构之外。文化心理结构是经过历史积淀而来,渗透于每个个体心灵深处,无声无息地发挥着作用,对于善于体会生活的艺术家而言,这种作用尤为显着,推动着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加以表现。

    “心理结构创造艺术的永恒,永恒的艺术也创造、体现人类流传下来的社会性的共同心理结构。”艺术作品一旦产生,便完全属于全人类的时代成果,并由时代对它进行优劣筛选。只有符合时代精神和反映真实的文化心理结构的艺术作品,才能最终具有永恒的魅力。希波战争的胜利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那个时代需要创造新的典型,讴歌奴隶主民主政治和战争的胜利。那个时代的艺术任务就是刻画有充沛生命力的理想的自由民。时代需要艺术,艺术品体现时代特征。只有蕴含时代精神内容的艺术作品才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得住考验,而一直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时代不同,文化心理结构不同,审美心理结构不同,艺术也因此不同。瑞士艺术史家海恩瑞希在其《艺术史原理》中指出,不存在某种能适合一切时代的艺术形态与风格,艺术作品及其风格,形式特点的形成,不仅同艺术家的个性有关,而且同他浸染接续的时代精神有关。艺术史家一般都把毕加索的艺术经历分为几个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立体主义时期、晚年艺术。毕加索一生绘画风格的不断更新和变化,这与艺术家本身心理和后天经历有极大的关系。但在他身上,正好印证了变化了的时代赋予艺术家不同的时代观念。从写实绘画到抽象,立体的形象变化,绘画一连串发展在毕加索各个时期淋漓尽致地被表现出来。艺术的每一种形式都既是艺术主体内心深处的自我表现,又同时是时代观念变化的化身。

    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风格的存在,其本身成为时代风潮与社会风气的预兆,成为其所处时代社会生活环境的回响。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艺术形态与艺术风格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形成的,同时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艺术只有通过由时展变化形成的形式承载了时代赋予的内容时,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艺术。

第2篇

关键词:朴素;绘画艺术;内容;形式

一、朴素美的涵义

“朴素”在绘画中指的是一种未经雕琢,无加外饰,浑然天成的审美理想,朴素美则是最根本的最真实的美。朴素美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不做作、不奢侈、不华丽的朴实之美。在艺术中也是这样,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如果能将社会生活中的朴实之美反映在艺术作品中,那么这样的艺术作品必然蕴含着最根本最真实的美,即朴素美。

二、朴素美在绘画艺术中的体现

无论是何种艺术形式(绘画、音乐、雕塑等)都会通过各自独特的艺术语言来反映自然生活中最真实本质的一面。绘画艺术中的朴素美主要体现在绘画内容和表现形式两大方面。

1.朴素在绘画内容上的体现

绘画内容就是画家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自然及社会生活的艺术认识。绘画内容也是画家表达自我情感的重要载体。为了清楚分析绘画艺术中朴素美的体现我们不妨从主题和题材两个方面来具体看看。(1)“题材”体现朴素美尽管题材是构成绘画作品的重要基础,并且题材大多折射当时的社会风貌,但是作品的价值还取决于艺术家如何处理他所选择的题材。也就是说题材也要依靠艺术家的处理才能实现价值,题材也是艺术家表达个人情感、反映审美倾向的重要渠道。(2)“主题”体现朴素美绘画作品的主题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具体的题材来体现的,是从生动的艺术作品中流露出来的。主题是艺术作品的灵魂。绘画艺术是具有时代性的,绘画作品的主题受到当时社会艺术思潮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现在的艺术家没有经历过以前的社会环境也创作不出反映当时社会状况的艺术作品,所以说主题也有时代性。再就是,有的人为了追求创新或与众不同而故意以“荒诞”为主题,结果是不仅仅达不到创新的目的反而丧失了“主题应该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真诚反映”这一原则。

2.朴素在形式上的体现

绘画作品的形式就是内容的存在方式,绘画艺术的内容与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1)构图体现朴素美构图在中国画中可以理解为章法、布局。从广义上说,构图包括为什么这样构图和怎么构图两个方面。绘画作品的构图是为画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主题思想服务的。相对应的,作品的题材与主题也是构图的依据,没有对作品的构思就没有构图。每个艺术家都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接触的人不同,所处的小环境也不尽相同,因此形成了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与世界观。绘画作品体现着画家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在作品后面是作者的构思。作品的主题思想正是通过艺术家处理后的题材再加以合理的构图体现出来的,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真实的、感人的。构图与主题题材都是息息相关的,什么样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什么样的构图。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画家内心世界情感上面的。构图通过近景远景的安排,主体形象的位置,主体形象的动态等方面来反映主题思想,如果主题思想是朴素的、真实的,平凡的、动人的,那么自然也会有相对应的自然朴实而强有力的构图手法。(2)每一个画种由于所用工具材料的不同都有特定的绘画技法对于这些技法的掌控与运用关系到作品艺术性的高低。技法对绘画作品的影响不言而喻,例如风景画在西方绘画中存在五百年后才形成了印象派,这不仅仅在于画家的追求和题材的变化,更主要的是技法和材料的运用,因此技法的多样性对于画家不同风格的追求有很大的帮助。一幅成功的艺术作品必须掌握好材料的运用与技法的拓展,否则再好的构思与主题没有技法和材料将其展现出来也是没有用的。然而一幅绘画作品又不是使用材料越多越好,要看这些材料技法能否巧妙的表达画家内心的想法。例如,米勒利用最基本的油画技法,即暗部和阴影部分薄涂而亮面厚涂,增强明暗的对比关系。在作品中他还用含蓄厚稠的笔法表现朴实无华的农民生活。虽然这样使得画面给人感觉粗糙,但是恰好能够表现作者质朴的情感。虽然说利用最基本常见的技法与材料是绘画艺术中一种朴实的表达方式,但是画家也可以寻找合适的新材料来补充强化情感的表达。

第3篇

发展性和创新性艺术的生命与灵魂就是发展和创新。“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和创新。没有创造,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这就意味着艺术家必须不断地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人,以及不断地超越自己”。影视音乐和影视歌曲的诞生,带有其与生俱来的创新性艺术基因。从电影艺术的发展史上我们就确切地知道,电影艺术从最初的无声电影(默片)到有声电影的重要标志,就是电影音乐的加入: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诞生于美国,片名为《爵士歌王》,就是在原来的无声电影中加进4支歌、一些台词以及音乐伴奏,从此以后,电影由纯视觉艺术成为了视听综合艺术,音乐、音响和人声都成为了电影艺术的艺术元素,大大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电影艺术的创新是以电影音乐的创新为发端和载体的。而对于今天我们的声乐教学,同样也应以发展和创新为生命与灵魂,换句话说,在声乐教学的发展和创新上,可以考虑与影视歌曲的发展和创新相同步。尤其在电影和电视艺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它们对学生的影响力可以说是不可忽视的,在声乐教学中加入影视歌曲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也是一种发展和创新的方式之一。

教育性和时代性影视歌曲与整个影视艺术一样,教育性和时代性是其本体美学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其美学价值之所在。对于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来说,它的产生必须带有审美性,当然应该要带给欣赏者以审美思考,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同时作品也要反映一定时代的生活。它的音乐也是需要贴切作品的内容,为充分表达影视作品的内容而存在。例如聂耳为的故事影片《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它准确地反映出了电影的内容,同时体现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这首优秀的作品很快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又如我国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的片头曲《千万次地问》,歌曲中英语“Timeandagainyouaskne”“Laskmyself”与汉语的混搭、歌曲的现代风格、流行的演唱方法等,都是和该电视剧的内容十分贴切的,同时充分体现了作品的时代性。在当今的教学中,教书育人是每位老师的主要使命,通过演唱歌曲来受到教育也可以视为一种教育的方法。透过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启迪和教育,能充分认识历史赋予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感。也可以这样说,我们现在的声乐教学也是与影视歌曲的教育性和时代性相匹配的,声乐教学可以借助影视传媒教育性和时代性的翅膀,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飞得更高、更远。

审美性和实用性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作品必须具备独特的审美价值,影视音乐作为一影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通过影视歌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在不断提高,影视艺术的繁荣发展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丰富的粮食。大家在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也深深爱上它的音乐,目前影视音乐已成为音乐艺术中的受宠者,尤其是备受广大青少年的追捧与青睐。很多影视歌曲,都已成为广大群众所欢迎的歌曲,例如前面所提到的《我爱你,中国》(影片《海外赤子》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我的祖国》(影片《上甘岭》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影片《红日》插曲)、《九九艳阳天》(影片《柳堡的故事》插曲)、《青藏高原》(电视剧《天路》片头曲)、《你是这样的人》(电视剧《百年恩来》主题曲)等等。从这些歌曲的受众面来看,在声乐教学中加入影视歌曲的确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声乐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到广大音乐受众的审美需求与学生的学习热望,把这些影视歌曲引进到教学课程中,从而使我们的声乐教学适应现实的需要,适应文化市场的需要,适应受众与学生的需要。总而言之,除了以上提及的这些外,影视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也许还具有其他的多方面的价值。

影视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1.把影视歌曲作为声乐教学曲目的一个部分中国的声乐教学曲库中的作品可以说是举不胜举,非常丰富,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要有所选择,并非每一首都要去演唱和学习,根据教师教学计划的安排可以删减部分过于陈旧的曲目,增加一些优秀的影视歌曲。

2.选择经典影视歌曲作为重点曲目中国的影视歌曲在不到一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已经产生了大量的作品,我们应该从这些优秀作品中进行筛选,选用词曲创作与演唱艺术高超的影视歌曲精品,作为在声乐教学的重点曲目。

3.内容多彩多样中国的影视作品丰富多彩,从中产生的作品也是多彩多样,我们要选择各种题材、各种主题、各种情感、各种风格、各种乐派的影视歌曲作为教学曲目,包括战争年代的、现代与当代的、严肃与轻松的等等,形成多元化的格局,以彰显影视音乐本身的丰富多彩的美学特质。

影视歌曲在声乐教学中应用的一些方法

“方法虽然是手段,但对于实现目的具有重要甚至是决定性作用。……要实现教学目的,确保教学质量,就必须采用各种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我们的声乐教学中加入影视歌曲,应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换位思考法教师要与学生进行相互换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尤其在浩瀚如烟的影视作品中,教师不可能都会去观赏,对作品所反映的内容理所当然也是不得而知,所以对里面的歌曲表达的内涵也可能不是很清楚,但学生就可能会有所喜爱,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然后和老师进行交流后再学习里面的歌曲,这样会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让他们在作品的理解上得到更大的提高。

第4篇

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艺术产生的原因?艺术的作用?艺术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是什么?曾经读过王岳川教授的《艺术本体论》。他从艺术产生的时代因素,民族特点,风俗习惯艺术的表现特征,艺术产生的原因等方面进行讲解。使我对艺术的本体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于怎样去开启艺术的大门,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由于艺术的门类很多,这里就不讨论音乐和电影等艺术形式。主要以美术方面为中心展开。既然艺术是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我想是不是可以认为艺术是美学研究范畴的有机组成部分呢?艺术作为人类有目的的创造物,既有它的使用价值,又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当然,作为人类劳动的产物,艺术与文学,科学所追求的是不同的目的。这是由它们的使用价值决定的。下面对艺术的产生做一下阐述:

艺术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类有历史以来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人类的发展中一直占据着优先的地位。一部吴穷尽的艺术史,就是一部人类文化历史。艺术作为人类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艺术品作为人有目的的创造物,来自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就艺术的产生而言,需具备两个前提:一,艺术之成为艺术是人的自觉的生产性劳动(生产劳动)与动物的非自觉性的活动的区分。而人与动物的区分则萌芽了属人的,也是人所特有的艺术活动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的继续发生;二,是自觉的创造性的,精神气息浓厚的劳动与一般说的生产性,记忆性的劳动的分开。实际上,最初的艺术概念对艺术的强调是的艺术以其鲜明的自觉的特征而与一切非自觉的行为区别开来。

虚伪是个贬义词,艺术的虚伪主要是哪些范畴以及怎么定义呢?金开诚先生说,艺术创作需要真诚,用真心去创造。艺术创作的生命力在于真诚的创新。这里试着对艺术的虚伪作一下分类。从欣赏者的角度出发。艺术的虚伪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从创作者的心态出发,前提是确实是创作的艺术作品。这里可以解释为作者没有太多的创见,不论是从技法还是思想上。都只是用别人的东西,这种所谓的拿来主义应该是受人排斥的。技法主要表现在,用别人特有的视觉符号,或者绘画形式,构图形式等。从思想上来讲,主要表现在表现形式,画面构成,创作思路等。这和设计中的惰性设计很相似。这里强调的是一个原创性的问题。创新的途径是有很多种的。一艺术设计为例,可以分为自发性设计和改良性设计。改良是对艺术的完善和优化的过程。不论是哪种创新形式,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作者。不然,势必只能生产一些索然无味的产品,完全没有生命力和艺术性。真实与艺术的相反。

现在从美学,接受美学的角度,即读者的角度出发做思考。接受美学是以解释学和现象学为基础的,其中也有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马克思曾说过,欣赏音乐需要懂得音乐的耳朵。艺术又何尝不是呢?没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还谈什么客观公正的评价一件艺术作品呢?从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没受过艺术教育的人群比较喜欢写实的艺术作品,以真为美,大多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内涵,不能上升到思想的高度。在接受过艺术教育的人群中又有修养的高低,综合素质,文化内涵方面的影响。个人觉得,一件艺术品的虚伪与真实,不论作品是现代或者传统,读者应该从实际出发,以客观的态度做出评价。而不会因为个人偏好的问题做出主观臆断。前不久看一个画展,听见一位老师说:看见传统的东西就讨厌。这位老师主要是做现代的东西的。听后有点困惑。还记得自己的导师曾经教导自己,应该重视传统,但又要画出具有时代感的东西。相比之下更加坚信自己导师的思想的正确性。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趣味,我们不能每个人都喜欢传统,或者忠于现代。我只是想说,倘若所有的艺术品都用一种心态去欣赏,岂不是太片面了吗?也许那位老师是觉得作者的作品太缺乏创造性了,构图和绘画形式都是别人的,没有自己的东西。艺术创作需要民族性和时代性,但更需要的是创造性。传统是民族性的文化的结晶,时代性是现代审美倾向和适合时展要求的。所以,综上,从创作者的角度上看,虚伪的艺术应该包括为缺乏创新或者说是没有创新的。从欣赏者的角度上讲,虚伪的艺术应该主观的且带有个人偏见的审美判断。真实的与上相反。所以,对于艺术的虚伪与真实需要全面,整体,系统的做出考虑。随着一些新兴学科的产生,相信对艺术的虚伪与真实研究会更加的丰富和系统化。

第5篇

关键词:艺术体系;文化传统;艺术;族群性;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的需求越来越多,为此艺术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逐渐被凸显出来。美术作品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包括舒缓的、铿锵的、悲喜混杂的等诸多形式,但是他们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均可以作为人们情感交流的纽带,丰富人们的情感世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对于一个族群而言,具有其明显且本质的艺术性,即艺术族群性。艺术因为其族群性的存在而光芒四射、散发出吸引人的独特魅力,因为族群性是艺术产生的源泉。目前,时代的年轮在飞速前进,艺术必须保持其与时代的协调一致性,才能永葆发展活力,充分展现其艺术魅力。

二、艺术的族群性

1.艺术的根本是族群的

从根本上来讲,艺术具有明显的族群性特征。不同的族群具有不同精神文化特征,只有保持了族群性才能充分展现艺术魅力。因为一个族群具有自己的特色,与之相应的族群艺术也具有典型的特征,这样的族群艺术才能被人们所认可和熟知。如果一个种群艺术将其传统的特色遗失,那么其价值也被相应的削弱。例如,中国的戏曲艺术是一项瑰宝,主要就是因为其独特的族群特征和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再加上华丽多姿的服饰以及优美多样的表演方式。艺术的族群性不会因为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而影响其发展,它的涉及范围广、适应能力强,具有逐步迈向世界的发展潜质。艺术想要永葆青春和活力,就必须坚持发展其族群特色。一种艺术的价值存在于其族群性之中,如果放弃了其族群性而去借鉴或者是效仿其他的艺术方法,那么便会降低自身的艺术价值。对于而言,蒙古剧是在其族群特色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将蒙古人民的坚韧、豪放的性格表现地淋漓尽致,为世界人民展现出了众多艺术作品。正是由于这种族群特征的出现,赋予了艺术更多的魅力,使之更能深入人心并将其深深吸引。

2.艺术表现的族群特色

重视艺术的族群性必须从重视族群的精神和特征出发,才能把族群性特征真正体现出来。果戈里是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曾经给予族群性一个较好的解释。他指出族群性真正目的不是描述外在表现,而是诠释内在的族群精神。也可以理解为,艺术的族群性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形式主义,因为这与艺术所代表的族群性特征完全相背离。艺术的族群性必须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对于一个族群而言,族群性艺术是该种群精神的升华,并将其精神实质表现出来。

三、艺术族群性的特点

所谓艺术的族群性,指的是由于族群的不同而引发的艺术上的不同,并表现为某种特殊性。艺术的族群性是该族群精神的升华和凝聚,是该族群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同的族群,其族群精神千差万别更具有各自的特殊性,这就使得族群艺术存在差异,趋于多样化发展趋势。族群艺术的多样化发展趋势,成为了一条定律,将长期存在并发展。

1.族群性是多元化的

因为地理位置、经济、文化以及生活风俗的不同,便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族群。族群性特征可以通过艺术表现出来,并将族群的精神内涵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最终应用于实践之中来观察客观事物。一个族群具有自己特有的社会生活方式,并形成具有自身特征的族群精神。所以族群精神因为族群生活的不同而表现出特异性差别,这种差别必然导致族群艺术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一件艺术作品具有典型的族群性特征,那么就能很好地代表群众心声,充分体现其社会功能,永葆生命活力。族群的社会生活是不尽相同的,而且这种差别是永远不会消失的,这就导致了族群精神差别的永久性,最终使得艺术族群性的多样性共存方式。族群艺术的多样化发展趋势,成为了一条定律,将长期存在并发展。

2.各族群间艺术的影响、融合

各族群间艺术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某个具有多个族群的国家,其族群艺术之间互相产生影响。二是不同的国家必然具有不同的族群,这些不同的族群之间互相产生影响。族群不同,其族群精神也就必然不同,这就使得族群艺术之间存在差异,彼此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更好地发展本族的族群艺术。可见,不同族群之间需要互相交流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不同的族群艺术之间主要是影响彼此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同族群之间只有存在共性,并进行不断交流,才能对彼此之间的族群艺术产生影响。族群艺术之间产生影响最根本的基本的模式就是“拿来”―鉴别―结合,这对于艺术来讲也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发展规律。

四、艺术的族群性的时代性

1.与时俱进与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艺术的渴求越来越明显,并对艺术提出了更多要求。艺术必须满足人们对于精神的需求,获得人们内心的支持与认同。因此,艺术若想存在于发展就必须不断进行思路创新。例如,对于戏剧而言,之前的发发展方式是“生存靠国家、发展靠自己”,而现在已经彻底颠覆了这种思路方式,这正是顺应了艺术发展的内在需求。艺术想要生存并发展,就必须在广泛积累族群文化的基础之上,融入自己的艺术风格,并不断创新,最终形成代表自身特征的艺术作品。目前,需要严厉抨击并遏制那些俗套的公式化作品的出现,因为这些作品太急于求成,完全是快餐化管理。艺术是慢功夫活,需要精心雕琢。突出主旋律并不是单纯地对英雄人物或事迹进行歌颂,从政治角度来考虑问题,然后再通过媒体炒作来成就艺术品,这是完全不可取的。因为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艺术品太庸俗,根本经受不住考验,更满足不了人们对当代艺术的高品质追求。

2.面向受众

在新时代背景下,艺术必须满足观众的需求。艺术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取决于族群性和时代性。只有通过合理的方式将艺术和观众的距离缩短,才能促进艺术的发展,永葆活力。例如,对于戏剧而言,一个好的艺术作品需要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认可,并能够很好地反映社会生活,以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形式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速,因此人们对于艺术的鉴赏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不再是喜欢那些冗杂的作品,而是更加偏向于喜欢简洁明快的表现方式。因此,为了顺应观众日益增长且变幻莫测的艺术追求,艺术必须不断创新,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满足各种品位的观众需求。青年观众是艺术鉴赏的重要力量,只有掌握并满足了他们的鉴赏需求,才能保证戏剧的健康发展。

小结

任何一个族群都具有自身的显著特征,所以没必要效仿其他族群的艺术特征。只有在继承并发展本族群艺术特征的基础之上,学习并借鉴其他族群的艺术特征,才能更好地发展本族艺术,成为艺术巨人。艺术家或者是艺术鉴赏者,要担负起规范和选择本族群以及其他族群艺术的责任,共同推动艺术的稳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玖,当下中国艺术的族群服务功能论[J],艺术探索,2012年01期

[2]杨杰宏,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族群艺术研究述评[J],民族艺术,2010年02期

[3]傅谨,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从几个不同角度浅议临清回族人的音乐观[J],艺术探索,2009年06期

第6篇

油画《都市兴奋》系列创作开始于2003年,当时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刚毕业,有幸来到哈尔滨画院成为一名油画创作员。荣耀与压力并存,在这种情况下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题材。大学的习作和画院要求的创作有很大不同,现实主义油画创作不是普通的习作,也不是照片式的临摹,艺术创作从生活中来,但又不能完全按照生活自然的、原有的状态原封不动地呈现。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艺术创作首先来源于生活,也就是要对生活有感触,对生活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理解。艺术要求对生活进行高度集中和概括,要求典型化、理想化、从而创造出比现实更美好、更富有诗意、更理想的艺术境界,创造出新时代的意境。

在油画创作中农民工题材被很多艺术家广泛运用, 因为农民工是国家特别关注的人群,当然也受到众多艺术家的关注。在当代中国三农问题是一个整体,但农民问题是其中的核心。我的农民人数众多,据2003年的统计,农民有9亿3751万人,占总人口比例是百分之72.6。虽然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有了很大的发展, 农民的生活也有极大的改善 。但总体而言, 农民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整体的经济、政治 、社会地位偏低,属于明显的弱势群体 。农民工是一个新型群体,他们不是真正的农民,因为他们的生活来源不是依靠种地而是依靠打工谋生。也不是真正的工人, 因为他们没有城市人的住房和户口。住房和户口在城市中意味着尊严和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农民工是农民和工人的结合体,就是这种结合体成了艺术家关注的重点。艺术创作要反映社会本质问题,要体现时代性,还是要放在大的历史背景里显现时代特质和社会典型。罗丹说发现了美,便得到了艺术。农民工身上就一种有时代美,就是这种时代美吸引我关注这个群体,想去用绘画语言表现他们。艺术语言的个性就是给人一种新鲜感,赋予画面一些创新性。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场景是多数艺术家的创作关注点。我选择从农民工的精神世界入手,表现城市对农民工精神世界的冲击,精神世界高于世俗生活和普通欲望之上。艺术作品之所以强调艺术的心灵化,正是因为各种形式的优秀艺术作品,可以滋养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智慧,升华人们的思想境界,也就向人们展现了一条通往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以农民工为题材进行油画创作必须把握最深刻的时代烙印, 升华农民工的精神境界,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创新的路很宽,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只是其中的一条道路,而题材的深度,突破前人也是一种创新,油画创作只有探索才能带来生机。

带着走近农民工精神世界,探索新的表现形式的想法我画了第一幅农民工题材油画。油画《都市兴奋》构图采用大胆的金字塔形状,体现农民工的永恒, 表现农民工的力量和弘扬他们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这幅油画作品一共画了二十多个农民工兄弟,他们张望不同的方向, 不同的表情,体现出他们对都市生活的喜、怒、哀、乐,当然更重要的是“兴奋” 。油画《都市兴奋》从构图上探索出了新的表现形式, 它不是真实的场景再现,是精神世界的升华, 是突破前人的一种创新。真正的艺术作品是要展现艺术家对生活的态度、看法,要锤炼绘画语言,而不是空洞地再现和不经加工地反映现实世界。在油画《都市兴奋》中,我力图去表现真实,表现现实的真实和精神世界的真实,用写实手法去讲述每一位农民工朋友的“兴奋”状态,创作过程是像农民工一样的“兴奋”状态下完成的。用时六个月,油画《都市兴奋》入选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同年在黑龙江省第十届美术作品展览中获银奖。

油画创作如何在艺术观念、语言手法和风格特征上更具个性和多样性,如何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特色,是中国油画家面对的重要课题。油画《都市兴奋》正是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特色为背景下创作的最具时代烙印的作品。评价一幅成功的艺术作品首先要有感人的创意,其次要有独特的形式语言。“立意在先、笔墨在后”失去立意的内核,艺术作品的思想性和精神性自然也会褪色。通过油画《都市兴奋》的创作逐渐明确作品精神层面的追求是我画农民工着力点。2009年开始创作油画《都市兴奋之二》,这幅作品画的是两个农民工站在婚纱店看橱窗里的婚纱模特。这是生活中的一个感人场面,两个农民工兄弟穿着工作服拿着劳动工具和婚纱店里身着漂亮婚纱的模特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极其强烈,画面顿时“兴奋”了。

第7篇

[关键词]版画;艺术;延伸

版画艺术历史悠久,从印刷术诞生已有上千多年的历史,它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材料、表现方式承担着不同角色,在慢长的历史长河中,除了具有艺术作品的特征和审美作用外,最重要的是它相当长时间兼负着一个特殊的印刷任务来进行传递信息,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版画这一特殊性早已消失,在当今时代如何通过现代科技来创造出更具有现代版画艺术作品,本文通过对版画历史分析,阐明现代版画艺术必须结合现代科技来创新,才能为版画艺术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中国是发明雕版印刷术的国家,木刻遗产极为丰富,世界上最早的木刻版画是公元868年的《金刚若波罗密多经》上的卷首图,五代、宋、元木刻版画日益发达,艺术风格和印制技术也得到发展,从单一的宗教内容走向民俗化,有的则已接近画谱和单幅年画类。明清两代为我国木刻版画的黄金时代,木刻版画在技术上精湛、完善,也广为应用,版画被运用在民间文学、戏剧、小说内容的插图上,出现了表扬军绩的宫廷版画,并借鉴和吸收了西洋的铜版画技法。从单色到染色进而发展有套色木刻版画,这期间更出现了民间木版年画,寄托了农民对来年五谷丰登的期望,体现了人们除旧迎新,吉祥如意,纳福避邪的心愿。

在长达几千年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木刻版画虽然发祥于中国,历史悠久,创造了数以万计的艺术珍品,刻印技艺也很惊人,但一直停留在复制线画的地步,无自己的创造性,所以称“复制木刻”,直到中国近代木刻版画才有创新。

中国近代创作木刻版画经历1931――1937年萌芽期、1937――1949年成长期、1949――1966年的繁荣期、 1976年至二十世纪末的转型期。中国近代创作木刻版画艺术的发展和鲁迅先生分不开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他的开拓倡导下,开展了新木刻运动,近代创作木刻版画艺术一开始就具有鲜明而又独特的品格。它从一开始起,就以战斗的姿态出现,无论是在、、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年代中都发挥了战斗作用,这时期的特征是艺术性和传递信息功能性相相结合,大多具有明确的思想主题,浓郁的生活气息,通俗易解的表现形式,使版画能拥有更多的观众。

中国改革开放后,在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革。这种变革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迎来了艺术创作上的自由宽松环境。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稳定平和的发展阶段,与大的人文生态环境相呼应,中国版画在这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沉着镇定、实干、执着、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成果,显示出具有历史意义的整体进步与提升。在客观理性地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以同样的客观理性认识到发展中的不足,版画在对主题题材热情追求的同时,并没有对版画本体语言、技法与材质等形成的视觉表现规律给予同样热情的关注,版画自身的专业素养并未能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内容的深入而提高,这种对手段的忽略,对丰富自身语言以达到深刻地体现内容的认识并不明确,以至版画首先是在形式与技法诸多层面上显出了乏力与无奈,在当今资讯与信息社会时代 ,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充斥着现代社会人们的视听途径,不同的价值理念和不同的精神追求齐头并进,版画除了表现手段的不足,内容的探索上也明显地缺少深度,无法立即切入到新的生存空间中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学习多原文化,吸取现实精华,补充时代个性,紧跟随着信息时代的步伐,充分的将新科技、新材质、新工艺的创造性运用版画艺术设计之中,具体的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和提升。

一、材料的延伸。即版材的延伸除了以前的传统硬质版材外,还应考虑纸版、纤维版、丝网版、综合版和高分子合成材料版等,就版画本身来讲,传统的版、纸、刀肌理所能达到的表现力,已经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对此我们应该很好地吸收和继承,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完美的规范化也标志着审美情趣的定型和凝固,而当人们的审美需求一旦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观念的改变而改变时,这种规范化的形式也应随着而改变,因此,材料虽然只是一种媒介,但它的起源却是与艺术的起源同步,发展也是与艺术的发展相辅相成,有时甚至有直接影响,如果没有铜板、石版、丝网版印刷技术,版画仍然是单一的木刻画种。

二、综合技术的延伸。如强调肌理、水墨等艺术效果出现与其他画种边界模糊的现象,特别是现代复制技术的应用,经过计算机软件绘制和编辑的数字版面完全可以达到与传统版画及其相近或相差甚远的独特艺术效果。所以说电子计算机对于图形艺术设计及版画艺术创作活动方面是起着辅助作用。

三、版画特有的绘、刻、印的延伸。版画的延伸则是对版画的绘、刻、印在认识上的拓展与延伸。版画的艺术应有时代特征,因此,使用电子计算机完全可以完成,甚至能更好地完成版画的印前绘稿和分版,修改画面高速快捷,强大的性能会使版画工作者提高效率,节约前期绘稿时间。利用电子计算机工作便捷的同时,还应充分对版画传统艺术特色进行保持,在传统的手工刻、腐蚀制版外,还可以借助电动、机械的雕刻来完成,这对版画艺术特殊材料选用更具有现实作用。

四、从版画构思、想象、设计及艺术审美等方面延伸。虽然版画艺术自诞生至今,已经走过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从版画由印刷品到艺术品,已形成了区别于其它画种的独自的艺术特色,也正因为它独特的艺术面貌,才使得版画得以存活及至发展至今,在版画艺术引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自身时,应充分考虑版画传统艺术特色保持的同时,借助电子计算机已改变了各行各业的传统工作方式与思维习惯,来拓宽版画艺术家的构思、想象、设计及艺术审美等方面视野和创作过程,即创作者的创作意识、思想与观念拓宽,这是贯穿整个艺术作品的灵魂。因此在电子计算机图象处理软件不断强大与便捷,使得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艺术创作方式与思考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条件下,充分运用这些现代技术来延伸版画艺术创作思路。

第8篇

一、保护与繁荣民族传统艺术的时空条件

民族传统艺术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更渗透到了民族国家的社会文化领域,对民族国家乃至国家内部的民族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信息化在缩短信息传播距离、降低经济交易成本的同时,也从根本上实现了信息传播手段的革新,使文化艺术的大众化交流与传播在技术上成为可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作为一种普适性价值在全球范围的确立,不仅为产品包括文化、艺术作品的流通提供了基本的、共同的价格机制,也要求产品生产经营方式的产业化和服务目标的大众化;全球化则以其开放性对民族国家及其内部的民族心理边界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上述因素共同作用,即使民族传统艺术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又为民族传统艺术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艺术发展的本质在于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因而,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就建基于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矛盾之中。民族性的解构与嬗变构成时代性的赋存,而时代性的展示与活化需要民族性的支撑,艺术一旦丧失了民族性便丧失了艺术应有的内涵。近年来我国许多民族传统艺术如纳西古乐、裕固族口传文学、瑶族服饰、苗族木制家具等所面临的困境无不呈现出艺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相互抗争态势。我国民族传统艺术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面裂解和嬗变。一些民族区域政府为发展旅游产业,对本区域传统民族艺术进行不切实际的改造与包装,反而导致传统意识的本真丧失。因此,民族传统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运用本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艺术风格”。当前的时空条件下,民族传统艺术发展应具有双重含义,一是保留和反映真实的历史,彰显其历史教育功能;二是展示和刻画生动的现实,彰显其现世启示功能。所谓“保护性开发”与“开发性保护”虽着眼点与侧重点不一,但立意均在于凸现对民族传统艺术发展的历史教育与现世启示功能的统一。

二、保护与繁荣民族传统艺术,市场化原则与公益化方式不可偏废

创造恬美家园,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各民族的共同心愿。民族传统艺术由自然状态进入制度化过程进而参与全球化过程,是民族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在这一过程中,民族传统艺术必然会面临与外部文化的交融、整合乃至冲突,也要求民族传统艺术的转型。如何在转型中既顺应时代性又保持民族性,从而以艺术特有的魅力构建民族和谐文化,就需要我们以创新的思维、科学的态度、务实的措施发展与繁荣民族传统艺术。顺应时代要求,坚持市场化原则。这里的市场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走产业化道路,发展艺术产业。二是摆脱封闭思维,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内外市场,在艺术的交流与整合中求得发展。体现社会公平,采取公益性方式,加大政府投入。由于历史、地域等原因,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生存的环境往往具有经济欠发达特征,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民族传统艺术方面面临一个现实的困境,一方面,保护民族传统艺术需要巨额经费投入,对地方财政造成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为创造经济效益发展艺术产业又可能造成艺术民族性的流失。同时,民族传统艺术的发展在满足民族审美需求,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方面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只有经济发展才具有对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开发的物质保障,才能有效地举办一系列旨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艺术活动,也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民族性的丧失。因此,应该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公益性文化的要求,体现社会公正原则,发挥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加大财政投入,为民族传统艺术的发展与繁荣提供经费保障,使中华民族的众多宝贵艺术资源不致流失。保障和改善民生,应该包括民生的精神层面;促进社会和谐,更应注重文化层面的和谐。民族传统艺术作为民族和谐的载体与纽带,其繁荣与发展不但与今天的社会和谐息息相关,也将对和谐社会的持续构建产生巨大影响,是我们必须予以长期关注的问题。

作者:张爱民 单位:河西学院音乐学院

第9篇

关键词:舞蹈作品;舞蹈创作;分析探索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096-03

舞蹈是以肢体动作为语言的一种艺术,这种艺术是独一无二的,所传达出来的感情也是别的艺术形式所无法完成的。舞蹈是舒缓和表达人们情感的最好的方式,舞蹈是属于人民群众的,不是高高在上犹不可攀的,也不是什么神秘的艺术,就是很简单的一种释放的动作,很平凡很大众,在舞蹈的创作过程中只要把握住了精髓,就能够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

一、对舞蹈作品的分析以及舞蹈创作的研究启示

(一)关于舞蹈作品《敦煌彩塑》的分析

舞蹈作品如果渗透了一些精神在里面就会使人奋进、积极向上,鼓舞人们的斗志,《敦煌彩塑》就是这样一个舞蹈作品,它没有直接歌颂英雄,也没有特别赞美某种崇高的品质,它从敦煌石窟中取材,塑造了一群少女舞蹈的形象,这样一种舞蹈我们很难从表面上观察出其深意。创作者从女性的温婉、端庄的性格特点为出发点,对敦煌石窟里的东方少女进行生动形象的刻画,吸引人们的视线,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舞蹈作品《敦煌彩塑》主要有两个目的,通过对少女形象生动的刻画再现,在其身加以优美的舞姿以及灯光的衬托,展现一幅优美的画面,反映了中国造型艺术的精美和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激发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展现女性的独特魅力,可以引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舞蹈艺术就像人,不能没有灵魂,如果一个舞蹈作品只有动作没有精神富含在里面,那么就好比人行尸走肉一般没有思想没有追求,舞蹈的灵魂体现在富含在舞蹈动作里的精神。在舞蹈的创作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对精神的探索,将创作出的作品带入新的高度上。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它拥有着丰富的精神遗产,这些精神遗产为广大舞蹈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创作材料,舞蹈创作者应当将其充分应用融入到舞蹈中来,借此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

(二)关于舞蹈作品《养蜂的小妞》的分析

舞蹈作品《养蜂的小妞》讲述的是蜜蜂和养蜂人之间的情感,养蜂这种劳动方式在舞蹈动作的诠释上有点困难,因此想要创作出成功的舞蹈形象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我们知道蜜蜂是勤劳的象征,是一种具有勇敢坚韧品质的昆虫,它很渺小,但是它却又很强大,它为人们带来了甘甜可口的蜂蜜,为劳动者创造财富。对于养蜂人的塑造,无疑是辛苦平凡的象征,为了能够有好的收获常年奔波劳动。在此看来养蜂人和蜜蜂都有着高尚的品质,都会获得人们的赞许,那么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就要把这些精神以舞蹈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供人们细细品味。舞蹈创作者通过对生活中真实的养蜂人与蜜蜂之间关系的观察,可以发现其实养蜂人和蜜蜂之间有着一种无法言语的深厚情感,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劳动中将他们之间的关系充分的表现出来,舞蹈表现的最佳元素就是他们幸福的劳动过程,将他们的情感具体体现在舞蹈动作变现上,而不是体现对他们劳作时动作的机械模仿上。

舞蹈作品的创作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作舞蹈的基本条件。舞蹈作品《养蜂的小妞》通过真实的养蜂工作场景联想到养蜂人与蜜蜂之间亲密的感情,仿佛看到了他们在嬉戏玩耍的场景,在这样的基础下在舞蹈中展现养蜂人与蜜蜂之间的情感交流。该作品整体的基调是欢快活泼的,通过养蜂人和蜜蜂的舞蹈动作来完善舞蹈的形式和情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舞蹈创作的作品和形象都来源于生活,虽然生活和艺术不能相提并论,但是舞蹈创作者要有一双发现生活中美好的眼睛,从而刻画出生动的形象,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也要细致的观察生活,累积丰富的生活素材,感受生活中优秀的高尚品质,继而创作出能感动人心的舞蹈作品。

二、舞蹈创作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舞蹈创作过程中的问题

1、忽略情感塑造。

现如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生活节奏也在不断的加快,人们的心态变得日益浮躁动荡,在舞蹈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缺乏实际的思考,只注重对视觉上的包装,因此创作出的舞蹈作品就显得十分的漂浮,没有深刻的意义在里面,舞蹈的艺术性质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人们追求的方向变为了娱乐。

2、富含低级趣味。

目前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开始形成大众文化,它同商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大众文化直接主导了盈利状况,但是大众文化里除了有良好的一面,还包括了低级趣味,一些舞蹈创作者出于对利益的追求,从而开始迎合低级趣味,造成舞蹈作品缺乏对人们的积极引导作用。

3、曲解民族精神。

在创作民族舞蹈时,一些舞蹈创作者把对西汉舞蹈的学习和借鉴看成是模仿,随意的改变民族舞蹈的面貌精神,美其名曰舞蹈“时尚化”,当然不能否认在此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舞蹈作品,但是大多数还是缺乏情感,只为营造噱头的失败作品,任何一种艺术和情感都是不可分离的,舞蹈艺术的根本目的就是用其表现出的情感来感化人们,如果只有形式上的动作,缺失了情感,那么就会表现出公式化,不能达到创作舞蹈的追求。

(二)对产生问题原因的分析

1、市场化环境的影响。

现如今市场已经成为影响舞蹈创作的一大重要因素,在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一些舞蹈创作者开始转向对舞蹈的商业改造上,给舞蹈加上了世俗的包装,舞蹈创作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牺牲品,并向大众文化中的低级趣味看齐,成为了交换物质的商品,舞蹈因此也失去了它原有的本质,同时这种现象也激发了舞蹈创作者心态浮躁的加剧化,他们开始从认真负责转变为草率马虎,对于生活已经失去了认真观察的耐心,有的只是一颗追求物质的世俗之心,最终造成了舞蹈作品内容的浮泛。

2、有重大轻小的思想。

现在有一些舞蹈创作者好高骛远,有重大轻小的思想,盲目贪大最后得不偿失,没有了细节意识。为了追求快速,创作者创作出的大批没有水准的舞蹈作品,这样做不仅会造成金钱的轻易的流逝而且也会降低作品的艺术价值,而且这种情况在当下愈演愈烈,人们对于高水准艺术的追求在逐步的淡化,过分看重外表的华丽包装,观众也随之形成了低俗的审美习惯,导致最后舞蹈精神的缺失,艺术的价值贬低,同样也会使民族舞蹈的特色淡化掉,民族舞蹈独有的艺术形态和文化属性也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得不属于民族自己的了。舞蹈艺术思想上的偏激矛盾会直接导致舞蹈属性的消失。

三、对舞蹈创作提出建议

舞蹈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是人类精神的载体,当人们的感情到了一定的点的时候,语言和其它方式都无法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时,舞蹈就成为了人们最后也是最好的情感表达方式了。21世纪,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在这幅员辽阔的土地上的人们无一不感觉到我们周围发生的变化,人们在物资生活得到改善和提高的同时,也渴望精神方面的追求,精品的舞蹈作品就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追求,因此社会赋予给舞蹈创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就是多出一些富含精神层面的优秀的舞蹈作品。当然,要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好的舞蹈作品的完成要求舞蹈创作者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修养,还必须要掌握好正确的创作途径。本文给出一下几个建议供参考:

(一)认真观察生活,熟悉生活

舞蹈艺术的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因为生活是舞蹈艺术创作的来源,我们说看到的所有的舞蹈艺术作品中塑造出的形象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因此舞蹈创作者要认真仔细的观察普通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丰富累积自己的视野和创作素材,理解熟悉生活中的典型素材,最终选取有代表意义的和由精神层面的素材来进行艺术性的创作,这样最后出来的舞蹈艺术作品才能打动人心,成为成功的优秀的舞蹈作品。

(二)舞蹈作品要歌颂崇高品格,富于精神

艺术作品具有时代性,任何艺术作品是为它所处的那个时代服务的,没有时代性的艺术作品就称不上是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就失去了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当然也不例外。我国大量的民族舞蹈得以继续传承与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她们能适应人民群众的审美,紧跟着时展的步伐,通过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得以生存在这个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众多经典的舞蹈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到现在而不被淘汰必定是有其独特的魅力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们体现了某种精神品质,展现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并能够在作品上达到一定理想上的高度,我们现在之所以要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就是为了使我们创作出的艺术作品能够有一定的高度,艺术作品要围绕时展,民族文化是民族数千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它们蕴涵着民族奋发向上、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等值得我们歌颂的优秀品质。艺术是富含精神的,艺术创作者应该把人们崇高的精神融入到艺术作品中,激励人们奋发向上,提高人类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情操,这里所提到的精神,是一种积极的、能鼓舞人们奋发的力量,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带着希望勇敢的去追求美好的生活。时尚是有属于它自身价值的属性的,有的能够代表事物发展的趋势,但是有的表现的落后消极。如今的社会,有些创作者为了追求时尚而放弃真实生活,背离精神,把自己狭隘的眼光注入到作品中,创作出没有任何水准的“垃圾”;为了追求利益迎合大众的低级趣味,创作出华而无实的作品;还有些对传统的民族舞蹈加以大肆的“创新”,硬性强塞上不符合东方美的西方动作,造成“风马牛不相及”。对于这些做法先不论会对社会造成多少消极的影响,仅仅是这种无视精神、淡化民族文化的做法都是要完全摒弃的并进行强烈批评的。

优秀的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带动人们的积极性,净化人们的心灵,带给人感动,使人们对生活、对社会产生关爱的情感,充分发挥艺术作品的教育意义。

(三)强调提升舞蹈的相关性

1、重视群众性。

舞蹈的发展离不开群众,舞蹈要想在历史长河中持续良好的发展就要依赖于广大的人民群众,在此基础上,舞蹈创作也要认识到不能盲目的迎合群众,要关注群众积极向上的一面,摒弃低级落后,以提高作品质量为目标,逐渐改变人们的思想精神。

2、重视社会性。

舞蹈创作要基于社会的阶级关系,了解人们的需求,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利益,盲目的走向商业经营模式的道路。舞蹈的创作要反映人们真实的生活,切实围绕时代的特征,反映该时代独有的面貌和精神,以社会的本质为出发点,发现并挖掘真实生活下人们优秀高尚的品质,把这些品质融入到作品中展现到人们面前。

3、强调民族性。

在进行有关民族舞蹈的创作时,要深刻认识少民族舞蹈的特殊性和与现代舞蹈的差异,尊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有独特面貌的民族舞蹈。

4、重视知识性。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了知识社会,人们的精神需求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也在不断的提高,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舞蹈作品不仅仅要有肢体动作、音乐旋律、服装道具上的美,还要汲取社会上新型发展起来的各种门类学科,同时这样做也是跟上时代的表现。

5、强调舞蹈的创新。

舞蹈创作要注重创新,对有文化特色的舞蹈作品进行创新有利于更好的发挥其独有的特点,并且也能够更好的满足现如今时展人们的要求,创新并不仅仅是指动作的组合,而是对舞蹈中所传达出的实现感情加以升华得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总结

舞蹈创作是一种既有形体美又有情感美的艺术,通过本文对一些舞蹈作品的分析和舞蹈创作的探索,有利于使舞蹈艺术做到更好的传承与融合。

参考文献:

[1]戴利.关于舞蹈作品的题材[J].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3):60-61.

[2]潘叶霞.浅谈舞蹈创作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l(12):190.

[3]姜涛.舞蹈文化厦舞蹈创作之我见[J].改革与开放,2009(10).

[4]莫贤超.从生活到舞蹈创作-浅谈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J].科教文汇,2009(35).

[5]王小萍.时几个舞蹈作品的分析及舞蹈创作的探索[J].青年文学家,2009(4).

[6]陈路芳.论优秀舞蹈作品的构成要素[J].艺术探索.2008(22).

[7]平.对新时期舞蹈创作的思考[J].大舞台,2011(3).

[8]张雪娇.论舞蹈创作中的感性与理性问题[J].音乐探索,2010(2).

[9]张雪娇.论舞蹈创作中的感性和理性问题[J].音乐探索,2010(2):110-111.

[10]聂晓燕.由周培武的舞蹈作品透视当前舞蹈创作中的一些问题[J].民族艺术研究,2008(z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