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高中语文差异

时间:2023-09-06 17:08:17

导语:在初高中语文差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高中语文差异

第1篇

一、 现状分析

在新课程的推进中,我们已经遇到不少问题。首先迎面而来的就是初高中教学的衔接问题。初中进行新课改已经多年,我们高中教师对此的了解却实在是不多,初中教学的要求与以往有什么样的不同,哪些内容属于初中教学要求的,哪些是需要我们高中教师来完成的,怎样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对我们来说,确有必要。

“初高中语文教学如何衔接”这个话题,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我们找一些学生谈谈话,了解初中的一些语文学习情况,同时也找了几位初中的教师聊一聊,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结合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将一些情况简要整理如下:

1. 初中语文的一个特点是以本为本,课外知识涉及相对较少,平时考试包括中考比较重视课本,尤其是中考试题难度不大,因此初中生的语文成绩普遍较好。而高中语文是根在课本题在课外,考查的重点是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是学生对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因此考查的侧重点不同,会让初入高中的学生产生不适应的感觉。

2. 初中淡化语法减轻了初中语文的教学负担,到了高中却成了一件麻烦的事,病句分析、文言文词类活用、句式分析等阻力较大,很多学生学起来往往是一头雾水。

3. 初中文言文篇目少且篇幅短,易解易记,高中文言篇目多,篇幅相对较长,用初中的那套读读记记的办法应付不了,多数高中生对此感到头疼。

4. 初中对诗词的鉴赏分析,多强调背诵和默写,了解一下思想情感即可。到了高中,学生独立赏析一首诗词很难做好。

5. 初中重视课文学习,课外读写和训练相对较少,许多学生课外阅读量偏少,没有写日记、随笔的习惯,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

6. 初中课文一般篇幅较短,知识容量小、难点少、而且课时充足,教师便于教学,学生容易接受;高中课文一般篇幅较长,知识容量大、难点多、要求较高而课时紧张,教师难于操作,学生难于学习。

还有学习习惯的问题。初中的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就能基本达到学习目标,进入高中后,难度加大,自主学习的要求更高,绝大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带来了开始阶段的不适应,语文成绩有落差。

那么,初高中语文学习的差异性根源何在?或许我们可以从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比较中找到答案。

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诗歌教学的读读背背、了解诗歌内容、浅层的感悟升格为高中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注重审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文言文阅读从只要求理解基本内容,淡化语法、句法、修辞提升到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现代文阅读从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浏览的方法,理解主要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到要求能根据不同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作文教学从要求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到高中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更高要求。

二、 对策思考

我省高中语文教学采用新教材后,更需要新课标理念下初高中语文教学的对接,教师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改进自己的教学,缩短学生的适应周期,帮助学生达到高中语文学习的目标。

1. 明确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差异,科学设计教学梯度。

首先应该明确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及差异,因为它是判断学生现阶段语文学习达成水平的主要依据,也是我们完成初高中衔接,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依据。在教学目标、内容上,初高中语文教学均存在明显差异。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是语文教学质的飞跃与提高。这个变化过程需要对学生进行素质衔接和心理衔接,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初高中学习的差异,尤其是高三循环下来的教师更要降低教学起点。教学上要先易后难,先慢后快,设计好教学坡度,避免学生出现不适应、不习惯、厌学等情况,从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推动学生身心成长与发展。

2. 熟悉初高中教材,温故而知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施行,初高中语文教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必须熟悉初高中的课文,尤其是初三和高一的教材。熟悉初中教材才能在教学中及时“温故”。“温故”能缩短初高中学习的不适期。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阶段,难免产生畏难情绪,如果能在新课堂中听到熟悉的内容,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便会大大增强。如,高一的第一单元诗歌阅读鉴赏,在初三学生学了不少的诗词,如《沁园春?雪》等。我们高一教学《沁园春?长沙》,虽然要求不一,但从所学的诗词引入,不失为很好的过渡与衔接。

“温故”也能“知新”。在教材内容上有很多模块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关于学习的模块初中有培根的《论读书》,高中有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培根认为读书的目的是娱乐、修饰自己,而黑塞认为读书是为了增加修养,让精神世界更完善。显然黑塞的思想更上了一层。培根认为各种书都要读,而黑塞认为重点读经典,但要深入地读、精细地读,而且是以人的性格、本质为前提的。这两篇文章如果我们能比较起来学,就能让学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领悟到读书的不同境界,这既是初高中教学的联系,也是它不同的教学任务的体现。

对初中已经出现过的篇目,如《老王》《始得西山宴游记》,可以尝试同文异教,看似重复,但味道不同,应该是初高中衔接的一种有效的尝试。这是有趣的值得思考的现象,我们可以思考一下:

第2篇

一、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学生由初中升入到高中,语文学习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比原来要求更高。高中语文教学注重能力和方法,而初中语文教学注重基础识记。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以下衔接。

(一)对比研究初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高中教师应先仔细研究高初中课程标准,将二者进行比较,体会两个课程标准对同一知识能力的要求的不同,要求差异越大,往往表明它在高初中时衔接越难。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之前应认真学习初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认真分析二者的不同要求,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知识和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渗透。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二者在能力要求上的不同,这样才能在学习中有针对性地理解和掌握。

(二)研究教学目标及教材。研究初高中教材是做好教学衔接工作的保证。高中教师还要熟悉初中语文教材,并与高中教材比较,找出初中要求偏低或不作要求而高中需要或要求较高的内容,这些教学内容也往往是高初中教学衔接的难点,这样才能明确初高中两个阶段的教材在培养目标上分布点和差异性,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才能做到学生自然衔接。

(三)了解学情,根据学情制定教学计划。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既不过于简单让学生认为初高中语文一样,脱离高考;也不能一开始就啃硬骨头,这样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四)温故知新,加强初高中语文内容的对接。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时联系初中语文知识,让学生意识到初高中语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同时,在教学中随时联系高考考点培养学生的考点意识。如在讲析《兰亭集序》中文体“序”时,教师就可以与学生共同回顾初中学过的《送东阳马生序》,同时也可以回顾其他文体如《爱莲说》《马说》等,即可以让学生明白初高中语文是有联系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做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衔接

必修课与选修课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必修课就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基础与均衡性;而没有选修课则没有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充其量是一种平庸的“训练”,而非人性化的教育。所以两者决不能偏废。必修课注重学生的基础,而选修课却重在紧跟时展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但二者又相互渗透,不可完全隔离。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既要注意到必修课里的个性培养,还要注意到选修课中的基础知识的巩固。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复制品,又不能将必修课随意的欣赏,这也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平时备课要多讨论交流。

三、做好阅读与写作的衔接

(一)读和写是个互补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

(二)阅读与写作是“双脚”,同等重要。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主张“以读带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说明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至于谁轻谁重,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一概而论。有时候我们为了实际需要而写作,需要阅读相关资料,这时候写作成为主导,成为阅读的目的、动力,这种写作、阅读是实用性、功利性很强的写作、阅读。有时候我们没有任何紧迫的功利目的,可以说为了消遣而阅读,这时候的阅读,对于积累知识、陶冶性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做好课内与课外的衔接

(一)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的衔接。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需要拓展性积累,更需要情感的投入。只有把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实现新语文课程的目标。

(二)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的衔接。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要以课文内容为基本准线,通过多种途径利用课外相关资料的另一基本准线去充实文本内涵,学生在以课内基线为起点,不断向课外基线的拓展过程中,抓住一个点进行深层次探讨,并不时进行主题交流和相互碰撞,在相互切磋中,不断加深领悟,构建起既全面又有个性的活动课程。

第3篇

【关键词】教学衔接 初中 高中 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

一、什么是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所谓“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是指保持和强化学生已有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发展符合高中语文教学要求的学习方法,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教学规律的学习机制。让学生在高中起始年段尽快适应高中语文教学,保证学生语文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进行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探讨的必要性

由于初中属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受学生年龄特征等限制,在能力方面要求较低。这就决定了中考语文试题大部分是知识型的,能力型的较少。有些学生可能考试分数较高,但科学的学习习惯尚未充分养成,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仍然延续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定势,过多地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而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注重考查能力,学生如果缺乏灵活的思维迁移能力,就不能适应高中语文学习与考察的方式。

初中的考查,尤其是基础知识的考查,是以课本为依据,这种考查形式使学生把精力多放在对课本的死记硬背,考前的临时突击上,这与高中考查注重平时的积累,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相背离;初中的一些教学目标也造成了与高中教学的脱节,如初中的淡化语法,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结果学生在学习高中文言文时遇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学生对特殊句式的分析,给高中语文教学造成了许多困难。

三、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高一学生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对语文在高考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对语文积累性特点认识不够,对语文的投入比较少,或不够认真。

(2)存在不良的语文教学习惯:书写不规范,字体不工整,文面意识比较差,成绩好的学生比较突出。

(3)课堂听课效率不高,复习不及时。课堂讲过的一些内容,或已经训练过的内容,甚至反复训练的内容,还不能掌握。

(4)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还不够丰富,基础知识方面的选择题,错误率还比较高。

(5)阅读表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面不够开阔,概括、分析、综合表达的能力比较差。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作文审题能力比较差,跑题现象比较严重。

(6)对一些题型还不适应,如仿写,改病句等。

(7)还没有主动探索属于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2.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的教师对于高初中衔接的认识不到位,认为通过几节课就可以把这项工作完成,存在“速成”的想法;个别教师在进行初高中衔接时存在对初中课改认识不正确,总是有抱怨的思想;还有的教师存在重知识衔接、轻学法衔接的现象。许多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还比较陈旧,从客观上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教轻学、教学脱节,客观上阻碍了教学衔接问题的顺利解决。

四、对衔接措施的思考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以两条教育原则为依据:一是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1.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其衔接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初中教学的衔接,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对教师个体而言,首先要强化自觉衔接的意识,其次要善于分析衔接三要素即教材、课程标准,学生和教师自我,最后要注重衔接的科学性,变感性为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芜杂的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否为适应高中课程改革需要改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需要重新确认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新的教学方法的不同及其各自的价值。不是说传统的教法都不要了,而是在继承的前提下创新。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强化课堂教学质量意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排查初中知识“盲区”,强化初高中知识衔接的针对性

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一次摸底考试(难度不能太大,以免给学生一个下马威,造成学生厌学情绪,挫伤其积极性),排查知识“盲区”,“盲区”是指初中要求偏低或不作要求而高中需要或要求较高的知识或方法。对可能是初高中知识衔接中的漏洞进行摸底,让授课教师了解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的水平,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底子,在教学中可以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内容引出新知识,使知识衔接更有针对性。

3.研究初中教材,以旧带新

高一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特别是初三的教材。如,高一的第一单元诗歌阅读鉴赏,在初三我们学了不少的诗词,如《忆江南》、《沁园春・雪》,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我们高一教学《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虽然要求不一,但从学过的诗词引入,不失为很好的过渡与衔接方法。

4.注重教法、学法的衔接

由于初高中教学的不同,初高中在目标要求上的侧重点也不同。初中更加重视学科素养的养成,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科知识体系了解的成分更多一些。而高中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同时还要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更何况高中还面临着一个国家的选择性考试――高考。因此初高中在教法和学法上必然存在差异。

(1)搞好宣传工作,使家长、学生都能够明了、清晰初高中的差别,同时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帮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2)高中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的学法,包括如何预习、怎样读书、记笔记、思考问题、考试方式的差别、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要求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除坚持初中养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外,我们觉得学生要多读多写多说多听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语文能力。

(3)稳定学生心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4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 关注 起始课 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11-0046-02

作者简介:于彩芹(1964―),女,安徽滁州人,中学高级教师,滁州实验中学教研组长。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随着“高效课堂”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和广大语文教师的实践、探索,语文课堂的高效性在不断增强。然而在高效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偏差,那就是如何找准“教”与“学”的最佳契合点,即如何引领学生心甘情愿地踏进高中语文学习的圣殿。而关注高效课堂的第一课――起始课,则是一条必经之路。

所谓起始课,是指学生进入不同学段的最初学习时间。例如:小学学段的一年级、初中学段的初一年级、高中学段的高一年级这三个时间段的学习,均可称为起始课。它犹如一座桥梁,对前后两个学段的学习起关联作用,上好起始课将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至关重要。本文将从以下角度对此加以阐释。

一、师生心态的衔接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及时了解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年龄段上说,他们仍然是初中生,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切忌用刚刚送走高三学生的心态对待他们。这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首先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期和高一学生的心态相对接,从而引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高一起始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新环境、新教师带来的距离感、陌生感。教师要尽快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和智力以及他们学习语文的态度、兴趣和方法等。学生进入高一年级的第一个月应该是师生之间的磨合期,这一时期教师的引领作用尤为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三年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尽快使自己和学生互相适应,不能延长期限,否则沟壑难平,语文教学就会失去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初高中语文教材的衔接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尤其是高一语文教师,很有必要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而实际情况是,初中和高中是两个区别度较大的学段,它们几乎各自成为两个封闭的系统。这样不仅给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造成了障碍,而且对学生学习语文极为不利。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经常阅读初中语文教材,熟悉课文内容,争取在语文课堂中能适时地联系初中教材中的某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艺术手法等,以期对现阶段学习中的重难点进行点拨、启发。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使初高中知识上下贯通、前后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同时熟悉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也可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详略得当、繁简适宜。

高中文言文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虚词,虽然课文注释中已加以说明,但有的已在初中教材中出现过,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微斯人之力不及此”和《荆轲刺秦王》中“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两句的“微”字,课文中分别解释为“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但这一用法与初中教材《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微”一样。如果教师熟悉初中教材,那么在讲授这两课的“微”字时便可一带而过,这样就可使学生自然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使初高中知识点自然衔接,教师也省却了重复讲解的麻烦。

三、语法知识点的衔接

黄伟老师的《语文知识教学的更新与重建》[1] (P.37 )指出:“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抓手,也是形成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主轴和基础。从近年来的语文教改实践看,语文教学不是要不要知识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知识、怎样教知识、教知识干什么的问题。只要不把知识教学当作语文教学的唯一内容和唯一目标,只要不是教学那些陈旧的僵化的死知识,语文知识就理应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而语法知识点则是高中语文学习的最大障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不作为重点内容出现,而是作为附录编写在单元章节后面。而《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这就使得初中语文教学基本上形成了“不考不上”的定势。可想而知语法知识已经被弱化到了何种程度,正是这一思维定势使学生的语文学习陷入了深深的断层区。这就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为高中语文知识的学习时刻离不开语法知识,例如修改语病、文言文的学习等,离开了语法可以说寸步难行。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采取措施及时弥补学生初中学习阶段比较薄弱的语法知识,使高一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高中语文教学要求,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让学生掌握词类、短语、句子、句子成分、句子类型,然后正确掌握句子分析法以及单句句子成分和复句结构法――这是句法基础知识的根。当然,教师在补充这些知识的同时,应遵循一个原则:精练、易懂、实用。中学语法教学的目标不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法体系,而是给他们提供一个正确的学习语文的应手的工具。学生只有较好地掌握了词、短语、句的组合知识,才能在病句修改中和文言文的学习中游刃有余。笔者的做法是在高一教学每篇课文结束后补充一种语法知识,并配上相应的练习加以巩固与提高,以确保学生后两年更好地学习语文,并最终愉快而顺利地完成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任务。

四、教法学法的衔接

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同,必然造成教学内容的差异和教法学法的差别。在高一的起始阶段,语文教师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进入最佳的语文学习状态。初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应因时而变。初中的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基本上是“接受型”,所以初中的语文学习方法相对简单,有许多内容在“读读写写背背”中即可完成。而高中的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是“自觉型”,所以高中的语文学习方法由对基础知识的积累掌握转变为对课文的深入细致的阅读理解、分析鉴赏,强化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及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叉。学生由初中学段的“学会”,要渐渐适应高中阶段的“会学”。这一转变过程,教师须在起始阶段让学生明白。

在教法上,初中语文教学重感性认识和积累;而高中语文教学更为理性一些,对学生语文鉴赏能力与方法的引导更为关注。教师不会去字字句句段段地分析,而是在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的意境上做文章。课堂上没有了初中课堂的那种热闹氛围,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教学和技能的培养。所以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学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迅速过渡到高中语文学习的轨道上来,从而使初、高中语文学习较好地衔接起来。这一转变过程同样需要教师不懈努力,让学生及时明白其中的重要性。

总之,初高中的语文教学就像是一场接力赛,接力棒就是“接点”。“接点”找准了,接力赛才能较好地完成。在这样一个系统完整的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将是一个知识系统完整且具有较高语文素养的人。

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育 现状目标 出路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中语文教育也应有相对的发展,以培养能跟得上时代的接班人,但高中语文教育的现状着实令人担忧,所以,新课改势在必行。在高一这一年的实践中,笔者发现新课改中存在许多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下面笔者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能在荆棘中摸索到高中语文的出路。

高中语文教育的现状——“高耗低效”“旧貌依然,难觅新容”。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它本应是最为丰富的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深刻的思想内涵、强烈的审美特征、广阔的生活天地。但这些在现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仍很难见到。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仍在高高地挥舞着,教学评估的偏激使得语文老师们望而生畏,教学理念的滞后,新旧老师教学观念的严重差异。教材中“语文知识”概念辨析不清,程式化教学模式仍占主导,语文在众多学科的夹缝中生存尤为尴尬。“以练代教,以考代教”的方式仍是学生高分的保障,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难以提高等典型现象成了高中语文教育的悲哀。而一直兢兢业业抗战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们更是苦不堪言,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也逐日递减,语文教学自然也就“高耗低效”了。

虽然新课改的提出似乎是给高中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清泉,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真正落到实处,甚至出现装装样子、“换汤不换药”的情况,所以,“旧貌依然,难觅新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瞻前顾后,注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紧抓文本,听说读写并重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亦即使人文性突显出来。因此,在语文课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让学生能够熟练、正确地阅读,并且用心去体会文章的美。

提倡课文不读熟不“开讲”。对课文的感悟要扣着读书进行,即所谓“扣读导悟,读中见悟”。应让学生触摸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再通过自己的诵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阅读感悟要忌琐碎,要提倡整体感悟,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关键词语来切入。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要切中关键词“忍”,这样线索就明朗了,学生也会很积极地寻找答案。此外,还要鼓励多读,熟读成诵,以形成积累。并通过适当的迁移,引导运用。

二、补初填高

在高一的实际教学中,让高一老师非常头痛的一项就是初中知识和高中知识的衔接错位,所以,在还未出现新的关于初高中知识衔接的课本之前,对这部分的把握还应查漏补缺。

由于教育改革、绩效工资、地域差异等多种原因,各个学校对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的标准都不一样。高中知识中所涉及到的语法知识相对来说要多一些,虽说现在不提倡语法知识,但在实际的学习技能里难以避免这个版块,而且中考中并不涉及,导致初高中许多知识的脱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很难把握。所以应尽早地向学生强调这一点,来填补高中知识的完满。

三、语文应是美的享受

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的韵律,“教”是指挥,“学”是用不同种类的乐器演奏出的和谐美妙的乐曲;“教”是灯塔,“学”是摇动舵桨划向那太阳升起的地方;“学”是主人,“教”是引爆主人思维活力的引线……语文教学又是审美的韵律美,需要发现,用淳厚的文化涵养去发现。美,需要感悟,需要用心去感悟,如感悟北京四合院的封闭与祥和;感悟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豪情下的无奈,以及在传统人情价值取向包围下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物不同也不公平的际遇……

美,需要创造,需要冲出习题的淹没,展开思维的翅膀去创造;需要挣脱“标准”的锁链,释放个性潜能去创造。用无拘无束的遐想去开拓,用纵横驰骋的思辨去探究,用火热的真情去挥洒。在具备语文素质的前提下,美的享受实际上也就达到了培养语文素养的目的。

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共建和谐课堂

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不但存在差异,而且很大。例如,东部沿海地区不管是经济还是教育都要比西部地区先进得多,更何况一些山区或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了。所以因地制宜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措施。例如,重庆大足就是一个极具地域文化的地方,佛学文化的盛行和推广应被语文教育所利用,“海棠之乡”的称号也为语文观赏提供了素材。

第6篇

关键词:初中 高中 语文 衔接 过度

一、高一学生语文成绩下降的原因

1、初、高中课标的差异

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同,必然造成教学内容的差异、教法学法的差别,从而导致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困难。初中的课程标准淡化语法,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甚至有些老师根本就不讲授这一部分,结果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时遇到了很多问题,给高中语文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如诗歌教学。初中阶段实际教学不是很重视,基本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了解诗歌内容。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审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

再如文言文阅读。初中阶段只要求理解基本内容,淡化语法、句法、修辞。而高中阶段则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2、教材的原因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目前初中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应试效果也比较理想。相对而言,高中语文“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语文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3、教法的原因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另外,为了应付中考,初中教师大多数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让学生通过机械模仿式的重复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这种封闭被动的传统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发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受到了扼制。但是进入高中以来,教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象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且高中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去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倾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语文的学习。

二、相关对策研究

注重教法、学法的衔接。由于初、高中教学的不同。初、高中在目标要求上的侧重点不同。初中更加重视学科素养的养成,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科知识体系了解的成分更多一些。而高中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同时还要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高中还面临着一个国家的选择性考试——高考。因此初、高中在教法和学法上必然存在差异。

高中语文教师就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的学法,包括如何预习、怎样读书、记笔记、思考问题、考试方式的差别、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要求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除坚持初中养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外,我们觉得学生要多读多写多说多听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语文能力。

1、多读。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的方式要多样化,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兼而有之。读的内容也要杂,课本要读,报纸要读,科技文章也要读。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厚积薄发。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初中阶段是“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具体理解”,初中强调合作,高中更强调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自己分析判断。因此,对于教材中的文章,在诵读背诵的基础上,更强调理解。要求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的基础上,更强调自我钻研,自觉读写,扩大读写量,提高读写效率。

2、多写。据统计,一个人要达到文通句顺,至少要写够十万字。显然,初中一学期按规定写六次作文,每次五百字,三年总计约两万字,即使加上小学阶段作文,考试作文等,写作量也是远远不够的。写的方式也应多样化,如日记、周记、笔记、感想,小作文、大作文等。同时要注意,作文不光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要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可互相评改,互相启发,拓宽思路。

3、多听。不光听教师说,听教师泛读,也要听课文朗诵录音。 指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学生在记好笔记的基础上,主动参与,积极的思维。强调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动态学习,重视能力提高。使学生认识到,有的内容,如中心思想、段意、文章思路等等,一旦记录下来,也就没有很大的价值了,关键在于思维的过程,只有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才能提高思维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取得好的成绩。

4、多练。高中语文学习,要求学生在大量练习的基础上,更强调进行规律的总结。有的学生做过的试题,读过的文章,考试考到了,又不会了;有的学生这道试题会做,换了同一类的试题又不会了。这就是因为他们不善于总结规律,没有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在语文训练中,只有找到了某一个知识点的运用规律,才算真正完成了练习的任务。

第7篇

以记叙文为例,语文课标要求初中生写记叙文要做到内容具体、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要求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要表达的内容;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高中阶段则要求“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做到有感而发;进一步提高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可以看出,高中作文教学是初中作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面与初中存在明显差异。

在工作坊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就初三、高一两节作文指导课进行了研讨,对初高中作文教学也有了进一步认识。

在初中作文训练中,让学生写规范文是最基本的要求。工作坊的李艳平老师在初三作文复习课上,以“古诗改写”为载体,要求学生写作时要规范文体,应该说是充分研读了课标和考试说明的。她借助诗歌《游子吟》,让学生找出诗歌中存在的记叙文六要素中的相关要素,通过合理添加未出现的要素,将诗歌改写成简短的记叙文。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即再一次规范学生的文体意识,为学生今后写作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她通过提示学生抓关键词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使诗歌字面未呈现出来的内容得以充分展现,这也是课标所倡导的。

工作坊成员李欣老师在上高一作文课时,侧重关注学生如何将自身的感动通过一定的写作策略转化为有力量的文字,进而引导学生将有感而发趋向具体生动。这个教学点的选择考虑到了学生由初三到高一的过渡衔接,也考虑到了高中课标的要求。课中她让学生观看一段病人抗击白血病的视频与一段文字,并尝试用生动的描写把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作为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她带领学生耐心细致地去看懂一段视频,通过复看、回忆,让学生抓住最让自己感动的细节进行深入地观察,并通过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回忆以往所学文段中可以借鉴的写作手法,形成写作策略。最后,让同学们在三个学生代表所写的片段中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写作的不足,以及可以对应使用的写作手法,让不少同学茅塞顿开。同时让学生对自己所写的文段进行修改和完善。

回看教学过程,李欣老师没有就学生初次的习作去指责初中教师作文教学不到位,而是通过研读课标,确认个性化的描写与有感而发是高中作文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基于此,李欣老师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对描写这一写作手法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并积极开展练习,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我们知道,学生的原有认知是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写作教学设计要注重过程指导,期间的教学目标和可操作的方法关系到作文教学质量的高低。两位教师均能从学情出发,根据课标和考试要求来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李艳平老师针对学生的作文基本功比较欠缺,叙事不清,丢头落尾,详叙略叙把握不准等问题设计教学;而李欣老师针对的是学生写作草率的原因是没想清楚、感受不深、思维能力欠佳的情况来设计教学。两位老师都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现状,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训练,而这恰恰体现了写作教学的总目标。可是,两位老师的侧重点又各有不同,一个重文体的规范表达与合理大胆的想象训练;一个重个性化的感悟,重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对应了各自学段的作文教学要求。

第8篇

关键词:主体;创造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001-01

当下众多科目中,让学生感到厌烦的无一例外的一定是语文课,很多人认为语文没有什么好学的,从小学到初高中都是一套模式,课堂内容浅入浅出,老师上课就是照本宣科,没有创新的模式。很多人在一定程度上认为语文只要勤加背诵,掌握答题技巧,就能学好语文或者是得到高分,随着高考的压力,学生学习的目的越来越功利性,失去了教育的原生状态。记忆是学好每一门科目的基础,这是最基础,最低层的,高中语文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很多人觉得学语文将来没有什么大用处,从小的方面说影响人的交际能力,大的说,影响到人对人生、世界的感知能力。语文这门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它是实践性很强的科目,所以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其实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生活中也能发现语文的作用。语文教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重点在于我们的课堂,在于我们教师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堂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课堂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有了思维就有了创造,有了创造就有了兴趣。我们要在课堂上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认为课堂是他们的,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情境。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发散思维、大胆尝试,鼓励自由讨论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尽可能的多说,多进行口语表达,甚至可以辩论,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学生自主探究、思考的过程中,在参与中手、口、脑并用,可以增长他们的智慧和能力。

在学生自由发散思维思考问题的时候,教师这时候做的只要倾听就够了,充分尊重求异,当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答案也是合理的时候,他们就会得到满足,一旦满足,就会以愉悦的心情进行学习。学生可以脱离书本奇思妙想,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寻找资料,在阅读资料与相关文章的时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相辅相成的,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教师的主动性应该放在如何组织学生 “动起来”。

二、精心选择教法,让学生会上语文课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的不仅是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学生在课堂上不是简单的接受字词、文章主题、结构、写作特点等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学习来感悟所表达的情感,听课效率往往取决于上课的40分钟,若听课效率高,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好语文课就要求学生的感官器官动起来,边听边思,边说边写,如果只听不思考是没有办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语文课堂学生一定要多发言,积极参与,随着老师的思路学习,这样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又有了创造性思维。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发言、集思广益呢?

比如,巧置悬念,抛砖引玉,巧妙的在课前或是在课中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究其原因,那么课堂就会活跃起来。

三、创设情境,情景交融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入情的目的。用小故事引入,采用多媒体、影视片断等手段。通过情境的创设和课文内容的结合,学生情绪激昂,从而就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贴近生活、感受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在生活中扩大视野,激活思维。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排话剧或是小品,让学生在表演中自己体会文章中的人物性格特点,这比教师口口相传

的直接有效。教师还应把社会现象、对某一件热点话题表现出来,让学生有话可说,对于生活中的语文,学生一定津津乐道。用自己本身的语言、人格、知识魅力感染学生,使他们真正走进语文课堂,走进浩瀚的知识海洋,领悟到语文带给他们的魔力。

四、采用多元方式学习,激活课堂

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式、演讲式、辩论式、游戏式等形式,各种形式灵活多样,而这些形式的构成就可以使每位学生参与其中。

多媒体教学已经被广大师生所熟知,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设施,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可以适当的配上插图和音乐,给课堂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这样学生就不会认为语文课堂那么枯燥乏味了。

语文课程作为母语、基础学科,教学内容要比其他科目丰富的多,如果我们老师想尽办法千方百计的想上好一堂课,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充满阳光和活力,让学生在其中乐不思蜀,那么谁又能否认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又有趣的科目呢?

参考文献:

第9篇

2.参与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新趋向 张广兵

3.有关文理分科讨论的过程反思 齐军

4.依托优质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化的实践与探索 徐洋法

5.品牌企业管理思想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几点启示 刘清涛

6.民办中学治校方略个案研究 赵伟

7.学校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策略 韩艳

8.教师准入制度应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高慧珠,徐祖胜

9.县域初中名校再发展的困惑与出路 单增义

10.职业认同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原动力 李壮成

11.情感教育要关注学生的负性情感发展 刘德林

12.论教师惩罚学生的底线 宋晓东

13.备课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叶秋平,赖忠华,雷新建

14.听课教师在学生讨论时该做什么 马昌飞

15.传统道德故事如何在夹缝中演绎 韩荭芳

16.《百家讲坛》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秦海霞

17.奖牌还是挂在荣誉室为好 周天良

18.魏书生的"超学科"语文教育及其意义 鲍艳华

19.《低碳生活我做主》主题班会设计 冯力群

20.运用概念图优化学生化学学习的探索 陈伟

21.全面认识新课程下数学史的教育价值 张国定

22.现代阅读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董荣松

23.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的整合 姚焕成

24.引发认知冲突优化学生生物学认知结构 黄玮

25.例谈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专题的建构策略 赵清林

26.加强初高中教学衔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李益民

27.初中英语作业设计实例分析 陶春霞

28.政治课教学中几组概念的解析 刘红兵

29.高中物理"导学探索,自主解决"教学模式探析 郑志湖

30.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存在的问题探析 方拥香

31.地理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凌锋

32.SOLO评价:一种试题难度预估的新方法 朱行建

33.美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的实践及争论 李智

1.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及实施策略 许华琼,胡中锋

2.农村学校实施教师轮岗制度的困境及其对策 刘伟,朱成科

3.正确应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产生的问题 刘倩,吴玲,郭孝文

4.薄弱学校改进中行政部门的政策责任与策略 李慧,杨颖秀

5.学校网站建设的意义与途径 谢荣泉

6.搭建校内多种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孙金富,金天明,孙绍敬

7.优质学校创建中组织变革的路径、特征及策略 贾汇亮

8.管如农功:学校管理应追求的价值取向 鲍成中

9.校园安全防范的消极因素分析 朱彦体

10.高中生哲学素质的缺失与培养 张中,陈婷婷

11.中小学班主任的批评教育权探析 吴庆荣

12.开展班级活动是凝聚学生合力的有效方式 林晓芹

13.从合作研究类型的视角审视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效益 赵连顺

14.构建行动型评课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缪伯权

15.《侵权责任法》对学生伤害事故责任认定的影响 孟俊红

16.由"批评教育权"规定引发的思考 王玉国,路书红

17.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三个"不等式" 王少华

18.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摭谈 徐洁,刘娟

19.中学数学教学四步导学模式探究 戴圩章

20.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有关环境教育内容的思考 吴晨亮,白银茂

21.基于文理分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何平,邱启照,杨杰

22.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申怀飞,翟书梅,郑敬刚,聂柳

23.设计语言情境,让枯燥的语法活起来 杨梳琴

24.英语课堂教学中3P教学法的运用 侯金香

25.阅读:找回文本的尊严 李国栋

26.关于数学教学中情境设置有效性的思考 李开慧

27.高中历史教材中结论缺失问题的教学探讨 朱刚

28.如何正确处理生物教学中的模糊用语 戴青

29.对英语命题者进行专业培训的重要性 黄礼珍,唐芳

30.美术课堂校本化教学策略例谈 姜雪平

31.对高中物理教材动能定理部分的一点建议——由一道高考题想到的 王文祥,王硕军,弭宝国

32.新加坡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分析 陈园园,李星

1.建国后中小学领导体制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张洪华

2.男孩危机背后的隐忧——关于教育性别公正缺失的思考 杨建朝

3.德育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 王宝林

4.广东省促进外来工子弟学校发展对策探讨——以广州市某区外来工子弟学校为例 黎明

5.学校发展亟需厘清和重视的三个问题——核心价值观、办学理念、文化 湛卫清

6.以学校为主体的绩效工资发放机制探索 刘文章

7.民办中学优质化的启示——以上海市J中学为例 邱超

8.浅析信任在教师激励中的运用 邓家梅

9.城乡教育联盟背景下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朱志伟

10.重用问题学生:一种特别的教育方式 冉亚辉,石庆新

11.评语该拿什么吸引学生 郑英

12.班级故事——理解型班级文化的一种载体 田国亚

13.如何整合教研管理中的"三张皮" 周如俊

14.解决常态课与公开课巨大差距的策略 马占杰

15.寄宿制学校学生消费引发的思考 万吉军

16.对过度关注"后20%学生群体"的学理质疑 方关军

17.论《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学校教育原则的规约 曾智昌

18.从灰太狼现象看榜样之选择 潘梅

19.《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合为一科的可行性 武宏伟

20.语文写作教学应关注文学真实——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化与虚构探析 王伯宝,庞健

21.摒弃肤浅的"实用主义" 领悟数学的核心价值 吴维煊

22.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的方法 顾小京

23.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地理教学起点行为分析 耿文强

24.中学物理实验的误差问题浅析 李晓芬

25.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 赵清林

26.高中数学微型探究课题的设计和思考 朱建明

27.英语教学中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陆正荣

28.学术性作业:《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新视角 李云吾

29.论生成性化学教学的课堂诉求 孙兆刚

30.对《政治生活》选举权界定的商榷 周建民

31.五种版本高中生物教材《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内容差异比较 李高峰,刘新娟

32.标准答案——语文教学的悲情"桎梏" 丁锦锋

33.国外作业研究及其对我国作业设计的启示 王宝剑,熊莹莹

1.挑战与应答:中小学阶段新的性别差距探析 胡振京

2.学校办学行为规范体系的不足与完善 孙丽昕

3.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江苏泗阳中学"1+1"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成为左

4.创新学习环境构建新型学习模式 周俊

5.领导观的转向及对学校领导的启示 张红

6.基于教师自主发展取向的绩效评价 熊伟荣

7.在学校制度的宏观运行中建设学校制度文化 张善厂

8.农村教师双核驱动管理模式探索 宋燕

9.当前教师教育"自"缺失问题的诊断与对策 周如俊

10.中小学生宽容品质的缺失及教育对策 宋冬冬

1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开展探究 张冬梅

12.毕业鉴定的广告作用 黄立平

13.学生作业设计新构想 刘钊,孙飞飞

14.课时目标表述"四步" 朱能成

15.对中学生偏科状况的调查分析 徐华

16.非理性德育:学校德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刘培军

17.对校园安装上网过滤软件的文化思考 耿亚彬

18.绩效考评中的几个"难以量化" 施瑾,宋华强

19.对中学语文教材编选鲁迅作品之浅见 谢丽旋

20.勾股定理的立体推广 田雄飞

21."空白"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戴海燕

22.洋思经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卢春建

23.物理教学中的观察性反思及其实施途径 姚天勇

24.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七结合 杜军

25.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有效尝试 郭祥圣

26.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在实践中的误区反思 向宏伟,李红艳

27.实施问题导学增强政治课教学实效 赵竹林

28.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赖文斌,温湘频

29.浅析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度 孙定洋

30.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要实现三个转变 韩正月

31.美术"活动建议"的教与学 曹爱群

32.湘教版高中《地理Ⅰ》(必修)若干问题商榷 张逢成